提高作文质量三步法

2024-09-13

提高作文质量三步法(9篇)

1.提高作文质量三步法 篇一

《作文三步法》是中国当代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作文教学首席学者毛继东教授的倾心之作,经由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多位专家、教授亲授,为全国近8000名教师作了贴身培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我手写我口,我口述我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作文的本质方法,彻底解决作文写不出、写不好、写不快的难题!《作文三步法》是作文教学领域里程碑式的成就,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作文三步法的提出

传统的作文教学和辅导,把字、词、句教学和语言训练放在首要位置的原因 , 就是他们对人类写作能力结构有着错位的理解它给人的错觉是 : 好作品就是由这些东西成就的 , 使我们忽略了藏在语言、词汇背后的更具核心意义的因素 : 作文能力结构。准确地说前者是末 , 后者是本 , 前者是登台亮相的 “ 皮影 ”, 后者是操纵 " 皮影的手。传统作文教学所走的路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 :舍本逐末。

作文三步法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建立作文能力结构,用尽可能短的时间 , 极俭省的力量协助学生构建作文能力结构。我们的研究证明 , 这一教学过程约需 72 学时左右 , 在专门人员指导下一年即可完成一个完整的培训周期 , 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即可使能力稳步提升。此项工作完成以后,学生作文障碍宣告解除。无论是写人、写景、写物,还是记事、议论、抒情;无论是写静物 , 还是写动物。都会自然顺畅 , 得体到位。

孩子之间的天然资质不同,有些可能写得精彩动人,有些写得平静直白 , 但有一点可以预见 : 所有的孩子都不再惧怕作文了。你会猛然发现 , 你的孩子面对作文题目不再如临大敌 , 如遇虎狼。

二、作文三步法的理论根基 : 作文能力结构论

(一)作文能力结构模式

1、基本构成

按名词理解 , 作文就是文章。按动词理解 , 作文就是做文章。这里 , 我们取后者。所谓作文能力,就是指学生按照一定的价值判断在思维和情感的支配下 , 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情达意活动的能力。

作文能力由三种基本要素构成 : 感觉能力、思维能力、情感。这三种要素是从诸种能力要素中提取出来的构成作文能力的最一般成份 , 是作文能力的“基本质” , 作文能力就是由它们合成的。三种要素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 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和特点。从而又形成了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三个作文能力子结构。

第一层次 : 基本能力结构

包括 : 感觉能力、认知思维和原情感

这是人类在孩童时期即可形成的能力 , 最佳发展期为 6 岁-12 岁。只有这一结构形成 , 才有可能递进到更高层次的能力系统。有些大器晚成的作家跳过了这一阶段 , 但后期几乎都经历了痛苦的“补课”过程。

第二层次 : 深层能力结构

包括 : 感知能力、多维思维和再生情感

这是在基本能力结构基础上,随着一般智力水平,抽象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而形成的能力。最佳发展期为12岁-25岁,它是向顶端能力过渡的必由之路。中学生、大学生能否通过作文关,关键要看这一能力结构是否形成。

第三层次 : 顶端能力结构

包括深度感受能力,语言——思维同步表现力和情感审美能力。这一能力结构是区分作家和一般作者的分水岭。

它的形成是在深层能力结构的基础上经过理性提升而形成的超然物外的审美态度 , 敏锐而丰富的感受性(对社会、对人类、对自然), 并且达到语言表达和思维同步 , 最终经过个人不懈的努力以及与社会的整合 , 推出优秀作品 , 造就作家。

这三个层次按先后顺序依次形成,从时间的角度它们分别对应于三个时期 :

基本作文能力结构——儿童时期(小学)

深层作文能力结构—— 青年时期(中学、大学)

顶端作文能力结构—— 成年时期(作家)、结构特点

(1)动态性

从构成成分来看,该结构是静态的,就其作用特点来看,是个动态结构。主要表现在阶段能力结构不是一成不变 ,而是双向发展。低层次可以向高层次演化,高层次也可能向低层次滑落。例如有些作家到了晚年,他的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全方位下降 , 而有些作家却人到暮年感觉益发敏锐 , 激情勃发。我们常看到一流作家和三流作家到了晚年相互位换。

(2)双向开放性

从宏观上看作文能力结构呈倒梯形,底窄顶宽。从微观上看,三个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子结构也呈现倒梯形。各个结构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互为开放。底窄顶宽意味着子结构一旦形成,向上发展的概率比向下滑落的概率大 , 同时越往上放程度越高。

(3)不可逆性

逐级上升 , 依次提高 , 不可跳跃。

每一个子结构都是上一个子结构得以建立的基础。高层次结构是从低层次结构逻辑地演化而来的。各子

结构的位置相对固定,从而决定了它们的发展顺序具有不可逆性。

(二)作文能力结构模式的提出

该模式的提出,基于以下二项工作 :

首先 , 是对各国优秀文学作品的广泛研究。

潜藏在作品当中的能力诸要素被——摘取出来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分析、识别 , 再把它们放到各自的范畴当中去 , 反观其他文学作品 , 认证这些能力要素存在的广泛性和发生作用的重要性。具体做法是 :

1、从 36 部经典文学作品中寻找并列举反复出现的若干种能力要素 ,共计 41 种。

2、对 41 种能力要素在另外 36 部经典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次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有 8种能力要素排在了最前面:观察力、想象力、视昕分辨力、语言理解力、思维敏捷性、概括能力、情感审美能力、情绪洞察力。这 8种能力可归为三类:感觉能力、思维能力和情感能力。、随机选取36位世界知名作家,对其代表作进行多角度分析,发现在其作品中表现出具备上述 8 种能力要素的竟达 29 位!

为此 , 我所研究的作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俄罗斯文学:从沙皇时代到十月革命前后 , 直到苏联时期 , 共计 38篇优秀作品。欧洲文学 :英国、法国、意大利、丹麦、希腊等国的优秀文学作品共计51篇。中国文学:先秦诸子作品、明清时代作品、近代作品和现代作品共计 460篇 , 这些作品有力地支持了我。从字里行间 , 我找到了作者成就这些作品所需要的智力、个性、情感和审美能力。

其次 ,是对各国优秀作家的个案分析。

我收集并研究了 260 多位中外著名作家的传记和年谱。他们的作品风格迥然不同 , 但都为人类留下了不朽的传世之作。他们的成功经历更是不尽相同 , 但有一点却惊人的相似 :几乎一致的能力结构模式。我提出来的人类作文能力结构模式 , 特别是顶端部分 :作家能力系统实际上就是从他们身上剥

三)作文能力结构的工作机制

1、交互决定论

作文能力结构由三个基本原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而成 , 绝非随意排列 , 构成方式是由它们之间的关系决定的 , 反过来又决定着它们发挥作用的方式。研究这些 , 有助于从本质上把握作文能力结构的构成规律。目前有许多专家对作文能力的构成要素提出各自的看法 , 但对各要素内在的、本质的联系的认识还停留在浅层次上 , 还不够深入和全面尤其是对各要素的关系及工作机制的认识就更显得不够充分了。

在研究各家观点的基础上 , 本文提出一种新的认识 :交互决定论。把作文能力结构中三个基本要素 : 感觉、思维、情感看做是相互影响地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动态系统。就一般而言 , 这三者相互包涵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之中, 某一个因素起支配作用。

在这一交互决定的模式里,感觉、思维和情感都是作为相互交错的决定因素而起作用的, 而且这些决定因素双向地相互影响。交互性并不意味着这种影响的双边具有同等的强度,他们之间作用力度及表现方式会因不同写作对象、不同的写作背景、不同的写作时间以及不同的写作文体而不同。通常来讲三原素的相互关系是以下面的方式来表现的。

(1)感觉与情感

情感的经常状态叫心境特殊状态叫激情和应激。当处于特殊状态时,人的感觉常常遵从情感摆布,追随情感变幻,此时的感觉器官不一定能反映客观事物的真实面目。比如 , 人在心情灰暗时 ,会把太阳看成是灰色的,人在兴奋时,看到路边的鲜花也在微笑。此时感觉器官忽视了客体的真实却尊重了情感的真实。这也正是文学家、艺术家所追求的真实同科学家追求的真实的不同之处。

情感无论以何种方式表达 , 却始终是以感觉的原始积累为基础的 ,日积月累的感觉铺垫是情感赖以滋生并存在的土壤。比如我们在某些书上或电视里看到蓝天和绿草就会产生赏心悦目的情绪 ,那是因为生活当中它们曾给过我们旷达和清新的感觉刺激。情感偏离感觉仅仅是特殊状态下才发生的。情感来自于感觉,忠实于感觉。这是由情感产生的心理机制决定的,人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外界刺激,传入中枢,经过分析整合,产生行为或发生情感反应。前者是变化的根据后者则是变化本身。

(2)思维与感觉

一切思维形式始于感觉经验。感性认识是理论认识的基础,感觉材料的多寡决定着思维活动能否正常进行。思维的核心是概括,概括是对一定感觉材料的概括。扎扎实实 , 丰富有效的感觉经验是概括的最重要的依据。当然,感觉材料并非全部来自于亲感实受,有些是通过阅读或观察别人的感受而获得的这叫间接感受。它通常建立在一定的直接感受经验的基础上。在教学中学生总是通过教科书或课堂接受许多现成的价值判断、理性结论 , 它们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间接感受 ,另一方面却滋长了学生感受事物的惰性,淡化了思维对感觉的依赖。一切都可以从书上找到 ,何必去亲自感受呢?慢慢地书本成了他们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感受“器官”,其结果是学生只会贩卖别人的感觉成果,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判断力。

感觉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 , 思维的任务在于通过对感觉材料的科学抽象 , 把握事物的本质 ,换

言之 , 思维来源于感觉 , 统领感觉。在思维的指导下 , 感觉会更深入准确。它契合了哲学上的著名命题 :只有感觉到了的东西 , 才能真正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 ,才能更深刻地去感觉它。注意 , 我们这里所谓的“指导”或“统领”并不意味着思维能代替感觉或规范感觉应该是感觉服从于思维,思维服务于感觉。这一点上 , 文学艺术不同于科学研究 ,就文学艺术而言,表现感觉本身就是目的,而在科学研究当中 , 感性认识如果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 , 它的存在价值就要大打折扣。

(3)情感与思维

情感是思维的伴生物 , 它无力从根本上扭转或控制思维 , 但是可以极大地影响思维 ,这种影响常常表现为促进或阻滞。

而思维对情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程度上而且体现在质上。凭借思维对人或物做出价值判断由此产生好恶之情并在此基础上分化出其它形式多样的情感和情绪 , 这是在质上的影响。对喜欢的东西所包含的真善美的发现会加深这种喜欢 , 这是程度上的影响。当然 , 并非所有万事万物须思考过才会对其产生情感 , 我们常常体验到那种莫名其妙的不满和说不出理由的喜好。思维对情感可谓是“ 快又恨 ” ,时而牢牢地控制着它,时而又只能听任它,望情兴叹, 为情所困。当情感向思维发难时 ,体现在写作中所进行的概括、分析、抽象等活动都不免带着情感的印痕 , 甚至完全是围绕情感展开的。

当情感归顺思维时,思维往往能将情感带向理性的深处可惜这种“归顺”并不多见 , 这也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

(4)交互作用的类型

三种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咬合、相辅相成 , 缺一不可 , 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作文能力结构的整体功能、动力和工作状态它们之间的作用形式构成了四种互动类型。决定着作文质量。

契合型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 , 三种能力要素基本形成 , 三要素同步成长 , 同步激活 , 和谐渗透 , 联动共振。常常以一种能力为主导, 引发其他能力的互动 , 频繁的互动使各能力要素配合达到了默契的程度形成自觉联动这是三因素相互作用的理想境界。一流的作文就是在这样的境界中产生的。文学大师的作品无一例外都给人们展示着其敏锐细致准确入微的感觉,入情入理、有张有驰的思维和深厚勃发 , 跃然纸上的情感。三种特点不论哪一种出现时,都有其他两种作为支撑。就像一支高水平的足球队 , 相互之间的配合达到了自觉互动的程度, 带球队员的水平发挥建立在其他队员的跑动配合上,破门得分的机会,是在这种互动的配合中创造的。

传动型三要素同步成长,不同步激活。当三种能力要素同时具备时 , 面对写作对象 , 有的要素容易被激活 , 有些通过引导 , 启示或自我感悟才能够被激活。这一过程难度较大 , 一旦完成,被激活的能力要素与其他能力可以形成等同于契合型的合作方式。

二、三流的写作人多属此类,他们的作品产生速度、深度以及震撼力较之第一类作家略逊一筹。

畸合型三种要素正常发育,但相互独立,“ 各自为政”彼此间的壁垒没有打通 , 表面上和谐 , 实质上相克。这样的人下笔写作文并不困难 , 但常常表现为两种情况 :思维结果、情感体验与感觉印象不一致,相互不支持;感觉证明不了思维 , 或情感不接纳感觉 , 或思维不赞称情感。这时所抒发的常常不是真情感 , 连自己都打动不了;所表述的往往是假道理连自己都说服不了。

馈乏型三种要素部分或全部发育不良,彼此之间的互动关系乏力,甚至构不成真正意义上的互动。目前我国的中小学作文教学对三种能力培养的忽视,造成了严重的感觉能力馈乏症或思维能力馈乏症或情感馈乏症。大家知道这几种能力特别是感觉能力培养具有极强的时效性,最佳年龄段大体在 7 岁至 15 岁(小学)期间,同时,它又是其他能力的生长点。制约着思维和情感的发展倾向。儿童时期作文基本能力结构的形成制约着中高层作文能力结构的形成 , 进而又制约着顶端能力的形成。我们所见到的形形色色的作文障碍:兴趣障碍、能力障碍、情绪障碍,都来自于馈乏型的互动关系。

(四)作文能力形成的三个阶段

作文能力的形成遵循特定的规律 , 认识并把握这些规律是有效提高作文能力的必由之路。这里我们首先要摒弃两种认识 :一是 “ 决定论”,一是 “自然成熟论”。“决定论”认为 , 写作是高度复杂的创造性活动 , 作家在写作时 , 大脑里发生的一切,是一个不可探知的黑箱,作家本人都不得知。有着较高写作能力的人通常具有相应的遗言尊赋 ,他们的神经活动类型和认知模式都是由先天决定的,环境对其的影响只是起“唤醒”,或“强化”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转变它。“决定论”的另外一种主张就是:作家或作品完全是由时势造就的,特定的时代造就了作家和作品 ,人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甚至是无所作为的。

“成熟论”则认为: 随着人的自然成长通过传授知识增长阅历不断进行实践,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作文能力 , 他们信奉“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而没有意识到还有至关重要的中间环节这一过渡的完成还需要能动的、科学合理的方法。作文能力的形成需要相应的内外在条件。内在生理和心理因素为其提供必要的前提,知识积累、社会实践、生活感受、时代呼唤等都是重要的外在成因。科学辩证的作文理念,顺此训练方法,则是作文能力形成的重要凭籍。顺此规律实施操作,作文能力可由基本能力结构上升到深层能力结构直至顶端能力结构。如果对作文能力的形成过程进行系统的心理学分析不难发现其大体需要经历三个重要的阶段。

1、操作技能阶段

作文能力最初是以技能的形式来表现的:感觉技能、思维技能和情感技能。技能是经过反复多次熟练化的行为。心理学家认为技能形成的核心是掌握规则:感觉规则、思维规则、情感规则。在规则指导下对同一问题以同一方法多次重复练习, 当确定规则已经被掌握的情况下 , 接下来进行变式练习, 所谓变式练习就是对同一问题以不同题目进行训练。比方训练感觉物的能力 , 可以由感受小草 ,转到感受大树 , 老虎 , 白鼠等。感受对象变了 , 但距离原来的感受对象并不远 ,学生很快就可以适应。变式训练的结果是促进技能完全形成并得到巩固。用信息加工理论解释 , 这一过程就是信息输入和编码的过程 , 从发生认识论的观点看 , 就是旧图式对新图式进行同化的过程。如果变式训练获得理想结果 , 就证明技能已经形成。这一技能尽管 , 属于能力范畴的东西 , 但由于它有着较强的可操作性 , 故称为操作技能。

2、定势固化阶段

操作技能的形成并不能直接发展成为作文能力,中间还要经过定势固化过程。定势这一概念来源于心理学这里特指高度熟练化直至达到自动化程度的操作技能。它是写作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 , 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续作文技能的趋势和形成。定势可以确保技能在写作对象面前以极其快捷、稳定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不必经过长时间的回忆、调动。比如全方位感受人的基本技能 , 一旦形成定势 , 随便呈现一个人或物 , 写作人就会下意识地打开所有感觉器官同时朝向他(它),而元需做更多的提示。定势的形成 , 主要依靠不断重复的变式训练强化在这里起主化在一种熟练国自如的运衍轨道里 , 成为下意识的一部分 , 挥之即来 , 任凭差谴。

3、迁移变换阶段

将作文技能的使用由此对象转移到彼对象就叫迁移。例如由于学会感受小学生 ,从而也会感受一座水塔或高山。这种转移跨度较大(如果跨度小就叫变式),技能一旦发生了迁移、说明能力形成了。由此看来 , 作文能力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链 : 技能变式训练——定势——迁移训练能力。迁移在这里起着关键的作用。然而作文技能的迁移不能靠自发实现 , 不排除有些学生能举一反三 , 甚至“无师自通 ” , 绝大多数学生需要实施正确的迁移训练 :大跨度变换写作对象 , 增加变换的频次 , 这样反复若干次 , 再测查迁移是否形成 , 你会发现通常要经过数次反复 , 才能在一定比例内达成目标。根据我们的实验表明 , 在小学 4-5年级里 , 重复训练并配以指导 , 经过二次大跨度变换写作对象的测验,最后能够实现技能灵活迁移的人通常在 76%毛左右。也正是因为这样 , 迁移格外依赖定势。越是熟练的东西越容易发生迁移 , 只有迁移了的东西才更俱价值。

三、作文三步法的精神要义

(一)目标

在感觉支配下获取材料,包括生成词汇、语句;用思维梳理、编织材料:将情感附着于思维。

(二)基本思路

先建立感觉系统,而非词汇系统,用感觉去理解和诠释词汇,而不是用词汇去引导感觉。

先建立思维系统,而非语言系统,用思维去编织语言而不是用语言或语法规范思维。

先建立情感系统,而非主题系统,用情感去升华主题,而不是用主题定格情感。

这就是三步法的根本要义。这里要强调几点:

一、先建立感觉(思维、情感)系统并不意味着只建立感觉(思维、情感)系统,不顾及其他,相反,字词句教学、语言教学也要同时跟进,不可有所偏废。感觉、思维和情感的表达须臾离不开语言字词。这里所强调的是时间上、地位上熟先熟后、何者为重。以往的作文教学是建立在词汇系统。看重的是语言、字词等,感觉、思维、情感训练可有可无、时有时无,始终不能与字词句教学并驾齐驱,更谈不上先行发展。所以,学生只得用感觉去适应词汇,用思维去适应语言,用情感去适应主题。

其二、先建立感觉(思维、情感)系统,强调的是“系统”二字,让感觉能力、思维能力、情感训练与字词句、语言教学齐头并进,并行不悖。并不意味着两套“学统”能够同时形成,语词系统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而感觉系统、思维系统、情感系统的形成,一定要先期实现,不能滞后。否则,将制约作文能力的发展。以往的作文教学也是在感觉、思维和情感养成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涉及,但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主动性,显得零星琐碎,不成体系,因而没有形成感觉、思维和情感的能力系统,因而当学生完成高中学业时可能具备了相对完成的语词系统,却没有形成完备的作文能力结构。

(三)实施办法

内容上分三个阶段,程序上分三个步骤。

1.内容三阶段

第一阶段 : 感知能力训练

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对事物的整体特征进行全方位的感受 , 被称为感知。它包括 :

一、调动全部感觉

器官感受事物;

二、调动感觉器官对事物进行全方位感受;

三、对事物进行换时换位换情感受。

感觉能力是感知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是对事物的感受都是全方位的。也都要协调各种感觉器官 , 但感觉常常停留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内 , 在同一种情绪或情感状态下完成,而感知则是在全方感受的基础上通过换时换位换情对事物进行感受。这是一种更高形态的全方位、立体感受。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为感知创造了前提。

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就是从感觉到感知的过渡。当然这种过渡绝不可能自发完成 ,需要有效得法的训练。我目睹过一代又一代中学生,由于缺乏这种训练而最终未能建立起感知能力,同时也使原本很薄弱的感觉能力逐渐丧失 , 致使作文能力最终没有形成 , 并演化成根深蒂固的作文障碍。

第二阶段 :多维思维训练

在感知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抽象意义上的思维加工,这一过程叫做多维思维。与认知思维相比它增加了完成思维的前提:感知,同时也增加了思维的维度:抽象,这一思维能力的最住培养期是中学和大学时期,年龄大约在 15-25 岁之间。多维思维常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

(1)后分想

简单地讲就是分想加抽象 ,把自然界或生活中一种或若干种现象从背景当中分离出来,分别对其进行抽象,然后用中间特征或矛盾或关系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这一思维过程叫后分想。因其建立在分想的基础上,加入了抽象这样一种新的思维维度,最后完成概括,这一概括不再是分想阶段那种初级形态的简单概括,而是抽取出事情本质特性的一种高级形态的概括,较之分想有了质的跃进。据此,被定义为后分想。通常它由三个重要的环节构成:

①分离

首先,设定你要表达的背景。通常它比要表达的内容大一些,比方,你要写村庄里的一条河, 则可以整个村庄为背景;要写河里有一条鱼,可以河为背景;要写一个人,可以一群人为背景;要写一个人的童年,可以一个人的一生为背景。

接下来 , 从背景当中分离一种或若干种你认为有用的东西。由于背景成份复杂,有时从一种背景中分离略嫌单调则可以从几种背景中进行分离。从同一种背景当中进行分离叫同类分离从不同背景当中进行分离叫异类分离。比方,要写骏马,可以以人类生活为背景把骏马从这一背景下分离出来:拉车耕地的骏马?征战疆场的骏马,赛马场上的骏马这叫同类分离。在进行这一分离的同时,再把骏马从徐悲鸿的“八骏图”中分离出来后者就叫异类分离。

②抽象

这是一个容易使人望而生畏的概念,其实作文当中的抽象再简单不过了 ,就是通过一件事物的具体形态抽取藏在其背后的属性或特征。事物的内在属性,往往躲在其现象的背后,被大量表面化、形式化的东西所掩盖,而抽象则是要撇开这些具体的细节和掩盖物揭示其内在属性。比方:葡萄有太的有小的有红的有紫的,有新疆产的,有内蒙产的,所有这些皆为表面现象,它的本质是 “一种带水份可被人吃的果实”。桔子,由皮、肉、核、络等构成,清热下火,呈扁圆形状,所有这些都是外在特征其本质是“一种带水份可被人吃的果实”。这就是抽象。最后将抽象出来的诸种属性联结起来产生一个概念:“水果”,这就是概括。可见抽象是概括的基础,只有抽象过的事物,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概括。但是必须指出,文学抽象与科学抽象有着本质区别。文学抽象始终伴随着人性化的主观情感,甚至可以撇开科学逻辑,只做情感抽象。而科学抽象则要遵循严格的逻辑规律,得出的结论必须周严,要揭示的是本质属性而不仅仅停留在一般的内在属性。一件事物的内在属性可以有若干个,而本质属性只有二个。比如人,内在属性可以是“无羽毛的动物 ”、“会说话的动物”、“穿衣服的动物”、“善于学习,有创造性的动物”、“能不断地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的动物”等等。可本质属性只有一个:“会思维会制造劳动工具的动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有时文学抽象可以转化为科学抽象,这种转化往往是出于作品的需要,比方作家在写杂文,议论文或评价性的作品时,需要借助这种转化。大家常说鲁迅的杂文说理透彻,论证周严,入木三分。他是一位作家,有时更象学者、哲人。其实背后起作用的就是这种思维形式的转换。文学实践证明,中外历史上超一流的文学大师都是集作家学者为一身的人。探索这些人成功的心理学原委,就是二种思维形式的自我转换的顺利流畅。

③概括

将抽象过的几种事物用中间特征联系起来就叫概括。这种中间特征特指 :共同特点、矛盾、关系。中间特征是将事物联系起来的理由,这种理由越充分,概括就越恰当,作文的结构就越合理。世间万物都有联系,联系的方式不同。站在作文的角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让我们首先来看第一类:共同特点。即内在特点或外在特征的一致性。古诗《江畔独步寻花》中有四句:黄四娘家花满锣,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以黄四娘家门前的小路为背景把二样东西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娇莺”、“戏蝶”, 共同特征是:一个唱歌一个跳舞——都在搞 “文艺活动”。再看第二类:矛盾。唐人孟郊的一首诗《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日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以孟郊本人为背景,把两样东西分离出来,登科前的龌龊和登科后的得意构成一对矛盾,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故事”。有“故事” 就会曲折离奇,引人入胜。“文似看山不喜平”, 矛盾可以使作文“不平”。较为复杂的是第三类 : 关系。一般是指因果关系、递进关系、所属关系、并列关系。它是将材料联起来的逻辑纽带。以因果关系为例:唐人王昌龄的诗《出塞》里有四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以戍守边塞为背景,把二样东西分离出来:“龙城飞将”和“胡马”,再用因果关系将其联系起来:“龙城飞将”在(因),“胡马”就不会度阴山(果)。应该说明,这里均以诗为例,完全是因为它短小、凝练,便于借助书面形式加以剖析。放而大之,同样的道理在散文、小说、剧本中也是适用的。

(2)形象联想

人类在某种文化中生活下去 ,在对待事物的看法、想法上会逐步固定化。固定化一旦形成,当发生似乎是迄今所没有的新问题时,便不知所措,乃至为之而窒息。能够突破这种蒙蔽的人,是那种有孩子般丰富联想力的人。

把二个形象、性状接近的东西联系起来的能力 ,就叫形象联想,这种能力越强,学生的想象力就越丰富。这是一种初级想象,训练起来极其生动形象,比如把红色想象成“火”, 把白云想象成“棉花”, 把火车想象成“长蛇”, 把鲜花想象成“少女”, 把人流想象成“长河”……

这种能力锻炼可增强作文的感染力 ,使语言生动、有趣富有文学色彩和诗意。

(3)再生联想

通过丰富的联系 ,利用给定的一种或几种事物获得一种全新的事物,就是再生联想。

当代苏联心理学家哥洛万和斯塔林茨提议进行的实验表明,任何两个概念(语词)都可以经过四、五个阶段或步骤建立起联想的联系。

举例来说:“木头”和“皮球”是两个离得很远的概念 , 只要通过四步中间联想(每个联想都是很自然的)就可以从木头联想到皮球。

木头——树林 , 树林——田野 , 田野——足球场 , 足球场——皮球。

再如 ,“天空”和“ 茶”。天空——土地 , 土地——水 , 水——喝 , 喝——茶。这些词语是从词典中信手拈来的 , 用这样一对字词一共进行了几万次试验 , 为了从一个概念过渡到另一个概念 , 几乎每次都只要四个联想步骤就够了。换句话说,通过四步就可由一个事物联想出另一个崭新的事物。

第三阶段 : 再生情感训练

在多维思维和感知基础上 ,形成的具有社会和时代印记的情感叫再生情感。进入青少年时期, 随着认知水平的发展,在原情感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和伦理标准,形成价值判断,并由此产生情感体验。因为这种情感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打磨”而成 , 所以被称为再生情感。原情感真挚、直白,突出了纯度。再生情感丰富、厚重 , 突出了“深度”。原情感是自然生成,再生情感则是后天再造,原情感指向人和自然,再生情感则涵盖人、自然和社会。中学生的再生情感应当由原情感自然演化而来,这种情感应显示特有的纯度和深度。如果是外界强加或无限拨高, 那么情感发育就会畸变、扭曲,甚至表现为病态反应,在作文当中就会出现双重人格。即作文人格和真实人格并存的现象。假话作文和“故事作文”多发端于此。

再生情感训练包括爱自然、爱人类、爱社会等三方面的内容。爱是人类情感当中的母情感 ,教会爱就教会了恨,懂得了喜欢、快乐、满意,同时也就懂得了痛苦、忿恨、不满。有了对真理的追求,就有了对谬误的槟弃;有了对科学的向往,就有了对迷信的拒绝;有了对民主的热爱,就有了对专制的痛恨。赞扬真善美就会抨击假恶丑。热爱自然,就会仇视毁损。所有诸如此类的情感和情绪都源于母情感:爱。

爱自然 :自然界的可爱有二:一是美丽,一是实用。爱人类,人类的可爱有三:一是真,一是善,一是美。爱社会:社会的可爱有二:一是文明,一是进步。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与自然密不可分,但爱人类、爱自然、爱社会并不是一回事,社会是人类进步的产物。它所涵盖的内容有积极的、消极的、进步的、落后的、文明的、愚昧的。训练学生热爱社会中的两种东西:文明和进步。文明包括:物质、道德、宗教、哲学、文学艺术、民主、科学;进步包括:政治、文化、经济、生产。

2.程序三步骤

第一步 : 理论训练、从思维科学的角度把三种基本能力要素分解成若干项目 ,再以一定的逻辑方式将它们排序,然后以心理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这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训练,这种训练的机理是:让学生明白规则(包括感觉规则、思维规则、情感规则),继而在大脑当中强化规则。理论训练所呈现给大家的首先是训练提纲,包括感知提纲,即感知能力训练提纲;多维思维提纲,即多维思维能力训练提纲;再生情感提纲,即再生情感训练提纲。这些提纲是本书中惟一要求大家强行记忆的东西。它好比初学行走时的拐杖,在你开始训练自己的感知能力,多维思维能力和再生情感时,可给你明确的线索和指导,在内容上也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当你牢牢记住它,频繁地使用若干次后,就可以撇开它,驾轻就熟地进行感觉、思维、表现情感了。此训练获得的是中学生能力体系中对提高作文能力至关重要的那部分。

第二步 : 操作训练

把理论训练的成果应用于作文剖析就叫操作训练。精选典型例文 , 按理论训练所给定的规则进行分步解剖,将学生的训练从抽象带到具体,将一般智力转化成作文智力。所选的例文极具代表性和典型意义分析例文时简明易懂,循序渐进,思路明确,自然顺畅,重在教会学生思维的方式, 而不在于例文本身。让学生在行云流水般的分析当中领悟感受事物的技法,组织材料、布局谋篇的经略,挥洒情感,点题、切题的要领,从而忽略了材料自身的存在。

第三步 : 成形训练

在事先约定的题目下,借助感受器官,把对事物的客观印象依照多维思维规律刻录下来 ,亮出好恶,这就是成形训练。这里强调三点:一是约定题目,二是亲身感受,三是思维和情感。这是训练的最后一个环节——形成文章,它是一个训练阶段的:终结。内容编排上为了训练方便,正页为空格栏目,附页为参考例文,并配有分数自才我测定,每个项目满分为5分,你可计算自己的分数,第五、六、七章:如果累计达到步76分, 该阶段训练过关,达到8分为良好,达到9分为卓越;第八章:如果累计达到12分,该阶段训练过关,达到16分为良好,达到18分为卓越。

三步训练如同医学院的学生进行专业实习:第一步理论训练好比在教室里利用挂图进行演示,第二步操作训练好比在解剖室进行观摩,第三步成形训练是在手术室里亲自操刀解剖。

作文三步法是中国教育学会毛继东教授在2004年针对作文教学现状联手勤志教育立项研发的。经过四年时间的学校授课试验,确定效果显著,由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出版,勤志教育发行。0

四:作文三步法理论要点综述:

1.先建立感觉系统,而非词汇系统,用感觉去理解诠释词汇,而不是用词汇去引导感觉。

2.先建立思维系统,而非语言系统,用思维去编织语言而不是用语言或语法规范思维。

3.先建立情感系统,而非主题系统,用情感去升华主题,而不是用主题定格情感

产品定价:298元

2.提高作文质量三步法 篇二

一、注重阅读积累, 强化作文底蕴

荀子曾说:“不积硅步, 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鲁迅也曾说;“无论什么事, 如果不断收集材料, 积之十年, 总可成一学者”。许多名人都曾强调过阅读和积累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养成阅读和积累的习惯。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本领和积累习惯。

首先要先教给学生掌握摘抄的技巧。要求学生, 把阅读中遇到的优美的语言、深刻的哲理或者优美的句子记录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生所记得东西多了。之后、要学会整理, 重新找个质量好一点的笔记本再分类整理。例如:本星期每人摘录5个描写景物的好段或描写人物肖像的好句子等。或者积累三个与“幸福”“读书”“自信”“习惯”等有关好段, 再利用作文指导课分组交流所积累的内容。最后再组织语文尖子生择优好段分类打印出来, 发给每一位学生, 以备作文时参考备用。例:打印出来的与“自信”有关的好段积累如下:

1.自信是快乐的源泉, 是幸福的秘诀, 是健康人生的保证。

2.举起你的自信, 天地便焕然一新, 成功的大门封闭着自信提供一把开启它的钥匙。只要充满自信, 就会有所发现和行动, 个人的面前就没了失败的路。一个积极的姿态, 一点必要的信心, 往往能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3.我们必须有恒心, 尤其要有自信力!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要用来做某种事情的, 无论代价多么大, 这种事情必须做到。 (居里夫人)

4.只有满怀希望的人, 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着自信深入生活, 并实现自己的愿望。 (高尔基)

5.自信并不是一个远离我们不可企及的梦, 它是我们拥抱在怀里的一道绚丽的彩虹。只要它一现身, 便会带给你雨过天晴的喜悦和欢欣。

6.自信是成功的助力器, 一个人只要不断地培养自己的信心, 提高自信心, 不断地战胜自我, 才能取得成功。

7.一个人能否有成就, 只看他是否具有自尊心与自信心两个条件。 (苏格拉底)

二、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

写作的对象是材料, 如果只靠阅读和积累还不行。材料主要从生活中来,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所以, 教学中一定要在认真观察生活上下功夫。要教会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 也要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热情。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才能充实起来, 才能做到立意深刻, 内容丰富, 感情真挚等。教学中, 我曾让学生以《我发现了——》为题目, 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选材立意, 结果学生能从各种不同角度去选材立意。写出了许多生动感人的文章。

三、交给写作技巧, 培养练笔习惯

应该说“写”是第二位的, “审题立意”、“选材构思”是第一位的。因此, 在作文指导时, 首先, 我交给学生如何审题立意?用什么文体写?如何选材?如何组材?如何写凤头和豹尾等。然后在教给学生在写作前如何列作文简纲等。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写作方法。人曰:“华章苦中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措施:

1.课前三分钟分组口头背诵好段或名言

以此方法, 检测学生完成积累情况, 也能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竞争意识。

2.强化学生写日记

我经常训练学生运用所积累的好段写日记。并且经常教导学生要记住爱默生的一句话:“细节在于观察, 成功在于积累”, 让学生每学期都能积攒一两本日记, 把日记本当做写作的仓库。

3.进行作文训练或作文竞赛

任何能力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写作能力的养成也是如此。因此,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我常常强化学生坚持作文训练, 即使是在复习的日子里, 我也对学生进行作文竞赛, 因此, 我的学生每学期都比别的班级学生多写许多篇作文。每周我还要进行一次作文训练, 发现好作文就及时鼓励和上墙报, 以此方法给予学生鼓励,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并在竞赛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以上是我几年来, 作文教学经验的尝试和总结, 效果还是不错的。我所教的学生作文成绩一直令人欣慰, 在全国语文作文竞赛中, 我的学生曾多次获奖。同行不妨试试, 也许能让你的学生也写出选材新颖, 立意深刻, 构思巧妙, 文采飞扬, 令人耳目一新或者荡气回肠的优美华章!

摘要:写作文要掌握正确的写作方法, 通过教学实践, 摸索出指导学生提高作文质量的有效方法。即三步法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3.小考命题作文审题三步法 篇三

命题作文是小学阶段作文训练的主要形式。其命题形式一般有三种:

一是全命题作文,如:《难忘的一件事》、《春天的校园》、《我和老师》等;

二是半命题作文,如《____教育了我》、《一个______的人》、《我爱我的_______》等;

三是提供条件或范围的题目,如“写一篇作文,通过一个事物说明一个道理。重点部分写详细,其它部分写简单些”、“就我市的卫生状况,请你给市长写一封信”等。命题作文的完成一般包括:审题、立意、选材、组材、写作和修改六个阶段。审题是写命题作文的基础,也是作文成败的关键之一。审题也叫解题,要求仔细分析题目,审查题目的意义和要求,确定选材范围,决定与题目相适应的体裁、内容、行文重点、写作方法和确定文章的中心主题。有些小学生在写作文时由于没有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不重视审题的重要性,或者还不要审题,有的甚至连作文的题目和要求都不细看,提笔就写,拿笔就画,结果闹出偏题、跑题、扣题不紧的现象。有的甚至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悲剧。那么,小学命题作文如何审题呢?一、弄清楚命题作问的限制和要求。命题作文往往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限制,并提出了要求。因此,审题时先要弄清楚作文题目有哪些限制,哪些要求。一般来说,命题作文限制的有体裁、时间、地点、数量和叙述的对象及其关系等,弄清楚了这些,也就好确定作文的选材范围。

1、体裁。对小学生而言,一般是以练习写记叙文为主。我们在审题的时候,还应该将其分类,看清楚是属于“写人、写景、记事、状物”,还是属于“日记、书信”之类的。如《我的老师》就是写人的;《看日出》是写景的;《难忘的一件事》是记事的;《荷花》是状物》的。日记和书信的区别就比较明显了。

2、时间。如《课间十分钟》,选材的范围就是下课后和上课前所发生的趣事和进行的活动;《家乡的傍晚》时间范围指定得很具体,是“傍晚”;《国庆节见闻》时间就是国庆节。

3、地点。如《公园一角》的地点就是“公园”,而且是公园里的一部分“一角”。《校园新风》所写的人和事应该是校园内发生的而不是校园外发生的;《瞻仰烈士陵园》地点就是“烈士陵园”。

4、数量。如《难忘的暑假生活二三事》,写的事情可以是两件,也可以是三件,但是不只一件,十件八件也不行;《难忘的一个人》记叙的主要人物是一个,而不是两个或三个。5、叙述的对象及其关系。如《我的同学》和《我和我的同学》,这两个题目都是写人与人之间的同学关系,但是前一个题目叙述的对象是“同学”,而后一个题目叙述的对象却是“我”和“同学”。《我爱语文课本》叙述的对象是“我”和“语文课本”,关系是人和物。当然,命题作文限制的体裁、时间、地点、数量、叙述的对象及其关系,并非每个作文题目都有,或有其一,或有其二,或有其三。二、审题时,分析题目的关键词语,扣住“题眼”,确定中心。题目的关键词语,就是作文题目的“题眼”。“题眼”往往表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揭示了题目的意义。扣住了“题眼”也就是抓住了作文的写作重点。

1、作文题目是一个词语,题目即为“题眼”。如《妈妈》、《春游》、《荷花》等,写作文的时候就要抓住“题眼”,弄清楚是写人、写事、还是写景,然后展开联想,确定中心,完成作文。

2、题目中,一般起修饰作用的词语是“题眼”。如《课间十分钟》、《可爱的玩具》、《难忘的一件事》、《骄傲的爸爸》等,题眼就是“课间”、“可爱”、“难忘”、“骄傲”。

3、作文题目中的动词一般是“题眼”。如《这件事教育了我》、《我爱我的小闹钟》、《瞻仰烈士陵园》、《清明节亿王大伯》等,题眼就是“教育”、“爱”、“瞻仰”、“忆”。我们写作文之前,如果能够扣住“题眼”,写作文时就能把握文章的中心,不致于出现偏题、跑题,甚至“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了。

三、析找出题目限制之外的那片天空,开拓思维,广泛选材。命题作文有了上述诸多限制,是不是就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选材范围太狭窄了呢?不是的。命题作文除了有一些必要的限制和要求之外,往往非限制的范围很大,也就是说选材范围非常广,这有利于学生拓展思路,展开联想,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例如:《暑假趣事一件》,分析:①体裁:写事的记叙文;②题眼“趣”,只要有趣,什么样的事情,题目没有限制。那么,我们就可以打开思路,放开思维,拓展视野去选材。写什么呢?游泳?看电影?做家务?义务劳动?等等。③时间限制了是暑假;④数量限制了是一件,但是暑假生活有一个多月,发生的趣事几乎每天都有,可供选材的“趣事”少说也有几十件,由此可见,限制之外的范围很大,选材范围非常广。再如《记我身边的一个人》,分析:叙述的对象是“人”,关系是“我身边的”,这是题目限制了的,但是我身边可以写的人很多:爸爸、妈妈、老师、同学、邻居等等,这些都没有限制。因此,我们在写命题作文时,不要受限制,既要注意作文题目的限制和要求,又要分析找出题目限制之外的那片天空,开拓思维,广泛选材。以上是我个人在作文教学中的实践和认识。通过作文教学实践,我觉得“小学命题作文审题三不法”比较适合于小学高年级的作文教学,而且,在教学中我还发现,小学作文训练如果能够辅以浅显易懂的理论指导,授人以“鱼”,让学生在写作文时能有一盏指路的明灯,将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附注:此文曾获“红烛杯”全国教师论文大赛“一等奖”,后刊登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选》一书中。

一、材料作文

1、最近某商场在报纸上打出广告:为了表达对战斗在抗“非”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和警务工作者的敬意,这两类工作者凭有效证件可享受购物5折优惠。可是,一位医生跑遍了整个商场,才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找到可以享受这样优惠的柜台,其他柜台均不参加这样的活动。

根据以上材料,自拟文题,写一篇6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

2、一位普通市民中了500万元体彩特等奖后欣喜若狂,可是很快他就发现,自己一点也不快乐:担心朋友来借钱而不得不将家搬迁到别处;为了奖金的使用,夫妻反目成仇;不再想工作,心里空荡荡的。

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600字作文,文体不限。

3、一位银行家开办的银行不幸遭人抢劫,一夜之间,储户失去了所有存款。这位银行家用了39年的艰苦生活,终于寄出了最后一笔“债务”。别人对他说:“这件事你是没有责任的。”他说:“在法律上我没有责任,但在道义上我有责任。”他用一生的汗水尽了他的责任。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拟文题,写一篇6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

4、人生有着不同的需要:遭遇挫折时,需要热情的鼓励;成功得意时,需要善意的提醒;孤独寂寞时,需要真诚的友谊;面对各种诱惑时,需要冷静的思考……

根据以上材料,自拟文题,写一篇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5、鲜花说:我的美丽离不开园丁的辛勤。大海说:我的浩瀚离不开小河的奉献。森林说:我的茂盛离不开大地的滋养。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启发?请自拟文题,写一篇6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

二、半命题作文

1、感受(幸福、真诚、别离等)

2、使我快乐(自信、宽容、坚强、学习等)

3、我与(网络、读书等)

三、命题作文

1、做一个快乐的人。

2、另起一行。

4.三步法挑选债券基金 篇四

如何挑选合适的债券基金品种,投资者应该从投资范围、投资风格和交易成本三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是投资范围,这也是决定风险收益水平的主要因素。投资股票的比例是基民第一关注点,有的债券基金投资股票最高仓位达到40%,这样已经接近了一个混合型基金的股票投资仓位,属于中等风险中等收益的基金品种。最高股票投资比例在20%的债券基金比较多,这类债券基金的`风险略低一些。

有的债券基金不能投资于股票,他们在今年以来的股市下跌中表现最好。按照今年的预计,全年可以获得3.5%到6%的投资回报,这一投资回报大于货币基金但却小于今年预计CPI增长幅度。

在债券投资中,由于信用债近年的迅速发展,今年以来成立的债券基金大多把债券投资重点放在这类债券中,债券投资收益率略高一些,当然在比较极端的一些情况出现时,一些信用债也存在着一定的违约风险。

其次是要看债券基金的投资风格,通过债券投资品种的选择,可以看出他们在债券投资上的偏好。在打新股方面,不同债券基金也有明显的风格偏差,有的债券基金本着不参与二级市场的原则,只采用网上打新,并且几乎全部是上市首日卖出,不参与网下打新;也有债券基金通过网下打新,提高新股中签率。

最后是要看债券基金的交易成本,老债券基金多有申购赎回费用,而新债券基金大多采用销售服务费替代申购费,这样就避免了一次性的费用支出,而摊薄到每一天。不同债券基金总费用之间最高差异有两到三倍之多,投资者在原本收益率不高的情况下,应该在同等基金中选择费用略低的产品。

5.初中古诗词教学“三步法” 篇五

【摘要】古诗词学习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可采用“三步法”,引导学生吟诵、解读和感悟古诗词,使学生体会到古诗词的音乐美、语言美和意境美,最终实现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字】教师 古诗词 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古诗词都是一些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代表了极高的文学品位。怎样让学生体会这些作品的魅力,受到艺术熏陶,成为古诗词教学中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难题。新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以体验为过程,以合作、探究为方式,以终身发展为目标”。因此,古诗词教学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独特魅力,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和身心的全面发展。从这点出发,我认为古诗词教学可以从以下三步入手,引导学生由低到高,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地鉴赏诗词。

第一步:吟诵――体会古诗词的音乐美

古诗词是一种与音乐关系非常密切的特殊文体,讲究音韵格律,节奏感强。诗词对格律和音韵的要求非常严格,每一首诗词的轻重缓急和节奏关系,必须与作者所要表达的起伏变化的感情相适应。如范仲淹的《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一杯浊酒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仄韵短调的句式安排对表达作者情感具有重要作用。这首《渔家傲》前后阕除了一个三言外,约略相当于一首七言仄韵绝句。句中的平仄安排是和谐的,但从整体的落脚字来看,音节是拗怒的,加之句句押韵,显示着情绪的紧张迫促,适宜于表达词人兀傲凄壮的爽朗襟怀。如果引导学生在吟诵这首词时,吟诵出这种急促而劲拗的节奏,就能更进一步领会到词人在这首词中所贯注的情感。

与诗词的音乐性相适应,在进行诗词吟诵时,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渲染气氛,能帮助学生更迅速地融情入境。如在吟诵李白的《月下独酌》时,可以播放古乐《高山流水》,幽雅孤寂的琴声,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李白那种孤傲的心情;吟诵杜甫的《登高》时,可以把阿炳的《二泉映月》作为背景,让二胡那如泣如诉的乐声引导学生去体会杜甫那种郁积难抒的爱国情思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

古人学诗贵在诵读,“三分诗,七分读”,(苏轼语)“熟读百遍,其义自现”。诗词的语言凝练,节奏和谐,韵味悠长,通过吟诵能体会到诗词独特的音乐美,能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思。同时,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形成语感,可以举一反三,读懂其他未曾教过的作品。学生朗读能力得到了提高,相应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会进一步提高。

第二步:解读――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

古诗词一直以精练含蓄、韵味隽永的语言美吸引着阅读者。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古诗词语言的解读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第一是名物。诗人的感情由外物的触发而产生诗歌。如唐代白居易所说,诗是“事务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悟而行于咏叹者”。诗人在表达感情、创造意境时,常常利用外物作为媒介,达到物我交融。因此,如果对诗中所写的名物一无所知,就很难进入到诗的意境中去,很难理解诗人借这种物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中国古典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梅、菊、兰、竹以及杜鹃、鸿雁等物象,虽然在不同诗人笔下时有不同的内涵,但都是从这些事物的基本特征出发而赋予的。例如,同样写菊花,陶渊明笔下的菊同李清照笔下的菊是不一样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陶渊明笔下,菊花象征了诗人高洁孤傲、不随俗流、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和大自然的喜爱。这些内涵就与菊花傲霜和高洁的特性相关联。而在李清照的笔下,“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词人就借菊花的孱弱和细小的外在形象,表现出自己因相思而憔悴瘦弱的形态,将相思之深和相思之苦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引导学生了解事物的特性,对正确理解诗歌有很重要的作用。

第二是典实。典实既包括诗词中写到的历史事实,也包括古典诗词中常常使用到的典故。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中,典故的运用比比皆是,如果不了解这些典故,一些古诗词就会完全读不懂。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闻笛赋”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受害战友的悼念,“烂柯人”典故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只有了解“闻笛赋”、“烂柯人”这两个典故的来源、出处和内涵,才能完全把握诗人遭贬谪的凄苦心境。古诗词中包含的史实和典故跨越的年代较久远,且有相对固定的内涵,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可以引导学生靠查工具书、看注释和参考资料来解决。

古诗词的语言美体现在能以较少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含义,在艺术上有一种以简化繁、举重若轻的效果。因此,体味古诗词的语言美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第三步:感悟――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

意境是情和景经过艺术加工后的巧妙结合,古诗词中的佳作无一不具有意境美。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感悟诗词中所创造的意境美,才算完成了古诗词的教学任务。在引导学生体会意境美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情和景是构成诗词意境的两个主要因素。“一切景语皆情语”,诗词中景物都打上了诗人主观感情的烙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感悟诗中所表达的情思,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如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看到这首元曲,学生都知道曲中罗列了十种景物,构成一副荒凉寂寞的风景画。那么,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思呢?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外在景物是诗人主观情思的投射这一点出发,使学生明白这首元曲表达了诗人漂泊流落之感、思念家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心。曲中所有的自然景物都是为“断肠人”的心情而设,所有的景物都是“断肠人”的主观感情的外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构成了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意境。

总之,古诗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深厚的人文内涵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采用这“三步法”,让学生真正领会到古诗歌的独特魅力,感受到古诗词的音乐美、语言美和意境美。

参考文献:

1、《古诗文的艺术世界》 周先慎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诗论》 朱光潜著――北京:北京出版社;

3《诗词审美》 文勋著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4《词学十讲》龙榆生著――北京:北京出版社;

6.提高作文质量三步法 篇六

一、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 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的教材本身发生兴趣。兴趣是儿童获取知识的动力, 儿童在学习过程中, 一旦产生了兴趣, 学习就会是一件愉快的事。学生乐学, 才会把学习看作他们发自内心的一种需要而不是一种负担, 这样他们就能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一) 体验成功, 激发兴趣

学生的从众心理很强, 如果人人都说作文难, 那么他也就觉得难。为了消除负面的影响, 教师应从点点滴滴做起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如在接教新班时, 可要求学生以写日记的形式练笔。这既是知识摸底又可以创造表扬的机会。我讲授日记的种类, 并逐类讲写法。例如指导写人的日记, 要求从片段练习入手, 可练习肖像描写、行为动作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等, 可写家里人、老师和同学、熟悉的甚至陌生的人。讲完写法并出示范例, 最后以最低要求 (写一两个片段) 写。当听到经常缺交作业的学生恍然大悟地叫道:“这么容易写呀!”我知道学生已有了一定信心。我抓住这个契机, 千方百计地寻找他们日记上的优点, 从选材、结构、语言和书写, 哪怕是一个句子一个词写得精彩或用得恰当我都会加以肯定。有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也有人说成功是成功之母。对学生而言, 我更赞成后一种说法。教师的职责在于因材施教, 把学生一步一步引向成功。通过总结表扬和赞扬式评语, 树立学生的信心, 从而引发他们的作文兴趣。

(二) 抒写真我, 提高兴趣

有的学生写的日记生动有趣, 但是写的作文却枯燥无味。那是因为日记内容是写实的, 做什么想什么就写什么, 而作文内容大都是教师统一布置, 规定写作范围, 于是学生为了完成任务, 往往不顾实际乱写, 甚至编造。每个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都不相同, 因此在教学中对他们的要求也应各有所异。教师对写作基础薄弱的学生要用放大镜寻找闪光点, 对基础扎实的学生则要求真求实, 提高兴趣。如在一次周记中, 两名学生都写了捉老鼠。一个写捉老鼠的经过, 另一个不但写了捉的经过, 而且还写了从这件事中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开动脑子想办法。单从文章来看, 前篇远远不及后篇, 但是我都评了相同的“优”, 因为前篇出于作文学困生, 后篇出于优等生。他们在不同的起点都作出了努力, 理应品尝成功的甜头。这样他们才写得有趣, 学得有奔头。

(三) 相互分享, 享受乐趣

一个称职的游泳教练, 不应光在岸上阔谈游泳的技巧, 而应跳到水中亲自示范。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 相互分享, 享受乐趣。为此, 我常常动笔写一些作文。如在教《落花生》时, 我写了《竹子》;指导学生写一件难忘的事, 我写了《心中的鞭子》、《闪光的“奖章”》;指导学生写自己喜爱的人、景、物时, 我在班上读了自己的练笔《我的宝贝女儿》。我发现教室里几十双眼睛都很专注, 脸上不时流露出会心的微笑。下课后, 学生围着我叽叽喳喳, 有的问这问那, 有的抢着说自己的趣事傻事。一篇引文如桥, 沟通了师生的心灵, 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教师的下水文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消除害怕心理, 然后纷纷跳下“文海”与教师畅游。

二、厚积作文素材

激发学生兴趣犹如点燃火花, 要让这火熊熊燃烧, 还得不断地添柴加料。有的学生写不出作文, 就是因为心中没有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为了解决这“柴”和“米”, 我从课外和课内两大渠道来指导学生练笔。

(一) 课外做生活的有心人

在生活中多观察勤动笔。课外指导学生欣赏风景、观察景物、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一次, 我带领学生到一个因家庭贫困而辍学的学生家, 动员这个贫困生返校学习, 学生亲眼目睹了同学家徒四壁的困境, 亲耳听到因没有文化没有技术而“养猪如养石头”的沉痛诉说。这事对学生的触动很大, 回来后, 他们自发地写了捐款倡议书, 回家卖废旧, 让一只快要离群的“孤雁”重新回到了集体温暖的怀抱。这次作文, 他们都写出了真情实感, 在作文、在做人方面都交了一份精彩的答卷。

(二) 课内设计多种形式练笔

学习文笔精美的课文, 要求学生仿写, 从中学习语言和写法, 如学习《鸟的天堂》一课后, 我让学生写村里的榕树、塘边的垂柳。学习特色显著的课文, 则开欣赏会讨论会。如学《小英雄雨来》一课后, 让学生对雨来这个人物进行讨论, 学习如何刻画描写人物。学习故事性强的课文则设计拓展思维的练笔。如学习《穷人》一课时, 我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续写故事。学生的想象精彩纷呈, 有的学生想象亲生的孩子在父母的教育下和孤儿亲密相处, 一家人过着贫穷而快乐的日子, 十几年后几个孩子都长大成人, 而且都很出色, 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有的学生想象渔夫夫妇特别关爱孤儿, 分面包时给大的, 舀稀粥时给稠的。学生把生活中感受到的、看到的、听到的爱都倾注在这两个孤儿身上。这样不但练了笔, 还是一次爱的展示。

在课堂上创设写作情境, 也是练笔的一种途径。一次在训练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时, 我首先进行写法指导, 范例赏析, 然后突然停下来, 径自走下讲台, 最后走向班长, 并让她走上讲台。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我递给班长一张纸条, 台下顿时窃窃私语。我问学生:“你们想知道这纸条上写什么吗?”学生异口同声说:“想!”我说:“请班长来念吧。”班长笑着念道:“老师想给每位同学送一棵智慧树!”学生一下子都笑了。演完这幕插曲, 我让学生说, 最后动笔写下来。由于事发突然, 又是学生亲身经历, 所以心理活动描写非常真实细腻。当我走下讲台时他们的心理各异, 有的担心是冲着自己来的, 有的疑心谁又被发现玩东西了……在看到我给班长纸条时猜想更是多种多样, 有的猜是违反纪律同学的名单, 有的猜那是学校的通知, 有的猜那是让班长表演的内容……

三、掌握作文技巧

学生作文, 有的写了不少, 可读起来觉得很散很平淡。这其中有个作文技巧与变通问题。针对这状况, 我主要从文章的篇章布局与语言两个方面进行训练。

(一) 谋篇布局

有框架文章才能立起来, 作文的基本结构要搭建起来。初学作文, 搭好作文框架, 教学作文三段式。到了中高年级, 就要进行四段式五段式 (这里说的是基本的意义段) 的训练。例如教学四年级第七单元《我敬佩的一个人》要求通过具体的事例表达。利用提纲式的图示, 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写具体的要求。

(二) 语言鲜活

一是利用现成的资源, 以课文中经典的词语语段为例子, 让学生熟读、积累并能熟练地运用到作文中。二是拓展阅读, 课外积累语言。三是进行专项的训练。如“哑巴说话”———人物语言描写训练、“特写镜头———慢动作”动作描写训练、“有声有色”拟声词的运用等。通过一系列的强化训练, 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 写起来就有模有样, 语言鲜活。

7.如何学好初中政治之三步法 篇七

第一步,课前多想。预习课本内容是听课和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预习要带着问题去看书,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教材内容,把教材中自己认为重要的或者有趣的句子、段落划出来,圈圈点点,想一想本课涉及了哪些方面问题,会出现一些什么问题,等等,都是课应该多想的内容。例如初二法律在谈到“依法制裁侵犯公私财产的违法犯罪”时就会涉及到第一课“法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特征”,第十二课“国家依法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等内容,还可以涉及第四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第十六课“依法行使公民权利”等内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就看你会不会想,敢不敢想了。

课前多想,有助于上课时有的放矢、事半功倍,也有助于开阔视野、活跃思维,调动自己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步,上课时多问。上课是学习过程的中心环节,开放性考试后必然带来开放性的教学,课堂时间留给学生的更多了,这时就更需要多问。“问”是有技巧的,可以问自己、问同学,还可以问老师。重要的应是问自己---自问自答,实在不懂才去问老师,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问”还要联系时政热点,多角度多层次地问。比如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这个热点,可以问自己这些问题:①“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属于第几次科技革命的重大事件?②“神舟五号”成功发射的原因有哪些?③“神舟五号”成功发射说明了什么?④我们青少年从中受到了哪些启示?⑤我们从中应学习航天人哪些精神?等等。所谓“学问”就是这么来的,边学边问就有学问了。

第三步,课后再想。课后复习不是一味地搞“题海战术”,练习要做但不是急于跳进“题海”。首先要做的应是回顾本课听了多少?记了多少?明白了多少?如果有不清不楚的地方不妨先翻开书再看看,直到弄明白了才做一些适当的练习以加深应象并锻炼思维能力。另外,开卷考后不等于都不用记忆、不要背诵了,因为一些基本的原理、概念、观点要想运用自如,离开了记忆是谈不上运用的。所以,课后多想,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背诵、记忆一些基本观点,不但不会背上“死读书,读死书”的骂名,反而会使记忆更牢固、运用更灵活、学习效果会更好!

学好政治首先是要处理好“死”与“活”的关系,“死”指的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一定要准确全面把握,要死掉;“活”指要能够联系实际,进行活学活用,这就要求我们要走出教材课堂的小圈子,尽一切可能的将所学原理和现实生活相联系,关键还是要做个有心人,充满兴趣,主动地去感知政治,研究政治,而不是被动地去背政治。相信知识获得的同时,乐趣的获得也会成为一种必然。因此我们在学政治的时候要学会读书,把厚书读薄。在读书的过程中掌握“不动笔墨不读书,不记忆不读书”两个基本原则,二者合而为一,具体体现在:勾画书本上。凡是勾了的就背,不勾的就不背,就这样把范围缩小,提高了学习效率。

其次,要提高阅读速读。也许现在要求同学们“一目十行”实在太难了。但是我今天一行,明天二行,……这样,就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了。

最后,要学会做笔记。不仅记板书,还要记老师口头上说的重要的话,而要留有余地,供今后补充,做到在学习中既动脑又动手。

结合实际来看,在日常的作业和考试中,论述题往往事同学们回答的难点。

其实,首先要做的关键工作是审清题目。

其次,对所给信息要进行比较,

再次,在审题的基础上要进行思考。

总而言之,要学好政治,要想达到不断进步的目的,必须从我们自身的认识实际出发,解决好自身存在的疑点、难点问题,在学习中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坚定学习政治的立场和正确方向,高学习能力,做到知、行统一,实际中见成效。

初一必须学好文综政治的几大理由

对国情世情了解的需要

我们从初一开始学习政治这门科目,就是要逐步增加对国情的了解,知道我们当今社会发生的重大事情的背后逻辑。

比如,为什么我们要“精准扶贫”,这体现了我们的什么根本原则?为什么要污染防治攻坚战?我们步入了新时代,经济进入了新常态,这又有什么深刻内涵?

只有对国情世情有所了解的人,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在看到社会上发生的新闻的时候,不会只是浮于表面,更容易知道背后的逻辑。

培养道德情操的需要

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

在人的成长历程中,自信重不重要,独立重不重要,学会尊重他人获得他人的尊重重不重要?

我们看来,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自信关系到我们学习中的动力和冲劲,独立事关我们以后的幸福成长,自尊和尊重他人是我们不论和同学还是老师交往,非常重要的品质。包括怎么交朋友,这都是我们中学阶段,乃至以后的人生阶段的重要内容。

伴随性强

我们到了高中有政治,大学不论学什么专业都要学政治,考研究生的时候需要政治,公务员事业单位也都会考政治。

我们从现在开始学习,就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这也是一种素养,从初一就学好政治,会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受用的。

中考的需要

我们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内,政治这门科目的重要性会越来越高的。这也是契合了这个时代的要求。

就如同本文开始说的,我们到了初三,各个科目的学习时间都会非常紧,分配在这门科目上的时间势必会多多少少打折扣。

而我们要想学好任何一门科目,重要的是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这是个矛盾。

8.高效销售团队规模化扩张的三步法 篇八

不惜重金请老师对销售团队培训、加大销售团队激励力度,能用的招儿都用了业绩依然上不来?……

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指向打造一支高效销售团队,也就是如何让现有人员通过最高效的方式获得最大销售业绩。

“野蛮生长”难以适应“新常态”

很多中国老板都认为提高业绩,无非就是扩大销售团队规模。只要不停地招人,让市场去检验和筛选,有业绩能签单的就留下,没有结果的就淘汰。这种结果导向的管理思路仍是目前在国内常见管理思路。国外把这种思路很形象地称为swim&sink,就是把一个人扔到游泳池里,会游的就能活下来。国内则称为鳄鱼理论:即把小鳄鱼扔到鳄鱼池里,能抢到食的就能活下来。

很多国内的大佬都对这种野蛮生长的模式不以为然甚至用自己的实际经历反驳:我们几亿甚至十几亿的公司就是在这套理论下打造出来的,能有什么问题呢?其实他们的成功跟我国经济的发展大势息息相关:从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段漫长时间内,我国经济一直处于上升期。只要卡位正确,老板带领几个兄弟,只要搞定几个大客户就可以迅速完成原始积累,成就一家几亿或者几十亿的公司。

拥有如此规模的生意,想象中这些老板们的应该是很满足了。但我在与他们交流的时候,发现他们都共同存在一种深深焦虑。他们不约而同的谈到:过去这种方式确实不错,当然维持这种状况也还能生存。但今天的情况不一样了,从大环境看,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进入新常态,反腐新常态的到来,传统的关系型销售已经末路。从行业看,同质化竞争愈来愈激烈,对公司业务影响也越来越大。此外,天天有人叫嚣着要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改变传统行业。过去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经济情况急剧变化的今天,即使在静水里行舟都要担心被淘汰。

人治销售管理带来诸多管理挑战

如何能够往前走,走得更快,甚至规模化发展?成为这些老板心中的头等大事。之前促成他们的成功的一些因素,在今天反而成为企业发展和成长的阻滞和挑战。

他们面临的首当其冲的就是“销售大侠”带来的挑战。这些传统企业一直都是80%的业绩来自20%的销售人员。企业的规模化发展,必需让剩下80%的销售人员能够贡献更多的销售业绩!但老板们往往在这件事上束手无策。

这些传统企业大多采取人治的模式管理,灵活应变、及时有效的人治型管理在原始积累阶段当然无可厚非。人治的负面影响就是信息的不透明,有意思的是在公司管理中老板们居然用到了削藩这个词。当年跟着老板们打拼江山的老兄弟们,逐渐成长为了“封疆大吏”,一个个都把自己的封地经营的水泼不入。到底业绩怎么样、人员工作能力如何,对于里面发生什么老板完全无从了解。怎么能让信息透明一点,公司能够实现规模化扩张,成为老板的烦恼。

还有很多的老板认为大多数销售人员业绩上不去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销售技巧、能力和执行力太差,于是老板花了大价钱培训。培训刚结束的时候销售人员和都很满意,但时间一长却发现收效甚微。

前面的方法都行不通,为了增加业绩收入,很多老板会选择简单扩大销售团队规模。但问题很快暴露出来,人员增多了但人均单产却很难提高,更大的业绩目标就需要越多的人,运营成本非常高。

规模化扩张销售团队必备三大要素

这些问题的本质是管理层对销售这件事的认识不同――销售是科学还是艺术?

我在《销售彦论》前面曾经说过,管理者这两种不一样的信念就会导致不一样的销售管理方法。笃信销售是艺术的管理者,他们认为只能找到天才才能提高销售业绩。笃信销售是科学的管理者,他们会认为销售既然是科学就应该可以衡量和提升,也就是我们销售管理者经常说的那句话销售是个数字游戏。管理大师德鲁克曾经说过,要提升一件事情,就必须让它可以衡量。我们首先要承认销售是一门科学,并把销售分解成为可衡量可复制化的过程。

经过对很多公司销售团队的了解和研究,我发现成功的团队都有一些共性;而不成功的销售团队,则各有各的不成功之处。把这些成功共性解构出来就是衡量高效销售团队的特点。最终我们发现所有这些团队都有三个要素构成了他们成功的关键,简单来说:一是人,二是流程,最后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将人和流程“铸造”在一起。销售管理的过程就是我们这些销售管理者不断去分析和逐步调优,把人和流程结合在一起,形成公司一套最佳实践的销售管理运营体系。这三点就是销售管理体系搭建的关键三点。

如何搭建公司标准销售流程体系?

很多老板非常不以为然,销售要什么流程?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其实这句话还是映射了结果导向的管理模式,前面说过这种管理模式已经带来很大的管理挑战。

相信每个老板都遇到过这样的窘境:年末或者季度末开会时,总会有销售跟你说:“老板,我今年已经很辛苦了。除了咱们公司产品的价格有问题、产品功能不够完善以外,没能完成业绩主要是不好运气。我这边已经有几个单走到审批的流程了,结果负责的老板出国了。您再给我次机会,我明年一定完成目标!“那老板这个时候能怎么办呢?炒掉他又觉得很可惜,至少这类销售对产品、市场、客户都熟悉;不炒掉他们,其实从我多年的销售管理经验就可以判断,这些人肯定明年甚至年年都完不成业绩。这个故事,每天都在老板们的身上发生。就是因为我们对于销售过程不去管控,所以结果是苦涩的。当然也不排除有时候会有意外惊喜,有时候会超额完成业绩目标。究竟是怎么完成了,谁都不知道,一些运作规范的跨国公司在管理上对此非常忌讳的,也被归为管理不力的无能表现。

销售管理体系化、流程化可以帮助管理者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销售过程是艺术的过程,就像是一个黑匣子。搭建销售流程的过程就是要把这个黑匣子拆解了,让其透明化、变得可衡量。销售流程其实就是找到潜在客户找到,用一套办法,把上述潜在客户一步一步推进到签约再到回款。这个过程在销售管理里面有专业的术语叫LTC(LEADS TO CASH从销售线索到现金的流程)。当我们定义好每个企业的销售流程后,要花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把流程中每个阶段数字化,并通过对这些数字分析对销售流程进行调优。除了数字化销售流程,需要保证每个销售人员有条不紊地在LTC过程中推行这些阶段,这个也就是销售流程自动化。

为了实现销售流程自动化,以前的团队采用大量的excel表格进行数据的收集,再对流程进行分析和优化。同时也要通过excel管理整个销售团队从线索到回款的整个流程。如果公司团队稍大一点,工作量就会非常可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销售自动化软件就应运而生了,国外叫做Sales Force Automation,就是我们今天说的CRM软件。CRM软件就是支撑销售团队的重要工具,帮助销售流程和销售人员聚合和优化。CRM系统是我们打造高效销售团队不可或缺的第三大要素。

9.散文解读“三步法” 篇九

第一步:鸟瞰全文, 直取中心

面对一篇散文, 先鸟瞰全篇, 弄清是何类散文及大致内容, 把握散文的描写对象和抒情基调, 从整体着眼, 抓住散文的中心思想。

解读要领:既快且准, 只取体现感情和思想的信息, 迅速整合。

1. 看标题。

标题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 散文的标题主要是确定描写对象, 如《荷塘月色》、《灯》等;有的也暗含感情基调, 如《故都的秋》、《我的空中楼阁》中的“故”、“空中”等字眼。

2. 看蕴含感情的关键性语句, 即抓住“文眼”。

如《故都的秋》中“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等句子。

3.看议论抒情的句子。如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中谴责走狗文人和反动势力, 表达自己愤懑的议论语句:“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只觉得我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 洋溢在我的周围, 使我艰于呼吸视听……”这些议论抒情往往是散文的主旨所在。

4.看文章的注释。文章的注释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注释如果是交代文章的出处及创作时间, 实际上是提示你要“知人论世”。只有结合作者及时代背景, 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

第二步:去肉存骨, 理清思路。

作者在写文章前一般都要先搭一个架子, 然后组织材料。这个架子, 体现了文章的情感发展脉络。好的文章, 材料附着在这个架子上, 就像肉附着在骨头上一样。因此, 要理清散文的思路, 就必须先将这些“肉”剔除, 让它露出骨头来。

解读要领:既剔且抠, 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变化, 理清层次。

1.注意总领句、过渡句、总括句、观点句、段首句或段末句, 而将一般的叙述、描写、说明剔除。如《灯下漫笔》, 我们可以抓住过渡句就是:“我们极易变成奴隶, 而且变了之后, 还万分喜欢”、“但实际上, 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 至多不过是奴隶, 到现在还如此”、“有更直截了当的说法在这里———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并由此可以比较清晰地剔出文章的思路———揭示中国人的奴性, 中国统治者的残暴与中国社会的状态。具体到某个句子, 剔的方法就是:如果是单句, 则提取主干;是复句, 则提取分句中的主句。

2.注意写景的层次和过程。对于找不出段间提示语、以写景为主的散文, 我们就采用分层归纳的办法。先根据所写景物逐段概括段落大意, 再分析层次, 理出逻辑联系。如《荷塘月色》逐段概括后, 就可以理出四个层次:第一部分 (第1自然段) , 点明颇不宁静的心境, 交代独游的时间、地点和缘由;第二部分 (第2、3自然段) , 写小径漫步, 勾勒荷塘轮廓, 抒发月下独处的感受;第三部分 (第4、5、6自然段) , 描写“月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的树”;第四部分 (第7、8自然段) , 写景中人———作者触景生情, 联想古代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思。这样一剔, 全篇的内容、作者的思路就了然于胸了。

第三步:剔下之肉, 剁成肉泥 (理解)

完成以上两步后, 对散文的所有鉴赏都有据可依了, 这时可正式开始答题。不论解答语言、内容、结构, 还是表现手法, 都要紧紧围绕上面抓住的中心和思路来进行。

解答要领:分析鉴赏, 不离心、骨。

坚守一条规律, 形式与内容是统一的, 材料和中心是统一的, 形与神是统一的。分析鉴赏时, 不仅要说出它是什么;还要找出它与中心的关系, 为什么, 会怎样。

1.词、句的含意及作用。从四个角度去考虑: (1) 看对象的特点与词、句的表现力。 (2) 看词、句前后的意思与关系;词语的意思可从指代义、概括义、比喻义的角度去解读, 句子的意思可以从句子分析、前后互释、说话用意的角度去解读, 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主要有总领、承上启下、总结、表明观点等方面;一般的说, 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就在上文, 比喻句所说明的事物也在它的上文, 观点句的理解要看它的下句, 材料所说明的观点要看它前面的议论句, 散文的主旨句往往在抒情议论性语句中。 (3) 看词、句与中心的关系。 (4) 看词、句的其他表现意图, 如鲁迅的文章就经常给不点名的敌手以顺势的一击。

2. 某一形象或内容在文中的作用。

从四个角度去考虑: (1) 看是不是准确表现或抓住了所写对象的特点。 (2) 看是不是深入表现了中心或批驳其他思想。 (3) 看是不是作者思路的转换处。 (4) 看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在表现中心或吸引读者方面有何效果。

3. 筛选或概括某一信息。

首先“定点”, 即找出出题点涉及的范围, 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然后以出题点为中心上下“扫描”, 寻找答题的相关信息。多数情况下, 可直接摘引原文中的语句作答。如果题目要求你“概括”“归纳”, 则必须通观全段甚至全文, 仍采用剔骨之法, 再将其剁碎, 把要点整合, 用流畅的个人语言来表达。

上一篇:新任区委书记在全区领导干部大会上的讲话下一篇:关于对学校食品卫生安全专项检查情况的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