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会计毕业论文

2024-09-15

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会计毕业论文(精选12篇)

1.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会计毕业论文 篇一

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

重要性是会计核算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它与会计信息成本效益直接相关,在会计理论与实务中有着非常广泛的运用。运用重要性原则,有利于把握问题的实质,抓住关键点,使提供会计信息的收益大于成本,最终实现以较小的成本获取较大收益的目的。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具体运用主要体现在会计账户的设置、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和会计信息的披露三个方面。

关键词:重要性原则;会计核算;会计账户设置;会计处理方法选择;会计信息披露重要性是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第二章第六条将重要性定义为:“财务报表某项目的省略或错报会影响使用者据此做出经济决策的,该项目具有重要性。重要性应当根据企业所处环境,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加以判断。”在实际工作中,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多方面的,一般而言,主要有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和客户、政府机关和其他信息使用者等五类,他们所需求的会计信息的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讲,企业提供的信息越全面、越多越好,会计信息应能满足所有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但是,如果企业对一切会计事项的处理一律不分轻重主次和繁简详略,采取完全相同的处理方法,必然将耗费过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许多不必要的工作量,影响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因此,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应遵循重要性原则,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取不同的核算方式。即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据以作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应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的披露。反之,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简化处理。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会计账户设置、会计处理方法选择和会计信息披露三个方面。

一、重要性原则在会计账户设置中的运用。

(一)“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账户的设置。

在会计准则中,对固定资产专门设置了“累计折旧”账户用来反映固定资产随着时间的推移或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生的有形或无形价值损耗情况,对无形资产专门设置了“累计摊销”账户用来反映无形资产的价值损耗情况,对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周转材料则没有专门设置反映其价值损耗情况的账户,而是将其损耗价值直接冲减周转材料的账面价值。

究其原因,主要是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都是企业的重要资源,在以有形资产为主的工业经济时代,固定资产在资产总额中占据着相当比重,它们能够给企业带来很大经济利益流入。而随着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智力、技术等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它们给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更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不仅需要设置反映其原始价值变化的账户,而且要专门设置反映其价值损耗的账户,用以详细反映它们的原始价值和价值损耗情况。

(二)“投资收益”账户设置。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对外投资取得的收益和发生的损失都在“投资收益”账户中反映,该账户的贷方登记对外投资取得的收益,借方登记对外投资发生的损失,贷方余额反映投资取得的净收益,借方余额反映投资发生的净损失。投资收益和损失没有分设账户进行核算,主要是因为对于除投资公司以外的其他企业而言,对外投资活动是企业在开展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以外从事的一项活动,是比较次要的,所以投资收益和损失没有分项核算。

(三)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在成本、费用方面的账户设置。

企业的经营活动不是单一的,一个企业往往同时从事着多种经营活动。按照企业经营业务主次的不同,经营活动可以分为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两种。

主营业务是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在会计账户设置上,专门设置了反映主营业务成本增减变动情况的“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和反映因为主营业务而产生的税金及附加情况的“营业税金及附加”账户,主营业务成本和税金及附加被分项反映。而对于其他业务,由于其相对次要,所以仅仅设置了一个“其他业务成本”账户,其他业务成本和税金及附加等费用都通过这一账户核算,没有进行分项反映。

(四)“预付账款”和“预收账款”账户设置。

在企业的采购过程中,当企业购买比较紧俏或生产周期长、投资比较大的商品时,销售方一般会要求企业预付一部分货款,俗称定金。在会计账户的设置上,企业预付的款项一般按其重要程度的不同分别采取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当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预付款业务较多,使得预付货款在企业资产总额中占据了一定比例时,预付货款业务就是一项重要的经济业务,对其必须单独设置“预付账款”账户进行核算;反之,当预付款业务发生较少,只是偶尔发生时,则没有必要单独设置“预付账款”账户,而是将预付账款的内容合并在“应付账款”账户内核算,以简化账户的设置。预收货款的处理如同预付货款的处理,当企业发生的预收货款业务较多时,就有必要单独设置“预收账款”账户进行核算;反之,当企业发生的预收货款业务较少时,就没有必要单独设置“预收账款”账户,而是将预收账款的内容合并在“应收账款”账户内核算。

二、重要性原则在会计处理方法选择上的运用。

(一)个别计价法的选择。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其中个别计价法是存货发出计价方法中的一种,该方法是以发出存货的实际进货单价来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它保持了存货实物流转和成本流转的一致性,是一种最真实、合理和准确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在实务操作中需要对发出和结存存货的.批次进行具体认定,操作起来比较复杂,工作量较大,一般适宜存货数量不多、容易识别、单位价值较高的贵重物品,而对于那些数量比较多、单位价值比较低的存货则不适宜采用个别计价法。

(二)短期借款利息费用处理方法的选择。

短期借款利息费用可以采用预提和支付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两种处理方法。其中,预提借款利息费用的方法符合权责发生制假设和收入、费用配比原则,更能真实地反映企业一定期间的损益情况,但是处理起来比较复杂。所以,一般是在短期借款利息按季支付或到期一次支付且数额较大时采用该法,如果数额不大可以采用在支付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处理方法。

(三)专门借款辅助费用的处理选择。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规定,专门借款发生的辅助费用,在所购建或者生产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之前发生的,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予以资本化,计入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成本。此项规定就是考虑到辅助费用金额一般比较小,不像借款利息金额那么大,所以为了简化核算,在确定其资本化金额时就不需要与相应的固定资产支出相挂钩。

(四)资产减值确认和计提方法的选择。

当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资产发生了减值,资产的价值发生变化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当预计资产减值时,在什么情况下应该确认,要遵循重要性原则。

另外,在具体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时,有些也要遵循重要性原则,例如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在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时,应当按照单个存货项目计提。但是对于数量繁多、单价较低的存货,可以按照存货类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且与在同一地区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系列相关、具有相同或类似最终用途或目的,难以与其他项目分开计量的存货,可以合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五)包装物、低值易耗品摊销方法的选择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摊销仅限于一次摊销法和五五摊销法,其中一次摊销法是在领用周转材料时,将其全部价值一次计入有关成本费用。

这种方法处理比较简单,但它使得各期损益反映不均衡。因此,根据重要性原则,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一次领用数额较少、价值不高,使用期限不长的周转材料,而对于一次领用周转材料数量较多、价值较大的情况应采用五五摊销法。

三、重要性原则。

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运用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财务会计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它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三部分组成,其中会计报表附注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会计报表中列示项目所作的进一步说明;二是对未能在会计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这些信息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将会产生重大影响,依据重要性原则,必须披露这些信息。

(一)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报表中的运用。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规定,性质或功能不同的项目,应当在财务报表中单独列报,但不具有重要性的项目除外;性质或功能类似的项目,其所属类别具有重要性的,应当按其类别在财务报表中单独列报。

(二)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报表附注中的运用。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规定,会计报表附注应当披露重要会计政策的说明,包括财务报表项目的计量基础和会计政策的确定依据等;重要会计估计的说明,包括下一会计期间内很可能导致资产、负债账面价值重大调整的会计估计的确定依据等;对已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列示的重要项目的进一步说明,包括终止经营税后利润的金额及其构成情况等。

参考文献:

[1]浑晓泓.会计核算中重要性原则的具体运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8)。

[2]李春妮.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J].中国农业会计,,(8)。

[3]王迎春.浅析重要性原则在会计准则中的具体运用[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11(3)。

[4]刘本阳,唐道峰.论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4)。

2.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会计毕业论文 篇二

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报表的审计工作中是具有较强应用作用,不仅能够使审计工作更加规范,更能够有效控制漏报及错报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因此在日常工作中,需要严格按照重要性原则将会计报表审计工作不断推进。帮助就当前对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报表审计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及分析,

由于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经济结构也更加复杂、多变,因此为了促进会计核算内容的真实性及精准度,需要中间存在的不确定因素纳入核算考虑范畴,利用假设、评估等手段,完成初步核算工作,所以通过假设完成的会计报表必然是不完全真实、可靠,只具有参考价值。而重要性原则实际上就是会计师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接受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错漏问题的衡量标准,这个过程是以审计人员确认及利用重要性内容为基础完成。

(一)重要性的性质标准

重要性的性质标准所设定的标准范围是对会计报表以及各个发生科目,账户余额在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数额,这项内容与标准之间的相符性的重要判断。因此,这是一项具有规范内容设定的标准内容,可以对会计报表审计中所随机发现的各个错报及漏报项目重大程度的衡量标准。由审计人员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以各个审计内容的现实状况为根本,发挥职能优势对其重要性进行评判。对于错报及漏报行为情节较为严重的,可以将其视为违法行为;可以导致合同履行状况发生转变的错报及漏报行为同样较为严重。

(二)重要性的金额标准

与重要性相关的金额标准就是会计报表、发生项目以及账户余额的漏报及错报,在总金额数量上是否达到重要性的标准界限,具有金额设定标准的重要指向性金额总数。从重要性的金额标准为出发点来说"它是会计报表、发生事项以及账户余额各个层面上的错报及漏报总额的重要性评判标尺。这项内容的确认是审计人员以企业现实情况及使用预期财务会计信息的人员为依据,将职能作用充分发挥,从而进行重要性评估,并且确认评估结果。金额标准内容是会计报表以及各项重要性评估事项中真实发生的,而以会计信息为依据,企业管理者根据这个信息作出各项决策,错报及漏报的总体金额并不会造成决策偏失性的情况下,这种金额内容就属于重要性金额标准限值在此基础上,根据错报或者漏报的来源及所属范畴的不同,重要性限额的名称及种类也就各不相同。

二、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报表审计中的应用探讨

(一)制定审计计划

审计计划在报表审计中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如果计划在重要性原则中的占有比例较小,那么就说明技术的重要性效率及水平普遍不高,而会计报表及账户余额中的在规定范围内的错报及漏报的金额数量就会呈现出小发展局面;而在合理范围内的错报金额越大,审计工作就需要将各个层面上存在的错报及漏报金额进行查找,并对较为严重的金额数量进行重要性判断,因此审计的工作任务及可靠性依据也就会越少。

因此,重要性效率与审计工作中的任务及控制点是具有相反特点的,而其转变依托关联性。计划重要性水平不高,而相对的,有用的审计资料的获取量就会增加。

在国外以及国内,目前都已经对重要性审计工作做出了较为系统全面的规定:审计工作人员在进行计划内容确认时,需要以财务法规为行动准则,严格约束自身工作行为,并对审计对象单位以及业务种类等进行了解,将种种涉及因素纳入考虑范畴中,并将自身的专业能力及实践经验融入重要性评估中,从而根据重要性水平形成重要计划;这项工作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将审计中涉及的有用资料的数量进行确认,并对影响审计流程的内容及时间等基本信息进行方向性等量分析。对会计报表的审计实际上是一项较为严密、规整的全面性工作,因此在通常情况下会采取随机抽取方法进行审计。

要推进随机审计工作流程,最为主要也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预先对抽样主体及规模进行计划设定,这主要与内部控制中的各个因素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及影响关系。与账户形态相关联的重要性限额,也就是对账户中合理范围内的误差值进行随机抽样审计,同时也就是规划抽样主体的基础平台抽样范围的大小与审计证据内容是具有正向影响关系的,抽样范围呈扩大化趋势,那么证据内容也就随之丰富;相反,抽样范围缩小,所得到的证据内容也就具有局限性特点。由此,审计证据内容获得总数在极大程度上受到抽样范围所影响,而抽样范围又是由重要性限额所决定,所以以账户为主体的重要性限额,是提供审计证据范围及内容的基础性依据。

(二)评价实质性测试结果

审计人员在对审计内容进行判断、确认结果以及应作出审计意见的种类时,应当将所有内容进行整理,并统一归纳,对于已经出现漏报及错报现象的审计对象单位,在经过审计后依然没有将误差项进行调整,需要将生成金额与重要性金额标准进行对比,将其数量及内容与实际标准进行高低评定,从而将重要性结果确认。如果金额总数超出重要性标准的最大限制范围,或者情节较为严重,那么审计人员就应当将审计工作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将抽样规模进一步扩大,或者是向被审单位做出调整处理要求,如果该单位拒不配合,或者在调整过后总数依然在重要性水平以上,那么审计人员就需要将意见进行保留处理。

重要性标准是对抽样内容进行结果判定的恨本性标准,对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及可靠性进行确认的实际意义,是以报表中的各个项目是否真实为依据,其中包括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附注等,只有各个表都具有真实性,会计报表才是具有整体应用价值的。因此,在进行会计报表的审计工作时,通常最为首要的就是对报表中所列式的项目进行真实性检验及评估,而后在延伸至报表的整体进行检验,不管是对报表中的分级项目还是整体进行真实性检验,都需要以重要性原则为基础。

当审计人员通过抽查某报表项目,发现各项错报或漏报中有的在性质上都不重要时,如果根据查出的各项错报或漏报推断该报表项目的错报或漏报总额没有超过其重要性限额,则审计人员可以初步认定该报表项目是公允真实的;如果根据查出的各项错报或漏报推断该报表项目的错报或漏报总额超过或等于其重要性限额,则审计人员不能认定该报表项目是公允真实的,应要求被审计单位对该报表项目中的错报或漏报进行全面的调整,以达到再次抽查时能认定其是公允真实的程度。

当审核员通过项目检查报告时,发现错误或是遗漏一些性质上是很重要的,他不能在审计报告中发现时真实和公平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根据识别出的错误或是纰漏,错或漏极限小于重要性总额报表,审核员要求被审计单位住房性质已发现错报的调整,为了实现重新考试的程度,他们可以被认证。

总之,重要性是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之一。它在审计中的应用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它在审计意见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重要性原则的探讨有利于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运用重要性原则,有利于把握问题的本质,抓住问题的关键,最终实现“成本小、效益大”的目标。

摘要:会计报表是企业财务报告的组成部分,是对企业在固定会计期间内的实际经营状况及成果的真实体现。它主要由“四表一注”共同组成,而该信息在企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不仅能够为信息使用者提供较为可靠的数据信息,为企业的重大经济决策作出较为和学的分析及理论保证,更对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提供了重要依据。因此,一旦会计报表质量不高,将会对企业造成较为不利的影响,更严重时还会扰乱市场秩序。

关键词:重要性原则,会计报表审计,运用分析

参考文献

[1]潘敏.会计、审计应用中重要性原则的异同探析.财税金融,20l5(29).

3.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会计毕业论文 篇三

摘 要 谨慎性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中一项重要原则,运用十分广泛。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存在大量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运用谨慎性原则对企业既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合理应用谨慎性原则,有利于企业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 谨慎性原则 意义 会计核算 运用

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原则、保守原则、审慎原则,它是指对那些存在不同的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的交易或事项,在不影响合理、公允的前提下,选用谨慎稳健的做法。它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要求企业经营者在进行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时持小心谨慎的态度,必须充分估计到风险和损失,不确认或有资产或只是可能发生的收益,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使会计信息使用者、经济活动决策者提高警惕,以应付纷繁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把风险损失缩小或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一、会计核算中应用谨慎性原则的重要意义

谨慎性原则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的意义不可忽视,它可以使企业规避经营风险,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满足内部经营决策的需要,从而提高企业的外部竞争力。这个原则就是使企业对风险及时做出合理估计,正确地评估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如果不能够严格地遵循谨慎性原则,企业很容易在发展过程中出现重大的风险,甚至会使企业破产,从整个市场角度考虑,谨慎性原则的普遍应用也能够使整个经济秩序合理有序。

谨慎性原则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要求人们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发生的收益,在会计核算处理上保持谨慎小心的态度,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者保持警惕,应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变化,把风险损失缩小或限制在一定的范围。谨慎性原则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相当程度的主观随意性,所以研究该原则如何进行把握和运用,能够较好地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谨慎性原则对规避企业经营风险,维护企业生存和发展,并最终维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能起积极作用,同时它还可引申为经营者的一种经营观念。企业要使自己有效地保持竞争优势,拓展生存空间,在经营决策中应保持谨慎性并充分估计各种因素。

二、谨慎性会计原则在具体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谨慎性原则具有极大的主观臆断性。谨慎性原则的主观臆断性,受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职业判断能力的影响较大,可能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可验证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中的“可变现净值”如何计量确定在制度中表述为:“可变现净值,是指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以估计售价减去估计完工成本及销售所必须的估计费用后的价值”。这三个估计中任何一个估计脱离实际较大,可变现净值就难以计算正确。由于谨慎性原则具有主观臆断和不可验证性,致使该原则易被滥用以达到实现虚增企业利润和欺骗外部信息使用者的目的,为企业进行利润操纵和会计欺诈造假提供了“合理”空间,导致会计信息具有不可验证性,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二)谨慎性原则本身具有较强的倾向性。企业本期利润稳健,但后期却不一定稳健。例如存货,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使得当期利润计算偏低,期末存货价值减少,会导致以后期间销售成本偏低,从而使利润反弹。对于期末存货占资产比重较大的小企业来说,这不失为操纵利润的手段。同时,由于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采用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很容易导致资产价值和利润的不实。会计人员应该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会计管理部门可以考虑按行业制定出一些指导性标准,为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对某个会计事项的判断提供参考。

(三)谨慎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的冲突。客观性原则就是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谨慎性原则要求在会计实务中确认可能发生但尚未發生的损失与费用,这明显与客观性原则相矛盾。同时,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中的市价确定,或有损失的确定都带有很大程度上的不确定性,包含着一定的难以辨认的主观因素,直接威胁着会计信息的如实反映。此外,谨慎性原则在维护出资者和企业利益方面以种种方式促使企业采取审慎的行动达到既定目标,最终可能失去不偏不倚的立场。

(四)谨慎性原则同税法规定相矛盾。企业在运用谨慎性原则的过程中,处于稳健性的考虑,在某些会计方法的选择上会同税法规定相矛盾,从而导致企业利润虚减,例如:当期产品保修所产生的费用,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可与产品销售的当期计提,而税法则规定于实际发生时扣减;此外,根据现行税法对税前列支的费用规定,当企业计提减值准备时,需补交所得税,增加企业当期现金流出,限制了稳健性原则的运用,从而造成当期利润虚减。

三、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具体运用

(一)要采用后进先出法计价。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下,存货按先进先出法计价,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消耗掉的资产就无法从实物形式上得到补偿。如果这些资产是企业持续经营所必需的,企业的再生产过程就无法进行或只能在缩小规模的基础上进行。而按后进先出法则比先进先出计价法更多的体现了谨慎性原则,通货膨胀,材料成本呈急剧上涨趋势,采用先进先出法,则会造成材料成本偏低,虚增利润,而后进先出法计价则可以避免此问题的发生。它使得存货得到补偿的价值接近于重新获得它们的价值,从而使资产的实物补偿成为可能,而且"后进"的价格也容易确定。

(二)要注意提取坏账准备。坏账是指因债务人破产或者死亡以及破产或遗产消偿后仍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或者因债务人逾期未履行偿债义务超过三年仍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投资环境的变化,商业信用的推广,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企业间的债权债务关系的日趋复杂,相应的坏账也就越来越多。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我国企业财务制度规定,可以采用应收账款余额百分经法提取坏账准备金,以抵销坏账可能对企业带来的损失。提取坏账准备,是谨慎性原则较为典型的运用,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优越性。通过计提坏账,使企业能预先估计可能发生的损失,促进企业及时处理坏账带来的损失,增强了企业的风险意识。

(三)充分运用资产减值计提。新制度中提出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等减值准备。例如固定资产,如果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将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如果一味用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核算,将会导致企业的实际资产和账面资产产生较大差距,企业的会计信息也会出现严重失真。资产减值准备制度的实施,保证了各项资产的真实性,充分体现了谨慎越来越多,市场的多变性要求会计人员不得不采用会计估计的方法确定特定会计期间的收益。为了减性原则的应用。

(四)在会计报告中披露存在的风险。在会计报告中,会计人员不仅要对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进行披露,还要充分揭示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风险。对于那些在会计确认与计量中没有反映出来的风险,依据谨慎性原则,应在会计报告中适当披露。最典型的应用就是或有负债的披露。或有负债是一种最终结果需视某种事项是否发生而定的债务,由于它是一种潜在义务或者是一种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所以不能被确认为负债。对企业而言,或有负债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是存在发生风险的,基于谨慎性的考虑,应在会计报告中予以披露。相反,或有资产则一般不应披露,这正是谨慎性原则的典型体现。

(五)要加强审计监督,强化内在约束机制。谨慎性原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较强的倾向性和主观随意性。因此,为了避免企业以运用谨慎性原则为借口,随意变更会计核算方法,高估损失,低估收入,虚列成本费用,歪曲真实的经营成果,把谨慎性原则当作成本、利润的调节器,就必须加强审计监督,防止滥用和曲解谨慎性原则,避免人为地加剧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同时,应强化企业内在约束机制,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优化会计行为,从而使谨慎性原则得到合理的运用。

总而言之,谨慎性原则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会计实务中运用谨慎性原则时,并不意味着保守和消极,而是在保持其均衡和稳定的同时,使财务管理活动具有合理的弹性,从而有效地规避各种风险,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关军.浅析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工作中的运用.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9).

[2]轩庆明.刍议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会计之友(中旬刊).2007(5).

[3]王红蕊.会计核算中谨慎性原则探析及在会计制度中的应用.商场现代化.2007(19).

[4]柴金龙,蒋伟.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科技资讯.2006(24).

4.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会计毕业论文 篇四

多年来,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会计职业教育诸多方面还存在着问题。如,过分强调会计知识的传授,忽视对职业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内容交叉重复现象严重等;另外,教学方法陈旧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因而在转变职业教育观念、改进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应大力提倡教学方法的出新。在会计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项目教学法及其特点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法,是基于探索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一种模式,其本质是既强调学习者的认识主体作用,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一种将工作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即按照工作的相关性来组织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不是根据知识的相关性组织课程内容。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学设计者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之中,即教学进程由任务来驱动,而不是对教材内容的线性讲解,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采用相对开放的教学组织方式,以保证教学的有序进行。

(一)综合性。职业教育要培养的能力及其学习内容具有综合性。通常以从典型的会计工作任务中开发出来的教学项目为核心,按照会计工作过程的逻辑建构教学内容――它突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对教学内容重新加以整合、围绕项目或单元教学任务,设计出一个个学习环境及其活动、一个个具体项目、技术及其方法。这不仅涉及会计专业知识,还必然涉及跨专业知识。

(二)自主性。学生直接参与学习过程:从收集信息、制定计划、选择方案、实现目标、反馈信息到评价成果,学生参与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做活动的主人――学生既了解总体、又清楚每个具体环节的细节;创造了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的宽松环境。学生的学习较多采用工作小组方式进行,同时创造条件、创设真实的职业情景,通过以工作任务为依托的项目教学,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环境中,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尝试,这便于学生发挥特长,有助于形成每个学生的责任感与协作精神、及时体验到个人与集体共同成长的快乐。

(三)开放性。体现在学生围绕主题所探索的方式、方法和展示、评价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学生学习的成果主要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会计工作能力行为提高――这是一种综合能力。形成这种多样性的能力,主要不是靠教师教,而更重要的是在职业实践中培养。

(四)多元性。职业教育与学习的评价方式、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评价方式:不仅用笔试、口试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更强调运用完成项目的方式,考核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评价标准:灵活运用绝对评价,是否达到教学的目标要求、进步程度,以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评价解决问题的学习成果标准并不是对与错,而是“好”与“更好”。

评价主体: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独立探究的自学-探索能力、小组合作的社交-管理能力、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的行为表现,进行主动、客观地自我评价,总结自己的体验;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促进对自身学习成果的反思;与此同时,教师给予恰当指导;着重帮助学生对教学目标、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对学生的评价更注重对学习的指导。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指导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已达到的程度与水平,更要关注学生职业行为能力的生成与变化。

项目教学法的关键是教学任务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组织控制。

二、项目教学法的任务设计

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设计中,任务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项目任务是否适当,将直接影响整个课程的效果。针对现今会计教学中职业道德教育和分岗位学习薄弱和缺失的状况,我们按照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设计了项目任务,具体分为:会计主管岗、出纳岗、固定资产核算岗、工资核算岗、成本核算岗、财务成果核算岗、材料核算岗、往来结算岗、总账报表岗等的业务流程,同时还把会计工作岗位职责及有关规章制度也作为一项项目任务。以下是出纳业务流程项目任务描述。

(一)教学目标。终极目标:熟练掌握出纳业务的相关工作流程。分解目标:

1、现金收付;2、银行结算手续的办理;3、支票、汇票、发票、收据管理;4、差旅费的报销审核;5、员工工资发放;6、银行存款、现金账的处理。

(二)工作任务。以现金收付为例,现金收付业务主要是现金的收取、支出及保管。学生可自行设计相关经济业务,完成现金的收入、送存银行、从银行提取现金、库存现金的清查等任务。

(三)相关知识。仍以现金收付为例:1、货币真伪辨识;2、现金的交存银行和从银行提取现金的办理过程;3、日常收支业务现金的使用范围;4、其他相关内部管理规定。

三、项目教学法实施的组织与控制

(一)明确教学目的,选择恰当项目。项目教学旨在配合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和进度,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际中得以应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选择一个或几个项目提前一周左右发给每一位学生,并且简明地向学生介绍所选择会计项目的种类、性质、内容和分析评价的要求,让学生仔细阅读会计项目和一些参考资料,这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正确分析和评价教学项目,并写出教学项目工作计划。

(二)分头实施项目,落实工作计划。教师在提出项目设想前应当进行深入研究,准备好项目讨论可能涉及到的有关知识,在介绍项目内容、进行项目分析时应讲究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讨论由学生按照制定好的项目计划进行分组。可根据学生自身兴趣及将来的.职业流向自由组合分组,一般以3~4人为一组,分担总账、现金出纳、银行出纳、固定资产管理等岗位角色,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还可以互相轮换,以增强互相协调和综合处理能力。

(三)教师实施项目辅导,学生编写项目报告。教师授课的同时,对项目实施进行辅导,解答学生实施中的困惑;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项目的广泛讨论,学生根据自己实践,分析编写项目报告,各抒己见,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做出恰如其分的评判,阐明会计项目的重点和难点,指出学生分析评价报告中的优、缺点,还可以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自己分析和评价是否正确。通过分析和评价复杂多变的会计和理财实际问题,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以及学习方法,取得相应的分数。

(四)教师综合评价,给出考评成绩。项目结果评价方法灵活多样,以鼓励学生为主;在项目内容讨论评价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成果,切记不要在学生面前评论谁对谁错,项目实施成功与否应看整个过程的进行情况。当然,在学生交流项目实施的结果时,教师也应该耐心地听取,不能因为那个学生讲得不好而有任何不尊重学生的行为;不然的话,学生就会失去信心,项目实施就会失败。

“教育的目的不是要你承诺记忆多少东西,甚或知道多少东西。而是要能区分你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那么,我们的评价不应该仅仅是判断学生做得好和坏的问题,而是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弥补不足,能够正确、客观的评价自己和别人。

四、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的思考

项目教学法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任务作为驱动,让学生通过实际任务,把书本上死板的理论变为灵活的应用。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点面结合、温故知新。项目教学法较好地解决了教与学的矛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独立意识和协作精神,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

5.论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 篇五

摘 要: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正确理解与应用谨慎性原则十分重要。分析了谨慎性原则的含义,介绍了谨慎性原则在中国会计核算中应用的必要性;阐述了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体现,同时运用实例说明谨慎性原则的具体应用,并指出了谨慎性原则在中国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几点建议。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会计核算;应用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18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而新《企业会计制度》则更加明确地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正确理解谨慎性原则,并针对其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进行具体的阐述,对正确进行会计核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谨慎性原则的理解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在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判断时,保持必要的谨慎,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在会计核算中应当对企业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作出合理预计,要求会计人员对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以尽可能选用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由于谨慎性原则充分考虑了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而不考虑可能取得的收入或收益,就使得会计信息比较稳健,或比较慎重,也就是作了最坏的估计。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市场风险,比如金融**、债务人的死亡、破产、固定资产因技术进步而提前报废、恶性竞争等情况,谨慎性原则正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要求人们在会计处理上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这样有利于保护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也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但谨慎性原则若使用不当,也可能降低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同时还可能导致企业设置秘密准备,使会计信息失真。

二、谨慎性原则在中国会计核算中的具体应用情况

(一)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与体现

会计核算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体现具体会计准则的诸多方面:

1.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存货采用实际成本核算时,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和各别计价法。在物价上涨时,发出存货的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会使本期成本接近当期水平,减少利润中水分,期末存货价值偏低,体现谨慎性原则。若采用先进先出法,则会使本期成本降低,利润中水分加大,期末存货价值升高,实现不了稳健性目的。

2.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平速折旧法和加速折旧法两大类,若企业选用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则可使企业在固定资产使用的前几年多提折旧,从而减少利润,少交所得税,等于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又可使投入的资金尽早收回,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体现了谨慎性。

3.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中规定了企业计提的减值准备由四项增至八项。

4.设置资本公积准备项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对于因接受捐赠而持有的非现金资产;对外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因被投资单位增资、扩股、接受捐赠等原因引起本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增加时,暂不确认为普通权益,而计入资本公积准备项目,待非现金资产或长期股权投资处置后,才将实现的收益转入一般公积项目。

5.债务重组。企业在进行债务重组时,只能确认重组发生的损失,不得确认重组发生的收益,不预计未来的或有收益,但预计未来的或有支出。如果存在或有收益,也只能在实际收到时,才能作为当期收益处理,完全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内涵,有利于防止企业利用债务重组调节利润的现象发生。

6.收入的确认与计量。在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情况下,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中对收入区别不同情况予以确认和计量,方能充分体现谨慎性原则。

7.无形资产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对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的开发成本直接计入当期费用,不计入无形资产价值;当无形资产预期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时,企业应将该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予以转销。

8.投资。《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对于对外投资投出非现金资产评估高于其账面价值,不确认收益;对于股权投资差额,若为借项,按不超过十年的期限摊销,若为贷项,按不低于十年的期限摊销;企业收到短期投资的股利或利息时,不确认收益,而是到处置时再体现在净损益中。

(二)谨慎性原则运用实例分析

1.案例

假设红星公司2007年2月8日以一台设备对外投资。设备原值1 000 000元,已提折旧250 000元,评估确认价值900 000元,2007年12月1日,红星公司预计该项投资可收回金额为700 000元。2008年4月1日,红星公司因为财务困难,原欠银河公司贷款950 000元无力偿还,经双方协商,红星公司同意以该项投资清偿债务。该投资的公允价值为920 000元(假设不考虑税金)。

2.相关会计处理

(1)2007年2月8日,以固定资产取得长期股权投资

非货币性交易准则规定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据此,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价值为750 000(1 000 000-250 000=750 000)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750 000

累计折旧 250 000

贷:固定资产1 000 000

(2)2007年12月31日,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投资准则规定,由于投资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恶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应将可收回金额低于长期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全部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即为50 000(750 000-700 000=50 000)元。

借:投资收益 50 000

贷: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50 000

(3)2008年4月1日,以长期股权投资清偿债务

债务重组准则要求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全部计入资本公积或当期损失。在本例中,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950 000元与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700 000元之间的差额250 000元全部计入“资本公积”。

借:应付账款 950 000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20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750 000

资本公积——债务重组收益 250 000

3.结论

谨慎性原则的直接体现和深入运用,避免了一些企业滥用公允价值,借关联交易和债务重组等粉饰业绩、虚增利润,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企业会计制度》对谨慎性原则的全

面体现和深入运用,将从制度规范上使会计信息更加接近企业实际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为遏制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制度保证。

(三)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运用的两面性

1.谨慎性原则的优点

为有效遏制上市公司虚增利润的做法,体现了公平、公允原则,企业会计准则修订后对资产计提项目增加了,引进了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项目。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生存面临风险,高估利润无疑使企业生存的风险更大,盲目乐观会使企业面临无法维持经营的局面。因此,运用谨慎性原则可以预计企业未来损失,防范经营风险,体现了资本保全制度,有利于企业提高竞争实力。

2.谨慎性原则的弊端

一是具体操作烦琐,愿意完全采用的企业数量不多;二是谨慎性原则仅是对某一时间上而言的,对于整个会计期间则无法体现。如:计提坏账准备对当期利润起了稳健作用,但对于以后的会计期间也会造成利润反弹的现象;三是上市公司利用谨慎性原则操纵利润的现象并不少见。上市公司视自身经营情况决定谨慎原则的取舍,若其需要体现公司业绩时,往往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而有的公司在经营不景气时,采用稳健的做法,制造前期亏损后期经营业绩持续上升的假象,提高公众对其的期望值;四是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存在不协调,使企业因选择稳健而导致利润虚减。如:当期产品保修费用,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可于产品销售的当期计提,但按照税法规定于实际发生时从应得税中扣减。这使得当期费用增加,所得税却未能相应抵减,造成当期利润虚减。

三、会计核算中运用谨慎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对待谨慎性原则与相关准则的关系

从中国现有会计规范看,有些体现谨慎性原则的具体方法操作性是比较强的,如后进先出法、加速折旧的方法等,但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资产发生减值的判断标准不够明确,特别是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作为决定资产减值准备数额决定因素的“可变现净值”的确定较为困难,这为企业利用谨慎性原则进行操纵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二)正确对待谨慎性原则与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关系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奠定基础。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主要是指会计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和企业会计政策范围作出的判断性估计和决策。鉴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可选择性”的范围日益扩大,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提高职业判断能力,使其能够准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在对不确定性的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时,力求客观和公正,避免主观随意性。

(三)正确对待谨慎性原则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关系

现代企业管理中应强化企业内在约束机制,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优化会计行为,从而使谨慎性原则得到合理的应用。所以适当地运用谨慎性原则需要会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四)正确对待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度”的问题

实行谨慎性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但在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过程中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只有适度地应用谨慎性程序和方法,才能真正提示谨慎性会计的本质。从理论上讲,谨慎性会计原则虽然具有较强的倾向性,但恰当地应用它并不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适度应用谨慎性原则对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有充分保证的,它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协调一致的。

参考文献:

6.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会计毕业论文 篇六

请欣赏:《如何理解和运用“实质重于形式”会计原则》

新会计制度在实体内容方面对会计核算基本原则新增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实质重于形式是指交易事项的经济实质重于它们的法律形式。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体现了会计的本质要求。会计的根本目的,在于向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用、真实、相关的会计信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上的广泛运用体现了会计的本质要求。例如,在会计确认方面,企业就不能仅仅根据经济业务的外在表现形式而要根据其实际反映的经济实质来进行确认;在会计计量上,企业拥有另一公司股权的会计计量方法,就不能仅仅以其占有股权百分比例来确定,而要看其是否具有控制权;在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方面,要根据一定的账务处理程序,将已经确认、计量的经济事项或交易经过整理、加工和转换,正式记入薄记系统,并按照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进一步予以变换,形成一组既可靠又相关的会计信息。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是个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重大进步。“实质重量于形式”强调了当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与其外在表现不一致时,会计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专业判断能力,注重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以保证会计信息的有用、真实、相关性。

那么,会计人员如何理解“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水平呢?

――坚持用客观、完整、谨慎的态度去看待企业的各项交易或事项,是理解和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基本前提。

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是可靠性,而可靠性是以客观、实事求是为基础的。因此,客观性是正确理解和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基础。会计人员应首先对各项经济交易或事项有客观的认识,是否真正能给企业形成资源或真正导致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出,其次才看其经济实质与法律形成是否一致,若相互一致,则直接核算;若不一致,则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其进行核算。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主要依赖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人们要正确认识和理解事物就必须对事物有一个完整的全面的了解,同时,在认识事物时应具有谨慎的态度。尽管人们对事物有完整的认识,但如果不谨慎、不认真,同样不能客观理解事物的本质。例如,甲乙企业签订合同,甲企业一次性投资100万资金给乙企业,乙企业承诺在投资后两年内归还甲企业投资款,并且在归还投资款以后十年内支付每年5万元的现金给甲企业。如果形式上看,由于甲企业在法律形式上两年后已收回乙企业的投资,因此在收回投资款的年度应作冲回投资的会计处理。但从未来十二年的角度看,甲乙企业的这份合同实质上是一份十二年的债权投资合同,按照新会计制度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甲企业应将这100万元视同债权投资,在未来十二年内进行投资核算。

――努力提高逻辑思辨能力,使会计人员具有透过企业各项交易事项的现象抓住其经济本质的能力,是正确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提高会计人员专业判断的主要途径。

良好的逻辑思辨能力能够帮助会计人员从总体上把握问题的本质。例如,A个人投资控股B公司和C公司,B公司和C公司之间并未有投资关系,但两公司实质上是两套牌子一套人马。目前,B公司为了申报某种资格需将C公司的会计报表合并以达到规定的资产规模和盈利水平。B公司的会计报表能否合并C公司的会计报表?答案是否定的。虽然从表面看,两公司在一起运作不分彼此,存在关联关系,但B公司对C公司并不存在控制与被控制关系,两公司实际上是被A个人所控制,A个人若需要完整了解其个人资产负债状况则应编制两公司的合并报表。

正确的认知能力有利于会计人员较好地处理错综复杂的会计事项。例如,某公司在用的一座建筑物已入会计账。两年后,该公司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发现已入账并计提折旧的这座建筑物的`产权并不完全归该公司所有,其中某人拥有建筑物10%的产权。会计调整应如何处理?第一步,为了真实反映产权状况,应调整产权,将某人的10%产权确认为负债,并调整其相关的会计科目。第二步,如何处理折旧问题。一种意见认为,应相应调整折旧,将折旧按产权比例计算方为公平合理;另一种意见认为,不作折旧调整,原因为该建筑物已完全为该公司使用,从实质看,其价值转移所产生的折旧应完全由该公司承担。由此可见,正确的认知能力在处理错综复杂事项中的重要性。

良好的认知能力有利于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例如,一个企业拥有汽车出租的经营权,在法律形式上拥有一大批用于出租的汽车。但实际上,这些汽车都是由各位出租司机自己出资购买的,并且这些汽车的处置权也归司机所有。企业会计人员如果认识问题的能力产生偏差,将这些汽车纳入企业会计核算范围内,不仅虚增了企业拥有的资产,同时会计人员通过每次计提折旧,也虚增了企业成本,客观上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加强对企业会计制度的学习、提高会计人员综合能力,是正确理解和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提高专业判断水平的主要手段。

7.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工作中的运用 篇七

1 我国的会计结构中包含谨慎性原则的必要性

构成当今世界通用的会计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四项会计假定, 权责发生制, 配比原则和收入实现原则。在四项会计假定的基础上, 企业按权责发生制计算费用和收入, 按配比原则计算损益, 这些假定和原则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是通用的, 在这样的会计结构中, 实际浸透社谨慎性原则 (或谨慎思想) 。

1.1 权责发生制原则中包含谨慎性原则

现代会计以费用和收入的发生为依据, 进行期间损益的计算。现行的权责发生制会计是由确定性计算和非确定性计算构成的, 其计算结果也自然包含着确定的数值和不确定的数值。预见计算时, 会计人员必须选择特定的一个数值, 如果是单纯的预见计算, 从理论上来说就要使预计值和事实确定值的误差尽可能缩少, 为此应选取中值。然而, 会计只要以持续经营假定为前提, 在与利润分配的联系中就必须选择不使利润过大表达的数值。这种选择标准就是一种谨慎原则。在预见计算中采用谨慎原则时, 预见计算带来的利润过小表达的可能性虽然很大, 但它并不是有意识地谋求表达过小的利润。只要以白喊预见计算的权责发生制为前提, 谨慎性原则就必然有一席之地。

1.2 实现原则中包含谨慎原则

实现原则是指应在企业售出产品或劳务时确认营业收入的原则。实现原则最确切的意义是非现金资产或权利转变为货币, 实现原则的本意是防止利润的提前记入和提前分配, 因为任何提前记入和提前分配都有会使企业啬不确定性的风险。为了保护与企业有利害关系者利益。排斥这种不确定性风险, 现代会计的计算结构采取了以权责发生制和实现原则为前提, 补之以配比原则的形式, 事实上已把谨慎原则渗进了会计框架中, 并赋予它们合理的地位。

1.3 在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上也贯穿着谨慎性原则

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时, 应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 在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选择最有利于或最适合于本企业的会计处理的方法, 这也是以谨慎生原则作为指导的。例如为尽早收回固定资产的原始投资, 以利企业更新创造, 折旧方法上以加速折旧法代替直线法;工程收益计算中以完工标准代替工程进度标准;销售收入确定以货款收回标准代替分期付款标准等, 都是体现谨慎性原则的。

1.4 谨慎性原则的本质

企业之所以乐于接受谨慎性原则, 是因为它对企业而言是有利的。谨慎性原则有两个本质:

第一、以保护企业为主旨。谨慎的会计处理可以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避免风险和损失, 按谨慎的会计处理可能会与某些企业的厂长经理的短期利益发生冲突。在实行承包经营和企业中, 某些厂长经理总希望在自已的任期内完成承包指标, 出现了少计费用, 多计利润的现象。但谨慎性原则是从风险上考虑保护企业的, 在时间上尽可能快地将资产转化成费用, 从收益中获得补偿。

第二、收入和费用的时间性分布。谨慎性会计处理原则并非从性质上否定某些收入和费用的发生和存在, 而是通过谨慎的会计处理方法改变这些收入和费用计入各个会计期间的时间金额分布。

2 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现代会计中的具体运用

谨慎性原则被运用与我国的现代会计中, 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提取坏帐准备。

在商业信用的情况下企业的产品售后往往不能立即收到现金, 而通常采用赊销方法, 由于市场的变化, 购货方存在着破产倒闭或其他情况, 这些情况一旦发生将以为着贷款可能无法收回, 其直接后果将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到影响。为了避免货款发生上述情况, 我国现代企业会计允许相应采用收帐款余额百分比法提取坏帐准备金, 以抵消可能对企业发生的破坏作用。

2.2 低估存货。

由于受到市场价格因素的影响, 企业以前购进的存货的价值可能低于当前市价, 造成企业面临潜在的存货损失。这时, 可通过低估存货损失, 高计产品当期销售成本, 从而减少当期利润的办法来得到补偿。其具体方法有:第一是当企业的产品发生滞销时为了抵偿存货报废发生损失对企业的消极影响, 或者防止商品因大批削价而影响经营利润, 企业可以提取削价准备。按财务制度规定, 提取削价准备的企业, 每月应按库存商品期末余额的一定比例集体削价准备, 年末再按为销售而储备的库存商品余额的3‰-5‰进行清算。计提时, 作增加商品当期销售成本, 企业发生削价损失时, 冲减削价准备。第二是在市场物价持续上涨时, 允许采用后进先出法对发出或零用的存货进行计价, 低估存货成本。后进先出法的优点是领用或发出的存货成本最接近当时的市价, 不仅可以使存货的价值得到完全的补偿, 而且由此计算出来的盈亏最体现当时的实际水平。

2.3 加速折旧。

总的来说, 我国不少企业的折旧率水平还是比较低的, 不能适应企业技术更新, 发展生产的内在要求, 为此现行新会计制度在强调采用直线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同时, 允许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其中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点:第一、许多固定资产在使用初期效率高, 生产能力大, 早期的营业收入大, 为做到收入与成本恰当配比, 就应让这些资产具有最大经济效用的早期多计提折旧;第二、因技术进步而生产的无形损耗, 使得固定资产的大部分价值应在短期限内收回;第三、是加速折旧因减轻了前几年的所得税负担, 等同是国家为企业提供变相的无息贷款, 有利于机器设备的更新改造;第四、由于维修费会随着固定资产使用年数的增加而增加, 在加速折旧法下, 每年折旧和维修费用的综合要比采用平均年限法平稳。因此, 允许一些行业, 一些企业根据实际情况, 可以在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中选定一种方法进行加速折旧, 是完全必要的, 既体现了国家的出产业政策, 又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3 防止过度谨慎

谨慎性原则作为一种原则性规定, 是较为抽象的, 并带有一定的模糊性, 因此, 对这一原则的确存在着可能对它进行随意结实和滥用的潜在危险。例如, 有时可能会把谨慎性原则理解成“宁可多计损失, 不能预计收益”, 导致对应当入帐的收入不入帐, 对应当按规定标准集体的成本费用, 故意扩大集体的范围和标准等。对此, 我们应当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对过度谨慎加以限制。事实上, 会计准则内部也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我们可以参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检查属于本期的收入和成本费用是否已经计入本期;按一贯原则检查计入成本费用的开支是否遵守了一贯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另外, 还应在会计要素准则中具体规定谨慎性原则的处理方法, 这样做, 既可按国际会计惯例进行会计处理, 有可防止对谨慎性原则的曲解的滥用, 防止过度谨慎。

不可否认的是, 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上加以应用, 应该说是对会计一般原则的认识和运用的一个突破, 也是证明我国现代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重要标志之一。

摘要:本文以国际会计惯例为基础, 从会计结构的角度, 详细的论述我过新会计制度采用谨慎性会计原则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以及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现代会计中的运用;在采用谨慎性原则的同时, 应防止过度谨慎的做法。

8.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会计毕业论文 篇八

【关键词】 会计教学 引导思考 展开思维

在中等职业教育会计教学中,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仅限于完成教材内容的讲授,以讲解和灌输为主要教学方法,而忽视引导思考和启迪思维,往往会导致学生以听讲代替思维,其结果是没有真正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课后对交易或事项的分析无从下手,不善于对经济业务进行确认,导致会计账务处理错误。因此,在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质疑,启发思考,活跃思维,促进理解,获得真知。

一、 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思考启迪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应留意观察学生学习中的思维动态,设身处地地探明学生的“疑”在哪里。授课中教师应巧妙地预设困难、挖出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教学中设置问题应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例如,在基础会计的教学中以交易案例教学:“以现金800元支付采购材料款,材料已收入库。”业务简单易于理解,学生能较快地作出判断:购入材料导致库存材料增加、以现金支付材料款时会导致库存现金减少,并能作会计分录处理,即借:“原材料”800元,贷:“库存现金”800元。随后进一步列举经济业务事例引发其思考:“以现金500元支付业务招待费。”这样的业务例题对于初学者来说,往往会出现错误的判断:业务招待费通过“管理费用”账户列支,支付业务招待费就是费用的支出会导致管理费用减少了、以现金支付费用现金也减少,“管理费用”视同于资产账户减少记贷方、现金属于资产账户减少记贷方,顺着思路作了错误的分录处理,即借:“库存现金”500元,贷:“管理费用”500元。可是按照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思考时又感觉不对劲,所作的会计分录觉得有问题,但也不知道问题在哪。这时教师可指出: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对“管理费用”账户设置意义上的理解的不准确。然后教师再抓住机会,详细地讲解设置“管理费用”账户意义:设置“管理费用”账户的目的是要把企业管理机构所发生的费用进行归集反映,管理费用一旦发生,“管理费用”所归集的发生额就会增加,支付业务招待费属于管理费用的发生,会引起管理费用增加。当学生带着疑惑听了老师的讲解后,受到启发,其后能作出正确的分录,即借:“管理费用”500元,贷:现金500元。当学生表达出学习的困惑时,老师不能以灌输代替引导和启迪,而是应及时地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分析和理解,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

二、 培养创新性思维方式,拓宽学生的思路

传统教学注重聚合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培养。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智力,应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断地拓宽学生的思路。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散发性思维的机会,鼓励学生养成多方向、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如交易事项:“3月末以银行存款4500元支付一季度利息,已知1、2月份分别预提利息1500元。”在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大胆地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分析,然后就有多种的分录处理结果。第一种,借:财务费用1500元;借:应付利息3000元。贷:银行存款4500元。第二种,借:财务费用1500元,贷:应付利息1500元;借:应付利息4500元,贷:银行存款4500元。第三种,借:财务费用1500元,贷:银行存款1500元;借:应付利息3000元,贷:银行存款3000元。此做法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克服定势思维,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并富于创造与创新。为培养学生的侧向思维能力,会计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交易或事项的本质,掌握会计学科知识的内在规律。例如,在讲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与周转材料的价值摊销、计提坏账准备与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工业企业的计划成本计价法下的存货进出存核算与商品企业的售价金额核算法下商品进销存核算等内容时,虽然这些都是不同经济业务内容的业务,然而其账务处理的原理有相同之处,老师应根据联想法则,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类比推理地思考,让学生探索出不同的业务内容在账务处理上的相似与接近之处,使之能触类旁通、活化所学知识。为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引导学生善于从整体上掌握经济业务核算处理的规律,让学生获得更多解决问题的经验,同一个业务可创设多个问题,例如,在销售产品或商品时,当货品发出、已开出发票,可设以下几个问题。问题1:在收取价款时的如何作分录处理?问题2:在尚未收取价款时的如何作分录处理?问题3:在取得购货方出具的商业汇票时如何作分录处理?让学生即兴回答,在解决问题中简缩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快速思考,激发灵感。

三、 挖掘教材的深邃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材是学生学习学科知识体系的蓝本,由于教材受到书面形式等因素的制约,其所潜藏的内涵不易显现,教师应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吃透教材,挖掘教材的深邃内涵,通过课堂的系统讲授、精辟分析,学生才能领会学科的思想观点和思维方法。例如,在讲授固定资产折旧的分录账务处理时,教材阐述折旧的概念:固定资产使用会发生磨损,由于磨损其价值会转移到成本或费用中,这部分磨损而转移到成本或费用中的价值即为固定资产折旧。折旧分录处理的方法举例:某月生产车间使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费5000元,分录处理为借:制造费用5000元,贷:累计折旧5000元。然而,从计提固定资产的折旧概念和折旧原理时得知,折旧会使固定资产的价值减少,学生据已掌握知识的推理,减少固定资产价值应该贷记“固定资产”账户,教材的分录处理却是贷记“累计折旧”账户,这就产生了疑惑。教师应深入阐述固定资产核算中账户设置的原理,即设置“固定资产”账户的目的是反映取得并达到使用状态时的固定资产原值,通过该账户了解企业投资于固定资产的资金占用规模水平,为了不因为提取折旧而影响反映固定资产的原值,而相应增设了“固定资产”的备抵调整账户——“累计折旧”账户,“累计折旧”账户反映固定资产的磨损价值,该账户应起到调整“固定资产”账户金额的作用,也就是通过“固定资产”账户的余额与“累计折旧”账户的余额相抵后反映固定资产的净值。虽然“累计折旧”账户也属于资产性质,为了起到备抵调整作用,其账户的登记方向应与“固定资产”账户的登记方向相反,因此,计提折旧时应贷记“累计折旧”账户。因此,“教师在传授教材的知识内容时,不能只停留在对教材表面的结论和说明的表述上,而是应进一步深入进去,挖掘和提示这些表面结论和说明的产生与形成的思维过程,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到知识的发现或再发现的过程中去。”

四、 展开教师的思维,把握教学思路的脉络

展开教师的思维是引导学生思考、启迪思维的关键所在,而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是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应凭借教材思维、发挥教学的智慧,对教学过程进行构思和策划,认真地思考如何组织好课堂的教学,必要时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调整处理。例如,为使学生掌握好存货按实际成本计价和计划成本计价法下的两种不同的核算方法,教师可以突破教材内容的篇章顺序进行授课,列举这样的一道例题:“某工业企业某月购入甲材料200吨,每吨不含税进价500元,共计价款100000元、增值税款17000元,发生运输费用5000元;本月生产A产品领用甲材料150吨,月末结存50吨(甲材料月初无结存,假设甲材料的计划单位成本为510元)”。依据例题分别按两种不同的计价方法,把材料的进、出、存各环节的核算要点、账户设置、会计分录处理方法等和盘托出,启发学生思考两种不同核算方法的联系与区别之处,准确地掌握材料进、出、存的核算的基本方法。按实际成本计价和计划成本计价的核算方法是存货核算的主干知识内容,是处理具体业务的基础,在下一步学习具体的、更复杂的材料进、出、存业务时,就能够以简驭繁、以纲带目。教师在会计教学中还应善于调用存储于大脑中的相关学科知识,例如,在讲授采购材料核算内容涉及增值税进项税的业务处理时,向学生介绍有关税收基础知识;在讲授利润分配的核算内容时,向学生介绍经济学中的国民经济分配与再分配知识、社会扩大再生产必要前提的原理;在讲授筹资和投资业务核算时,向学生介绍有关股票、债券、基金等知识,教师应认真分析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设置问题应围绕着有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掌握教师的思路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例如,在基础会计课程的收入、费用、利润要素等内容的讲授过程中,可列举以下经济业务案例:某制造业企业9月份发生费用90000元,经汇总整理得知,其中,直接材料费50000元、直接人工费20000元、其他制造费用8000元、管理费用15000元、销售费用5000元、财务费用2000元;本月生产A产品500件,销售400件,每件售价220元(本例不考虑税费)。通过案例设置思考的主要问题是:该企业9月份能产生利润吗?盈利数额多少?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主要问题过程中,充分理解会计要素的概念及包括的内容,并逐步带出并解决以下一系列的问题:第一,本月生产A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如何计算?第二,本月A产品销售总额是多少?第三,本月已销A产品的销售成本和月末结存A产品的成本是多少?第四,本月期间费用总额是多少?最后计算出企业9月份利润额是11600元。设计一系列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会计要素的概念及内容,也进一步了解收入、费用、利润三要素的关系,以及了解到资产与费用之间、收入与所有者权益之间的转化关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概念和原理的实质,并了解到学科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经纬交织、融会贯通的网络。

综上所述,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善于提问、巧于提问,引发学生思考,控制学生的听课思路与教师教学的思路同步,促使“学生在聆听中思考、在思考中聆听,把听与思有机地结合,使思维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进一步提高学生听课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消化和吸收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余文森. 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Z].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叶一舵. 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心理学教程[Z].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徐学莹. 教育学新编[Z].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吴小霞(1959- ),女,广西玉林人,梧州市机电技工学校教师,会计师,研究方向:中等职业会计教学。

9.会计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及其局限性 篇九

1.1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

谨慎性原则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要求人们在会计处理上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提供反映经营风险的信息,这样有利于保护投资人的权利,也有利于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但谨慎性原则若使用不当也可能降低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使会计信息失真。因此,有必要对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进行严格规定,以扬长避短,发挥其最大作用。《企业会计准则》第二章第18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第11条第12项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这是《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对会计核算中贯彻谨慎性原则的一般要求。

1.2 谨慎性原则在财务分析中的运用

谨慎性原则在财务分析中的应用主要是就短期偿债能力、企业资产运营效率等进行初步分析,旨在分析谨慎性原则在中国目前财务会计中的运用情况。

(1)短期偿债能力分析中的运用。谨慎性原则在短期偿债能力分析中的作用是通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来体现的。在计算流动比率指标时予扣除或根据具体情况按一定比例扣除。另外,在资产负债表的流动负债中最好应加上将有可能发生的可以预计的或有负债,如产品质量保证金、诉讼赔偿金等。速动资产是指变现能力较强的流动资产,速动比率更充分地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2)企业资产营运效率分析中的运用。谨慎性原则在企业资产营运效率分析中的运用是通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固定资产周转率来体现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是指在一个会计年度内应收账款转为现金的次数。存货周转率指标反映在一个会计期间存货周转次数,一般越高越好。固定资产周转率指标越大,表示固定资产周转率越高。

2 慎性原则在我国财务会计改革实践中的运用情况分析

谨慎性原则在我国财务会计改革过程中曾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广泛的争议,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过度谨慎性。我国企业在实施承包经营过程中,为了自身利益,行为短期化进行掠夺式生产,而谨慎性原则成为企业承包者隐瞒利润,逃漏税收的秘密武器;另一个是谨慎性不足问题。我国企业谨慎性原则实施范围仍显狭窄,离充分谨慎性原则还有一定距离。比如存货,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使得当期利润计算偏低,期末存货价值减少,导致后期销售成本偏低,从而使利润反弹。对于期末存货占资产比重较大的企业(如房地产开发公司)来说,这不失为操纵利润的手段。由此,企业可能在某一会计年度注销巨额呆滞存货,计提巨额存货跌价准备,实现对存货成本的巨额冲销,然后次年就可以顺利实现数额可观的净利润。这种盈余管理只需对期末存货可变现净值作过低估计,而无需在次年度大量冲回减值准备即可实现,因而具有更强的隐蔽性。

因此,提供客观、真实和公允的财务会计信息是企业应用谨慎性原则的目的。只有对基于谨慎性原则指导下编制的财务报表有充分的理解,广大投资者才能进行更为准确客观的财务分析并最终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2.1 谨慎性原则实际运用的局限性

由于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较强,使资产和利润达到客观性要求的目的不一定能够完全实现。

(1)实际成本计价下,发出存货的成本按什么价格计价,是采用先进先出法或加权平均法。企业作出的任何一种选择,都会使当期利润偏高或偏低。

(2)固定资产采用快速折旧法还是采用直线折旧法,也会影响到当期利润偏高或偏低。

(3)短期投资计提跌价准备时,可分别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单项投资计提。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重比较大(如占整个短期投资金额10%及以上),应按单项投资为基础计算并计提跌价准备,但究竟采用哪一种,企业自定。

(4)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一般有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和销货百分比法)和比例由企业自定。诸如以上情况,都会由于选择性较强而出现不同的结果,形成资产价值和利润不实的情况。

2.2 谨慎性原则在我国实际运用中的不均衡性

《制度》明确规定境外上市公司、境内发行外资股和香港上市的上市公司必须按上述方法计提四项准备金。其他上市公司则只是参照执行,而对于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非上市国有企业,则更未明确,因而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运用范围上就存在极大的不均

衡性,这对于同为发行A股的公司和在同一市场竞争环境中的企业来说存在着苦乐不均;他们体现出来的业绩更存在着不可比性,因而同样经营效益的企业由于有着A、B股的区别,则有B股的企业不具备配股条件,而无B股只有A股的企业则具备配比股条件;同时,他们的市场形象、股票价格及信用等级也大不一样,这不能不说是谨慎性原则在我国运用的一大局限。

2.2.1 《制度》中某些条款缺乏可操作性

目前,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在很多方面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对会计实务的规范,但是,随着各个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谨慎性原则应用倾向明显增强,某些条款缺乏可操作性的弊端也明显显出,表现在:

(1)计提减值准备比例不规范。如《企业会计制度》第51条规定“企业应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制度未对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作出明确规定。这就使某些情况相同或相似的企业在会计报告中出现较大差异,而企业在计提准备时没有披露充分信息,也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报告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比性产生质疑。

(2)制度要求对会计政策变更引起的差异要进行追溯调整。而某些差异,如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变更引起的差异进行追溯调整可能好几年甚至几十年,既要调整企业所得,还要调整所得税费用,操作难度及工作量很大。

(3)将计提准备作为盈余管理手段。《制度》明确规定企业在运用谨慎性原则时“不得设置秘密准备”,但某些企业迫于业绩考核、申请贷款、发行债券或配股等需要,将计提准备作为粉饰业绩、进行盈余管理主要手段。

2.2.2 绩效评价体系不合理

目前,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仍然以利润为主。企业主管部门和所有者对企业经理业绩评价也以利润为主要指标。一些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甚至通过不计提准备或部分计提准备的做法达到目标。财务分析中,“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等利润指标,往往对企业上市、配股产生深远影响。这些做法无疑为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设置了制度障碍。

2.2.3 实务操作中带有主观臆断性

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中的“可变现净值”如何计量确定,《制度》中表述为:“可变现净值,是指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以估计售价减去估计完工成本及销售所必须的估计费用后的价值。”这三个估计,任何一个估计脱离实际较大,可变现净值就难以计算正确。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在无取得发票账单和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制度》规定:“按该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计算多少,折现率选用多大,都需要看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高低。由于谨慎性原则具有主观臆断和不可验证性,致使该原则易被滥用,从而极大地破坏了会计信息的宏观性,使会计信息失去可靠性,而为不同企业、不同经营者用于不同目的,为企业经营者调节年度损益,均衡股利分配甚至逃避税款大开方便之门。

3 谨慎性原则的改进思路

3.1 扩大谨慎性原则运用范围与适度运用相结合

通过逐步扩大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范围,促使各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同一市场中进行公平竞争,使投资者及债权人对企业的分析有较强的可比性,从而使会计信息成为其真正决策的有效信息。应用谨慎性原则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它的运用程度,过度谨慎性或谨慎性不够都会降低应用谨慎性原则的优点,使企业的财务情况和经营成果得不到准确的`揭示,从而使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决策等方面受到误导。可行的方案是寻找一个应用谨慎性原则的平衡点,以使谨慎性原则的优点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将其自身的缺陷约束在最小的范围内。当然,“适度”的把握有赖于会计人员准确的职业判断,需要会计人员正确理解和把握谨慎性原则的精神实质与制约因素。因此,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是确保谨慎性原则适度运用的关键所在。

3.2 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进行必要的约束

在适度谨慎性的会计实务中,可以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前提和应用条件进行必要的约束,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会计人员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例如,对存货应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制定了预期销售价格下降;制成和销售存货的成本将增加两项应用前提,并且规定存货的市价只能在一个有上下限的范围内应用。此外,对固定资产折旧的提取额不能超出其原始成本。由于这些约束条件限制,使得谨慎性的会计程序与方法将要依据客观前提而定,减少了操作上的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预防和避免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冲突。

3.3 推行谨慎性原则要循序渐进

由于谨慎性原则贯穿于会计工作各个方面,因此,设计各个方面利益关系,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会减少企业利润,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国家财政收入,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谨慎性原则运用的监管,在非上市公司执行谨慎性原则时,应指定若干事实细则和操

作指南,推行时必须循序渐进,逐步有计划的进行。

3.4 体现谨慎性原则的会计准则、制度和相关条款应尽量具有可操作性

从我国现有会计规范看,有些体现谨慎性原则的具体方法操作性是比较强的,如后进先出法、加速折旧法等。但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资产发生减值的判断标准不够明确,特别是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作为决定资产减值准备数额决定因素的“可变现净值”的确定较为困难,这为企业利用谨慎性原则进行操纵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因此,应就“可变现净值”的确定问题指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标准,以指导企业的会计实践。

3.5 加强诚信教育,提高会计人员职业水平和判断能力

目前我国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还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应加强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会有求真意识;第二,会计人员应系统地掌握会计专业知识,练好扎实的基本功;第三,会计人员应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加强后续教育。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必然导致会计领域的不断拓宽,会计理论的不断完善和会计方法的不断更新,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断吸收新知识来解决问题。

总之,在我国实行谨慎性原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但在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过程中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只有适度地应用谨慎性程序和方法,才能真正揭示谨慎性会计的本质。

参考文献

1 李晓慧.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及其完善探微[J].经济问题,(5)

2 卫东,陆苏.试论稳健性原则在财务会计中的运用[J].财税天地,(1)

10.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会计毕业论文 篇十

【摘要】会计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上是一个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它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职业判断时,应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负债、损失和费用,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的资产和收益。但作为一项会计原则,它在运用中具有明显的倾向性、主观臆断性等局限性。本文介绍了会计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核算、财务分析中的具体运用,揭示了其逐渐暴露的局限性,并针对局限性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和措施。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 局限性 职业判断力

一、会计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1、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

(1)在资产方面:该原则在资产方面应用很多。首先,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的开发成本直接计入当期费用,而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应选择合同期限、法律期限、经营期限,10年中最短者;其次,由于固定资产的使用存在较大的无形损耗,所以采取加速折旧法;再其次,企业应当定期或至少每年年度终了全面检查各项资产,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计提减值准备,共需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最后,在物价上涨时,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选择后进先出法,物价下跌时选择先进先出法。

(2)在收入方面:如果劳务的开始和完成分属不同的会计年度,应按劳务的完成程度确认收入,如果完工程度不能可靠计量,按实际消耗成本确认收入,当发生成本高于可能收回效益,按实际能收回收益确认收入。

(3)债务重组方面:新制度规定债务人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或非现金资产清偿某项债务的,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现金或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若发生债务重组损失,确认为当期损失。在债权人方面,当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或债转股清偿债务时,债权人应按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作为受让资产或股权的入账价值,而不能以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入账。

(4)投资: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中规定:对于对外投资投出非现金资产评估价高于其账面价值,不确认收益;对于股权投资差额按不超过10年的期限摊销。

2、在财务分析中的运用

(1)进行短期偿债能力分析时除计算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外,还应计算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是经营现金净流量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它是速动比率的延伸,能直观地反映出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实际能力,用该指标评价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更为谨慎。

(2)进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除计算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外,还应计算有形净值债务率和利息保障倍数。有形净值债务率是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扣除无形资产价值后的比率,它是产权比率的延伸,能更谨慎地反映企业清算时债务资本受到保障的程度。利息保障倍数是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率,作为分母的利息费用不仅包括财务费用中的利息费用,还应包括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资本化利息,同时从谨慎性角度出发,最好比较本企业连续几年的该项指标,并选择最低指标年度的数据,作为标准,以保证企业最低的偿债能力。

二、会计谨慎性原则在实际运用中的局限性

1、与会计核算原则的冲突

(1)与真实性原则的冲突。真实性原则就是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谨慎性原则要求在会计实务中确认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损失与费用,这明显与真实性原则相矛盾。同时,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中的市价确定、或有损失的确定都带有很大程度上的不确定性,直接威胁着会计信息的如实反映。

(2)与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的冲突。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凡属本期已实现的收入或应负担的费用,不论本期是否收付,均应计入本期的收入或费用”,它强调的是确认收入、费用发生的时间及其归属;而谨慎性原则将现在尚未发生的、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费用提前计入损益,这显然违反了“不是本期发生的费用均不得计入本期”的权责发生制原则的配比原则要求,必然会影响到企业利润的正常计算。

(3)与历史成本原则的冲突。历史成本原则要求“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但在谨慎性原则下,存货可以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这是对历史成本原则的背离。

(4)与可比性、一致性原则的冲突。可比性、一致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并且不得随意变更。但是谨慎性原则允许企业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的变化改变会计核算的口径和方法,因而与可比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发生冲突。

2、税法对谨慎性原则运用的制约

现行税法对税前列支的费用规定有别于会计制度的规定,如四项准备金的提取,在计算所得税应税所得额时,超过3‰以上的坏账准备金及提取的其他三项准备金均应调整应税所得额,这就导致企业还需补交所得税,并直接增大企业当期的现金流出,这不能不使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受到局限。

3、市场价格机制对谨慎性原则运用的制约

目前除对上市公司股权投资及上市债券投资以及少数商品在市场上和有关部门颁布的价格信息外,绝大多数商品及股权难以确定其公允价格,即难以确定资产的可变现价值,包括应收账款的回收率及可能性均是会计人员难以把握的,这往往靠他们的职业判断力。鉴于目前市场价格机制及价格信息披露状况和我国广大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均难以使谨慎性原则得到适当落实。

三、正确适度运用会计谨慎性原则

1、应合理确定各项会计原则的优先使用顺序

在会计原则中,客观性原则居于首要地位,谨慎性原则必须在维护客观性原则的基础上加以贯彻和运用,对于其他会计原则的使用顺序,由于各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具体合理的确定。

2、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进行必要的约束

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操作上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能有效地预防和避免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例如,美国对存货应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制定了“(1)预期销售价格将下降;(2)制成和销售存货的成本将增加”两项应用前提,并且规定存货的市价只能在一个有上下限的范围内应用。这些约束条件的限制,使得谨慎性的会计程序与方法将主要依据客观前提而定,减少了操作上的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预防和避免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

3、充分发挥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作用,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构造“防御”体系

为防止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用或滥用谨慎性原则,应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体系,确保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

4、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主要是指会计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和企业会计政策范围作出的判断性估计和决策。恰当的运用谨慎性原则有利于如实地反映企业资产状况,实现资本保全,否则就有可能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因此把握好谨慎性的尺度非常关键,而制度和准则中谨慎性原则选择性的范围不断扩大,这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拥有较高的职业判断力,力求实事求是、诚信为本,避免造成主观随意性。

【参考文献】

[1] 高金平:新会计制度与税法差异分析[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 顾卫东:试论稳健性原则在财务分析中的运用[J],河北财会,2005,(2)。

[3] 顾卫东、陆苏:试论稳健性原则在财务会计中的运用,财税天地,2003,01。

11.会计重要性原则的思考 篇十一

【关键词】会计;重要性原则

一、重要性原则概述

(1)重要性原则的含义。重要性原则通俗来说,是首先判断发生的事情到底有多重要,然后再处理最重要的。这里是会计师核对中的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之所以重要,就在于此,这也是会计准则中明文规定一定不能省略的一条。(2)重要性原则的特点。第一,对于会计重要性原则而言,就是指不能失实陈述会计信息或者错记漏报会计数据。是否会影响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做出客观公正的决策则是判断会计重要性的一个首要标准。第二,会计信息的往往会反映出一定的主观臆断性。比如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两个人或者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齡段判断一个事件是否重要都是有差别的。第三,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有企业投资人、管理层人员、政府相关财税部门以及企业的债权人,他们对会计信息都要着自己的要求,从而会定义会计重要性的判断标准。第四,判断事件的重要性不能只看表面信息的重要与否,有些信息具有迷惑性,我们应该找到事件发生的本质原因,继而判断其重要性。

二、重要性原则在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及简析

(1)重要性原则会计操作中的问题。第一,重要性原则的不合理使用。会计的不正当处理往往会对重要性原则进行滥用。各种会计造假作弊事件告诉我们,会计重要性原则如果没用得到恰当使用,会导致会计信息不能反映实际问题,引起会计信息的失准,这种不法手段在企业财务作弊中经常出现。第二,重要性判断具有主观臆断性。我国会计的运用中缺乏一个客观的、准确的统一标准。在会计准则的要求下,可以允许企业会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会计处理,所以选择不同的方法会对结果产生较大的不同。这种主观的臆断性很容易使会计人员做出并不实际的判断,从而使会计信息的效用大打折扣。第三,会计信息虚假陈述。根据重要性原则,利益相关者有权了解企业经营中的真实财务信息。会计信息的各种失误,如果源自企业相关财务部门的故意隐报瞒报,并且没有及时更正处理,而是对相关违规做了从轻处理,都能引起会计信息的虚假陈述。会计信息的虚假陈述使某些企业通过刻意不遵从会计专业和相关要求而实现其特定的经济利益和目的,对企业利益相关者和国家财税部门都会造成严重影响。(2)重要性原则产生问题的原因剖析。第一,会计法规的不足和缺点。会计人员通过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相关数据判断和选择,这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会计准则和条例给了会计从业人员在重要性原则进行判断时的指导,某种意义上影响了其职业判断的权限,缺乏一个有效地约束机制,这使得需要通过外来的必要保障措施来做出更客观的抉择。第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失调。在企业实体中,会计与其他机构关系复杂,没有一个明确细致的操作要求约束下,重要性的判断标准往往取决于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认知。第三,企业经济业务的不确定性。随着新兴经济业务和经济因素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经济业务变得更加不确定,市场制度的完善和规范也没有使其减少,反而更近频繁出现。经济主体对于未来的经济状况,尤其是收益和损失的分布范围和状态不能确知,导致不确定性的高低和对会计人员专业判断能力的要求以及由此带来的风险成正比。第四,外部机构监管的不足。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外部监管体系没有建立,虽然名义上来说,企业的外部监管体系很完善,包括了许多的监管部门。但部门太多,不仅办事没有效率,还浪费时间与金钱。

三、完善重要性原则在会计中运用的对策和建议

(1)规范会计准则加强会计监管。新的会计准则,在会计估计与会计计量上给了会计人员更多的选择空间,其本意是想让企业的信息披露更加符合经济实质。但是这也增大了钻准则漏洞的可行性,一些人以个人判断为由,走准则的模糊边界。另外,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内部监督和外部检查,加大对滥用职业判断的惩处力度,以体制维护会计法规的严肃性与权威性。(2)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包括企业财务决策制度,风险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和相关奖励以及约束制度,以便能更加恰当充分的利用会计的重要性原则,从而确保在我国经济更加完善的情况下,优化企业内部管理结构,以便更加有效的合理运用会计重要性原则。(3)加强重要性原则在企业实际运用中的研究。目前我国会计工作中,会计理论的要求和重要性原则的应用往往脱节。应该加大重要性原则应用中实证调查的力度,完善重要性原则使用的财务体系,为重要性原则的标准制定和运用研究提供依据。

参 考 文 献

[1]储学刚.关于完善会计中“重要性原则”的建议[J].会计之友.2012-03-05

[2]杨英芬.会计重要性原则在实际工作中的研究[J].企业导报.

2009(9)

12.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会计毕业论文 篇十二

少会计估计的随意性, 降低财务会计报告的风险, 重视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成为必然。谨慎性原则既是本期的事后核算, 也是对下期的预见, 在使用中具有双重性, 本文就此谈一谈粗浅的认识。

一、会计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一) 存货的运用。

由于存货是企业的流动资产, 价格变动频繁, 对于存货发出的计价, 按谨慎性原则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中应采取不同的计价方法, 新准则取消了因材料价格发生较大的波动而对企业利润影响较大的后进先出法和移动平均法, 修改后的存货计价方式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二) 加速折旧的运用。

我国大部分企业一直采用平均年限法或工作量法计算固定资产折旧, 不能适应企业的技术更新和发展的要求。谨慎性原则为此允许了固定资产可采用加速折旧法。加速折旧法不仅符合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 能使这些资产在具有最大经济效用的早期多计提折旧而减少因物价上涨发生的损失, 能均衡固定资产各期使用成本, 也符合会计谨慎性原则。

(三) 资产减值计提的运用。

新制度中提出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等减值准备。例如固定资产, 如果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 应当将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如果一味用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核算, 将会导致企业的实际资产和账面资产产生较大差距, 企业的会计信息也会出现严重失真。资产减值准备制度的实施, 保证了各项资产的真实性, 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四) 对应收款项计提坏账准备的运用。

应收款项作为企业的资产, 在预期未来能够收回多少存在不确定性。因此, 企业在期末对应收款项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比例计提坏账准备, 合理估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 既不高估资产也不低估费用, 有利于企业抵御坏账损失产生的风险。

(五) 在收入确认核算中的运用。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销售商品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时才可以确认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 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收入的金额能可靠计量;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相关的已发生的成本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只有企业的销售满足上述五个条件, 才能确认收入。这些规定使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更加谨慎, 可防止高估收入。

(六) 在或有事项核算中的运用。

《企业会计准则》提出对或有事项准则规定, 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 企业要确认可能发生的预计负债, 而不确认可能发生的或有资产。对于债务重组中涉及修改债务条款的, 债务人应将或有应付金额确认为预计负债, 而债权人则不应确认或有应收金额, 不能计入重组后债权的账面价值, 避免了企业在债务重组中获取不良利润。或有负债的会计处理主要运用“预计负债”科目, 合理地预计负债, 此规定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七) 在确认递延所得税中的运用。

新准则规定递延所得税资产, 企业在确认资产时要保证与该资产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所以用可能取得的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 在资产负债日, 资产如发生减值应当提取减值准备, 这是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八) 在关联方交易披露中的运用。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无论是否发生关联方交易, 控制方均要披露母子公司的关系;与关联方发生关联交易的, 应当在附注中披露该关联方的性质、交易类型及交易要素;强调只在提供确凿证据下才能披露关联方交易是公平交易。该准则的发布与实施限制了企业利用关联方交易来进行利润操纵的行为, 保护了企业资产, 使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更清晰客观、更符合谨慎原则。

二、会计谨慎性原则的两面性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在所有会计准则中是最具有争议性的, 即在会计核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也因为在实际操作中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导致带有主观随意性, 所以如何慎重的利用谨慎性原则显得非常重要, 其双刃性主要表现:

(一) 合理性。

1.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

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时, 应当尽可能建立在稳妥可靠的基础上, 以回避或转移经营风险。这就使企业有效避免短期化行为, 保护各会计主体所拥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从而维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权益。

2.有利于进一步挤去资产和利润中的水分。

谨慎性原则可避免夸大资产及利润, 能提供较为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 使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稳健。

3.有利于企业增强抵御经营风险。

遵循谨慎性原则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充分估计, 可以客观、审慎地反映经营中的风险因素, 规避或转移未来不确定的风险损失。

4.有利于决策层做出准确的经营决策。

谨慎性原则可以使管理者不因过分乐观而造成决策失误, 有利于企业作出正确的经营和理财决策。

5.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如果能够合理运用谨慎性原则, 谨慎的会计处理可以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避免风险和损失, 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加大企业经营安全系数, 有利于企业的良性循环, 提高市场竞技力。

(二) 缺陷性。

1.确认与计量带有极大的主观性。

由于我国目前资产信息、价格市场机制尚不健全, 会计人员在执行具体会计政策时, 可选择的空间较大, 受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职业判断能力影响, 会计信息很难验证, 对可能发生的费用和负债, 既不能视而不见, 又不得计提秘密准备, 企业资产和利润达到客观性要求的目的不一定能够完全实现。

2.计提减值准备比例不规范。

因为资产减值准备的具体比例由企业自行确定, 谨慎性原则在实际操作中有较强的倾向性和主观随意性。某些企业迫于业绩考核等需要, 将计提准备作为粉饰业绩、进行盈余管理主要手段。

3.与税法的差异影响谨慎性原则的使用。

现行税法对税前列支的费用规定有别于会计制度的规定, 当计提减值准备时, 企业利润将产生影响, 还需补交所得税, 同时加大了企业当期现金的流出, 限制了稳健性原则的运用。

4.对关联方交易制约不足。

会计准则和制度中只对关联方交易中的应收账款规定不得全额计提坏账准备。于是某些上市公司会利用关联方交易来调节利润, 使谨慎性原则在关联方交易中沦为掩盖虚假的外衣。

5.资产确认缺乏一致性。

企业在实际操作中, 出于各种目的任意调节资产。有的资产按照历史成本计价, 有的按照市价计价, 造成企业资产不实。

6.会计政策变更引起的差异要进行追溯调整。

企业在执行会计政策时因为某些特殊情况需要变更, 因涉及到损益和所得税的调整, 这需要追溯到前几年或更长时间的会计业务调整, 比如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变更、无形资产摊销年限的变更等。

三、谨慎性原则两面性的完善措施

(一) 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及约束机制。

上市公司要重视内部审计建设,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防范和检查财务舞弊方面的作用。健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强化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的职能和责任, 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在遏制财务舞弊方面的作用。确保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

(二) 提高诚信, 加强会计人员业务素质。

鉴于新的会计准则给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更大的自主权, 尤其是如何保证会计人员在应用谨慎性原则时把握好“度”, 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 提高职业判断能力, 使其能够准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 在对不确定性的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时, 力求客观和公正, 避免主观随意性。

(三) 合理确定各项原则的使用, 避免过度谨慎。

尽管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非常重要, 但必须在维护真实性的原则上加以贯彻应用, 除此之外还应当与其他会计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 以能够最恰当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标准合理确定各项原则的使用, 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四) 强化外部监控机制。

确保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 促进注册会计师提高审计质量, 加强对审计失败和审计合谋的监管和处罚, 强化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多管齐下防止财务舞弊行为, 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构造“防御”体系。

(五) 对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进行充分披露。

运用谨慎性原则的目的在于充分估计风险和损失, 避免虚增利润、虚计资产, 保证会计信息决策的有用性。因此, 凡是与谨慎性原则应用有关的、会影响投资人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对目前和未来理性判断的信息, 都应在财务报告中做出全面陈述, 以便信息的使用者明确事实, 独立判断。

谨慎性原则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在各项经济业务中都存在谨慎性原则的使用。企业会计人员应在充分了解谨慎性原则应用的根本目的、优点和缺点的基础上, 尤其注意在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过程中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 只有适度地应用谨慎性程序和方法, 才能真正扬长避短, 其谨慎性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北京林森审计咨询有限公司.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 (2007) 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3].施静波.谨慎原则在会计实务的应用及启示[J].商业会计, 2006, 7

上一篇:G20杭州峰会具有历史意义下一篇:延庆县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