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工业发展历程总结(精选4篇)
1.襄阳工业发展历程总结 篇一
6月9号人力资源总监李总莅临齐齐哈尔区域,他用多样的讲解方式给我们全体员工,上了一堂生动而又激情的中可企业文化课。通过学习,即鼓舞了士气,陶冶了情操,又塑造了知识型员工,培育了奉献精神。为提高基层的凝聚力、战斗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个人如果没有灵魂,就是行尸走肉。企业就像人一样,没有灵魂,只是机器的堆垒,制造物品的工具。一旦赋予灵魂,则会泽泽生辉。这个灵魂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断累积形成的,中可在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了我们自己的企业文化体系,营造了崇尚专业、提倡敬业、鼓励创新、追求共赢的文化氛围。“中可”一个响亮的名字让我们每一个“中可人”都自主认真的去履行我们的使命,为“奉献时尚饮品、共创永恒价值”而努力。
中可以“言而有信、业绩至上、以人为本、共创多赢”为核心价值观,全力尽责言出必践,业绩是最好的荣誉,互相尊重彼此关爱,大家赢才是大赢家的核心价值观。在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使员工的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充分发挥大家的个人潜力,提升自己在企业的价值。热情工作,认真做事,踏实做人,使自己从思想上到实践中有一个质的飞跃,让我们能够在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困难,一次又一次的挑战时,不怕畏惧、迎难而上,实现我们共同的“愿景”拥有最受赞赏的专业团队、建设最有价值的营销网络、成为最佳效益的饮料集团。
通过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我会用企业核心价值观时刻来提醒自己、激励自己,把企业价值观融入到工作中,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企业文化的践行者,让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可人”.
2.2015襄阳市骨干教师培训总结 篇二
一.理论学习,飞的更高。
(一)专家讲座,思想理念的提升!我们这次培训班名称是:“国培计划”——初中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班主任是易才凤老师,副班主任是刘咏梅和虞秀云老师,班主任助理是周玲芳和陈艳凤。本次培训,听了专家胡惠闵教授《基于学生经验的学习活动设计研究》等讲座14个,从师德、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动向、教科研、课堂教学专题、教材解读、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多方面进行,各位知名专家、学者、特级教师从自己切身的经验体会出发,畅谈了他们对师德以及教学等教育教学各个领域的独特见解。让我们更清晰地意识到作为一个农村教师该如何看待自己所处的位置,该如何去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在知识方面,我们深感知识学问浩如烟海,也深深地体会到教学相长的深刻内涵。教师要有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的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知识结构要合理,当今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互相渗透,相互融合,只懂自己专业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一点我们在学习中体会很深。精深的专业知识是教师担任教学工作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要扎实的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以及相应的技能,并运用自如。熟悉本学科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学员们在这次培训中发现自己专业知识还很欠缺。只有掌握全面的学科知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高屋建瓴的处理好教材,把握住教材的难点,才能有对教材内容深入浅出的讲解。从而保证教学流畅地进行,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掌握学习方法和发展能力。
(二)学员论坛,思想交流的园地!
在理论培训阶段,为了提升每位学员自身的理论水平,安排了三次小组交流。在小组讨论中,学员们畅所欲言,许多提出的观点和问题,都是农村数学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引起全体学员的一致共鸣的同时,也得到专家们的重视,他们的回答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对于我们今后的教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每一个专题进行总结,有了自己的看法,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些观点非常精髓,有独到的见解,我们有些学员开玩笑的说:“我们自己也有一些专家的天份!”。
(三)反思,理论水平提高的源泉!
这次培训要求每个学员每天都要做笔记,写反思学习日志,写心得体会,提出困惑。也为我们学习和交流提供了一平台。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这次培训,就自身更新优化而言,使学员们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思想。通过培训,感觉以前所学的知识太有限了,看问题的眼光也太肤浅了。教师只有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思想,才能跟上时代前进和知识发展的步伐,才能胜任复杂而又富有创造性的教育工作。“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否定自己,才能不断进步,拥有的知识才能像‘泉水”般沽沽涌出,而不只是可怜的“一桶水”了。
二、同行交流,取长补短!
本次培训,汇聚了全省各地的骨干教师,每位培训教师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的外部条件也非常相似,但也存在着许多的差异,为我们之间的相互交流提供了很好的一个
交流平台。因此,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成为每位培训人员提高自己教学业务水平的一条捷径。在培训过程中,学员们在交流过程中,了解到各区县的新课程开展情况,并且注意到他们是如何处理新课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以及他们对新课程教材的把握与处理。在培训中,我们不断地交流,真正做到彼此之间的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三、教学实践,飞得更远!
(一)教学实践,本身就是一种环境的体验。在职研修自主学习安排三个月,12月18日开始,我们回到学校进行教学实践分散学习。通过教学策略的修正,对比教学,使我感触到自身课堂教学中最本源的东西,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同时,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经常听一些优秀教师讲课,学习他们规范的组织方式,感受他们浓厚的教研氛围,积极寻找差距所在,当然,也积极报名参加上公开课,接受自我反思和导师与同伴的诊断,使我对于校本教研有了更好的认识与把握。
(二)校本教研,诊断提高。
在集体备课的前提下,采用“示范—诊断—提升”的实践模式:指定教师上示范课,其余教师观摩——我和同伴听课诊断——我指导教师进行诊断性说课、评课——我指导教师修改教案—指定教师上第二次课(提高课)、我和同伴听课——我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通过实实在在的行为,加深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加深对课堂的掌控,加深对细节的把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四个月的培训是短暂的,但是留给我的记忆与思考是永恒的,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找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以及与一名优秀教师的差距所在,对于今后如何更好的提高自己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将以此为起点,让“差距”成为自身发展的原动力,不断梳理与反思自我,促使自己不断成长。
20XX年9月7日至25日,我有幸参加了由保定学院承担的河北省省初中数学骨干教师培训。这次培训对于自己收益很大,培训时间安排合理紧凑,老师们讲课精彩,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这次培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让我们能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共同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通过这次培训,收获很多,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能站在更高的境界,许多疑问得到了解决或者启发。我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进一步提高了业务素质。现总结如下:
一、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以新观念指导教学
时代在不断进步,社会在不停前行。同样,教育教学理念也应与时俱进。特别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很多教育教学中的深层次问题不断地暴露,这时候更需要理论的指示与专家的引领。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次培训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不仅对理清新课改中的种种关系有帮助,而且对突破新时代教育教学中一些“瓶颈” 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与方法。
首都师大博导、新课标研制组组长王尚志教授的《整体把握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的专题报告。他细致的分析了新课改的一些重大变化,如有原来常提的双基改为了四基,两种能力也增为四种能力,这些都对一线教师产生了深深的触动,并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成为新时期一线数学教师所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提出了初中数学教学
不要仅仅局限于数学课堂,要提高各方面知识和能力。
二、更新了教育教学知识,结合新知识服务教学
教师要知识的更新与教学艺术的更新。作为数学老师,他应是始终站在科学知识岸边的摆渡人,传承知识与文化;他应是学生灵魂的塑造师与精神垃圾的清道夫。所以,作为数学教师必须时时保持充电的状态,此次培训无疑是一次良好的机会。经过培训,就我个人而言,不仅在学科知识方面得到一次全面的补充,而且在教学艺术方面得一次新的补充。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主任、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章建跃博士《有效改进课堂教学》的专题报告,对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课堂设计进行了深入的阐释,提出这是聚焦课堂的教学研究的最直接的方式方法。保定市数学教研员徐建乐老师《进一步理解新课程下的教与学》,保定市新市区数学教研员王卫国老师《数学复习课设计的实践与思考》等专题报告都从具体教学设计、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方面对初中学学教学从不同方面进行了细致分析和讲解。同时强调现在的教师需要有反思精神,需要掌握教育学知识,才能成长为学生喜欢的教师。
总之,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老师不断的自己更新,才能更上一层楼。
三、观摩了名师教育教学,合理吸收利用于教学
此次培训活动的一大特色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聆听了专家的解读,而且近距离地学习了名师的教育教学艺术和班级管理艺术。
保定三中章魏老师的《把握数学本质,打造有效数学课堂》,他通过多达42个实际课例讲授了提高数学素质是实现有效课堂的前提及教师应具备的数学学科专业知识等内容,通过多达几十个实例具体讲解课堂的各环节设计。让学生发现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首先就要对教材细琢磨,换个角度多想想,发现提出问题,才符合新形势下对我们一线教师的要求!
观摩了徐水二中许春英教师、北京九中三名教师、保定七中教师的教学,大家积极开展研讨,研讨中没有虚假的恭维,只有真知灼见、真实流露;没有形式上的大话、套话,只有深入思考后的针锋相对。现场研讨,成为思维交锋、不同地域多元教研文化交融的平台,感觉收获颇丰。
四、理解了教师成长,加速成长要引领教学
教育的发展,关键在教师的成长。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基石,学校的软实力来自己于拥有一只业务能力强,团结敬业的教师队伍。对于个人而言,教师的成长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适当现代教育的需要。此次培训,很多专家与同仁重点谈了教师如何规划自己的成长之路,成为名师,成为教育家。
如保定学院韩素兰教授的《求解中学教师科研难题》的报告中关于中学教师研究解疑的讲解条理清晰,研究及书写论文步骤详细,并且每点都联系了大量实际案例,实际操作性强,听起来很清楚明白,顿时觉得课题写论文也并不是一件难事。保定学院常务副院长朱红素教授《适者生存,强者精彩---骨干教师成长为名师的历程》从名师的界定、特征解读、条件阐述、成长路径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讲解。提出作为名师要具备或尽快培养较强的个人能
力:精于教学、长于教研、善于写作。保定学院数学系主任周和月教授《几何画板与中学数学教学》学到了利用几何画板达到更好的教学要求实现教学目标。
五、结识了全省教学名师,促进兄弟学校联系教学
此次培训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参加培训的都是全省教学一线的精英、名师,对教育教学都是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此次培训是一个非常好的相互学习的机会,平时大家一起学习共同交流。认识,在交流中提升;情感,在交流中深化。同时,通过此次机会,建立友谊的纽带亦为乐事。创办的QQ群,成为了大家各在一方时交流的平台。
六、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
集中培训后,我主动将这次培训的成果带回单位,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积极示范,大胆引领,带领全校的数学教师投入到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在教研组活动中,我积极解答教师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引导互动和交流,促进了大家的专业素质的成长。
3.襄阳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篇三
“十一五”以来,特别是近几年,襄阳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一手抓经济总量扩张,一手抓发展质量提升,超常规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地区生产总值三年翻番,实现跨越式发展,综合指标在全省的排位大幅前移,进入全省经济发展第二方阵。最近,省委政研室、省经信委组成联合调研组,对襄阳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我们认为,襄阳市县域经济进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一、发展成效
1、县域经济整体发展速度快,综合排位大幅提高。一是经济总量快速扩张。近几年,襄阳市纳入全省考核的7个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外贸出口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全市和全省县域平均水平。2010年,7个县市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08.83亿元,比上年增长17.1%,高于全市平均增幅0.9个百分点。与2005年相比,县域GDP总量增长了1.8倍,年均增长14.5%。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59.1%,比2009年提高2.48个百分点,比2005年提高4.35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占据全市经济“半壁江山”的格局已经形成。二是经济实力整体壮大。2010年,枣阳、宜城、老河口、谷城、襄州等5个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其中襄州、枣阳突破2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的县市区比2009年增加3个,比2005年增加4个。三是发展综合指标排位大幅提升。在全省综合考核评价中,7个县市区2008年实现了“全线(县)进位”,2009年有5个县市区大步进位,襄州区跻身全省“二十强”,老河口市、宜城市先后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位先进县(市)”,县域经济发展提速,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协调,竞争力不断增强。
2、工业化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工业立市格局基本成形。近年来,襄阳市7个县市区依托省批的县域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县域工业已形成以汽车产业为龙头,食品、纺织、化工医药、建材冶金、能源电力等为支柱的多点支撑、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一是县域工业经济迅猛发展。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增幅均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7个县市区2010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21.36亿元,比上年增长72.6%,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7.2个百分点。与2005年相比,县域规模工业总产值增长了7倍,年均增长43.4%。二是县域工业经济占全市比重不断提高。县域工业与市区工业的比例由2005年的26:74调整为2010年的49:51,县域工业挑起了大梁。2010年县域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25.8亿元,比上年增长38.14%,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1.84个百分点。与2005年相比,县域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了7.38倍,平均增长42.3%。三是县域工业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2010年,7个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006.04亿元,比上年增长79.18%;实现利润41.89亿元,比上年增长96.2%;上缴税金25.96亿元,比上年增长64.4%。
3、一批骨干企业加速成长,产业集群规模放大。近几年,各县市区强力推进全民创业和企业成长工程,重点扶持成长性较好的工业企业加快发展,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延长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一是规模企业数量大幅增加。2010年底,7个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到1085家,比2005年净增769家;其中产销过亿元企业达到210家,占全市的三分之二,比2005年净增169家。产销过10亿元的企业14家,而2005年没有一家。湖北骆驼蓄电池公司产销名列全国同行第一,去年销售收入达37.6亿元。二是逐渐形成多个龙头带动的产业集群。通过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扶持特色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县域33个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产业集群规模不断壮大,集群内企业达到276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72家。2010年集群内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38亿元,实现利润46亿元,上缴税金27.6亿元。枣阳汽车摩擦材料产业集群、襄阳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谷城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樊城纺织产业集群、襄阳汽车轴承产业集群和宜城食品加工产业集群被列为2010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业迅猛发展,产值达到630亿元,五年增长3.42倍,年均增长48%,成为全市第二大支柱产业。奥星粮油以“将中国最大的国产油脂品种打造成中国国油”为目标,2010年产值达32.7亿元,成为我省最大的双低油菜籽加工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业的突破性发展,有力拉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现代农业建设。
4、县域经济综合效益显现,财政实力明显增强。集中表现为“两个提高”:一是县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提高。7个县市区2010年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3亿元,比上年增长48.7%,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0.9个百分点,与2005年相比,县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量增长了2倍,占全市的比重由45%上升到49.6%,提高了4.6个百分点。二是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提高。7个县市区2010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的税收收入14.8亿元,比上年增长54.4%,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4.3个百分点。与2005年相比,县域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总量增长了2.5倍。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58.7%,比2005年提高7.7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质量明显提高,县域财政实力不断提升。
5、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十足,对襄阳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地位构成强有力的支撑。7个县市区2010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5.4亿元,比上年增长58.8%,高于全市增幅13.5个百分点。与2005年相比,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增长了6.6倍。2010年,7个县(市)区开工项目1323个,其中亿元以上109个,完成工业投资271.55亿元,比上年增长53.1%,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1.2个百分点。与2005年比,工业投资总量增长5倍。我们在调研中看到,一个个工业园区、一片片工地,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发展势头正旺,正所谓“襄阳如醒狮,七县如猛虎”。枣阳立晋、润阳,襄州鲁花、长源东谷,老河口奥星粮油、华松科技,宜城襄大农牧、安能发电,谷城美亚达、金洋,南漳华新水泥、龙蟒,保康楚烽、巨力等一大批投资大、产出高、效益好的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对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和带动作用。
二、主要做法
1、抓谋划,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中心工作。襄阳的同志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2008年5月,全省县域经济现场会期间,省委、省政府组织市州书记和发展县域经济先进县市的党政一把手到河南参观考察。有的市委书记后面,跟着一排人;唐良智同志却孑然一身,这对他的触动很大。知耻而后勇。随后市委、市政府组织党政考察团到河南省学习考察,回来后市委召开全会,专题研究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决定采取强有力的举措,推动全市县域经济加快发展。一是确立“四年翻番”的奋斗目标。他们在充分调查研究、深入分析论证基础上,提出用四年时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到2012年突破2000亿元;工业总产值提前一年翻番、工业增加值两年翻番;县域经济发展要快于全市平均水平的阶段性宏大目标。目标就是努力的方向。这几年全市上下把全部精力高度集中到加快发展上来,紧盯省内外先进地区奋力赶超。二是采取超常的工作力度。2008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每个月在一个县市区召开一次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督办会,协调解决重大问题。会上各县市区都把当月招来的项目拿出来“晒一晒”、比一比,汇报进展情况。有的县市区领导在会上搞得“汗流夹背”,手上没项目无法汇报,没新项目开工也脸上无光。通过这种方式鞭策各县市区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中明比暗赛、抢前争先。市“四大家”领导建立了“县域经济”、“招商引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重点工业项目”等7项重点工作联系制度,31位“四大家”领导包扶了62家重点企业和62个重点工业项目,强化工作落实。三是出台“高含金量”的扶持政策。市委、市政府在着力研究、用好、用足扩权县市、新农村建设、振兴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等各项扶持政策的同时,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纺织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襄樊的实施意见》、《关于鼓励和扶持全民创业的意见》、《关于实施企业成长工程的意见》等一批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政策性文件,形成了支持和引导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四是实施阳光新政。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狠抓职能部门的作风建设,强力推行“工业项目行政审批流程优化方案”。市工商局、市公安局、市商务局等29个部门专门出台了优化服务环境、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支持全民创业的一系列配套文件。
2、抓激励,极力营造争先创优、竞相发展的浓厚氛围。为激励全市上下一门心思抓发展,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突破性政策举措,建立和完善县域经济评价考核机制。一是充分利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评的成果,以各县市区在全省综合考评排序位次作为衡量标准,进位奖,退位惩。明确规定:从2008年开始,对在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中综合排名位次前移5位以上的县市区,市委、市政府给予通报表彰;连续两年前移5位或一年前移10位以上的,给予县市区党政正职各奖励5万元;进入20强,党政正职各奖励8万元,进入10强各奖励10万元。对在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中一年后移5位以上的县市区,给予党政主要领导通报批评甚至进行组织调整。2009、2010年,市政府分别拿出4470万元、3400万元,对2008和2009在全省考核中进位的县市区进行了奖励。二是在用人导向上向发展县域经济有功之臣倾斜。老河口市一年前进13位,市委书记陈万波提拔为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开发区一名年轻局长,招商有功,客商满意,提拔为管委会副主任;市经信委一名女干部在将新日电动车招到湖北深圳工业园落户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提拔为副县级干部。用人是最根本的导向。一项项人事安排,让干部们看清了努力的方向。三是各县市区每年也拿出300--500万元的专项资金奖励优秀企业家、招商引资先进个人等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功之臣。通过考核评价、奖惩兑现,倡导“以发展论英雄,以项目论政绩,以招商引资论本领”的选人用人观,极大地调动了全市上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各县市区呈现出争先恐后比着干、一心一意抓发展的红火景象。
3、抓工业,撑起县域经济的脊梁。近年来各县市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把加快县域工业发展作为实现翻番目标的突破口,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向工业倾斜,迅速提升工业占GDP的比重。一是强攻重点产业。各县市区从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出发,推进结构调整,集中力量瞄准重点。围绕全市已初步形成的以汽车工业为龙头,以高新技术产业、食品纺织、化工医药、建材冶金、装备制造、航天军工、电子电器、现代物流等多点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思路,积极推进配套协作,在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中发展壮大县域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在两年内实现每个县市区都有一个百亿产业的目标。二是培育特色产业群。枣阳市以湖北福田、湖北飞龙为主体,努力建设全国一流的专用车生产基地和摩擦材料生产基地;襄州区以鲁花、万宝等骨干企业为龙头,把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做大做强;谷城县以三环车桥、三环锻造、骆驼蓄电池等骨干企业为龙头,着力打造中重型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南漳县以华新水泥、威利邦木业等骨干企业为龙头,重点培育建材产业集群;保康以楚烽、巨力等骨干企业为龙头,着力培育磷化工特色产业集群。其它县市区重点谋划一个优势产业,千方百计促其扩张、裂变、规模发展。未来几年,谷城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襄阳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宜城化工产业集群、枣阳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将发展成为年产销过500亿元的产业集群,形成区域经济布局的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三是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襄阳市的农业,在全省是一块牌,在全国也有地位。但农产品加工、尤其是食品精深加工不够是襄阳市的薄弱环节。2008年全市2400多家涉农企业中,绝大多数是从事粮油初级产品加工,22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中,精深加工率不到10%。近两年襄阳市树立“为加工而种植”、“为加工而养殖”的观念,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按照“一个产业一个主导品牌”的思路,在米、面、油、畜牧、林特五大产业上开展产业整合、企业整合、品牌整合、基地整合。扶持“奥星”。三年来,奥星粮油加工能力由20万吨扩大到60万吨,双低油菜订单面积达130万亩。“奥星”成为湖北优质菜籽油的代表。浇灌“鲁花”。几年培育,襄阳“鲁花”已形成10万吨花生油、6万吨菜籽油的生产能力,去年销售收入突破20亿元。做强“梅园”。以中储粮襄阳直属库为依托,组建湖北梅园米业集团,将其打造成湖北数一数二的稻米加工龙头企业。一手抓引进,雨润、燕京、威力邦等落地开花;一手抓培植,万宝、金华、襄大农牧等迅速壮大。龙头崛起,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襄阳万顷良田,成为工厂的第一车间。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县市区的重要支柱产业。
4、抓主体,扎实推进全民创业和企业成长工程。为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扶持全民创业的意见》和《关于实施企业成长工程的意见》,不断优化创业环境,推动全民创业,培育更多的市场主体。一是舆论氛围上大力倡导“创业有功、致富光荣”,营造“崇尚创业、鼓励干事、褒奖成功、宽容失败”的创业环境,大力宣传创业典型,开展创业明星的评选活动,在全市形成百万民众大创业、各行各业谋发展的生动局面。二是政策扶持上强化财税金融支持,放宽市场准入,完善服务体系,维护合法权益,引导提高素质、加强政策协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为县域经济注入活力。到2010年底,全市创业主体达13.4万,从业人员47万。其中私营企业1.6万,个体工商户11.8万。三是大力实施企业梯次培育工程,着力培育年销售收入过亿、过10亿、过50亿元的骨干企业,整合各种要素资源,向成长性好的骨干企业倾斜,促使其尽快做大做强,成为支柱。对年内可能成为规模以上企业和亿元以上企业的成长性较好的县域中小企业,建立市、县重点联系制度,实行在册管理、跟踪服务,在政策扶持、要素供给、融资担保、土地供应等方面实行倾斜,促使其加快成长壮大,确保县域规模企业新增目标实现。同时,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产业关联度高的中小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做大产业集群。四是不断探索,逐步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构建了创业辅导、融资担保、人才培训、信息服务、协会商会等五大服务平台,有力地催生和发育了市场主体。目前,7个县市区产销过2000万元的规模以上企业达到691家,占全市总量的比重达73.5%;产销过亿元企业210家,占全市总量的比重达66.7%。
5、抓园区,打造产业聚集发展的优势平台。工业园区是聚集产业项目的载体,是振兴县域经济的希望所在。目前,襄阳市县域省级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已发展到10个。各县市区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百亿园区”目标,统一规划、综合配套、突出特色、加快建设,集中优势兵力,把开发区(园区)作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来抓,倾力打造产业聚集的优势平台。一是科学规划,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实现错位发展。每个园区突出
一、两个特色产业,发展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条,集中精力做强做大。二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形成园区共建、利益共享的发展共同体,引导各地招商项目和同类企业分类集中,异地落户,集群发展。三是突破开发区土地瓶颈制约。对城镇用地规划进行优化布局,科学调整,尽可能将开发区周边的土地调整为建设用地和一般农用地;结合新农村建设,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通过村庄集并、迁村腾地、土地整理来置换建设用地。四是着眼于打造工业新城,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老河口经济开发区共投入数亿元建成了4.2平方公里的核心区“七通一平”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显著提升,2010年工业产值达103.7亿元,增长107.5%,一座工业新城迅速崛起。五是完善投入机制,解决县市区开发区建设中“资金难”的问题。襄州区积极探索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开发模式,通过引进开发商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成功破解园区建设难题。由荣华集团投资4.2亿元建设的襄阳荣华工业园,主要从事汽车零部件加工,占地735亩,现已入驻企业11家;由襄樊百盟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光彩工业园,一期占地面积170亩,以发展汽配、机械加工行业为主,已入驻企业24家;由上海投资商投资建设的乾昌工业园,占地100亩,一期1.7万平米的标准厂房已全部建成,今年内可实现企业满园。六是异地建园,发展“飞地经济”。保康县磷矿资源富集,但受土地、交通等“瓶颈”制约,磷化工业一直难以突破。市委、市政府决定并协调在襄城经济开发区建立7平方公里的保康工业园,以文件的形成确定,园区土地权属、征税权、统计口径、管理职责等归保康,解决了保康县内交通不便、无地建园的问题,实现磷矿资源与市区工业平台高效对接,带动全市磷化工业突破性发展。
6、抓招商,大力培育县域经济增长点。近年来,全市上下把招商引资作为增加投资、培植县域经济增长点的关键举措来抓,围绕推进产业发展提速提质,紧盯知名企业扩张抓招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抓招商、依托优势资源抓招商,形成大招商、招大商的局面。一是营造浓厚的招商氛围。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市县两级“四大家”班子成员、各部门党政“一把手”,都走在招商引资的第一线,都要承担招商引资的任务,把招商引资工作拿在手上亲自抓。全面实施目标责任考核工作机制,确保招商引资项目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人头。出台招商引资激励政策,从政治上、经济上重奖招商引资有功之臣。二是围绕重点产业开展专题招商。在招商中,突出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深加工、纺织、装备制造、电子电器、生物工程、医药、精细化工、现代服务业等行业;在招商区域上,突出“长三角”、“珠三角”、“津京塘”地区,充分利用好国家、本省和本市搭建的综合招商平台,重点发挥好市直部门驻外招商站的作用;在招商对象上,重点放在国内大型民营企业、上市企业和知名企业方面。三是创新招商方式。实行驻点招商、定向“敲门”招商、专业化小分队招商,提高招商的针对性、实效性,努力促使招商引资工作走向专业化、规范化。选派精兵强将深入沿海驻点城市,开展长期招商活动。四是狠抓项目“落地”。为加快重点工业项目建设步伐,市、县坚持和完善重点招商项目、重点工业项目督办协调会制度,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套推进方案、一张建设进度表、一包到底”的“六个一”工作机制。对列入实施计划的县域工业项目,特别是总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或当年投资过千万元的重点项目,明确包保责任,逐个项目跟踪督办,定期通报,使计划在年内建成投产的项目如期完成、早见成效;预期开工的项目能够尽早开工建设。近三年来,各县市区招商签约项目、注册项目、在建项目和建成项目数量以及投资总额,每年都有大幅增长,一批新的经济增量正在加快形成,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7、抓融资,破解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近年来,襄阳市把引进金融机构、投资基金和券商,建设区域性资本市场当作服务招商项目重要抓手,当成支持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不断推动银行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与企业间建立信用关系,推动本地企业对接资本市场。2008年,交通银行在襄阳落户,2009年,中信银行在襄阳开业,2010年,民生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先后在襄阳挂牌营业。广东发展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也几次到襄阳考察,初步表示在襄阳设立分行的意愿。2010年,襄阳全市银行信贷余额增量,在省内仅次于武汉排名第二。这一系列实践曾引起省主要领导关注,誉之为“襄阳的金融模式”。一是建立银政合作机制。市政府成立了金融办,由市政府牵头,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人民银行就推进银企合作建立了“三部门”协调机制。市发改委按季度向市人行提供全市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和信贷资金需求情况;市经信委建立工业企业资金需求数据库,并按季度向市人行提交全市企业资金需求情况;市人民银行负责配合各部门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建立银企签约跟踪机制,督促各商业银行把对企业的金融授信落实到位。目前,全市已建立了7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资金需求库,先后有300多家企业获得了银行贷款,贷款余额200多亿元。二是搭建金融信息平台。由市政府金融办、市人民银行、市银监局、市经信委等14家单位联合组建并于2010年4月份正式开通、在中国互联网上注册的“襄阳市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网”,实现了银、政、企三方无缝对接。该网是湖北第一个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网络中心,是为中小企业与各金融机构、担保机构、评估机构、会计事务机构及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开展融资对接的信息服务平台,是金融机构推介金融产品、介绍贷款流程、提供贷款服务的重要渠道。目前,已有2000多家企业网上成功注册,已办理贷款近100亿元。三是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2010年襄阳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7个县市区普遍建立了担保机构,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融资担保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拓宽了渠道。截止2010年底,16家担保机构累计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50多亿元。四是挺进资本市场。市政府积极支持企业加快上市融资工作步伐,成立了上市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鼓励和促进企业上市的若干意见》,设立了500万市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确立了60家重点企业作为上市后备企业进行培育。请进大券商、风投公司、会计事务所及律师中介机构频繁与拟上市企业对接,促进企业上市工作。2009年沪深股市恢复IPO以来,全国共有近500家企业成功上市,我省有12家,其中,襄阳有2家(武汉有9家,潜江有1家)。
三、几点启示
近年来,襄阳市干部卧薪尝胆,克难奋进,弯道超越,县域经济重振昔日雄风,我们深受震撼,启示颇多。
1、发展县域经济是第一要务。所谓“第一要务”,就是工作的中心、精力的重心、目标的核心。我省抓县域经济发展已有八、九年时间,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周边省份比,差距仍然比较明显。要想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县域经济发展是十分关键的一环。只有把县域经济搞上去,我省实现跨越式发展才有了牢固的根基。发展县域经济要集中精力、一抓到底、咬住不放,不能松一阵子、紧一阵子,不能因为某一阶段性的工作就把精力分散了,把发展这个中心给冲淡了。从襄阳这几年的实践来看,正是把加快县域发展作为头等大事,作为工作的中心任务,一切都必须服从这个中心任务,为这个中心任务让路,铆足了劲抓县域经济发展,才形成目前超常规发展的大好局面。从全省看,要把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全省的第一战略来抓,要学习襄阳的这个理念、这个干劲,真正把县域经济发展摆在突出的位置,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2、工业化是发展县域经济的第一任务。从现阶段来看,我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潜力在工业,重点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推进工业化是发展县域经济的突破口和抓手。近几年襄阳坚持“工业立市”的目标,树立了“产业第一、企业老大”的观念,优先支持工业企业发展,重点策划和建设了国家级的襄阳高新区、汽车产业园及深圳工业园,还有航空航天工业园、余家湖工业园、台商工业园等,全市第二产业比重达到了50%以上。即使是第一产业农业,他们也努力按工业化的思路发展,加强其规模化、标准化和市场化,农产品加工业脱胎换骨、突飞猛进。这充分证明,只要紧紧抓住发展工业这个命脉,始终坚持工业强县、工业强市、工业强区战略,就能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从襄阳的经验来看,发展县域工业,关键是千方百计引进大项目、培植大企业、发展大产业。一个大项目、一个大企业可以开创一个地区发展的新局面,这不仅是实力的象征,而且是调结构、促转型的主导力量。一方面,要力争多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项目;另一方面,要培育壮大一批现有的龙头骨干企业。谷城县这几年依托本土企业“内生扩张”,引领产业集群梯次发展,不少企业已经发展成为行业“单打冠军”,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现在,全市县域板块在农副产品加工、汽车配件、汽车改装、机电节能与控制、节能与环保等产业领域,都有一批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企业,推动了县域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总之,只有靠大的、引大的、做大的,才能推进县域经济大发展,实现大跨越。
3、改革创新是发展县域经济的第一动力。我国的现代化事业能够稳步推进、成效卓著,靠的是改革;发展县域经济,同样也要靠改革来不断推动。发展县域经济经常会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比如,企业融资难、项目落地难、招商引资难、园区建设难、项目用电难等等。解决这些困难靠什么?关键靠改革创新。同样的政策、同样的体制,别人为什么能发展起来?区别就在于别人敢想敢试,思想更解放、改革措施更到位、办法更多。一些所谓的瓶颈问题,换个思维角度,分析透了,就会有奇想,就会有奇招,就会迎刃而解,那些通常看来办不成的事就会办成,那些看似没有出路的事就会有出路。为解决企业融难问题,襄阳市创造性地搭建了金融服务信息平台、建立银企合作机制、构建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服务企业上市,各类金融机构往襄阳扎堆。为解决城市基础设施投入资金匮乏问题,市政府将土地储备这一政府最大的资源实质性并入城投公司,实现了由“单一融资性”向“土地融合型”的转变,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为解决保康发展磷矿工业无空间、守着宝贵资源等扶贫的困境,从襄城区“飞”出一块地,兴办保康磷化工业园,搞“飞地经济”,这在全国也是一项创举。为盘活8大部类19家军地合作企事业单位这笔特殊存量资产,一个产值几百亿元的航天应用产业园拔地而起。为了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把襄樊机场至东风公司之间的一片荒野拿出来,搞一个深圳工业园。这些创新都有效地化解了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难题,成为激发襄阳县域经济突破性发展的不竭动力。全省上下应通过改革创新实实在在解决一些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4.襄阳工业发展历程总结 篇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人。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张九龄为荆州,辟置于府,府罢。开元末,病疽背卒。
(选自《新唐书》)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②会故人至,剧饮欢甚。
参考答案:
①你不去求官,但我并不曾抛弃你,为什么要诬陷我呢?
②适逢他的老朋友来了,一起畅饮,非常高兴。
【襄阳工业发展历程总结】推荐阅读:
老区精神进校园襄阳11-09
关于襄阳景点导游词07-14
襄阳教育资源云平台07-22
襄阳市晨光小学教师09-06
襄阳事业单位考试真题11-12
襄阳市普通高中招生12-15
襄阳万达住宅小区调研报告06-23
2022年湖北襄阳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11-07
襄阳市市区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