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企业管理论文

2024-08-21

浅谈中国传统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企业管理论文(共12篇)(共12篇)

1.浅谈中国传统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企业管理论文 篇一

企业文化概论期末论文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摘 要: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五千年来,更是孕育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伟大人物。他们的智慧和思想博大精深,流传千古。如同真理一样,不管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任何情境下,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21世纪的今天,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强力推动下,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早已席卷整个世界,现代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为了更好地在这场战争中取得胜利,构建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我们的企业开始回归过去,从传统文化入手,审视现代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不足,以求有所借鉴。故本文就此展开论述,浅谈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以期有所裨益。

关键词:传统文化 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

一、时代背景

提起传统文化,对于成长于文化断层年代的多数国人来讲,都是一个不甚明晰的概念。尤其在“功利主义”、“金钱至上”等错误价值观大行其道的今天,道德近乎沦丧,诚信不值一钱,传统文化更是被人们抛之脑后。难道五千年来的深厚积淀如此不堪一击,我们的祖先耗费心血创造、总结、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将遭遗弃?虽然,我坚信这不会发生,更不可能发生。但照目前的发展态势,我的所谓的信心实在是毫无底气。不过,随着近几年《百家讲坛》主办的“中国传统文化系列类节目”的火热播出,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空前的“国学”狂潮。一时间,“传统文化”与“国学”便划上了等号。显然,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好事之徒”在商业利益驱使下的以偏概全。“国学”这一概念,且不说它的具体内容,单就其“来自日本”的出身便撇清了它和“传统文化”之间的界限。毫不夸张地说,这还是一“舶来品”呢。不过,概念的区别并非本文重点。在此援引这一事例,只是为了说明——“国学热”带动引起的传统文化再次被重拾这一现象,让人欣慰。而从“国学”之说出发,理解以儒释道为主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摘取其中对现代企业管理颇具借鉴意义的思想,不啻为一条捷径。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在我看来,有三点内容:第一,它是中国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悠久的历史决定了其长期性、稳定性及不可动摇性;第二,它是我们的祖先在小农经济的背景下创造、总结并流传下来的,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其在某些方面必然存在腐朽和落后,而且根深蒂固;第三,它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同时包含佛家、道家、法家、兵家等百家学派及贵族、市井

/ 4

企业文化概论期末论文

文化在内的大杂烩,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内容给其注入了千年不衰的生命活力,直至今日,仍对整个人类社会影响深远。

(一)儒家文化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儒家倡导的“义利观、忠信观、任爱观、中和观”今天看来,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最具影响的主要有两点:第一,以人为本。自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管理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全球上下几乎所有企业在“人”这一问题上,可谓达成了共识——“重视员工的贡献”、“重视消费者的喜好”等。但是,各种各样的口号、仪式仅仅止步于浅层,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依旧缺少。像Google这样真正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那么,为什么大多数企业都做不到呢?答案很复杂,在此不做赘述。我只说明我认为至关重要的一点——企业的根本目的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所以其一切行为自然是围绕这一目的展开的。因而,在此基础上的任何人文关怀必然会沦为一种工具性手段,只不过,这种手段被披上了一层光鲜亮丽的外衣而已。第二,重义、守信、轻利。“义信利”,这一商业精神是我国晋商自古以来始终秉持的从业信条。“重义”、“守信”、“轻利”这三个词,正是现代中国企业普遍缺失的“商业之魂”。接二连

三、频频爆出的“食品危机”,让整个中国上下惶恐不安。“我们能吃什么?”、“我们还要不要吃?”等疑问萦绕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难道“传统美德”真的过时了?难道“利益”面前,就是人命也不关天?我不想探寻答案,因为我还怀有希望。我相信,一切的一切都会回归本真。就像儒、释、道三家共同点明的“初心”一样。初者,心也;企业者,良心也。

1(二)道家文化

“老庄之说”自古以来虽然不被统治阶级所重视,但其深远影响绝不亚于孔孟。记得有位学者曾这样说过,“中国人的社会理想是孔子,而人生理想是庄子”。这是于人,于企业呢?我们知道,虽然道家主张“无为而尊”,但这并不意味着真的“无所作为”。恰恰相反,道家之“无为”的建立基础是“有为”,而且是“有大为”。显然,对于追逐利润的企业主体而言,社会理想必然是“有为”,甚至是“大有所为”。那么,社会理想之后,企业该不该有“人生理想”呢?答案是肯定的。不过,这里之于企业的“人生理想”有所不同。对于自然人而言,它是“逍遥自在的生活”。但对于企业来说,却是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以Apple公司为例,作为全球市值第一的IT企业,在外界眼中,它的社会理想早已实现。但以“不完美,所以追求完美”著称的Apple来说,它的“人生理想”仍在继续。今天的Apple,或者说未来的Apple,其对企业自身价值实现的不懈追求已经成为它最大的内在驱动力。至于经济利润,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沦为了“副产品”。这也是为何,一流的企业从不刻意逐利,但利会不由自主地送上门来。显然,能力的高低在这个时候已不重要,境界的大小才是关键。正如《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中所说,“小 1孔南钢:《儒家商务伦理思想与现代企业伦理文化建设》,《伦理学研究》,2011年07月第4期。

/ 4

企业文化概论期末论文

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又如司马迁在《史记·陈涉世家》中所记,“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在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企业家作为企业的精神领袖,眼界需要放宽,境界需要提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在未来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将其他对手远远抛之脑后。到了那个时候,失败远比成功困难得多。

(三)释家文化

“佛门,净地也”,这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一个共识。佛家或者说释家,在多数国人眼中都可谓“高深莫测”。且不说其思想内容和哲学内涵,单是传入时间到现在为止都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故其神秘色彩可见一斑。若论及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更是不易。在此,我仅在个人理解的基础之上,提出三点看法:第一,散财与人。即对佛家“乐施”思想的一个具体提炼。我一向认为,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他们虽然在一线为企业创造财富,但却几乎很少直接参与分享。多数时候,除了微薄的工资以外,别无其他。因为,在马克思的笔下,员工从来都只是资本家的剥削对象,资本家依靠攫取“剩余价值”而聚敛大量财富。所以,当企业面临经济危机时,员工就成了首当其冲的“待宰羔羊”。尤其是今天,在金融危机的余波依旧未消的情境下,基本每天都有企业倒闭、员工下岗。“散财与人”的思想对企业而言就更具意义。还记得2009年阿里巴巴的“逆势加薪事件”吗?马云的做法体现出的不仅仅是对员工们的一种关怀,更是对社会、对国家的一种责任。第二,先时快进。这是我在佛家“无常”思想的基础之上新创造的一个词语。因为现在这个时代,变化实在太快。“与时俱进”对于企业而言,早已是解决“温饱问题”的必须行为。而要满足“创新”这种高层次需求,必须“先时快进”,别无他法。Apple公司的成功,显然是对于本词的最好诠释。乔布斯用事实一次又一次向世界证明——Apple公司从来都不是走在对手的前面,而是走在时代的前面。第三,善恶有报。这是从佛家的“缘起性空说”或者叫“因果报应说”中提炼出来的。我认为,这也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良心,到底要不要有?到底应不应该有?或许有人会讲:“好人没好报,坏人乐逍遥”。的确,虽然我们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但请相信,在整个历史长河中——行善,必得善报;为恶,必遭恶报。所谓“因果报应说”,便大抵如此。希望,我们的企业家们能牢记于心,因为做企业,说到底还是做良心。别忘了,有人说过:“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2三、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本文只是摘取儒、释、道三家的部分思想稍作浅析。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传统文化这座宝库中蕴藏的财富是巨大的,有待挖掘、研究并运用的地方还有很多。希望企业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情况,有选择地择“恰当”而用,相信对其经营管理思想理念的转变、调整将有 2 引自香港电影,《无间道2》。

/ 4

企业文化概论期末论文

所启发。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一同求索。

参考文献

[1]王玉德:《文化学》,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黄河涛、田利民主编:《企业文化学概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年版。

[3]孔南刚:《儒家商务伦理思想与现代企业伦理文化建设》,《伦理学研究》,2011年07月第4期。[4]熊捍宏、王维拉:《佛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探讨》,《企业导报》,2010年第2期。

/ 4

2.浅谈中国传统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企业管理论文 篇二

一、古代传统管理哲学对现代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

1.古代“民本”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从管理学的角度考查, 中国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人的因素。其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作为管理主体的人的重视, 古代思想家强调管理者的“修己、正身”, 仁、勇、信等各种德才标准, 反复探讨“为君之道”“为将之道”“爱民之道”等;二是对作为管理客体人的重视, 在处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相对关系上, 特别强调“民本”“民心“民意”, 把“民”看做成败得失的根本, 高度重视百姓的需求愿望, 所谓君主的“奉天承命”, 就是要尊重民意。古代“民本”思想同现代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基本一致的, 一方面把人视为企业一切资源中最重要、最有潜力的战略资源, 着力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另一方面强调企业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培育共同的价值观, 增强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 从而挖掘其潜力, 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可见, 现代企业只有树立起“得人心者得天下, 失人心者失天下”的民本观念, 以人为中心, 把面向人、尊重人、关心人放在首位, 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智慧, 企业才能不断发展。

2.古代和谐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传承过程中, 一直提倡“以柔克刚”“刚柔并济”, 其精髓是为人处世随和谦让, 当刚则刚, 当让则让, 绝不是匹夫之勇, 这是一种心胸豁达的思想境界。综观历史, 我们不难发现, 往往太过尖锐的人容易被柔和之人征服利用。犹如一块巨石落在一堆棉花上, 棉花不仅毫无损伤, 相反, 刚硬的石头反被棉花轻松地包在其中。以刚克刚, 两败俱伤;以柔克刚, 则马到成功。性格刚烈之人, 其情绪好激动, 情绪激动则很容易使人失去理智。可以设想, 失去理智的人不可能做出合情合理合法的事情。“刚柔并济”是运用智慧来巧妙地为人处世, 也是企业管理的有效手段。个人与个人之间如此, 团队与团队之间也如此。柔是自然之道, 柔也是养身之道, 柔还是治世之道。现代国际学术公认:最提倡和谐的古代圣贤是孔子。古代圣贤擅长把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研究运用, 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群体之间的和谐、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 乃至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庸之道是孔子思想的精髓。孔子说:“中也者, 天下之大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孔子所阐述的不偏不倚与不走极端的处世之道, 认为它会使天地之间所有的人各就其位, 各得其所。中兴是中国通讯的巨头, 与巨龙、大唐、华为并称为“巨大中华”, 一直秉承“牛”文化闻名于业界, 他的“森林原理”和“低成本尝试”原则分别代表了中兴的企业认识论和方法论, 使企业有效回避了经营中的不确定因素并抓住每个机会。它不仅体现了一种东方的价值观, 而且还展示了这种价值观向企业的组织结构、研发领域、市场末端、文化氛围等各个细胞的渗透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立体动态景象, 是中庸之道在中国企业中的典型运用。松下作为日本企业之首也非常推崇中庸之道, 认为提倡中庸之道, 就是提倡以诚、以宽、以礼待人;不偏听偏信, 也不搞折中和放弃原则, 而以社会利益为重, 高瞻远瞩、全面地观察和处理问题。

3.古代“谋略”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不管是迈克尔·波特还是杰克·特劳特所说的战略思想, 最终的关键是建立企业在短期或者长期的竞争优势, 即企业的战略高度在于如何建立比较竞争优势, 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定位, 还应包括支撑“定位”的一系列经营活动。如果没有一系列的经营活动, 战略只不过是空中楼阁, 因此, 战略首先应该是一个系统, 是现代企业建立短期或长期比较竞争优势的系列方案, 以及为实施方案的一系列经营活动。现实中汗牛充栋的信息让人头晕目眩, 到处是动态性复杂关联的问题, 如不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的战略性规划, 就有可能迷失在复杂变化的局面中。中国著名的军事家孙武从战争的角度出发, 系统地阐述了竞争战略思想。它以“谋略”为中心, 把战争上升到“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的战略高度, 指出竞争是建立在力量对比基础上的, 揭示了力量生成规律以及竞争的客观规律是强胜弱败, 即现在我们所说的比较优势, 并揭示了力量发生作用应当遵守的“避实而击虚”的战略原则。因此, 借助《孙子兵法》对战争的系统性战略思想和结合现代企业管理思想, 本文对现代企业的战略进行了系统性分折, 并探讨了现代企业系统战略的基本内容和系统战略流程的制定。

4.“天人合一”的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知识经济又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与传统工业经济单一地、尽可能多地利用自然资源, 以获取最大利润, 不考虑或很少考虑环境效益、生态效益不同, 知识经济要求人与自然保持协调。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不仅肯定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 而且更强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它把整个自然界看做是一个统一的生命系统, 主张尊重自然界一切生命的价值, 爱护一切动物、植物和自然产物。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 人不能违背自然的法则, 但人类应该而且能够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改变自然的现状, 使其符合于人类的利益。人与自然并存, 并相资相济, 共同发展。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 进而发展为自然与人相互依存, 正是现代科学和人类生活环境面临的问题, 正好与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化要求相吻合。因此, 对传统文化“天人合一”观的提倡和弘扬, 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和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进而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肩负起保护动物、植物和天地万物健全生存与发展的责任, 履行起维护整个生态体系内再平衡的崇高义务。同时, 它还有助于人们仁心善性的培植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二、古代管理哲学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消极影响

1.儒家伦理对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的忽视, 造成了我国民众中普遍存在对财产观念的淡漠。

在财产权方面, 中国古代整个国家的财产都被看做是君主的私人所有物。“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同时, 家族制度财产属于整个家族或家庭所有, 个人 (父亲) 享有财产的均分权, 但难以任意处置自己的财产。长此以往, 自然形成了某些财产权集体共有的观念。中国古代缺乏个人私有财产权及其法律保障。历史上形成的这种观念在过去30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又得到了无形的强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生产资料是公有的, 国家基本上反对和禁止生产资料私有, 而国家财产权又是以模糊的形式出现。国有企业在法律上归国家所有, 实际上是由各部委、各级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支配。大家都有支配权, 没有所有权, 结果只有人使用资产, 却没有人真正对资产增值和企业发展负责, 这种情况无疑会造成国家财产权的虚置和泛化, 其结果是人人都自认为可以分享国家的财产和财产收益, 为任意侵犯、占用国家财产提供了借口。无疑, 财产权观念的普遍淡漠将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文化限制。

2.儒家道德伦理使中国人难以确立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和独立地追求利益和承担责任的精神, 使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缺乏持久的内动力, 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3.浅谈中国传统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企业管理论文 篇三

关键词:无讼;争讼;秩序

一、“无讼”的含义

《说文解字》中关于诉讼有云:“讼,争也。”“诉,告也。”可以说,诉讼最初就是解决争端。有利益存在就会有纠纷,通过诉讼是解决纷争最重要的方法。张中秋先生认为“无讼的直接含义是没有或者说不需要争讼(诉讼),引申为一个社会因没有犯罪而无需制定和施行法律。”公元前6世纪,孔子作为鲁国的大法官从事审判的信条之一就是:“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意思是:虽然我审理各种纠纷,但我所追求的是通过道德的教化达到一个没有纷争的和谐社会。可见,中国传统的思想是厌恶诉讼的。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老子所崇尚的是“无为而治”。在道家看来,天、地、人以及一切宇宙中元素都是和谐统一的,执中致和。道家认为,“争”是万恶之源,民无争自然无讼。因此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通过对人自身的调节,少私寡欲,自我反醒,来化解纠纷,而非通过诉讼的形式来解决纠纷。

可见,古代社会对无讼境界的追求是一致的,区别只是实现无讼的手段和方法不同。

二、“无讼”思想产生的原因

产生“无讼”思想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社会方面的原因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模式是一种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生活主要依附于土地,生产生活也主要以家族、村落为限,自给自足,几乎不与外界社会联系。人们生活在家族社会里,获得生活资料以从事耕种为主,商品经济很不发达,因此纠纷和诉讼很少。一般产生纠纷也是由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通过家族内部的宗法制度就可得以解决,没有上升为诉讼的必要。另外,参与诉讼不仅耽误农业生产,减少家庭收入,而且在古人看来也是一件不吉利的事,因此出现纠纷也很少诉至官府成为诉讼。

2.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

在古代中国人眼中的“讼”几乎就是不光彩的代名词。谈到诉讼常常要加上一些含有贬义的前缀或后缀词以示鄙夷,如“滋讼”、“讼棍”、“兴讼”等。南宋词人陆游也认为诉讼是有辱家门、道德败坏的丑事。近代中国人认为对于原则、权利的争执,和肉体的殴斗是同样的下流、可耻。这都表明在中国人心中“讼”是一个贬义词。直到现在还有人称呼某些律师为“讼棍”作为对其人品十分低劣的评价。

3.制度方面的原因

“无讼”是维持男耕女织自然经济下的乡村秩序或乡土国家秩序所必不可少的,有利于维持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如果百姓都好争好讼,积极维护自己的权益,社会秩序将陷入动荡不安之中。倘若百姓都逆来顺受、胆小怕事、安分守己、不敢诉讼自然成为专制国家实现长治久安之最好的基石。至于地方官员,也能由“无讼”来证明自己治理地方的能力。所以,中国古代社会的统制阶层一直向往“无讼”的社会。

三、“无讼”思想对现代法治的影响

1.“无讼”思想对现代法治积极影响

“无讼”是传统中国追求社会和谐的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实现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在现代法治理念中,秩序有着重要的地位。“无讼”思想的不合理之处在于过度地追求秩序。为了实现和谐社会的目的,一味的压抑诉讼,生活中的矛盾纠纷没有得到解决,最终会导致社会秩序极度混乱。从当今法治时代的角度来看,诉讼行为本身只是一个实现权利的方式,只有实现了公民自身的合法权利,使自己的根本利益得到保障,社会的秩序性才可能实现。因此我们支持维护公民权利的合理的“无讼”,即可以通过和解、调解等多种方式解决争议、化解矛盾,节约司法资源,降低司法成本,避免给群众带来不必要的诉讼负担;反对本末倒置的野蛮的“无讼”,即禁止无正当理由的压制争议,公民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保障,而导致引发社会矛盾。

2.“无讼”思想对现代法治的消极影响

传统的“无讼”思想淡化了公民权利意识。一味强调道德礼治宗法制度,提倡“克己复礼”,“忍让谦和”、“重义轻利”要求人们安分守己,以“忍”和“让”作为解决争议的手段。在这种温文尔雅的道德教化背后,人们恪守礼仪而不去通过诉讼维护自己的权利,使得权利得不到救济,导致人们丧失了创造财富的积极性,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无讼”思想导致法律工具化,无法在人们心目中树立对法律的信仰。伯尔曼曾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他将形同虚设。”我国古代,司法官员素质差距很大而且缺少对司法官员的监督措施,司法人员任意妄为枉法裁判,影响了法律的公正性与权威性,使得人们丧失了对法律的信任。为了实现“无讼”的社会,统治者只要求地方官员掌握法律用于治理,相较法律,人们对清官的向往远远超过法律,人们解决纠纷更愿意选择“无讼”。即便是现在,法律也没有被大多数公民所信仰,这需要一个过程。

“无讼”思想导致漠视程序的价值,压制司法程序的发展。道格拉斯有句名言:“正是程序决定了法治与恣意的人治之间的基本区别。”但是在古代中国,人们没有认识到程序可以保证实体权利的实现,诉讼程式的设计总是着眼于减少诉讼的发生,甚至使当事人对公堂望而生畏。由于缺乏尊重法律程序的心理,人们为了追求实体的公正,往往不择手段,导致了许多冤假错案的发生。忽略程序的历史导致即使在今天也有许多案件没有经过合法的程序就被解决。建立起尊重程序的法律意识是建立法治国家非常重要的一步,但在历史的惯性推动下,这一步却是举步维艰。

四、结语

4.浅谈中国传统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企业管理论文 篇四

——以儒家思想为例

摘 要:管理学是在西方文化基础上产生的,它不仅是一门纯粹的技术科学,更是一种文化,尽管中国古代学者并没有正式提出过管理这一概念,但其思想却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研究中国古代经典思想,分析其内涵,探究其优劣,古为今用,这对于探索建立完整的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和带有鲜明民族个性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以及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古代经典思想,儒家思想,管理学

在古代中国,早就存在着一门关于管理的学问,它专门研究如何治国平天下的问题,自先秦至明清,历代历朝的学者、思想家、哲学家,几乎无不关心和高度重视并悉心探讨这个问题,虽然这门学问在当时并没有被冠以“管理学”之名,而是被称作“内圣外王之学”或“修己治人之学”之类,单从名称上看,确实很难一下子把它同管理学、特别是以企业管理为其主课题的现代西方管理学联系到一起,但是,从其研究对象和实际内容来看,根据现代学科分类的一般标准,它则无疑可以也应当被理解为是一门介于政治学与管理学之间的边缘性、综合性的学问。

绵延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管理文化的基干。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准则,以和为目标,以德治国的思想是其管理思想的精髓,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儒家主张“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在个人的追求上,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认知和个人修为上主张“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在个人和家国的协调发展上强调个人奋斗和家国利益的趋同一致,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追求的终极结果是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和谐统一,崇尚内圣外王和天下大同思想。因此,受儒家影响,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中既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积极入世追求,也有辄遇困难挫折就退隐山林、避于桃源自娱的消极遁世思想,这给古代的中国人提供了很大的通达权变的空间,因而也使得中国人无论在什么样的生存状态下都能活得适得其所。

一、儒家思想在管理人性观上的认识

儒家管理思想中的“以人为本”与现代管理学中的“人本管理”理念是相通的,二者都看到了作为主体的人的作用,并把人看作第一要素。儒学的人本思想,不仅与现代社会的精神并行不悖,而且对于现代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重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要夺取天下,治好国家,办成事业,人是第一位,故我国历来讲究得人之道,用人之道。人在管理资源中占首席之位。现代管理中,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也是管理活动的客体,是一切管理活动的中心。任何管理活动的开展,最核心的都是管理好人。正因为如此,人本思想成为中西方管理思想发展的趋势所在,以人为本,尊重个人也成为一种优秀的管理文化。儒家思想中诸如“民惟邦本”,“仁者爱人”,“富民养民”的闪光思想,和现代人本管理形成一种契合,对现代管理有着深远的启迪意义。

对人性的认识是管理思想形成的重要理论依据。西方行为科学和中国传统人性理论对于人性的探讨大都是从人的自然属性展开的。西方行为科学先后提出四种人性假设:经济人、社会人、自动人和复杂人。并据此产生三种人性管理理论:X理论、Y理论和超Y理论。中国传统人性理论有儒家的人性可塑说(其中包括荀子性恶论和孟子性善论)、道家的人性自然

说、法家的人性好利说等。儒家的开山祖孔子最早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荀子和孟子都承继了这一“人性可塑”思想,荀子认为人性是好利多欲的,他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里的“伪”并不是虚伪的意思,而是指性善是人为的。他又说:“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若放纵人的本性,依顺人的情欲,就一定会出现争夺。因此,必须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能使人们遵守礼法,从而最终趋于安定太平。

一般地说,人本观念它具有强调和谐、稳定与团体意识的特点。在思维方法上,与西方文化重分析、重规范、重个人不同,东方文化更重 综合、重整体、重亲情、重集体。从管理角度看,东西方管理理念两者互有长短,但并无优 劣之分。当前,西方人本管理兴起,说明了我们提倡学习应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合理性。但同时我们也应学习代表西方文化精神的科学管理精髓,并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历史任务。正如袁宝华同志所提出的:“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原则,在学习运用中国古代 管理思想与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同时,及时总结提高我们当代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并将其上升为理论,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作出不懈的努力。

二、儒学中“礼治”的管理思想

“礼”是儒家学说的标志性范畴。主张使国家“立于礼”,力主推行“礼治”于国家管理过程,是儒家管理学说的本质特征。儒家主张以“礼治”的方式来实现国家管理,其实质也就是把管理本质地理解为组织;所谓“礼治”,就是按照“礼”的要求来建构人群关系体系和规定人群活动模式。儒家的管理学说,本质上是一种组织理论。

1,以礼为治的组织管理模式,首先是在于用“礼”来建构人群关系体系。为此,孔子和荀子先后都提出了“正名”学说,其实质乃是在人群关系体系即社会组织结构秩序混乱的情况之下,要求依据“礼”来实行对社会组织的重建或重构。所谓“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即意味着要通过“礼治”,使社会组织中相互差异的人们都按“礼”所规定的名位或名分,各就其位,各安其分,做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从而保证社会组织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孔子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荀子所谓“贵贱不明,同异不别,如是,则志必有不喻之患,事必有困废之祸。故知者为之分别制名以指实,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贵贱明,同异别,如是,则志无不喻之患,事无困废之祸,此所为有名也”,都说明了其“正名”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组织结构的有序化,以此恢复或提高其组织的整体功能。

2,以礼为治的组织管理模式,是在于用“礼”来规定人群活动模式。就此而言,“礼”具有组织行为规范的意义。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这就是说,一个不懂得依礼行事的人,就不能自立于社会组织之中,亦即无以在其组织系统中占有特定的位置从而作为其中的一个要素而发挥其独特的和整体性的功能。这意味着,“礼”不仅是社会组织赖以产生其整体功能的客观依据,也是社会组织中各个成员赖以发挥其特殊功能的客观依据。但是,怎样才能使社会组织中的人都能自觉地遵守“礼”呢?孔子认为,唯有使“天下归仁”,“礼”才能真正成为人人都自觉遵守的社会组织行为规范,否则,“人而不仁,如礼何?”换言之,孔子在组织关系的协调上所特别重视的是人际间的感情交流,他主张通过人情这个调节器来协调社会成员之间以及成员与组织之间的关系,这可以说是以“仁爱”(人际感情融洽)来求得“人和”(人际关系和谐)的带有浓重人情味的组织行为管理模式。

三、儒学中“安人”、“修己”的管理思想

以儒学为代表的伦理型管理思想可概括为“安人”和“修己”,如果用现代管理理论来诠

释,即以自我管理为起点,以社会管理为过程,最终实现“平天下”之目标。

1,“天地之性人为贵”、“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国最早是由政治家管仲提出的,其本意是只有解决好人的问题,才能达到“本理国固”的目的,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基本上就是沿此传承下来的。我国古代思想家对人的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如关于人的行为规律。孔武提出“人情之理,不可不察”。在管理中,要重视研究人的规律,要根据一定的规律去满足人的欲望,办事情才能符合客观实际。关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荀况提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的观点,强调人有掌握天时、使用地利的办法,如果放弃人的努力,期望天地的恩赐,那就太糊涂了。关于奖励和惩罚问题。认为要用赏赐去鼓励人们不怕牺牲,为国立功的精神和行为,用刑罚使干坏事的人害怕,并得到约束。关于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的思想,荀子指出:“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这里,荀子提倡的就是集体行为,他认为群体性是人类本性之一,人的生存不能离开群体。总之,我国古代十分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各种群体关系,包括家庭邻里、社会、国家乃至自然界,它倡导的不是个人主义而是对更大实体的责任。

2,“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管理非常强调领导者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崇尚“道德教化”和“正己正人”的管理方式。“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意思是端正自己与他人,成就物业为自我。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最佳的管理行为都应是以双向约束为基本要求的,不仅约束他人行为使之端正,同时也使自己的行为得以规范。先哲们认为,“正己”为“正人”的前提,如果连自己都不能“正”,岂能奢言正人。

四、古代经典思想与现代管理存在的差差异

“以人为本”“贵和尚中”理念等,管理者应将这些积极思想应用于现代生产管理过程中,当然,传统文化中也必然有不适合现代管理的思想,比如平均主义思想,重传统轻创新等管理者需要避免或尽力消除这些消极影响。我国的企业管理还处于不成熟阶段,需要学习西方先进理念,更需要将这些先进理念与传统文化的精华相结合,以便为将来形成我国自己的企业管理理论打好根基。

1.儒家传统管理重专制,现代管理重民主

在封建社会严重的宗法等级观念影响下,长期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专制型管理方式。现代管理主张让员工参与决策,通过员工积极地在决策、营销、管理、科研等方面参与活动,使每一名员工的潜能得以展示,能量得以释放,与企业同舟共济,将“藏之于民”的知识充分地发挥和运用起来,最终实现组织的目标。

2.儒家传统思想重保守,现代管理重变革

千百年来,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管理一直占主导地位。一面是家长专制式的管理关系和纲常礼教,另一面则是“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传统守旧思想。这种因循守旧,知足长乐,处事退缩,不思进取的倾向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企业的管理思想和行为。现代管理则能够快速适应市场的变化,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事实求是,解放思想,不拘泥于条条框框,奉行机动灵活的经营方式。

3.儒家传统管理重义轻利,现代管理义利统一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提倡“利”,必然会危及“义”,从而导致乱天下的恶果。我们曾大力批判企业中“利润第一”的管理思想,排斥“物质奖励”的管理方式,这就从根本上压制了个人和企业对物质利益的追求。现代管理并不否认“利”的合法性。当然,当代企业重“利”,也提倡“义”。这个“义”,广义讲是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狭义说是社会主义企业管理主体伦理意识的建设问题。企业只有提倡合理的“义”和“利”,才能正确地解决好国家、集

体和个人的三者关系。现代企业应该把“义利统一”作为企业文化,传承下去,在获得企业利润的同时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4.儒家传统管理重均同,现代管理重个性

中国儒家思想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但与柔性管理思想相比,恰恰又缺乏对个体地位的认同,它真正重视的是人所属的团体。柔性管理的职能之一就是协调,协调关系主要是从个体开始。我们应该承认个体的特殊性——他们有不同的志向、爱好和需要,有不同的性格、追求和态度,有不同的知识、技能和潜力。

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许多要素在现代管理中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中包含着许多被国人认为不能违背的人生价值、处世态度、理念追求等等。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已渗透、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之身。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的管理思想能独霸历史的领先地位直到永远。当历史站在工业管理文明大门的时候,使人们越来越渴望用一种科学的管理思想和观念来解决当代经济发展中企业管理体制、结构、经营方式等各种新问题,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中的一些负面影响已成为我国管理现代化的障碍,革除它们是当代企业管理者管理者当仁不让的历史责任。因此,只有通过对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解析、组合和选择,扬弃、革新其中陈旧、落后的部分,才能创造出新的适合中国特色的科学管理思想。每一个民族文化都有它积极的、合理的因素,都是世界文化财富的组成部分。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不是肯定某一文化或否定某一文化,而是应该站在一个高处,兼收并蓄,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管理要求出发,博采众家之长,在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的基础上,来丰富现代管理理论,推进东方管理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先举.孔子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吕巧凤.儒家的人本思想及其与现代管理理念的契合[J].理论探讨

[3]刘华伟:儒家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J].中外企业文化, 2007,(02)

[4]李启光: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现实意义[J].文教资料,2007,(06)

[5]唐药隐.儒家语录.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7.43-50

5.浅谈中国传统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企业管理论文 篇五

【摘要】:中国企业管理多借鉴西方或日本的企业管理思想,然而当我们正在极力地学习模仿西方的企业管理思想时,西方学者已经开始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了。传统的西方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潜力已经被挖掘殆尽,当今21世纪的企业管理正在不断的寻求新的文化和理论体系作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管理学思想,中国的儒学思想正是一个关键的契机。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主干,经过古今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我们可以用科学的态度取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笔者分析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及运用,对企业管理有现实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儒家文化、现代企业管理、启示、运用

以儒家思想为首以及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奠定了中国的文化基础,其中许多思想对现代人的 立人处事、人际交往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中国人在日常生活和行为风格上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文化熏陶。儒家的许多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儒家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告诉现代企业管理应以“仁治”安民,即把员工看成是社会人,关心员工,满足员工切实的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等。当前世界经济趋于多元化、一体化,跨文化管理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界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从不能单一的模仿西方企业管理思想,是时候该去深入研究我国文化的精髓,即去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对中国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1.儒家文化及企业管理概述

1.1.儒家文化概述儒家思想由孔子创立,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思想维护礼治,提倡德治和重视人治。而孔子最注重的是“仁”,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从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出发,儒家提出了一套“以人为本”、“天地之性人为贵”的管理思想[1]。一直以来,儒家思想被封建统治者奉为正统思想,对中华民族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儒家文化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注入了不少儒家的文化思想。儒是古代中国社会做人的典范,回答了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根本的人生观问题,因此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形式。

1.2.企业管理概述

管理师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在中国古代比较著名而在商业中运用最广泛的是《孙子兵法》,许多日本美国的公司把它作为培训的必备书籍。外国的管理实践和思想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外国早期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军队作战、治国施政等方面。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企业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自1911年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开始,几十年间,学者和实践家们一直在努力探求如何管理好现代企业这个复杂的课题,管理学家提出了大量的管理理论,形成了多种管理学派,管理学逐渐走向科学化、系统化。现代管理所面临的事世界经济一体化及知识经济时代所有带来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把人看做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重视人本化、民主化、可持续化。这里面也体现了一些儒家的思想。

2.儒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2.1.儒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

(1)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就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2]。儒家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整个管理学中。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是人本管理,重视人的重要地位,实施以人本理论为基础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这样的管理是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追求管理活动人性化,能真正做到关心、理解和爱护员工,满足员工的实际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发展的环境,更要善于发现人才、利用人才、培养人才[3]。西方管理从管理开始把人当作是经济人到后来的社会人也不过是把人当作工具。儒家文化的主体思维重视人,以人为本。“民为贵,君为轻”,把人不仅仅看成是工具。这对于指导现代管理,是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2)儒家文化中显著的特点是以“中庸处世”,它作为中华民族的处事的重要原则,在企业管理中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也有重要启示。竞争与合作是一对矛盾体,具有基本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特征。在看待竞争与合作双方的时候应辩证地看待它们,西方管理中一直把它当成对立的两极,在现代管理中却把二者结合起来了。这正是中庸思想的体现,即辩证地看待矛盾双方,使双方处在和谐统一体中,而每一方都在自身应有的适当的限度内发展,同时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得到各自的发展。不可突破其限度而压倒另一方,因为一方的发展是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的,免引起矛盾统一体的破坏。正如在《礼记中庸》中记载的“执其两端而用中”。

(3)现代企业想要生存只有发展,可持续发展对每一个企业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儒家注重天人合一,其中包含思想即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上强调二者的平衡与统一。西方管理文化的典型特征是把科学管理是建构在“主客二分”思维模式之上。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尤其自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以来,地球便变成人类的私有财产,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的日益严重。在全球资源日益萎缩时,企业必须从经营理念上高度认识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和根本,企业管理中如果不注意可续发展,那么企业最终会被淘汰。但目前来说,大多数企业还不具备取得实质性进展的物质和技术条件。因此,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企业的一个很巨大的挑战。

(4)儒家文化有助于提高领导者的素质。儒家特别重视“德政”,也就是道德的感化作用,将法律与行政管理结合在一起。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就是说治理国家,如果只用法律控制,以刑法约束百姓,那么百姓虽然不会犯法但却没有品德;如用道德来引导,那么老百姓不仅会有廉耻之心,还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公民。儒家认为领导者只有自己品行端正,管理好自身,才能更好的管理好别人,也才能服从,应以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员工。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考核干部都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来考核,而“德”则是首要的条件[4]。领导者有品德,才有说服力和感召力,才能取信于广大员工。

(5)此外,儒家思想方式还具有辩证性,对现代企业管理有很重要的启示,现代企业是一个 动态的管理,目标也在不断变化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儒家文化具有整体性,分解思维体现较少,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逻辑要求。企业要求讲求效益,而儒家思想的“知以致用、知行合一”正符合现代管理讲究效益的原则。

2.2.儒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消极影响

(1)儒家文化注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等。但由于它没有把自然对象化,并加以客观如实的描述和细致入微的分析,因而它既不能产生出严谨慎密的科学理论体系,也不能孕育出检验理论的实验手段及实验设备。这种笼统的思维,缺乏精确的思维来思考问题。古代整体思维的笼统性对现代管理的负面影响不利于企业管理,比如出现核算漏洞,市场预测不精准即决策失误等现象。

(2)中国人讲究人情,在中国有一个观念:法理不外乎人情。在企业管理中若轻制度而重人情,轻法制而重德治,对企业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进程有很大阻碍。由于儒家比较重视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情观和家庭观比较浓,导致法治得不到彻底地实行,执法不严,出现漏洞,企业内部可能出现因为人情而包庇等现象,会阻碍企业发展。

(3)重政治而轻利益对企业发展有许多不利的地方。由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影响,中国人重义轻利,重政治轻利益。许多企业依附在国家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失去了独立性。企业内部结构政经不分,将经济色彩淡化了。企业管理方法和手段行政化,领导者中行政命令,走形式化路线,凭主观理想办事,不注重经济效益。

(4)企业管理易产生专制而轻民主。虽然儒家提倡“民为重,君为轻”,但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专制制度才能维持君主的统治地位。企业中常有领导者将决策直接由个人决定,致使员工在权威面前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一些创新的想法被绝之门外,或出现任人唯亲的现象。

3.将儒家文化融入现代企业管理结构

3.1.结合中国国情进行改造

现代企业管理体系注重人的主体地位,关注人的心理需求,倡导在企业创造一种有利于每个职工得以发展的环境,把激励的理论和方法落实到现代企业管理的整体共同价值中,来塑造一个优秀的团体。根据现代人的需求,企业将使用人上升到发展人,注重人的个性和自由发展,在企业得到发展的同时,也挖掘人的潜力和智慧,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能力。在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克服中国人固有的管理思想的弊端,更加科学的看待管理问题。管理者要尊重员工的主人翁地位和尊严,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外化。以创造性劳动为企业活力所在,实现管理的科学性,不断学习新的管理念,与时俱进,使企业管理的发展出现了一个质的飞跃。

3.2 把握“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理性科学的结合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关注人的主体地位时也要科学理性地管理。在管理价值上,除了追求企业的利益和效益的同时要强调道德的建设和企业文化的建设,从而实现义与利、德与智的紧密结合。管理是复杂多变的,集合多元素在管理结构中。科学理想的管理已计划、控制、制度等为特征,体现在物质的世界里,而以人为本的管理关注的事团队、人际、定位、组织等元素。因此将二者结合起来非常重要,才能使企业管理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3.3儒家文化与商业的结合儒家与商人是一个特性对立的双方,儒家讲求仁义,包含东方的价值观;商人讲求利益,受到西方思维的影响。而打造一个现代儒商,是将儒家文化结合到商业中,中国人骨子里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将儒家思想运用到商业实践中,适应现代企业发展。

3.4.注意儒家文化中对现代管理方法的消极影响

辩证的看待儒家思想,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儒家管理思想强调行政控制,忽视经济市场,容易受到大一统的影响,使得企业活力个性被泯灭,竞争不意识,趋向保守僵化,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由于儒家文化重在和谐与协调,企业往往缺乏创新,随大流,企业平庸化、封闭化,个性也难以发挥。过分重视人际关系易造成因人情世故而影响企业发展,导致企业没有注入新鲜血液。儒家管理容易出现专制而轻民主的倾向,领导者可能独断专行,任人唯亲,排斥异己,不公正等现象。或企业无章可循,执法不严,看重人情等。这些儒家管理思想的价值取向值得我们深深思考。正确采纳和运用儒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启示,实现儒家文化对企业管理应有的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 [3]戴承欢.试论儒家“以人为本”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J].企业管理,2010

[2] 《管子·霸业》

6.儒家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影响 篇六

一、中国儒家传统管理思想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儒家管理思想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形成是通过孔子完成的。孔子管理思想产生的历史阶段是中国奴隶制与封建制剧烈冲突的时代,在奴隶制处于崩溃的前夜,他作为统治阶级管理思想家毫不隐讳的使命就是复兴周礼。他第一个从理论上总结了奴隶制社会的管理经验,第一个系统地整理、总结了中国的传统管理文化,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去传播这种管理文化,正是这两个总结,奠定了孔子在中国管理思想史上的地位,引来无数后人的颂扬和批判。

孔子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礼、中庸。仁主要是社会管理伦理学说,即所谓仁爱、仁义、仁政等。如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他用仁把所有的公共管理规则统率起来。仁的学说反对管理生活中的苛,宣扬人类之爱的管理思想。他用爱人观念加强血缘联系,消除内部冲突,同时也有差等地把爱人观念按宗法模式扩展到整个社会。礼即礼仪、礼节、礼教,是维护封建管理等级制度和秩序的伦理规范。也具有处理管理主体的道德信条,这些规范一方面可以成为管理群体团结和谐的积极力量,另一方面则发展为管理式的繁文缛节和极端苛刻的纲常名教,中庸是一种管理思想、方法,讲究不偏不倚、执两用中、适量守度,其基本精神是通过折中调和的手段,达到消除管理矛盾,避免管理冲突,稳定管理秩序的目的。

应当说,孔子的儒家管理思想诞生初期,只是一种理性细胞,还不具备指导社会管理实践的职能。要使它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管理活动的主导思想,需要后人全面地发展和继承。这项工作,首先由孟子完成,战国中期,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的管理价值理论。他主张用仁义去管理经济,用仁政来发展管理,而开拓管理旨在富乐民生,仁者无敌基于管理成功。继孔孟之后,儒家管理思想成为了当时社会的正统管理思想,但还没有真正在统治者意识中起到主导作用。西汉建立之后,统治阶级急需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消除各种学派间的斗争。因此,必须扶正统而废百家,以适应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需要。西汉管理思想家董仲舒做为孔子的继承者,用阴阳五行的管理理论达到了这个目的。他以儒家为中心,借天道说人事,贯穿神权、君权、父权、夫权,形成封建神学体系。北宋中期,以朱熹、二程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又再次对儒家管理思想进行了系统改造,他们以孔孟的管理理论道德学说为基础,从宇宙本源出发,来阐明社会管理行为的目的和功利准则,在对中国封建社会管理主体关系、精神意识等问题上,都提出了较完整的管理哲学体系。本世纪初,中国在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中,面对外强、内患的多次震撼,传统的管理思想产生了动摇。但以梁漱溟、张君励等为代表的新儒家学派,宣扬心本论,他们通过研究儒家、佛学中的管理观念,认为只有以儒家管理思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生活才能使人们尝到人生真味,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是人类生命之皈依,世界文明之趋归。新儒学派经过一代代的努力,本世纪中已发展到鼎盛,并广泛传播于港、台、东南亚一些地区和国家。

总之,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导致管理思想上的百家争鸣,而在这场竞争中,源于上古华夏文化的儒家管理思想满足了当时农业社会的管理需要,它由孔子创立,经孟子、董仲舒、宋明理学、新儒家等一代代儒学学派的继承、改造和发展,并通过国家强制手段宣扬传播,终于促使儒家管理思想占据了社会管理行为的主导地位,并成为千百年来流传最广泛、最深入人心的管理思想。

二、中国儒家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众所周知,管理不是一种单纯的政治或经济行为,它是一定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之后,作为维护封建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已消亡,但那些已溶于民族血液中的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心理形态有些仍然将长期存在。由于历史上我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长期处于统治地位,加上封建社会多年的宗法专制统治,使传统的儒家管理思想至今还深深影响着当代企业的管理意识和行为。

(一)重政治而轻效益的偏向

首先,企业行为政府化。企业成为了国家的行政组织或政府部门的附属物,缺乏独立的人格。企业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目标选择、经营观念等主要受上级主管部门的控制和影响,为此,企业常常主动迎合上级行政部门的意愿,甚至不惜牺牲经济利益。

其次,企业内部结构行政化。政企不分、政经不分,组织机构和编制同国家行政机构对口,管理规章制度参照国家行政机构标准制定,企业行为中政治任务压倒一切的倾向较为严重,经济色彩大大淡化。

第三,企业管理方法和手段行政化。在生产经营中,领导者往往注重行政命令,爱算政治帐,不善于算经济帐。过多地运用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工作,领导者常常凭主观理想办事,企业不遵循效益第一的原则。

(二)重专制而轻民主的偏向

过去两千多年,中国历史上很长时间是封建专制管理的国家,民主管理的空气非常稀薄。战国时期,孟子曾主张民贵君轻。但这种爱民、为民之说并没有真正得到封建帝王的认同。相反,在封建社会严重的宗法等级观念影响下,长期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专制型管理方式。受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在现代的个别企业中常常表现为领导者的个人决策,家长制、一言堂。在这种绝对权威面前,上有所好,下必慎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使得一些敢于直言,富有才华的管理者被拒之门外,任人唯亲的现象比较严重。广大职工的智慧和潜能受到压抑,权力的监督和约束机制难以形成。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难以杜绝。

(三)重人情而轻法制的偏向

中国儒家管理思想表现在企业管理机制上,常以非理性的伦理道德观念为原动力。它过分重视人情管理,忽视企业规章制度的作用。结果导致一些企业无章可循,有章不循,违章不究的现象司空见惯。规章制度停留在嘴上、纸上,而不能见之于行动。这种人情虽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带来和谐,但企业毕竟不是一个家庭。作为社会的经济组织,需要一种客观公正的标准对其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加以约束和规范。

(四)重情意而轻利益的偏向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里的义被一些传统观念理解为合乎管理阶层的礼制的行为规范,利主要是指物质利益。孔子的管理学说显示出贵义贱利的明确意向。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主张,进一步把义利对立,认为利是引发个人作恶和社会**的总根源。提倡利,必然会危及义,从而导致乱天下的恶果。而宋明礼学,更直接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把封建统治阶级的管理思想行为规范和物质欲望看作是水火不相容的两极。

建国以来一个时期,我们在左倾管理思想的影响下,脱离群众对实际生活的物质需求,幻想不去发展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就能达到共产主义,这是十分可笑的。我们曾大力批判企业中利润第一的管理思想,排斥物质奖励的管理方式,这就从根本上压制了个人和企业对物质利益的追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同时,从根本上承认了利的合法性。当然,当代企业重利,也提倡义。这个义,广义讲是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狭义说是社会主义企业管理主体伦理意识的建设问题。当前我们讲义,不再是脱离实际历史条件的管理思想,也不再是与利的对立,企业只有提倡合理的义和利,才能正确地解决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三者关系。

(五)重均同而轻个性的偏向

中国儒家思想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但与西方管理思想相比,恰恰又缺乏对个体地位的认同。它虽然处处讲人,但真正重视的是人所属的团体。在均同思想影响下,总体是神圣的,至高无尚的,个体则是卑微的,微不足道的。这种总体对个体的排斥,构成了中国儒家管理思想的本质。在企业管理上具体表现在:

首先,在企业管理思想上,我们曾经偏重于那些重总体,轻个体的学说。比如:建国后,重视对原苏联管理思想的引进、吸收和探讨,而这种管理思想的一个特点是维护了一种总体至上的观念。反之,对西方国家比较强调个性和个人积极性的管理思想,弃之不顾或否定批判。

其次,企业在管理制度和方法上趋于共同,缺少特点。从前,由于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不是独立自主经营的法人实体,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因此,国家的方针目标就是企业的方针目标;国家的价值观念就是企业的价值观念;国家的管理文化就是企业的管理文化……所有企业同遵一旨,同出一源。

第三,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上,铁饭碗、大锅饭至今仍是个别企业改革发展的阻碍。具体表现就是讲攀比,不讲竞争;讲均同,不讲贡献;讲公平,不讲效率等等。长期以来这种求和去异的儒家管理思想,造成了人们根深蒂固的依附性和均同性思想,顽固地保护着人们的心理长城。

第四,以往在企业职工个性上,共同性胜于特殊性,群体性高于个性性。使职工个性长期处于抑制和闭锁状态,个人需要绝对服从集体的利益,排斥任何做法的个人主义。其结果,使一些企业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六)重生产而轻流通的偏向

在中国历史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影响下,中国的儒家管理思想长期以来重农轻商,在管理上明确提出了农本工商末、“工商众则国贫”的口号,这种管理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障碍极大,影响极深。它使中国历史上的流通领域长期处于闭塞和萎缩状态,无法对生产产生促进作用。

(七)重伦理而轻科学的偏向

中国儒家管理思想是以政治伦理为本的。因而历来不重视科学技术的研究。它们认为人是最根本的东西,精神世界的仁义修养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忽视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在儒家管理思想中有一个基本概念,即主体人格的确立比知识的获得更为重要。管理伦理为质,管理知识为量,这种重道轻艺的倾向,使科学技术多高明也只是粗迹,不懂不为耻。而“正心诚意”、治国平天下的大经纶,才最有价值。这种儒家管理思想和行为的畸形状态,阻碍了寻求科学真理,改造世界的雄心和锐气。

(八)重传统而轻变革的偏向

千百年来,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管理一直占主导地位。一面是家长专制式的管理关系和纲常礼教,另一面则是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传统守旧思想。尽管中国历史上,不乏一些反传统倡革新的思想家和勇士,他们的管理思想也产生过广泛影响,但最终多被儒家管理思想吞没。其根本原因是:首先,当维新者在管理意识上起来反传统时,却又常无意识地停留在传统之内,传统意识潜移默化地决定着他们的思考方向和界限。如:康有为从反孔到尊孔,章太炎从反儒到护儒。其次,历史上多次革新实践,革新者承担的风险远远大于继承传统者。商鞅、王安石、谭嗣同等许多著名改革家的结局告诉人们,宁求稳健而不务革新,可能是较明智的选择。这种因循守旧,知足长乐,处事退缩,不思进取的倾向至今仍深深影响着当代企业的管理思想和行为。从反到护,反则必险护则相安的历史教训和结局仍在一些企业的改革实践中重演。

三、科学管理是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的必由之路

7.浅谈中国传统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企业管理论文 篇七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 形成了儒道互补的哲学体系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天人合一、师法自然、和谐共生、厚德载物”的价值观, 其核心观念是“和谐”。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和谐观念主要体现在对自然和社会的适应, 并形成鲜明的形态特征。中国传统都城注重相天法地, 因地制宜的选址。城市采用方形圈层结构、井字形纵横道路体系, 形成南北轴线明确、中心突出、肌理清晰的棋盘式布局。

中国古建筑以群体见长, 围绕院落布置。单体造型由台基、屋身、屋顶三段式组成为一个和谐统一体。中国传统居民充分体现出应对地理和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家族血缘关系而呈现的多样性和独特形式。中国传统园林体现“虽为人作, 宛若天开”、“巧于因借, 精在体宜”的高超造园艺术。这些传统建筑文化思想和适应自然与社会变化的和谐观, 以及在城市、建筑、园林中所形成的鲜明特征, 是我们从事中国现代建筑创作可以借鉴的宝贵财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 面对国外建筑师“抢滩”中国市场, 中国几乎成为外国建筑师的“实验场”, 现在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进行认真思考, 对个人的创作以及中国建筑的发展都有现实意义。

2 中国建筑文化的理性传统

西方文化自古以来对“形式”的研究十分重视。在西方文化中, 把形式以及对形式的研究提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在他们看来, 形式代表着美的本质和规律, 两千年来不同学派试图从数理、心理、伦理等不同方面来阐述有关形式的问题。西方建筑史所记载的那些著名的神庙、宫殿都是一种精确的数理关系的构成, 黄金分割率以及比例、尺度等则是一种美的法则。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中国传统文化对“形式”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视。所谓“大象无形”、“得意忘形”等观念几乎否定了形式和形式美的存在,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理性观念则深入人心。回想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内主流建筑杂志上仍满篇介绍国外建筑思潮、流派的理论文章而鲜有几幅建筑外观图片的现实, 可以认为中国建筑文化一直保持着理性传统——理性传统是中国建筑文化的精华。

中国从历史地理条件发展, 从来就有文化上的分解。陈述彭院士将地域文化分为绿洲城市、港口城市、盆地城市、平原城市等, 并且精辟地分析了我国城镇化的历史文化背景, 列有12个都市群, 它们与中华民族多元古文化有深刻的历史渊源。中国近代建筑也有利用地域特色的优秀作品的实例, 从50年代起更有佳作陆续呈现。因此, 我们要有更为宽阔的地域视野, 在全方位发展区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同时, 发展建筑地域文化, 促进建筑创作的繁荣, 而不能流于建筑表面新式的追求。

笔者通过对既往中国传统建筑研究成果进行搜集整理, 摘录了几条较易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传统建筑理性特征如下:

(1) 整体统一的文化精神。中国传统建筑就是一个系统, 不应该脱离这个系统来看。

(2) 建筑艺术内容的表达并不局限于各种具体构成部件, 空间重于构成, “实”为虚“存”, “实”为手段, “虚”为目的。

(3) 明显的轴线感。有单轴线与多轴线, 按地形地貌及功能与空间构图确定, 有导向与引人入胜的作用, 序列、层次、变化沿轴线展现。

(4) 重视平面布局中序列安排与活动线上感受的变化。人工与自然、室内与室外、开启与封闭、展开与收束等逐步呈现, 层次丰富, 意境深远, 迂回曲折, 有限空间产生无限意味。

(5) 含蓄展现而非一目了然。对外封闭, 对内开敞, 其内向庭院不同于西方的外向庭院。

(6) 独特的群体概念, 以“间”成“栋”, 以“栋”成“院”, 以“院”成“群”, 栋虽小而群体大。“间”作为不可分割的单元体, 自由灵活, 因地制宜, 不受程式拘束。有别于西方建筑的一般群体概念--由独立建筑组成。

(7) 设计标准化。以统一的模数统一结构、构造材料与部件的尺度。

3“建筑三性”和谐统一才能创造出经典作品

承传中华建筑文化和谐观的哲理思想, 在当今的城市和建筑设计中, 首先体现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和谐统一。

建筑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中, 受到当地的社会、经济、人文等因素的影响, 也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和城市地段环境所制约。建筑师只有从地域中提取特色, 挖掘有益“基因”, 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才能使现代建筑地域化, 地区建筑现代化。

建筑还具有双重性, 既是技术的产物, 又是艺术的创作。当今, 社会生活方式、文化观念、价值观念都发生很大的变化, 建筑文化也呈多元化发展。建筑既要自觉继承地方建筑文化传统, 提炼地域独有的文化特征, 创造地研究和发展本土文化, 又要注意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遗产, 在现代建筑的共性中突出地方个性。

建筑还是一个时代的反映, 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和新工艺的广泛应用, 新思想、新理念正在改变人们的空间观念和工作模式, 使建筑创作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现代建筑创作要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 要用自己的建筑语言来表现当今时代的设计观念, 思维方式和科学技术特征。归根到底, 是时代精神决定了建筑的主流风格。

建筑师应自觉吸收地域文化优秀传统, 融汇世界人类建筑文化精华, 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点, 创作有文化品位的现代建筑。

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 建筑“三性”是设计创新的一个普遍性原则, 建筑师在构思过程中, 应按项目的性质、用途、时间、地点和条件统筹考虑, 才能作出正确的建筑定位和设计对策, 从而创造出具有丰富内涵和鲜明特色的作品。

4 未来之路

8.浅谈中国传统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企业管理论文 篇八

[关键词] 我国传统管理思想现代企业管理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国传统的管理思想,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他不仅含有深邃的哲学观点,更像是一部美妙的哲学诗篇,给现代人管理国家、社会、企业等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下面仅就其中体现出的有关企业管理思想进行探讨。

一、以德服人,领导者威望的树立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如何通过管理者对企业职工发生影响,从而增强企业凝聚力,完善企业的管理,一直是一个为人们所感兴趣的问题,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在突出企业经理人的威望方面,尤为重视领导者个人的品德、学识、才华等因素,因为作为企业领导者,他能在方方面面影响其部属,其影响时常会使企业员工形成一致和统一性的行为模式,比如思想、仪表、习尚、服饰和谈吐等等。所以就企业领导者来说,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以施于部属更多良性的影响,就显得极为重要,在这方面,孔孟儒学能为人们提供积极有益的思想资料。

儒家的管理思想,一言以蔽之:“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欲正人何?”(《论语·子路》)管理的前提是管理者先要“正”。“正”是行使权力和发挥影响力的基础。要实现良性的影响力,还要懂得“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孟子·滕文公上》),也就是儒家的“仁政”、“德治”思想 。“德治”思想中的一些因素对于企业家发挥良性影响力具有强烈而直接的借鉴意义,如“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要赢得部属的尊重和信赖,必须尊重他们的利益,在一定条件下对他们希望的尽量满足,对他们不希望的尽量铲除,这就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目前,有企业管理者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管理者的过于自我中心,严重影响了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管理者应意识到“修身”的重要性,采取实际措施规范自己,以身作则,公正无私,劳而无怨,忠于职守,在管理过程中尊重员工的利益,重视员工的感受,这样才能处理好自己与员工的关系,自己的影响力也才有良好的效果。

二、居安思危,保持企业长盛不衰

当今,商场如战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的企业处于劣势,一败涂地,有的企业却如日中天。企业究竟怎样来看待自己的强弱、大小、成败呢?

在社会上一般人都懂得“刚强胜柔弱”的道理,而老子则独树一帜,他以超群的智慧在总结了自然和社会的胜衰之理后,深刻地揭示了“柔弱胜刚强”的真谛,“柔胜”的谋略在企业竞争中,往往表现为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它要求处于弱小位置上的企业,以患为利,迎难而上,图本强基,后发制人要懂得“祸兮,福之所倚”的辩证法,从现象中抓本质,从不利因素中找有利因素,要看到光明、成绩,相信弱小中孕育着强大,知微见著,创造弱小转化为强大的条件。通过观察市场,敏锐地抓住机遇,做出正确的市场判断,果断采取行动。通过 “积柔”、“积弱”而成刚、成强,逐步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对于处于强大位置上的企业而言,要懂得“福兮祸之所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梁惠土上》)的道理。对一时取得的成绩不要一味地沾沾自喜,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多想不利因素,做到“果而勿矜”、“果而勿骄”、“果而勿强”、“胜而不美”,不因小胜而不为,注意积小胜为大胜。

企业的领导者如果懂得了“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的道理,懂得了长短、强弱、高低、荣辱、胜败是相对的,相比较而存在的,并且做到了成功时不得意忘形,失败了不灰心丧气,同时,还要对员工进行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教育,有意识地营造一种来自竞争对手的“环境压力”,做到“知其雄,守其雌”,以保证企业的长盛不衰。小天鹅洗衣机的主要领导人给企业树立了“末日管理”的管理理念,时刻提醒员工,企业随时可能会垮台,人人必须有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以使压力产生动力,危机产生生机。

三、知和不争,建立和谐的企业管理理念

老子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老子》第十六章)即是说,懂得保持和谐这一道理就懂得了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永恒法则—“常”。懂得了这一永恒法則就可称之为清明。反之,失去和谐,万物就无法生存与发展。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运用“和谐”的理念取得显著成效的当以战后的日本企业最为突出。日本的企业管理者把“和谐”当作日本的管理哲学,要求劳资之间要“和谐”,同事之间要 “和谐”,同业之间要“和谐”。松下公司礼训七条中的“和亲精神”、“礼让精神”、“报德精神”三条属于“知和不争”的管理规范。

运用“知和不争”这一管理伦理规范,注重用调节企业内部上下、左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使得企业内部各个生产环节之间、企业组织机构各个部门之间、管理层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都各得其所并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建立一种融洽团结的气氛,促成企业团队精神的形成,人们的积极性能够得以充分的发挥,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

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博大精深,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为现代企业管理实践提供了丰富的财富,吸取其哲理精髓,古为今用,探索和形成相应的管理之道,对企业发展和企业文化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应当说,目前我国企业界借鉴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管理企业的探索还是初步的,继承和发扬这些思想的精髓,并使之和中国企业管理相融合任重道远。

9.浅谈中国传统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企业管理论文 篇九

一、儒家思想

(一)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

(二)一种阶级思想。

(三)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四)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二、儒家对园林的影响及案例

(一)尊卑分明——中轴对称

典型案例:承德避暑山庄南部宫殿区

礼制建筑深受儒家三纲五常影响,儒家注重美与善的统一,礼制建筑的形式与布局趋向对称性以求和谐之美。布局常以中轴做左右对称,中为主,旁为从,左昭右穆,主从尊卑序位分明,体现儒家人伦之序。

典型案例:

(二)“仁”为核心——造台同乐 典型案例:章华台

楚灵王建造的章华之台极为精致,到处都极尽彤镂之能事,作为供人游乐嬉戏的场所,体现了帝王与民同乐的仁政精神。

(三)天人合一——模仿自然 典型案例:阿房宫

阿房宫的空间以天象星座为摹本。《 史记,秦始皇其本纪》 中记载:“公元前212 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忘之宫廷小。无闻周文忘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无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汗抵营室也。”

(四)君权至上——等级森严 典型案例:秦上林苑

为了达成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十分看重用来维持社会各阶层秩序的等级制度,成为必须严格遵守、不得僭越的制度。秦汉园囿的阔大壮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财力、物力、人力、技艺的四重集中使得秦代的宫室规模空前庞大。上林苑的规模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儒家思想。

(五)比德思想——以景赋情 典型案例:个园

受儒家的比德思想的影响,园林喜好以自然景物为载体,将其赋以人性,暗喻自身对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追求。特别是扬州个园得名“个园”,其意有挺直不弯,虚心向上之意。

(六)大隐文化——隐在朝市 典型案例:沧浪亭

任自然而不废名教的“隐在朝市”的新隐逸思想,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典型的隐逸模式,被人尊称为大隐。儒家知识分子虽不像道家知识分子那样消极遁世,却有“道不明则隐”的选择。

北宗庆历昔年,苏舜钦因支持革新被革职,流寓吴中,见孙氏废园“草树郁然,崇阜广水”,“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埼,号沧浪焉”。苏舜钦因此与沧浪亭结缘,自称沧浪翁。从此沧浪亭声名鹊起。人称“千古沧浪一水涯,沧浪亭者,水之亭也”。能让曾经仕途通达的苏舜钦放下官场得失甘心终老沧浪亭,而见沧浪亭可见沧浪亭之美,宋代文人求雅之心。

(七)死如事生——陵墓恢弘 典型案例:霍去病墓

10.浅谈中国传统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企业管理论文 篇十

[摘要] :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有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对我国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角度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管理中的体现和运用,分析和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有机契合的问题,认为我国现代化管理应该深挖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宝库,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促进我国管理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涉及到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这些管理思想及实践的文化底蕴就是中国伦理型文化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有着深刻的联系,我们要把古代优秀的文化与我国管理实际结合起来,促进管理的发展。

[关键词] : 中国传统文化;家族式管理;企业管理;权变管理;激励制度;影响

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管理与文化日益渗透并融合为一体,从某种意义来说,管理是文化的产物。中国传统文化是最古老的,但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智慧却有着永恒的魅力和价值。充分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和谋略,用来指导现代企业管理,有利于提高现代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全面发展。不少人存在这样的观点,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清一色的管理思想都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或者是日本的,这种现象的确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但是这只是一种短视现象,殊不知,我们在极力学习西方模式的时候,外国的专家学者已经开始研究我们的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了许多优秀的管理思想。譬如说索尼公司要求每一个员工都必须研读孙子兵法等等。可以说残酷的现实已经摆在了我们面前,如果我们在一味的舍本求末,最终还是会落后,更让世人耻笑的就是中国本土文化的精髓不在中国人手中而在外国人手中的话,我们还有何面目再说五千年文明呢。所以,从现在开始文明必须深入研究我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髓,弃其糟粕,让传统文化再现生机,为现代企业管理服务。

在今天我国的改革开放中,构建一个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适合目前生产力状况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一个迫切的也是必然要完成的历史性课题。我们应该从日本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中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我国管理不应该单纯照抄照搬西方的科学管理理论,而应该立足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深挖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宝库。只有将西方科学管理理论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有机地契合起来,这才是我国管理工作的根本出路。

现代社会中的人并非机器,而是有意识、有感情和有社会关系的“人”。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社会关系及以此为依托的复杂的人文背景,科学管理制度在其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它的影响。我国有着长期的历史积淀,人的心理观念、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多元多变,人们的社会利益关系有多种多样的不同,这些因素构成了我国人文背景的特异性,这种特异性常常与科学管理制度要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文化在我国各个领域都存在着很大影响,研究传统文化对我国管理方面的影响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儒学为代表的伦理型管理思想可概括为“修己”和“安人”,即以自我管理为起点,以社会管理为过程,最终实现“平天下”之目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立业—治国—平天下,是其管理思想的逻辑演绎,将家、业、国、天下的管理只看作是人口和范围的不同,而管理的模式和方法没有本质的差异,对家族的管理方法同样适用于企业和国家,这样就形成了以家族管理为出发点的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以伦理文化为基础的家族管理思想与西方制度化科学管理理论不同,西方管理强调理性准则,不论亲疏远近,一律用统一的组织制度和纪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而伦理型管理是以由已及人来看待社会,把治家的伦理道德准则及管理方法运用于企业及国家管理中,要求企业成员要象父子、兄弟一样相处,结果导致了在管理中讲人情、讲关系,平均主义大锅饭。这种管理模式使企业成员的个人目标和利益与企业目标和利益存在一定的差异和冲突。家族企业领导者的作用非常突出,他们的作风严谨,奉公敬业的表率作用,业务素质上也要求有一技之长,他们许多是复合型人才,不仅是某个技术领域的专家,而且也是精明的商人。由于他们的才能而限制了许多下属作用的发挥,压制人才的成长,形成个人绝对权威。因此这类企业经常会出现“成也萧何,败地萧何”的现象。家族式管理任人唯亲现象严重,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按亲疏远近而非因才适用,因此在组织内产生“自己人”和“外人”的差别,造成“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家族主义氛围。外人为生存也就趋炎附势,拉帮结派,形成“你群”和“我群”的派系。因此家族式管理要么凝聚力很强,要么派系纷争。由于这类企业在创业时有亲朋帮助,兄弟打天下才获成功,从伦理道德上讲不能忘了患难弟兄,因而为他们谋福利义不容辞。同时为兼顾公平对全体员工也会一视同仁,企业包揽了员工的住房、医疗、保险、子女就业乃至全家的生老病死,很容易将企业办成福利组织。

然而无论是内地近年成长起来的私人企业,还是港、奥、台及东南亚久负盛名的华人企业无一不是家族式企业,他们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成功的文化底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家族式管理模式有其优点,表现在:一是企业的员工多实行终身雇佣制,因而人力资源开发投资少,员工培训成本低,且能确保员工的整体素质高。二是职工对企业的依赖性强,企业有较强的凝聚力。终身雇佣和年功工资制使员工不愿离开企业,一旦跳槽到新的创业,工资福利就重新从零开始。因此在建厂初期和企业处于困境时,能提高企业的耐久力和抗风险能力。三是内部人际关系和谐。家族式管理讲求以情动人,以行感人,以德服人,用个人权威较多,因而劳资矛盾冲突少,企业的人事纠纷少,同时企业领导层大多是老板的亲戚,班子团结,特别是老板具有绝对权威时,因而决策集中,管理效率高。四是对新技术、新工艺有较强的吸收消化能力,能有效地防止企业机密和技术专利的泄露,其内部技术创新也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五是家族式企业中管理者(老板)和员工(雇佣者)在感情上存在着“主恩图报”的思想。在儒学伦理中特别讲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价值理念,家庭人伦观念中的“养育之恩、三生难报”等在东方式的管理理念中就具体化为主恩图报的思想,如若某人忽视或违背了这种伦理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则会引起公众的指责,有时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这种无形的伦理道德观对社会公众的约束,使家族企业主从中受益匪浅,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家族企业管理平庸、技术低下,但仍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原因所在。

正因为东方伦理型管理模式具有以上优点,使西方许多学者对人际关系近乎赤裸裸的商品关系的西方管理提出了异议。在西方颇负盛名的中国问题学者埃德温·赖肖尔指出,中国文明的基本特点是“宽容与友好”,他说在科学技术领域西方文明占据明显优势,在对人生终极目标及最高意义的洞察上中国文明则深刻的多。他特别推崇老子的“道”和无为而治的思想,他指出中国文明的思想和精髓在于自我抑制和经济调和,而西方个人功利主义和社会产业主义的“病根”和出路正在于此。另一位“国际智者”阿诺德·约·汤因比则在《历史研究》中预言21世纪将是中国的文化时代,他在一次“展望21世纪”的演讲中阐述了这一观点,他指出中国文化将是21世纪人类走向全球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凝聚力和粘合剂,特别是人类掌握了可以毁灭自身的高度技术文明手段,同时又处于极端对立的政治、意识形态营垒中,最需要的精神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宽容与和谐。

由上述分析可知,中国传统文化及管理思想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因此,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及管理模式的过程中,既要学习西方制度化管理的优势,实施组织化、科学化管理,又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及管理思想的精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及伦理观念根深蒂固,至今影响着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没有文化底蕴的管理是不成功的管理,照搬西方的现代管理理论会因国人心理抵触,其效果将大打折扣。但要完全用中国传统式家庭管理方式管理企业,可能在创业时期有积极的作用,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它肯定会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这就是中国企业成长慢(国企)、寿命短(私企)的原因。因此,中国企业面对入世后国外大企业的竞争,若不能迅速成长和有机整合,就会面临生存乃至淘汰的危机。对家族管理模式进行改造和创新,使其跳出“家族主义”的框架,吸收西方现代企业制度化管理的科学思想,对我国企业进行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是明智的选择。张瑞敏说过:“在企业管理中能把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好就不错,《大学》里的„三纲八目‟,三纲就是„明明德‟,„亲民‟、„至于至善‟。„明明德‟就是我这个当头儿的要以身作则,整个团队的人际关系也要是透明的;而„亲民‟就是每个员工即SBU都能够创新;„至于至善‟就体现在我们企业的精神上――追求卓越。”

“人为邦本”:关于对象管理,现代西方管理理论认为:人是管理对象中最能动、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孔子主张富民、教民(见《论语·子路》),重视“民、食、丧、祭”,“民”位列第一;孟子坚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基本观点,强调政在得民,失民必定亡国灭身。因而,在我国现代管理当中,应该充分重视人的管理,关心下属,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促进事业的发展。

“人之能群”:关于管理组织,现代管理在组织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办事效率、行为规范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科学的理论。儒家的管理组织理论则集中体现在荀子所说的,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王制》)。“群”是人类生来就有的本能,而要使之成为现实的社会组织,就必须有“分”。所谓“分”,作为组织结构、伦理结构、以及国家的管理机构等,是社会正常运转的前提,组织有序化的标志。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社会组织可以使人类的整体力量得到汇集和放大。儒家所提倡的“五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是中国传统社会组织形态的基石 ,其中所追求的亲密型的人际关系,对于现代社会组织来说,却依然是不可或缺的“润滑剂”,有了紧密的组织架构,就会便于人员和机构的密切配合,在工作当会提高管理效能,进一步推动事业的发展。

“正己正人”:关于指挥管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思想与以上理论同出一辙。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的忠恕之道,是为仁之方。因此,在人际关系问题上,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即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只有正己,才能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尽心上》),如果剔除其包含的封建内容,古代先哲“正己正人,成己成物”思想中所提倡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完全可以用在管理工作中的。

“贵和持中”:关于协调管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贵“和”持“中”。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这是强调以礼为标准和谐,是一种贵和须息争,息争以护和的和谐论。在现代管理中,人“和”精神已经成为一项基本的管理思想。《中庸》将孔子所主张的持中的原则,从“至德”提到“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的哲理高度。这些对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扩展,对于统一的多民族政权的维护有着积极作用。当然,由于贵“和”持“中”的观念说到底是一种否认斗争、排斥竞争和简单协同的道德,在管理上它是有不足之处的。

“自强不息”:关于激励管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自强不息。《易传》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提倡并努力实践“发愤忘食”的精神,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如果说,这只是知识分子和上层人士自强不息、积极有力思想的表现,那么,“人穷志不短”,“刀子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等民间俗谚,则反映了自强不息精神的普遍化和社会化。如果将自强不息的精神运用到管理过程中去,那将充分调动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增强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整个组织充满活力地向前发展。

任何的管理都是道和术的结合,所谓道,传统文化中有很多论述,主要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孔子的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是五个字,“仁,义,礼,智,信”,这就是管理的道,也就是管理思想的根本所在。管理的术有很多,《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中庸》《大学》都是典范。

结合我国古代典籍,诸如《尚书》、《管子》、《史记》、《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周易》、《菜根谭》等所涉及的管理思想,虽跨越千年的历史,但是其中不乏符合现代管理规则的内容,并且是切合中国的具体国情的。中国企业在挖掘中国文化的精华方面有着天生的、独特的优势。就如同中国一味引进西方的制度必然会导致国家崩溃的隐忧一样,在企业管理问题上,如果不能将中国传统管理合理运用,一味地全盘西化不仅必然无法实现企业发展的目标,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的亏损乃至陨落。发展需要借鉴西方成熟和优秀的东西,但是如果引进的东西不能融合于传统,则会形成反方向的力量,使进步意义大打折扣“度”就显得很重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文化是这样,对企业管理也应当是这样。

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人本管理体系,中国现代人本管理体系的建设与西方国家有着很大的不同。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不多的几种原生性文化之一,这一点完全不同于处于中华文化圈边缘地带的东亚及东南亚诸国,也不同于西方一些新兴发达国家,他们的文化形态具有明显的次生性。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具有丰富内容并包含许多精华的原生性文化,具有文化本源的意义。而且,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人本主义哲学并初步建立起了以爱人贵民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管理思想体系的国家。这就决定了中国的现代人本管理体系不可能抛开中国传统文化而重建。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创立和现代人本管理体系的构建只能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当然,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人本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既不可抱残守缺,同时也不可连根拔起;既不可背负上沉重的历史文化包袱,同时也不能走向民族虚无主义或历史虚无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层,是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文化价值体系,其主要特点是重视人、倡导德。儒家对“仁”的强调,对“礼”的推崇以及“和为贵”等主张,都是为了协调、规范和平衡人际关系;在个人修养上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谋事方面强调天时、地利不如人和。这些都表明,中华文化的核心就是人。正是基于这种心理品质,中华民族才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共同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以“仁”为本、“立德”为先及“天人和谐”、“人际和谐”、“情理和谐”的全方位的和谐精神是具有世界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现代的人本管理,从东方到西方,都在强调“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要求企业管理者“居仁怀义”,追求管理者与员工的和谐,员工与员工的和谐,以及员工与顾客的和谐,可以说这些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精要。

市场经济一旦走出其初始阶段,那种以物质刺激为手段的经济人的企业管理模式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便显得力不从心了,这主要是因为当今世界经济已经从传统的市场经济时代进入到知识、技术和文化经济时代,社会总需求和个人总需求已不能再完全用物质范畴来涵盖。换言之,物质的概念已成为过去时,人的文化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大,即使是物质消费也越来越变成文化的物质。日本是二战以后最早复兴并迅速跨入经济强国之门的国家。日本的成功恰好在于把中国的伦理人管理模式与美国的经济人管理模式结合在一起,造就了日本企业的辉煌。越来越多的学者都认识到它是西方市场经济在机制方面的优越性,同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有机结合的产物。由此,可以认为,中华文明遭受危机的根源并不在于我们拥有大多的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而在于我们缺少市场竞争的机制,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人观念正暗合了当代西方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理念。一旦市场经济的闪电射入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必然会唤醒中华文化的勃勃生机。这就决定了中国现代人本管理体系的建立一开始就要超越西方发达国家所走过的老路,尽管它在一些方面还显得很不成熟,但如果把五千年的文明智慧和独特的民族精神同西方的先进管理模式相结合,就必然会使中国的现代人本管理思想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加速发展,并绽放出簇新灿烂的中华文明之花。

阅曾仕强《中国式管理》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一、以人为主:主张有人才有事,事在人为,惟有以人为主,才有办法把事做好。中国式管理,可以说是人性化管理。

二、因道结合:认为制度化管理,不如以理念来结合志同道合的人士,大家有共识,比较容易同心协力,把一盘散沙,聚集起来发挥巨大的力量。

三、依理而变:合理解决,一直被视为比依法办理更为合乎道理的方式。中国式管理,也可以说是合理化管理。

任何的管理都是道和术的结合,所谓道,传统文化中有很多论述,主要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孔子的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是五个字,“仁,义,礼,智,信”,这就是管理的道,也就是管理思想的根本所在。管理的术有很多,《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中庸》《大学》都是典范。

结合我国古代典籍,诸如《尚书》、《管子》、《史记》、《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周易》、《菜根谭》等所涉及的管理思想,虽跨越千年的历史,但是其中不乏符合现代管理规则的内容,并且是切合中国的具体国情的。中国企业在挖掘中国文化的精华方面有着天生的、独特的优势。就如同中国一味引进西方的制度必然会导致国家崩溃的隐忧一样,在企业管理问题上,如果不能将中国传统管理合理运用,一味地全盘西化不仅必然无法实现企业发展的目标,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的亏损乃至陨落。发展需要借鉴西方成熟和优秀的东西,但是如果引进的东西不能融合于传统,则会形成反方向的力量,使进步意义大打折扣“度”就显得很重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文化是这样,对企业管理也应当是这样。

中国传统文化提供给现代市场经济与企业管理的智慧是多方面的,其核心是把人作为企业最大的资产或真正的资源。人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企业竞争就是人的竞争,企业管理就是充分调动人的因素,充分开发人的资源,提高人的心性素质与业务素质,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协调人与人、人与企业以及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作为市场经济与企业管理的“软件”,具有更为深远的价值。中国的人文管理和西方的科学管理,二者应当互济互补。

参考文献:

1、王武瀛《科学管理制度创新的人文困境——关于中国管理制度创新与传统文化相对滞后的矛盾分析》;《云南社会科学》; 2000年第5期

2、苏双碧《传统文化和现代民主》;《学术研究》;2001年第1期

3、郑致光、林宏宗;《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意义和影响》;《现代财经》1996年5期

4、唐玉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商业研究》;1999年12期

5、卢现祥 《论华人企业的家族式管理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道德与文明》;2000年第1期

11.浅谈中国传统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企业管理论文 篇十一

摘 要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传统,“大一统”的政治思想观就是其集中体现。通过追溯到始于春秋时期的“大一统”政治思想,来说明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是符合历史规律的,是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弘扬和发展;说明“中华统一”是祖国儿女的愿望,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关键词 “大一统”思想 中华民族 一国两制 祖国统一

一、“大一统”思想的形成

《春秋•公羊传》中,首次出现“大一统”一词。《春秋》开篇云:“隐公元年,春,王正月。”“王正月”是指周正,即周王朝所采用的历法的正月。《公羊传》解释道:“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大一统”思想是儒家一直推崇的思想主张,儒家学说对“天下一家”和“大一统”都很重视。董仲舒认为,“大一统”是尊崇一统,即天下应该统一于君王的意思。大一统包括政治上统一和思想上统一两个方面。“大一统”思想从先秦起源到西汉的发展,经过董仲舒的丰富和论证以后,成为比较完善的政治思想,影响了千年的中华大统一观念。

二、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历史

1.“中华民族”之释义

“中华”一词,早在我国公元300年的古代文献中就有记载,是魏晋时期信服“天人合一”观念的思想家从“中国”和“华夏”两个名称中各取一字复合而成的。“中”侧重自然,寓意天下之中;“华”侧重民族,一般代指中國。《吕氏春秋•简选》中解释为“中国各族圣人的后代”。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了他的民族定义,孙中山先生则认为构成民族有“五种巨大的力”,其中最大的力是“血统”,其次是“生活”,第三是“语言”,第四是“宗教”,第五是“风俗习惯”,这五种力,是天然进化而成,不是武力征服得来的。后来,他进一步明确“中华民族”的概念,宣称“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这里所提及的“五族”,并不是仅仅指这五个民族,而是中国范围所有民族的代称。此后,“中华民族”的概念越来越广泛地应用,直至今天。

2.历史上的几个“大一统”时期

夏商周的统一时期:据历史文献和考古推断,这是中国最早的“大一统”时期。炎黄二帝以后,华夏族基本统一和同化了黄河中下游的其他民族,到夏商周时期,统一疆域已经从黄河中下游到达了长江中下游,一统天下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憧憬已经开始萌芽,正如《诗经》里说:“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秦汉统一时期:这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很重要的一个“大一统”时期。秦始皇吞灭六国,建立起了第一个真正意思上的统一大国。从秦朝到汉朝历时四百年的时间,初步奠定了两千多年的古代中国大一统的政治地理格局。

隋唐统一时期: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在隋唐得到了大力发展,完善很多。隋唐时期在国家“大一统”的问题上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奠定了东方大国的历史地位,开创了中国政治统一史上最灿烂和光辉的时代。

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达到中国古代文明史的顶峰,这个时期也是国家大一统的巩固期和定型期。中国达到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疆域,把台湾和西藏囊括进中国的版图。元朝是我国史无前例的“大一统”帝国,它标志着多民族文化思想“大一统”和中国疆域“大一统”的最后形成。

三、对现代民族和平统一事业的影响

1.“一国两制”的提出,是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对“大一统”的传统思想的弘扬,是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对“大一统”事业的强调。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台湾同胞也是炎黄子孙,也是华夏民族,一样拥有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样对自己的祖国怀有深刻的眷恋之情,关注中国的兴衰成败,期望着祖国的繁荣昌盛,这是台湾最终要回归祖国,中华民族最终要统一的精神内因。在“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海峡儿女捐钱捐物,心系内陆同胞,把赤子之心献给祖国。“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的中华民族意识,是经过几千年才能凝聚形成的共同心理和价值取向,在国家灾难面前表现出强烈的生命力。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民族的团结。

2.“和平统一”的提出,是对“和为贵”传统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和谐”,“和为贵”是中华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历来所推崇的,战争只能带来海峡两岸人民在情感上和经济上的伤害,是极不明智之举动。如果能通过和平协商和谈判,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无疑是一个双赢的方案。

3.“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对“多元一体,合而不同”文化传统的发展。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之中,各个民族的文化形态和各个区域风俗习惯相互影响,共同形成“合而不同”的传统文化,其中对多元性的包容性也是一以贯之。“一国两制”的实施,既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包容了港澳台三地不同的区域特点。邓小平同志认为,在新的国内国际形势下,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都有的,可以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从民族最大利益出发,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参考文献:

[1]计秋枫."大一统":概念、范围及其历史影响(第7版).光明日报.2008.4.27.

[2]龚友德.中华民族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及其特征.云南学术探索.1994(2).

12.浅谈中国传统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企业管理论文 篇十二

1. 管理可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力量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传统的经济管理理论通常是以国家治理为主题。想要将国家治理好, 就要对百姓的日常生活得到提高, 正所谓民富则兵强。管理, 它指在经济活动中, 以劳动者为主体, 它包括劳动对象、工具、劳动者、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在经济活动中, 这些生产要素被管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从而形成一个生产力动态系统, 这一系统的运行, 有助于经济活动的开展。管理水平的高低, 技术的进步也就越大, 直接决定了经济活动中产能的高低。

2. 提高生产力, 管理整合生产力要素

通过管理, 将各不相干的生产力要素, 有机制结合起来, 变成现实的生产力系统。人们有着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 而这一能力来自于经济管理水平的增高、生产资料和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的劳动者。经济管理水平越高, 越能显示出在生产力系统中, 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相结合的科学性。正是现实生产力效率增高的源头, 无形中形成了一股力量, 从而使工作效率、经济效益得到很好的提高。经济效益一提高, 管理的投入就会加大, 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经济管理。

二、传统经济管理理念对现代经济管理的影响

1. 传统经济管理理念中的和谐理念对现代经济管理的影响

(1) 企业与客观规律的协调

在市场经营活动中, 企业不能一味的追求利益, 违背市场规律的投机行为, 不择手段的压榨职工坐标, 而违背协调发展的管理思路, 这些行业属于行业内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为了在市场中获得生存、发展的机会, 而背弃“诚信”是不可取的。世间万物都有着自身的运动规律, 在经济活动中, 应当以可持续发展为主, 现代经济管理不能以寻求短期投机为发展思路和主要生存目标, 要做出长远的目标。这就要求企业在适应市场规律的前提下, 制定出长远的发展战略, 为社会创造长远价值、为社会公众奉献产品、为员工提供发展路径、为合法经济利益相关方提供利益等。

(2) 企业的社会责任

在企业市场经济活动中, 企业应当以诚信、奉献为理念, 不能见利忘义, 不能将物质利益作为全部追求。在企业经济管理中, 应该具有这种“仁爱”、“有余以表天下”的奉献精神, 要和谐可持续发展。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 要以一定的社会环境为依托, 以特定的社会需求为起点, 以一定的社会公众支持为基础, 从而使企业做强、做大, 使企业在社会中得到得到认可。

在经济管理理念中, 对于生产经营活动所造成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 也应当采取负责任的态度, 企业在追求合理利润的同时, 应将这些融入经营管理行为中, 在市场生存中的本质意识和社会责任, 从而达到企业与社会、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更好的服务社会。

2. 传统经济管理理念中对现代经济管理中个体管理的影响

(1) 管理者的自我修养

传统管理理念指出, “智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成功的管理者应该有着正确价值取舍, 是一个能够明辨是非的个体。企业管理者的思想, 对于企业的发展方向有很大的影响, 管理者自身不断吸取知识、经验, 不断学习, 体恤下属、培养员工, 才能在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中, 拓展积极的人本主义企业文化, 明确带领团队的思路, 明确组织的发展方向, 营造出融洽的人际环境、企业氛围。

(2) 培养人才

企业的经济管理理念随着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 发生着巨大的变革, 而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 是人本主义思想。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实施人性化企业管理理念, 人才战略管理, 正因为这些企业认识到了, 人才是最为宝贵的资源。用这些人性化的管理, 来发展人才、留住人才。从而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道路, 提高企业管理效益。

3. 传统经济管理理念中对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发展战略的影响

(1) 有舍才有得

在企业经济活动中, 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必然要做到做精而后做大, 有舍有得。在经济活动中, 企业的资源永远不是无限的, 可以利用高效的经济管理手段, 来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 从而达到实现收益最大化的目的。不切实际盲目扩大规模, 终将是一盘散沙。有舍有得, 不舍不得, 传统的舍得智慧, 集中力量才能办大事, 对于资源配置过程意义重大。

(2) 谋而后动、顺势而为

谋而后动, 以扎实的基础为先决条件, 不能固步自封, 必须看清楚市场发展的趋势, 不能沉浸在企业一时的成绩之中, 进而对环境的变化有敏锐的洞察, 对于企业经济管理活动, 作出相应的调整, 而集思广益分析决策, 企业才能保持长久的发展;逆潮流而动, 可能在市场的洪流中遭受重创, 顺势而为, 顺潮流而动, 企业发展会事半功倍。在这变化多样的现代经济活动环境下, 企业应当保持相对的高度警惕, 不断的对经济管理策略进行修正, 从而达到引导企业向积极方向发展的目的。

三、总结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的浪潮中, 传统经济管理理念在其中也占有一定的位置, 彰显出了其特有的生命力。传统经济管理理念, 在我国走特色市场、可持续发展道路上, 有着重要的意义。传统管理理念博大精深, 其有丰厚的内涵, 对现代企业管理有着借鉴的意义。我们要从传统的经济管理理念、现代管理经验、现代管理理论中找出共通的本质, 将其相结合起来, 进行协同运作, 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武器, 建设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企业管理文化。

参考文献

[1]王超, 卢珂.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协同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 2013, (8) :77-79.

[2]陈华.浅谈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J].企业导报, 2012, (19) :40-41.

上一篇:导游词武汉园博园下一篇:保安骨干培训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