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历史人物的作文(精选18篇)
1.写历史人物的作文 篇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浩气长存的诗句,是文天祥被元军俘虏时,坚贞不屈,不肯投降而写下的千古绝句。看到这两句诗,大家一定已经猜到这是谁的名句,文天祥,一位我最喜欢、最崇敬的历史人物!
文天祥原是南宋的一名大臣。1276年元军南下,占领临安,南宋皇帝被俘。抗战派大臣文天祥坚强不屈,继续抗元。不久在广东沿海兵败被俘,囚禁于大都。可他绝不屈服,百折不挠,表现出的高风亮节让世人敬仰!元朝皇帝许诺各种财物和封官加爵等手段进行劝降,但他都不为之所动,并写下了千古流传的诗词《过零丁洋》、《正气歌》,诗词表现了他忠心为国,一身正气、不畏权势的情怀。最后元朝皇帝无奈,只好处决了他。
我崇敬英雄文天祥,是因为他“富贵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气节,面对元朝统治者的威逼利诱,毫无所动,不做亡国奴;我崇敬英雄文天祥是因为他“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决心和毅力。
漫漫五千年来多少心系天下爱国爱民的志士仁人,多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义之士,如荆轲、岳飞、袁崇焕等。他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荣耀,他们都是民族精神的化身!不屈不挠,衷心爱国,这种精神是我们中国得以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精神支柱,是我们今天gdp赶超日本,正在拥有北斗导航系统,研制出j20隐形歼击机的强大动力。
2.写历史人物的作文 篇二
一、对人物的外貌进行描写
写人的记叙文离不开人物的外貌描写, 因为通过对人物的外貌描写能够表现出一个人的性格、身份、爱好。如何进行人物的外貌描写呢?下面的几种方法是平时较常见的。
(一) 对人物进行全面描写, 给读者一个整体形象。全面描写, 就是把人物的整体外貌通过对头部、眼睛、嘴巴、高矮、胖瘦等做一个整体描绘, 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人的轮廓。
(二) 对人物的某个部位进行描写。这样的描写方法是对人物外貌描写用得最多的方法。它通过人物的某一突出的外貌特征, 来暗示人物的身份、揭示人物的性格。这样的刻画, 可以着重描写人物的眼睛、头发或者穿着。
(三) 另外, 描写人物外貌, 还可以写出作者的主观 感受, 侧面突出人物的形象。
二、写好人物的动作
如实地写好一个人做事情的动作, 才能够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在教学中, 怎样才能指导学生写好人物的动作呢?我认为要做到两点。
(一) 写出一个人连续的动作。一个人每做一件事都是由很多个动作连接起来才能完成的。如何写出这一连串的动作并且把它写具体呢?指导学生时要引导他们抓住一个最典型的动作, 把这些动作组合起来进行叙述, 叙述的过程中用上“首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的词, 或者其他能把动作按先后顺序连贯起来的词, 能够做到这点, 这个人物做事情的全过程就好像电影一样清晰地浮现在读者的脑海中了。
(二) 用词要准确。这在写作中很关键, 能否准确运 用动词关系到人物的描写是否生动。教师在教学中多 指导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积累、训练, 并且学以致用。动词用得准确, 才能把人物写得更具体生动。
三、进行人物的语言描写
怎样进行语言描写才能使人物形象生动呢?我觉得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人物的语言要选与中心有关的来写, 不要面面俱到。那些能够体现人物心情的语言就应写出来。
第二, 所写的语言要符合说话人的身份。人物的年龄不同, 所处的环境不同, 说出的话自然也不一样。一个八岁小孩不可能说出八十岁老人的话, 八岁小孩说的话要体现天真活泼的特点。因此, 写人物的对话时一定要揣摩思考再下笔。
第三, 人物的语言离不开事情的发生, 人物的语言应放到具体的事件中去写。这样的语言显得真实可信, 有时还能反映事情的起因或内容。《羚羊木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篇文章的开头通过“我”与妈妈、爸爸的对话引出了事情的起因, 并且制造了一个悬念。这样的写法值得借鉴。
四、进行细腻传神的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活动进行描写。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能反映人物的性格, 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如能准确运用, 人物的形象就能跃然纸上。对人物心理描写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 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这是学生最常用的方 法, 也是最简单的。这样的心理描写往往用上这样的 词:我想、我心里想、他 (她) 想、我琢磨着……
(二) 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 能够剖析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例如都德《最后一课》, 当小弗朗士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以后再也不能上法语课时, 他的那段内心独白就真切地表现了小弗朗士对自己平时不认真读书, 而以后再也不能学习法语的懊悔心理, 也表达了他对韩麦尔先生的不舍心情和自己的爱国情怀。这样的描写方法比上述的描写方法更有深度。
(三) 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心情。如鲁迅《社戏》中“我”和伙伴们撑船去赵庄看戏的一段文字, 作者用沿途景物和船行的速度烘托了自己终于得去看戏的愉快心情和想要尽快看到社戏的迫切心理。
3.如何指导小学生写好人物作文 篇三
写人,是小学作文训练的基本功之一。学生在生活中会接触很多人,特别是自己熟悉的人,他们有的勤俭节约;有的铺张浪费;有的自私自利;有的乐于助人;有的勤劳,有的懒惰;有的思想上进,品德高尚。将身边不同类型的人用文字真实的记录下来,就是写人的作文。在记叙文中,人和事是不可分的,关键是看题目如何要求。要求写事的题目,文中的人要为事服务;要求写人的题目,文中的事必须为人服务。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就是要通过一件或几件事,来表现人物一种或多种品质。写人的记叙文,叙事不要求完整;记事的记叙文,虚实要求完整,而且要贯穿文章始终。
一、通过一件事来写人
通过一件事来写人,通常是表现人物的一种品质或性格的一个方面。为了刻画人物,对所写人物必须进行必要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但是,从以事写人这个角度来说,最好是选择一件最能反映此人某一特点的事,并把这件事写好。
在写事情的时候,要选择典型的事例。所谓典型,就是能集中反映中心思想的事,能够表现人物的好思想、好品质、美好情感的事。对小学生来说,选择典型事例,要着眼于小事,选择那些最能反映深刻意义的小事。这样的事表面上看,都是普普通通的凡人小事,但是其中却蕴涵着深刻的意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小中见大”。
二、通过几件事写人
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用几件事表现某个人的一种品质;二是用几件事表现某个人的多种品质。
要注意:用几件事写人,这些事可以是完整的,作者必须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一一交代清楚,也可以是不完整的,只着重于某几点进行叙述。更多的是在一篇文章中,有的事详写;有的事略写;有的事要求写得比较完整,有的事要求写得比较简单。
三、学会刻画人物
只有事例的叙述,人物形象必然是干瘪的、模糊的。进行具体描写,才能把无穷的生命力倾注到笔下人物。描写人物,可以从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入手,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活而饱满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1.外貌描写
也叫肖像描写,是通过对人物的容貌、神情、衣着、姿态、语调、外貌特征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方法。人物的的外貌和人物内心世界密切的联系,具体说:通过外貌描写,使人物的形象更丰满,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通过外貌描写,揭示人物的身份;通过外貌描写,展示人物在特定场合的内心世界;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精神面貌和思想品质。世上的人千千万,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李逵、鲁智深都是《水浒传》里有名的粗人,但李逵的“粗”是鲁莽火爆,而鲁智深的“粗”却是粗中有细,这就是人物的鲜明特征。
总之,外貌描写要和表现人物特点、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紧密配合。外貌描写要传神,切忌脸谱化,反对那种部分主次,从头写到脚、千人一貌的写法。
2.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有对话和独白两种。
对话是两个人或几个人的谈话;独白是人物的自言自语。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表露,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起重要作用。有个性特点的语言可以起到“闻其言,见其人”的作用。语言描写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文章中人物的语言要精心筛选,把那些足以能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语言,写进文章中;二是好的语言描写,一定是符合当时的情景,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性别、年龄和文化修养等方面的特点。
对话描写有四种形式:说的话写在后面,说话人后面用引号;说的话在前,说话人写在后,用引号、句号;前后各引一句或几句,中间交代谁说的,用逗号;只写人物语言,不写说话人。这四种形式要根据实际需要灵活事业,避免行文死板。
3.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是通过人物的行动、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的一种方法。一个人的行为、动作,往往是他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的最真实的外化。看一个人,不仅要听他怎么说,更要看他如何做,正所谓“听其言,观其行”,因此,动作描写是直接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人物精神面貌,把人物写“活”的重要手段。那么,怎样描写人物的动作呢?
首先,要选择关键性的动作来写。一个人做事的时候,会有许多动作。但他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这些动作一个不少地都写出来。这就要求选择那些关键性的、最有意义的动作来写。其次,要写准确。同一个动作可以用很多动词来表示,但只有那些有特色,最能反映人物气质的动词,才能把人写“活”。有一位作家说过,最难的不是写动作,而是写出有特点的动作,从动作中写出人来。
4.心理描写
心理的人物内心的活动,是无声的语言。人物内心世界,指人物內心的喜、哀、乐、忧伤、犹豫、嫉妒、向往等复杂的感情。在写人的文章中,恰当地描写人物心理,可以更有效地刻画人物,突出中心思想。心理描写的要求是:要真实,要有根据;人物的心理变化要自然,合情合理;心理描写要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在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时,要客观、谨慎,不能以己之心,度人之意。
小学生作文时,大多采用第一人称(“我”或“我们”),采用这种人称作文,就不能用“他想”的形式来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因为“我”不可能钻到别人的脑子里去看。此时,可以换一种方式——在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上下功夫,这样可能更合情理,使人感到真实可信。
心理描写除了用“我想”之外,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提出问题,引入所想的内容。
(2)使用假设,流露心理活动。
(3)字里行间,流露着“想”。
(4)直接抒发心中所想。
4.写历史人物的作文 篇四
因为,家在洛阳的四老姨带着小紫涵到我家来做客,我和奶奶坐邻居家的车回到了家,看到小紫涵,她又长高了一些,也会依依呀呀说一些话了。
我看到她很高兴,带着她一起玩玩具,很开心,在她面前,我是一个小大人,妈妈说;要照顾好她,虽然你要管她叫姑姑,但她年龄没你大,你就是个小大人,陪她玩儿好。
5.写人物的作文 篇五
在我家,我哥哥打篮球可是名星哟!他投篮技术一流,几乎百发百中,他打篮球经常进入忘我的精神状态。每次他无聊的时候,都会去打篮球散散心。
有一次,哥哥带我去体育馆打篮球,体育馆非常热闹,哥哥却像没看见似的,径直走到篮球架下打起球来。不管周围发生什么事,哥哥都丝毫不会受到影响,自己一个人静静地投篮,仿佛别人在他眼里都成了透明人。哥哥只要进球了,他就会很自信,表现出欣喜的样子;可没进呢,他就表现出很沮丧。
哥哥一个人打篮球,而我却坐在一旁无所事事。我快要在体育馆待不住了,就看了看表,离结束的时间只差一分钟了。我叫哥哥走,可哥哥立刻反驳:“打完了才许回家!”我只好服从哥哥的命令。一分钟过去了,我们也该回去了。哥哥拿起球连押金都没退就直接出了门,还好我提醒了他。在路上,哥哥还不时的回头眺望体育馆。
哥哥真是痴于篮球。
我的姐姐
我家有个小姐姐,她是我的远房亲戚,我们在一起生活了很多年,我非常喜欢她。
姐姐非常聪明、能干,她做事很勤快,家里的大事小事她总是抢着做。姐姐在生活上很节约,家里的剩饭剩菜她总是抢着吃。
姐姐最喜欢看书了,只有一有时间,她就会捧着一本书看个不停。记得有一次,我在厅里看电视,姐姐在厨房里煮饺子,我等了很久也不见她出来,就偷偷溜到厨房去看,结果发现她正在专心致志在看书,锅里的饺子都快要扑出来了,我悄悄走到她身后大喊一声:“饺子跑了!”姐姐吓了一大跳,差点儿把书扔到了地上,她赶紧把火关小,回头对我说:
“你吓死我啦!”我做了个鬼脸,马上溜走了。
6.写人物特点的作文 篇六
教室的门被轻轻地推开了一条缝,门后探出一张圆乎乎的脸,一双小眼睛往教室里快速地扫了一下。接着,门缝越来越大,一个矮胖、大脸、小眼睛的男生挤了进来。
“贪吃强!”不知道谁喊了一声,班上发出一阵响亮的哄笑声。“贪吃强”不由得眯起眼睛,脸红得像块大红布,油乎乎的小嘴噘了起来,在老师的允许下嘟着嘴回到了座位上。嗯,这就是我们班的“贪吃强”,做事慢半拍,贪吃却是出了名的!
那一天放学后,我们几个同学和“贪吃强”一起逛街。大家逛文具店、商场,“贪吃强”却在搜索美食!“云南过桥米线”“武汉热干面”“南京珍珠包”……在每一处美食摊点前,“贪吃强”的脚都像被粘住了一样,迟迟不愿走。最后,我们只能任由他,独自“单飞”了。
天黑时分,我们班的微信群被“贪吃强”的妈妈找孩子的信息刷屏了――“谁见我家强子了?”“哪位同学和我家强子一块儿走的?”
当看到这些信息时,我和同学们立马告诉了“贪吃强”的妈妈,并和她一起去那条街找“贪吃强”。当我们找到“贪吃强”时,他正在吃烤肉串呢!他面前桌子上的竹签、铁签都堆成了小山。他已经吃得满嘴都是油,肚子溜圆儿了!
“强子,你妈正找你呢!”“来了啊,哥几个,一起,一起……”说着,“贪吃强”用肉乎乎的手拉着我们,让我们坐下来,然后又开始了一番新的“战斗”!
看着“贪吃强”这样子,他妈妈可真是哭笑不得。
7.抓住细微场景写活人物形象 篇七
“这个字的笔画写得不规范,重写!”我每次写作业都会听见老妈的命令。我不敢多想,只好重新写一个。
“这个字不对!”
“我重写……”还没等我说完,作业纸就被老妈撕去了。
我不得不从头再来……
我就是在这种被监视的情况下完成每一次家庭作业的。老妈就是悬在我头顶上的“剑”,我有一点点的失误,“剑”就会无情地刺下来……刺得我心惊肉跳。
【病因分析】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场面:一边是老妈雷厉风行的监管,一边是“我”的心惊胆战。这样的情景在大家的记忆里,不会陌生吧!
这么熟悉而有趣的情景没有写出趣味来,主要是因为:
1.没有抓住人物的特点。这个特点包括说话时的表情、动作以及心理活动。
2.描写的场面不细致,就是没有抓住细微的情节来刻画。如妈妈说话时是什么样的?声音大不大?吓不吓人?我的心情如何?是害怕还是反感?这些都要好好描写。
3.修辞方法过于单调。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是使习作丰富有趣不可缺少的技巧。这里可以运用夸张的方法来表现妈妈说话的声音大,可以用比喻手法写出“我”的心理活动。
【病文出院】
“这个字的笔画写得不规范,重写!”我每次写作业都会听见老妈的命令在我耳边响起。这不是什么好事情,很可能是电闪雷鸣的前奏。我不敢多想,只好重新写一个!
其实,我的手常常被妈妈的女高音吓得不听大脑指挥。这不,又写错了一个!唉!越是怕什么就来什么……还没有等我用橡皮擦去,就被老妈的火眼金睛看到了。
“这个字不对!”这次声音提高到了200分贝。
“我重写……”没等我说完,刺啦一声,作业纸就被老妈撕去了。
我不得不从头再来……
我就是在这种被监视的情况下完成每一次家庭作业的。老妈就是悬在我头顶上的“剑”,我有一点点的失误,“剑”就会无情地刺下来……刺得我心惊肉跳。
不要以为老妈一直如此这般严厉。其实,我的老妈是“百变星君”。这不,被批评之后,我的作业就漂漂亮亮地完成了。于是,我得到了老妈一番由衷的表扬,还有一杯热腾腾的鲜奶的奖励。
【经验总结】
8.怎样写好人物的心理活动 篇八
一件让我高兴的事①
星期日我跟妈妈去上英语。老师说:“谁第一就把谁的照片贴在光荣榜上……②我真想上光荣榜。”③
④第一项就是要听写154个单词。我已经在家里听写好几遍了,可在写的时候我心里还是非常紧张。⑤我第一个写完,可是我不敢先交卷子。这时有一位大姐姐把卷子交给了老师,⑥老师批完了她的卷子,我看见她的卷子打了151分。我只好也把卷子交了上去。老师问我写错了几个单词?我说:“不知道。”等老师让我看了成绩之后,我的心才干静下来。⑦我错了一个单词,打了153分。剩下的同学都不会写好几个单词。⑧
老师把我的卷子放到了最上面。老师说:“明天拿一张照片来……”我简直不敢相信我的耳朵。我第一!我太高兴了。⑨这就是让我高兴的一件事。⑩
① 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将题目改为《我的照片上光荣榜了》更传神。
② “到底是谁学英语,照片为什么贴在光荣榜上。”没有交代清楚,给人一种含糊不清的感觉。
③ 后引号用错了位置,应放在省略号的后面。
④ 注意上下文的衔接与过渡,这样写显得太突然,这就像一条河上没有桥一样,行人和车辆怎么通过呢?
⑤ 要把你听写单词时的动作、表情写细致,突出体现自己十分谨慎小心,非要争第一上光荣榜。
⑥ 既然你第一个写完了试卷却不敢交,让别人抢了“第一”,心里是怎么想的,补充出来。
⑦ “我的心才干静下来”这句话中的“干静”一词有误,应改为“平静”。
⑧ 这句话的语序颠倒不通顺,表意不够明确。
⑨ 补充出自己高兴时的具体表现,应抓住人物的动作、表情去写。
⑩ 这句无关紧要可以删去。
修改文
我的照片上光荣榜了
星期日,妈妈送我去上英语课。一进教室老师就说:“这次英语测试,谁考第一就把谁的照片贴在光荣榜上……”听老师这么一说,我更想上光荣榜了。可是转念一想,能不能考第一呢?
还没等我缓过神来,老师已经开始放录音了。第一项就是听录音写出154个单词。这些单词我已经让妈妈在家里听写好几遍了,可是为了争第一,在听写的时候我心里还是非常紧张,生怕出差错,一点都不敢走神。眼睛盯着试卷,担心写错了格式;侧耳倾听,连大气儿都不敢出,害怕听错了音写错单词……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第一个写完了154个单词,可是我不敢先交卷子。这时有一位大姐姐把卷子交给了老师,我心里有点儿不是滋味。我第一个写完都没敢先交卷呢!你的胆子可真“肥”啊!说不定弄个不及格,别说照片上不了光荣榜,还得挨老师的“K”。老师很快就批完了她的卷子,我瞥了一眼她的卷子,啊!打了151分。我心急如焚,为了早一点儿知道自己的“命运”如何,只好也把卷子交了上去。老师问我写错了几个单词?我吞吞吐吐地说:“不———知———道。”等老师让我看了成绩之后,我的心才平静下来。我仔细查看,写错了一个单词得了153分。虽然我超过了那位大姐姐,但我还是放心不下,因为后面还有那么多同学的试卷没批完呢!我只好耐心地等待。结果剩下的同学都有好几个单词不会写,成绩比那位大姐姐还“惨”。这时,我那颗悬着的心才落下来。
等到老师把所有的试卷批完后,却把我的卷子放到了最上面。显然是我取得了这次单词测试的第一名,我的心里甭提有多兴奋了。这时,老师微笑着对我说:“明天交一张照片来……”我简直不敢相信我的耳朵。我一蹦三尺高,大声喊道:“我第一啦!我的照片上光荣榜了……”
回到家里,妈妈也奖赏了我———准备了一桌丰盛的美餐来为我庆祝。并鼓励我再接再厉,争创更多的第一。
教师点评
小作者能够选取日常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事来写,因此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并写出了真情实感。修改稿相对于原文来说叙述具体多了,尤其对小作者心理活动的描写十分贴切,体现了儿童争强好胜的特点。如为了得第一却不敢第一个交卷,可别人抢先时,她心里又是十分嫉妒,最终因自己取得第一又兴奋得不得了。同学们,你对如何进行心理描写是不是有了一些灵感呢?拿起笔来写一写来自实际生活中感人的事、有趣的事……
9.写人物特点的作文 篇九
放学了,我站在和爸爸约定的地方等他。
开始我东瞧瞧西望望,快乐极了,一点不累。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大约20分钟,我的脚开始疼了,我只好活动活动。咦,那边有热闹看了,我真想去看,可是我不能离开位置,要不然爸爸找不到我怎么办呢。天渐渐暗下来了,我急了,我还要做作业呢,忽然一阵香味扑向我鼻子,我的肚子都被饿得咕咕叫了,我想:“爸爸忘记接我了吗?或是还没下班呢。”,在以前这个时候我都在吃香喷喷的米饭了。我真想一个人走回去,可是我走了,爸爸找不着我会着急得,我硬让自己等了下去。我忽然眼前一亮,爸爸来了!我和爸爸一起回家了。
如果那时爸爸没来的话,我还会等爸爸温暖的手把我的小手牵起,一起回家。
10.写姥姥的人物作文 篇十
那天姥姥刚刚动完手术回家,脸色苍白,眉宇间不时露出痛苦的表情。我很心疼,于是打开了音乐,跳起舞来。这时姥姥的脸上渐渐有了笑意,轻轻地对我说:“等我身体好了,我再给你烙饼吃。”一年前的那一幕在我脑海里渐渐鲜活起来。
暑假我住姥姥家,那时我婆的身体已经很不好,经常卧床休息。一天中午,天气非常炎热,虽然姥爷也给我准备好了饭菜,可我就是不肯吃,还不懂事地哭闹起来,其实心里想吃姥姥做的饭,只是见她躺在床上,就把心里的话咽了下去。大概是姥姥听到了我的哭闹,从床上慢慢坐了起来,对我说:“你别哭了,我出去给你弄点好吃的。”我马上停止哭泣,疑惑地问:“姥姥,外面那么热,你出去干嘛,我跟你一起去?”她笑着说:“屋里凉快,你在家呆着,听话。”说完,就朝门外走去。我想:姥姥到底干啥去了。我好奇地从窗口往外看,只见姥姥下楼后,正朝前面不远处的一片地瓜地慢慢走去。我再也懒地看了。过了一会儿,姥姥回来了,手里竟拿着一大把绿色的菜,并笑呵呵地对我说:“等着我,一会好吃的就出来了。”她顾不得休息,马上走进了厨房,好像姥姥的身体一下子没病了。我赶紧也跟了进去。她飞快地择菜、洗菜,然后剁碎,并搅拌上了鸡蛋、面粉等,不一会一个香喷喷的饼就出锅了。我早已垂涎欲滴了,立刻大吃起来。这饼外酥里嫩,还带着浓浓的野菜清香,是我从来没吃过的美味。姥姥看着我的吃相,脸上乐开了花。
11.历史可以这样写? 篇十一
《1913》是一部按时间顺序编纂而成的年度新闻和故事集锦,由国际年度大事和欧美文化名人的年度逸事组成。前者与后者的篇幅约为三七开,可见《1913》首先是一部名人八卦。二十世纪初的欧洲尤其是德奥文化名人在此几乎悉数登场。这里有作家、学者、艺术家(当时知名的画家、雕刻家更是一个不少),如卡夫卡和卡尔·施密特,如柯克西卡和贝恩,如里尔克和托马斯·曼,如特拉克尔和格奥尔格,如爱因斯坦和维特根斯坦。这里讲述了他们的情事和艳事:我们可以看到卡夫卡如何给菲丽丝·鲍尔写一封又一封热得发烫却又神经兮兮的情书和求婚书,卡尔·施密特如何堕入情网,被来历不明的慕尼黑舞女所蒙骗,热恋阿尔玛·马勒的柯克西卡如何被爱情之火温暖,又如何受嫉妒之火炙烤,有鲜明德意志种族特征的贝恩和有明显的东方特色的犹太女诗人埃尔泽·拉斯克-许勒如何“像一列德国快车和一列东方快车相向疾驰,撞得彼此血肉模糊、七扭八歪”,里尔克如何通过书信赢得女“粉丝”、女施主、女情人,又如何通过书信与她们进行周旋,等等。而且,不少爱情故事还与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拉斯克-许勒、阿尔玛·马勒-韦费尔这三个天才的风流女性或者说坏女人(femme fatale)有关。与上述爱情故事相映成趣的,是黑塞、荣格、施尼茨勒、德布林、穆齐尔、凯特·柯勒惠支等人对婚姻的抵触、失望、无奈。
除了爱情和婚姻,《1913》还记录了其他的名人逸事,力图揭示人性的丰富和命运的无常。譬如,路易斯·阿姆斯特朗成为爵士乐大师,是因为他在少不更事、调皮捣蛋的年代进了少管所(在此我们不得不联想到绿原先生因为蒙冤入狱而学会了马克思的母语并成为德语翻译大师)。再如,现代音乐大师、十二音体系的发明者勋伯格对数字十三怀有与生俱来的恐惧,在生活与创作中都刻意回避数字十三,但他最终还是死在一九五一年七月十三日。这种命运不得不令人长吁短叹。而读到下述逸事的时候,我们也许需要结合作品的起源对作品的价值进行重新思考:斯宾格勒撰写《西方的没落》,多少与他个人的孤僻、悲观以及他对泰坦尼克号沉没的过度象征化解读有关;亨利希·曼的《臣仆》旨在揭露德意志民族的劣根性,但是他写这本小说的原始冲动却来自他目睹威廉二世骑马路过菩提树下大街所产生的轰动效应,据此我们可以追问他是否对名人崇拜做了过度阐释;柏林的批评大腕儿阿尔弗雷德·克尔对托马斯·曼其人其作一向大加挞伐,其根本原因却在于慕尼黑的名门闺秀卡佳·普林斯海姆嫁给了托马斯·曼而不是他;维也纳的批评霸主卡尔·克劳斯对韦费尔的诗歌从赞赏变为抨击,不是因为韦费尔的诗歌时好时坏,而是因为韦费尔讲卡尔·克劳斯的情人西多妮的坏话偶然传到他的耳朵里。
《1913》的中文版副标题是“世纪之夏的浪荡子们”。这表明,中文译者把握了该书的主旋律,看出该书讲的主要就是世纪初欧洲艺术圈和文人圈里的那些事。“浪荡子们”这几个字添加得非常传神、巧妙、贴切。但是我们不敢肯定中文版的副标题是否符合弗洛里安·伊利斯的心意。原因在于,尽管伊利斯是一位学艺术史出身的畅销书作家,尽管他深知他的德国读者对这些文化名人如何熟悉,如何好奇,深知他们如何喜欢高级花边,但他显然不想把他的书定格在欧洲文艺圈,更不希望人们把他的书视为文艺界八卦大全。他有更高的追求,更多的心思,更好的算盘。这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1913》有绘制历史全景图的雄心壮志。我们看到,书中所提及的历史人物来自不同的国家、阶层和领域,讲述的历史事件又杂又多,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社会万象。既搞新闻串串烧,又搞日记串串烧,轮番从飞鸟视角和锁眼儿视角看世界,由此描绘了一幅异常开阔、异常丰富而庞杂的年度历史图景。这样的图景,传记中没有,“专史”中没有,“通史”中也没有。《1913》无疑填补了一个市场空白。
其次,《1913》体现出作者的历史意识。该书试图让读者感受历史距离,看出时代和观念的变迁,看出我们与一九一三之间的确相隔一百年,所以它记录了一些令人恍如隔世的事情,如德国皇帝禁止现役军官跳探戈舞,如天主教会在福尔达召开主教会议讨论如何防止电影对青少年进行精神污染,如走投无路者如何报复社会。同样令今人不可思议的是,奥皇弗兰茨·约瑟夫可以身着便装、只身一人去度假胜地而不用担心有人将他认出来,德皇威廉二世不仅在一次狩猎中一人射杀了几百头野生动物,而且还想立碑纪念自己的精准枪法。
最后,《1913》有政治抱负,并且非常巧妙地搞了一点政治投机。它的标题就是如此—中国读者一般看不出来,欧洲读者则多半心领神会。对于欧洲人尤其是德国人,一九一三是一个惹眼的、能瞬间激活历史记忆的数字。看到一九一三,他们会联想到紧随其后的一九一四,会不由自主地去一九一三年寻找一九一四年的预兆。毕竟,一九一四年才是二十世纪最最重要的一年:这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的炮火点燃了俄国的十月革命,开启了社会主义的历史;“一战”的炮火同时导致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灭亡,为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兴起埋下伏笔,德意志第三帝国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则奠定了今天的国际政治和国际秩序。而且,一九一四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有如下划时代的意义:它是人类的第一场工业化、机械化、毒气化战争,创下人数逾千万的屠杀记录;它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在近代以来的世界主宰地位,使非欧洲和非西欧大国如俄国、美国、日本迅速崛起;它使意识形态再度成为国际冲突乃至战争的根源:以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为立国之本的苏俄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仇视对象,后来的苏德战争及东西方冷战和局部热战都使人联想起久违的宗教战争或曰“唯心主义战争”,如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如欧洲十八世纪的三十年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欧洲列强的殖民战争都是缘于争霸和利益纷争,全都带有“唯物”特征。所以说,一九一四年才是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分界线,才是近代历史与现代历史的分水岭。一九一四年远比一九零零年重要。
nlc202309040939
弗洛里安·伊利斯了解西方社会的主流话语,了解欧洲读者尤其是德国读者的期待视阈,知道他们多半眼里看着一九一三心里想着一九一四,所以他非常巧妙地利用了一九一四年的历史—政治内涵,并因此大获成功。他不仅通过“世纪之夏”这一副标题来渲染燠热、焦躁、紧张的时代氛围(该书的英文译者看出其良苦用心,所以将副标题改为The Year Before the Storm—风暴来临的前一年),而且大讲几位世纪风云人物的年度活动与花边。所以,我们看到地下革命家斯大林从克拉科夫偷偷来到维也纳,然后偷偷回到俄罗斯,然后在圣彼得堡被捕,然后被遣送到西伯利亚;所以,我们看到斯大林如何跟列宁、跟托洛茨基互动,看到列宁致信高尔基谈论奥地利和俄国之间的一场战争与西欧革命的关系,我们还得知布哈林和托洛茨基在维也纳与斯大林见过面,得知布哈林和托洛茨基日后都会吃斯大林的子弹。我们还听见希特勒发表“愤青”言论,听见他抱怨维也纳的捷克人怎么比布拉格多、维也纳的犹太人怎么比耶路撒冷多、维也纳的克罗地亚人比萨格勒布多。但除此之外,这几个二十世纪的风云人物在一九一三年就没有什么惊天动地或者崭露峥嵘的言行,我们也看不到刀光剑影,嗅不到血雨腥风。我们所能看到的,是一些无关利害、无伤大雅的八卦和花边:列宁调侃斯大林是“格鲁吉亚帅哥”;斯大林在维也纳专心写他的《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无论在维也纳还是慕尼黑,街头画家希特勒都过着规矩、简朴、接近苦行僧的生活(可惜书中没有明确交代希特勒是素食者);风流倜傥的克罗地亚青年铁托在维也纳一边做试车员,一边做贵妇人的小情人等等。
对政治叙事和宏大叙事怀有期待的读者会觉得 《1913》虚张声势、虎头蛇尾。这一方面要归咎于作者在宣告短暂而可怕的二十世纪随着斯大林和希特勒在维也纳的出现而拉开序幕之后,并没有拿足够的材料来飨食读者。这些政治名人的故事和花边太少、太单薄,而且几乎全都集中在一九一三年的头两个月。如果和书中出现的文化名人相比,他们的确有些相形见绌。按理说,革命家、军事家、阴谋家的生活素材通常要比艺术家和学者丰富而精彩。这是为什么?是因为几位政治人物的年度生活本身就单调贫乏?还是因为作者敷衍了事或者力不从心?或者有其他考虑?另一方面,既然是“风暴来临的前一年”,这个一九一三年就应该布满“世界风云”乃至“战争风云”,就应该山雨欲来风满楼。但是在阅读《1913》的时候,我们很少见到这种场面,也几乎没有感觉到这种氛围。除了希特勒、布尔什维克和铁托的逸事和行踪,除了有关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在七月三日打响以及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法国的年度军费开支分别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3.9%、4.8%的简短新闻,没有别的事情使人联想到一九一四年就要来到。我们看不到帝国主义列强如何争霸,如何较量,如何磨刀霍霍,看不到各国的社会矛盾如何尖锐,民众如何焦虑不满,即便在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中间也见不着卡珊德拉和社会地震仪—本来我们可以有这种期待。《1913》里所描写的作家、学者、艺术家,根本就不像生活在一九一四的前一年,不像生活在“灾难的前夜”。他们似乎个个都沉湎于自己的思想世界和情感世界,都囿于小我和自己的小天地。对于逐渐逼近的一九一四,既没有清醒而理性的观察和预测,也没有来自直觉和本能的紧张和恐惧。这是为什么?是因为作者没有做事后孔明、没有做—用一个西式专业表达—面向过去的预言家的能力和意识?还是因为他信奉偶因论,不认为“一战”的爆发有其必然?或者他本来就想制造反差效果,就想揭示这些文化精英在灾难前夜的真实状态,就想把他们大难临头却浑然不觉的滑稽形象呈现给读者看?
如果我们拿通常对历史叙事和历史全景图的期待来衡量 《1913》,我们还会产生其他疑惑。我们可以问:为什么不多写点大国博弈如德意志帝国与英法俄的较量?为什么不写写工人运动和共产国际?为什么不说说威廉帝国的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在干什么?这些人物和事件跟一九一四之间难道不是有更多的关联?交代西班牙人海梅·拉蒙·麦卡德·德尔里奥·埃尔南德斯出生在一九一三年二月、威利·勃兰特出生在一九一三年十二月,这可以理解,因为前者奉斯大林之命刺杀了托洛茨基,后者通过其华沙之跪树立了一个忏悔民族的高大形象,可是,交代贝特霍尔德·拜兹、罗伯特·连布克、汉斯·费尔宾格生于一九一三年九月的依据是什么?他们是谁?还有,一九一三年的科学发明那么多,为什么单单提及亚甲二氧甲基苯丙胺的合成?为什么要通报卓别林拍处女作 《谋生》每周可以拿一百五十美元的酬劳?为什么要说明“每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这句保健格言产生于何时何地?它是如此的重要?其实,这十万个为什么都源于一个核心的问题:作者的选材依据是什么?他是否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是否勾勒出“完整”的历史画面?不过,这既是一个合情合理的问题,也是一个吹毛求疵甚至不得要领的问题。因为:谁能通晓一年之内发生的天下事?谁能在五花八门、成千上万的历史事件中区分主次、区分偶然与必然?谁能看出它们彼此的关联、看出它们与过去和未来的关联?从这个意义上讲,弗洛里安·伊利斯也许做了一件最为聪明的事情,即承认历史是不解的迷思和谜团,承认历史图景必须私有化。有了这一认识,他自然海阔天空,自然免于问责。他既可以理直气壮地从其个人视角勾勒一九一三年历史全景图,也可以勾勒非个性化的、具有散点透视特征的历史图案,把自己信手拈来的或是捉摸不透的历史材料统统摆在读者面前,让高明的读者去寻找微言大义、寻找历史事件的横向和纵向关联。理论上,包括一九一三年在内的任何一个历史年份都存在无数的可能和无数的发现。
眼见《1913》大获成功,我们心里也可能蠢蠢欲动,自问写一本中国版的《1913》效果如何?蓦然回首,我们已错失良机。我们的一九一三,本来有的可写。但错过了中国版的《1913》,我们也许可以祈盼中国版的《1914》、 《1918》或者《1919》。但必须指出的是,写这么一部故事类历史年鉴,也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不仅需要广阔的视野、翔实的资料、辛勤的付出,不仅需要叙事意识、叙事本领以及轻松幽默、深入浅出的语言。更为重要的是,作者要善于脚踏两只船,要一面向读者传达某种历史观、政治观、人生观乃至学术观,一面讲究留白艺术和字里行间,让读者去思考、去揣摩、去构建。同时,敏感的作家和学者还必须克服“影响的焦虑”—
谁让他弗洛里安·伊利斯做了撰写故事类历史年鉴的第一人!
(《1913:世纪之夏的浪荡子们》,[德]弗洛里安·伊利斯著,续文译,译林出版社二零一四年版)
12.巧用多媒体教会学生写人物外貌 篇十二
一、运用电教媒体, 指导观察整体
作文课堂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 重要的是能运用电教媒体创造出新颖、有趣、感人、活泼的语言环境, 使教与学双方始终处于“ 活化”状态。 所以我在上课开始的时候, 通过师生交谈, 使学生明确要求, 之后, 老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有代表性的学生的全身照片, 让学生说出这张照片的整体特征 ( 如:姓名、年龄、身材等) , 学生根据这种观察方法说出自己的整体特征, 最后教师选择适当的媒体, 比如学生感兴趣的明星、歌手等人物的照片, 说出他们的整体特征, 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兴趣, 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从整体上感知材料, 对所写的内容有一个初步而完整的印象。
二、利用电教媒体, 指导观察部分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观察、练说、纠正、补充等一系列训练, 说话的能力得到培养。 如, 在了解了某人物的整体特征以后, 多媒体出示该生的头部照片, 先让学生说出头部包括哪几部分, 再按顺序说出可爱的有特点的部分, 然后多媒体出示观察指导, 让学生根据学到的观察方法, 照镜子观察自己的头部, 先说出哪几个部分可爱, 怎么可爱展开联想。 接着是同位说, 互相交流, 集体评议。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兴致勃勃地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三、运用电教媒体, 连贯总括全貌
学生对人物外貌进行了部分观察之后, 还要从局部到整体进行连贯总说, 训练有头有尾说好一段话的能力。 此过程是让学生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方法, 觉得自己哪几部分可爱就介绍哪几部分。接着是播放录音, 录音内容是描写好的本班一个学生的外貌, 让大家听录音, 猜猜他是谁, 猜中了以后, 再把被描写的那个学生请到讲台上, 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会把这个学生描写得这么像。 这时, 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 老师因势利导, 在电视屏幕上再显示一个人物, 让学生运用学到的观察和描写方法进行观察总括描写外貌, 这个过程是一个思维、观察、感知、吸收、布局谋篇的综合过程。 这样学生在这个过程的参与中, 不但掌握了人物外貌的描写方法, 各个方面也会得到相应提高。
总之, 仔细观察是基础, 抓住特点是关键, 突出性格是重点。 我在教学中利用现代电教手段, 教给了学生观察、感知等方法, 为他们今后的写话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3.写神话人物的作文 篇十三
对这个“弼马温”,大家肯定再也熟悉不过了,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你看,他那一双大而有神的眼睛,那可是从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炼了九九八十一天才炼出来的“火眼金睛”,好像一睁眼就能闪出千千万万道金光,他能用那金光辨认出幻化为人形的妖怪。
他本领强大,都有什么呢?有“七十二变”“百变毫毛”“筋斗云”……想当年,孙悟空从花果山乘竹筏至“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师从菩提祖师,学道二十年,修成长生不老之身。
你看,那是什么?噢,原来是孙悟空变的小树呀!他不只能变小树,他能变世间万物,天上的神仙,地下的鬼怪;他能变飞禽走兽,房屋树木。真是世间无双。
你看,那千万个小悟空拿“三叉角儿棒”正在和蜈蚣精对战呢!怎么有那么多小悟空呢?噢,原来是那随便从身上扯下一丛毫毛变的呀!他身上的八万四千根毛羽,根根能变,应物随心。变出的小猴,刀来砍不着,枪去不能伤。
你看,天上的那个是什么?是鸟?是飞机?是流星?噢,原来是那个“弼马温”呀!它驾起筋斗云能跃十万八千里。筋斗云由朵朵金云组成,霞光四射,金光闪闪,它那云聚天气之灵气,万物之精华,炫彩无比。
听完了它的本领,就来听听它的武器和甲胄吧!快听呀!它有一根“中外闻名”的“定海神针铁”,也称“如意金箍棒”,重三千六百斤,绝世无双,乃东海龙王的镇海之宝。还有“西海龙王的黄金锁子甲、南海龙王的凤翅紫金冠、北海龙王的藕丝步云履”等等一系列甲胄也是孙悟空的装备,你说,孙悟空厉害不厉害?
孙悟空不但本领超强,还足智多谋、不畏艰险、勇敢坚强、忠心耿耿,宁愿为唐三藏费尽六叶连肝肺、三毛七孔心。唐僧不辩是非,不分人妖,错怪悟空,悟空被赶三次,他十分难过,但仍向师父拜了四拜。师父有难,悟能无奈,只得请悟空回来救师父,悟空总是毫不迟疑的赶回来救师父。
但是孙悟空也有缺点为,他喜欢捉弄、取笑别人。
14.写人物的作文评语 篇十四
有这样一种现象不知我们的老师注意了没有,当我们把评改好的习作发到学生手中后,学生们第一件事情就是赶紧打开自己的作文本,首先看分数,然后又迫不及待的翻看老师给他们写得评语。,他们想要知道老师给自己的作文作如何的评价。有的学生看到老师给自己的评价全是赞美之词时即刻喜形于色,于是拿着作文告诉这个告诉那个我的作文如何如何得到老师的夸奖,而有的学生看到老师给自己的评价一塌糊涂时立刻垂头丧气,恨不得躲得远远的,最好是没人在意、没人来问“老师给你的作文打了多少分,给你写什么样的评语了”可见这些可爱的学生是多么的在意老师们给他们作文的评价。
无论是居于文中寥寥数语的眉批,还是居于文末三言五语的总批,作文评语作为作文教学的一个环节,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给学生作文下评语,则是这一环节中的点睛之笔。作文评语既有评价功能,又有导向作用。精妙的评语,对学生大有裨益。往往能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燃点写作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恰如其分的评价,常常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指点迷津,明确改进方向,使得作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怎样的作文评语才算是恰当准确的?作文评语如何能最有效地发挥它的指导作用?为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摒弃传统的思维定势,废除以往的套话、废话,运用富有朝气、具有亲和力、带有创造性的语言,尽最大可能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
一、作文评价的尊重性
我想这在我们的作文评改中是首当其冲的。师生之间要能够达到心灵交汇,情感交流,则需要以平等为基础,以尊重为前提。师生对话是平等的对话,对话中体现老师对学生的尊重。这也正符合作文个性化的基本理念。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尊重个性,是课题理念提出的理论基础内容之一。传统教学中,作文评语往往是生硬、刻板、冷冰冰的,或是空洞的、含糊的评语,使学生觉得作文很抽象。作文本发下来以后,不是看一眼了事,就是连看都不看,使评语不能发挥其作用。其实,小学生作文不但是作文能力的体现,也是他们在生活实践中的亲身体验。所以教师要站在理解、尊重学生的角度,改变以往评语中教师说教者的行象,以亲切的口吻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耐心的心灵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二、作文评价的准确性
15.如何把人物写生动 篇十五
一、学会感知人的外表
外表,是一个人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它在我们对人的感知中往往是先入为主。写人的作文,当然不能忽略了对人物外表的描写。在平时,我们也许已经读到过很多人物描写的精彩片段,他们为什么能把人写得那么传神呢?我们又该怎样把人的外表写具体,写生动呢?
这首先应该解决感知人的外表从哪些方面入手的问题?一般地,一个人的外表,包括了他(她)的肖像、声音、动作等方面的特点。
一个人的外表,是我们对一个人外在的东西的了解。当然,我们了解一个人,只了解外表是远远不够的,但人的外表是人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我们“抓住一个人的特点”来说是很重要的。在我们与人打交道的时候,这个人的外表也总会左右着我们对这个人最初的评价。不能否认,一个人的长相好,先就会给我们留下不错的印象了。
下面我们先来说肖像。肖像,首先是容貌。所谓的容貌,主要是指人的五官。
先来画个头像吧!
脸型与肤色:圆脸?长脸?方脸?像苹果?像南瓜?像瓜子?像鸭蛋?棱角分明?线条柔和?白皙的脸?红润的脸?黝黑的脸?苍白的脸?泛青的脸?光洁的皮肤?布满皱纹?雀斑?年轻而充满活力?历尽沧桑?天真无邪?……
我们首先要对这一切作出正确的判断。然后才好下笔。
眼睛:是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呢,还是眯缝着一双小眼睛?这双眼睛是明亮的,还是暗淡的?是清澈的,还是浑浊的?你从这双眼睛里感受到的是慈爱?凶恶?狡黠?调皮?还是欣喜亦或悲哀?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来感知人,是不可以忽视眼睛的。况且,我们与人交往时注视人家的眼睛,也不算不礼貌哦!所以,你可以去大胆地研究别人的眼睛的。
鼻子:鹰钩鼻子?挺直的鼻梁?塌鼻子?像……?当然,如果这个人的鼻子实在没有什么特点,我们在作文中是可以忽略过去,不一定要描写的。
嘴巴:红润的嘴唇、苍白的嘴唇,嘴唇青紫;厚厚的嘴唇,薄薄的嘴唇,肉嘟嘟的嘴唇;嘴角总是向上翘着,像是总带着笑意;嘴角向下耷拉着,所以这张脸总是哭丧着……你看,嘴,也能表现一个人的特点,所以,一般也是不要忽略的好。
耳朵:有特点就写,没特点就可以略过。
发型:这还挺重要的呢,它能表现一个人的个性特点,要不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发廊与发型设计师呢?至于我们的感知对象是什么样的发型,我们也要作出正确的描述哦!
值得注意的是,作文写人,用文字描绘一个人的样子,还不同于画像,我们的感知对象是在动态之中的。所以,我们的描写可不能太生硬哦!让人物“活”起来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对人物的描写,并不是静止的,里面有人物的动作特点。例:人家那走路也勉强叫走路吧?不过更确切地说,应该叫“挪”,慢,且蹒跚,摇摇晃晃的,腆着个大肚子,可好玩了!也有对人物声音特点的描写:陈子琨说话的声音翁声翁气的,嗓音粗,又慢条斯理。可以看出,例文对人物外表的感知已经是比较全面了。
对人物外表的感知要全面,但也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在描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抓特点。但只要我们掌握了感知人物外表的方法,就不会感到无从下笔,写出来的作文就不会内容空洞了。
二、学会感知人的内心
前面我们提到过,人,是一种复杂的高级动物。那为什么说人是复杂的呢?就是因为人有个性,有思想,有追求,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品质特点。常言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我们要全面地感知一个人,只感知他的外表是肤浅的,还应该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看清楚这个人的内心世界,这样的感知才是全面的感知。
在这里,我要说的是,所谓的“内心”,指的是人物内在的东西,包括人物的性格、爱好、思想品质等。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感知一个人的内心呢?
1.通过人的语言来感知人的内心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一个善良的人,不会用刻薄的话去刺伤别人,相反,一个尖酸刻薄的人,他(她)的尖酸刻薄也主要表现在语言上。不同的人,他们所说的话一定是不同的。朴素的人有朴素的语言,深刻的人有深刻的语言。语言,有的直白,有的含蓄;有的天真,天真到惹人发笑;有的威严,威严到让人肃穆……
这里所说的感知语言,已经不是前面所说的感知声音了,而是指感知语言的内容,也就是我们的感知对象说了什么。“说了什么”当然要用我们的耳朵来感知喽!但我们在感知的时候,最好让我们的眼睛也参与进来。也就是说,我们不但要听人物说了什么,还要看他(她)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说话时的神态与动作是怎样的。只有这样,我们对人物内心的感知才会比较准确,也只有这样,我们的作文才会写得具体、生动。
2.通过人物动作来感知人物内心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儿子就要远行了,母亲的心里有多少的不舍啊。也许喜欢唠叨的母亲会千叮咛万嘱咐,但诗人孟郊笔下的这位母亲却只用“密密缝”的动作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情感。而诗人孟郊能够通过人物动作来感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才为我们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我们也会有孟郊这样的感知能力吗?
只要我们用心,我们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啊!
而且,我们写人的作文,也应该重视通过人物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
3.通过人物所做的具体的事例来感知人物内心
应该说,感知一个人,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说到不如做到”,一个人的思想品质最终还是要通过他(她)所做的事情表现出来的。我们的作文,要使人物形象生动丰满,就必须选取能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特点的具体事例来写。这是写好写人作文关键的地方。
当然,人物的语言、动作,应该是在人物所做的具体事例之中体现的,所以,感知人物的内心,最终还是要通过具体的事例。而我们的作文也应该在对人物具体事例的叙述中,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做具体的描写了。
16.写人物作文时怎样写好人物外貌 篇十六
|浏览:2162|更新:2012-04-07 12:09|标签: 作文
写作文总是要反映社会生活,也就离不开写人。要写人,就得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心理、行为、语言等生动具体的描绘,才能使人物栩栩如生。在这里,外貌描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
那么,怎样写好人物外貌呢?
步骤/方法
1.1
理解外貌描写的含义
所谓外貌描写,就是对人物外貌特征,即人物的容貌、衣饰、神情、姿态、声音等加以描写。由于人物的外貌总是与他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性格特征、脾气爱好有密切关系,因此,我们总是要通过外貌描写来表现人物的身份、职业和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2.2
不要为写外貌而写外貌
有些同学由于平日不注意观察周围的人物,在作文时往往不容易写好人物的外貌。如有的为写外貌而写外貌,不是选择特征,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而是把眼睛、鼻子、头发、胡须、衣服、裤子....什么都写上去。变成了毫无意义的啰嗦文字。
3.3
留心观察周围的人
抓住人物特征写好外貌,关键还是要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仔细看看他们不同的脸型、眼神、肤色、服饰。作文中有必要描写人物外貌时,还得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决定应当写出人物的哪些特征,使外貌描写真正能为表现文章的中心服务。
4.4
平时多注意积累写做用词
17.写人物特点的作文 篇十七
我父亲是个游戏狂人。他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就像两颗黑色的珍珠。他有一个高高的鼻子,像一座高山。他的嘴唇很薄,一张大大的嘴巴镶嵌在他的嘴唇中间。他吃得像个无底洞。他有两只香蕉粉丝一样的大耳朵。他也有像草一样的头发。
父亲34岁,身高178 cm,体重60 kg。爸爸有玩游戏的习惯。他休息的时候,中午晚上都玩。反正他一直在玩。爸爸也有一个好习惯,就是我不会的东西他都会教我。爸爸特别喜欢睡懒觉,玩手机,偷懒。这是我帅气又懒的爸爸!
18.有血有肉写人物 篇十八
在有些专家看来,一本著作的生动性、可读性同学术性、深刻性是矛盾的,两者不能兼顾。似乎学术性强的读物,文字就应当艰深,读者就应当稀少。我认为这是一种偏见,对广大读者说来,则是一种误解。读完《诸葛亮新传》,读者不会否认这本书总的来说是写得生动的,同时也不会否认这本书在学术上花了大功夫。只要翻阅卷末所附的五百多条详实有据的注释和考证,就可证明此言不虚。而且,作者对诸葛亮的思想属性(法家?儒家?道家?)还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按照以往“学术著作”的要求,“加强”这本书的“学术性”是容易的,只要把引文大段引入正文就可以了。但要深入浅出地表述大量史料反映出来的这个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就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了。更何况,《新传》在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差异性的考证上,即《三国演义》和历史上诸葛亮的差别上,作者还作了那么多令人信服的论证。
作为一种新的尝试,《新传》也有它的不足之处。首先,全书的写作风格不太一致。大部分章节是叙述式,但也有些章节,如第七章中“科教严明”、“治军”两节和第九章、第十章的某些部分,基本上是论文式的写法。如何把“叙”和“评”有机地结合起来,作者作了努力,但做得不够妥帖。其次,单纯叙述式的历史人物传记,不易爆发思想的火花。《新传》大部分是事实的表述,哲理的启示尚嫌不够,发人深思的思想性的语言不是很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这本书的思想价值。思想的提炼与概括,哲理的启示,要比单纯的叙述艰难得多。它需要作者高度的理论修养和思想水平。《贝多芬传》所以赢得世界性的声誉,首先不是因为罗曼·罗兰多采的文笔(这当然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而是因为他用艺术性的哲理的语言深刻展示了贝多芬伟大而坎坷的一生。这不是我们对作者的苛求,而是反映了读者热切的希望。第三,一般说来,作者写一个历史人物,很容易产生对传主的偏爱,对他怀有特殊的感情,把他写得好之又好。而在事实上,任何一个伟大人物都有他的时代、阶级、性格、思想上的局限性,没有纯粹的完人。《新传》这方面的缺点是明显的。对中国历史上这样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但也不能以全遮偏,而应当尽可能实事求是地恢复其本来面目,这才是公正地对待古人,才能正确地启示今人。
【写历史人物的作文】推荐阅读:
我最爱的历史人物的作文09-20
我与历史人物的一天高中作文10-03
我最喜爱的一位历史人物-叙事作文07-07
历史人物话题作文09-03
命运·周瑜历史人物作文08-27
写观察人物的作文-我的老师10-01
有名的历史人物故事07-17
怎么写好关于描写人物的600字作文06-15
近代史历史人物之曾国藩的评价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