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教师培训心得(共11篇)
1.统编教材教师培训心得 篇一
7月26日,为时一天的小学教材《道德与法治》培训紧张而有序。上午学习了视频的重要讲话。以及陈禾根主任对新编教材的理解和分享。下午聆听了骆帅老师对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具体措施和建议。一天下来,真是受益匪浅。
20xx年10月23日,党的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法治中国”的建设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须选择。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xx年9月在中小学起始年级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这门课程的开设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体现了中央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的治国理念,体现了贯彻党和国家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彰显了中华文化特色,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需求。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是价值观的教学,不是知识的教学。培育和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观就是课程和教学中的“最大公约数”,要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以核心价值观来统领教材和教学。
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经过培训、学习,正像一支训练有素大军的先行者。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构建中,将会把道德与法治教育深植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让道德与法治教育有魂、有根、有文化的境脉,有历史的纵深感和厚重感。
2.统编教材教师培训心得 篇二
经络腧穴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中医康复保健专业, 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学好以后的各科按摩的基础。本门课程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与课堂理论讲授相比, 它与临床结合紧密, 更容易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针对这些特点,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下方法:
一分组教学法
视力障碍班级学生年龄差距大, 文化水平不同, 他们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同, 因此, 在教学上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分组教学是以小组为单位, 优化组合不同文化层次的学生。分组原则主要根据视力、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等方面。保证每组学生中都有全盲学生、低视力学生、明眼学生。从中选取文化程度高、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作为小组长。教师在统一讲解理论课程后, 首先教师要手把手确保小组长定位准确, 然后由小组长手把手地教组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二手把手演示法
划经点穴是经络腧穴学的重要环节。因此, 要确保重点腧穴的准确定位, 由老师来把关。手把手演示法是教师在学生中选择一个骨性标志明显的学生作为模特, 然后教师用贴纸在模特身上把本堂课所学的腧穴贴好定位。再由学生分组触摸。触摸时教师握着学生的手进行指导。这样, 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老师的个别指点, 并且检验自己的定位是否准确。当然, 贴纸也可以用王不留行籽代替, 目的是让学生触摸突起的穴位, 加深记忆。
三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学生在实训室中, 两两一组, 其中一个学生扮演医生, 一个学生扮演患者, 互相点穴找触感。因为经络腧穴学的教学更强调实体操作, 所以学生在点穴时要有得气的感觉, 也就是在点到穴位后, 患者要有酸麻胀重的感觉, 而当位置不准确时, 患者就只有痛的感觉而没有得气感。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加深记忆;更让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学习, 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多媒体模型应用
本门课程主要在校内针灸推拿实训室中完成, 实训室中有针灸铜人、语音电子经络腧穴模型、发光电子经络模型、经络挂图等。利用盲人的听觉优势, 在教师讲授理论课程时, 利用语音电子经络模型, 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在学生操作过程中, 一遍一遍地播放, 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在课程结束时, 利用发光电子模型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发光电子模型是仿真人身高制作, 骨骼、肌肉标志比较明显, 而每个穴位都是突起的。这样方便盲生触摸, 教师需要在一旁指点。
总之, 经络腧穴学是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主干课程, 它能为以后的各科按摩打基础。这门课程内容多而杂乱, 要记忆的东西很多,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困难重重, 往往兴趣不高。所以, 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必须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并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而适合盲生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 需要特殊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孙朝霞.多样教学方法在残健生结合班级《经络腧穴学》教学中的应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3 (9)
3.统编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三
在上网课的过程中,我对改版的语文教材也有了更深的体会。
我们这册书的内容很丰富,有说明文、记叙文和文言文等。记得刚开始学说明文的时候,我们都百思不得其解,但在老师的耐心教导下,我们慢慢积累了许多说明方法,现在对这种文体也了然于心了。
记叙文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最容易理解的,因为文中的一件事情贯穿始终。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把自己当成主人公去深入阅读,身临其境,这种代入感能将学习的枯燥一扫而空。
当然,除了说明文和记叙文,接下来就要谈谈大家都不喜欢的文言文了!与以往相比,新教材中文言文的难度大大提高了,也许是为了与中考的内容衔接。所以,虽然说文言文学习起来很难,但是这有利于我们了解古人的写作方法,从而积累大量的文言知识。因此,我们必须保持自信的心态去学习,攻克这个难关!
我站在学生的角度,感觉这版教材从总体上看涵盖的内容比较丰富,知识的布局很严谨,非常符合我们现阶段初中生学习。
不过,美中不足的是,新教材对传统文化的设计偏少,我觉得现在很多年轻人的`传统文化意识很淡薄,所以教材更应该大力弘扬民族文化,让每个中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4.小学统编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四
一、编写目标明确,编写理念新颖。
1、单元内容组合方式多元化。表现为:题材组合、文体组合(如第三单元童话世界)、综合组合(如:第八单元的课文形式各样有文言文和记叙文,但都表现同一主题,那就是美好品质)。
2、增加语文学科内容的设计。发挥课文的示例作用,课文量由之前的三十多篇减为二十多篇,但是却要求学生的阅读量加大了。课文分为精读和泛读。精读课文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需要学习的语文要素,利用泛读课巩固练习精读课所学习的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并把这种方法拓展到课外阅读。精读课文:从阅读中学习表达方法。交流平台:归纳梳理,提炼方法。初试身手:初步尝试。习作例文:进一步感知方法。习作:形成单元习作成果。
3、强调“阅读与表达并重”。在每单元首页设导读页,导读页明确规定本单元的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这样大大方便了老师的教学,不用挖空心思的找了。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都是两个目标:阅读和表达。在每单元后的语文园地中增加“交流平台”,来回顾本单元所学语文要素。同时,本册教材加大表达的部分,分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并在课文后设小练笔。这样一课一得,增强活动性和指导性,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方法可依。并且着重提出,对于三年级作文不可要求过高,要按照学段目标,能按照顺序写清楚即可。
4、系统设计语文活动。语文活动以旁批、阅读提示等形式,设计启发式、引导性问题,强调自主性、启发性的阅读,初步开展批判性阅读、创造性阅读。体现阅读理解与阅读反思相结合。
二、编排大胆创新,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1、注重选文的时代性。更换了67%的文章。
2、按双线组织单元教学内容。用宽泛的人文主题将课文组织到一起,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线索。同时,将语文要素作为主线、明线,这包括: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方法(策略)和学习习惯……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地分布在各个单元。
3、增加了阅读策略单元。(阅读策略:读者为了获得对文本的理解,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而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阅读方法:属于技能性训练,需要大量重复性练习才能掌握,偏向于机械、表浅或记忆性的,如:默读。常用的阅读策略:复述、预测、提问、图像化、联结、概括、快速阅读、有目的地阅读、自我(理解)监控)。而在本册第四单元就是一个关于:预测的阅读策略单元。课文通过旁注和批注的形式引导读者一步步的猜测,并指导我们预测的方法。
三、新教材对语文教师的新要求。
1、提高思想认识,做学生的榜样。部编教材的立意高远,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张“立德树人”。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应努力将这一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行为中,既要润物无声地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又要避免空洞乏味的说教。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进一步加强自我的道德修养。严于律己,言传身教,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表率;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使自己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誉。
2、加强自我的专业修养,适应新时代新教材的要求。部编教材加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部编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篇目明显增加,较人教版语文教材相比,古诗文数量的增幅达80%左右。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的语文素养,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此外,新教材的投入使用意味着我们不能再像从前一样,过度依赖现成的教案,我们要自觉树立主动研究的专业意识,不断学习、不断尝试,做新教材的探索者、先驱者。
5.二年级语文统编教材网络培训心得 篇五
2017年9月15日,我校组织全体语文教师义务教育《小学二年级语文》统编教材网络直播培训会,在培训过程中,由谢先云、韦志榕、郑宇和帅小梅主讲。会议中,专家们详细介绍了小学语文教材,主要从识字教学、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与写话等方面进行培训指导,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了建设性的教学建议。
首先,培训讲座教师对语文新教材的编写理念以及教学策略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使我们全面地了解了新教材的内容,让我们有了新的认识,对教材的分析,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也增强了我们老师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信心。本次培训内容丰富多彩,实用性强。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教学经验。
其次,网络平台上,老师进一步剖析了二年级语文统编教材的内容板块和教材重难点,帮我们明确了今后教学的思路。我们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写字指导,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再次,新教材中增加了一个新的板块,和大人一起读,将课外阅读纳入了课程中,引导学生要大量阅读,让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并能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从而爱上阅读,充分的调动家庭教育的力量,共建书香型校园、书香型社会。大量的阅读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新教材的内容更加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尊重儿童的天性,引导学生去发现,去自主的探究。比如口语交际,从交际的实际入手,通过儿童最喜欢的游戏入手,让他们在游戏中发现交际的最基本要求,声音要让别人听到,要懂得认真听。
总之,通过参加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培训,我们老师对小学语文的新教材有了新的认识。为我们完善自我,提高理论水平提供了难得的平台。今后将切实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引领性,使学生获得能力的提高,为推动新课程改革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6.统编教材语文网络培训心得体会 篇六
一下午的培训,丝毫不觉得累。对我帮助的要点数不胜数,而今,摘取精华,与大家分享!
精彩一:
教会学生如何“抓关键语句”
宋老师讲座精华:
只要能帮助学生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句子,都是关键句。“两不宜”,不宜机械地教关键语句的概念,不宜将教师的理解强加于学生。“两需要”,需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增加,对关键句的理解,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
精彩二:
“对比”教学——《阅读链接》的巧妙运用
1、文本对比
对比之中,学生肯定会发现还是文中用生动、形象的表达写出了琥珀形成的过程。
2、句子对比
精彩三:
宋老师告诉我们:知识的从“输入—输出”,即从积累—表达的过程。让我知道了课本中“小练笔”的实用性。
宋老师举例:
“花坛里有各色各样的花。” 然后从花的形态、花期、色彩、习性等方面来写。
紧接着:
举例第二单元“小练笔”
宋老师告诉我们,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分析,照着样子写一段话。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使我豁然开朗。再加上我个人的想法,我认为,在讲授这个片段的时候,还可以运用三下第六单元中的语文要素—围绕着一句话把文章写清楚这个训练点来展开教学。培养学生真正能够学会从“输入到输出,从积累到表达”的能力。
7.统编教材教师培训心得 篇七
2019年x月xx日,我们六年级全体语文老师到xxxx学校进行统编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培训,分别聆听了xx、xx等专家的讲座。培训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时间,但培训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有对统编教材的编排特点的介绍,也有关于用好统编教材的具体指导,令我们对统编教材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可谓是受益匪浅。
一、统编教材的一些主要特点
通过网络培训,我发现统编教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清晰明了的双线结构
这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与人教版教材最大的不同。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每个单元的首页,都清晰明了地注明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如六年级上册八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分别是:触摸自然、革命岁月、有目的地阅读、围绕中心意思写、保护环境、艺术之类、走进鲁迅;八个单元与人文主题相对应的语文要素分别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借助相关的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这样的编排,清晰明了,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各个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学生的能力训练要点,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2、贴近学生生活的编排内容
部编版教材摒弃了人教版教材中一些学生感到艰涩难懂的课文,精心挑选了贴近学生生活的课文内容和知识板块,既贴地气,又具有时代气息,更加有助于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比如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夏天里的成长》《盼》等。
3、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
部编版教材,不管哪一个年级,都增加了大量有关传统文化的篇章,如六年级上册,不仅有古诗词方面的内容,而且有京剧、书法绘画等内容,让学生通过学习,更好地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注重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部编版教材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每一册书的八个单元,都分别安排有一个独立的阅读策略单元和习作单元,如六年级上册语文的第三单元,就安排了“有目的地阅读”这个阅读策略单元,通过形式多样的选文和提示,让学生掌握有目的阅读的科学方法。而在第五单元,则安排了主题为“围绕中心意思写”的习作单元,让学生在精心挑选的课文学习中,深入浅出地掌握“围绕中心意思写”的写作技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此外,注重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还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语文园地”和“快乐读书吧”的内容编排上。部编版“语文园地”与人教版教材最大的不同,就是设计了“词句段运用”这个单元,通过引导学生体会特定语段遣词造句的巧妙,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而“快乐读书吧”对相关名著的介绍和推荐,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海量阅读的意识。
二、对使用统编教材的一些看法
1、要有效进行新旧教材的合理衔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部编版教材,对于2019年9月份入读五、六年级的学生,可以说是最茫然、最无所适从的。这是因为,他们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统编教材,对教材的特点、知识体系一无所知;更重要的是,由于教材的变化,四年级前的统编教材中的课文他们没机会再学,造成了一部分知识链条的断片;而五、六年级入选的某些课文,他们在这之前早已学过,但现在却又要重学一遍。因此,要让他们一下子进入统编教材的学习状态,绝不是一件易事。
所以,作为五、六年级的语文老师,一定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不但要将本年级的教材特点和知识体系弄懂吃透,而且要勤于钻研,将之前一至四年级的教材进行巧妙整合,把握各个年级段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整个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知识体系的有机链接。只有这样,才能既使五、六年级的学生的知识链条得到科学的链接,又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建立“生活语文”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部编版教材的“口语交际”和写作,更注重语文知识与学生生活的有效联系,具有较大的实用性。六年级上册教材同样也不例外。如,第二单元的口语交际“演讲”,第六单元的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和习作“学写倡议书”,以及第七单元的习作“我的拿手好戏”等。生活处处有语文。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生活语文的理念,打破课内外的界限,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把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让学生不断实践,反复历练,培养学生日常口语交际的能力和习作能力。
3、要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培养学生长远的语文能力
纵观统编教材的编排内容,我们不难看出,教材入选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信息量大,知识难度高,学生如果没有相应的阅读量和阅读能力的话,要学好语文并用好语文是不容易的。而在2018届“北大培文杯”创意写作大赛的启动仪式上,部编版语文教材的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就甩下这样一句“耸人听闻”的话:“未来语文高考要实现15%的孩子连试卷都做不完!”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得语文者得天下。在语文越来越得到重视的情况下,谁的语文素养高,谁就能在竞争激烈的高考独木桥中“脱颖而出”。
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较高的语文素养?一方面,教师要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必要的语文知识和培养学生关键的语文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教材,新理念,新收获。希望所有的语文教师都能在统编教材这片沃土上不断钻研,不断改进,共同开启语文课程的新天地!
把握新教材 开启新征程
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今天我终于领到了期待许久的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教材啦!我捧在手里,贪婪地嗅着它的墨香,轻轻地抚摸着它的扉页,小心翼翼地翻看着,专心致志地聆听着xx、xx等专家详尽的讲读、高瞻远瞩的建议以及x主任意味深长的总结,如沐春风,心中的疑惑迷惘悄然消散了,脸上露出了微笑,心中腾涌着一浪又一浪时代教育教学的使命感——把握新教材,开启新征程!
一天的网络培训,真是收获颇丰啊!
一、全面认识了新教材的整体编排,把握了新教材的特点,心中有了谱儿,手头有了准儿了。
二、深刻领悟了新教材的重点、难点,明确了要教什么尤其是明确了单元导读的要素与每一课课后习题、口语交际、语文园地、习作之间相辅相成的密切联系,把握好备课的度。
三、虚心听取并认真揣摩专家的教学建议,明确了怎么教。如教第一单元时,应紧紧扣住单元阅读方法的要点“发挥想象,从读的内容想开去”,引导学生品析重点词句,进而想象。描述出可能出现的情景、心境,为单元习作做过渡,这样激发习作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借鉴课文写作方法——发挥想象,具体生动描述重点部分,养成写作习惯遵循写作规则,有着步步为营,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单元习作《变形记》就会有很多佳作诞生了。
四、深刻意识到课后拓展、课外阅读、积累背诵祖国经典文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因为新教材编排了课外书屋增添了古诗词的数量,这就要求我们鼓励引导学生博览群书,背诵古典诗文。让学生在茫茫的书海中,感受到天的高远、自然的奥秘、宇宙的神奇、祖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灿烂,人物的高风亮节,为人处事的道理、智慧……学生在书的世界里流连,在书的世界中陶醉,在书的世界中静听自己成长的拔节声━━不仅远离了庸俗、卑琐、浮躁、虚伪、愚昧,走近了高雅、乐观、宁静、善良、聪慧,而且把祖国传统文化中最经典、最精华的作品甚至世界的名著牢牢记在心灵深处,融化到血液里,构成学生一生发展的文化根基及心灵素养,这是我们民族的福祉,也是我们老师的骄傲!经典名著、诗、词、曲、对联、歇后语、谚语、成语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经岁月筛选而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无穷的艺术魅力,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它们的价值历久而弥新。我们不仅鼓励学生背诵积累,而且我们教师要挤时间背诵,因为积累了这些经典的文化就是融百家为己有。课堂上,就能旁征博引、驾驭教材、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创设出“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情景,打开“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让学生如沐清风,怡然自得。
新教材是中国语文教学的历史性反思和总结,又是对新一代人才的挑战和圆中国梦的战略应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教材就像和煦的春风,吹遍了教学的园地。站在教学第一线的我们处于时代的坐标,更应高瞻远瞩,穿越昨天与明天的思考,不懈钻研、探究、开拓,与时俱进,精益求精,争取把新教材,新思路,新教法牢牢把握好,因为语文教改的激流将会百舸争流,教学的园地将会百花竞艳,蓝图一定描绘得绚丽多彩!亲爱的同行们:新教材,新思维,新起点的号角已吹响了,我们牢记使命,开启新征程吧!
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培训心得
金秋九月,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正式与大家见面了。新教材对我们教师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作为第一届使用新教材的老师,我有太多的疑问与困惑。2019年x月xx日上午举行的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网络培训,各位专家从整体上分析教材结构,体系特点,编写意图,比较新旧教材的区别和特点,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哪些变化,提出了实在的教学建议。此次培训,受益匪浅,下面是我自己对新教材的浅显认识。
一、教材选文内容更加丰富,更有深度。
五年级上册教材选取了一批古今中外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既有传诵千百年的经典古诗文,如《论语》、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也有外国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如布封的《松鼠》、清少纳言的《四季之美》。此外,教材还选取了包括巴金、郭沫若、闻一多、许地山、叶圣陶、冰心、吴冠中、贾平凹、冯骥才、梁晓声等众多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的名篇名作。这些选文语言典范,既便于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情感上受到感染,满足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需求。
除了重视选文价值的经典性,五年级上册教材选文的广度也进一步拓展,不仅安排学生阅读历史故事、抒情散文等体裁丰富的文学作品,还安排了专门的单元让学生学习民间故事、学习说明文。相比于中低年级的选文,高年级的选文也更加有深度。
新教材选文有广度,有深度。因此,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注重语言文字的运用和积累。不仅要教给学生言语表达的内容,更要教给学生言语表达的方法,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新教材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层次分明。
五年级上册教材是高年级的起始册次,比中年级提出了更高的能力培养目标。同时为了防止学习的阶段性断层现象,教材也十分强调中高年级能力培养目标的循序渐进,有序提升。
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上,逐渐由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过渡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循序渐进地学习把握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五年级上册教材书共有两个单元涉及“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的方法学习,在四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习了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但是那个单元的课文相对简单,在方法学习上的要求也不高。进入五年级上册,随着课文难度的提升,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需要学习新的方法指导。教材在阅读方法的编排上,一方面是将阅读教学向课文外部拓展,在第四单元重在学习结合资料体会课文思想感情,另一方面是将阅读教学向课文内部深入,在第六单元则重点关注文中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清楚了单元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学时,就知道可以本单元教学的着力点在哪里。
在习作方面,五年级上册的要求由写清楚变成写具体,由写段落变成写篇章。教材重视习作过程的分解指导,通过各种方式,给学生提供习作的脚手架,从动笔前的观察和搜集资料,到习作时的组织材料,再到完成后的交流与修改,都根据不同话题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能够较好地保证习作方法训练落到实处。
进入高年级,口语交际在能力训练的目标上也有所提升。五年级上册教材的编排也充分体现能力的梯度发展,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倾听、表达、讨论能力。首先,教材在表达能力的培养方面形成了一个目标梯度。在三年级要求学生说清楚看法和理由,并能够运用合适的方法来讲述;四年级要求学生能够围绕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不遗漏主要信息;到了五年级上册,要求在陈述观点时要有依据、有条理。既要在表达之前搜集整理材料,选择合适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又要按照一定顺序分条讲述,说清楚理由。讲故事的时候要更加生动和灵活,能够丰富故事的细节,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说明高年级口语交际更加强调表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在倾听能力的培养方面也形成了一个目标梯度。三年级教材要求学生能了解讲话的内容,边听边思考;四年级要求学生能够判断别人说的话是否与话题相关;根据讨论的目的记录重要信息听清要点。都是处于听懂的层次上。五年级上册则要求学生在交流时用心倾听,能听出重点和不同。比如:听人说话能抓住重点。既能总结大家的共同意见,也能说明不同意见。倾听的要求从听懂到能边听边记,到做好归纳。
因此,我们教师在课程设计上也要有梯度。要让学生从简单的知识过渡到有难度的,这样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会对学习越来越有兴趣。
三、教材编排新颖,洋溢着时代的气息。
新版部编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新教材不仅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五年级上册教材共编排了8个单元。包括21篇精读课文,6篇略读课文和2篇习作例文。8个单元中,6个是普通阅读单元,单元主题分别是“万物有灵”“民间故事”爱国情怀“舐犊情深”自然之趣和读书明智。另两个是特殊单元,分别是第二单元阅读策略单元(提高阅读的速度)和第五单元习作单元(学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此外新教材还增加了“快乐阅读吧”栏目和“书写提示”的栏目。“书写提示”穿插安排,全册共出现2次,提示学生书写时注意行款整齐,开始欣赏楷书书法作品。“日积月累”集中安排古诗词、名言警句等传统文化的经典内容,让学生诵读、积累。第三单元后面还安排快乐读书吧栏目,将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这些新栏目的编排告诉我语文学习越来越重视孩子的阅读表达,听说读写。因此我们教师要利用好这些栏目,开拓孩子们的思维,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
8.统编教材教师培训心得 篇八
石泉三中
韩力
2018年3月13日我参加了“石泉县2018春季义务教育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网络培训,聆听专家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解读以及教材的解析,让我受益匪浅。
以前初中政治教材叫品德与生活,现在改为道德与法治,这一发动,响应和贯彻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驯化了中学法制教育,将依法治国理念根植于中学生的教育之中,有力地促进依法治国这一治国方针。
上午的培训是由张广宇老师讲座,(一)介绍了教材编写的背景:在国家《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纲领性文件指导下,必须加强中小学法治教育,思品课中法治教育是重要一个部分,把法治内容放入八年级下册是形势需要,《青少年法治大纲》的起草,大纲要求宪法教育为主要内容,要进一步深化宪法教育。
(二)编写理念
1、以宪法为主要内容,以宪法精神为主线,将宪法精神作为贯穿于全册的红线,统帅全篇灵魂。
2、以增强学生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为主旨。
3、遵循生活逻辑与知识逻辑相结合的原则。
(三)框架分析
坚持宪法至上、理解权利义务、人民当家做主、崇尚法治精神四块内容紧密联系,由总到分再到升,把了解宪法精神、培养学生公民和国家意识、践行宪法精神融为一体。
(四)知识把握:不要望文生义、不要迷信权威、不要墨守成规、切实加强学习。
(五)教材研读:字斟酌句、逐层分析,深入挖掘,宏观把握、去伪存真。下午由金利老师具体解读法治专册内容:
(一)理解教材:以宪法为主要内容的思考,提高法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帮助学生融入参与社会公共生活。
(二)研究教材:找准定位、缕清思路、细化内容、明确特点这几个环节去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主线与暗线。
(三)使用教材的建议:
要有效把握教学内容,重视法治实践活动,栏目的研究与转换。具体做到:
1、认真研读、挖掘教材,梳理教材的脉络框架。从总体上把握教材,了解教材结构,熟悉教材内容,做到心中有数。2.充分利用教材栏目,关注学习过程。3.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开发教学资源 4.重视研究评价方式的改革。
9.统编教材的心得体会 篇九
统编教材改动比较大,老师们拿到新教材,看到许多课文是新的,体例和教法是新的,改革的力度大,担心跟不上,用起来困难。这可以理解。但也要看到,这套教材的“新”,并非以革命的姿态把以前的教材教法全部颠覆,它是“守正创新”,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变化革新,是那种大家经过努力就跟得上的“创新”。所以不必焦虑,要以积极而又正常的心态来使用教材。
特别是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改革的幅度大,推开使用的步子应当稳一点。不能指望新教材一用,教学就来个天翻地覆。使用新教材,采用新教法,这是时代要求,大家对语文教学都有这样那样的不满嘛,要借新教材的使用去改进教学。但也不必把以往的语文教学说得一无是处,那并不符合事实,别把语文老师弄得“灰头土脸”。其实我们就是那样一步步走过来的,要尊重历史,有所继承,有所扬弃,有所发展。
使用新教材,改革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要立足于各自的学情,根据自己所在地区、学校或者班级的条件,在原有基础上去逐步调整、改进与更新。新教材的使用能否让我们的教学更上层楼,关键是教师,老师的思想和业务水平必须跟上,吃透教材,才能用好教材。而这需要时间,不可能靠几次培训就解决问题。 使用新教材,我不赞成一哄而起搞“运动”,不赞成形式主义,不赞成“一刀切”。办学条件好的,改革步子可以大一点,条件差的,也可以分步实施,创造条件去改,能改一寸是一寸。
今年秋季学期开学之后老师才拿到教材,时间这么紧张,现在对新教材还来不及熟悉和消化。应当容许先尝试采用新方式教一两个单元,积累了经验后,再把新教法推开。全国那么大,地区差异也大,办学的条件不同,要给学校和老师一定的选择权。
使用新教材,不只是教学方法要变化和适应,最主要的还是教学观念要更新。要理解新教材“新”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变化,有什么学理支持。建议大家备课时,认真研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和新教材对照着读,以加深对教材编写理念和设计意图的理解。因为新的高中语文教材是按照高中语文新课标编写的,如果说有创新,那是新课标要求之下的“新”;如果说新教材存在某些缺失,可能是课标的精神“转化”为教材内容的过程中出现的缺失。新的初中和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主要依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但也显然接受了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某些新理念。所以初中和小学老师也有必要研读一下高中新课标。把新教材和新课标对照研究,才知道教材哪些方面发生变化和创新,这些变化、创新是源于哪些理论、政策的要求。这样,我们对于如何用好新教材,站位就会高一些,而不至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现在全国的中小学老师都在着手研究如何实施新教材提出的那些新的理念和教学方式,这种研究和讨论是必要的,有些问题和困扰的解决会有一个过程。我想讲几点意见,澄清一些误解,让新教材使用和教学改革更加切实可行。
二、如何理解“学习任务群”
按照新课标要求,新教材是以“学习任务群”来整合单元教学的。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好处是突破单篇阅读精讲细析的固定模式,更加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建构“语文核心素养”。把过去比较零散的课文教学分为若干“学习任务群”,并且以任务群来组织单元教学,这样做,教学的目标就会比较集中而且清晰,我们的教学就不至于面面俱到,也可以避免什么课都大致是那一套程式的“同质化”弊病。使用新教材,备课就应当根据“学习任务群”所提示的“任务”去组织教学,把握某个单元或者某一课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让每个单元教学有哪些“干货”,都做到心中有数,这将有助于克服语文教学的随意性。
采用“学习任务群”的单元教学,更重要的,是为了减少灌输式讲解,减少“刷题”,多匀出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带着问题学,拓展阅读面,扩大阅读量。这对于解决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的“读书少”的问题,会有帮助。
采用“学习任务群”的单元教学,应当多往“学习活动”方面靠拢。备课就不能满足于准备好讲稿,而要考虑如何让学生在某种学习情境下带着某些“问题”(课题)去读书、思考和探究。老师要转变角色,由主要担负讲授,转为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即“活动”中学习。不是讲授不重要,也不必限定讲授,而是把教学的落脚点放在安排好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些课也可以多讲一点,有些少讲一点,都可以,但都力求围绕自主学习的“任务”去设计。教材的“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的编写方式是新的,和以前常见的习题不太一样,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何安排,其中都已经有所提示或者建议,备课要关注教材中的“单元学习任务”是如何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的,这种“活动”不能离开语文,主要是读书、思考和合作探究。
其实,课标中对各个“任务群”的教学功能、目标都有要求,有些属于“上位”的要求,似乎比较原则,备课时也应当特别关注,让教学设计的方向更加明确。比如,课标在论述“语文核心素养”时,提到要“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还提到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诸如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审美情趣,等等,是新提法,我们以前教学中较少关注的,新教材也在努力体现,备课时就应该多考虑。设计“文学阅读与欣赏”类的课,就要考虑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审美情趣。比如古诗词教学,不能满足于了解“作者原意”和“艺术手法”,更应当重视激发学生自主阅读中所获得的审美感受,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去欣赏。所谓“溯源性审美”,不能取代“生成性审美”。
三、整本书阅读的教学重在“目标管理”
这是新的课型,到底怎样做才有好的效果?还需要在实践中积累总结经验。统编初中语文的“名著导读”,每册指定必读2种书,三年一共12种。这也是“整本书阅读”。高中教材原来也考虑读4部以上的名著,后来考虑高中的学业负担重,还要面对高考,就把阅读的量减少,一共才读2部——《乡土中国》(费孝通)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是作为“任务群”专设2个单元的,都安排在必修。教材中的“整本书阅读”设计是提示性的,主要包括“阅读指导”和“学习任务”两部分,比较简单。“学习任务”主要引导阅读和思考,供学生选择其中一二,不必全部完成。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如何教“整本书阅读”,我想老师们会总结出好的办法。我的理解,“整本书阅读”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读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整本书阅读”的功夫在课外,应以课外阅读为主,课堂上可以安排一些交流分享活动。老师也可以给一些引导,主要是读“某一类书”的方法引导。比如,读《乡土中国》,要求学生注意概念和大小纲目,注意理论推导。读《红楼梦》,要求整体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注意从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入手去探究、体验与欣赏,等等,都是方法的引导。不要和一般课文教学那样去多加讲解,更不能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
我最近写了《乡土中国》导读,主要是提供读这类书的方法,定位在初步接触社会科学论著,扩展知识面,这个标准不宜定得太高,只要坚持读完,对书的内容及表达方式有大致了解,对社会科学研究有些体验和印象,就可以了。如果还能探索一下阅读这类书的门径,甚至引发对某些问题的思考探究,那就更好。老师可以给一些阅读方法的建议,主要让学生课外自主阅读,没有必要和单篇课文教学那样精雕细刻,也没有必要布置很多“活动”和“任务”。阅读可以促进写作,但读书又不能处处指向写作,也不要老是想着考试,那会败坏读书的兴趣。
别忘了,“整本书阅读”可以多少起到“磨性子”作用,“读书养性”,培育毅力,涵养心智,祛除浮躁。总之,“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不必搞得太复杂,重在“目标管理”,不要太多“过程管理”,能坚持完整通读几本书,就很不错了。处处安排写作或者讨论,“过程管理”太细,反而可能败坏读书的兴致。
四、语文老师要“读书养性”
新教材实施“学习任务群”单元教学,所谓“课”的构成原则也产生了变化,不再以单篇课文或者课时作为“课”的基本构成单位,而是根据“任务”来设 “课”。以往一篇就是一“课”,现在也还有一篇作为一“课”的,但更多的情况是一组课文为一“课”。因此教学的方式也会变化,不再一课一课的教,而是一组一组地学,即所谓“群文教学”。
“群文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但也不要理解为“群文”学习就比单篇教学更“高级”,也不是“群文教学”要取代单篇教学。在新教材中,单篇教学和“群文教学”是并存的。比如有些古文,有些比较深奥的经典,就仍然设计为单篇教学。注意,“群文教学”也应当有精读、略读之分,一课之中的两篇或者三篇课文,总有一篇是要精读的,老师要举例子,给方法,给读书和思考的方法,其他则让学生泛读。
下面,重点讲讲老师读书的问题,这是关键。要想用好新教材,老师必须跟上去读书。
语文老师要当“读书种子”,这是一种理想,一种责任,同时又是我们面临的很实际、很紧迫的职业要求。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有“三新”,也就是“新高考”“新课程”和“新教材”,必然会给老师提出更高的业务要求,在未来几年,老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会成为硬指标,读书少的问题会显得很突出。
统编中小学语文教材最主要的特色,就是“读书为要”,大量增加读书的份量。统编中小学语文教材最主要的特色,就是“读书为要”,大量增加读书的份量。问题是,老师是否能跟上这个“量”,能跟上这个“节奏”?初中阶段光是“名著导读”指定必读的12种,推荐自主选择阅读的24 种。我们初中语文老师读过的有多少?恐怕不会乐观,有些老师连其中一半也未见得读过。高中语文新教材改动很大,对读书的要求非常高。特别到了高二,实施“专题研习”型的教学,一个专题,三课文,要学生顺藤摸瓜,找出很多相关的资料来读,涉及多方面相关知识,老师就必须具备比学生宽广得多的知识面,要读很多书,才能应对一个“研习”单元。新教材要求学生多读书,老师一定得自己先多读。靠以前那点的“库存”,看来是不行了。这是“倒逼”我们去读书。
再说说高考,也正在“倒逼”我们老师读书。
这几年高考语文命题的确在变化,开始考阅读面和阅读速度,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也大大拓展。现在不只考文学,还涉及到哲学、历史、考古、经济、科学等方方面面。最近看到一篇报道标题有点吓人,说20xx年高考语文,考的都是没有读过的,读过的全都没有考。这也可以说是部分事实,体现一种改革和变动。考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嘛!如果我们当老师的还是老一套,我行我素,不读书或者少读书,看来是很难应对改革中的高考的!
但是现在很多老师读书的状态不见得好。他们也读书,但读的主要是与职业需要相关的实用的书,属于“职业性阅读”。明后天要上课了,今天赶紧找有关材料来读。或者要评职称了,立竿见影读一些“救急”的书。此外,就很少自由的读书、个性化的读书了。有些老师一年到头除了读几本备课用的书,其他很少读,顶多读一些畅销杂志,大部分时间都是网上的“碎片化阅读”。无聊的自媒体有一种“魔力”,捆绑住很多老师,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腾出来的那点时间,也被网络和流行阅读占据了。现在从网上获得资料很容易,所有课文的设计教案都可以从网上得到,似乎不用自己读书,拼贴拼贴,也能凑乎上课。但这种课是没有“温度”的,学生怎么可能会喜欢?有这么可能教好语文?
教语文是要有心境的,语文课人文性很强,教师的学养以及人格素养就格外重要。讲学养,既是教书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精神成长的需要。因此,无论多么忙,最好有“自己的园地”,那怕是一块不大的“自留地”。不要一窝蜂都在应对现实需求,评级呀、教学检查呀、还有没完没了的各种事情。当然这些都要应对,谁也不可能完全超越,但要保留一份清醒,一点距离,免得被动地全部卷进去。喜欢读书,有自己某一方面的专业爱好,能多少进入相关领域,有一定的研究,有些发言权,这太重要了。在这状态中,会有成就感,同时也让自己保持思想活力。“在状态中”,还能帮助抵制职业性疲倦。
面对信息过量现象,要有自觉,让自己具备一点信息传媒素养,知道现代信息传播的规律。对信息时代带来阅读方式的一些重大的变化(比如传播渠道方式),既要接受它,又要“看穿”它,不是被动面对,不是被裹挟。要培养自己有“定力”,这里说的“定力”,包括应对和过滤复杂过量信息的能力,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规律、以不变应万变的眼光,还有平常心。
因此,我要特别提到一个词——“读书养性”。要营造一个“自己的园地”,养成读书和思考的习惯,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养性,可以练脑,这不仅是能力,也是涵养,是素质,是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阅读可以拓展视野,可以接触人类的智慧,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可以让人在精神气质上超越庸常的环境。
“读书养性”和读书的实际目的不矛盾。读书为考试、为谋生谋职,都是必要的、合理的,实际的,但也要树立更高的“养性”的目标,让这个目标把考试、谋职等实际的目标带起来。
五、老师读书的三个“圈层”
接下来我们讨论比较具体的,想围绕如何读书,提一些建议,给大家一个参考。
首先就是读书的计划和书单。读书总不能抓到什么是什么。必须有一定的计划性,而不能采取网上阅读的那种姿态,只跟随潮流、或者完全由着性子来读。如果没有计划,又没有足够的毅力,是不可能坚持读书的。
每位老师的书单不可能都一样,但建议都能包括三个基本的部分,是套在一起的三个“圈”。最外围的那个“圈”,是通识的部分,凡是上过大学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都应当读过的那些书。主要是中外文化经典,是最基本的书。阅读的目的,是接触中外经典,感受人类智慧的结晶。这个部分的书目量不一定很多,比如三四年能通读十来种,就很不错了。
往里边的第二个“圈”,第二部分,是与自己从事专业或者职业相关的书目。比如,学物理的,可以给自己安排读点化学、数学、生物,以及信息科学等方面的书,还有就是与物理学有关的邻近学科领域方面的书,也可以以读点类似科技史、科技哲学,以及教育类等领域的书。学文科的,也要读点理科的书。语文老师读书的面应当比其他学科更宽一些。这样做的目的是打基础,拓展专业视野,触类旁通,活跃思维。
再往里边的第三个“圈”,是核心部分。这一部分的书目主要围绕自己的专业,或者自己特别感兴趣,希望有所研究的那些专业的书。当然,这三部分书目之外,还可以是一些消遣的、娱乐的,但不应当是主体,也不必计划太强,不用专门设定一个“圈”,随意读一点,调节一下就可以了。
大部分老师都上过大学,如果大学四年,真正完整阅读的书很少,大都是为了考试潦潦草草应对式的阅读,那么现在当老师了,就应当把大学期间应当读而没有好好读的那些基本的书重新读一遍。我看这比很多培训管用。
10.统编教材培训稿打印版 篇十
枣强教研室 吕爱东
一、“统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背景
这套新的教材包括小学和初中两部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先发行并投入使用的是一年级和七年级。其他年级教材还将陆续投入使用,要逐步取代原来的人教版小学与初中的语文教材。以前我们习惯以出版社来简称各个版本教材,比如“人教版”“苏教版”“粤教版”,等等。这套新教材,则可以叫“统编本”。
现有的语文教材编写出版还是“一纲多本”,大都是十多年前出版的,小学有12种版本,初中有8种版本,以后不会再增加新的版本了。原有的几个版本,现在也都做了修订,和“统编本”一同投入使用。“统编本”取代了原来人教版,占有的使用面比较大,小学约达70%,初中超过70%。其覆盖面还要逐步扩大,成为统编教材。
“统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从2012年3月8日正式启动,到现在4年多了。教材编写经过非常复杂、曲折的程序,从编写大纲、样张,征求意见,大纲送审,到进入编写,广泛征求意见,确定选文,反复讨论和调整体例框架,编写导语、习题,先后集中全组讨论就有十几次,分头开会研讨的次数更不计其数。起始年级初稿出来后,严格把关,先后经过14轮评审,包括学科评审(看内容的科学性,适切性)、综合评审(相关学科配合及各学段衔接)、专题评审(重点请外交、测绘等部门审查有关主权、边疆海域问题,以及请相关部门审查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终审(全面落实价值观的情况)这四个环节。还送100名基层的特级教师提意见,最后才提交给教育部,并与去年8月直接向中央汇报,又经过一年的修改和试教,终于在2016年6月底的中央宣传思想工作小组会上得于通过,并批准投入使用。
二、“统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体特色
1.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中央领导指出,教材编写实质上就是国家行为。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这就站到一个“国家行为”的高度来要求教材编写了。任何教材的编写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有基本的意识形态立场。作为“统编本”,这方面要求更高。“统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立意要高,高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指导思想明确,措施落实。措施就是八个字:“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新教材编写强调“整体规划,有机渗透”,并不等于所谓“政治挂帅”,而是要处处考虑尽可能服务于立德树人的目标。教材编写是整个教育的一环,我们的教育终究要立德树人,这个“德”,包括了政治,但远不止政治,还有道德、理想、情操等诸多方面的“德”。现在社会发展,出现很多前所未料的新问题,精神道德的滑坡让大家都担忧,这其实也是意识形态问题,整个教育包括教材编写不可能回避这些问题。立德树人非常必要,教材编写应当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整个教材编写过程,我们努力要避免的,是“表面文章”,是“穿靴戴帽”,而要做到“有机渗透”,使价值观化为语文的 “血肉”。注意把那些能充分体现核心价值观,特别是两个“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融入教材的文章选篇、内容安排、导语和习题的设计等诸多方面,融入语文所包含的语言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让学生乐于接受,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老师们拿到新教材,会感到立意的确比较高了,也很大气,既体现主流价值观,又不停留于“说教”。
教育部汇报时用了“润物无声”四个字。中央领导和评审专家对这一点是非常看好的。我们使用这套教材,也应当注意把核心价值观“有机渗透”,又“润物无声”,减少说教。在实际教学中,这也许不容易做到,但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2.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
在确定编写方案之前,编写组对十多年来课程改革以及课程标准实施的得失状况,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总结,让“课改”的经验,包括这些年提出的“以人为本”“自主性学习”等新的教学理念,在语文教材中沉淀下来。比如综合性学习,以及某些习题的设计,都在做这种“沉淀”。同时,又实事求是,正视某
些不符合教学规律的偏向。比如,现在语文教学普遍是两多一少:精读精讲太多,反复操练太多,学生读书太少。新编语文教材注意到这个问题,采取了一些改进办法。
“统编本”语文教材还格外注重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小学一年级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到了高年级和初中,每个单元都有往课外阅读延伸的设计,还安排了包括“名著导读”“古典诗文诵读”等栏目。新编语文力图让“教读”“自读”,加上“课外导读”,构成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这也是考虑到目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读书少的弊病,想在教材中起到某种纠偏的作用。此外,关于语文知识教学的问题,也是这些年一线教学中比较混乱的,新教材也力图有所作为。
3.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
社会上对教材很多批评,说明关心,有些批评意见对教材编写有好处。但也有太多意见属于印象式或者经验论的,并不了解教材编写也有其规律,要照顾到方方面面。教材编写需要听取意见,但不能被媒体裹挟,随波逐流;需要创新,但创新不是颠覆。要学习和继承以往教材编写好的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实行“编研结合”,使教材编写有科学性,符合语文教育规律,也更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统编本”语文教材还特别重视学界有关语文认知规律的研究成果,加以选择、吸收和转化,用来指导编写。比如,识字写字教学内容的安排,如何让孩子“多认少写”,尽快学会读书写字,新编一年级教材的识字课文就采纳了北师大关于儿童字频研究的成果,把儿童读书最需要先认识的300个字,安排在一年级教材中,努力体现教材编写的科学性。
“统编本”语文教材的组织工作主要是人教社小语室和中语室承担的,在新教材编写过程中,既要继承原来人教版的比较成熟可行的部分,包括选文和内容设计,又要吸收其他版本养分,超越人教版。大家可能还习惯把这套教材称为人教版,其实和原来人教版相比,显然不同,有新的格局、新的气象。
4.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
“统编本”语文教材在课文的选取、习题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安排等方面,努力切入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适应社会转型和时代需求,体现时代性。比如,如何正确地认识和使用新媒体,如何过滤信息,都在教材中有体现。此外,教材的课文有较多的更新,注重经典性和适合语文教学。和原来人教版比,新的课文约占30%以上。教科书编写语言、习题的题型变化、插图和装帧设计,都力图有所创新。
以上四点,是从总的方面说 “统编本”语文教材的基本思路和全新面貌。(采用温儒敏教授文稿)
三、教材设计的主要特点与创新设计
为使教材更好体现语文教育的规律,体现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编者在很多方面都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做了精心设计,努力按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构建教科书的新体系,创新教科书的设计和编排。
1.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创建灵活的单元结构体例,强化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为避免当前较为流行的“人文主题”组元或“人文与文体”混合组元带来的不同弊端,新编教材创新设计,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的结构。
一方面按照“人文主题”(如“修身正己”“至爱亲情”“人生之舟”等)组织单元,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但又不像以前教材那样给予明确的单元主题命名;同时又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 “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每个单元都有单元导语,对本单元主题略加提示,主要指出本单元的学习要点。
为何要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是因为现有各种版本语文教材,基本上都是主题单元结构。这是前些年实施课改,提倡人文性的结果。但主题单元结构有问题,只照顾到人文性,而可能忽略了语文教学的规律。选文也往往只顾一头,只考虑所选课文是否适合本单元主题,难于照顾到本单元应当学习哪些知识、训练哪些能力。语文教学也就失去必要的梯度。所以“统编本”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既适当保留人文主题,又不完全是人文主题来组织单元,有的则是文体组织单元,还有,就是适当淡化单元的主题,以便把必要的语文教学的要点、重点,按照一定顺序落实到各个单元中。
具体说来,初中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有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这是重头。另外,每学期有三次综合性学习,两个名著导读,还有两个课外古诗词诵读。(以七年级安排为例)
在教学实践中,大致可以按照教材的单元顺序进行,把若干板块的教学穿插安排。另外,综合性学习次数有所减少,中心更加突出。主要考虑到综合性学习是新的课型,十多年前没有的,这种课型有利于培养口语、写作等综合能力,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以及口语交际结合起来。但以前的教材几乎每个单元都有综合性学习,实施中有些困难,很多学校的综合性学习基本流于形式。“统编本”语文教材就在减少综合性学习的课时的同时,把这一课型做得更实在,每次的主题也更加集中,以提升这一课型的教学效果。新教材的口语教学表面上比以往教材要少,实际上是分散了,在综合性学习中有安排,在阅读教学中也有所体现。比如有些习题就设计了课堂的讨论,也是口语表达的练习。
老师们使用教材时,要在彼此融合方面多用心。可以按照新教材的单元顺序来安排教学,但不能拘泥于人文主题,要特别注意语文知识、能力的落实这条线。单元中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等几几个板块的划分主要是方便,大致上有序可循,但教学实践中还应当根据各自的实际来适当组合,没有必要划分得那样界限分明。
2.重视阅读能力与阅读兴趣的培养,建设“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
现在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几乎都分精读和略读两类课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普遍的做法是精读作为重点多讲一点,略读就少讲一点,差别就是时间的多少,也有很多老师怕完成不了教学计划,几乎不进行略读课,或者有的老师全都按照精读要求来安排,两种课型几乎没有什么区分。
其实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是有讲究的。精读课主要老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功能是什么?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味;而略读课呢,主要不是老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中,自己去试验、体会,很多情况下,略读课就是自主性的泛读。两种课型不同,功能也有不同,配合进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
不分精读略读,这是一种课型混淆。还有另外一种课型的混淆,不管学什么文体,无论小说、散文、诗歌、童话、议论文、科技文,全都用差不多的程序和讲法,都要讲什么作者介绍、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生词修辞,等等。课型也是没有变化,没有节奏。老是那一套,学生能不腻味? 这样的课怎么能激发读书的兴趣?课改这些年增加了许多课堂讨论,很热闹,但若课型混淆,教学效果还是不好。
“统编本”语文教材就有意识改变这种课型不分的状况,加大了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度,初中教材干脆改“精读”为“教读”,“略读”为“自读”。新编教材的阅读教学,以各单元课文学习(分“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为主,辅之以“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诵读”,共同构建一个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并在这方面凸显特色,以更好地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倡议,并达到课标提出的课内外阅读总量400万字的要求。
分清教读课和自读课两种课型,教读课老师讲为主,自读课就让学生自主阅读。
而且教读课也不要老是一套固定程式,应当根据课文内容、文体以及单元要求的教学目标,来设计不同的教案程序,突出每一课的特点和重点。自读课要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新教材对不同文体课文的教学,也有不同的课型提示,这些提示或者在预习与导读中,在思考题中,或者在教师用书中,老师们可以参照实行。
“统编本”语文教材更加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以往语文教学比较偏重精读,抠得很死,虽然有用,但这是很不够的。比如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读整本的书,等等,以往教材与教学都较少关注,结果是多数学生只会精读,只会考试,而阅读速度很慢,也不晓得运用各种不同的阅读方法。希望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格外注意阅读方法问题,重视阅读速度的教学。
3.选文注重经典性、多样化,文质兼美,尤其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课标要求:“教材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各种类别配置适当,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要重视开发高质量的新课文。”
初中原来每一册都是30篇课文,现在减为24篇。数量减少,不等于教学总量减少,而是增加了课外阅读、名著导读和写作的分量,几个板块的内容方式在调整,使教学内容更丰富,也更有效。
“统编本”语文教材的课文选篇,更加强调4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当然,还要适
当兼顾时代性。这也是针对性的。课改之后流行的各种版本语文,都把人文性放在最重要位置,另外,很重视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多选“时文”。这不能说不好,但不能偏了,新教材回到“守正”的立场,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和适宜教学。大家会发现,很多经典课文这次又回来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接触人类智慧的结晶,让学生对中外经典文化有尊严感。所选课文大部分是文学史、文化史上有定评的作品,包括那些沉淀下来、得到广泛认可的作品。以经典为主,可以使学生打破时空的界限,与文学、思想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以便学生在生命与语文学习的起点就占据精神和语文的制高点,为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同时从作品中感受伟大心灵的搏动,领悟言语世界的奥秘,提高语文水平和提升精神境界。
还有一个变化非常明显,就是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初中古诗文选篇是124篇,约占所有选篇的51.5%,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小学选了40篇,初中29篇。鲁迅的作品也选有 《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等9篇。
本套教材也特别注重时代性,下大力气开发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的高质量的新课文。像《植树的牧羊人》(七上14课)赞颂了一个默默植树的心灵高贵的牧羊人,在全球环境恶化的今天,牧羊人以一己之力改善一个区域环境的精神,有着很强的时代意义。再如《带上她的眼睛》(七下23课)是当代科幻大家刘慈欣的名作,编写组专门请他本人适应教材的篇幅做了改写,文字优美,内容感人。据统计,新课文开发量占全部课文的30%以上,七年级上册甚至达到40%以上。
此外,选文强调多样性,所选文章既要思想格调高,有利于核心价值观培养,又要语言形式优美,满足“语文素养”这条线的教学需要,值得咀嚼、涵泳,并能激发阅读兴趣的作品,提升审美能力。同时,还要注意难度适中,适合特定年段学生学习,适合教学。尤其重视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选取和学习。以现代文为主,精选古代诗文,外国的作品也占一定比重。还将选收一些科普文、新闻报道、应用文,以及非连续性文本。实践证明以往教材中不少传统的课文是社会广泛接受的,新编教材也会注意连续性,将保持60%左右传统的课文。
4.多层次构建自主学习的助学系统,便于学生使用。
新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为学习主体,教材编写也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从内容到形式,处处为学生考虑,适应学生自学的需要。新教材注重建构助学系统,包括单元提示、预习(阅读提示)、注释、练习、写作技巧的点拨、探究性学习、阅读链接等等,力求使教材不只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自学的学本。(四个意识,幻灯片展示)
比如阅读教学,不只是注重字、词、句及段篇的积累和理解,也非常重视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对教材的阅读品味;让学生养成读书的良好方式。如果只是精读精讲,反复操练,没有激发阅读兴趣,也没有较多的阅读量和阅读面,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写作能力是不可能提升的。扩大阅读量,这是改革的方向。老师们使用新教材,要研究如何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这一条,语文素养的提升才不是空话。
现在语文课最大的弊病就是读书太少。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新教材虽然力图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但也还需要老师们去“加码”。建议老师们采取1+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有些老师反映说由于条件限制,难于选择课外阅读的材料。人教社近期出版有《语文素养读本》,从小学到高中,每学年2册,和教材有所呼应,大家可以参考选择。
再比如教材中的课外古诗词诵读,可以要求学生去反复诵读,不一定要和课文那样逐篇讲解。大家注意其导读的写法,除了简明地介绍作品的内容及艺术特色,还格外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不同的艺术风格,学习有关古典文学鉴赏的某些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新编教材采用多种办法,将课堂学习拓展延伸到课外,包括课外阅读的指导和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注意贴近学生生活,与时代相关联,设计新颖而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此外,还将通过配套资源、网络等提供辅助教学、拓展教学的内容,进一步帮助学生自学。
5.强调学生自主活动、体验,引导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中获得语文能力。
语文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忽视这一特点,语文教学会更多地陷入课文分析、知识讲解、机械训练中;随着课改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培养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重要,培养在特定情境中完成特定任务、解决特定问题的重要。
为此,新编教材在原来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基础上,七年级的综合性学习更加关注活动过程,注重综合实践,关注非连续性文本,在八、九年级新增4个专门的“活动探究”单元,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活动探究单元以任务为轴心,以阅读为抓手,整合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资料搜集、活动策划、实地考察等项目,形成一个综合实践系统,读写互动,听说融合,由课内到课外,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运用能力。其基本设计思路是:文本学习-实践活动-写作。
文本学习,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某一文体的特点,把握其阅读策略,为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课内拓展开去,或实施采访,或模拟演讲,或朗诵鉴赏,或深入揣摩,排演剧本。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充分利用文本阅读中学到的知识,比如借助戏剧的知识,揣摩人物台词,把握人物形象,以更好地代入角色。活动的落脚点是写作,或将活动搜集的素材整理成文,或者根据活动要求撰写文稿,或者进行文学创作,或者记录活动中的点滴感悟。
6.合理安排各种语文知识,随文学习,学以致用。
语文知识如何体现,是教材编写的一大难题。现在的教学受制于应试教育,往往很注重讲授和操练,注重做题,语文知识的传授过分强调系统性或基本取消知识的学习,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或把握母语自身的特点。新教材尽量避免这些弊病,语文知识的呈现方式力戒繁复,不要求学生死板记忆概念定义,不刻意追求系统性,而尽量和阅读写作教学结合,学以致用。
新教材在语文知识的安排上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除旧布新,删繁就简,依据课标中附录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有计划地安排到相关联的教学内容中;二是格外重视程序性知识,诸如阅读策略、写作策略等,目的是让学生学了之后能自主建构知识;三是特别注重“随文学习”的原则,主要素材来自课文,又很自然体现在各单元习题和相关设计中;四是与课文结合适当安排一些小补白,以简洁易懂的方式适当介绍有关文学、语言、修辞、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选择精要,且多与阅读、写作配合,有利于教师掌握与实施,也有利于学生自学。这种种安排设计,避免了过分追求系统性所造成的机械与繁琐,又能体现教学的层级和梯度,应当是比较可行且有效的。(课后补白七上:实词,词义和语境,词语的感情色彩,同义词和反义词,敬辞和谦辞,比喻和比拟。七下:虚词,短语,排比。)
7.读写结合,强化指导,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
本套教材的写作专题,尽量与各单元阅读的学习重点配合,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良好的写作习惯开始,逐步培养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各类文体及游记、书信、小传等实用类文本的写作能力。在突出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引导。写作方法和技能训练的设计编排照顾到教学顺序,让老师能够落实,克服随意性。但也注意到避免应试式的反复操练。写作课的系列努力做到中心突出,简明扼要,有可操作性。
七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良好的写作习惯(如“热爱生活,热爱写作”“文从字顺”),在此基础上初步培养写人记事的能力;
八、九年级写作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文体写作,如“怎样写消息”“撰写演讲稿”“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论证要合理”等;二是改编式写作,主要是学习仿写、改写、扩写、缩写;三是作文程式学习,包括“审题立意”“布局谋篇”“修改润色”“有创意地表达”等内容。每个单元的专题设置尽量与本单元阅读的学习重点相配合,写作题目力求灵活多样,并注重搭建台阶,突出支撑性和指导性。
以七年级写作为例来看,教材在写作上强调“一课一得”,并增强活动性和指导性。
1.写作教材各专题的选择力求使学生能一课一得,避免笼统和大而无当。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会记事”,旨在培养学生的叙事能力,可讲的点很多,教材并没有面面俱到,全面论述,而是选择了两个点指导学生,一个是事情要写清楚、写明白,一个是要写出感情。这两个要求并不高深,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按照教语文材要求去做,学生至少能做到一课一得。
2.写作教学力求调动学生的兴趣,改变学生害怕写作的现状。一是设计一些激发学生兴趣的专题,比如七上第一单元的写作,题目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其实就是一节“激趣”课,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即生活,从第一次写作开始就要丢开畏难情绪,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二是写作指导中穿插一
些小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激发写作的灵感。比如七上第一单元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一些习焉不察的事情,像语文老师最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爸爸每天到家后第一件事做什么等。这些细节,很多学生可能真的想不出,他就会到生活中去有意识观察,无形之中提升了他的观察能力,也可能帮他找到了一个写作的素材。三是注意与课文的照应和配合,读写结合,学以致用,让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架起桥梁;四是写作实践中片段写作和整篇写作结合,前者往往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类似于热身,利于学生更好进入写作状态。比如七上第六单元写作 “发挥联想与想象”第一题设计了一个小活动:“故事接龙。同学们分组围坐,由第一个同学开始写一句话作为故事的开头,比如:“那一天,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其他同学依次写下去。”饶有趣味,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意识:
3.写作实践加强了指导性。每课的“写作实践”题下都设计有“提示”,短的三两条,长的四五条,旨在帮助学生审题,打开写作思路,并提出方法建议。比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写作“思路要清晰”第二题的“提示”:
(1)文章强调的是“回家晚了”。为什么这一天回家最晚?往常是怎样的情形?这天回家前遇到了什么事?回家后又发生了什么?你的心里有怎样的感受?
(2)记叙事情时,思路要清晰。可以用顺叙,先写自己遇到的事情,再写回家晚了的结果;也可以用倒叙,先写回家晚了的结果,再交代之前发生的事情。
(3)立意不同,写作的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如果要强调导致“回家最晚”的原因,则回家后的情况可略写甚至不写;如果要强调“回家最晚”的后果,则原因可以略写。
这个“提示”较为详尽,既帮助学生将话题展开,提示写作的内容,又附有简要的写作提示,可以说给了学生写作足够的辅助。
(吴孝梅《取舍有法,一课一得》视频)
8.通过多种途径,特别是利用新技术手段,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
新教材在根据课标规定安排课程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为师生教学留出选择与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需要。主要措施有五:(1)设置教读、自读两类课文,且两类课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2)依照双线组元的总体计划,思考题设计有序列、分层次,写作实践丰富多样、贴近学生,探究性学习内容具有较高的普适性,兼顾核心价值观和语文素养等;(3)在主体学习内容以外,尽可能多地提供扩展阅读的建议和资料,提供学习的策略,为学生广泛阅读、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留有空间;(4)每个单元各板块的设计都尽量考虑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利用学生身边的语文资源,使语文教学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5)合理而适当地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等手段,扩大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空间。
11.初中历史统编教材培训心得四篇 篇十一
感悟教材新理念 认识教材新特点
-----参加初中历史统编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润城中学 李斌
7月11-12日,我参加了在太原举行的为期两天的2018年统编初中历史教材培训会。本次教材培训时间短,但内容详实,高屋建瓴,既有一线名师作的新教材公开课,又有专家对新教材的解读,使我受益匪浅。
一、从课堂教学中得经验
本次培训共听了三节课:大同一中范琼老师的《百家争鸣》,临汾乡宁县丁俊伟老师的《太平天国运动》,省实验中学李思勤老师的《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的说课。同时,三位教育专家又进行了点评。我收获了以下几点:
1.课堂教学要树立课标意识。课标是教学活动的依据和总纲领,在课标的基础上制定的教学目标才能更科学。丁俊伟老师的课就体现了这一点。
2.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三位老师都运用了时间轴和地图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三位老师还注重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例如:丁俊伟老师通过让学生研读材料(史实),说明《天朝田亩制度》不能实现的原因。又如:李思勤老师通过对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的发展历程的介绍来让学生概括西欧大学兴起的原因。
3.教学中要让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让历史为现实服务,从而体现学习历史的价值。范琼老师将中国的古代传统思想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联系起来体现了历史为现实服务和指导的作用。丁俊伟老师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发展历程的讲授,让学生感悟历史发展规律。
4.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落实,让学生由浅入深,形成知识整体架构,充分掌握知识。
二、从专家讲座中受启发
本次培训还安排了三场专家讲座,大同市教学科研中心韩宏庆作了《新教材,新理念,新方法》的讲座,她以七年级第二单元为例,从课标要求,教学活动建议以及各课是如何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方面进行了讲解,太原市教科研中心周继荣以《用好新教材,提升课堂效率》为题,重点对八年级各单元从梳理线索、突破重难点、教学方法策略方面进行了分析,太原市迎泽区教研室闫晓星以九年级第三单元为例,从教材分析和教学策略两个方面谈了对本单元教材的使用构想。通过聆听专家的讲座,我主要有以下几点认识:
1.要更新历史教学理念。新理念指“以学生发展为主,立德树人为目标”,把教材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本”.新教材内容生动,更注重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培养,因此在使用统编教材时,教师的启迪作用将更加突显,教师要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体验和参与程度。
2.要以唯物史观为教学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力图科学、准确地展现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对历史问题作出实事求是的评述。
3.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理念落实在历史教材中,充分挖掘和叙述历史教学内容中与这些方面有密切关系的史事,从历史发展的演进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培训,我开始真正感悟新教材的新理念,同时,新教材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每个历史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它给每位教师提供了发挥的舞台,引领我们每一位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切实用好教材,激励我们成长为掌握教学真谛的优秀教师。因此我要深入学习、贯彻这次培训的内容,用新的教学理念去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和学生一起共同提高,教学相长。
在学习中进步 从实践中提升
——部编教材初中历史培训心得体会
玉琳中学 吉酒军
7月11日—12日,在太原参加了2018年部编教材初中历史培训。一天半的时间里,倾听了名师的课堂,聆听了专家的讲座。在学习借鉴和相互交流中,我收获了很多,就将我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一、只有敬业 才能成功
7月11日上午,大同一中的范琼老师给我们呈现了七年级历史课《百家争鸣》。范老师从网络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时间线索展开,利用生动的课件,在师生互动和学生展示中,留下了一个个精彩的瞬间,在学习中国共产党享,在拓展中延伸。课间短暂休息后,临汾市乡宁一中的丁俊伟老师给我们展示了八年级历史课《太平天国运动》,丁老师课的最大亮点是他的设计意识,课以“梦”立意,从“梦的孕育”开始,课堂主体内容分为筑梦篇——圆梦篇——梦碎篇。在大量的文字材料和图片的展示中,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开放表达。生动的课堂让人回味无穷。此后一天的时间里,学科专家们结合新教材先后进行了专题讲座。依次有《新教材 新理念 新方法》、《用好新教材 提高课堂效率》和《教材使用构想——封建时代的欧洲》,专家们都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制作了课件,结合实例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讲解。这份用心投入,这种敬业精神,就值得我学习。只有认认真真的的付出,才会有他们的成功。名师、专家的奉献精神给了我人生的启迪。
二、坚持学习拓展知识
部编教材从去年开始在我们学校使用,对于我们这些不是历史专业学科毕业的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知识储备不够,教学就很困难。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新的教育教学工作。
部编教材和以前使用的教材相比,从内容到编排方式都有着很大的变动。不积极学习,知识层面的很多问题都无法解决。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恐怕一桶水都不够,而是需要一条河,厚积才能薄发。八年级上册教材新学期即将使用,周继荣专家结合教材进行了生动的解读,许多重要的历史知识我才真正的清楚和明白。从部编教材的变化到新教材的单元分析,我学到了许多知识。闫晓星专家结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进行新教材使用方法的讲解。九年级古代史变动很大,新增加了许多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增长了知识,为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基础。培训中,我认真倾听,仔细记笔记。培训结束后,我一次次看专家的课件。我需要坚持不断地学习,去获取知识,在积累中充实自己。
三、立足教学 提升能力
仅仅拥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对于教师来说还远远不够。因为我们是知识的传播者,我们的职业要求我们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更需要扎实的教学能力。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太原培训,向优秀教师和学科专家学习,和各学校的老师交流,让我有了许多想法和思路,当然这需要立足于教学进行实践。7月12日上午,省实验中学的李思勤老师对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中世纪的城市和大学的兴起》进行了说课,让我全方位的了解了说课的内容和流程。这种学习本身就有助于学科能力的提升,能说好课就证明可以准确把握课的内容,有清晰的教学思路。韩宏庆专家的《新教材 新理念 新方法》,结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展开,结合每课的知识充分解读,并提供了相应的教法和建议。周继荣专家从用新教材,提升课堂效率的角度展开,先讲了部编教材新变化,并从指导原则、价值观导向和教材内容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八年级教材进行解读,如对于新教材的单元,从梳理线索,把握特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建议,方法策略三个方面展开。知识梳理、网络构建的方式让我对单元知识有了整体把握。教学策略上,在突出重点方面,提供的是叶小兵教授的方法,突出难点方面用的是北京特级教师陈毓秀的观点,同时举实例进行分析,并告诉我们如何讲好历史课的方法。特别是最后的教学策略:从总体上把握板块的线索;加强课与课相互间的联系;对史事进行多领域的考察;构建历史发展的纵横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注意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关注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给我以后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
这次培训,给了我很多的收获,我会不断的学习、吸收、借鉴和创新,积极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为了学生们的发展,我的努力,一直在路上!
“唯物史观”的运用
次营中学 郭光会
两天的太原培训,收获多多,对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关系,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所以我特地在经济发展方面谈谈我的感悟,也就是唯物史观的具体运用。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变革,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了,具体表现是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运用,社会财富增加了,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这些都是经济基础促进上层建筑的发展,也就是推动了政治的变革和文化的发展,出现了百家争鸣。
再说西欧的城市复兴。中世纪后期,西欧庄园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的繁荣,而西欧城市的工商业者获得了城市自治权,发展经济,市民阶层出现,商品经济繁荣,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萌芽。经济繁荣,促进了大学的产生,他们宣传自由民主的思想,成为文艺复兴的摇篮。
新航路开辟后,引发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形成,欧洲获得巨额资本,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的四次调整,都是为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促进社会进步。
现在经济类型的题目出现的多了,初一的课本里每个朝代的经济都有专门的课时,我们应该在这一方面钻研,总结成经济专题。
笃学深思 提升专业素养
-----2018年统编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北留中学 郭建芳
7月11日至12日,我们从各县市汇集在太原云顶国际酒店报告厅,观摩优秀一线教师的高效课堂,聆听资深专家的精彩点评,感受新教材洋溢的时代气息。此次培训历历在目,令人耳目一新,使我受益颇多。
一、此次培训解决了一些教学困惑。多年在初三岗位,对新的统编教材了解甚少,但对课标内容还是比较熟悉的。统编教材将新课标的许多新内容补充进去,给我们一线教师解决了很多困惑。特别是中国古代史的新增内容有利于学生构建更完整的时序性。世界古代史中的庄园经济是个难点,两位教师的详细有深度的说课犹如及时雨,浇灌了课堂教学的沃土。对一些历史概念,历史评价:如“辛亥革命是民族民主革命”,“夏朝是禹还是启建立的”,“近代化”等等,周老师和韩老师都给了我们清晰的解答。因此这次培训给我们一些教师搭建了一个方便高效的平台让我们有机会聆听专家的指导。
二、此次培训让我认识到自身知识储备和钻研精神的不足。“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得事先准备一桶水,甚至要一条河”.课前准备是上好一节历史课的前提和基础,需要老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备教材,备学生,树立意,理主线,明重点,筛史料……当看到老师们展示的课例,不禁感叹他们能把历史课上的有声有色,有理有据。她们的课堂为什么能做到有趣有料且有效呢?是因为他们有足够广博的知识。作为一名历史教师首先要具有高深的历史知识起码要具备比中学教材更高深广博的知识,还要要不断学习和追踪历史发展动态,不断更新和发展自身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新课程,适应新教材。
三、培训让我认识到了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丁俊伟老师的《太平天国运动》从“筑梦-圆梦-梦碎”以时序为主轴教师启迪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真正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理念,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奠定了基础。周继荣老师通过对新旧教材对比变化,分析历史统编教材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编写教材内容,依据人类历史发展的阶段和顺序循序渐进地展开,体现时序性特征。范老师的《百家争鸣》中把诸子百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联系,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价值观教育。几位老师教学案例的展示显示出的都是一种严谨的科学体系。史料教学贯穿于课堂,史料实证的精神扎根于课堂。在教学中我们要更加注重史料的运用,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分析史料,并学会概括提取有效信息,促进学生史料论证能力的提高。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把关注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历史教学的首要任务,让学生在每一节历史课堂中都有所思、有所想,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真正体现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功能。
这次培训引领我们每一位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切实用好新教材;激励我们笃学深思,为自己充电,提升历史专业素养,争做专家型的教师,而非照本宣科的教书匠。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相信前进的路上风景会更加美丽。
【统编教材教师培训心得】推荐阅读:
统编教材语文培训心得09-08
统编本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培训心得体会09-21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培训学习体会10-22
二年级统编教材07-17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级上册教材分析:谈谈如何用好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10-08
统编版写作教案07-15
统编二年级上语文教案11-09
化学新教材培训学习心得总结09-29
一年级新教材培训学习心得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