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能力检测

2024-06-08

《陈情表》能力检测(10篇)

1.《陈情表》能力检测 篇一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陈情表》感悟

信手翻阅着早已泛黄的《古文观止》,让心灵再次去探索前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产。兴奋的是古文总是能给人一种脱离世俗纷扰的清静与豁达。偶然间,又翻到了那篇早已烂熟于心的《陈情表》。每次读起它,感觉就像是在读一份心情,不能不以之兴怀;每次读起它,都给我更深一层的体会。

古代的学者们,闻鸡起舞,头悬梁锥刺股,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功成名就。仕途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梦想啊,有的人甚至不惜丧失人格去追求显贵。囊萤映雪、凿壁偷光如此艰苦的攻读说到底都是为了以后无量的前程。这样的付出,必定期待着金榜题名后的获得。当仕途的机会真正来临时,谁能不为之欣喜若狂。然而李密在“郎中”“洗马”等官职的诱惑下,却不为之所动,只想要“母孙二人,更相为命”,相濡以沫,来报答祖母的抚育之恩。

孝经中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百善孝为先。可亦有人说:“忠孝难两全。”皇命与亲情到底孰轻孰重?况且常言道 伴君如伴虎,纵然有的人也有孝心一片,也会终于显贵,畏于皇命,舍弃孝道而奔赴前程。李密,他是蜀汉的遗臣,倘若他不接受为官,很可能被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而招来杀身之祸。然而他敢于冒这个险。只因“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将满腹真情付诸文字,用他的真诚孝心打动帝王。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动物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在感恩着。古人亦都教导着我们学会感恩。人非金石质,岂能长寿考?报养祖母的时间已有限,为使祖母安享晚年,李密不惜逆君而行,违抗君命,置自己的前程甚至性命于不顾,可谓难得。然而现在的有些人呢,他们心里清楚树欲摇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道理,却整天想着“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自己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不去为父母尽一点孝道。

曾看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一位孝顺的媳妇在忙碌了一天后,为婆婆打好洗脚水,为婆婆洗脚,当年幼的孩子看见妈妈正在为奶奶洗脚时,自己也打好了洗脚水,一簸一簸的端到妈妈的面前说:“妈妈我也为你洗脚”。我相信此时两位母亲的心情一定是特别欣慰吧。这一场景让人感动,让人反省。如此简单又微不足道的事,我们又有几人能做到?我们有为父母做过什么?想来惭愧不已。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为父母做点事吧。让幸福快乐陪伴在他们身边。

2.《陈情表》教案 篇二

课程名称:《陈情表》(李密)课时数:第1课时,共2课时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高中二年级)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与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并且能够独立翻译全文。

3、分析文章结构,赏析品味李密高超的劝讽艺术,研讨李密内心深沉的哀痛。(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文言知识积累,文章结构分析,作者思想感情探微。重点难点:

重点:(1)文言知识的积累(包括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2)结合作者的身世和时代背景,解读作者之“情”,体会本文成功的原因。(第二课时)

难点:把握本文的陈述层次,体会情之深、理之透,并解读作者的复杂情感,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解本文多角度切入、层层深入的陈述方式)(第二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启发、探究、归纳 教学手段:传统教学 教学过程:

1、导入:苏轼曾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密的《陈情表》,体会它的动情之处。

2、作者及背景介绍:李密(224-287),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晋武帝看后雾怒为怜,予以怀柔,终于恩准了李密的请求,并“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晋书》记载李密“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曾出为温县令、汉中太守等职。并最终因调动不成而发牢骚,被司马炎免官而终老于家。

3、重点字词读音及意义:(1)词类活用:

夙遭闵凶: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察臣孝廉:动词,作孝廉,为孝廉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动词,远离 猥以微贱:名词,社会地位低下之人 则刘病日笃:状语,一天天地(2)通假现象:

闵:通“悯”,可忧患的事。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蓐 :同“褥”,草褥子(3)一词多义:略(4)特殊句式:略

(5)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结草衔环。

(6)文化知识:孝廉,秀才;举,征,拜,除,拔擢。(7)古今异义:

4、课文翻译:采用从前到后串讲的方法,进行逐词逐句的翻译,注意特殊句式;可先让学生自行翻译,然后教师指点纠正错误。

5、课后作业:

A熟悉本课所学生词,并背诵课文。B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采取怎样的行文方式?

(2)面对着强势的皇帝司马氏热情而又强硬的邀请,李密是怎样说服晋武帝呢?

3.陈情表教学反思 篇三

陈情表教学反思1

本文是一篇以情动人,感人至深的文章。本文的主旨是向皇帝申诉自己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境况,申诉暂时不能应召为官的苦衷。因而申诉什么、如何申诉就成了文章的重点。作者以“孝”为核心,出于情字,归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读之令人感动。我在教学中注意把握这个特点,加强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心绪、感受、愿望等。学生在诵读和教师的点拨中,基本上能把作者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逐一找出来。从而领会到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忠”“孝”进行理解。在两者发生冲突时,先尽孝后尽忠——解决矛盾。作者在详尽委婉的陈情中,既表达了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终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达到了陈情的初衷。

不过,遗憾的是,因为诵读花的时间过多,对于“情”的内涵和 多种“情”之间关系的分析欠详细。部分学生对苦情、恩情、忠情、孝情、亲情等“情”内涵的理解欠深入,思考探究展开略艰难,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较好地体现。“情”虽动人,课堂气氛却不够活跃。

学习完了《陈情表》这篇课文,有成功,也有不足。在反复修改教案的过程中,我更多地学会了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把自己当成学生,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把教案更加详细化、具体化。

一、作为一个新手,教学设计尤其重要

一方面,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指导和组织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教”是为“学”服务的,因而,有效的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设计成为重要课题。也就是说,如何让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并取得最大化的学习效果,这才是备课最关键之处。另一方面,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一定会跟着教师的教学设计走,稍不注意,甚至会出现与教师意愿相反的情况。这种情况一旦出现,作为新手,由于缺乏课堂的掌控和应变能力,将很难应对。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光要吃透教材,建构教学流程,还必须尽可能从多方面为学生设想,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种种状况,力争保证教学过程的万无一失。

初上该课文,我就出现了这方面的问题。当时,我在反复研习教材的基础上,备了《陈情表》的详案。教案设计了两个问题,我自认为比较简单。可我忽视了自己是在反复研习课文的基础上,吃透了教材,可学生不一样,他们是第一次接触课文,完全是一个陌生的情景,不能也不可能上升到我想的那个高度。因此,学生对于我的教学设计,对于我提出的问题不知所措。课后,我深深地思考:尽管我是备了详案,可我是按照我的思维去设计教学,但完全是以我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导性,学生并不可能完全按照我的思维走,因此,我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后再次上该课文,我从学生的角度设计了《陈情表》的详案,效果非常的好,整个教学过程完整而流畅。

二、设计教学过程,首先要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的切入点,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思考探究,使之形成心得,有话可说

初次试讲,教案的设计围绕着两个问题展开:陈什么情?为什么陈情?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希望借此理清课文思路,但课堂情况大大出乎我的意料,面对我的问题学生茫然无措,课堂成了一潭死水。可这是为什么?我明明设计了详细的教学设计,难道是教学设计有问题?当时丝毫没有办法,只得硬着头皮,按照设计好的教案,按部就班地走完流程,再也无法顾及到学生了。于是越教越枯燥,越教越糊涂,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不上来,感觉整堂课都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把“答案”“教”给学生,这种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状态,决不是我要的课堂。

经过反复推敲,第二次试讲,我把提问改成了:本文陈了哪几种情?并展示了一组提示性词语:苦情、恩情、忠情、孝情、亲情、处境、心愿……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理解“情”的内涵,进而展开讨论。由于问题很好地贴近了课文和学生实际,而且又有了详细的提示语,因此学生能很好地深入课文思考探究。结果是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笑声充满了课堂,此时的我不再是唱独角戏,已然成为了导演,而学生也充分诠释了演员的角色。

三、教学中的大胆创新,就是要在精心准备设计的前提下,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心得体会

当四人学习小组围绕“情”的内容展开讨论的时候,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由于问题的切入非常好,所以每个学生阅读思考有了明确的方向,能紧扣课本进行问题的讨论,回答问题自然有话可说。课堂上,我突然觉得,既然学生都能借助提示语深入课文,理解“情”的内容,那我何不把教师课堂小结换成学生课堂小结,板书多种“情”之间的关系,我再稍加补充,岂不很好?

有这个想法的时候其实心里很紧张,毕竟是比武课,万一学生总结不到位怎么办?我应该怎样往主题上引导?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课堂最后十分钟,两位女生先后在黑板上板书小结“情”的丰富内容之间的联系,并像老师一样在讲台上的阐释,有板有眼,有模有样,所有的同学都为他们鼓掌。这才是这节课最精彩最成功之处。因为学生们都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他们尽管总结的不是很完美,可是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这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活动,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反映非常好。学生总结是自主的,每个学生都乐于参与,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整个过程轻松愉快,整个课堂充满笑声。想不到课堂上突然的想法,大胆的设计,竟会有如此成功的结果。

四、结语

语文教学看似简单,但上好一堂语文课真的不容易,要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尤其不容易。作为语文教师,要广泛涉猎群书,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要高度重视备课,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让学生能够深入课文,有话可说。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尤其是像我这样的教学新手精心准备。当我们精心准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阅读与训练时,又不可过分拘泥这个设计,要善于抓住课堂的突发思维,大胆地给学生展示自己,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甚至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陈情表教学反思2

语文教学的读,就是从正确识读语音、词汇和文段入手,在阅读中读出词意,句意,段意。古文教学尤其应该注重学生的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正确断句,读懂文意,读出情感,读出属于自己的感悟,是我设计《陈情表》教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样的思路,缘于学习借鉴李阳的疯狂英语教学法(Crazy English)。疯狂英语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学内容,用近乎疯狂地诵读来强化记忆,巩固感知。李阳疯狂英语特别强调动用各种感官,来强化感悟。语言是活的,是有生命力的,教授语言,也应该用活的方式,而不是以死的方式来教育。课堂的活,就是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全程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成为课堂的主人。

很久以来,很多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去记忆所学的知识,尤其是对一些晦涩难懂的古文,读起来佶屈聱牙,背起来更是无处下嘴。学生们往往习惯于大段大段地熟读,熟读以后再像钻机打眼一样一点点地超前冲。往往是前句背上来了,后句是什么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即使是能背诵下来,也是背滑句,不知道文章的意思是什么。其实,所有复杂的东西,都是由简单的事情组成的。一篇文章再长,我们只要加以分解,化烦琐为简单,就能很好的记住。记一段不容易,记一句就相当简单。这样的提示,有助于学生的诵读。

语文课应该是学生最喜欢上的课。笔者感觉学生对教师讲解的课外的与课文相关的知识非常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应该多读书,多涉猎,并恰当而准确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去。

陈情表教学反思3

10月19日和10月20日,我利用连排课在高二(4)、(5)班进行了《陈情表》两个课时的教学。本篇课文内容较简单,容易理解,因此,我主要采用的是小组展示的形式,提前一天给四个组分配了任务,每组负责展示一段。每展示完一段,我利用白板展示出重点词语,让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解释,以检测当时的学习情况。课后我有收获和教训。

学生展示时我有意外的收获,主要来自高二(5)班,有两个组的小组发言人展示得近乎完美。她们除了上齤台根据白板打出的原文进行翻译之外,还能找出本段需要注意的重点词语,在黑板上面边写边展示,一个小组展示的.是古今异义词,一个小组展示的是表示时间的词语。这是需要我在四班提醒给学生,让学生改进的。

关于这次课,由于课件我做好之后没有浏览一遍,以至于呈现给学生时,顺序有些颠倒了,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以后我会认真做好课件,保证使学生感觉到条理清晰、印象深刻。

陈情表教学反思4

在学校组织的公开课活动中,我选择教授必修五李密的《陈情表》一课,授课后,我在发现授课的成功处时,也发现了不足。

正如评课老师给我的建议一样,这堂课的前半节有些“闷”,本文是一篇以情动人,感人至深的文章,我以为学生会被作者的那份深情感染,但学生并不如我期待地那样“多情”,相反他们有些“慢热”,所以在分析李密向皇帝申诉自己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暂时不能应召为官的苦衷时,部分学生对苦情、恩情、忠情、孝情、亲情等“情”内涵的理解欠深入,思考探究展开略艰难,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较好地体现。“情”虽动人,课堂气氛却不够活跃。这一点让我很遗憾。

课堂设计相对成功的设计我认为是在德育目标的突破上,为了激发学生对“孝心”的感悟,我给学生展示了一张照片:我的姥姥和妈妈,题目为《我最亲爱的》,并在课上动情地讲述了自己与姥姥的深情以感染学生,引发他们对亲情的感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在一切都还来得及的时候,如何把孝心化为行动?我的抛砖引玉真正地打动了孩子们,使他们对如何尽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他们的真情流露,让听课的领导和老师露出了赞许的目光。事实证明我的设计是成功的。

上好一堂语文课看似容易,实则不易。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需要精心地设计,作为语文老师必须高度重视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要善于抓住课堂的突发思维,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便是这节公开课给我的最大启示。

陈情表教学反思5

语文教学的读,就是从正确识读语音、词汇和文段入手,在朗读中读出词意,句意,段意。古文教学尤其应该注重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正确断句,读懂文意,读出情感,读出属于自己的感悟,是我设计《陈情表》教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然,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应该多读书,多涉猎,掌握各种方法并恰当而准确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去。

学习完了《陈情表》这篇课文,有成功,也有不足。在反复修改教案的过程中,我更多地学会了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把自己当成学生,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把教案更加详细化、具体化。

本文是一篇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文章。全文虽不足500字,却成为千年传诵的抒情佳作。正是因为作者以“孝”为核心,将诉情与陈理交融一体,真挚地表达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感情,详尽委婉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既表达了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终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同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李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李之终也。”在当今“孝”这一传统美德被逐渐淡忘的特定时代,对中学生谈谈有关“孝”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当然,作为一篇精典的文言文,我们又不能忽视文言知识教学,否则就成了政治课。因此,针对这样的一篇文言文,我在分析文章内容时,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①主要文言字词的处理,注重积累,联系之前的学习,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同时也注重文本与生活的联系,让语文走向生活。②本文注重诵读,在诵读中对学生予以指导,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问题的讨论,学生明确的本文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寓情于理的特点;也感受到了文章情理交融,真切感人的艺术效果。这一点本节课上得较成功。

本课在分析孤苦之情(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责无旁贷)、感恩之情(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感激祖母抚养孤弱之恩)、两全之情(尽节日长,尽孝日短) 时,分析得比较到位,但是两难之情分析得不够具体。上好一堂语文课真的不容易,作为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备课,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让学生能够深入朗读课文,深刻体验作者的情感。当我们精心准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朗读与训练时,要大胆地给学生展示自己,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陈情表教学反思6

学习完《陈情表》这篇课文,回头总结,有成功也有遗憾。

首先我的感觉是这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其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活动。主要表现在问题设计很好地贴近了课文和学生实际,而且又有了详细的提示语,因此学生能很好地深入课文思考探究。当六人学习小组围绕“情”的内容展开讨论的时候,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之间讨论热烈,你展示我点评,掌声此起彼伏。而此时的我不再是唱独角戏,已然成为了导演,而学生也充分诠释了演员的角色。

其次这节课堂教学较圆满地完成了本节课的目标任务。“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陈情表》是晋代李密的名作,是高中教材中的古文经典。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本节课在第一课疏通字词的基础上,重点放在对文章的品读、悟读上,通过诵读品味感受美文直击人心的魅力,深入体会文章抒写的孝情,理解其文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并通过拓展活动引导学生联系现实,体会父母之爱,懂得感恩,懂得如何孝亲。因此设计教学过程,首先要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的切入点,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思考探究,使之形成心得,有话可说。经过反复推敲,我把问题设置成:本文陈了哪几种情?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理解“情”的内涵,进而展开讨论。由于问题很好地贴近了课文和学生实际,而且又有了详细的提示语,因此学生能很好地深入课文思考探究,回答问题自然有话可说。最后一个环节在抒写孝情时,由于有了前面充分的铺垫,因而学生对亲情的抒写便水到渠成,听着学生发自内心的真情告白,我深为感动,而一部分同学也抹起了眼泪。本节课每个学生都乐于参与,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整个过程轻松愉快,整个课堂充满笑声,比较圆满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再次本节课成功地运用了诵读、点拨与探究的教学方法。本文是一篇情满笔端,措辞恳切的至情美文。文章委婉得体,悲恻动人。这个特性,决定了它是最适宜用诵读法进行教学的课文。因此诵读贯穿整堂课中,齐读、抽读交替出现,边读边议,学生们就在一次次的讨论与诵读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缩短了与作者心灵上的距离,真正深入到了李密的内心世界,理解了当时他进退两难的境遇,感受到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深情。同时借助多媒体展示真情图片,引导学生感悟亲情、母爱,抒写孝情,从而得到心灵上的洗礼与升华。

但感到遗憾的是在第一自然段的引导学习中,分析不够具体深刻,对于学生的讲解我的点评较少。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认识到,作为语文教师,要广泛涉猎群书,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要高度重视备课,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让学生能够深入课文,有话可说;还要善于抓住课堂的突发思维,大胆地给学生展示自己,发表自己的机会。

陈情表教学反思7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的一篇文章,是一篇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文章。也是讲“孝”的一篇课文,感人至深,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全文虽不足500字,却成为千年传诵的抒情佳作。它写于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公元263年,司马昭遣钟会、邓艾等灭蜀。265年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晋武帝)立即废除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晋武帝初年,为了安抚蜀汉的士族,同时也为了吸引吴国的士族倾心于晋朝,减少将来灭吴的阻力,于是对蜀汉旧臣采取笼络收买的怀柔政策:或任命他们留在中原的子孙为官,或征召他们自身赴京城洛阳任职。李密就在征召之列。作者作为亡蜀降臣,如果不应召,会被认为是“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但此时作者卧病在床的祖母已90多岁,作者实难赴任。为了说服晋武帝,作者巧妙地利用当时皇上“以孝治天下”的幌子,写下《陈情表》,推托祖母年岁已高,无人奉养,要求暂缓赴任。晋武帝只好答应他的请求,并在生活上给以优厚的照顾。苏轼曾言:“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这种情感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对学生是一个不错的教育素材,也能达到既教书也育人的目的。教案的设计围绕着两个问题展开:本文陈了哪几种情?并展示了一组提示性词语:苦情、恩情、忠情、孝情、亲情、处境、心愿……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理解“情”的内涵,进而展开讨论。由于问题很好地贴近了课文和学生实际,而且又有了详细的提示语,因此学生能很好地深入课文思考探究。结果是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笑声充满了课堂,此时的我不再是唱独角戏,已然成为了导演,而学生也充分诠释了演员的角色。

由此可见,在讲解古代散文的时侯,并不是因为时代久远而使学生产生隔阂感,主要是因为教师还未找到一个学生有所感悟和引起他们思考的切入点。因此,在课堂问题的设置上,我们还是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学生的角度着手。贴近学生的需求。

陈情表教学反思8

教有法而无定法,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有时候,文本内容时代久远生疏或文字深奥难懂,学生理解的难度比较大,就需要教师在教材和学生心灵之间搭一座桥,引导学生顺利通过,走进教材中去。

青年教师屈保川对《陈情表》一课的处理是比较合理的。李密那个时代的背景学生不清楚,李密为什么不愿去做官学生也不能理解得透彻。屈老师采用了诵读和探疑相结合的方法,围绕一个“情”字展开教学,是符合这篇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的。对于这篇文情并茂的文章,通过诵读来品其情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诵读的过程也是理解感悟的过程,读好了文也就通大半了。要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必须重读、多读。本堂课在这一点上做得不错,但有一点遗憾,就是读得情味不够,似乎只是一种形式。教师可以对诵读做适当的指导,使学生能品其文而感其情。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齐读、分组读、竞读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诵读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去揣摩,理解感悟也会比较深刻。“情”不能仅指出来,还要去品味。就好比一盘美食,你能说出它的用料它的味道显然不够,亲自品尝才感受得真切。诵读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门艺术。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却忽视了诵读,而代之以繁琐的讲解,以致学生不愿读不会读,读的能力十分低下。如何引导学生声情并茂的诵读,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陈情表》中所陈之“理”,屈老师引导学生做了分析梳理,使学生对文章的脉络层次有了清晰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到了主导的作用,但放得不够,学生的思路完全被教师牵引,在探究的主动性方面有所缺失。这是一堂竞赛课,有许多领导同行来听课,讲课者通常会考虑到课堂内容的完整性,对时间的把握要恰好,怕出现冷场或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局面。所以,讲课者要控制好课堂进程,牵引学生思考回答自己的问题,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我们平常的课堂教学都不敢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的话,学生便会养成被动接受的习惯,这显然不利于培养探索型创新型人才。也没有必要课课追求完整性条理性,面面俱到往往流于肤浅。点燃起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才是最重要的。另外,教师的问题过于简单和琐碎,虽然使得课堂看起来一问一答比较热闹,但对培养学生积极深入思考的习惯也是不利的。

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选准了一条合理清晰的主线,进行诵读探疑训练,文言知识的学习也紧紧围绕主线,整节课条理清晰,结构紧凑,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比较好。对于《陈情表》这样的有一定难度的文言,能在一节课之内完成那么多教学内容,确实不太容易把握好。教师在教材和学生心灵之间搭建了一座桥,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了方便。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如果能够适度地放手,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空间,把文章做足,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得到大大的提升,学习的主动性会有所提高,当然,这要看我们搭的桥怎么样。

陈情表教学反思9

我总是寻思:古文怎么教才能吸引学生?许多老师抱怨古文很难教,我也有同感。但我们不能因为难教而“简教”,也不能因为无趣而“怠慢”。

作为农村高二的学生,对文言的积累有一定的量,但由于不记、不熟,所以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还是比较差的。作为老师,不仅是要教给学生积累词句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读到文字背后的声音,他们才能体会到古人的思想的精髓。学生才有兴趣往下读。

本文是一篇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文章。全文虽不足500字,却成为千年传诵的抒情佳作。它的篇幅又和高考的古文接近。如果不疏通字词的话,就很难读懂内容。因此我要从高考的高频词的角度让学生积累字词。

一、读要有目的

读总体来说可以增见识长学问,拓展思路,改变思维习惯,促进个人进步,消除寂寞,净化心灵、修身养性、休闲娱乐。所以第一次读都要达到目的。

第一次读是培养语感,读准字音,以朗读者的激情感染自己,使自己蕴酿朗读的感情。所以学生在模仿读时能声情并茂。

第二次读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这里所说的“读”,并不仅仅是指把文章朗读或默读一遍,而是还要包括思考和识记等内容。换言之,读,应该是一个动口动脑动手的过程。学生边读边查工具书,对字字词进行对比筛选。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第三次读是为了深入理解,能体会作者的感情,和李密交流,和作者交流,和自己交流。

二、查要有重点

一篇古文,要查的字词是很多的。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任务,教师就要对课文做筛选,加强积累高考高频词,学生才有明确的方向,学生学才有信心。因为高考题考的是课外的内容,但知识点来自于课本。等到学生做习题时,遇到课本上积累的词语,他们心里有多高兴。就能够读懂陌生而浅易的古文了。

三、问要有深度

我认为一篇文章是否读得懂,思得深,就要以能否提出问题为主要。所以学生的思维深度应体现在“巧问”上。如果学生没有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这种“去问题教育”是可怕的。

在课堂上,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吧!所以在这节课里,我改变了往常的做法,全部由学生自主提问,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让我惊喜,想不到学生对课文理解那么深入,思维那么活跃。

四、思要有时间

在一些公开课中,有些老师有合作交流的环节,但由于没有给学生留足时间,学生无法交流,无法回答,交流就成了晃子。所以课堂交流时间一定要留足。给学生留足时间,学生才能读得充分,思得深入,问得巧妙,答得顺畅。

五、练要有针对性

在前面的古文教学中,我是先以习题的形式让学生自学,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大多学生都拿参考资料做答,并不真正去思考。而在此节课中,我打破常规的做法,先让学生动手查字典,真正弄懂字词的意义后才去练习,从练习中观察就可以得知学生是否真正思考和理解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六、结要有余味

课堂小结是重要的。但平时我们的课堂小结大都由老师来完成。但本节课我让学生讨论总结,让学生升华文章的感情,觉得余味有余。文中陈了对命运多舛的悲情,对朝庭的忠情,对皇上的感激之情,对祖母的孝顺之情,对自己的无奈之情。对以上的感情总结,学生都能一一道来,顺理成章,让我欣慰。

在一些古文课例中,我们几乎没有看到独立讲字词的课型,大多都是以串讲为主,讲得像分析现代文一样。而我此节课中,我把字词独立开来讲解,是否割裂了文与言的关系?

在当今“孝”这一传统美德被逐渐淡忘的特定时代,对中学生谈谈有关“孝”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当然,作为一篇精典的文言文,我们又不能忽视文言知识教学,否则就成了政治课。

陈情表教学反思10

授完《陈情表》这篇课文后,我在发现授课的成功处时,也发现了不足。

本文是一篇以情动人,感人至深的文章。本文的主旨是向皇帝申诉自己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境况,申诉暂时不能应召为官的苦衷。因而申诉什么、如何申诉就成了文章的重点。作者以“孝”为核心,出于情字,归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读之令人感动。我在教学中注意把握这个特点,加强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心绪、感受、愿望等。学生在诵读和教师的点拨中,基本上能把作者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逐一找出来。从而领会到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忠”“孝”进行理解。在两者发生冲突时,先尽孝后尽忠——解决矛盾。作者在详尽委婉的陈情中,既表达了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终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达到了陈情的初衷。

不过,遗憾的是,因为诵读花的时间过多,对于“情”的内涵和多种“情”之间关系的分析欠详细。部分学生对苦情、恩情、忠情、孝情、亲情等“情”内涵的理解欠深入,思考探究展开略艰难,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较好地体现。“情”虽动人,课堂气氛却不够活跃。

总结: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指导和组织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教”是为“学”服务的。上好一堂语文课看似容易,实则不易。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要善于抓住课堂的突发思维,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让学生有机会说话,有话可说。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大胆地展示自己,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

陈情表教学反思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能力目标:学习和运用作者陈情的构思艺术以及骈散结合的语言艺术。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感人至深的亲情,正确评价作者的忠孝思想。

【重点和难点】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弄清陈情的层次和“辞不就职”的原因是重点。对李密忠孝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诵读中理解文意文情,熟读成诵。

3.探究法。理清结构,把握文旨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用导入

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李密的《陈情表》最终把晋武帝感动了,皇帝不但准奏,而且“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这篇千古奇文的魅力。

二、初读感知

1、初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边听边结合课文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并从整体上感受本文的感情基调。朗读后让学生自由发言,谈初读感受。(考查学情,调整教学对策)

学生读后或听后感略。

讨论各段感情基调小结如下(确保读出感情):

【板书】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2、 板书强调重点读音。(确保读准字音)

险衅(xìn) 闵(mǐn)凶 门衰祚(zuò)薄

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 应(yìng)门

茕茕(qióng)孑(jié)立 床蓐(rù)

猥(wěi)以微贱 陨(yǔn)首 逋(bū)慢 伏渥(wò)

刘病日笃(dǔ) 犹蒙矜(jīn)育 拔擢(zhuó)

气息奄奄(yǎn)(yǎn) 盘桓(huán) 更(gēng)相为命

三、再读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对照注释自主阅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教师巡回辅导并通过提问检查落实预习情况。(要求积累的文言词句,老师帮助学生在书中标示出来)

①实词

险衅 陨首 东宫 伏惟 伏渥 区区

②古今异义同形词

成立 告诉 区区 不行 沐浴 无主 上报 辛苦

③成语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

④单音文言实词

夙 鲜 息 吊 婴 逮 拜 寻 除 矜 听 闻

⑤通假字

闵——悯 蓐——褥 有(同)又

⑥重点文言虚词

见(慈父见背) 更(更相为命) 于(介词,“胜过”、“比”之意)

以(介词,“凭”)

⑦句式

判断句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非,副词,否定判断)

实为狼狈 (动词“为”肯定判断)

本图宦达 (副词“本”表示判断,本来是的意思)

⑧省略句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上官)(上官)不许。

前太守臣逵察(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拜臣(郎中/除臣(为)洗马。

具以表闻(之)/拜表以问(之)。

⑨被动句

而刘宿婴疾病

倒装句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⑩固定句型

既……终……,(既……又……)

有所……,(有……的人)

无以,(又写作“亡以”,表示没有办法)

是以,(因此)

非独,(不单,不仅)

2、学生分组讨论概括课文的层次大意。(每组由推选出的代表陈述)

老师归纳后明确(学生参考):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四、扩展训练

结合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 后老师再明确:情:情况(事实);衷情(孝情、忠情);情理(忠孝之道)

五、作业设计

1、熟读并开始背诵课文。(争取三天之内背诵并默写)

2、李密“辞不就职”除了课文的理由,还有没有其他的考虑?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一节课,大体疏通了文意,初步了解了李密想要表达的情感。今天,我们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再做深入探讨。

二、检查

1、检查背诵。

学生准备两分钟。后抽查男女生各一人(含班干部或语文课代表)。每人背诵完,学生点评。

2、师生齐读或背诵,再次体悟。

三、合作探究

1、李密陈什么情?

讨论后回答。(考查学生会不会借助原文回答,对能有意识用原文回答的同学提出表扬)

老师明确: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原文:“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供养无主“,“愿乞终养”)

2、李密为什么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学生讨论回答后归纳明确:⑴晋武帝 “以孝治天下” ,作者利用这种心理投其所好,获得好感。

⑵李密申明自己并非清高,仅仅是为了尽孝和报恩,以消除晋武帝对自己的疑忌。

⑶陈述祖母的苦情,和自己忠孝难以两全、进退两难之情,以唤起同情。

3、 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⑴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⑵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4、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引导:⑴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②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四、艺术鉴赏

1、语言艺术。

排比、对偶句式,骈散结合

2、构思艺术

【板书】陈情于理、寓理于情

陈情: 身世孤苦 祖母情深似海 供养无主 孝情

沐浴清化 过蒙拔擢 圣朝恩重如山 忠情

情理: 祖母病笃 尽孝日短 (情)

孝治天下 尽忠日长 (理)

请求: 先尽孝后尽忠

五、作业设计

1、搜集忠孝方面的典故。

2、忠孝真的不能两全吗?你是怎么看待忠和孝的?(辅导课重点考查内容)

【教学反思】

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精神道德严重滑坡的今天,重提忠孝,对独生子女这些“新新人类”来说,仍有现实借鉴的意义。所以我在教案设计时,紧紧结合课文内容打亲情牌,巧妙渗透亲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令人欣慰的是,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和学习讨论,唤起了学生的亲情意识,许多学生通过日记和博客反思自己过去对双亲的言行,愧疚意识溢于言表,让人倍感欣慰。这是教案体现出的人文性最为成功的一面。

4.陈情表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设想:通过生活中包括古代和现代的孝行故事导入课文,让大家对作者的真情有一定的感情接受力,然后入情入理引入本文。如:二十四孝、驴子孝。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感恩教育的相关文章导入。

2、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古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熟读

1、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2、指导学生理解第一段。

3、解题:讨论:结合本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什么呢?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那么,李密的这个奏表,题为《陈情表》,“陈”是陈述的意思,“情”注解没有,那是什么呢?提示:情:情况(事实);衷情(孝情、忠情);情理(忠孝之道)。

4、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5、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身世孤苦悲凉

祖母情深似海

孝情

揭示矛盾 沐清化蒙国恩

圣朝恩重如山

忠心

祖母病笃(情)

尽孝日短

分析矛盾 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

先尽孝后尽忠

解决矛盾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

6、小结: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作业:背诵第一段

《陈情表》说课稿

武威第十六中学

高二2班

张国永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属于古代散文,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因为高考要考。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而《陈情表》又是一篇字词较多,以情动人的文言文。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背诵全文。

2、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3、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4、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三、说教法

为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落实字词教学,体会以情动人的特点,结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觉性查,预习不到位,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指导诵读和讲解为主,加以点播点拨启发、讨论领悟。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一二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因为《出师表》学生都很熟悉,容易理解本文以情动人这个重要特点。

2、解题

主要让学生明白陈情表这三个字的含义就行,尤其是应该让学生理解“表”这种文体,明白为什么要些表,写给什么人。

3、作者及背景

作者李密书上有注释,没有必要展开讲,但要提示学生要和瓦岗的李密分清。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文以情动人的特点,背景要简单介绍一下。4、范读正音

为何要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呢?因为就目前来说,我们的学生预习是很不到位的,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检查发现学生预习不理想时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由于课本注释比较详尽,也为了培养学生重视课本注释的学习习惯,所以,在正音时我主要提示了几个多音字的读音,课本很清楚的没有指出,也不知道这样处理是否合适,还希望多听各位前辈的意见。

5、朗读指导

本来在正音之后,安排有个别学生分别朗读,然后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字音、节奏、感情处理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因为没有学生,这个环节也没有进行。

6、学习第一段

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个任务,重点是和学生讨论字词,梳理结构简单赏析,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并进行分组朗诵比赛,一般时间充足而我又有把握的情况下我会示范背诵,争取学生能够当堂背。

7、课堂小结,要能够承上启下就行,显得课堂的完满。

8、作业布置:这个讲课时一紧张忘了,其实作业有两个,一是背诵全文,二是识记字词,下节课提问检查。

五、说板书设计

我向来认为语文板书以简洁为要,实用为主,平时我的板书主要分三块,一是讲课当中举例提到的名言警句或关键词,比如说今天提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使学生记得准确而不是只记个耳熟,我会板写在右边。重点字词我板写在左边,中间主板就是行文思路。今天的板书安排好,上去太紧张,把字音写在左边,其实应该写在副板的位置上。

六、说课后反思

5.陈情表译文 篇五

臣李密上奏道:我因为命运不好,早年遭到父丧,才生下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而逝世了。将近四岁的时候,舅舅改变母亲守节的志向,逼迫她改嫁。祖母刘氏可怜我孤苦幼弱,亲自抚育我。我小的时候多病,九岁还还会走路孤单困苦,直到成人,既没有叔伯,又没有兄弟。门户衰败,神分浅薄,晚年才有了子女。外没有远近的亲戚,内没有照应门户的僮仆。孤单一个,只有自身和影子互相慰问。而祖母又早年患了疾病,经常躺在床席上,我捧汤煎药,从来没有离开。

到了本朝,我承受了清朝的教化。起先太守逵,访察我为孝廉,后来刺史荣荐我为秀才。我因无人侍奉祖母,辞谢不能从命。接着诏书又特地发焉,任命我为中官。不久又蒙受国恩,任命我为太子的属官。名胜我这样的微贱的人,顿时升为东官的侍讲,这是我割下头颅来也报答不了的。我写了章表呈报自己的情况,责备我回避任职,怠慢朝廷。郡县层层逼迫,催我上路赴任。州官到我家里,简直是十万火急。我本想接受皇帝的旨意马上去京,可是祖母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严重;本想苟且顺从私情,向上官申诉却不被允许。我简直是进退维谷,实在狼狈。

6.《陈情表》教学反思 篇六

10月19日和10月20日,我利用连排课在高二(4)、(5)班进行了《陈情表》两个课时的教学。本篇课文内容较简单,容易理解,因此,我主要采用的是小组展示的形式,提前一天给四个组分配了任务,每组负责展示一段。每展示完一段,我利用白板展示出重点词语,让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解释,以检测当时的学习情况。课后我有收获和教训。

学生展示时我有意外的收获,主要来自高二(5)班,有两个组的小组发言人展示得近乎完美。她们除了上齤台根据白板打出的原文进行翻译之外,还能找出本段需要注意的`重点词语,在黑板上面边写边展示,一个小组展示的是古今异义词,一个小组展示的是表示时间的词语。这是需要我在四班提醒给学生,让学生改进的。

关于这次课,由于课件我做好之后没有浏览一遍,以至于呈现给学生时,顺序有些颠倒了,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以后我会认真做好课件,保证使学生感觉到条理清晰、印象深刻。

7.陈情表读书笔记 篇七

蜀汉被灭亡之后,作为西蜀才子又是蜀汉旧臣的李密,自然有一种故国之思,何况他还认为后主刘禅是“可以齐桓”的,只不过是“未得其人”罢了,对于蜀汉的被灭亡,他也就有一点不服气,对于篡曹魏而立的司马氏的晋朝,也就有一点不屑和不齿,或许还有一点仇恨,当然也就不愿意到这样的朝廷去作官而为它尽忠了,再加上他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供养祖母的问题。因此,司马炎对他的“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就遭到了它的推辞、拒绝。然而,由于他拒绝的对象不是一般的平头百姓,也不是一般的政府官员,而是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封建社会中对所有人们握有生杀予夺大权的皇帝,这个行动本身也就非同一般了,故而,他向司马炎写的这篇《陈情表》,也就与在他之前的嵇康所写的类似性质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大不相同了。

嵇康由于被好友山涛(字巨源)举荐去做官而勃然大怒,不仅不感激山涛,不接受举荐,反而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这样一篇千古奇文来痛骂山涛并与之绝交。嵇康的绝交书,洋洋洒洒近两千字,作者称心而言,率性而发,写出了自己的真人格、真性情,那才是真正“出自肺腑”的“至性之言”。文中虽然有对山涛的讥讽和痛骂,但更多的是揭露当时的黑暗社会,矛头直指当时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大将军司马昭,明确表明不与司马氏合作的坚决态度。嵇康之所以能够如此直来直去,除了他的直爽性情之外,更主要的是他所面对的只是一个文人山涛而已。

而李密的对象不同,其《陈情表》的写法当然也就不能相同,除非他铁了心不想要脑袋了。他只能是委委曲曲、遮遮掩掩。他把供养祖母作为一个拒绝出来做官的好借口,文中一再的渲染自己的身世悲苦、家境凄凉和祖母作为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病危处境,以期引起暴虐的统治者的同情。为了遮掩他的故国之思,打消司马炎对他的疑虑,他把篡立的晋朝称为“圣朝”,说自己是“沐浴清化”之下,而不惜把他曾经为之尽忠的蜀汉称为“伪朝”,并宣称自己做官是“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也就是承认自己“有奶就是娘”的价值观。而且一再的贬低自己的人格,称自己是“亡国贱俘,至微至陋”,来满足司马炎的优越感和虚荣心。如此这般之后,还怕不行,又把自己的不愿出仕而要留在家中供养祖母纳入了晋朝统治阶级所谓的“以孝治天下的”价值体系之内,强调自己所作所为的合法性、合理性,最后才敢提出一个解决“忠”与“孝”矛盾的“先尽孝后尽忠”的折中方法,因为“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

嵇康虽然面对的不是皇帝而是文人山涛,但他最终还是被司马昭假借罪名而处死,他或许没有料到他的奇文能够传到司马昭的手上,使“大将军闻而恶之”,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李密虽然最后达到了自己的不出仕的目的,还受到了司马炎的赏赐,但是他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应该是真切地感到自己的生命受到了威胁的。读到最后的“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这一句时,我的眼前仿佛浮现了李密的那副充满忧虑、恐惧颤抖的面容!悲哉!

8.陈情表教案 篇八

独立研读文本《陈情表》。依据导学案要求,做好标记和勾画。

学习目标

1、在诵读中体会李密祖孙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美德;

2、理清课文思路,学习本文劝说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等文言现象

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等文言现象

2、学习本文高超的劝说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景导学

“忠则出师,孝则陈情”,我们今天来感受一下李密的拳拳赤子孝心。

一、作者及相关知识

1、“表”:这种文体,我们在初中就接触过,学习过《出师表》,表:古代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内容多为劝谏、辞免、庆贺、贡物等。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

2、作者:

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二、朗读疏通课文,归纳知识点

1、第1段

2、第2段

3、第3段

4、第4段

三、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文章脉络。

探究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章的艺术手法。

2、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重点难点

1、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注意以传记的方式说理、用类比说理、用鲜明对比说理的特点。

2、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意义。

情景导学

结合现实,谈谈本文的现实意义。以小组为单位,大家交流探讨。

学习活动

一、深入学习理解《陈情表》

1,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陈情?

2,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所陈何情?想达到什么目的?

3、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4、题目中的“情”字有几层含义?

9.《陈情表》阅读答案 篇九

25.第1段用了“石苞殉国”的典故,对其分析不恰当是( )(2分)

A.陈述隐忍苟活的惭愧。B.表明忠孝难全的矛盾。

C.解释食元俸禄的原因。D.表达家国兼爱的情怀。

26.对2段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乌哺情思,陛下之赐”,表达对明朝饶恕自己罪过的感恩。

B.“母子离散复完”、“罪戾已深”,旨在说明不就任的原因。

C.“母子离散复完、白骨复肉”,深切表达对不孝罪过的惭愧。

D.“殒首效命之秋也”,表达死后也要为朝廷奔走效命的忠心。

27.分析第3段是怎样说理的。(4分)

10.《陈情表》教学实录 篇十

1、激发阅读、学习兴趣。

我们查找并印发了《陈情表》一课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历代名家的品评文字,让学生在真正接触课文之前产生好奇心,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2、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文言文阅读的语言关。

引导学生在第一遍阅读时找出难点,通过查找工具书的方式将难点字词的义项了解清楚,并通过对照课文,确定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之后,分组归纳出公认的难解词语,师生讨论解决。自己动脑、动手尝试,学生们对词语的意义了解得更加清晰,对工具书的使用也更加熟练;学习讨论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文章词语及意义的理解。学生通过预习总结出难解字词如下: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 期功强近茕茕孑立 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 责臣逋慢 刘病日笃 犹蒙矜育 宠命优渥 日薄西山 更相为命 臣之辛苦 生当陨首

二、课堂教学步骤

(一)导语 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我们在初中学习了以忠情感人的《出师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篇以孝情动人的文章——《陈情表》。

(二)学生汇报预习结果,教师点拨,并适时加以扩充整理。

(三)诵读课文,梳理文意。

诵读课文,解决语言难点,读懂文意,结合课文语句,体会文章深沉的情感。

1、以齐读形式落实字音,完成第一段的音读。

教师:本段中,作者用在自己身上的形容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请尽量用文章语句概括回答。

学生:孤弱、孤苦伶仃,可以概括为“孤”字。

教师:第一段的情感我们已经了解,即表现“孤苦”之情。大家一齐动手为自己的结论充实论据,找到第一段中表现这种感情的语句并作简单分析。学生:“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等。说明自己自幼失去父亲,不久,母亲改嫁,没有兄弟姐妹,孤苦伶仃。

教师:一个完全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之所以能够平安成长,是因为祖母的呵护,大家可以从第三段找到一句话,概括这一意思。学生:“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领悟,由于身世的特殊,祖母的养育之恩就更加深重。教师:作者陈述自己的幼年丧父失母的“孤苦”,为了表现祖母养育大恩深似海;那么,作者在本段后半部分提到自己无伯叔兄弟的“孤苦”,有无其它原因呢? 学生:“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母暮年无人能为作者分担赡养的任务,自己必须独力承担尽孝的责任。

小结:第一段:孤苦之情。从纵横两方面分两个小层次:

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

2、请一组同学齐读第二段,其他同学准备对齐读的情况进行点评。学生齐读。

学生点评:读得整齐,有节奏感,但是欠缺感情。齐读不易表现感情。

教师:肯定点评意见,并请同学在已经对文章感情基调有所把握的情况下,从第二段里找一节,尝试有感情地诵读。学生读:“诏书切峻„„实为狼狈。” 教师:这一段表现的情感不是平直的,前一部分急迫焦灼,后一部分辗转两难。诵读时要张弛有度,把握情感的焦急与沉重。学生再次诵读,体会作者情感。教师:本段有一句关键语句,“泄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来找到它。学生:讨论得出:“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教师:结合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讨论分析,“进”难在哪里,“退”,难在何处。学生讨论: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小结:第二段:两难之情

3、请一位同学诵读第三段。

教师:肯定学生感情的充沛饱满。

教师:第三段的感情不只一种,请大家讨论,找出不同的感情,并简要分析。学生: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感激祖母抚养孤弱之恩。

教师:正是这两种感恩之情,让作者陷入了前文所说的狼狈之境,两难之情。请学生深入探究本段层次。

教师:本段第一句话在全段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提出一个终养祖母的“理论依据”,使之既合情合理又合法。

教师:作者接着提起自己在前朝为官的经历,是否是闲笔?结合《陈情表》一文第一读者的特殊身份,深入探讨。

学生:从历史背景上看,双方关系微妙。作者是前朝官员,陈情的对象是今朝的君主,为打消对方的疑虑,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人生目标就必须表明,此处一笔,不着痕迹,但却正是问题关键所在。

小结:第三段:感恩之情。情理兼具,打动武帝。

4、请一位学生诵读第四段。

教师:请找出本段中,作者直接表现陈请目的的语句。学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教师:在前三段的情感充分表达之后,作者在第四段提出陈请目的之前还进行了许多铺垫,是否多余,为什么? 学生:用自己的年龄与祖母年龄的对比,表达“尽节日长,尽孝日短”,提出一个“两全之策”,暗示自己一定会在尽孝后再尽忠。进一步让皇帝消除疑虑,达到陈请的目的。小结:第四段:两全之情。全文的感情脉络已经完全出现。

(四)探讨文章的抒情方式

教师:注意第一、二段与第三、四段抒情的不同。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得出结论:第一、二段陈情于事,第三、四段寓理于情。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小结:

有人说《陈情表》有很高的语言艺术。

读《陈情表》我们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

读《陈情表》我们可以听到:少年孤苦无依的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帝王催促严厉的呵责,孝子忠诚恳切的哀告。

无论是形还是声,都以一种浓浓的情感为依托,那就是——孝情。《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因为它是有情的。

(五)深入探究问题,体会文章构思艺术。

教师:思考,第三段的内容是否可以放在第一段的位置。学生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得出结论:

第三段重说理,没有前文情感的铺垫,理则显得生硬,难以深入人心,得到共鸣。

前两段,先用特殊的亲情、孝情给大家一种特殊的心理感受,获得同情心,让人认为这种孝情值得鼓励,不该拒绝,之后再用“理”来提供依据,让人无法拒绝这合情合理的陈请。从文章写作背景看,本文读者极为特殊。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晋武帝不只是一个皇帝,他们司马家族用阴谋篡夺了皇位,是以阴险多疑著称的一族,因此,作者一言不慎,就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所以作者必须把自己“孝情”之外的那一份“忠情”完全充分彻底地表达出来,然后再打出“孝治天下”的理的大旗,并提出“先尽孝再尽忠”的忠孝两全之策,这样才有可能达到陈请的目的。

因此第三段不能提前到第一段的位置。陈情脉络: 身世孤苦

祖母情深(孝情)沐浴清化

身蒙国恩(忠情)

小结:为了达到“乞终养”的目的,作者首先陈述个人遭遇,祖母情深,作为陈情依据;继写进退两难的狼狈境地,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抬出孝治天下的理,同时剖明心迹,排除了不愿做官的政治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

作者一路写来,发乎情,归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情真意切。

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

(六)结束语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附:板书 陈 情 表 李 密

上一篇:语文教案-鱼娃娃的心愿下一篇:授信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