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道家思想的伦理智慧(4篇)
1.试析道家思想的伦理智慧 篇一
关于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论文摘要]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它的这种理论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整体观念之上的。本文阐析了道家“知常日明”的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现代价值,揭示了道家“崇尚自然”“崇尚和谐”的现代意义。
[论文关键词]道法自然;生态环境;生态伦理思想
道家思想认为由“道”生出天、地、人等宇宙万物。道教主张“道法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认为“天道”与“人道”是一致的,同时主张“归真返朴”的人生宗旨.其中具有若干有价值的合理因素。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在很大程度上均是人为因素所引起的。是人性的异化所导致的结果。道教的生态伦理思想,给人类提供了发人深省的智慧,在今天愈来愈显其独特的价值,值得认真研究。
一、问题的缘起
生态环境的恶化是人类自身所造成的。要想摆脱这种危机走出困境,还要靠人类自身的醒悟和能力去加以解决。这其中除了靠发展科学技术、调整社会结构以及对自然保护实行立法之外,还必须从价值取向的角度重新审视与检讨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在20世纪中期,人们为了珍惜和善待自己所生存的外在环境,而创造了生态伦理学这门应用学科。它试图借助道德手段来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取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1923年德国人施韦泽在他的《文明哲学:文化与伦理学》一书中指出,由于现代技术经济实践的破坏性后果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所以应当寻找科学措施、法律措施,同时也寻找道德措施去禁止人们对自然的一些做法。人类应当从自然的全局出发来认识自己与自然交往行为的正当与否。至此.生态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尽管生态伦理学作为一门科学诞生于20世纪中期,但这并非意味着生态伦理思想是现代人的专利。实际人类文化的传统中,尤其是在中国老庄道家文化传统中就存在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虽然这些生态伦理思想是朴素的、直观的,但却为现代生态伦理学的萌动,做了良好的文化铺垫。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它的这种理论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整体观念之上。通过“道”的范畴体现出来。“道”是道家哲学的核心范畴。在老子看来,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而道就是这个整体的本原。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因此,“道”是“天地之始一万物之母”。
此外,老子在将“道”视作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总法则的同时,还着重阐发了“道法自然”的思想。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地道,道法自然。”又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常自然。”在“道”家看来。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道、天、地、人都是自然而然存在着的。它生化万物,而又使万物长养,但不去主宰他们,一切听其自然。
道家的上述以“道”为本、道法自然和天地人一体的思想.其反映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就是把人与天地万物视作并列的关系.要求破除人类的以自我为中心主义。即:既承认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不能脱离自然而存在,又强调人与自然不应成为一种对立、紧张的关系。道家的这种人与自然关系处理的思想.实际上则潜含着一种生态伦理观念。它告诉人类应该通过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秩序,保护生态环境,消除人类的自我中心主义,回归到人与自然融合无间的和谐状态。
二、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涵主要表现出以下三个方面:
1.“知常日明”与尊重自然规律。老子提出的“知常日明”的生态伦理思想是指,具有了解和把握事物生长变化的内在规律的能力才是真正的智慧。倘若不认识规律,而去乱做妄为,必然会招致凶险的结果。老子曾说“不知常,妄作,凶”,实际上是在两千年前,对人们不遵守客观规律.与自然规律对着干的行为的一种警告。当今生态环境每况愈下,由于乱砍乱伐,导致森林资源日益贫乏,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造成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损害,使环境质量急剧下降。能源的不合理开采与利用,造成了惊人的浪费和损失。这种种恶果的产生,都与人的任意妄为和生态意识、环境意识淡薄有着密切关系。如果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只考虑眼前利益,那么未来是不堪设想的,人类也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更大惩罚。
2.“知和日常”与自然和谐。“知和日常”指和谐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规律。天地万物都包含阴阳两种自然的力能.而阴阳二气的统合又形成冲气。所谓冲气是指由阴阳二气相互交合而形成的一种平衡、和谐的存在,它代表了事物的理想存在状态。因此,老子哲学中.“道”作为万事万物生存发展的内在规律,也是表征事物和谐状态的一个范畴。而“崇尚自然”“崇尚和谐”则是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精华所在。如果人类所生活的自然界的循环系统遭到破坏,使物种遭到灭亡,导致生态失衡,那么人类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从上述意义来说,道家“知和日常”的观念可谓一种高超的生态智慧。
3.“知止知足”与可持续发展。在老子看来,自然作为循环往复的开放系统,和谐乃是维持这个开发系统所应遵循的法则。故人类要想做到尊重自然就必须懂得“知止知足”才能“可以不殆”的深刻哲理,懂得人遇事不可随意而为的道理。所谓“知止知足”.就是指时刻不放纵自己的欲望.时刻使人的欲望与自然界的承受能力保持合理的张力。它体现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就是根据自然界的承受能力进行适度开发.有限度地索取。当前.环境危机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人们只顾眼前的利益.只顾满足当前物欲的膨胀相关联。正是在这种眼前利益和私欲的驱使下,人们去无节制地乱伐林木.过度地使用地力、开采矿藏、捕捞水产、施放污染物以及过度地自我生殖等等.更是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不相符合的。
2.试析道家思想的伦理智慧 篇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现就是伦理道德观念,道家思想虽然批判儒家伦理纲常,但对人性的探讨,以及对人依存的社会的运行发展却有深刻的关怀和认识。“道法自然”思想作为道家全要的主旨,也是贯穿于其道德伦理思想里最重要的核心思想,其顺应自然本性、为而不争、万物等而视之等为主的道德伦理思想,在传统伦理道德的建设中有着积极的作用,对当代医学伦理的建构和发展同样也有现实的启迪和指导意义。
一、道家与“道法自然”的思想
道家把道视为宇宙的本源、本体、规律、原理、终极真理等,其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为人与自然和谐的法则就是“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源出于《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既人必须遵循地的规律特性,地的原则是服从于天,天以道作为运行的依据,而道就是自然而然,自然是道的本性和遵循的法则。这里所谓的“自然”并不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自然是即“无状之状”的自然。正如郭象所说:“天地以万物为体,而万物必以自然为正。自然者,不为而自然者也。”道家的自然是一种自然而然、顺应本性的一种生存状态和法则。三国时代王弼在《老子道德经注》中对道法自然注解说:“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可以说,道就是自然,自然就是道,自然是道自在本真的状态。
道家从“道法自然”这一核心理念出发,认为道要顺应自然,就要返璞归真、去伪去饰,强调万事万物要符合每种事物“顺其自然”的状态、要顺应每种事物“自然而然”的规律,才能无为无不为。道家讲道,讲自然,并不是局限于自然观,实际上更多的是关注人如何与天地共处,如何把握道的真谛实现生命的最好存在,更多的是注重人内心平静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道法自然的结果是要让人更好的存在。所以说,道家“道法自然”的核心是关注人,关注人生问题,其文化有着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
二、“道法自然”的医学伦理内涵
“道法自然”既是道家的世界观和养生法则,同时对处世修身又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在当前的医德医风建设中,医患关系物质化,医生与患者缺乏信任和理解,某些医务工作者唯钱惟利,医德缺失,医务人员对自身职业的动摇等矛盾突出。道家效法自然,就要尊道贵德、珍爱生命,就要回归“无名之朴”,清静无为,就要万物为一,和谐发展,这与医学所追求的关怀生命、生命平等以及对医务人员淡泊名利、仁爱廉洁的要求有内在的契合。
1.尊道贵德,顺应自然。道和德是道家学说的两个核心概念,所谓道,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老子》第二十五章)道即万物之所以生成的原动力,是世界万物运行的最根本的客观规律。“德”是对“道”的认识和把握,是道的体现,所以,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第五十一章)道造化万物由德来蓄养,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而,道家主张“尊道贵德”。尊道贵德具体到行动中就是“道法自然”,即顺应自然,尊重和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让事物和人的身心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自然状态,不刻意,不妄为,实现无为而治。
现代文明社会,物质前所未有的充沛的同时人们失去了对生命本真的把持,异化于追逐物质和欲望的怪圈中,物质过度的享用和追求,让人的身心和大自然都遭到损害而失去了平衡。道家对生命自然本性的重视,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对客观规律和“德性”的重视无疑对现代文明病有着伦理学意义上的启迪。道家认为,人是万物其一,又高于万物而存在“道不远人”,人也要尊道贵德,顺应自然,以自然的态度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方能身心和谐,才能提高生命的品质,从而实现生命的价值。如果违背人的自然本性和大自然的规律恣意妄为,都会给人带来危害,人应该“去甚,去奢,去泰”,安于本心,以道为尊,以德为贵,从而达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身心的和谐,进而保持生命的本色,复返生命的根源。
2.见素报朴,淡泊名利。老子主张“复归于朴”,(《老子》第二十八章)他说:“常德不离,复归子婴儿。”(《老子》第二十三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第十九章)道家从“道法自然”的理念出发,特别注重人的纯朴本性,追求天然质朴的人格之美。道家鄙弃对货利声色的过分追求,在乎心灵的自由宁静,主张“恬淡为上,胜而不美”。道家告诫人们,不要为声名、财货这些世俗的物质利益而丧失自我,认为“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如果心里充满着各种嗜欲杂念,眼睛就看不见颜色,耳朵就听不见声,从而扰乱了宁静的心灵,损害了自己的身心健康。要保持内心的本真,道家认为需知足知止,要认识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老子》第四十四章),从而“抱朴守真”、不以物累形。
在古代医疗行为中,道家代表医家也特别重视医者不能追名逐利,张仲景鄙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的庸俗之辈,孙思邈著有《大医精诚》,认为“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强调“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认为医生必须正心诚意,淡泊名利,对医术的“精”和对病人的“诚”,只有具备“精”和“诚”两个基本素质,才能成为“大医”。
3.生命至重,不分贵贱。道家认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存天地之间,与道、天、地并为域中四大之一。人与万物一样来源于道,遵从于道的规律,其本性也与道一样应顺其自然,因而道家倡导生命本位,主张贵生自爱,身体是人的根本,不要为追逐名利、荣辱、得失等身外之物而伤身,认为只有真正懂得“贵身”“爱身”的人方能“尽天年”。道家将重视人的生命看做人生的第一要义,这对传统医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中国传统医学伦理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重生贵生,珍视生命。在个人的养生上,道家强调的是生命的保存和法自然的自然无为本真状态。在医学上,道家强调救死扶伤是医生的神圣职责,重视人的生命是对医生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大一代“医圣”孙思邈就把“人命至重”作为自己从医的指导思想。他指出:“二仪之内,阴阳之中,唯人最贵。”进而认为人之所贵,莫贵于生,所以全生之德为大,其医著《千金方》更以千金命名,足见对生命的重视。道医代表葛洪认为:“人生先受精神于天地,后禀气于父母。”所以安顿身心、保全性命才是根本,对身体、生命有危害的行为都是“不祥”。
除对生命的关注和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肯定,在道家看来,生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贵贱之分。天地万物皆为“道”所化,自然界不同的生命形态的本体都是“道”,既然万物都来源于道,则“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庄子·秋水》)。从道的角度讲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人也是平等的,这一思想反映到医学伦理中就体现为一种道家的医学人道主义。医学直接服务于人类的健康,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平等待人、博施济众。孙思邈认为病人来求医,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要“普同一等,皆如至亲”。明代医家、中医外科大家陈实功在其所著的《外科正宗》中就提出过“医家五戒”和“医家十要”,首要就提到“凡病家大小贫富人等,请观者便可往之,勿得迟延厌弃”。道家对生命的重视和强调生命平等的思想对后世医学伦理可谓影响巨大,对现代从医者医德的塑造也有重要意义。
三、“道法自然”的医学伦理价值
医务工作者担负着维护人们健康,预防、诊治疾病的任务,医学工作的特殊性质要求医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在医疗活动中,医疗效果不但取决于医疗技术、医疗设备,而且与医师的职业道德直接相关。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对于医务工作者重新审视生命、处理义利关系、升华人生追求,提高职业道德有重要意义。
首先是有利于医者树立尊重生命、甘于奉献的职业价值观。道家历来主张道法自然,万物自化,没有高低贵贱,体现在医学伦理中,就是对生命、对病人的尊重。从葛洪、孙思邈到张仲景、李时珍等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医学大家,都强调以病人为中心的医德理念,这一理念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传统医学伦理中。
其次有利于医者树立重德轻财、淡泊名利的义利观。道家主张“善利万物”的义利统一,追求个人的少私少欲,而以天下百姓之利益为利益的价值观,这正是当代医学伦理发展所需所求的。
再次,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解决医患关系的紧张,从制度和法律上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健全社会医疗保障体制、推进现有的医疗体制改革是外在的约束和必行之路。从内在来讲,医务工作者自身积极自觉的医德修养是关键。道德深藏于人们的习惯和意念之中,通过非强制手段潜移默化于人的思想和行为,这种内在的自我约束的道德力量有时比制度和法律更自觉更主动。因此,道家思想蕴含的个人道德修养的追求,特别是道法自然对个体生命和自由的重视,对精神世界的重视和对物欲的控制,特别是强调个人修身的重要性,这必将为当代医务工作者在医患关系中从严要求自己,坚定道德原则,在道德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重塑医学人文精神提供汲取营养的源泉。医务工作者从内心关爱病人、敢于承担风险、热爱医学事业,这对破解医患矛盾和纠纷,实现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可取之路。
总之,“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家人生智慧的凝结。这一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社会现实价值,能够为现代医学伦理发展提供新的哲学基础,树立医务工作者尊重生命、淡泊名利的医德医风,引导医患双方把尊重、平等转化为内心的道德律令,营造和谐良好的医疗氛围。
参考文献
[1]老聃.老子[M].朱谦之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0.
[2]楼宇烈.王弼集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王先谦.庄子集解[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
[4]葛洪.抱朴子内篇[M].王明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
[5](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3.《福乐智慧》中的和谐伦理思想 篇三
关键词:《福乐智慧》 伦理思想 和谐社会
优素甫·哈斯·哈吉甫所著的《福乐智慧》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伦理思想,这对于今天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一、《福乐智慧》中的和谐伦理思想
(一)和谐思想的提倡
多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最根本的要求之一,便是提倡多种文化的和谐共处以及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共处,而这种和谐共处的思想正是《福乐智慧》的重要内容之一。
首先,《福乐智慧》本身就是对不同多元文化的吸收和融合。喀什噶尔(今喀什)作为喀喇汗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本身就是一个不同文化交融的地方。作者积极吸收了包括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中原文化乃至古希腊文化等不同地区的优秀成果,最终形成《福乐智慧》这样一本包容并济的思想巨著。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福乐智慧》本身就是维吾尔族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和谐共处、文明间相互融合所产生的思想结晶。
其次,和谐思想在《福乐智慧》的一些具体内容当中,体现得更为具体和丰富。《福乐智慧》中的四个主要人物(国王、大臣、月圆之子、修道士)作为道德典范(公正﹑幸运﹑智慧﹑知足)而存在,四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体现了人和人之间的一些高贵品德,另一方面则显现出人际间的和谐关系。此外,《福乐智慧》中提到国家的统治者时,还体现了作者政治和谐的思想观点。
(二)尊重知识
知识是《福乐智慧》一书中讨论的较多的主题,在书中作者从个人品质、国家法制、人生与社会以及生活等方面讲到了知识。作者强调国家的统治者要凭借知识和智慧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而有道德是治理国家的最基本要求。这一观念与苏格拉底的无知即罪恶、美德即知识的命题极为接近。优素甫·哈斯·哈吉甫提倡学习知识的具体体现,在于重视人才。由于《福乐智慧》的写作初衷之一在于为统治者提供一些治理国家的对策,故而在书中,作者希望国家的领导者能够亲近有才能的人,而远离无德无才的人,并以一些官员和职位的必须条件来举例说明这一点。此外,《福乐智慧》本身的含义即是“赐予幸福的知识”,所以作者对于知识毫无疑问是极其重视的。
(三)注重有序和法制
和谐社会的基本表现特征之一在于社会的安定有序,《福乐智慧》中许多处描写都体现着对于法制与安定的注重。从《福乐智慧》写作的时代背景方面来说,喀喇汗王朝的时局并不稳定,社会秩序处于失序状态,这种混乱使得底层的人们无法安定的生活。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优素甫·哈斯·哈吉甫在《福乐智慧》中将这种失序归结为国家统治者的品德失范,因此,作者寄希望于以一种基于伦理道德的法律制度来完成对国家及社会的治理,通过影响统治者来完成社会安定的社会理想。同时,对于如何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这一问题,优素甫·哈斯·哈吉甫从立法、执法和守法三个方面对他的法制思想进行了阐释,一是确立人们认可的法律,二是公正并且严格的执行这一法律制度,三是人们严格地服从这一法律制度。
(四)提倡知足
优素甫·哈斯·哈吉甫认为一个社会的良好发展,一方面的原因是公共政策和社会环境,另外一方面的原因则是作为社会基本单元的人自身,所以,在提出注重法制的基础上,优素甫·哈斯·哈吉甫指出人应该“知足”,这里的知足的理念是一个积极理念,即它不是消极地不进取,而是人对自身欲望的控制。之所以提倡知足,优素甫·哈斯·哈吉甫是认为社会的安定仅仅依靠国家的强制法律是不够的,同时还需要个体的道德素质。这一点与中国传统的以德治天下有相似之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法制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和谐与平衡,而知足则是个人层面的心理和谐状态。至于如何达到“知足”这一理想状态,优素甫·哈斯·哈吉甫认为这与知识有关,当人们具有知识和智慧的时候,就懂得节制自己的行动了。
二、《福乐智慧》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福乐智慧》的形成时值喀拉汗王朝日益衰败、法制败坏、人民生活苦难的时期,故而《福乐智慧》的目的在于国家兴盛、人民幸福。优素甫·哈斯·哈吉甫在《福乐智慧》中,构想出一幅未来的理想社会图景,这一理想社会的实现最重要的基础即是和谐共处、尊重知识、法制有序、节制知足,这四者辩证统一,共同成为优素甫·哈斯·哈吉甫社会理想的思想支点,这些伦理思想对于当下的社会和谐有积极的借鉴意义。首先,优素甫·哈斯·哈吉甫在《福乐智慧》中展现的和谐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具有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即都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良性的协调关系,十分注重社会公正、法制公正。其次,《福乐智慧》是一本充满反思精神和批判精神的著作,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入世精神,同时作为维吾尔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更加符合维吾尔族群众的心理,更具有天然的亲和力。所以,对《福乐智慧》进行不断的深入研究,对于社会和谐和民族关系和谐都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优素甫·哈斯·哈吉甫著.郝关中译.福乐智慧[M].民族出版社,2003
[2]黄立峰.伊斯兰仁爱观探析[J].西北民族研究,2003(4)
[3]闫韶华.简析维吾尔族传统伦理道德中的伊斯兰教伦理要素[D].新疆师范大学,2007
[4]佟德富.试论《福乐智慧》的价值[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5)
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福乐智慧》中和谐思想的实践意义研究,项目编号:2011XYSK20
作者简介:
克力比努尔·哈斯木(1964— ),女,新疆乌鲁木齐人,维吾尔族,新疆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少数民族哲学研究。
4.试析道家思想的伦理智慧 篇四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道家哲学主张天人合一,提出自然无为的总原则,并按此原则提供了具体的.要求,对于现代人类正确认识自己、化解人类自身的生存危机,及对于当今的生态伦理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 者:夏涛 吕银枫 作者单位:夏涛(咸阳师范学院,社科部)
吕银枫(咸阳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陕西,咸阳,71)
【试析道家思想的伦理智慧】推荐阅读:
道家人生智慧07-18
道家思想的特征07-04
三国演义中的道家思想01-04
老庄与道家思想12-24
儒家文化与道家思想12-30
公益岗公共基础知识: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思想10-10
试析《吕氏春秋》的思想内容及命运07-14
试析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探究06-25
道家文化10-26
道家励志语录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