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广校体系建设

2024-08-31

论农广校体系建设(共11篇)

1.论农广校体系建设 篇一

摘要开展务农农民科技培训是新时期赋予农广校的历史重任,农广校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面向“三农”的办学教育,积极开展农民培训工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保障。

关键词农广校;务农农民;科技培训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优势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中走出去,投入到第二、三产业中,导致大量留守务农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尤其是一线从事种养生产的农民素质急剧下降。同时,伴随着农业现代化、专业化、规模化的推进,一些高素质的职业农民、专业农民的数量逐年增加。因此,如何根据广大务农农民的不同情况开展科技培训,已成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作为农业部自办的一所远距离农村成人教育学校,自建校以来始终坚持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己任,致力于农民科技教育事业,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付诸了积极努力[1]。随着国家对农业投入的不断增加,农广校将继续加大力度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特别是针对广大务农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

1加大力度开展务农农民科技培训是新时期赋予农广校的历史重任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城乡经济、文化的差别,广大农民被束缚在落后的农村,科技文化素质低,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差。目前,我国有7。37亿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文化程度占11。62%,系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从这一数字来看,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很低。这不仅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经济收入,也严重制约着农业劳动效率的提高,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大力度开展务农农民科技培训,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做为一个覆盖广大农村的农民教育机构,具有熟悉“三农”、贴近农民的优势,具有健全的5级办学体系和先进的媒体教学手段,是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的重要阵地[2]。为此,农广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培训,教会他们先进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通过培训,培养出更多懂技术、会管理、科技意识强的新型农民,让他们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中走出去,投入到现代化农业生产中去。因此,在加快务农农民科技培训过程中,农广校是最直接、最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新时期赋予农广校新的历史任务。

2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将农广校办成农民可依赖、可信任的培训机构

当前,务农农民培训面临的任务十分紧迫。由于受农民自身素质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双重约束,农民增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新技术、新品种不断开发应用,广大农民适应能力较弱的矛盾日益突出。要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就要加强农民的竞争意识和科技意识的培养,在培训过程中,必须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坚持利用低成本、大容量的远程教育方式,广挖农村对人才培训需求的巨大潜力。一是充分发挥农广校办学面广、规模大、针对性强、人才可就地培养的特有优势,将农广校工作重心“下沉”到乡(镇)、村、组,广集培训对象。二是在培训内容选题上,要融科学性、系统性、基础性、实用性和权威性于一体。选择一些技术新、品种优的培训内容。另外,根据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求,对培训内容也要适时进行调整更新,突出培训内容的实效性和前瞻性。综上所述,为充分体现农广校办学为“三农”服务的办学宗旨,一定要把农广校办好,使农广校真正成为广大农民可依赖和信任的培训机构。

3注重实效,找准结合点,充分发挥农广校的载体作用

农广校在开展务农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中,只有紧紧围绕市场需求,以当地主导产业为导向,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因地制宜,讲究针对性、突出实效性、注重带头性,努力扩大务农农民培训的覆盖面,提高培训质量、效益和水平,才是农广校搞好务农农民培训出路所在。同时,在培训工作中还要找准结合点,充分发挥农广校的载体作用。一是将务农农民培训工作与政府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以形成合力,才能抓出成效。在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中,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形成一个以农广校和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主体,相关部门协调合作,按照分头组织、统一安排、共同实施的原则,进行培训。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农民科技培训的质量和水平。做为县级农广校首先应引起政府对此项工作的重视,争取领导的全力支持,紧紧围绕当地政府工作中心,结合本地农民科技现状,根据农民不同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选好培训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务农农民培训的质量。二是将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教育与专业技术培训相结合。在农民科技培训过程中,部分农民思想观念较新,敢于学习新技术,愿意尝试新成果,但大部分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观念还停留在传统农业生产中。为此,在培训过程,不仅要教会他们新技术,同时还要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教育农民树立新的思想观念,积极主动参与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努力提高自身科技文化素质,从而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新技术应用能力,更好的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三是将务农农民培训与就近、就地就业培训相结合。在开展农民科技培训过程中,还应对广大务农农民进行一些技术含量低,能够就地进行生产的非农专业技术培训。例如,手工编织、简单工艺品制作等。通过这种培训,不仅可以使广大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还可进行一些副业生产,增加经济收入,使农民有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入到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中,从而加快农民经济收入增长步伐,带动更多农民参加农民科技教育培训[3]。

4加强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育教学质量

培训仅仅是个手段,真正培养出大批高素质农民,并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才是目的。由于农广校过去一直以学历教育为主,随着农民培训的范围逐渐扩大、培训内容的不断更新,在农民科技培训过程中,无论是在师资,还是在培训经验上都有一定的欠缺。为此,要在今后培训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在现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和补充师资队伍,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来解决师资力量不足问题。纵向实行与农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协作,按需施教,培训资源共享。横向联合当地有经验、有技术的专业技术机构,聘请有经验的专业农民技术员,补充到教师队伍中,确保务农农民培训所需的各类师资力量。教育是根本,质量是保证。只有强化教育教学质量,才能确保培训质量。在培训工作中,应做到培训前有计划,培训中保质量,培训后有跟踪。要做好摸底调查工作,了解当地农民文化程度,种植模式以及生产规模等一系列问题,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并依据计划有序地开展培训工作。培训结束后要定期对农户进行回访,确保培训有效果、农民有收益[4]。

5结语

农民培训工作是一项工作量大、施教面广、政策性强的系统工程。今后,农广校必须从实际出发,继续坚持面向“三农”的办学宗旨,在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农民培训工作,努力营造人才培养基地,使农广校办成一种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互融通,学校与非学校相互衔接的良性办学机制,做农民增收、致富的桥梁和纽带。以最大限度地做好农民培训工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致富奔小康付出积极努力。参考文献

[1] 周舒俐,付志峰。浅谈新形势下农广校发展之路[J]。农民科技培训,2010(2):10—11。

[2] 翟兰军,王鹏科。安阳市农广校农民职业教育发展过程及基本模式[J]。河南农业,2010(2):59。

[3] 马菊堂。加强农广校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J]。云南农业,2009(12):52。

[4] 程黔莉。浅析农广校教育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J]。农技服务,2008(4):110—112。

2.论农广校体系建设 篇二

1 加大力度开展务农农民科技培训是新时期赋予农广校的历史重任

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城乡经济、文化的差别, 广大农民被束缚在落后的农村, 科技文化素质低, 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差。目前, 我国有7.37亿农民, 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 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 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 高中文化程度占11.62%, 系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从这一数字来看, 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很低。这不仅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经济收入, 也严重制约着农业劳动效率的提高, 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 加大力度开展务农农民科技培训, 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做为一个覆盖广大农村的农民教育机构, 具有熟悉“三农”、贴近农民的优势, 具有健全的5级办学体系和先进的媒体教学手段, 是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的重要阵地[2]。为此, 农广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培训, 教会他们先进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通过培训, 培养出更多懂技术、会管理、科技意识强的新型农民, 让他们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中走出去, 投入到现代化农业生产中去。因此, 在加快务农农民科技培训过程中, 农广校是最直接、最有效途径之一, 也是新时期赋予农广校新的历史任务。

2 抓住机遇, 与时俱进, 将农广校办成农民可依赖、可信任的培训机构

当前, 务农农民培训面临的任务十分紧迫。由于受农民自身素质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双重约束, 农民增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新技术、新品种不断开发应用, 广大农民适应能力较弱的矛盾日益突出。要解决这一突出矛盾, 就要加强农民的竞争意识和科技意识的培养, 在培训过程中, 必须抓住机遇、与时俱进, 坚持利用低成本、大容量的远程教育方式, 广挖农村对人才培训需求的巨大潜力。一是充分发挥农广校办学面广、规模大、针对性强、人才可就地培养的特有优势, 将农广校工作重心“下沉”到乡 (镇) 、村、组, 广集培训对象。二是在培训内容选题上, 要融科学性、系统性、基础性、实用性和权威性于一体。选择一些技术新、品种优的培训内容。另外, 根据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求, 对培训内容也要适时进行调整更新, 突出培训内容的实效性和前瞻性。综上所述, 为充分体现农广校办学为“三农”服务的办学宗旨, 一定要把农广校办好, 使农广校真正成为广大农民可依赖和信任的培训机构。

3 注重实效, 找准结合点, 充分发挥农广校的载体作用

农广校在开展务农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中, 只有紧紧围绕市场需求, 以当地主导产业为导向, 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 因地制宜, 讲究针对性、突出实效性、注重带头性, 努力扩大务农农民培训的覆盖面, 提高培训质量、效益和水平, 才是农广校搞好务农农民培训出路所在。同时, 在培训工作中还要找准结合点, 充分发挥农广校的载体作用。一是将务农农民培训工作与政府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以形成合力, 才能抓出成效。在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中, 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 形成一个以农广校和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主体, 相关部门协调合作, 按照分头组织、统一安排、共同实施的原则, 进行培训。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农民科技培训的质量和水平。做为县级农广校首先应引起政府对此项工作的重视, 争取领导的全力支持, 紧紧围绕当地政府工作中心, 结合本地农民科技现状, 根据农民不同情况, 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 选好培训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务农农民培训的质量。二是将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教育与专业技术培训相结合。在农民科技培训过程中, 部分农民思想观念较新, 敢于学习新技术, 愿意尝试新成果, 但大部分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不高, 思想观念还停留在传统农业生产中。为此, 在培训过程, 不仅要教会他们新技术, 同时还要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 教育农民树立新的思想观念, 积极主动参与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努力提高自身科技文化素质, 从而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新技术应用能力, 更好的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三是将务农农民培训与就近、就地就业培训相结合。在开展农民科技培训过程中, 还应对广大务农农民进行一些技术含量低, 能够就地进行生产的非农专业技术培训。例如, 手工编织、简单工艺品制作等。通过这种培训, 不仅可以使广大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 还可进行一些副业生产, 增加经济收入, 使农民有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入到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中, 从而加快农民经济收入增长步伐, 带动更多农民参加农民科技教育培训[3]。

4 加强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强化教育教学质量

培训仅仅是个手段, 真正培养出大批高素质农民, 并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提高农民收入才是目的。由于农广校过去一直以学历教育为主, 随着农民培训的范围逐渐扩大、培训内容的不断更新, 在农民科技培训过程中, 无论是在师资, 还是在培训经验上都有一定的欠缺。为此, 要在今后培训工作中,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在现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 继续加强和补充师资队伍, 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来解决师资力量不足问题。纵向实行与农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协作, 按需施教, 培训资源共享。横向联合当地有经验、有技术的专业技术机构, 聘请有经验的专业农民技术员, 补充到教师队伍中, 确保务农农民培训所需的各类师资力量。教育是根本, 质量是保证。只有强化教育教学质量, 才能确保培训质量。在培训工作中, 应做到培训前有计划, 培训中保质量, 培训后有跟踪。要做好摸底调查工作, 了解当地农民文化程度, 种植模式以及生产规模等一系列问题, 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 并依据计划有序地开展培训工作。培训结束后要定期对农户进行回访, 确保培训有效果、农民有收益[4]。

5 结语

农民培训工作是一项工作量大、施教面广、政策性强的系统工程。今后, 农广校必须从实际出发, 继续坚持面向“三农”的办学宗旨, 在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 积极开展农民培训工作, 努力营造人才培养基地, 使农广校办成一种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互融通, 学校与非学校相互衔接的良性办学机制, 做农民增收、致富的桥梁和纽带。以最大限度地做好农民培训工作, 为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致富奔小康付出积极努力。

参考文献

[1]周舒俐, 付志峰.浅谈新形势下农广校发展之路[J].农民科技培训, 2010 (2) :10-11.

[2]翟兰军, 王鹏科.安阳市农广校农民职业教育发展过程及基本模式[J].河南农业, 2010 (2) :59.

[3]马菊堂.加强农广校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J].云南农业, 2009 (12) :52.

3.论农广校体系建设 篇三

一、努力满足个性化培训需求,分开层次设计培训

职业农民所从事的产业及其发展的规模、自身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认知、对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的需求等等,个体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因此,满足职业农民差异化需求,对农民开展个性化服务应该是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也是农广校的责任和义务。但农民数量很大,以农广校为主渠道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能力与职业农民日益增长的教育培训差异化需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全面开展个性化教育培训是不现实和做不到的。因此,省农广校在设计培训工作如何开展时,考虑到目前实际教育培训能力,按产业根据职业农民文化程度、职业技能、管理水平、经营能力、产业规模等,在尽可能满足多数职业农民对教育培训的一致需求,分层次开展教育培训,按照职业农民生产经营一般成长过程,设计并实施了岗位技能培训、创业能力培训、经营管理能力培训。

二、创新职业农民培训形式,提高培训实施效果

(一)大力推广农民田间学校

岗位职业技能培训具有鲜明的职业特点,实践性强,简单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集中培训无法实现它的培养目标。而农民田间学校是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地头为课堂,以提高农民动手能力为目的,培养农民自立能力的农业技术推广或农民教育培训的一种模式。为此,省农广校从2013年培育试点工作开始,就将生产经营新型职业农民岗位生产职业技能培训由县级分校和乡镇教学班来承担,突出抓两个规范化建设。一是硬件设施规范化建设。在建筑标识上,统一制定标识牌,在主要交通路口、田间学校、实习基地等一个模式摆放,做到醒目、直观、形象、独一,让农民了解、认可、参与农民田间学校。同时,对农民田间学校的培训教室、实习基地、培训装备等都制定统一标准,做到全省一个标准建设、一个模式推进,确保一致性。二是教学管理规范化建设。省校重点推广了“三员协同”授课方式,即农民田间学校要有三位教师协同授课,其中一位辅导员,负责主持田间课堂实施流程;一位农技专家,负责田间课堂理论指导、问题解答;一位乡土专家,负责现身说法、经验讲解。目前,全省新型职业农民生产技能培训、扶贫科技培训等岗位技术全部采取农民田间学校方式,培训效果显著,农民高度认可,社会反响良好。

(二)积极打造课堂模拟训练

为切实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在全省建立了济南、淄博、烟台、临沂、滨州、莱芜六个省级培训基地,编制完善了《培训管理规范》《创业培训教学大纲》等,制定了一整套培训流程,在不断完善培训内容的基础上,着力打造模拟训练课堂,创新培训模式,形成了《捕捉战机》《商战CS》《沙盘推演》和《迈入殿堂》企业创办运行过程中四个全情景式模拟训练课程,让学员通过模拟的企业运营管理、市场预测交易等情景训练,加深对创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提高他们学习的参与度,培训效果十分显著。今年4月份,回访了去年参加培训的3000名学员,他们从无到有,实现创业的有366人,占总参训人数的12.2%,实现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1476人,占总参训人数的49.2%。山东省农广校新型农民创业培训模式被农业部列为全国推广的农民培训模式之一。

(三)集中开展经营管理能力培训

经营管理能力培训具有显著的连续性,农民自身学习具有明显的惰性,农民就地就近参加培训表现出的松散性和随意性,使我们感觉在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培训上实行集中连续培训很有必要。7年来全省通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为切实做好经营管理培训,一是以设区市为单位,按照省校统一要求,建立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集中培训基地,不断完善培训场所建设;二是集中培训学员的组织管理和教学工作由市级分校牵头负责,县级分校配合;三是按产业编班,每期培训班100人左右,培训过程以产业经营发展为主线进行;四是培训计划安排、培训专题设置、培训组织管理方式、培训教师的选聘使用、集中培训的经费比例和支出范围、培训效果评价等由省农广校统一制定,经由省厅科技处批准后实施,保证了培训要求、培训水平和培训效果的全省一致性。

三、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确保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一)精选培训对象

把有一定产业规模、有志于农业创业的潜在新型职业农民选拔推荐出来,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取得实效的基础。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培训对象选择环节工作不扎实,在教育培训、认定管理等工作环节将事倍功半,培育工作流于形式。近几年来,省农广校对这项工作狠抓不放,项目市、县农广校积极行动、广泛发动,通过电视、报纸宣传,把招生宣传海报张贴到每个行政村,做到家喻户晓,精心组织职业农民报名,建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库。

(二)培养师资队伍

山东省农广校历来重视师资队伍培养工作,2013年在全省开展 “一人一村”科技服务活动、“一人一班”督导服务活动、“一人一课” 岗位练兵活动的“三个一”实践活动,大力培养“双师型”人才;近年来,举办了两期新型农民创业SYB师资班,有60位教师获得国家SYB创业培训师资格;2014年在全省举办了6期农民田间课堂辅导员培训班,通过学员试讲、专家评课等方式,在全省选出10位外聘教授、7位首席培训师、30位高级培训师、58位培训师组成全省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培训讲师团和由1000多名基层专兼职教师组成的跟踪服务导师团,基本满足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需求。

(三)提升培训能力

为全面提高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服务能力,实现在产业链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搭建职业农民实践实习的有效平台和载体,进一步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果,依托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实体加强实训基地和农民田间课堂建设。一是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为便于职业农民集散和管理,省农广校和各市分校分别建立了相对固定的集中教育培训基地;二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基地认定。经过各市组织申报,专家评审评议,行业部门审核,省农业厅会同省财政等有关部门组织认定了200家省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基地;三是农民田间学校建设。省农广校研究制订了《山东省农民田间学校标准化建设指导意见》,对农民田间学校的建设进度、建设标准、使用管理、建设保障、命名标识以及档案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明确。现已在“田间课堂”的基础上建立农民田间学校500多个。

4.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篇四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国民收入再分配形式是通过一定的制度实现的。我们将由法律规定的、按照某种确定规则经常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称之为社会保障制度。由于各国的国情和历史条件不同,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内容不尽一致。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为满足社会成员的多层次需要,相应安排多层次的保障项目。一般来说,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组成。

一、社会保障体系在我国的发展

纵观世界社会保障立法史,我们不难看出,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无一不表现出其立法先行的特征,而各国公民社会保障权利的全面实现也无一不是法律强制实施的一种结果,法律成了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强硬支撑点。从1601年的英国的旧《济贫法》到1834年的新《济贫法》,使英国建立起最初的社会救济法的权利义务关系;从1883年到1889年,德国颁布了 “三大保险法”(即1883年颁布的《医疗保险法》、1884年颁布的《事故保险法》和1889年颁布的《伤残与老年保险法》),拉

开了现代社会保障立法的序幕而被世人所推崇,引起了整个西方世界的高度关注并为工业化国家所仿效。而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的颁布,则赋予了社会保障以法律的形式和内涵,从而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和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我国社会保障立法从社会保险开始,以1951年政务院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为起点,我们建立起除了失业保险以外的养老、医疗、工伤和生育方面的社会保险制度。而1982年宪法第五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国家和社会保障残疾军人的生活,抚恤烈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属。国家和社会安排盲、聋、哑和其它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则为社会保障立法给予了原则性的指导。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保障立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社会保险方面,国务院先后颁布《关于建立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失业保险保险条例》、《工伤保险条例》和《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等;劳动部颁发了《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和《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等。在社会优抚方面,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有:《革命烈士褒扬条例》、《军人抚恤条例》和《城镇退役士兵安置条例》等。在社会救助方面,国务院颁布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及其民政部颁布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

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在社会福利方面,国家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和《残疾人保障法》等。勿庸置疑,这些行政法规和规章的颁布对调整我国社会保障关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对于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或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来说却还显得远远不够。例如,社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其法律法规直到现在也未颁布。同时,作为国家比较重视的,也是改革重点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直到现在也无法可依。

二、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现有的问题

从国家的整体立法上看,我国立法工作确实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也可以说我们确实是用二十多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近百年的立法道路。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国家颁布的众多的法律中,却没有一部是专门调整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基本法律;在国务院已经颁布的行政法规中,也没有那一个行政法规是专门为调整社会保障法律关系而制定,这种立法状况既与社会保障法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极不相符。也成为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障碍。

目前,在完善社会保障立法和建设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以下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城镇社会保险覆盖不全

医疗、养老的参保率相对较高,但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例仍在80%以下;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的参保率更低;灵活就业人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城镇非就业人口及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等部分人群,尚未进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之内。

2.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近些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继建立,农村社保体系正在愈益完善之中。但总体制度缺陷严重,城乡差距显著,制度建设滞后。尤其是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方面,仍处于地方自选动作状态,缺乏统一的制度设计。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刚刚起步,保障水平仍然偏低。

3.部分流动就业人员的保险关系难以转续

由于现行“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使得地区间的利益分割严重,造成社保地区间转移的障碍,统筹部分无法带出,流入地也不愿承受新增负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劳动力和人才的自由流动。再由于目前的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不高,对转移接续的技术上也造成较大困难。

4.相关立法建设缺失

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法规立法层次低,还没有一部专门调整社会保障关系的基本法律。作为社会保障制度核心内容的社会保险,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的、适用范围比较大的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社会保险费的征缴、支付、运营、统筹管理不规范。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的立法相当欠缺。国家立法滞后,地方立法分散,社会保障工作在许多方面只能靠政策规定和行政手段推行。

三、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重点

1.城市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当前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80%,在2050年将达到86%;中国大陆在2010

年城市化率约为47%。按照模型预测,2009-2020年间,城市化率年均增长1。03个百分点,可以推算,城市化的临界点极有可能在2013-2015年间出现。因此城市化问题是我国社会保障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进城市,对于他们问题的解决成了城市社会保障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加大宣传,让社保意识深入人心,社保相关部门应当组织人员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形式,深入农民工密集的工地、社区、厂矿和企业进行社会保险知识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让更多的农民工了解社会保险,参加社会保险;同时加大政府管理力度,打击不法企业,保障外来务工人员权益;另外,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强制执行对外来务工人员权益的保护。

2.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虽然有效控制了中国人口的增长,但又加速了老龄化的进程。随着生育水平的下降和人均寿命的增长,中国社会已经转向“重度老龄化”。目前,中国大陆老龄化已经达到13。26%,农村老龄化尤其严重,达到了15。4%。到本世纪中叶,将有4。38亿老年公民,这大大超过美国的人口总数。因此加强养老保险制度也是我国社会保障的重中之重。首先要加快养老保险立法进程,完善养老保险法律体系;其次要逐步做实个人账户,真正实现由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的转变;另外要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最后应加强政府监管,确保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的安全完整。

3.医疗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

到人们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不仅可以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它是促进社会公平、维护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手段。因而,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体现我们党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战略举措。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应当积极稳妥地推进。目前主要解决公平问题,将没有基本医疗保障的人保障起来,在解决了公平的前提下,解决效率问题,使医疗保障体系更好地为保障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身体健康服务,最终建成一个覆盖全员、公平与效率兼顾、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从而有利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5.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 篇五

坚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服务,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一条宝贵经验,也是今后继续完善我国法律体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指导原则。

坚持从实际出发、为实践服务,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做好立法工作的客观要求。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人口多、底子薄的基础上进行的。法律体系建设只有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才能拥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拥护,才能有效发挥法律制度在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中的基石作用。

坚持从实际出发、为实践服务,贯穿于改革开放的立法实践。1979年7月,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地方组织法、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7部法律,为维护安定团结政治局面、实行改革开放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法制保障。1993年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等重要内容载入宪法,体现了党领导人民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意志。2004年又在宪法中增加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条款,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新面貌。正因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国情和实际出发、顺应国家发展进步的时代要求,我国法律体系建设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坚持从实际出发、为实践服务,使法律在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立法工作要适应和服务于改革发展实践,维护社会稳定,需要正确处理“变”与“不变”的关系,把握以下原则:对实践经验成熟的加以深化、细化,作出具体规定;对实践经验尚不成熟又需要作规定的,作出原则性规定,为进一步改革发展留下空间;对缺乏实践经验,各方面意见又不一致的,暂不作规定,待条件成熟时再补充完善,使立法进程与改革发展进程相适应,通过与时俱进地完善法律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坚持从实际出发、为实践服务,使我国立法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从实际出发,将继承法制传统、借鉴国外经验和进行制度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使我国立法既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又融合世界文明。继承而不守旧、借鉴而不照搬,根据国情和实际对传统法制文化和外来法律制度加以改造和创新,大大加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步伐。

6.论农广校体系建设 篇六

作者:胡家强时间:2011-11-2

4摘要:蓝色经济的兴起和发展给海洋渔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我国现行海洋渔业立法存在的不足也使其面临挑战,分析概括日本、欧盟渔业法律体系的构建经验及其对我们的启示,关注渔业产业政策动向,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渔业法律体制,能够确保并推动整个蓝色经济产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蓝色经济;海洋渔业;产业法律体系

一、蓝色经济兴起给海洋渔业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自20世纪60年代“蓝色经济”、“蓝色产业”作为海洋经济同义语被提起即受人们所关注,并频繁出现于上世纪末我国沿海地区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文献中,并成为本世纪以来最热议的词汇之一,甚至成为一种力量的象征、财富的象征。目前,海洋开发与利用、蓝色经济的兴起与发展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联合国文件亦称“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一个海洋强国的实力最终会体现在它的国际地位以及它的经济实力上。在整个国际世界都在追逐海洋的大环境下,我国也正在由一个海洋大国慢慢迈向海洋强国之路。党和国家对蓝色经济的重视为我国海洋经济产业的发展做出了战略指引,海洋渔业作为传统的海洋特色产业在逐步实现我国海洋强国之路征途上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各种资源、能源等问题的显现,拥有丰富资源和巨大发掘潜力的海洋开始赢得广泛重视。蓝色经济的发展热潮汹涌袭来,新兴的蓝色产业迅速崛起,不仅得到了各界专家学者的热烈追捧和研究,而且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然而,在推进新兴蓝色产业发展的同时更不能忽视传统的海洋经济产业,海洋渔业作为海洋经济产业中最传统的产业之一,对于推动蓝色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海洋渔业产业的法律体系的建设严重滞后于当前蓝色经济的发展趋势,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在一段时间内得到改善的话,不仅不能推动蓝色经济的发展,反而会成为影响蓝色经济发展的阻力。蓝色经济更加倡导技术开发与创新、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及海陆一体等全面发展,这样的发展战略思维对当前渔业经济的产业政策以及其法律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均带来了不少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体现在渔业产业法律体系的结构单

一、内容单调上,更体现在其法律规范所体现的海洋渔业的产业政策与海洋经济发展要求的差距上。蓝色经济的崛起使得海洋渔业产业势必成为推动其发展的力量之一,因此,我们更需要紧随当前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与改革其产业发展政策,创新和完善自身的法律制度,发挥其原有的资源优势,保持持续的发展动力,促进整个蓝色经济的发展。蓝色经济不仅给海洋渔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更为海洋渔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挑战与机遇并存是海洋渔业发展面临的崭新课题。

二、我国海洋渔业立法现状的不足及挑战我国的海洋渔业产业发展很早,但相关的法律建设却十分滞后。我国也是一个海洋资源丰富的大国,整个东部沿海地带自北向南贯穿了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岸线颀长且平坦,我国的海洋资源状况比起日本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我国对海洋渔业的开发、利用与管理却远远落后于日本。首先,我国1986年才通过了《渔业法》,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专门对渔业产业的开发与发展作出规范与价值引导的法律文件,也是我国渔业产业的部门基本法,是制定其他渔业法规的基础,但是,就是这样一部基础的渔业法律,却没有关于渔业产业最基础的渔业权的规定,而渔业权是渔业和渔业产业的核心理论问题之一,对于整个渔业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而且,随着蓝色经济产业的兴起,庞大产业法律体系慢慢形成与发展,作为其产业体系法律内的重要构成之一,这部基础渔业法律对于支撑渔业法律体系显得过于单薄,更不要说整个蓝色经济法律体系,且《渔业法》自颁布至今,尽管修订过两次,但是修改的内容和幅度都很少,其内容及相关政策规定相对于蓝色经济的发展而言,都显得有些落后。其次,尽管国务院根据《渔业法》等基本法律制定了相应的行政法规,如《渔业法实施细则》、《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等,但这与渔业产业自身的重要性相比,立法引导和法律规制仍显不足,在整个蓝色经济产业的视角下更显得力量薄弱。再者就是省市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行政规范将面临更大的革新,随着蓝色经济及蓝色经济区概念的提出,海洋特色鲜明的优势地区势必要率先发展,地区蓝色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地区立法扶持,海洋渔业也不会例外。然而我国的地方渔业法律不仅不成体系、内容杂碎,而且大多是在《渔业法》和《渔业法实施细则》的基础上,针对地方实际作出的细致性解释,基本上没有超越先前的法律法规,其特色不够鲜明,且适用范围相对狭窄,法律效力层次较低,因此,考虑到适应整个蓝色经济发展的需要,地方性渔业法规必须进行一场全面的革新。纵观我国整个渔业立法,专门的立法太少,整个体系显得单薄,完全不能满足蓝色经济产业发展及蓝色经济法律网体系构建的需要。而我国渔业立法方面的滞后与不足,也反映了国家政策对这方面的关注度和重视度不够。与其他海洋大国、强国相比,我国的渔业法律数量不仅少,且涉及的领域狭窄,甚至在渔业金融、渔业保险等方面还存在空白,并未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仍需努力和加强。范文中国网网/

三、日本、欧盟渔业法律体系对我们的启示日本一直致力于海洋强国的建设,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得日本有着悠久的渔业发展史和发达的渔业。日本的渔业立法相当完善,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渔业产业法律体系。日本渔业产业法律体系是一个由不同类别、不同层次调整渔业经济关系的各种法律规范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形成了以《渔业法》、《水产基本法》等产业基本法为主,包括《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管理法》、《水产资源保护法》、《关于在专属经济区行使渔业等主权权利法》、《外国人渔业活动规制法》、《沿岸渔业改善资金助成法》、《沿岸渔场整顿开发法》、《中小渔业融资保证法》、《渔业近代化资金助成法》、《渔船法》、《渔港法》[1]等15部基本法和多个相关法律在内的多层次的法律法规体系网。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的渔业法律形成了一个涉及渔业管理与资源保护、水产业振兴与发展、渔业保险救济以及渔船、渔港等全方位、多层次的产业法律体系。而且日本新近通过的《日本海洋基本法》,确立了日本海洋政策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是日本各海洋法的“母法”,突出体现和强调了日本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基本战略,规定了政府需要采取

必要的措施,建立起完整的机制以保护和管理海洋资源,提高渔场生产力,通过充分开发利用海底石油、天然气、锰矿、钴矿等资源,振兴海洋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力[2]。应当说,《日本海洋基本法》以日本海洋法律中的“宪法”姿态又重新对渔业产业及整个海洋经济产业作出了战略指引,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日本政府十分看重其海洋渔业在整个蓝色经济产业链条中的重要作用。日本渔业法律产业法律体系结构鲜明,调整的范围相当广泛,法律体系相当完备且内容丰富,对我国的渔业经济构建以产业基本法律为基础的渔业产业法律体系带来了很好的启示。

欧盟覆盖了整个欧洲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被海洋包围的欧洲,发达的渔业产业经济为整个欧洲的海洋经济作出巨大贡献。可以说,渔业产业经济是欧洲经济繁荣和发展的催化剂之一,当然,这与其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分不开的。从立法机构角度看,欧盟渔业法分三类,即欧盟基本法(prima law)中有关渔业的条款、次级渔业法(secondary laws offisheries)和欧盟法院裁决的有关渔业的判例法(case law)。基本法包括创立欧盟的条约、修正性条约和新成员国的入盟条约。欧盟法律基本属于大陆法系,但也保留了英美普通法系的特色,这使得欧盟法院的判例也构成了欧盟法律的重要渊源[3]。而且从《欧盟未来海洋政策》绿皮书和《欧盟综合海事政策》蓝皮书等战略性文件,我们可以看出整个欧盟海事政策是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的[4],在这一战略方向的指引下,整个欧盟的渔业法律制度也开始向着生态渔业、可持续发展渔业、多产业链条的总体方向发展,这是在整个国际社会面临渔业资源日渐枯竭、新兴渔业链条产业迅猛发展大背景下的正确调整,是与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相一致的。纵观整个欧盟核心国家的渔业法律制度,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国家普遍实行渔业配额制度,而且十分重视在海洋捕捞、水产品质量以及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他们的海洋渔业立法十分丰富,法律体系也相当完善,在渔业金融等许多方面都具有自成体系的法律系统[5]。如欧盟最新通过的《反海洋渔业非法捕捞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部法律十分重视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出口水产品的质量,站在整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下通过法律的手段引导海洋渔业经济的可持续[6]。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欧盟等海洋渔业发达国家的渔业立法不仅体系完善,而且内容也相当丰富且先进,他们海洋战略的目光都很长远,整个渔业法律体系的价值引导也着重于渔业经济甚至是整个蓝色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特别强调开发利用渔业资源中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重视发展质量。

四、完善我国海洋渔业产业法律体系的思考我国海洋资源十分丰富,要把这种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离不开对整个蓝色经济产业的扶持,而对产业的政策扶持更是离不开法律的引导与规制,因此,对整个蓝色经济产业法律体系的建设就成了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但是我们都知道,蓝色经济产业是一个很年轻的名词,蓝色经济是由海洋经济转化而来的,世界范围内对海洋经济的研究也只开始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而蓝色经济是对海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蓝色经济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研究与扶持是近几年才被提上议程的新课题。对于一个如此新兴的产业,虽然得到了多方面的关注,但是对其政策扶持以及法律建设等各方面的成果几乎空白。那么,我们对蓝色经济产业法律制度的建设及研究应采取化整为零的战术,通过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对其产业项下的某个具体产业政策及法律制度进行构建,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经济的发展。虽然蓝色经济是近年来新兴的经济名词,但是海洋渔业却是一个古老而又传统的海洋经济产业,尤其是

随着整个蓝色经济产业的崛起,各个海洋经济强国尤其是渔业发达国家都在不断加强对其研究和重视,特别是渔业经济发达的国家都形成了自己各具特色的海洋渔业管理体制并致力于自身渔业法律制度建设,这对我国未来渔业法律制度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在立法的方向上,可借鉴欧盟立法的经验。他们立法研究起步早、发展成熟,而且立法先进,站在世界法律发展的最前沿,能够准确把握最新的立法动向甚至引导整个法律界立法潮流的方向。

比如说,欧盟的海洋渔业立法开始向可持续发展的立法方向倾斜,重视整个海洋经济的协调和持续发展,这个方向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虽然我们对海洋渔业的研究已向着这个方向发展,但我国的立法却是滞后的。改革开放后我国渔业的发展势头非常迅速,渔业生产关系每年都在进行调整和变化,但我国渔业立法规划总是滞后于渔业生产发展。尽管这种滞后是所有法律体系中都存在的诟病,但在我国业已提出蓝色经济,并确定我国应由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的海洋发展战略的前提下,应及早做好传统渔业向现代海洋渔业产业过渡的立法价值取向,并以此加强海洋渔业立法,有效地从源头上减少这种滞后以及其不良影响。

其次,在法律体系的框架构建上,我们可以多多借鉴日本的立法经验。日本整个法律体系包括渔业产业法律体系的结构十分严谨,对我国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学习意义。我国当前渔业法律体系虽然是层次较为分明的三级法律体系[7],但是体系模式过于简单,而且立法数量太少,根本撑不起一个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立法建设,提高对海洋渔业产业的关注,深入其系统内部抓准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立法,既要提高立法的数量也要重视立法的质量。如此,加强渔业产业基本法律建设,在构建起一个结构严谨、内容丰富的海洋渔业法律体系的基础上,作为对于整个蓝色经济产业法律体系网的支持,促进蓝色经济的发展。

再次,应在蓝色经济视角下加强我国海洋渔业产业的法律体系建设。蓝色经济的发展热潮给整个海洋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春天,在各种新产业风起云涌之时,海洋渔业作为最传统的海洋经济产业之一势必要有所革新。因此,在对整个蓝色经济产业政策进行研究的同时更要密切关注渔业产业的政策动向,在整个蓝色经济发展战略要求的指引下,对海洋渔业的产业政策进行调整革新,构建产业政策基本框架,建设渔业信息交流机制,推进渔业合作发展机制,促进渔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渔业法律体制,从根本上确保我国海洋渔业产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确保其对整个蓝色经济产业发展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最后,渔业经济产业立法既要有综合性的基本立法,并作为对整个产业体系内各个方面的基本法律规定和价值引导,同时又要重视各个单独的渔业产业的专门立法,并逐渐形成一个以渔业产业基本法为龙头,以渔业开发、利用与保护法为核心,并由各个单独渔业产业专门立法构成的,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海洋渔业产

业经济法律体系网。

参考文献:

[1]张合成,孙海文,李清.日本渔业法律体系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 2002,(4): 4-6.[2]周怡圃,李宜良.《日本海洋基本法》系列研究———法律内容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7,(4): 28-30.[3]刘新山.欧盟渔业法和共同渔业政策综述[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7,(5).[4]Penelope Kent.Law of the European Union[M].Harlow,England: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1.108.范文中国

7.论农广校体系建设 篇七

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是时代的需要。培养新型农民的核心就是提高农民的素质, 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思想新、高素质的职业农民。在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中, 要打破旧有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 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农民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要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等手段, 调动农民的学习积极性, 变被动灌输知识为主动学习知识, 充分发挥农民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总之, 农广校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观, 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完成培养高素质农民的任务[1,2]。

2 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应遵循的特定的职业思想、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 以及与教师职业相适应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教师工作的特殊性, 要求教师的道德水平要比社会上一般人群高。教师的责任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其教育学生的手段主要是自己的知识、才能、情感、理想和人格。其中, 教师的道德品质、人格的教育作用是其他任何手段所不能代替的。

教师的道德品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做一名合格的农广校教师, 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讲政治, 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掌握丰富的政治理论知识;要热爱“三农”和农民教育事业。二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农广校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作为农广校教师, 面对的是广大农民, 工作环境较艰苦、工作时间长, 要做好工作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只有热爱教师岗位, 真正把农民的需要放在首位, 才能做好教育农民的工作, 才能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 才能发挥农广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 是确保农广校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只有培养一大批职业道德素质高的一线教师, 才能使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才能确保教学质量良好[3,4]。

3 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能力

近年来, 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状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农民对知识的需求也在逐渐改变, 农广校原有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已经不能适应逐渐变化的教育需求, 要对其进行积极的改革。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新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农广校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基础教育, 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淘汰不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知识, 选择学生兴趣浓厚、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重点进行讲解, 做到教授的知识符合农民的需要。在课时安排上, 要结合农业自身季节性强的特点, 合理安排授课时间和课程长度。要采取多种手段进行教学活动, 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二是因材施教, 按需授课。要根据授课农民的知识需求、知识结构, 以实用性和针对性相结合为原则, 确定授课方式和内容。

要突出特色授课, 采用菜单式方式, 认真做好学员需求调查分析, 根据需求设计班次、开设课程、确定教学专题、安排学习内容, 采用差别化办学模式, 实现培训教育效益的最大化。加强实践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培养对象的职业技术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根本保证。要高度重视实验、实习、社会服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充分考虑参加培训农民自身的职业需求和知识结构特点。在此基础上调整和补充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 加强继续教育, 提高教师素质

2012年中央1号文件突出强调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广校是直接对农民进行培训的机构, 承担着培训农民的任务。农广校教师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农民培训工作的开展。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使农广校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教师要积极接受来自专业方面、社会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 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当今世界知识日新月异, 科技迅猛发展, 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淘汰速率大大加快。广大农村的实际情况发生了巨大改变, 农业耕作的技术水平和农民的经济观念都在逐渐改变, 部分农广校老师的知识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要改变教师的观念, 鼓励在校教师再进修, 形成不断学习的观念和能力, 掌握岗位所必须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更好地为农民服务。时代对农广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名合格的农广校教师应该是学科知识、人文知识、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等多元化集一身的综合型教师。

农广校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主要途径是继续教育。继续教育包括职业素养教育、多学历教育、岗位培训等。继续教育能够为教师提供补充知识、学习技能的机会。农广校老师的继续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工作所需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管理方法等。教师要改变观念、积极转变心态, 不断充实自己, 将继续教育作为自己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农广校是一所面向农村的成人中等专业学校, 由于历史原因, 还有一部分教师学历偏低, 难以胜任教学工作。因此, 应当鼓励和提倡教师通过在职、半离职等多种途径参加第二学历教育, 使每一个教师都具有一个工作文凭和多个辅助文凭。要通过参加成人高考等多种方式继续学习、深造, 系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 以期在知识层次和学历层次上有明显提高。专业培训具有时间短、见效快、收益大的特点, 是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有效途径, 教师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现代专业技术的培训。可以建立系统规范的教师培训机制, 定期为教师提供培训机会, 并可选派有潜力的教师外出学习和交流。除此之外, 要转变培训观念, 教师培训不仅仅是对学科专业知识的补课, 还要加强对教师科研能力的培训, 使教师在教学之余不断加强科研, 促进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 使教师获得综合发展, 从而提高素质。

摘要:介绍农广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措施, 主要包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 加强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内容, 以促进农广校教师素质的提高, 确保培养新型农民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农广校,教师队伍,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郑东.浅谈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师队伍现状、问题及对策——以宝鸡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例[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 2011 (8) :277.

[2]王静.明确农广校职责加强农民科技培训[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4) :27-28.

[3]孙薇.浅谈农广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J].农业职业教育, 2007 (5) :26-27.

8.论农广校体系建设 篇八

摘要:通过近些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建立起初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同时也开展并投入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多骄人的成绩。但是我国当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还不够健全,对我国现在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还远远不够,也不能满足我国农业应对加入WTO后挑战的需要。所以对于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还需要加强研究。

关键词:农产品检测体系研究

近日,我国农业部发布了关于《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通知内容可以总结为我国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我国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高度的重视,数次强调要加快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并将此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各地的农业部门要重视,加强领导组织,积极争取当地相关部门的配合与支持,建立起必须的工作制度,抓紧推进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规划实施工作。

一、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近些年,我国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的前中后环节的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总体水平的提高,根据我国农业部门的调查,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形势稳定。根据质量安全监测结果,水产品、蔬菜、畜禽产品的合格率分别达到95.8%、95.9%、99.5%。二十九个省份中3373批次生鲜乳样品的三氯氰胺1全部含量合格。二是发展态势平稳,蔬菜、畜产品、水产品检测指标连续三年合格率在95%以上。三是农产品出口量逐步增加,自从加入WTO后,农产品出口贸易日益增长。

二、我国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农药以及兽药残留超标的问题。农药、化肥的使用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性问题,近些年,我国农药使用量不断增加,并且大多数是高毒、高残留的农药。据报道,我国每年使用农药大概在一百七十万吨,大概百分之三十中含有有机磷,有机磷对于毒性的残留以及消费者的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要求有较强的基础专业检测技术研发和实验条件,也就是要有较强的检测队伍和技术力量,尽量的减少农药对人身体健康的影响,减少农药残留超标率。1 三聚氰胺(英文:Melamine)(化学式:C3H6N6),俗称密胺、蛋白精,IUPAC命名为“1,3,5-三嗪-2,4,6-三胺”,是一种三嗪类含氮杂环有机化合物,被用作化工原料。它是白色单斜晶体,几乎无味,微溶于水(3.1g/L常温),可溶于甲醇、甲醛、乙酸、热乙二醇、甘油、吡啶等,不溶于丙酮、醚类、对身体有害,不可用于食品加工或食品添加物。

2、产品加工过程中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及我国明令禁止的食品添加剂,不合格的人工合成色素等。据统计,我国现有一千五百多种食品添加剂,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品种量达到一万种以上,由于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不是很高,如果商家不合理的使用很容易危机人们的健康。

3、产品的包装以及标签等不规范问题也常常出现,目前市场上存在用虚假标签以及充好等假冒伪劣的产品也很多。

4、菌落总数以及大肠杆菌群等等卫生指标以及铅、汞、镉等重金属指标也已经严重超出我国强制性规定的标准。农产品的加工、包装、运输、存储过程中由于工艺操作、设备等方面等存在的问题而导致的“二次污染”情况日趋严重。近些年,我国相继发生很多起有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事件。例如:2008年让人毛骨悚然的三鹿奶粉的三氯氰胺超标、2008年的四川广元柑橘中蛆虫事件、2009年的农夫山泉砒霜门等事件。不仅给公民的生命健康及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对我国的经济以及社会的和谐造成了损害,也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应。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再发生,我们必须加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目前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还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检验检测市场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在理论、实践以及法律制度等方面都不能满足于防止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的需求。有关部门执法力度不够严格,导致农产品从最初的质量安全检测2就不够全面,由此为了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效率,杜绝农产品安全事件,清晰的认识到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中所存在的众多问题以及弊端,更为重要的是完善和加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以及有关的法律制度。由于科技的日益发展,转基因农产品在市场上也随处可见,也不禁让我们怀疑是否存在安全问题。由上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可以总结影响的重要原因就是检测标准体系不够完善,监测的手段过于落后。

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措施

1、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由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着众多的问题,所以尤为重要,应该以完善检测手段、提高检测能力和技术水平为重点,以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为宗旨,采用整合资源,避免资源浪费,杜绝重复建设,逐步整顿分散于农牧渔业的检测资源,选择具有较好的基础设施,检测人才队伍,规范管理等条件,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等流通场所增配不同层次的检验检测设备,实现实验室标准检测与快速检测相结合。2 《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本书重点介绍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相关基础理论及其相关的实用技术,主要内容包括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存在问题;国内外农产品安全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大气、水体和土壤的环境监测方法;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重金属、生物性污染、食品添加剂等检测方法;转基因农产品的生物安全性、风险性及安全检测技术。

2、增加随机检查的频率,不断地扩大检测监控的覆盖面积和检测内容,形成社会中介机构委托检测、法定资质专业检测机构监测、企业自检相结合的检验检测网络。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大大的提高,对于食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我们需要对农产品质量的检测更为严格,增加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3等。在建立健全的农产品认证的同时,对农业投入品生产企业、农产品从土地到餐桌全过程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形成以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三位一体、全面推进”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格局。

3、农产品产业应该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不断地的规范、创新以及完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管理运行体制、发展机制。充分的发挥农业部门的职能作用,充分利用农业系统的资源优势和技术条件,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发展。

4、为了保证消费者的安全和权益,防止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的农产品流入市场,应该积极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准入的制度,对目前较为落后的偏远山区,无条件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主动提供正规进货手续以及质量检测报告,利用互联网开展网上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评价系统,增加农产品质量信用的透明度,扩大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的知情权,提升有关部门对农产品质量的安全监管水平,开展信用调查,信用担保等服务,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良性循环。有机产品:是根据有机农业原则和有机产品生产方式及标准生产、加工出来的,并通过合法的有机产品认证机构认证并颁发证书的一切农产品。

参考文献

[1]农产品检验检测及检疫方法国家标准。

[2]李志刚:《我国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及预警系统的建立》[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年06期

[3]肖静等:《加强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年07期

9.农广校职责 篇九

1、协助校长处理日常事务,协调其他事务工作。

2、负责文秘、档案、保密、督查、宣传、会议组织等筹备工作。

3、负责办理相关组织人事、机构编制、劳动工资技术职称晋升等工作。

4、负责组织有关综合性工作总结、报告、文件起草。

5、负责打字、文印事宜,并组织实施与监督。

6、负责公有财务管理和后勤保障工作。

7、负责对外联络和公共关系。

联系电话:0906-2121680

(二)科技培训科职责

1、组织实施农民教育、绿色证书、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

2、指导各县(市)分校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并对培训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和规范管理。

3、管理、使用发放有关培训的音像制品及图书资料。

4、收集、撰写地区实用技术培训资料。

5、组建地区职业技能考评小组,对农业工种及其通用工种的职业技能等级进行考核鉴定。

6、总结交流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工作,并总结经验。

7、负责对各县(市)分校师资力量进行定期培训。

8、制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计划,负责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总结。

9、做好农民教育培训的统计、信息采集、整理、上报工作,做好农民教育培训档案管理工作。

10、加强与劳动社会保障局的合作,及时汇报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的工作。

联系电话:0906-2123628

(三)学历教育科职责

1、完成本自治区农广校下达的大、中专学历教育招生录取任务。

2、贯彻落实自治区农广校学籍、教务、考务、声像、教材管理办法。

3、监督、检查各县(市)分校学籍、声像、教材管理情况检查考场,组织阅卷、办理学员录取、毕业证、上报各类表格与统计数字。

4、指导各县(市)分校落实各项教学环节,建立正常教学秩序,指导各县(市)分校开展教研活动。

5、负责向各县(市)分校和其它有关单位订购所需文字教材和声像教材及教材调配、发放和保管。

6、总结交流学籍、教务、考务、声像、教材管理工作经验并及时上报上级校。

7、负责对各县(市)分校学籍、教务、考务、声像教材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

8、探索本地区农广校中等职业教育工作新路子。

9、负责本地区农广校各专业电子注册和毕业证发放工作。

10.农广校工作总结及计划 篇十

市农广校

上半年,在农业局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市农广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三农”为出发点,以提高全市农民科技素质,推动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开展各种培训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总结汇报如下:

一、学历培训工作

一是依据财政部、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与荣成大鱼岛集团联合开设了涉农专业的全日制中职班,注册学员50人。参加学习的学员,不仅可以享受每人每年减免2400元学费的待遇,而且依据国家的相关政策,还可以领到到1500元的生活补助。全日制涉农专业中职班的开设,不仅满足了现代企业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而且也丰富了农广校的办学形式,拓宽了招生渠道。二是在业余班的招生工作中也取得了较好成绩。在招生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上半年,全市注册学员144人,占全省注册人数的25.5%,占威海市全年招生任务的51%。三是利用与东北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联合办学的优势,组织开展了本、专科学历教育,注册学员68人。学历培训工作的开展,为我市新农村建设培养造就了留得住、用得上的能自已率先致富,也能带领一方群众致富的农村实用人才。

二、非学历培训工作

一是按照省厅《关于开展农技推广示范县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工作的通知》要求,于2月月28日至3月11日,举办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培训班。培训班邀请了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和烟台市农科院等单位的知名专家和教授,为100名学员进行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方法和新观念等方面的培训,师资水平为历年来最高。二是开展了威海市农

民科技培训情况社会调研活动。春节过后,市校召开了全市校长工作会议部署了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活动的调研活动,重点是要摸清目前我市农民科技培训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这几年开展科技培训所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为今后的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指明方向,少走弯路,真正为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做点实事。目前,近7000字的综合调研报告已成稿,将于下半年发表。三是开展了以“读好书、读书好、好读书、善读书”为主题的农民读书月活动。2月19日,威海市农民读书月活动在羊亭镇北上夼村启动,省农广校姜卫良校长以及市区两级的农业主管领导出席了启动仪式,并未省校捐建的的科技书屋进行了揭牌仪式。山东人民广播电台、齐鲁晚报、威海电视台等七家新闻媒体对此次活动进行了宣传报道。在读书月活动期间,全市新建农村科技书屋5处,农家小书屋40处,发放了近10万元的各类科技书籍、科技光盘。开展了科技培训、读书心得交流等活动100多场,有效地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四是积极开展师资培训活动。4月份安排5名教师参加在潍坊举办的全国农广校系统涉农类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培训班,为下一步开展涉农类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储备了师资力量。目前我们已与文登一园林绿化公司达成园林工培训与鉴定的意向。五是早下手,早准备,针对今年的新型农民和阳光工程培训工作,开展问卷调查。自4月份开始,市农广校就要求各分校针对以往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问计与民。问卷调查的内容涉及培训的内容、培训的方式、培训时间以及对培训机构的意见建议等十二项,为培训实施方案和培训计划的制定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息宣传工作与其他单位还具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高质量信息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各分校间工作发展不平衡,有的分校上半年就超额完成了全年的招生任务,并且培训工作也走在前面,而有的分

校招生工作还没开展,培训工作也动静,工作积极性有待提高。

3.由于受人员限制,有些工作开展的不是很到位,没有达到预期的工作要求。

四、下半年工作安排

1.抓好学历培训工作,力争超额完成全年的培训任务。

2.抓紧时间编写威海市农广校“十二五”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规划,力争将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与农村社区建设有机地结合,为下一步农广校的发展,打开一片新天地。

3.加强教学管理,确保全日制中职教育健康发展,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4.加大工作力度,确保高质量完成新型农民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11.农广校调研夏主任发言材料 篇十一

各位领导:

下面就我县农牧民基本情况和我校近年来的农民教育培训

工作做简要阐述汇报:

富蕴县地处阿勒泰地区东部,行政区域面积3.24万平方公里,全县辖六乡三镇68个行政村,总面积为33699.60平方千米,总人口9万人,共有24个少数民族,其中哈萨克族占总人口的76%以上。全县农村总人口65054人,其中农村劳动力总数29095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劳动力人数11962人,从事二产劳动力人数1760人,三产2757人,农村富余劳动力12621人,我县农民人均收入为5221元。农业人口受教育程度初中以下占70%,初中以上占30%。

我县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纳入政府惠民行动、民生工程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职责明确、分级负责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实施管理机制,确保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我县相关涉农部门的衔接协调密切,教育培训资源整合,农民教育培训组织管理和培训机构体系建设基本完善。

2006年9月农广校与培训中心、县农机校资源整合,是阿勒泰地区县市唯一一所集培训、鉴定、发证、就业为一体的以狂野职业技能培训为主的教育基地。总投资2500余万元,占地面积12600平方米,拥有教室、实操间、宿舍、学术报告厅餐厅等功能室102间,可同时容纳1200人学习,1600人就餐,是阿勒

1泰地区“农牧民能力建设”培训基地。

一、基本情况

2011年去冬今春开展实用技术培训24场次,培训人数4687

人次;其中,农村实用培训3860人次,烹饪、计算机、电焊工、电工等为主要的技能培训777人次,党员能力建设工程培训50

人次,成人中专招生21人。三进村培训9次,发放图书、资料

3500册(份)。2011年上半年完成实用技术培训2460人次,农

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547人次,其中引导性培训200人次,技能

培训134。

二、农民教育培训的经验和做法

(一)强化领导形成联动机制

针对我县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培训形式开展工作。今春我县

冬春季农牧民大培训工作放到首位,着重加强了农牧民培训工

作。加强领导,形成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培训规划,确定各阶

段的目标、任务、和培训方案,按照培训步骤组织实施培训,把

培训任务落到实处,形成上下协调、齐抓共管、相互协作的培训

工作机制,与相关部门积极协调,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

选派本校教师并积极外聘专家技术人员到各乡镇进行实用技术

培训。结合培训要求和培训重点,本着“农民有用、农民能用、用了见效、的原则,精心设计培训方案,分配培训任务,开展培

训和现场施教。流动办班,下乡培训”的模式,广泛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实用技术培训、引导性培训、技能性培训,采取联合办

班、委托办班、现场办班等培训形式,在培训上坚持“四个结合”:

即,坚持培训与农民实际需求相结合,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相结合,培训与就业相结合。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在实施培训活动中,尽可能的做到“一高”、“二新”、“三服

从”,保证“四个必须”。“一高”:聘用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

伍;“二新”:培训手段新,培训技术新;“三服从”:内容服从需

求,时间服从质量,形式服从实效。“四个必须”:必须讲授农民需

要的培训内容,必须使用农民听得懂的培训语言,必须采用农民

喜闻乐见的培训形式,必须选择农民感到方便的培训地点,通过

采取上述措施和办法,使培训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三)分层培训,找准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

对科技户、专业户和掌握一定农业科技、有一技之长的农民

进行高层次技术培训;对文化层次较低的农民开展常规农业技术

培训;对富余劳动力联合中心力量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结合我县

“万民农牧民党员能力建设工程”,对农村干部、党员进行针对

性培训,着重抓好农村党员的实用技术培训和村干部及后备干部的学历教育工作,提高其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使其发挥“双带”

能力,达到了“以点带面”的效果。

(四)利用远教优势,推进教育培训工作。

现代教育,远教优势不可忽视,我们利用农牧民特点为其宣

传和选择远教学习知识及课题,为卫星小站和农牧民搭建一个互

动的平台,在09年新资源整合的情况下联合借助县远程办、村级文化组织阵地的力量将远程教育优势充分发挥,抽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并做好纪录和档案,并及时收回反馈意见,根据意见建议更好的开展各类培训工作。

(五)依托矿业发展优势,开展劳动转移技能培训

我们利用冬期长的优势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和当地农牧民劳动素质为基础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将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转出作为重点,呈现出了一村一特,一乡一技的培训格局。我校与培训中心共同组织实施,将培训教师送至基层,送至乡(镇)、社区、村开展了一系列的技能培训班,培训结束后,由地区劳动局组织进行鉴定考核,每班合格率可达95%,合格学员均取得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为转移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自我创新意识不够,市场意识不强,协调能力和横向联系不够,自主培训意识不强,有依赖性。

二是社会竞争力不强,办学机制不够灵活,办学层次较低,招生专业面窄,师资力量薄弱,缺少专职教师,缺乏自身培训项目拓展。

三是培训观念不够新,培训过程有些形式化,有计划、有实施,但缺乏主动生动性,农民培训内容不能完全因地制宜,缺少切入点、针对性和特色。

四、几点建议

一是要搞好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完善稳定专兼职教师聘用队伍及农民土专家教师队伍、逐步培养一批知识结构完整、操作性强、能吃苦、有经验的农业师资队伍。

二是要尽快同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新形势相适应,同农业产业化结构相结合,扬长避短、发挥本地农业片区大面积种植优势,同时也大力吸收本地社会力量的支持,开展“一地一特色”“一地一课题”的规模性培训。

三是要将实用技术、引导性培训、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紧密结合,利用我县资源整合的优势,使他们初步掌握在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必需的技能,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培训证书。要坚持培训与市场挂钩,与我县各企业对接,通过订单、定点和定向的形式,对拟转移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先培训后输出。

四是要把传统培训教育方式与现代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注意长短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阶段性教育与终身教育结合,普及性培训与系统性培训结合、理论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要大力推进农村远程教育发展,积极引进和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手段,实现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的相互衔接和配合使用,建立集教育培训、推广服务、科学普及和信息传播多功能一体化的新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平台,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基础支撑。

总之,搞好新时期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我们的任务还和艰巨,我们在努力,但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并给予大力支持,谢谢,我的汇报完毕。

上一篇:面试英文试题下一篇:园艺专业生产实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