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识除法教案

2024-10-07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识除法教案(共10篇)(共10篇)

1.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识除法教案 篇一

第四单元

认识除法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和掌握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除法,重点是让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了解除法的含义。全单元内容包括分一分和认识除法两部分。第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具体过程。第二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了解除法的含义。

1、加强了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为认识出发积累较丰富的感性经验。出发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平均分活动,把一些物体分成相等的几份是除法的实质含义。教材在教学除法前先安排了四道例题来组织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学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并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对“平均分”获得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为建立除法的含义积累丰富的经验。

2、结合具体的情景和平均分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除法的含义。把一些物体分得同样多,求可以分成几份,或者求每份是多少,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教材没有把除法的含义用结语的形式揭示出来,而是结合两道例题和两个试一试所提供的实例,以及一些分物体的具体过程,出现相应的除法算式,让学生体会除法算式的含义。让学生明白把一些物体分成相等的几份,虽然分的过程可以不同,但结果都是平均分,都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从而从整体上初步理解除法的实际意义。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初步体会除法和乘法的联系,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出发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能够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有条理的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除法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具体、直观的教学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具有自主探索的精神、信心和与同学合作学习、学会交流的态度。

第一课时平均分(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0—3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163.com-----

--1--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具准备] 萝卜图片,桃子图片,小木棒等。[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今天,小猴子采了6个桃子,想把他们分给几个好朋友,但是他们不知道可以怎样分?聪明的你能帮帮小猴子吗? 二. 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操作

教师先把6个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到了吗?赶快行动,把桃子分一分,到黑板上摆一摆,看谁最聪明,分的办法最多!学生操作摆桃子。2. 汇报并认识“平均分”

谈话:同学们,你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办法。6个桃子可以分成3份,每份2个,可以分成两份,一份两个,一份四个,也可以分成两份,每份三个、、、、、、那么,你们根据每份分的个数的相同与不同,把这些分法分成两类吗? 小组或全班交流

提问:你们是怎样分的?说一说这样分的理由。

师讲述:(结合板贴)像这样,每份都是2个或每份都3个,我们就可以说,每份分的同样多,这样的分法我们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学生之间互相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老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摆,不仅帮助了小猴子解决问题,还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了。3. 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特点

谈话:现在老师手上有8个桃子,要想把他们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呢?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下再到黑板上摆一摆,分一分。分完后给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老师把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小结:同学们都很聪明,把8个桃子平均分了,相出了不同的办法,虽然分的个数和份数不同,但是每一份分分得同样多,也符合了平均分的定义了。4. 探求平均分的方法

先在黑板上画一棵树,再把8个桃子图片贴上去。

谈话:同学们看黑板上的桃树,数一数树上有多少个桃子?如果老师想把它们分给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2个,那么可以分到多少个小朋友呢?想一想!

板书: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个小朋友。

找几个学生上黑板“摘桃子”分给其他同学,要求每人分2个,看有多少位同学能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163.com-----

--2--

分到桃子就是了。

师小结:对了!8个桃子就可以把它2个作为一份分给1个小朋友,一共分了这样的4份,就是分给了4个小朋友。像这样把每几个作为一份来分的也是“平均分”

三、组织练习,深化认识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观察题中的插图,再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2、书本第31页的“试一试”

学生自己动手用小木棒分一分,边分边写答案。

3、第2题

学生读懂题意,老师指导完成。

4、第3题

学生读懂题意,老师指导完成。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棵你们学到了什么?

讲述;今天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知道了怎样分东西才是平均分,还练习了用每几个为一份的方法来分东西,下节棵我们继续学习习近平均分。

一、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平均分(2)

[教学内容] 书本第32—3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含义。2.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体验“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种平均分的操作方法。[教学用具] 桃子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课

提问: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怎样叫做平均分?

巩固练习:出示小黑板上的习题

16个足球要分给学生,如果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个学生; 如果每人分4个,可以分给()个学生。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163.com-----

--3--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谈话:有一天,猴哥哥和猴弟弟一起到山上去摘桃子,你们看看,他们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呢?(板贴8个桃子图片)

学生观察得出:一共摘了8个桃子。

提问:你们认为怎样分最公平?

引导学生说出: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猴字子。

提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子呢? 二. 动手操作,解决问题。1.想一想,分一分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分,教师适时要点拨引导。2.说一说,演一演

学生边说边演示分的过程。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法:先分给每只小猴1个,再分给每只小猴1个,直到每只小猴有4个;先每只小猴2个,再每只小猴2个;先每只小猴3个,再每制小猴1个、、、、、、引导学生比较归纳:分的方法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一样,都是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可分得4个。3.书上第32页的“试一试”

先按照题意,自己动手一边摆一边写答案 三.组织练习,加深认识。

1、完成第33页的“想想,做做1”

学生同桌讨论解决,再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书上第33页的第2题

学生读懂题意,讨论完成。

3、书上第33页的第3题

学生读懂题意,讨论完成。

4、书上第33页的第4题

学生读懂题意,讨论完成。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的另一种方法,就是先确定平均分的份数再按照份数分得。

教学小记:

第三课时平均分(3)

[教学内容]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163.com-----

--4--

教科书上第34—3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继续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教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 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目标1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铺垫准备。

出示例图,把12枝铅笔平均分,你想怎样分?

小组交流讨论,得出不同的分法。

二、动手操作,体会领悟。

1. 创设情景

谈话:今天是兔子妈妈的生日,为了祝贺妈妈的生日,小白兔到花园里采了许多美丽的花,数一数共有几朵啊?(出示12朵花)

小白兔拿来了一些花瓶,(出示一些花瓶)它想把这12朵花插在花瓶里,该怎么插呢? 2. 明确要求

(1)出示条件:把12朵花平均插在几个花瓶里。

(2)提问:你想知道小白兔是怎样插这些花的吗?“平均插”是什么意思? 3. 自主探索,请学生上教台示范插花。

三、想想做做

1、第1题

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2、第2题

出示例图,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3、第3题

出示例图,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4、第4题

教师在黑板上画8个雪梨

A提出要求: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几个?

把它们每4个一份地分,看看能分成几份?

B学生到黑板上动手分别操作分一分。

C小结: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163.com-----

--5--

5、第5题

出示例图,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6、第6题

出示例图,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7、小结:

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的方法,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地分”,但无论用哪一种方法,最后分得的结果都是每一份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不同方法,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几份的分,分的过程虽然有所不同,但结果每份都是相同的,这都是平均分。

第四课时 认识除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36—3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情感,并进一步学习与同学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教学难点] 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啊算式,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初步体会除法的含义。1.教学书上第36页的例题。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指导看书上的插图)

讲述:小朋友,星期天你们假日小队经常活动吗?今天小明的假日小队组织外出爬山,他们决定坐缆车去山上游玩。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6个人 每辆车坐2个人 要坐()人。)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提问:你知道要坐几辆缆车吗?你是怎样想到的?

小组合作交流,示范扮演。(3)教学除法算式

讲述: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问我们要坐几辆车。这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163.com-----

--6--

怎样写算式呢?共有6个小朋友,先写6,再写÷(介绍除号,指导写法)每辆车坐2人,就在除号后面写2,刚才你们已经想出来了要坐3辆车,接下去怎样写?(边讲述边板书: 6÷2=3)

 除号

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

提问:结合这道例题说一说在这个除法算式中,6、2、和3各表示什么? 教学第36页的“试一试”

让学生看图、读题、独立完成。订正后提问:结合这道题,说一说在这个除法算式里,12、3、4 各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把几个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二。继续教学除法的含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教学第37页的例题。(1)让学生观察和阅读例题

提问:你从这道题中知道些什么?[板书:6枝铅笔 3人 每人()枝](2)小组合作学习,探讨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最后把结果板书到括号里。

(1)列除法算式

讲述:把6枝铅笔平均分给3人,求每人分几枝,也可以用除法计算。谁能写出除法算式?(学生回答后板书:6÷3=2)结合这道题,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2)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练习

读除法算式,说说被除数、除数、和商各是多少。

8÷4=2 15÷3=5 24÷6=4 教学第37页的“试一试”练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交流,说说这道除法式表示的实际意义。

2、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分,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三、组织练习,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做第38页的“想想,做做”第1、2、3、4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与同桌交流括号内填什么数,这个数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在小组内交流,说说填写出来的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四、全课总结

提问: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们用什么方法学会了除法?你认为怎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163.com-----

--7--

第五课时 练习四(1)

教学内容:教材第39—40页第1—6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除法,弄清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熟练掌握除法中两种不同的分法,能用正确写出除法算式;

3、能学到的数学语言正确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学过程: 活动一:填一填

谈话:通过昨天的学习,小朋友又认识了哪个新朋友?(除法)投影出示:

(1)除数是5,被除数是15,商是3。(2)被除数和除数都是4,商是1。(3)商和除数都是3,被除数是9。提问:你能写出除法算式吗? 活动二:分一分,填一填。

10根小棒,每5根一份,分成了()份。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根。(1)分一分,写算式。

(2)比一比:你发现了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3)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小结:把10根小棒每5根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活动三:画一画,填一填 出示:第39页第3题(1)学生先画一画。(2)检查画的情况。

(3)完成填空并说一说两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观察思考:为什么都用除法算? 活动四:看图想分并填空。

出示:完成第39页第2、4题;第40页第5题。(1)引导看图,想一想分的过程,再填空。(2)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活动五:根据文字叙述写除法算式。学生独立完成第40页第6题。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163.com-------8--

教后小记:

第六课时 练习四(2)

教学内容:教材第40—41页的第7—10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含义,通过两种操作方法,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会看图写一道乘法和两道除法,并能说出各个算式的含义。

3、增强交流的信心,培养良好的数学习惯。教学过程:

活动一:解决练习四第7题。

1、审题分析,写算式。A读题,理解题意。B独立列式 C讨论分析

2、观察第7题,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根据一幅图可以写一道乘法和两道除法,不过每道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活动

二、解决练习四第8题。

1、投影出示:三个花坛。

2、说说图意,教师指导,尽量用数学语言说。

3、学生交流完成,引导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思考:为什么第一题用乘法算,而第二、第三题用除法算? 活动三:应用乘、除法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第9题)创设情境,讲述故事,同桌讨论交流,在书上列出算式。活动四:选择信息,写出乘法或除法算式。

1、投影出示:第10题图片

2、引导学生看懂图意,根据图,每个学生写出乘法或除法的算式,比比在规定时间内谁写得又对又多。

3、小组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说说你写的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活动五: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提问:小朋友,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小记:

--9--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163.com-----

2.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识除法教案 篇二

表内除法

(一)第2课时

认识除法(除法算式)

【教学目标】

1、经历把平均分的结果抽象为除法表示的过程,初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2、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会根据具体情境写出除法算式。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初步体验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教学重点】

初步体会除法的意义。【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情境写出除法算式。

教学过程

一、分苹果,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1、(1)教师出示题目:8个苹果平均放到2个盘子里,每盘几个?(板书)

(2)教师提问“平均放到2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知道:把8个苹果放到2个盘子里,每盘要放得同样多。(3)师生合作分苹果。

①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应先怎么分,再怎么分。在独立思考后同桌讨论。

②学生用学具自己试着分一分。

③学生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同时演示课件。学生的汇报可归纳为:先把苹果每盘放1个,没分完,再把剩下的桃,每盘放一个,以此类推道到分完。分得的结果是每盘放4个。

④师生小结:8个苹果,分在2个盘里,每盘分得同样多就是把8个苹果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4个。(4)归纳概括除法含义:

教师讲述:把8个苹果平均放到2个盘子里,都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里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

2、结合例题,学习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除法的符号是“÷”。(2)教师问学生“把8个苹果平均放到2个盘子里,每份几个?”这道除法算式怎么列呢? ①要分的苹果是几个?(8个)。把“8”写在除号前面(教师板书:8÷)

②把8平均分成几份?(2份)把“2”写在除号的后面(板书:2)③每份是几?(是4),教师把“4’’写在等号后面(板书:4)教师让学生对照算式8÷2=4说一下,这道除法算式是怎么列的?可以让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

(3)教师指着“8÷2=4”向学生说明:这个算式叫除法算式,它表示把8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4个,这个算式读作:8除以2等于〔板书)。

(4)同学之间互相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并读出算式。

二、分萝卜

1、教师出示例2,让学生用学具实际分一分,在把结果填在书上。

2、读算式,说算式表示的意思,使学生知道: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

3、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还学习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希望同学们课下认真复习,理解掌握本节所学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打基础。

四、练一练。完成1、2、3题。

1、第一题学生动手分一分,写出除法算式。第2、3题指导学生明白题意,再写出除法算式。

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们第一次接触除法这种运算。知道了平均分的时候。求一份是多少要用除法去计算。知道了除法算式怎么读、写。注意强

3.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识除法教案 篇三

二年级 上册

4的乘法口诀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P55例4及相关练习【课标描述】

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学期结束时达到每分钟8~10题)

【学习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物品,经历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知道编制口诀的方法。

2.记住4的乘法口诀,能用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教师引领梳理口诀,进一步体会学习乘法口诀的意义,感受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和数学文化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经历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概括并记住4的乘法口诀 学习难点:理解每句口诀的意义。【学习评价方案】

1.通过观察实物及点子图的总个数,会列乘法算式,并类推出4的乘法口诀。以此来完成学习目标1.2.会利用口诀熟练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以此来完成学习目标2 3.通过回顾和反思,进一步理解学习乘法口诀的意义,从而感受中国数学文化的魅力。以此来完成学习目标3 【学习准备】教师:课件,点子图,小棒 学生:小棒 【学习过程】

一、回忆旧知,巩固知识

对口诀。回忆2、3、5的乘法口诀。师生问答的形式。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4的乘法口诀

(1)利用主题图和旧知,类推4的乘法口诀。完成学习目标1课件出示主题图,教师引领思路如下:

“第一行有几个汤圆?”“几个几”“乘法算式是什么?”“怎么编口诀?” 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板书:一四得四

“前两行有几个汤圆?几个几?乘法算式是什么?怎么编口诀?” 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板书:二四得八。

让学生观察点子图,看看三个四和四个四是多少,完成乘法算式。并同位合作编制口诀。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完成完整板书。

(2)整理4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口诀的意义。

学生完成数学书上口诀的填空,并说一说每个口诀表示什么。

2、梳理2、3、4、5的口诀,引出1的口诀及表示的意义。完成学习目标1、2、3.师“同学们都学过了哪些口诀?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背一下吗?”(学生发言,可以从2到5,也可以从5到2)

“还缺哪个数字的乘法口诀?”“是什么?”“表示什么意思?” 在学生的发言中,教师完善口诀表。并带领学生背诵几遍。

三、巩固提升,完成学习目标

2(1)完成课本做一做第1题。对口诀。注意让孩子说准确即可,不要求回答的速度。(2)完成课本做一做第2题。用到四的口诀。二四得八。孩子若出现加法则适当引导用乘法解决。

(3)用小棒摆一摆有关4的乘法口诀。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提问“你学到了什么?”与学生一起思考回顾本节知识要点。

4.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识除法教案 篇四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90页例1。【课程标准描述】

能认识钟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学习目标】

1.借助钟面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1时=60分。

2.结合直观演示和操作,会读写几时半。养成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学习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1时=60分。【学习难点】

会读写几时半。【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报数”的游戏导入新课,利用钟面学具拨一拨,区别时针和分针的不同。通过观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理解“1时=60分”,评价目标1。

2.借助拨一拨,通过观察、交流,会读写几时半,评价目标2。

【学习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游戏引入,感知关系(评价目标1)(1)“报数”游戏。

游戏规则:请12名同学站在讲台上,先1个、1个地报数,台下同学记录最后一名同学报到几;再5个、5个地报数,台下同学记录最后一名同学报到几。

(2)全班同学分组参与游戏。(3)师生小结游戏中数的规律。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介绍:今天我们的课堂上也有12个数字朋友,同时它们也和60这个数有关系。

(2)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请学生尝试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介绍自己的想法。(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观察体验,活动探究

1.认识1分、几分(评价目标1)(1)认识钟面。

①仔细观察钟面学具,同桌互相说一说钟面上有些什么? ②数一数钟面上的大格。

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一数钟面上的小格。(2)认识1分。

①钟面上分针走一小格(课件聚焦钟面上的小格)是什么意思? ②让学生在钟面学具上拨出1分,同桌互查。(3)认识几分。①分针在钟面上走2个小格的时间是几分?3小格、4小格呢? ②(课件演示)分针从刻度12走到了刻度1,经过了几分?为什么?

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数一数或算一算,看看分针在钟面上从刻度12走过钟面上的每一个刻度数,各经过了几分。

④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

⑤教师课件演示分针从刻度12依次指向1、2、3、4等刻度,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快速记忆每个刻度数字表示几分。

⑥记忆游戏:同桌两人一人拨动分针到不同刻度数,另一人回答各是几分,可以交换进行。

2.认识时、分的关系(评价目标1.2)

(1)师生拿起钟面,将时间拨到12时,观察这时时针、分针分别在什么位置。教师再拨到12:30。

师:谁来说一说时针和分针分别在什么位置?谁知道这时是几时?

师:时针走过12就是12时多,多了多少分?(30分)。30分也可以说成半小时。那这时的时刻就是12时30分,也可以说是12时半。会写吗?教师板书:12:30。

老师再拨几个半时的,让学生认一认。

师:同学们发现了吗?刚才我们拨的这些时刻,分针的位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分针都是指在6上)。

小结:也就是说,分针指在6上,时针走过数字几,就是几时半。

(2)学生从12时开始,在钟面学具上按顺时针方向边拨边读,教师可以选择几个时间检查学生是否手口一致。

(3)让学生继续将分针拨到12,让学生读出钟面上的时间,这时钟面表示1时。(4)仔细观察现在时针与分针的位置,说一说与12时时针与分针的位置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5)引导学生总结: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一个大格。教师板书:1时=60分。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看钟面认时间 教师拨,学生认。

(四)课堂总结

1.一节课的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你能读出下课的时间吗?(课件出示钟表)2.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学习目标检测】

1.钟面上有()大格,()小格。

2.时针走1大格是()时;分针走1大格是()分;分针走1小格是()分。

3.分针从12走一圈回到12是()分,也就是()。4.

新闻联播晚上()时整开始,要播放30分,()时()分结束。

5.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识除法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认识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

2、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余数”现象,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气息,初步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3、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开展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表内除法竖式。

教学准备:主题图、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谈话导入:数学王国里的小精灵聪聪和明明同我们一块儿学习数学知识已经有两年多了。今天,他们又要带我们去哪儿呢?请同学们跟着去看看吧!(出示第49页主题图的挂图)原来希望小学的同学们正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场面真是热闹非凡啊!认真观察,说说从图上你看到了些什么?

2、学生充分自由地说。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分小组解决主题图中的数学问题。

(1)观察主题图,解决数学问题

刚才同学们都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也很具体。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选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情境场面。根据这个场面来提出一个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把它解答出来。

(2)小组活动。

(3)分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二)教学例1

(1)创设故事情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5÷5=3(组)

(4)学习表内除法竖式。

①除法算式除了15÷5=3这种横式的表示方式,还可以用竖式表示。

②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

③让学生联系横式认识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④请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⑤想想:上面的15和下面的15是同一个意义吗?

⑥让学生快速记忆各部分名称。

(三)联系实际,初步感知

1、操作探究“篮球比赛”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篮球比赛”中有21个同学,5人分成一组,可以分成几组?同学们可以用小棒摆一摆,看看可以正好分完吗?

2、初步感知“有余数的除法”

21个同学,5人分成一组,可以分成4组后,分不完了,还剩1人。这种现象就是本单元我们学习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3、你能说说在生活中遇到的这种现象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请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7÷336÷425÷5

2、我会算

你会写、会算哪些竖式?在本子上愿意写几道就写几道,同桌相互检查。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6.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识除法教案 篇六

9     .….. (           )              验算:

(     ) .…..2    2  0     .….. (           )

1  8      .….. (            )

2      .….. (            )

验算方法小结:

二、 计算下面各题

30÷5=       31÷ 5=         32÷5       33 ÷5=    34 ÷5=

35 ÷5=     36 ÷5=        37÷ 5=    38 ÷5=

三、填空:(你能写出几种不同答案吗)

35÷(   )=(     )……3

(   ) ÷ 8  =(   )  ……(   )

四、解决问题:

第一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学习内容:

教材第2页至第4页例1、例2

预设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点、难点:

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来描绘物体所在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教具、学具准备:

东、南、西、北卡片

预设流程:

一、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

学生背儿歌: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索、体验新知

1、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2、生观察: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物?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然后把看到的主要的景物记录下来,并标明方向。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物体。

3、到教室,请各小组的记录纸贴在黑板上,汇报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法,上方定为什么方向,为什么这样定?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

5人一组,1人指挥,4人做动作。(1人指挥站中间,4人听指挥站4个方向。)

4、合作完成教科书练习一的第2题。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你能说说哪边是

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5、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7.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识除法教案 篇七

学生在学完“除法的初步认识”后,很多孩子在解决问题时都是直接利用乘法口诀计算,对除法算式表示的含义不够明确。例如,同样是用15÷3=5这道算式计算“一共有个桃子,平均放在()个盘子里,每份()个”和“一共有()个桃子,每个盘子里()个,分成()盘”时,对两题的理解混淆不清,即对于“将谁平均分、平均分成几份、求出的是几份”这些问题理解不透。这节课,我们将试图沟通“除法”和“减法”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理解减法是一种“分”的运算,而除法又是“分”中的“等分”运算,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把知识教“薄”。

教学目标:

1、梳理比较“等分除”与“包含除”,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经历自主表征的过程,在对比中沟通减法与除法的联系。

3、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深人理解除法的意义,沟通减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小磁片、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质疑,自主表征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除法。(板书:21÷3=口)等于几?怎么验证它是对的?

引导学生画一画、分一分、算一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在作业纸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画一画、分一分、算一算的表征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在交流比较中进一步明确算式表达的含义。)

二、沟通交流

1、交流反馈自己的想法

(1)乘法口诀

(2)分一分,投影展示学生分一分的情况。

把21个圆平均分成3组,每组7个。小磁片展示,板书:21÷3=7(个)

师: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

把21个圆,每组分3个,能分7组。小磁片展示,板书:21÷3=7(组)

2、辨析,理解除法意义

师:两道算式中的“3”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对照两幅图说一说。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呢?可以用减法算式表示吗?

师:你是怎么想的?

师:减了几个3?

3、对比,沟通减法与除法的联系

师:观察减法算式和除法算式,这两道算式之间有联系吗?

小结:每次减3,减了7次等于0,说明21里面有7个3,像这样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相同的数,就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你们更喜欢哪种表示方法呢?为什么?

现在,我们从21个圆片中每次移走不同个数的原片,(第一次拿走4个,第二次拿走5个,第三次拿走6个,第四次拿走6个)你能用一道减法算式表示吗?

这道算式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呢?为什么?

(设计意图:同一题材的情境便于比较,有利于直观感受数学事实,有助于学生感悟除法和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呈现的答案,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建立了除法和减法的关系桥梁,突破了难点。)

三、编题,巩固意义

自主编题

根据21÷3=7,你能编一道数学问题吗?

小结:不管是分什么,只要每份分得一样多,我们都可以用除法表示,除法就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打开思维,用生活中的实例表示21÷3=7,进一步巩固出除法的意义,有利于学生把握除法的本质)

四、总结,回顾意义

学了这节课,你对除法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8.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篇八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主题】怎样看问题、想问题

【单元内容】《识字4》、《坐井观天》、《我要的是葫芦》、《小柳树和小枣树》、《风娃娃》、《酸的和甜的》 【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个专题,选编了一些能给人以启迪的成语和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哲理。“识字4”选了三组成语,这些成语与本组课文内容有一定的联系。成语故事《坐井观天》,让学生懂得目光短浅、眼界狭小,见识就会有限的道理;《我要的是葫芦》让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有联系的,不能只顾“结果”而疏忽了“过程”;《小柳树和小枣树》《风娃娃》《酸的和甜的》,让学生懂得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不足,做事要从实际出发,认真动脑的道理。

【教学目标】

1、会认53个字,会写50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成语的特点并有收集成语的兴趣。

4、懂得目光短小见识就会有限的道理。

5、了解植物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懂得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6、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懂得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不足,做事要从实际出发,认真动脑的道理。

7、了解形声字的构字特点。【教学重难点】

1、会认53个字,会写50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悟课文内容,理解寓意。【教学措施及手段】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结合生活实际、结合词句了解字的意思。

2、利用已有的识字方法引导学生识记生字,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巩固识字,游戏中、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

3、教学时,针对学生爱故事的特点,利用插图,激发他们主动读故事,引导学生评价故事中的人和事,从中理解和懂得故事所包含的道理。

4、启发学生大胆想象,续编故事。要让学生把故事中的道理与自己和周围世界联系起来,感悟故事,感悟生活。

5、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朗读、质疑、讨论、评价、想象。

6、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7、识字4教学,引导学生在朗读成语时,学习生字,了解成语的意思,引导学生积累成语.【课时安排】

《识字四》---2课时 《坐井观天》---2课时 《我要的是葫芦》---2课时 《小柳树和小枣树》--2课时 《风娃娃》--2课时 《酸的和甜的》--2课时

识字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体会其中的韵律感。情感与价值

3、初步感知成语的特点并有收集成语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学习生字,朗读感悟成语.【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预习,查找资料或请教父母,了解成语大意或故事内容。【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1、听老师或同学讲《拔苗助长》的故事,揭示课题。

2、教师简介成语的特点。如,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有的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像“后来居上”。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像“杯弓蛇影”。

二、初步朗读课文。

1、边读边想想成语的意思。

2、出示“识字”中的成语。

3、听示范朗读。

三、读词识字。

1、自由朗读,不会的字看书上的注音拼读。

2、自愿读,师生正音。提示:寸,平舌音;彰、障,分清声调。

3、出示字卡,学生认读。

4、小组合作识记生字。四.写生字。

“寸”注意横和竖的位置.“落”是上下结构。

第二课时

一、指导读全文,读出韵味,巩固认字。

二、资料交流。

1、课前布置预习,查找资料或请教父母,了解成语大意或故事内容。

2、学生自愿上台交流。我知道XXXX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我能讲XXXX这个故事。

3、请听的同学说说,听了同学的介绍,自己知道了什么。

三、课外阅读指导。

1、读本组后面的课文,想一想,课文与本课哪个词语的意思相同或相近。

2、找成语故事读一读,积累几个你喜欢的成语。

四、指导写字:

本课八个要写的字中,有六个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观察、分析字形,运用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把字写规范,写美观。补:第四、五两笔要短,右边不过竖中线,左边不要多一点。拔:左窄右宽,捺要舒展,右边不要写成“发”。所:左边的笔顺是。助、功:右边都是“力”字,“横折钩”的“折”笔要往左斜,不能写垂直。

【作业设计】

一、组一组,写一写。

卜 补(补丁)()力()()又()()羊()()

二、将词语补充完整。

()长补()水()渠()名()迹()苗助()坐()观()()蔼可()

【相关链接】

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尺比寸长,但运用的场合不同,尺有显得短的时候,寸有显得长的时候。比喻每个人或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出自《楚词.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2、坐井观天。坐在井里看天。比喻见识有限,眼光短浅。出自《韩愈.原道》:“坐井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3、管中窥豹。管,竹管;窥,从孔隙中看。从竹管中看豹子的一块斑纹。比喻尖刀的只是事物的一部分未能看到事物的全貌。

4、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障,遮挡。一片小小的树叶挡住了眼睛,就看不见远出高大的泰山。比喻被眼前尖刀的只是事物的全貌。

13、坐井观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理解“坐井观天、井沿、说大话、井口、无边无际”等词语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情感与价值

3、懂得学习、做事要眼界开阔,不能目光短浅,所见有限 【教学重点】

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在朗读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朗读能力。【教学难点】

懂得人要开阔眼界,不能像井底之蛙,目光短浅。【教学准备】

剪贴画(青蛙、小鸟)、录音机、磁带。【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故事,名字叫:坐井观天。(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一,了解“井沿”指的是什么地方,认识“沿”

2、指导学生自读故事,注意把生字读准,了解故事大概内容。

3、指名说说自已读了文章后知道了什么。

4、让学生了解“无边无际”的意思,认识“际”

5、通过分析“信”的字形特点,认识“信”。

6、同桌互相交流对生字的认识。

三、指导写字。

先让同学们“看”: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特点?写时应特别注意什么?再让同学们“说”:它们都是左右结构,都是“左窄右宽”。写“沿”时,注意右上方与“几”不同;写“际”时,注意双耳旁是两笔完成的,“耳朵”要写得高而窄。指导“还”的笔顺规则,先写“不”,再写“辶”。再让学生观察字的结构特点,独立描红、临写最后通过课后的“读读抄抄”巩固所认的字和所写的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复习生字后继续学习。

二、朗读感悟

1、图文结合,以读带讲,了解青蛙和小鸟所处的不同位置。可以设计如下口头填空:

青蛙坐在(),小鸟落在()。

2、自读第二至七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分别画出讲青蛙和小鸟对天的不同看法的句子。找出文中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看插图练读第一次对话。

3、感悟第二次对话。

(1)通过学习第二次对话,让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2)引导学生思考:青蛙和小鸟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3)围绕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想想再回答。(4)用“因为„„所以„„”谈谈自己的理解。

(5)带学生体验:走出教室,说说你看到的天有多大?用纸卷成纸筒再去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

4、比赛朗读小鸟认为“天大”的句子和青蛙认为“天小”的句子,看谁读得好。老师指导朗读青蛙和小鸟的话。

青蛙的话用自信、傲慢的语气;小鸟的话用劝告、诚恳的语气。

5、感悟第三次对话。

(1)自由读第三次对话,边读边想:小鸟和青蛙都是笑着说的,他俩的笑各有什么含义?(2)小组合作学习。先分角色朗读,再讨论上面的问题。(3)朗读对话,读出适当的语气。

朗读提示:青蛙的话要读出傲慢、自信的语气,表现出自以为是的心理状态;小鸟的话要读出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的语气,表现出实事求是的诚恳态度。

6、分角色朗读。(三)实践活动

1、小组合作,续编第四次对话:青蛙如果真的跳出井口,他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续编第四次对话,并分角色读一读。

2、查查资料或者向别人请教,看看地球、太阳和月亮谁大。【板书设计】

13、坐井观天

井沿 小鸟(天无边无际,大的很)

井底 青蛙(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写汉字。

guî cuî huí d á biān y án xiāng x ìn()()()()tái t ïu h ái yǒu w ú biān w ú j ì()()()

二、请用以下的汉字组词。

错()沿()娃()治()借()没()洼()抬()【教学反思】

1、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教师要给学生有较多的读书时间,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我在安排学生读书时,每次都有明确要求。读书时思考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都向学生交代清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反复读课文,大部分内容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特别强调边读边思考,使朗读、提问紧密结合。

本节课我始终注意听取和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不断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思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讨论青蛙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经过反复研读课文,仔细观察插图,深入思考,作出判断,说出根据,不仅活跃了思维,而且培养了思维能力。

2、重视语言文字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适当的练习,巩固并综合运用已学过的语言文字。注意让学生反复练习读书,还重视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说话能力。在朗读和说话的训练中,通过充分讨论,落实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学生读了青蛙认为小鸟说“大话”那段文字后,我先让学生弄懂什么是“大话”。同学们逐一解释为“吹牛”“做不到,也要把它说出来”“没有根据的话”“假的”“太夸张了”,经过我的不断点拨,学生对这个词的理解逐步向课文中所表达的意思靠拢。

3、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

青蛙为什么会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我在处理这个难点时,尊重学生的感受,让学生亲自到操场上拿着折好的纸筒看一看天的大小,理解青蛙为什么会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通过对小鸟和青蛙正确、错误原因的分析,学生自己悟出了此篇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真正理解了“坐井观天”这则寓言,并引出“该怎样做”这个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用学得的道理指导自己今后的学习、生活。

不足:

感觉还是我讲的太多,留给学生的时间少,比如:青蛙为什么会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学生已经亲自实践了,而且已经明白了青蛙错在哪里,我还是让学生反复的说青蛙错的原因,以至于耽误了不少时间,从而导致了所授内容没有按要求讲完。

14、我要的是葫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葫、芦、藤、哇、盯、邻”等六个生字。过程和方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情感与价值

3、了解植物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懂得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教学重难点】

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葫芦与叶子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一个葫芦。【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认识“葫芦”两个生字。告诉学生“芦”在“葫芦”一词中读轻声.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故事名字叫《我要的是葫芦》,小朋友读了课题知道了什么想知道什么呢?指名说。这个故事讲的就是一个人种了葫芦,这颗葫芦长得什么样呢/请小朋友们自已读故事,看和你想的一样不一样。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观察课文插图,认识“藤”字。观察课文插图中的人物,出示“哇”、“盯”。

2、自读课文,自学字词。

(1)初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同桌互相交流记字方法。

(3)找出带生字的句子来读,要求读通顺。

3、生字的巩固。(1)巩固会认的字。

我会读:细长的葫芦藤 雪白的葫芦花 可爱的小葫芦 我会找:哇-(蛙)-(娃)-(洼)盯-(丁)-(顶)(2)巩固会写的字。

(3)学生练写,互相评价。重点讲解:“挂、哇”二字右边的“圭”,是由上下两个“土”字组成的;“言”字第一横长,下面两横短;“每”字的笔顺。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二、看图

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故事中的葫芦,先看第一幅图,请小朋友认真观察,哪个小朋友能说说这幅图?下面请小朋友再看一幅图,出示第二幅图,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三、说话:

1、你发现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

(1)、人的表情不一样:一是面带微笑,一是满脸惊讶。

(2)、葫芦的叶子不一样:一是绿绿的叶子,一是枯黄的叶子,有的还有小孔。

(3)、葫芦不一样:一是挂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2、看了这两幅图,小朋友的心中是不是有个大问号产生了呢?(学生发表意见。)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故事。学了故事后呀你就明白了。

三、朗读感悟

1、自读课文,找出描写这两幅图的段落。

2、描写第一幅图的是哪个自然段呀?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学生说说自已听了以后的感受。

3、你觉得哪些词写得很好,让人一读就感到葫芦长得很美?(细长、长满、雪白的、小葫芦)小葫芦真是太美了,所以呀那个人就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4、哪个小朋友能把小葫芦读得更美更漂亮?让人一听就喜欢上它。指名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读第一段。其它同学评。他就把描写葫芦美的词读得很优美。还有哪个小朋友能读得更美呢?

5、小朋友你们想当小老师吗?下面请把你的同桌当作小老师美美地读给他小老师听一听。

6、这么美的小葫芦,最后变成什么样子了呢?请在课文中找一找这些句子。齐读最后一段。出示图:多可惜呀!

7、小葫芦怎么会变成这样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请小朋友读课文2、3自然段从故事中找答案。学生自由说。

8、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9、读读下面两句话,猜猜这个种葫芦人的想法?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认为:———(了解蚜虫,并进行指导朗读)叶子上的虫还用治?他想的是:———

小朋友认为他想得对不对,大家讨论一下叶子上的虫到底用治不用?小组讨论汇报。

10、指名分角色朗读对话并指导,小组学生分角色,老师和学生合作读。

四、课堂扩展

1、想象那个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2、一棵葫芦从发芽到成熟,还会遇到哪些危害,还需要为它做些什么呢?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续编故事)并把第二年他又种的葫芦画下来。看谁想得好,画得好

3、学了这节课你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4、请小朋友课后把自已又编的这个故事讲给自已的爸爸妈妈听。【板书设计】

种葫芦

我要的是葫芦 不治蚜

落葫芦

【作业设计】

一、填一填

()的小花

()的南瓜()的主人()的葫芦()的()()的()

二、根据句子的意思回答。

例: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1、你自己有,还用借?

2、这点困难怕什么?

15、小柳树和小枣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枣、浅、秃、忍、呗、虽、乘、思”八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过程和方法:

3、通过朗读,比较,体会课文内容,并懂得道理 情感与价值 ,4、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朗读,比较,体会课文内容,并懂得道理

2、使学生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题

1、孩子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你看,春天的使者小柳树来了,还带来了它的朋友小枣树呢!(出示课件)说说看,这两棵小树,你最喜欢谁?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小柳树和小枣树的童话小故事,板题,齐读。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字词过关。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生字的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把课文读准确。

2、对照小树叶中的拼音把圈出的生字再读两遍,之后同桌同学在生字条里相互指认生字。

3、出示课件检测生字认记情况。

(1)带拼音读;指名读,小老师领读。(提醒读好“枣”“虽”“思”“乘”“忍”。“思”在“意思”中读请声。(2)去掉拼音齐读。

4、开火车认读词语。(课件出示)

三、写好上下结构的字。

1、出示生字,认读、观察。

2、范写指导。“怎”“思”二字的“心字底”左点不能写成撇,中间一点要写在竖中线上,右点要写在卧钩的外边,卧钩一定要“卧倒”。“穿”上宽下窄。“弯”下面比上面略长。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二、研读课文,感悟体验。

1、结合课文插图用心默读课文,看看能读懂什么,遇上不明白的地方作上记号。

2、生自由汇报,师相机引导。

(1)外形方面:①小柳树和小枣树长得一样吗?你能用哪些词说说它们的样子?(相机板书)②春天的小柳树长得真美,我们一起来读读描写它的句子吧!(课件出示句子)学生齐读。③师配音美美地范读,并同时用课件演示小柳树的生长过程。④学生评议后再读。

(2)语言方面①小柳树确实长得太漂亮了,那么看着旁边一点儿也不好看的小枣树,它是怎么说的呢?②指导感情朗读小柳树的话。③读了小柳树的话,你认为它怎么样?④小枣树长得不好看,是不是就没一点用处,就什么也比不上小柳树呢?指导读有关句子。⑤小柳树会结果实吗?这下小枣树该好好嘲笑一下它了吧?到底有没有?在课文中找到它们的对话读了就明白了。⑥同桌表演小柳树和小枣树的对话后请一组同学上台表演。⑦评议对话的语气,挑战表演。⑧读了小枣树的话,你有什么想法吗?小柳树呢?

3、生质疑还不明白的地方,师生共同释疑。

4、小组交流讨论小柳树和小枣树谁更可爱。

5、全班交流汇报。

四、拓展延伸,总结。

1、其实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可贵的是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就让我们一起来夸夸身边的同学,找找他们的优点吧。

2、谈谈今天的收获。

3、齐读“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短处”。

五、指导写好左右结构的六个字。【板书设计】

小柳树 小枣树

绿绿的弯弯曲曲

又细又长 光秃秃

跳舞

结果实 【作业设计】

一、照样子写出汉字并组词。

例:月(朋)(朋友)(服)(衣服)(肚)(肚子 心()()()()()()口()()()()()()

二、加标点,读一读。

1、小枣树,你怎么不长叶子呀()

2、小柳树穿上了一身浅绿色衣服,真美()

3、小柳树听了,不好意思地笑了()【教学后记】

小柳树是春天的使者,当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时,它就挺起细腰,披着飘逸的长发,在微风中翩翩起舞,显得那么妩媚、迷人。小枣树呢,春天来了,那弯弯曲曲的树枝上仍是光秃秃的,过了好些日子才长出小小的叶子,这是小枣树的短处。但是,到了秋天,小枣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枣子,大家坐在院子里津津有味地品尝它的香甜。这是小枣树的长处,也正是小柳树的短处。

小柳树和小枣树各有长短,怎样看待每个人的长与短,是课文的立意所在。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很好地体会到“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的道理,明白要多看别人的优点和长处的道理。

今后授课打算:巧妙导入,激情引趣,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多读感悟,与文本交流,展开思考;组织学生开展探究讨论交流,激起思维碰撞的火花,16、风娃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风娃娃的好心和傻气。过程和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风娃娃的好心和傻气。情感与价值

4、懂得“做事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的道理。【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其中的道理。识写生字。【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唱歌导入。

1、师:上课之前,让我们来唱首大家熟悉的歌吧!(播放:大风车插曲)。会唱的小朋友一起来吧!风车呼呼的转起来,靠的是什么阿?(风)那今天我们就来和风娃娃交朋友吧!

2、生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课文读通读顺。

二、转风车,识生字,写生字。

1、(点击出示:不转动的生字和风车)课文里的这些字词你能读准吗?那快自由的读一读吧!

2、风娃娃把我们带到风车旁,我们读准了字音,风车就能转起来,谁来?

3、谁还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呢?(再点名当小老师带读)能使这些风车都转动起来的小朋友就一起来吧!

4、全班都来读一读这些字词,让风车都转起来吧!

5、在你们读的生字里啊,有两个长得很像,你找到了吗?(吸、极)找到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偏旁不同,意思自然也就不一样)仔细观察在田字格当中的位置和你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点生说注意的地方)

6、相信在大家的提醒下,老师能写好这两个字。师范写(生评价)

7、学生在书上写,教师下位巡看。

三、初读课文,巩固识字。

小朋友们,字写的这么好,相信读课文也不在话下,让我们端起书本读读课文吧?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二、细读课文,感悟.1、小朋友们,让我们端起书本读读课文吧!边读边想,风娃娃都做了那几件事?哪些是让他高兴,哪些是让他心?

2、指名答,相机贴出高兴的风娃娃。

3、风娃娃为什么高兴呢?(出示:看见„„)你能读一读吗?(点课件)看,风娃娃看见这儿的水,一会有,一会儿(没有)课文里用了个什么词来表示?(断断续续)

4、你能读读这句话吗?你能用断断续续说句话吗?

5、师领读,在风娃娃的帮助下,风车一下子转的飞快„„

(点课件)小秧苗喝足了水,正感谢我们呢!你们是什么心情啊?(高兴、开心、欣慰)那你能带着这些感情读一读吗?

6、风娃娃还有高兴的事吗?你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7、风娃娃为什么要帮助纤夫呢?(找到弯着腰、流着汗„„)

8、是啊!这艘船又大又沉,纤夫们拉着绳子费力的向前走着,不时的喊着号子(师喊号子,学生体会)可是船却走得很慢。

9、你们能带着动作读一读吗?

10、吹风车,风娃娃来了。(点课件)

11、我们再一次分享风娃娃的快乐好吗?读二、三自然段。

12、过渡:风娃娃做了这么多好事,她心里是怎么想的啊?(指名答)找到过渡段。全班读。

13、那风娃娃是不是只要有力气就能做好事呢? 风娃娃 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14、风娃娃听了人们的责怪,是怎样想的?读一读这句话。读读学习伙伴话,说说你想对风娃娃说什么?

15、评价一下,风娃娃是一个怎样的娃娃?(通过让学生体会、感受、评价、思考,明白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三、写好剩下的生字。

重点指导“表”,上下结构,上长下短。下面不要写成“衣”。【板书设计】

16风娃娃

做好事:吹风车 吹帆船(可爱)好心办坏事:吹风筝 吹衣服、小树(傻气)【作业设计】

一、多音字组词。

转 zhuǎn()曲 qū()兴 xīng()Zhuàn()qǔ()xìng()

二、加偏旁组词。

及()()圭()()

()()()()

17、酸的和甜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和方法:

3、分角色表演课文。情感与价值

4、懂得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教学准备】 1、8幅连环画,生字词和有关句子,课后“读读比比”的两组句子及相关练习等。

2、小松鼠、小兔子、小猴子的头饰。【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

一、激趣导入,提示课题

二、借助文中图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自主识字、写字、学词学句

五、朗读感悟,相互交流

1、同桌合作互当小老师,互相帮助,读通读顺课文。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出现了几种小动物?

3、重点朗读感悟课文4--7自然段。

(1)学生个人独立朗读课文4--7片段段,边读边想:在课文中出现的小动物中谁最聪明,为什么?并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依据。

(2)在学习小组中讨论,交流个人阅读思考的收获。

4、通过朗读表现自己学懂的内容。

六、引伸拓展,体现个性,发展语言

1、小松鼠和小兔子真不明白,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你能帮帮他们吗?

2、你想对故事中的小动物说点什么?

七、回归整体,积累运用,有感情地复述课文

1、学生边看图边自由读课文,准备复述。

2、上讲台有感情地复述故事,可融入自己的想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书写指导

三、朗读感悟

1、读第一段,说说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

2、指名读读狐狸的话,指导学生读出狐狸酸酸的语气。

3、读第一自然段。

4、分角色朗读课文。

5、复述故事。先自己看图复述故事,再上台讲故事。要求:态度自然大方,口齿清楚,有感情。

四、实践活动

自选伙伴,编排童话剧,再演一演。

(一)分析角色:狐狸:狡猾小松鼠、小兔子:老实、轻信 小猴子:聪明、敢尝试(二)分配角色

自主组织,竞选角色,确定导演、演员。(三)编排表演

想想每个角色说的话。导演解说,演员表演,互相指点。(四)表演童话,评委评分

主持人介绍节目,各组表演,评委评分。(五)总结颁奖

师生评价总结。颁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编剧奖、最佳演员奖、优秀合作奖。

【板书设计】

17、酸的和甜的 狐狸

狡猾 松鼠

轻信别人的话 兔子 轻信别人的话

猴子

聪明 敢于实践 【作业设计】

一、填一填。

一()树 一()兔子 一()肉 一()葡萄 一()草 一()尾巴

二、想一想。

告()()()诉()()()

【教学反思】

在上第17课《酸的和甜的》这篇课文时,我事先没有很详尽地备课,在上课时,我告诉了学生"老师没有备课,谁能把这故事讲给我听呢?"。学生一听,原来老师也不知道,这下我可以把我知道的告诉她了,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要告诉我,刚开始一位学生说得很简单"这个故事讲了狐狸想自己吃葡萄,不给其它的小动物吃。"我装着糊涂的样子问:"不给谁吃呀?故事还写了谁,它们又发生了什么事?结尾怎样?谁能说得让我听得更清楚、更明白呢?"经过提示,学生大致能把故事说具体了,我也听明白了。整堂课学生的表现让我刮目相看,学生说得有理有据,而且从中还学会了自己读书、看插图找答案。由此让我知道了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发展;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不断探究。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读书,也无法代替学生分析思考,教师既不能把知识生硬地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也不能把思想观点移植到学生的头脑中。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方面取得进步,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从学生的学出发,为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创造条件。语文园地四 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生动曲折的情节,像和煦的春风,吹进孩子们的心扉。故事中美好的人和事与孩子们纯洁的心灵贴近,使他们借此来明辨是非美丑,懂得什么事该做,应该怎样做。本组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个专题,选编了一些能给人以启迪的成语和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哲理。教学时,我针对学生喜爱故事的特点,利用插图,激发他们主动读故事,引导他们评价故事中的人与事,从中理解和懂得故事所包含的道理。还注重了启发学生大胆想象,续编故事。让学生把故事中的道理与自己和周围世界联系起来,感悟故事,感悟生活。通过本组的教学,我认为朗读、质疑、讨论、评价、想象是比较好的学习方法。识字五 这节课中,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着眼于合作、引导,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着眼于让学生乐,会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引进激励、竟争等新的课堂教学机制,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自主进取的精神,实现“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运用合作、互动等形式,生成课堂教学的增值效应,实现“教我学”为“我会学”转变。让学生在成功的时刻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换。为以后的学习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了扎实的学习功底。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形声字的特点,学习利用形声字的结构特点识记生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不断扩大自主识字成果和经验的交流。

2、学习积累词语的方法,学习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认识几种基本句式。情感与价值

3、学习观察的方法,提高朗读能力和书面、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形声字的特点;学习积累词语的方法;学习观察的方法,提高朗读能力和书面、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时数】 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放手让学生观察发现,交流讨论。

2、先让学生拼读生字,朗读韵语,在读中发现字的特点。

3、读学习伙伴的话,让学生说泡、饱等6个字的特点。

4、认一认生字条中的生字,再说说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5、教师还可举出几个声旁是“包”的子,让学生试着认一认{苞、胞、炮等}

第二课时

一、日积月累

1、读读记记 {1}自由读。

{2}师生相互数数字对词语的游戏。{3}生生相互数数字对词语的游戏。

{4}说说对词语的理解,如有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可讲解。{5}你记住了哪些词。

2、我会填

{1}自由朗读,感受语气。{2}填写标点符号。

{3}指导朗读,加深对这三种句式特点的认识。

3、我会写

{1}学生自由看图,然后让学生自由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指名说,引导学生仔细听。{3}学生评价

{4}在此基础上,再给机会让学生有条理地把几句话连起 来说,比一比,看谁说得有条理。{5}把自己说的几句话写下来。

第三课时

“我会读”和“口语交际”

1、老爷爷和小孙子有驴也不敢骑,这是怎么回事呢?自 己读一读这则故事,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把这个故事读给你同桌听听,比比看,谁读得更有意 思。

3、小组合作分角色读一读,议一议:你认为老爷爷应听 谁的?为什么?

4、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如一人骑一会儿)

5、如果遇到这种事,你会怎样做?

6、这个故事真有趣,我们来演一演好吗?听了人们的议 论,爷孙俩后来会怎么做呢?把你编的故事也演一演。

第四课时

一、展示台(课前精心布置“展示台”)“识字交流站”

“学生字,有办法,课内学,课外集,互相交流进步大。”小朋友们,欢迎来到识字交流站。

1、把识字卡分别摆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中间,每人都教一教其他同学自己的卡片怎么读。

2、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互相学习生字。

3、自己练习读生字,每组推荐一位参加班级的竟赛。

4、评选出“识字大王”。

三、“故事会”

1、最近,我们学习了《坐井观天》《风娃娃》《酸的和甜的》等等故事,这些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事要多动脑筋。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动脑筋的故事呢?讲给大家听一听。

2、分组准备,可以一个人讲,也可以几个人商量编一个故事,还可以加上一点动作边讲边演。

3、在小组里讲一讲,再讲给大家听。

4、评一评,谁的故事讲得最好?好在哪里?

5、谁的故事不够好,哪些地方可以改一改?

6、颁奖,评出故事大王以及优秀评论家。【作业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写

9.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识除法教案 篇九

教学内容:

1、唱:歌曲《云》

2、动:节奏练习《月儿弯弯》、音乐活动《形态各异的云》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连贯、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云》,感受并表现三拍子歌曲的节拍特点和强弱规律。

2、通过歌曲演唱、拓展表演,感受体验并表现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3、在音乐活动中,感受自然界万物的美丽,渗透热爱大自然、探索科学奥秘的教育、教材分析:

《云》是苏少版音乐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歌曲。这首歌曲是一首3/4的D大调的儿童歌曲,曲调优美,速度缓慢,四个乐句起承转合,琅琅上口,歌曲的意境简单又优美,让孩子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也为孩子的表演提供了很大的余地。教学方法:

情境体验法、听唱法、实践参与法、律动法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用连贯、柔美的声音表现歌曲 教学难点:较准确地表现三拍子歌曲的节拍特点和强弱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打击乐若干 教学过程:

一、律动《郊游》

1、教师带领学生律动进教室、师生问好

2、师:踏着《郊游》的歌声,我们仿佛来到了美丽的大自然中。老师这有一个和自然界物体有关的谜语,请大家来猜一猜。(点击课件出示谜面)

忽然不见忽然有,像虎像龙又像狗。太阳出来它不怕,大风一吹它就走。生答(云)

4、师:小朋友,知道了三拍子的强弱规律,你还能用我们身体的哪些部位的动作来表现呢?(生自由创编,并指名表演。如拍手、拍腿、拍腿;跺脚、叉腰、叉腰等等。)

5、请两个学生用打击乐伴奏,其余学生朗读儿歌。(提示学生演奏双响筒时要突出强拍、演奏三角铁和碰铃时只需在强拍上敲击一下即可。)

二、感受体验音乐情境

师:小朋友真聪明,很快就猜出来了!下面我们把云宝宝请出来吧!

(播放课件,在《云》背景音乐中展示在湛蓝的天空中千姿百态的云的图片),教师走进学

生中,带领学生一块表演,并用语言提醒学生,动作要轻柔 些,注意合着音乐的节拍做动作。

师:刚才我们在蓝天上都看见什么了?(生答:看到朵朵白云)这云像什么?

师:千姿百态的云聚在一起可真壮观呀!有的像大冬瓜那样傻傻地横着,有的像花那样美美地开着,还有的像大海里的帆船。(出示动画图片:帆船)帆船里装的是鱼和虾,云里面装的是什么呢?那请你听一首歌,它会告诉我们答案的。

三、学唱歌曲《云》

1、播放动画Flash《云》,欣赏完后教师提问:云里面装的是什么?小雨点有什么用啊? 学生回答,对能细心聆听,并且回答正确的给予奖励。

2、这首歌曲的歌名叫《云》,你们听一听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

3、听出来了吗?怎么听出来的?(板书●○○)

4、我们可以用什么方式表现三拍子的强弱关系?

5、除了用拍手、拍腿、拍肩等等这样的方式,我们还可以用打击乐器来表现。老师来给你们示范一下:双响筒、碰铃只要在第一拍强拍上敲一下就可以了,这沙球可以在两个弱拍上敲两下,我来请两个同学来演示一下。

6、指两位学生演示。全班学生一起用拍手、拍腿的方式打击。

7、说了半天,我们不如就来帮《云》这首歌曲来用打击乐器伴奏吧这样,老师给你们当指挥,一、二两组的同学和敲碰铃、敲双响筒的同学看我的右手,在强拍上拍手,三、四两组的同学看老师的左手,跟着敲沙球的同学在弱拍上拍手,好不好?

3、师生合作唱。

①这首歌曲真好听?老师也忍不住要唱的,我在唱的时候想邀请你们当云宝宝用“WU” 为我伴唱。

②老师听到有些云宝宝的声音特别好听,柔柔的,美美的。再“WU”一次,让我们每一个云宝宝的声音都变得美美的。

13、朗读歌词。

师:听了你们这柔美的声音,老师仿佛看到白云在轻悠悠的飘,下面请小朋友就用这轻柔的声音来把歌词朗读一遍。(生齐读歌词)

4、读得真好!不知道小朋友会唱了没有?来,先来唱第一段试试。(学生唱完后,教师在“好—像”和结束音地方的正确范唱,及时纠错。)

5、唱到这里,老师想问一问小朋友,你觉得这朵小白云是在微风中轻轻飘的云呢,还是在大风中被风吹的东摇西摆的云呢?对了,是微风中的云,那我们是应该怎样唱呢?白云高高的飘在空中,我们的声音也要学一学小白云,让他飘起来,轻轻的跟着小白云一起飞吧。(站起来演唱,感受飘的感觉,身体左右摆动)

6、学会了第一段,你们能用同样的声音来唱第二段歌词吗?学生自学第二段歌词,发现有错误,教师及时纠正。

7、完整的跟钢琴演唱一遍师:

8、分组合作,一部分学生“WU”,一部分学生唱歌词

9、不知不觉我们就把歌曲《云》唱会了,下面请一学生独唱,其余学生拍手伴奏。(教师钢琴伴奏)

四、音乐拓展活动

师:学习了这首旋律优美的歌曲,我们也想和成为一朵美丽的、漂浮在空中的自由自在的云了。小朋友让我们动起来,加入到你喜欢的音乐活动中去吧!

课件出示音乐活动的要求:喜欢用伴奏方式的同学用打击乐伴奏或拍手的方式演唱,喜欢表演唱的同学就边表演边演唱。

1、自由组合。

2、课堂展示。

五、教师小结

律动出教室:谢谢小朋友们和我度过了一节愉快的音乐课!我们和小白云成为了好朋友,小白云很开心,小朋友们开心吗?那最后请小朋友和小白云一起开开心心地一边唱一边飘出教室吧。

10.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识除法教案 篇十

1.能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例如: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2024医院护士优质服务演讲稿下一篇:无公害蔬菜质量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