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支教现状(精选8篇)
1.大学生支教现状 篇一
关于大学生支教现状的调查研究
您的基本信息是:
性别:男女
所教班级的个数:()个
每周授课的课时:()节
学校是基于什么考虑让您教授这一门课程的?()
1.课堂上,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你会讲述哪些知识?(多选)()
A.励志故事B.时事新闻C.现身说法(个人的经历或感受)
D.英语、电脑等实用知识E.自然或人文社会科学知识F.自己的专业知识
2.如果学校的教学设备往往达不到你想要的那种条件,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做?()
A.仍旧认真备课,积极创造一切条件达到预期目标
B.认真备课,就是用学校现有的设备去做
C.积极备课,改变教学方法,尽量少使用教学设备
3.你认为在支教的过程中,你遇到的最大的三个困难是?()
A.通讯不便,很难和外界联系,感到孤独B.经费太少,生活条件差
C.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与当地老师有分歧D.学生不配合,教学不愉快 E.当地相关部门很少关心,得不到外界支持
F.不适应当地的语言,生活习惯、习俗
G.个人感觉支教的效果很小,没有动力教书
4.你认为作为一名支教生同当地的老师相比,你有什么优势?()
A.年轻,工作充满激情B.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文化知识
C.能有效的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D.没有突出优势
5.你对职业发展有什么期待?()
A.做一名兢兢业业、有个性特点的班主任
B.做一名优秀的任课教师,再兼任学校行政管理工作
C.尝试喜欢的各种工作(除教师),挑战极限,演艺生命的精彩
D.没有想过,顺其自然
6.到目前为止,你支教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你对自己的学生有何评价?()
A.总体上学生十分好学,上进,纯朴,我很喜欢
B.与自己原先设想的不同,学生不是很好学
C.普普通通,没有深刻印象
D.其他
7.在支教过程中,通常你是通过何种方式来了解学生的?()
A.和学生本人私下交流B.向班上其他同学或老师了解
C.家访D.很少去了解学生
8.你所在学校或地区每年为你提供的在职培训情况如何?()
A.比较好,定期组织一定数量支教生进行教育理论和职业技能培训
B.只是本校内老师之间交流学习
C.基本上没有,依靠自己的努力积累经验
9.在支教的这段期间,你与当地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的接触怎样()
A.只是礼节上的问候
B.他们经常关注我们的教学和生活情况
C.会进行深层次的接触
10.你在支教后的收入是(),是否每个月都能准时拿到?___(是,否)
A.600元以下B.600—1000元C.1000—1500元D.1500元以上
11.你目前所在的支教学校教师(已编制)供求情况如何?()
A.供求平衡B.供大于求C.供不应求D.不清楚
12.在节假日,你一般是怎样度过的?(多选,最多选两项)()
A.娱乐休闲B.走亲访友C.进行家访D.工作学习E.无所事事
13.你的支教时间满了之后,你的选择是?()
A.离开B.留下C.考虑中
14.影响你去留的主要因素是?()(最多选三项)
A.自身的价值B.学校学生的需求C.教学环境D.生活环境
E.国家政策F.自身的情感因素 G.其他
15.作为大学生,你选择支教的最主要原因是?()
A.热爱教育,热衷于支教B.想去锻炼一下自己
C.想为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共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D.国家政策的吸引E.就业压力大,先支教以缓解就业压力
F.毕业高校的鼓励G.其他H.一时冲动,盲目跟从
16.你在支教后,你对支教是如何理解的?()
A.有利于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B.有利于贫困地区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C.有利于缓解农村师资不足的状况
D.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农村教学状况
17.在实际过程中,你认为支教策略落实的情况如何?()
A.好,基本上保障了支教生的利益
B.比较好,但在某些方面没有落实到位
C.很打程度上没有落实到位
18.你来到支教学校后,学校的教学设备,学校环境方面与你所想的会有一定的差距,面对这些差距,你的心理状态需要多长时间调整过来的?()
A.一个月之内B.两至三个月之内C.四至六个月之内D.半年以上
19.对你来说,你认为支教最好是多久?()
A.一学期B.一年C.两年D.三年E.三年以上
20.你所学的专业是(),你所教的科目是否与你的专业对口?
A.师范专业,是B.师范专业,否
C.非师范专业,是D.非师范专业,否
21.在课堂上,当你的学生提出了不同于你的观点时,你会怎么做?()
A.尽力说服学生B.简单回答后,继续进行下一项教学活动
C.暂不发表意见,留作课后讨论D.仔细倾听学生的意见,并一起讨论,解决
谢谢您的合作,祝您工作顺利,假期愉快!
2.大学生支教现状 篇二
一、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现状
通过我们对2008级学生共509人进行顶岗实习支教问卷调查和走访所得第一手资料研究, 顶岗实习支教现状如下。
1.对顶岗实习支教的意义有深刻的认识
通过顶岗实习支教, 师范生对顶岗实习支教的意义有了深刻理解和切身体会。有236名实习生认为通过顶岗实习支教有利于促进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 有108名实习生认为顶岗实习支教可以提高实习学校的教学水平, 有302名的实习生认为顶岗实习支教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技能。
2.指导教师方面
有62名实习生认为实习学校和高师院校指导教师不经常指导实习生上课, 有132名实习生认为实习学校指导教师指导能力低, 有199名实习生认为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经常听自己的课, 有321名实习生认为高师院校应派有专业指导能力的教师指导。
3.高师院校课程设置方面
有395名的实习生认为高师院校应增加师范性课程, 有401名实习生认为高师院校应强化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4.实习学校办学条件方面
有123名实习生认为实习学校办学条件好, 有211名实习生认为实习学校办学条件差。
二、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
(一) 对实习生的指导管理不到位, 影响实践教学效果
实习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 必须接受实习学校的统一管理, 同时接受双方指导教师的指导和管理。高等师范院校的带队教师是定点住宿、巡视检查。由于实习学校分散, 一个点通常有七八个乡镇学校, 交通又不便利, 客观上给带队教师的指导管理带来不便。更为严重的是, 带队教师不一定具备相应的学科知识, 甚至没有指导能力, 只是在各点走马观花, 无法深入课堂听课, 不能对实习生进行深入地了解和指导。只能依靠实习学校对实习生的反馈来了解情况, 起不到真正的指导管理作用。更多是要协调实习生与实习学校的关系等, 对教学上的指导严重不足和无能为力。
(二) 重顶岗轻实习, 实习目标难以实现
顶岗实习支教就是师范生通过顶岗的形式既实现实习的目的又支援中学的教学。但在现实的顶岗实习支教中, 出现了重顶岗、轻实习的问题。顶岗支教的目标能够有效的达到, 而实习的目标却难以实现。由于农村学校各方面的办学条件较差, 师范生到这些学校实习, 教育教学技能和现代教学方式方法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也学不到先进的教育理念。实习生更多的时间是靠自己慢慢去摸索, 岗位适应期较长。另外, 教师在指导实习生时, 仅仅偏重于知识和经验的传授, 缺乏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手段的指导,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习质量。实习生难以在有限的条件中成长, 实习目标得不到全面实现。
(三) 师范生的从教技能有待提高
顶岗实习是全职性实习, 实习生良好的专业素质、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与敬业精神是提高这种责任能力的关键。但从顶岗实习过程来看, 实习生的从教技能较差, 教学基本功有待提高。特别是实习生现代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课程观、学习观、质量观和评价观淡薄。在教学中仍以传统接受式教学方式为主, 不能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甚至有的人在顶岗实习支教中深受传统教学思想和方法的影响, 这对今后的教学和教学改革将产生不利的影响。其原因主要是高等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的培养重视不够。
三、解决顶岗实习支教问题的对策
(一) 强化对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的指导和管理
对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的指导和管理可以从三方面进行:一是高师院校的指导和管理。高师院校应在各实习基地指派有教育教学指导能力的教师或教育硕士进行实习指导, 并制定实习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和要求;二是对实习学校的指导和管理。由于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具有全职性, 所以, 实习学校应将实习生作为全职教师进行要求和考核, 同时应安排有一定教育教学指导能力的教师对实习生进行具体地指导和管理, 并制定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的职责和要求;三是顶岗实习支教师范生的自我管理。高师院校应在各实习基地建立实习队, 在实习学校建立实习小组, 并指派队长、组长进行联系和管理。定期组织教学观摩课和教学经验交流会, 实习生可交流切磋, 相互学习, 提高教学水平。
(二) 轮流授课
轮流授课是指实习生和实习学校指导教师轮流授课。轮流授课的实习方式可使实习生和实习学校指导教师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备课, 课余时间有充分时间进行交流切磋, 开展教学研究。这既能充分发挥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 又能提高实习生和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 高师院校要加强师范性, 强化教学技能训练
目前, 高师院校对师范性重视不够, 体现师范性的课程仍然是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老三篇”, 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得不到强化。因此, 高师院校必须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师范生培养模式。
一是调整课程结构, 增加教育学科和教学实践课程。在传统的师范教育体系中, 体现师范性的课程门类少, 内容死板, 版本单一, 课时严重不足, 约占总课时数不足10%, 与世界多数国家40%相比, 相差甚远。为提高师范生从教技能, 加强教育学科课程和教学技能课程势在必行。教育学科课程除普通教育学外, 还应增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课堂教学设计、素质教育、德育理论、班级管理、教育测量与研究方法、教师素养等课程;心理学课程除普通心理学外, 应增加教与学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学科教学论课程除学科教学法外, 还应增加学科教学新理念、学科教材研究, 学科教学设计、学科教学艺术等课程, 这些体现师范性的课程其比重约占总课程数的20%左右。
二是拓宽普通教育课程, 加强文理渗透。现行高师院校师范生普通教育课程在总课程中所占的比例较高, 而且课程面较窄, 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因此, 要拓宽专业口径、实现文理渗透、专博结合,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
三是加强教育教学实践课程。教育教学实践课程是培养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课程, 是最重要的课程。主要包括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制作、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语言艺术、板书板图、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评估与测量、微格教学等课程。除此之外, 师范生应经常开展教学技能训练和比赛活动。如建立教学技能训练室, 开展板书、导言、课件制作、板图板画、课堂教学设计、微格教学、说课、现代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等教学技能的训练和比赛, 以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3.大学生支教现状 篇三
【关键词】南疆 少数民族地区 实习支教 现状
一、南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实习支教的主要困难
(一)语言沟通障碍
大学生实习支教的地区位于南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主要沟通交流语言是维吾尔语。我区南疆和田地区、喀什地区、阿图什地区主要居住着维吾尔族,占总人口的95%以上,主要居住在乡、镇、农村,阿图什有一部分柯尔克孜族,南疆地区有少部分做生意的汉族,主要居住在县里。南疆少数民族地区师资力量缺乏,主要体现在乡镇农村的中小学,根据此具体情况,大学生主要分配在乡镇农村的中小学。问卷调查中有52%的大学生认为实习支教中存在语言障碍,无法与少数民族进行良好沟通是实习期间的主要障碍。
(二)生活习惯的不适应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性格的不同,对南疆地区生活的适应程度不同,总体来说大部分学生可以适应当地的饮食,只有个别同学由于不吃羊肉或者不喝奶茶造成饮食上的不适应。但从大部分学生的反馈中笔者发现大学生在实习生活中真正无法适应的是南疆的生活状态,他们认为南疆的生活让他们枯燥、无聊,有些学生甚至在问卷中表示是在浪费青春。问卷调查中,除了语言障碍,“生活环境艰苦,饮食不习惯”是实习支教期间排名第二的困难,有47%的比例。
(三)大学生心理上未能及时转换角色
大学生到了南疆少数民族地区实习支教应当是以一名合格教师的身份踏入实习的中小学校,在进入教室,走上讲台的那一刻,在当地的中小学生眼里,他们是成年人,是老师。部分大学生无法一时转变自己的角色,认为自己仍然是一名处处需要长辈给予指导的学生,遇事无法自己决定或处理,在心理上不承认自己要对自己的实习工作负责,有些大学生在心理上较脆弱,遇事慌乱、紧张,不能以一名中小学汉语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而一学期的实习时间无法体现出学生心理上的转变成效。
(四)实习期间缺乏有力指导
大学生在实习支教期间不能完全独立承担和应对工作上的所有事务,需要有一定的指导,问卷调查中有41%的同学认为工作任务繁重,压力大,有44%的同学认为教学设施简陋,有33%的同学认为没有得到相关部门足够的重视和帮助。由于语言和工作上的一些沟通障碍,指导老师“形同虚设”,没有给大学生及时有效的指导。据笔者调查发现,有些实习单位的老师愿意当指导老师是因为他们宁愿让大学生帮助他们批改作业本和卷子,也不愿意让大学生上讲台讲课。由于综合素质普遍不高,指导老师一方面无法用流利的汉语指导学生教学,一方面学生的上课效果达不到理想水平,而学生在批汉语改作业本和卷子上的速率却是指导老师所需要的。这就无法达到对实习支教对大学生的锻炼效果。
二、大学生南疆少数民族地区实习支教的收益分析
(一)为走上过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在实习支教期间,大学生锻炼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毅力,在人际交往教学流程、设计教案、管理学生等方面都有了进步,并且不同程度地巩固了专业课的知识。大学生实习支教还为南疆的双语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另一方面看大学生能更快更直接地了解新疆,为以后扎根新疆、建设新疆做好准备。
(二)学习了维吾尔语,加强新疆各民族之间的了解
据笔者观察了解,参加赴南疆实习支教的大学生在实习支教期间都会学习维吾尔语,虽然效果不同,但是在实习支教期间都在维吾尔语的语法、词汇、发音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其中词汇量和发音进步最大,各占62%和34%,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语言环境的改变。语言的学习,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从而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三、对南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实习支教的建议
(一)提高南疆实习支教大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
在实习支教之前对大学生进行维吾尔语培训,是快速进入实习状态的捷径,了解南疆各个地区的方言可以使实习支教大学生在实习支教工作中减少障碍和免去不必要的麻烦。各个高校对无论是什么专业的大学生在实习支教之前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口语、词汇的培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课堂用语。
(二)树立大学生对实习支教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础。大学生要有强大的自信心来应对实习支教当中的一切困难。高校和实习单位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实习支教中的创新,高校在实习支教之前应当通过召开动员大会和培训的方式来鼓舞大学生,在实习任务上提前给予指导,使大学生能够对实习构架有清醒的认识,提前做好思想准备和知识储备,有效提高大学生对实习支教的信心。
(三)加强高校与实习单位的工作交接
高校与实习地区的教育系统和实习单位提前做好工作的沟通,在学生数量、专业、性别、实习地点、距县城距离以及实习补贴等方面要提前落实。笔者认为这一点决定实习支教大学生对实习单位的满意度以及实习成果的好坏。笔者调查发现,80%的大学生在实习单位能够任教与自己专业相对应的课程,而一小部分大学生由于无法任教,只能在实习期间参与与教学无关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教育部文件(教师[2007]4 号).
4.大学生支教现状 篇四
2013年第二届暑假支教赴银丝完小支教队
文艺汇演
策
划
书
主办单位:德江大学生联谊会
承办单位:德联第二届星星之火暑期支教队
举办时间:2013年8月4日
感恩故土
回报家乡
一、前言
为了进一步推进学校文艺活动的蓬勃发展,丰富校园文化,活跃学习气氛,我们支教队给同学们一个真正展示自我风采和勇气的舞台。使孩子们在学习中也能展现不一样的自我,全面提高现代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营造一个快乐的氛围和情景,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校园、热爱祖国的情感,展示少年儿童的风采。
并且通过文艺汇演可以折射出学校的锐意进取、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拓展他们的思维,增加他们对生活和学习的兴趣。偏远山区小学在这方面由于多方条件的限制,很难开展这一具有非常意义的活动。因此我们特利用支教这一机会为学生筹划这一文艺汇演是给予孩子们一份稀有的礼物。
二、活动主题:留住欢乐·放飞梦想
三、活动目的:
(1)为了浓厚校园文化生活,展示文艺水平以及学生们的良好精神面貌,让同学们朝气蓬勃,充满热情,对生活充满希望。
(2)通过文艺汇演的举办,锻炼孩子们善于表现自己的勇气,在众人面前秀出自我,秀出风采,展现自己最精彩的一面。
四、主办单位:德江大学生联谊会
五、承办单位:德江大学生联谊会星星之火支教队第二届暑假支教
六、活动时间:2013年8月4日
七、活动地点:德江县共和土家族乡银丝完小
感恩故土
回报家乡
5、前期准备好活动需要的相关物品(如横幅、丝带、气球、话筒、音响、会场设计等)
6、邀请邓校长及相关领导届时莅临观看文艺汇演并讲话。
(二)中期过程 1、8月3日晚上开会决定具体安排相关文艺汇演事宜,分配相关任务,以及安排维持秩序人员,礼仪人员,工作人员、后勤人员等。2、8月4日早上6点00分起床做早餐,相关工作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工作,如布置场地、调试设备等。3、8月4日早上7:20左右,主持人试音,试音完毕后,并通知各班按秩序进入场地,由班主任负责。4、8月4日早上7:40欢迎各领导就坐。
5、负责人安排好会场的摄像人员,要求工作人员做好背景音乐的播放(根据需要)
6、全体起立、升国旗、唱国歌、少先队员行队礼。
7、主持人介绍文艺汇演开场白。
8、主持人介绍邓校长和相关领导,并请邓校长和相关领导讲话。
9、负责人讲话,致开幕词并宣布文艺汇演正式开始。
10、主持人主持文艺汇演。
11、演出完毕,主持人宣布领导及嘉宾退场。领导、嘉宾及全体演出人员上台合影留恋。
(三)后续工作
感恩故土
回报家乡
教师
《切格瓦拉》
牟梅、牟婧
《星月神话》 独唱
六年级
《童年》
《隐形的翅膀》
六年级
何会
覃小玲
朗诵
二年级
四年级
六年级
手语
六年级
教师
其他
六年级
教师
张贵林
教师
感恩故土
德
江
大
学
生
联 谊 会
星星之火支教队第二届暑假支教
0 1 3 年 8 月
回报家乡
5.大学生下乡支教 篇五
大学生下乡支教,创造一种改变的可能性
——浅谈对中国大学生下乡支教的看法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中国又开始出现了知识分子到农村去的一个新动向。而这一次,大学生是向农村进发的主力军。让人欣喜的是,这次的到农村去对大学生而言不是一项政治任务,而是以自愿为原则的,并且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投身到农村的建设中去。教育作为农村建设的基础,因此,大学生下乡支教成了下乡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总的来说,中国现在的中国大学生下乡支教发起人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国家、学校和民间组织。第一种是国家号召优秀的大学生在毕业后投身于农村地区进行支教,并且对这些大学生给予相应的优惠待遇的一项政策;第二种是学校鼓励并组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利用寒暑假到贫困地区进行下乡支教活动;第三种是民间组织通过自身的宣传,组织大学生在假期到贫困地区进行下乡支教活动。
在大学生支教的队伍之中,最有影响的要数山东聊城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徐本禹了。他放弃城市生活,自愿到贵州贫困山区支教。“我愿做一滴水,当爱的阳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时候,我愿意毫无保留地反射给别人”,他的行为和精神“感动中国”,激励着青年学子深入思考人生的价值,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
然而,近年来随着大学生下乡支教的普及和深入探讨,不少人对中国大学生下乡支教提出了质疑:大学生下乡支教绝大部分是短期行为,长则一两年,短则十天不到,这对贫困地区的教育能带来什么积极影响?大学生自身缺乏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以及教材教法方面的知识,下乡支教也只能照本宣科,难以深化和拓展。更有一些专家学者指出,由于支教队伍不断变化,不能给当地的孩子提供一以贯之的教育,对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对孩子们的学习都将带来很大的影响。同时因为支教大学生宽广的学识视野、优厚的政治待遇,也可能会给长期工作在贫困地区的教师形成不平衡心理或自卑心理,从而对教学产生不利影响。
其实近年来,很多人也在反思这个问题,究竟大学生支教的意义在哪里?我们还有没有必要继续进行下去。针对以上问题,我有以下几点想说的:首先,大学生支教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改变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改变是一种结果,当然好的结果是我们都希望看到的,尤其是在重视结果忽略过程的当代社会。我个人觉得,大学生下乡支教更大的意义在于创造一种改变的可能性。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是这么说的:“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
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 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确实现在大学生下乡支教绝大部分是短期行为,但是对于很多贫困地区的学生而言,有时候一句话或一个行动就能改变孩子的一生,支教志愿者做的事就是播下一个行动,让孩子收获一种好的习惯,创造一种改变命运的可能性。另外,志愿者通过自己的努力,还可以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乃至政府关注社会,关注贫困地区的发展,这也间接的为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创造了一个改变的可能性。其次,从一定程度上讲,大学生确实缺乏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以及教材教法方面的知识,但是从我本人四年的下乡支教经历来讲,绝大多数的贫困地区的教师更缺乏此类知识,而且由于贫困地区师资力量缺乏,很多老师一个人得讲几门课程,根本做不到系统教学,就更谈不上深化和拓展学生的知识水平了。如果说因为支教大学生的到来给当地的教师带来了心理上的影响,这点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因为据了解,绝大多数贫困地区的教师对自己的未来是感到十分迷茫的,如果处理不当的话,会给他们的心理造成消极的影响。但是我认为,如果支教志愿者是尊重彼此,乐于和当地教师交流学习的话,这种消极的影响会转化为积极的影响。再次,我认为大学生下乡支教还有一个重大的意义,就是有利于大学生丰富人生阅历,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是极为有利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缓解大学生城市就业的压力,从社会的发展角度看也是一种很大的贡献。
6.大学生支教总结 篇六
9月1日清早,我们泉州支教队一行乘坐来接我们的中巴,从银川向目的地同心县进发。汽车缓缓的驶出市区,沿高速路南下。半小时左右的车程过后,道路两边的绿色开始渐渐的消去,黄成了主要的色调。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夏天的景色,黄得刺眼,荒凉得寥廓,坦白得让我们揪心。如果不是高速公路两边种植的低矮树种还努力保持着本色,断断续续地提醒我们生命的存在,我们几乎忘了绿是什么样的。
汽车经过两个半小时左右的行驶,终于到了同心县城。下车伊始,我就感受到了浓浓的民族风情:回民头上的白帽子、圆顶的清真寺、悠扬的礼拜吟唱声……眼前的一切,让人倍感新鲜。在宾馆暂时安顿下来后,我们便到街上走走。天空稀罕地飘着毛毛雨丝,似乎在欢迎这们这群远方来的客人。听说,同心遭遇了五十年来罕见的旱情,雨水难得一见啊!“我们给同心带来了好运!”队友们笑着说。谈谈说说,走走停停,一会儿后,同心县城在我们心里有了一个轮廓。说实话,同心县城最多只能用普通这一词来形容,它甚至比不上晋江一些发达的乡镇繁华。除了从新建的广场到菜市场这一段稍显热闹后,其它真的看不出县城模样。看不到什么高楼大厦,闯入眼帘的更多的是低矮的平房。街两旁的店铺基本上以经营衣食为主,城市中霓虹闪烁的娱乐休闲场所,在这里几乎遁形了。路上来往的小车并不多,其中大多数是的士,更常见的是摩托车、自行车,还有一些三轮车。县城已然算不上热闹,听来支教过的队友介绍,乡下更不能相比了,一些乡镇几乎没有所谓的“街道”,只是人口相对集中一些而已。眼前的一切,让初始产生的新鲜感逐渐减淡,我们带着几缕忐忑走回下榻的宾馆。
后来经过详细了解,对同心有了更深的认识。同心县,又被称为“痛心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交界地带,海拔高度1260-2625米,县城在地海拔1344米。因为严重缺水而贫困,是国家级贫困县之一,被联合国定为全球22个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同心县南部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北部属中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其主要特征是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冷暖干湿,四季分明,日照长,太阳辐射强,夏秋短,冬春长。县城年平均气温8.6°c,最热为7月,平均气温22.8°c,极端最高温度37.9°c。最冷为1月,平均气温–8.1°c,极端最低温度–27.3°c。全县年平均降水量仅272.6毫米,而年蒸发量却是2325毫米。同心县现辖8镇3乡1个管委会,237个村,6个居民委员会,共有75612户,32.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77人,回族26.44万人,分别占全县总人口的77% 和82.0%,是宁夏乃至全国回族人口最多的县。
“三年两头旱,十种九不收,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当地人是这样形容同心的。
同心二中
根据县教育局安排,我被分到同心二中支教。当我拖着行李走到二中的时候,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已的眼睛。在我的想象中,作为县的第二中学,条件至少应该还不错吧。然而,眼前的情景与想象中的大相径庭。学校就在街旁,一排铁栏杆将校舍与街道隔成两个世界。没有正式的大门,走过一段因下雨显得泥泞不堪的泥巴路,就径直到了校内。学校只有三座建筑物,围成了四边形中相邻的三边。中间的空地一半已铺上了水泥砖,另一半还裸露着。
我们找到了教学办公楼二楼的校长室,万校长听了我们介绍后,挺热情地招呼我们。稍稍寒暄后,万校长把我们带到校长室旁的医务室——我们的宿舍。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屋子,里面的设备:一张床,床上什么也没有;两张原来可能用来存放药品的桌子,已经清空了;一个相对而言最现代化的“家具”——体重秤。四面白壁,一扇明亮但没有任何遮挡物的窗户。设备如此简陋,但我没有抱怨,来支教本来就是来吃苦的。不是有一句广告语这么说吗——男人,简单些就好!但还有一个队友要和我一起住,一张床是肯定不够了。万校长便叫人去买一张那种简易的折叠床,顺便去买两床那种军用的棉被。睡的解决了,吃的呢?我们问万校长哪里可以用水、煮饭?万校长有些为难,告诉我学校没有住校的老师和学生,没有食堂,没有煮食物的地方,吃的可能得自己另外想办法解决了。至于用水,得到校会议室里去取,那里面有一个水笼头。上厕所怎么办呢?二中没有厕所,全校师生要上厕所的话,都得到街对面的一中去上。就这样,我们“解决”了食宿问题,在二中住下来了。
安顿下来后,我的生活基本规律化了。白天上课、改作业、看自习;用餐时间就到街上饭馆去解决民生问题(这里的食物以辣为主,吃了几周后的结果是持续一周时间的牙痛、脸肿);晚上,看守二中的黑老师,就多了我们两个伴,我们常在他屋里看电视,那是二中唯一能看得到电视的地方。入睡前,我们就得充分做好“睡前清理工作”,以免半夜找不到卫生间干着急。随着天气渐渐转冷,我们呆不住了,因为晚上没有烧暖气,屋子冷得很。幸亏同室的队友四年前来支教过一次,他当年支教所在的学校一中建了一幢实验楼,仪器设置还没到位,正空着。于是,我们得以搬到一中,两个人“看护”一幢楼,用水和卫生间问题就好办多了。一中有学生住宿,因些晚上也有烧暖气。虽然周末学生回去后,学校的暖气就停了,我们又得跟寒冷对抗,但我们已经觉得“幸福”多了!
二中的作息时间安排较长。早上6点40分至7点20分早读,7点半至8点10分早自习,上午有四节正课,下午两节正课,然后是小自习和大自习(大自习即从4点55分至6点进行晚自修,因学校没办法安排学生住宿,所以这样安排)。因为6点40分就得到校,学生很早就得起床,跟早读的语文和英语教师也得早起(进入严寒后,早读取消了)。我担任初一七、九班语文教学,一周共18节课,其中三个下午小自习,三个大自习,所以大部分时间我都呆在学校里。
还记得第一次到初一七班上课(视频观赏)时的情景。铃响了,教务处周主任带我走进班级,向学生介绍我。看到教室里的情景,我不禁大吃一惊。教室里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人,一张普通的课桌,基本上都挤着三个人。学生们都紧缩着身子坐着,写字的时候,几乎彼此贴在一起。有的学生干脆坐在桌子侧边,挤在过道里,如果教师要到班级中间巡视,得侧着身子挤过人群。课后我了解到,初一七班总共91个学生,但还不是学生数最多的班级,最多的班级有110多个人,我不禁震惊,那学生要怎么坐啊?
教学楼的后面,有一块空地,黄土裸露,坑坑洼洼的,垃圾堆也在旁边。风一吹,尘土飞扬,纸屑飞舞。如果不是立着的几个陈旧篮球架和尚未拆迁的平房墙上的运动图标,我们绝不会认为这就是二中的运动场。没有篮球场,没有乒乓球台,体育器材也极不齐全,学生上体育课基本上就在三座楼之间的水泥砖地面上游戏。
我问学校的体育老师,条件这么差,体育课怎么保证啊?体育老师无奈地摇摇头,条件如此,没办法啊!他还告诉我,现在的二中面积已经扩大了,本来只有三幢楼围起来的那些地方。为了迎接同心普九验收,学校向后、向右两侧扩展,已经拆掉了一些平房。但因为没钱,剩下的平房拆不动了。学楼三幢建筑之一的实验楼也是因为迎接普九才盖不久的。
普九,这是我常听到的一个词。上学期全县的教育重心就是迎接普九验收,同心县是全自治区最后一个通过普九验收的。也就是在开学大约一个多月后,借着普九工作验收的东风,二中建了校大门,厕所也盖起来了,水泥砖路面面积也扩大了,二中变得“端庄”了一些。
金蝉的家
二中有很多学生来自乡下,他们的父母来县城打工,他们也就被带来了。因为二中没有学生宿舍,无法提供住宿,所以他们只能在外面租房子住。一间小小的平房屋子,里面挤满了人,极其简陋的床、棉被,看着都觉得冷。屋中放着一个火炉子,要靠烧煤炭取暖。烧煤炭时,煤气和一些可吸入性的固体小颗粒便无处不有地在房间里飘荡,让人感觉非常不舒服。这些学生通常每周回家一次,从家里带一些干粮来吃。干粮叫做馍馍,就是面粉饼子,干涩得很,我们吃得并不习惯。有些离家较远的学生,就较少回家,通常是家里大人隔一段时间送一些干粮来。跟自己父母住在一起的,有时还能换换口味,吃上面食或黄米饭;独自在县城求学的,食物就基本上以馍馍为主了,偶尔花一元钱买一份校门口卖的快餐(一个食品装里装着些米饭,上面是掺着辣子的凉拌的萝卜或者白菜),就算是改善了。县城虽然通了自来水,但那是在单位、宾馆或一些比较大的小区才有,很多人家依然得使用“地窖水”。我有用自来来烧过开水,水开后,锅底有白色颗粒状物体沉淀着,喝到嘴里,淡得很。自来水尚且如此,地窖水就更不用提了。
金蝉是初一七班学生,是从乡下来二中读书的学生之一。据我向她的班主任了解,她的家并不是班上经济条件最差的,因为她的家在丁家塘乡张滩村,离县城较近,我便打算到她家去拜访。考虑到民族风俗习惯不同,我先征询了金蝉的同意,又叫她打电话给家里,征询她父母的意见。金蝉家没有电话,她打电话给她同村的一个亲戚,然后再叫她的亲戚将话转达给她的父母。金蝉的父母同意后,我便和支教队友以及金蝉从学校出发了。
我们等了好一会儿,坐上了通往她们村子的惟一一辆公交车。车票并不贵,只要一块五,但车在凹凸不平的泥路上颠簸了将近两个小时,才到了张滩村。我们下车走了一段路,终于到了金蝉家。这是一个面积挺大的院子,四周用矮泥墙围了起来。院子没有大门,经过两堵矮墙之间留的缺口,我们走进了院子。在主人的热情招呼声中,我打量了一下院子。一座两个屋子的平房,离院子出口处不远,院子与屋子有些落差,形成了两级较宽的阶梯。看得出主人在我来前经过准备,屋子旁的黄泥地面扫得挺干净。院子的右侧,也就是入口处,有一个一家人赖以生存的用水储蓄地——水窖,周围散着一堆玉米芯子——那是用来放在煤炉子里旺火或烧炕时用的。地窖周围没有铺水泥或砖,里面的水质可想而知。院子的中间堆着几堆干玉米秆子,一棵不知名的枯树,躺在玉米秆垛子与水窖之间,裸露的根须昭示透露着生命的无奈。院子的左侧是厕所,紧挨着厕所的是羊圈,几只绵羊向我们投来注目礼,似乎对好奇的我们也感到好奇。
在主人热情的招呼声中,我们走进了屋子。屋子里非常简陋,一张炕,一个灶台,还有两张桌子。我们坐在炕上,主人非常客气地摆上我们带来的水果,还端出馍馍,一定要我们吃一些。一会儿,热腾腾的一大碗揪面端到我们面前,看来主人为接待我们准备了好久。想到这里,我觉得相当过意不去。因为刚吃过午饭不久,我们就尝了尝馍馍的味道,没有吃揪面。
在与金蝉的爸爸聊天过程中,我们对这个家庭有了进一步了解。金蝉兄弟姐妹共6个,一男五女,还没回来的大哥在高中补习,五个妹妹都在中学或小学读书。一家人的收入只要靠父亲去内蒙那边做事赚钱,夏季时去帮人采枸杞,秋冬时就到内蒙那边采发菜回来卖。他前段时间又去内蒙采发菜,呆了半个多月,今天刚从内蒙古那边回来。金蝉爸还给我们看了他采回的发菜,发菜装在一个编织袋里,大概有四五斤重,他说可以卖四五百元钱吧。旁边金蝉的婶子告诉我,这次金蝉爸在内蒙大病了一场,差点回不了家了。听到这些,一丝酸涩无比的感觉在我的身体内蔓延开来。
在金蝉家呆了多个多小时,我和队友就起身告辞了,我们不好意思再打扰下去,以免耽误他们做事。回县城的路上,我只觉得心情沉重无比。家庭不算最困难的金蝉家如此条件,那些更困难的学生家里是怎样的一个光景呢?我不敢想像。
窑山博爱中学
讲到同心的中学,一个地方一定要提,那就是窑山博爱中学,每一年都有我们泉州支教老师分配到那里任教。窑山中学始建于1971年,XX年8月上海市“红十字会”和同心县教文体局投资对窑山中学进行移址兴建,并更名为“窑山博爱中学”。学校离县城38公里,海拔XX多米,平均气温比县城低5℃左右,特别是到了冬季这里的气温都在零下20℃左右。在这冰天雪地里,一年中7个月教室、宿舍都要靠烧煤炭取暖。该校办学经费严重不足,一学期县教育局所拨款项,连师生基本生活用水和取暖都不够支付,更不用说实验仪器、图书、体育器材等其它方面的费用了,学校的绝大部分设备都是由别人捐助的。
窑山是个地地道道的“靠天吃饭”地方,联合国官员曾到过窑山,甩下一句“这不是人住的地方”就跑回去了。这些话虽然有点偏颇,却很直透地把环境到底有多恶劣这一疑问,摆到大家的眼前。这里饮用的水是名符其实的“天然水”——地窖水,主要来自珍贵的雨水和地上冰雪融化后的积水。水窖里的水,储存已久,苦涩难饮。用水如此紧张,以致洗澡成了非常奢侈的代名词。当地的学生一年到头难得洗一次澡,浑身上下散发出一股呛人的气味,令人“敬而远之”。
窑山村落分散,大部分离学校很远。学生家庭经济收入少,兄弟姐妹多。很多小孩因为上不起学,只能辍学在家。目前学校三个年段,一个年段一个班级,在册学生约130名,但常因辍学凑不足这个数字。教师共有15人,但本校正式教师只有3人,另有4个大学生志愿者,3个由自治区教育厅、团委派来支教的,一个招聘的代课教师和我们4位泉州支教教师。
学生每周拎着小包干粮,背着大袋书本,经过三四个小时沟壑纵横、尘土飞扬的坎坷行程来到学校。带着一身还未拍去的尘埃,他们就迫不及待地坐在教室编织他们的梦想。学生一日二餐:馍馍+黄米饭+地窖水(饮料)。晚上,在气温低达零下20摄氏度的冰天雪地上,近二十人一间的宿舍里架起一个小得可怜的火炉子取暖。有时遇到学校发不出煤炭时,他们只好挨饿受冻地蜷缩成一团,无奈地熬过一个个漫漫的不眠之夜。在这里,因为不小心还曾经造成过煤气中毒事故……
这样的生存环境,这样的食宿水平,可还有很多学生在免除学杂费的情况下上不起学……这样的状况令人难过!
愿爱在窑山博爱中学里流淌。
支教生活再两个多月就要结束了,吃了半年多的苦,我却没有一丝后悔,因为我觉得值得!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小结我的支教生活,我想用:苦并快乐着!
XX年8月,我随泉州支教队赴宁夏同心县第二中学进行支教,担负该校初一年两个班级的语文学科教学任务。在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全身心投入到西部的教育事业,很好的完成了支教工作。
一、严谨治学 认真育人
我担任初一七、九班教学工作,每周包括自习晚修等共18节课。初一七班是个大班,一间普通的教室里密密麻麻地挤了91个人;初一九班可以说年段里最不好管的一个班级,开学不久就换了三个班主任。尽管如此,我还是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当中。我根据宁夏学生的特点,认真的组织教材,备好教案,按照学校的教学规章制度,上好每一堂课。分析闽宁不同文化背景,结合初中教材,构架理想的教学内容,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为了丰富该校学生的课外知识面,我利用课余时间广泛的收集资料,充实学科教学,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快乐的教学中学到知识。课后我认真批改作业,组织学生座谈,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培优扶差工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本学期期末考试,两个班级的学习成绩都进步较大,特别是初一九班,及格率达到百分百,这让我非常高兴。
二、克服困难 以苦为乐
“早穿棉袄午披纱,晚上抱着火炉吃西瓜”。这边的早晚温差大,干旱缺水,沙尘较多。刚到同心,我们都觉得不大适应,整天觉得嗓子非常干涩,不久我还因此感冒发烧。我和一个队友开始时住在同心二中,因为二中没有教师和学生住宿,没有现成的宿舍可供居住,学校便腾出医务室,搬来了两张床,我们睡觉的地方于是便解决了。宿舍里没有水,要用水得到校会议室里取;二中开学初时还没厕所,想上厕所得到街对面一中去上,实在是太不方便了。因为学校没有食堂,我们自己又不大会煮,于是只能一日三餐吃大街。这边的食物偏辣,偏咸,还没过多久,我便吃得上火,牙痛,半边脸都肿了。牙痛不是病,痛起来不要病,这要命的家伙整整折磨了我两周。面对这些困难,我没有退却,我知道,也许就是这些经历,能成为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三、尊重民俗 融入生活
7.大学生支教现状 篇七
一、大学生临时支教的益处
1. 大学生为受支教学校带来新的教育理念。
接受支教的学校多为偏远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学校, 由于教学硬件设施、教师水平限制, 一些学校仍停留在简单的书本教育上。教学方法单一, 不能满足孩子个性成长的需求。而大学生在支教期间开设美术、音乐、手工、英语口语等课程, 改变填鸭式、惩罚式等教育方式为自主式、激励式教育方式, 满足了素质教育的需求。
2. 大学生志愿者帮助乡村学生开阔了视野。
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 偏远地区学生在学校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仅限于教材, 缺乏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缺乏对乡村以外世界的了解。大学生来到乡村, 无论在课上课下, 与同学们交流所见所闻既帮助学生们丰富了书本以外的知识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在接受支教的乡村中、小学学生中, 很大一部分是留守青少年。大学生们的到来使留守青少年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 对其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健全人格的形成起帮助作用。
3. 大学生自身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提升素质。
支教本身不是施舍, 不是单纯的服务;在支教过程中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对自身成长的作用甚至要大于他们为服务对象所带来的收益。大学生来到基层, 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待人接物的方法, 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 大学生自身价值得到社会肯定, 激发学习工作热情。这些都是大学生在校园学习中难以获得的人生体验。
二、大学生临时支教中存在的问题
1. 临时支教安全问题。
(1) 支教大学生自身安问题。临时支教的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出于自发或半自发。学校或社会团体能够给予的经费支持较少, 有的甚至未经学校批准, 没有带队老师。有些支教队伍为节约经费或因无社会实践经验, 未能按规定购买人身保险。有的支教队伍食宿条件有限, 饮食卫生得不到保障。支教时间正值暑假, 受支教学校安保工作放松, 一旦个人财物失窃, 本来做好事的支教活动就变成了让各方都尴尬的坏事。
(2) 受支教学校学生安全问题。暑假期间, 学生放假, 学校本不必承担学生人身财产安全责任。但由学校出面组织学生返校上课学校就必然要在此期间承担责任。学校甚至要派出老师在接受支教期间返校工作, 确保学生安全。在学校本无责任期间, 因接待了支教队伍陡然增添了工作成本和工作职责, 这对学校的主管领导、教师都会造成较大压力。这就不可避免的使一些学校封起大门谢绝支教活动。这种出于自我保护的做法也未尝不可理解。目前, 在实践中, 小规模的支教活动的确比较难于寻找服务对象, 其中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受支教学校难于负担期间学生的安全责任。
(3) 受支教学校财物安全。接受支教期间, 一旦学校财务发生损坏、失窃, 责任由谁来承担?如果因支教大学生使用不当、保管不当造成财产损失理应支教学生负相应责任。但这又会使本来的做好事变成了负担。
2. 支教组织单位与受支教学校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共青团组织的沟通配合问题。
开展支教活动除与受支教学校直接联系达成合作以外, 还有一些支教队伍是通过受支教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或共青团组织来联系需要支教的学校。调研中发现, 一些主管部门会因“怕麻烦”、“怕担责任”而找借口拒绝开展支教活动。很大一部分小规模支教队伍只能通过熟人介绍来联系受支教学校。
3. 支教学生与受支教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当地村 (居) 民关系问题。
一些支教大学生不能摆正自身位置, 自以为来自大城市、高学历, 完全抱有施舍的心态参加支教活动, 不尊重当地学校教师的工作, 不能够虚心求教。有的大学生对支教学校提出食宿要求, 造成受支教学校的负担。有的大学生平时不注意言行举止、穿着打扮, 给当地村 (居) 民及学生家长留下不好的印象, 甚至产生矛盾纠纷。通常在组织完备的支教活动中, 这类问题都可以通过提前培训, 加强管理来避免。但个别缺乏严格管理的临时支教队伍很可能产生这类问题。
4. 教育方法与教育效果问题。
在教学方法上, 支教队伍多本着素质教育的理念, 开设较多文娱、体育类课程。这些课程尽管课堂气氛好, 但对于没有经验的大学生却难于驾驭课堂。学生们不理解这类课程的意义, 以为外来的哥哥姐姐就是带他们做游戏, 难免造成课堂纪律差。支教一段时间下来, 除了玩乐, 学生并未学到有用的知识。从长期影响来看, 短时间的支教可能使学生对原有教育方式产生排斥、否定甚至厌学。一些支教队伍培训学生使用电脑, 培训期间, 学校开放多媒体教室, 一旦培训结束再不准学生使用电脑。培训期间掌握的知识得不到巩固, 逐渐遗忘, 白白浪费了时间。
三、对策与建议
1. 要将安全问题作为支教活动头等大事来抓, 做好预案, 形成书面安全管理方案。
(1) 支教大学生自身安全问题。组织支教的学校、社会机构要对大学生加强支教前的培训工作, 明确纪律, 编写书面活动安全手册, 分发到队员手中。要加强组织内部管理, 尽量有教师带队, 队伍内部管理架构明确, 做到一旦出现安全问题, 派出机构第一时间掌握情况。派出机构需要求大学生与家长联系, 告知家长外出支教, 并得到家长允许。派出机构需与受支教学校或当地共青团组织沟通协调, 尽量安排学生在指定地点集中就餐, 保障饮食安全。如不能集中就餐, 也要做好就餐计划, 提高饮食安全意识。支教期间, 受支教学校要加强校园安保工作。派出机构要为大学生购买保险, 或硬性规定在支持经费中出资购买保险。
(2) 受支教学校学生安全、财产安全问题。彻底解决受支教学校对于学生安全问题的顾虑目前没有非常完善的方法, 毕竟学校对于在校学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相对可以减轻学校负担的办法只能从预防角度入手, 支教队伍要与受支教学校共同探讨安全预案, 明确责任划分。需在活动安全预案中制订关于保障学生安全的条款, 要掌握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联系方式, 遇有突发事件及时跟老师、家长联系。关于学生安全、学校财产安全, 受支教学校与支教派出单位可达成书面协议, 明确责任。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支教队伍可考虑为受支教学生购买小额保险, 解除学校后顾之忧。
2. 支教派出机构与受支教学校、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共青团组织需共同努力, 才能确保支教活动顺利开展。教育主管部门、共青团组织需深化对支教活动意义的认识, 避免出现工作人员怕麻烦而不配合的现象。配合大学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各级共青团组织的职责所在, 共青团组织应与需要支教的学校积极沟通, 促成支教活动开展。受支教学校要及时向当地教育部门、共青团组织备案, 争取支持。
支教派出机构在策划支教活动时, 就要对接受支教地区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支教队伍尽量自己想办法解决困难, 不给当地带来麻烦。从活动整体规划上来看, 尽量避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支教方式;有规律的, 持续性的支教方能显出效果, 才能得到基层单位的配合。
3. 支教大学生要摆正心态, 珍惜社会实践机会, 端正言行, 踏实做事。支教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一种方式, 是大学生深入基层、拓宽视野, 磨练意志, 增长才干的难得良机。支教活动对于大学生本身的意义甚至大于对于受支教学生的意义。因此大学生要抱着学习、锻炼的心态到基层, 抱着“人人都是老师”的观念, 虚心向基层干部群众请教, 踏实工作。在言行方面, 派出机构要在支教前的培训中明确纪律, 保证支教队员出勤, 保证教学效果, 要提醒大学生注意言谈举止、注意衣着打扮, 以“教师”身份严格要求自己。
大学生临时下乡支教活动是一项有益于大学生成长, 也有利于平衡教育资源的有益活动。各方通力配合方能解决问题, 使收益达到最大化。临时支教也应逐渐完善活动方式, 变不规律为规律, 变临时为定期定点, 少做表面文章, 多讲实际效果, 切实为基层服务, 为学生成长助力。
摘要:大学生临时支教有利于缓解偏远地区教育资源匮乏问题, 有利于大学生深入基层, 增长才干。但存在的安全、各方沟通配合、教育效果等问题不容忽视。建议组织支教的单位和接受支教的单位做好预案, 各方面形成合力, 支教者提升自身素质, 切实为基层服务, 为学生成长助力。
关键词:教育资源,大学生,临时支教
参考文献
[1]王瑞.大学生支教的问题与对策-以北京市打工子弟学校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2009.
[2]赵芬.大学生支教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大众商务, 2010, (3) .
8.一个大学生的支教手记 篇八
“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
2011年8月19日,从北京开出的2621次列车,慢慢悠悠地把我们12名中国地质大学的支教大学生载到了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八达营乡的下牛录村。此前,我们学校的学长们已经连续4年来到这个被称为支教天堂的美丽地方,我们将把他们的爱心继续传递下去。
一
下牛录村地处内蒙古与河北交界处,四面环山。当地农民主要凭借山中适宜的环境,种植小米和玉米,同时采摘山中的菌类卖钱贴补家用。孩子们在本村小学读完两年书,就去离家数十里远的村中心学校上课。村中心学校的教学条件仍旧简陋,师资力量尤其堪忧。不足20名的教师,基本没有师范学校毕业的,水平有限、更换频繁。难得有大学生愿意来这里,偶尔来了,也因为条件艰苦很快就离去了。早在几年前,村中心学校就不得不停止了初中部的招生,只剩下小学部,现在全校学生还不到300人。因此,条件稍好些的家庭就会把孩子送到镇上的学校读书;而留下来的孩子中,很多学习劲头不足,一部分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村内的年轻人多半外出打工挣钱,留守孩子和留守老人成为村里的主体。孩子是纯洁、朴素的;老人是勤劳、善良的。但是,孩子没有父母的关爱,老人没有子女的照顾,他们的生活尤其心理总是凄然的。我带的5年级1班的班长刘宇,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只能由亲戚照顾,曾经有两年时间与父母只能靠电话联系。为了孩子能生活得更好,父母们不得不做出这样痛苦的选择;但是,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与引导,生活尤其是心理都很凄然。有一个小孩的父母都是卖红薯的,一年12个月,其中8个月,他的父母都起早贪黑地去就近的县城卖烤红薯。当我问孩子父母身体怎样时,他马上泪眼迷蒙,说了声“还好”,就默默地转过身,去看那远方的太阳。我抓拍了这个镜头。一个孩子远眺夕阳,此时,没有一丝浪漫,只有一份沉重。我相信,任何一个看到这张照片的人都会为之动容。当时,我的脑海中突然浮现出这样一句话: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的孩子!生活永远是残酷的,我只能祝愿孩子们的父母,在为子女的未来奔波时,能够保持健康,给孩子一个幸福快乐的家庭。
在下牛录村的十来天中,我们天天都在各种复杂的情绪中度过:看到十来岁的孩子们艰苦的学习生活状况,我们感到阵阵心酸;看到有些孩子从小缺少家庭关爱,生活凄凉,我们万分同情;看到一些家长因为引导有误,毁掉孩子心中的理想,我们感到痛心却又无可奈何;看到每天都有孩子为我们从山上摘来李子、杏,我们又十分感动!
二
不过,让我们感慨最深的,还是当地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耕一春,收一秋;病一次,汗白流。”“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这两句在农村流传很广的话,形象地道出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这次支教活动中,我们决定就下牛录村的医疗卫生状况做一个大致的调查。
2011年8月20日,烈日当头的周六,我们走进了下牛录村社区医疗服务站,想与这里的医生好好聊聊,从中了解当地的医疗卫生情况。服务站里只有两个医生,负责配药的是一个姓梅的中年妇女。她告诉我们,早上病人很多,最好下午再来细谈。我们听从了她的意见。不过在走出服务站前,特地绕着服务站仔细看了一圈。看到这里还有牙科以及B超检查室,我想,有这些设施,说明农村医疗服务站的条件还挺不错的。不过我们也发现这里药品存放实在不够仔细:有些西药放在太阳可以直接照射到的地方;中药没有专门的木柜,是用袋子装着的,袋口甚至还敞着。
随后,我们又向村民了解这方面的情况。
山村日头大,村民都喜欢在大树底下乘凉。王阿婆就是其中之一。我们介绍自己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后,她露出欣喜的表情,说她知道我们,因为我们年年来。她从屋里拿出一条长凳,请我们坐下,一起聊起来。
那天,王阿婆的丈夫外出劳作,家里只有她和她年近80的婆婆。她告诉我们她患糖尿病已近十年,给生活带来不小负担。60出头的王阿婆,虽然话不多,但同我们交谈自如,行动也没有显出吃力或不便,乍一看,并不像是一位身患疾病的老人。说起当年确诊糖尿病的经历,老人记忆犹新。她说,起初并没有特别重视身体上出现的一些不适和症状:经常口干舌燥;总是感到肚子饿,饭量增大,可身体日渐消瘦;视力也开始出现问题。当时,村里的卫生机构设备和医疗水平都很差,根本无法诊断这类“大病”。无奈,王阿婆只好在家人的陪同下前往县里的“大医院”就医。他们前前后后往返了近十次,花了不少钱,才查出病因。我们劝她保重身体,少干重活。阿婆却说,农民就是这样,不干活就没饭吃,家里条件不好,只能吃几块钱十几块钱一瓶的药,可这些药对于患糖尿病的她来说几乎没什么疗效。最后,我们问她对村里医疗服务站的医疗和管理有什么建议,她只是很简单地说:“药多一点、好一点,病能看好。”当问及合作医疗,她说她办了,但是没什么效果,买不起的好药依旧买不起。
带着略微沉重的心情,我们又随机访问了十几位当地村民,他们看法大体都是这样的:服务站的药算是齐全的,但也是局限在最基本的几十种药上。可是药价普遍很贵。
三
这一天,我们调查的23个人中有18个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但是据他们说,每年交30元钱,不生大病、不住院治疗的话,合作医疗用处根本就不大。办合作医疗后大部分药价依旧比市面药店里的药价要高,农民更愿意去药店直接买药而不是去服务站开药。同时,他们普遍反映,服务站的医疗设备、设施都比较陈旧老化,诊断医生的能力也一般,小病不差、大病不行。
在他们的言语间,我们听出了他们对合作医疗的不了解和不信任,即使办了合作医疗的村民也有一部分好像是被迫的。据他们说村里有指标,不得不办。大部分人都知道有合作医疗这回事,但具体的内容基本上没人说得上来,说了的也带了许多个人的臆测。而在访问未参加合作医疗的村民时,他们反映经济困难是未参加合作医疗的重要原因。虽然现在农村经济较以前有了长足发展,但仍有不少贫困户和普通农民,看到昂贵的医药费就望而却步,国家报销的金额只是杯水车薪。
下午,我们又去了一趟医疗服务站。那时候已是下午两点半了,诊病的医生还躺在病床上睡觉,等到三点多了才起来。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医生姓苏,已有40多年的从医经验。他原本是赤脚医生,后来办起医疗服务站,他就在站里给村民看病。当地近年来增加最多的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这可能与当地留守老人数量多有关。除此之外,血管硬化、血脂高、肺癌、花粉过敏、糖尿病以及外源性乙肝等疾病近年也多有发现。在交谈中我们也了解到,早上看到的牙科其实只是一个摆设,基本常年不开;B超检查室也只是每年象征性地检查几次,平时基本不用。牙科和B超检查人员是乡医院的,只有有人叫才来。当问及为什么诊断医生这么少的时候,他告诉我们,其实上面的医院曾经分配过大学生医生来这里,但是他们觉得这个地方是山沟沟,条件差又没发展,呆不了几天就走了。
经过一天的走访调查,晚上又和村里其他人进行了讨论交流,之后,我的心情愈发沉重起来。下牛录村应该是我国农村医疗卫生状况的一个典型例子,这里存在的问题或许也是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的。发现问题还不很难,难的是解决问题。农村医疗卫生状况的改善和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需要农民的积极配合与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措施相结合,让农民消除疑虑,把政府的政策变为农民的自觉行动。
【大学生支教现状】推荐阅读:
大学生支教讲话09-04
大学生支教实习体会06-27
大学生支教活动日志09-11
大学生支教心得专题10-21
大学生暑假支教总结01-03
大学生下乡支教策划书08-04
论大学生短期支教热现象06-11
大学生暑期支教实践活动心得06-28
大学生支教的感谢信08-19
支农支教大学生入党申请书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