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分析概念(精选10篇)
1.税收分析概念 篇一
XX县地税局通过强化税收分析加强税收征管
为及时准确地发现征管漏洞,有的放矢地加强税源管理,保质保量地完成目标任务,我们积极采取多项措施加强税收分析工作。一是建立月度税收分析制度,按月进行税收分析报告和通报,按季召开专题会议分析,对行业或重点税源企业收入发生异常波动或出现重大问题的,及时开展了税源变化专题分析。二是完善税收分析层级管理制度,明确各单位开展税收分析工作的职责和重点,规范税收分析规程,通过加强指导和监督,建立起了税收分析工作长效机制。三是夯实税收分析基础工作,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逐步将减免税因素、经济运行情况、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税款申报和入库情况等纳入了税收经济分析数据的范畴。四是确保税收分析信息来源渠道,与公安、工商、国税、银行、发改、统计等相关部门建立定期数据传送机制,搭建业务数据交换平台,及时获取纳税人生产经营、资金运转等信息数据,确保了及时、完整、准确地取得纳税人的相关经济指标数据。五是拓宽税收分析思路,完善税收分析方法,健全了“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相结合的“四位一体”的税源管理模式及工作制度,实现了税收分析由税收进度、增减情况等简单对比分析,向宏观税负、增长弹性等反映征管质量情况分析的转变。六是加强税收风险管理,依托信息化应用支撑平台,积极探索了综合分析纳税人不同规模、行业(产品)、税种等风险发生规律,逐步建立风险预警指标、行业(产品)评估模型和税法遵从风险特征库,增强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和应对能力。
2.税收分析概念 篇二
关键词:税收成本,控制措施,税收效率
我国经济形势的繁荣发展是有目共睹的,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促进税收收入的增加。但是税收成本的攀升会加大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影响税收系统的长远稳定发展。因此,必须从原因入手分析如何降低税收成本,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有针对性地提高税收效率,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1 税收成本的含义及概况
1.1 税收成本的概念
税收成本主要是指政府在征收税款的过程中,所耗费的总资源,如财力资源、人力资源、时间资源等。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耗费,都是一项需要管理的内容。税收成本的高低有一个固定的衡量标准,即税收成本率或者说是税收纯收益率。这一标准能够衡量税收成本占税收收入的比例,税收成本越高则代表着国家税收部门花费较多的资源用于征税,而税收成本低则说明国家管理税收行为的效率比较高,占用的资源比较少。因此,降低税收成本是税收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目标,也是促进税收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税收成本相对较高。这主要是基于一些可以量化计算的税收成本在总税收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来看的,一些发达国家税收征收成本率基本可以维持在1%左右,而我国当前这一比率的数字还处于5%到8%之间,某些局部地区的税收成本率可能会有不同的变化,高的可达10%左右,而低的则在4%左右。即使是最低的税收征收率,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由此可以得出基本结论:我国当前的税收成本还比较高,不利于整个税收体系效率的提高。
一般来说,政府的税收成本主要是征税成本、纳税成本以及社会成本。而具体的征税成本又主要包括了立法成本、执法成本和司法成本。这三个步骤都是征税的必要环节,是保证征税活动顺利开展的力量支撑。纳税成本则主要指纳税人在缴税过程中需要付出的时间、精力等,甚至细微到填写纳税单的纸张也是一种成本。社会成本更多的是无形的耗费,税收政策必然会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甚至对社会大众日常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虽然这部分的耗费往往难以计量,但是也必须要考虑到税收成本中去[1]。
1.2 税收成本高的原因
国家税收成本高有很多原因,而且很多都是受到一个国家经济政治体制的必然影响,想要对税收制度进行改革创新面临非常多的困难。从税收成本高的原因入手进行分析,能够帮助税收相关部门更好地认识到当前工作中的不足,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进,提高整体的税收效率。
第一,缺乏税收成本观念。税收是国家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税收单位在工作的时候只是将其作为一件必须进行的政治工作来进行,而没有考虑到国家也需要为税收行为付出相应的成本。缺乏成本观念就会导致税收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随意浪费资源,一味追求超额完成任务,获得相应的工作奖励,而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税收成本。比如,一些税收单位大量购进很多先进的计算机设备,但是却疏于机器管理和人才培养,导致昂贵的设备常常处于闲置的状态。再比如,一些税收单位在修建办公大楼、服务大厅等必要建筑时一味追求豪华,而不懂得遵守经济节约的原则。
第二,缺乏成本控制制度。税收成本的控制单靠思想理念还远远不够,必须以制度形式确定下来,指导实际税收工作的进行,才能真实地降低税收的成本,提高税收工作的效率。一些宏观的税法制度过于笼统,不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而一些小的细则又比较随意和片面,存在较多的漏洞,难以保障税法制度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另外,大小税法存在着一些重叠复杂的地方,税收优惠政策等计算方法复杂,实施起来容易出现错误。这些都无形间加大了税收成本[2]。
第三,缺乏健全的征税体系。我国国土广阔,产业种类丰富,在税收问题上存在着税源分散的特点,管理起来比较麻烦。这就需要一个健全的征税体系,能够将全国各地的税收情况连成一个大的网络,通过信息共享、协同服务等手段来控制税收成本。但是目前还缺乏这样一个完善的征税体系,难以解决税源分散的问题。同时,在征税方法上也比较落后,税收部门自身机构设置不合理,传统的税收方法耗时耗力。比如,征税以政府主动上门收税为主,在此过程中政府起着监督打击的作用,这样纳税者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不仅容易出现偷税、漏税的行为,更会大大降低税收的效率。税收部门按照层级分为国家级和地方级,但是不同层级机构甚至同级机构之间的设置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种机构设置方式的不同无疑增加了彼此之间加强合作的难度,使得各税收单位只顾自身利益,而不能从大局出发考虑税收成本。而各机构之间的差异性和不合作,也就意味着很多重复资源的耗费,必然会增加税收成本。
2 降低税收成本的措施
2.1 加强法制建设
在税收工作的开展中,立法、执法、司法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从法制建设的角度控制税收成本主要是指从宏观层面把控税收体系的发展方向。通过法律规定,可以对税收机构、企业集团的收税行为和纳税行为进行监督管理,一方面,监督纳税机构按照既定的法律法规来执行收税,不能滥用职权、牟取私利,将总的收税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纳税人如企业、公司、个体户等受到法律条款的约束,养成自觉纳税的好习惯,积极配合征税部门的工作,提高税收效率。当然,也要从立法、执法、司法工作本身的成本入手,设计合理的法制工作流程,将这些工作的成本也控制下来。这就要求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力量,分担部分监督义务,并且在立法等工作中减少冗杂重叠的任务,提高立法、执法工作的效率,从而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物价的不断增长,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中,税收成本也在快速增长。因此,必须通过法制建设把控住整个税收成本的总局面[3]。
2.2 加强机构管理
征税机构和纳税机构是在税收体系中产生成本的主要来源,因此必须对这两个部分进行强化管理,采取措施控制成本。对于政府征税部门来说,如上文所述要加强法制建设,同时也要进行制度管理,明确征税人员的职责,对征税人员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防止贪污腐败、收受贿赂等现象的发生。建立起相应的奖惩制度来调动税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但是制度不应该只是基于分配政治任务,而应该结合实际的税收情况,设计出一套最适合、最经济的税收体系制度。而对于企业集团等纳税机构来说,必须不断提高对纳税的思想认识,养成自觉纳税的好习惯。比如到一定时间就自觉申报缴税清单,而不是非要等到政府税收部门上门来催;通过培养优秀合格的会计人员等及时掌握应缴税收的情况,积极配合税收部门的工作。也就是说,不管是收税的还是纳税的,都应该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并且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和高效的配合,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善的税收体系,减少不必要的工作,从而提高税收效率。
3 结论
综上所述,税收问题是国民经济的核心之一。运转良好的税收系统不仅能够保证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正常进行,也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因此,在税收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如何采取措施降低税收成本,从而获得更大的净税收收入,是一个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通过上文所述的途径,能够切实降低税收成本,从而提高税收效率,节约资源。
参考文献
[1]姜铭.中国税收征管效率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2.
[2]李风光.降低税收成本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3.税收法治化分析 篇三
摘 要:税收制度关系民生,应当以法律赋予其正当依据,其次应当以法律规范其行使程序,税收法治化是法制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法治;税收;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平衡;税收正当性;税收法定性
法治离不开公权力的行使,而公权力的行使不应是任意的,而应该通过必要的机制保障法律得到落实。法治就是对公权力任意行使进行限制,必要机制保障法律落实的环节。
税收是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国家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对具备税收构成要件的人,所实施的强制的、不直接偿还性的并以金钱支付为手段的征收行为。税收依靠公权力对私人财产予以征收,同时又以公权力保障实施,是对公民私人财产的合法剥夺。
一、税收正当性分析
刘剑文教授从三个层次理解宪法税收概念:第一,税是面向不特定公众强制征收的无对价金钱给付。这是对税收存在的基础以及基本形式、性质的解释。第二,税的征收应当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这是对征税手段的要求,也就是说即使国家征税符合税的形式要件,程序不合宪,不具有正当性。第三,税收是用于合宪性开支的给付。这强调政府使用税收要合乎宪法规定,税收的正当性不仅是收入环节还有支出环节。[1]
理解税法的正当性,应当从形式与实体两个要件角度出发,实体又包括收入与支出两个部分进行分析。
形式正当即程序合法,合法的前提要求先要有明确的法律标准,且该标准非仅少数人所知,应为社会公开。这个标准的制定需要为社会多数人决定,代表多数人的价值选择且符合多数人的利益需求。
一群生活在一起的人组成的共同体毕竟还是有必要以“公”的名义采取行动,因而只能在相互冲突的个人价值之间做出尽可能代表多数人的“公共选择”或“社会选择”。[2]如何确定标准由多数人作出,代表多数人价值选择,符合多数人利益要求,就要求权力在被规范的情况下行使,保证多数人的利益。
实体要件正当规定收入与支出,对于收入正当性的判断,主要通过对公共物品的需求成本的分析。至于支出的正当性,与形式要件一样,要求具体的使用由纳税人享有决策权。
公共物品是满足人们公共需求的物品,它具有效用上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排他性与收益的不可阻止性。公共物品的利潤空间狭窄,市场经济以营利为目的,因此公共物品的天然属性与市场经济追求的效果相背离。人们都需要公共物品,但私人主体又不愿意提供,这就是公共物品缺失的问题。政府提供公共产品需要一定的成本支出,因此,享受公共物品的同时需要支付一定的对价,该对价就理解为税收。公共物品理论证明了税收的正当性,也就是说“税收使政府能够获得私人财产,并使其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成为可能”。[3]
二、税收法定要求分析
“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习近平总书记22日在中纪委全会上强调。制定法律的初衷就是制约与平衡,从人性本恶的角度出发立法。税收表面无偿的特点意味国家税收的征收与使用应当得到有效的控制。强调税收法定性,防止国家以组织财政收入为名而随意征税,从而维护纳税人的利益以及公民财产权及经济自由,即个人对物的所有、自由使用以及支配财产权的方式。税收法定性特征要求国家在确立税收制度时,要贯彻税收法定原则。
税收法定原则即要求征税主体的权利义务必须由法律加以规定。税收法定原则包括税收要素法定、税收要素明确、征税程序法定,也就是确定明确的标准,支出的决策和执行都做到遵从多数人的选择。
法治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就对“法治”作过经典性的解释:“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的良好的法律。”这意味着税收权力的行使不仅需要通过法律予以规制,同时规制的法律还应当是良法,被社会公众普遍认可。
税法常被称为“拔鹅毛的艺术”,良法可以称为是“拔最多的鹅毛,而却听到最少叫唤”的制度。税收不是现在才有的设计,中国封建时期的税收不争取民众意见,带有浓厚的强权色彩,最终的结果是民众推翻强权政府。长时期的封建税收政策是中国新时代税收的特殊背景,因此表现出中国的税收程序需要更加透明,收入与支出更为合理才能的到民众的认可。
三、税收法治化设计考虑
1.税收制度的透明化
税收制度的透明化主要表现在:①税收立法与执法的程序明确化,包括税收征收立法的听证程序、对税收征管程序、税务代理、纳税人权利明确化并增加具有操作性的规定。当中,听证程序的设立不应只听取少数民主代表的意见,可以规定对社会公示,提出具体的异议期规定,并充分尊重纳税人提出的异议。②完善税收执法和对纳税人的救济制度。和行政诉讼一样,税收执法的救济本身存在民与官地位上的悬殊,应当充分保障纳税人的救济权利,完善税收监督措施。组织机构的分设是对税收执法行为的事前控制,而执法程序是对税收执法行为的事中控制,税务行政复议是税务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事后监督,也是对纳税人重要的行政救济措施。[4]③强化税收执法和税收司法。
2.宪法控制——合宪性控制
税收法治不完善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国宪法当中并没有关于税收的具体条文。将税收归于宪法控制,一方面赋予其法律依据,另一方面也确定公民的权利义务。英国自由大宪章,就是通过宪法规制国王税收权力的典型。限制政府的税收权力,实际也就限制了政府干预公民自由的能力,从而减少了政府对公民生活的入侵。
合宪性控制主要分为积极与消极控制。积极控制是指宪法层面对国家税收权力的界限做出比较完善的规定,通过对宪法的积极履行实现对税收权力的控制;消极是指通过对违反宪法的行为作出违宪确认,消除违反宪法的行为或状态。从征税和税收支出两方面来看:对于征税环节,尽量减少税收部门的自由裁量权,增强征税的理性,将征税的权力与税收支出的权力区分开;税收支出环节,明确征税的目的在于实现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国家只有为公共利益才能使用税收。同时利用好税收对生产生活的导向作用。一方面避免重复征税,另一方面鼓励技术创新,引进外资,刺激进口以及环保产业,限制高耗能,重污染以及不利于社会安全的产业,鼓励与限制并用,发挥税收积极效用。
参考文献:
[1]刘剑文,熊伟主编.《税法基础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04版,13页
[2]张千帆主编.《宪政原理》.法律出版社11年,3-4页
[3]崔皓旭.《宪政维度下的税收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10版,29-31页
4.税收分析辅导题 篇四
一、单项选择
1、税收统计是根据税收工作的要求,按照统一的制度和方法,从税收经济现象的()反映税收活动及所涉及的社会经济活动情况的一项专业统计。
A、数量方面 B、类型方面 C、品质方面 D、规律方面
2、税收统计是国家在税务机关内部进行的统计,是为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服务的。税收统计数据是国民经济运行状态的综合反映,税收统计与()关系密切。
A、财务管理 B、数学
C、经济学
D、税收会计
3、税收统计的基本要求坚持事实求是原则,认真贯彻执行统计法坚持()的八字方针。
A、准确、及时、全面、系统 B、全面、系统、及时、具体 C、定期、准确、全面、及时 D、定期、全面、系统、及时
4、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体系是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情况进行计算、测定、描述的宏观经济系统,由()两部分组成。
A、社会再生产核算表和经济循环账户
B、全部生产活动(包括货物和服务)的最终成果 C、物质生产和服务价值
D、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5、总产出是指核算期内常住生产单位的总成果或总产品。它包括本期生产的已出售和可供出售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以及自产自用农产品和自制固定资产价值,一般按()计算。
A、生产者价格 B、材料购进价格 C、出厂价格 D、销售价格
6、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和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活动(包括货物和服务)的最终成果,是社会总产品价值扣除了中间投入价值后的余额。GDP核算的主要计算方法有()。
A、生产法一种 B、生产法和收入法两种 C、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
7、()是指在报告期内工业企业生产活动创造的价值,它反映一定时期内工业生产的实际水平,是计算工业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
A、工业增加值 B、工业总产值 C、工业总产量 D、销售额
8、()是基层征收机关根据税收统计报表要求设计的用以记录、整理和汇集统计资料并据以产生统计报表的一种账册。
A、税收统计台账 B、原始记录 C、次级资料 D、基层报表
9、()是专门组织的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在所要调查的全部单位中,选择一部分举足轻重的单位进行调查。A、典型调查 B、重点调查 C、抽样调查 D、一次性调查
10、税收统计资料审核的内容主要是审核资料的()。A、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 B、全面性、及时性、准确性 C、全面性、综合性、广泛性 D、准确性、综合性、广泛性
11、税收统计分析就是在调查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数据资料和逻辑关系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表现及其规律进行计算全面系统的分析。统计分析的目的是掌握一定时期社会经济现象的(),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A、数量表现和特征 B、数量表现及其规律 C、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 D、量变和质变
12、相对指标是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对比计算的相对数,也称为统计相对数。它表明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的(),说明事物的数量对比关系和比较分析事物的联系。
A、数量依存关系 B、对比的相对数 C、比例关系 D、结构特征
13、动态统计分析最主要的指标是发展速度,它是动态数列中()发展水平的比值。发展速度有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两种形式。
A、报告期与基期 B、增长量与基期 C、报告期与其前一期 D、相邻两期
14、判断社会经济现象相关关系的主要标准是相关系数,当()时,说明x,y两变量存在着一定的线性相关。
A、0﹤|r| B、0﹤|r|﹤1 C、|r|﹤1 D、|r|=0
15、税收统计分析报告是从税务部门整体角度出发,以()为依据,运用统计特有的分析方法,研究反映税务征收、税源变动以及相关的社会经济现象等情况和问题,揭示税收现象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的一种应用文章。
A、征收实际状况 B、税源变化情况 C、统计报表 D、准确的税收统计资料和有关情况
二、多项选择
1、与税收相关的国民经济指标主要有:()和国民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商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
A、总产出 B、中间投入 C、增加值 D、国内生产总值、2、税收统计分析的作用主要是()。A、为税收计划提供资料; B、为制定税收政策提供依据; C、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信息;
D、为加强税务管理和进行税收科学研究提供资料; E、为税收预测提供资料
3、增加值指总产出价值扣除中间投入价值后的余额,反映各部门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有()等构成项目。
A、固定资产折旧 B、劳动者报酬 C、生产税净额 D、营业赢余
4、国内“两税”的征税范围包括(),国内“两税”不包括进口由海关代征的增值税和消费税。
A、第二产业中除建筑业 B、第三产业中的批发零售贸易业 C、社会服务业中加工 D、修理修配
5、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中与增加值核算相关的主要会计指标包括()。
A、营业收入 B、费用 C、利润 D、其它
6、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包括()等类型。A、合资经营企业 B、合作经营企业
C、港澳台商独资经营企业 D、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7、原始记录是基层征收单位在税款征收活动中出现的各种事实的最初记录。原始记录可分为()四类。
A、应征类 B、减免类 C、入库类 B、提退类 E、购进类
8、税收统计报表是税收统计人员按照统计原理,根据税收工作特点,以原始凭证为基础,以统计台账为依据,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依据()填报并逐级汇总,反映一定时期、区域税收指标数字的定期报表文件。
A、统一表式 B、统一口径 C、统一内容 D、统一计算方法 E、统一上报时间
9、统计调查方法,是指搜集资料时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常用税收统计调查方法有()等。
A、观察法 B、访问法 C、报告法 D、问卷法
10、税收统计资料审核的内容主要是审核资料的()。A、及时性 B、完整性 C、准确性 D、综合性
11、统计分组在整个税收统计分析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主要有()。
A、税收统计分组可以划分税收税源现象的类型 B、税收统计分组可以表明总体内部的结构 C、税收统计分组可以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D、研究税收收入变化规律
12、统计分析基本的综合指标包括(),主要用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结构、比例、水平、集中、分散等数量特征。
A、总量指标 B、相对指标 C、平均指标 D、变异指标
13、根据研究目的、对比基础不同,常用相对指标主要有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结构相对数、比较相对数、比例相对数、强度相对数、动态相对数等六种。其中()三种指标较为常用,而且计算分析时分子分母项不得互换。
A、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 B、结构相对数 C、比较相对数 D、比例相对数 E、强度相对数 F、动态相对数
14、平均数一般分为静态平均数和动态平均数两大类。静态平均数也称为一般平均数,包括()中位数和众数。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几何平均数 D、权数
15、税收统计分析报告按照其研究对象可分为()。A、日常税收统计分析报告 B、专题税收统计分析报告 C、专项税收统计分析报告 D、综合统计分析报告
答案
一、单项选择
1、A
2、D
3、A 4、A
5、A
6、C
7、A
8、A
9、B
10、A、11、A
12、A
13、A
14、B、15、D、二、多项选择
1、A、B、C、D
2、A、B、C、D、E
3、A、B、C、D
4、A、B、C、D
5、A、B、C
6、A、B、C、D、7、A、B、C、D
8、A、B、C、D、E
9、A、B、C、D、10、A、B、C
11、A、B、C、D
12、A、B、C
13、A、B、F
14、A、B、C
15、A、B、C、D
第十七章
一、单项选择:
税收会计与税收票证
1、税收会计是正确反映()过程及其结果的一种专业会计。
A、税款征收 B、税款入库业务 C、预算资金收付 D、税收资金活动
2、税收会计是一种适合税收工作特点的()A、预算会计 B、收付会计 C、收入会计 D、税务会计
3、税收会计在掌握税款征收、控制滞纳欠税、票证管理审核等方面与税收征收业务密切配合,具有()的性质。
A、业务核算B、统计核算C、收入核算D、资金核算
4、税收会计是对()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核算与控制,A、税收资金征管 B、税收资金收入 C、税收资金及收付活动 D、税收资金及其运动
5、税收票证必须()。
A、同一个纳税人几次缴税合填一张票证 B、分纳税人,分次填开 C、每次缴纳税款都必须填开票证 D、按各个所属时期填开票证
6、同一纳税人缴纳同一种税款,如税款不是同一所属时期的,()填开票证。
A、按同一个纳税人几次缴纳同种税合计 B、按每次缴纳税款 C、按各个所属时期 D、分次填开
7、同一纳税人缴纳同一所属时期的同一种税款,如税目或计征项目不同,必须在票证计税栏()填写。
A、按不同的税目或计征项目分行 B、按各个所属时期填开票证 C、按每次缴纳税款 D、按时期分行填开
8、各种章戳要加盖齐全,章戳所用颜色由()。
A、国家税务总局规定 B、省级税收机关确定 C、市级税务机关确定 D、各地税务机关自定
9、当场处罚罚款收据由()制定.A、国家税务总局 B、各地省级税务机关 C、财政部门 D、物价部门
10、税务人员,扣缴义务人和代征代售单位(人)向基层税务机关领取票证时,必须持()领取,A、票证领用簿 B、票款结报手册 C、用票计划单 D、用票手册
11、日常审核中,对税务人员,扣缴义务人和代征代售单位(人)结报缴销的票证,应由()结合会计原始凭证审核工作进行全面的审核;
A、税收会计 B、票证主管人员 C、分管领导 D、业务负责人
12、对基层税务机关结报缴销的票证,应由()进行复审。A、税收会计 B、票证主管人员 C、分管领导 D、业务负责人
13、除日常审核外,县级以下税务机关还应经常对结报缴销的票证组织()。
A、复审和抽审 B、复审和会审 C、抽审和全面审查相结合 D、抽审和会审
14、县级和地(市)级税务机关()至少要组织一次票证抽查;
A、每月 B、每季 C、每半年 D、每年
15、省级税务机关每年至少要组织一次票证抽查,抽查单位数不得少于总数的30%;每()至少要组织一次全面的票证清查。
A、两年 B、三年 C、四年 D、五年
16、省级税务机关每年至少要组织一次票证抽查,抽查单位数不得少于总数的()
A、20% B、30% C、40% D、50%
17、对视同现金管理的票证发生损失的责任人,除按税收票证管理办法()规定责令其赔偿外,可处以罚款。
A、第十二条 B、第十三条 C、第十四条 D、第十五条
18、同现金管理的票证发生损失,对扣缴义务人每次损失票证的处罚金额()
A、超过500元 B、不超过1000元 C、不超过1500元 D、不超过2000元
二、多项选择:
1、税收资金从其取得和形成的来源性质上看可分为()A、应征税金 B、实征税金 C、多缴税金、D、暂收款项
2、一般来说,税务机关组织税款的征收与入库,要先后经历()等主要环节。
A、纳税申报 B、税款征收 C、税款入库 D、国库对帐
3、下列检查属于税收会计检查内容的有:()
A、税收成本核算的真实情况 B、税金的运动情况 C、税收票证管理情况 D、税收票证管理情况
4、下列分析方法可用于税收会计分析的方法有:()
A、比较分析法 B、比率分析法 C、相关分析法 D、逻辑关系分析法
5、税收票证是:()A、法定收款凭证 B法定退款凭证 C、证明征纳关系凭证 D、购销关系凭证
6、税收票证管理范畴的有()三大类二十三种。
A、征税凭证 B、征退税凭证 C、证明凭证 D、票证章戳
7、对虽未损失票款,但有章不循、执章不严的税务机关管票、用票人员及单位负责人,应分别情节给予()
A、批评教育 B、通报或扣发奖金 C、行政处分 D、行政撤职
8、税收会计检查的方法有:()
A、检验法 B、顺查法 C、逆差法 D、抽查法
9、税收资金运动要一次经历()等阶段
A、申报 B、征收 C、入库 D、划解
10、凡是直接负责()的税务机关都必须组织税收会计核算工作。
A、税收征管 B、税务稽查 C、税款征收 D、入库业务
11、根据税务机关对税收资金管理任务的不同,会计主体分为()
A、上解单位 B、入库单位 C、双重业务单位 D、混合业务单位
答案:
一、单项选择
1、D
2、C
3、A
4、D
5、D
6、C
7、A
8、D
9、C
10、B
11、A
12、B
13、D
14、C
15、B
16、B
17、C
18、D
二、多项选择
1、ACD
2、ABC
3、BCD
4、ACD
5、AB
6、BCD
7、ABC
8、BCD
9、ABC
10、CD
11、ABCD
第十八章 税收收入分析
一、单项选择:
(1)税负是税收总额与经济总量两个绝对额的比较,适用于研究税收与经济关系研究的()
A、长期分析 B、中期分析 C、短期分析 D、一般分析(2)税收弹性系数是()比值。
A、税收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 B、税收收入增长数与经济增长数 C、税收收入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 D、税收收入绝对数与经济增长绝对数
(3)基层税务机关必须()进行一次全面的票证清查;
A、每年 B、每半年 C、每季度 D、每月
(4)县级和地(市)级税务机关至少()要组织一次票证抽查;
A、每年 B、每半年 C、每季度 D、每月(5)省级税务机关每年至少要组织一次票证()。
A、清查 B、抽查 C、详查 D、普查
(6)税收弹性可以反映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适应程度,当税收收入弹性值大于l时,表明()
A、税收收入增长快于GDP的增长; B、表明税收收入增长慢于GDP的增长; C、两者同步增长;
D、税收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背离。
(7)在税收分析实际中,通常用GDP作为总体税收收入的()。A、总税源 B、比较依据 C、分析基础 D、总税基(8)当价格指数上升时,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税收增长要()GDP增长。
A、快于 B、慢于 C、等于 D低于
(9)由于出口退税影响, 出口增长越快,带来的税收收入()。
A、减少额越多,对税收增长的负作用越大 B、增长额越多,对税收增长的拉动作用越大 C、减少额越多,对税收减少的拉动作用越大 D、增长额越多,对税收减少的拉动作用越大
(10)商业环节增值税与()具有密切联系,但不具有直接对应关系。
A、批发零售贸易额 B、制造业和其他行业销售额 C、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D、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11)在税负既定的条件下,税收收入增加取决于()增加。
A、销售价格 B、销售数量 C、销售成本 D、销售收入(12)在分析税收总收入时,通常是用相关()来衡量。
A、可比价经济指标 B、基期价经济指标 C、综合价经济指标 D、现价经济指标
(13)()与物价结合最为紧密,直接表现正相关关系,物价上升,则销售收入、应纳税营业额上升,税收收入增加。
A、房产税 B、流转税 C、印花税 D、行为税(14)修正指数曲线预测法预测税收收入时运用的条件是()。A.税收收入初期增长速度快,随后增长速度逐渐放慢,但增长量的增长速度大体接近
B.税收收入初期增长速度慢,随后增长速度逐渐放快,但增长量的增长速度大体接近
C.税收收入初期增长速度快,随后增长速度逐渐放慢,但增长量的增长速度必须接近
D.税收收入初期增长速度慢,随后增长速度逐渐放快,但增长量的增长速度大体接近
(15)关于季节比率的表述错误的是()。A.季节比率又称季节变动系数
B.如果时间数列资料不含长期趋势,就是各月(季)实际数值与月(季)平均数值比值
C.如果时间数列资料含长期趋势,就是各月(季)实际数值与月(季)平均数值比值
D.如果时间数列资料含长期趋势,就是各月(季)实际数值与月(季)趋势数值比值
(16)确定个人所得税标准化税基时可以选用以下的()。A.居民收入总额 B.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C.工业总产值 D.商业总产值(17)关于分税种估算法错误的表述为()。
A. 按照税种分别确定某一税种的税基,将各税种税基相加,得出总税基 B.用生产总值法确定增值税的税基 C.用产量法确定消费税税基
D.用居民收入总额确定企业所得税税基
二、多项选择:
(1)下列那些体系包含于钱冠林在全国计统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一个重点四个体系”()
A、逐步建立健全规范的计统指标体系 B、严密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 C、科学的税收分析方法体系 D、坚强的收入组织体系
(2)根据研究角度的不同,税收分析分为()
A、收入分析 B、专题分析 C、宏观分析 D、微观分析。
(3)常用税收分析方法有:()
A、对比分析法 B、因素分析法 C、各种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D、逻辑分析法(4)税收数据之间的对比分析通常可从()等方面进行。
A、规模 B、结构 C、增减 D、进度(5)税收与经济的对比分析主要采用()A、税负分析方法 B、税源分析方法 C、弹性分析方法 D、宏观分析手段
(6)因素分析法通常从()以及特殊因素等方面进行。
A、经济 B、政策 C、征管 D、税收流失
(7)在进行计划分析时,要从GDP和税收收入两方面来做比较。()
A、国民收入 B、国内生产总值(GDP)C、财政收入 D、税收收入(8)在税收分析中,常用的分组包括()A、按企业经济类型 B、按产业部门 C按税收重点品目 D、按税收预算级次
(9)税收分析报告按用途分有()
A、常规性税收分析报告 B、月度分析报告 C、分析报告 D、专题性分析报告
(10)税收收入与宏观经济指标之间关联紧密,有些甚至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下列关系中存在一一对应关系的有()A、工业增加值与工业增值税 B、物价指数与税收
C、城镇居民收人与个人所得税 D、国内生产总值与税收收入总额
(11)在现行税制下,价格对()税类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
A、流转税 B、财产税 C、收益税 D、行为税(12)弹性是税收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两个相对数的比较,()A、长期分析 B、中期分析 C、短期分析 E、一般分析
(13)税收预测的特点()。A.定量性 B.模型性 C.可控性 D.预测性
(14)按预测对象的范围税收预测分为()。A.宏观税收预测 B.中期预测 C.短期预测 D.微观税收预测(15)税收预测中最小平方法有两个条件()。A.原时间数列资料数值与对应趋势值的偏差平方和为最大 B.原时间数列资料数值与对应趋势值的偏差平方和为最小 C.原时间数列资料数值与对应趋势值的偏差和等于零 D.原时间数列资料数值与对应趋势值的偏差和大于或等于零(16)总量估算方法就是确定某一与税收收入有一定相关量的总量指标为总税基,常用的有()。
A.个人所得法 B.生产总值法 C.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法 D.税源总额法(17)标准化税率可以使用()。
A.名义税率 B.平均税率 C.实际税率 D.法定税率
答案:
一、单项选择:
1、A
2、C
3、C
4、B
5、B
6、A
7、D
8、A
9、B
10、C
11、D
12、D
13、B
14、A
15、C
16、A
17、D
二、多项选择
1、ABC
2、ABCD
3、ABC
4、ABCD
5、AC
6、ABC
7、BD
8、ABCD
9、AD
10、ABCD
11、AC
12、AC
13、ABC
14、AD
15、BC
16、ABD
17、BD
第十九章:税收能力估算
一、单选题
1、税收收入能力取决于()三个因素。A、经济发达程度、经济效益、收入增长程度 B、经济效益、收入分配均衡程度、收入增长程度 C、经济发达程度、经济效益、收入分配均衡程度 D、经济发达程度、收入分配均衡程度、收入增长程度
2、在既定税制下,经济效益越好,税收收入能力()。A、越高 B、越低 C、均衡 D、不均衡
3、收入分配越是不均衡,可征税收()。A、越少 B、越多 C、均衡 D、不均衡。
4、税收收入能力估算一般要遵守三个原则:即()。A、客观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实效性原则 B、重要性原则,现实性原则,实效性原则 C、客观性原则,重要性原则,现实性原则 D、重要性原则,现实性原则,实用性原则
5、标准化税率可以使用法定税率,也可以使用()。A、征收率 B、平均税率 C、平均税负 D、累进税率
6、在税基与宏观经济指标具有明确的对应关系以及税率单一的情况下,可直接用()作为标准化税率。
A、平均税率 B、平均税负 C、法定税率 D、征收率。
7、分税种确定税基,要根据不同税种的征税依据分别估算。比如:用个人所得法确定个人所得税的税基,用生产总值法确定()的税基;用利润总额法确定企业所得税税基等。
A、资源税;B、增值税;C、消费税;D、企业所得税。
8、分税种确定税基,要根据不同税种的征税依据分别估算。如用产量法确定()税基;用利润总额法确定企业所得税税基等。
A、资源税 B、增值税 C、消费税 D、企业所得税
9、税收收入能力指的是可征税收的()。
A、总收益 B、总收入 C、总支出 D、总能力
10、税收收入能力的大小与经济发达程度呈()关系。A、负相关 B、正相关 C、不相关 D、零相关
11、税收收入能力估算,就是通过建立相关数学模型等科学办法,对()进行测算,评估税收努力程度,以合理确定转移支付和税收收入目标。
A、应纳税额 B、税收收入 C、纳税能力 D、收入能力
12、增值税征收努力程度,即()。A、增值税应纳税额与纳税能力的比值 B、增值税计划数与纳税能力的比值 C、增值税实际入库数与纳税能力的比值 D、增值税计划入库数与纳税能力的比值
二、多选题
1、税收收入能力也叫()。
A、纳税能力 B、税收能力 C、征收能力 D、收入能力
2、确定标准化税基的主要方法有()。A、分税种估算方法 B、平均估算方法 C、总量估算方法 D、税负估算方法
3、估算某地区各产业所占的比重,选择最能反映该地区经济活动量的三个指标是()。
A、工资 B、当地销售额 C、资产 D、经济活动量
4、总量估算方法中常用的有()。A、个人所得法 B、销售总额法 C、生产总值法 D、税源总额法
5、税收收入能力受()因素的影响。A、收入增长程度 B、经济发达程度 C、经济效益 D、收入分配均衡程度
6、增值税总税基具体包括()三大部分。A、工业增加值 B、净出口
C、批零贸易增加值 D、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7、利用对纳税能力有明显影响的因素,对估算的增值税纳税能力进行调整。在调整中,主要用()三个指标综合反映。
A、人均GDP B、税收贡献率
C、各地实际税负 D、营业盈余占GDP的比重
8、税收收入能力估算一般要遵守()原则。A、客观性 B、重要性 C、实效性 D、现实性
9、税收收入能力估算对于税收计划管理具有重要意义()。A、可以掌握税收收入能力的规模,挖掘税收收入潜力,合理确定税收收入目标
B、可以有效解决依靠基数法计算下达税收计划带来的负面影响 C、可以从总体上对各地组织收入工作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D、是提供完善税制和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准确依据
10、估算商业增值税纳税能力的步骤是()。A、先确定商业增加值的规模
B、然后确定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经济活动比例。C、再估算商业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纳税能力。D、最后加总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商业增值税的纳税能力,得到批零贸易商业增值税的纳税能力。
答案:
一、单项选择
1、C
2、A
3、B
4、C
5、B
6、C
7、B
8、C
9、D
10、B
11、A
12、C
二、多项选择
1、AB
2、AC
36、ABC
7、ACD
8、ABC
4、ABD
9、ACD
5、ABCD
5.我国宏观税收负担分析 篇五
【摘要】宏观税负是指一个国家的总体税负水平,一般通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政府所取得的收入总量占同期GDP的比重来反映。在我国由于政府收入形式不规范,单纯用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并不能说明我国的宏观税负问题。
关键字:宏观税负税收负担分析比较
政府总体收入占GDP的比重,我们不妨称之为大口径的宏观税负。这里的“政府收入”,既包括“税”,也包括“费”。各种收费、罚款均是依仗国家的职能而实现,具有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特点,其亦用于政府各部门支出,与税收的性质并无区别,尽管其分配过程没有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管理之中,但其税收意义上的负担却是有形的事实。因此,在这三个口径的税负指标中,大口径的指标最为真实、全面地反映政府集中财力的程度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负担水平。
税收收入加上财政收入退库、社会保障基金、预算外收入、制度外收入这一大口径宏观税负进行比校分析,我国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大约在20%~25%之间,这一水平已超过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据财政部不完全统计,截至1996年,全国性及中央部门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有344项,地方收费项目多少不一,最多的省达470项,最少的省也有50多项。全国各类基金项目共计421项,其中375项基金为省级政府越权设立。1996年全国收费、基金收入总额为3621.9亿元(不含社会保障基金1014.7亿元),扣除纳入预算管理以及取消的收费、基金数额,相当于当年财政收入的46%。过多的收费侵蚀了税基,特别是在先收费、后征税,税“软”费“硬”的情况下,形成了“费挤税”、费大于税的状况,使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下降。同时,收费过多过滥,加重了企业负担,使本已资金短缺的企业雪上加霜,抑制了企 1
业的发展,有可能导致企业未来纳税能力下降。并且由于税费不分,企业在抵制收费的同时,往往抵制纳税,加大了税收征管的难度。从宏观税负绝对量和增速两个方面来看,当前中国的宏观税负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在2006年之前,中国的宏观税负呈现出先快速增长,之后呈缓慢增长的发展态势。在2007年,由于财政、税收的大幅增长造成了中国的宏观税负急剧提高。由于中国的税费改革进展缓慢,所以中国宏观税负的增加直接体现了中国的企业和居民税费负担的加重,这对于中国的宏观经济会产生较为不利的影响。在中国物价水平持续高涨的背景下,中国的宏观税负过高,难以刺激民间的投资和消费,也会加重企业和居民的负担。2005年《福布斯》发表的“全球2005税务负担指数”称,中国内地的税负在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中,仅次于法国,是全球税负第二重的国家,也是亚洲税负最重的地区。另外,在2007年发表的“全球税负痛苦指数”中,中国内地的税负仅次于法国和比利时,名列世界第三,仍然“稳居”亚洲第一。宏观税负是衡量一国财政收入的相对规模和政府收入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期限内税收收入占当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反映了一国税收的总体负担水平。在我国,宏观税负的计算方法通常是狭义税收收入与GDP的比重。在OECD标准中,作为分子的税收收入包括狭义税收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两部分。
在“大财政”标准下,我们采用狭义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预算外收入和土地收入之和,作为 “税收负担”指标的分子。由于,预算外收入中的一些税收附加收入具有税收的特点,所以应纳入税收管理。同样地,在“大财政”标准下,由于土地出让金的规模之大,理应纳入税负的计算中,才可以更加清楚地反映我国税负的真实水平。
计算中国宏观税负的不同方法对比:
² 税负指标1=税收收入/GDP;(传统标准)
² 税负指标2=(税收收入+社保收入)/GDP;(OECD标准)
² 税负指标3=(税收收入+社保收入+预算外收入+土地收入)/GDP;(“大财政”标准)
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在不同的标准下,差异显著。由于庞大的土地出让金规模,“大财政”标准下的税负水平远高于其在OECD标准下的统计结果。以2007年为例,三种标准下的税负水平从低到高依次为18.14%、22.44%和30.01%。“大财政”标准下的税负水平高于传统标准下的税负水平约65%。可以看出,传统标准下的税负计算方法使得我国宏观税负水平被严重低估。从变化趋势上看,不同标准下的税负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税负水平在1996年达到最低点,此后则持续上升。尤其是“大财政”标准下的税负水平,1999年至2007年的上升速度明显高于另外两种衡量标准下其税负水平的增速。
总的说来,我国的税收负担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税收负担相比,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即名义宏观税负与实际宏观税负的分化现象:名义税负不高,实际税负过重。造成宏观税负分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转型期我国政府收入行为和收入格局的不规范。各级政府在组织财政收入过程中过分依赖非税收入方式,预算外收入规模一直很大,且增长迅猛,此外我国还存在数量庞大、难以估计、使用方向难以控制的制度外收入。据保守估计,2006年全国非税收入超过2万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50%以上,不仅大大高于发达国家5%~15%的比重,也高于发展中国家20%~30%的比重。平新乔教授调研结果显示,2006年仅全国土地出让收入保守估计就超过1万亿元。④ 财政部资料显示,2004年全国非税收入总额约为1万亿元,相当于同期全国财政收入的39.8%.其中,中央非税收入占本级财政收入的11.2%;省及省以下非税收入占本级财政收入的74.8%.⑤ 而从发达国家政府收入格局看,政府履行职能所需资金大部分依靠税收渠道筹集,非税收入只
是税收收入的补充形式。例如,2004年加拿大联邦政府收入2 040.7亿加元,其中税收收入1 681.1亿加元,占本级政府收入的82.7%;社会保障金收入219.6亿加元,占10.7%;政府间转移支付收入6.2亿加元,占0.3%;非税收入127.8亿加元,占6.3%;而在美国,从政府总体来看(不考虑政府的级次),非税收入的比重大致只占政府财政收入的10%左右,而且大多集中在地方政府。⑥ 因此,只有将政府税外收费纳入分析范畴,才能准确把握中国转型期税收负担的真实水平及其内部结构特征。
6.汽车4S店增值税收分析 篇六
随着社会消费及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各地的汽车4S店如雨后春笋般的成立开来,如何有效加强对汽车4S店的税收监管成为各级税务机关亟需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调查评估汽车4S店税收情况时发现的问题,着重在增值税方面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汽车4S店增值税相关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一)增值税税负。就汽车4S店来说,还可以分为整体增值税税负率、整车销售增值税税负率、维修服务增值税税负率。
1.整体税负分析。增值税税负率=本期累计应纳增值税额/本期累计应税销售额;税负差异率=(评估企业税负率-行业参考税负率)/行业参考税负率×100%;汽车销售企业增值税行业参考税负率:0.8%;税负差异率预警值:-20%。-
2.整车销售业务税负分析。
(1)当企业能分别核算整车销售业务、维修服务业务所形成的应纳增值税的情况下,可使用以下公式直接计算整车销售业务税负。整车销售税负率=整车销售形成的应纳增值税/整车销售收入。(2)当企业不能分别核算整车销售业务、维修服务业务所形成的应纳增值税的情况下,可使用以下公式间接计算整车销售业务税负。整车销售税负率=(增值税总税负率-维修服务毛利率×17%×维修服务占全部收入的比例)/整车销售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例。数据参考:维修服务毛利率一般在35%-45%。3.维修服务税负率分析。
(1)当企业能分别核算整车销售业务、维修服务业务所形成的应纳增值税的情况下,可使用以下公式直接计算整车销售业务税负。维修服务税负率=维修服务形成的应纳增值税/维修服务收入。(2)当企业不能分别核算整车销售业务、维修服务业务所形成的应纳增值税的情况下,可使用以下公式间接计算维修服务业务税负。维修服务税负率=(应纳增值税总税额-整车销售应税收入×整车销售税负率)/维修服务收入。
数据参考:维修服务增值税参考税负率:5%。税负差异率预警值:-20%。说明:通过分析增值税税负率,对企业的纳税情况和销售情况进行监控,以便于分析企业是否存在少开或延缓开具汽车销售发票金额、少申报其他业务收入、不符合抵扣条件的进项税额没有作进项税额转出等行为。
(二)各项收入分析。汽车销售企业的收入组成:汽车销售收入+维修服务收入+佣金、返利收入+废旧配件机油变卖收入。
1.汽车销售收入。一般根据厂家指导价,有时销售价会比厂家指导价低。由于汽车销售对象的特殊性,经销企业不开发票进行偷税的可能性极小,但部分企业存在为少提销项税、不按实际售价入账等现象或延缓申报收入,可运用多种渠道对此进行核实。
2.维修服务收入分析。现在的4S店主要的利润来源于维修服务收入,企业维修服务收入占收入总额的比例一般在10%左右,但维修服务产生的利润却占企业总利润的80%左右,高档车的这一比例更高。账外经营维修服务收入和零配件销售往往是汽车4S店偷逃税款的重要手段,因此,测算维修服务收入,掌握维修服务业务的真实数据非常必要。维修服务收入=配件收入+装潢收入+工时收入。维修服务及配件的销售毛利一般由两部分组成:配件加价,一般为15%-20%左右;工时费,一般占15%-25%。因此,维修服务的毛利率一般在30%-45%之间。对于精品装潢收入则更高,在50%-60%左右。
3.佣金、返利等其他收入分析。主要包括代办牌照手续费、代办保险返还、以各种形式从厂家取得的与销售数量挂钩的返还资金。
二、税收负担现状成因分析
(一)巨额投入影响税收。据汽车经销商反映,汽车销售企业特别是4S店,前期投入比较大,动辄几千万,征地数亩,增值税进项也较大,企业一般要延后1-2年才能抵扣完毕。前期的大投入,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这也是被调查的企业中多数企业依然亏损的主要原因。这同时造成相当一部分企业在开业后的1-3年内税负率持续走低。
(二)降价策略影响利润。目前不少汽车厂家推出了降价销售策略,致使汽车销售利润持续下滑,进一步影响了汽车销售行业的增值水平和赢利能力。
(三)税收筹划规避税收。调查发现,部分企业利用购进一次全额开票而分批销售方式,通过提前抵扣进项税收,打时间差逃避税收或者增加库存商品,保持一定数额的进项税用于抵扣,以达到少交或不交增值税的目的,利用时间差来逃避税收。
(四)违法偷漏税收。主要手法是收入不入账,如装潢费、加急费、服务费、返利、赠品和零配件销售等,都普遍存在未开具发票或未申报纳税的情况。据调查发现,企业隐瞒这些收入,一是利用为顾客提供按揭、保险、上牌等一条龙服务的便利,收取保险、代办佣金,并在发票作废上玩猫腻;二是把维修配件及废旧配件油料销售等不计收入;三是代销返利不入账或从厂家取得的与销售数量挂钩的返还资金,未冲减当期进项税金;四是在赠品上做文章。有的经销商向购车者赠送油品,油品购进时取得进项税发票而抵扣了税款,但赠送时却未计提销售项税额,而是将赠品列入了销售费用;有的经销商为购车者赠送脚垫、挡泥板等商品,不入账计提销项税额等等。
三、税收征管监控建议
(一)加强税收宣传,提高纳税遵从度。在宣传上应针对这个行业的特点开展,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强化税法宣传效果。如印制针对汽车销售行业的专题税法宣传单,挨户发放,把政策宣传到户,并适时召开座谈会,通过同纳税人交心,提高征纳互动。
(二)扩大调查范围,准确掌握行业规律。要定期对辖区内汽车经销商进行调查摸底,详查其经营情况,及时了解业务拓展变化,并对收集的情况进行分类分等提炼,进一步熟悉辖区内汽车经销商的整体概况,以便提出切实可行的征管对策。
7.转让定价的税收影响分析 篇七
伴随着国家间经济交往的日益深入, 转让定价 (Transfer Pricing) 成为跨国企业集团以及各国税务机关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对于企业来说, 转让定价可作为优化资源配置和降低集团总体税负的工具。而对于税务机关来说, 转让定价则涉及到国家之间的税收利益。因此, 各国税务机关都纷纷通过制定相关法规以及进行转让定价调查等方式来对转让定价问题进行监管。
二、转让定价的概念及其理论模型分析
(一) 转让定价的概念及其税务流程
居于研究角度的不同, 不同学者对转让定价的定义阐述也有所不同, 笔者认为转让定价是指跨国关联企业之间通过销售货物、提供劳务、转让无形资产等方式转移资源或义务的关联交易价格。转让定价已成为跨国公司避税的一种常见方法, 转让定价的方法有很多, 其最一般的方法是利用各国企业所得税税率的差异来进行避税。
资料来源:OECD Tax Database 2011, Parts:Taxation of corporate and capital ineome, Table.II.l。
如表1所示, 正因为不同国家公司 (企业) 所得税基本税率的不同, 导致跨国公司利用税率的差异进行转让定价, 转让定价的税务流畅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 A和B企业是关联企业, 它们同属于一个跨国集团的母公司或子公司, 从整个集团企业内部出发, A企业因所在国的税率较高, 为逃避高税率所带来的税收负担, 其以较低的价格向低税率国家B公司转移资源或义务, 相反以较高的价格向低税率国家B公司吸收资源或义务, 使跨国集团的利润从高税国转移到低税国, 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减轻其税负的目的。
(二) 转让定价的理论模型分析
利用美国经济学家赫希雷弗尔在1956年提出的边际分析方法, 假设Q跨国集团只拥有在甲国的A母公司和在乙国的B子公司, 且Q集团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A母公司占有B子公司60%以上的股权, 能够对其进行控制。现在假设A母公司主要生产中间产品, 并且大部分销售给B子公司, B公司用进口来的中间产品进一步加工成产成品, 并且销售给A母公司。这就产生了转让定价的关联方交易, 见图2。
为了简化分析, 本文仅分析A母公司销售中间产品给B子公司这一环节所产生的利润差额和所逃避的税收总额。假设正常的市场交易价格为p1, 转让定价的关联交易价格为p2, Q集团总的应交所得税为T, 总的税后利润为R。A母公司共销售q单位的中间产品给B子公司, 甲国的A母公司所得税税率为t1, 出口关税税率为0, 固定成本总额为M1, 可变成本总额为C1 (q) , 税前利润为W1, 所得税为T1, 税后利润为R1;乙国的B子公司所得税税率为t2, 进口关税税率为v, 关税税额为V, 固定成本总额为M2, 可变成本总额为C2 (q) , 税前利润为W2, 所得税为T2, 税后利润为R2, 销售产成品的价格为p0。另外不考虑汇率的收益和损失及其他的税收优惠政策, 一单位的中间产品只能生产出一单位的最终产品。
设△p=p1-p2 (p1≥p2) , △t=t1-t2 (t1≥t2) , 由表2可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 Q集团公司由于转让定价使集团整体税负减少△T:
第二, Q集团公司由于转让定价使集团整体利润增加△R:
第三, △T=△R, 即利润的增加额正好等于税负的减少额。并且, 随着转让定价的关联交易价越偏离正常交易价或两国所得税税率差异越大时, 即△p越大或△t越大时, 转让定价所产生的税收负担规避的越多和利润增加的越多。因此, 制定合理的跨国公司转让定价税制尤为重要。
三、转让定价的税收影响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跨国公司不断增加, 跨国公司转让定价也不断的涌现。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来, 利用外资迅速扩大, 如表3所示, 2004-2010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的个数虽然有所下降, 但是实际使用外资额不断增加, 外商直接投资、外资企业年底登记户数和投资总额都快速增长, 均大约比2004年翻一番。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5-2011)
但是, 面对如此好的外资情况,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对我国的税收贡献并不大, 从表4中可以看出,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较少, 且所占的比重上升较慢, 2007年还出现负增长。另外,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占内资企业所得税比重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 由2003年的30.11%下降到2007年的25.26%, 下降近5个百分点。这些都反映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收入的增长与我国迅速发展的外资不相适应, 而最重要原因之一即是在我国跨国公司转让定价的影响, 使原本应该在我国缴纳企业所得税税款通过转让定价的关联交易所规避, 使我国蒙受巨大的税收损失。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税务总局网站。
以上分析均表明, 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的税收征管存在很多问题, 对在我国的跨国公司转让定价方面没有完善的税收制度规定。致使跨国公司税收流失严重。据相关部门统计, 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亏损严重, 并且逐渐上升, 1988-1993年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亏损面为35%-45%, 1994年为63%, 1995-1999年上升到70%, 个别地区甚至达到90%。近几年资料显示,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自报的亏损额平均每年超过1000亿元。
为什么会导致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亏损如此严重呢, 不排除个别企业真正是由于自身经营不善造成的, 但是对于大多数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来说, 看起来经营非常的成功但是账面却显示巨额亏损, 尤其近几年在我国的三资企业中, 很多都是连年亏损, 但连年追加投资, 许多亏损的三资企业的投资增长率平均每年都达到了30%-40%, 不断扩大经营规模, 属于长亏不倒型, 这说明这些外资企业肯定是虚亏实盈, 存在避税行为。这严重损害了我国的税收权益, 造成我国税收收入大量流失。这不外乎是企业内部转让定价所制定的关联方交易价格过低规避了大量的所得税税款, 而我国对跨国公司的转让定价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造成的。
跨国公司的转让定价给我国税收造成了严重的利益影响, 归结起来其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严重削减了我国税收收入, 影响政府的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二是跨国企业利润转移至他国, 严重侵害了我方投资者、合资者和合作者的利益, 使外商投资没有在我国、在当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三是可能引发国际资本及税收的不正常流动, 使我国国际收支恶化;四是跨国企业的内部转让定价造成不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使我国的相关民族产业处于竞争的不利地位等。
参考文献
[1]Robert.G.Eccles, "The Transfer Pricing Problem A Theoryfor Practice", Lexington, Mass:Lexington., 1985
[2]OECD, "Transfer Pricing Guidelines for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ax Administration" (OECD Guidelines) , 1995
[3]徐勤.跨国公司转让定价反避税研究[D].同济大学, 2007
8.税收分析概念 篇八
关键词:税收 遵从成本 影响因素
我国是在近二三十年才开始关注和研究税收遵从成本的。在我国,税收成本通常被分为三类,即经济成本、征收成本(也称管理成本)以及税收遵从成本。长期以来,有关前两类成本的研究细致入微,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是有关税收遵从成本的研究却相对较少,甚至可以说一定程度上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显得比较滞后。但是国内外已有研究对于加深税收遵从成本相关方面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
一、税收遵从成本的组成及影响因素
(一)税收遵从成本的组成因素
雷根强等(2002)指出,税收遵从成本是指纳税人(自然人和法人)为遵从既定税法和税务机关要求,在办理纳税事宜时发生的除税款和税收的经济扭曲成本(如工作与闲暇选择的扭曲、消费或生产选择的扭曲)以外的费用支出。税收遵从成本的测算和计量相对比较困难,这是因为税收遵从成本的构成比较复杂。从目前已有研究来看,税收遵从成本主要由以下几
类成本组成:货币成本、时间成本、非劳务成本、心理成本以及税收筹划成本、贿赂成本、诉讼成本等(雷根强,2002;薛菁,2010;王琨,2006)但是主流研究认为税收遵从成本主要由货币成本、时间成本、心理成本以及非劳务成本组成。
(二)税收遵从成本的影响因素
税收遵从成本是在纳税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的过程中由纳税人承担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约束,特别是遵从成本中包含了“心理成本”这种难以计量和测算的成本以及“非劳务成本”这种难以定义的成本。与遵从成本相互联系的因素比较多,一方面遵从成本会随着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遵从成本也会影响如政府税收收入等因素。考虑我国纳税实际情况,目前对税收遵从成本影响的因素主要有:税收体系的成熟程度、税收环境安全程度、税收立法稳定程度、税制简化程度、征管部门专业化程度、个人纳税意识程度、中介组织完善程度,当然还包括诸如税率的高低、税种的不同以及税收腐败程度等。其中有些因素与税收遵从成本负相关,有些则刚好相反。结合我国近年来的税收改革,目前影响我国税收遵从成本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税收管理体制和税收税务机构设置的变化
1994年,我国税收管理体制有了较大变化,主要是组建了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两套税务机构。虽然这样的改革对于确保中央与地方的收入以及调动积极性有重大意义,但是对于广大纳税人来说,则是严重的负担。纳税人需要在两级机构登记注册纳税,这样加大了纳税人的时间、人力和物力成本,这与前面所讲的应该着手努力降低成本是相违背的。
2、科技发展带来的税收征收手段的现代化
不可否认,科技发展带来的税收征管手段的现代化在长远意义上来说是具有极大意义的,但是从短期来看,由于公众并未熟悉现代化的征管手段,不仅需要时间成本,同时还需要适应成本;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各自为政,各地自主设计一些软件,当旧软件不适用时,开发新软件又带来巨大的成本,这都造成了巨大的浪费。法制不健全。我国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统一、完整的税收法典。
3、税收服务发展滞后
税收服务应该包括社会中介机构的服务和税收机关的专业服务。而目前我国税收服务,尤其是税收专业服务例如税收信息服务、税收环境服务、纳税技能服务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到位的现象,在服务中质量不高、不规范、不专业。另外,有些税收部门为了提高业绩,违反法律法规提供一些有偿服务,这都严重损害了纳税人的利益。当然,由于我国税务代理出现时间不长,代理行为还存在较多不规范的现象。种种问题都加重了我国的税收遵从成本。
二、我国税收遵从成本存在的问题
一是我国税收遵从成本的时间成本较高。首先,纳税人申报纳税,申报表多,填报纳税表时间长;其次,我国科技发展水平还不够先进,不能像美国等发达国家那样采用电子化申报,还需要纳税人到纳税申报机关或银行缴纳税款;最后,我国纳税人纳税意识不够强烈,又不主动去熟悉了解相关政策。这些都导致时间成本提高。
二是货币成本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将带动我国税法法律法规的完善,加之竞争驱使的企业规模化发展,纳税人在纳税过程中向税务顾问进行咨询或交由税务代理等中介机构办理纳税事宜的现象将不断增多,这必将导致货币成本不断提高。
三是税收遵从成本的心理成本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伴随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我国税收法律法规体系将变得更加复杂,纳税人了解税法将越来越困难,同时激烈的社会竞争导致现代人产生的各种焦虑以及不满情绪愈发严重,心理成本必然增加。
三、降低税收遵从成本的建议
1、深化税收体制改革,构建简单高效的税收体制,减少纳税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我国税制建设的发展方向是要构造宽税基、少税种、低税率、少减免的税制结构。简明的税制可以清晰界定税收义务,减少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减少纳税人在征税过程中的时间成本、劳务成本以及各种费用,进而降低税收遵从成本。提高纳税服务水平。税务机关应该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不定期提供纳税咨询服务;规范纳税程序,加强税务服务人员再教育,提高服务质量;积极探索研究更加简单明了的税收表格以及高效快捷的电子化纳税申报系统。方便广大纳税人。
2、加强立法
正如前面提到的。我国有关税收的法律不多,一方面应该加强立法,另一方面应该改善现有法律法规。这一点可以效仿欧美以及澳大利亚等,将税收遵从成本最小化写入法律。
3、加强普法意识教育和宣传
首先,政府应该改进税法的宣传。相关研究表明。对税法知识的了解和税收遵从程度高度相关。政府不仅要在一年一度的“税收宣传月”中做好本职工作,还应该将税法宣传和教育工作常规化。政府的各项工作应该落到实处,将宣传工作做到全年税收工作的始终。知法方能守法,只有了解税法,才能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行事,最大限度地降低纳税人学习、了解税法的成本。其次,宣传工作应结合纳税人自身知识和能力,应尽量简化相关程序,免费提供通俗易懂的税收手册。这不仅提高了效率,也有利于纳税人合理安排时间,给纳税人带来了诸多方便 。
参考文献:
[1]雷根强,沈峰.简论税收遵从成本[J].税务研究,2002(7)
[2]薛菁.企业税收遵从成本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0(1)
[3]王琨.企业税收遵从成本—— 影响纳税遵从的重要因紊探讨[J].消費导刊,2006(11)
9.银行业税收趋势分析 篇九
XX县各大金融机构紧紧抓住全社会经济大发展的契机和金融存贷款市场蕴含的无限商机,努力提高资产运作质量和运行效率,各项存贷款业务在去年的基础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给全县税收工作也带来了新的发展趋势。
一、存款业务情况
截至2010年年末,全县各金融机构共吸纳存款余额95.05亿元,比年初增加15.0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81%。
30 2 2015502008年2010年 10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农商银行邮储银行从增幅看,一方面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受到限制,部分流动资金转为企业存款,另一方面居民明显减少外出旅游、餐饮等高消费支出,持有资金增多,导致储蓄额大幅上升;而且由于去年全年股市处于低谷时期,股民表现为持币观望状态,部分股市资金回流,成为影响金融存款增长的因素之一。从市场份额看,近几年农村商业银行、建设银行先后推出各种形式多样,服务周到的存款业务,虽然对调整XX金融存款市场结构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企业和个人在选择存款机构时,仍主要考虑存取款便利程度、金融机构资金实力及信用保障程度等因素,而这些恰恰是国有金融机构的优势方面,因此全县的存款市场份额变化不大,农商行、建行、农行、邮政储畜银行存款占总量的市场份额依然达到91.78%。
二、贷款业务情况
截至2010年年末,各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到24.97亿元,比年初增加4.9亿元,同比增长24.50%。
121086420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农商银行邮储银行2008年2009年2010年从增幅看,无论相对于企业还是相对于个人,今年上半年银行贷款业务量都呈现出涨幅远远高于去年同期水平的态势,在贷款市场交易活跃的同时,XX县信贷市场的发展方向也开始出现转变。由于国家通过对企业贷款的调控适度控制货币信贷增长,同时对个人消费贷款实施控制高价房屋贷
单位:亿元款和鼓励中低价房贷并举的政策。致使企业贷款的发放受到严格控制,总量与增幅出现下降趋势;而个人消费贷款市场继续放大,总量依旧保持高速增长,增幅继续呈指数形式上升。与此同时,个人消费贷款似乎并未受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与企业贷款呈现出截然相反的发展趋势。
从市场份额看,相对于存款市场份额变化的波澜不惊,贷款的市场竞争则日趋激烈,主要在于个人选择房屋贷款的银行时,可贷资金占房屋总价的比重成为主要考虑因素之一,因此贷款比例相对较高的商业银行就呈现出一定的优势。另外由于银行对贷款发放对象资格审查的控制比较严格,一部分同时贷款购买多套房屋的投资者必须选择不同的银行申请信贷服务,由此也降低了国有银行的市场份额。
三、纳税情况
2008年全县六家银行累计缴纳营业税金及附加914.46万元、2009年累计缴纳1086.37万元、2010年累计缴纳1093.23万元,预计2011年全年纳税1190万元,呈稳步上升趋势。主要增长因素是银行贷款利息收入、手续费收入增长,对转贷外汇业务按贷款利息收入差额征收税费明显增加,其次就是央行下调金融机构利率水平,使金融机构的利差大为缩小,盈利水平加强。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农商银行邮储银行年年年080910单位:202020万元
四、对于存贷款市场面临的问题与纳税的思考 在存贷款市场中,社会贷款量的需求增长已经超过了社会存款量的增长,供与需的矛盾始终是无法回避的突出问题。由于国家在各个行业中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已逐步转向以市场自发调节为主的市场经济体制,金融业存贷款市场也受到来自其它市场变化的冲击。解决当今存贷款供需矛盾的最主要方法,就是利用其它行业发展现状预测存贷款市场的变化,寻求恰当的解决方案。
虽然近几年中,XX县的各个行业都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但行业之间发展速度的不平衡也加剧了存贷款市场承受的压力。例如,从1996年末开始,随着金融保险业开放以来,全县先后进驻平安、天安、中华联合、大地等财产保险公司,其中:人保财险公司2010年实行“省集中”机制改革,原工商银行开户账户全部撤销,对原工商银行存款全年影响额为7000万元。另外,众多寿险公司吸收民间存款,仅2010年中国人寿原保费收入1亿元,冲击了全县银行存款市场。再就是XX县房价的不断攀升,房地产热已成为居民关注的焦点。对于银行而言,房地产市场的升温既带动了各类房地产开发商对投资量的需求,也增加了购房者对于贷款量的需求,为此贷款市场同时承受来自多方面的压力。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困难,各大银行一定要从引起矛盾的行业源头下手,必须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运用经济、法律手段等综合措施坚决控制投资过快增长,引导各行业的稳步发展,从源头上解决存贷款矛盾。政府在进一步完善社会资金的分配利用体系,充分调动社会资金缓解企业融资问题的同时,还需会同金融机构加强内部管理,一方面把提高存款业务量作为一个突破口,另一方面也应及早制定出更能满足市场需要、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贷款审核与发放制度。
10.甲供材料的税收分析 篇十
所谓“甲供材料”建筑工程,是指由基本建设单位提供原材料,施工单位仅提供建筑劳务的工程。
对于甲供材的税务处理问题,应该将在政策上是比较明确的。但是由于对于甲供材如何进行会计处理,一直没有非常明确的规定,这就带来了开票的问题,以及随着而来的其他税收问题。下面,我们分两个部分和大家来解读一下甲供材的税收处理问题。第一部分,我们和大家解读一下甲供材如何征税的相关规定;第二部分我们和大家来探讨一下对于甲供材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衍生出来的开票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相关税收处理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第一部分:甲供材征税的相关规定甲供材征税问题主要指的就是甲供材如何征收营业税的问题。《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八条规定:“纳税人从事建筑、修缮、装饰工程作业,无论与对方如何结算,其营业额均应包含工程所用的原材料和其他物资和动力的价款在内。”营业税“建筑业”税目中包含以下几个项目:①建筑、②安装、③修缮、④装饰、⑤其他工程作业。《实施细则》第十八条,将①建筑、③修缮、④装饰这三个项目中的甲供材都纳入了营业税的征税范围,剩余的两个是安装和其他工程作业。对于其他工程作业,在《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税几个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5」045号第一条规定:“纳税人从事建筑安装工程作业中的其他工程作业,无论与对方如何结算,其营业额均应包括工程所用的原材料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因此,剩余的就是”安装“项目了。从实际看,安装项目涉及甲供的主要是设备,材料较少,但是实务中,安装工程中涉及到甲供材的,税务机关一般也是要求并入营业税的计税营业额征收营业税的。因此,总结下来就是一句话,无论建设方和施工方如何进行结算,甲供材都要并入施工方的营业税的计税营业额征收营业税。税法之所以这样规定,主要是防止纳税人将”包工包料“的建筑工程,改为以基本建设单位的名义购买原材料,从而逃避营业税收。
以上是对甲供材征收营业税的一些最基本的政策规定,近几年,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对于甲供材征收营业税问题又出台了一些新的规定,大家也必须要关注的:
1、甲供设备不征收营业税。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对于安装工程,如果安装的设备价值作为安装工程产值的,其营业额应包括设备的价款在内。不作为工程产值的,不征收营业税。而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3」16号文的规定:“其他建筑安装工程的计税营业额也不应包括设备价值。”且具体设备名单可由省地方税务机关根据各自实际情况进行列举。这里说的是设备,和我们甲供材有什么关系呢。实际关系还是很大的,对于甲供物资,有些是材料,有些是设备,根据财税「2003」16号文的规定,设备不并入营业额征收营业税,但材料要并入营业额征收营业税。所以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界定材料和设备的区别。这个看似简单,但在实务中往往很困难。比如象光缆、线缆,以前大家可能都将其视同为材料,而16号文则界定为设备。而且16号文授权了省级地方税务局进行设备的认定,这对于解决纳税人对材料和设备的认定上的争议很有帮组。
2、装饰工程中甲供材不再并入营业额征收营业税。根据2006年8月17日《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以清包工形式提供装饰劳务征收营业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114
号文的规定:“纳税人采用清包工形式提供的装饰劳务,按照其向客户实际收取的人工费、管理费和辅助材料费等收入(不含客户自行采购的材料价款和设备价款)确认计税营业额。上述以清包工形式提供的装饰劳务是指,工程所需的主要原材料和设备由客户自行采购,纳税人只向客户收取人工费、管理费及辅助材料费等费用的装饰劳务。”文件的下发日期是。
因此,在“建筑业”税目中只有“建筑”、“修缮”、“安装”和“其他工程作业”项目中的甲供材需要并入施工方的计税营业额征收营业税。
第二部分、甲供材的会计处理及相关的问题我们说,甲供材产生的问题主要是在于不同的会计处理上,由此衍生出来的甲供材如何开票的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税务问题。为更好的分析甲供材的会计处理问题,我们用一个案例来说明一下:案例:某企业委托一个建筑单位修建厂房,工程总造价为1200万元,其中甲供材为200万元。
我们主要是分析建设方也就是这个企业对于甲供材的会计处理问题。
该企业从市场购入材料时的会计处理是比较明确的:
借:工程物资 200万元
贷:银行存款 200万元
这里假设该企业非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取得的是普通发票然后,该企业将这200万的材料提供给施工方用于工程。在该企业将材料提供给施工方时,如何进行会计处理是我们这里讨论的关键。在目前实务中有以下两种处理方式:
1、建设方发出材料时:
借:预付账款 200万元
贷:工程物资 200万元
这种会计处理的依据是,根据国家关于工程造价的相关规定,在工程中,无论材料由谁提供,工程总造壑卸家?包括全部的材料价款,且在工程总造价的核算中,所有的材料都要提税后计入工程总造价,即工程造价是含税价。在总造价确认的情况下,我们将工程的总造价作为建设方应该支付给施工方的工程价款。建设方在支付现金给施工方时是做预付账款处理,同样,建设方将材料给施工方时(就是我们所说的甲供材)也应作为预付账款处理。只不过一个付的是现金,一个付的是实物,在不存在其他误差的情况下,该企业无论是支付现金还是实物,最终预付账款总结算价款的金额应该??200万元。
2、建设方发出材料时:
借:在建工程 200万元
贷:工程物资 200万元
这种会计处理的依据是,建设方认为,我买的物资给施工方就是用于我的工程,因此在发出材料时直接计入我的在建工程是符合规定的。
从相关的法律法规看,目前对于甲供材究竟如何进行会计处理问题,还没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在企业实务的会计处理中,有些建设单位发出甲供材是采取的第一种方法,有些就是采取的第二种方法。因此,从会计核算角度而言,只要能为会计信息的第三方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两种会计处理方法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这两种会计处理方法就带来的下一步的施工方建筑业发票的开具问题:模式一:在该模式下,由于建设方在发出材料时是通过预付账款核算的,没有进入工程成本,因此,施工方应该按1200万开具建筑业发票,并按1200万缴纳营业税。
模式二:在该模式下,由于建设方在发出材料时就直接计入了工程成本,因此,施工方在最终开具建筑业发票时,只能按1000万开票,如果按1200万开票就会导致200万材料在建设方重复入成本的情况。但是根据营业税的相关规定,无论施工方是按1000万开票还是按1200万开票,甲供材都必须要并入施工方的计税营业额征收营业税,即施工方都必须按1200万元征收营业税,这个和模式一是一样的。
因此,从理论上而言,对于施工方,无论建设方如何进行会计处理,他的税收负担是不变的,只不过是根据建设方的会计处理的不同,开票金额有所不同罢了。但现实中的情况是,由于营业税是一个流转税,流转税的可转嫁性决定了施工方所要缴纳的营业税,最终实际是转嫁到建设方身上的,至少是部分的转嫁。因此,对于建设方而言,他倾向于采用第二种会计处理模式,在这种会计处理模式下,建设方直接将甲供材计入工程成本,这样就不需要施工方开票了。由于税务机关监管的原因,这部分不开票的甲供材,施工方也一般不会去主动申报缴纳营业税,而且建设方甚至在进行工程预算确定工程造价时,对这部分甲供材就没有提税并入工程总造价。从这个角度考虑,建设方更倾向于第二种会计处理模式。但在这种会计处理模式下,施工方承担了很大的风险。我们知道。如论建设方会计处理如何,施工方是甲供材营业税的纳税义务人,如果税务机关发现了问题,要求施工方补税的话,施工方只有缴纳,甚至还会承担偷税而被处罚的风险。无论和建设方如何处理,都必须就甲供材缴纳营业税。至于甲供材没有提税的问题,施工方应自己和建设方协商或向相关工程管理部门寻求解决方法。
说到这里,似乎问题已经比较明确了,无论建设方是采用模式一还是模式二进行甲供材的会计处理,对于施工方缴纳营业税而言是没有任何影响的(在理想状态下),只是开票金额的差异,模式一,施工方按1200万开票,模式二按1000万开票。
但问题还远远没有完。我们考虑了建设方的问题后,就要考虑一下施工方的会计和税务处理问题了。
模式一,施工方收到材料时
借:工程物资 200万元
贷:预收账款 200万元
施工方将工程物资用于工程时
借:工程施工――合同成本 200万元
贷:工程物资 200万元
按工程进度确认合同毛利,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
借:工程施工――合同毛利主营业务成本
贷:主营业务收入
这里,对于施工企业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施工企业按1200万开具建筑施工发票给建设方,按1200元在账面上确认收入,但对于200万这部分的甲供材,由于材料是建设方购买提供给施工方的,发票的抬头肯定是开给建设方,且在建设方入账的,对于这部分材料,施工企业无法取得发票,也就无法入成本。对于这部分,施工企业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如何扣除是一个大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出现了以下两种解决方式:
1、施工方对于甲供材发票入成本的问题,由双方在工程结束,决算报告出来后,施工单位凭工程决算报告和建设方提供的购买材料的发票清单计入施工方工程成本,并允许在税前扣除。
2、部分国税机关认为这是转售业务:即建设单位外购物资转售给施工企业,施工企业最后开总的发票向建设单位结算,对建设单位应征收增值税,至于进项税款当然能够得到抵扣。这样,施工企业就能取得材料的发票了,但是建设方则必须对材料的销售缴纳增值税。我们认为,这种处理方法是非常错误的。建设单位购买的材料给施工方最终还是用于建设单位自己的工程,实际上是一种自用行为,不能视为转售业务征收增值税。但是在实务中,第一种处理方式往往得不到某些税务机关的认可,他们机械的认为只有取得发票才能入账,其实根据《企业所得税扣除管理办法》规定,企业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只要是真实的,并取得了合法有效凭证就可以税前扣除。这里合法有效凭证不是仅指发票,在这种情况下,施工企业取得的工程决算报告和建设方提供的购买材料的发票清单也应视为合法有效凭证,况且是真实发生的。为了避免与有些税务机关不必要的争议,一些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建设单位,在购买材料时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并申报抵扣,随后按原价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给施工方,这些没有差额也不要缴纳增值税。但在实务中,大多数单位并不愿意按这种方式进行处理。
在模式二下,由于建设方在发出材料时是直接计入了工程成本,因此,施工方在收到材料以及以后将材料用于工程时就不做任何会计处理了。这时,施工方按1000万开票,也就不存在200万甲供材无法取得发票入成本的问题。同时,考虑到税务机关监管不到位的原因,这种会计处理方法还能少缴部分甲供材的营业税,对两方都有利。但是,施工方也要知道,这种情况下,自身承担了很大的风险,如果税务机关发现了,施工方必须要缴纳甲供材营业税,甚至要按偷税进行处罚,同时由于甲供材在工程造价时没有和建设方按规定提税,最终只能是自己承担。
由于目前相关法律法规对于甲供材如何进行会计处理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从某种角
度讲,以上两种模式都是可以的。
从税务机关的角度讲,他们更倾向于采取第一种模式,这样能很好的将甲供材纳税收监管的范围。因此,有些税务机关明确规定,对于工程,建设方不允许直接凭商业发票入工程成本,必须取得建筑业发票入工程成本。否则按未取得合法有效凭证,这部分成本不能提取折旧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当然,这种规定是否合理有待商榷。但这确实是一种好的监管方法。
从企业的角度而言,如果不考虑税务监管不到位而产生的避税问题,模式一也是比较好的。因为,建设方在发出甲供材时,材料并没有立即用于工程,只是从建设方保管转至施工方保管。从会计处理看,如果建设方将材料发出时,就直接计入工程成本,但实际上材料还没有用于工程或全部用于工程,只是就计入在建工程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而且,如果采用模式二,施工方在收到材料和发出材料不进行如何会计处理,不利于在工程中对甲供材的使用和监督管理。因此,模式二既不符合会计核算的要求,也满足不了实际管理的需要。但考虑税务监管不到位而产生的避税问题,模式二似乎更优。但我们说过了,这种情况下,风险主要是由施工方承担了。
【税收分析概念】推荐阅读:
企业税收分析12-03
建筑行业税收风险分析11-22
税收筹划案例分析报告07-20
2024年度税收收入分析报告06-19
房地产行业税收问题及稽查对策分析09-25
财务能力分析概念08-10
初中物理概念分析总结09-27
税收法定原则与我国税收法治06-25
税收管制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