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自查报告(精选8篇)
1.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自查报告 篇一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自查报告
(2011年12月28日)
2011年,我镇促进就业工作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关心指导下,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莱西市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绩效考核实施细则》(西高就字[2011]1号)文件,对承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标进行了认真的自查和总结,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完善政策体系,明确目标责任,确保促进就业工作落到实处。
我镇成立了由党委委员任组长,为民服务中心主任任副组长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促进就业创业工作的目标责任制度,将市下达就业创业考核指标分解下达至各村,做到工作落实到基层、责任落实到个人;统一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统筹解决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并明确了领导小组成员的工作职责。同时,在为民服务中心设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专门窗口,安排一名专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确保各项促进就业创业政策措施的实施执行,极大地促进了就业工作的开展。
二、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引领毕业生就业。
根据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我镇实际,从今年8月份开始,由镇为民服务中心牵头,建立了大学生就业信息登记制度。为了全面掌握我镇应往届高校毕业生的基本情况,我镇就业办工作人员,深入调查了我镇高校毕业生情况,了解高校毕业生的毕业时间、毕业院校、所学专业、学历学位、家庭生活来源、家庭成员情况、就业情况和就业去向等多方面的详细情况,并将调查情况进行总结统计,在各个村建立起了应届高校毕业生台帐,根据台账资料,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情况进行跟踪,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创业服务。
通过建立这一制度,全面了解和掌握了本镇大学生就业动态,为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促进就业措施打好了基础。截至目前,已登记就业的大学生占总数的90%以上。
三、建立就业服务中心,多形式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我镇在为民服务中心建立了就业服务窗口,并对外提供政策咨询、免费职业介绍、项目推介、跟踪扶持等创业服务。利用媒体宣传、广播和各村宣传栏大力宣传各项创业优惠政策和措施,让每个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都能创业、创稳业、创好业,我镇召开了部分应届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座谈会,全面地介绍了关于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应届高校毕业生创业。
通过与上级业务部门以及镇工业园区企业的沟通联系,定
期掌握用人单位用工情况及需求信息。同时,为大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参加市人社局组织的创业培训和进入市创业孵化基地见习,不断培养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创业能力和提高应届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我镇累计参加创业培训20人,成功创业1人,带动就业5人。
四、完善就业服务建设,加大力度实施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
我镇以高度的责任感把促进就业工作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加强村委会就业服务平台建设,落实专职人员,定期通过电话调查、走访慰问的形式,对各村大学生就业工作情况进行跟踪调研,形成调研信息及时上报镇主要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截至目前,累计报送调研信息7篇。同时,对调研过程中确认为特困毕业生的,根据大学生个人实际情况,通过建立“特困毕业生”援助制度,免费为他们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优先推荐他们到辖区企业参加实习、职业技能培训等促进就业活动,确保他们实现充分就业,截至目前,我镇特困毕业生就业率为100%。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1、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今年刚开展的一项新工作,工作人员对相关的政策、信息了解较小,因此工作开展的难度较大,建议加强对乡镇工作人员的政策法规、业务培训,以提高其自身工作能力,进一步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2、高校毕业生工作涉及的面较广,毕业生的层次较为复杂,给日常的信息统计、汇总分析、及时准确的上报带来诸多不便,以至于给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一定的被动。
以上汇报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年12月28日 2011
2.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自查报告 篇二
时间很快就到了2008年, 小孙的师妹, 2008届毕业生小周面对发出去上百封简历大都石沉大海的现状深感焦虑:“考研结果还未知, 但即使考上了也只是暂缓就业的退路而已。招聘会上满眼全是找工作的人, 学了四年, 到最后连一点选择余地都没有。这种滋味真不好受。”
小孙和小周的境遇反映了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心态的变化。2001年到2007年, 正是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 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的七年。七年间, “市场化”、“大众化”、“基层就业”、“自主创业”、“普通劳动者”等词汇相继进入人们耳畔, 大学生就业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大学生的精英身份被彻底颠覆。
2001年、2004年、2007年, 本刊编辑部分别进行了三轮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大学生就业首选调查, 以期了解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发展动向。从精英心态, 到精英情结与大众化就业的激烈冲突, 再到基本接受大众化的现实, 三次调查结果, 反映了七年来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给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带来的深刻影响。
2007年底, 针对2008届毕业生的就业首选调查结果出炉, 与前两次调查相比, 2008届毕业生在就业心态上有着较为鲜明的特点:他们已然接受了大众化就业的现实, 在他们的身上, 以往“高人一等”的精英就业意识越来越少见, 求职的务实性显著增强。然而接受现实并不意味着无奈和妥协, 他们已经学会主动地适应社会, 拉近自身与社会的距离, 以更加多元化的选择主动适应新的就业形势。
“内”与“外”的此消彼涨
华为、IBM、中国移动、中国石化……首选企业反映的是大学生对众多公司的就业选择中记忆最为深刻的, 即心理占有率。2 0 0 8届毕业生依然衷情于这些知名的大公司大企业, 然而变化显而易见:2001年调查结果中, 涉外企业与国内企业的比例为27:25, 在排名前十位的企业当中, 国内企业仅有海尔、华为和联想三家;2004年这个比例为24:21, 排名前十位的企业中, 国内企业数目上升至五家。而在对2008届毕业生的调查中, 前五十位首选企业中国内企业占了3 1个, 数目首次大幅超过外企, 前十位企业中国内企业数目继续上升至6家。可以说, 到外企就业进一步淡化。
数字的变化反映了大学生求职心态的改变, 而其背后折射出的正是社会环境和就业形势的变化。
“记得我刚进大学时, 师兄师姐对我最大的告诫就是好好学英语, 找工作的时候就有机会去外企。”1998年上大学的张女士回忆当年的情形。那个时候, 对于就业的学生, 外企可以说是唯一让人瞩目的明星、焦点。“进入外企意味着拥有了广阔的发展机会、丰厚的收入、优越的工作环境, 以及相对简单的人际关系……”但只有身为精英的大本科毕业论文学生才有资格进入外企工作, 外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区分精英与普通人就业的标志。成为一名外企白领更是很多女生梦寐以求的。而反观当时的国内企业, 民营企业发展不足, 国有企业“老态尽显”, 论资排辈的用人传统、落后的管理方式、复杂的人际关系等等都成为阻碍人才进入的原因。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民营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数据显示, 2004年我国民营经济在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超过82%, 广义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66%左右, 民营经济就业增长率高出全社会0.5个百分点左右。涌现出一批民营明星企业, 民企对人才的吸引力逐渐增强。而此时的大学生, 精英就业观念正在受到严峻挑战。2003年, 高等教育扩招之后的第一批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 他们反馈回校园的信息并不乐观, 大学生就业首次遭遇寒流。在此形势下, 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求职期望值逐渐降低, 处于精英情结与大众化就业转折的阵痛中, 很多人开始主动或者被动地接受大众化就业的现实。2004年的调查显示, 30%左右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求职过程很难和较难, 只有不到20%的大学生认为求职过程较容易和很容易。在对自己的求职竞争力评价中, 接近一半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求职竞争力一般, 这与以往社会对于大学生群体的“精英”定位已经存在较大的差距。
而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 这几年国有企业也逐渐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国企的用工环境和用人机制正在逐渐得到改善。一些大型国企经历了市场经济的考验而立足于市场, 不仅在经济效益上获得发展, 在企业的用人、薪酬和管理等各种机制上也逐渐成熟, 更多地吸引了大学生的眼球。此外, 国企的高福利以及相对稳定的特点更是成为就业难的形势下大学生日渐看重的东西。相比之下, 由于本土化程度加深以及竞争压力, 外企在发展空间、薪酬待遇等方面与国企的差距逐渐缩小。2008届毕业生小卢早在年前已经得到一家外资企业的offer, 但每晚在灯火阑珊之时才从公司下班的他却向往一份既稳定又有发展空间的工作。“外企虽然收入高, 但工作强度太大, 没有自己的空间, 并不适合我。”
事实上, 正如调查所示, 随着大众化就业时代的到来, 很多毕业生在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之间选择的天平正在逐渐倾斜。以往想去外企更多出于一种精英情结, 从事业发展的角度, 选择之间尽显理想色彩和英雄气概, 而经历几年就业难的磨砺和先就业后择业观念的熏陶, 很多人褪去了理想化色彩, 选择更为理性和务实, 显然, 大众化就业已经深入他们的内心。
另一个调查结果——企业吸引力分析也说明了这一点。2001年, 企业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发展潜力、国际化趋势和知名度, 然后是薪酬与福利、激励机制、培训机会, 而2007年的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依然将个人发展机会放在首位, 其次为薪酬福利、培训机会, 而国际化程度和名气与2001年相比名次明显下降。这正说明如今的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务实性越来越强, 精英意识、理想色彩越来越弱。
此外, 就业形势的变化使得更多大学生选择的机会大为减少, 少了选择底气的他们更加青睐稳定的饭碗。与前两次调查不同的是, 对2008届毕业生的调查首次在行业调查中加入了政府机关 (公务员) 一项, 调查显示, 7%的大学生选择了此项, 而在行业吸引力分析中, 选择“稳定”一项的大学生比例为9%。在日益丧失选择权而处于被选择境地下的大学生, 变得越来越务实和功利。
“大”与“小”的艰难选择
毕业之后去哪里工作?对此, 三次调查结果大同小异。2001年首选就业地区调查中, 32.37%的大学生将上海作为第一就业目标, 北京 (2 7.67%) 和深圳 (12.13%) 紧跟其后。2004年, 上海、北京依然是大学生就业首选地区, 而经济发展快速的东部沿海地区超过广州、深圳, 位列第三。在对2008届毕业生的调查中, 北京成为第一就业首选地区, 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上升至第二位。数据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大学生的吸引正逐步加大。
然而仔细观察和分析三次调查结果却也不难找到存在于“大同”中间的“小异”, 而这些“小异”恰恰反映了这几年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微妙变化。
2004年和2007年的调查中, 增加了求职次选地区一项。东部沿海地区是毕业生在求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型城市遇阻时, 最佳的备选地。而在2007年的调查中, 中部大中城市在次选地区中的排名明显靠前。这说明今天的大学生在地域选择上更为多元化, 这也更符合就业实际。
“现在的学生回家乡去找工作的比过去多多了。”某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说。“当年我们班一共就三个同学没留北京, 就是家在上海、杭州和广州的。”2002届毕业生张女士告诉记者。张女士的中学同学大部分在家乡工作, 每次回家她总是感慨不少:“你看他们, 生活真的比我滋润多了。我也就是图个好听, 在北京工作, 但其实真的很累, 上班地点又远, 房子又贵。”言语间大有悔不当初之意。“我也想明白了, 对于像我这样的女孩来说, 没必要非在北京工作, 回老家找份安稳的工作也不错。”2008届毕业生小赵说。
尽管是少数, 但这些声音的出现正是大学生在这几年就业困难形势下的新选择, 反映了他们就业心态的转变。与过去“宁要大城市一张床”相比,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把留在所在地区的省会城市或者回家乡的省会城市就业当成自己的选择。尽管依然选择城市, 但大与小之间的距离毕竟有所缩小。
而随着大众化就业时代的来临和全社会就业竞争的加剧, 社会向大学生就业提出了由大城市向基层乡镇转移的要求, 调查结果反映出大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变化。2004年, 只有少部分大学生乐于接受去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就业, 接近半数的大学生只有在实在没有其他机会时被迫接受, 而3 0%的大学生坚决不能接受。而到了2007年, 80%的大学生可以接受到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就业, 坚决不能接受的比例下降为20%。这一方面说明, 基层就业已经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选择, 面对大众化就业形势, 一些大学生已经开始调整心态, 基层就业必将会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而对于少部分坚决不接受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 政府和社会更多的责任在于引导, 更重要的则是需要逐步完善基层就业的相关配套政策, 让基层能够成为有极大吸引力的就业点。
“多”与“少”的博弈
薪酬问题向来是大学生就业中的热点问题, 三次调查的企业吸引力分析, 薪酬与福利一直是吸引大学生选择该企业的重要原因。2001年调查显示大学生求职的工资底线平均值为2244.6, 2004年为2390.38。在对2008届毕业生的调查中, 67%的大学生选择范围在4000元-1500元之间, 54%的学生选择了3000元以下, 但能够接受1500-800元的大学生还是少数。调查显示, 1500元是多数大学生的薪酬底线。由于性别不同, 在薪酬期望方面, 男生的期望值要明显高出女生。
从期望工资的各个区间段分布可以看出, 这几年大学生在薪酬的期望上并没有明显的下降, 反而略有上升, 这似乎与周遭一片大学生“贬值”的声音相矛盾, 有人或许因此批评大学生不切实际的求职期望。然而我们认为大学生对于薪酬的期望仅是一个方面, 不能简单地作纵向对比, 毕竟社会在发展, 经济在发展。不能要求现在的大学生薪酬期望一定要比过去低, 才说明他们比较理性, 而应该将大学生的期望值与社会实际水平进行对比。
2001年到2007年的七年间,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七年间全国的房价上升“神速”, 物价水平显著上升, 与生活成本的上升相比, 大学生的薪酬期望并不见显著提升。以上海为例, 据媒体测算, 2007年一个无房大学生要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 每月开销大薪酬概需要2000元左右, 还不包括偶尔打打牙祭、医疗费用、娱乐等费用, 而在上海安家置业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2007年某人力资源网站公布了全国应届毕业生当年税前现金收入市场平均水平:2005年, 28011元;2006年, 26758元;2007年, 24852元。由此可见, 结合社会实际水平和企业薪酬水平,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期望还是比较理性和务实的。调查表明, 许多大学生确定薪酬的标准正是对自身价值的评价、人才市场的行情和用人单位的实力。这反映随着市场化、大众化进程加快, 大学生对自身的定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就业真正走向市场化, 薪水由市场决定是其中重要的表现形式。它有利于加快家长、大学生和整个社会接受市场化就业理念, 摒除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
值得一提的是, 此次调查显示, 面对求职的竞争压力, 研究生的薪酬期望与本科生的差距已经不大。30%的毕业研究生选择了1500元以下的薪酬期望, 这个比例甚至高于全部调查人群的整体比例。而在2001年前后, “如果一个研究生在求职时, 面对用人单位开出的5000元起薪就达成协议, 他首先要被他的同学瞧不起。”研究生与本科生薪酬期望差距的缩小无疑进一步反映出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
多元与理性的选择
多年来, 处在“精英”与“大众”转折过程中的大学生, 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从2000年开始启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车, 使中国在短短三四年间, 适龄青年的大学毛入学率达到约15%, 在统计意义上提前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 但学生的就业标准以及社会对人才的评价要实现大众化并不是一僦而就的事, 一些大学生试图通过考研来摆脱大众化给就业带来的阴影, 用高学历继续自己头上的精英光环。
2001年, 中国研究生扩招第一年, 此后几乎每年研究生报名人数均以20%的速度增长。200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首选调查显示, 大学生毕业去向中就业求职与继续读研读博 (包括出国深造) 的比例均为49%。相比之下, 2007年的调查数据则显示, 考研热已经趋冷,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毕业时选择直接就业。这一调查结果与现实情况相吻合:教育部2008年1月公布, 相比去年的128.2万人, 今年全国共有120万人报考研究生, 首次出现大幅下滑。上海、北京、湖北、山东、河北等省市报考硕士生的人数都比上年减少, 其中北京降幅9.5%。
考研热的降温与研究生就业压力的增加有着直接关系, 同时也更有力地证明, 在大众化的就业形势下, 大学生在选择自己的毕业去向时越来越理性。调查同时显示, 除了深造与就业, 在毕业出路的选择上, 创业也已经成为一部分大学生的选择, 尽管人数并不多, 但这一苗头无疑也证明了今天的大学生开始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 他们的选择更加多元化。
与前两次调查结果相比, 2007年的调查显示, 大学生在职业回报方面, 除了看重现实利益, 同时也较有长远的规划, 他们对于获取人际关系、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更为重视, 而这些方面正是目前职场比较看重的。这无疑反映了今天的大学生能够更为主动地拉近自己与社会与职场的距离。在企业印象来源渠道方面, 2001年的调查表明:“相关报道”、“各类媒体广告”和“产品本身”明显高出其它渠道。而2004年的调查中增加了企业的促销活动一项。到2007年,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产品本身成为大学生获得企业印象的主要来源, 同时校园活动、企业的员工、公益活动也会使大学生对企业产生较大的印象。这更进一步表明了与过去相比, 今天的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距离正在缩小。
3.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自查报告 篇三
摘要:本案例中,求助者因为大学毕业后求职不顺产生了焦虑、烦躁、紧张不安等负性情绪,并出现失眠、早醒等症状,持续一个月左右,前来咨询。心理咨询师的诊断结果为焦虑症。对此,心理医师采用中心疗法有效地缓解了其焦虑情绪,并使其逐步确立了明确的行动目标,有效增强了其协调能力、自信心以及心理适应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毕业生 焦虑 咨询
1 一般资料
①人口学资料:徐某,男,23岁,杭州人,汉族,本科毕业,未婚。②个人成长史:徐某为家中独子,父母均在由国企改制的外贸单位工作,父亲从事业务工作,经常出差;母亲从事财务工作,即将退休。父亲非常好学,但性格比较孤僻;母亲性格外向,为人热情,比较大大咧咧,夫妻的感情不是十分融洽,平时的交流不是很多。徐某生长发育正常,按时入学,从小学习成绩中等,但特别喜欢画画,尤其是喜欢漫画,因此在高考选择专业时特别选择了与设计相关的专业。小时候的性格活泼好动,可以说非常顽皮,但是对父亲非常畏惧。只要父亲不在场,就比较活跃,一旦父亲出现,就会变得非常安静。徐某大学毕业已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尚未开始工作。过去从未患过重大的身体疾病和精神疾病,未接受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③精神状态:感知觉、记忆和思维均未见异常,但情绪比较焦虑,有时会心神不定,坐立不安,注意力无法集中。④身体状态:体型偏胖,有时感觉全身疲乏,偶尔出现失眠和早醒。⑤社会功能:社会交往减少,毕业后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很少与父母交流,也很少外出与朋友接触。⑥心理测验结果:使用了SAS测验,标准分为58。
2 主诉和个人陈述
①主诉:近一个月来情绪焦虑,出现失眠症状。
②个人陈述:大学毕业后,自己想要找一份与专业和兴趣符合的动漫方面的工作,但都没有找到理想的。父亲建议去日本留学,因为日本的动漫产业是非常发达的,要从事这个行业的话,先去日本进修肯定是最好的选择,但是要想去日本首先得学好日语,而自己现在的日语水平还远远不够。朋友也有给自己介绍工作机会,不过得先画一幅作品给对方看一下,现在已经画了三分之一,但总觉得要画完这幅画的压力很大,要画得好需要很多的时间,害怕公司不能给自己这么多时间来画。自己其实更希望能去日本求学,但母亲一直在催自己赶紧找工作,不要整天在家里待着,可自己又不想随便地找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同时,与自己同年的表兄弟已经找好了一份称心的工作,家里人都非常为他高兴,这也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所以近一个月来开始出现失眠的症状,不想见到母亲,也害怕父亲问起留学的事,整天不愿意离开房间,很少与朋友联系,同时不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有些心神不宁,人也感觉比较疲乏。
3 观察和他人反映
①咨询师观察结果:徐某衣着、装束整洁,感知力正常,能意识到自己问题的存在而主动前来寻求帮助。在讲述与自己的兴趣有关的话题时思路清晰、思维连贯流畅、言行一致;在讲述近来的状况时眼神有些游移,注意力不是很能集中,经常出现一些抠手和抖腿的小动作。②母亲反映:徐某从小比较顽皮,但因为父亲对他非常严厉,所以比较害怕父亲。从小就很喜欢画画,喜欢看漫画、画漫画。在班上成绩中等,但自我感觉总是比较良好,特别是因为喜欢日本的漫画,所以也喜欢研究日本的历史,这方面的知识还是很广的,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但是毕业之后,一下子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最近就开始一个人闷在房间里上网,也不让我进去,都不知道他在那里做什么。他父亲建议他申请去日本留学,但我不是很赞同,一方面需要很多钱,家里也不是很富裕;另一方面他的语言也不过关,一下子也出不去。所以我建议他还是踏踏实实地先找一份工作做起来。但我看他什么也不行动,真是很着急。
4 评估与诊断
①对求助者心理状态的评估:求助者感知觉正常,思路清晰、知情意协调一致,人格完整、相对稳定。SAS得分58,为轻度焦虑。②诊断:该求助者为一般心理问题。③诊断依据:a求助者的不良情绪是由毕业后就业的压力引起的,属于现实的刺激因素;b不良情绪不间断地持续了一个月左右;c不良情绪尚能在理智控制下,始终保持行为不失常;d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和找工作或继续求学的相关事件,并没有泛化;e社会功能受到了一定的妨碍。
5 咨询目标的制定
经双方共同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①近期目标:缓解紧张焦虑情绪,逐步明确自己的下一步行动目标,或者安心在国内找一份工作,或者努力学习争取出国留学的机会。②长远目标:体会到当现实与理想存在差距、两种抉择难以取舍时所引起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增强求助者的协调能力、自信心及适应能力,实现自我成长。
6 咨询方案的制定
6.1 方法与原理
①方法:求助者中心疗法。②原理:求助者中心疗法是基于人本主义哲学理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种疗法的基本原理是使来访者向着自我调整、自我成长和逐步摆脱外部力量的控制的方向迈进。
6.2 心理咨询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6.2.1 求助者的权利。①了解心理咨询师的从业资格情况;②了解咨询流程;③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心理咨询师;④根据自身心理承受情况转介或中止咨询。
6.2.2 求助者的义务。①向咨询师提供有关真实情况;②积极主动地配合心理咨询师的治疗;③认真接受心理咨询师的良性建议。
6.2.3 心理咨询师的权利。①掌握求助者有关咨询的真实信息;②选择合适的心理求助者;③可以使咨询情况转介或中止咨询。
6.2.4 心理咨询师的义务。①依法保护求助者的隐私权;②尊重求助者的人格;③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必须秉承认真负责原则。
6.3 咨询间隔时间
求助者每周进行一次咨询,每次咨询时间以50分钟为宜。
7 咨询过程
咨询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7.1 第一阶段(第一次咨询)
7.1.1 目标。①建立和谐稳定的咨患关系;②掌握求助者基本信息,分析其求助动因;③正确诊断、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
7.1.2 完成情况。①填写咨询登记表,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和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②运用倾听、情感反应、内容反应等参与技术来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让其感受到被接纳、尊重、信任;③采用摄入性会谈收集求助者临床资料,了解其精神状态、行为特点、主要人格特征、成长经历、家庭背景、社会支持系统及求助动机;④指导求助者做相关的心理测验并做出评估和诊断;⑤与求助者商定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向求助者说明求助者中心疗法,使求助者认识到该疗法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并签订书面协议;⑥在本次咨询中,在咨询师的积极关注、完全接纳下,求助者逐步从对个人经验持僵化、疏远态度阶段转化到开始“有所动”阶段;⑦布置家庭作业: 认真思考咨询师的谈话并提出问题。
7.2 第二阶段(第二、三次咨询)
7.2.1 目标。①加深咨询关系。②运用解释、指导等影响技术来分析问题,体会其经验来源和自我评价之间的不协调。
7.2.2 完成情况。①帮助来访者分析清楚情绪困扰的主要原因是:一,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逐渐产生焦虑情绪;二,父母的意见不一致,不知该听从哪一方的建议,因此产生了双重趋避式的矛盾心理;三,原本对自己在画画技能、日本文化历史知识等方面都是很有自信的,但当毕业求职不顺利,而表兄弟又成功找到工作后,使来访者对自己的信心产生动摇;②让来访者认识到现在的情绪体验和自己想要的情绪体验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比如:他想要在毕业后能够发挥所长,或者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或者能够继续去日本求学深造,体验成功,但现实却是两方面都有阻碍;他想要得到家人的认可,但结果更多的却是各方面不同的压力;③让来访者通过与咨询师的互动和问答,能够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从开始的矛盾困惑阶段,慢慢地理解和接受了自己的情绪体验和适应不良的来源,明白了经验和自我评价之间的关系,开始下决心去行动,尝试改变。④布置家庭作业:a联系两个已经开始工作的关系较好的同学,向他们询问他们在找工作过程中遇到过的问题,他们是如何考虑、如何解决的;b 向两个好朋友询问,在他们眼中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认真思考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之间的差异,接受自己不完美的状态;c 尝试向父母倾诉自己的烦恼,取得他们的理解,排解不良情绪和情感;d适当参加一些体育锻炼,比如慢跑、散步等等,且每天坚持一个小时。
7.3 第三阶段(第四次咨询)
①目标。通过对来访者完成家庭作业的肯定及没有做好的地方的讨论,来访者能够完全接受过去那些被阻碍、被否认的情感,他的自我与情感变得协调一致。②完成情况。通过与同学们的沟通,来访者了解到其实有不少同学都挺佩服他的绘画技能,还有他较广的知识面;只是觉得他有时候给人的感觉有点清高,有点理想化。而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同学们也不是个个都一帆风顺的,都会经历很多次的碰壁。咨询师积极和来访者探讨接下来该如何去完成自己不一致的体验和矛盾之间的协调与转变。澄清和发掘来访者自身可利用的资源,让来访者更有信心去积极面对自己目前的状况。
7.4 第四阶段(第五次咨询)
①目标。对咨询效果进行确认,最后作出告别。
②完成情况。由于上一阶段的变化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在此阶段,来访者对治疗条件的作用已不再那么看重。他几乎可以不需要咨询师的帮助,就可以继续自由地表达自己。对自我经验的排斥、歪曲越来越少;自我内部的沟通越来越多,自我的体验越来越真实。他尝试着改变自己以前僵化的个人建构,能够有效地处理自己的各种经验,制定科学决策。
最后,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情绪变化和自我体验做了整体描述,并告知咨询取得的成绩是相对让人满意的,至此双方愉快地咨询结束。
8 咨询效果评估
来访者自我评估:通过五次咨询,自我感觉焦虑情绪有了明显缓解,对求职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心里面踏实多了,知道自己眼下该如何选择、如何行动了。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表示会扬长避短,重新树立了自信心。
咨询师的评估:咨询的近期目标基本实现,来访者矛盾、焦虑的情绪基本消除,由此产生的注意力不集中、睡眠等问题也已基本解决,对当下的选择也已确定。重新进行SAS测试,标准分为45分,已低于焦虑分界点。长期目标方面,来访者的协调能力、自信心及适应能力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逐步向着自我成长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莉.某理工科院校280例心理咨询案例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08).
[2]王瑶,顾红.河南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05).
[3]安静.REBT理论及其应用的心理咨询案例分析[J].昌吉学院学报,2010(01).
4.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自查报告 篇四
一、学院领导高度重视
学院领导和毕业论文领导小组成员在毕业论文领导小组工作会议上认真学习了《通知》精神,做了专门讨论和研究,决定成立由学院督导委员会成员为组成的毕业论文中期检查专家组,具体负责本次毕业论文中期检查工作,制定了工作步骤、方式和要求,安排好各自任务。
二、计划周密
我院依据学校的检查通知,参照通知要求的检查内容和方式,制定了周密详细的工作计划。分两个阶段进行检查。第一阶段是自查阶段,学院教学管理科、指导教师和学生自我检查论文中期工作情况,并且做好学院检查的准备。第二阶段是学院检查阶段,对学院的管理资料、指导教师的《中期检查表》和部分学生的论文资料进行全面检查。在全面检查的基础上,分别召开指导教师和学生座谈会,听取他们对学校、学院在毕业论文工作的规章制度、保障措施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进一步规范管理和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检查工作认真细致
在自查阶段,学院各方面都能够认真仔细,圆满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
3月26日下午,我院督导委员会成员按照计划安排,分别进行了资料检查、教师代表座谈会和学生代表座谈会。
(一)毕业论文中期资料检查
按照教务处《通知》要求,我院决定对于学院的相关文件资料和指导教师的《中期检查表》进行全面检查,学生论文资料抽查不少于总数的1/4,每班随机抽取10名学生的资料,检查论文工作的完成情况。具体检查情况如下:
1.管理方面:
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文件,包括文件、通知等资料完整、规范、有序。毕业论文工作计划制定详细具体,符合学校的要求,切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整个论文工作执行基本按照计划安排的时间点推进,目前论文工作已经完成计划的80%多。学院制定的《毕业论文实施细则》符合学院学科专业特点与要求,符合学校的毕业论文工作要求,对于毕业论文工作的各个方面工作要求细致而明晰,一目了然。
为了保证学生论文的质量,学院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比如制定了详细的《毕业论文实施细则》,在撰写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狠抓落实。首先严把三道关:选题关、开题关、答辩关。第二开辟三个信息渠道:一是通过各班的信息点、二是通过学院网站毕业论文专栏、三是通过指导教师和班主任。第三创建两条管理线:一条线是学院毕业论文领导小组,二是从系主任、教研室主任行政管理这条线进行管理。形成了多方面多渠道多形式的管理模式,以保证并提高我院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为了保证论文按时保质完成,新学期开始,我院加强了对毕业班学生的管理。开学伊始,我院就召开了毕业班学生大会,重点强调了毕业论文撰写期间的学生管理。要求全体学生在没有特殊事情的情况下必须在校认真撰写论文,如果需要请假,首先要征得指导教师同意,并且要得到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签字同意方可离开学校。
2.指导教师:
绝大部分指导教师工作认真负责,悉心指导,不怕麻烦。对于学生论文指导方式有当面指导和网络指导两种,对每生平均指导次数超过10次。指导教师的认真态度、仔细程度以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评价。
指导工作记录比较及时、完整,对于网络指导情况的记录也能在事后及时补充。指导方法多元化,指导教师一般都能够依据学生的特点以及论文研究内容的方向制定合适的指导方法,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容易接受,又有利于论文工作的顺利推进。论文工作经过选题、审核选题、文献检索、翻译、开题报告,目前学生的论文撰写工作已经进展到最后定稿阶段,等待审阅、评阅。
指导教师们认为,大部分学生撰写论文的态度认真、工作积极,基本上能够按时完成论文的阶段性工作。为了保证学生论文的质量,各位指导教师通过面授和网络指导等方式不辞辛苦地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撰写和修改论文提纲、一遍遍阅读和修改论文。虽然工作进展顺利,但是其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例如有的学生知识储备不够、有些学生因为考研和找工作耽误论文的撰写、个别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拖拉延宕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和不足,学院和老师们密切配合,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使得这些学生基本能够顺利完成任务。
【范文网】
3.学生:
按照《通知》要求,抽查学生不少于全体学生的1/4,我院决定每班随机抽取10名学生的论文资料进行检查,共抽查了60名毕业生的前期文献,包括:选题审批表、任务书、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中期报告(学生)。检索文献和参考资料比较充分,文献综述撰写符合要求,开题报告基本规范。从指导教师的《中期检查表》反映的内容来看,绝大部分学生态度认真,积极性较高,学生的论文撰写工作进度正常,基本已完成全部任务的80%以上,还没有发现抄袭现象。这反映了本届毕业论文工作总体情况良好,绝大多数指导教师及毕业生的态度都是认真负责的,保障了本届毕业工作进展比较顺利,而且质量基本符合要求。
但检查中也有个别毕业生材料不完整,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二)教师和学生代表座谈会
专家组分别召集了八位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和十五位学生代表进行座谈,听取了教师和学生对本届毕业论文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5.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自查报告 篇五
社会科学部
社会科学部承担着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的工作任务。学院领导高度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教改工作,指导社会科学部教师积极推进邓小平理论、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尤其是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后,提高全校教师整体素质,对大学
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实效成为重要任务,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培养大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重新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结合社会科学部近两年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我们深深感到国家和人民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十分重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责任更重大。尽管我们一直在努力,但根据新形势、新目标要求,我们还有许多问题和疏漏要找到并及时解决。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方面
1、课程设置与教学时数
学院一直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定为全体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并保证了充分合理的教学时数。(课程设置一表1附后)
2、教师培训方面
2005年2月下旬,社会科学部选派6名教师参加了教育厅在长春举办的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通过示范摩和听取教研科研经验交流,我们感到自己存在的差距很大,对我们进一步搞好教改和科研工作帮助极大。我们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继续严格把好课堂授课质量关。
教学工作中,科学选聘任课教师,严格执行教学计划,遵守教学秩序,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2)教师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教学及科研水平。
教师更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进修或自学等方式提高理论水平。大力开展教研科研活动,互相促进,利用现代的信息手段,获取前沿知识信息和其他院校和专家学者们的经验。
c3)联系实际、研究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一环。
我校目前学生分为本科、专科、高职多个层次,结合当前社会环境、初高中教育、家庭教育的新特点和大学生的认识水平、行为习惯等,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注重言传身教,把课堂教学与实践结合,发挥好高校德育的导向、动力、保证作用。
3、精品课建设
为贯彻学院的教学改革,社科部决定将《法律》课程作为精品课进行试点。教师集体备课,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科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双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据学生反馈信息表明教师授课风格、典型案例教学方式、图文并茂的课
件特色很受学生欢迎。社科部的法律课教师张国林老师在2004年学院中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存在的不足之处还很多如:缺少cai课件;现在制作的课件标准还不够高;创新程度不够。
为改进不足,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力度。针对相关法律的修改信息及时调整授课内容。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注重教学实效。为满足教改需要,增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
4、科研立项方面成果显著
近两年社会科学部教师围绕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强党的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项目开展教研、科研活动,2004年有8项课题结题。孙文山教授主持的课题《农业高职高专学生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获得省三等奖。金福来副教授主持的课题《振兴吉林老工
业基地须以点带面》王凤琴副教授主持的课题《邓小平理论“三进”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获得校级三等奖。2004-2005年已申报8项课题,已有2项批准为省级课题,6项批准为市级课题。社会科学部全体教师都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形成了良好的科研氛围,提高了科研
能力,并有助于以科研理论成果指导教学实践。(科研项目一表2附后)社会科学部2004-2005年共发表科研论文8篇。(科研论文一表3附后)
5、学院扶持政策
学院鼓励社会科学部的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大部分教师都是
省和市社科联会员,学院在活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进修、读研给予经济扶助。思想政治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相比晋升职称条件有所放松。为支持思想政治教育课教改,特拨经费购进报刊、杂志、教学参考书、十六大精神辅导光盘、多媒体课件。学院在南北两个校区为社
科部专门提供了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等现代化的办公设备,方便教师办公和进行教研活动。
6、教材订购和使用
我院在2003年和2004年使用了两年省统编教材,教材内容与时俱进,体系完整,理论联系实际,突出了针对性和实效性,适应我省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之所需,也便于指导学生自学。2005年选用了国家教育部社政司组编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立体化示范教材,引导学生
合理运用网络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也能缓解一下授课内容多而课堂学时有限的矛盾。
7、教研室和图书资料室建设情况。
社会科学部下设两个教研室,分别为德育教研室和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每个学期都按照制定的教研室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师们在此集中备课、交流经验,齐心协力致力于教改和科研,并通过师生座谈会、各系教师座谈会的形式了解实际情况,广泛征求意见
和建议,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但是,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方面的研究还须加大力度。教研室的设施还须完备,如电脑少给教师上网查资料带来不便。由于授课任务繁重,教学时间和教研活动时间常有冲突的矛盾一时难以解决。教研活动的更好方式有待进一步探索,教研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社会科学部设有南北两个图书资料室,主要收藏了社科类的教学参考书籍,曾订阅过《新华文摘》《晾望》《求是》《高校理论战线》《半月谈》《哲学研究》《教学与研究》《社会科学战线》等期刊和光明日报、参考消息、吉林日报等报刊,经费紧张。
现有的书刊远远满足不了教师增大自己信息量的需求,只得从网络上补充一些知识信息或教师个人购买的资料常拿到办公室实现资源共享。
8、人员编制和经费投入情况
和能力。面对近些年来高校扩招的新形势,我院两课教师人数偏少,个别教师工作中不得不双肩挑,承担超负荷的工作量。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专兼职教师的积极性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
9、新课改方案筹备落实情况
根据教育部出台的高校思想政治课课程设置改革方案,学院教务处和社科部初步研究确定了实施计划,从06届新生开始实施新方案。
四年本科生开设课程有四大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54学时,2学分)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70学时;3.5学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c36学时,2.5学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c40学时,2学分)
另外,开设形式与政策课(60学时,2学分),专升本的班级32学时。
大专开设课程:
道德与法律(40学时,2学分)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100学时,5学分)
社科部教师通过教研活动针对马克思主义体系、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特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行过几次研究,并且对思想政治教学的手段和考核方式进行认真研讨,从今年05届新生开始试点。
面对新的课改形势,我们更需要提高我们的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需要配备相应现代化的教辅设施和材料来提高教学实效。
二.形势与政策教育方面
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初步计划对04届以来的学生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四年本科,每学年20学时,三学年完成,总课堂理论教学60学时(计2学分),由社会科学部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实践教学由学工处安排各系书记负责机动性的搞活动,包括专题报告或讲座3到
5次。
2005年上半年,已执行第一步计划,对04届学生开设形势与政策专题报告10学时,在南北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进行。聘请两位校领导做专题报告,另外,社科部6位专职教师做了专题讲座。对学生布置了思考题,学生都上交了学习心得或论文,教师对每位学生进行
了成绩考核。(形势与政策授课一时间表4附后)
为搜集信息材料,改进授课方式手段,需要给予经费支持。在大学生活动中心授课影响效果,希望安排多媒体教室授课。
学院领导比较重视形势和政策教育,协调教务和学工部门,安排授课时间和场所。并有两位校长亲自作了专题报告,深受学生欢迎,激发了学生关心时事的兴趣。
三.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整体素质有所提高,教师们爱岗敬业,中青年骨干较多。但也存在不足,如理论教学人员数量少,这与学生数量配备比例不合理,平均学历水平偏低,教研科研水平有待提高。为弥补不足,应做一下努力: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进研究生、博士人才,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给与倾斜政策。
2.加强师资培训,鼓励进修和攻读学位,给与宽松政策。
3.发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团队精神,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到日常管理,形成合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总之,以上是我部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精神的具体做法和今后所要采取的措施。
6.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 篇六
而专家认为“将有六成好范文面临岗位缺口。”那么我们就业究竟面临哪些问题呢?利用暑假时间就大学生就业问题,做了个小调查。
一、就薪金的期望值
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最低,文法类、经济类、理工类和医学类的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都在1500-2499之间,管理类的学生大都希望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在2500-3499之间,同时也是艺术类的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为3500以上的比重也相对较大、经济类、管理类次之。
对于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综合比较其他相关问题及因素得出,产生这方面的原因是由于专业本身的原因,艺术生的精神取向相对自由,他们更是侧重于自身的自由,艺术工作相对比较特殊。对于理工类,文法类和医学类在薪酬取向集中在1500-2499。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这个是当代大学生一般首次工作可以接受的心理价位。低于则不符合其多年学习的知识积累。高于此价位又又不符合当今就业压力越来越紧张的社会现实。
二、大学生区域就业心理分析(农村、城市)
来自农村和城市的大学生在就业看法、就业态度、就业单位等方面有所不同。
(1)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但是两地学生的薪酬期望都集中与1500-2499,薪酬期望在1499以下和 2500-3499,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但在3500以上,城市远高于农村学生。具体数据如下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对于第一份工作的薪酬要求不一样。正是因为他们的背景不一样。农村的学生就业心理较为严重,他们渴望尽快找到好的工作以缓解父母的压力,为自己的家庭解决负担。而城市学生则不一样,他们相对与农村学生而言,比较轻松,但是由于在城市长大的背景,使得他们的就业的初次薪水价位相对与农村更为高些。
(2)城市学生选择工作注重行业前景和个人喜好,农村学生最注重行业前景
从数据统计来看,城市大学生在选择工作首先考虑的因素是行业前景和个人喜好,农村大学生最注重的是行业前景,在薪水、地理因素和个人喜好方面,城市高与农村;在行业前景、办公环境和其他方面,农村高于城市。
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我们依然可以理解为两个不同生源地的就业生的就业背景不一样而导致的。城市的学生因为自身以及家庭的原因,相对比较自由,以后跳槽或者的短期内选择新的工作的机会比较大。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则以行业的前景为主,愿意找到一份前景好,比较稳定的工作。
(3)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愿意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注重发达的大城市
从数据统计上来看,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愿意选择在发达的大城市工作,其次是不限地域,重在具体工作,中小城市和国外,没有人愿意选择在县城工作;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更看重具体工作,不限地域,其次是发达的大城市,中小城市,县城和国外。这个是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事实上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不仅是城市,包括农村的学生的就业取向也比较侧重大中城市。
(4)来自两地的大学生都教青睐国营企业
从数据统计来看,在最期望选择的就业公司上,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乐意选择民营企业、国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而在私营企业、合资企业和自主创业上,来自的城市的大学生的期望值高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但是,两地大学生都较青睐国营企业。
(5)信息产业仍是大学生最青睐的职业部门
从数据统计来看,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最青睐与信息产业,依次是金融保险业、教育业、制造业、政府部门、科研部、房地产和服务行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最青睐信息产业,依次是教育业、科研部、政府部门、房地产、制造业、服务行业和金融保险业。
三、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是当前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调查显示,缺乏实际经验是当前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就业人数过高。因为大学毕业将面临一个从学生到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转变,而这一过程又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投资。大多数企业侧重倾向于那些有实际技能,以及工作经验相对比较丰富的学生。而我们的调查记过显示,当今的大学生在这个方面更为薄弱。
四、目前平均就业率不高
从数据统计来看,在已毕业和即将毕业的人来看,平均就业率为49%以下的占29%,50%-69%的占28%。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就业人数过多,就业生自身的条件相对不能满足就业单位的要求。另外还有其他的因素,例如部分学生选饿出国或者读研究生。
五、在求职途径的选择上,现场招聘会、上网和亲友介绍成为最主要的途径。也有少数人选择报刊和上门推荐。
由此可见。大多数的学生在就业途径还是比较侧重于现场招聘,不过网络招聘也已经成为近来部分学生求职的途径之一。
六、现在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具备了道德品质修养、与人合作的能力、团队精神相对与前三种能力,竞争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应变能力大家认为较弱。
从这个调查的结果我们也不难联系现实情况分析出由于缺乏实际的实践技能是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业问题的解决思路
一、解决结构性就业难问题是关键
企业人士更多的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在于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而从针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都有趋同现象,“经济发达地区、高薪酬、外企或政府机关”仍然是多数毕业生的首先,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能够实现这种愿望的大学生的比例其实是很小的,那么多的大学生都在争夺很少的职位而忽略的其他的职位,这可能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而受教育成本的急剧增长,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背后的真正原因之一。正如同企业对大学生建议一样,既然不能改变既定现实,只能首先调整自己就业心态,在选择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薪酬期望等方面不要过度集中于一点,最好适当的扩大自己的就业选择。
二、就业观念的转变应该慎重
品德不应该受冷落,对比大学生和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认识,可以看出,大学生如果一味的为“先就业后择业”而“先就业后择业”的话,并不一定是非常合适的就业观念,这方面在用人单位那里已经有所反应。而该确立怎样的就业观念,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大学生就业时对品德的冷落,更是章显出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变,而这种转变值得人们深思,应该引起相当关注。
三、建立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更流畅、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
7.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浅析 篇七
1、国际形势
2008年9月以来, 华尔街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 美林被美国银行的收购, AIG步履维艰, 美国股市持续低迷。受此影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 危机几乎波及到了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
2、国内形势
中国中小企业长期以来对解决就业、提供税收和整个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都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但这些企业大多为出口导向型企业, 受外需影响较大, 金融危机的爆发, 使得多数企业走进了困境, 众多企业缩减招聘计划。
3、国家政策
自从1999年开始, 中国高等教育体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 使大多数人都能接受高等教育, 但每年的大规模的扩招, 却使得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最终导致了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我国的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的比率很高, 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二、在此形势下, 天津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2009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高度重视制度建设, 进一步落实“一把手”工程, 完善各级各类人员就业工作责任制。
1、为了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
导, 进一步落实“一把手”工程, 由学院党政领导主抓就业工作, 认真贯彻学校“以人为本, 服务学生”的工作理念, 完善“以市场为导向, 以服务为中心, 以就业指导为依托”的工作模式, 努力实现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双提高”。
2、初步建立各系学生就业工作机
制, 全员动员, 发挥各系和专业教师优势, 由辅导员与系主任、班导师沟通, 扩大就业信息渠道, 共同关注学生就业形势, 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就业信息服务, 以班为单位建立确定学生就业信息联络员, 定期向学生通报就业信息和学校的工作要求, 定期向老师汇总各班学生就业情况。
第二、广泛收集就业信息, 强化就业指导工作, 努力提高服务质量。
1、针对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辅导员就业政策培训, 传达学校相关政策精神。积极推动全院教师员工参与就业指导;借助专业教师、往届校友力量收集就业信息, 为广大毕业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以辅导员为主体, 以专业教师为辅, 全员动员推动就业工作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
2、针对广大毕业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教育活动。邀请就业指导专家、心理咨询专家和优秀校友来我院开展指导讲座;注重高素质学生培养, 组织考研辅导答疑、往年录取学生进行座谈传授考研成功经验。关注毕业生心理状况, 开展毕业生个别访谈活动, 了解学生普遍的就业心理和意向。
3、千方百计拓宽我院大学生就业
渠道、全力打造英语学院毕业生就业市场形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到用人单位调研, 了解毕业生的学习生活情况, 同时推荐优秀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实习、就业, 逐步建立实习就业一体化, 使学校真正成为用人单位和学生的桥梁。
第三、结合自身特色, 与学生结构, 充分发挥学生工作的作用, 全面提高大学生创业创新的综合能力。 (1) 重视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意识是创业思维和创业行为的必要准备, 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创业教育, 倡导创业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 积极探索创业教育的途径和模式。 (2) 着力提升学生创业能力, 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 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组织成立学生科技兴趣社团, 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专业素质。
第四、强化毕业生的能力培养, 调动全院师生的积极性, 组织专业教师举办考验辅导专场讲座, 鼓励学生跨专业考研, 成效显著。2009年我院有123名同学考取了国内外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考取的国内名校有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知名院校。
三、结合目前国内外就业形势及中
国的相关政策, 同时对英语学院2009年就业工作的调研基础上, 得出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继续加强的几个方面
1、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 使学生尽早适应求职择业心理, 对求职困难学生加强个案指导。
2、帮助学生正确审视评价自我, 认同自我成长历程, 增强自信力, 并以此为基础增强人际沟通力。
3、进一步加强负责就业工作辅导员的培训, 突出专业化发展方向。
4、进一步加强创新意识教育, 加强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
5、管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延
伸。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要求我们要及早地对学生实施就业指导工作, 从学生一入校就开始, 依据学生在不同年级段的情况有步骤地进行有关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 择业技巧等有关就业的内容。
摘要:金融危机下, 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在此形势下, 本文通过对2009年天津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就业工作进行分析和总结, 从而提出针对性建议, 促进就业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就业政策,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华:《当代大学生择业指南》,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8.如何实现大学毕业生精准就业 篇八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理事长)
@ 黄天丞(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
实现大学毕业生的精准就业,要靠学校、个人、用人单位三方的精准发力来保障。一是学校就业指导要精准。在就业信息发布、组织企业入校等工作中要契合学校学科特点、人才培养定位、人文氛围等特质;在简历设计指导、困难学生帮扶中要实现“个性化”“一对一”;后续的信息报送、归档环节要及时挖掘经验、总结不足。二是个人目标定位要精准。无论是在人生的价值追求、人生理想方面,还是个人的抗压、耐挫能力,以及对职业发展、生活环境、薪酬保障的期望等方面,毕业生都要保持自己清晰、坚定的认知。三是单位选人、用人要精准。在前期的入校宣讲、简历筛选、笔试面试等环节,要结合不同岗位的人才需求标准来分别确定考核要素。
@李洪波(江苏大学副校长):
应按照 “摸底建库、分类引导、资源协同、精准施策”的思路,推进精准就业:摸底建库,即了解每一位学生在就业中的需求和痛点并分类,安排专人跟进各类学生的就业进展状况;分类引导,即对学生不实际、不合理的就业规划进行调整,对政策有导向、学校有资源的就业去向重点引导;整合资源,即对学生的重点流向区域和单位强化合作,对升学、出国等主要发展类型专设平台,建设常态化运行的就业工作站、就业基地、指导机构等;精准施策,即通过资源平台的保障功能,为考编、考研学生重点提供专项培训,为出国留学生重点提供信息指导,为就业困难生重点提供实习实践或校友返校招聘信息,为一般学生提供重点意愿流向地的专场招聘和意愿单位的企业专场宣讲活动,为精英学生提供优生优培平台和重点推荐机会。
@ 韦小强(广西大学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大学生就业一定要“慌”!首先,有利于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目标设定的前置。在学校,大学生能通过教师的引导,树立合理的就业理想,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其次,能催发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完善。让他们意识到就业的严峻性以及自己的未来使命和社会角色,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化“被动”为“主动”。再次,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动。因为“慌”,学生能认真分析传统就业岗位的限制以及未来的机会,学会从交叉学科、交叉专业、交叉领域中吸收新知识、培养新技能,走出自己的一条创新之路。最后,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 余颖(贵州大学阳明学院党委书记):
大学生就业说难,可能难在留在北上广深,难在当金领、高级白领,难在薪资优厚、工作环境安逸。说不难,是因为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冲刺期,需要大量的人才补足短板。发达与落后、富裕与贫困之间存在的鸿沟,需要人才用自己的成果、智慧一点点填平。就业,其实是在社会中寻找到自己适合的位置。与其削尖脑袋一心只往一线城市钻,不如想想怎样挖掘21世纪的“钻石矿”—大数据。大数据新业态代表的创新理念与传统行业长期孕育的工匠精神碰撞产生的火花,为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融合发展,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点亮了光明的未来。
@封林(三峡大学学生处处长):
推进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精准改革,高校就业和教学部门应定期开展社会人力资源需求形势和大学生就业情况大数据统计分析工作,及时调整相关专业招生计划和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推进职业规划与就业咨询精准服务,高校应加强建设“专业化”的职业规划咨询教师队伍,在保障传统“大水漫灌式”团体就业指导有效开展前提下,帮助大学生结合个人职业素养和国家发展需求,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念并培养必要的求职技能,对毕业生提供更加有效的“一对一滴灌式”职业规划与就业咨询精准服务。推进学生需求与就业信息精准对接,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学生需求与就业信息的精准对接。
@ 胡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生处处长):
【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自查报告】推荐阅读:
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工作实习报告07-22
大学毕业实习个人工作报告11-15
大学毕业生酒店实习报告07-26
大学毕业生个人实习报告08-12
大学毕业生实习报告2009-12
大学毕业生实习报告模板汇总07-23
大学毕业生工厂社会实践报告08-30
国贸大学毕业生社会实践报告10-31
数控专业大学毕业生实习报告11-16
信息安全系大学毕业生实习报告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