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之形象鉴赏分析(精选17篇)
1.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之形象鉴赏分析 篇一
景物类型:
? 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
? 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
? 色彩描写
基本思路:
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烘托的人物形象或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答题模式:
C 描摹诗歌图景;
C 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 剖析作者思想。 借景抒情类规范的答题模式
1、设题方向: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景物 画面 情怀 思想)
2、解题模式:
描摹图景(写出主要画面)
把握景物特点(萧瑟、凄凉、孤独、生机盎然、幽静、空灵、恬淡闲适、清新自然、安谧娴静、苍凉雄浑、旷远等)
依景辨情,把握思想感情(注意情景一致或相对)
? 这首诗通过……意象的刻画,描绘出……图画, ? 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诗歌意境常用语
? 动(活泼、风趣、热烈、繁华、喧闹)
? 静(恬静、幽静、宁静、静谧、恬淡、孤清、澄净) ? 悲(悲凉、悲壮、孤寂、清冷、凄凉、萧瑟、幽远) ? 壮(壮阔、壮丽、空旷、清远、慷慨、雄浑)
? 美(优美、明丽、雅致、清新、自然、质朴、含蓄、飘逸)。
2.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之形象鉴赏分析 篇二
一、囤中有“米”心不慌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指修辞方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偶、互文、双关、对比、用典等。描写手法主要有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视角变化、感官结合、烘托(含正面衬托和反衬)等。抒情方法常用的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等。
熟知以上的各种表现手法,就是大脑中有了“米”,这仅仅是做好这方面题的第一步。
二、考点源头在课内
语文考试的考点并不是随意的、漫天的,像各个表现手法的考点其实在高中语文课本所选择的诗歌中均可寻到依据。笔者就各个考点到课内寻找源头。
(1)修辞手法。1比喻。在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中,他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人把自己的亡国之愁、故国之思比作一江春水般滔滔不绝、绵延万里。贺铸的《横塘路》更是精彩,“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词人连用三个比喻构成博喻,写尽心中的无限闲情。2拟人。在晏殊的《蝶恋花》中,有“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的佳句,月亮是那么的不解人意,惹得闺中人彻夜不眠,思念心上人。这句话和苏轼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像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也是赋予花儿鸟儿以人的感触,都是拟人的好例句。3夸张。在杜甫的《登高》中,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竭尽夸张,写尽秋天之景。王勃的《滕王阁诗》中“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滕王阁的高。4修辞中比较重要,近年来在试卷有所出现,容易为学生所忽视的修辞是借代。在柳永的《雨霖铃》中,“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其中“兰舟”代指舟子,《滕王阁诗》中“佩玉鸣鸾罢歌舞”用“佩玉鸣鸾”代指舞女,《琵琶行》中“门前冷落鞍马稀”用“鞍马”代指客人,“终岁不闻丝竹声”用“丝竹”代指音乐。5对比。在高适的《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统治者的醉生梦死,对战士的同情。6对偶。在诗歌中,更是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2)描写手法。景物描写中,“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是动静结合的绝佳例句,教材中,王维的《山居秋暝》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静后动,动静结合。柳永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想象酒醒后的画面,惹人悲伤。景物描写中也有衬托和反衬的运用,如晏几道的《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以成双成对的“燕子”反衬出人的孤寂。而“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等则是以声衬静,衬托出环境的清幽寂静。
(3)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就是诗人直接说出心中情感,比较容易辨别。像李清照的《声声慢》词尾“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收束全词,亮出词眼,直点愁情。而间接抒情中,词人主要借助景物来抒情。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词人写景最终还是为了抒情。柳永的《雨霖铃》篇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运用了寒蝉、长亭、骤雨几个意象,开篇营造一种悲伤的离别氛围,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借景抒情,在词作中屡见不鲜。像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通篇集中一个意象梅花,词人借咏叹梅花抒发个人的气节,是为托物言志。于谦的《石灰吟》也属于同类手法。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人是借古抒怀和借古讽今,可以通过分析典故以及对词人的知人论世来解读词作的深刻主题。
三、审清题意是关键
遇到诗歌的表现手法题,要审清出题人的隐含提示,不能答非所问。首先,出题人明确交代了要回答“哪种修辞手法”,那就指明两个方向,一是修辞手法,二是只能回答一种修辞手法,因为“哪种”明确为一种。一些学生的做法是写出了自己头脑中积累的所有修辞,世上没有这么容易的事情,是甲就不是乙。其次,有些手法题,没有明确答题方向,但问题的出现是跟在前一问或一个概括内容的语句后面出现的,那么,手法题就是紧承第一问或内容来的。假如前一问问得是抒发了什么情感,再问运用了什么手法,该题一定是指明了抒情手法的方向。假如前一句问描写了什么景物,那么一定是要求考生回答描写的手法。
例如,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在这里,问怎样“写鹰”,答案应为描写手法,“什么表现手法”,答案唯一。所以这题最终的参考答案是衬托或烘托,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
又如,(2007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其中“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这题第一问着笔在情感,所以第二问该思考抒情手法。“哪种”为一种。诗句很明显在写景,所以该题的最终参考答案是借景抒情。
3.诗歌鉴赏形象分析题探讨 篇三
【关键词】诗歌形象鉴赏;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诗歌往往是以感性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和人的主观情感的,而这种感性形式的主要依托便是“文学形象”。诚如高尔基所说:“在诗篇中,在诗句中,占首要地位的必须是形象。”而中国古典诗歌更是如此,诗词中作者情感的一波三折,都必须通过形象传达给鉴赏者。而古典诗歌中所涉及的形象大致可分为三类:即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鉴赏者能在多大程度上把握形象的内涵以及意义,关乎其对整首诗词的理解深度。为了更加体现此题型把握在日常教学中的运用,笔者以《唐诗宋词选读》中的诗歌文本为例,探讨应如何结合诗词文本更好地鉴赏文学形象。
一、人物形象
就古诗词而言,涉及的人物形象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即文本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笔者分别以《唐诗宋词选读》中的两首诗词来分析此两类形象的鉴赏。
晏殊的《破阵子·春景》就是用诗词文本塑造人物形象的典型。词人运用“巧笑,笑从双脸生”的神态描写,“采桑径里逢迎”的动作描写以及“疑怪昨宵春梦好”的心理描写,灵动地绘出了一组美丽而又天真活泼的少女群像。作为鉴赏者,我们可以以其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以及所处的环境等为依据,判断词人刻画人物的形象特点。但作品的意义远不止于此。诗人能动地创造出这组人物形象,其中必然包含着他本人诚挚的情感,当然更有着他对生活独特的理解和认知。就《破阵子·春景》而言,我们能从诗人的笔触中感受到他对有着春天般活力的少女们的赞美,更能读出他对生活中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并为其感染。这才是鉴赏诗词的终极目的。
其次,是抒情主人公,在大部分的诗歌中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如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平常之人皆是;“狼狈”,而抒情主人公是“吟啸且徐行”,何等从容自在,悠然自得;同行之人是“雨具先去”,抒情主人公却是“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何等无拘无束、任性自然;雨止后斜阳相迎,平常之人应是顿觉惊喜,但在抒情主人公看来却是“也无风雨也无晴”,何等心胸旷达,坦然自适。通过诗人遇事的反应我们便可以理解他的人生态度,从而看出人物形象的特点。
诗歌作为诗人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著诗人之感情色彩,那么,作为鉴赏者,通过诗人的所见、所为、所感,就能推测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二、事物形象
除了意象组合构成意境之外,诗人也常用物象来表明自己的态度立场,人生志向。清人沈祥龙《论词随笔》云“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而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由古至今,作为抒情言志载体的诗词中的物象往往都是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理解了咏物诗托物言志这一特点,我们就能借助文本中的相关字词准确地把握物象的特点并从中体会诗人创作的意图。
三、景物形象
古典诗词中的景物形象即所谓意象,以及由多个意象组合而成的画面、营造出的意境。
意象本身即包蕴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客观存在的世间万物,即“象”,这是景物形象的外在形式;另一方面是诗人的思想情感、审美取舍,即“意”,这是景物形象的内在本质。这两方面内容水乳交融,共同构成了景物本身。如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碧云之天,黄花之地,连波之秋色,空翠之寒烟还有那夕阳下的峰峦,连天的迷蒙江水,秾烈而开阔的秋景笼罩于西沉的日光之中,本已是微蕴愁意,更何况入眼的是远出斜阳之外的芳草,“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故乡正如那芳草一般,远在天际。正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为何选取这些景物,为何如此描绘这些景物,都是诗人心灵选择的结果。诗人的形象就隐藏在景物形象的背后。在对《苏幕遮·怀旧》中的景象分析之中,一个远离故乡,思想怀远的游子形象就呼之欲出。因此,鉴赏者只有把握诗人所选景物的特点,体会诗词所营造的意境,才能很好地理解诗人的心灵,诗词的意蕴。
在诗词创作过程中,某些意象常被用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其意义就相对固定了,如“月、柳、夕阳”等,鉴赏者就可以多重视积累,以便于更快更准确地理解诗词。
总而言之,教师如能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多关注诗歌文本,从文本中寻找信息,并加以概括分析,那么就能很好地理解诗歌中所涉及的形象,更能在文本中认知那些或隐或显的诗人形象,进而准确地把握诗词情感流动的脉搏,当然在答题的过程中也能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高尔基.文学书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2]丁帆,杨九俊.唐诗宋词选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4.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答案 篇四
第一课时 【探究案】
1、【简析】: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 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2、【解析】:从环境描写看,陆鸿渐的新居虽离城不远,但已很幽静,需沿着野外小径直到桑麻之中才能见到。再加“篱边菊”的点缀,可看出是一个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作者的动作(扣门)、心理(欲去问西家)及邻人的叙述(归来每日斜),烘托出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也表现出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答案: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答题步骤:
1.诗歌塑造(描述)了什么形象。(给予一个准确定位:遭遇,性格+身份)2.形象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结合表达技巧)3.形象的意义。(寄托的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检测案】
【答案】本诗刻画了一个因在客中度节而思念家人的形象。“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还应说着远行人”既说明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也体现了家人对诗人的思念。
第二课时 【探究案】
1、这首诗紧扣标题中的“待”字,描写诗人等待客人的种种情景:一大早打开重门等待储光羲的来到,诗人坐立不宁,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坐下去,都在倾听友人来到时的车马声。好像(“要欲”)听到友人身上佩戴的玉石撞击的清脆之声,正要出门去迎接,谁知这是一种错觉。可见诗人等待之急切。然而,从早一直等到晚(“晚钟鸣上苑”),外面下起了“疏雨”,友人没有到来。于诗人终于明白了(了 自,已经明白),友人不会来了。“临堂空复情”,是自己自作多情(空复情,自多情)。可见本诗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表达了盼望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者说表达了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
2、(1)寒冷、寂静(或:冷峭)
(2)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3、“寥落”、“寂寞”渲染了古行宫凄凉萧索的氛围;“宫花”、“红”与“白头宫女”既是比喻,又是对比,“说玄宗”轻轻一笔,给人以无尽的沉思,从而生动地刻画出一群令人幽怨的宫女形象。
4、【解析】: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答案: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
5、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倚楼怀人的女子形象。诗歌巧妙运用比兴手法,在朦胧的月色下,映入她眼帘的山容水态,都充满了哀愁。上片已流水和高山比喻思妇怀远之情的深长和凝重,下片直述念远恨别的情怀,并点明思妇怀远的时间、情状和地点。表达了女主人公因思念远方亲人而无限哀怨忧伤的情怀。
【检测案】
(1)是一个表面旷达闲适、内心却抑郁不平的隐士(或:落寞英雄)形象。
5.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之形象鉴赏分析 篇五
【考点突破】 形象是诗歌表情达意的载体。要理解诗歌的情和意,首先要从形象入手。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其中人物形象又有两种类别,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指那些托物言志诗中所吟咏的形象。景物形象则是指各种诗歌中描绘的生动、形象的自然景象和人工景象,如日月风云、湖光山色、田园桑麻、楼台城廓等等。诗歌里,形象和情意结合被称作意象,意象是古典诗歌鉴赏题考查的一个重点。(考查意象的题目,主要有把握意象的特点、分析形象与内容情感的关系、理解形象的寓意、表现形象的技巧、通过形象理解意境、通过形象理解哲理等。)
鉴赏诗歌形象,首先是识别,也叫感知。要了解诗中写了哪些具体形象(具象),有些形象还呈迭加形,这些具象合起来是要表现一个什么形象,弄清它们的字面意义。其次是分析特点。人物形象的性格品质特点,物象和景象的突出特征等,要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以便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再次是体会形象中寄寓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古典诗歌的形象使用,往往是有规律的,他们的联想思路与当时的文化意识有关,诗歌中很多形象往往被赋予某种特定的含义,这种形象就成为了诗歌意象。这一系列意象都是评价诗歌的思想和感情的门径。我们可以积累一些古典诗词意象方面的材料,作一些鉴赏练习,以提高鉴赏能力。
【典例调研】
【典例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咏柳
曾巩
用心
爱心
专心 1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赠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1.这两首诗中的意象各自有何特点?它们各自实际的寓意是什么?
2.这两首诗同是以柳为吟咏对象,从形象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分析〗这两道题考查对意象的理解和把握,并由此分析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两题,要从诗歌所描写的形象入手 ,分析其各自特点,并由此探究诗人表达的感情。这两首诗同为咏柳,但是各自柳的意象是不同的。曾诗较为浅显,描写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如在目前。后两句是冷静地告诫,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作者的批判讽刺意味很浓。李诗则较为含蓄,全诗八句,纯用白描,篇中不着一个“柳”字,却句句写柳。首联写柳树从北到南,无处不在。“掩映”“参差”写出了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点出时间是春天。颔联写柔长的柳枝在春风的吹拂下,翩跹起舞。“风流”“婀娜”写了柳的体态轻盈,宛若妙龄女郎,非常动人。
用心
爱心
专心 2 颈联、尾联写绵延不断的柳色牵引着诗人的目光,越过桥堤,来到了繁华的人间。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而其中也暗含离凋谢不远的意味,透露出诗人的痛惜之情。诗中的“柳”像是一位身影窈窕、婀娜多情的女郎。咏柳实际是咏人,对柳的爱怜,实际上表达的是对人的依恋和思念。
〖答案〗
1.曾诗中的“柳”意象的特点是还未成熟,借得东风之力便轻狂乱舞,不曾想到也有凋零的时候。寓意是讽刺和警告得志便猖狂者。李诗的“柳”意象的特点是窈窕美妙,婀娜多情。其寓意是美好多情的人,美好难忘的事或者理想总是令人有无尽的怀想。
2.曾诗表现了作者对得志便猖狂者的讽刺、厌恶之情。这从“乱”, “倚得”,“猖狂”,“不知”等词语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得到这种讽刺、厌恶意味,尤其是整个意境全部笼罩着这种感情。李诗表现的是作者对“柳”的喜爱、依恋和思念之情。诗歌把“柳”放到几个地方(都是能引起志愿之思的地方)来写,写她无处不在的掩映、参差,既是写实,这些东方确实有柳,而又是一种思念之际的幻觉,诗人赋予“柳”以温柔多情的美好内质,且不说“风流”“婀娜”,仅第三联就把她多情难舍、情意绵绵之状写得动人心魄。如此之“柳”,如何使人不爱?
【方法探究】意象是蕴含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诗歌往往通过写景状物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诗讲含蓄,作者在诗歌里往往不一定把思想感情直接表达出来,而是借助某些形象去含蓄地表达。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要有借助意象分析去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意象,可以由描绘意象的词语入手,进行意象指认和迭加,进而推断思想感情。如南宋诗人徐元杰的《湖上》:“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作者用“花
用心
爱心
专心 3 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这些意象,写春游西湖所见的景色,优美、灿烂、热烈,充满生气又不失平静,由此可见诗人快乐的心情。结合后两句的“人意好”和箫鼓鸣奏,更加显示出诗人愉快欢欣的感情。
【误点警示】缺乏必要的知识积累而误解诗意。诗歌鉴赏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才可以顺利解读意象,把握诗意。如李商隐的《赠柳》,读到首联就会遇到“章台”、“郢路”两个“拦路虎”。如果不理解“章台”本是汉代长安的街名,后来就代指长安,“郢路”指通往楚国都城郢都的路途,是重返国门之路,就很难理解诗人在说“柳”在北在南,在各处都有,并且是国都之地,士人向往之地,这里隐含了诗人的一种难言的思念之情。这里的思念对象,表面是多情的“柳”,是意中人,结合附着主意象的环境意象,作一定的推测,才能体会到,这是一种信念、一种理想,也许是一种隐隐的失落感,或者是沉沉的忠心志。
【典例2】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其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这支曲子写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这道题考查对元曲意象的分解理解和整体把握能力以及分析意象与作者思想情感的关系的能力。我们首先可以从词句入手,寻找意象,然后整体感受,构建画面,把握诗作者的思想感情。“西风”为秋风;“信”为离别才有的物事;“雁”候鸟也,与“我”之“归未”相应,别出意味;“红叶天”,秋天之谓;红叶,就是枫叶。深秋枫叶红遍,霜林如醉。杜牧《山行》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
用心
爱心
专心 叶红于二月花。”“黄花地”,指菊花满地;“芭蕉”“雨声”,雨打芭蕉,谓孤独愁苦,时光难捱的境界,刘光祖《昭君怨》有“疏雨听芭蕉,梦魂遥。”由此可见,此曲看为写景,实为写情,抒发游子怀乡之情。他接到万里之外的家书,内心悲愁,亟盼如候鸟般也能回归家乡。可以理解为作者写自己愁苦心情,也可以理解为他为游子代言,表达了他对游子的深切同情。
〖答案〗西风、啼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秋风萧瑟、雁啼花落的时候,离家在外的游子,偶接家书时那种万般无奈的愁苦情景图。寄予了作者漂泊在外、事业无成、有家难归的苦闷之情。
【技巧点拨】诗歌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说理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诗人的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读者欣赏诗歌,就要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把握意象,从一个民族特定的文化出发,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一提到菊花,往往表达“不畏权贵,追求淡泊”的情感,塑造的往往是隐士的形象;一提到“月亮”,往往指“思乡”之情,塑造的往往是游子的形象;一提到“杨柳”,往往指“朋友依依惜别之情”,塑造的往往是“好友”的形象;一提到“鸿雁”,往往指书信,指“羁旅伤愁”的情感,塑造的也往往是“思乡者、思人者”的形象;一提到芭蕉、雨声,就想到孤独寂寞。等等,对于意象,我们可以积累一些古诗常见的例子,以便形成一种文化积淀,如此做起题目来,就会得心应手。
用心
爱心
专心 5 【知识拓展】当看到一道诗中的意象后,如何判断其所指代的象征义呢?可用下述三种方法:
(1)套用法。把平时积累的意象的象征义识记住,考试时直接套用。平时复习时可以搜集一些,作些分析,形成印象,考试时可以套用。
(2)联想法。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其本来义和指代义往往在特点上有某种联系。如梅因傲冬而开,故常取其不畏邪恶之义;竹因空心,故常取其谦虚,又因其直而有节,故常取其有气节义,等等。
(3)谐音法。古代的很多意象其本来义和指代义往往也有这种联系。如“柳”因与“留”谐音,故常取其“不愿朋友离去,依依惜别之情”,“莲”因与“恋”谐音,故取其作为爱情的象征。
【典例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横波亭(为青口帅赋)
元好问
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
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秋。
疏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
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1.这首诗首联写了什么意象?请简析其特点。
2.颈联所写情景特点是什么?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3.本诗为青口帅所作,既赞颂青口帅,又借此表现自己的心怀志向。你读了本诗感受到一种怎样的形象?表达了诗人自己怎样的心怀和志向?
用心
爱心
专心 6 〖分析〗这三道命题都从形象理解的角度立意,考查对诗歌形象的理解把握能力,切口较小,但是要准确理解,又必须对整首诗有全面的把握。这符合诗歌考试命题的思路。切口小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表现理解能力,少写点字;而立足全诗理解才能做好题,是真正能力的反映。这首诗借对登横波亭的情景描写,寄托对青龙帅的殷切期望,反映了金人爱国志士对国家时局艰危的深切的忧患意识和深沉的爱国情怀。首联入笔写亭,突出其孤危豪迈之感,一“孤”字独显伟岸、无与匹敌之感,“突兀”有横空出世之意,高已高矣,又下临飞流,更是气压“群楼”,独展雄姿,堪为龙首。站此楼上,放眼四观,阔大之象,伟岸之姿,令人陡生豪情。到颈联诗人笔锋一转,写清江寒景,鱼藏水底,雁唳长空,惨淡肃杀,一派清寥,暗示时局艰危,令人忧心。尾联一展雄情豪意,夸赞青口帅雄姿英发,定能深孚众望,收复失地。那情那志,可谓是豪迈之极,读来令人心热魄动。回答这三道题,需要在诗歌整体精神的观照下,结合具体要求做具体回答,切忌大而不当、说大话空话。
〖答案〗
1.这一联的意象是“孤亭”,其特点是孤危、挺拔,上插云空,下临飞流,气压群楼,气势凌人。
2.颈联以六个名词平列,贯一“秋”“夜”时间,勾画出雁唳长空,鱼潜水底的凄清江景图。在全诗中,这一联不仅在结构上造势生澜,在构思上推进文意,更包孕对国家时局艰危的担忧,为赞颂或期望青口帅张本。
3.诗人借环境勾勒,衬托出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坚定威武,无出其右的将军形象,借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危难的担忧和对将帅真诚深切的期望之情,表现了自己赤诚的爱国情怀。
【方法探究】欣赏诗词曲中的形象要利用想象,善于补充,巧用互衬,互相彰显,做到心“领”神“会”。诗词曲塑造形象,因其字数、格律等等限制,往往只是抓住特点,传神式点画,利用互相补
用心
爱心
专心 7 衬的手法,相互印证、启发,有时只是限定方向,由读者去补充完善,有的还有言外之意,象外之音,需要我们仔细按照一定的方法仔细品味,抓住特点,感受神韵。如上题中的诗歌,要理解“孤亭”形象,除了对字词独特韵味的准确把握外,还需要联想到与“元龙”“百尺楼”相关的典故,赞赏陈元龙的气势豪迈和刘备对许汜说的盛气凌人的话,传达出豪迈之气。结合颔联的博大气势,联想到人登此楼时的形象气质,面对此景凝神思索国家现状的百忧揪心的神情,到慨然下定决心的勃然形象。这些都需在想象补充中完善。同时,在理解这将军形象的同时,联想、以实显虚,发现这形象背后的诗人自己。在形象认识过程中,要注意诗歌常用的含蓄、双关、象征等艺术手法,理解其明言此实在彼的特点,有时还要结合诗人遭际、时代背景等来理解。
【技巧点拨】解答“理解诗歌形象”题,实质上是对诗歌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对诗歌意境的体味问题。一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全诗的意象有哪些;第二,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一个什么样的意境,有何特点;第三,为什么创设这样的意境,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高考命题在考查诗歌形象上,也主要考查两点,第一,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第二,对诗歌意象的体味,包括诗歌的色彩、构成、情味等。
1.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可以用“形象类型划定法”来分析,即按照古典诗歌常见形象类型来进行具体分析,其主要类型,如忧国忧民型,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型,寄情山水、归隐田园型,豪放洒脱型,爱情绵长型等。归入这些类,再作具体入微的个体分析,以显影其个性特征。
2.对诗歌意象的体味,实际上是对诗歌的色彩、构成、情味等作出具体理解。可以采用“意象类型找位法”来分析,即诗歌意象一般可分为情、物、景、事、古迹等类型,而每一类中的景物或事物、古迹等,往往有特定的文化积淀,形成独特的意蕴寄托,我们要做这方面的积累。同时,用心
爱心
专心 要结合对作者的个体认识和对时代背景的联想。分析这些景物等与作者的“情”的结合点在哪里,体味其独特意味,感受其独特形象,如此,才能准确而有创建性做题。
【典例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题目。
古诗
无名氏
橘柚垂华实,乃在深山侧。闻君好我甘,窃独自雕饰。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芳菲不相投,青黄忽改色。人傥欲我知,因君为羽翼。
1.这首诗塑造了怎样一个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塑造形象的手法?这个形象有何象征意义?试简要赏析。
2.钱钟书说:“取譬者用心或别,着眼因殊,因而旨则异。”屈原以橘寄托对自己坚贞品质的宣言,杜甫借橘劝戒肃宗停止贡橘之举,张九龄借橘抒发被人排挤不得信任的怨叹。你怎样评价这首诗里的“橘”形象?
〖分析〗这两道题,一道把诗的形象与表现手法、诗歌象征意义结合起来考查,一道提供背景知识,要考生对诗歌形象作出自己的评价,属于开放性、拓展性、探究性题目,具有创新意义,符合新课改精神,可以特别关注一下。这首诗用拟人化的的手法,以橘自比,表示自己胸有大志,拥有大才,可惜被闲置不用,希望得到引荐。整首诗都以橘的口吻来写,写其硕果累累,满腹希望,担心时光荏苒,空掷岁月,私下听说某官员爱好其味美,便更加着意修饰,表示希望之意。暗示的却是当时的知识分子要想仕进的艰难,常常要干谒达官显要。这种一字不提人如何,全篇都写橘形象的诗歌,理解起来就要懂得诗歌创作的特有象征手法。至于比较,如果有较宽阔的知识面,用心
爱心
专心 9 作起来更容易,即使不太了解题干所说的几位诗人的诗,根据本诗形象的理解,也能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硕果累累,香郁芬芳,却被弃置山旁,满腹忧虑,满腹希望的橘柚形象。采用白描和拟人手法来写橘柚,实际象征的却是身怀高才,却施展无门,被弃不甘,意欲进取的知识分子,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常见状况和心理。
2.本诗旨在借橘以达自我推荐,希望得到引荐之意,虽然不免谄媚低俗之气,但进取向上希望发挥作用之心也不能不说是积极可取的;虽然显得境界不高,但反映当时一般士人心理也是惟妙惟肖的,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士人也难有其他出路。(言之成理即可)
【误点警示】 误点之一,不会联想,过于着实。诗歌形象理解的虚实、象征、彼此等手法很重要,过于着实,往往堵塞了进入诗歌实际要写的形象理解之路,只看到所写之橘,不见橘象征之人;只见所写之景,不见写景之人;只见所写之象,不见反映之内心。这样答题,不免有隔靴搔痒之弊。
误点之二,大而化之,不能落实。诗歌鉴赏题一般要求根据所给定诗歌作答,而往往有人答题时忘记了这一点,写几句所有诗歌都能用上的话,没有体现“个体特色”,这样的答题看似正确,实际没有意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总结积累的一些意象象征意义、诗人形象类型、常见鉴赏用语等等,不能化知识为能力,不能活学活用,往往效果不佳。
【方法探究】 弄通字义,读懂诗句,是鉴赏诗歌形象的第一步。弄懂字义,不仅需要理解一般字面意义,更需要结合语境和文化背景,理解其言外之意、象征意义。如2007年全国卷III第9题,答题时,就要结合注释了解作者,再紧抓写意象“琴”、“棋”和情感“怜”、“爱”、“系”等词语,用心
爱心
专心 理解诗的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诗人以“琴”、“棋”的“直”、“方”品质自比,描绘自己小斋独处,只与琴棋相伴,不“系”(牵挂)国家兴亡的情怀,抒发诗人对个人遭遇的感慨。
把握虚实,联想推测,是鉴赏诗歌形象的关键。诗歌往往写风物而寄情怀,借景以抒情,托物而言志,我们需要弄清这里字面与所寄,实写与含蓄的关系,根据诗歌鉴赏规律,想象推测,洞幽烛微。如2007年辽宁卷15题,所选两首诗都是写景抒情诗,景中有情,寓情于景。实写景,景含情,理解时,就必须由所写之实景,加以联想,合理推测,进入“虚”(即不在字面)情,才能准确作题。两首诗写的都是夜景,但只有从王诗的“落”、“鸣”之实中,看出蕴涵在内的“动”。内心的躁动;从周诗的“静”、“不闻”、“不知”中看出内在的宁静与安适。
【强化闯关】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杂诗三首(其二)
张翰
东邻有一树,三纪裁可拱。
无花复无实,亭亭云中竦。
隙禽不为巢,短翮莫肯任。
(1)这首诗从内容角度看,属于 诗。诗主要写了什么意象?请简要概括这个意象的特点。
(2)诗的最后两句对诗歌主体意象起什么作用?这样写是用的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用心
爱心
专心 题义公禅房
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1)这首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自然风景?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描述一下。
(2)这首诗所写自然景物与人物形象有什么联系?与作者自己的情怀有什么关系?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试题。
山行
项斯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缫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1)诗的颈联写出了怎样一种情景?你从其间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请你用文字描画出诗的尾联画面,并说说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试题。
咏河市歌者
用心
爱心
专心
范成大
岂是从容唱《渭城》?个中当有不平鸣。
可怜日晏忍饥面,强作春深求友声。
(1)诗中的“歌者”是怎样一个形象?
(2)诗人对“歌者”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5.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试题。
鹧鸪天·东阳道中
辛弃疾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1)这首词上片写出了怎样一种自然景色?
(2)词的下片写了什么景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6.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试题。
闲居
方孝儒
雨歇阶草净,鸟鸣丛竹中。
偶无轮鞅过,遂与山林同。
曦发庭际日,振衣松下风。
自非捐世故,谁得此相从。
用心
爱心
专心
13(1)指出首联中的意象,说说这是怎样一幅画面。
(2)请简析颈联的形象特点,并简说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7.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后面的试题。
〖双调〗庆东原·次马致远先辈韵九篇
张可久
山容瘦,木叶凋。对西窗尽是诗材料。苍烟树杪,残雪柳条,红日花梢。他得志笑闲人,他失脚闲人笑。
(1)小令前六句写出了怎样的景物?这景物是怎样发现的?
(2)
七、八句的议论与前面的写景有什么联系?表达了怎样的态度?
参考答案:
1.(1)咏物诗 诗写了一棵落寞的奇树。这棵树无花无实,但高大挺拔,禽鸟也不愿理睬它。它象征着正直的人不被恶俗社会所重视。
(2)这两句对主体意象起侧面烘托作用,这样一棵大树,却连小鸟都不愿在它身上做巢栖息。用的是侧面描写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中那种趋炎附势、贬抑人才的世相的批判,对怀才不遇、难为世用的深沉感慨。
2.(1)诗人描画了这样一幅自然山水画,在挺拔秀美的山峰上有一个禅房,人在此瞻仰高峰,俯瞰深壑,远观四周,雨过天晴时,夕阳西下,天宇清新,山峦洁净,晚霞夕岚,相映绚烂。
(2)这自然景物是为展示人物情怀节操的陪衬的。在此高雅深邃的山景中,方显出主人公眼界的高远,襟怀的阔大,志趣的高雅。诗人借景写人,称颂纤尘不染的人格操守。由此表达自己的隐逸情怀。
3.(1)茅舍里飘出炒茶叶的清香,竹篱外传来缫丝的声音,山里人家一派劳动的和谐快乐的场
用心
爱心
专心 面自然推出,体现了诗人愉快欣赏的心情。
(2)诗人正在享受着农家和乐的劳动协奏曲,不期遇到卖药归来的客人,便毫不犹豫地跟随着一起步入深山导云中去。透露出诗人更喜欢隐逸山林的情怀。
4.(1)这位“歌者”是孤苦无告,身陷绝境的民间演唱艺人,他忍饥挨饿,街头卖唱,希望得到救助。
(2)从对歌者催人泪下的描写诗句和能够体会其中寄予中,可看出诗人对这位歌者充满了同情怜悯的态度。
5.(1)上片写出了青山碧绿,花朵娇艳的自然景色。
(2)下片写行人历历,征马萧萧,旌旗飘飘,摇鞭吟诗的生活情景。表现了诗人愉快得意的心情。
6.(1)净草,阶上净草,雨后阶上净草;鸣鸟,竹林,竹林中鸣鸟。这是一幅初雨过后草青阶净,竹林鸟鸣的清新山居图。
(2)这联诗写人物形象,他洗头发,晒太阳,抖衣服,吹吹风,一派清洁清爽的面貌,要表达的是诗人保持高洁情志的情怀。
7.(1)写出了几幅宜人的图景:秋风萧瑟,树叶凋零,山姿清矍,暮霭笼罩山林,春柳点缀残雪,艳阳映照花丛。这些景物都是从书房的西窗朝外看发现的。
(2)后两句是映衬欣赏美景需要平和的心态,世俗庸人难得有此眼光。表达了诗人对“闲人”的否定态度。
用心
爱心
6.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篇六
一、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花草类(1)菊:隐逸、高洁、脱俗(2)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3)兰:高洁(4)牡丹:富贵、美好(5)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6)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7)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8)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生活的轨迹就是一个永恒的圆,终点也就是起点。关心如火把,上进心像梯子,责任心是勇气的指向标。树木类(1)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2)黄叶:凋零、美人迟暮、新陈代谢(3)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4)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5)竹:气节、积极向上(6)梧桐:凄苦(7)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风霜雨雪云类(1)海浪:人生的起伏(2)东风:春天、美好(3)春风:旷达、欢愉、希望(4)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5)天阴:压抑、愁苦、寂寞(6)海浪的汹涌:人生凶险、江湖诡谲(7)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8)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9)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10)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11)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12)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13)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14)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动物类(1)子规:悲惨、凄惨(2)鱼:自由、惬意(3)鸿鹄:理想、追求(4)猿猴:哀伤、凄厉(5)乌鸦:小人、俗客庸夫(6)沙鸥:飘零、伤感(7)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8)(瘦)马:奔腾、追求、漂泊(9)(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10)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器物类(1)玉:高洁、脱俗(2)簪缨(冠):官位、名望 颜色类(1)白:纯洁无瑕、丧事(2)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3)绿:希望、活力、和平(4)蓝:高雅、忧郁(5)黄:温暖、平和(6)紫:高贵、利国利民(7)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对死者的怀念、命途的多舛 除非你自己弯下腰,否则没人会跳到你的背上。成功的画卷,要用自信的画笔去描绘。其他类(1)英雄:追慕、自愧自叹(2)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3)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4)草原:辽阔、人生境界、人的胸襟(5)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6)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7)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8)城市(市井):繁荣热闹、富贵奢华(9)破晓:初现希望(10)朝阳:希望、朝气、活力(11)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12)深夜:愁思怀旧
二、诗歌的语言 这部分涉及的考点有炼字、音韵、格律(押韵、对仗等)、简繁、用典等。在这里我们把炼字以外的内容称之为炼篇。1.炼字。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艺术,古往今来的诗家都非常重视炼字,有“诗眼”“词眼”之说。一般指五言之中第三字,七言之中第五字,也有以第二字、第四字乃至末字为“眼”的。其实“眼”就是诗句的关键处,不拘在腰在膝在足。动词、形容词等是古诗炼字的重要内容,其他一些词语如名词(意象名词、表颜色的词)、副词、数量词也常常耐人寻味。还有一些特殊形式的词语,如叠词、拟声词、意象名词罗列等,常能表现出特殊的表达效果: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拟声词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多个名词连用,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2.炼篇。对于绝大多数的诗,炼字只是其锤炼语言的一部分,如果一味强调炼字,就会使诗歌陷于“有句无篇”的误区,所以诗人们同时也非常重视对“篇”的锤炼,即应包括格律的锤炼与总体语言风格的把握。总体的语言特色包括一句话或者全篇的语言特色。诗歌的语言风格常见的有平淡、工丽、直率、委婉(含蓄)、清新、简洁、明快、自然、飘逸、清幽、雄奇、豪放、浑厚、旷达、悲慨、苍凉、沉郁、低沉、舒缓、洗练等。需要指出的是每一个诗人都有各自的风格特点,而同一个诗人也可能具有多种风格。3.注意诗歌语言的变形。诗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要把握词性的改变,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了解诗歌组织语言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如果别人给我一枚枫叶,我将还他整片枫林。今天你抛弃时间,明天你将被时间抛弃。
三、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表达技巧指的就是在进行诗歌创作活动时所运用的技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而就古代诗歌而言,描写、抒情两种表达方式比较常见,是考查的重点。2.抒情方式 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等。一般情况下,写什么景抒什么情。个别时候以乐景抒哀情,目的是增加哀的程度。3.表现手法 主要有渲染、烘托(包括正衬和反衬)、白描、悬念、赋比兴、联想想象、动静相衬、以动写静、列锦(名词罗列)、虚实结合、欲扬先抑、寓褒于贬、明褒实贬、言此意彼、换位思考、画龙点睛、以小见大、语序倒置、情景理合一,等等。4.行文结构 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承上启下、起承转合、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衔接、铺垫、伏笔、照应等。5.材料取舍 有主次、详略、繁简等等。材料是构成文章的血肉,材料的详略取舍往往体现了作者的用意。6.修辞手法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对比、起兴、反复、设问、互文、用典、象征、寄寓、寄托等。在实际运用中,多种修辞往往是交叉在一起的。
7.学习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心得体会 篇七
徜徉在这部宝典中, 如果学生还不会透过字面去体味诗歌的“言外之意”, 老师依然把一首首优美、清新的诗肢解成字、词、句的知识点堆积, 那我们就不要指望语文课能濡染心灵、陶冶性情了。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在诗歌鉴赏中有一些个人的体会。
一、以读带讲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因为诗歌有特定的节奏和音韵, 所以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体会出诗人或喜或悲的情感, 才能自然而然地获得与诗人感情上的共鸣。不读, 又焉能体会得出诗人的喜悦、忧愁或凄婉呢?
因此诗歌仅靠老师讲是不行的。那么我们的语文课为什么不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 去品味呢?最早的诗歌不就是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浅吟、低唱, 动情处放声高歌呢?在琅琅读书声中, 来体味“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 “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 来揣摩李白、苏轼的豪放, 杜甫、辛弃疾的雄浑。
二、借助多媒体, 优化诗歌教学过程
诗歌是想象的语言。其特有的含蓄和意境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审美享受, 但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意境, 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成为诗歌教学的一个难点。而恰当地运用多媒体, 能有效地弥补常规教学的不足,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歌特定的氛围中。
比如在讲王维的《山居秋暝》时, 可用图片将朗朗明月、密密松林、潺潺流水表现出来, 甚至可以用音乐表现水流的声音。又如讲《念奴娇·赤壁怀古》时, 可用画面展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直观、醒目的画面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总之, 运用多媒体, 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让诗歌教学激情澎湃。
三、以点带面
诗歌有独有的艺术技巧。比如意象、意境等, 对于高中学生, 应该系统地掌握这些知识, 就可用来自学了。教师不能一首首地教完就算完成任务, 更应该“授之以渔”。所以, 教师可以用一些专题来集中讲授这些知识, 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比如, 李清照的《声声慢》, 用秋风、黄花、梧桐、细雨等典型意象来诉说词人凄苦、孤寂、悲愤的内心感受。如果我们抓住这些意象引导学生深入挖掘, 就可以对这首词做深刻而准确的理解了。
四、以练带学
物质发达的今天, 浮躁的人类却不愿去聆听大自然的天籁之音。那就让我们以课堂为阵地, 让学生真正感受诗歌的美。
可以发动学生自己创作诗歌, 而想写好古诗词, 必须掌握一定的平仄、押韵、对仗知识, 这样就逼得学生自己去学, 无疑比老师单纯的灌输效果更好。写出来, 再按意境高低, 技巧强弱等评奖, 优秀作品搞展览, 这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并挖掘学生的潜能。而这不正是素质教育下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生动体现吗?
8.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探讨 篇八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重要板块,同时也是学生进行高中语文学习的一大难题。教师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应当遵循学生的自身特征发展以及诗歌鉴赏的特点来对学生进行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从而有效地提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水平。
一、从分析诗歌意境来进行课堂教学
所谓作者的心中有路,学者在进行学习时,只需要跟随其道理进行学习,就能看到作者最真实的想法。而能够真正地引导学生将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得一清二楚的老师才是好的优秀的老师。由此可见,进行诗歌鉴赏教学的起端,应当先教会学生从理清作者思路入手,但是诗歌本身同其他阅读教学有着极大的不同,其不同于小说、散文以及戏曲,诗歌大多没有良好的故事情节,诗歌的语言有着极大程度的跳跃性,表现形式较为含蓄,学生在进行诗歌学习时,往往只能看到诗歌的表象,而其中表象正是进行诗歌鉴赏的重要单位,是作者的心情以及想法的具体表现形式,学生只有准确地认识和了解表象才能对诗歌的内涵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因此,进行诗歌鉴赏应当从分析意象出发,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诗歌结构以及作者的情感进行相关的分析研究,真正意义上将诗歌鉴赏步骤规范化,教会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的方法,从分析诗歌意境入手,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进一步有效地进行诗歌鉴赏。
二、通过课外阅读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多多进行课外阅读,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感,对进行诗歌鉴赏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日常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有效地利用课外时间以及早读时间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例如: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在学习过了《沁园春·雪》一课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其他的毛泽东的诗篇,诸如:《卜算子·咏梅》之类的文章,让学生对毛泽东不同时期的作品有一定的了解,真正体会伟人的内心世界。
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时,可以对学生进行规定性的任务教学,让学生对好的诗篇以及有意义的诗篇进行背诵,通过对名人诗篇的背诵来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尽管学生在进行诗歌背诵时,会感觉困难,大多数学生尽管很快能背诵某一诗篇,但是也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忘记了,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地利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诗歌学习以及背诵的兴趣,甚至应当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巩固背诵效果,教师应当教会学生记忆规律,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记忆以及背诵,从而有效地提升高中诗歌鉴赏教学效果以及提升学生的高中诗歌鉴赏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应当充分地注重诗歌鉴赏教学,加强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当注重教会学生从分析诗歌情境入手进行诗歌鉴赏,并且鼓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进行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从而有效地提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马秋红.探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有效性[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2(12):58-59.
[2]王琳.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有效性[J].华章,2013(11):227.
[3]魏江涛.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学习:下,2013(5):45-47.
(作者单位 甘肃省合作市中学)
9.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技巧 篇九
【第一步】抓关键点:
(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诗眼(某一重点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
(2)下看:看注释题解,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3)中看:看全诗主体,找出每句诗的重点词语,特别注意诗歌中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寂寞)。诗歌的后半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歌的主旨所在。
这一步可以归纳为五读: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
【第二步】审清题目要求,弄清答案的赋分点。
简单的小问题问什么答什么,复杂的大问题内容一般包括三个要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内容附后);
(2)手法表现的内容,即结合诗句,分析写作手法和技巧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者是抒发(表明)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或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上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10.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常见意象 篇十
近年高考语文试题进行了调整,加大主观题在试卷中的比重,其中诗词鉴赏的改革尤为引人注目。试题选的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要求考生分析为什么“折柳”是全诗的关键。要回答这个问题,考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古典文化知识,充分认识“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内涵。该诗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如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氵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柳条过千尺。”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像“柳”这样的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许多。
这些事物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如:
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杜鹃”则代表一种悲剧氛围。鉴赏古代诗歌需要了解这些事物特有的文化内涵。下面举例说明:
1、 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无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莹的照辛渐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王跃思故国,表摩纳哥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4、蝉 以蝉比品行高洁。古人一位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倡议蝉的高洁表现自己的品行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
5、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离情别绪相连,表凄凉之意。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倾倒出来,对芭蕉为怨悱。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11.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鉴赏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017
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的重要内容,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最能够体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内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应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能够真正学会理解和欣赏诗歌,真正能够感知文人的情感、思想和艺术技巧,感悟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厚内蕴,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灿烂文化;也能够从中得到更多的感悟 ,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感悟人生,从而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一、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把握诗歌的情感思想
诗歌鉴赏需要在理解思想情感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把握人物形象,体会诗歌中的情感之美、画面之美、艺术之美,这是基础,也是高中诗歌教学的重点。很多时候,学生对诗歌没有真正理解,不能把握诗歌的情感意蕴,也就谈不上鉴赏。高中诗歌鉴赏一定要从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开始,结合诗人的个人经历、风格特点和社会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基本文句,想象诗歌中人物形象和画面场景,把握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抓住最能体现诗歌情感的字眼,理解诗歌的选材、绘景和艺术手法,由此才能真正体会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这首词,需要先让学生了解柳永的经历和作品风格特点,感知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然后让学生逐句了解词的内容,感知这首词中词人在展现在都门外喝酒饯别的具体场景时,是怎样通过环境描写、动作描写、情态描写来展现送别时的场景,将诗词散文化的。再通过想象再现当时的情景,感知词中的作者和其情人这两个人物形象。把握住最能体现感情的词语和句子:“无绪”“泪眼”“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此来感知作者抒发的离别时的难舍和想象离别后的思念。这样才是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才能再进一步上升到鉴赏的层面。
二、鉴赏诗歌的意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含蓄之美,注重诗歌与绘画的融合,体现诗歌的感情内敛之美和意境之美。要想真正感知中国古典诗歌,学会鉴赏中国诗歌,一定要懂得欣赏中国诗歌的画面意境之美,这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重要方式。中国古典诗歌常常是将情感融入景物的描绘之中,以此来更为全面细腻地抒发个人情感。诗歌教学一定要教会学生从把握意象开始,抓住诗人创作时选用的特殊意象展开想象,将静态的文字变成生动的景物,将客观的物象还原成染上感情的画面和意境。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人创作的场景中去,把握诗歌中意象的客观特点和带来的主观感受,以此来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真正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寻找意象,掌握常见意象的基本特点,学习想象和联想,掌握一些基本的术语概括诗歌的画面意境。
例如,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感知作者选择的意象。首先让学生找到作者进行景物描写的句子,再让学生找出典型的意象,通过想象再现词中描绘的画面场景,感知其客观特点以及带来的主观感受。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这些意象,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己的想象,感知词中描绘的雄奇壮阔的画面,以及周瑜这个人物形象,从而体会作者对周瑜的仰慕之情以及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
三、理解诗歌选用的表现手法,体会诗歌创作的艺术之美
中国诗歌不仅情感丰富,思想深厚,而且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学习诗歌鉴赏,一定要学会鉴赏诗歌的艺术之美。诗歌教学在让学生理解诗歌基本内容及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应教会学生分析诗人选用的艺术手法,体会作者高超的诗歌创造能力和艺术驾驭能力,感受中国诗歌的艺术之美。为此,语文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记住一些基本的表达技巧或表现手法的术语,理解这些术语的内涵,并能够结合具体诗歌感受这些手法的具体应用和表达效果,能够真正体会和领悟这些艺术手法的妙用。
例如,学习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让学生在理解诗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感知词中的人物形象,抓住最能体现词人情感的词语“愁”和句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然后,让学生赏析词的表现手法,体会这首词中设问和比喻手法的妙用。尤其是比喻手法的运用,将抽象的亡国之愁恨的感情比作滿江绵延不绝的江水,它是那样之多,那样的没有穷尽。
总之,高中诗歌教学一定要让学生上升到鉴赏的层面,提高他们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让学生能够真正感知中国诗歌和文化,从中感知中国文化的艺术魅力,感知名家大师对社会人生的感悟。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理解和鉴赏能力的提升,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12.试析诗歌中的形象鉴赏 篇十二
一、人物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 (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 、环境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情节为依据, 以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为角度进行。例如: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 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 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 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 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 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分析:从环境描写看, 陆鸿渐的新居虽离城不远, 但已很幽静, 需沿着野外小径直到桑麻之中才能见到。再加“篱边菊”的点缀, 可看出是一个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作者的动作 (扣门) 、心理 (欲去问西家) 及邻人的叙述 (归来每日斜) , 烘托出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也表现出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参考答案: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 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 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 表现了其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答题模式:人物是一个 (性格, 追求、品性) 的形象+诗句简析。
二、景物形象
鉴赏此类形象, 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形象的自然属性为依据, 挖掘其社会属性 (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等) 。我们按照景象和物象两类进行分析。
A.景象:诗中的景象是为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 (季节、时节、地域等) 、场面描写 (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 、色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物是人物 (往往是诗人自己) 感情的外在表现。因此我们可遵循“概括景象 (意境) 特点、描摹诗歌图景、剖析作者思想”的思路进行分析鉴赏。例如: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 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 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是指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 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 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劲气势, 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答题模式:描写了 (氛围特点) 的景象+情景再现+剖析作者思想。
B.物象:即作者以人格化的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 通过这种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 言情, 言心声。因此我们通过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 凸现其自然属性, 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 情为何端。例如:
早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 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 疑是经冬雪未销。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分析解答: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比喻、疑梅为雪之错觉, 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 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答题模式:展示 (或塑造) 了一个 (物的自然属性) 的形象+诗句简析+展示 (或塑造) 了一个 (物的社会属性) 的形象。
13.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篇十三
1.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a.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14.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要善于推敲 篇十四
鉴赏评价是人们阅读作品时对作品的感受、分析和评论,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也是阅读的最高层级。
下面总结教学过程中同学们容易出错的几个点,希望对即将进行诗歌鉴赏复习的同学有所帮助。
一、易混术语区分(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四个方面: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 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二)“情”、“志”的区别
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例如,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
(三)“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四)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二、常用答题方法
(一)找出“冷词”“暖词”
诗歌中,某些词语的色调实际就是作者感情的暗示,在分析时首先应该找出。浙江省2005年高考诗歌鉴赏第16题: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齐安郡中偶题 杜 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15.诗歌鉴赏之炼字 篇十五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 就曾让贾岛煞费苦心, 甚至冲撞了韩愈的官轿。还是韩愈帮他定了这个“敲”字。“推敲”一词也作为“在文字上用心雕琢”的代名词而自此流传下来。“春风又绿江南岸” (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传说, 王安石在写这句诗句时, 在原稿上曾经换过许多字, 都不合意, 修改了好多次, 最后才选定了这个“绿”字。这个“绿”字用得很好, 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 生动而又形象地写出来了, 给人以动的感觉。这句诗是写景, 触景生情, 为下句的抒情做了很好的铺垫。李频与方干为吟友, 题有《题四皓庙》诗, 自言奇绝。诗云:“东西南北人, 高迹自相亲;天下已归汉, 山中犹避秦;龙楼曾作客, 鹤氅不为臣;独有千年后, 青青庙木春。”示于干, 干曰:“善则善矣, 然有二字未稳。‘作’字太粗而难换, ‘为’字甚不当。干闻‘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 请改作‘称’字。”频降伏, 且自惭悔前言之失, 遂拜为一字之师。
一、何为“炼字”?
炼字, 指锤炼词语, 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 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分析炼字, 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表现效果。“诗眼”和“炼字”有所区别。某个字炼得好, 能显示题旨, 这个字就是诗眼, 如王安石的【葛溪驿】:“缺月昏昏漏未央, 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 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 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 正抱疏桐叶半黄。”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 以“乱”为诗眼, 情景交融, 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 点明“乱”的部分原因, 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 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 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 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再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 使得全句增色, 它是炼字, 并不是诗眼, 该诗的主旨是在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中表达出的。沈德潜曾言:“古人不废炼字法, 然以意胜, 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 常字见险, 陈字见新, 朴字见色。”从众多诗例来看, 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炼字, 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 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于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 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二、所炼之字的规律:
(1) 五言炼第二字:“一看肠一断, 好去莫回头。” (白居易《南浦别》)
(2) 五言炼第三字:“独行穿落叶, 闲坐数流萤。” (林景熙《溪亭》)
(3) 五言炼第五字:“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4) 五言炼第二字第五字:“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
(1) “看”字看似平常, 实际上非常传神, 在诗中指回望。离人孤独地走了, 还频频回望, 每一次回望, 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 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只一“看”字, 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2) 诗中的“穿”、“数”二字是典型的动作细节, 体现了作者的心理。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 月上高树, 酒已半醒, 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 “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 “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3) 薄暮之景, 山雨初霁, 幽静闲适, 清新宜人。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 一尘不染, 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 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 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 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 好似婉转的“小夜曲”奏鸣。“照”与“流”, 一上一下, 一静一动, 静中有动, 动中有静, 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 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 创造出如水月镜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此种禅意非隐居者莫属。苏轼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的典范之秀句。 (4) “阔”, 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 江水浩渺, 放眼望去, 江面似乎与岸平了, 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 写得恢弘阔大, 下一句“风正一帆悬”, 便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 是因为只“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 但很猛, 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 又是和风, 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 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 如王夫之所指出, 这句诗的妙处, 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姜斋诗话》卷上) 。可以设想, 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 总要转弯子, 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 即使风顺而风和, 却依然波翻浪涌, 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 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5) 七言炼第二字:“日斜江上孤帆影, 草绿湖南万里情。” (刘长卿【别严士元】)
(6) 七言炼第五字:“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白居易【暮江吟】)
(7) 七言炼第七字:“春水船如天上坐, 老年花似雾中看。” (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5) 这是写作者想象中的景象, 由具体的细写转向宏观景致的粗描。薄暮夕阳下, 孤帆远去;湖南碧草如茵, 愈发勾起作者的情思。应该说, 这情思是非常复杂的, 有对朋友、亲人的思念, 有对仕宦生涯变化无常的感慨, 也有对前程黯淡、事业无成的忧愁, 还有孤帆远行的寂寞, 总之, 作者设想着旅途上的景况和自己的心情。 (6) 残阳照射在江面上, 诗人不说“照”而说“铺”, 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 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 的确像“铺”在江面上, 体现出诗人用词的准确、形象;同时, 用“铺”字还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和江面的平静, 给人安闲、舒适的感觉。 (7) 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凭几舟中的所见所感, 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春来水涨, 江流浩漫, 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 老眼昏蒙, 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天上坐”、“雾中看”非常切合年迈多病舟居观景的实际, 读来倍觉真切;而在真切中又渗出一层空灵漫渺, 把作者起伏的心潮也带了出来。这种心潮起伏不只是诗人暗自伤老, 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绪:时局的动荡不定, 变乱无常, 不也如同隔雾看花, 真象难明。
三、炼动词与形容词
从上文的炼字中, 我们不难发现, 炼的不外乎实词和虚词, 我们还是重点关注一下动词、形容词。
1. 炼动词
一首诗, 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 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 它本身没有表述性, 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 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 这样, 具象动词的提炼, 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 离开了炼动词, 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如“云破月来花弄影” (宋张先《天仙子》) 。这句词词少意丰, 一语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 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 月“来”而有花“影”, 花“影”引出“弄”字, 有“弄”字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仅仅七个字, 从天上写到地下, 云横皓月、风弄花影, 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 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 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 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大家熟知的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一句中的“生”字, 我以前总以为是这个“升”字。细细体味起来, 二者的区别还是很大的。“升”只能描述出明月从海平面上由低到高的渐变过程, 描述的只是月亮本身。而“生”字就不同, 它让我们想到了生产生育的全过程, 其中就暗合了胚胎从无到有到生的整个情节。仿佛大海是明月的母亲, 是她孕育了明月, 又把明月从肚子里生出来。我们看到这一句诗, 似乎是在现场观摩一个孕妇是如何既辛苦又幸福地把一个鲜活的小生命挤出肚皮外一样。一方面我们会联想到明月是怎样的如初生小婴孩般娇嫩可爱,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联想出大海是如何地充满了母性的光辉。读起来感受自然不同了, 这就是炼“生”这个动词的曼妙之处。
再看对月亮情有独钟的大诗人李白怎样使用动词的:
(1)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2) 暮从碧山下, 山月随人归。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3) 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
———【把酒问月】
(4)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揽明月。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5) 南湖秋水夜无烟, 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 将船买酒白云边。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其二) 】
同样一个月亮, 因为所用的动词不同, 有时成了诗人邀请喝酒的朋友 (例1) , 有时是陪同诗人缓缓步行的伴侣 (例2) , 有时成了诗人豪情逸兴的象征 (例3) , 最妙的是 (例5) , 湖面清风, 湖上明月, 自然美景, 人所共适, 故李白曾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 (《襄阳歌》) 说“不用一钱买”, 是三句“赊”字最恰当的注脚, 还不能尽此字之妙。此字之用似甚无理, “月色”岂能“赊”?又岂用“赊”?然而著此一字, 就将自然人格化。八百里洞庭俨然一位富有的主人, 拥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风等等无价之宝 (只言“赊月色”, 却不妨举一反三) , 而又十分慷慨好客, 不吝借与。著一“赊”字, 人与自然有了娓娓对话, 十分亲切。这种别出心裁的拟人化手法, 是高人一筹的。面对风清月白的良宵不可无酒, 自然引出末句。明明在湖上, 却说“将船买酒白云边”, 亦无理而可玩味。原来洞庭湖面辽阔, 水天相接, 遥看湖畔酒家自在白云生处。说“买酒白云边”, 足见湖面之壮阔。同时又与“直上天”的异想呼应, 人间酒家被诗人的想象移到天上。这即景之句又充满奇情异趣, 丰富了全诗的情韵。
类似例子不胜枚举, 动词在诗歌里的确具有“以最小的面积, 表达最大的思想” (巴尔扎克语) 的神奇作用。
2. 炼形容词
就诗人动情来说, 当然离不开具体的人事物象, 如果离开了动词, 就会缺少动感, 如果离开了形容词, 就会缺少质感。如:
红入桃花嫩, 青归柳叶新。
———杜甫《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 这句的妙处在于:第一, 把“红”、“青”这两个表示颜色的形容词和主体分割开来, 分别置于句首, 从而给了读者突出的形象;第二, 用了“入”、“归”两个动词, 化无形为有形, 把客观对象表现得栩栩如生, 仿佛春光正在返回大地, 滋润、照耀万物;第三, 诗人特意把“嫩”、“新”两个体现“质感”的形容词置于句末, 有效地加深了诗的层次感。于是, 明明是人们习见的“桃花”、“柳叶”便显得无比生动和鲜明。倘若译成现代汉语, 大家一定可以更加深刻体会到诗人不同寻常的匠心所在:红色进入了桃花里, 桃花显得十分鲜嫩;青色回到了柳叶中, 柳叶泛出一片清新。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这首著名的小令, 用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不少人把这首小令的成功归于前三句连用了九个名词并列组成, 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这当然没有错, 也确实道出了作者构思之精巧。不过这其实是概而言之, 细想一下不难发现, 这九个名词词组是偏正结构, 其中包括不少形容词在内, 倘若不是“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 作者还能如此出色地表现出羁旅愁思吗?可见, 我们在欣赏这首小令的时候, 别忘了作者选择、锤炼形容词的功力。
把形容词等当动词用在古典诗歌中尤为常见, 称为“词类活用”。如:周邦彦“风老莺雏, 雨肥梅子”。虽然是描写江南的初夏, 但实在抵不了这一“老”一“肥”的诱惑, 把它放到春天来了。风“老”莺雏, 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 形容词、名词, 都可作动词, 且一作就作得鲜活生动, 呼之欲出。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 慢慢丰了一身羽毛, 再到展翅离巢, 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 更待其中亲鸟的艰劳, 形态种种, 时日漫漫, 到后来只得了一个“老”字, 当真浓酽醉人。我们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 不留神便过足了几月的时光。又一个雨“肥”梅子。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 到“拂堤杨柳醉春烟”, 到“一枝红杏出墙来”, 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 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 写出了形态, 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 到黄黄肥肥的圆甜, 那黄中晕红的丰润, 怎不叫人垂涎。再如:
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
———王维《过香积寺》
“日色”是视觉意象, 诗人却用触觉感受的“冷”来形容它, 使视觉向触觉转移, 从而相互交通, 这就更深刻更奇妙地表现出幽僻的感受。“冷”这个形容词和动词“咽”一样, 当得上“诗眼”的标准。
总之, “百炼为字, 千炼为句”, 对于一文一字的讲究, 可以说是文人对自己才华与智慧的一种挑战, 一种趣味, 或者说是一种责任。他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凝练含蓄、准确传神,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我们真的应该向古人学学这方面的功夫。当然, 我们大可不必“捻断数茎须”, 但是写文章时的锤炼和文章写成后的修改很有必要。
摘要:古人讲究“炼字”, 常用凝练的、含蓄的语言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古人“炼字”有规律可循, 因此, 我们要学会抓住这些字来帮助我们品味诗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关键词:炼字,规律,情境
参考文献
16.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 篇十六
一、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例如学习专题一“向青春举杯”的板块一“吟诵青春”。能够结合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理解并说出不同时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毛泽东通过对壮丽山河的描写不仅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感情,也表现了主宰山河的壮志;郭小川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火一般的激情,号召和鼓励青年积极投身祖国的建设事业;食指凭着年青、热烈、执着,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美好未来。能说出自己对青春的理解,意识到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和完善自我人格的重要。学习专题三第二板块“漂泊的旅人”,能理解文本中家、家园、故乡等概念的具体内涵,理解文本所涉及的归家、返乡与出走、离家等关系,从而明白家乡对人的意义,激发起爱家乡的感情,再推广到爱祖国。又如专题四第三板块“湖山沉思”,具体目标是: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该像山一样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员,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二、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一是感悟意象。诗歌是通过想象创造出诗的形象,读者欣赏诗歌正是从形象的感受开始的。因而,我们在欣赏诗歌时,不能从表面上去理解字词,而应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理解诗作的主旨。如果我们望文生义,可能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如“芙蓉”这一形象,给人们的印象往往是娉婷、高洁的,容易让人想起“出水芙蓉”、“芙蓉仙子”般的绝代佳人。而芙蓉作为意象,大体上可分为三大类象征义:一是时雅致、宁静、欢愉;二是对逝去光明的叹惋,或对生活环境破败的惋惜;三是寄寓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周邦彦的“水面清圆,一风荷举”,将雨后初晴的荷塘景色表现的很巧妙,这句诗的“神”就在于一个“举”字,使全诗富有立体感,荷花亭亭出水,迎风摆动的清新淡雅款款而出。而李清照的“红藕香残玉簟秋”则诉盡了离愁别绪、相思之苦。二是领略意境。王国维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未也。有境界二者随之矣。”可见,鉴赏诗歌就要品味诗歌的意境,才能准确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登高》,前四句写了天、风、沙、渚、猿、鸟、叶、水等意象,构成了一幅凄凉的秋景图,也构成了这首诗意境的关键。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老病孤舟、伤时伤怀的感情。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总共描写了十几种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将凄清冷寂的深秋景象与旅人牵动心肠的愁绪紧密结合在一起,创造了“意与境浑”的意境。可谓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学习诗歌,只有进入意境,才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看诗歌,感受真实情境
运用多媒体技术使诗词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认知和感知的形象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诗词鉴赏的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如教授唐朝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在教学中充分借助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和感受潮去潮来汹涌的浪涛拍岸的动人心魄场景,让学生感受月夜潮水浩浩荡荡的壮丽之美,积极创设视听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营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师生仿佛身临其境,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只是做主观分析讲授,难以使学生真正理解诗词内容,更难感悟到诗词的优美意境,且学习效率较低,学习目标不易实现。以信息技术作辅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所学教材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诗情画意之中,对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创造力,提高鉴赏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听诗歌,沉浸如幻意境
名家朗诵是学习与模仿的典范,例如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方明朗诵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雅坤朗诵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琵琶行》等等。名家们或浑厚或甜美或低沉或明亮的优美的音色,抑扬顿挫的声调与节奏,生动的再现了诗歌高低起伏的思想感情和动人的艺术魅力。优美感人的朗读,营造了优美的艺术氛围,使学生自然的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之中。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给诗歌精心配置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翔,使欣赏课程真正成为图、文、声并茂的整体,从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在教学《水调歌头》时,整个教室弥漫着音乐,学生情不自禁跟着唱,完全沉浸在歌声中,享受着诗歌给他们带来的美……之后,学生对这首词印象很深,也背得很熟。
实践证明,在诗歌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思维方式,耐心倾听和热情接受他们的观点,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学生在诗歌欣赏中,才能洞察出别人没有理解到的句意,联想到别人没有领会到的意境,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要通过恰当的评价,机智得将学生引入创造性的教学轨道。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贯穿在我们所教的每堂语文课上,更应贯穿在我们教学的思想中。它不但关注知识,而且更崇尚智慧,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就需要我们用一颗灵动的心去触动每一位学生的心弦,让她们在大语文的氛围中感受语文,教师身心舒畅,学生乐学爱学,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7.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方法探讨 篇十七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新课标》、《考纲》和《考试说明》缺乏深层理解
由于高考浓烈的应试导向性,很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忽视对《新课标》、《考纲》和《考试说明》的深层次解读,没有深入挖掘在语文诗歌鉴赏方面考试重点关注的内容,自然不能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的做出适合的教学策略,从根本上指导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
2.片面重视提高应试技巧,忽视培训鉴赏能力
诗歌鉴赏的本质应该是从整体上对诗歌进行理解,重点理解作者要传递的思想情感,然而在高考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在教授诗歌鉴赏时,往往将一首完整的诗歌拆分成若干个细小的部分,按照程式化、模式化的方法总结一系列解答诗歌鉴赏的套路和模式,这样的方式不仅使诗歌鉴赏失去了原本的韵味,变的枯燥,压抑了学生自主学习诗歌鉴赏的兴趣,而且也从根本上违背了《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根据《新课标》对发展学生们独立阅读能力的要求,语文教学应当重点使学生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3.学生自身积累不够,对诗歌理解不深刻
诗歌的一大特点便是语言十分简洁、跳跃,但是这样简单、跳跃的语言却能够营造出十分丰富多彩的场景。我们和古代人或者诗人生活环境的差异以及语境的阻隔,如果缺乏一定积累,很难理解诗词作者的情感,以李白的《子夜吴歌》为例,“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由于积累不够,学生们在阅读这首诗的时候往往不能理解“玉关”表达的含义是思乡之情,而他们常常将“良人”按照字面含义理解为好的人,这样就会造成对诗歌极大的理解偏差。
二、改善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问题的策略
1.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的两个重要主体,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都作为课堂的中心,教师认真地向学生讲授知识,但是教师们并没有真实地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和学习的主体,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教师首先必须转变观念,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他们的需求为教学的目的。
2.充分利用高中语文教材
对于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来说,教材是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根据人教版的必修教材在诗歌鉴赏这一板块的设计,诗歌鉴赏部分必修的诗词共有三十首诗词,其中仅有三首现代诗歌,其余二十七首均为古诗词,从诗词编写的体例来看,整体是按照诗词产生的时间先后排列的,其中,唐诗宋词的数量最多,这都说明考察的重点应当是唐宋时代的诗词。因此,教师在教授诗歌鉴赏部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结合教材,要注重教材提出的要求。
3.注重诵读诗歌,领导学生感悟诗歌情感
学语文非背诵不可。这条定律在诗歌鉴赏方面同样适用,教师在教授诗歌鉴赏部分的时候应当注重诵读的重要性,让学生们养成诵读诗歌的习惯,同时在平时要注意补充课外知识,因为对诗歌的理解也是建立在一定阅读量基础上的,具体的,在诵读诗歌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有范读过程,通过示范诵读,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诗歌优美的地方和作者要传递的情感基调,对此,教师可以有目的地播放名家诵读诗歌的音频或者视频,也可以通过其他激励手段鼓励学生们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培养和提升他们自身的兴趣。
4.注意总结命题角度和答题思路
诗歌鉴赏能力最终仍然要在卷面上展示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规范答题能力,应当注意总结高考在诗歌鉴赏方面的命题角度和答题思路。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发现,在目前的考试命题中,诗歌鉴赏类一共有以下几种命题思路和角度:首先是鉴赏形象类,此类提醒主要考察任务的特点和形象,一是鉴赏主人公自己的形象,而是鉴赏第三人的形象;其次是鉴赏语言类,此类主要注重理解关键词句,需要学生们理解作者所使用的语言的含义;再次是鉴赏技巧类,此类题型主要注重分析作者在写作诗词过程中使用的各类修辞手法;最后是鉴赏评价类,这类题型通常要求学生从整体上对诗词进行评价,这就需要综合把握,包括提取诗词的关键信息以及分析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等等。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之形象鉴赏分析】推荐阅读:
2018名师语文专题卷《古代诗歌鉴赏( 形象 、语言 )》09-01
高中语文古诗词的鉴赏方法09-17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11-10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之我见07-14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08-09
诗歌鉴赏语文风格08-15
高中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发展及鉴赏06-10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11-01
高二语文诗歌鉴赏的方法07-08
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题解题的五大方法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