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老师》优秀教案设计

2024-08-06

《人类的老师》优秀教案设计(精选16篇)

1.《人类的老师》优秀教案设计 篇一

四年级语文下册《人类的老师》教案

曾海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的意思。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具体例子。能够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体会各种生物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趣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因为林务官所下达的错误命令,结果破坏了生态平衡,给动植物带来了灾难。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一课《人类的老师》又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呢?(板书:人类的老师)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人类的老师是谁?它们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

那就请大家带着好奇心读一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首先检查词语的学习情况。

机翼 略重 颤抖 关键 鲸鱼 阻力 模仿 破碎

机毁人亡 轻而易举 A、自由读

B、指名读(重点指导“模仿”,因为“模”是多音字,它还有另外一个读音“mú”,你会组词吗?)C、再指名读。

D、什么是“机翼”?(通俗地讲就是飞机的翅膀)

E、“轻而易举”是什么意思?(很轻松、很容易就能做好一件事)F、全班齐读词语

3.同学们刚才读得真热闹,谁愿意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指名分节朗读)4.课文读到这里,大家一定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了吧?谁愿意来告诉大家?你是从文中的哪句话知道的?(指名齐读最后一句)5.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介绍了人类的老师呢?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有关的自然段。

三、细读感悟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你能选用下面两个句式中的一句把这段的主要内容说清楚吗?

科学家从__________得到启示,发明了__________。人们模仿__________,造出了__________。2.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飞机设计。

3.人类为什么想要发明飞机?人类是怎样发明飞机的?

出示:人类自古就想能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指读句子。

4.是啊,人类有了梦想,就积极地向自然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最后终于发明了飞机,为科技进步作出贡献。可见鸟儿就是人类的——(读题)

5.二三十年以后,人类在飞机上遇到了什么难题,又是怎么向动物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的呢?(学生回答,指名读句。)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说——

投影句子: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啊!6.指导朗读,读出惋惜、感叹的语气。

7.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又注意研究了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行的特点,又为科技进步作出了哪些贡献呢?(学生回答,指名读句)所以说苍蝇、蚊子等昆虫是人类的——“老师”。8.现在,你们能说说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吗? 9.小结:课文第1段从人类遇到了难题,到向鸟儿、蜻蜓等昆虫学习,最后找到解决的方法,写得非常具体生动。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刚才我们认真研读了课文第1自然段,收获真大!下面请同学们继续交流自己感兴趣的例子。

(1)你对这一段中的什么感兴趣?

(引导学生说好:我对人类模仿……造出……感兴趣。)

(2)是什么促使人类要向鲸学习呢?科学家从鲸的外形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呢?

(回答,指名读句)

(3)可见鲸是人类的——(读题)(4)现在,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吗?(先在下面小声说,再指名说)(板书:轮船设计)

(四)练写自述,内化语言

请同学们选择课文中的一位“老师”,用第一人称,即自述的形式介绍“我”的特点,夸夸自己,当然啦,要实事求是地说清人类以你为师的原因!

(学生写自述,教师巡视。)

四、拓展延伸,交流资料

课文主要讲述了人类是如何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方面向生物学习的。人类以生物为师的例子太多了,除了书本上列举的两个,你还知道哪些?

(交流收集到的有关仿生学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五、小结

大自然多么奇妙啊!经过对许多生物的研究,人类获得了不少启发,但这还远远不够,更多的奥妙还有待于我们去发现。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以自然界的生物为师,在走进自然的同时一定会获得更多的启示,产生更多的发明创造。

六、作业超市

1.课外自己寻找并阅读介绍人类向生物学习的儿童科普读物。2.收集有关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文字或图片资料,在班级展出。

2.《人类的老师》优秀教案设计 篇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 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人类的“老师”》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课文, 重点讲人类从生物身上得到启发, 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以生物为师, 进行发明创造。根据文本的特点, 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体会科学小品文语言的准确性;二是了解构段的特点: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教学中, 借助导学单, 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体会写法, 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强烈愿望。

【教学目标】

1.借助导学单, 了解人类从哪些“老师”身上得到启示, 有了哪些发明 (创造) 。

2.通过合作学习, 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 了解文章的构段特点。

3.抓住关键词句, 体会语言特点,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揭题产生疑问, 了解引号作用

1.板书课题, 理解“老师”的含义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介绍事物之间联系的科学小品文, 它的题目是《人类的“老师”》。

师:看课题, 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问题:为什么加上引号?人类的“老师”指的是谁? (板书:生物)

2.介绍文中两个加了双引号的词

出示:“流线体”“薄壳结构”。

(介绍这两个词是科学术语, 重点读准“薄”“壳”的读音)

二、自主走进文本, 理清文章内容

1.自由读课文, 完成导学单

师:人类从哪些“老师”身上得到启示, 有了哪些发明 (创造) ?

(1) 学生自由读课文, 完成导学单。2

(2) 同桌交流。

(3) 全班交流, 学生自主修改自己的导学单。

2.小组合作, 明确句式

出示句子:科学家们研究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从中得到启示, 发明了雷达。

出示句式:科学家们研究了___, 从中得到启示, 发明了 (发现了) ___。

(1) 依据导学单内容, 运用句式, 自由练说。

(2) 把自己选的内容说给组员听。

(3) 组员认真倾听, 关注语言是否准确, 提出意见。

(4) 推荐一位代表发言。

师小结:是啊, 科学家研究了自然界的生物, 有了许多发明和创造。难怪作者会发出这样的赞叹———自然界的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齐读)

师:你们知道吗?有一门科学研究的就是人们如何模仿生物进行发明、创造, 这门科学就是———仿生学。 (板书)

三、品味关键词句, 感受语言魅力

师:用语准确是科学小品文的一大特点。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课文, 深入字里行间去体会科学小品文语言的魅力。

1.大屏幕出示要求

默读课文第2、3、4自然段, 找找哪些字词让你体会到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圈画关键词句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

2.学生汇报阅读体会

教学预设:

A.学习“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

(1) 生读, 自己说理解。

(2) 出示:

请学生对比朗读, 说体会。

B.学习“流线体”。

(1) 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理解。

(2) 出示“鲸”的图片, 画图理解“流线体”。

C.学习“薄壳结构”。

(1) 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 图片出示:悉尼歌剧院、水立方。

D.抓住关联词体会。

根据学生汇报, 出示:

(1) 根据课文内容, 在括号里填一填关联词。

(2) 读一读, 说一说, 体会关联词运用的准确性。

四、深入特色段落, 了解写作思路

1.理清写作思路

师:自由读第3、4自然段, 你发现这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完成导学单。

(1) 学生默读, 完成导学单。

(2) 小组讨论、交流导学单, 全班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 教师及时提升、板书, 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

2.拓展阅读, 总结写法

师:默读下面这段话, 想一想:作者又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介绍的?

(1) 生自由默读资料, 思考这段话的写作思路。

(2) 汇报: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来介绍的?

师总结:科学研究就是这样不断产生问题, 不断解决问题, 在疑问与解疑中有所收获。

五、课后拓展练习, 激发探索兴趣

师: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将会在生物的启示下有越来越多的发明创造。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希望这节课能成为同学们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开始。

六、课后作业

(1) 推荐阅读:《仿生学》。

(2) 选择一个人类的“老师”, 模仿课文第3自然段写一写。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介绍仿生学内容的科学小品文, 知识性和趣味性都很强, 文章结构清晰, 内容通俗易懂, 易于学生自读自悟。因此, 在教学中, 笔者主要从“自主走进文本, 理清文章内容;品味关键词句, 感受语言魅力;深入特色段落, 了解写作思路”三个环节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力求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在“自主走进文本, 理清文章内容”环节, 笔者引导学生填写导学单, 了解文中介绍了哪些人类的“老师”, 在“老师”的启发下, 又有了哪些发明和创造, 从而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 模仿“科学家们研究了___, 从中得到启示, 发明了___”的句式说话, 初步了解“仿生学”。

科普类文章在语言表达上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 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一点, 笔者在“品味关键词句, 感受语言魅力”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文本, 抓住关键词句,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流线体”“薄壳结构”两个科学术语, 通过出示图片和借助简笔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另外, 通过对比朗读, 让学生感受到文中词语运用的准确性。

3.《人类的老师》优秀教案设计 篇三

1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成因、类型及其危害。

2让学生明白诱发自然灾害的种种因素,揭示自然灾害的诱发机制和发生规律,明确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危害,寻求防灾减灾的方法、措施。

教学重点:

使学生明白洪水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及预防措施。

教学处理:

通过合理运用图片、文字等资料突破本节的重难点。

布置学生多方面收集有关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的种类、成因、危害及防护措施等材料,便于在课堂的探究活动中使用。

教学过程:

[由图导入]教师出示1998年我国百年不遇的洪水图片资料,接着让学生思考问题:我国洪灾频发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引发思考]1通过了解,你们知道什么是自然灾害?

2通常自然灾害都包括哪些?

教师讲述:自然灾害,是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需要注意一是在自然界发生的,二是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危害。

[课堂训练]略。

[教师说明]认识洪水和洪灾。

洪水:是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的统称。

洪灾:洪水溢出或者冲垮河岸、湖岸,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损害,形成洪灾。

洪水的危害:有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洪水致灾的两个基本环节:洪水的形成、对人类造成损害。

[板书]成因洪水形成损害

洪水的成因分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课件演示]PPI展示图片、文字资料,学生讨论得出洪水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1文字材料:长江流域自6月11日进入梅雨期后,各地暴雨频繁。7月份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出现的次数最多。长江进入主汛期后,上游和中下游同时出现降雨,洪水并发,洪水量激增。

2出示图片:长江流域水系简图、四川地震堰塞湖。

[教师总结]洪水形成的自然原因:强降水;冰凌、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堤坝溃决(“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炸毁黄河花园口大堤……);还与流域的汇水速度和排水速度有关。

影响排水速度快慢的因素有:地面坡度、土壤含水率、植被覆盖率等。

影响流域排水速度快慢的因素有:河道的顺直程度、通畅程度、纵向坡度等。(通过实例启发学生思考得出结论。)

“把庄稼种到山顶上,把水稻栽进湖中央”导出洪水形成的人为原因——破坏植被、围湖造田。

占据河道的建筑物降低河道排水速度,也会形成洪水。

过渡:洪水形成是不是就一定形成洪灾?

发生在无人区的洪水不能形成洪灾。

洪水造成的损失不仅和洪水的大小相关,还与人口和经济有关,人口越密集、经济越发达,损失越严重。

[小组讨论]针对洪灾的形成原因,我们又该采取哪些防治措施呢?

[课堂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探究,我们初步了解了自然灾害的概念和类型,理解洪灾的成因和防治措施。

[实践与探索]学生根据上述分析洪灾的方法,探索寒潮、台风等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向父母长辈咨询,当地有没有发生过洪灾,多发生在什么时候?灾情怎么样?近些年来为什么没有发生过洪灾?

教学反思:

学生经过前三个单元的地理学习,对高中自然地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能力,具有简单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为现阶段的地理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学生在地理空间概念方面、读图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初中地理基础知识严重缺乏,读图识图的基本方法欠缺。

4.人类的老师教案 篇四

1、会认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3、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激发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领会文中的“流线型”“机翼”等科学术语;懂得要发现大自然的奥秘,需要长期的观察、思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网络游戏连连看的图片,今天我们来一个文字连连看的游戏,屏幕出示“树木、小孩、牛奶、蜜蜂、花朵、风沙”6个词语,这些事物哪些可以练一练,你能有一、两句话说明他们的联系吗?

是啊,生活中的很多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揭示事物之间联系的科学小品文,题目就是——《人类的老师》板书课题,男女生对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检查字词

过渡:这是一个特别能激发阅读兴趣的题目,看了他,你会产生什么疑问?

生:人类的老师指的是什么?

(1)听朗读录音,解决问题

生:人类的老师指自然界中的生物

师: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吗?

生:生物真的是人类的好老师啊!板书:生物

介绍这是文章的中心句。

(2)回顾文章,说事物

(3)回想一下,课文中都提到了哪些生物,记住哪个就说哪个!

学生汇报,教师依次张贴事物图片(鸟类、蜻蜓、苍蝇、蚊子、蜜蜂、鲸)

过渡:瞧!为什么我们把这些生物都称为人类的老师?接下来,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

(4)检查字词,读通句子

过渡:老师相信,我们的同学们都有着良好的预习习惯,用你们的手指示意老师,你都预习了几遍?

男女PK赛男女生抽卡片,其他同学跟读。

三、学会表达,感知内容

过渡:通过预习,我们发现黑板上的图片和卡片之间存在着一些联系,如果在让你玩一次文字连连看,你会连吗?

(一)出示游戏攻略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存在联系的事物,画出相关语句,理清他们之间的联系。

(2)和同桌交流,轮流发言,每次选出一种事物,注意说明他们之间的联系。

注:交流时,老师要随时点拨、指导。

(二)学生汇报,文字连连看的成果

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

机翼:文中带这个词的句子很长,谁能给大家读准确?读长句子的时候,要注意句子中的停顿,怎样找准停顿呢,就是要理解句子的意思,你再读一读,找学生读,齐读!

流线型:像鲸这样前圆后尖,非常光滑的外形就叫“流线型”

小结:看来,自然界中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有一门学科就是专门研究生物与人类之间联系的,它就叫仿生学。

(三)介绍仿生学

仿生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人们研究生物某些器官的构造和功能,从中得到启示并进行模仿,研制成功新的仪器、机械,这门科学就叫仿生学。

四、拓展延伸

像这样,人类模仿的生物还有很多很多,文中的作者不可能一一介绍,你还知道哪些仿生学的例子,说说看!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仿生学的例子,展示资料。

五、总结全文

看来自然界真是太奇妙了,它给予了我们那么多的启发,我们发明创造出这么多的新事物。我想,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积极探索,一定会发现更多的奥秘!

六、作业

1、以“——的自述”为题目,介绍一种文中的生物。

5.7、《人类的老师》第一课时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说说第二、三、四、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并能从课外寻找有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指导书写生字词。教学重点:

指导书写生字词并感知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生字、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搜集查找有关仿生现象的事例。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流线体、剧烈,教训、关键、轻而易举”等词语的意思。

2、自由读课文3遍,想想课文叙述了哪些事,并简要的概括出来。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动画展示:一艘潜艇在大海忽上忽下浮动。问:人类怎么会想到能让潜艇在水中上下浮动的?

2、揭题:人类从鱼儿身上得到启示,可以说鱼儿人类的“老师”。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人类的“老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声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读顺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解决生字新词。

3、检查自学效果。

⑴出示生字卡片,读一读,从音、形、意等方面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老师重点点拨提醒:“省”翘舌音;“鲸、亡”后鼻音;“某”的韵母是“ou”不是“o”; “毁”的左边部分中间的横没有连在一起;“祸”的右边中是一个“人”字。字形方面,可引导学生以熟字带新字的方法记住字形,如“蝙、蝠、祸、键、鯨”可与“编、富、锅、健、凉”进行比较。)⑵指名读,齐读。

⑶出示几个长句子,能否读得通顺?

▲30年以后,由于飞机速度的不断提高,经常发生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造成机毁人亡的惨祸。(给“剧烈”换个词语,说说“机毁人亡”的意思)▲从前,在大海中航行的轮船,虽然头是尖尖的,但总是开不快。而有圆圆的大头的鲸,却常常轻而易举地超过海轮。(理解“轻而易举“)▲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倒装的因果句式,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⑷检查读书效果:谁来展示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他读得是否达到正确 流利的要求;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课文读到这里,大家一定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了吧?

2、课文是怎样层层阐述的呢?能不能给课文分分段。

3、学生自由分段后指名交流,教师小结。第一段(1自然段):很多生物是人类的老师。

第二段(2~5自然段)分别举了飞机设计

轮船设计

建筑设计

汽车设计

坦克设计例子说明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第三段(6自然段):总述自然界中的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

四、指导书写生字词

注意“亡”的横要长一些,“土”旁的书写。板书设计:

人类的“老师“

6.《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 篇六

一、设计理念: 通过自学分析课文过程为主线,延伸科普文的阅读方法。

二、教材内容: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2课《大自然的启示》中的短文(人类的老师)为例,进行学习分析,体会科普类文章的阅读方式。

三、教学目标:(包括“教学内容”和“掌握程度”)教学内容:

1.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根据自学文章过程,延伸归纳科普文的阅读方式,并且运用到科普文的阅读练习当中; 掌握程度:

上述两个知识点,先达到理解水平,再达到会用水平。

四、学习结果:

1、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学生能够:

(1)在朗读中读准字音,读清停顿(当堂朗读检测);

(2)自由阅读课文,自己画出感受深刻的句子,并找出与题目相互照应的句子;(当堂朗读检测)

(3)根据老师给出段落大意,自己划分段落,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当堂书面检测);

五、任务分析:

1、有感情朗读课文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在指导朗读时有必要教授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以便学生形成可以迁移的朗读技能;

2、能掌握找出文章关键语句的方法。

3、通过课文教授如何体会课文中心句子的方法,学习阅读科普类文章的方式,在此基础上,巩固这种方法的范式,利用课内外文段进行训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我们通过学习课文《蝙蝠和雷达》知道科学家通过蝙蝠在飞行过程中发出超声波的现象发明了雷达,那么我们还从哪些生物中得到启示,做出发明呢?接下来,我们一起走入课文《人类的老师》。

2、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自己划出感受深刻的句子,并找出与文章题目相互照应的句子。

二、学习文段,总结学法

1、分组读,老师范读第三自然段,指导朗读。

2、设疑:同学们,为什么要说“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呢?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说明的?

3、通过学习文段,引导学生总结学法:文章列举两个事例来说明,第三自然段进行总结的写作模式

4、引导学生通过仔细阅读全文,归纳出科普文阅读的方式

三、学以致用,巩固学法

1、出示与课文相似文段,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归纳出的科普文阅读的方式,运用到科普文的阅读当中 短文:《环境的天然保护网》

植物是天然的“净化器”“消声器”“制氧机”“预报员”“防疫()员”,在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有防风固沙、涵()养水分、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的作用。由于植物广泛分布于地面、水面等一切有生命的环境中,这就形成了一个将整个地球都网信的“大网”。

微生物能把地球上的全部动植物遗骸()分解而被土壤吸收,是地球上的“清洁工”,且微生物也广泛分布于地球上,形成一个“清洁网”。

益鸟能捕食害虫,保护这些益鸟就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也就保护了环境,一只灰喜鹊一年可以消灭1.5万条松毛虫,可保护十多亩松林不受虫害。两只大斑啄木鸟一天能消灭600多条害虫幼虫,可以控制几十亩人工林免受蛀()食树干的害虫危害。各种不同环境下生活着不同的鸟类,也形成了保护环境的网络。

以上事实说明,生物确实是环境的天然保护网。只要我们植树造林,载花种草,保护害虫的天敌,充分发挥植物和益鸟等生物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人类的环境就会更加美好。

1.在括号中给文中的红字注音

2.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填序号)益:1.增加;2.有益的;3.更加;4.好处(1)益鸟能捕食害虫

()

(2)谁都可以希望可以延年益寿

()(3)他对技术精益求精

()3.植物在自然环保方面的作用有哪些?

—————————————————————————————4.文章扣心句是哪一句?请找出 来写在正面。

—————————————————————————————5.文章最后一自然段中的“害虫的天敌”指上文中提到的哪些动物?

—————————————————————————————6.读了本文后,你认为怎样做才能使环境更加美好?

7.建筑设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篇七

1 建筑设计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

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工程物质。通过设计手段来对原有的建筑结构进行装饰, 使得建筑呈现出独特的美观性, 使得人们的身心愉悦, 保障人们的感官感受, 满足各类人群的需要。相较于其他的工业设计来说, 建筑设计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原则上, 都有着明显的不同。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 所遵循的原则就是安全、经济、实用、美观的原则。建筑设计所产出的产品需要能够与人类的生活保持一定的契合, 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另外, 建筑也是一种具有市场价值的产品, 通过设计, 可以使得建筑的经济价值得以有效的提升。而建筑可以保留较长的时间, 并且其在设计的时候, 往往会融合当时的文化特色, 因此, 有着极大的历史文化参考价值。

建筑设计一直以来就是建筑设计师最为关注的环节, 建筑设计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 当社会不断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提升的时候, 建筑设计就需要进行更新, 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 这样就使得建筑设计有了一定的新发展。而建筑设计有了新的发展, 则会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从而满足人们生活舒适度的需求。由此就可以说明, 建筑设计与人类生活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

就我国现阶段建筑市场的发展情况来说, 很多的建筑产品在设计上较为单一, 在功能上却较为繁复, 建筑的美观性降低, 虽然有较强的实用性, 但是无法满足人们的感官需求, 因此, 其经济价值也相对来说较低, 在生活上很难与人们保持一致。所以要注重对建筑进行设计, 使得建筑能够与人们的生活保持一致, 满足人们对于美的追求, 从而使得建筑的经济价值得以提升, 进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 建筑设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1 建筑设计为人类生活注入活力

2.1.1 建筑设计充满艺术性, 给人以视觉享受。人们对于美观性要求在逐渐的提升, 而且在视觉上, 人们普遍存在一种快速淘汰的意识, 对于新鲜的事物有着较强的接受心理, 而瞬间即可淡忘前期所欣赏的事物。人们在长期的观察一个事物的时候, 会使得视觉出现疲劳的情况, 因此, 人们不愿意长期的观赏同一件事物, 而是不断的更换事物进行欣赏。就像是很多的古老建筑, 其拥有着浓厚的古典韵味, 当人们对于现代建筑的奢华逐渐出现了视觉疲劳的时候, 人们会更愿意去欣赏带有古典气息的建筑。由此就可以看出, 建筑设计一定要能够具有不同的欣赏价值, 使得人们不致于产生视觉疲劳, 在建筑中要充分的融合当前的文化特点和艺术特色, 能够使得人们每每在欣赏建筑的时候, 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建筑设计中充分的融合艺术性的特点, 会使得人们的视觉享受进一步的加深, 对于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有着明显的提高作用。

2.1.2 建筑设计实现智能化, 极大方便了人类的生活。各种高科技产品在人类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与普及, 促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地便利、安全、节能。传统的建筑产品, 忽视了智能化的创新设计理念, 因而造成了建筑产品的功能单一, 不能与人们生活的发展需求相适应。所以, 建筑设计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智能化的创新设计理念, 使建筑产品能节能降耗、安全舒适。可以充分结合太阳能、节能、生态等多种现代建筑技术, 实现建筑的智能化和生态化相互融合。例如, 有些智能化的建筑材料有自动呼吸功能, 能吸收和释放水汽、热量, 自动调节室内湿度和温度, 起到了节能作用。智能化的建筑物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能与人类生活发展相适应。

2.1.3 建筑设计实现绿化, 让人类健康生活。目前, 建筑污染已经成为了全球化的重要研究问题, 它已经对人们的健康生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 建筑设计的发展要实现在绿色化上的创新, 使用新型的绿色环保材料和绿色设计理念, 让人们能舒适、安全、健康地在住宅中生活。建筑的绿色化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它能让人们在一个健康、舒适的社会环境中生活,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2 建筑设计影响未来人类生活模式。艺术性、智能化、绿色化的建筑物必然将会影响到未来人类的生活模式, 人们将会重新认识生活的本质, 也会改变生活模式。

2.2.1 重新认识幸福生活的本质。如今的社会充满着物欲横流, 人们都在为生活苦苦挣扎的过程中倍感疲劳, 然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各种舒适、安全、美观的建筑物的出现, 让人们对美有了重新的认识, 让幸福生活本质认识回归。人类将会认识到幸福不是由金钱决定的, 舒适、健康、安全的生活模式才是最幸福的。

2.2.2 人们的生活节奏将会变慢 (多增加些内容) 。各种新型的建筑产品不断地冲击着人类的视野, 刺激着人们的神经, 将会逐渐改变人们的快节奏生活。人们会适当的减少工作时间, 更多地参与到体育休闲活动中, 追求健康、舒适的生活模式。

2.3 人们的环保意识将会增强。建筑的绿色化让人们更加认识到了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的重要性, 周围的绿色建筑将不断地向人们灌输绿色环保理念, 促使人们积极主动地为环保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建筑设计与人类的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建设设计不仅会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方式, 还会使得人们的生活情况得到一定的改善, 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具有活力, 并且也可以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得以提升, 由此就可以得出, 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要充分的考虑到人的元素, 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 合理的采用适宜的建筑设计, 尽可能的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 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建筑的价值, 也提升人们的生活舒适度。

摘要:建筑设计是建筑发展的关键, 建筑设计必须要满足人们的需求才能够使得建筑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而建筑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一些影响, 因此, 需要在合理的对建筑设计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分析的基础上, 总结得出影响的具体层面, 从而才能够使得建筑设计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究, 能够为相关的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建筑设计,人类生活,影响,关系

参考文献

[1]姜利勇.高层建筑文化特质及设计创意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 2009.

[2]汤少哲.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探讨[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4) .

8.《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 篇八

(1)学习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学会用“无论……都……”、“既……有…..”造句

(3)理解文章,说说人类的方面受到那些“老师”的启示

(4)自主积累好词佳句

(5)通过本课教学,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并培养学生从小样成爱方面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用“无论……都……”、“既……有…..”造句

3、讨论你不懂或感兴趣的内容

4、自主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准备:

教学幻灯片,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脉络,初知文意

3、学习课文1。2段

4、自主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揭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16、人类的老师

2、本文题目有什么特点?

3、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自由发言,师无须引导)学生:题目中老师为什么要加引号

学生:人类老师是谁?

学生:人类从老师身上学到什么?

……

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录音范读

2、生用笔圈出生字,新词。

3、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找出人类的老师们

4、反馈信息。

人类的老师是谁呀?

5、再次读课文,小组交流

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个自然段:写人类受到蝙蝠的启发,发明了雷达

第二个自然段:写自然界中可以充当人类的老师很多

第三个自然段:写人类受到鸟,蜻蜓,苍蝇等生物的启示,造成了性能优良的飞机

第四个自然段:写人类受到鲸鱼的启示,提高了了轮船的航行速度

第五个自然段:写人类受到鸡蛋薄壳结构的启示,设计出许多轻便,生料的建筑物

第六个自然段:写人们模仿袋鼠造越野汽车,模仿贝壳造坦克

第七个自然段:写广大生物界是人类的好老师

1、录音范读

2、生用笔圈出生字,新词。

3、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找出人类的老师们

4、问题假设:

学生:是鸟类

学生:是蜻蜓

学生:是苍蝇,蚊子,蜜蜂

学生:是大海中的鲸

学生:是鸡蛋

学生:是袋鼠,是贝壳。

……

5、再次读课文,小组交流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学习生字1、请小老师带读文中的有拼音的字和词。并及时给与正音。

2、出示本课学习的生字。全班齐读。重点指导:前鼻音:研(yán)究蚊(wén)子均匀(yūn)坦克(tǎn)后鼻音:机毁人亡(wáng)工程(chéng)模仿(fǎng)直呼音:均匀(yūn)型近字:末(mò)未(wèi)齐读、开火车读

3、刚才我们认识了很多新朋友,我们也来给他们找找朋友(组词)

4、现在我们把这些朋友请到家里坐坐,不过他有个要求就是必须把他的名字叫准确。齐读课文

5、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读读,全班交流并及时正音。1、读文中的有拼音的字和词,认真读准字音。

2、注意读音:前鼻音:研(yán)究蚊(wén)子均匀(yūn)坦克(tǎn)后鼻音:机毁人亡(wáng)工程(chéng)模仿(fǎng)直呼音:均匀(yūn)型近字:末(mò)未(wèi)

3、给生字组词。

4、齐读课文

5、读你最喜欢的段落

指导写字1、认真观察生字,说说你要提醒大家的地方。

2、重点指导:“毁”“祸”“末”“某”

3、书写生字。1、认真观察生字,说说你要提醒大家的地方。

2、重点提醒:“毁”的左边部分中间的横没有连在一起。“祸”的右边中是一个“人”字。“末”有什么好方法来学习这个字吗?(末是没有的意思所以第二横短)。“某”的最后一笔是捺不是点。

9.《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8 篇九

科学家们研究了蝙蝠(biānfú)夜间飞行的秘密,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可以说蝙蝠是人类的“老师”。其实,自然界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蝙蝠一种!

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30年以后,由于飞机的速度不断提高,经常发生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造成机毁人亡的惨祸(huò)。过了好久,人类才找到了防止这类事故的方法。其实蜻蜓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jiàn)。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呀!现在的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特点,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从前,在大海中航行的轮船,虽然船头是尖尖的,但总是开不快。而那些头又大又圆的鲸(jīnɡ),却常常轻而易举地超过轮船。这是什么原因呢?科学家们仔细研究了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体”,而“流线体”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是最小的。后来,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一个人握住一个鸡蛋使劲捏,无论怎样用力也不能把鸡蛋捏碎。薄薄的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建筑师们根据这种“薄壳结构”的特点,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以及其他很多著名的建筑,都是这种“薄壳结构”的屋顶。

此外,人们还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模仿某些贝壳制造了外壳坚固的坦克„„

10.《人类的老师》优秀教案设计 篇十

一、文化事实

课时教案是教师上课之前的准备材料。从文化传递角度看, 教师的课时教案是老师如何向学生传好数学而做出来的精心设计。下面就某学校的教师课时教案为例来探讨。

教案1: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封面设计 (图案设计) 时, 边衬的宽度与内 (外) 长方形的长宽的关系。 (2) 能根据图形的面积建模。 (设未知并列方程) (3) 能独立解决与图形设计相关的实际问题。 (“十”字型, “#”字型等)

2.过程与方法。 (1) 自主探究: (1) 上下边衬与左右边衬的宽度之比。 (9∶7) (2) 中央三角形的长宽与面积的关系。 (2) 合作交流: (27-18x) (21-14x) =3/4×27这个方程的解法。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 上下边衬、左右衬之比。 (2) 中央长方形的长、宽之积与面积的关系。

2.教学难点: (1) (27-18) (21-14x) =3/4×27×21这个方程的解法。 (公式法) (2) 方程的取舍 (舍负取正, 舍大取小) 。

教法、学法:

1.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2.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1.出示教学目标。 (2分钟)

2.自主探究 (5分钟) 。 (1) 上下边衬、左右衬的比。 (2) 利用中央长方形的长、宽之积建立方程。

3.合作交流 (5分钟) 。 (1) 整理方程; (2) 解方程 (公式法) ; (3) 根的取舍 (舍大取小) 。

4.后教 (5分钟) : (1) 彩色边占封面的1/4, 中央长方形占封面的3/4。 (2) 代入公式时注意符号。 (3) 取舍根时, 根据实际意义。

5.引导小结 (3分钟) :图形设计 (问题) 用面积分析长宽找关系。

当堂训练:第48页第8题;第49页第9题。

1.指名汇报。

2.集体订正。

课外练习:《点拨》。

教案2: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过平面直角坐标系, 也学习了一次函数。因此, 学生对点的坐标及原点的有关概念已经比较清楚, 在前面学过中心对称知识后, 学生基本具备了学习本节知识的经验和能力。

教学目标:1.理解点P与点P′关于原点对称时, 它们的横纵坐标的关系, 掌握点P (x, y)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为P′ (-x, -y) 的运用。

2.培养学生的数学归纳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 它们的坐标符号相反。即点P (x, y)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为P′ (-x, -y) 及其运用。

教学难点:

运用中心对称的知识导出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性质, 及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作已知点A和已知直线L的对称点。

2. 过已知点A关于已知点O的对称点A′。A.

.O

3. 引入新课———《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

(二) 探究活动一

1. 建立平面真角坐标系。

2. 自主探究 (第66页) 。

3. 指名汇报。

4. 引导归纳: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 它们的坐标符号相反, 即点P (x, y)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 (-x, -y) 。

(三) 合作探究 (利用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特征, 作已知三角形关于原点对称的图形)

1. 找对称点;2.连线;3.边演示边引导归纳。

(四) 当堂训练

第67页练习, 第68页第3、4题。

(五) 引导小结

1. 你有什么收获?

2. 还想知道什么?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研究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而笔者借用田野工作方法, 把某学校教师的课时教案作为田野工作中考察对象。以上的两个案例给读者一个文化展示。下面以人类学角度来分析以上两个案例的特点。

二、教案特点

笔者通过比较分析以上两个案例得出它们的异同。

(一) 共同特点

1. 它们都有教学目的。

教案1和教案2都表现出三个目的。它们分别是知识性目的、技能性目的、素质性目的。教师使学生获取一定的数学知识, 我们就称它为知识性目的;教师使学生形成一定的顺序能力, 而且要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们就称它为技能性目的;教师让学生得到思维训练, 我们就称它为素质性目的。

2. 它们教法中都有相同的教学模式:

“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1) 。“先学后教”大大地促进了学生的思想解放, 提高与丰富了学生整个精神水平。从人类学角度说, 这种教育模式是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及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3. 它们教学过程中都有“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使教学活动人性化和灵活化, 使教学活动充满爱。对课堂来说, 创设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对教师来说, 把对孩子的教育和期望融进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有利于师生的相互理解, 更有利于教育活动的开展。因此, 和谐学习环境是学生自主学习必要条件。

4. 它们教学活动中都有“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 使学生除获得一般能力外, 还要让学生获得学会人际交往与合作的能力。

(二) 不同特点

1. 数学文化渗透。

教案1把建模文化思想渗透在学生建立方程中, 而教案2把数学对称美渗透在学生作对称图形中。

2. 数学文化属性。

在教案1和教案2中数学文化某些属性不同。教案2中“学情分析”体现文化的“地方性”, 而教案1没有“学情分析”这一块, 就不能体现文化的“地方性”;教案2以学生为本, 其中人性化比教案1较强烈一些。

3. 数学问题意识。

数学问题是数学文化的灵魂。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的教师都有问题意识, 然而, 教案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意识。教案2中的开头和结尾处都提出问题, 其问题意识比教案1中的较强且较明显。

三、思考与建议

“为什么教”“怎么教”“教什么”这三个问题始终伴随教育活动中。“为什么教”在教师的教案中用教学目标形式出现。“怎么教”用教学手段或教法表现出来。“教什么”用教学内容体现出来。但最重要的是看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什么, 学到了什么。这个就是我们最关心的事。但笔者却不以为然。

在研究过程中, 笔者感到在教案1和教案2中都存在文化缺陷。这里文化缺陷主要表现在文化情感、文化素养、文化反思、文化评价等方面上, 而笔者就比较分析出来的结果提出一点个人的看法。

(一) 学生的人格与其文化

对学习文化知识而言, 从学生的角度看, 学生要学会, 要会学, 要乐学。笔者认为它们之间存在三角关系

如图所示:

“学会”表现在“知识与技能”, “会学”表现在“过程与方法”, “乐学”表现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会”“会学”“乐学”三者构成的面积, 笔者称其面积为学生的“文化感应区”。学生如果落在这个“文化感应区”里, 那么其人格得到尊重, 其文化被获得进步。

(二) 文化缺陷

教案文化就是文本文化, 是课堂教学理论。理论指导教师实践, 因此, 教师要想给学生上好一堂课, 必须在备教案下功夫, 也就是说教案尽量不要存在文化缺陷。教案1在教学目标缺了文化情感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块内容。教案1和教案2都缺了文化信息素养、文化反思、文化评价。笔者不想一一讨论教案的方方面面, 就教案的文化情感和文化反思两方面论述一下。 (1) 教案需要文化情感。运用情感教学可以体现教育的人性化。教师是人, 学生也是人。人就有各种需求, 如果得不到某种需求或不能满足某种需求, 那么必然就产生情感反应。因此, 如果我们数学老师要想提高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 那么就要防止情感倾斜。 (2) 教案需要文化反思。我们需要从人类学的视角对课堂教学之后进行文化反思。什么叫文化反思?其包含文化辨别、批判、调整、理解与支持等意义。课堂教学之后进行文化反思简称课后反思。许多教师在写下一次课时教案时, 那么上次课时教案课后反思没写, 就留下一个空白或有些教师根本不写“反思”两个字。这种现象是我们教师当中的通病。

参考文献

[1]徐仲林.文化教育概览[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3.

[2]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4.

[3]冯增俊.教育人类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11.《人类的老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一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精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受说明文选材典型、用词客观准确的特点,并能用简洁的语言说说第3-5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体会课文的说明方式,能让大部分学生模仿课文的说明方式,借助一定材料,简单介绍一位人类的“老师”。

3.(提高性目标)收集其他的人类的“老师”的事例,并能用自己的话来介绍它,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在学习课文之前,先让我们对上节课的学习做一个小小的检查。出示

鲸( ) 使劲 潜( )水艇( )

(艰 坚)固 (剧 巨)烈 (即 既)轻便又省料 指名两位c类同学读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读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题中加引号的老师指的是__大自然中的种.种生物___ 板块一:整体感知 1认识“老师”

课文中为我们介绍了哪些老师呢?指名说。既然是人类的老师,他们一定有值得人类学习的地方。出示表格。 人类的“老师” 值得人类学习的地方 人类的收获 鸟儿 … 2指导填表

出示“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发明了飞机。”我们来看这位老师,谁来给我们读一读?指读一位c类同学。其他同学思考表格内的问题。 指名填表,完成表格。 人类的“老师” 值得人类学习的地方 人类的收获 鸟儿 飞行原理 发明了飞机

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像老师这样,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划出重要语句,想想表格内应该填些什么。 生读、划,师巡视。

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自己不确定的地方 3指名汇报,并(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表格。 人类的“老师”

值得人类学习的地方 人类的收获 鸟儿 飞行原理 发明了飞机 蜻蜓

翅膀末端的厚斑点

提高了飞机的安全性能(改进了飞机 ) 苍蝇、蚊子、蜜蜂等 飞行特点 造出了新式飞机 鲸

流线体的外形 改进了船体的设计 鸡蛋 薄壳结构

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 袋鼠 跳跃

会跳跃的越野汽车 某些贝壳 外壳坚硬 坦克

填表过程中相机指导朗读

1从“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翅膀颤抖的关键所在”体会说明文用字的客观、准确。

2这些动物我们都认识,你有没有发现作者举例的这些动物有什么规律吗?调整动物顺序指导学生观看,得出结论:天上的地上的水里的都有。体会选材典型。

3.是不是每个动物,作者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呢?只有_蜻蜓___ _鲸___ _鸡蛋___这就叫有详有略。 板块二:概括主要内容

1.刚才我们发现了课文重点写了这三种动物,它们分别在课文的第

3、

4、5三个小节。你能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一下这三段的主要内容吗?

2.你觉得哪几自然段概括比较容易?课文的

四、五自然段概括比较容易,可以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来概括。 3.指名:你是怎么概括的?(c组2名) 4.3.第三自然段概括

5.(1)指导方法:第三自然段比较长,很难找到这样的关键语句,老师推荐大家一个方法,出示:请按照动物的不同种类,将课文分成两段,并尝试用这样一个句式来说说两层的大意。人类从 得到启示, 。

6.现在你能不能还用这样的句式将层意合并归纳成一句话,试试看。自己练说。

7.集体交流: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吗?请c组2名学生先讲,b组1名学生后讲。评价:看看能不能将段意说得更加简洁、清楚。

板块三: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自然界的种.种生物都是人类的老师。那课文是怎样来介绍的呢?

出示“30年后,由于飞机速度的不断提高,经常发生机翼因剧烈抖动…”和“…轮船,虽然头尖尖的,但总是开不快”等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说出文中的说明方式:发现问题——得到启发——解决问题。 再看看第五自然段的说明方式是什么?指导理解该段的说明方式:受到启发——造出事物。

2、.老师有一些图片,它们也是人类的“老师”,你能把“老师”和人类的收获连起来吗?指名连线。

3、出示要求:

a根据老师提供的图片和资料,尝试着使用第一人称“我”,并采用文中的一种说明方式,来介绍一位人类的老师,争取说的生动有趣。 b可以选用老师的图片,也可以用书中的资料,介绍一种人类的“老师”,要求用上文中的一种表达方式,做到语言流畅

c 根据课文中的内容,具体说说鸟儿、蜻蜓等书中的动物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

板块四:总结并布置作业

12.人类的语言 教案教学设计 篇十二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从多方面说明事理。

二、学习类比、对比的说明方法。

三、认识本文平实、缜密、严谨的语言特点。

教学设想

一、讲授本课宜运用自读、思考、点拨的教学程序,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

二、依据课后练习的三个层次,由浅入深,逐段阅读,然后由老师点拨,讲清要点,完成教学目的。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紧扣课后与第1、2段内容有关的练习讲授这两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大自然的语言》《人类的语言》,提问:这两个“语言”的含义是否相同?大自然有没有语言,动物有没有语言?人类有没有语言?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拨:大自然并没有语言,作者把草木的枯荣、候鸟的去来等大自然的物候现象称作“大自然的语言”仅仅是个比喻,那是为了更加形象、生动地说明大自然的物候现象。为什么说只有人类才有真正的语言,而动物没有?人类语言不同于鹦鹉,也不同于猩猩的本质特征究竟是什么?现在我们来学习课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解题

《人类的语言》是吕叔湘写的一篇事理说明文,原题为“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

三、阅读分析第1段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板书。

1

2

3

使人类不同干别的动物的特征都是哪些事儿?

启发学生填写①(吃饭),②(走路)③(说话)。

再启发学生继续填写:就这三件事而言,人类不同于别的动物的特征是什么?

1

2

3

2.思考、研讨并回答下列问题:

(1)①“语言,也就是说话,好像是极其稀松平常的事儿”“与②“语言,也就是说话,是极其稀松平常的事儿”这两句话意思是否相同?

明确:这两句话的意思并不相同。第②句话充分肯定了“说话是极其稀松平常的事儿”,第①句话加上“好像”有似是而非的意思,所以才引出下面的这句话:“可是仔细想想,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2)将文中“除了天上飞的和水里游的”这些限制文字删去,文章是否更精炼一些呢?

明确:如果没有这些限制文字,那么就不严谨,会造成概念混乱。动物前行不都是靠腿(如水里游的鱼),也不都是跟地面平行(如天上飞的鹰)。这些限制文字是不能删去的。

(3)为什么不说动物走路都是靠四条腿而说“有几条腿使几条腿”?

明确: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是四条腿,如驼鸟、蜈蚣等。但有几条腿使几条腿则是共同的。

由此可知,本文语言平实,说的都是通俗易懂的大白话,而文字却又十分严谨、准确,没有一点漏洞。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4)研习课后“揣摩运用”题七。

3.思考研讨并回答下列问题:

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第1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看图表,明确:“说话跟吃饭、走路一样的平常,人们才不去、想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其实这三件事都是极小平常的,都是使人类不同于别的高等动物的特征。”在这三方面,人类和动物虽有相同的地方,看似平常却又都是极不平常的,有着本质上的差别。这种同类比较方法称之为“类比说明”。动物吃的是生食,行走时大部分身体跟地面平行,有几条腿使几条腿,不会说话,而人类吃熟食,直起身子两条腿走路,会说话,这是拿人类和动物比较,比中求异,称之为“对比说明”。

四、阅读分析第2段

1.思考研讨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认为“鹦鹉能言,不离于禽;猩猩能言,不离于兽”这两句话都有问题,有什么问题?(见课后“理解分析”题二)

明确:“鹦鹉能学人说话,可只是作为现成的公式来说,不会加以变化。”只会机械地模仿而决不可能“随机应变”。如见到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也不管是笑容可掬的朋友还是磨刀霍霍的强盗,都只会像条件反射一样发出一组单调的声音--“欢迎”。这就是鹦鹉所谓的“言”。再看“猩猩能言”,这个“言”也仅仅是指“能学会极其有限的一点符号语言,可是学不会把它变成有声语言”。而人类的语言,它的特征“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通过比较(对比)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鹦鹉、猩猩的“言”和人类的语言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2)研讨“积累联想”题八。

明确:这段是讲“语言是抽象思维的负担者,而抽象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抽象思维是按一定的思维逻辑来进行的.思维活动。这种活动依附于语音表达出来就是人类的语言。很显然,这段文字是抓住了“抽象思维的负担者”这一特点来阐明人类语言的,而课文则是抓住“变化无穷的语音和意义”这一特点来阐明人类语言。这便是二者之间的区别。再者,这段文字和课文的相关部分都是以“鹦鹉学舌”为例跟人类说话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找出它们的不同特征,其说明方法是相同的。(对比、举例)

(3)研讨“喘摩运用”题四。

明确:因为鹦鹉代表着飞禽这一类,猩猩代表着走兽这一类,比较的面越广,就越能突出人类语言和动物语言的差异。相反,仅仅选择鹦鹉、八哥这一类学舌的禽鸟,反映的面明显窄了,代表性会大大减弱,使文章不够缜密和严谨,科学性不强,说服力差。

(4)研讨“揣摩运用”题五。

明确: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语言的本质特征就在于“随机应变”的一个“变”字。那么,人类语言为什么能够“随机应变”呢?首先从变化无穷的语音来考虑,因为人类能把语音中有限的最小单位--语素组成成百上千的音节,再组成更多的双音节、多音节,这就为语言的“随机应变”创造了基本条件;再从“变化无穷的意义”来考虑,因为外界事物是变化无穷的,人类能通过思维活动来分析大千世界进而形成各种复杂的意念,再通过变化无穷的语音来表达各种复杂的意思。最后一句小结:“一句话,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很显然,这三句话之尚的关系是先分后总。

2 小结:

(1)在第1段中,作者举出了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三个特征:吃饭、走路、说话;第2段专门阐述“说话”,说明人类语言的特点,其中又突出强调了语音的重要性,这就为第3段阐述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的原因做好了铺垫。可见第2段在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全文的重点段落。

(2)第2段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引用小学读书时一位“能文”的大师兄的话,提出要说明的问题;第二层运用举例和对比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人类语言的特征;第三层总结人类语言的特点。这三层意思联系紧密,属“总分总”式逻辑顺序。

五、布置作业。

课后“理解分析”题一、1.2、二、三,“揣摩运用”题四、五、六、七,“积累联想”题八、1.2。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阅读分析第3段,总结全文。巩固学过的知识,实践知识迁移,变成能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二、阅读分析第3段

1.提问:

(1)这一段主要说明什么?可分几个层次?和第2段的说明顺序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思考研讨后回答,明确;这一段紧承第2段而来,将“说话”跟“手热或图画”作对比,说明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的原因。全段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提出要说明的问题。(“人类语言,……不是偶然的。”)第二层将“说话”跟“手势或图画”作对比,说明声音的优越性。(“人类的视觉……可以用图形来补充的。”)第三层总结所说明的事理(“总之……发展。”)同第2段一样,也是按“总分总”的逻辑顺序写的。

(2)本段第二层是怎样将声音跟“手势”、“图画”进行比较的?

学生思考研讨后回答,明确:作者是从四个方面将声音与“手势”、“图画进行对比的,在对比中显示出声音的优越性。①声音白天黑夜都可以发挥作用,也不容易受阻碍;②声音的有效距离比手势大得多;③说话和做事可以同时进行;④说话比打手势、画画来得快。最后指出:“声音唯一不如形象的地方在于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这一补充说明使说明的内容更加全面、严谨和科学。

(3)练习课后“积累联想”题八、2。(提示:文字、录音电脑……)

三、总结全文

1.本文抓住了人类语言的本质特征(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来说明事理。

2,比较说明是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同类相比,比中求同,称为类比;异类相比,比中求异,称为对比。本文除了第1段把语言跟吃饭走路进行比较,指出这三件事都是“看起来平常而实际上极不平常”属类比说明外,其他都属对比说明。

3.这篇文章共分三段,其结构层次如下:第1段将动物与人在“吃饭”“走路”“说话”三个方面进行类比,说明了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征。第2段将人类语言与鹦鹉、猩猩的所谓“语言”进行对比,说明人类语言的本质特征。第3段从不同的方面将视觉手段与听觉手段进行对比,说明“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不是偶然的”。全文属层进式说明顺序。

4 引导学生自找例词、例句说明本文平实、缜密、严谨的语言特点。

5.给下列汉字注音并组词。

四、拓宽视野,培养能力

1.阅读短文《动物没有语言》,找出课文中与此文说法相同的文字。

2 阅读《水是什么样的物质》《漫说水》,根据“预备活动”一、二题思考练习。

13.《人类的老师》优秀教案设计 篇十三

我们经常用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事物来安慰自己, 但就是这些小小的瑕疵却让我们无比的dan疼。今天我们就聊聊笔记本上那些反人类的设计。

FN键:让人又爱又恨

体验最深的就是FN键。设置FN键的目的是为了在尽量不改动或小改动键盘的前提下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快捷键, 包括控制音量、亮度、Wifi、蓝牙、睡眠等功能。初衷是好的, 我们也给予肯定。然而FN键的位置就让人有些难以接受了。

相信大多数的笔记本的FN键都是在键盘的左下角, 紧挨Ctrl。就是Ctrl和FN这两个键的位置就足以让人发疯。不知道有多少人的FN是在最外边, 你们把它当作Ctrl按了多少次呢?不要怀疑, 肯定有人躺枪。有人说这两个键的功能可以在BIOS里面设置, 互换一下就好了。这么NB?我只想问有多少人设置过?与其加入这个互换的功能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优化一下键盘呢?

电源:你咋就不变呢

电源是笔记本必备的配件之一, 你可以没有鼠标、没有外接键盘但不能没有电源。尽管现在的电池技术已经非常的发达了但笔记本还是不能长时间离开电源。不能离开就不能离开吧, 毕竟技术没有达到我们也不能强求不是。

但是这么多年来你的变化也太小了吧。笔记本都能从四五斤降到最低不到二斤, 你怎么也得减半吧。然而事实与想象完全相反, 一成不变是我对它的唯一印象, 也许有几款产品的电源是经过优化后的, 但毕竟还是少数, 那大多数产品的厂商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呢?为了携带方便我们选择了轻薄本, 这下拉后腿的却是电源适配器了?

键盘背光, 以前是为了炫耀, 现在是必备功能

说到键盘背光就不得不吐槽几句了, 这都什么时代了为笔记本配一个有背光的键盘那么难吗?额~貌似这和反人类设计没什么关系。不管了, 想到了这个就有些不吐不快了。起初可能背光键盘的成本高, 综合考虑用户消费水平、使用频率等因素没有选择背光键盘, 这我可以接受。但现在你还不加入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也许有人会觉得我是鸡蛋里挑骨头, 其实并不是, 是真的遇到过没有背光无法用电脑工作的情况。比如, 在晚上家里人都睡觉了, 但你要深夜加班的时候, 你是开灯呢还是不开灯呢?你说为什么不去书房工作?你觉得作为北漂的我会有书房这么奢侈的配置吗?

接口间距、位置, 设计师你长点心吧

USB接口大家都熟悉吧, 哪个笔记本不得配两三个。就是它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不说USB 2.0速度低于USB 3.0, 毕竟这个是无法解决的问题, 只能换新的电脑。我们要聊的是两个USB接口之间、USB接口与其他接口之间的间距的问题。

间距太小了, 每次要两个接口一起用的时候, 准备插第二个接口的U盘死活都挤不进去了,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用的还不是那种异形U盘, 规规矩矩的U盘都挤不进去, 大写的“囧”写在你的脸上, 有木有?

另外, 在机身右侧你放那么多的接口, 你是想让我用的更方便呢还是更闹心呢?插上U盘后总会划到胳膊, 如果是插上其他的数据线的话, 我就呵呵了。差评!!!

都什么年代了还出1366×768的本

写着写着就想到了显示屏, 作为笔记本最重要部分之一它应该升级很快吧, 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如今手机都开始普及1080P的时代笔记本的显示器还停留在1366×768的年代, 是不长心呢还是觉得没必要呢?

家里买了一台4K电视, 看完电视再看笔记本, 颗粒感十足, 有木有?快成为天然马赛克了。而且, 这种老显示屏存在较为严重的漏光、可视角度差、色彩还原度低的问题。为什么还不淘汰?1080P才是最适合笔记本的屏幕分辨率, 4K用时间长了眼睛会瞎的。同意的举手!

笔记本加水冷?华而不实

这两年游戏本卖的特别的火, 因此很多的厂商都在努力做自己的游戏本。为了提供更好的游戏体验, 高性能硬件 (CPU、GPU) 必不可少, 本来散热风扇的散热能力能够满足单片CPU和GPU的需求。然而有些厂商并不满足, 硬是给笔记本加上了水冷。

说老实话, 笔记本加水冷的散热效果确实很NB, 这一点不得不承认, 但整个水冷系统搭建起来占用的空间未免太大了吧, 重量也丝毫不比一台笔记本轻多少。除了装X, 我确实没有看到什么实质上的效果。

笔记本+水冷+电源+配件放在一个背包里显然不太现实, 因此厂商为这款笔记本专门设计了一款拉杆箱。对就是拉杆箱, 还是24寸的哦!想象一下, 秋风、落叶, 你独自一人拉着这么一款机器走在路上, 你拉着的不是装备而是寂寞。

右侧散热出风口这个最逆天

14.《人类的老师》优秀教案设计 篇十四

1.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历史.包括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的相关历史。

2、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种姓制度等相关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奴隶制度的实质,提高学生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特征的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金字塔的建造、汉谟拉比法典

教学难点:人类古代文明产生在大河流域的原因、印度种姓制度

3.教学用具

多媒体工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1.人类是由谁发展而来的?在何时?我国人类学家把“完全形成的人”分为哪些进化阶段?主要代表分别是什么?

2.目前世界上主要的人种有哪些??人种差异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二、设问导读:

(一)、金字塔的国度:

1.古埃及建立:约公元前3500年开始,尼罗河流两岸出现奴隶制小国。约公元前3000年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起来。国王的陵墓金字塔是其权力的象征。2.古埃及的兴亡:公元前15世纪,埃及国力强盛,成为地跨亚非的大帝国。两百多年后衰落,公元前6世纪被波斯灭亡。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

1.地理位置:在新月沃地东部,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并行奔流,被称为两河流域。

2.国家出现:公元前3500年以后,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很多奴隶制小国。公元前18世纪,古巴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3.汉谟拉比法典: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1.国家出现:约公元前2500年在亚洲南部的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后来,雅利安人侵入古代印度,他们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2.种姓制度:(1)形成:在雅利安人侵入古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2)内容:古代印度社会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下一等级不得从事上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的等级不得通婚。(在古印度的种姓制度中,国王属于刹帝利,是第二等级。

(3)影响: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

三、合作探究:

古代文明为什么多发生在大河流域?

四、自我检测:

1、尼罗河流域孕育的文明国度是(C)

A:古代中国

B:古代印度

C:古代埃及

D:古巴比伦国

2、观察右图:这一文物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世界闻名的重要遗产。它记载的是: A:伊利亚特的内容

B:一千零一夜

C:古兰经

D:《汉谟拉比法典》、阿育王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的国王。按种姓制度划分,阿育王应该属于哪一等

级?(B)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五、拓展探究:

4、阅读材料:(《课时掌控》P4第20题)

法典规定:奴隶可以买卖,可用来抵债;如果奴隶胆敢对主人说:“你不是我的主人”,他的耳朵就要被割掉;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人许可,就把不属于他的奴隶头上的奴隶标记剃掉,理发师的手就要被砍掉;如果奴隶主伤害奴隶的眼睛或骨头,则只需向奴隶主赔偿奴隶身价的一半。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世界古代史上哪部法典?这部法典是古代哪一个国家制定的?

(2)、这些法律条文的实质是什么?

(3)、这部法典在历史上有什么重要价值?

课堂小结

本课学习了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三个文明古国。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墓,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制定了第一部成文法典,印度的种姓制度严格的等级制度。

课后习题 见《课时掌控》P3—P4

板书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尼罗河流域

两河流域

印度河、恒河流域

古代埃及

古代巴比伦王国

15.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 篇十五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读题激疑

1、板书“老师”。同学们,你们心目中的老师是什么样的?

2、今天认识一些特殊的老师。板书“人类的‘老师’”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

(二)检查预习,交流导学卡

重点交流“祸”字的写法

多音字“薄、壳”的读音

(三)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通过读书大家一定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了吧?你是从文中的哪句话知道的?

(四)紧扣课题,深入理解

课文介绍了哪些人类的好“老师”?为什么说自然界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呢?

*边读边想

1、找找书上介绍了人类的哪些好“老师”?标上序号。

2、选出你最喜欢的一种生物“老师”抓住关键语句读一读,在旁边写写批注。

*小组交流

说清楚自己喜欢的“老师”是谁,为什么喜欢这一“老师”。

*分享感悟

1、读中理解,蜻蜓和飞行设计

(1)科学家研究鸟儿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

(2)科学家从蜻蜓身上的厚斑点得到启示找到了防止机毁人亡事故发生的方法,制造出了有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3)这一段重点介绍了蜻蜓,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老师?

苍蝇、蚊子等昆虫是人类的——好“老师”。(读题)

小结:是呀,飞机的发明、改进、创优几乎都是从自然界中相关生物的相应特点得到启示的。

2、画中感悟,鲸和轮船设计

师:什么是“流线体”?为什么这种体型受到的阻力最小?

3、演中体验,鸡蛋和建筑设计

想一想:为什么看起来薄薄的蛋壳,用了最大的力都不能捏碎?课文那句话写清楚了这一点?谁能把鸡蛋的优点通过读变现出来。这里有一个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能换用“因为……所以……”来说这一句话嘛?

4、汇报其他“老师”

①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②模仿某些贝壳制成了……。

(五)拓展延伸,课外迁移

人类的好“老师”只有书上列举的这些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能把你从网上或课外书上收集到人类的“老师”告诉大家吗?

(六)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以自然界的生物为师,相信在走近自然的同时,一定会得到更多的启示,产生更多发明创造!

作业超市:

*手抄报

查找并阅读介绍仿生学的资料,并以“人类的‘老师’”为主题,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出一份手抄报。

*小练笔

人们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发明的成果很多,除课文中讲到的,你还知道哪些?选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种写下来。运用总分结构,写清楚是根据什么发明了什么。

四、板书设计:

人类的“老师” 蜻蜓 改进 飞机

鲸 轮船

鸡蛋 发明 建筑物

16.《人类的老师》优秀教案设计 篇十六

关键词:生态化,现代设计,绿色,人类生活

生态化的前提是自然界所有的东西是联系在一起的, 强调自然界相互作用过程是第一位的, 所有的部分都与其他部分及整体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生态共同体的每一个部分、每一个小环境都与周围生态系统处于动态联系之中;处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小环境的有机体, 都影响和受影响于整个有生命的和非生命环境组成的网。作为一门自然哲学, 生态学扎根于宇宙有机论——认为宇宙是有机的整体, 它的生长发展在于其内部的力量, 它是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

在中国, 很早以前人们就有古朴的生态学思想。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 人是由宇宙自然演化所生成的, 人与万物为一体, 同属于自然界。这种观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观的一种反映, 由此形成的“天人合一”这一古老的哲学命题, 也成为中国传统生态观的经典表述。这一命题无论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还是儒家, 都是积极倡导和实践的。

在老庄哲学里体现为“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思想。老子认为,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人是大自然化育恩养的万物之一, 人类社会是整个自然界的一部分。此后, 庄子在其著作《庄子·齐物论》里, 提出了“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 这一说法与他的“道通为一”的观点相融合, 更进一步明确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儒家文化中, “天人合一”思想也是十分丰富的, 如《易经》认为, “与天地合其德, 与日月合其明, 与四时合其序, 与鬼神合吉凶, 先天而天弗违, 后天而天奉天”。《礼记·中庸》主张“参天地之化育”, 即人类要参与自然创造和养育万物的进化过程, 而不是以戡天役物的态度去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 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观逐渐形成, 并进而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使我国各个时期的生活、文学、艺术、语言中都留下了传统生态观的轨迹。

设计是一种有意识、有动机、积极主动的实践活动, 是影响社会、改变现状的创造行为。现代设计面向大众, 更有别于传统设计概念的特征就是受到全球化的影响, 设计包容的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现代设计更体现出高科技的运用。现代设计领域渗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衣、食、住、行、学习、工作、社会交流、旅游娱乐等。在现代社会中, 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已远不及人与物之间的交流那么普遍和大量, 现代设计正是解决人与人通过物进行交流的手段。人类的设计由来已久, 从最原始的劳动工具发展到现代的高档艺术消费品, 从解决基本的使用功能到如今的纯精神满足, 设计活动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 其满足精神功能的特征更显强烈。

本文所讲的“绿色”即人类与环境和谐共进, 使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它包括持续农业、持续林业和一切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绿色产业、生态工程、绿色企业, 也包括有绿色象征意义的生态意识、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生态艺术、生态旅游, 以及绿色运动、生态伦理学、生态教育等诸多方面。当今时代, 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已经从研究以生物为主体的生态, 转向以研究人为主体的生态, 由普通生态学发展到人类生态学。从某种意义上讲, 现代设计的理念应该以人类生态学为基础, 即利用人类一切先进的设计手段, 在满足人类生活需求的前提下, 构建理想的人类绿色生活。

生态化设计同时还是生态审美思想在社会生活中的生动反映, 是人把自己的生态过程和生态环境作为审美对象而产生的审美观照的结果, 它不仅是对人自身生命价值的体认和对外在自然美的发现, 而且是对人与自然的生命的一种关联和共感。生态美学是以生态价值观为取向对审美现象和规律的再认识, 又是以人的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为对象的美学研究。它以人对生命活动的审视为逻辑起点, 以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为轴线而展开, 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现实关注和终极关怀。

人对生态美的体验, 是在主体的参与和主体对生态环境的依存中取得的, 它体现了人的内在和谐与外在和谐的统一。不能把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截然分离开来, 它真正体现了审美境界的主客同一和物我交融。生态学家佘正荣认为:“河流、雨林、旷野、冰川和所有生命种群, 都是作为体验者的我的一部分, 我与生物圈的整个生命相连, 我与所有的生命浩然同流, 我沉浸于自然之中并充实着振奋的生命力, 欣然享受生命创造之美的无穷喜乐。”这种主体的参与性是一种对生态系统的融入感, 是产生生命共感的基础。

因此, 如果说我们日常设计所常用的“桃红”、“柳绿”、“杏黄”等色彩元素的生态审美是对对象形象的观照和玩味, 那么“烟雨翠”、“霁红”、“炫紫”、“星空银”等色彩元素所营造的是一种意境的动态审美。审美形象是产生意境的基础, 形象的触发唤起人的丰富联想, 使人的意象超越特定形象的直接性和有限性, 从而产生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效果, 进一步达到对人生意味的体认。艺术设计元素所构建的审美意境可以进一步唤起人对生态观念的认同和生命真谛的感悟, 从而达到庄子所赞美的“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的审美目的。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观具有朴素性、萌芽性、零散性等特点, 不能与当代生态文化观同日而语, 但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正如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的一位高级研究员所指出的:“数千年来中国文化和哲学有两个对当今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主题: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对家庭的承诺。中国的传统和哲学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现代化观念是一致的——即在不损害子孙后代可能的选择和自然环境健康的情况下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因此我们在进行艺术设计的过程中, 也要探讨我国传统文化生态观对设计的影响, 充分挖掘现代设计理性意义中蕴含的生态审美价值。

以生态化观念指导现代设计, 对人类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生态化设计改变着人类认识世界的观念

人类经历了从惧怕自然、征服自然、贴近自然等三个阶段。人的生存条件与环境在许多方面有了重大的改善, 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遭到极大的破坏。在现代设计界, 有识之士早已提出“适度设计, 健康设计”的原则, 给现代设计行为重新定位, 防止设计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防止社会过于物质化, 防止传统文化的葬送和人性、人情的失落等, 让人类不再为自身的健康生存而担忧。这正如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主席彼得先生所言, “设计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除可能成为人类自我毁灭的绝路, 也可能成为人类到达一个更加美好世界的捷径”。

事实上, 广义的绿色是人类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而且, 它们都是相互联系的, 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人类在创造绿色文化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过程中, 也在不断地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生态文化也是包容在人类创造的全部文化中的。它是研究人与环境关系的科学, 并在人类庞大的文化体系中举足轻重, 关系着人类的家园和人类的命运。生态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内容, 也是当前人类必须学习、总结和研究的重要课题。设计在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 每天也都在改变着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和生活观念。现在看似平常的生活内容和习惯观念, 正是设计对人类观念深刻改变的结果。

虽然近现代意义上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具有积极意义, 它形成了独立自主的主体意识, 但也有其明显的片面性:它将自然看作机械被动的存在物, 只承认人具有生命、意识和能动性;在社会实践活动中, 只考虑自身的物质生活需要, 没有意识到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的活动的制约性, 导致对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另一方面, 近现代文化片面发展人的认知理性、工具理性, 忽视价值理性的规范, 将主体性与认知理性、工具理性等同起来, 还导致了人性的异化。因此, 对人类生活空间进行生态化的设计, 不仅可以提高人类生活, 而且可以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认识。

2.以生态化现代设计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

现代社会的人们, 生活几乎离不开“工具”, 出行有交通工具, 交流可借助通讯工具, 观看文艺节目只需借助一台电视机便可足不出户。人们可以选择在远离人群的地方居住, 同样享有需要的种种信息与物质。很多人夜间工作, 白天休息, 现代设计提供了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可能。在更多的领域人们几乎放弃了原有的生活方式。新的设计 (产品) 取代了老的设计 (产品) , 伴随着新的设计也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 现代设计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是巨大的, 以至有时我们在不知所措中已完全改变了一切。

工业文明后人类的生活方式呈现出贪欲无限、消费无度、缺乏理性、远离自然、精神空虚等诸多弊端已在人类社会中司空见惯。现代生活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以往传统的产品设计重点往往放在设计、制造和保养上, 然而今天人们在设计产品时从生态化的角度出发不得不关注环境, 因为产品在它从原料、设计、制造、销售、使用, 直至废弃处置的整个寿命期间, 全都以某种方式影响着环境。在这种新的设计过程中, 要给予环境与利润、功能、美学、人体工程、形象和总体技能等传统的工业价值相同的地位。因此, 在新的历史时期, 我们更应该以现代设计克服物质享乐主义生活方式的缺陷, 用“天人合一”的生态化现代设计理念和优秀设计作品, 引导健康绿色环保的新生活方式的形成。

3.以生态化现代设计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品位

现代设计是伴随着工业化生产出现的, 在其发展过程中, 一直不断地从人类生活的艺术中汲取营养, 并为人类生活服务。因此, 生态化对现代设计直接推动作用的第一个表现, 就是以生态文化的观点对 “产品进行美化”。

生态观对现代设计的直接推动作用还表现在对设计思想和思维模式的直接影响。现代设计的生态美学原理的倡导, 为现代设计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对人类思维模式的影响上, 现代设计同科学有着很大的区别:“科学是对客观自然规律的不断揭示、发现和描述”, 是一种发现的过程, 而现代设计是一种源于艺术的“人对客观自然的主动认识, 是从一般中发现个别, 从共性中求异、求创造”, 是“在创造比真实自然更完美和谐的第二自然的过程中表达人类的精神世界”。现代设计作为工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技术思维模式下的产物, 在没有艺术介入之前, 被认为是“丑陋的机器”的产物。一旦有了艺术的参与, 整个情况就不一样了, 可以说, 艺术改变了整个工业设计的面貌。生态美学的思维模式对现代设计的推动是至关重要的, 由此产生的作品也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 更高程度地提升人类生活的品位, 使人类生活向着和谐、自然的方向发展。

4.现代设计引导人类精神文明迈向更高境界

现代设计突出的特点就是以人为本, 处处关注人的需求, 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即功能, 同时更高度地关注人的精神, 极大可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同时, 现代设计也在不断地引导人类的精神文明驶入更高境界。人们在现代设计艺术创造的生存环境中, 尽情地享受人生的快乐, 并不断地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现代设计成果是现代设计与艺术的高度结合物。现代设计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关注人的细微要求, 极大可能地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

设计师是风格和产品品位的缔造者。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在《为真实世界而设计》一书中, 重点探讨了设计师所面临的人类需求的最紧迫的问题, 并强调设计师的社会及伦理价值。巴巴纳克认为, 设计的最大作用并不是创造商业价值, 也不是风格方面的竞争, 而是一种适当的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元素, 他强调设计应认真考虑有限的地球资源的使用问题, 并为保护地球的环境服务。现代设计作品对社会和环境保护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从理性角度来看, “生态化设计”不能被看作只是一种风格的表现, 或是一时的流行趋势。笔者认为, 成功的艺术设计作品来自于设计师对生态问题的高度认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相关的经验、知识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的综合运用。

在发达国家, “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绿色家园”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作为生态文化发祥地的我国, 更应在现代设计中大力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天人合一”生态价值观。因此, 对现代设计更应该站在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理性审视, 以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谦之.老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00.

[2]胡远睿.庄子诠诂[M].北京:中国书店, 1988.

[3]鼎祚.周易集解[M].北京:中国书店, 1984.

上一篇:《荷花》教学计划下一篇:送战友的八一建军节祝福短信 送给军人的建军节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