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课程改革及课程标准心得(精选17篇)
1.学习课程改革及课程标准心得 篇一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马厂小学王兴祥
今年暑假我自学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相比较以前的课标,将“双基”修改为“四基”,明确提出的让学生获得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的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是巨大的进步。
“四基”指引我关注学生基本思想的形成和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以前强调的双基,即关注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讲究精讲多练,主张‘练中学’,课堂上花大量时间训练基本知识,课后也反复进行练习。相信‘熟能生巧’,追求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操演和熟练,以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的学科能力为其主要的教学目标。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基本知识掌握得比较好,但明显发现,一部分学生的思维不够灵活,题型稍微变动,就无从下手,说明长时间只关注基本知识和基本既能,使得学生学得比较机械。
学校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运算、演算例题等一些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或理解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学会掌握一些研究数学的基本方法,从而获得独立思考的自学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启蒙时期,在这一阶段注意给学生渗透研究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便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小学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研究数学的许多思想和方法都是逻辑性强、抽象度高,小学生不易理解。将双基拓展为四基,首先体现了对于数学课程价值的全面认识,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不仅仅获得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获得数学发展和处理问题的思想。当然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学习课程改革及课程标准心得 篇二
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此次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是在2001版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对口语交际部分也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笔者主要从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三个部分分析两个版本课程标准中对于口语交际内容表述的不同。
1. 关于总体目标与学段目标的对比
通过对比新旧两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口语交际的目标与内容, 我们不难发现以下两点:
(1) 新课程标准突出了口头语言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地位。在总目标与内容里, 我们不难发现, 2011版课程标准突出强调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也就是更进一步强调在口语交际教学中, 学生要学习的是口头语言, 该内容的学习应围绕提升口头语言能力为核心。
(2) 2011版课程标准较2001版在难度上做了适当的调整, 略微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如, 在2001版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里提到“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而2011版课程标准则修改为“自己感兴趣的情节”, 能复述“精彩情节”也就意味着学生在听故事后, 要先分清故事中的精彩情节是什么, 然后再复述出来, 这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难度偏大, 而新课标中要求复述“自己感兴趣的情节”不仅降低了难度, 更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另外, 还有将“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改为“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 将“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改为“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等, 均将难度做了适度的降低。
2. 关于教学建议的对比
通过罗列新旧两版课程标准中有关口语交际的教学建议, 笔者发现有两点值得注意:
(1) 对讲授式教学的排斥。新课程标准在2001版课程标准提出“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的基础上具体提出不宜讲授大量“口语交际原则、要领”。这一内容更加强调口语知识的实质, 即知识不光是客观的存在经验, 更是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所以, 课标排斥过分使用传统的讲授法, 而是鼓励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言语实践。
(2) 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出。能力是个体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那么口语交际能力就是个体完成口语交际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我们不难发现口语交际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分别是倾听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应对能力。
3. 关于评价建议的对比
评价建议是这三部分中改动最大的一个部分, 主要包含三个变化:
(1) 要求提高学生对口语交际的认识和表达沟通的水平, 再次强调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地位, 以及表达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2) 明确考查口语交际水平的基本项目, 评价建议里指出可以通过“讲述、应对、复述、转述、即席讲话、主题演讲、问题讨论”等形式考查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这一要求一方面使口语交际水平的评价变得可操作, 另一方面为口语交际的教学提供了参考形式。
(3) 明确不同学段口语交际能力评价的侧重点。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态度与习惯, 重在鼓励学生自信地表达;第二、第三学段主要评价学生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第四学段要通过多种评价方式, 促进学生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内容, 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通过对不同学段口语交际评价内容的界定使不同学段的口语交际评价具有梯度性, 明确不同学段口语交际教学的重点, 从而为口语教学提供了依据, 指明了教学方向。
二、从口语交际教学看新课程知识观
通过对新旧两版课标中关于口语交际内容的对比, 我们不难发现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知识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 语文知识是在言语实践中获得的
前面提到“口语交际”, 较“听话、说话”突出强调的是“交际”, 也就是在一个特定情境内的语言互动。关于口语交际的教学建议特意提出“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 口语交际教学应该是在听说的双向互动中完成的。纵观口语教学课程目标与内容, 无不体现着口语交际的实践性。
2. 语文知识是由学习者主动建构的
在对口语交际课程目标与内容的学习中, 我们不难发现, 2011版课程标准强调口语交际是学生言语互动的实践过程, 很多内容如“积极参加讨论, 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乐于参与讨论, 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等都是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在类似的口语交际实践中得到培养的。
概括来说, 2011版新课程标准强调建立一种基于人的言语实践的、广义的、开放的、动态的知识观。
三、从口语交际教学看新课程学习观
学习观, 笼统来说就是人们对学习的看法, 怎样看待学生的学习, 怎样看待知识的获得, 不同人对这些问题有不同的看法, 因此产生了不同的学习观。2011版课程标准体现了哪种学习观呢?我们试从口语交际相关内容进行剖析。
1. 口语交际相关内容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口语交际课程目标与内容中多处提及学生情感的体验, 如“有表达的自信心”“注意语言美, 抵制不文明的语言”“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除此之外, 在口语交际评价建议中还对第一学段的评价提出:“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态度与习惯, 重在鼓励学生自信地表达”的要求, 由此可以看出, 2011版新课程标准不仅强调学生对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的掌握, 更强调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学习态度和意识。
2. 口语交际相关内容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口语交际教学建议中强调:“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 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从这一内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新课程强调不能过度使用教授法, 不能拘泥于客观的口语交际知识而忽略动态的教学实践活动。口语交际教学是希望学生基于言语实践活动, 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通过互动的方式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获得不光靠简单的规则传授, 更主要的是学生在与情境的互动中主动地体验与感知, 这一内容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3.学习课程改革及课程标准心得 篇三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语文教学 合作学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法有了很大的转变,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得到了广泛运用,它和个体学习相比更容易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为学生提供自由交流和探究的机会,增强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合作的技巧,增强学习的信心,改善学生的非认知心理品质。因此,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对语文课堂教学有着很大的作用,它将成为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的发展方向。
一、完善合作规则,合理分工
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一起完成学习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分工地进行互助性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最终达到完成学习目的的要求。因此合作学习是有明确目的的讨论,是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异质”分组,使学生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这个学习共同体是相互固定的,过一段时间以后,也可以再做调整,小组人员固定可以使学生具有责任感,而适当调整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给他们更多的展示机会,使他们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异质分组所组成的学习合作共同体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个体之间的竞争转化为组间竞争和组内竞争,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转化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所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清楚自己在组内的职责,积极指导,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二、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学习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书和思考,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基础才能有效进行合作学习,否则就会形成依赖的心理,没有目的地讨论和交流,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实际交流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是学生刚刚讨论就草草结束,学生根本就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合作、去思考,从而导致学生对问题理解不够深刻,只是浮于表面,有的学生思维没有活跃起来,在小组内也没有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讨论的内容脱离了学习的内容,天马行空,所以,在合作之前,先要给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时间,让学生在有了自己想法的基础上去讨论和合作,这样学生在合作的时候才能畅所欲言,和其它学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以集体的智慧攻克难关。
三、重视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注重教学的结果,更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因为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发展、品质形成、审美能力、实践能力、竞争意识、合作能力等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体现,否则学生就成为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小组讨论探究和组际交流是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关键,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否则课堂就成了表演场,合作学习活动游离了语文知识之外,脱离了合作学习的目的,使语文课堂教学陷入新型的“少、慢、差、费”的境地和“虚假合作”的误区。
通过在小组内交流思想,学生会产生更多、更新的思想观点,因为小组讨论实现了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以及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学习、乐于学习,从内心有学习的动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小组合作交流之后,教师要让各小组展示讨论的成果,或者解决其它小组质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他们真正成为了一个个涌动着生命灵性的个体。虽然他们对教材还没有深入地研究,但是其在预习的基础上,能在合作学习中自主参与,在讨论的过程中还能生成新的问题,生成新的智慧,使语文课堂焕发出别样的色彩。同时,因为这个过程是在小组内合作完成的,他们会有很大的荣誉感,激发了其勇于实践、勇于创新、集思广益、开拓智慧,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四、积极指导合作探究方法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和引导者,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管理者等,他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解决疑惑还要深入学生中间,做学生的参与者,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寻求真知。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渐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发言的习惯和兴趣。教师有效的指导在于避免学生讨论的时候偏离主题,防止学生依赖别人,在交流的时候出现冷场,从而高效地完成学习目标。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小组合作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教师的评价很重要。教师合理而科学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的认识,所以,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对合作学习效果好的小组和个人要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快乐。教师的鼓励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加强学生之间的凝聚力,使以后的合作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有效的合作学习不仅能转变后进生,还能增强集体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把合作学习运用到教学中去,并使之不断完善,让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正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吴幼颖.如何避免小组学习走入误区[J].中小学管理,2003(2).
[2]张为民.谈“讨论式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1(2).
[3]杜琼英.远程开放学习中学习小组构成及功能探讨[J].中国远程教育,2003(9).
[4]李健.略论合作学习及其实践意义[J].教育导报,2004(73).
4.英语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四
这些天,我认真学习了英语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实施建议,教材编写等各方面都做了具体要求,结合自己教学实际,我有很多感悟。
新课程标准注重素质教育。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主要目的是为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基础,为他们继续学习英语和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在平时教学中,我不仅教好学生语言知识,也很注重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弘扬学生的爱国主义。比如,我们在学习不同国家的时候,我给学生讲了很多国家的文化,并告诉他们一定要学好英语,才能增进与别的国家交流,特别是英美发达国家。才能更好学习别人的先进文化,我们国家才能更昌盛。学生听得很认真,不断点头。他们也明白了学英语的道理,很多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不再像以前那样漫无目胡乱学习。
新课程标准提倡语言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习者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我们英语教师的教学要能指导学生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活跃思维,拓展视野,展现学生的个性。也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在我平时的教学中,很注重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我们在农村中学,学生成绩普遍较差,学生也参差不齐。我知道由于学生在年龄,性格,认知,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他们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老师要不断想办法,尽量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要求,才能让他们每个人学到最好。一开始我们班成绩不好,很多学生不学英语,通过观察我发现九年级学生恐惧英语的罪魁祸首是对英语不感兴趣,没有入好门。因此,我接手他们的时候没有天天去恶补语言知识,强制他们记背,而是提高他们英语学习兴趣。我从最简单的知识点入手,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表演话剧,看电影,进行竞赛机制,讲故事等等,运用了一系列措施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成绩。现在,他们英语成绩有了很大提高,而且开开心心越学越有劲。
新课程标准要求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我们英语教师应从教育的整体目标出发,充分发展各个阶层学生的能力,达到各阶层目标要求,并为学生下一步学好英语打基础。做好各阶段的英语教学,保证英语学习的持续性,渐进性。每个阶段都要打好基础,这样学生才能在下一阶段学得更好,我们学校的英语教育才能有本质的提高。
新课程标准还要求英语教师加强学习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们要意识到义务教育阶段,步培养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十分重要。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教授他们学习好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想到自己平时的教学,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还应该加强。
5.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五
周五,我有幸参加了华龙区小学语文教师培训,在培训中高照远老师为我们分析解读了《新语文课程标准》。我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做的首先是让孩子们愿意亲近语文,了解语文,喜欢语文,从而主动地从事语文学习。
1.教师把握教材,为良好课堂气氛的创设铺平道路。备课就是上好课的基础。只有充分备好课,教师才能在传授知识时得心应手,以百倍的信心去上好课,创设出积极热烈的课堂气氛。备课时,教师要在新《大纲》的精神指导下,依据教学目标和要求,精心的钻研教材,找准切入点,能在层层深入中理解教材的内涵,同时又要发掘闪光点和突破口,让学生学有所思,悟有所想,在思想情感的驱动下,去创造更新、更完美的东西,以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教师只有正确地领会和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形成一种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情境和气氛,才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对起决定教学氛围的基本性质和情调,起着定向的作用,因而教学气氛也不能千篇一情,千文一调,应当因文而异。总之,教学内容是创造教学艺术氛围的凭借和依据,教师要全面把握教材,以便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2.教学过程流畅,要有高潮。
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备详案。不仅要研读现代教育理论、新课程标准、教材等,还要考虑学生学习情况,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案,力争使教学过程设计流畅。每个环节衔接要自然,讲解要清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一定要有高潮,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动手的机会,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和能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3.把握住课堂教学的节奏,做到有张有弛。
一节课内,讲授要有紧有松,紧松适当;内容要有难有易,难易交替;语言要有快有慢,快慢合拍。这样一方面可以照顾中下等成绩的学生,使之能跟上老师讲的进度;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的大脑疲劳有节奏的得到恢复,使学生听起来有愉快的节奏感,让学生在紧张而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学得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
4.精心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形成稳固学习内驱力的前提和条件。我国古代教育家已经认识到“学贵有疑”,并提倡“学则有疑”的教学思路。对于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教师适时地将问题作为中心开展课堂活动,尽可能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这样做,虽然课堂面貌会失去原有的肃静和稳定,打破常规的纪律状态,但却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主动的思维,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性。
当然,设疑时,一定要注意研究知识的难度,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人的情感过程和认识过程是密切相联的,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总有一定的情绪和体验相伴随。如果问题太难,学生就会迷惑不解,产生挫折和失败感;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起来毫不费力,学生就会感到厌倦,激发不起学习兴趣。因此,只有难度适中,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回答的问题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学生就会本着一种高潮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这样在 课堂上就易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5.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
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在课堂上应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教学必须贯彻教学原则,教师在授课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克服盲目性、随意性和片面性。面对课堂发生的意外事件,教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关键时刻保持镇定、冷静、理智、大度、豁达和宽容,要泰然处之,灵活机敏的处理意外事件。
6.英语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六
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英语阅读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改革。在思想上给广大教师起了指引作用,,知道以后英语阅读教学的路该怎么走 ,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和我国的初中外语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在体系上的安排上,它和小学英语教学衔接,根据各地实况适当调整相应学段英语课程的标准。
一、基本教学任务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爱好,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把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2、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
3、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4、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5、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6、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三、课程目标的内容标准
由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五个要素组成。
情感包括兴趣、态度、动机、自信和意志等,在语言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不仅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新英语课程标正确定了各个级别的情感发展目标。
目标描述关于读的要求:
一级 能看图识字 能在图片的帮助下读懂简单的故事
二级 能认读所学词语 能读懂教材中简短的要求或指令
能借助图片读懂简短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
三级 能读懂简单故事和短文并抓住大意
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4万词以上
四级 能读懂说明文等应用文体的.材料
能从简单的文章中找出有关信息,理解大意
能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意思 ,能理解图表信息
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0万词以上
五级 :能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
能理解段落之间各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情节,预测故事发展的可能结局
能读懂常见题裁的阅读材料
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
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
六级:能从一般文字资料中获取主要信息和观点
能根据上下文和句子结构猜测词义
能根据上下文线索推理、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
能根据阅读目的确定不同的阅读策略
能根据不同信息渠道查找所需信息
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20万词以上
七级:能从文章中找出有关信息并能摘录要点
能理解文章主旨、作者意图
能提取、筛选和重新组织简单文章中的信息
能利用上下文的线索帮助理解
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0万词以上
八级:能理解文章中不同的观点与态度
能分析与理解句子结构以及难句与长句
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文学作品
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6万词以上
九级: 能阅读一般的英文报刊杂志,获取主要信息
阅读一般英语原著,抓住主要情节,了解主要事物
能根据情景及上下文猜测不熟悉的语言现象
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及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习心得
7.学习课程改革及课程标准心得 篇七
一、课程标准的理论依据
根据布卢姆教育活动目标分类系统, 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态度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三个方面。相应的, 英语课程标准的内容也可大致的划归为认知的学习、情感态度的学习和动作技能的学习。
加涅对学习结果进行了分类, 一是言语信息的学习, 二是智慧技能的学习, 两者属于认知领域。三是认知策略的学习, 属于能力范畴。四是运动技能的学习, 是动作领域。五是态度的学习, 属于情感领域。按照从低到高的层次排序分别是言语信息、智力技能、问题解决, 再到自我调节 (认知策略) , 这些都以训练逻辑思维为主。最后是创造性学习, 是一种高层次的学习。通过分析课程目标, 可以将其划归为不同领域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以有效的方式和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帮助学生内化和整合所学的语言知识, 进而运用所学有效地表达观点和情感, 做到基础知识学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学习的有机结合, 从而达到能自我调节学习。
二、课程目标分析
(一) 基本原则
教学建议主要探讨的是在教学中, 教师应当关注个体差异, 充分发掘学生的不同潜能。应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 引导他们学会自主和合作学习。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它认为个体是通过自身经验来建构知识的。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接受外部知识, 而是同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强调创建与学习有关的真实世界的情景, 注重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以及合作学习, 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出了语言学习要创设情境, 都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二) 语言技能方面
关于“写”的技能标准描述中, 比如能根据图片、词语或例举的提示, 写出简短的语句, 这主要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英语的习惯, 写出简单规范的英语来。这不是采用简单的机械训练方式, 而是通过创设有意义的语境, 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 激发学生参与其中, 让学生利用情境, 自己探索, 这是一种发现学习的方法, 从而逐步提高“写”的能力。
(三) 语言知识方面
教学建议中提出, 注意语言实践, 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可以这样理解主要指各种语言知识的呈现和学习都应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出发, 为提升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服务。在我看来, 学习知识的过程不仅是知识储备的过程, 更是不断运用的过程。即使是在语言学习的起始阶段, 我们也要创造条件即学即用。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 才会产生用目的语交际的愿望。任务以活动的形式进行, 学生完成活动的过程也就是“用语言做事”的过程。
(四) 学习策略方面
比如能制定英语学习计划, 对所学的内容能够做到主动复习、归纳, 在英语学习时集中注意力, 并积极思考等, 这属于认知策略方面, 属于认知领域的学习。布鲁纳对认知能力的发展重视内化, 认为人可以计划、创造、衡量等内部活动, 因而有自我调节的能力。因此在英语学习策略方面主要是内化学习, 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
(五) 情感态度方面
课标中的情感态度实际上是包括了个人和人际两方面的情感因素。如提到的能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 积极参与各种课堂学习活动, 与其他同学进行积极配合与合作。学习者及同教师之间的情感因素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 因此设置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让儿童在“乐中学, 学中乐”, 是他们积极、高效习得英语语言的基本前提。又比如乐于接触外国文化, 增强祖国意识。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外语能力的获得在让学习者能更便利地了解外国, 还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让学习者从他者的角度看待自己和周边的环境。再如遇到困难时能大胆求助, 这既是一种认知策略, 同时也渗透着情感因素在其中。
(六) 文化意识方面
比如在学习和日常交际中, 能初步注意到中外文化的异同。语言与文化是相伴而生、密不可分、共同发展的。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它是我们借以进行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另一方面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是语言活动的大环境。这些既要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 更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化意识, 为其今后具有双语言能力和双文化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小结
新版课程目标的设计, 体现了发挥英语知识的认知价值, 让小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 进行探究学习。进一步来说, 该课程标准倡导了英语知识的发展价值, 在认知基础上对小学生精神世界的全面发展有促进作用, 主要包括道德情感、创造精神、和谐人格等方面的发展, 与提倡的素质教育相符合。在这个趋势下学习英语, 学生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和开拓进取精神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摘要:2011年版《英语课程标准》的颁布, 在很大程度上重视英语知识的实用价值, 注重沟通是英语的最重要的价值观, 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 在英语交际中获得成功感并能主动地、创造性地习得英语。本文从学习理论的视角下, 通过分析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二级目标, 为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提供一些思考。
关键词:英语课程标准,学习理论,课标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刘明东, 陈倩.《小学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解读[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3 (01) :8-11.
[3]陈力.《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新发展[J].中小学管理, 2012 (04) :16-19.
8.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学习感悟 篇八
关键词:小学;音乐;实践;体会
阅读了音乐课程标准后,我们了解到,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习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是基础音乐教育的价值,我们的工作目标是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结合课标的指引,重新审视一下我们平时音乐课堂上
的点滴,做一些有意义的调整,我们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热爱音乐,对音乐产生兴趣,让他们乐于学习音乐,乐于享受音乐,我想,这是音乐教育基础性的要义所在。有了这样的目标,那么,我们在课堂上需要的音乐教学内容就应该是以是否利于学生学习音乐知识、享受音乐美感、参与音乐活动、获得审美体验为主要取舍标准了。
我们的学生会因为经历不同、所处生活环境不同,对音乐的感受自然也有差别,因而我们应该让他们每一个人都敞开心扉,这就强调了音乐学习的民主性。我们的教育要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在课堂上要懂得维护学生在音乐方面的个性差异,为他们在音乐方面的学习和自由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例如,在欣赏课中,欣赏完音乐以后,我要求他们发挥想象力给乐曲起名字。有些孩子可能说得很到位,当然也有孩子说出了与你内心希望的截然相反的答案,这时候,不管何种答案,他们需要的是我们的肯定。作为教师,我们需要给予的是引导和靠近,我不排斥在我的音乐课堂上有无数种答案,那些都是学生想象的火花,是培养他们对音乐兴趣的种子。
再者,我们需要重视音乐教学中的开放性,千万不要把这门学科分成简单的唱、听、演。我们需要尝试把音乐教育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其他学科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让其相互渗透、共同发展。这样的形式更能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例如欣赏谭盾的《地图》,学生了解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声音都是音乐的源泉,于是,我让他们来找找生活当中的音乐,引导他们寻找生活中能够发出声音的物体,引导他们去感受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孩子们的发现的各不相同,每个人都跃跃欲试。他们的积极性很高,孩子们分小组去搜集声源,更创造性地制作了很多小乐器,而他们的材料都是些日常生活用品,有用两支笔互相撞击,有用米粒装进塑料瓶子里,更有人用报纸剪成长条发出唰唰的声
响。在这样的音乐学习中,我们的模式是开放的,它不仅是唱、听或者演,它更是一场开放的实践活动,学生是主体,以他们喜欢的方式进入到音乐的学习中来。
通过课堂上的积累实践,我们不难发现,音乐课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演唱、演奏、创作、鉴赏等常用教学手段,如果离开实践,都很难获得直接经验。因此,我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让学生自己在即兴演唱、演奏和形体动作等参与性活动中体验音乐的美感,以此来提高他们的音乐感受、表现和创造能力。
更需要重视的是,我呼吁大家多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教学设备。既然时代的发展提供给我们那么庞大的资源信息,那么,注定这一时代的孩子有这样的幸运去欣赏、感受更全面的音乐艺术资源,欣赏的扩大和延伸,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丰富的音乐。因此,不要吝啬我们每一次备课的悉心准备,多准备、多思考、多积累,有利于学生更多地欣赏到多姿多彩的音乐艺术。
总之,教师应努力让孩子们的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当然,要尊重他们的特点,以良好的方式引导他们的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让他们多参与、多感受。我想,这一定能成为孩子们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良好奠基。
9.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九
岩硐完小李春杰
2012年10月25日在岩硐完小教师会议办公室,我和全体数学老师一起参加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学习。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全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小学数学老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
小学阶段,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觉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学生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观察每一幅插图,充分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让学生
在领会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地说,克服以往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新课标的要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空间,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如课标指出的: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三、学中做,做中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努力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
动,使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自主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基本技能、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增加学生数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知识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10.《科学课程标准摘要》学习心得 篇十
一、学习建议
(一)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1.“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教材”的教学,常常把目标单一地定位于教知识;“用教材教”则是在更大程度上把 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科学课的目标设计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识,这样,才能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
2.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表述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
为了便于考查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主语最好是学生,谓语最好用可测的行为化动词,而且不同类型的目标用不同类型的动词。如“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会温度计、简易风向仪、雨量器搜集有关数据”“体会长期的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是非常有 用的”,三个目标分别用“知道”“会用”“体会”,明显地区分了知识、技能、价值 观目标。
3.尽可能用表现性目标表达需长期积累才可能实现的目标
不可能指望在一节课内就能学会某一种技能或态度。因此,最好把“热爱大自然”这样的目标,分解为观赏植物的花和叶“或”朗读有关星空的美文“。
(二)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
1.低估儿童学习科学的潜能比高估更可怕。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2.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开展多样化 活动是十分重要的。3.科学课的教学方法要富有儿童情趣和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教师的言语动作应力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引导儿童自己得出学习的结论,儿童的有意注意和坚持性尚在发展 之中,所以课堂教学形式应灵活多变,课外中长期作业应简便易行。4.尊重儿童在科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知识 能力等方面特点,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
(三)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通过这些活动的教学,可以让学 生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
(四)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建议:
1.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
3.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
4.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
5.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6.组织好探究后期的研讨,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五)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比 激情和盎然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科学课 程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
(六)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建议:
1.重视学生的学习基础、从生活经历中提出的鲜活问题以及教学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要能够根据这些情况适当地调整、补充教学计划和教材内容。
2.亲身介入并认真观察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随时掌握他们在活动中所取得的进展、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
3.对活动的状况及时作出判断,并决定应当采取的指导策略。
4.把确有价值的和学生在探究中产生的问题及时地纳入教学内容之中,使之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
5.根据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新情况,适当地修改活动方案,调整教学进程,使教学具有灵活性、变通性和针对性。
6.不过早地出现结论,肯花时间让学生对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
二、评价建议
(一)充分明确评价的目的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样的评价不同于传统的评价--单纯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分等排队的做法,势必引起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时机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2.评价内容的全面化
3.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二)准确把握评价的内容
1.科学探究方面
应重点评价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活动 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应重点评价小学生科学学习的态度。
3.科学知识方面应重点评价小学生对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诸方面最基本的概念和技能的理解过程和应用情况。
(三)灵活运用评价方法
主要有:教师观察、与学生谈话、杰出表现记录、测验与考试、活动产品分析、学生成长记录袋、评定量表、作业法、短周期作业、长周期作业、评议法等。学习心得: 通过一学期以来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我对科学课程标准的理解又更深了一层。主要体现在以下的三个方面:
1.在理解、运用教材方面,我觉得用好教学参考书是十分重要的。教参是教师制订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和实施教学过程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要想在课堂上有的放矢,扎扎实实上好一堂科学课,每堂课的活动目标必须十分明确。那么活动目标的制定又取决于对教材内容和科学知识的准确把握。因此,吃透教材、用好教参,是很重要的。科学教师许多都是单兵作战,许多时候许多教师自己都无法把握教学内容。例如这学期六年级第2单元《我们的地球》和第4单元《探索宇宙》这两单元的内容都是较难掌握的,知识性非常强,需要教师在课前掌握大量的信息,并且要对知识进行精确的筛选,然后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否则就是一团乱麻,无法进行正常有效的学习活动。
2.广泛学习与学科有关的理论知识与新兴事物,加大科学老师的知识储备。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先要有一桶水”。小学科学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它涵盖了几乎与所有学科相关的科学知识,为学生进入中学学习生物、化学、物理等许多学科奠定基础。这对科学教师的知识储备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科学教师在课堂上几乎要充当一个“百事通”的角色,要能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希奇古怪的问题,尽力保持学生的求知欲不受损害。为此,我们科学教师研组的教师除认真参加定时举行的教学研讨活动,还经常去图书馆广泛涉猎各种书刊、杂志,上网浏览各种科技方面的信息,同组教师经常就一个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进行草根化的研究。
3.在备课手段方面,尝试将现代化的备课手段引入教学体系,结合新的教学理念备课,备课中强调在研究性学习中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强调由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我们也尝试将一些现代化媒体引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建构知识的效能。如六年级第2单元《我们的地球》和第4单元《探索宇宙》,内容牵涉到天文学方面的许多知识,书本上的知识较为零碎,很难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因此教师安排学生到网络教室上课,先通过初步学习,提出一些问题和假设,再通过上网找资料验证猜想。学生在此过程中提高了科学探究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可谓一举多得。时间:2017.07.21 地点:科学办公室
内容: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相关内容心得体会
当今世界,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 心得体会:
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新课标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述了科学课程的性质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基本理念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总的思想和原则。它是现代科学、现代教育的新思想和新观念的反应,是课程标准其他部分的总纲。全面认识和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就能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这对于学习、掌握、实施课程标准其它部分的内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标准》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理念。通过学习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是以从培养学生科学习惯出发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从这个意思上讲,科学课的科学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进行有效性的科学探究,也间接地影响着科学习惯、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等科学基本素养的养成。时间:2017.08.17 地点:科学办公室
内容: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相关内容心得体会 学习心得:
1、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素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能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他们进行科学知识学习的启蒙教育是适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所以培养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在小学生素质发展中所应起作用的科学定位。科学素养的内涵在科学课标中,包含为:“科学探究,情感与态度,科学知识”三个方面。
2、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以往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来学习的,死记硬背得到的结论,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的关键。科学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体验未曾经历的独特经历。科学课程应该为儿童提供充分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因此,科学探究是学生科学学习的核心方式。
3、亲身经历探究活动是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运用“探究”给我的启发很大,使我觉得这样真的会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关注环境,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自己的发展。科学探究活动也由教室扩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真正在体现了“做中学”。让科学成为做的科学,而不是纸上谈兵。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的科学课才是真正地在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时间:2017.09.21 地点:科学办公室
内容: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相关内容心得体会 学习心得:
从“封闭的课堂模式”转向“开放的课堂模式”。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关系,老师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讨,这样才会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彻底解放。因为多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所以他们的许多想法和做法是不合常理的。教师要打破常规,千万不能怕课堂纪律“乱”而过多地限制他们,要让学生放开胆子活起来,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质疑,还可以随时发表个人的见解,同学之间的辩论。在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当然会感到新鲜、很刺激。才能以良好的心态去主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学习的自觉性就会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真理的能量就会被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通过学习我还明白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而这其实就是所谓的科学素养,良好的科学素养的养成对将来的科学研究学习将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从小学就开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做到三维目标。以前我只是把注意力放在科学概念上,现在我认识到过程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同样重要。这是科学素养不可缺少的部分。时间:2017.10.19 地点:科学办公室
内容: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第三部分课程内容相关内容心得体会 学习心得:
注重探究式的教学。科学的教学不单单只是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或者说是科学上的相关科学知识,这样的话这就不是科学课,科学概念、知识的掌握要靠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而得来的,而实验过程最主要的就是探究,在做实验前一切都只是个人的猜想,猜测,是没有事实来支持的,只有在完成实验以后才能得到结论,而实验的过程中如何操作,如何处理得出结果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为了验证结论而去实验,而是为了研究去实验,原先的假设或许是错的。但是我在教学中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更多的是为了让学生知道这个结论而去实验,对于数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加以分析,甚至,当这个实验较复杂,很难准备时就干脆取消这个实验改为我现场做或者干脆不做,而是我口述的形式向学生表达结果以及知识点,现在想想这个的做法很不好,这不是一个科学教师应该具有的。这违背了科学的主旨——探究,没有探究就不能称之为科学。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多的注意这点。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但是我必须承认不同的学生由于先天遗传,后天环境,以及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他们的成绩必然存在一些差距,在面对这些差距时我们应该尽量做到合理的分组,这样可以大大的提高小组活动实验的效率,同时对于小组成员的分工也能预先制定好,大大提高效率。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组成一定的结对同学,带动后进生学习。让每位同学都能体会到科学的乐趣,而不是负担。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时间:2017.11.23 地点:科学办公室
内容: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第三部分课程内容心得体会 学习心得: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在研读新课程标准后,我对以后的教学思路有了一定的认识:接下来在教学设计时应当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精心选择和设计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些活动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也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时间:2017.12.23 地点:科学办公室
内容:读《科学究竟是什么》心得体会 学习心得: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此书确为理论书籍之经典!科学的本质在不经意间自然流露,理论不显乏味枯燥,恰是平实生动,让我也在不经意间对科学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读过之后,给我的感觉就是心中好似在迷惘的黑夜中望着一盏指引我探索科学教学奥秘的指路明灯,这种感觉驱使我将自己的一些杂乱无章的感想记录下来。
自然科学含括了许多领域的研究,自然科学通常试著解释世界是依照自然程序而运作,而非经由神性的方式。自然科学一词也是用来定位“科学”是遵守科学方法的一个学科。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以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以便解读它们,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
人文科学是研究人类的信仰、情感、道德和美感等的各门科学的总称。包括语言学、文学、哲学、考古学、艺术史、艺术理论以及具有人文主义内容和运用人文主义方法的其他社会科学等。人文科学起源于M.T.西塞罗提出的一种理想化教育思想。人文科学 一词来源于拉丁文humanitas,是人性与教养之意。时间:2018.1.23 地点:科学办公室
内容:读《新教育之梦》心得体会 学习心得:
我利用休息时间拜读了教育专著《新教育之梦》。通过读书让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习。陶渊明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坚持不懈,就会天天成长。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人才的培养者,就更应该勤奋的读书学习。最终达到一种境界:读书内化为自己的精神需要,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习惯,读书成为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教师读书不同一般人读书,要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要带着问题读书,深入思考、大胆怀疑、努力实践、勇于创新。学习的方面要博而精,要有自己的主观选择。如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和名校交流,拜专家为师,以学者为友等等。不仅学大师们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更要学习他们不迷信权威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们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献身事业的人格力量。同时要懂得把学习内容转化积淀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创造能力,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提升追求的境界。许多专家也给我们提供了经验和指导意见。
李海林校长总结的读书方法是:在身边寻找问题----带着问题读书----通过读书找到解决问题的观点、立场、方法---用书中找到的观点、立场、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改善自己的行为。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值得大家借鉴。时间:2018.2.23 地点:科学办公室
内容:读《新教育之梦》心得体会
特级教师宋如郊认为:“读书学习这个过程贵在坚持和得法。”他总结出一线教师读书的要点:第一,读书要坚持这样的习惯:1.勤,天天读一点。2.博,各种书都看一点;3.新,追踪前沿的新信息;4.思,回味咀嚼。勤,是保障;博,是宽度;新,是锐度;思,是深度。第二,读书要坚持内化:1.由数量上的积累进而形成质量上的积淀;2.将资源转化为能量。即将所读内容有效转化,为己所用,变成自己的专业思想和技能。第三,读书要坚持务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1.即重点要突出,教育理论和本专业的著述是读书的重点,数量上要保证,时间上要倾斜,整合上要优先;2.返“本”,即经典著作要常常“回头看”,常读常新,像《叶圣陶文集》这类著作应该多看几遍,每一遍都有新收获。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_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命运”。二是用思想陶冶学生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时间:2018.3.25 地点:科学办公室
内容: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一条就是宽容,在《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质人生,二是艺术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但追求一种快乐的让心灵释放的艺术人生还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多读书。作为教师,尤其要多读教育类书籍。愿读书能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
时间:2018.4.25 地点:科学办公室
内容:读《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心得体会
我认真学习和阅读了《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这本书,读完此书,感觉有很大收获。我更加深刻体会到:良好的师生感情是决定班主任工作的关键。工作以来,我曾多次担任班主任工作,经常听到家长这样说:“老师的一句话顶家长的十句。”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也给我这样的体会,班主任的地位在学生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班主任的话对学生是最具号召力的。在众多任课教师中,学生对班主任老师是最崇拜的、最信赖的。下面从三个方面谈以下自己的读书体会。
11.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几点体会 篇十一
一、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这一理念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意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以及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各种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二、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产生心理体验,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形成教与学的互相推进。
冰心的《纸船——寄母亲》这首现代诗相信很多老师都上过,我当时是在公开课上讲的这一课,大家都知道,一首好诗,其实也是一幅优美的画,还是一首动听的歌。在教学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课文的配乐朗读,想象一个女孩子站在船头,望着愈来愈远的祖国,想着离自己越来越远的母亲,只有一只一只的折着纸船,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这样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绘出画面的内容,同学们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有的同学想象出了当时的冰心脸上挂满了泪水,还有的同学甚至想到自己的父母亲外出打工的每一次离别的场景,这些都说明同学们已经融入了教学的过程;欣赏完了画面,我又让学生听了《懂你》这一首歌,这首歌同学们也许听过很多遍,大家都闭上了眼睛,谁也不忍心去打破那种宁静,我发现有一些同学的眼眶都红了,有一个叫余吉的大山里的小女孩还落下了眼泪,我还需要说什么呢?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感觉很欣慰,既照顾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了以人为本,又将学生的主体意识唤醒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参与,并产生了强烈的心理体验,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达到了目的。
三、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信息化、社会化
社会是个大课堂,教材要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而新课程标准下,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如课外阅读,书法训练,诗歌背诵,看电视报纸等等都可以成为教学内容。
学生是非常敏锐的,在上《狼》这一课的时候,为了达到读者与作者心灵的沟通,我设计了一个答记者问的小环节,我班梅蔓和曹玉玲两位同学扮演记者,像模像样,她们设计的问题尖锐,在采访的时候很快进入角色,又是和被采访的对象握手又是说再见的,她们落落大方,面带笑容,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课前我只是稍微点拨了一下,创意的部分据她们自己说是从电视上学来的。
作为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应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开放,坚持生活化、信息化、社会化,比如让学生找找身边的不规范字,为身边的实物写广告词,有的同学在给保护小草拟广告词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小草在睡觉,请从旁边绕”;有的同学给喜良车行设计了这样的广告“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喜良车”……
12.谈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三学习 篇十二
一、全新的理念、独有的创新, 彰显教改本色
高中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 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作用。
新课程改革之后课程的基本理念更加贴近素质教育, 更加人性化、信息化、多元化。新课程改革以其独特的风采展现在我们每一位师生面前:提倡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提供多元化课程, 适应个性选择;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重视基础, 着眼创新, 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1. 着力点:
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学的着力点应体现在学生素质的提高。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将以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培养数学精神为主线, 做到四个强化:
(1) 强化基础———注重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
(2) 强化能力———注重学生学习活动中思维过程的教学,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强化思想———注重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教学, 促进学生在解题中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
(4) 强化意识———树立师生之间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 体现新课标的自主创新精神。
2. 启动点:
教学的启动点在于课堂教学, 要求教师不满足于讲清书本上的知识, 力求运用体现启发性原则的多种教学形式, 提示知识发生过程, 讲清其来龙去脉, 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把握知识结构。要坚决破除灌输死的书本知识和“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和“为分数而教”的观念, 树立“授之以渔”和学以致用的观念。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会学生摄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应该以学法定教法。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献真理给学生, 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3. 落脚点:
新课标下的数学课, 要求学生主动活泼, 思维处于积极状态, 要求教师应成为课堂上的主持人、独具慧眼的长者, 是学生热情的观众。同时要求数学课的编排设计体现数学的社会需要、创新精神和人文价值。如教材每章后都配有“探究与发现”, 力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品位, 进而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二、传统的教学、理性的思考, 强化教学基础
我们教育工作者延续多年的传统教学方法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受到严重冲击。我本人认为, 我国的传统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合理成分, 从而导致了较好的学习效果。新课标教学下提倡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并不等于让学生放任自流, 教师必须成为学生合理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改革后的课堂教学我们也应合理地采纳吸收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成分, 为提高教学效果打下坚实基础。
1. 创设问题情境, 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
我国传统数学教学方式, 在进行概念教学之前有一个新课引入的环节,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并非马上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一般来说我们先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 或者复习旧知识为引入新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或者介绍生活实例为学生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2. 启发式教学,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 教师为了能使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呈现出来, 避免学生走太多的弯路, 教师在师生互动环节上多采用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 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 然后由学生寻到答案。例如:在“异面直线的概念”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这样引入, (1) 先给出实例:教室内的日光灯管所在的直线与黑板的垂直于地面的边, 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如何?又如天安门广场上, 旗杆所在的直线与长安街所在的直线, 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如何? (2) 与学生一起总结答案:它们既不平行, 也不相交。即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一个平面, 使该平面同时经过这两条直线。 (3)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概念“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就是异面直线。可以看出, 传统教学并不像有人分析的那样是“机械记忆”、“被动接受”的典范, 而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它不仅是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示“活生生”的教学研究工作, 而不是死的数学知识。这一点在新课标的课堂教学中也值得我们学习。
3. 以活动促发展, 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思维得到强化。
在传统教学中,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就是课堂练习, 也就是应用概念解决问题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 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完成老师精心准备的配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练习。在传统教学方式中特别强调“精讲多练”、“变式练习”。所以我认为传统数学教学中的课堂练习, 即课后练习, 并非没有有价值的活动。通过练习, 使学生真正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它绝不是“机械联系”、“死记硬背”、“灌输式教学”等教学方式的典型, 它能够以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 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强化。因此, 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绝不能忽视强化练习的作用。精编练习, 反复强化, 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巩固。
三、主动地学习, 自主地探究, 尽显教改风姿
新课改下, 我们习惯的教学模式已被打破。除了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优秀成分的基础我们教师还应该仔细学习研究新课程, 认真贯彻新课改精神, 在课堂教学设计上花大力气, 使数学课堂教学由统一模式教育向差异教育模式转变;由单一讲授向多样化学习转变。
1. 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趣味性:课堂教学中, 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式、数学故事或其他有趣的知识, 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刻板观念, 从而引起学生对该知识的重视。
现实性: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及社会实践有密切联系的应用型数学情境, 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开放性:课堂教学中既要创设条件开放、方法开放、结论开放的开放性问题, 引导学生变换问题的观察角度, 多方位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更要注重设计提问开放的开放性问题,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如多引导学生问几个为什么, 为什么存在这个结论, 条件和结论有什么联系, 怎样得到这个结论。
冲突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利用知识的新旧之间、整体与局部之间、不同特点之间的差异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注重“矛盾式”的问题情境的创设, 激发学生参与问题的愿望, 是学生的探索发现艺术在“冲突———平衡———再冲突———再平衡”中, 不断得到强化。
2.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创设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入手, 组织师生共同参与活动。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以平等的态度点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把微笑带进课堂。少一些训斥, 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否定, 多一些鼓励。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 不断提升课堂艺术,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使学生达到愿学、爱学、乐学的境界。
3. 提倡探究性学习
一些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研究发现, 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 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两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而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 我们教师过多地采用了接受式学习, 听、记成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方法。新课标下, 增加了许多探究性学习, 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接受式与探究式并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鼓励学生的集体参与。教师积极创设问题情境, 注意问题的层次性, 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参与探究的机会, 鼓励学生自我探究、自我发现, 教师再加以适当地组织和引导, 集思广益、思维互补, 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
4. 提倡合作式学习
数学的学习渠道是多方面的, 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不单单靠教师的讲授, 小组合作就是一种很好的辅助学习方式。留给每个小组一定的探究问题, 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而且对于不爱发言的学生, 也在小范围内给了他一定的表现空间。合作学习给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了空间, 而且容易在和同伴合作的同时, 更加努力地完善自己, 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这种方法是学生不仅自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还能有效地指导他人学习, 使学生可以从中更深刻地体验到课堂上成功的乐趣。
新课改的实施, 给我们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形式应是多样的, 数学课堂不再是枯燥的数学知识的罗列, 而是生动活泼的, 是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发现新知识的场所, 否则数学教学将失去生命力。走进新课改, 我们老师的任务还很重, 要真正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体现数学课堂教学的自主化、人文化精神, 还需要我们一线教师的不断努力、探索和实践, 为我国新课改的推广和深化, 培养高素质人才, 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要: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 “数学探究”、“合作学习”、“数学建模”等各种各样的琳琅满目的课改方案, 似乎强烈的影响着我们原本熟悉的教学环境, 课时的减少, 学习方式的改变, 无不对我们每一位高中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13.美术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十三
美术新课程标准体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实践性,重视生活与艺术联系。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利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利用两个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夸大学生自由表现,大胆设计创造,而欣赏、评述则是偏向于文化品味和素质品质,综合、探索则夸大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应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重新课程标准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赋予了新教材很多体验性学习方式。在新课程小学二年级的美术教材中,体验学习的内容占了较大的比例,如:太阳是对自然的体验;故乡的果树是对本身生活环境的体验;漂亮的胸饰是对纸张的可塑性性能的体验;交通工具是对粘土、橡皮泥的性能体验等等。这些课程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学习主体对个体的体验学习,为学习提供了一个宽广的体验学习空间,那末,怎样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实施体验性学习呢?我的感受、分析以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材内容则是固定的、静止的,为学生学习增加了障碍和困难,这时候,教师的作用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的特点,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和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具有趣味和布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如在会变形的玩具教学中,可以适当利用学生平常生活中非常喜欢的变形金刚作为教具,但要留意所采用的变形金刚变形存在一定的难度,这时候可以叫学生上台表演,对变形金刚进行变形,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变形的体验,让学生取得了成功的喜悦体验,这样,就有机地创设了体验学习地情形和体验学习惯氛,使学生对活动产生爱好,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取得了对学习美术的持久爱好。体验性学习的方式是多姿多彩的,只要把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有机地结合,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切入点,创造恰当的体验性学习情形,让学生在***的学习活动中去体验、去认知。如:神气的至公鸡教学,教师可以利用一个有关公鸡的故事吸引学生,创设听故事的情节的体验,让学生自己在故事中体会公鸡的神态,再让学生去模仿和感受故事情节,而后让学生进行作画,因而产生了动手绘画公鸡的体验,最后利用自己的绘画作品,讲述自己画的是甚么形态与神情的公鸡等等。在这样的体验学习进程中,小学生不单单取得了学习的爱好,还取得了绘画出神气的至公鸡成功的喜悦,身心愉悦,神情融合,这是多么鲜活的体验。体验性学习方式是丰富多彩的,各种体验学习方法既是独立的又相互联系。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应以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需求动身,有所侧重,既保证体验学习的实效性又保持体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14.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四
王永春教授给我们讲解了怎么贯彻和落实新课标,这次的新课标是在20xx版的基础上改革的,每一次的改革都是在以往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创新,核心素养目标提出了三会:第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第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数学思维主要表现为: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或推理能力,第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次改革的特点就是让三个学段进行贯通,是用核心素养来进行贯通。这次改革的特点就是要强调用知识与方法来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一定要让学生用来经历和感悟知识。
本次改革强调数的认识具有一致性,从一年级开始,要让学生逐步感悟十进位制的计算原理,数是一个一个的`大起来的,从零开始不断的加一,新的计数单位不断产生一致性,连贯性,整体性,逻辑性,发展性。运算的本质上是推理,理解算理的算法就是推理。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结合几何直观,理解算理,会计算新的题目,培养了核心素养。要注意培养孩子思考自学、合作交流、健康乐学、创新实践,通过培养核心素养来打到孩子们对数学的认识理解以及喜欢数学。不管是作为老师和家长,都要给孩子同样的爱,同样的关怀,也许孩子在某一天就会突然的顿悟了,这是我们教育的一个智慧。
15.学习课程改革及课程标准心得 篇十五
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针对课程发展的需求,尊重学科教学的基本规则和要求,美术课程标准的提出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2011版《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没有分学段逐一列出必须参照执行的知识细节和具体的内容,而是根据需要灵活采用了具有概括性和导向性的内容标准,并提出指向这些标准的教学活动方式和建议,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学习生活经验密切联系。教学过程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而教学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它设置得科学、合理,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通过美术学习活动设置,能够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二、美术学习活动的设置方式
1. 模仿改造
模仿并进行适当的改造,可以降低训练的难度。通过模仿,学生可以获得一定的经验,在改造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例如,在“水墨交融写青山”一课中就安排了模仿改造的训练。教材以马格利特的绘画作品《绿洲》命名,直接从作品的欣赏讨论导入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对新奇视觉形象的表现以及环境保护的双层思考。
教学所安排的三个学习活动,层层递进,使学生能恰当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结合环保主题进行创作。第一个学习活动“参照《绿洲》的艺术处理手法,描绘一幅包含有树木形象的环保主题作品。尝试巧妙改变树木原有的空间位置和环境,创造出新奇的视觉形象。”这个模仿改造的学习活动可以看成是为以后的创作而做铺垫,且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模仿过程中学生掌握了一种表现新奇视觉效果的手法,由此获得经验,再结合改造训练又给学生以创造的空间,作业更有弹性。因此,也降低了难度。
2. 观察体验
通过对一个问题所发生的现象进行观察探究,可以有目的地设置实验,让学生在制定探究的步骤、方法和自主学习过程中有新的认识和发现。例如,《最亲近的家具》一课,学生就是在观察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发现和认识透视规律,将被动的学习过程变成主动的学习过程。透视一直是理论性强、枯燥难学的内容,但掌握透视规律对进一步学习美术甚至其他学科知识又有一定的帮助。教材把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居室设计作为线索,“透视”作为知识点引入其中。这种透视规律不是老师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自主发现,学生认识到需要掌握透视规律并能画出透视图,才能进行效果图的绘制。有了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的乐趣,才能达到好的学习效果。在学习活动中安排学生利用包装盒或卡纸等材料制作家居模型,引入丢勒的实验,让学生用丢勒的方法描绘模型中的一个家具,认识形体的透视变化并相互交流,再用一系列的比较观察方法寻找透视规律,把获得的结果用透视图的形式表达出来。整个活动引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观察探究、寻求问题答案的热情。
3. 创造表现
创造能力是一种智能,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是美术学科显著的教育功能。以创造表现为主的活动类型重学生创造潜能的挖掘,而创造性的体现需要一个过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要从多层次、多角度展开。以七年级上册“物品上的花廊”一课设置的学习活动为例,即在原有图案课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
人美版初中美术教材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用简化、夸张的手法设计花卉图案,从自然形到图案形的变化中寻找图案形的规律,然后通过置换花的基本瓣式,设计出具有象征意义的新图形。在置换新图形的活动中,学生先欣赏置换花瓣的新图形,这些富有象征意义的新图形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使学生了解到置换图形是设计学习中重要的创意手法,再对喜欢的、有意义的或有情趣的形象简化变形,进行置换练习。在学生创作的同时,要给学生提供方法。例如,置换可以从花瓣的相似形中寻求答案,也可以将不相似形简化、夸张作为单位纹样组成新图形。学生绘制图形过程中,在图案瓣式一致的要求下,应给予学生灵活选择制作方式的空间,并把创新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最后将个人作品拼贴在一起组成花圈,通过调整单元形的位置呈现效果,完成整个学习过程。这种奇思妙想的创意活动,对增强学生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三、美术学习活动设置的优势评估
1. 较原有教材的作业要求更完整
人美版初中美术教材的学习活动设置的作业要求更完整。教学活动从学习准备、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到学习评价等方面有较完整的要求。例如,“又画又做又印”一课作业要求利用简便材料代替石材刻制印章,只对制作工具提出了建议。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设置两部分,先欣赏体验,选用简易材料尝试临刻喜欢的作品,感受不同的刀法,然后以格言、警句、成语或姓名刻制印章,这种活动由易到难,分层递进,充分考虑学生学习需要,设置较原修订教材完整。
2. 注重学习过程对获得的作用
美术学习活动设置注重学习过程对获得的作用。教学活动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强调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与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这实际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因此,强调过程的获得,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强化探索的过程,这是一个人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3. 具有广泛启示性和灵活性
美术学习活动设置具有广泛的启示性和灵活性。学习活动设置从单纯注重知识获得转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具有启示性与灵活性的优势。新课程设置下的课堂较多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学习活动设置利于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主观能动性得到很大提高。学习活动设置的灵活性有利于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充分保护学生个性,使学生能运用教材自主学习。
4. 有利于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运用
美术学习活动设置采用单元组课的方式,课与课之间存在的连接性既能变得有机融洽,又避免了机械组织和划分过细的层次递进关联。同一单元内的学习活动彼此之间组织在重知识逻辑线索的同时,综合考虑到的还有关于学习组织的其他因素,如学习方式、课堂形式、训练样式等等。因此,生成性得到加强,课程结构变得更有弹性。在实施教学中,教师有相对多的主动性和发挥空间,个性化教学由此有了一个比较理想的工作平台,并且在引入、利用、整合教学资源方面,提供了更为适合的机制和可能的机会。
四、结束语
总之,教学过程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教学活动设置得科学、合理,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通过美术学习活动设置,能够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现代美术教育活动是呈多元化、多层次的创造活动,美术学习活动的设置是核心内容之一,而如何达到合理配置、优化设置的革新要求,仍需在教学实践中得以验证。
摘要:从苏教版初中美术教材编写的角度谈美术课程标准实验学习活动设置与教学实施的相关问题,从美术学习活动设置的基本原则、活动内容的不同类别、活动的设置方式、活动设置的优势评估展开讨论。
关键词:初中,学习活动设置,美术教学,思考
参考文献
[1]宋莉.初中美术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2]韩淑英.当代艺术背景下的综合材料教学实践[J].艺术教育,2011(06).
[3]罗才泉.新课程改革下初中美术教学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2(10).
16.新课程标准下的自主学习方式探析 篇十六
《新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本文分析了自主学习方式目前在课堂教学运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实施自主学习方式相对应的策略。
一、自主学习及其特点
自主学习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深受人本主义理论和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的概念源自20世纪60年代西方教育领域有关如何培养终生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理论。自主学习(意义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而言的。是指学习者负责、管理自己的学习,自己选择学习目标、内容、策略,从而获得有效的自主能力。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概括地说,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其核心是自觉、自主、自我承担学习责任。当前我们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如何通过教学和课外指导来实现这一目标是值得认真探讨。在新课程标准下自主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以下的特点。
1.自主性。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收器,而是自主学习的探索者,学生能够按自己的方式学习文化知识,体会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民主性。在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的、和谐的,教师主要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互相讨论,学生的个性可得到充分的发展。
3.过程性。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学生学习和探索的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4.差异性。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开展自主学习教学的重要体现。这就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特点,培养每一个学生的成就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自我,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教师注重向学生传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精神,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勤于探究;既能求同,更能求异,成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二、传统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弊端
传统课堂教学指的是由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创立的,后经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模式——“五段教学法”,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它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现在看来,它已经成为当前中学生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主要障碍。
1.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书本知识即间接经验,我们在强调书本知识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直接经验的作用,因为没有一定的直接经验,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间接经验。由此可见,学生要把抽象的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就必须有自己在以往的活动中积累的或现在的活动中获得的直接经验作为基础。但传统课堂教学没有给予直接经验应有的地位,直接经验倍受冷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在课堂上,教师教学就等于教书,学生学习就等同于读书。这种以书本为本位的教学必然导致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
2.以教师为本位。教师与学生、教与学,这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基本的一对关系。传统教学片面强调教师的教,形成了以教师为本位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关系,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不是教师的教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学,而是学生的学服从、服务于教师的教。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丧失了主体地位,课堂上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教与学”本末倒置,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3.以教案为本位。教案是一种教学的方案,它是上课的直接依据。以教案为本是传统计划教学的需要。在传统教学中,按教案中设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培养”、“引导”、“发展”了学生,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教学目的就算达到了。教案所反映的是教师的教学过程,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教案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封闭的教学,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地发挥。导致摧毁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的严重后果。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策略
1.改善学习者的学习环境。为了给学习者一个更为开放的学习环境,鼓励任课教师编写教材,将学习责任从教师向学习者转移,课程设计尽可能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并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活动。创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因此,教师应调整角色,成为学生信息的提供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合作者、指导者、激励者,课内外讨论及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同时师生只有在平等和谐、相互尊重、共同学习的良好气氛中,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才得以发挥,学习潜能得到释放,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能得到逐步提高。
2.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动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取决于他们的动力与自信程度,取决于它们的知识与技巧的水平”,“意识和动机是自主学习的两大重要构建元素”。没有意识和动机,要谈能力的培养也是枉然。因此,教师要经常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动机的培养。例如:英语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英语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因,是语言学习者的一种自觉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经历、能力范围、智能因素、认知能力等,以行为的结果来强化其学习动机,并对外部行为表现进行奖励或惩罚。所设计的教学活动接近学生的语言水平或略高于学生的语言水平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积极参与的欲望,从而自主地去完成学习。
3.创设发展性的课堂教学。提倡学习者自主性,意味着对学习做出决定的责任转向学习者,但自主学习决不是没有教师参加的学习,教师在促进学习者自我实现并定期向他们提供帮助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理想的课堂教学,要求施教者在向受教者呈现学习内容时充分考虑到认知结构的存在并操纵认知结构本身。比如:我国英语教学,在缺乏英语环境,学时又较少的情况下,培养学生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在于创设发展性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个体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制定近期和远期的目标和任务,并在实施的过程中加以指导。近期目标能更好地激发个体的内在兴趣,而长远目标始终引导着努力的方向,使学生有效地、自主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在英语课堂中教师还应选择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真实性的语言教学材料,给学生以明确的学习任务,并以任务为中心,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交流活动,并在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和鼓励。同时,要充分估测学情,注意学生间的层次差异与课堂提问技巧,倡导合作学习的精神,鼓励学生主动、踊跃、大胆发言,巧妙地化难为易,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4.加强对自主学习方式的指导和训练。自主学习的方式训练与自主学习之间是一种手段与目的的关系。自主学习方式的训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而且有利于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增强他们的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由认知策略的培养和元认知策略的培养两部分组成。通过认知策略的培养,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各种学习策略技巧,如:听的技巧、交际策略、阅读策略、写作技巧、翻译技巧和解题技巧;通过元认知策略的培养,可使学生养成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安排学习任务、监控学习过程、评估任务完成情况的习惯,从而一步步走向自主,逐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的语言学习者”。
总之,学生的发展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学习者的最终目的是要具有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不只是知识的载体、知识的来源,也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教学不能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要相信学生自己能构建知识,成为学生构建知识的引路者、指导者和帮助者。教师要着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宽敞的学习空间,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梁平.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3] 戴尔·H·申克.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4] 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 Little wood,W.Defining and Developing Autonomy in East Asian Contexts.Applied Linguistics,1999,20/21:71~94.
[6] Rubin.What 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 can teach us.In TESOL Quarterly,1975 (9):41~50.
17.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十七
一、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课堂上教师要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少讲,少给学生具体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发现、探索、研究,让学生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
二、要考虑不同能力学生的需求。教师上课时要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要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对发展水平不同、能力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的需要和情感体验的现状;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少些干预,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潜移默化得到锻炼。
【学习课程改革及课程标准心得】推荐阅读:
课程标准学习心得08-13
小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12-13
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总结11-12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11-30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12-20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版学习心得体会07-27
参加国培学习物理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