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精神

2024-09-24

文化精神(精选11篇)

1.文化精神 篇一

浅谈农村小学的校园文化与环境育人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校园文化建设,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及其重大的影响。创设出一种环境氛围,会不断陶冶小学生情操,构建小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精神素质,和文化素养。河西镇中心小学是当地唯一的一所农村小学,本着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及校园文化的育人方法谈几点看法。

(一)合理规划校园文化建设,突显校园文化精神 “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有效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校园文化的魅力。”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学术文化活动的开展为着力点。我校开张了少年宫活动,组建各种兴趣活动小组,有领导班子带动教师,再由教师带动学生成立学生小组、举办各类学术讲座、举行比赛竞赛等活动来丰富小学生的文化生活。例如(1).少年宫手工组的开展,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看学生的作品多么的完美---这是废旧光盘画。这是手工制作组学生的作品——树叶画

(2)舞蹈组的成立,培养了学生的艺术细胞,陶冶了学生的情操。——看他们正在演练,准备参加表演呢。

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薰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学生在幽静的环境中学习,感到舒心怡神,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二)加强和改进农村校园文化的创新。

目前我校在学生生源上存在着先天不足的情况,原来的小矮房,泥土地,夏天下雨无法行走,冬天取暖要学生自己生炉子,把学生弄得小手小脸都确黑,现在这些都不见了。随着农村的改革开放,我校校容校貌焕然一新。学校盖起了北京平房,教室内宽敞明亮。每个教室内安装了暖气,以前小学生自己生炉子的形象再也没有了,孩子们都干干净净,穿着整齐的校服,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朗朗读书。所以,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改革和创新教育模式,开创新的教育方法,寻找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努力挖掘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优秀小学生。进而促进农村小学学苗多,入学率高。再有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和城市小学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比如象我们这样的农村小学,物质文化硬件建设相对要差些,所以需更加重视精神文化的建设,既要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又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三).创建 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

创建 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整齐光洁的道路交通,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对低俗的非理性的文化及各种消极腐败思想也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小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也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体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又是行为主体,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既可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及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多种技能,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还可以磨炼学生意志,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能力,为以后走向新的学校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谈校园文化的课余文化

校园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这里主要谈谈课余文化、人际关系等几个方面的问题。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如果课业和正规活动挤占时间太多,学生就会感到校园生活单调泛味,因此,学校应适度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但课外活动的开展不是盲目随意的要有目的有组织的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如科学技术兴趣小组、手工组、蓝球队、音乐组,合唱队、舞蹈队、书法组、美术组等,由老师进行辅导,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要多样化。既要有思想性和知识性的,又要有娱乐性和实践性,还有必要设置些全校性的学校传统活动,如三月学雷锋活动、田径运动会、艺术节、等文娱活动,鼓励全校师生一起参与。总之,课外活动要兼顾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安闲、努力让学生各得其所,各行其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校举行学雷锋活动——看同学们干得多认真。

(五).谈校园文化,同时注重养成教育。

第一,通过校会、班会,队会形式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辨别是非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第二、强化 校风建设。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勤奋攻读,立志成才,整个校园充满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第三,开展各种有益的健康的活动。如学雷锋活动、演讲比赛、各种知识答题活动等,以培养正确的舆论。看三年级同学正在参加红十字会知识抢答题竞赛

第四、清除校园文化垃圾,净化校园空气。大张旗鼓地表扬好人好事,同时批评错误的思想行为。通过以上种种办法,使整个学校到处充满着正确的气氛,从而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

第五,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一方面,是学生尊敬教师,勤学守纪,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出现乐教乐学的生动局面。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既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优良集体的形成,教师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强调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应遵循守纪、理解、团结、互助的基本原则,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公平竞争、帮人所需、大度为怀。提倡同学间学习上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生活上一人有难,八方相助;纪律上互相督促,互相提醒;思想上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除烦恼;学生在这种团结友爱、相互尊重的气氛中才能得以健康地成长。

总之,在农村小学硬件建设相对较差的情况下,要使学校教育工作行之有效,不落后于城市小学,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教育成长将是长远的、全面的,我相信,健全的校园文化一定会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小学生。

河西镇中心小学

刘树芬 2018年5月16日

2.文化精神 篇二

一、拟定班名、班歌、班训, 建设班级听觉文化

(一) 班名

班名、班歌、班训是班级的听觉文化, 集中反映了班级的风貌。学校通常是按照年级、班级给班级命名, 如七年级 (1) 班 (2) 班, 这样的班级名称缺乏个性和风采。班主任应该通过班会给班级起一个响亮的名字, 既显示学生精神, 又代表班级特色, 如“爱心班”“和谐班”“文明班”等。

(二) 班歌

班歌也是班级特色的显著表现, 集中体现班级成员的价值取向、审美观念和理想追求。班歌可以请音乐教师作曲, 语文教师作词;也可以采用学生喜欢的曲谱, 由学生自己填词;也可以把学生熟悉的、能表达学生心声的现成歌曲作为班歌, 如《我的未来不是梦》《蜗牛》等。

(三) 班训

班训是班级精神文化的体现, 是班级学生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拟定班训要在分析班级现状, 确定班级共同目标的基础上, 由班级全体成员民主商讨确定。在实施高效课堂的今天, 我们可以确定“我的课堂我做主”“在合作中学习, 在学习中合作”等班训。

二、创新班级管理方式, 彰显学生生命活力

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 他们都有理想, 有抱负, 有潜在的创新能力。在班级管理中, 我们要下放权力, 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 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彰显学生的生命活力, 体现班级的精神文化。

(一) 小组管理

在高效课堂建设中, 我们将班级分成4-6组, 每组4-6人, 建立了合作学习小组, 以小组为载体, 构建班级管理的新体制。全班设常务班长1名, 各小组组长组成班委会。实行小组轮流管理制度, 每星期安排一组, 由组长担任执行班长, 并根据学生能力、特长将班级中学习、纪律、卫生、文体等各方面的工作分配给各小组成员。按照政教处和班级工作计划组织班级活动, 做好检查、评估、记录工作, 周末做出班级整体评价, 第二周开班会课时由组长及组员向全班学生汇报上周工作情况, 并对上周工作提出整改意见。每组第二周值周时可以根据组员表现, 轮换组内角色, 形成人人参与班级管理的新体制。

(二) 创办班报

创建一份班级周报, 拟好报名。如《苗圃》《丫丫》等, 体现班级是每一个学生成长的乐园, 学生在教师的哺育下茁壮成长。周报可以设计校园新闻、班级新闻、优秀组员、优秀组长、凡人哲语、学生佳作、交流园地等常规栏目。每周由值周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工作任务记录班级学生的表现, 并分工协作, 安排版面, 编辑报纸。每周一份, 第二周星期一张贴在学习园地, 第三周取下装入班级成长记录袋。

(三) 使用班级成长记录袋

为了促进班级成长, 形成鲜明的班级精神文化, 在班级管理中, 我们可以使用班级成长记录袋, 记录班级成长过程。学生是班级成长记录袋的主人, 我们可以让学生拟定成长记录袋的名称, 如“2017届七年级 (1) 班成长记录袋”, 当然也可以根据班级特色确定个性化的名称。学生可以自行设计成长记录袋的封面, 确定主题, 收集内容。记录袋内容一般包括静态资料和动态资料。静态资料包括班级计划、班规、班约、班级考核细则等, 动态资料包括班级周报、活动总结、班级和个人受到表扬和批评情况、班级考试成绩、小组周评、月评、学期评价结果等。记录成长记录袋, 一定要做到分工明确, 有序进行。记录袋记录班级成长的过程, 反映学生取得的进步, 并通过学生反思, 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形成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

三、实施新课堂教学模式, 创建高效课堂文化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根本理念是“以人为本”, 充分体现“生本教育”教育理念。我们实施师生互动自主合作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 关注学生的发展, 重塑学生人格,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创建高效课堂文化。

(一) 教室物质文化建设

为了打造高效课堂, 创建班级的精神文化, 班级要精心设计布置教室环境, 要求体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学生自行设计的班名、班号、班徽张贴在教室门口;学校在教室安装三块黑板:正面、后面、左侧面。教室左侧黑板是小组文化建设基地, 张贴班级分组一览表:组名、组号、组员、组训, 日评价表、周评价表、优秀小组、组员光荣榜等, 黑板上面是小组合作方面的口号。教室后面的黑板是学习园地, 张贴学生学习心得、手抄报、学生作品、名人名言、每日一读等, 图文并茂, 新颖活泼。其左侧是图书角, 右侧是学生阅览书架。正面黑板上面是班风、学风。通过积极营造课堂改革气氛, 体现新课堂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将班级建成学生的生命场。

(二) 小组文化建设

高效课堂基本的学习形式是小组, 小组文化是高效课堂文化的特色。在班主任引导下, 班级成立学习小组, 做到科学合理, 分工明确。小组自行设计组名、组号、组训、组规, 甚至组徽、组歌等, 集中体现小组奋斗目标, 彰显小组精神面貌和个性色彩。

(三) 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展示都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课前, 小组长检查小组成员预习情况, 向教师反馈信息。课堂上由小组长主持展开问题讨论, 展示也是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本组合作探究的成果, 有情景表演、演讲、演示、辩论等, 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学生在合作中不仅学会了倾听, 学会了表达, 而且增强了团队意识, 提高了竞争能力, 健全了人格。课堂评价也是以小组为单位, 采取捆绑式评价, 构建组间竞争机制, 充分调动了小组及成员的学习积极性, 形成了昂扬向上的班级风貌。

四、全班宣读誓词, 培养班级精神文化

全班宣誓有两项内容。一项是参加学校组织的“两操两宣誓活动”, 每天早操、课间操后做好《认真做好每一天》《班级八荣八耻》宣誓活动。另一项是利用每天早自习前几分钟时间举手宣读班训, 分组宣读小组口号, 让学生在宣誓中反思自己每天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 规范自己的行为, 逐步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班级精神文化。

摘要:实施高效课堂, 对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拟定班名、班歌、班训, 创新班级管理方式, 实施新课堂教学模式, 在全班宣读誓词等策略, 可以创建班级精神文化, 共筑学生精神乐园。

关键词:班级精神文化,精神乐园

参考文献

[1]陈婉芳.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约束能力[J].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5 (5) .

3.文化精神 篇三

一、文化与黄帝文化

黄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之一。厘清黄帝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无疑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推进民族文化自觉。

张岂之先生对大会主题和文化定义进行了解读。他认为,西方人类学研究认为“文化是一种文明所造成的生活方式”,将文明与文化联系起来,是有道理的;但是,这个界说没有直接阐述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生衍发展的联系,未能揭示中华文化的特质。《决定》从中华文化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提炼出关于“文化”的界说,即民族的血脉,肯定了中华文化连绵不断,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其起源是在炎黄时代。

黄帝文化是五千年民族血脉的起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线之一。研讨会着重讨论了黄帝文化的内涵、特征等。祭祀黄帝陵是黄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岂之先生认为我们今天祭黄帝陵,不是把黄帝当成神灵,而是在肃穆的氛围中,追思中华民族先辈们如何克服艰难险阻,创造文明,造福子孙,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振奋民族精神,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杨东晨研究员认为广义的黄帝文化指黄帝以下五千年来的中华文化(物质、精神、制度文化总和),是由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创造的,也是对黄帝本源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光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志琴研究员认为兼容与综合是龙文化的主体精神,也是中华文化的元色。杨东晨研究员认为黄帝本源文化的精神最为重要的是开拓创新、族团凝聚两种精神。西北大学张茂泽教授认为黄帝文化的内涵主要是文明创造,包括重视农业生产、创建统一天下的社会政治制度等内容,而黄帝崇拜则体现了古代中国精神家园建设人文的、理性的特征。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何炳武研究员认为黄帝时代开创的物质文明以农耕为核心。广州大学吴小强教授认为:和平与正义、仁义爱民、创造创新,发展融合是黄帝文化精神的鲜明特征。

二、传统文化与文化自觉

我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较早提出了文化自觉概念。他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在生活各方面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它的意义和所受其他文化的影响及发展的方向。”达到文化自觉高度的人,认识和处理不同文化的关系,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提出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使文化自觉上升到国策高度。文化自觉问题也成为研讨会的热点。

关于文化自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张岂之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是文化强国的巨大动力和核心理念。鲁谆先生认为文化自觉对创造出现代的中华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中华文化推向世界,扩大它的感召力有重大意义。王俊义、陆栋先生则认为文化自觉论可以推动学术界从学理上对文化自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西北大学卫玲教授认为企业如果有文化自觉,就应积极承担经济、法规、伦理、自愿性慈善责任。台湾文化大学曾春海教授认为中国文化中的休闲文化可以道家的生命情调为代表,对忧郁症疾病者有疗效作用。

关于文化自觉的内容,学者们主要在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方面展开了深入研讨。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吴光研究员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以人为本、以德为体,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实事求是、经世致用,中华文化核心理念是“仁”道。台湾辅仁大学潘小慧教授认为儒家含有浓厚的宗教情操,奠基于人本性的哲学智慧。中国社会科学院魏道儒教授认为古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中,“以人为本”是最显著的特征。清华大学彭林教授认为祭祀是自我反省、自我提升,是示范于全社会的特殊仪式。山东大学傅有德教授认为我国历史上个体宗教信仰的多元化和不同宗教之间的兼容或合流是相互联系的。陕西师范大学刘学智教授认为在历史上儒释道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西北大学龚杰教授强调秦代制度文化是中国制度文化的先例、范例和通例。河北经贸大学武占江教授认为儒家化的法律把儒家文化深深嵌入中国人心中。杭州师范大学范立舟教授提出宋元白莲教由出世向人世转变,以图改造社会秩序。西北大学刘文瑞教授认为汉以后的历代王朝在统治思想上继承的则是西周礼治,周礼是制度文化的源头。苏州科技学院陈建明教授认为天道理念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

文化自觉要建立在人的自觉的基础上,而道德自觉是人的自觉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北政法大学赵馥洁教授认为道德自觉是文化自觉灵魂,实现文化自觉首先要实现道德自觉,并对道德自觉的内涵和构成进行了系统论说。西北大学刘宝才教授认为有情感才有道德,情感是道德的心理基础。道德须尊重人的情感,要培养人的情感,当循人的情感而为。台湾济慈大学林安梧教授注意到儒道佛三教体現的中华文化的王道主义。澳门大学中文系邓国光教授认为,道德自觉是先秦学术的根本气脉,德性自觉与理性思潮有助于推动文明进程。

三、文化继承与创新

研讨会对文化继承与创新作了充分揭示,在若干问题认识上有所突破。

北京师范大学瞿林东教授认为史学工作者提升自己,中国史学才有希望有更辉煌的未来。北京大学龚鹏程教授强调在当今社会中重建礼乐文化、重振乐教的积极意义。清华大学方朝晖教授认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实现从现代化范式到文明范式的重要转轨,文明范式应是中华民族以广阔的胸襟和恢弘的气度去实现古今中西之间创造性的融合。暨南大学陈才俊教授认为大学理念应以中西文化会通为办学宗旨,以培养融会古今、会通中西的新式人才为目的,把培养学生在学习和学术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香港京港学术交流中心邹重华教授强调大学应该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

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必须处理好中外文化关系。中国艺术研究院任大援教授认为在晚明“天学”刺激下,明末清初士人从不同角度对儒家命运进行思考,对于研究中西文化思想交往有借鉴意义。山东财经大学王继训教授认为佛教中国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历史借鉴作用。

关于理想的中华文化形态,学者们进行了设计。清华大学哲学系卢风教授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必由之路,受限制的市场经济+民主法治+萃取于儒道释三家的生态文化将构成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西北大学谢阳举教授认为,一个理想的未来社会仅有自由是不够的,还需要自由和自然相互协调,文化要从自然中不断汲取活水源头。中国政法大学郭继承博士认为正确制定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目标,是实现“文化强国”的关键。

东吴大学刘源俊教授强调发展科学与民主须以中华固有文化的底蕴为基础。他很重视儒家文化底蕴。比如,他认为,孔子是极为理性的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无征不信”就道破了实证精神。孔子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四句话其实是现代科学态度的极佳诠释。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更提示了学问的人文本质。

西北大学方光华教授通过研究侯外庐,阐发了侯老对中国思想出路的认识:第一,发展民主;第二,提倡科学的自然研究和理性精神;第三,发展现代法权观念。

本次学术研讨会是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后召开的,它有助于人们从文化自觉角度更深入地研究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问题。作为陕西省“壬辰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活动”的组成部分,研讨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4.企业文化精神层 篇四

企业文化的精神层

企业文化的精神层又叫企业精神文化,相对于企业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来说,企业精神文化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现象,在整个企业文化系统中,它处于核心的地位。

企业精神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它包括企业精神、企业经营哲学、企业道德、企业价值观念、企业风貌等内容,是企业意识形态的总和。它是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的升华,是企业的上层建筑。企业价值观

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从哲学上说,价值观是关于对象对主体有用性的一种观念。而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全体或多数员工一致赞同的关于企业意义的终极判断。

这里所说的价值是一种主观的、可选择的关系范畴。一事物是否具有价值,不仅取决于它对什么人有意义,而且还取决于谁在做判断。不同的人很可能做出完全不同的判断。如一个把判断作为本位价值的企业,当利润、效率与创新发生矛盾时,它会自然的选择后者,使利润、效率让位。同样,另一些企业可能认为企业的价值在于致富、企业的价值在于利润、企业的价值在于服务、企业的价值在于育人。那么,这些企业的价值观分别可称为“致富价值观”、“利润价值观”、“服务价值观”、“育人价值观”。

在西方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价值观经历了多种形态的演变,其中最大利润价值观、经营管理价值观和社会互利价值观是比较典型的企业价值观,分别代表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西方企业的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

最大利润价值观,是指企业全部管理决策和行动都围绕如何获取最大利润这一标准来评价企业经营的好坏。

经营管理价值观,是指企业在规模扩大、组织复杂、投资巨额而投资者分散的条件下,管理者受投资者的委托,从事经营管理而形成的价值观。一般的说,除了尽可能的为投资者获利以外,还非常注重企业人员的自身价值的实现。

企业社会互利价值观,是70年代兴起的一种西方社会的企业价值观,它要求在确定企业利润水平的时候,把员工、企业、社会的利益统筹起来开率,不能失之偏颇。

当代企业的价值观的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以人为中心,以关心人、爱护人的人本主义思想为导向。过去,企业文化也把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的内容,但只限于把人才培养作为手段。西方的一些企业非常强调在职工技术训练和技能训练上投资,以此作为企业提高效率、获得更多利润的途径。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把人作为工具来看待,所谓的培养人才,不过是为了改进工具的性能,提高使用效率罢了。当代企业的发展趋势已经开始把人的发展视为目的,而不是单纯的手段,这是企业价值观的根本性变化。企业能否给员工提供一个适合人发展的良好环境,能否给人的发展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这是衡量一个当代企业或优或劣、或现金或落后的根本标志。德国思想家康德曾经指出,在经历种种冲突、牺牲、辛勤斗争和曲折复杂的漫长路程之后,历史将指向一个充分发挥人的全部才智的美好社会。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和21世纪文明的真正财富,将越来越表现为人通过主体本质力量的发挥而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支配。这就要求充分主义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研究人的全面发展,无论对于企业中的人,还是对全社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企业经营哲学

企业经营哲学,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提升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企业在处理人与人(雇主与雇员、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消费者与生产者、企业利益与职工利益、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利益)、人与物(产品质量与产品价值、职工操作规范、技术开发与改造、标准化、定额、计量、信息、情报、计划、成本、财务等)关系上形成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处理这些关系中形成的经营哲学,一方面与民族文化传统有关,另一方面与特定时期的社会生产,特定的经济形态与国家经济体制有关。

企业经营哲学还与企业文化背景有关。一个企业在确立自身的经营哲学时,必须考虑到企业文化背景对企业的影响力。外向型企业、跨国公司、企业跨国经营,更需重视这一点。东西方民族文化传统不同,在企业经营中,从方法到理念上都存在着明显的产以。英美国家的企业受其文化传统影响,崇尚个人的价值--聪明的企业家、诺贝尔奖得主、工资收入悬殊,技能培养自我负责、任意辞职或任意解雇,追求利润最大化。它们崇尚个人奋斗和竞争。在管理中比较强调理性管理,强调规章制度,管理组织结构、契约等。而东方文化圈的企业更强调人性的管理,如强调人际关系、群体意识、忠诚合作的作用;强调集体的价值--企业集团、社会负责技能训练、团队精神、对公司的忠诚、产业发展战略以及推动经济增长的产业政策。一个是以理性为本,一个是以人为本,以情感为本,两种文化传统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也形成两种不同的企业经营哲学。

日本在吸取中国文化传统基础上形成的日本式经营哲学已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这种经营哲学也直接影响着日本企业运营的绩效。日本企业不仅重视硬的方面即理性主义的科学管理,而且更重视企业形成的共同目标、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道德规范等精神因素。

在东亚文化圈的企业经营哲学中,重视集体精神的价值,每当公司制定发展战略,一定要征求公司集体的意见。在日本企业内,雇员被放在利益相关集体的首位,客户次之,股东则更次之。由于雇员的利益最为重要,日本公司总是设法不断提高雇员的工资以培养雇员对公司集体的忠诚。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现代意识与企业个性相结合的一种群体意识。每个企业都有各具特色的企业精神,它往往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形式加以概括,通常通过厂歌、厂训、厂规、厂徽等形式形象的表达出来。

一般的说,企业精神是企业全体或多数员工共同一致,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意志状况和思想境界。它可以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活力。

企业精神作为企业内部员工群体心理定势的主导意识,是企业经营宗旨、价值准则、管理信条的集中体现,它构成企业文化的基石。

企业精神源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实践之中。随着这种实践的发展,企业逐渐提炼出带有经典意义的指导企业运作的哲学思想,成为企业家倡导并以决策和组织实施等手段所强化的主导意识。企业精神集中反映了企业家的事业追求、主攻方向以及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基本指导思想。企业家常常以各种形式在企业组织过程中得到全方位强有力的贯彻。于是,企业精神又常常成为调节系统功能的精神动力。

企业精神总是要反映企业的特点,它与生产经营不可分割。企业精神不仅能动的反映与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本质特征,而且鲜明的显示企业的经营宗旨和发展方向的。它能叫深刻的反映企业的个性特征和它在管理上的影响,起到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

企业的发展需要全体员工具有强烈的向心力,将企业各方面的力量集中到企业的经营目标上去。企业精神恰好能发挥这方面的作用。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企业经营管理中最难把握的因素。现代管理学特别强调人的因素和人本管理,其最终目标就是试图寻找一种先进的、具有代表性的共同理想,将全体员工团结在企业精神的旗帜下,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企业精神渗透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各方面和各个环节,给人以理想、以信念,给人以鼓励、以荣誉,也给人以约束。

企业精神一旦形成群体心理定势,既可通过明确的意识支配行为,也可通过潜意识产生行为,也可通过潜意识产生行为。其信念化的结果,会大大提高员工主动承担责任和修正个人行为的自觉性,从而主动的关注企业的前途,维护企业声誉,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从企业运行过程中可以发现,企业精神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它是企业现实状况的客观反映。企业生产力状况是企业精神产生和存在的依据,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及其由此带来员工、企业家素质对企业精神的内容有着根本的影响。很难想象在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企业会产生表现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观念的企业精神。同样,也只有正确反映现实的企业精神,才能起到指导企业实践活动的作用。企业精神是企业现实状况、现存生产经营方式、员工生活方式的反映,这是它最根本的特征,离开了这一点,企业精神就不会具有生命力,也发挥不了它的应有的作用。

2、它是全体员工共同拥有、普遍掌握的理念。只有当一种精神成为企业内部的一种群体意识时,才可认作是企业精神。企业的绩效不仅取决于它自身有一种独特的、具有生命力的企业精神,而且还取决于这种企业精神在企业内部的普及程度,取决于是否具有群体性。

3、它是稳定性和动态性的统一。企业精神一旦确立,就相对稳定,但这种稳定并不意味着它就一成不变了,它还是要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企业精神是对员工中存在的现代生产意识、竞争意识、文明意识、道德意识以及企业理想、目标、思想都具有稳定性。但同时,形势又不允许企业以一个固定的标准为目标,竞争的激化、时空的变迁、技术的飞跃、观念的更新、企业的重组,都要求企业做出与之相适应的反应,这就反映出企业精神的动态性。稳定性和动态性的统一,使企业精神不断趋于完善。

4、它具有独创性和创新性。每个企业的企业精神都应有自己的特色和创造精神,这样才能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生产活动具有针对性,让企业精神充分发挥它的统帅作用。企业财富的源泉蕴藏在企业员工的创新精神中,企业家的创新体现在它的战略决策上,中层管理人员的创新体现在他怎样调动下属的劳动热情上,工人的创新体现在他对操作的改进、自我管理的自觉性上。任何企业的成功,无不是其创新精神的结果,因而从企业发展的未来看,独创和创新精神应当成为每个企业的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

5、要求务实和求精精神。企业精神的确立,旨在为企业员工指出方向和目标。所谓务实,就是应当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注意实际意义,切忌凭空设想和照搬照抄。求精精神就是要求企业经营上高标准、严要求,不断致力于企业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的提高。在现代强手如林的市场竞争中,质量和信誉是关系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一个企业要想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发扬求精精神。

6、具有时代性。企业精神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企业个性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具体化。优秀的企业精神应当能够让人从中把握时代的脉搏,感受到时代赋予企业的勃勃生机。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企业精神应当渗透着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确立消费者第一的观念、灵活经营的观念、市场竞争的观念、经济效益的观念等。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应成为每个企业培育自身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跨文化管理

跨文化管理又称为交叉文化管理,是指企业跨国经营。在这一领域中,企业经营哲学与企业文化背景之间的相互关系显得格外重要。西方国家早已开始了跨文化经营哲学的研究。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跨国经营的国际化趋势不断明显。企业的跨国经营是工业发达国家利用国际资源,壮大经济实力的必由之路。企业跨国经营、跨文化管理孕育了企业跨国经营哲学。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跨国经营的企业是一种多文化的机构,其经营管理思想基本上是一个把政治、文化上的多样性结合起来而进行统一管理的哲学思想体系。

跨国经营企业面临的是一个诸多差异之间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经营环境,企业经营环境的跨文化差异是企业跨文化管理的现实背景。一般的说,跨国经营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

文化因素对企业运行来说,其影响力是全方位的、全系统、全过程的。在跨国经营企业内部,东道国文化和所在国文化相互交叉结合,东道国和所在国之间以及来自不同国家的经理职员之间的文化传统差距越大,所需求解决的问题也就越多。在跨文化管理中,形成跨文化沟通和谐的具有东道国特色的经营哲学是至关重要的。成功的跨国经营企业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中国惠普公司探索了一种建立在东西方文化结合基础上的人本管理新模式,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在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背景的相互交融中,不断提高外部适应性和内部和谐性。共同的长期战略、互利、相互信任和共同管理是跨国经营哲学的基础。

5.培育精神沉淀文化 篇五

培育精神沉淀文化

---塔西南职工医院努力打造优秀服务理念和核心价值观

塔西南公司职工医院(844804)作者:张自修

[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一

站在手,写作无忧!]塔西南职工医院隶属塔里木油田塔西南公司,主要承担着新疆泽普石油基地各族员工群众和周边地区群众的医疗保健、卫生防疫等职能。1978年,该医院仅是一个有30多人规模的卫生所,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历经改革、优化、重组、发展的历史变迁,发展成集医疗、预防、教学、科研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二级医院。近30年来,他们用双手送给病人温暖和幸福,用劳动换来病人的希望和慰籍,谱写了一个个可歌可泣、鲜未人知的动人故事。

南疆石油会战时期,条件十分艰苦,他们为了尽快挽救病人,把食堂的案板当成手术台;年轻的护士为了缓解病人痛苦,不顾性别差异为男病人导尿;一位产妇把那条残疾的腿蹬在助产士肩头上,顺利产下健康婴儿;一名患者因受伤引起肝脏破裂大出血,危及生命,医护人员全力抢救、抢着献血,怀孕3个月的护士因高强度工作差一点流产……

1996年5月,一位狠心的农村母亲丢弃一个2个月的女婴,处在哺乳期的护士听到孩子因饥饿啼哭声,心痛不已,眼泪不由自住地涌出来,顾不上自己的孩子还没吃奶,敞开无私的胸怀,喂哺这个刚来到人世间的可怜的孩子。医护人员有的买奶粉,有的送衣服,有的洗尿片,有的捐钱,日夜轮流看护孩子,不是妈妈胜似妈妈。

1998年7月,一位病人因车祸致重度颅脑外伤,处于生死关头,外科医生、护士经过全力抢救,病人终于转危为安,生命体征趋于平稳,但过重的损伤使他处于“植物”生存状态。在得不到家属理解、配合和支持的情况下,医护人员给予了病人更多的同情和关爱,一丝不苟、尽心尽力护理,妻子不干的活他们来干,家人不做的事他们来做。40天后,“奇迹”出现了!病人醒过来了!那一天,对每一位医护人员来说,实在是太震憾、太难忘了。当看着病人睁开双眼,用手势表达自己的情绪时,在场人员无不流下了热泪,能表达他们此时百感交集心情的只有一个字——“值”!

“疫情就是命令”。1996年12月泽普石油基地暴发流行伤寒时,在2003年抗击非典战役中,在2005年防控禽流感的战斗中,该医院广大医务人员在面对生与死、安与危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没日没夜的奋战,体检、查处、隔离、设立发热门诊、隔离留观室等,履行着光荣与职责……

2006年8月的一个夜晚,一名维吾尔族青年因误食“敌敌畏”昏迷,朋友急速呼救,“120”电话和救护车的警笛声划破了夜空。在途中,医生一边做人工呼吸,一边询问家人情况和作出诊断,因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急性肺水肿,呼吸衰竭,呼吸骤停,缺氧性脑病被抬进抢救室。在抢救过程中,洗胃液及食物残渣、胃内毒物多次从患者口中喷吐而出,浓烈的毒药味在闷热的空气中凝固,医生和护士的衣服都被汗水湿透,全身溅满污秽,谁也没机会顾及。经过一夜紧张的抢救,患者于凌晨八时完全清醒,脱离生命危险,患者的家人对医生和护士投来信任和赞许的目光,在住院5天后痊愈出院,20天后如期举行了婚礼。

……

正是这些平凡的小故事,才凸显出最可爱的白衣天使们身上那些不为人知的闪光点,汇成了涓涓细流,滋润着每位病人的心田。他们用爱心和双手为一个又一个病友编织着明天的希望,正在并且还将继续演绎着昨天的故事。该医院“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一切、为了一切病人”的服务理念和核心价值观,蕴涵在医护人员的心里,体现在他们的实际行动中,已经成为塔西南职工医院的神圣职责和自然而然的行为。

6.企业文化精神口号 篇六

37、效益源自创新

38、诚信高效、服务用户、团结进取、争创效益

39、全心全意传递祝福,尽职尽责开拓创新

40、爱岗敬业、开拓进取、创新服务、放眼未来

41、“e”时代-南电“e”精神:

l empressment 真诚、热心

l efficiency 高效

l enterprise 企业、进取

42、学技术,提供优质服务;讲高效,以行动让用户满意;扩宣传,开拓市场新局面;建制度,树立企业新形象

43、以人才为根本,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保证,以服务为宗旨

44、节约、团结、求实、创新

45、讲团结,发扬团队精神;重科技,以科技促发展;强管理,向管理要效益

7.文化精神 篇七

一、从晚清到民国:大学自由精神和救亡的变奏

中国的大学起源于1898年设立的京师大学堂。但是京师大学堂一开始并没有走上现代大学发展的轨道, 直到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 这才逐渐树立了现代大学的原则和精神。蔡元培提出的“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的精神并不仅仅是北京大学一家独有, 而是表达了整个现代大学的主要精神。当时的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一系列高等学府都洋溢着思想自由的精神气质, 正是这种精神气质, 才是饱经忧患和战乱的中国最为需要的东西。

近年来人们重新回顾西南联大的历史, 重新提到它的艰难历程和自由精神, 这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人们可能会对自由精神有种种误解, 认为自由精神仅仅是有闲阶级的奢侈品, 其实, 自由精神不仅仅包含个人的精神自由, 也包含着为国家争自由的精神, 自由精神和救亡本身并不矛盾。人们熟知的胡适名言“争你们个人的自由, 便是为国家争自由……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起来的”[1]就很好地表达了个人自由是民族解放的前提这一道理。

1930年代, 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建设大学的历程。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于1936年成立于瓦窑堡, 这是一所为革命培养人才的学校, 它为中国革命和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成千上万的优秀人才。目前, 人们对民国时期大学的研究聚焦在国统区的大学, 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大学的初期发展历程的研究尚不够。笔者认为, 革命时期的大学对建国以后乃至改革开放时期的大学精神都有着深刻影响。笔者任职的黑龙江大学就是由抗日军政大学的俄文大队发展而来, 学校的精神气质传承于革命时代, 这一传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2]。简言之,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大学精神气质主要是以革命和救亡为核心。

二、从1949到1976:社会主义建设背景下的曲折探索

1949年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 揭开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新的一页。首先改变了国统区私立院校林立的局面, 私立院校基本停办, 建立了一个覆盖面广泛的公立院校体系。1952年院系调整, 按照苏联的办学模式完成了对高等教育体系的构建。这个体系由综合性大学和理、工、农、林、医、海洋、煤炭、地质矿业、军事等各种专门学校构成, 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种专门人才为目的, 以完整和严密的专业教学计划为特点。此时的高校延续了革命年代的文化氛围和精神气质, 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特点, 培养了大批从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有用人才。这个时期各个学校的精神气质都比较接近, 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特色。这个时期的高等教育基本属于精英教育。

1966年以后, 高等教育遭受挫折, 经历了文革初期的“停课闹革命”和随后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正常的教学秩序遭到冲击。后来在工农兵上大学的风潮之下, 教学秩序虽然有所恢复, 但是依然受到各种各样的干扰。大批“工农兵学员”留校任教, 也为以后教学秩序的恢复和高校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必要的促进作用。这一时期的高校教育虽然深受极左路线干扰, 但是革命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精神气质还没有被磨灭。

三、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新希望和新挑战

1977年恢复高考, 标志着教育新时代的开端。从那时起,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可以大致划分为两个时期, 一是从1977年到1999年的精英教育恢复发展时期, 二是从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的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时期。

从恢复高考开始的教育改革, 逐渐清除了极左路线影响, 完善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高校的目标虽然不变, 但是在学科体系和专业设置上, 按照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需求进行了必要的调整。经济类、法学类、管理类专业得到了极大发展, 计算机、生物工程等高新科技类专业也飞速前进, 成为新时期的热门专业。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 这一时期高校的精神气质受改革开放这一时代精神影响巨大, 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激发, 积极进取是这一时期高校文化氛围的关键词。思想的自由逐渐形成新时期高校精神的内在动力, 这次思想自由的精神主要来自于真理标准大讨论和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所带来的思想解放运动。

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和高校合并风潮启动了高校教育的另一次意义深远的改革。这次改革以教育产业化、大众教育和高校的综合化为特点, 以全面提高素质为核心, 理、工、农、医等各类专门院校逐渐走向综合化。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成为新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精神。高校建设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也孕育着新的希望。这一时期的高校文化氛围处于转型时期, 个性化是新时期文化氛围和高校精神的一个内在原则, 虽然高校文化氛围的个性化建设才刚刚开始, 但是这个潮流不会停止。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中国高校面临的新挑战与新问题主要表现为下列几个方面, 这些方面对高校文化氛围和办学理念的改变必然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 学生数量的增加, 使得高校学生的就业率有下降趋势, 大学生就业的“铁饭碗”被打破了。真正意义上的“铁饭碗”仅仅包括政府公务员和一些事业单位。但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使得“铁饭碗”数量的减少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专业对口”意识逐渐成为历史, 人才的培养开始从“窄口径”向“宽口径”过渡。这使得高校的办学理念从单一的专业训练向专业训练和综合素质并重的育人理念转换, 这就要求大学的文化氛围和办学理念从同质化走向个性化。

其次, 教育的产业化、市场化使得高等教育竞争性大大增强。教育产业化是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口号, 虽然这个口号经常被人误解, 但教育是一类特殊产业的事实逐渐得到承认。或许, 教育市场化这个提法更为贴切一些, 大学生就业的竞争性使得高校间处于竞争态势, 它们共同面对着人力资源市场, 教育的市场导向是不争的事实。当然, 教育市场化不需要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 高校作为一个特殊“企业”, 其特色的形成至少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并不是说简单地开设几个“赚钱的”热门专业就能造就一个一流大学, 这是教育的特殊之处。

第三, 教育体制的变化导致民办教育和公立教育竞争的局面, 这使得高校更加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 在理念上由国家主导变为由国家和民间共同主导。1949年以后, 各级各类学校都是政府兴办的, 学校成为类政府机关。在市场经济完善化的今天, 高校的公立地位有强化趋势。这种现状的正面影响是政府对教育负起更大的责任, 负面影响是高校行政化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对于高校的行政化, 时人多有批评, 批评者往往以教授治校为号召。教授治校是国外大学的体制, 目前还不符合中国的教育现状, 只有在国家对教育体制进行全盘改革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实现。但是随着高校扩招和教育改革的深化, 教育资金来源必将多样化, 这就使得民间资金进入高校成为了可能。国家和民间共同主导教育的前景即将变为现实, 这就使得高校办学模式和办学理念更加多样化。

第四, 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落实, 使得高校文化氛围的个性化有了实现的条件。《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校有办学自主权, 按照教育学者的理解, 办学自主权包括招生、考试、专业设置、培养方案等方面的自主权。目前中国的高校不具有全部的办学自主权, 而是具有部分的自主权, 但是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范围有扩大的趋势。根据以往的经验, 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增加有助于高校特有的文化氛围的形成。例如, 复旦大学从2006年开始实施为期一年的通识教育, 即把大学一年级的新生不分专业统一进入“复旦学院”学习, 选修通识教育课程。这一措施直接模仿的是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 相信随着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 复旦大学将形成独特的大学文化, 完善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 进一步和国际一流院校接轨。

第五, 改革开放的深入使得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大大增加。这使得中国高校不仅仅存在着内部的竞争, 还存在着外部的竞争。中国高校和国外的高校相比, 体制环境不同, 具体规则不同, 市场需求也不同, 但是人才流动的国际化趋势是不可阻挡的。高等教育培养的是现在的人才, 更是未来的人才。高校的文化氛围不仅仅是本土化的, 也应该是国际化的, 其办学理念更应该具有国际性的价值。

纵观中国高校的百年变迁, 高等教育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历程就是一个教育根据社会要求自我调整的过程, 其中的经验教训给我们以非常丰富的启示。社会主义国家的高等教育, 应该吸收人类先进文化的成果, 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高校既需要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也需要解放思想, 自由的精神和独特的个性也是高等教育所需要的。只有百花齐放, 而不是千人一面, 才是高等学校文化氛围的特色。大学文化氛围应该达到“激活思想、放飞学习、张扬个性、唤醒生命”[3]的境界, 在此基础上形成个性十足的大学理念。

参考文献

[1]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A];洪治纲.胡适经典文存[C].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4:290-291.

[2]黑龙江大学校史编写组.黑龙江大学校史 (1941—2001) [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1:15-16.

8.文化精神 篇八

一、考察运河历史,提升文化认同

大运河两岸人杰地灵,向来是文脉蔚然、古韵萦绕:以八里桥为代表的历史景观文化、以大思想家李卓吾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花会庙会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面人汤为代表的民间工艺文化等等,构成了具有通州特点的运河历史文化体系。从对这些历史文化的考察入手,师生溯源而上,一点点地解开了运河历史文化的神秘面纱。

7所学校分别成立了运河文化研究社团,汇集了众多的小研究员。他们从身边最熟悉、最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进行了“通州漕运”“通州八景”“通州地名”等具有通州特色的课题研究。可别小看了这些小研究员,他们走访了通州区文史办、党史办等单位,请文物所所长等运河文化专家到学校进行“永顺镇的码头”等专题讲座;走访身边的运河历史知情人,请他们讲解自己亲耳听到、亲眼看到、亲身经历的运河历史变迁……这样,古老的大运河渐渐在学生的头脑中清晰起来。

同学们还进行了运河遗迹、遗址的考察。在通州博物馆,师生近距离观赏了大运河的出土文物。当同学们抚摸着一个个锈迹斑斑、比自己身体还高的铁锚时,不禁感叹当年运河上漕船的巨大,感叹当年运河上“万舟骈集”景象的壮观;在通州档案馆,一代代运河人留下的足迹、走过的路程深深感染着孩子们;欣赏“面人汤”巧夺天工的面塑作品时,同学们体会到了一个旧社会街头艺人成长为艺术家所具有的勤奋、创新精神;瞻仰通州英烈留下的遗物,孩子们体会到了先人自尊自信、坚守正义的精神;在古战场八里桥上,孩子们寻找历史的踪迹,感受到了通州人民抵抗八国联军,英勇不屈、抵御外辱的民族精神。

学校将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组织了“运河文化”专题系列展示,建立了运河文化展览室,培训了学生讲解员,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在这种自主参与、自主研究的过程中,师生穿过时空隧道,探寻运河历史,走进运河历史,对话运河历史,被运河文化所散发的独特魅力所深深感染和震撼,增加了对运河历史文化的认同。

二、传承民间艺术,感受运河风情

过去,大运河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不仅是南北物资运输的通道,更是南北文化交流的走廊。运河人用他们的聪明智慧创造了众多的民间艺术形式,反映了运河人特有的风土人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和一代代运河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经过几年的努力,永顺镇7所学校分别开发了运河腰鼓、空竹等4项健身艺术,剪纸、布艺、版画、泥塑等7项手工艺术。这些艺术项目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引发了师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每个人至少参加了一项运河民间艺术的学习。为了对各项民间艺术有更多的了解,学生上网查找资料,买来相关的书籍查阅,走出去参观剪纸艺术展,观摩运河文化浮雕,到宾馆、饭店赏花灯,并请来通州区文化馆的腰鼓专家、市风筝协会、空竹协会的会员到校讲解、传授。这样,一项项民间艺术被师生从人们记忆的深处和生活的角落里挖掘出来。同学们学版画,用版画还原了“通州八景”,再现了古老的运河曾经的辉煌与壮观;同学们学剪纸,用剪纸表现出运河人耕作、织网等各种劳动的场景;同学们练腰鼓,展现出运河人勤劳、豪放的民风民情。在运河民间艺术的实践熏陶中,在运河民间艺术的万千魅力中,同学们切身感受到大运河的风土人情,运河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在孩子们的身上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三、开展系列活动,弘扬运河精神

为了让运河文化精神在师生身上得到继承和发展,“做大运河的传人”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陆续开展起来。

做“勤于学习的运河人”系列:学校组织开展了“和好书交朋友”“通州传说”“通州名人”故事会,“运河诗抄书法展”“赞家乡、赞运河诗歌征集”等活动;做“讲文明的运河人”系列:配合奥运主题,学校组织开展了“文明礼仪绘画、故事征集展览”“文明礼仪小使者评选”等活动;做“实践创新的运河人”系列:学校组织开展了“保护环境,捡拾白色垃圾”“文明宣讲”等活动;学校科技小组先后对“新华大街的光污染”“农村自打井的安全”等课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形成了研究报告,提出了应对的策略和解决的办法。

系列主题活动中,同学们动手又动脑,实践加体验,学知识,练本事,争做新时代的运河传人,将运河人的优秀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为行动,使得运河文化的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正是一乡、一土的文化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培育了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身处大运河畔的我们,从历史中寻找传统,从传统中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从中华文化的精髓中感悟做人做事的道理。实践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运河文化”已经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运河文化的精神已经悄悄地融入到学生的思想中,落实在行动中。运河文化不仅成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特色,而且逐步成为学校的办学品牌。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

永顺镇中心小学北京101101)

9.文化精神 篇九

校园文化建设汇报材料

肇州县第五小学

校园文化建设汇报材料

作为专门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学校不仅仅是一个教室、操场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环境、文化的理念。校园文化所营造的育人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几年来,学校以“与书香同行,与特色相伴,与文明牵手”为构建校园文化主题,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等几个方面加强了建设,极大的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位,使文化育人这一教育理念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从去年九月份“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启动,到现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正式纳入我国国民教育体系,我校深刻认识到在学生中开展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的重大意义。以校长为首的校领导班子,积极调整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方案,有效地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就我校“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做简要汇报如下:

1、活动文化建设

(1)校园广播和班(队)会活动成为学生思想教育的主阵

地。

我校的“七彩桥”校园广播已有五年的历史,每周四定期播报一次,播报的栏目主要有国家大事我知道、校园新闻直通

车、班级快讯、佳文共赏、音乐欣赏等几大版块。播报内容由各班班主任组织学生自行完成,播音员都由当周播音班级的同学担任。校园广播以丰富多彩的内容、轻松活泼的形式,受到了全校学生的喜爱。学生在活动中不但丰富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还受到了潜移转化的思想教育。

自我校启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教育以来,以此为主题的校园广播共播出三期,其中一期录制成音频文件,在我县4月9日举行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专项推进会上播放,深受好评。

此外我校充分利用班(队)会活动——这一小学生思想教育的常规载体,举行了“争做新时期小铁人”的主题班会评比活动,让“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武装学生的头脑,渗透学生的心灵。

(2)开展“弘扬铁人精神”手抄报、黑板报评比活动。让学生

在搜集资料动手设计的过程中,增加对“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了解。

(3)开展“巧手创世界,油娃爱家乡”美术作品展(包括儿童

画、手工制作、书法作品),让学生发现大庆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庆,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五楼劳技展室专门展出了学生的小制作优秀作品。这些小制作有的是同学们亲手制作而成,有的是在家长的帮助下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完成的。有用废旧纸壳做的磕头机,有石

油之光,还有米粒和豆粒粘贴的大庆地图......这些作品虽然很不起眼,但都融入了同学们对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感悟,体现了同学们对家乡的了解与热爱。在手工制作的签名墙上,我校师生写下了自己学习”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后的感悟与决心。

(4)开展“缅怀先烈,争做新时期小铁人”清明祭扫,社会实

践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5)开展石油歌曲传唱大赛,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受到

爱家乡、爱大庆的思想熏陶。

2、走廊文化建设

一楼中厅两块展板:

第一块是手抄报展,主题是“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内容是同学们上学期制作的第一期“大庆精神”手抄报。当时同学们为了制作这期手抄报,查阅了许多资料,也是第一次了解了什么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第二块展板是活动图片展,主题是“踏着铁人脚步走”,是我校开展“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系列活动的照片――同学们召开主题班会、制作手抄报、黑板报、举行石油会战歌曲传唱大赛、制作手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

中厅上二楼:

西墙上是我校举行的“巧手创世界,油娃爱家乡”美术作品比赛的儿童画优秀作品展。这里面的不少作品都出自我校

第二课堂美术小组同学之手。同学们用自己双眼观察家乡,用自己的双手把眼中最美丽的家乡通过画笔展现出来,画面中有大庆随处可见的磕头机,有阳光下的石油工人,有美丽的百湖、有松基三井......同学们用稚嫩的画笔表达出自己对家乡的了解与热爱,也表达出作为一位大庆人的自豪。

东侧教学区:

一楼:学前班门口是两块图片展,一块是铁人生前劳动、工作的照片,一块是美丽的湿地。用图画的形式直观地展现铁人精神和大庆的美丽,让学前班小朋友在潜移转化中受到“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熏陶。二、三、四楼:楼梯平台正中分别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图板;这是本学期开学学校新增设的图板,图板用图文并貌的形式展示了这几种精神的核心。

每班门口的大展板上都是本学期学生新制作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手抄报,这些手抄报的内容十分丰富,同学们在课间总是禁不住要看上几眼。

在走廊文化建设方面,我校力争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学生时刻接受精神的熏陶。

10.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 篇十

提到文化与精神,我最先联想到的是一部电视剧

相信大家对一部电视剧非常熟悉,里面有这样的词句,“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不管对手有多么强大就算对手是天下第一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便是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这就是亮剑精神,诚然,军队有军队的精神,民族有民族的精神,企业有企业的精神!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精神,它是一种群体意识形态的文化,一般指群体的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

一那么什么是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指企业基于自身特定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并经过精心培养而形成的企业成员群体的精神风貌。教材给的定义是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及其员工在生产经营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共同思想,作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二企业文化的产生

企业文化理论源于美日比较管理学热潮的兴起。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起源于日本经济的崛起和美国的思考所引起的美日管理学的比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而日本作为战败国政治、经济、文化都曾受到严重打击,几乎到处都是一片废墟,百废待兴。1952年,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72.2亿美元,而美国则是3457亿美元,日本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200美元,而美国已达到2194美元。但就是这个经济基础几乎为零的弹丸小国,60年代经济起飞,70年代安然渡过石油危机,1980年国内生产总值却高达10300万亿美元,占世界生产总值的8.6%,在不足20年的时间里,不但赶上了西方发达国家,而且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创造了20世纪世界经济的一大奇迹。美国人在震惊之余开始思考日本人凭借什么来实现经济的恢复和崛起?是什么力量促使了日本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为什么会远远低于日本?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派出了由几十位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管理学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考察团,赴日本进行考察研究。沃格尔在谈到研究日本的目的和意义时,明确表示“是为了促进美国的复兴”[2]。

美国专家学者的考察结果表明,美国经济增长速度低于日本的原因,不是科学技术落后,也不是财力、物力缺乏,而是因为美国企业的管理与日本企业的管理之不同。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两国的文化差异,日本经济的崛起和腾飞,内在原因是在日本企业内

部有一种巨大的精神因素在起作用,这个内在因素就是日本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日本人之所以如此成功,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能够在全国范围内维持一种十分强烈而又凝聚的文化。不仅是单个企业具有强烈的文化,而且企业界、银行界以及政府之间在文化上的联系也是十分强有力的”,日本企业文化从总体来看表现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强烈的团队精神,以及日本人所特有的拚命奋斗、自强不息的创新开拓精神等,日本企业在管理中经常培育职工的这些精神。不难看出,无论任何角度或层面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日本这一因素相关,是日本的挑战逼出了美国重塑企业文化的“管理革命”,是日本企业文化模式构成了美国的参照系和反思源。

企业管理新潮流的“四重奏”,标志着企业文化理论的诞生。美国学者通过对日本的企业文化实践经验的调查、总结、研究、分析,并进行理论上的概括,上升到理论高度,使之成为可以指导美国企业管理改革的管理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管理界接连出现四部关于企业文化的重要著作,被称为企业管理新潮流的“四重奏”。这四部著作分别是(1)威廉·大内著的《Z理论——美国企业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作者在美日对比基础上详尽剖析了美国“A型”模式和日本“J型”模式,进而为美国企业构划了一个兼有美日所长的“Z型文化”新模式:长期或终身雇佣制;长期考核和逐级晋升制;培养能适应各种工作环境的多专多能人才;集体研究与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决策;树立员工平等观念;企业以价值观为首要目标。[4](2)查理德·帕斯卡尔和安东·尼阿索斯合著的《日本企业的管理艺术》。该书最大贡献在于提出了企业成功不可忽视的七个变量(“麦肯齐7S框架”),即战略、结构、体制、人员、作风、技能、共同的价值观,这7个方面是导致企业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其中战略、结构和体制是“硬”性的;作风、人员、技能和共同的价值观,则是“软”性的,认为美国企业比较重视前者,日本企业则特别重视后者,注意到“来自我们社会内部价值观转变的挑战,这种转变使人们对企业抱有另外的期望,并想从工作本身寻求另外的意义”,日本企业充满活力、人文色彩浓厚的根源即在于此。[5](3)泰伦斯·狄尔和爱伦·肯尼迪合著的《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这是第一部把企业文化作为系统理论加以研究的著作。作者认为,企业文化理论体系包括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仪式和文化网络五要素,其核心是价值观。书中响亮地提出了“杰出而成功的公司大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的命题。全书从企业表层外部环境到中层组织系统、企业制度再到深层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作了生动而全面的阐述,有较强的权威性。(4)托马斯·彼得斯和小罗伯特·沃特曼合著的《寻求优势——美国成功公司的经验》(又译为《成功之路》)。[3]

通过对全美62家最成功企业的调查和经验总结,作者归纳出美式企业文化八大特征:乐于采取行动,接近顾客;自主和企业家精神;通过发挥人的因素来提高生产率;领导身体力行,以价值准则为动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简化组织结构与层次;宽严相济,张驰结合。这8条似无惊人之处,但无疑都是以人为中轴的,彼得斯后来将上述八原则进一步提炼成三项:“面向顾客”、“不断创新”和“以人为核心”足以说明这一点 [7]。到1985年美国的托马斯·彼得斯和南希·奥斯汀又推出了新作《赢得优势》。这几本书以其全新的思路、生动的例证、独到的见解和精辟的论述,阐述了企业文化的理论。其后,日本和西欧各国也纷纷致力于企业文化的研究,由此逐渐促进了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三 企业文化的作用

企业文化对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具体体现为其所具有的四大功能:凝聚功能。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粘合剂,可以把员工紧紧地粘合、团结在一起,使他们目的明确、协调一致。企业员工队伍凝聚力的基础是企业的根本目标。企业的根本目标选择正确,就能够把企业的利益和绝大多数员工的利益统一起来,是一个集体与个人双赢的目标。在此基础上企业就能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否则的话,企业凝聚力的形成只能是一种幻想。以华为的企业文化为例,华为文化之所以能发挥使员工凝聚在一起的功能作用,关键在于华为文化的假设系统,也就是隐含在华为核心价值观背后的假设系统。如“知识是资本”的假设,“智力资本是企业价值创造的主导要素”的假设。再如学雷锋的文化假设是:雷锋精神的核心本质就是奉献,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奉献,踏踏实实地做好了本职工作的精神,就是雷锋精神。而华为的价值评价与价值分配系统保证使这种奉献得到合理的回报。正是这种文化的假设系统使全体华为人认同公司的目标,并把自己的人生追求与公司的目标相结合,帮助员工了解公司的政策;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团队之间、个人与公司之间的相互利益关系。从而形成文化对华为人的行为的牵引和约束。

2导向功能。

导向包括价值导向与行为导向。企业价值观与企业精神,能够为企业提供具有长远意义的、更大范围的正确方向,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基本竞争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企业文化创新尤其是观念创新对企业的持续发展而言是首要的。无锡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从1989年~1999年连续10年保持行业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成绩,其内在原因是企业持久的创新能力。该集团提出并实施了“观念比资金更重要”的模式,认为观念是产生生产力和利润的源泉;随着市场的变化发展,该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确立并有效贯彻了重视危机忧患的“末日观念”,以人为本的“人力与人才观念”,以消费者认可为目标的“市场与竞争”观念。在构成企业文化的诸多要素中,价值观念是决定企业文化特征的核心和基础,企业必须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使之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激励功能。

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和状态。企业文化所形成的企业内部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能够起到 [6]

精神激励的作用,将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与激发出来,把人们的潜在智慧诱发出来,使员工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各部门和员工的自主管理能力和自主经营能力。例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对员工设定了很高的任务目标,但是在业绩考核方面却不仅以是否实现了目标为标准,而且将指标与去年同期比较,若没有完成指标,会充分考虑造成指标没有完成的原因,是环境因素还是个人问题。如果是个人问题,分析该员工与以前比较是否有较大的进步,并且以正面奖赏的形式对员工在成长的过程中遭遇的挫折进行鼓励。不像有些企业那样员工一犯错误就对其进行惩罚,这样就有效地保护了员工的创新精神。因此通用电气的高指标不仅仅是一种考核标准更是一种激励手段。是约束功能。

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为企业确立了正确的方向,对那些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不该做、不能做的行为,常常发挥一种“软约束”的作用,为企业提供“免疫”功能。约束功能能够提高员工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约束,使员工明确工作意义和方法,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如1995年LG电子(惠州)有限公司成立之初,各部门内部工作流程及相互协作均无现成的模式,在生产及经营过程中产生了大量问题。公司各部门仅按自己的业务范围制定规章制度,各辅助部门对生产支援工作缺乏积极主动的意识,员工对经营理念、生产及品质的管理都缺乏完整的概念。针对这种情况,公司开展了“生产早期安定化”SUPERA活动。这一活动为实现公司管理水平、生产效率、产品品质的提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此后,又以品质改善为主题,开展了“96我的提案”活动以及以诊治当时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影响品质的问题为目标的全方位的质量改进运动。公司也开始起用新口号——“品质靠你、靠我、靠大家”。经过一年多的品质革新活动,公司产品品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同年12月韩国LG电子总部的SUPERA’97TEAM决赛中获银奖。

四 心得

可以这样理解,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它是一种组织文化,是企业这样一种组织创造的文化,它所包含的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价值观念体系、共同的行为准则、共同的组织机构和制度以及物质文化,都为这样一个组织所特有,是区别于其它组织的个性特征;企业文化是一种经济文化,它的文化式样和内涵都具有很强的经济性,是现代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产物,是企业全体职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形态;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它是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在经验主义管理、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管理基础上逐步产生的最新的管理理论,是管理发展到文化这一更深层次的结果,是一种以企业管理为主导的、追求和力争实现企业目标的一种文化形态。

五 案例

柯达“包容性文化”

在众多全球500强实施多元化用人浪潮中,柯达、花旗、GE、IBM、欧莱雅、雀巢等各领域的巨头都成为胜者。而柯达却早已不满足于多元化,更抢先迈出了“超多元化”的脚步——在公司内部建立“包容性文化”。

包容性文化的含义是指,在多元化(Diversity)所涵盖的民族、性别、宗教与信仰、国家与地区、残疾等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每个人”,认为“一个人就是一种文化”,这是一种完全以员工为出发点的文化,强调尊重个人(而这也正是柯达核心价值观的第一条)。柯达的多元化文化已经向包容性文化迈进,已经不仅仅表现在不同肤色、文化等的员工在一起共事,而是表现在柯达会接受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只要思维、行为与工作方式的革新都是为了实现柯达的目标,争取事业的成功。“你自己就是一种文化”——柯达的包容性文化创建计划的宏伟目标就是要告诉每一名员工这点并在组织内部实现。每个人的观点应该被公司听到、尊重、支持乃至于实施,每个人的声音在团队里都是不同的声音,是不可缺少的声音——这就是柯达的“包容性”文化要达到的境界。

现在,柯达正在着手创建“包容性”的用人环境,更加让每一名员工感到自己在受尊重的氛围中工作,每个员工的观点都能够被柯达包容性的文化听到、尊重、支持乃至实施,在团队中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自己观点的重要性。在尊重个人价值观的基础上,升华提高,实现每一名员工的价值。

11.复兴“亚洲的精神文化” 篇十一

前不久,已经从使馆卸任回国的柳先生给记者打来电话,说他现在是韩国韩中文化艺术FORUM的会长,正在筹备一个中韩文化艺术高层学术论坛,邀请记者前往聆听两国艺术大师的演讲。

2008年5月5日,记者如约来到了北京国际会议中心,走入会场,映入眼帘的是“中韩暨观察员国家文化艺术界高层学术论坛”的大幅会标。在会场上,记者见到了自小就崇拜的文学大师王蒙先生,还有著名小说家莫言先生以及诸多的中韩双方艺术领域的泰斗。

在会议的间隙,记者采访了此次活动的韩方发起人柳在沂会长。

当记者问起在韩剧风靡中国、韩流已经影响了中国一代年轻人的今天,为什么还要做这种大型的文化交流活动时,柳会长是这样回答的:“我之所以成立韩国韩中文化艺术FORUM,就是觉得韩中两国在大众艺术方面,比如说电视剧或电影方面,还有年轻人喜欢的一些流行音乐方面的交流,已经非常活跃了,但是经典文化、传统艺术文化方面的交流还不够。”

他说,自1992年韩中建交十六年来,两国在经济、政治领域的合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也举行过很多次的论坛,但是有关文学文化领域的交流却多是单个领域,如电视剧、歌星演唱会的交流等,像这种综合性的文化交流到目前为止尚未有过。此次他们选了十个文化领域,都是有深厚积淀的主流文化,没有包括流行文化。这次论坛,是中韩两国建交以来规模最大、涉及文化艺术门类最为广泛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它为亚洲各国文化艺术界人士提供了一个最高的艺术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实践的交流和研讨的平台。出席论坛的中国人士有前文化部长王蒙,著名作家莫言,著名导演翟俊杰、贾樟柯,著名作曲家瞿小松,专家学者有刘梦溪、资华筠等人,韩国代表团则由三十余位在文学、戏剧、美术、音乐等领域卓有成就的专家组成。可以说,韩中两国来的都是文化艺术领域中德高望重的人士,是最权威的专家,他们带着一种热情、为亚洲文化复兴的热情而来。此外,作为观察员国家的日本、新加坡、越南等也派出了专家学者出席。

柳会长向记者介绍说,今年1月,他曾为此事专门来中国,与中国艺术研究院王文章院长进行磋商,双方共同策划了这样一次高层次的文化交流活动。

在柳会长的心中,对艺术充满了敬畏之感。他认为,治疗社会疾病的人应该是文化人,从事文化领域的工作者应该成为这个世界的灵魂工程师。

他还说,亚洲很多国家的文化都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所以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更容易相互理解和吸收。当然他也表示,在此前提下,亚洲各国更应该尊重对方国家的文化,同时在创作本国文化艺术的过程中,更多地强调民族的东西,在保持文化独特性的同时,和而不同,努力促进亚洲文化的和谐、繁荣和发展。

柳会长还向记者表示,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亚洲各国也日益关注本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他认为在上个世纪的一段时间里,在西方产业文化的影响下,“亚洲的精神文化”被压抑了或者说没有充分地展现出来。但随着亚洲经济的全面发展,向世界充分展示亚洲文化的时机到了。他说,21世纪是“亚洲的精神文化”到来的世纪,近年来,亚洲的发展已经印证了这一点。韩国著名小说家金周荣先生提出要设立“亚洲文化奖”,以鼓励亚洲的文化艺术工作者追求更高的目标。柳会长自信地说,现在的亚洲已经具有这样的实力,也有了这样的人才。

柳会长说,这次是首届论坛,2009年将在首尔举行第二届,今后,当条件成熟的时候,论坛将由中韩发起国转向其他对此感兴趣的亚洲国家轮流举办,以使更多的亚洲国家参与到这种文化交流中来。

上一篇:忘不了那场雪作文600字下一篇:申论写作——文章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