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论文

2024-11-25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论文(17篇)

1.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论文 篇一

广州南沙湿地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

文章从湿地类型、湿地植被与植物、湿地动物、珍稀动植物等方面概述了南沙地区的湿地生物多样性现状.继而分析了南沙湿地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不合理的围垦、水污染严重和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等.最后,就南沙地区未来的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出对策.

作 者:李玫 陈桂珠 彭友贵 作者单位:李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广东,广州,510520)

陈桂珠(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彭友贵(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刊 名:防护林科技英文刊名:PROTECTION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3)分类号:Q16关键词:湿地 南沙地区 生物多样性 保护

2.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论文 篇二

1 自然地理概况

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东南部,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接壤,地理位置为东经107°52′10″~108°5′40″,北纬25°9′20″~25°20′50″,属典型的亚热带喀斯特森林,是地球上同纬度地区喀斯特地貌残存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原生性强、相对稳定、保护最好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1987年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88年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保护区网络成员,2007年被评为世界自然遗产地。总面积212.85 km2,海拔高度430.0~1 078.6 m,东西宽22.8 km,南北长21.8 km,主要是由纯质石灰岩及白云岩构成的喀斯特地貌,岩石裸露率达90%以上,在裸露的岩石上生长着茂密的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森林覆盖率高达87.3%,森林类型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年平均气温15.3℃,年降水量1 750 mm左右,具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地貌类型主要有喀斯特峰丛洼地、峰丛漏斗、峰丛槽谷等,地势总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

2 生物多样性现状

2.1 植被群落类型多样性

茂兰喀斯特原生性森林,由于地貌类型组合和地形坡位的不同,导致生境的差异,在长期协同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顶级的配置格局。无明显垂直带差异,山顶、山脊两侧分布着以华南松(Pinus kwangtungensis),短叶黄衫(Pseudotsuga brevifolia)、翠柏(Calocedrus macrolepis)、黄枝油杉(Keteleeria calcarea)等为优势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局部地形平缓,具有土壤堆积条件的地形部位,如鞍部、丫口,常有以丝栗栲(Castanopsis fargesil)、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等为主的较小面积的常绿阔叶树为优势的片段,绝大部分地段包括不同坡位、洼地、漏斗底部等发育的是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2.2 物种多样性

2.2.1 植物资源多样性。

茂兰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区系的起源具有古老性、特有性与钙生性。有维管植物143科501属1 203种,其中种子植物143科494属1 172种,蕨类植物11科20属31种;裸子植物6科12属17种;被子植物137科482属1 155种。此外,大型真菌35科81属,苔类21科27属,藓类植物有28科93属[2]。截至目前,茂兰喀斯特森林有经济植物1 268种,其中材用植物121种,油料植物92种,药用植物407种,观赏植物46种,工艺用植物22种,绿化植物38种,纤维用植物41种,香料植物5种,果实加工植物44种,蜜源植物3种,染料植物10种,薪炭用植物3种,栲胶用植物30种等[3]。根据《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名录》和《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4]来评定茂兰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茂兰自然保护区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单性木兰(Kmeria septentrionalis)、掌叶木、异形玉叶金花(Mussaenda anomala)、南方红豆杉(Taxu.mairei)、红豆杉(Taxus chinensis)、小叶兜兰(Paphiopedilum barbigerum)、白花兜兰(Paphiopedilum emersonii)、硬叶兜兰(Paphiopedilum micranthum)8种。国家二级保护区植物有水蕨(Ceratotteris Thilectroides)、中国蕨(Sinopteris grevilleoides)、篦子三尖杉(Cephalotaxus oliveri)、翠柏、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华南五针松、黄杉(Pseudotsuga sinensis)、短叶黄杉、四药门花(Tetrathyrium subcordatum)、喙核桃(Annamocarya sinensis)等109种。

2.2.2 动物资源多样性。

茂兰自然保护区特殊的地理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温暖湿润,森林保存完好,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和栖息环境。据不完全统计,动物有57目309科2 028种,其中鸟类16目47科205种;兽类8目24科61种,爬行类3目10科47种,两栖类2目8科34种;鱼类5目16科52属84种,洞穴鱼类37种;昆虫20目161科792属1 342种,蜘蛛27科82属144种;陆生贝类3目16科42属111种。在众多动物中有药用两栖动物14种,药用爬行动物25种,药用兽类35种,药用昆虫75种[5,6,7,8]。珍稀濒危动物是珍贵、稀有、古老的动物种群。其主要是具有种群数量小,分布区极狭窄;形态差异大,个体极少;类群古老,能够反映进化历史,在系统发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且多为单属单种;濒临绝灭威胁的种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列出茂兰自然保护区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豹(Panthera pardus)、中华沙秋鸭(Mergus squamatus)、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蟒(Python mo Lars)、白冠长尾雉(Sytmaticus reevesii)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斑灵狸(Priondon pardicolor)、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金猫(Profelis tem-mincki)、猕猴(Macaca mulatta)、细痣疣螈(Tylototrition aspe-rrimus)、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等49种。此外,还有环节动物、软体动物以及其他节肢动物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3 生物多样性存在的问题

一是森林火灾。在茂兰喀斯特林区,仍然保留着刀耕火种的种植方式,有烧田间杂草和开荒烧火炼地的习惯,常引起山火。一旦发生火灾,将在短时间内毁坏大面积的森林植被,对动植物造成毁灭性的破坏。二是薪柴和民用材采伐。保护区内生活着4 000多名群众,长期以来以树木作为燃料,每年利用树木燃料量大,而且传统的炉灶耗柴量大。三是通寨道路和生产便道的修建。在修建过程中将对附近植被和相关物种予以很大的破坏,造成了分割、生境破碎,破坏了动物栖息地的完整和植被景观;过往车辆也干扰了野生动物的活动,而且还增加了火险等级和管理难度。四是社区居民传统的生产习俗。长期以来有着“靠山吃山”的传统思想,常采集野生药用植物或其他经济植物来增加经济收入,因过度采集而枯竭。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仍然存在,毁林开荒,烧草增肥的方法较为普遍;部分不法村民使用各种方式捕杀害野生动物,严重威胁着动物多样性,给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较大的压力。

4 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

4.1 加强社区宣传教育,增强群众的保护意识

目前社区群众参与保护的意识较为淡薄,缺乏积极性。保护区的宣传教育不够,方式不得当,以及保护区执法水平低下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改善宣传教育方式并实行多样化,增强工作人员与社区群众间的沟通理解。同时,认真贯彻执行一系列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提高执法水平,从而增强社区群众的保护意识、法律意识,引导其自觉参与保护,减少盗伐林木、偷猎、非法捕捉、采挖等破坏生物多样性的案件发生。

4.2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以科学技术作为基础,科学管理自然保护区,继续开展保护区内生态系统调查和分析,包括其结构、功能稳定性、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加强与科研院校的联合,合作建立长期的定位监测站点,实现生物多样性的动态监测;开展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种群数量与结构的调查和监测,查清资源本底;开展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群落生态、遗传多样性与结构等研究,了解濒危机制,为更好地保护和拯救珍稀濒危物种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4.3 协助调整社区产业结构,促进社区经济发展

社区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与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密切相关,社区经济的良好发展与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改变其原先破坏生物多样性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加强自身经济建设的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协助社区调整产业结构,比如引导群众科学、有计划地发展种、养殖业,在不破坏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不断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实现社区共管的基础和重要步骤。

4.4 开发生态旅游,鼓励和扶持社区群众参与旅游接待

生态旅游业的开发利用具有破坏小、效益高等特点,对于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保护区的旅游景观优良,形态奇异,融山、水、洞、林、湖、瀑、民族风情于一体,泉水清醇,空气清鲜,且含有很高的氧负离子。对此,管理局还专门组织区内部分群众进行旅游接待、旅游产品开发等培训,使他们掌握当地自然资源情况;在生态旅游中充当向导和讲解员;提高其自身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培训具有一定接待能力的当地群众,发展农家接待;让保护区内群众通过参与发展旅游得到实惠,使社区群众成为保护区事业的拥护者、支持者和参与者。

4.5 优化管理模式,建立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和监测网络

保护区的建立,对群众依靠山区野生资源增加经济收入的门路有了一定的限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发展经济的矛盾日益加剧,给保护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压力,破坏森林资源的现象仍屡禁不止。保护区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改变过去单纯封闭式的管理模式,把保护管理目标与当地社区的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进行全面规划,把扶持群众发展经济列为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划定管理范围,实行分片包干的管理责任制。逐渐改善一些落后的传统生产方式对喀斯特森林的破坏,引入社区共管机制,调整社区群众的心态,实现角色转变,把保护区基层管理人员的角色从管理者转变为保护的组织者,把社区群众从被管理者转变为保护参与者。同时,建立保护区监测系统和信息数据库,如建立濒危物种信息系统、分类标本收藏信息系统、遗传资源系统和生态系统[9],根据监测点提供的基本数据,为及时调整保护管理措施、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张金屯.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发展[J].经济地理,1999,19(2):70-75.

[2]周政贤.茂兰喀斯特森林科学考察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

[3]陈会明,蒙惠理,张雁泉.茂兰喀斯特森林区的野生经济植物[J].经济林研究,2005,23(2):48-53.

[4]傅立国,金鉴明.中国植物红皮书一稀有濒危植物(第一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10-687.

[5]兰洪波,冉景丞.茂兰自然保护区药用昆虫资源概述[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6(2):27-31.

[6]兰洪波,冉景丞,蒙惠理,等.茂兰自然保护区药用兽类资源概述[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6):156-157.

[7]兰洪波,冉景丞,杨仕涛,等.茂兰自然保护区药用爬行动物资源调查[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9,28(4):369-372.

[8]兰洪波,冉景丞,杨仕涛,等.茂兰自然保护区药用两栖动物资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7(3):27-28.

3.云南生物多样性的特点与保护现状 篇三

Key words: Yunnan; Biological diversity; Species diversity; Genetic diversity; Ecosystem diversity; Protection situation

根据联合国第55届大会第201号决议,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由原来的每年12月29日改为5月22日。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批准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最早的国家之一。云南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其生物多样性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词:云南;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现状

何谓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的生命有机体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地球生命的基础。人类的发展归根到底也有赖于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生物。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数以百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所组成的生物复合体系与其生存环境所组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联合国1992年订立的《生物多样性公约》中规定:“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或Biodiversity)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除其他外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是指地球上活有机体变异的概念,是一定空间范围内物种的丰富性及其优势与均匀性来衡量的。遗传多样性(Genetic diversity)是指同一物种的不同地理种群或生态群及其变异个体在遗传基因上的一致性和差异性。生态系统是不同生境、生物群体以及生物圈生态过程的总和。生态系统多样性(Ecosystem diversity)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物圈生态过程的多样化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无论是物种多样性还是遗传多样性,都是寓于生态系统多样性之中,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保护直接影响着全球的变化和物种多样性及其基因的多样性。

云南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位于北纬21°8′32″-29°15′8″和东经97°31′39″-106°11′47″,北回归线横贯云南省南部。云南全境东西最大横距864.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990公里,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1%,居全国第8位。全省境内海拔相差很大,最高点在滇藏交界的德钦县怒山山脉梅里雪山,其主峰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最低点在与越南交界的河口县境内南溪河与元江汇合处,海拔76.4米。两地相距约900公里,高低相差就达6000多米。

云南省境内山地、高原、丘陵、谷地、盆地(亦称坝子)相间分布,地形、气候极为复杂多样,分别有寒温性、温性、暖温性、暖热性和热性等气候类型,自然条件多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从位置分布上来看,云南省北依广袤的亚洲大陆,南临辽阔的印度洋和太平洋,正好处在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控制下,同时又受到青藏高原地区的影响,形成了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云南境内的资源丰富,气候多样,生态良好,动、植物的种类也异常丰富2,使云南享有了“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誉。

1999年由国家林业局和农业部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中,分布在云南省的达142种。一类保护植物4种,二类保护植物56种,居全国第1位。在1984年国家第一批公布的389种重点保护植物中,在云南分布的就有154种,占全国总数的38.59%。全省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64种,占全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数的63.8%。其中Ⅰ级保护动物44种,Ⅱ级保护动物119种。

云南境内的各种分类群物种种数均接近或超过全国的一半以上,珍稀物种资源占了全国的67.5%,居全国第一位,堪称世界生态类型的缩影,其中苔藓植物、鸟类所占比例最高,分别是68.2%和66.8%,其次是哺乳类、蕨类植物、被子植物和淡水鱼类,裸子植物、爬行类和两栖类居后。据2004~2005年的云南蓝皮书系列——云南生态情势报告的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在全国已知的高等植物426科、2592属、17000多种,科、属、种分别占全国的88.4%、68.7%和62.9%。被国家列为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共151种中,云南占总数的42.6%。全省有脊椎动物1737种,占全国总数的58.2%,在我国公布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云南就有199种,占全国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总数的59.4%,其中亚洲象、野牛、绿孔雀、赤颈鹤等23种在全国仅为云南省独有。

云南生物多样性之丰富性

云南境内的陆生生态系统几乎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类型,主要类型包括森林、灌丛、草甸、沼泽和荒漠等。根据云南省环境保护局的最新统计,森林生态系统以乔木为标志,主要有169类,占全国的80%;云南境内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分布特点既有水平(纬度)上分布,又有垂直变化,反映出与其它省区所不同的独特性,可划分为热带雨林、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思茅松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温带针叶林、寒温性针叶林等类型;灌丛生态系统主要有寒温性灌丛、暖性石灰岩灌丛、干热河谷灌丛和热性河滩灌丛等4种类型;云南省草甸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主要分为高寒草甸、沼泽化草甸和寒温草甸3个生态系统类型;在云南境内还有与热带草原即稀树草原外观极为相似的“稀树灌木草丛”,它是在原生森林长期不断地受到砍伐火烧后所形成的一种次生生态系统。

云南的水生生态系统有河流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云南的六大水系,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依洛瓦底江、元江和南盘江构筑了云南淡水生态系统的基本框架。而以滇池、洱海、抚仙湖、异龙湖和泸沽湖为代表的云南高原湖泊,反映了中国淡水生态系统的一些特殊性。云南水生植被按其生存习性又分为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和飘浮植物等4种类型。水生动物方面,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鱼类资源也都非常丰富。

云南生物多样性之重要性

一种植物的消失,往往会导致另外l0—30种生物的生存危机。保护珍稀濒危植物,重视珍稀濒危植物在整个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是尤为重要的,对于云南省来说,尤其如此。

以云南省的森林生态系统来说,其生态类型的物种组成、分布以及环境条件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差异。云南境内的森林及其整个生态系统不仅发挥着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还是维护淡水河流域(金沙江、澜沧江等六大水系)的生态平衡、改善环境质量,保持水土资源和中下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绿色屏障。

云南生物多样性之独特性

云南省是我国特有属种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拥有一大批物种孑遗种、独特种和古老种。云南省拥有180个中国被子植物特有属,其中约20个为云南省特有。如木兰科的桦盖木,全球仅西畴小桥沟有7棵;白皮五针松,仅巧家有36棵;还有野牡丹科的药囊花也是云南独有的属种;云南399种鱼类中,382种为云南原产鱼类。

云南生物多样性之脆弱性

云南的生物多样性除了物种丰富、特有成分多、起源古老等特点外,全省的物种多样性还以其珍稀濒危而著称。云南境内特殊的地形地貌、复杂的气候环境,导致云南物种多,但种群稀、数量少,分布区域小,生态适应能力很低,对于外界干扰非常敏感,遇有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很容易陷入濒危境地甚至灭绝。

据我国科学家冯国楣先生统计,云南省的珍贵、稀有、濒危植物有437种。其中蕨类7种,苏铁类4种,松科4种,杉科1种,柏科3种,罗汉松科5种,三尖杉科4种,红豆杉科3种,其余为被子植物。据1997年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主持编写的《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云南省分布有53种中国重要的蕨类植物濒危及稀有种;有297种分布于云南省的被子植物处于濒危及稀有状态。被国际社会认为仅次于大熊猫的珍稀物种——滇金丝猴,虽然经过了多年的保护,现也仅有11个种群870多只。

云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现状

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均占有重要的地位,云南省被列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也被列为我省自然保护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1995年省政府还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加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力度。云南省林业部门设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天然林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濒危物种管理办公室”。

自然保护区是就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形式之一。云南省从1958年正式建立第一个西双版纳勐仑自然保护区以来,保护区的面积和数量都在快速增长,保护区的管理水平也不断提高,逐步走上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的轨道。“八五”计划以来,按照省政府批准《云南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的要求,全省加快了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特别是1998年以来,是云南省自然保护区发展最快、形势最好的时期。截止到2004年底,全省共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93个,总面积347.33万公顷,约占云南省陆地国土面积的8.8%。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个,省级51个,市级68个,县级61个,森林生态类型140个,野生动植物类型27个,内陆湿地水域生态系统类型17个,地质和古生物遗迹类型9个。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居全国前列,形成了各种级别、多种类型的保护区网络。西双版纳和高黎贡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为云南第一批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

云南省为了开展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工作,初步构架了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迁地和就地保护网络。全省各地利用植物园、动物园、保护基地等,对珍稀濒危动植物实行就地和异地保护,并开展了迁地保护和引种繁育研究等工作,使不少受到高度威胁的物种得到了抢救性的保护。目前,云南省已建立起多家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中心和10多处野生动物收容拯救中心。在国家环保局支持下,1991年建立专门的珍稀濒危植物引种繁育中心以来,该中心已引种栽培珍稀濒危植物180余种;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已收集野生动物细胞株200多种,其中有滇金丝猴、华南虎、毛冠鹿、赤斑羚等云南特有的或珍稀濒危动物。

目前云南省正在进行“云南省野生种质资源库”建设工作。通过积极努力,云南珍稀物种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数量也有所增加,如受国际国内广泛关注的滇东北地区昭通、会泽的黑颈鹤数量已由1995年的800余只增加到1200多只,无量山保护区的黑长臂猿已增加到400头,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的滇金丝猴已增加到1000多只,西双版纳的亚洲象种群数已增加到250头左右。从总体上看,云南的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工作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

近年来,云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还受到了国际自然保护组织的关注和重视,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环境基金组织(GEF)、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WWF)、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国际鹤类基金会、麦克亚瑟基金会等都在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与云南省进行了合作交流。自然保护区开始成为云南省对外合作和交流的窗口。美国大自然协会与云南环境保护局合作开展了滇西北老君山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于2001年开始启动,该项目的实施对老君山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全球环境基金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CEF—B)于1995年在云南省开始启动实施,该项目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用于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同时还支持了南滚河、白马雪山、哀牢山、怒江、分水岭五个A级保护区编制管理计划和全省自然保护区编制管理规划。中德合作的“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恢复与保护项目”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纳板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周围地区,通过两国合作,即保护管理、社区参与、科学研究和教育培训等子项目的实施,达到了恢复和有效地保护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目的。同时,“中荷合作云南省森林保护及社会发展项目”、“中英合作云南环保与扶贫项目”正在组织实施。这些国际合作项目的开展更进一步促进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作者简介:贾静系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张树兴系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

4.教案--保护生物多样性 篇四

——节选自苏科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9单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举例说明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说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2、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资料,分析生物多样性衰减的原因。查阅资料,区分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及保护对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使命感。教学重点

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教学难点

理解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存的重大意义。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遭受危害之间的关系。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的主题是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隶属生物教材 “保护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 这一单元。第一部分从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物圈的生态平衡、提高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等方面切入,探讨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接着,通过资料分析,提出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危机。为了遏制生物多样性锐减的趋势,教材最后呈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以使学生形成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意愿。教法阐释

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本节内容可以恰到好处地运用此法。因此,课前将学生分成小组,并布置相应的任务:收集珍稀动植物的相关资料、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文字图片资料等,调查当地重要的生物资源并提出保护的措施等。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书籍、电视等途径获取资料,上课时就通过学生取 1 得的这些资料去实现本节教学目标。同时,采取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充分走进课本,挖掘有效信息,从而提出有价值的建议。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保护生物多样性话题

陆川导演的作品《可可西里》,讲述了巡山队员为了保护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和生态环境,与藏羚羊盗猎分子顽强抗争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播放影片片段:在可可西里的无人区,上演着一幕又一幕悲剧,有枪声,有哭声,还有荒漠上无情的风声……盗猎者为了生存而盗猎藏羚羊,而巡山队员为了给队友治病也卖羚羊皮。)

引导:大家对刚才看的影片片段有何感想?

生甲:藏羚羊是我国青藏高原特有的动物,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不能盗猎屠杀。

生乙:使我想起了一句广告语“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师补充:藏羚羊由于它独特的栖息环境和生活习性,目前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动物园或其它地方人工饲养过,是濒危动物的典型。但在可可西里藏羚羊却饱受人类欲望的蹂躏,那里似乎已经变成了野生动物的屠场。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捕杀野生动物,让美丽的可可西里变成了藏羚羊等生物的地狱。

(过渡语:人类的一些行为使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物数量逐年减少,本节课让我们一起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二、阅读思考,归纳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师: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呢?它具体包括哪几个方面?请大家阅读教材。生甲:地球上的生物千姿百态,它们的遗传基因更是丰富多彩,它们所处的生态系统也变化无穷,所有这些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生乙:生物多样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物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师:大家总结的很好,其中生物多样性又可以称为物种多样性。

2(过渡语: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物圈的重要因素,据专家统计,地球上的生物物种大约有870万种,已发现和命名的有200多万种。但是很多动植物数量在逐年减少,变成珍惜甚至是濒危物种了。那么,你们课前调查的珍惜动植物有哪些呢?请各小组代表展示交流。)

三、收集资料,展示濒危生物及生存现状

第一小组:我们组收集和整理了濒危动物——大熊猫的有关资料,展示课前打印好的图片,同时介绍:大熊猫主要生活在我国四川盆地西部一带的高山深谷中,据调查如今有不到1000只大熊猫分别在几个不同的山系中,并且被分割成近20块孤立的种群。由于森林不断被砍伐,大熊猫的栖息地被吞噬,这对大熊猫的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第二小组:我们小组关注的是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大鲵,又叫娃娃鱼,它的祖先比我们人类还古老。至今在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和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区人迹罕至的山林溪流中,娃娃鱼依然以王者的姿态盘踞在水域生态食物链的顶端。它是水生到陆生过度的典型两栖动物,在生物进化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并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人类的滥捕滥杀使它的数量急剧减少。

第三小组:(展示图片:大家知道它的名字吗?)中华白鳍豚,是世界范围内濒危的一类海洋生物,属淡水鲸类。近年来,由于长江鱼类产量下降,食物减少,加上长江航行的船只增多、水污染等原因,白鳍豚的数量急剧减少。我们觉得白鳍豚急需引起社会的关注。

师总结:好,刚才三个小组介绍了几种典型生物及其生存现状,总的来看,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极大的威胁,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也不容乐观,下面请看我国濒危灭绝的生物名单。(课件展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植物和部分二级保护生物名称和图片)

(过渡语:据统计,世界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每天几十种的速度消失,越来越多的物种成为濒危物种。请大家阅读课本97页的两则资料,分析生物多样性衰减的原因。)

四、阅读课本,探讨生物多样性衰减的原因

(一)资料分析

入侵物种打乱食物链;伐林垦荒导致动物栖息地丧失 讨论:

1、水葫芦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有什么影响?

2、你认为北大荒垦区停止垦荒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3、为什么说破坏生物多样性会影响人类自身的生存?

生甲:水葫芦疯长,抢占了其他水生植物的生长空间,导致其他水生植物减少。生乙:水下光照不足,光合作用减少,缺氧,导致一些水生动物死亡。师补充:以水生动植物为生的鸟类数量减少,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生丙:北大荒的做法是对的,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生丁:生物遭到破坏,会影响食物链中其他生物,进而影响人类的生存。师补充:对的,一个物种的消失可能引起众多物种的消失,破坏生态平衡,而生态环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基础。

(二)归纳总结

第四小组:通过资料一,我们小组认为外来物种的入侵,会使这些地区原有物种受到威胁,导致物种数量减少。

第五小组:滥砍乱伐也是原因之一。森林的大面积减少使森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以植物为食的动物减少,以动物为食的动物也减少,导致动物种类和数量锐减。

第六小组:《可可西里》这部影片也告诉我们,人类的滥捕乱杀也导致生物数量的减少。

师引导:其它小组还有不同想法吗?

第一小组:环境污染也会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比如我们学习过的水体的富营养化。大量生活污水使藻类植物和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这些生物被分解时,大量消耗氧气,并产生有毒物质,从而导致鱼类和其他生物大量死亡。)

师生共同总结: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诸如森林过量砍伐、草原过度放牧、围湖造田、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等。

(过渡语:那么,我们应当怎样保护生物多样性呢?你知道的措施有哪些?)

五、角色扮演,共话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对措

师引导:假如你是政府部门、生物学工作者、动物园管理人员,或者就是一名普通的中学生,我们可以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哪些事情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角色,并陈述你们的观点。第一小组:我们是政府部门。我国是世界上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又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例如,水杉、桫椤、珙桐、银杉、金花茶等植物,以及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等动物都被列为一级保护级别。但是面对这些珍贵的生物,人们的保护意识仍然很微弱,因此,我们觉得必须出台相应的法律,明文规定,以警示人们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保护生态。

第二小组:作为生物学工作者,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每种生物都有各自不同的特性,生存环境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觉得应当就地保护一些濒危动植物,就地恢复和保护一些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

师补充:好的,这个想法也就是课本上提到的建立自然保护区,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管理和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那么,我们国家已经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以及主要保护对象有哪些呢?

生:例如可可西里、四川卧龙、西双版纳、长白山、青海湖鸟岛以及盐城滩涂等自然保护区。

第三小组:建立自然保护区当然是最好的办法,但是有些生物原来的生存环境被破坏了,或者数量实在太少了怎么办呢?因此,我们觉得植物园、动物园或者水族馆就可以成为这些动植物的第二个家,这就是迁地保护的措施,它为行将灭绝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的最后机会。

其它小组补充:以后我们再去植物园、动物园这些地方的时候,应该小心翼翼了,不能做伤害动植物的事情。

第四小组:我们查阅资料,还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对于那些繁殖时间长、存活率低的动植物,可以采用人工繁殖、栽培的手段。例如扬子鳄、中华鲟、水貂、水杉、红树等。

其它小组补充:作为一名中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我觉得需要了解更多的知识,需要更努力地关注、保护身边的濒危动植物。

师总结:恩,大家说得很好,我们可以采取以上的几个措施来保护生物多样性,总结起来包括依法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以及用人工养殖、栽培和人工繁殖的方法抢救濒危物种。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都能够用自己的行动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出一份力。

教学反思

新课程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以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这种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本节课既顺应了新的教学理念,同时也尝试着进行一种学生为主体的“问题--研究”模式教学。

(一)合理分工,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然

(二)有效探究,促进课堂交流展示的必然

课前学生进行讨论的时间不充分,学生收集的许多信息没有进行取舍,而是全盘讲出,浪费较多时间,从而导致本组其他成员的时间不足。

(三)置身角色,提升理论升华实践的果然

本节课整个教学的设计思路体现了的教学,能让学生自主地选择问题进行自主研究,在研究中锻炼自己的分析归纳能力,在研究中发现新的问题。能事先组织学生自己制作PPT演示文稿,为学生提供了一良好的合作交流与研究的平台,但是也存在不足的的地方,忽视了学生作品制作的质量,以后教学中要注意的。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非常丰富,让学生具备了真实的情感体验,也为课堂的信息的共享和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事实依据,但是教师要提前阅读指导,进行取舍,以便短时间内把问题的重点交流出来。老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较新颖,学生活动的空间较大,参入的热情较高,学习的氛围和谐有序。黑板上让学生进行的板书设计,层次清楚,重点明确,能够将所研究的问题标明,也能将其重要的信息列出与别的小组共享,更重要的是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

本节教材的内容向学生传递的信息量较少,老师没有拘怩于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学生将知识与问题延伸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扩大学生的信息量。分组讨论、研究的教学方法更加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本节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教学方法适合了不同学生的需要。课堂上的思维对话的设计,学生主体活动的发挥,无一不为“问题--研究”模式教学的建立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对问题的研究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将相关的新旧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利用本学科的知识去解决相关问题,整个课堂的教学富有艺术性。

5.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论文 篇五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这一课题是高中生物第九章第一节。虽然这部分内容的知识只要求识记,但其对于学生对环境保护的理解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及保护环境、保护生物资源的自觉性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记住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记住我国生物多样性概况──物种丰富、特有和古老物种多、经济物种多、生态系统多样却性面临物种灭绝、种群萎缩及生态环境破坏等多方面的威胁而这些威胁主要来自人类的掠夺式开发与环境污染;记住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加强教育与法制管理。

2、能力目标:能根据具体实际制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初步方案;能运用生物学原理向群众进行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教育。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爱国情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及保护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自觉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与措施。

2、教学难点:如何根据具体环境条件制定具有可行性的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

四、教材处理

6.保护生物多样性倡议书 篇六

我国是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的国家,但我国的生态环境也正同样遭受着严重破坏,很多物种已经灭绝或正处于濒危状态。警钟已经响起,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工作刻不容缓。为此,红岩小学向全校同学发起如下倡议:

1、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活动给湿地带来的污染,比如:想方设法利用二次水源、打捞废弃物等,促进“地球之肾”的良性循环;

2、争当义工,带动周边。发动身边的亲友和同事积极投身生态和环保事业,积极进行电池回收、垃圾分类回收、白色垃圾拾捡、垃圾广告清洗、义务服务等多方面力所能及的工作;

3、亲力亲为,深入宣传。积极参加文明生态游、生物科普考察、噪声监测、植树、护树等各种有益的生态保护活动,不定期到乡间开展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人知道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关系,认识到它们对我们这个星球的意义;

4、走进自然,保护自然。带领亲人和朋友,走进大自然,参加爱鸟护鸟活动,制止并劝阻猎杀野生动物等不文明行为。用自己所熟悉技能,去探索和实施符合科学发展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举措;

5、发挥优势,传播理念。关注生物多样性,尽可能多学习生物多样性知识,传播生物多样性知识,传播绿色理念,追求绿色时尚,积极参与校内外环保宣传和环保实践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关注生态环境,提倡绿色生活,保护生物多样性;

6、注重实践,积极引导。发挥队员的实践能力和示范引导作用,以身作则进行保护生物多样性承诺活动,唤起人们更多对环境和生命的关注,呼吁人们绿色消费,拒绝食用野生动物,倡导健康、平衡和对环境友善的生活方式,引导全社会都投入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事业中,让每一个生命都有机会感受地球母亲的温暖!

7.谈生物多样性保护 篇七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价值,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多种多样生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结合所构成的稳定的生态综合体。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方面。生物多样性的价值首先在于它是可供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 即生物资源。其次它可提供受生物影响的环境资源。生物资源不同于非生物资源, 如果保护得法, 利用得当, 则是可再生的。因此在持续发展中有着重要意义。对于人类来说, 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

1.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1.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人类靠生物多样性为主, 没有生物, 特别是植物, 人类就无法生存。也就是说, 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建立在利用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的。

1.1.1. 农业方面。

被人类作为食物使用的五千多种作物基本都是从野生种开始, 经过逐步驯化成为栽培种, 这就是生物的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人类食用的蛋白质平均1/3是由动物提供的。象农作物一样, 动物品种也是驯化后成为饲养动物, 这些动物品种多, 遗传多样性也很丰富。人类未来食物结构的改进, 生活水平的提高, 有赖于人们发现新的优良物种, 同时还取决于它们的遗传多样性。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利用水稻雄性不育这一宝贵的野生生物资源培育出杂交水稻, 在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方面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可见多样性丰富, 人们才能从中驯化, 培育出高品质的品种。

1.1.2. 工业方面。

生物多样性为工业提供了许多重要生产原料。植物提供的产品非常多, 有橡胶.漆.树脂.木材.纤维等。如芦苇可用来造纸;霍霍巴的种子中提取的油脂可作为高级润滑油的原料。动物为人类提供毛.丝.皮革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歩发展, 未来有望从动植物中提取更多能源, 为人类造福。

1.1.3. 医药方面。

许多药物都是从动植物中.微生物中提取研究后, 再加工生产。不少动植物还可直接作药。据调查发展中国的百分之八十依赖动植物提供传统药物;西医使用的药物有百分之四十含有最初在野生植物中发现的物质。中医使用的植物药材达一万种以上。在不久前, 科学家在植物中发现了治疗癌症的植物成分。人类许多不治之症的根源, 需要开发和研究新的药品, 而生物多样性是其开发研究的基础。

1.1.4. 科学研究价值和美学价值。

生物体的各种器官及其生理功能, 可以给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从重要启示。生物多样性的美学价值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 美化人们的生活, 激发人们的创作灵感。

1.2.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1.2.1. 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能量, 成为整个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

1.2.2. 维持气体平衡。

植物制造氧气, 吸收二氧化碳.动物消耗氧气, 呼出二氧化碳, 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1.2.3.

涵养氺源, 防风固沙, 降低噪声。

1.2.4

.吸收分解污染物质, 美化环境。

1.3. 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由于人类认识研究的局限性, 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 但可以肯定, 它们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未来通过对生物多样性的进一步研究, 其产生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2. 生物多样性面临的问题

近两个世纪以来。由于人类的活动使生物多样性遭到过度的开发利用, 使其受损, 许多地方的生物资源已陷入枯竭的境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 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人类过度的采伐., 毁林开荒以及森林火灾, 病虫害等导致森林毁坏, 生态系统受损, 对原有的物种带来了毁灭性的打;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开垦使大量植被遭到破坏, 甚至难以恢复;沙漠化, 盐碱化面积的扩大使许多物种绝…以上种种, 使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2.2. 对生物资源掠夺式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物种灭绝。

人类对直接经济的追求导致对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使其生物多样性降低, 甚至导致灭绝。如:对野生动.植物的偷猎走私及滥挖使生物多样性受到了巨大威胁。

2.3. 环境污染影响生物多样性。

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破坏了生物多样性, 加速了物种的灭绝, 如:水体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水体富营养化使水体生物多样性下降。土壤污染使植被退化.森林不再生长, 土壤动物变得稀少甚至绝迹;空气中二氧化硫, 二氧化碳等气体引发的温室效应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损害。

2.4. 遗传物种资源受威胁或消失。

外来物种的入侵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很大威胁, 使许多古老的遗传物种受排挤而逐步减少甚至绝迹。

2.5.

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性或变异性以及灾难性的环境变化也影响生物多样性。

2.6.

生物保护制度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对生物多样性也造成了威胁

3.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具体措施

为了人类的生存及持续发展, 我们必须从现在起积极保护和挽救生物多样性, 具体措施见以下几点:

3.1. 加强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意义的宣传力度。

通过报纸.互联网.公益广告等形式宣传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及价值, 提高国民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因为国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好坏。另外在中小学专门开设环境课程进行环保教育, 尤其要重视相关课外活动。

3.2.

在生态系统水平上采取保护措施, 即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区和制定《自然保护区立法》。自然保护区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双重性质, 并且是一定的空间范围的区域。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进行自然保护的有效手段, 所以许多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进行了专门立法。如我国的《自然保护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日本的《自然公园法》、澳大利亚的《国家公园与野生生物保护法》等, 这些立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3.3. 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外其他物种的普查。

虽然全世界已建立了较大面积的保护区, 但保护区只占本国国土面积的很少一部分, 许多珍稀物种生活在保护区外, 另外食物链跨越保护区边界, 非保护区内的国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保护区来的物种, 所以有必要加强对保护区外的其他物种进行普查。

3.4.

大力建设现代化基因库, 特别是加强保存野生种的基因。

3.5. 进行国际合作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为了更好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 应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并制定相关行政法规或法律。

8.论沙棘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 篇八

[关键词] 沙棘的生物多样性 生长特性 利用效益 生态环境 生存条件 土壤酶系统 森林植被覆盖率

一、沙棘的生长特性

沙棘,又名醋柳,胡秃子科沙棘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耐寒抗旱,耐土壤贫瘠,根系发达,有根瘤,极具治理水土流失的生态价值。有人称沙棘是水土流失地区的生态“维生素”,沙棘产品是实实在在的“生态有机产品”。沙棘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及迅速繁殖成林的优良生态学特征,以及在荒山荒沙绿化中的“先锋”特性,在防治沙漠化尤其是治理黄土高原和河滩地的水土流失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沙棘喜阳,粗壮的杆干抗风抗沙,耐旱也耐水。它不弃贫瘠,悬岸陡壁,沟渠河边,都是它的栖生之地。在冰天雪地,沙棘忍受着严寒的侵袭;在炎热酷暑,沙棘依然挺立在向阳山坡。沙棘,系野生植物,俗称酸柳、黑刺。枝干遍布棘刺,叶子呈条形至条状被针形,两端趋尖,背面密布淡白色鳞片,叶柄极短。沙棘花先于枝叶开放,雌雄异株;花小,呈淡黄色。果实为肉质花被筒包围,近于球形,直径5-10毫米。每到秋末,橙黄色的沙棘果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灿烂的光辉,桔红色的沙棘果红得逗人喜爱

二、沙棘在半干旱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

沙棘通过为其他物种提供养分和栖息地,链接了生态链上的其他(树草、禽兽、虫菌等)物种,使种植区域内消失的物种得以重现和发展,在半干旱生态系统中,扮演了关键种的角色,发挥了关键环节的作用,实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除非在极端条件下,沙棘一般不会形成顶级群落(纯林),而只形成“过渡性群落”,为植被演替提供条件。发展沙棘促进了农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广概念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发展沙棘与推广其他树种(柠条、杨、柳)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存在显著的优势,沙棘在半干旱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今后应当在大力推广的同时,注重改良品种,营造混交林,继续研究如何提高种植区农民对沙棘的利用效益。

(一)地下生物系统

第一、对地下生物的影响。沙棘除了产生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外,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沙棘与一般概念的生物多样性即沙棘在生物学范畴的生物多样性,这里不仅包括植物,也包括动物、微生物。人工沙棘林一般营造在生态条件严重恶化,生态环境退化,生物多样性遭受极大破坏的地方,有的甚至种植在寸草不生的沙化、石化地上。沙棘林的地上生态系统是反映沙棘林生物多样性最直接,最显著的部分。首先沙棘林改善了林地的生态环境,为其他植物创造了生存条件。温泉县半干旱地区,种植沙棘后,沙棘林内的小气候和土壤条件产生了较大的改善,林下草本植物生长茂盛,特别是在半干旱条件下对水分条件要求高的耐阴植物得以生存繁衍,如茜草、蒲棒草等。建平沙棘林下主要野生草本植物有隐子草、百里香、兴安胡枝子、羊草、长芒草等,它们互有组群和伴生作用,如常伴生有萎陵菜、鬼针草、狗尾草、艾蒿、黄蒿、三芒草、老鹮草、鹅观草、远志、柴胡、党参、沙参、苦参、胡黄连、知母、冰草等,在地表湿润的沙滩、沟壑种植的5-8龄沙棘林下已有苔藓类低等植物出现,呈现出复层的空间结构,异质性明显,生物群落进化快,抗外界扰动能力强其次,沙棘林为许多哺乳动物和禽类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地。

沙棘为其他动物提供了生存条件的同时,其他动物也促进了沙棘的繁殖与生长。鸟类通过采食、排泄沙棘果实,对沙棘灌丛迁移、形成及扩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与沙棘群落有关的鸟类有石鸡、斑翅山鸽、雉等49种。近年来我县山区群众有在沙棘林附近的乔木树下,通过扫鸟粪收集沙棘种子的习惯。

第二,沙棘林成为许多昆虫的生存繁殖地。在这方面研究较多的是影响沙棘生长的有害昆虫。据研究,危害沙棘的昆虫有50多种。这类害虫有杂食性的舞毒蛾、梨叶象虫、五月金龟子、褐条尺蠖蚕、芳香木蠹虫、豹纹木蠹蛾,还有专食沙棘的沙棘卷叶蛾,沙棘瘿螨,沙棘绿蚜和沙棘木虱。危害沙棘的昆虫也有着许多天敌。研究表明,昆虫类天敌有七星瓢虫、双七星瓢虫、金小蜂等,禽类天敌有环颈雉、斑啄木鸟、喜鹊、山麻雀、岩鸽等。沙棘林虫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生物链缺环所造成。种植沙棘有助于害虫天敌的繁衍,有助于恢复这些缺失的生物链环节,达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生态平衡。

第三,沙棘林成为许多菌类的滋生、寄生宿主。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沙棘病害方面。据研究能引起沙棘感染病害的病原菌有42属47种。其中危害主杆的有8属9种,危害枝条的有17属21种。危害叶片的有7属7种,危害实生苗和扦插苗的有4属4种,危害果实的有6属6种。

(二)地表生态系统

地面以上20cm左右是受沙棘影响较大的区域,同时也是种植沙棘者最关注的区域。众所周知,我国种植沙棘在主要目的是治理水土流失。地表20cm以内的近地微生态环境状况如何,直接关系水土流失的程度。种植沙棘以后,这里的温度、湿度等生态条件发生的变化显著,因此而形成的近地表生态系统也发生显著的变化。同时,沙棘林下的枯落物层也为许多昆虫、鸟类和小型兽类提供了生存和庇护场所。

(三)地下土壤生态系统

在沙棘根部,放线菌、细菌及分枝杆菌等菌类侵入根系后形成具有黄白色珊瑚状的根瘤,根瘤形成物除了固定空气中的氮分子外,还能把土壤矿质有机物质、难溶性无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合物转换成易吸收的物质。沙棘根瘤的固氮能力比豆科作物还强。黄委会天水水保站调查,沙棘林内土壤水稳性团粒占85%,林外对照为53%,相差32%,对沙棘林内外土壤的细菌、真菌、放线菌、固氮菌进行测定的结果表明,沙棘林内的细菌、真菌、放线菌高于农田,在土壤层中0-10cm土层菌类总数比林外高1.62倍。沙棘固氮,增加土壤的有机质,使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发生较大变化,从而使沙棘林下的生态系统发生较大变化。据研究,沙棘林下土壤酶的种类和活性均有显著变化。由于沙棘根系的生理活动,产生大量的根际土壤酶,从而形成特有的土壤酶系统。

9.高中地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教案 篇九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思考探究:该图反映了当代面临的哪种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生物多样性遭破坏。原因是森林被毁、草原遭破坏、环境受到污染以及人类对野生动物的大量捕杀,致使许多珍稀的生物种群已经或者濒临灭绝。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一、物种灭绝现象正常吗

1.生物多样性的层次

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地球物种的特点

(1)数量:500万~5 000万种。

(2)分布: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以生活在热带雨林和珊瑚礁中的物种最为丰富。

3.演化

有发生、发育和消亡过程,物种灭绝本来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二、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

表现 狩猎、采集、污染、生态破坏 影响 加速了物种灭绝 灭绝种类 大部分是植物和昆虫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物种灭绝的原因

物种灭绝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及生活加速了物种的灭绝速度。

原因 表现 自然原因 物种的平均寿命大约为500万年,地球历史上最近2亿年以来,平均1.1年灭绝一个物种 人 为 原 因 人类社会早期 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加剧物种灭绝,300万年的狩猎历史,是许多地区的野兽濒于绝迹的原因之一 活工、农业生产动 ①大面积砍伐、火烧和开垦森林,草地过度放牧和过度垦殖,以及工业、城市和交通发展占用了大量土地,导致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破坏和大量丧失,保留下来的也都支离破碎,对野生物种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②对物种的高强度捕猎和采集等,使野生物种难以正常繁衍;③外来物种的大量引入或侵入,使原物种受到严重威胁;④土壤、水和大气污染,危害了森林,特别是给相对封闭的水生生态系统带来毁灭性的影响

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主要有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两大措施,具体如下所示:

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系统。

2.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适当环境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如建立动植物园、濒危动物繁育中心等。

3.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如植物种子库、动物精子库等,以保护遗传资源。

4.国家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

[拓展提升]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生态价值:维系能量的流动、净化环境、改良土壤、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丰富多彩的生物与它们的环境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

(2)经济价值:提供食物和木材、纤维、油料、橡胶等重要的工业产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归根结底依赖于自然界各种各样的生物。

(3)食用价值:许多野生生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上等食品。

(4)药用价值:许多野生生物能为人类提供重要的药材。

(5)科研价值:仿生学、动植物品种的改良都需要野生生物。

(6)社会价值:千姿百态的生物给人以美的享受,是艺术创造和科学发明的源泉。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起源于生物及其环境的多样性。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1.(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秋沙鸭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目前全球只有1 000只左右。中华秋沙鸭生活在河流与小型湖泊等湿地中,主要以淡水鱼、虾等为食。以长白山某河流作为繁殖地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春季为50余只,秋季迁徙时,数量增至200只左右。但只有近百只到达赣东北的越冬地,而第二年春季只有50余只返回繁殖地。

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

解析:中华秋沙鸭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应从迁徙路线上缺少休憩和觅食地、误食被污染的食物、人或动物的猎杀等方面分析;保护对策应从恢复湿地、治理污染、严禁猎杀、进行观察与保护、做好宣传等方面分析。

答案:可能原因:迁徙路线上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疲劳饥饿致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的猎杀等。

保护对策:在迁徙路线上建设与恢复湿地,使湿地间距小于单日迁徙距离;治理水体污染;严禁猎杀;在迁徙路线上建立观测点,组织志愿者观察与保护;做好保护中华秋沙鸭的宣传工作等。

2.(海南高考)高速公路属于全封闭的带状人工建筑物,当其通过自然保护区时,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很大。试述高速公路对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的不利影响,并提出减少其不利影响的合理建议。

解析:高速公路是全封闭的,当它通过自然保护区时,会切断野生动物的迁徙路线,缩小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同时过往的车辆会给野生动物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高速公路在经过自然保护区时,要注意修建野生动物通道,或者是采用高架桥的形式。

答案:不利影响:野生动物栖息地和食物源减少、迁徙通道受阻、活动区域缩小等;噪声干扰动物的生活。(干扰动物的择偶、产仔、哺乳等行为)。

建议:修建生态走廊或生物通道;采用隧道、架桥等通过方式。(只要答案合理即可)

eq avs4al([教材问题提示])

P67思考提示 1.迅速增加。

2.不断增长。

3.世界人口增加和物种灭绝数量是正相关关系。

4.人口的大量增加,使人类对物种的采猎过度,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速了物种灭绝。人们必须保护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P69思考提示 1.很多热带雨林物种在人类还没有了解其价值之前就从地球上消失了,将会使人类抵御危机的能力大大降低,并面临生存威胁。人类必须加强对热带雨林物种的研究,保护热带雨林。

10.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倡议书 篇十

我们拥有一个美丽的家园——地球。她原本完美无缺,愿意无私奉献,但是,她不只属于人类,每一个动物,都拥有生存的权利,但,人类的贪婪,总想拥有一切,甚至不惜剥夺它们的生命。

在地球上,曾拥有许许多多美好的事物、生命,可就因为一些人类的贪婪欲望,将他们捕杀,入药、剥皮做衣、食肉……是他接连灭绝,有的记事没灭绝,也是濒危物种,而人类,还在不顾一切的疯狂捕杀野生动物,即使建立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可以保护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但,还是要非法盗猎者,禁不住金钱的诱惑,偷偷潜入森林,进行非法盗猎,有的仍逍遥法外,多次猎捕。

因为这些不法盗猎者,有多少野生动物死于其手,又有多少濒危的物种仍被他们捕杀。所以,我倡议,保护野生动物,从我做起,我们要做到以下这几点:

1、坚决不吃野生动物。

2、不穿用野生动物的皮毛做的衣服。

3、不捕食野生动物,坚决不用他们做一些非法的交易,不被金钱蒙蔽双眼。

4、不破坏森林,保护好野生动物的家。

为了更美好的家园。为了人类与大自然的和平共处;为了野生动物不再濒临灭绝,请大家,从我做起,保护野生动物。

倡议人:xxx

11.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湿地;生物多样性;威胁;措施

一、我国湿地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1)污染严重。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污水随意排入河流。使得我国各类水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水是我们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的命脉,但是大多的河流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沿河的工厂所排出的工业废水大多都没有达到国家废水处理要求便直接排入大小河流,尤为严重的是许多河水已经成为了黑水臭水。湖泊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水体的富营养化使得河水内的鱼虾水产业大量死亡,以前的大规模渔业生产纷纷停产。

(2)盲目开发利用对湿地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破坏。随着农业后备资源的不断开发,围湖造田的现象也日趋严重,所导致的后果就是原有的植被结构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造成了新的水土流失,也让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了破坏。以汾河上游的宁武县华北屯段为例,20世纪80年代沙棘丛生,草丰水清,各种野生鸟类成群出没,是林中各种野生动物生活的优良场所。但是在90年代末我们看到的却是水体污染,林木砍伐严重,周围都是新开垦的农田,很难再看到动物出没。农田的开垦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大大加大了汾河水库的淤泥囤积量。

(3)过度猎取导致资源难以恢复。我国的湿地拥有着大量的水生动物,而且也是候鸟栖息过冬的重要歇腳场所,因此拥有丰富的动物资源。然而近年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和过度的猎取以及非法捕杀,导致许多野生动物遭到了毁灭性的的破坏,目前渔民捕鱼的工具无奇不有,没有节制的捕捉水生动物使得湿地水生动物种量骤减,使得来此过冬的鸟类食物匮乏。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些不法商贩每年冬季在候鸟迁徙的时候大量的捕捉来此过冬的鸟类,捡拾鸟蛋,让许多的候鸟选择更改迁徙路线,这一资源很难得到恢复。

二、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

(1)合理开发湿地资源。人们盲目开发湿地资源是造成湿地生态环境恶化、功能下降的重要原因,因此,合理开发湿地资源是我们今后在开发利用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员额。首先,对河滩、湖泊、沼泽的发展,要在保持原有属性的基础下,因地制宜,根据“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牧则牧”的原则!尽可能避免单一模式的开发。同时要考虑到以湿地为生存环境的动植物的生活和生长习性,给这些野生动植物留一片生存的空间。对于一些稀有野生动物栖息的湿地,应该禁止一切开发和破坏的行动。

其次,在城市化发展与工农业生产进步中也应该合理用地,比如:可以通过改变湿地开发的方式来补偿用地面积减少的局面,尤其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更是要严禁开发工作,从而确保湿地动物有足够的生存空间。

(2)推广湿地除污技术。推广行之有效的简单氧化塘和氧化沟处理生活污水和污染较轻的工业废水的方法,在岸带种植芦苇、菖蒲、苦草等大型植物,在光府河、老运河、城郭河、西支河等河口滩地上统筹规划,推广电镀生产无废水排放技术、水平衡应用技术、中水利用技术等,以提高废水复用率,减少废水及有害物质的入湖量。

(3)大力开展湿地生态环境建设。首先,各级政府部门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有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认知,在湿地面积不多,而且分布较散,十分脆弱的情况下认识到一旦湿地遭到破坏,将很难得到恢复,只有有了这样的觉悟才会有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

其次,根据一些重要湿地的分布,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分配专职人员进行定点定时的监测。检测内容包括:湿地自然环境改变的原因、湿地生物的多样性的动态、以及周边经济发展的情况等。通过这些检测情况,制定合理有针对的保护措施。再者,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对原本属于湿地的范围应该开展退耕还湿工程,尤其在一些尚还保留部分芦苇沼泽、香蒲沼泽的地方,应该优先实施退耕还湿工程,使原有的湿地得以尽早的恢复。重点是在湖泊与陆地生态系统物质、能量交换频繁的河流入湖处开展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工程建设,依据生物群落的特点,建设大体可划分为浮水植物小叶浮萍区、芦苇区、沉水植物区几个功能区,生态工程建设可以提高南四湖湿地的环境净化功能、气候调节和洪水调蓄功能。另外,湿地生态环境的建设应切实贯彻《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对非法开采湿地资源、猎取倒卖野生动物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尤其是某些部门和个人的非法收购现象,切实落实好防止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的问题。

(4)加大资金投入,深入研究生物多样性。对湿地保护和监测会产生长远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应,是一种公益性事业,所以和大程度的要依靠政府的投入,应该尽快将湿地保护的话费纳入当地政府的财政预算,每年应该拔部分专款用于开展对湿地的监测和保护管理,使现有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尽快运转,并快速的建立起一批新的重要湿地保护区。鉴于湿地生物资源的重要性,我们还可以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建立起一恶搞湿地生物多样性系统,并通过生物多样性的调查、保护、评价等方面获取详细的数据资料,走出一条“保护一开发一利用”的新路子。

结语综上所述,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社会的持续发展以及人类的生存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完善并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推动自然系统的整体平衡,需要国家制定有针对性的法律机制与措施,以保证生物系统的安全,同时还需要强化国际合作,不断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经验,强化环保教育,推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生物多样性的持续发展。

12.浅谈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篇十二

一、就地保护

就地保护是在野生动植物的原产地对物种实施有效保护。一般而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分为“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两种方式,前者是主要措施,后者是补充措施。普遍认为,生境的“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为有力和最为高效的保护方法。就地保护不仅保护了所在生境中的物种个体、种群或群落,而且还维持了所在区域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运动的过程,保证了物种的正常发育与进化过程以及物种与其环境间的生态学过程,并保护了物种在原生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和种内遗传变异度。因此,就地保护在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三个水平都是最充分、最有效的保护,它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根本的途径。

二、迁地保护

长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佳策略就是在野外保护自然群落和种群,即就地保护。只有在野外,物种才能在自然群落中继续适应变化的环境进化过程。然而对许多珍稀物种来说,在日益增长的人类干扰下无法进行就地保护。如果残余种群小到不能维持,或若所有现存个体只能在保护区之外找到,那么就地保护就不会有效。在此情况下,似乎只有一种阻止物种灭绝的办法,即在人类管理下的人工环境中维持个体的生存,这种策略就是迁地保护。动物迁地保护设施包括动物园、水族馆、猎物农场和圈养繁殖计划。植物则被保留在植物园、树木园和种子银行。

例如,对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对活的植物体、器官和组织等在人为条件下进行保存是主要的植物迁地保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植物迁地保护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建立基因文库,这种方法也称整个有机体保护法。这种方法使植物的整个植株脱离其天然的生境,用人工的方法繁殖并栽培,如将植物的枝条移植到植物园、树木园或其他栽培地等。

三、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

目前,地球上的物种以每天几十种的速度迅速灭绝,现在已经超过一万多种物种濒临消亡。因此拯救濒危物种的任务迫在眉睫。地球上的物种是生态平衡不可缺少的一个链条,它是大自然重要的组成部分。面对严峻的挑战,目前世界很多国家纷纷建立基因库,收集并保存各动植物物种的基因,以此来防止物种的彻底灭绝,起到保护物种,维持生态平衡的目的。

例如,在2007年,我国在云南昆明建立最大的植物种质库,这也是我国最大的野生植物种质库,它主要是保护野生植物多样性。到了2009年11月底,中国建成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这是我国第一座规模达到83.95亩的国家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在2004年,广西启动了“动物诺亚方舟”计划,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为濒危动物一一建立基因库。目前,正在收集广西乃至亚热带地区特有的、濒危的野生动物的种质基因资源。

四、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鉴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严峻局面,有关国际组织和机构以及许多国家政府都纷纷采取措施,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工作。政府的决心和措施是十分重要的,但光有政府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全国人民齐动员,共同奋斗,才能保护好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例如,在学习《生态环境的保护》一课时,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观察生活的环境经历了什么变化,什么鸟类、动物减少了,导致这些的原因是什么,并通过分析、比较、讨论,从而得出“保护生态环境是多么重要”的结论。这时,教师再给学生介绍《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环境法》等,并结合有关的生物知识进行讲解,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树立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保护生物多样性,人人有责,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小事、从一点一滴做起,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创造一个美好、绿色的家园。

摘要:多样性的生物资源是人类摄取食物的来源,及工业生产的原材料来源,它与环境交互作用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保障系统。而当代许多人类活动却极大地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不仅形成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而且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要切实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就必须修正错误的生态观念,树立科学的生物多样性观念,同时对人类的相关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

1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教学案例交 篇十三

大同市第一中学 宋红

背景:

1、时间:2007年12月17日

2、地点:大同一中多媒体教室

3、人物:初257班全体学生、授课教师、学校领导、部分学校教师

目的:这是我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师赛讲中的一节参赛课,虽然讲课的结果还算令人满意,但自我感觉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探讨解决,所以在领导评课、课后与几位教师的探讨之后,完成这个案例,以求在此基础上更出色的完成今后的教学任务。

一、教材分析

就第六单元知识整体来分析,前两章内容的学习是为本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学生学习生物的分类,认识生物的多样性,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生物的多样性。本章主要从两方面来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

第一方面:教材用一些图片和数据说明一些动物灭绝的情况,并通过大量图片说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情况不容乐观,我国一些特有物种也处在濒临灭绝的边缘,从“资料分析”中也能看到,目前人为的活动大大加速了物种灭绝的速度,物种一旦灭绝,便不可再生,生物多样性的消失将造成农业、医药卫生保健、工业方面的根本危机,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

第二方面:教材着重介绍了我国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并明确指出: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能够保存许多物种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为开展生物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自然保护区还是“活的自然博物馆”,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和宣传保护生物多样的重要场所。

最后通过角色扮演“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使学生初步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中去。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原因”上,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教育。但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又涉及到诸多因素,八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都还有限,所以,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分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

二、教学思路

生物课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生物科学知识,而且还要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八年级生物第六单元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恰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课前学生收集和分析资料、课堂师生互动,共同参与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等方式,使学生通过身边存在的事实,感受到保护生物多样性迫在眉睫!

本节课涉及到的信息多、容量大,所以在课前组织好学生作好准备工作是相当必要的,如收集相关的背景资料、处理信息、小组分工合作等,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精神,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参与意识和公民意识。

三、教学过程

1、导课

教师从本节课的题目—《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入手,开门见山的提出探究问题: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样在一开始就使学生进入思考状态,为积极学习本课做好准备,而且这个问题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复习了已学过的知识又引出了学生的第一个探究主题: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2、学习新课

第一部分: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既然学生已经提出了第一个探究问题: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教师就应该顺藤摸瓜使学生真正意识到生物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在这里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灭绝动物图片、世界灭绝动物墓地图片、17世纪鸟类、哺乳类灭绝资料,学生通过观看心灵会受到触动,最终让他们明白生物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这绝不是危言耸听。通过以上信息的获取使学生初步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着威胁。

为了加深对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认识,教师继续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我国特有的濒危动、植物图片,而它们也分别属于每个小组的关爱生物,课前小组成员都收集了大量小组关爱生物的资料(包括图片、文字资料)且进行了信息处理,而学生在收集资料和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培养了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课上就由小组代表进行介绍,由于是学生自己亲自查阅资料并由小组合作进行信息的整理和加工,因此对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而学生通过图片的认识和对我国特有部分动植物的现状分析,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心灵也得到触动,真正感受到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的威胁,保护生物多样性迫在眉睫!第二部分: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

通过第一个探究主题的学习,学生已经意识到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的威胁,那么学生紧接着就会提出质疑:生物多样性为什么面临这么严重的威胁?导致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追究,从而引入第二个探究主题: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

教师组织学生分析教材上的资料,并由小组讨论总结,辅助以多媒体课件对学生的结论加以补充。(1)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2)掠夺式的开发利用。(3)环境污染。(4)外来物种入侵。

最终学生会意识到人类是多么愚蠢和冷酷,人类破坏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也在给自己挖掘一座灭绝的坟墓,从而叨叨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的目的,使他们意识到我们每位同学都应该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责任心,保护生物多样性迫在眉睫!

通过教师设计的课堂环节,步步紧扣,让学生通过真实的事例、视频短片认识到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再次感受到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

3、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让学生明白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摘自世界灭绝动物墓地中的保护自然的宣言,让全班学生齐声朗读,使他们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四、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真正体现了新课程中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

在教学中把全班同学划分为八个小组,将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分别归属于这八个小组的“关爱生物”,课前让每个小组成员收集、整理有关自己小组关爱生物的资料,课堂上让小组代表分别介绍收集和整理的资料,这样让每为同学都参与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中,而收集和分析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所以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体会到了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并且在教学中能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通过学习,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尤其是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2、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由知识权威转变为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本节课把教学重点放在了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和行动上,在我国特有珍稀动植物的现状学习及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的分析上,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面向全体学生,给予了他们充分发挥主体地位的空间和展示自我的平台。

3、开发课程资源、树立开放的课程观

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更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即“体验课程”,师生同为课程的创造者,师生共同搜集资料、处理信息,课上共同交流,达到了资源共享。

4、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在讨论、合作、分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及原因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又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最后真正把保护生物多样性落到宣传和付诸于行动上,使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不足之处:

1、信息多、容量大,教学时间有点紧张。

本节课涉及到的信息多、容量大,所以在课前组织好学生作好准备工作是相当必要的,即使这样也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好时间,尽量避免时间紧张,所以我在这节课的教学时间安排上应该注意改进。

2、教学过程中注意无用、重复信息的删减。

信息收集途径有翻阅相关书籍、上网查询、拜访有关人士等几种方法,因为方法有限,所以教师和学生收集的资料往往有重复之处,那么学生在介绍完收集的资料后,教师应适当加以补充,而不是重复相关信息,这样也能节省教学时间,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这一点。

3、继续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14.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论文 篇十四

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农村脱贫致富

今年5月22日是第11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其纪念日的主题为“生物多样性--变化中世界的`生命保障”.在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往往也是经济贫困地区.中国是一个约有3 000多万贫困人口的生物多样性大国,许多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周围聚集了众多的农村贫困人口.为此,我们要正确认识保护与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同农村脱贫的关系;进而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促进农村脱贫致富.

作 者:万本太 朱广庆 王长永  作者单位:万本太,朱广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北京,100035)

王长永(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江苏,210042)

刊 名:环境保护  PKU CSSCI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年,卷(期): “”(5) 分类号:X3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   农村   脱贫致富  

15.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论文 篇十五

说到生物多样性, 人们总会想起《寂静的春天》。春天在人们的印象中总是多姿多采, 百鸟争鸣。然而我们看到的是:1882年中国白臀叶猴灭绝, 1906年纹兔袋鼠灭绝, 1875年南极狼灭绝, 1908年亚洲狮灭绝等等。时间流逝, 随着1914年9月世界上最后一只旅鸽在美国辛辛纳提动物园孤单死去, 从此旅鸽这一物种也在地球上不复存在[1]。“世界灭绝动物公墓”八个大字已赫然可见, 这只旅鸽的死引起了人们对物种灭绝这个问题的深刻思考, 让人们对物种灭绝的严重连带关系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由此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受到许多学者的重视。到1987年,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正式引用了“生物多样性”这一概念。1992年, 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 从此保护物种, 避免生态灾难成为人类共同和密切关注的课题, 并且把这个问题同人类的安危联系在一起。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2.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生物多样性包含三层含义, 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遗传多样性是指某个物种内个体的变异性;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态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其意义

多种多样的生物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药物、燃料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大量的工业原料。生物多样性维护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并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对于人类来说, 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直接价值生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纤维、药物及其他工业原料。生物多样性还有美学价值, 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 美化人们的生活。间接使用价值是指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 但是可以肯定, 这些野生生物具有巨大的潜在的使用价值。

4.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

我国在1987年公布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期中, 公布的濒危种类有121种, 受威胁的158种, 稀有的110种, 共计389种, 其中一类保护植物8种、二类157种、三类22种。另据中国红皮书的估计显示, 超过1/10即500多种脊椎动物物种和15%~20%即400~500种高等植物已经受到威胁[2]。

二、生物多样性损失的主要原因[8,9]

1.自然原因

一是物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其一是物种的形成与灭绝是一种自然过程, 化石记录表明, 多数物种的限定寿命平均为100万~1000万年。其二是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或变异性、适应性比较差, 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难以适应, 因此而面临灭绝的危险。二是环境突变 (天灾) , 如地震、水灾、火灾、暴风雪、干旱等自然灾害。

2.人为原因

由于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同时又过多的重视经济发展, 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淡薄, 导致生境破坏时有发生。对生物资源掠夺式的开发;环境污染严重;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重视不够以及制度的不健全, 都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

(1) 生境的破碎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最重要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偏离自然状态, 生境破碎, 生物失去家园。与自然系统相比, 一般地, 退化的生态系统种类组成变化、群落或系统结构改变,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生产力降低, 土壤和微环境恶化, 生物间相互关系改变。

(2) 掠夺式的过度开发

许多生物资源对人类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商业化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人类对之的需求迅速上升, 其结果导致对这些资源的过度开发并使生物多样性下降。

(3) 环境污染

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对生物的多样性造成巨大影响。如水体污染, 它能够对水生生物 (特别是鱼类) 生命周期的任何发展阶段, 产生亚致死或致死作用, 影响它们的捕食、寻食和繁殖。同时人们向土壤排放污水, 过度使用农药化肥造成的土壤污染通常会使当地植被退化, 甚至变成不毛之地, 同时土壤动物也会变得稀少甚至绝迹, 其生物多样性比未受污染区显著下降。

(4) 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的入侵从字面上理解是增加了一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事实上, 历史上那些无害的生物也是通过人的努力而扩大了分布范围的, 一些驯化的作物或动物已经成了人类的朋友。如我们食物中的马铃薯、西红柿、芝麻、南瓜、白薯、芹菜等;树木中的洋槐、英国梧桐、火炬树;动物饲料中的苜蓿;动物中的红鳟鱼、海湾扇贝等, 这些物种进入到异国他乡带来的利益是大于危害的。

(5) 制度原因

虽然我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健全, 使生物多样性遭受了不必要的损失。在法律制度方面, 虽已实施《自然保护区条例》多年, 但毕竟法律效力调整面窄, 处罚力度不够, 故需要进行新的立法以保护自然保护区、物种及其生境。而在外来生物入侵问题上, 虽有一些法规涉及, 如《进出境动物检疫法》, 但没有专门法规对此作相应调整, 法律漏洞较大。

三、保护对策

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为有效的措施

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天然实验室、活的自然博物馆。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人们把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 进行保护和管理, 这就是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我国现已建成许多保护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和保护珍稀动植物的自然保护区。如为保护完整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而建立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为保护斑头雁、棕头鸥等鸟类及其生存环境而建立的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等。

2.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

外来物种入侵不仅对当地生物构成威胁, 同时给经济和人体健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因此一些国家对此进行了立法。如美国先后颁布或制定了《外来物种预防和执行法》、《国家入侵生物法》等;新西兰《生物安全法》等。

我国虽有一些法律法规涉及外来物种管理, 如《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生物多样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等, 但是目前尚无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专门法规。所以中国亟待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确保生态安全和保护本国生物多样性。

20世纪80年代, 国际社会开始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制定了一系列的国际公约。1992年, 我国成为世界上首先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六个国家之一, 并成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 制定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3,4]。

3.将濒危物种迁出原地, 移入保护中心

除建立自然保护区外, 人们还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 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 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建立种质库, 为了保护动物的多样性, 建立了濒危物种的种质库 (植物的种子库、动物的精子库等) , 以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

4.加强环保教育

对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社会问题来说, 除发展外, 更多的应加强民众教育, 持之以恒地开展与环境相关的文化教育、法律宣传。

在世界灭绝动物墓地, 墓碑周围掩映着苍松翠柏, 碑石背面的墓志铭则更是发人深省:工业革命以来, 以文明自诩却无限扩张为所欲为的人类, 已使数百种动物因过度捕杀或丧失家园而遭灭顶之灾。当地球上最后一只老虎在人工林中徒劳地寻求配偶;当最后一只未留下后代的雄鹰从污浊天空坠向大地;当麋鹿的最后一声哀鸣在干涸的沼泽上空回荡——人类也就看到了自己的结局!

为了不让碑文成真, 人类所面临的任务和考验是艰巨的。一个物种的消亡往往不是单个因素作用的结果, 而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是一件综合性的工程, 需要各方面的参与, 不仅需要政府, 更需要民众;不仅需要单个学科, 更需要多学科;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 而是全球的共同参与与合作。

摘要:概述了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含义、意义和现状。指出了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 涉及自然、人为及制度原因, 其中人为原因主要包括:生境丧失、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提出相关保护对策, 促进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良性发展。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原因,保护对策

参考文献

[1]马敬能, 等.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综述[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8.

[2]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M].北京:北京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8.

[3]王羲.国际环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8.

[4]韩德培.环境保护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8.

[5]毛文永, 刘剑平.全球环境问题与对策[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6]熊治延.环境生物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7]中国外来物种黑名单[J].科学生活, 2004, (3) .

[8]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2[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16.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论文 篇十六

关键词 三江源地区;保护规划;生物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Q16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1.149

三江源地区作为生态敏感区,其对整个东亚地区的生物有着重要的关联,在保持生物多样性方面也是世界之最。三江源地区是世界生态系统最为突出和敏感的区域,其地域广、地貌复杂,并且有着特殊的自然和气候条件,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较大,人类乃至整个生物多样性难以在该地生存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过度开发三江源地区,给生物多样性带来严重的威胁[1]。所以,我国必须要对该地生物多样性的生存发展空间进行保护,促进该地经济可持续发展。

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以及该地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生物多样性经联合国的《生物多样性公约》阐述为,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多种来源、多种形体的生物,不仅包括陆地海洋,还包括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和它们构成的生物综合体,主要存在为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江源为高原生态环境,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温差大、较为寒冷干燥,藏羚羊等稀有动物其适应了这种恶劣自然环境,有着较强的科学生态及美学价值。该地物种种群分布集中,很多物种是附近地区迁移过来[2]。生物种群分布地域差异较大,该地处于气候垂直变化分布,物种种群差异显著,如气候干旱的荒漠和盐碱地存在罗布麻和麻黄草地等,高海拔且寒冷的高原光宠分布着贝母、藏羚羊、藏雪鸡及白唇鹿等,东部地区气候温暖,存在着大黄、兰马鸡及苏门羚等。

2 该地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在30 a内,该地生态结构开始退化,自然环境被破坏,物种和种群数量严重下降,很多物种濒临灭绝遭到破坏的物种比例有20%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林麝、雪豹和白唇鹿濒临灭绝,藏羚羊和野牦牛等种群严重下降,雪莲、大黄和麻黄草等资源量严重下降,物种分布范围缩小;同时,生态环境恶化导致土地第一性生产能力减弱。

对导致生物多样性数量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三江源地区物种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3个。一是气候,该地地势较高,严寒且辐射强烈,很多地区处于荒漠和半荒漠状态,导致生物难以自我调节。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该地干旱经常发生,水汽较少,高原雪线在30 a内下降了50 m,冰川后退达500~1 000 m,草场和沙漠都显著变化,生态系统紊乱。物种数量减少,大多迁移而去。二是食物,动物种类随食物丰裕程度变化。三是种类,种群存在着种内关系,当种群密度过大或者过小,都会自动调节,保证种群数量适中。

对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体制因素进行分析,在狩猎利用期,我国社会经济较为短缺,很多群众无法解决温饱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我国鼓励狩猎,导致三江源地区生物多样性遭受损失。到20世纪末,我国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开始保护生物。

对生物多样性损失的经济原因进行分析。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关系。一是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因为经济利益的驱使,人们对动植物资源过度破坏,资源量严重下降,人们对森林资源及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藏药制药产业的产生,不合理的采集方式导致生物多样性被破坏[3]。另外,20世纪80年代,很多人迁移到三江源,从事淘金和采药,对草地自然生态进行破坏。第二,没有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人们难以正确理解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低估了自然生境和生物资源价值,忽视生态旅游的意义,错误地认为木材销售和农业收入才是最具有经济效益的。此外,保护和利用效益分配不公,三江源地区,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然而其经济落后,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过程中没有得到应有补偿,成本和收益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的经济关系是不利用持续保护的。

3 该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途径

第一,承认生物多样性内在价值,不能错误地否认自然资源的价值,而要将其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满足人生存发展需要,挖掘其价值和利益。不仅在于生物资源的经济科学等价值,该包括其自然价值,它能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让其与外部环境适应协调。

第二,深入研究种群动态规律,对生物多样性科学保护。首先,进行生物资源的管理,从生物资源种群资源科学出发,防止只追求收获量等产量指标,要将生产观点和生态学观点结合起来。其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对种群密度经济阀进行考虑,防止产生的经济效益和超过防治成本投入[4]。对农牧害虫进行防治,不是彻底消灭害虫,而是掌握其危害度,与害虫共生存。最后,人口控制,落实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

第三,为生态多样性有效提供资金支持。要宣传生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物多样性的价值,人类要承担起这一重则。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投入机制进行建立,政府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当成是长期投资,并将其作为政府预算当中,引导国际或者民间基金组织,金融部门要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贷款等。

第四,做好生物多样性技术支撑体系建立工作,并做好科学研究规划。对生态环境积极探索,决策机制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发展等结合起来,吸纳国外经验,对发展政策与环境规划评价机制结合起来。建立濒临灭绝生物抢救中心,人工保存其种质基因。在区域内建立人工设施,给予饲料,为野生动物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保证。

第五,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建立合理持续的生物多样性经济政策,对生物多样性资源合理开发,减少经济浪费[5]。随着我国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突显出来,为了加强保护,我国要建立新的经济政策,鼓励对生物多样性积极开发利用,并从中获取保护资金,要修改如今的国民收入核算方式,让其能够对生物资源退化以及生物多样性丧失产生的经济损失进行有效反应。

参考文献

[1]曲艺,王秀磊,栾晓峰,等.基于不可替代性的青海省三江源地区保护区功能区划研究[J].生态学报,2011,31(13):3609-3620.

[2]曲艺,王秀磊,栾晓峰,等.基于不可替代性的三江源地区自然保护区评估及空缺分析[J].林业科学,2012,48(6):24-32.

[3]曲艺.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4]梁晨.中国湿地保护的有效性评估及系统保护规划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

[5]李迪强,王秀磊,曲艺等.气候变化下的三江源地区保护优先区研究[A].青海绿色经济投资贸易洽谈会绿色发展高峰论坛暨三江源生态文明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2:344-347.

17.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论文 篇十七

近年来,物种灭绝的加剧,遗传多样性的减少,以及生态系统的大规模破坏,引起了国际社会对农业生物多样性问题的极大关注。农业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直接原因主要有生境丧失和片段化、外来种的侵入、农业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化和工业化的农业及林业等。但这些还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根源在于人口的剧增和自然资源消耗的高速度、不断狭窄的农业、林业和渔业的贸易谱、经济系统和政策未能评估环境及其资源的价值、农业生物资源利用和保护产生的惠益分配的不均衡、知识及其应用的不充分以及法律和制度的不合理。总而言之,人类活动是造成农业生物多样性以空前速度丧失的根本原因。我国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现今面对的主要问题:

1、野生队伍消费的问题

我们国家可以说是世界上不说第一也是非常重要的野生动物消费的国家,那些大型的、繁殖缓慢的、容易被发现的物种面临着由于过度利用所导致的威胁。

2、外来入侵种的问题

实际上外来入侵种的问题现在来说是除了栖息地之外第二大造成破坏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之一。我们的淡水系统都被引入的外来的杂草所破坏。另外,由于我们引进鱼类的问题,也对当地特有的鱼类资源造成可以说最大的危害。其中造成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和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现在还没有人去评估。但是,我们国家现在法律制度还没有办法去控制这些外来的物种,特别是有危险的入侵物种的引进。现在虽然已经有这么多的外来入侵种的问题,但是还有越来越多的外来入侵种引入到中国,包括草类的外来入侵的物种。

3、法律体系建立的问题

我们现在和自然保护区最有关的法律是《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这个管理条例其中有很多东西都是很难实施的。所以,我们整个的法律体系都需要修改。另外,我们现在的保护区,按照条例,其中不允许进行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但是我们的保护区却面临着要修大坝、要修道路。

4、相关资金缺乏的问题

我们的资金,包括国家级的保护区,仍然面临资金缺乏的问题,资金缺乏的一个问题,用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的资金是非常的少,另一个方面还是由于我们的资金很大程度上只能用于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针对我国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现今面对的主要问题,主要有如下相对应的对策

1、物种计划

根本实践农业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的方式便是着重纪录个别物种的族群分布跟保育情况。此方式虽然基本却困难重重,主要因为世界上的物种估计只有约百分之十被记载下来。大部分未知的物种为植物或低等农业生物。许多哺乳类、鸟类和爬虫的资讯常可见于文献,至於植物跟无脊椎动物就需要可观的地区资料采集。编纂族群数量预测的趋势有助于了解农业生物变迁和脆弱性的动态资讯。对世界上某些地区来说,编订完整的物种目录不切实际。

农业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内的物种计划应包含对分布范围、栖地、行为、生殖、异种互动的详细描述。一旦认定保育情况,就可订定计划;保育跟复育此物种至该族群的目标数量。

2、栖地计划

在一定数量的数种农业生物栖息于某地时,农业生物多样性行动的栖息地保护便可适当实施。在这样的情况下,物种详细清单、地理分布跟栖地品质需要记录。然后用来保护复育的计划可以依照上述物种计划的类似方针制定。

3、建设自然保护区完善保护制度

全世界已建立较大面积的保护区一万多个,其无论在保有物种、遗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还是在保护物种生境上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进行了专门立法。另外,一些国家制定了自然保护区或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综合性法律,并将自然保护区纳入其中。

4、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和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

外来物种入侵不仅对当地农业生物构成威胁,同时对经济和人体健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一些国家对此进行了立法。

5、生态示范区建设

政府部门应设立专门的单位管理并利用投向保护护工作的资金,同时国家应加大力度支持保护工作,加重其预算在每年工作的份额。

上一篇:干部培训班结业典礼发言稿下一篇:美术儿童画教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