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阳县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蔬菜产业

2024-09-20

绥阳县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蔬菜产业(精选3篇)

1.绥阳县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蔬菜产业 篇一

依托山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山上经济”

平阳县农村工作办公室

(2011年12月6日)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扣平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难点,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实施“共同跨越六大行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了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平阳是一个农业大县,全县有70多万人口是农民,其中有三分之二乡(镇)分布在山区,586个村中有153个是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如何根据山区农村的资源优势特点,解决山区群众的创业、就业、移民、环境改善等关键问题,大力发展“山上经济”,是加快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大力发展扶贫移民经济。近年来,我县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增强农民致富能力为核心,做好“特、迁、走”三篇文章,改善我县欠发达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巩固脱贫成果。

一是加大扶贫政策支持和引导。2011年出台了《平阳县来料加工项目管理办法》、《平阳县扶贫农业产业化项目管理办法》等扶贫产业开发文件,草拟了《资金互助组织试点工作意见》、下 1

发《关于抓紧落实下山搬迁省补助资金的通知》,修订和完善了《平阳县下山移民搬迁五年规划》;二是加快下山移民的搬迁步伐。严格按照《平阳县欠发达地区下山移民整体搬迁规划》和《平阳县下山搬迁实施办法》(平政办[2010]74号)组织实施下山搬迁工作。抓紧落实下山搬迁补助资金,在省扶贫办下达我县三批下山搬迁资金的基础上,严格督促各乡镇抓紧落实下山搬迁补助资金,专门下发《关于抓紧落实下山搬迁省补助资金的通知》(平扶字[2011]9号)。目前,三批下山搬迁补助资金已发放24572000万元,资金报账1153.04万元。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就近安臵”的原则,以整村搬迁为主要形式,引导高山、远山、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人口向中心村或是周边中心镇集聚搬迁。加快下山移民小区建设,新建续建下山移民小区(点)19个,已建成移民小区(点)16个,实现下山移民搬迁1968户8390人;今年新建移民小区3个(山门镇移民小区、闹村乡桥头村移民小区、桃源乡低收入农户集中(移民)小区),续建移民小区3个(腾蛟龙尾移民小区、山门、维新),已搬迁523户2220人;三是实施下山移民致富开发项目。针对下山移民户大多数文化程度低、掌握技术少、致富能力差的现状,启动实施了下山移民户致富开发项目,在政策、资金、技术等三个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定期开展技术培训,确保每户至少掌握一种养殖技术,形成一项致富产业,彻底解决好下山脱贫户的异地搬迁脱贫问题,做到使山区村民移得下、留得住、富得起。积极扶持生态农业,新成立专业合作社19家,新建农业基地3815亩。来料加工产业稳步发展,新创办了来料加工点32个(累计179个),新增就业人数1333人,其中低收入农户就业494人,已经发放工资2106.1万元。新发展农家乐2家,累计达37家,营业收入达662.5万元,增加就业54人。据今年3月

份的统计局调查结果显示,全县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5712元,比上年增加797元,增长16.2%,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水平高3.8个百分点。人均收入比全市的平均水平多208元。

二、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多渠道促进农民致富增收。一是大力发展“农(渔)家乐”经济。根据农村的地理位臵和资源产业优势,通过大力发展以“农(渔)家”为主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是带动农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捷径。目前,我县已创建了一批“农(渔)家乐”特色点、村,如西湾乡跳头村(渔家乐)、南雁堂基村(乡村旅游及婚纱摄影基地)、怀溪洋底村(番鸭)、晓坑杭坑村(冬泳基地)、水头龙涵村(水上娱乐)等,有效促进了所在村群众就业增收。据统计,全县累计发展农家乐村(点)132个,其中省市级示范点、特色村分别有2个、9个,2011年共接待游客172.2万人,营业收入2915万元;二是发展山区小水电产业。近年来,我县积极挖掘山区的资源优势,整合小水电分布格局,采取村集体、农户以林地、山地资源或资金入股的方式,积极鼓励村集体、农户参与当地山区小水电开发,从而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目前,全县山门、晓坑、维新、吴洋等地共有股份制小水电20座,年增加村集体、农户经济收入约300万元;三是发展“来料加工”产业。充分挖掘山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坚持把发展来料加工业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不断加大来料加工企业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来料加工企业把来料加工服务网点建设到“低收入农户集中村”,重点吸纳低收入农户中富余劳动力从事来料加工业,从而实现山区富余人员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据统计,全县已累计设立来料加工点179个。2011年新增就业人数1333人,其中低收入农户就业494人,已经发放工资2106.1万元。来料加工已经成为我县实现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有效渠道;四是抓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根据山区资源优势和就业市场形势需要,组织举办种养及专业劳动技能培训,解决农户脱贫致富和外出务工经商过程中遇到的“无技能、无技术”问题,使更多农民掌握一至多门农业技术、劳动技能,增强致富能力,增加劳动就业机会,提高劳动收入。2011年已培训5327人,完成任务数4900人的108.7%,发放培训合格证书和资格证书5103本,发证率95.8%,培训后转移就业人数2008人,就业率达83.7%。

三、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强力推进城乡统筹改革。今年来,根据市委1号文件要求,我县强力推进以“三分三改”为核心、中心镇建设为平台、农房集聚建设为切入点的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城镇化,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一是完成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我们采取统一步调、倒排时间、明确节点,快速推进行政区划调整方案的报批和实施。根据方案要求,在4月底前将全县29个乡镇调整为11个镇乡,其中4个为省级中心镇、4个功能区。同步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通过“转、并、联”等模式将全县606个村(居)调整为66个组团式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二是全面推进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出台《平阳县加快推进农房改造集聚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平阳县万全镇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宅基地臵换实施细则》等文件,按照“政府主导、农民自愿,拆旧搬新、梯度臵换,整合资源、自求平衡”的原则,全面推进农房改造集聚建设。目前,全县已开工或即将启动的农房集聚点项目达13个以上;四是推进中心镇和功能区发展。我县高度重视中心镇培育工作,建立了县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协调小组,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全县区划调整后有10镇1乡,其中昆阳镇、鳌江镇、水头镇、肖江

镇(新增)等4镇已确定为省级中心镇,全县计划打造6个以上市级中心镇。在区划调整过程中,我们同步考虑功能区设臵问题。目前,市委市政府已批复同意我县昆阳中心城区、鳌江新区、万全现代产业新区等3个为都市型功能区,北港5镇为北港休闲生态旅游区。全县4个功能区涉及范围9个镇乡、面积957平方公里、占全县陆域面积的91%,人口75.8万、占全县88%。下步将进一步完善对中心镇改革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建设。

四、全面实施“优美乡村”行动。努力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为主线,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的,以建设整洁美丽的系农村为载体,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管理民主和谐美”,着力推进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农村生态经济体系、农村生态文化体系、农村社会建设体系等五大体系建设,基本建立城乡互补互促的体制机制,使我县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先行示范县。今年来,积极实施“优美乡村”行动”。首批25个优美乡村创建村项目建设推进工作进展顺利。3月,我办牵头农业局、十百办、环保局等13个部门联合对25个创建村进行了考核验收,共有18个村分别被评为精品村、重点村、特色村,下达奖励资金235万元。2011年创建村工作已开始,共有昆阳镇雅村等38个村申报创建,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创建村各类项目建设及创建指导工作。

五、立足二、三产业布局特点,实现劳动力转移促增收。一是发展城镇产业经济。近年来,平阳县通过突出城镇传统二、三产业的优势特点,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鼓励乡镇大力发展城镇当地特色的产业经济,培育了水头皮革、郑楼礼品、萧

江印刷包装、鳌江机械制造、南雁顺溪旅游等一批城镇产业经济,为当地群众及周边山区群众转移就业提供了较多的就业岗位;二是发展城镇服务经济。服务行业可吸纳大量劳动力,且范围广、品种多,就业门槛底,不同的人群容易找到自己合适的位臵,发展城镇服务经济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尤为重要。近年来,我们在全县各中心镇大力发展镇城餐饮住宿、交通旅游、保姆等服务行业,出台服务企业、个体经营户在招收农村务工人员方面的政策扶持政策,广泛吸收农村劳动力到城镇从事服务员、三轮车工、保姆、保安等职业。同时,我们还通过下山移民、县内人口迁移等措施,积极鼓励和引导山区农村群众离开他们的“一亩三分地”向中心小集镇转移,到城镇谋求新的就业增收渠道。三是发展农产加工经济。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把一产向二产延伸,调整一产的结构,延长产业链、增加户附加值,促使大量农户加入到农产品深加工的产业链中来,进而增加农民的收入。目前,全县已有规模农业加工企业20多家,下步,我县将通过建设现代农业加工园区,引进和培育更多的农业企业从事农产加工领域,带动农户就业增收;四是强化农民就业服务。做好农民就业增收服务平台和机构建设,在基层政府建立健全农村富裕劳动力就业的专职机构,并有一支热心于为农民就业增收服务的队伍。目前,全县11个镇乡已全部成立农民就业服务中心,有的镇乡将服务机构进一步延伸到村,在村级设立就业信息窗口(点),直接服务于农民。

2.绥阳县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蔬菜产业 篇二

1 太原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 太原市围绕“十园引领, 百园兴农”的战略目标, 突出太原都市农业的优势特色, 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和农业特色优势产业, 以休闲旅游市场的发展需求为导向, 以农业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为基础, 以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为根本出发点, 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主题, 以功能多样化、投资多元化、发展产业化为重点, 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 着力打造西北部 (万柏林、尖草坪、晋源) 山水人文休闲带, 南部平原 (清徐、小店) 田园风光体验带, 北部 (阳曲黄土风情领略带, 汾河水源 (娄烦、古交) 度假带, 东山 (杏花岭迎泽) 生态农业观光带五条精品休闲观光线路, 打响了省会城市休闲观光农业品牌。休闲农业已成为推动农业转型、促进农民增收的一大载体。

目前, 全市休闲观光农业园区 (景点) 已经发展到132家占地面积2.54万hm2, 总投资额46.65亿元。年接待游客289万人次, 年营业收入1亿多元。吸纳农村劳动力0.6万人, 带动农民将普通农副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 实现增收110元左右, 成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2 太原市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 在山西休闲农业与旅游业良好的发展形势下, 太原市依托地理和资源优势, 取得了一些经济效益, 但仍存在许多问题:

2.1 缺乏统筹与定位, 文化内涵和特色不明显

当前, 各地发展休闲农业的热情高涨, 但是大部分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 盲目发展, 重复建设。高品位、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休闲园区还很少, 大多数农家乐规模小、档次低、设施简陋、内容单一, 和乡村饭店差不多;在已形成的农业观光园里, 大多数只有品种介绍, 游客只是能采食蔬果, 无法领略到无形的文化资产。这样一方面因档次低而造成社会知名度不高, 没有自己的特色, 缺乏人气, 难以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因内容少, 容易受农业季节性制约而造成资源闲置, 利用率不高, 效益低下, 有的园区一年只营业半年, 淡季只好解散员工, 关门歇业。

2.2 土地流转困难, 资金投入不足

休闲农业是一个朝阳产业, 也是综合产业, 需要大量的土地和资金投入。目前我市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困难就是土地流转难和资金不足。土地流转程序不够规范, 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 容易引发土地纠纷, 流转机制不健全, 流转成本过高。另外企业在租用大片土地发展休闲农业, 建设加工、住宿、餐饮等配套设施需要一定的建设基地, 要求把一定的农业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而现行政策却没有相关扶持。与此同时, 各级政府对休闲农业的扶持资金和政策都不到位, 农村自主发展资金困难, 且资金筹措又缺少渠道, 严重制约着休闲农业的发展。

2.3 人才素质相对偏低, 经营服务水平不高

休闲农业地处农村, 经营服务的理念落后于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 相关方面在开办之前及开办之后对农民进行指导、管理或规范工作都做得不够, 很多旅游企业还没有摆脱传统农业产业经营的思维方式, 园区内部的导引、休息、安全、卫生、消防、娱乐、餐饮等服务设施的开发与管理也很不完善, 从业人员与休闲农业服务应达到的专业化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管理比较粗放、涣散, 服务水平低, 缺少开发、经营、管理和公关礼仪的专业人才, 从而影响了整个行业水平的提高。

2.4 缺乏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引导, 管理机制不健全

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 横跨农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多领域, 其经营管理涉及农业、旅游、工商、环保、质检等多个部门。但是, 许多地方政府对涉及休闲农业的政策法规, 例如税收、用地、贷款、工商管理、食品卫生等却并不健全明朗, 尤其是没有制定一套全国性的休闲农业行业管理标准。在政策法规不明朗甚至缺位的情况下, 政府对休闲农业的管理也就陷入僵局, 难以保证休闲农业的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3 对策分析

发展休闲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拓展农业多功能性, 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在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功能效益、人文理念、产品特性、市场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密切结合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体现以农为本, 讲求区域特色, 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3.1 加强政府引导, 合理规划布局

政府对休闲农业要加以积极引导, 统筹规划。遵循体现特色、示范推进的原则, 根据当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特征及其相应条件, 全面规划指导、合理整合资源, 做到农中有旅、以旅促农、农旅结合、兴旅强农, 健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结合的农业产业体系。要通过建立明确的主管机构, 加强农业、旅游、工商、交通、金融、通讯等部门的协调沟通、协同运作, 使休闲农业有可靠的组织保证, 能有序健康发展;通过制定行业管理标准, 明确发展标准、服务质量和水平需求, 同时加强监管, 促进休闲农业规范发展和不断升级。

3.2 破解土地资金难题, 优化发展环境

发展休闲农业应该采取多元化投资方式。首先, 要加大政府投资力度, 特别是区域性基础设施应作为投资的重点, 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也应把支持休闲农业发展作为信贷支农重点。其次,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休闲农业开发和经营, 鼓励农户以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多种生产要素投资休闲农业项目。同时, 也可以吸引国内和国外企业或公司的资金, 以股份制或合资经营等方式进行开发。合理解决用地, 加快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和配套管理服务体系, 规范土地流转形式, 强化流转管理, 特别是对休闲农业企业经合法程序流转过来用于农业规模经营的土地及投入设施, 要采取有效方式予以保护。

3.3 加强规范化管理, 提高服务水平

首先, 要建立和完善领导体制, 充分发挥旅游、农业、土地、文化、交通等各部门的作用, 分工负责, 协调管理。第二, 制定休闲农业发展标准, 从资源、环境、市场、服务、交通、效益等多方面进行规范管理。第三, 建立健全项目审批、人员上岗、安全和卫生保障、价格制定、经营管理、接待服务等规章制度。第四, 要加强人员培训。第五, 根据规范标准, 定期进行评估, 实行优者奖励和支持制度。可成立专门协会, 从服务规范、安全卫生以及项目支持等方面进行引导, 促进行业自律, 形成有序竞争, 从而推动我市休闲观光农业健康发展。

3.4 挖掘优势特色, 打造亮点品牌

发展休闲农业要坚持求真务实抓特色, 要根据当地资源条件、人情风味、居民消费需求、市场发展动向以及原有基础, 明确产品市场定位、差异化产品设计, 努力开发个性化、人性化和高附加值的产品, 必须突出个性特色和特质, 注意避免雷同。同时要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内涵, 并不断丰富提升产品的文化品位, 增强吸引力, 更好地满足人们多样化消费需求的愿望。对休闲农业的环境、居住、餐饮、安全、基本设施、人员素质等提出明确要求, 加强休闲农业发展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 通过科学设计、突出特色、优化环境、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层次等, 全面提高休闲农业服务水平, 扩大社会影响, 创建休闲农业品牌。

参考文献

[1]张冬平, 鲁怀坤.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状况与特征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9, 43 (6) :677-680.

[2]沈和江, 沈绍岭, 张秋娈.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结构布局与开发模式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7 (11) :75-80.

[3]尹衍波.略谈国外农业旅游的发展[J].世界农业, 2005 (8) :14-17.

[4]凌强.日本观光农业的特点及启示[J].农业科技管理, 2007, 26 (4) :11-13;58.

[5]冀献民.中国休闲农业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农学通报, 2007, 23 (12) :456-460.

3.绥阳县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蔬菜产业 篇三

歇马镇地处保康南部,驻足沮水河畔,背依荆山腹地,地处湖北省“一江两山”中心位置,在歇马镇境内有闻名遐迩的九路寨大峡谷风景区。以创建全省“旅游龙头镇”为目标的歇马镇,如何利用自身特有的、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因对机遇和挑战,围绕“四个襄阳”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实现“龙头镇”的发展目标,面临的任务更艰巨艰、面对的竞争更激烈。将来歇马的发展,要通过大力创建“九路寨”的旅游品牌,通过品牌效应的带动,促进歇马镇集镇规划、特色产业、人居环境、文化内涵的全面发展。

随着“九路寨”核心景点的逐步开发,以“九路寨大峡谷”为核心的旅游开发可以进一步带动全镇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歇马的全面发展,仅有旅游业一项还是远远不够的。在“十二五”发展期间,作为歇马镇来说,我们应当确定以旅游产业的发展繁荣,带动全镇整体发展的基本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旅游业放在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紧紧围绕争创“全省旅游龙头镇”的发展目标,高点定位,全面发展,以九路寨生态旅游业为主体,新兴工业、现代农业、文化内涵、财经商贸为支点,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着力打造“都市襄阳‘后花园’的亮点、文化襄阳笔墨浓重的华章、绿色襄阳可持续发展的样板、产业襄阳提档升级的基地”,把歇马建设成为全市独具魅力、全省独具影响力、全国独具品味的旅游名镇。

一、打响“九路寨”大峡谷的旅游龙头品牌,用高品位的美景和独特的荆楚人文来吸引四方游客,着力搭建襄阳都市“后花园”。

充分发挥歇马丰富的旅游资源,建设精品旅游线路。针对“九路寨”品牌,要首先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九路寨景区内地形地貌奇特,河、谷、石、林、瀑、洞兼而有之,兼具九寨沟水的灵动与张家界山的雄奇,其景色足可与张家界、九寨沟媲美,是一块极具魅力和品位的旅游宝地。迄今为止在景区内共发现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景点达100多处,在这些可以列举的景点中,可以吸引游客的亮点就是“九路寨”的原生态环境,这是我们在全省旅游大环境下的主力牌。

九路寨大峡谷景区以索道运营为主导,集自驾探险游、农家田园游、红色文化游为一体,突出“九路寨峡谷”的原生态旅游品牌,倡导绿色、健康、快乐、和谐的现代旅游理念。在旅游景点与游客的互动中,展现独具歇马地方浓郁风俗的特色。围绕九路寨的历史文化和本土风情开展旅游项目,从多方面展示九路寨的山水、人文之美,让游客得以亲身体验忘情山水的美好与惬意。

除了要依靠旅游企业的市场化运作,在九路寨核心景区内进行开发外,对周边具有开发价值的景点同样可以进行开发利用。永兴洞、望佛山、千家坪万亩云锦牡丹,等等这一系列景点都处在九路寨核心景区周边,通过对这些景点的开发利用,可以打造出多条精品旅游线路,形成环“九路寨”大旅游区,带动更多的村参与到旅游产业中来。

二、用深厚的文化内涵作为吸引游客的亮点,打造“三大品牌”,实现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大发展,着力建设独具荆楚特色的“文化名镇”。

歇马的历史源远流长,荆楚文化、三国文化在歇马均可找到遗留下来的印记,许多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曾经在歇马生活、战斗过。这些宝贵的遗产都应当成为歇马文化旅游建设中的重要资源和发展起点。打造三大品牌,也就是全力打造以三国文化为中心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以荆山楚源地文化为支撑的民俗文化旅游品牌,以红色革命遗址为中心的红色革命旅游品牌,积极融入全省荆楚文化旅游板块,使之成为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文化考察、健身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圈和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典型示范区。

着力打造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关注度和美誉度的文化名镇。积极并科学的开发保护歇马的历史文化资源,把文化资源变成旅游竞争优势、产业发展优势,扩大歇马地域文化的影响力,以文化软实力提升集镇核心竞争力。建设兼备历史文化魅力和现代文明气息的“文化名镇”和有较大影响的文化生态型旅游目的地。

依托九路寨生态旅游圈的发展,着力推进五项重点工程。一是“九路寨生态文化旅游核心区”建设工程。在九路

寨景区发展的基础上,开发以九路寨为核心的生态文化旅游基地建设。二是加大对集镇老街区的保护开发保护。衙门街是独具歇马特色的重要文化资源,要在加大保护的基础上,坚持科学开发。对歇马集镇内的历代会馆、寺庙等历史古迹,整体保护、修复和高品质开发。三是结合历史遗迹,培育和挖掘文化品牌。推进以楚文化为核心的“楚城”建设工程,结合三国关于的历史典故,举办高水平的文化旅游节会,进一步推广“九路寨”生态和荆楚文化、三国文化品牌,进一步扩大歇马旅游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四是以弘扬革命主义和爱国主义为基调,开发出精品红色旅游品牌。围绕贺龙、吴德峰、黄绍谷等革命历史人物在歇马战斗、生活的历史,深入发掘红色旅游中的鲜活的历史人物故事,以小见大,以人说史。

三、围绕九路寨旅游,开发出独具特色和品位的旅游产品,延长升级旅游产业链,并以此为契机,促进歇马现代产业体系的健全与完善,着力建成具有歇马地域经济特色的“产业大镇”。

树立工业兴镇的理念,强化新兴工业的主导地位,突出现代服务业的支撑作用,展示现代农业的优势和实力,高起点运作深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加快构建以九路寨景区旅游产业为先导、现代农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有比较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建设保康鄂西特色农业基地、湖北旅游名镇、华中绿色生态食品集散基地。

着力推进四项重点工程。一是特色农产品产业集聚区建设工程。充分发挥九路寨生态绿色品牌的带动作用,高起点规划和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产业集聚区,在歇马区域内形成布局合理、优势互补、集聚集群集约发展的“三集”格局。围绕林特产品为中心,整合资源,形成拳头产品来推向市场。现代农业依靠工业化的理念来发展,依靠市场化的机制来运作,以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为抓手,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的一条龙,统一品牌和质量,打造具有歇马特色的有机茶、薄壳核桃、食用菌等等一批绿色无公害特色品牌。二是旅游商品开发设计工程。顺应全国旅游产业发展趋势,立足歇马已有的旅游资源,围绕旅游景点,设计出更好更新颖的旅游工艺品来充实市场,刺激游客的购买欲望,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三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工程。大力发展现

代物流、金融证券、设计咨询、人才培训等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全面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四是旅游人才培训工程。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人才培养方式,在歇马镇境内培育一批旅游综合型人才,提高旅游行业人才质量,适应歇马旅游业远期发展规划。

四、围绕景区的开发和旅游产业的逐步发展,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着力建设“都市化集镇”,全力打造成为鄂西北区域性中心集镇。

伴随着旅游产业的大发展,歇马要站在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高度,在未来发展的格局中,定位歇马集镇的城市功能。对内实行规划共绘,交通共建,市场共拓,产业共兴,品牌共树,生态共保,服务共享,构筑中心集镇、新型社区和农村“三位一体”的都市城镇体系;对外,与周边区域联合互动,形成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差异化发展的小城镇群,全面提升城市歇马集镇吸纳集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建设保南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工业、商务、物流、金融、信息、科教、文化、医疗和公共卫生等区域性中心,逐步把歇马建成具有较强辐射力、带动力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用先进的理念并在较高层次上对集镇空间布局进行规划调整,构建大城镇体系。大力拓展集镇发展空间,着力推进七项重点工程。一是集镇空间规划工程。着眼未来歇马“镇级市”建设的趋势,歇马集镇要按照高标准规模进行规划控制。在“十二五”规划起步之年,按照5年内建设集镇基础设施覆盖全镇区域,中心集镇未来承载2-5万人口的阶段性目标。以环形交通为基础,构成镇域综合交通骨架体系,形成以歇马为中心,欧店、百峰为支点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空间布局结构。高起点规划建设白竹小区、欧店社区和百峰社区。二是开展镇域功能分区工程。歇马集镇中心重点发展以商务和高端商业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形态,建设一批集镇高水平服务平台,成为辐射带动力强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建成区域性现代物流、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成为全镇经济跨越发展的龙头和引擎;百峰则重点发展以文化生态旅游业为形态的现代服务业,力争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文化产业聚集地和旅游目的地;欧店重点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城镇、新农村的靓丽样板。三是集镇基础设施覆盖工程。以多环线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为重点,重点

形成以环歇马、百峰、欧店省道为骨架,49个村支线公路连接的大循环交通网络,通过便利的交通,着力构建空间结构科学、规模结构有序、功能结构合理、网络结构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升级改造水利、电力设施,适应全镇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四是建设展示歇马形象和品质的标志性工程。推进沮河沿岸各村农家田园风光带建设;建设标志性建筑工程,集镇中心建设群众休闲广场、“关公”形象雕塑等富有歇马文化内涵、符合歇马发展气魄的城镇景观。五是改善群众亲身能够感受到的民生工程。深入实施集镇老街改造、新农村建设、农家田园景观建设,拆围透绿,美化庭院,建设沮河沿岸商业步行街,实施危房改建工程,建设主题社区和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提升集镇和各村、社区的人居环境和居住品质。六是以“都市”化理念推进城镇体系构建工程。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把欧店、百峰建成歇马主集镇的两个副中心,加快推进周边庙坪、河东、三坪等村与集镇一体化发展,形成镇、社区、村三级结合紧密,功能完备的全方位“都市化”城镇体系。

做为歇马镇政府,要依托武汉三特公司建设旅游龙头企业,推广以“九路寨”为旅游核心的旅游支柱产业,更要在发展软硬环境上着力,结合歇马镇的实际情况,作为镇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和完善系列保障措施,为创建“旅游龙头镇”,实现旅游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策引导和保障措施。

一、扶持政策

(一)加大政府政策性资金的投入。镇政府要把旅游业发展纳入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本级财政要加大对旅游宣传推广、人才培训、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策性资金的扶持和引导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多渠道、多领域的资金投向旅游业,依托旅游产业带动全镇招商引资热潮。

(二)加大资源保护优化土地山林资源配置。认真做好旅游规划与旅游景点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将旅游项目建设占地纳入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对以有偿方式取得旅游景区土地使用权,并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或旅游资源开发的土地,使用出让期限给予最大优惠,期满可申请续期。

(三)落实税费价格优惠政策。投资经营旅游的企业,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旅游饭店实行与一般工业企业用水、用电同价。旅游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予以财政补贴。

二、保障措施

(一)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优化领导环境,全镇统一思想、统一领导,各相关部门和村委会加强协作,不断强化旅游发展的合力。优化商务发展环境,鼓励各类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在歇马投资发展旅游相关产业,建立和完善激励、引导机制,为旅游产业经营单位和基层企业办实事。优化政务环境,规范审批行为,简化审批流程,提高行政效率。优化监管环境,建立相关部门与旅游部门联动执法检查机制,减少对旅游企业的干扰,减轻旅游企业负担。优化舆论环境,扩大旅游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旅游、支持旅游、发展旅游的良好氛围。

(二)创新旅游发展体制和机制。建立大旅游发展机制,整合全镇各地区、各门类的旅游资源,形成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发展格局。完善旅游景区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依法推进旅游景区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让旅游企业在政府引导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三)强化旅游行业管理。大力推进依法治“旅”,贯彻国家有关旅游法律法规。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建立重点地区的旅游管理机构和饭店、旅行社、景区的质监、安监机构,健全旅游行政管理体系和质量监督网络。抓紧制定并实施旅游环境卫生、旅游安全、节能环保等标准,重点保障餐饮、住宿、公共卫生间的卫生质量,不断提高游客满意度。

上一篇:父母结婚周年庆祝福语下一篇:孤独不苦杂文随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