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模式下(共9篇)
1.校企合作模式下 篇一
校企合作下的职高化学教学模式改革
东宝职教中心栗溪职业高中
王兴
内容摘要: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优化课堂练习,充分利用实验电教手段,积极开展化学活动课,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从内心体会到学习的愉快。变“强制性”教学活动为“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的素质及能力。关键字:职高化学、校企合作、化学教学模式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培养模式是学校和谐、健康发展的前提与保证。我校根据专业人才市场的实际需要,改变传统培养方式,实施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即企业提出对人才的规格与要求,双方共同制订专业课程教学计划与实习安排,实行“订单”式培养。学校根据企业需要,确定教学方案中的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在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企业跟进,定期安排具有实际经验的专业教师到学校任教,并对学生阶段性学习加以指导和考核。学生毕业后全部到企业实习就业。在校企合作下,根据多年从事职高化学教学的经验,本人总结以下几个化学教学模式供同仁借鉴:
一、选准学生起点、因材施教进行化学教学
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相比,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不尽相同,且职业高中的化学教师多数由普通高中教师改教,或是缺少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因此,研究和加强职业高中的化学教学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新课题。职高学生的入学成绩一般低于普通高中,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好,部分学生缺少求知欲,遇到困难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教与学不易很好配合,常常事与愿违,劳而无功。怎样把握好职高化学的教学起点,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首先,要贯彻可接受性原则,以创建亲切和谐的教学情境。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必须把教学起点适当放低一点,依据学生的心理水平和承受能力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具体来说,每年在新生入学的一至二个月内,我们注意放慢新课的讲授速度,并在讲授新课的同时,有计划地补习初中化学基础知识,特别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学习化学的工具——化学用语等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力求挖掘初高中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注意新旧知识闻的衔接。
二、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促进化学教学
我们职业学校化学课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把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相联系,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这一点,即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一些现象和已积累的感性认识融于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强化。同时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走进化肥厂,一方面观察收集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和现象,另一方面了解一些课堂上接触不到的工业生产流程,通过观察获取到第一手资料。然后经过整理、归纳再反馈到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积极的双边活动,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每年入学后的第一节课我没有上新课,一上课就向学生提几个化学与生活有关的问题。如:为什么焰火五颜六色?为什么变色镜一见阳光就会变色?为什么电视机一通电,荧光屏就会显示图象?为什么近些年全球气候逐渐变暖?„„这些为什么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此良好的情景下,告诉同学们这些问题均与化学知识有关。接着,以事实向学生介绍化学在生活、生产、科技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并强调学好化学课对其他专业课学习的作用,启发同学们一定要学好化学课,以适应现代生活和就业的需要。短短的45分钟,激起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化学学科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地位,为以后的教学起了铺路作用。
三、学会研究探讨、实验验证深入化学教学
1.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走向社会所必需的。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是“互交主体”关系。一方面教育为社会生产、生活服务;另一方面社会生产、生活也不断为教育提出新的研究课题,也在为教育服务。因此,必须在教学中学会研究,在研究中推进教学,整个自然科学教学如此,化学教学也是如此。
2.化学作为中学的一门主修课,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所必备的。通过在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推行,可以从整体上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培养学生对社会、对人类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培养学生主动求知,勇于探索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所乐于接受的。化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可以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途径。学生在无数次的化学实验中既验证了老师传授的知识,又验证了自己提出的许多假设,进而会更加坚定研究性学习的信心,并自觉运用到其它学科中。
首先,我们应该抓住实验现象的多变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例如,Cu和浓H2SO4反应制SO2的实验中,学生往往观察到生成黑色沉淀,教师可以马上追问:黑色沉淀是怎么产生的呢?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学生们各抒己见,查资料、上网、实验等,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大大加强。
其二,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再如,在讲第三章第二节《硫》时,讲到浓硫酸有一种重要的特性—吸水性,书上没有演示实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要求学生设计既安全又能说明浓硫酸吸水性的实验。经过学生的思考,得出了许多可行的实验方案。如:在一只小试管里加入5ml饱和氯化纳溶液,在该溶液里加入2ml浓硫酸,立即析出氯化纳白色晶体。因此,在安全范围内大胆让学生自我设计、进行实验,自行探索,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会有惊奇的发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创新。
其三,通过对课本的实验改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例如:我们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同学们对原实验的改进是: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
四、共享网络资源、用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
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集声音、图象、视频和文字等媒体于一体,能产生生动活泼的效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表现力、参与性、重视力和受控性强的特点,既能达到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要求,又能实现因材施教和个体化教学的目的。
1、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促进化学概念和原理进一步系统化。
化学概念和原理是化学基础知识的精髓。如果学生对概念和原理的学习不清楚,他们获得的化学知识就必然越来越模糊,造成进一步学习的困难。但各类化学概念和原理有一定的联系,及时强调概念和原理的关联,全面促进理论知识的系统化,有益于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利用多媒体对文字、图象形象逼真的处理功能,通过分步展示、同类比较、重点强化等手段,使零碎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学生对知识深入理解、掌握的目的。
在《离子方程式》一节中,有关物质溶解于水后如何电离、电离成什么、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如何正确书写等是教学中的难点,这是无法用实验演示的,用粉笔、黑板又会使课堂枯燥乏味,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将为课堂带来活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准确。电脑制作的动画将演示物质溶解于水后,电离,及分散在水中的运动情况,当物质混合在一起后,离子也随之混合在了一起,不同离子的相遇将形成新的微粒,有些微粒将很难电离,而有些新的生成物即使生成,也会马上电离成自由移动的离子,有些离子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由此,学生将会理解为什么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有的离子将两边删除。
2、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使抽象知识直观形象化。
一幅形象的画面,一组动听的声音,一段逼真的动画,往往可以诱发认知的内趋力,使人对自己的认知对象产生强烈的热情。同时这些情景可以成为思维活动的向导,从而牵动着人对认知对象的想象。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使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摆脱时空两方面的限制,宏观世界的博大和微观世界的复杂都能直观再现在课堂上,使许多抽象微观的知识具体形象化。比如,通过动画,可以模拟分子、原子的无规则运动;可以再现氯化钠、氯化氢等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再如,利用课件,能形象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的运动,便于核外电子排布特点的教学。
3、使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对实验教学的有效补充。
化学实验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巩固知识,获得实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而使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化学实验是对实验教学的有效补充。
在指导实验操作时,可以利用相应课件进行展示,使规范的操作演示与准确的语言叙述相结合,增强了学生的模仿意识,效果较为理想。在部分演示实验时,由于仪器、药品或实验条件的限制,也可以采用模拟实验。特别是那些错误操作,通过模拟实验,更清晰形象的展示出所造成的后果。比如:在制氧气实验时,先撤去酒精灯,则水槽中的水会倒吸入试管中,使试管炸裂;在稀释浓硫酸时,若将水倒入浓硫酸中,会使得硫酸液滴四处飞溅。
4、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制习题,进行习题训练,提高应用能力。
化学习题是化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巩固“双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正确、高效的进行化学习题教学,对加强知识的理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重大意义。多媒体技术提供了强大的交互功能,利用该功能编制习题,进行习题训练,使师生都能及时得到化学学习和化学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以便师生能够及时进行学习和教学的矫正。对于形成性检测,以选择或填空的题型编制习题,课上集体练习,及时出示答案,并合理设置声音、动画,增强了趣味性。而利用多媒体课件讲解习题,大屏幕投影非常清晰,可以替代小黑板出题或进行过程分析,并且分析时完全可以是动态的,故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用多媒体编制试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状况,有多方面优点,这也是该技术发展的趋向之一。
五、深化模式改革、实行模块完善化学教学
学校教学模式改革的宗旨是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学生的需求,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着力提高学生的执业能力,夯实部分学生文化基础与应用能力。为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可将中等职业教育分成两个教学模块,即执业能力模块和升学模块。
1、执业能力模块
针对文化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低的部分学生群体,我们采取“文化学习(20%)+能力训练(80%)”的模式实施执业能力模块教学。学校根据化学专业对初、中级技术人员或工人岗位能力的要求,重新组合德育课和文化课内容,突出其实用性教学。并且以岗位技术能力为核心,淡化化学专业理论教学,制定各岗位技术能力标准,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锤炼,努力提高学生的执业能力,满足人才市场的需要。另外,经常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学校香菇和木耳基地、洋丰化工厂等地方进行实地考察和实践体验。
2、升学模块
面对文化基础较好,有学习兴趣,升学欲望较强的学生,我们采用“文化学习(40%)+专业理论学习(40%)+能力训练(20%)”的模式实施升学模块教学。教学中,注重夯实升学考试需要的文化与专业理论基础,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满足升学竞争的需求。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优化课堂练习,充分利用实验电教手段,积极开展化学活动课,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从内心体会到学习的愉快。变“强制性”教学活动为“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的素质及能力。
参考文献
刘春生 徐长发 中职教育学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12 马庆发.当代中职教育新论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周明星 中职教育学通论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2 袁坤 多媒体教学系统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2001 胡业宏 化学课中如何更好地使用计算机 化学教育 2000,7-8 紧密联系实际教好职中化学课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1年第21期
浅谈职高化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职教论坛》2003年第10期
浅谈职业高中的化学教学
《化学教学》1991年第03期
2.校企合作模式下 篇二
1 教师企业实践意义
在“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相应的问题值得思考。首先是师资[1]。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技能型应用复合人才,应着手培养职业院校中的专业课教师。在职业院校中,专业课教师大部分都是从高校毕业直接踏上工作岗位的。专业课教师由于缺乏实践知识,造成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2]。这对职业院校来说属于硬伤。学生毕业后,往往不符合企业的用工标准,使得学生就业工作很难找到一个切入点。造成了学生毕业后做着和所学专业不符的其他工作。在“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培养专业课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是最为关键的任务。在职业院校中分派青年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学习,使青年教师首当其冲,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这样使专业课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和增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了专业课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在职业院校中,学生的教学主要是以理论加实践一体化进行。教师长期在学校从事教学工作,对所教的专业课的实践动手能力普遍滞后。有很多新的技术教师都得不到学习。通过“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教师在企业实践期间,专心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学习实践和自己所教专业课相关的实践操作技能,并亲身体验了真实的加工氛围,积累了经验,对于再对学生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肯定会得心应手。并且在实践学习中,企业为了生产利润会不断更新生产技术,这为教师提供了学习企业的先进生产技术的机会,以此更新自己长期在学校实践教学的老旧技术。在实践后回去教学的过程势必会让学生感受到耳目一新的感觉。
2)使教师熟悉相关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教师在实践期间,面对的是真实的一线生产,有别于教科书。通过熟悉自己所教相关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使自己心中对于后续的知识的讲授,侧重点的把握等都更加胸有成竹。在学生教学中,教师会根据自己实践学习得到的结论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使得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所了解,尽可能早的与企业生产接轨,便于学生将来的就业。同时,教师通过把自己实践学习的东西加入到日常的教学中,不仅会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书本以外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开阔眼界,提高见识的大好机会。
3)根据企业实践结合本专业更深入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在企业实践锻炼,教师可以了解目前所属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状况,通过自己亲身实践经历,掌握相关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素质能力的要求,对于日后回学校会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培养更切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应用性人才。根据企业用工要求和特点,积极修订校内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体系,整合教材内容;根据企业对人才知识体系的需求,按结构分模块,按个人能力要求分项目,按学生学习规律分任务,采用工学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模式进行教学,大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根据企业对员工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人际交往能力、为人处事能力、服务企业意识、大局观的要求,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同时加入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培训课程[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强化自身整体素质。
4)教师的科研能力有所提高。学校侧重于教,但更侧重于知识的创新。所以教师在学校中,不能仅守着课本一成不变地教学,还要自己不断进行知识创新[4,5]。创新的源泉就来自于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难题,教师可以把遇到的难题带到企业实践当中。在企业实践中,向企业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请教探讨,一同解决。并根据问题的类型加以分类总结,进一步进行技术推广。这样,教师的科研能力就得到极大提升,在教书的同时提升了自己的科研能力,建立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的纽带。
5)提升了后续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积极性。最先参加企业实践的青年教师从企业满载而归,带回了大量的专业生产第一手资料,把这些资料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反映良好。学生普遍课堂学习积极性大幅度提高,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其他教师看到如此好效果,由于示范效应,剩下的青年教师肯定会积极申请后续的企业实践活动,使青年教师之间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比学赶帮的氛围[6]。
2 结束语
职业院校一般培养的是满足本地区企业用工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以职业院校和本地区的企业之间应该有着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目标。“校企合作”就是这个目标所能实施的纽带。通过校企之间有效地合作,首先是企业可以为学校培养熟悉生产一线,熟悉企业用工需求的专业教师。其次通过培训后的老师回到学校积极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使得学生毕业后可以最短时间适应企业要求,快速投入到生产中去。这样可以为企业节约大量初期培训工人的成本。如此一来,形成良性循环,确保了职业教育成为名副其实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复合人才的教育。
摘要: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职业教育中,提升教师水平的主要途径是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学习。介绍了“校企合作”模式,并从教师自身建设、课程建设及学生整体素质建设等方面阐述了该模式的意义。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教育,企业实践
参考文献
[1]盛向东.对高职师资培训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3):27-33.
[2]李立宪.职业教育数控专业校企合作初探[J].科技资讯,2012(22):169.
[3]王燕萍,陈树耀.职业教育中“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10(18):114-115.
[4]周红岩.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优秀技能人才[J].职业,2009(23)17.
[5]单国峰.浅析校企合作办学的目的[J].网络财富,2009(16):13-14.
3.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教材开发探索 篇三
关键词:中职教育 校企合作 教材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b)-0009-01中职教育要实现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课程改革是关键。而教材作为课程的主要载体,深刻而直接地体现出中职教育课程建设的理念,是把教育思想转变为具体教育现实的中介,是中职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核心。
1 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教材开发的指导思想
1.1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
中职教育的理念应从传统强调接受、继承的学习观和教学观,转变为强调主动探究、积极体验和发现的学习观和教学观。因此,教材开发和建设应坚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对教材设计者和教师而言,学生不再是教材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的实践创造的主体;教材不再是只追求对教育经验完美的预设,而是要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使教材编制过程本身延伸到课堂和学生的学习之中。教材在格式与体例上需要去掉生硬和冷冰冰的面孔,增加对学生的亲和力。教材要提供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工作背景有关的素材,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出发并体现这种已有经验和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要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能力培养的角度对生活和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
1.2 以满足企业的需求为本
教材的编排体系要打破传统的考虑学科体系和科学逻辑体系,也不必考虑一般化的理论、原理性陈述。直接从行业岗位出发,从行业岗位的设备和环境出发,编排最直接的岗位操作规范文本,充分体现岗位工作的必须和够用最终打造出定向企业、定向环境、定向岗位的定向教材。使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有着非常明确的方向性和目的性。
1.3 以学校的实际办学能力为本
受生源的制约,受办学客观的制约,技工学校的教学结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如果不考虑学校实际,一味地、理想化地定格学校、定位学生,势必造成事与愿违,影响正常的可期的目标的实现。校企合作给我们的教学达标提供了契机,一是定向化的培训简化了教学内容、降低了教学难度;二是共享性资源给我们提供了实习的可能和便捷,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在合作的模式下思考问题,在合作的模式下评估办学能力,在合作的模式下制定学生合格的考评体系,客观地、实事求是地把学生定位在适合学校、适合企业的各次上。
2 校企合作模式下教材开发的实践探索
我校是2006年开始与彬长矿业、韩城矿业合作办学的,办学的模式是学校按企业的要求招生、培训,学生实习在企业解决,学生毕业由企业定向分配。
几年的办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用行业指导性大纲编制教学计划,课目繁多,内容繁多,目的性也不强,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费力。用企业的朴素愿望,近乎于师傅带徒,低于工种培训,显然也不是企业发展目标的真实表达。权衡二者差异,结合办学实践,我们认为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职教育必须有一套肩负学校和企业共同的可持续发展的个性化教材体系。我们的设想是(有些已经付于教学实践)。
2.1 着力工种,合成专业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专业含盖工种,课多、面广、浅尝辄止、针对性差。学生学的盲目,教师教的疲倦,毕业时抱一点,忘一点,多数人走上岗位还得重新再学。校企合作模式下我们着力工种,以工种的必须和只须确定教学内容,以相关工种和相邻工种集合专业,并以单位工种知识组成教学单元,真正地做到了要什么学什么,用什么学什么,大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选择性,从而也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相对于传统的教學模式,也实质性地达到了简化教材、降低难度的目的。
2.2 模块编排,“抽屉”使用
为了避开传统的干扰,开发一套全新的岗位教材,我们协同企业组建以专家、教师、师傅等参加的教材编写组,以韩城矿业“操作工岗位文本”所涉及的内容为依据,根据数学上的抽屉原理,设置模块抽屉,如:设备介绍,操作规范,故障现象及排除,避险方法等,将岗位相关知识内容投入相应抽屉模块,通过模块的充实整理,形成教材。
由于行业的相同,各工种之间的差异与联系,工种教材单元中存在着不尽相同的共同和不同,我们把差异的叫做工种模块,把相同的叫做公共模块,公共模块共用于不同工种及专业。
2.3 基专一体,体现必须
基础模块和专业基础模块是工种模块中的辅助模块,在编写时已经参与了专业人员的意志,更应力求服务专业、体现必须。本应在进行专业模块教学时随机一笔带过,体现基专一体,但实际教学中涉及专业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拥有量,我们的弥补办法等同于一体化教学的弥补办法,双师同台,一主一辅,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实现基础课的简捷性和目的性,才有利于学生学好基础、用好基础、更好地服务专业知识的学习。
基专一体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的挑战,是校企合作模式下理论教学的重大改革,需要时间和空间,更需要我们的魄力和胆量。
3 教材开发的体会说明
3.1 简捷,不拖泥带水
把教材当新闻写,有话就说,没话就停,且不可顾及体系、逻辑、周全等。写的理念正确了,教的理念才能正确,学也就容易到位。否则,将有惯性地回归传统的可能。
3.2纲要,有拓展空间
工种教材的模块要更趋于提纲挈领,把发挥的空间留给教师,给教师以专业创新的余地,给教师以专业拓展的空间,松绑教师的专业教学环境。让学生框架性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让学生通过思考和操作实践去品味细节和情境。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能动地、创造性地去探索和完成学习,而不是把现成的饭嚼了以后再喂给学生吃。
3.3 活泼,以多样式展现
教材开发要促进技术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化,充分发挥任务驱动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发展进行教材开发,有利于加速和改善学生对世界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使教学形式更加活泼,提高学习效率。对教材的概念,不能局限于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的范围,而应以文字教材为主体,包括教学活页、音像、电子课件以及网络上经过加工和组织的信息。
参考文献
[1]林莉.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促进中职教育新发展[J].大视野,2008(7).
[2]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校企合作模式下 篇四
唐瑾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湖南长沙410201)
摘要:在日益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各个高校都正在积极摸索和企业合作的培养模式。文章基于对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进行研究,希望可以在这方面做出一些提示性的作用,能够对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效就业及大学生培养方面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毕业生;成效与问题;保障性机制;对策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科规划课题“湖南职教集团组建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研究”(XJK013BZY016)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唐瑾(1970-),男(汉族),湖南邵阳人,湖南外贸职业学院院长,在职博士,副教授,从事高教管理研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越来越大众化,由于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数以千万地涌入到社会中去就业,造成了各行各业就业竞争非常激烈,用人单位面向数量庞大的大学生的时候也日趋理性,“文凭”不再是唯一的选择因素,对大学生就业工作能力及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当褪去昔日“天之骄子”光环的大学生在就业中难以凭借文凭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时,怎么样才能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这个问题显得日益突出。这不仅是高校面临的严峻考验,还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校企合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由企业和高校共同承担大学生培养的责任,各自运用不同领域的资源,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机制,这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还可以有效地促使大学生毕业后短时间内适应其工作岗位。因此,对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研究显得十分有必要。本文就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对策进行研究,希望对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者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一、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就业现状
(一)初步成效
1.立足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就业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具有显著的效果。从企业的角度来思考,企业想要的职员不仅要具备强大的实际操纵能力,此外,它还对员工的职业素质有很高的要求。所以说,要培育企业想要的人才,就必须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着手进行。职业素质是一种综合全面的素养,它是很多素养一同培育而成的结果,这些素养具有互相制衡和相得益彰的联系,它们中间,不管是专业素质的获得,又或是身心素质、人文素质、道德素养的获得,全部都是建立在对足够知识的掌握之上才能获得,大部分知识都是靠深入的学习获得的。所以说,想要给予学生最大程度的支持,就需要企业以及学校的齐心协力,来激励学子在深入学习掌握知识之后,不断锤炼自己,使自己各方面能力都有所提升,促使学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得到更多的磨炼,进而慢慢培养了自身很多优秀的品格,例如团队合作意识、对工作的尽职尽责等品质,这些品格在学校的教育模式中获取是比较困难的。
2.立足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就业对提高和完善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品质具有很大影响力。现在很多学校对学生的教育都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这种教育方式不符合当今大学生就业的实情。相反,公司期望的教育是具备职业教育特征的教育方式,所以,具备校企合作模式的就业指导教育迎合了公司的需求,大学生毕业了就能够立即在校企合作的公司就业,提高了大学生上岗后的适应能力,使就业和实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效率,使其对于就业有了更加清晰的方向。对于学校来说,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人数,提升了就业的稳定率。
3.立足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就业,对增强师资力量、提升师资水平具有极大的影响。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对学生进行就业方面的教育和指点,可以促使高校便捷、有效地进行专业结构的整改,以此来迎合企业的需要。根据校企合作企业对于岗位技术的真正需求来完善教学大纲,制订教学计划,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教师的师资水平,也使高校教育方向进一步明确。由于这样类型的教学模式一般是由教师来编写课程教材的`,之后再根据教材来明确培训审核的办法,这样就会使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都有很大的提升。另外,高校也会派出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师去企业参加实践活动,教师队伍会在实地操纵的过程中,更加清晰地理解和领悟企业运用的新设备、新技能和新工艺。
(二)现阶段有很大难题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就业教育以及指导,是学校和企业为了谋求双方的共有权益和同步发展而实行的具有互补作用的合作,它是建立在校企两者的利益之上的。这对于学生、高校以及企业都有很大的好处。但是,因为在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中,一方面两者目标权益、思想观念、权利体制会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国家的相关战略比较落后,不够完善,所以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校企合作带来很多难题。
1.开展校企合作模式对于政策方面的引导性影响不大。主管部门引导,高校自愿是我国校企合作目前的状况。因为缺乏有效的策略和规则,校企对于人才技术能力的培育方面没有清晰的权利和义务的界定。有关政府部门对于承担校企合作的职能功效也未积极展现出来,造成了在保证机制和协商机制方面没有发挥出强大的表现力,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以及支持举措不够完善。由此看来,如果政府缺乏强制性的请求,就不能完全提高校企双方合作的兴趣,也会对校企合作的模式失去积极性,会变得很被动。能够肯定的说,截止现在,政府没有给予参加合作的企业经济上的补助和政策上的扶持,也没有依据国家教育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来执行准则。由此,造成了许多企业有了这样的认识:培育人才所需要的技能和企业自身关联很小,技能型人才的培育仅仅是学校的义务。然而实际的状况却是,就算不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企业也能寻找到对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专门人才。
2.企业的要求和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校教育教学计划一般都会出现无法同步的问题。高校在制订教育教学计划时会有严格的规划性,一定时期内不会出现变化,然而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往往表现的非常灵活,它会伴随市场规划的改变发生相应的改变。所以说,校企合作模式难以同步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假如,急需完成的企业生产任务与学生的学习发生冲突时,学生也许会以他们的学业还没有结束为由而不到企业里去实习,一旦他们需要去企业完成实习的时候,企业可能会因为任务量不够而无法安排学生实习。这种现象造成了教师没有足够的操作时间,且无法完成教育部对于“专业课教师每隔两年就要去企业实习两个月”的相关要求和部分规定。
3.校企双方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出现了双方投入的资源不平等的局面。因为在校企合作中,企业为了得到优秀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通常会给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供应充足的学习安排和规划,然而高校的学生由于不能通过实习直接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利益,所以就出现了学生对于企业实习兴致降低的情况。如此看来,如果高校无法为企业供应它所需求的人才或者是政府没有提供给企业足够的支持和鼓舞性的办法,校企合作模式中出现的不平等性必定会对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产生阻力。
4. 高校以及企业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没有沟通性,合作层面不深。我国目前的真实现状是这样的:由于很多高校开设的专业和企业需要的专业不相符,比如会计、财务、文学等类型的专业,所以使大部分企业对于和高校合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一旦进行了校企合作,安顿全部或者大多数的学生对于企业来说相对比较困难,企业需求的人才可能仅仅是学生当中的个别或者是少部分。因为高校能和企业产生合作的区域非常的单一,所以说就算高校有了合作的企业,其对于企业处理生产困难问题、技术创新、项目攻克等过程影响很小,也没有有用的科研活动来协助,这种校企之间的合作是很难维持长久的,大多会有长期合作少于短期合作的情况,无法达到更高层面的进步。
二、针对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目前的就业状况制定相应策略
1.各高校必须确立并且努力践行校企合作新的教育观念。要想得到双方的肯定,就必须推行具备新的教育观念的校企合作模式,推动企业和学校合作的稳定进行。高校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优秀的办学观念,革新合作的方式,学校只要做到了把培育目标转向市场,办学的方式迎合市场的需求,将学校的专业设立转向市场,才能够提高在校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得到企业的信服和社会的扶持,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奠定基石。
2.提升人才培育的品质十分重要,高校必须努力执行好这项任务。培育的人才好还是不好直接关系到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它一方面能够提高学校培育人才的品质,另一方面又影响着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品质。因此,大学不仅要踏踏实实的提高人才培育的品质,给予学生一个强大的技艺和观点支持,而且要积极深入地探究有关企业,激发企业在校企合作方面的影响力,增加学校和企业合作区域的广泛性,提高学校培育人才的可信度与效率,这些可以运用到很多领域,例如科学研究、技艺提升等。3.我们要在企业和学校之间构建一个完善的合作体制,用来保障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顺利进行。这个就是学校和企业合作最重要的部分。大学要建立合理完善的管理体制,依靠发展和创新来实现企业和学校的正常合作,使大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进入企业工作。只有加强学校和企业的交流才能更好地开展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让合作项目既能够顺利开展又能够有所创新,最终建立一个高效率的符合实际的体制,保障学校和企业合作能够顺利进行。
三、结果
校企合作时,企业和高校有义务共同肩负起培育大学生的职责,有效利用企业和高校的各种资源,积极建立大学生就业技能培育机制,这是帮助大学生就业的有效培育方式。立足于校企合作的模式来探索,期待可以对实际操纵带来重要的借鉴意义,和不同的研究小组进行深入地讨论、交流,进而为校企合作这个命题的探究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洪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的新思路[J].教育与职业,2011,(5):10-13.
[2]希琼。探索政府、企业、学校多赢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集体经济,2009,(2):172-173.
5.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篇五
摘要:校企合作是办好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职业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而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实现与市场接轨的重要举措。校企业合作办学模式是我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校企合作,全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切实提高我校教育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分析;办学模式;班级企业化管理
近年来,随着初高中毕业人数逐年减少,职业学校生源相应出现严重的滑坡,职业学校学生的基础与以前大有不同,教师的共同感受是学生比以前更难教了,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情绪比较严重。这与进一步大力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培养初中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相违背,因此,改革办学模式,更新教育理念是职业学校前进的方向。
“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的有效途径。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人才提供有力的保证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
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目前绝大多数的职业学校都在不同程度上与企业进行了合作,校企合作从理念上不容置疑,但在实践上却难有实质性的进展,但是由于学校所处的环境、专业的设置、双方合作的主动性、有效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学校校企合作的内容、层次、形式、途径及程度等方面也必然有其特殊性,合作形式比较单一,主要表现在校企之间虽然签订合作办学的协议,而真正开展实质性合作的学校比较少,况且协议的内容多为松散式的合作意愿,缺乏实质性的合作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和实施规则
尽管国家对校企合作制定了相应的指导方针及原则,对校企双方在实施校企合作中的责、权、利没有明确表达,促使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法规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缺乏约束力和驱动力,在课程开发、职业教育标准制定方面难以得到行业、企业制度化的参与。
(二)从企业看“校企合作”
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水平达不到企业的要求,主要原因是一些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科研水平和技术能力都很难满足企业需求。学生在从“学生”到“员工”的思想转变过程中也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学生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随便离岗离职,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生产;职业院校对实习学生疏于管理,学生在实习中自由散漫,因此,企业普遍反映 的问题是企业承担学生顶岗实习的风险太大,学生在实习操作过程中出现意外,公司要承担所有的责任,这是公司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导致校企合作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从职业学校看“校企合作”
职业学校受办学成本高、资金投入不足、社会认可度低等因素的影响,部分职业学校的办学思路和理念无法跟上企业快速发展的步伐,缺乏先进的实验设备和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学校没有让企业参与学校的课程开发和专业建设,让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评价和课程评价机会更少,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的机会也很少,很难实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标,综合以上因素职业学校难以培养 “适销对路”的技能型人才。在学校看来花大力气培养的学生无偿地“送给”企业,结果还受到企业的冷遇,双方的合作呈现出严重的不对等性。
以上这些因素严重影响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使校企合作难以广泛、深入地开展。国家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职业学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从学校实际出发,积极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思路、新举措,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研究和尝试,深刻地理解“面向企业,着眼未来,服务经济”这一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根据我校与宁波技嘉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望春园等众多企业多年来的合作情况浅谈开展校企合作的新思路。
二、职业学校应该主动“走出去”和“请进来”
我校与宁波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从2007年秋开始,主要是学校领导积极采取“走出去”的方式主动与企业联系、沟通,并多次考察企业实力和管理水平,感受企业对人才的知识、素质、技术、能力的需求,学校与企业的进行有效沟通,根据企业当前和长远所需人才要求,在确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时充分征求企业的要求和意见,形成开放办学,实现学校与企业文化、理念的融合,使学生就业与企业需求达成良好对接。
我校主动“走出去”迈开了校企合作成功的第一步,学校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实践操作能力为出发点,在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设置、课程和教材调整、实验室的完善,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体系时,我校积极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邀请企业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并就合作的细节进行设计、沟通和谈判,最终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与学校的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主板维修和计算机技术应用等专业进行长期的合作,同时让企业明确认识到我校办学的实力和技术人才培养方向的正确,并全力支持和配合与我校合作的各项工作。企业在2007年底及时把2008年人才需求信息传递给学校,帮助学校规划专业设置、改革课程和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派遣技术人员到学校作兼职教师,向学生宣传企业文化,进行就业指导,2008年3月正式接受我校第一批106位学生顶岗实习,学校派出我为实习带队教师,在与企业共同管理学生的同时,学习企业文化、管理制度、产品生产的工艺流程、计算机主板维修方向和维修技巧等专业知识,积累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回校后对教学定向、专业设置和发展方向、课程建设、实验室的进一步完善、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班级企业化的管理等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校企合作促使企业对实习学生的高标准培养
企业对培养实习学生维修计算机主板的能力非常重视,在校平时学习比较松懈的学生对待学习都非常的认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上升了一个台阶,企业对实习学生的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责任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动手操作能力。
企业对实习学生采用的培养模式对于学生的培养和管理达到了较好的效果,我校部分专业推广了这种教学和管理模式,在学生和教师的眼里,学校就是企业,班级就是企业的一个车间或部门,按照企业严格的制度管理约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或者头脑风暴法,让学生单独或者分组完成某一个项目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目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综合素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校企合作加强了我校“三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校企合作项目更好的开展,就要求学校要有一支既熟悉理论知识,同时掌握企业先进的管理和培训模式、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产品加工和生产的工艺流程,又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三师型”教师队伍。在新技术的掌握上、项目课程设计和校编教材的开发、教案编写上,我校每年暑假选派部分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培训,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相互交流学习,不断丰富专业知识面,加深对企业实际工作的理解,锻炼和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与水平,确保教学水平和技术能力超前企业水平,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教师参加企业第一线的生产实践,使教师感受企业员工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及工作责任感,感受企业先进的管理模式和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使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这样可使教师既承担理论教学,又能承担实践性工作,将企业文化和
管理模式融合到教学中,快速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教学的“企业化”水平和实践技能,优化“三师型”教师队伍。
五、推行学校班级管理实行“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
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随便离岗离职,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主要是学生在校期间对职业道德和责任心的培养不够重视。为了使“学生”尽快转变为企业的“员工”,学校鼓励专业教师、专业班级班主任下企业学习,让教师了解企业的文化制度,提升班主任的管理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堂管理能力。学生在校期间实行班级企业化管理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实质上也改变了传统的教育和管理模式。实行班级企业化管理是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适应社会、适应竞争、实现三自管理为目的的创新管理模式,使学生在学校不但能够学好文化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提升职业道德,适应企业制度化的管理,吸引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对文化、专业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从中领悟企业精神的内涵,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增强工作纪律观念,并积极调动学生干部有效地管理好班级,使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着一种美好向往,促发他们对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一种渴望。“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可以突出学校的特点,在班级管理中,将班干部改为企业干部职务,比如“班长”为“经理”,“副班长”为“经理助理”,“学习委员”为“技术部长”等,提升班级班干部的管理能力,使学生尽早适应企业的管理模式。
六、学校按企业要求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强化学生在校实训实行“顶岗实习”管理制度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达到企业的要求,“顶岗实习”须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学校制定学生“顶岗实习”的日常行为规范并进行严格的管理,采取自我管理和团队管理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学生“顶岗实习”岗位技能训练水平和生产安全,达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的。烹饪专业的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设备、工具、环境开起了实习餐厅,烹饪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变成了“厨师”,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按照菜谱加工出有形的“产品”,酒店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成了“服务生”,按照酒店的高标准为顾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吸引了不少学生和老师光顾,得到了大家一致好评,实训的过程与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完全一致,提升了学生的管理能力、操作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自我约束意识和团队精神。学校完全做到了将学生、学校、企业、社会有效地联系起来,与社会、企业的发展接轨,真正让学生能够“走”得出去,使学生就业与企业需求达成良好对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总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蕴涵着深远的现实意义。结合我校成功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采用校园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和校企合作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把教育与市场紧密结合起来,摆脱学校教育的单一管理体制,建立起面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多元学校管理体制,克服办学模式中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的现象。校企合作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经营,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从而实现校企双方真正意义上的互惠共赢。只要我们在校企合作的道路上不断“上下求索”,认识校企合作对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深刻意义,努力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尝试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路径,就一定会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
[1]刘素婷,论多元智能理论对职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6,(6);
[2]徐洪波,袁晓建.探析校企合作共建的双赢特征和发展思路[J].交通企业管理,2006,(2);
6.专业渗透 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讨 篇六
多年来,软件学院充分利用软件园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不断探讨应用型大学的教育特点,与周边企业深度合作,专业渗透,研究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以“让IT专业学生有尊严地就业”为底限,努力推动学生高质量就业。目前我系已有东软睿道、日立华胜、纬库软件、潍科软件、环球软件等稳定、紧密的学生实训基地十四个,基地基本满足各专业的实训要求。现将近期校企合作工作总结如下:
一、结合专业建设,选择对口优秀企业进行合作。
在合作企业的选择上,我系就学生近五年就业单位所在地域和生源地地域进行调研,将合作企业选定落实在以济南、青岛、潍坊等地为主的知名企业上,展开了一系列的长期、紧密合作。下一步我们将就惠普-济宁国际软件人才及产业基地建设问题,针对我系鲁西南学生居多的现状,提前开展活动,及早打开局面。
二、校企深度合作,共同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1、IT技术发展迅速,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每年都得调整一次,而在IT行业,新技术的应用往往首先是在企业,基本上是“企业拉动高校”。所以我们今年在修订人才培养计划的时候,先后到东软睿道、日立华胜、潍科软件、环球软件、纬库软件等多家企业与一线工程师、人力总监进行座谈,了解目前行业发展动态、技术架构等等全方位的信息,然后由系部专业老师进行人才方案的修定,最后再由企业一线工程师进行审核、把关,好的人才方案就是在这样的不断修改与审核的过程中形成的。
2、每学期的开始,在核心专业课程的教学上,我们都会组织任课教师与企业一线工程师进行“思想碰撞”,就一线开发所需的核心技术点进行指导,并于每学期开设课程设计,以企业的实战项目为载体,以企业工程师为主,系部专业老师为辅共同指导学生完成。
3、得益于寿光软件园的便利条件,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安排老师利用空余时间到潍科软件、环球软件、潍大软件等合作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研发,进行课题研究,加速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挂职锻炼的老师也将ISO9001及CMMI管理理念有效地融入到教学管理中,也将企业一线的研发经验带到了课堂,丰富了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教室也能了解行业前沿知识。
4、充分与企业合作,与企业共建实验室,组建学生”创新创业创意”团队和数字媒体团队。目前我系与工信部软促中心共建物联网实验室工作进展顺利;与潍科软件、环球软件共建的数字媒体等创意团队已投入工作,选拔了最优秀的企业工程师、最优秀的专业老师和最优秀的学生三方共同组成,努力打造“精品工程团队”,瞄准国内、省内大学生高水平学科竞赛,力求取得佳绩。
5、与企业的合作上,我系加强学习、思考、时间和总结,充分借鉴青岛理工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优秀学院的合作经验,通过与东软睿道等知名企业合作,充分借助“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内容,将校企合作深入到教学中,目前已形成了基本的定式:
大一企业认知:学生到潍科软件、环球软件、潍大软件等企业进行实地参观,了解企业文化;系部邀请企业工程师、老总到系部讲座,让学生了解行业现状,专业前沿知识,并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指导学生就业创业。
大二技能强化:大二开始每学期都会邀请企业工程师到学校对学生进行为期两周左右的专项培训和课程设计指导。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短期实训,目前我系大二本科的多名学生通过实训,已经能独立完成四五千块钱的网站制作,受益良多。大三大四阶段实训实习就业:学生实习学年,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推动学生高质量就业,并邀请企业工程师参与指导学生毕业设计,邀请企业人力总监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6、充分与合作单位沟通,在系部设立“纬库奖学金”用来帮助家庭困难学习优秀的学生,同时各合作单位也多次冠名、赞助学院、系部社团活动。邀请了潍科软件李有志等三名项目经理对系部学生就APP、Java、NET三个方向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免费培训。邀请了东软睿道工程师和环球软件工程师免费对学生进行为期两周的课程设计指导,效果良好。
三、积极联系用人单位,多渠道推动学生高质量就业
学生实习年,系部积极与合作单位沟通,“走出去,请进来”,与省内外相关企业联系,邀请企业到系部进行专项见面会,努力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2014年的目标就是为学生提供200%的就业岗位,保证学生高质量就业,同时严格校企合作质量保证体系,力推学生到国内外大型IT公司就业,到500强企业、知名网站就业。
7.校企合作模式下 篇七
1.1 关乎到国家与社会的稳定发展
在2014年3月28日,国家国务院的常务会议部署正式加快了我国职业教育体育的发展速度,并且明确的将高职教育融入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范畴中,针对我国现有的高考制度作出了全面的调整与改善。如今,我国正面临着经济下行的风险,无论是就业率还是就业质量均出现了很大的危机,如果想要尽快的扭转这一局面,我国就必须要从创新高职院校的就业体系着手,尽快构建出一套符合高职学生就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较长时间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以后,高职就业指导体系已经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改进和创新,并且也可以有效的减少由就业率不高而导致的质量忽视行为。长此以往,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会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工作,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一些有效的促进作用。
1.2 关乎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此来进一步促进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尽可能地为高职毕业生提供一个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高职院校需要积极地投身到对新型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上,将区域内的先进企业作为培养高技能水平人才的基础保证,结合当前的岗位需求来设置出相应的专业群,确保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就职企业的认可[1]。
1.3 关乎到大学生人生价值的顺利实现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乐观、积极向上、科学健康的价值观念。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我国的经济结构正在面临着转型与升级,原有的社会状态与风气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尤其是在最近几年,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和普及,越来越多的西方不良价值观念传入到了我国,让很多高职大学生都养成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念。基于此,在高职学生的校园生活中,教育者要提前制定出符合他们未来就业需求与人生发展方向的职业指导规划,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择业心态,摆正自己在社会环境与行业市场中的位置,长时间的处于积极向上的健康状态中。此外,随着高职大学生自我价值的不断实现,他们就会拿出更多的精力投身到和谐社会构建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队伍当中,进而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实现高职大学生群体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现状与问题
2.1 对就业指导缺少应有的重视
高职院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教育者应当拿出更多的精力来投放到对高职学生未来就业的指导工作中。然而,我国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虽然已经开始了对就业指导体系的建设,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却仍然表现出了重视度较低和参与热情度不高的现象。此外,由于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本身是一件非常复杂且繁琐的工作,并且要求指导教师本身拥有比较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工作阅历,很遗憾的是,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教育者并没有达到这一标准[2]。
2.2 就业指导方法过于单一
如今,我国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仍然是以传统类型的讲座式模式为主,并不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展开带有专业特色的职业引导,所以也就会对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带来比较大的负面影响。除此之外,一些高职院校的教育者在开展就业指导讲座活动时,总是会去采用满堂灌式的方法来向学生宣读一些国家与教育部门所颁布的最新政策以及一些教条式的就业技巧,根本无法对高职学生正确价值观念与就业观念的形成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
2.3 就业指导的理论性太强,效果不理想
我国高职院校中的就业指导工作现在仍然以课程教学的模式来开展,比较类似于其他文化类课程的理论式教学。高职学生在面对这些理论知识时只能选择去被动的接受和硬性的理解,根本无法将其有效的应用到就业实践中去。由于高职学生本身就对理论知识有着比较大的反感,所以在通常情况下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和教育者来象征性的学习,严重影响了高职就业指导工作价值的正常发挥。
3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策略
3.1 企业兼职教师要积极参与到专业化的就业指导中
随着校企合作模式的进一步发展,高职院校需要尽快构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就业指导团队,借助企业兼职教师的力量来形成一个专业性较强的就业指导体系。首先,高校管理者要在现有的基础之上调整就业指导团队的人员结构,一方面要选择获得中级以上职业指导师资格的全职教育者,另一方面还要引进一些当地优秀企业中专业的人力资源工作者来担任兼职教师。其次,从就业指导的内容来着手研究,高职院校应该从与自己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中聘请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到校园中进行技术指导,为学生讲解行业中的最新动向,帮助高职学生制定出符合他们未来就业需求的职业生涯规划。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更加明确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从而拿出更多的精力来投身到日后的专业课程活动中。最后,高职院校的管理者还可以聘请企业工作者来到校内成立专业咨询小组,针对高职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进行系统化的估量,并且对他们的学习模式与学习状态给出客观性的建议,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打下夯实的基础[3]。
3.2 通过点面结合的方式来建设就业指导教育体系
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现有的就业指导服务是一项亟待完成的重要任务,就业指导内容的完善需要将专业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地关联到一起,并且还要得到专业教育者、就业指导教师以及企业兼职教师的共同支持。首先,高职院校要聘请行业中优秀的企业家来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未来的职业规划,帮助学生树立起明确的努力和发展目标,进而让他们衍生出更大的学习动力;其次,高职院校应当定期将合作企业中的项目经理与专项负责人邀请到学校中,让他们对本专业的未来就业形势与岗位发展情况来对学生展开系统化的介绍,帮助他们衡量一下自己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准确的找到自己身上所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最后,高职院校还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与多元化的就业服务。由于当代高职学生都是极具个性且喜爱追求独特的95后,因此他们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与追求目标也都各不相同。高职院校中就业指导教师要认真聆听和了解每一位大学生所遇到的就业问题和学习困扰,结合本专业的就业优势来进一步落实因材施教,从根本上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3.3 就业评价体系要以质量为导向
科学化且多元化的就业评价体系是整个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能够从根本上提高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体系的实践水平,同时还能够帮助高职学生更加准确地了解自己身上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首先,高职院校中的就业指导教育者要全面了解毕业生近期的就业情况,根据他们的变化来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方案;其次,就业指导教育者还要进一步加大对专业特色人才的培养力度,要从源头处来着手调整和改进,竭尽所能的让高职院校毕业生可以在行业市场中具有更高水平的核心竞争能力;最后,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教育者还要充分发挥出评价系统的预警,经常性的对自身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展开全面性检验,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摘要:本文针对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就业指导体系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同时结合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体系建设的意义与就业指导的现状,总结出了几点可行性较高的就业指导策略,其中包括企业兼职教师要积极参与到专业化的就业指导中、通过点面结合的方式来建设就业指导教育体系,以及就业评价体系要以质量为导向等,以期能够对我国高职院校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一些具有参考性的意见。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就业,指导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冬艳,王艳伟,刘洪高.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4).
[2]朱胜宇,陈晨.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9).
8.校企合作模式下 篇八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教育;订单式培养
从1998年开始,中国的高职高专教育就得到了跨越式的迅猛发展,区别于普通高等院校,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以企业的岗位需求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15年来,高职教育一直在不断修正着教学的方向和体系,在不断深入校企合作中完善教学模式和内容。本文主要探讨校企合作中订单班模式的特点,以及该模式下汽车销售与售后服务流程课程的创新教学。
一、订单班模式是高职院校向企业输送优质、低成本学生的有效途径
高职教育提倡订单教育,这也是顺应企业要求,力争更好地服务社会和企业的校企合作新模式。作为高职院校的人才接收方,企业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充满期望。企业在用人时,通常会考虑用人成本,而企业岗前培训的成本很大,并且具有一定的风险,譬如悉心培养的准员工在培训结束后就跳槽,这对企业来讲无疑是双重“打击”,即“投入”非但没有“产出”,还无形中为竞争对手培养了人才,所以他们希望招聘到的学生能跨过企业培训环节,直接顶岗工作。“订单式培养”模式正好顺应了企业的要求,不但很好地为企业规避了岗前培训的风险,而且还能实现人力资源的低成本吸入及高质量运作,是目前企业与高职院校深度、紧密合作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为职业教育开辟了新的思路,创造了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局面。
二、订单班培养模式的体系结构
订单班模式下,校企共同承担教学任务,优势互补,为不断跟进企业发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合作平台。企业把岗前培训在时间和空间上移植到了学校,企业的一线人员可共同参与专业建设和教学,学生以企业订单的方式进行培养,通过企业实习、工学结合,共同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发展。具体的体系结构如下:第一阶段,以通识教育为主,兼顾基本理论(一年);第二阶段,以技术基础为主,兼顾企业导向(半年);第三阶段,以技术基本技能为主,兼顾企业文化(半年);第四段,以岗位技能为主,采用工学结合,学校与企业交替(一年)。
三、5+1教学模式,打造校企无缝对接型课程
好的培养模式必须要有好的教学为支撑。以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中的主干课程汽车销售与售后服务流程为例,笔者谈一谈自己在订单班课程上的5+1创新教学。
1.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教学内容
多年的教学中,笔者深刻体会到,案例的滞后对于赶超时代前沿的营销课程,存在很多现实问题,比如课本中引入的案例在几年前还是作为成功案例,而时隔至今已成为了业界的经验和教训。汽车销售与售后服务流程课程对理论和实操的要求都比较高。随着轿车的高速私有化进程,4S店面临的客户群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逐步由感性购买进入理性购买,客户对产品信息的获得能力、对同类产品的比对能力、对产品价格的议价能力等都在提升,这显然对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挂职于企业,才能获得最新最全的产品资料和营销案例,因此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和不断完善必将成为常态任务。
教师利用在4S店进行挂职的机会,为学生获取汽车产品资料和营销方面的一线素材,根据素材,编制、增添和完善相对应的课程内容、课件信息和实训项目。同时,教师也可以借鉴企业的内训方式和内训材料。我们将学生分成小组,课上除了必须讲授的基础理论外,通常会布置一个营销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种企业内训模式、氛围以及岗位内容的不断渗透,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非常有益。
2.根据岗位打造新型营销仿真实训室,逐步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
要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汽车销售岗位的要求,就要将配套的汽车营销实训室进行职业化提升。首先,实训室的布局在参照4S店展厅格局的同时,特别增添了案例讨论的功能。实训室在空间上呈现以实车为中心的环绕式分项区域,这里包括客户接待区、销售谈判区、理论讲授和案例讨论区等几大区域。学生根据课程要求,分模块进行实训。其次,教师精心编写与课程配套的《汽车技术服务流程实训手册》,在每一次实训前,让学生充分了解每一个实训所对应的岗位性质和岗位任务,并在实训中体会任务流程及任务要求。
商务礼仪是该课程的必修内容,但学生一直得不到很好的实训。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实训室的一面墙体,安装2面落地镜,学生在实训时,既能对自己当前的实训状态一目了然,又能及时、有效地按照正规商务礼仪来对照自己的着装、手势、仪态等方面的内容。
汽车售后服务环节的流程性比较强,我们在实训室内增加了预约看板和维修(维护)进程看板,便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另外,为了更好地营造汽车商务展厅的氛围,在实训室里还加装了可替换型KT板、策划操作台、设备及耗材的摆放矮柜、绿化角、信息栏和留言墙。
3.整车实物与台湾智慧教室的结合,真正实现全媒体技术实物嵌入式运用。
台湾的“智慧教室”的引入,使得汽车销售与售后服务流程课程的理论部分更为直观和精彩,新型的媒体平台将实车和多媒体融为一体,让学生围坐在整车边,每一个销售和售后服务流程环节都能互动演示和讲解。对于重点和难点,我们利用照相机直接拍摄,然后传输到电脑,通过智慧软件进行全媒体教学,比如局部的特写式介绍,同类产品的竞品分析。更具特色的是,每位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手中的遥控器终端,与教师的课件进行互动或小组比赛。软件自带评分功能和题目分析功能,通过各类直观的数据图,让教师轻松了解到每位学生对这部分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4.以汽车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进行整车场景模拟演练
“六方位环车介绍”一向是汽车销售与售后服务流程的学习重点,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这个环节上,学生将被分组,每组中还分成A、B两组,A组学生扮演销售顾问,B组学生扮演顾客。学生以实车作为介绍对象,配合相应的演练剧本进行实训。A组学生需要迎合B组学生,进行任意一个方位的产品介绍,然后角色互换。通过实训,学生都能在产品介绍和消费者需求分析能力上得到充分提高。
5.以企业实际的案例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作为教学的补充,对汽车销售与售后服务流程课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利用大三学生在汽车4S店销售岗位的实习之便,为大二的学生提供最真实的教学案例。在案例实训室里,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准备两三个销售或售后案例,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讨论,然后给出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结合理论知识点,给出问题处理的最佳方式。
6.以企业岗位要求为考核标准,将企业员工考核标准考核学生
考核是所有课程的最后一个环节。经过多次课改,我们将突破原来的考核形式,以笔试(30%)+面试(30%)+实操(40%)的模式考量每一位学生。笔试的内容以课本理论知识点为主,面试的题目以案例抽签的方式限定时间进行,每位学生将在5分钟内完成抽题、读题和回答;实操部分的考核以4S店的岗位考核评分表作为学生实践学习的考核要求,学生在实训课后,将按照考核评分表的每一项要求为学生打分,作为他们的实训成绩。这种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应试教育,也避免了学生考试作弊、不重视平时的积累问题。
订单式的培养模式为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提供了融合的契机,同时也为新模式下的教学提出了很多课改的课题。15+1模式并不是一时的创新,而是多年高职教育不断摸索和尝试的结果。要以企业的实际岗位内容为依托,将相关课程的授课体系进行充分分解,达到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深度融合,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真正达到让学生学以致用的目标。只有将“校企无缝衔接”的理念贯穿在每天的教学中,才能真正体现订单培养的优势,为更好地进行产学研结合教育探索出一条高职教育的捷径。
参考文献:
9.校企合作模式下 篇九
一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不少企业家认为参与职业教育“无利可图”,利益驱动不大。因此,在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及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而主动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则明显偏少。
二是缺乏适合我国国情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虽然我国高度重视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从国务院到教育部乃至地方教育部门,都积极引导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但相关配套政策仍没有到位。国家至今未出台对企业实行校企合作的奖励机制,尤其对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利益保护不够。
三是作为校企合作主体之一的高职院校自身的产学研结合能力存在严重的缺陷。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目的主要是获得学校的技术与人才资源,学校只有发挥服务功能,才能引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大多由过去的中专改制而成,师资水平不高,科研能力较弱,对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攻关等帮助不大。在人才培养方面,高职院校多数专业培养的人才缺乏特色,距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尚有较大的差距,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
四是合作层次较低。从实际情况看,大多数高职院校开展的校企合作是短期的、不规范的、靠感情和人脉关系维系的低层次合作。
影响我国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健康发展的因素固然有企业、政府方面的,但作为合作主体之一的高职院校自身合作能力的欠缺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客观分析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对问题的解决作出探索性思考就显得很有必要。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自觉树立市场意识和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强化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职业教育要从根本上得到发展,关键在于以市场需求为主,突出技能人才的能力培养。这不仅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方针。校企合作是平等的合作,因而学校必然要增强自身的合作能力,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支持。这就要求学校在专业建设、师资建设、学生培养、培养模式、教学管理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提升,要从培养目标、人才定位及自身生存发展的角度出发,深刻认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企业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高职教育特色和质量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高职院校要把合作伙伴的兴衰看作自己的事情予以关心和重视,要善于引导企业从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校企合作的长期效益,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趋同点。
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结构体系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只有准确定位,才能不断提高为企业和行业服务的能力和质量,满足企业和行业发展的需要。为此,高职教育必须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专业设置要紧贴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紧贴行业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专业定位的失误会导致学生难以获得实训机会,毕业生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聘用。市场是瞬息万变的,要找准专业定位,专业教研室必须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如相关专业在行业中的需求程度、专业人才的供需状况等,从而适时调整培养目标,制定培养计划,设置相关课程,谋求专业发展的空间。要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专业设置、教学设计、过程控制、教学考核、质量评价及教学建设诸方面,构建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并根据产业需求、就业市场信息及岗位技能要求组建课程群。
拓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工作思路,创新和丰富办学形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内容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拓展的,要以就业为导向,以生产、教学、研发为依托,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学实力,扩大校企互利互惠的结合点,只要是有利于双方效益提升、有利于人才培养,各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形式都可以尝试。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规格、规模、时间等方面存在着多样性和差异性,这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深入行业和企业,开展缜密的调查研究,把握行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规律,以行业和企业的需求实际为依据,因行业制宜,因企业制宜,推行和实施“订单培养”、“合作办学”、“合作办专业”、“合作办班”、“提供单项或特殊技能项目培训”等多种办学形式,采用切实可行的多样化培养模式,为企业进行一对一的培养,以满足行业和企业的`不同需求。 加强学生责任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其主体是学生,学生在活动中的态度和能力对合作办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根据对相关企业的调查,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者认为,高职院校的实习生知识、技能水平和职业道德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具体表现为一些学生缺乏职业道德,价值取向不对,对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一心想当主管、坐办公室,眼高手低,动不动就擅自离职,给企业带来很大压力。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责任心、职业道德、价值观教育,应教育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高职院校在送学生实习前,应当开设实习指导课,介绍企业的文化、规章,在企业做人、做事的正确规范,以及待遇、保险、食宿、交通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应将学生的实习成绩和鉴定纳入学籍管理。
建设一支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攻关、员工培训等方面服务的教师与科研人员队伍纵观国内知名高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成功案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高校中有不少教师为企业解决了许多重大的技术攻关问题,为企业创造了十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而与企业形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相互依存关系。目前高职院校中大部分教师缺乏很强的科研能力,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为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有所突破,通过“内培外引,专兼结合”,全力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建设和完善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体系高职院校应从工学结合对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出发,不断完善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信息反馈系统、评价和考核系统。通过成立校企合作管理机构,全面协调和指导各专业开展工学结合,通过构建办学质量监督机制,对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管理运行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总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顺利实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目前环境下,高职院校要认清形势,妥善处理各种关系,通过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争取通过利益纽带与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工学结合的长久、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喻忠恩.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评析[J].职教论坛,,(4):52-54.
[2]叶伟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对策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9,(4):51-52.
[3]邹林斌.政府、行业在高职教育办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及关系分析[J].教育与职业,,7(21):18-20.
[4]熊荣生.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存问题分析[J].教育与职业,,2(5):37-38.
[5]丁金昌.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校层面的思考及示范院校建设的实践[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3):16-20.
【校企合作模式下】推荐阅读:
校企合作模式11-17
校企合作协议书-校企10-19
校企合作申请09-09
校企合作框架协议08-29
校企合作策划方案11-16
市场营销校企合作07-27
汽车专业校企合作合同08-26
校企双方合作就业合同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