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企业营销道德的缺失

2024-10-11

浅谈我国企业营销道德的缺失(精选9篇)

1.浅谈我国企业营销道德的缺失 篇一

关于浅谈昆明餐饮企业营销道德论文

作为盈利的商业组织,企业是要追逐利益,但是企业无疑患了短视症,只注重自己的短期利益,忽略了广大消费者利益,这种做法行为无异于涸泽而渔、焚林而猎。

相关研究综述。

1.1 企业营销道德相关研究综述。

营销道德的相关研究于20世纪60年代始于美国,在我国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王方华、周祖成认为营销道德是营销活动中企业应遵守的伦理规范。Bartels(1967)认为营销道德是判断营销活动对与否的准则。

营销道德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形成期(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年代),1974年11月美国堪萨斯大学哲学系和商学院共同发起召开了首届全美企业伦理学研讨会,标志着企业伦理学的.产生。第二,成长期(20世纪80年代),该阶段研究范围从传统营销深入到服务营销中。研究国家从美国扩展到其他经济发达国家。研究重点在营销道德评价模型的研究。

第三,全面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此阶段研究地区进一步扩展到发展中国家,数理统计、模糊数学和计算机技术被应用到研究中。

1.2 顾客忠诚相关研究综述。

Copeland(1923)把忠诚的概念引入商业领域,自此学者们开始对顾客忠诚进行了大量研究。对其定义分为态度忠诚论、行为忠诚论和综合论三种。持有态度忠诚论的学者认为顾客忠诚是情感态度的忠诚,是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积极取向、和向他人推荐的意愿。持有行为忠诚论的学者认为忠诚体现在行为上,而非情感上,主要体现在消费者的重复购买次数、忠诚行为持续的时间及购买比例。持有综合论的学者认为是在较高态度忠诚趋向上的重复购买行为。

顾客忠诚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产品或服务质量,Zeithaml认为,服务质量与支付更高价格的意愿和在价格上涨情况下保持忠诚之间是呈正相关。第二,顾客满意,Cardozo认为顾客满意会带动再购买行为。第三,关系信任,顾客认为相比较竞争对手,接受某一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更安全可靠。第四,转换成本,顾客从一个供应商转向其他供应商所要面临的一次性成本。

对顾客忠诚的影响因素,目前研究较多的是以上四种。而对于企业营销道德对顾客忠诚的影响的研究,国内研究甚少。因此关于企业营销道德如何影响顾客忠诚,影响程度如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这极大伤害了消费者感情,带来顾客不忠诚。

2.浅谈我国企业营销道德的缺失 篇二

一、会计职业道德概述

职业道德是从业者在日常工作中开展工作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 是对社会承担的道德责任与义务。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工作者在办理相关业务过程中应当树立的道德意识和行为的总和, 具有自觉性和强制性、规范性和灵活性、程序性和时效性的特点。这些特点要求会计工作者既要遵守会计法律法规, 提高个人的自觉能动性, 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约束, 按照会计核算程序进行核算, 注重效率。

会计职业道德包括诚信、专业胜任能力和谨慎性、遵纪守法和严格监督、厉行节约和勤俭理财等四个方面。诚信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 要求会计工作者将公众利益摆在首要位置, 讲求公正和诚实;专业胜任能力要求会计工作者树立终身学习爱的理念, 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会计专业知识, 谨慎性要求会计从业者在办理业务时保持应有的谨慎, 如实反映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遵纪守法、严格监督要求会计工作人员必须依据国家的财经法规和制度进行会计核算, 对经济活动进行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 发现偏差及时矫正;厉行节约、勤俭理财要求会计人员从人、财、物等各方面降低成本, 节约资金, 注重培养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

二、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现状

(一) 会计造假。在会计职业界, 普遍存在弄虚作假现象

比如, 隐瞒或者虚列收入, 账外设账, 随意改变成本费用的确认, 高估资产, 虚拟资产大量渗透, 将本应当归属于本期的收入提前或推后确认, 随意改变计量方法, 会计科目混乱, 业务处理不规范, 随意改变会计政策, 甚至会计人员亲自参与变造、伪造虚假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资料, 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会计假账盛行。

(二) 背离道德

当国家、公众利益与企业利益冲突时, 会计人员难以坚持准则, 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此外, 部分企业领导不顾法律和道德, 强令、指使会计人员篡改数据、制造假账, 会计人员往往迫于各方压力, 做出违背职业道德之行为, 参与弄虚作假。

(三) 虚假审计

一些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时, 不能严格执行职业道德准则, 无法做到独立、客观、公正, 明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和故意造假行为, 却并不指出, 丧失应有的职业道德, 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 充当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保护伞。

三、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 会计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 我国的会计相关法律不健全,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不完善, 限制了对违法会计行为的制约作用, 在会计人员需要法律援助之时, 不能提供充分的法律保护, 从而挫伤了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的积极性。在实际中, 当会计人员发现不合理不合法的行为时, 较高的举报成本阻止了会计人遵守职业道德的行为。举报成为实力悬殊的较量, 被举报者资源丰富, 举报者往往处于劣势的地位。虽然我国《会计法》明确规定, 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 提高业务素质, 但是对于具体的实施细则却缺乏相应的说明, 降低了法律条款的操作性。对一些经济违法案件, 多数以罚代法, 有事缴纳罚金的数额远低于实际得到的利益, 使得违法人员没有受到法律制裁, 降低了法律的威慑力。

(二) 不良的社会风气

市场经济的今天, 拜金主义冲击着各行各业人员的诚信心理, 在此影响下, 会计人员会产生从众心理, 从而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 因为与群体保持一致才会被接纳, 否则会遭到厌恶和排挤。会计工作人员一旦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 就很容易在失信的大环境下丧失个人的诚信。利益是导致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直接原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物质生产极大提高, 物质财富急剧增加, 道德教育的缺失使得道德观念的发展远远落后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个人拜金主义逐渐滋生。金钱至上的现实侵蚀着人们的内心, 考验着个人的道德底线, 使得多数会计人员选择个人和企业利益第一, 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三) 会计人员的从属地位

当今社会, 会计人员和企业领导之间是从属关系, 企业领导拥有任命和管理会计人员的权利。原则上会计人员是企业的员工也是会计的监督者, 但是实际工作中, 当单位领导授意会计人员做假账时, 83%的会计人员选择服从。企业领导是最高管理层, 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影响会计人员的选择。如果会计人员没有服从领导的意愿, 则会面临下岗的艰难处境, 所以很多时候会计人员不得已而为之。事实上, 会计人员做假账, 收益却在领导身上, 风险主要落在了会计人员身上, 很明显, 会计人员的风险和收益是不对等的, 但是, 你不干自然有人干。会计人员的天然从属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会计职业道德的缺失, 当严守道德底线的力量和违背道德迎合领导力量较量时, 会计人员执行领导的命令逐渐成为主流。

(四)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落后

有研究表明, 会计职业道德缺失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有直接关系。目前, 我国的会计人员培养上,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实践中存在明显缺陷, 学校和企业在培养人才时往往仅注重某方面专业技能的培养, 却忽视对职业道德的教育。以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为例, 我国高校开设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非常少。这样, 学生在校期间无法接受职业道德教育, 无法形成正确的职业标准, 将来工作以后就比较容易随波逐流, 轻易越过道德底线, 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即使是开设职业道德教育的学校或企业, 也只是采取传统的集体灌输式教学方式, 将平时道德的学习等同于普通知识的学习, 难以唤起学员的道德责任感。事实上, 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比较恰当的方式是大力宣传先进事迹, 合理引导会计人员的道德标准。

四、完善会计职业道德的对策

(一) 完善会计法规体系

法律法规是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保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本质上是法制经济。会计法制作为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完善是法制建设的需要, 也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当前我国的会计法规在规范会计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空白地带”, 比如相关法律并未涉足会计舞弊, 此外, 还需要完善对违法行为的惩罚机制, 所以必须首先完善会计法律法规。值得注意的是, 当不能完全利用法律的强制作用时, 应该借助道德加以影响;当道德无能为力时, 可以利用法律制度的强制力推进实施, 两者有机结合有利于对会计职业道德进行规范。

(二) 创建会计道德评价体系

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一方面可以引导会计人员自我评价, 另一方面能够提升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修养。首先, 需要建立具有可操作性、可量化的会计评级制度, 并通过法律约束建立诚信档案, 从而推动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在利用会计道德体系评价会计工作者时, 要重视相应的社会评价, 当某种行为偏离正确的价值取向时, 就会受到舆论谴责, 从而起到弘扬正气的作用。

(三) 优化会计工作环境

鉴于会计人员所处的从属地位, 要求单位领导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接受社会监督。要增加会计工作的透明度, 不仅向上级公开也要向群众公开, 发挥群众的力量, 让职工群众成为监督者,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在选聘人才时, 任人唯贤, 要将会计人员的品德放在首位, 坚持德才兼备。

(四) 重视职业道德教育

通过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将职业道德转化为会计人员的思想和心得, 用内化的意识指导、约束自身行为, 提高道德水平。在校期间, 学校应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 使学生树立诚信理念。对在岗的会计人员进行后续的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其思想境界, 抵制歪风邪气。

摘要: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也是提高会计管理水平的需要。本文首先论述会计职业道德的概念、特点和内容, 然后列举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现状, 进而分析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 最后提出完善会计职业道德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诚信,现状,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孙铁军.试析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现状及原因[J].商业经济, 2009 (13) .

[2]罗雯嘉.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现状审视及对策探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2 (18) .

[3]马浩颜.会计职业道德缺失原因及对策分析[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4 (16) .

3.浅谈我国餐饮企业文化营销策略 篇三

关键词:餐饮企业;文化;营销

一、餐饮企业的文化营销

文化营销以文化价值为纽带将企业内外各方面利益维系在一起,既是满足消费者文化需求的方式也是营造和传播企业文化的途径。实施文化营销可以起到创造差异化、增强内部凝聚力、增进企业外部形象等作用,有效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二、餐饮行业与餐饮文化

餐饮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传承的一种饮食习惯和文化传统。我国的餐饮文化源远流长,反映了人们饮食活动过程中关于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诸多方面的独特文化意蕴。餐饮业是典型的服务行业,具有实物产品和服务产品相结合,生产与消费同时发生等特征。除了饭菜的质量和价格,消费环境、服务态度等因素都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因此,餐饮行业所蕴含的文化传统以及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餐饮企业必须重视品牌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塑造,并通过有效的文化营销提升企业竞争力。

三、餐饮企业文化营销策略

(一)借鉴文化因素,丰富餐饮品牌内涵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与国家的历史变迁、民族习俗的传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消费者很容易对饮食消费中的中国文化元素产生共鸣。因此,企业应该努力寻找产品、服务、品牌与中国文化的衔接点,增加品牌的附属价值,在企业营销活动中借鉴各类文化因素,以此来丰富餐饮的文化韵味。

1.深挖历史和民俗:深入挖掘各个历史朝代的饮食文化精神,汲取民族原生态的饮食文化习俗,从形式到内核进行总结和提炼,保留原汁原味或改良创新,通过就餐环境的装潢设计、服务人员的言谈举止、菜品的选料加工、相关文化节目的现场表演等一系列营销手段给顾客带来难忘的消费体验。

北京的“海碗居”老北京炸酱面馆就是个将地方传统文化与餐饮经营有效融合的典型例子。带着浓重北京腔的吆喝声,身着对襟衣衫、脚蹬圆口黑布鞋、肩搭手巾把儿的小伙计,大理石的八仙桌,红漆实木的长条凳,京腔京韵的北京琴书,地道的北京风味小吃,每一个因素无不映衬出古朴的京味儿文化。在此就餐不仅仅是品尝北京的地方菜品,更重要的是体验北京的地方文化氛围。

2.迎合时尚因素:追求时髦是许多现代人的重要心理需求,在餐饮服务中加入时尚的文化因素往往能够调动起人们的消费欲望。个性、新奇性和娱乐性成为很多现代餐饮企业着力打造的卖点。以各种文化娱乐元素为主题、装潢别致的小型餐厅层出不穷,为满足现代年轻人个性化需求的诸如生日包厢、情侣茶座等特色服务项目屡见不鲜。各式各样迎合都市时尚及生活方式的文化营销方式给传统的餐饮行业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二)以塑造优秀企业文化,推动餐饮文化营销现代企业间差异化竞争越来越趋向于企业内在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体现了一个企业的内在品格、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而文化营销中蕴含的文化因素可以对受众进行价值观和理念上的引导、培育和塑造,与消费者在思想、观念、情感和道德上产生共鸣。因此,塑造优秀企业文化理念,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管理体系,可以为企业进行文化营销活动提供有力保障和动力源泉。

1.树立“真、善、美”的文化价值取向:人类文化活动的终极意义就是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求“真”,要求企业真诚待客,诚信服务;向“善”,要求企业关注公益,承担社会责任,寻“美”,要求企业在服务中融入艺术美感,增加审美情趣。对“真、善、美”的追求使企业文化极易被社会接受和推崇,使文化营销表现出不同于其他营销方式的高品位素质,使营销不仅成为追求经济效益的经济行为,而且成为追求社会效益的文化行为。

山东著名海鲜餐饮集团“净雅集团”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凭借其独特文化管理的实践,在餐饮行业中树立了以文化管理推动品牌文化营销的典范。净雅文化标准包括“灵魂篇、理念篇和标准篇”,分别回答了净雅“将成为什么”,净雅“是什么”和净雅人该“怎么思考、怎么做”。整个文化价值体系围绕“幸福快乐与奉献同在”的核心价值观和“真诚、忠诚、谦虚”的企业核心素质展开,通过制度、流程、考核、审计和信息化等多种手段有效地将“真、善、美”的企业文化价值取向落实到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渗透到每个员工心中,使企业成为优秀文化的孵化器,辐射并影响与企业相关的各个利益主体。

2.注重员工文化培训,实行全员文化营销:文化就是一种对待工作、对待人生、对待社会的态度,企业的文化建设得好,其员工素质自然也会提高。因此,在企业培训活动中加强对企业文化的培训,让优秀的企业文化深深植入员工的心中,体现在员工的行动上,使每一个员工都成为文化的主动实践者、文化的自觉变革者和文化的积极传播者。通过员工这个外界了解企业的“窗口”,传播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直接影响消费者对餐饮品牌的评价和定位。

(三)运用网络营销,扩大餐饮企业的营销市场1.建立网络平台,餐饮企业设计与网友互动的网络行销专案“MSN发烧友”邀请网友加入酒店MSN,以便及时向网友传递优惠信息,像在假日推出全新的促销方案,请网友上线,引起网友回应。这个效果比传统报纸广告效果好,网友更能注意来自MSN线上好友的信息,因此餐厅要创下单月销售多人的佳绩,餐饮网络营销十分重要。

2.运用博客,通过发出帖子来让网友了解一些资讯。例如当餐厅经理发现当日还有座位、服务员人力又足够,只要在自己的博客发出限时、限量的特惠专案消息即可。这样就可以吸引那些特别喜欢打折货的网友。例如:当餐厅某生啤酒剩余较多时,餐厅经理可以发帖子“某某酒店一生啤喝两杯送一杯”等此类信息。一定会有网友询问、登门享受限时、限量的特惠,“结果餐厅经理把生啤酒就销掉了,而且销售过程中他们不可能只享用生啤酒,所以餐厅又赚了一笔用餐费”。

餐厅座位、饭店住房等商品,只要没有卖出去,就是闲置资源,因此餐厅经理当天清点订单,发现有多余存货,就可以利用即时网络平台,帮餐厅招揽“最后一组客人”。如果有人通过回复咨询,短短几秒就可以回复网友,速度、快捷。

四、结语

4.浅谈中国企业文化的缺失和构建 篇四

(2009-07-12 14:59:51)

转载

标签:分类: 企业文化

杂谈

利益之于企业,肯定是必然要重视,并且作为第一目标来追求的,而文化之于企业,对它的重视程度就不会那么响亮了,各种回答不一而足。但是我想说,文化之于企业,套用一句俗话就是,文化之于企业不是万能的,而没有文化的企业是万万不行的。

就拿近期的三鹿奶粉事件来说,60年的品牌价值就是因为产品一时的质量问题,顷刻间轰然倒塌,可05年的苏丹红事件,却为何没有把肯德基之流推倒呢?原因当然有很多,但大家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它的品牌具有生命力,它的生命力来源于它的品牌信仰,即精神层面的核心价值追求。许多国际大品牌,如松下、微软、安利等都有这样的品牌信仰,虽价值取向各异,但都明白企业建立信仰体系的重要性,只有中国人一旦下海经了商,只想着如何赚钱这一件事,中国的企业,即使对企业文化有所涉猎,也只是蜻蜓点水样的走形式。孰不知西方很多企业,甚至包括娱乐电影都有文化及意识形态的渗透,他们的渗透是无孔不入的,继而让消费者不光是买了产品,还让其行为和价值取向也跟着产品发生改变,影响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正所谓,产品不是万能的,可文化信仰却能持久发力。正基于此,来谈中国企业的文化也有其积极意义。

首先先来界定一下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就是将文化概念应用于企业,以解决现代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它主要是通过宣贯“内化”为员工的精神品质,然后又通过员工的行为来外化为企业行为和企业形象,成为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核心内容。根据“企业文化结构模型”,企业文化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即价值观体系、规章制度、行为、物质层。然而中国的多数企业对于企业文化,尤其在价值观体系和行为这两部分,根本就没有发力,其他所谓的企业文化也多是表面文章。下面我列举一下其中的弊病。

一是名片文化。有些企业把企业文化当作是公司对外宣传的“名片”,总认为,文化是做给别人看的,只是企业形象对外光环的一部分,对员工能做到不克扣工资就行了,于是节日里领导看望工作员工,卖不了的产品作为福利发放,或在上面领导参观时组织一场员工联欢会等等,一张张拿出来光彩夺目,可是名片是给别人用的,图片上了报纸,活动作秀了几次,除了企业或是领导者获得表彰之外,员工呢,忙里忙外却没有实质的收获,甚至连集体荣誉感都在折腾和抱怨中一无所有。

一是浮萍文化。这些企业文化如同浮萍一样,叶子碧绿十分好看,但是没有根,一有狂风暴雨,浮萍就会随波逐流,一飘千里。这种文化一般是表现在不少小型企业,生存的压力迫使这些企业不断的攫取利润,建立的企业文化大多数是停留在口号上,文化直接反映着企业的生存现状,先解生存问题才能谈精神追求,这就是它残酷的真实面目。因此,员工流失的比例相当大,培养员工主要是技能,对于精神上的教育比较忽视,不要求员工对企业忠诚,只希望能按时按点完成每月销售任务就行了。文化的主体是人,人员经常流动,皮将不存,皮将附焉。

接下来,我来谈谈形成这样的企业文化的深层次原因。

首先,就是企业领导对企业文化在认识上的偏差。纵观我们中国企业的领导,多半是从一线的工人提拔上去的,多是理科或者工科出身,对于企业文化和宣传这些方面,一个是不够重视,再就是外行。不重视导致企业在这方面的工作缺失,从而形成文化真空,而外行则使整个工作事倍功半。比如一些大的企业集团基于同等规模都有内刊和电视台的考虑,也纷纷上马,又是电视台,又是内刊。然而仔细研究,除了企业时政新闻的播发,和休闲娱乐内容,并没有深度的挖掘一些能够影响员工价值观的内容。而企业在其他媒体上的报道和宣传,也多是自卖自夸式的吹嘘,根本不顾受众的感受,更别提要求他做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大众的价值观体系了。

其次,就是目前的企业在文化方面面临的传承危机。对比上世纪以前的家族企业,他们的创办者能够将家业做成一定规模的企业,必将有一套与众不同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而这套方式方法会随着管理层的相对固定而一直沉淀升华。随着家族成员的继承,那些理念和价值体系也会一直传承下去。对于招收新的员工,他们也是首先建立亲如父子的师徒关系,先进行手把手的严格培训和价值观体系的同化,再进行正式的的工作安排。这样,企业的领导和员工首先在价值观和自我认同上就形成了休戚与共的共同体,这样的企业文化无论是自我认同还是对外弘扬,都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以前的中外著名企业不同,现在的企业多是股份制公司,董事会的股东们一般不参与企业的运营管理,而是聘请职业经理人来打理日常的行政工作,而员工也以聘用的形式在这里工作。和以前的家族企业相比,他们的工作效率高,用工成本低,但是随着职业经理人和员工的更替,企业文化的传承自然无从谈起。

第三,当前流行的价值观体系严重影响了企业文化的建设。我们中国的企业从不缺少优秀的文化,缺少的是对“文化”的运用,过去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现在是半部厚黑行天下,各种各样的成功学、立志学满天飞。我们的成功学教育培训家们是不是在激励的同时,更多的引导一下工作价值体系呢,我们在多方鼓励创业的同时,是否也鼓励爱岗敬业、提升技能呢,是不是也像日本人那样把工作当成一种终身大事呢!没有把工作当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只是把工作当成了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已,导致人心浮躁,加上企业和体制的变动,各企业员工跳槽频繁,流动性过大,这样进行系统的企业文化建设很难开展。

鉴于以上三点因素,那么,企业文化的构建应该从哪些方面开展呢?笔者不才,略述几点,希望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首先,建议国家能够出台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企业和员工之间的“职业诚信体系”。建立“职业成新体系”主要希望达到建立企业和员工的长期合作的机制的目的,这样企业才肯踏下心来花成本来培养员工,从而将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念渗透到员工的理念当中,而不是简单的学习一下规章制度和岗位技能。而员工也能在这种长期合作过程中,真正的将自己和企业融为一体,将自己效力的企业视为生命的一部分,从而也不是简单的学习和机械的适应企业的文化,而是努力开拓自己的事业,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企业文化氛围。

其次,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可以考虑横向发展。传统的企业都是从第二产业的生产制造型企业起家,因此从某方面来讲,他们在企业文化方面优势并不明显。这里,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可以尝试跨领域发展,这样既可以规避将“所有鸡蛋放到一个篮子”的风险,还可以进一步展示自己企业文化的丰富性。这里可以借鉴一下青岛海尔集团的运营模式。众所周知,海尔集团最初是从一家濒临倒闭的生产电冰箱的小企业起步,在张瑞敏的主持下,一步步成长为国际化的企业集团。早在上世纪海尔集团就不仅生产洗衣机、电冰箱、还积极拓宽国际市场,投资拍摄动画片《海尔兄弟》、拍摄广告等,不仅使海尔的企业文化和理念蕴含在寓教于乐的动画世界里,还能因此获得丰厚的利润。

第三,企业可以通过精品的广告将自己倡导的文化理念宣传出去。不用我说,现在各种各样的广告铺天盖地,花样翻新,但是目的仿佛只有一个,就是将产品推销出去,说的更直白一点就是把受众口袋里的钱掏出来为止,处理不合适的话效果不言自明。其实,我们企业投巨资做得广告宣传,做得足够好的话,是能够将促销和宣传企业文化一举两得的。以芬必得在央视做得两则广告为例,一个是公益律师郭建梅的公益广告,一则是阳光学校校长石青华的公益广告,他们两个本身关注的就是中国的弱势群体,而在关注弱势群体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这使他们自身也成为社会关注的对象,在这过程中,芬必得能够给他们减少痛苦。于是广告的效果悄然升华:关注公益律师和阳光学校本身就能在很容易获得观众的认同,而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给他们帮助,进而无声无息的将自己的产品和企业文化理念一并推销了出去。

第四,还可以加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互动和联系,使彼此之间有归属感和认同感。比如,节假日发一些福利品,别小看这福利品,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礼轻情义重”,因为礼品的价值往往是不透明的,这就让员工很难准确地用金钱计算自身的价值。于是,简单的用工与被用工之间往往多了一层情,很多企业口号里总有“用情留人”却往往只浮于口号,忽略了员工节日福利的重要性。

再有一点就是能够增强员工的荣誉感和凝聚力。每个员工都不可避免的有三个圈,同事圈,朋友圈,亲戚家人圈,平日里生活上,跟亲戚朋友谈起来,“我们公司又发福利品了”,“哇,你们公司真好,真有钱,效益不错!”羡慕之情洋溢于表,从而在保障了企业宣传的同时,也增加了他的自豪感和对企业的归属感。

在这一点上,计划经济时代的国有企业做得比较不错。以贾樟柯电影《二十四城记》中的老军工企业四二〇厂为例,记得演员陈建斌饰演的是工厂的车间主任,他的经历代表了许多人对那个年代“单位”的感情。作为工厂的子弟,和工厂的小伙伴长大,当初的初恋、现在的生活都与这个单位息息相关。其实那个年代的人们怀念的,不仅是“单位”的福利和待遇,更是那个时候单位带给他们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以及那份无法割舍的情愫。当年的做法,有许多都值得今天的企业借鉴。

5.新闻职业道德的缺失和拯救 篇五

摘要:

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从业者的灵魂,如果缺失,就不能有效履行其职业责任。当前新闻界之所以出现诸如有偿新闻、虚假新闻,以及媚俗新闻等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新闻工作者职业精神的缺乏,这样不仅做不好新闻工作,而且会给社会、人民和国家造成重大损失。因此,探讨新闻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进而重塑新闻职业道德,对于当前的新闻界来说是一个尤为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

新闻职业道德、缺失、拯救

一.关于新闻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及原因探析

近年来,我国新闻传播事业蓬勃发展,新闻工作者记录着世界上每天发生的事件,追踪甚至改变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先后涌现出许多堪称典范的优秀新闻工作者,他们在不同的报道领域,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为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而尽职尽责。但是,近年来在新闻界也出现了不少新闻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如以新闻做交易、以职谋私、社会责任感丧失以及热衷传播无人性的冷漠新闻等。作为记者,应当通过新闻报道体现社会良知和人性,但是在传媒利益的驱动下,一些记者变成了单纯猎取异常事件的猎手,而不再具有人性和良知。在报道悲惨事件时,他们使用毫无人性的词句描写事实,表现出对生命的漠视。

上述新闻从业者职业精神的缺失、职业操守的沦丧、职业行为的堕落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现实原因的。

首先,市场机制的引入使新闻传媒实行企业化管理,传媒经济效益有所提高,自身获得了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实力。但与此同时,如何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成为一个难题。有的媒体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记者变成了跑业务的推销员。

其次,媒体间的竞争还不够充分,竞争机制未能发挥应有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传媒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旧的格局并没有完全被打破,以报纸为例,“公费办报,公费订报,只

订不看,优劣全包”的情况依然存在,这严重妨碍了媒体在市场上展开充分、公平的竞争。而成群结队地赶新闻发布会,靠红包采访的现象,正是新闻竞争不充分的具体体现。再次,一些新闻工作者没有受到应有的教育,自身素质较低。个别新闻工作者只是把新闻工作当成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当成其致富的手段,以“我为你发报道,你满足我要求”为行为准则,把职业赋予其的话语权为个人所用,完全从个人喜好或者利益取向出发,不顾其应当承担的社会职责。

二.关于如何重塑新闻职业道德

重塑并弘扬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闻职业道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大教育力度,充分发挥新闻工作者的自律功能。作为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应该清楚地了解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而获得有关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就是接受灌输。具体来讲,对在职人员应进行岗位轮训,针对新闻界的现状学习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行业规则,从理念上强化和规范个人行为。对于在校的新闻专业学生,应开设新闻职业道德与职业道德的课程,让其了解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相关内容,通过介绍优秀新闻工作者的事迹,使其深刻领会新闻职业道德的内涵。

总之,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新闻道德观来强化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从思想上和行动上都自觉地按照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真正做一个敬业奉献、诚实公正、清正廉洁、遵纪守法的新闻工作者。

进一步完善奖惩机制,以激励新闻工作者形成高尚的职业精神。新闻界现存的一些不良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与惩罚力度不够有很大关系,因此必须把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要落实新闻职业责任制,着力解决现实存在的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不良广告和低俗之风等突出问题;要加强统筹和规划,进一步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同时建立行

之有效的新闻职业道德评估体系,杜绝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表彰先进,严惩不法分子,逐步建立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和优良作风。新闻职业道德的提升,仅靠规章制度不行,还必须有科学的管理和控制。奖惩机制就是通过对主体利益的调控,积极肯定先进,同时坚决追究不道德行为者的道德责任,对于给社会带来危害的新闻工作者,必须严厉惩处,建立有效的淘汰机制,以促成新闻职业道德理念的形成。在这方面,西方国家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在英、美国家,新闻记者一旦有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行为,就会受到极为严厉的惩处,如《纽约时报》在伊拉克战争中出现假新闻,曝光后不仅当事记者被辞退,连主编也主动辞职。

建立强有力的监督机制,规范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行为。“绝对的 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对社会进行监督的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必

须接受其他监督才不会导致权力的滥用。丧失新闻职业道德和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问题之所以在我国长期存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完善新闻职业道德监督机制的手段和方法很多,诸如行政监督、法律监督、组织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等。与这些手段相比较,行业内的监督更直接、更有效。因此,通过建立新闻评议会组织等形式,加强行业内的监督显得尤为重要。新闻评议会是一种新闻行业自律的监督与仲裁机构,其根本宗旨在于通过行业自律,唤起新闻从业者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维护新闻业的荣誉及良好的社会形象。新闻评议会的建立,有助于加强新

闻界与社会的沟通和了解,有助于树立和维护新闻界的良好社会形象,有助于新闻工作者新闻职业道德的塑造。

6.浅谈我国企业营销道德的缺失 篇六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缺失,造假

会计行业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服务, 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管理者、外部投资者和公众的利益。如果会计信息虚假, 则会造成市场经济的混乱、会计从业者的社会形象受损、会计行业公信力下降, 也间接地动摇了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础。部分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缺失对市场经济秩序的影响不容忽视。职业道德缺失在社会的大环境下究竟有多严重?是什么造成了会计职业道德的缺失, 使得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安于现状, 不思进取, 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 对本职工作没有敬业精神, 追求一己私利, 做假账, 挪用公款, 甚至贪污, 走上犯罪道路?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无疑是摆在国家、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社会大众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主要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以及改善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的对策。

一、职业道德缺失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1. 缺乏敬业精神, 态度不端正

一些会计从业人员对待工作敷衍了事, 少数从业者没有正规的相应证书和资质, 没有爱岗敬业的精神, 缺乏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工作马马虎虎, 随便应付。要改善会计工作环境, 一个端正的态度和爱岗敬业的精神是必不可少的。

2. 会计造假

在当前的会计职业界, 弄虚作假的现象比较严重。有的会计人员没有坚定的立场, 不能坚持自己的原则, 当单位利益与国家、社会公众利益产生冲突时, 会做出违反会计法律制度的规定的行为:虚列或隐瞒收入, 随意改变费用和成本的确认标准, 推迟或提前确认收入, 改变计量方法, 利润的计算方法和分配方法不一致, 随时修改等。更有甚者, 一些会计人员直接参与伪造、变造虚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 并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上述任何一种行为都会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会计假账大量盛行。究其原因, 第一, 投资者和经营者的信息不对称给造假提供了土壤, 投资者对企业的经营现状是通过经营者提供的会计统计信息来了解, 而会计信息完全由经营者自己制作, 这就为造假提供了便利。第二, 企业利益驱动。造假之所以屡禁不止, 一个最主要原因就是会计造假背后存在着巨大的利益链。对企业来说, 通过虚假信息可以取得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有关机关的信任, 因此获得投资、政策倾斜、减少税金支出等经济利益。对单位的管理者来说, 则可以因为虚假的企业利润增长而获得更多的收益。普通员工也可以因此而拿更多的奖金。另外,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造假成本低也是重要的诱因。

3. 挪用公款、贪污

前段时间被媒体报道时冠以“惊天大案”的许杰贪污挪用公款案很好地诠释了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贵州省贵阳市财政局的许杰在担任会计兼出纳的10年中, 采取各种手段贪污公款7 272万元。另外一个例子是交通部财务司综合处雷勋平案。雷勋平自1995年至1998年期间利用自己的职务和向下属单位划拨国家基本建设限额款的权力, 非法挪用交通部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和科技经费共计8 000万元, 受贿31.5万元。此类案例枚不胜举, 且扔在不断上演。这种直接的违法犯罪更多的是会计人员的个人行为, 一方面,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观念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一些人存在严重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 这是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思想原因。另一方面, 法律监督不到位也导致了这种现象频繁发生。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 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 对造假现象的监督不够, 而且对职业道德建设工作也不够重视, 内部监督也缺乏足够的效力。

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改变职业道德缺失现状的对策

1.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监督, 加大造假成本

国家应该加强对会计市场的规范,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修改、完善、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对现有法律法规中一些责任和处罚不明确的条款加以修改;对现实中发生的职业道德缺失现象而没在法律中加以规定的, 要增加相应的规定;对相关人员造假造成的损失, 按照责任大小要求其进行承担, 增加单位负责人的赔偿比例, 不仅在经济上加大处罚, 必要时也要对其进行行政和法律的处罚;对严重的造假案件要在社会范围内加以公示, 综合各种手段加大造假成本。从而在法律层面对造假加以更加严格的监督和惩处。

2. 推广社会舆论监督, 培育良好的会计诚信环境

加强诚信宣传, 树立诚实守信, 爱岗敬业的会计职业道德新形象。社会舆论的监督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网络这种新兴的媒介监督力量, 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揭露和批评更迅速而广泛, 国家应该利用好网络监督的方式, 努力推广社会舆论监督, 以达到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的氛围, 培育良好的会计诚信环境的目的。同时还要以新闻媒体为阵地, 广泛开展会计职业道德的宣传教育, 使社会各界了解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 促进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深入人心。

3. 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和诚信教育

改进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 一方面要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课文化水平, 应在各类会计专业学校开设相关的专业知识课程, 让学生学习会计知识, 提高专业技能, 另一方面, 要对在岗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注重业务知识和职业道德教育并重, 使会计从业者充分认识到职业道德缺失的行为做造成的危害性, 在工作岗位上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最后, 要应发挥社会各单位的积极作用, 引导会计人员积极学习职业道德规范, 使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深入人心。

4. 改进企业治理结构, 完善企业效益评价体系

加强企业管理机制的改革, 完善企业资金模式, 使会计信息的制作过程尽量公开化、透明化, 使其不仅为会计和管理者所熟知, 也应被投资者, 公众以及国家相关部门所掌握, 减少造假及挪用公款等行为发生的机会。同时, 完善企业效益评价体系, 在评价一个企业的发展时, 要更多地关注非账面的信息, 做到主要指标和次要指标相结合, 综合地评定企业的效益。在评价层面引导企业会计信息准确化和规范化。企业应从各自具体环境出发, 依据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一般规律, 针对其内部控制系统运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或漏洞, 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外部会计监管系统也要按照“法律规范、行业自律、政府监督”的思路框架, 建立“以法律法规的完善为准绳、以行业自律为基础、以政府行政监管为主导”的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

5. 增加会计诚信档案及会计诚信公示制度

要建立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 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完善的社会诚信体系和企业诚信档案, 并开放会计诚信资料。完善的诚信体系的基础设施之一是要有一个功能强大而有效的诚信数据库。因为对会计从业者的诚信评价主要是建立在诚信历史的基础之上的。不仅如此, 还应该建立独立而有效的信用评价机构和监督机制, 这方面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发达国家的信用评价机构一般都有一个用于记录企业和个人的相关诚信资料的诚信数据库, 这个数据库可以供不同用户查询, 并收取相应的费用。虽然目前我国的诚信评价机构大部分都有自己的信用数据库, 但还没有做到全面普及, 数据库规模普遍较小, 对会计从业者的诚信评价也缺乏完善的评价方法, 信息往往不够准确及时, 无法满足社会的要求。因此, 我们建议诚信评估机构要注重自身诚信数据库的建设, 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诚信评估机构的评级程序、公示等的监管, 确保所提供诚信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

6. 建立和完善市场退出机制

一方面, 要在立法、执法上加强监督, 对造假相关责任人其追究经济责任、刑事责任, 加大处罚力度;另一方面, 要建立民事赔偿制度, 以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在受到虚假信息蒙蔽时, 可以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 取得民事赔偿。最后, 应该把肇事者驱逐出相关行业, 使那些不遵守规则、不守信用的企业或个人, 出现失真信息行为后要为此付出更多的代价。如对会计造假的上市公司要让其立即退市, 对参与造假的中介机构要进行取缔, 对造假的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吊销资格证书, 不允许其继续从事相关职业等。

总之, 企业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现象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经济问题, 要解决这一问题, 需要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 需要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共同打造一个良好而干净的会计市场, 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保障市场经济的稳定和秩序。

参考文献

[1]陈汉文.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2]徐荣伟.加强会计职业道德之我见[J].职业技术, 2008, (12) .

[3]周红, 林学明.当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思考及教育途径[J].财会探析, 2007, (12) .

7.道德缺失作文素材 篇七

当前,我们社会的道德状况确实堪忧,但人们“缺德”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却必须准确“定位”。追根溯源,再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疗效。即使“彭宇”都是无辜的`,法院判决他们不必为老人们受到的伤害承担责任,结果也仅仅是排除了人们助人为乐的后顾之忧,但是,还不足以形成对助人为乐的正向激励。谁来为老人倒地受伤承担民事责任,这仍然无解。

道德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它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时时刻刻,在人类道德的广阔领域中,扶起倒地老人其实只是其中一朵小小浪花。就是“助人为乐”这一道德律令,其内涵也相当丰富,外延也堪称广阔,扶起倒地老人也只是其中“一件小事”。如果有老人摔倒,有的需要我们伸手扶起,但从救护常识上讲,最恰当的做法应当是给120和公安机关报警,由专业机构来负责处理。我们之所以袖手旁观,不是因为倒地老人可能讹诈钱财,而是因为我们患了社会冷漠和道德冷漠症。所谓“彭宇案”的教训,其实只是一个借口。

最近,武汉有位老人倒地后无人扶起,大家止于围观,舆论认为这是“彭宇案”的恶果。我们可以把“彭宇案”当成不扶起倒地老人的理由,却找不到公共汽车上年轻人不给老人让座的借口。武汉的公共汽车都有2到3排“老弱病残孕专座”,共有4到6个座位,很多年轻人上车就坐在了这些专座上,有人给老人让座,但拒绝让座的人更多。南京有位名教授最近还撰文说,公共汽车座位就应该“先占先得”,老年人应当放弃让年轻人让座的念想。这种情形,用“彭宇案”就解释不通,只能归咎于公民意识淡漠和“缺德”。

现在,大家都在感慨社会诚信缺失、权钱交易、食品商人和医院唯利是图、学校违规收费,其中很多属于制度问题,但归根结底也是一个道德问题,其根源值得认真反思。反思是一个重建社会道德秩序的过程,它需要有宏观的视角,从人性、制度、观念与实践等多角度切入。道德冷漠的人,常常伴有良心上的不安,这时候如果有一个借口,就能给不安的良心带来莫大安慰。这是“彭宇案”的诱惑,我们必须摆脱这种诱惑。(杨于泽)

许博渊

烟台一位73岁老人9月26日晕倒在街上而无人救助,醒来后手举200元钱求助,有青年上前将其扶起,没有拿他的钱就走了。媒体报道后有论者如此评论:“有专家建议加大对‘讹人’者惩处力度,以法律来惩治讹诈者。道理不差,但救人者尚且拿不出证据,又如何拿出被人讹的证据?法律不是万能的,强行介入道德领域未必是什么好事,也管不过来。真正解决‘救人反被讹’,解决类似的老人跌倒之后无奈之下的拿钱‘自救’,关键还是从道德上着手。”他还写道:“如果人人都能献出一片真心,人人都能见义勇为,必然会汇聚成一股社会正义的洪流。”

8.公共领域道德缺失问题研究 篇八

公共领域道德缺失问题研究

摘要:长期以来,公共领域道德缺失的问题被无数人探讨、研究,但是,公共领域道德缺失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研究和了解公共领域道德缺失问题是为了更好的去解决这个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建立道德文明的和谐社会。本文列举了公共领域道德缺失的表现,从分析不文明出游案例来寻找公共领域道德缺失的原因,并探讨了改善公共领域道德缺失现状的措施。

关键词:公共领域 道德缺失 道德文明 和谐社会

中国是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明,中华民族的气息蕴含着五千年的文明底蕴和传统美德。公共道德应该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根深蒂固,应该是永远不会缺失的品性。但是近几年来,各种公共道德缺失的事件相继报道,道德滑坡、道德沦丧、公德缺失等词语铺天盖地,近乎成了我国社会当前道德水平的代言词。如此情况面前,我们应该进行一番沉思反省,我们到底缺失了什么,我们引以为傲的民族文化现在在哪里,什么致使了我国公共领域道德的普遍缺失,而我们又该怎样挽回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一、公共领域含义及基本特征

所谓公共领域[1],指的是与私人领域相对应,公民自由参与公共事务的场所,它明确显示了公民在政治过程中的具有的权益,更是民主表达的公共空间和公共利益的来源。作为现代社会中社会与国家之间相互衔接的一个良好中介,公共领域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德国哲学家尤而根·哈贝马斯在20世纪60年代通过论文《公共领域结构转型》对公共领域进行了充分的阐述。他对公共领域的定义是:“首先可以理解为一个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众的领域;但私人随即就要求这一受上层控制的公共领域反对公共权利机关本身,以便就基本已经属于私人、但仍然具有公共性质的商品交换和社会劳动领域中的一般交换规则等问题同公共权利机关展开讨论。”

当前我国公共领域所呈现出的各种特征,是在特有的社会背景及时代特征中相应作用下产生的[2]。其特征可以概括为现代化、信息化和全球化。这相互联系相互约束的三个方面共同表现了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公共领域的特征。

二、公共领域各方面道德缺失的表现

公共领域是一个很广泛的领域,所以公共领域方面道德缺失也表现在不同的

湖州广播电视大学专科毕业论文

方面。

(一)社会公共生活方面

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中,存在很多的道德缺失现象。比如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说脏话现象,不顾他人当众抽烟现象,不注重保护环境乱扔杂物现象,破坏公共秩序插队现象,就餐时大肆铺张浪费现象等等,这些都是公共道德缺失的表现。这种现象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种群体现象,出现在我国社会公共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体现了我国社会群体的整体道德缺失现状,而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经济高速的发展,让整个社会都陷入了一种盲目、狂热的不健康状态。

(二)社会经济方面

在市场经济方面,这样的道德缺失现象同样严重。近年媒体曝光的虚假广告、伪劣产品案件数不胜数:大头娃娃,三鹿奶粉,双汇肉、地沟油等等食品安全问题,都体现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日益膨胀的物欲引发了道德流失。

不仅在食品安全方面,社会上还存在着其他的虚假产品,假文凭、考试作弊、偷税、虚假广告等,还有多年来让人们一直深恶痛绝但又屡禁不止的盗版,不仅有盗版的商品甚至出现了盗版的广告明星,这些都是我国社会道德滑坡的体现。

社会经济中诚信的缺失也愈来愈严重。人们愈来愈追求物质的富有却丢失了我们最根本的品德。诚信缺失的病毒在持续地侵蚀着我们的国家和社会。诚信缺失,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

(三)虚拟网络方面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公共交流平台。但是,网络的发展在带给社会巨大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的诸多问题[3]。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获得与传递高速化、灵活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安全的网络游戏、虚假信息、网络诈骗等问题。不健康的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带来很消极的影响。他们正处在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阶段,还没有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缺乏一定的判断辨别能力。在繁重的学习生活压力之下,面对眼花缭乱的各类血腥、暴力、色情题材网络游戏,非常容易迷失其中,不可自拔,甚至毁害一生。在浮躁的现代社会,哗众取宠的虚假信息也给社会公共秩序带来危害,给人们造成一定的影响。网络诈骗不仅给社会造成不安定因素更危害他人的财产生命安全。这都是由于公共领域道德缺失造成的。

三、从不文明出游中分析公共领域道德缺失的根源所在

不久前,国家旅游局网站发布了一条警示消息,据韩国济州道警察厅通报,近来中国游客不文明现象和违反韩国法规的行为频繁发生,如横穿马路、在禁烟区吸烟、乱扔烟头等,严重扰乱了当地的社会秩序。

6月16日发生在三亚东海的“暴力合影”更是让人们震惊引人深思,一只

湖州广播电视大学专科毕业论文

受伤的海豚在三亚大东海搁浅,如此情形游客并不是忙着为海豚实施救护,而是纷纷与海豚合影,甚至为“便于拍照”而将海豚抬出水面,最终致使海豚因呛水抢救无效死亡。

我国已进入“大众旅游”时代,而这些不文明的出游行为不但损害了环境和中国游客的形象,也为旅游市场蒙上了一层阴影。时下,对旅游中各种不文明行为,讨伐之声不绝于耳,而想要遏制和消除此种不文明行为,就需要分析其产生根源,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不文明旅游的难题。

知名旅游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说:“旅游作为一种将消费者的需要、认同、情感和文化勾连起来的经济活动,是消费者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的外在呈现。将搁浅海豚抬出水面合影,无非是追求新奇、刺激的心理体验,却在无形之中将海豚至于死亡的边缘。这里面固然有动物保护知识匮乏的因素,但更为关键的,还在于旅游消费文化的偏差。”

这种知识的匮乏,旅游消费文化的偏差体现出我国社会生活和消费文化中道德的缺失。这些不单是游客个人的因素,其根源在于社会体制、文化、教育、社会传统的因素。整体社会道德水平降低,公众对于公共领域道德的忽视,都是导致如此事件发生的原因。

民众公共意识的缺乏和道德准则的偏失,是根植在我们所处的国情和社会背景之下的,受多方面的影响[4]。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考虑:公民教育中、公共秩序维护范畴甚至反思公共空间的狭小和公民参与程度的不足,所有的探究方向都只能得到根本的结论:从根本上抓起,从本质上提高国民素质,从根本上改善公共生活秩序,根除国人社会道德理念的缺失和失范,提高社会整体道德水平。

四、改善公共领域道德缺失现状的措施建议

从各种公共领域道德缺失的社会现象分析可知,公共意识缺乏、法律意识淡薄、道德观念不深以及自身利益至上几方面导致了公共领域中的道德缺失现象。因此应针对这几方面加以改善。道德不同于法律,他并不具备很强的约束性,因此,在教育引导的基础上,还应设立法律给以约束,双管齐下,加以鼓励奖惩机制,由此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逐步提高公众的社会道德认知,改善公共道德缺失现状。

(一)教育引导:建立良好的德育体系

教育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社会道德的传播也应该以教育为中介,通过父母,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教育,实现道德理想和道德习惯的传播发展。从小进行培养熏陶,辨是非分善恶,反复强化反复矫正,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用崇拜的力量引领人们追随道德榜样的脚步,从而达

湖州广播电视大学专科毕业论文

到人人提高道德水平,人人以正身为荣,让社会的道德水平不断提升。

另一方面,要选择性的吸收借鉴优秀的道德文明,继承优秀的传统道德同时大胆的吸收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从而达到最好的道德教育效果,使得全民道德水平得到提高[5]。

(二)社会保障:建立社会赏罚机制

在我国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相分离导致了道德评价与道德赏罚的不公平。社会赏罚机制缺失也是使得道德逐渐下滑的原因之一。有效的社会赏罚机制能扬善抑恶,使人因德而得、因不德而失。这是一种有力的价值导向,能够有效的处理公共领域道德缺失问题。

(三)约束机制:加强公共领域道德缺失的法律约束

当人们对社会公德教育不理解,对遵守社会公德不自觉时,强制性的法律途径来约束公民的日常社会行为是一种必要的手段。法律规范是最起码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要求,它依靠国家强制力实施。通过立法,从具体细节执行上来要求公民遵守社会公德,可以有效的约束禁止非道德行为的滋生和蔓延。例如《民法通则》等相关法律条文中可以写入对诸如破坏公共设施、乱扔垃圾、随地大小便、不孝敬老人以及乱贴小广告等等不文明现象的处罚措施,诸如罚金、行政拘留等等。如此来约束公共领域的道德缺失行为,改善社会道德水平。

(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和环境,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际关系和谐的基本前提。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就是要对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每个人和每个机构的信用状况进行记录,并提供给信用记录的使用者,使有不良信用记录者受到惩戒,使有良好信用记录者得到激励。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能有效改善公共道德缺失现状、提高全民道德水平。

推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健全信用法规、制度和标准化体系为基础,以实现政务信用信息共享和完善征信系统为目标,以推进行业信用建设、地方信用建设和征信市场发展为重点,逐步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构建“激励守信、惩戒失信”的激励约束机制,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和环境,使诚实守信者得到保护、作假失信者受到惩戒,使公共领域道德缺失问题全面改善,逐步提高全民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邹晓莉.公共领域与生活方式[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张翀.公共领域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 [3]刘佳炜,王雅博,吕荣慧.关于网络道德缺失的调查[J].青年记

湖州广播电视大学专科毕业论文

9.社会道德缺失案例 篇九

李昌奎,云南省巧家县茂租乡鹦哥村村民,205月16日,将同村的19岁女子击昏后强奸,之后将此女子与其3岁的弟弟一同杀害,极其凶残。2010年7月15日一审判决:因犯故意杀人罪判处其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犯强奸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并处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民事赔偿家属损失3万元。2011年3月4日,二审结果为故意杀人罪、强奸罪判处李昌奎死刑,缓期二年执行。2011年8月22日,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在昭通市开庭,撤销原二审死缓判决,改判李昌奎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上一篇:空调安装实习报告下一篇:写离家出走记的作文8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