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培训心得体会(共19篇)
1.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一
小学科学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小学科学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2013年9月至2014年7月我利用这一年来星期天休息时间参加了市教研室组织的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培训,聆听了专家讲座、优秀教师说课和专题报告,获益匪浅:教育观念得到了洗礼,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得到了升华,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获得了新感悟,思考问题能站在更高的角度,许多教学中的困惑、迷茫得到了启发解决„„
通过此次科学教材培训,使我对如何进行科学教学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科学和其他学科不同,更注重于动手实验。为此,培训方更是贴心的给我们安排了常见的实验展示,然后让我们自己动手做演示实验,互相交流,使我们更加明确了实验的重要性,明确实验中容易发生的一些误区,如何预防,如何做好这些常规实验。科学实验是研究自然现象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科学课的这些探索性实验,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结果,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更有利于学生深入领会课本的理论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学的兴趣盎然,学的主动,而且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回首培训的日子,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其次,科学课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自然学科,上好科学课不是件容易之事儿,教师应有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学科学,用科学”.每一位科学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使儿童在自然生活中有所进取,感到成功。学生面对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现在的孩子见得多,听得多,接触的也多。思维活跃,知识面广,提的问题也是越来越尖锐。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也是凡人,但碍于情面却不愿承认自己的不懂不会。其实这是一种对学生极其的不尊重,也是对自身的不信任。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满足儿童的要求,并真诚坦白平等地与孩子们形成共同学习的氛围。
通过培训我感觉实施科学的教学策略有以下几点:
1、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职有望,教育学生“从科学的角度提出问题”.2、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在猜想过程中注意学生的思维训练。
3、探究学习应重视教师的指导,把握好探究的时间和材料。
4、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和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
5、多媒体的运用要恰到好处、雪中送炭、画龙点睛。
总之,只有作好科学教学的充分准备,进行精心的预设,才会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才会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才会使学生的能力与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我们的科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2.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二
随着基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 课程目标、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以及教学理念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与以往的传统教学要求相比较, 可以说, 这场教育改革给每位教师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对教师应具备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同时, 就当前高等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来看, 供需矛盾越来越尖锐, 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社会需求量逐年递减, 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从而导致师范生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对于承担着向基础教育工作单位输送教学人才的高等师范院校来说, 如何培养出既具有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 又具有创新精神、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师范生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无疑是我们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解决的命题。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的探索, 许多高师院校的教师已逐步达成这样的一个共识:要培养出能力强、起点高、适应期短的师范生——准教师, 师范技能训练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师范专业学生所具备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掌握的各种教学技能程度的高低最终都必将通过教学行为外显来检验。因此, 大多数院校也都在努力改进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训方法和模式, 试图探索出有利于促进师范生教学能力提高的新途径。尤其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背景下, 如何带领高师院校学生走进新课程, 接受、感悟新的课程观, 促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教学中自觉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 从而实现高等师范教育全面地与基础教育要求对接的目标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目前高师院校师范技能培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教师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理念的普及不足
这次基础教育改革是我国建国以来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但是, 经过这几年的实践, 我们发现许多高师院校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理念的普及是不足的。在许多高师院校教师的观念中, 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培训工作完全应该由承担学科教学论和教学技能训练课程的相关教师担当, 而与自己没有很大的关联, 对新的课程要求知之甚少或根本不知, 他们在教学中仍然延续习惯了的、陈旧的教学方式:以课堂为中心, 教材为中心, 讲课为中心, 围绕考试转, 搞标准化、同步化的教学模式, 使教学成了教师的独角戏, 步入了“老师讲条条, 学生背条条, 考试考条条”的死胡同, 在他们的榜样和示范作用等潜移默化的影响下, 原本就在传统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师范生势必将继续沿袭和传承旧的教学行为。
(二) 对师范技能培训教学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 一些高等师范院校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重视理论课程教学, 轻视实践环节的倾向。首先, 从教学安排角度来看, 长期以来, 高师院校的教学技能训练工作大多是闭门造车, 很少有学校派专职教师到中、小学进行短期培训学习、参与基础教育教学的研究工作, 因而导致高校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基础教育改革的动向。并且在教学培养计划中安排的实训课程学时数相对较少, 以致学生试教的人均次数少得可怜。其次, 从学生自身角度来看, 长期以来在学生中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 轻实践;重智力因素, 轻非智力因素;“学师不爱师, 从师难为师”的问题, 造成师范生职业素质差、教师技能低, 到工作岗位后低起点, 影响教学质量。再者由于近几年来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形式相当严峻, 普通师范院校本科毕业后能到较理想的学校任教的学生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一些学生对毕业后的前景感到悲观, 导致了专业思想不坚定, 对师范技能训练的热情不够高。
(三) 教学力量不强
在一些高师院校中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工作的处境是十分尴尬的。这类课程理论层面的难度虽然相对专业课程较低, 但由于其理论具有时代性强、变化快的特点, 需要任课教师时刻关注教学改革的动向, 不断地适应理论、更新观念, 因而要花费较多的精力;并且还存在着训练过程耗时长、体力消耗大、短期内见效不明显等问题都给教师的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基于这些原因使得那些具有丰富经验、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往往不愿承担这类课程。有的院系不得不指派毫无经验、刚刚毕业、还需别人指导的年轻教师承担师范生教学技能实训指导工作, 这显然要影响训练效果。另外, 专职从事教学技能培训工作的教师人数过少, 教学人员配备明显不足, 往往是一个教师要承担整个专业的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的实训工作, 这势必造成教学效率低、质量差的结果。
(四) 评价标准、评价方式以及培训模式过于随意
由于对教学的评价很难观点完全一致, 总是会存在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 当然在对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评价中总是会或多或少的掺杂任课教师个人的主观看法, 学校对这类课程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等没有像其他专业理论课程那样有严格的要求和明确的规定。但这都不应该成为教师随意进行评价的借口。多年来, 许多教师也一直在试图探索出能够体现客观、公正、合理、全面的评价标准和恰当的方法, 但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还是看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对学生各种师范技能的评价中仅仅凭借主观印象, 没有任何评价依据。
尤应指出的是一些学校对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培训工作没有制定出学生在校四年中整体的培训规划和目标, 仅仅从课程设置角度规定相关科目的授课学期、学时等内容, 忽视了教学技能训练的常规性和连续性。任课教师往往又各自为政, 导致培训模式过于随意。
三、规范训练方法, 构建连续性、多维度的科学训练模式
(一) 构建学习过程训练的连续性模式
由于师范生的教学技能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较长锻炼过程。因此, 应当对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工作制定出完整的计划, 要保证在较长时间跨度内的教学连续性。首先, 要充分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学生个人的特点, 制定出合理培训方案, 规划合格教师每一种技能应达到的基本目标。其次, 根据《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技能训练大纲》的要求, 师范生应该具备的技能主要有:教学语言技能、板书板画技能、教学工作技能和班主任教育管理工作技能等。我们可以把师范生在校学习的四年分为师范技能连续训练的三个阶段, 即理论储备阶段 (在校的头三个学期) 、实践操作阶段 (第四、五学期) 和技能提高阶段 (最后三个学期) 。根据师范生大学四年所学课程的设置情况和课程的特点, 将各种技能训练目标合理分配到各个时段, 构建成四年连续不断的训练模式。
(二) 形成训练角度的多维化
1.规范常规训练纵向维度
对于那些不涉及理论指导的师范生应具备的基础技能 (如普通话水平、硬笔字书写规范、组织管理工作能力等) 的训练工作, 在师范生四年的大学学习中, 要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个人素质因材施教, 规划出能够体现师范生个性特点的训练目标, 同时制定出不同阶段的考核要求, 力争使每个学生的薄弱点经过四年的强化训练能够得到较大的突破。如在大学的四年期间, 采用班干定期轮流制, 每个同学都能参与班级事务的管理工作, 使每个人的组织管理能力得到训练, 并在到届任满时给以考核评价而得成绩。
2.突出课内训练核心维度
师范生教育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主要来自于专业理论课程和教育理论课程学习的这一教学的核心环节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师范教育的特点, 强调教学的示范性和规范性, 让学生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和教材变化的特点, 尤其要注重结合基础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在理论层面进行引导, 在课内为学生更多的提供教学技能训练的机会。例如,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要既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上, 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使教学双方, 各尽其能, 各得其所。可以采用导学式教学结构:自学—议论—精讲—演练—总结。
(1) 自学:
预习、阅读感知 (看演示或优秀教师、毕业生的观摩课的录像等) 。
(2) 议论:
针对自学中发现问题, 引导学生互相探讨、讨论研究 (思考、锻炼表达能力) 教师辅导答疑。
(3) 精讲:
精要之点、升华、示范。目的在于诱导、点拨、示范、归纳、教师作画龙点睛, 少而精地居高临下地讲解。讲清教学重点、难点、进行示范操作, 引导学生观察、模仿探索。
(4) 演练:
练习作业.实验操作及试讲, 检查反馈评改。
在复习当堂所学内容之后, 进行相应作业的练习、巩固知识, 并使之得到运用和发展, 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技能。同时也可及时反馈, 发现不足及时弥补, 反复演练。
(5) 总结评价:
总结单元知识学习运用情况, 掌握训练情况发现不足, 及时弥补。
3.促进实践活动横向维度
根据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 从入学开始, 身兼教师角色, 还应在不同阶段多次组织师范生到实习基地进行观摩、请优秀教师报告, 组织师范生备课、上课, 引导师范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学习教学论。组织学生参加班级内部的、本学院的和全校的教学技能大赛活动。这样可以使学生增加来自基础教育一线工作教师的指导和担任大赛专家评委们点评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还能从实战的角度出发自觉地进行横向的比较、审视自己的教学能力与基础教育教学要求以及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 引导师范生根据“敬业、精业、勤业、乐业”的要求, 反复进行教师基本功训练, 训练师能、磨砺师志, 落实教学目标的知识点、能力点、技能点、德育点的诸项要求, 把教书育人落到实处, 从而激发他们参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热情。
4.挖掘网络互动时空维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对它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强, 已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我们的教学方式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拓展教学时空。由于师范生教学训练和实践活动总是要受到时空的限制的,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微格系统, 让师范生不但在课堂上可以接受教学指导, 在课堂下, 也可以自行进行教学科目练习与技能培训。例如, 我们可以通过在线教学与评价的模式, 让师范生第一时间接受身在基础教育教学第一线优秀教师的指导, 这样, 不但可以增加师范生实际接受训练的时间, 还可以让他们更加直接地了解基础教育教学的要求与特点。同时, 还可以利用MSN、QQ、BBS以及Email等现代网络通信工具, 构建一个学生与学生之间, 学生与教师之间实时与非实时的全方位协作的学习与交流环境, 为师范生职业技能教学搭建一个更广阔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阎金铎, 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北京:高教出版社, 2003.
[2]雷洪.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关文信, 毕凤祥, 韩艳华.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4]黄臻晓.新课程背景下师范生教学基本技能的培养[J].教育探索, 2007, (1) .
3.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培训体会 篇三
我很荣幸能够参加这次的2011年版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培训,每一讲解都让我受益匪浅。自从小学开设英语以来,我伴随小学英语一路走来,亲眼见证了英语教材的变革。伴随着标准的完善化,教材经过四次的改革,我觉得有必要谈谈新旧两版《英语课程标准》的区别:十年前的《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性不够突出,对小学英语的具体学习内容目标要求得不够具体,小学阶段词汇表、语法项目没有分别列出;对小学英语教学和评价指导力度不够,缺乏可操作性建议和案例等等。那么《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优点在于:
一、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
1.更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修订稿中首次将英语课程的性质界定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语言学习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加强人格品质和道德情操的修养。为全面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打好小学基础。
2.更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修订稿在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更注重了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体现在基本理念的调整和课程内容的设置及各级目标的描述中,让学生经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渐进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清晰可见的教学目标使人一目了然
就小学英语教学而言,修订稿在对原有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目标微调的基础上,在技能教学参考中,对各项技能教学的目的、技能要求以及主要活动都给予了分级描述,还明确了小学阶段语法教学的内容与要求,列出了小学阶段应掌握的423个基本词汇,这些也是以往教学中老师们感到比较模糊或困惑的地方,这次课标的修订能使老师们在教学中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
三、具体可行的教学评价给了教师工作的方向
课标对于一线老师而言,不仅是理念的引领,也是方法的指导,老师们看了后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如实施建议中对教学和评价都给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建议,同时评价方式与方法的举例非常详尽,不仅列举了各项技能不同级别的评价方案,还有对评价方案的评析,对老师们在教学中的评价操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带着实际工作中的些许疑惑,带着想要了解新课程标准做了哪些调整的心情,带着希望能通过解读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学的美好愿望。新课程基本理念还是六大点,但做了修改与补充。2001版课标强调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2011版课标强调以学生为本,重视英语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而非仅概括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理念更先进,更具体了。2011版课标还体现了英语学习的人文性,目标更清晰,更有指导意义。
特别是听了刘丽娟老师精彩的课标解读后,我对如何更好地安排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特别是对学生综合语言训练课的教学有了很多新的想法和体会。我觉得如果我们经常在做这样的事,经常在教学教法上进行探索,我们的脑子里会有无穷无尽的新点子,但我们如果没有过多关注这方面,可能我们慢慢就会觉得越来越困难,加之我们的学生听课不积极,接受知识不主动,学习效果方面就会不太理想,可能原因就是我们在备课上花的时间和心思还不够,或者说理念理解还不到位。下面就简单的说说我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英语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应该不断提高
作为小学英语教师,我个人觉得必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口语通畅流利,语音语调正确尤为重要。因为小学阶段儿童的模仿力很强,而此阶段正是儿童形成正确语音语调的关键时期。所以教师的语音语调直接影响学生以后的发音正确与否。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加注重自己在这方面能力素质的提高培养。
二、教师应该加强课堂结构的组织
通过学习,我从中吸取了一些新课程的理念。如:对于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评价活动设计、教学中学习策略的设计与规划。对英语新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也有了一些较为全面较深入的理解。多数时间里,课堂教学不该是教师讲解,学生倾听的过程,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互动;教师不是机械的教,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学生不是机械地记忆知识,学会运用所学英语语言知识去做一些具体的事情。学习应该是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实现目标。通过学习,我也深感压力重重,责任重大,需要不断地努力,继续深入学习才能扩展知识,提高自身水平,才能够更好地实施全新的新课标下的实际教学工作。这次的培训,使我深深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方向。
三、灵活运用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刘丽娟老师的讲解,是从学生的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有计划地组织形式多样的英语活动,把所学内容与身边的人物结合起来,学生倍感亲切,实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大大增强了。
4.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四
培训心得体会
大石头镇一小学 张兴丹
2018年4月18日我有幸参加了2018年全州小学科学一年级新教材教学研讨暨新课标培训会,一线科学教师170多人一同进行了专题研讨。会议由延吉教师进修学校小学科学学科教研员许京爱主持,延边州教育学院小教部主任金兰致开幕词。会上,来自延吉市小营镇中心小学校的张思宇老师和光华小学的霍琦老师分别执教《谁轻谁重》《观察一瓶水》,课堂精彩纷呈,这是基于新课标和新课程下的两节优秀的科学课,教师对课标和教材的精准把握,让我学习了很多,使我理解了让学生的学习应由扶到放,逐步深入。在这俩节课,我看到了老师亲切的语言,欢快的动作。幼小衔接自然。张思宇老师的课,教学思路清晰,能够通过实验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上,也是非常的用心,木块与塑料块的大小形状相同,参照物选择回形针,同材质的橡皮等,使实验过程体现出科学性与严谨性。
随后,延吉市进学小学科学教师虞金萍以《我们周围的物体》为例,对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材进行了解析,就教学目标的落实给予与会教师具体的建议。
延边州教育学院小学科学教研员金一做了《正确理解课标,追求教学质量》的专题讲座,从低年级开设科学课程的意义、教材的体系、教学中应注重的事项等方面对课标进行详细地解读,并对与会教师提出要求,尊重学生年龄特点,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上好科学课。金主任对科学教学解读强调的求真、求美很是触动我的思绪,受益良多。
5.小学科学修订教材培训资料2 篇五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
一、关于十字花科植物的知识
草本。茎叶互生,少数对生,无托叶。花两性,辐射对称,常排成总状花序;萼片4;花瓣4,十字排列,基部常成爪状;花托上有蜜腺,常与萼片对生;雄蕊6,4长2短,分离或结合成对;子房上位,柱头2,胚珠多数。长角果或短角果,2瓣开裂,少数不开裂。种子无胚乳,子叶弯曲或折叠状。我们常见的十字花科植物有油菜、卷心菜、大白菜、青菜、大头菜、芥菜、萝卜、大青(根作为板蓝根入药,对病毒感染有良效)等。
二、花的知识
(一)花的组成部分:花一般由花梗、花托、花被(包括花萼、花冠)、雄蕊群、雌蕊群几个部分组成。
1. 花梗:又称为花柄,为花的支持部分,自茎或花轴长出,上端与花托相连。其上着生的叶片,称为苞叶、小苞叶或小苞片。
2.花托:为花梗上端着生花萼、花冠、雄蕊、雌蕊的膨大部分。其下面着生的叶片称为付萼。花托常有凸起、扁平、凹陷等形状。
3.花被:包括花萼与花冠。
(1)花萼:为花朵最外层着生的片状物,通常绿色,每个片状物称为萼片,分离或联合。(2)花冠:为紧靠花萼内侧着生的片状物,每个片状物称为花瓣。花冠有离瓣花冠与台瓣花冠之分。既有花萼又有花冠的花称为重被花(如月季),仅有花萼或花冠的花称为单被花(如芫花),即无花萼又无花冠的则称为无被花(如杜仲)。
4.雄蕊群:由一定数目的雄蕊组成,雄蕊为紧靠花冠内部所着生的丝状物,其下部称为花丝,花丝上部两侧有花药,花药中有花粉囊,花粉囊中贮有花粉粒,而两侧花药间的药丝延伸部分则称为药隔。
雄蕊的类型:
1)分生雄蕊:即雄蕊多数,彼此分离,长短相近(如桃)。
2)四强雄蕊:即雄蕊6枚,彼此分离,4枚较长,2枚较短(如油菜)。
3)二强雄蕊:即雄蕊4枚,彼此分离,2枚较长,2枚较短(如茺蔚)。
4)多体雄蕊:即雄蕊多数,于花丝下部彼此联合成多束(如金丝梅)。
5)二体雄蕊:即雄蕊10枚,于花丝下部9枚彼此联合,另1枚单独存在,形成2束(如葛)。
6)单体雄蕊:即雄蕊多数,于花丝下部彼此联合成管状(如黄蜀葵)。
17)聚药雄蕊:即雄蕊5枚,于花药,甚至上部花丝彼此联合成管状(如半边莲、旋覆花)。
5.雌蕊群:由一定数目的雌蕊所组成,雌蕊为花最中心部分的瓶状物,相当干瓶体的下部为子房,瓶颈部为花柱,瓶口部为柱头,而组成雌蕊的爿片则称为心皮。若将子房切开,则所见空间称为子房室,室的外侧为子房壁,室与室间为子房隔膜,子房壁或子房隔膜上着生的小珠或小囊状物为胚珠,胚珠着生的位置为胎座,胎座的上下延伸线是为腹缝线,而腹缝线的对侧则是背缝线。
(二)花的类型:
1.从组成划分有:
(1)完全花:即各部组成齐全的花(如月季花)。
(2)不完全花:即缺乏其中某一或数个组成的花(如杜仲花)。
2.从性别划分有:
①两性花:即同时具雌蕊与雄蕊的花(如旋覆花的管状花)。
②单性花:即只具雌或雄蕊的花(如旋覆花的舌状花)。其中又有下列三种情况:
1)雌雄同株:即雌花与雄花同时着生在一株植物上(如蒲草)。
2)雌雄异株:即雌花与雄花分别着生于不同株的植物上(如大麻)。
3)杂性同株:即雌花、雄花、两性花同时着生在一株植物上(如番木瓜)。
(3)无性花:即不具雌蕊及雄蕊的花:(如矢车菊的漏斗状花)。
2. 从对称性划有:
(1)辐射对称花:即具有两个以上对称面的花(如芫花)。
(2)两侧对称花:即只具有1个对称面的花(忍冬)。
(3)不对称花:即没有对称面的花(如马先蒿)。
(三)花序:花在花枝(花轴)上排列的方式称为花序。花轴有主轴与侧轴之分,一般由顶芽萌发出的为主轴,由腋芽萌发出或自主轴分枝出的为侧轴。花轴又有长短之分,花轴的节间长的为花轴长,花轴的节间短的为花轴短。
花序的类型很多,主要根据主轴顶端是否能无限生长,(或花开放的顺序)、主侧轴的长短、分枝状况及质地等来划分。通常分为无限花序、有限花序及混合花序三大类。
(四)一般情况下,种子植物的花是果实和种子的“前身”和“载体”。一个有性花分花鄂、花托、花瓣、雌蕊、雄蕊、柱头等。有的花有雌雄之分,称雌雄异株;有的花雌雄一体,称雌雄同株。有的花自己的雄蕊上的花药就能使雌蕊受精,称自花受粉;有的花需要其他的同种花药才能受精,称异花受粉。
(五)受粉的过程是:雄蕊成熟后,花药经风、水、昆虫等载体落到雌蕊的柱头上,萌发花粉管,把精子送到里面受精。因此,由风做载体受粉的称风媒花;有水做载体的叫水媒花;有昆虫做载体的称虫媒花。
(六)一般情况下,我们见到的为风媒花、虫媒花两种。风媒花特点是花药多,花不香,花蜜少甚至没有,花的颜色也不艳丽,如常见的玉米、高粱等;虫媒花特点是花药少,花香,花蜜多,花色艳丽,花型上有个别形似某些昆虫雌虫,以诱导昆虫前来采食花蜜或交配。
三、一般的植物种子由种皮、胚和胚乳三部分组成。本教材将蚕豆种子的构造笼统分为种皮、胚芽、胚根、子叶等部分
四、青蛙
两栖动物,经常在水里活动,可以消灭大量的庄稼害虫,因此要保护青蛙。每年四五月间雌蛙在水里产卵,一次产卵几千粒。许多卵粘在一起成为卵块,浮在水面上。经过一个多星期,卵孵化成小蝌蚪。蝌蚪形状像小鱼,也用尾巴游泳,用鳃呼吸。蝌蚪在水里逐渐长大,先长后肢,后长前肢和肺;尾巴逐渐缩短,鳃逐渐萎缩;最后尾巴消失了,肺长成了,这样大约经过一个月,蝌蚪就变成了小青蛙。此外,蝌蚪有两种,一种是青蛙卵孵化成的,一种是癞蛤蟆卵孵化成的。
五、蝴蝶的卵
蝴蝶卵是蝴蝶发育的第一阶段,亦称胚胎时期。卵的结构相当于一个大型的细胞,内有原生质和核外,还包含大量的卵黄。精子进入卵内后,与卵核结合发育成为胚胎,卵黄是胚胎发育的营养物质。卵壳中央有一小孔叫卵孔,是精子进入卵内的通道,亦称精孔。有些种类的卵孔并不直接穿通卵腔,而在卵壳内壁着生有中空的卵孔侧枝若干条,它一端连接于卵孔底部,另一端开口在卵腔内,呈辐射状排列在卵孔之四周,成为精子进入卵腔的通道。
卵壳表面有的非常光滑,能显珠光,有的十分粗糙,且有多种雕刻状纹饰,更有在卵表黏覆鳞毛的等等,常因虫种而各不相同。卵的形状则形式各异,有圆球形、馒头形、扁圆形、梨形和纺锤形等。卵有单个的,也有成片或成堆的,更有叠置成串的。至于卵的色彩则有橙、黄、绿、白等色,并且随着发育阶段和种性的不同而呈显出多种特定纹彩,绚丽多姿,美不胜收。总的来说,卵形卵色千变万化,可以作为鉴别虫种的一项辅助特征。
六、罗非鱼
热带有一种罗非鱼,以口作摇篮育儿。繁殖季节,雄鱼依靠胸鳍和腹鳍的扇动,拨开河底的泥土,形成一个巢穴,把雌鱼引入穴中。雌鱼就在穴内产卵,雄鱼跟着射精。然后,雌鱼把受精卵都吞入口中,让它们在口里孵化,直到发育成鱼苗,小鱼才从妈妈的口中游出来。
七、动物传播、风传播、水传播、弹射传播
1、靠水来传播
椰子:靠水来传播,椰子成熟以后,椰果落到海里便随海水漂到远方。睡莲:睡莲的果实成熟后沉入水底。果皮腐烂后,包有海绵状外种皮的种子就会浮起来,漂到其它地方。
2、靠小鸟或其他动物来传播
樱桃、野葡萄、野山参:靠小鸟或其他动物把种子吃进肚子,由于消化不掉,便随粪便排出来传播到四面八方。
松子:是靠松鼠储存过冬粮食时带走的。
3、靠风来传播
红皮柳:是靠柳絮的飞扬把种子传播到远处去的。
4、还有机械传播种子的方法
凤仙花:凤仙花的果实会弹裂,把种子弹向四方,这是机械传播种子的方法。还有许多的豆类植物都是用机械传播种子的。
八、孵化小鸡的知识
鸡胚胎母体外的发育,主要依靠外界条件,即温度、湿度、通风、转蛋等。
(一)温度
温度是孵化最重要的条件,保证胚胎正常发育所需的适宜温度,才能获得高孵化率和优质雏鸡。
1.胚胎发育的适温范围和孵化最适温度 鸡胚胎发育对环境温度有一定的适应能力,温度在35~40.5℃(95~105F),都有一些种蛋能出雏。但若使用电力孵化器孵化,上述温度不是胚胎发育最适温度。在环境温度得到控制的前提下,就立体孵化器而言,最适孵化温度是37.8℃即10F。出雏期间为37~37.5℃。
2.高温、低温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1)高温影响 高温下胚胎发育迅速,孵化期缩短,胚胎死亡率增加。雏鸡质量下降。死亡率的高低,随温度增加的幅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而异。孵化温度超过42℃,胚胎2~3小时死亡。孵化5天胚蛋孵化温度达47℃时,2小时内全部死亡。孵化16天的在40.6℃(104F)温度下经24小时,孵化率稍有下降;43.3℃(110F)经9小时,孵化率严重下降;在46.1℃经3小时或48.9℃(120F)经1小时,则所有胚胎全死亡。
(2)低温影响 低温下胚胎发育迟缓,孵化期延长,死亡率增加。孵化温度为35.6℃(96F)时,胚胎大多数死于壳内。较小偏离最适温度的高低限,对孵化10天后的胚胎发育的抑制作用要小些,因为此时胚蛋自温可起适当调节作用。
3.变温孵化与恒温孵化制度 目前在我国关于鸡孵化给温有两种主张:一种提倡变温孵化,另一种则采用恒温孵化。这两种孵化给温制度,都可获得很高的孵化率。
(1)变温孵化法(阶段降温法)变温孵化法主张根据不同的孵化器、不同的环境温度(主要是孵化室温度)和鸡的不同胚龄,给予不同孵化温度。其理由是:①自然孵化(抱窝鸡孵化)和我国传统孵化法,孵化率都很高,而它们都是变温孵化;②不同胚龄的胚胎,需要不同的发育温度。
(2)恒温孵化法 将鸡的21天孵化期的孵化温度分为:1~19天,37.8℃;19~21天,37~37.5℃(或根据孵化器制造厂推荐的孵化温度)。在一般情况下,两个阶段均采用恒温孵比,必须将孵化室温度保持在22~26℃。低于此温度,应当用废气、热风或火炉等供暖;如果无条件提高室温,则应提高孵化温度0.5~0.7℃;高于此温度则开窗或机械排风(乃至采用人工送入冷风的办法)降温,如果降温效果不理想,考虑适当降低孵化温度(降0.2~0.6℃)。
九、概念
繁殖是一切生物生命过程的共同特征。
生物体器官的结构与其所具有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动植物具有多样性。
油菜花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
油菜花有一个生长变化的过程:花蕾-开花-凋谢-果荚。
不同植物的花是各种各样的。
四部分都有的花叫完全花。缺少一部分或几部分的花叫不完全花。只有雄蕊,没有雌蕊的花是雄花。只有雌蕊,没有雄蕊的花是雌花。但花不会又缺雄蕊又缺雌蕊。
植物的花有生产种子繁殖生命的作用。
植物繁殖新生命的主要过程:花的雄蕊产生花粉,传播到雌蕊上使胚珠受精,然后形成果实和种子。
不同植物的果实有很多不同,但果实里都有种子。不同植物的种子也有很多不同。
不同植物的果实和种子在形态上是不同的,它们各有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的方式。
果实和种子的结构与种子散播的方式是相适应的。
植物把种子散播到远处,有利于生命的延续。
蚕豆种子由种皮、胚根、胚芽、子叶等部分组成。
种子可以发育生长成新的植物,胚芽长成茎和叶,胚根长成根。
子叶有提供种子发芽所需养料的作用。
6.小学科学培训心得体会 篇六
满怀着喜悦的心情,携带着对教好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渴望,3月28日和29日两天,我有幸参加了县进修校举行的国培送教下乡培训。听了三位老师“创新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的专题讲义,每天的感觉是幸福而又充实的,因为每一天都要面对不同风格的名师,每一天都能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碰撞。
目前全方位的新课程改革很多时候让我们无所适从,我们很多时候感到茫然,感到束手无策,而这次培训学习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但这两天里,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全新的教学舞台。
其实,培训是一个反思进步的过程。两天的培训学习是短暂的,但是给我的记忆和思考却是永恒的。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学到了新的教学理念,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
此外,我还认识到:一节好的科学课,新在理念、巧在设计、赢在实践、成在后续。一节好的科学课,要做到两个关注:一是: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关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是一节成功课堂的必要基础。二是:关注科学:抓住科学的本质进行教学,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验证的过程中有机会经历科学化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科学,乐学、爱学科学。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做的是:
第一,自我反思。对于科学教师来说,只有反思性学习才会有效的促进自我更新取向的专业化发展,才会把更多更优良的课带给学生。教师的经验也并不能自动成为教师学习和培训的资源。只有实践加反思才会使经验成为教师学习的资源。教师的经验好比宝库,开启的钥匙就是反思,从以往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得失。
第二,不断学习。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学海无涯,处于“知识爆炸”时代的学生们,无论在知识的来源渠道,知识的种类范围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方面,都非同寻常。这就要求教师在不断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前提下,不断学习,使自己具有“一桶”源源不断的“活水”。明代思想家黄宗羲曾说:“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之过矣。”教书育人是一项重大的严肃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敷衍马虎,因此,教师应当勤奋学习,走在时代和学生发展的前头。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是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劳动者,必须有真才实学。面对当今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飞跃,以及学生成长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挑战,教师如果不强化“自育”意识,力学苦练,做到“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恐非易事。因此,教师要勇于和勤于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素质,要以科学的施教知识,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把教育理论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使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完整地统一。
第三,加强交流。他人直言不讳的意见与建议可能是发现不足、认识“庐山真面目”的有效途径。要听真言,要想听真言,更要会听真言,久而久之对我大有裨益。
7.农村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现状调查 篇七
一、科学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都不重视小学科学课的教学, 在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心目中永远是语数英占居首位。具体表现在:
1. 学校在科学教师安排方面: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 各农村学校仍然把科学课列在副科之列, 因为不是主课, 其地位自然明显低于语文、数学、英语等所谓主科的大学科。学校安排教师任课时, 优先安排语数英三大主科, 忽视科学课教师配备。所以, 多数农村小学科学教师是兼职, 难得一见的科学专职教师, 其年龄一般偏高, 年轻教师少且多为班主任, 只有年纪大或身体有病的老师, 学校安排他当专任科学教师。
2. 在科学教师教学要求方面:
许多乡村学校对科学课教师的备课、上课不做要求。结果, 多数教师备课应付, 有的教师甚至不备课。科学课堂经常上成科学阅读课。一节课可以上几节课的内容, 而且教学进度快, 教学不讲究教学方法。
3. 在科学课教学时间方面:
因科学课教师兼职多, 多数学校都存在着对科学课的挤课、占课现象, 特别是期中、期末考试前一个月, 各学校科学课多数停上用来复习语数英。
4. 在教研方面:
各乡村小学语数外教研组经常组织教研活动。如教师业务检查、集体备课、公开课评比等。由于科学课的地位和教师编制, 各校没有设立可以相互交流的科学教研组, 大大限制了小学科学教研活动的开展和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5. 在家长方面:
多数家长认为科学课不影响孩子以后的升学, 学不学无所谓。其表现:一是学生家长对于学生的科学课学习不闻不问。二是家长忙于工作, 没有时间学习科学知识, 更没有几个家长有兴趣与孩子共同做科学小实验。
6. 在学生方面:
科学课考试开卷并且没有实验操作方面的考试, 课后也不用做家庭作业, 学生学习没有负担;教师随便占用科学课上语数英。即使上科学课, 课堂纪律也没有上语数英时的正规, 可以谈笑风生。这就造成了科学课在学生心目中不重要的地位。
由以上几点可以看出, 垫江县的部分农村小学, 科学课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科学课教师科学素质低
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要上好科学课, 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 良好的学科技能。通过调查可以看出, 垫江县农村小学的部分科学课教师科学素质低, 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科学专业知识方面:
一部分科学教师不是科学专业甚至还不是学理科的教师, 而且部分科学教师的原始学历为初、高中 (或中师) , 本科教师数量很少, 缺乏相应的科学知识, 很多时候是现学现教、热炒热卖, 对教材把握能力不够。大多数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课堂上仍在使用灌输式的讲述法教学, 不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新媒体的使用。
2. 教师实验技能差。
教师科学知识的匮乏、动手能力的低下和教师培训内容的单一, 都导致教师实验操作能力、实验设计和指导能力等较差, 令绝大多数科学教师不敢亲自给学生做演示实验, 也没有能力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
三、教学设备利用效率低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 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 垫江县在全面“改薄”的背景下, 农村小学都配备了实验室, 且设备齐全, 有多媒体、实物投影和操作台等等;教师每人拥有一台能上网的计算机, 教学硬件设施都接近了城市的标准。但因科学教师兼职多, 多数教师在主教的语数英教学中能经常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科学教学中却懒于使用多媒体, 使多媒体、教学挂图、教具和视频等教学资料处于闲置状态。且大部分科学教师实验能力差, 使各学校的实验室并没有真正的利用起来。
四、教师培训难以深入
由于兼职教师多数侧重于主教科目的培训, 而忽视小学科学教材的培训。现在组织的各种培训侧重于教材和讲课, 缺少实验技能方面的专项培训。科学课实验较多, 科学教师大都是非科学专业, 而且科学课教师每年人员都调换较多, 流动性大, 有相当多的教师尚未接受过任何培训。多数科学教师只能凭借教参和教案上课, 不能进行知识的拓展。在与教师们的交谈中, 大家都感到实验教学最难, 多数科学教师迫切想得到实验技能方面的培训。市县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学校侧重于年轻教师培训, 中老年教师得不到培训的机会, 他们自身的知识已经老化, 动手能力更差, 更需要通过培训来补充他们自身的知识水平。
摘要: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小学科学教育则是落实“科学教育从娃娃抓起”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 在农村小学教学中, 大都只重视与升学有关的科目教学, 如语文、数学、英语等, 忽视与升学关系不大的科学课, 从而导致科学课沦为地位低下的学科。笔者对垫江县农村小学科学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 其现状十分堪忧。
8.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八
对小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是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部有关部门规定,在小学义务教育阶段一定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意识,它对社会的发展有着强烈的促进作用。新课程改革后,设置科学课程教学方法也成为教师工作的重点内容,正确的教学方法能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一、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的科学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点内容,随着新课标的实行,科学课程成为重点课程之一,科学知识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在当前这个信息时代的社会,需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来满足对知识的需求,所以对人才的培养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心理学家曾表明,人类对于生活中事物的理解能力并不是天生形成的,而是由于人类通过对不同知识的接受而形成对事物的不同看法。由于小学生的思想意识还没有形成,比较容易受外界的干扰,小学阶段的教育直接影响着国家人才未来的发展方向。根据这一特点,在小学阶段实行科学教育,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为国家科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必须要实行的重要内容,小学教育的完善,对教育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当前小学科学的教育现状
随着新课标对小学科学的重视程度,小学科学课程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相关教育部门对于课程的改革抱有很大的期望,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反响,有一些教师还是沿用传统理论的教学方法,对于科学课程投入的精力不足。学校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导致很多实践性的课程无法实现,使学生认识主体的能力大大降低,不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在进行课程计划和目标设置的过程中,教学思想也较偏离,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完善小学科学课程的对策
(一)加强教师的专业化能力
传统的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只是选修课程,学校重视程度不够。虽然新课程改革后对于科学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不能够意识到科学课程的重要性。且教师的专业素养差,大多数科学课的教师都是由语文和数学等主要科目教师担任的,教师的专业性不强,教师的专业水平与课程的要求出现了严重的背离。因此在任用科学课程教师的时候,首先应该选取与科学相关专业的教师,以确保教师的专业水平。其次,应该对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教育,注重教师专业素养能力,强化科学探索的能力,让教师可以深刻地了解到在课堂上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的必要性,给学生更多展现探索能力的机会,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最后,要对教师进行相关的思想教育,促使教师职业水平的提高。
(二)学校加强对科学课程的重视
科学课程能否顺利实施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学校重视学生主要科目的学习,而忽略了科学等相关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对科学课程在思想意识里就没有重视,导致实践课程无法正常开展。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标的要求,学校领导应该对科学课程给予高度的重视,学校领导应该从根本上意识到科学课程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的重要作用。对相关课程的教师应该实行更加严格的标准和奖励制度,要从根本上了解科学课程的重要性。在学校基础设施方面更应该加强科学实验室的建立,为课程的实践创造提供相应的环境和场所,意识到科学课程在小学课程中的重要性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对教学评价进行深度的完善
教学评价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进行科学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建立教学评价小组,这样不仅有利于课堂质量的提高,也对科学课程的教育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在评价的过程中,可以将科学素养作为学生综合评价的重要指标,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四)加强多方合作
在进行科学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仅涉及学生和教师,也应该涉及学校领导和家长,师生和家长都应该意识到科学课程在小学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的重要的作用。为了使课程能够更好地实践,大家应该互相交换自己的想法和建议,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更加充分地了解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观念,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以媒体为传播的重要形式,让社会各界都能够充分了解小学科学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到科学教育建设中来,这对于新课程的实施起到推动作用。
四、总结
在新课标的推动下,小学科学课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通过对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化,要不断地对教育事业进行完善。教育事业的完善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以对于在小学中实行科学教育,需要引起师生和社会的重视,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让科学教育的程度为小学阶段的发展提升新的高度。
9.小学科学远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九
时间如流水般流失,我在这次的远程培训中,有苦有甜,感谢所有的上级各界主管部门、单位、领导、教授、老师、同事、网友们及所有的工作人员,给我和大家交流互补的平台,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说受益匪浅。我们一起畅谈这次果实网培训的经历和乐趣。反思这次远程培训经历的得与失。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本学期我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设置宽松的教学环境
教师在新课程中最大的是角色的变化,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通过学习我让学生变传统的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为愉快的学习活动。科学课堂教学的成功的重要表现是,面向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就要认真设计和安排活动形式。要安排好实验活动的内容和次序,尤其要巧设疑点,激发学生灵感,促使人人思考,各个踊跃发言。
二.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1.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10.小学科学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
姜大德
2014年4月24日至25日我才加了北川羌族自治县教师发展中心举办的小学科学教师培训。观摩了三节科学课。聆听了专家的讲座。经过了这次培训活动,对我的触动很大。在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体会最深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巧妙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要使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充分发挥,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让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而探究的引入是探究活动的良好开端,学生就有了探究的兴趣。黄林老师在上《我们知道的磁铁》时,用扑克魔术引入新知识的探究。因此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想弄明白的欲望。同时也会产生许多遐想。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也要在新课引入上多下点功夫。
二、科学学习应以探究为核心。
我在未任教科学学科前,以为科学学科就是教会学生科学知识。通过这次的观摩和专家的讲座,知道了科学学科要求学生通过探究获取知识。其探究的特征是:已提出或发现一个问题作为探究学习的开始;通过探究活动培养能力并获得新知;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注重学生知识获得的过程“;重视证据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重视合作式学习;重视形成性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因此,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这是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的要求。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用科学思维方式获取知识,这是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李大杰老师教学《磁铁有磁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以巧妙的提问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很快以强烈的探究欲投入探究活动活动中气氛活跃。你一言我一语,述说自己的发现,认真做好记录。通过探究活动同学们获得了新知识。这知识不是老师传授给他们的,而是学生通过探究自己获得的。
三、科学课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1.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科学 课程资源 开发
课程资源又称为教学资源。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资源,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是指一切有利于课程和教学实施的物质条件和人力资源。课程资源包括的内容很多,分类标准不同自然也就出现多种不同的结果。我们这里所涉及的课程资源,是指教师在课前所能够预设并能够搜集到或者是通过学生能够做好准备的,而对于课堂上生成的课程资源则不在考虑的范畴。
毋庸置疑,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小学科学教学方面,如何才能做到有效开发课程资源呢?
一、准确把握新课标、新教材
要保证做到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需要教师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大致有两个方面:(1)全面把握课程标准。科学课程标准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小学科学课程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与实施建议等,教师把握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那么他在解读教材时,便能够做到成竹在胸,运筹帷幄,便能够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便能够恰当地选取课程资源。(2)领会教材编者意图。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现行的小学科学教材中提供的部分课程资源不尽合理。但是,我们绝不能因为这一点,而对教材中提供的课程资源予以全盘否定,弃之不用。我们应该在正确领会教材编者设计意图的基础上,进行妥帖调整、修改与替换,从而保证选定的课程资源能够有效实现课程目标。
比如,在《我从哪里来》一课中,教材中设计了这样的自由体验活动:学生每人在腹部绑上一个4千克或3千克的沙袋。笔者认为此活动设计不妥,理由是:暂且不说沙袋的制作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即便是沙袋制作了,活动举行了,也最多不过是让学生经历了一次滑稽的游戏而已,这个活动本身便是将神圣的母爱当作笑料。试想,沙袋如何能与妈妈腹中的胎儿相提并论?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又如何得以产生初为人母那种欣喜不安的感觉?谁也不得不承认怀着孩子的母亲所体验到的不仅仅是怀胎十月的艰辛,更多的是一种喜悦和一种期待,确切点儿说母爱的伟大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认识到这一点,笔者对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引导学生从“妈妈爱你吗”引出议论话题,让学生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妈妈关爱自己,再从怀了孩子的母亲的种种表现,比如讲究吃饭的营养,或者不化妆来引导学生进行辩论:怀了宝宝的妈妈为什么贪吃?怀了宝宝的妈妈不化妆是不爱美吗?通过辩论最终让学生深刻明白母爱是从妈妈怀有小宝宝时开始的,从而感悟到母爱的神圣和母亲的伟大。这样处理,有利于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从科学课程的性质、特点出发,开发基本的课程资源
小学科学课程不同于其它课程,有它自身的特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为小学科学课程确定的性质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因而,小学科学课和其它课程相比,突出地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探究性。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小学科学课的主要学习方式。第二,开放性。科学课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方面。第三,过程性。小学科学课主要是燃起小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重在科学探究的过程而不是探究的结果。第四、发散性。小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他们找到的答案或得出的结论有时不是唯一的,允许学生存在己见,鼓励学生的创新见解。所以,小学科学的基本课程资源应该包括教师、学生和他们不同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以及他们每个人的学习方式、教学策略等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地方和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家长、或是其它相关的社会成员。我们也应该通过开发地方和校本课程资源,加强学校教育与生活、与社会间的联系;在开放、平等和多样化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自信、自主、创新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树立认知途径和认知方式的多样性;改变学生“惟书”“惟师”“盲从”与“偏见”,让他们在自己所处的自然及社会环境中提高实际生活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是简易高效
笔者以为,开发课程资源的基本原则应该是简便易行、经济高效,不需要花费师生过多的时间、精力,又能密切联系师生实际及教学条件与校园环境等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而且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比如,在学习《小车的运动》一课时,要求设计一个体验力的大小与方向的实验“拉不动的书”,教师教学用书上要求准备的实验器材之一是一本重约600克的字典,考虑到学生准备字典一则难以备足,二则带着字典到科学实验室对学生而言很不方便,也极大增加了他们的负担。因此,笔者决定将字典换为学生身边触手可及的科学课本。这样,需要做实验时,学生便可信手拈来,既让学生对实验操作感到亲切,又使学生对实验的引入产生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感觉。
再如,在学习《我们的呼吸》一课时,笔者在课堂导入环节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看看我们班哪一位同学憋气的时间最长”?用同学们的亲身体验作为新课的切入点,既紧密联系了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于即将研究的问题的探究兴趣。由此看来,教师对于课程资源的选择与取舍,确实是应该下一番力气,动一番心思的。
12.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二
一、应用PBS课程的研究背景
1. 中国的大众科学素养整体偏低, 科学教育必须从基础抓起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学会2003年、2010年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大陆 (不含港、澳、台地区) 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分别为1.98%和3.27%, 而2008年美国的民众科学素养己达28%, 由此可见, 我国公众科学素养与美国的差距。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 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的提高, 与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的水平息息相关。
2. 基础性科学教育存在诸多问题
这表现在:教学目标分科化, 教师忽视科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习过程中, 学生只重视科学概念等陈述性知识的积累, 不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不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产生的影响;教师过度依赖教材, “被教材教”倾向严重;不能真正领会探究式教学法的实质, 采用探究法后, 学生不仅对科学知识掌握效果不佳, 反而影响了科学课程的有效教学质量。
3. PBS课程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科学学习
基于项目的科学课程 (PBS) , 能促发学生探究科学现象、调查问题、讨论观点, 挑战他人观点, 关注真实而有意义的问题, 培养合理的前科学概念和持久的科学探索意识, 为今后深入的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二、PBS课程驱动问题的基本特征
PBS课程, 即“基于项目学习的科学课程”, 是以PBL模式为框架而构建的科学课程教学模式。[1]PBL模式即“基于问题的学习” (Project-Based Learning) , 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是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在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 它强调真实情景下的学生主动学习建构。PBS课程以学习的社会建构性和科学的探究本质为基础, 集中关注科学课程内核的教学设计, 以科学概念、原理为中心, 以生活世界的真实问题为背景, 利用合作和多种资源来构建学习环境, 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2]
PBS课程的主要特征包括驱动问题、情景探究、协作、技术工具支持。其中, 驱动问题是PBS设计中的核心, Krajcik (2002) [3]经过研究认为优质驱动问题具备五个特点: (1) 可行性, 学生能够设计方案、执行调查、回答问题; (2) 价值性, 包含丰富的科学内容, 符合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的要求, 符合科学家的研究方式; (3) 情境性, 真实而有重要价值的情境; (4) 意义性, 要探究对学习者有用且有趣的题目; (5) 道德性, 不能对个人、集体及环境造成危害。
美国国家科学院认为, PBS课程引导下的驱动问题具备“基于探究证据的解释”的科学探究精神, 促使学习者具备以下能力:能被科学问题所吸引;会主动寻找证据以解释科学问题;基于证据将对科学问题的解释体系化;动态评价, 获取更优解释;对已有解释加以佐证和与他人交流。[4]
三、关注PBS课程驱动问题策略的实例分析
1. 学习环境设计:创设几种真实情景
[情景一]五年级上册科学《土壤中有什么》一节观摩课的导入环节
师:同学们, 你们了解土壤吗?谁知道土壤中都有什么? (教师板书课题《土壤中有什么》)
生: (讨论) 石头、沙子、蚂蚁、水、草根、树皮、蚯蚓……
师: (一一肯定, 并将不同答案进行板书。) 对了, 有动物, 有植物。还有, 石块、空气、水、杂物……
似乎教师揭示出探究问题的方向, 避免了学生在确定探究问题环节可能会出现的无休止的拓展、延伸, 提高了课程的有效性, 但实质上, 这样的探究存在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 认知是在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中交互建构的, 概念只有通过使用才能得以完全理解。[5]真实情景下的驱动问题创设方案要注意以下两个策略。
(1) 寻找真实情景的问题锚点 (anchor) 。自约翰·布朗斯福特 (John Bransford) 领导下的温特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 (CTGV) 提出抛锚式教学模式以来,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效果评价”这一结构的抛锚式教学就深受科学探究式教学的认可。其中最为核心的问题, 仍然是学习者的抛锚体验 (anchoring experience) 。教师呈现什么样的一般性经验, 帮助学生与项目中的新经验建立联系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认为, 在学生能够亲眼目睹、耳熟能详的地域文化基础上, 选择有利于学生主体能力发展、有情感冲动、有能力参与的有形实物, 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实践, 能够使观察、实验、制作、养殖等探究行为贯穿始终, 这样的问题锚点是比较合适的。
(2) 构建真实情景的“实习场”。传统的问题设计, 往往是为了例证科学概念、原理或规律, 获得的知识是陈述性的, 不能引发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而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认知活动是境脉化 (contextualized) 的, 不是抽象的。真实情景“实习场”的实质就是模拟出真实生活中或自然状态下能够碰到的问题, 构建知识和学习置身于问题的情景中, 引发学习者的探究欲求, 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操作时空, 他们亲自寻找并操作解决问题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动力关系, 而不是像许多传统课堂那样要求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一致的回答”。
基于上述策略, “情景一”中的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 (1) 教材分析, 进行原有知识体系的了解。《土壤中有什么》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该课程是教材第一部分“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材第二部分是“土壤和生命”。整合两部分的关系, 根据学生认知水平重新设计教学目标。 (2) 改抽象师生语言探究变具体形象的实验探究。准备不同土质的土壤, 引导学生观察、了解家乡土壤的特点, 以及土壤和我们生活的相关性;进行土壤沉积实验 (将一小土块放入烧杯的水中, 搅动、静置, 观察现象) ;将另一部分土块进行灼烧实验, 辨别气味;让学生全程仔细观察, 并填写记录;最后师生讨论, 得出结论, 让学生明白土壤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了解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2. 可行性:什么样的探究形式是适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的
(1) 创生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游戏性探究活动。
[情景二]科学三年级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师设计了“引导观察—小组协作实验—辩论讨论”游戏, 考察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教师分别把瓶盖和纸放入水中, 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两种物体在水中浮沉情况并讨论。学生们积极提问:“为什么瓶盖放在水面是浮的, 放在水里却沉下去了?”“为什么纸放水面上, 一开始是浮的, 但是放久了就沉到水里了?”学生质疑后, 教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 而组织了小组式的协作学习, 让学生自己动手试验寻找答案。然后通过几个小组之间的辩论式讨论, 最终得出结论。教师在“提问—协作性试验—辩论式讨论—结论”的整个过程中, 侧重以生活化的游戏环节为主线, 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边“玩”、边观察、边思考, 学生们各抒己见, 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探究热情高涨。
小学阶段是皮亚杰所说的认知发展第三阶段 (即具体运算阶段) , 儿童已经逐渐建立客体永久性, 能够多方面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基本具备可逆性、守恒性、连续性等思维特征。朱智贤教授 (1987) [6]进一步指出, 小学生观察时, 尚不能分清主次, 对有关具体的事实和经验比较感兴趣, 对比较抽象的有关事物因果关系的规律性变化, 一般不是很感兴趣。在整个小学时期, 游戏因素在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兴趣上起着一定的作用, 而到中年级以后, 这种作用就逐渐降低。结合小学生思维发展特点, 游戏是小学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模式和典型特征。
(2) 生成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前概念。学生在系统地学习科学知识之前所具有的想法被人们称之为“前概念” (pre-concept) , 是个体在探索、顺应环境中构建出的个体特定认知图式。它们虽然是一些对科学事物和现象的非本质认知, 甚至有时与科学概念和规律形成悖论, 但科学新概念的形成往往是建构在前概念基础之上的, 当两者一致时, 原有认知被同化或顺应, 学生就容易理解新概念, 从而迅速地转变原有科学概念。[7]前概念的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其主要假设是, 学习者存在着合理的先入知识 (即先前的经验和原有的观念) , 当学生接受新的知识和构建新的思维体系时, 这些先入知识和新的学习发生相互作用, 并对学习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介于“前概念”的重要, 在基础教育阶段, 生成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前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依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教儿童不能学的东西和教他已经能独立地做的东西对发展都同样徒劳无益。”科学探究的预设目标不能低于学生原有认知水平, 因为无法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无助学生发展其知识和能力水平, 也不能高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 因为学生科学探究活动会受到限制, 从而制约学生能力发展, 降低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和信心。
[情景三]小学四年级科学课《谁的纸飞机飞得远?》
教师创设探究活动:你们拿出一张纸, 折成不同的纸飞机, 比一比, 谁的飞机飞得远?
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纸飞机飞得远和近的因素, 如纸的材质和纸张的大小、纸飞机的形状、飞机掷出手时, 用力的大小、方向和位置, 环境因素的影响等等。由于对各种因变量的控制和描述都比较复杂, 在小学阶段进行这样的探究活动, 不能给学生清晰的回答和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所以, 这样的“探究”课题不适合在小学的探究式科学教育中进行。
那如果教师这样设计:我们看一看, 这是一模一样的两张纸, 我们用其中一张纸折成一个纸飞机, 看看哪一个飞得远?问题的探究就增强了, 因为实验中两种材料完全一致, 其他变量一致的情况下, 可以明确得出形状会影响飞行的性能的结论, 学生还可以将结论延伸, 联系生活中其他交通工具, 如飞机、赛车、轮船的形状等。
3. 问题价值:什么样的问题对学生而言是有意义的
什么样的问题对学生而言是有意义的?这包含两层含义, 首先, 驱动问题本身是有价值的, 其次, 学生需要认识到驱动问题的价值。驱动问题本身的价值性需要课程设计者和教师 (有时两者会同一) 来确认, 而在PBS课程中, 我们应关注的是学生能否认识到驱动问题的价值。基于学生对于驱动问题价值的认可度问题, 我们提出探究过程初期认可、探究过程中期认可、探究过程末期认可三种假设。但无论在探究过程的哪一个时期, 要想让学生认可驱动问题的价值, 激发参与动机, 驱动问题都要具备这样的要素:问题本身具有科学性, 问题与自己息息相关, 符合科学家的研究方式。有以下两条设计原则:
(1) 具体化的抛锚体验 (anchoring experience) 。小学科学的探究活动围绕某一个“锚”展开, 即一个具体的个案或问题情境, 是有一定社会背景的小脚本或问题, 可以是跟科学课程内容本身一致的, 也可以是与社会、历史、文学等领域中的科学问题解答有关的, 但总的特点是问题本身是有趣的、与生活相关的即有现实意义的, 而不是教师为了完成提问这一环节而设计的。
(2) 问题探究是有层级关系的。驱动问题的设计, 要与教材相关内容的承接关系一致, 或者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一致, 或者与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一致, 总而言之, 探究活动的设计本身是有逻辑关系的, 目的都是促使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情景四] (一节比赛课) 小学四年级科学课程《小小营养师》专题学习
师:前两天, 老师在上网的时候, 查到了几张图片, 引起了老师的思考。今天带来, 大家一起看看。
(教师展示图片)
生:他们都营养不良, 过胖或者过瘦。
师:营养不良是一个受世人关注的话题。我们一起来看看, 什么是营养师, 好吗?
生:好!
观摩后的讨论, 我们认为, 教师对于胖瘦话题的导入是有意义的, 但教师没有将人的胖瘦、健康与营养的关系梳理清楚, 使得驱动问题的设计貌似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其实是教师预设问题, 学生被动绑架认同。
根据这一策略, 教师改进了教学过程:首先, 导入环节, 教师引入一个儿童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导致疾病的小故事, 这个故事就是抛锚体验的应用, 为讨论营养和学生、学校之间的关系提供背景。在第二个抛锚体验中, 学生参加一个活动, 模拟儿童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遇到的困境, 当学生在角色扮演时, 会融入课堂, 为活动师生提供共同的经验, 使学生有了随时可以引用和讨论的背景话题。
近年来, 科学学习的重要性逐渐为人们所熟知, 但是小学科学课程仍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集中在如何生成有效的探究式教学, 外显为学生学习科学的动力不足、科学知识理解肤浅。怎样形成高效的科学课堂, 创设优质的驱动问题和探究过程非常重要, PBS模式给予了我们一个视角, 启发我们继续思考如何触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望,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提升科学探究素质。
参考文献
13.小学科学培训心得[范文模版] 篇十三
xxx学校
xx 我的心得体会,应该概括为三个关键词,第一个是感谢。
作为刚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一直以来都希望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培训,希望从中获益,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有所提升。参加了数次培训,唯有这次获益更大,首在于这次培训为期十天,选在河北师大培训,既请了全国知名专家教授,又请了来自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培训时间长,学习容量大,活动开展丰富多彩,听课内容既有高屋建瓴的专业理论,又有来自一线教师的具体工作措施方案和成功案例,业余时间还可以和五湖四海朋友广泛交流。所以对于此次培训,我首要提的一个关键词是感谢。
第二个关键词是感动。时隔一年,重来石家庄,发现人文、绿色之石家庄变化极大,为中国极速和谐发展而感动。首次来河北师大,住在干净整洁的师大宿舍,吃在师大食堂,班主任老师、助理既关注学习内容的安排,又关注我们日常生活的安排,学习资料准备和会务组织管理到位,充分体现出高质量的人文关怀。另外讲课教师都很谦卑,心中有咱学员,课都精心准备,上课精彩纷呈,像王桂萍博士等俯下身子跟学员交流互动,还有那些来自一线的老师高尚的师德师风、科学高效可行的教育方式,这些更是令我感动。石家庄市民素养很高,乘车时大家看到老孕妇残都争着让座,到商店饭馆大都很实惠,不坑人,问路问事能得到详细回答,这些正是我应该自我反思和为之感动的。还有我们学员之间纯洁友好的关系,高涨的学习热情和服务意识都挺让人感动的。
第三个关键词是感悟思考。30日上午王桂萍教授的《班级学习管理》语言亲切分析问题透彻,让我们用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30日下午河北师大研究生导师娄延果的《科学课堂的原理与艺术》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广度,同时在讲述的过程中插入了生活中的事例,语言风趣幽默、通俗易懂;1号上午全国优秀教科员李进起博士的《小学科学教案设计与设计案例》让我们明白了如何使我们的教案设计更科学,课堂更高效;1号下午教育学博士宗树兴的《教育科研与论文写作》解开了我们一直不知如何写论文的困扰;参加研修以来,我一直在感悟着、思考着、回顾着、期望着、憧憬着和收获着。
14.小学科学实验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四
为切实提高小学科学实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提升教师调控与驾驭课堂的能力,加强推进科学课堂教学,对有关的科学仪器加强管理,并切实提高小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我有幸参加了凉州区教师进修学校举办的为期三天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师培训。经过三天的培训学习,专家和一线教师的精彩论述,深刻的见解,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科学教学新的天地,现将本次培训的心得汇报如下:
凉州区电教管老师的讲座,从一个全新而实用的角度,为我们进行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解读,让我对小学科学这门课程有了新的认识的理解。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凉州区十九中的一位老师从小学科学教学的实际出发,为我们提供了小学科学教学范例及鲜活的事例,这些理论知识丰富了我的科学知识结构,而动手操作的训练,则锻炼了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操作能力。
除了专业知识的讲授之外,还有一线科学教师的科学实验操作示范,为我们今后的小学科学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可以直接拿来为我所用。
这一次除了与专家们面对面的探讨、学习之外,培训教师之间的交流也让我们学习到了更多的知识。在交流中我既为那些一线的科学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的研究感到深深地折服,同样是兼职科学教师,自己花在教学、教研上的时间要少得可怜,在教学、教研上的努力显得是那么渺小。也让我对同行们丰富的知识感叹。很多老师是从
语文、数学、美术甚至是英语专业转到小学科学行业中,有些甚至和我一样兼顾着其他的课程教学,但是他们能真正与学生一起研究科学、学习科学,这让我到惭愧。今后一定要好好研读教材,做好课程资源的研究,真正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探究的乐趣,与学生共成长。通过这次培训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每一位科学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使儿童在自然生活中有所进取,感到成功。学生面对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
二、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这是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的要求。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用科学思维方式获取知识,这是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一定指导好、做好实验,不能偷懒。
科学实验是研究自然现象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科学课的这些探索性实验,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结果,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更有利于学生深入领会课本的理论知识。
最后,教师要不断扩充知识。当今这个时代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 是科技产品不断涌现的时代。小学生们的知识视野也变得异常宽阔。为适应当前教育形势,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科学课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基本知识之外,还应时刻关注生命科学、物理学、化学、心理学以及其他新兴学科的发展,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并将这些进展适时融入自己的教学中去,以便更加体现科学课教学的科学性与时代性。
培训活动虽然结束了,接下来我要做的是把所学到的知识大胆地应用到科学课堂教学实践中,认真总结,及时反馈,不断提高。培训之后我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思想意识上树立较强的终身学习意识和科研意识,要奋发图强,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研究,不断完善自我。
15.浅谈小学科学课程高效教学的策略 篇十五
一、目前小学科学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1.教育目标不明确
中国现有的教育方式以及教学目标均为学校自行定制。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剥夺了学生选择学习的权利。而这往往违背了科学教育的初衷。科学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而开设的课程。所以,学校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方向选择教学目标。
2.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不明显
通过以往的教学实践,我们普遍发现学生的课堂学习往往是由教师一味地灌输,而没有将学生放在教学的第一位置,这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学生必须学习教师规定学习的内容。所以,这往往让学生产生了抵触的心理,从而让教学遇到了瓶颈,不能顺利地开展工作。
二、提高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策略
1.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能够发现因为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够,导致教学期间发生一系列的问题。所以,这就需要提高对小学科学教师素质的重视程度,学校可以对讲授小学科学的教师统一进行专业化教育培训,让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并将其灵活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传递给学生正确的信息,以便学生能够学习到科学的知识,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学习的兴趣,从而形成发散性思维,为以后的深层次学习做铺垫。
2.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这话同样适用于小学科学课程的教授过程中。因为,在其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学习。所以,我们应该将这种被动的形式转为让学生主动去学习的形式。而引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则是保证学生主动学习的根本方法。所以,教师应该通过神奇的科学现象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在上课时可以让学生将格尺在身上进行摩擦,从而去粘取碎纸片。如此一来,利用摩擦起电的神奇现象可以能够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中的原因。
3.开展合作学习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这句话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以,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去学习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水结冰了》一课时,教师应该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并让其进行实验。实验具体操作时需要用到烧杯,温度计等器材。因为本实验需要学生严谨的操作步骤,不然极易影响实验结果。所以,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一定能够发现问题并询问教师,在教师及时地讲解下,学生一定能够理解水在什么情况下能够结冰。所以,在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整体层次平均分配。以便做到每一个组中均有一个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这样能够帮助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学习课程内容。
16.小学科学实验课程教学探究 篇十六
1 前言
邓小平主席曾说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二十一世纪,国家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等的比拼实质就是科技实力的比拼。大力发展科技水平,全力培养高新科技人才,增强国家科技储备,成为了所有国家都持续关注的焦点。而众所周知,科技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只有从基础抓起、从娃娃做起,才能真正为国家培养出大量所需的科技人才。是以,作为小学科学探究学习重要组成的科学实验课程理应成为广大教师日常工作的重点所在。小学的科学实验课程以科技教学为出发点,以学生为本,注重其长久的持续健康、全面发展,以促进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在自身的探究过程中掌握科学的探究流程,培养正确、理性的科学态度与思维方式,从而为其未来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需求提供保障。由此可见,大力推动小学科学实验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在此,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就如何更好的促进小学科学科学实验课程的开展提供几点意见。
2 充分激发学生实验兴趣
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很多未知的事物总爱寻根问底。这种求知的欲望如能加以合理运用,必可对小学科学实验课程的教学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日常实验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多对学生提出一些有趣问题和实验现象,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将注意力集中在所做的实验上,从而投身进科学探索的浩瀚海洋,促进教学效果的显著提升。例如在教授“食物的营养”这一课时,说到有关使用碘酒对淀粉进行检验,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清洁双手后,在其手指上涂抹碘酒,随后让其用手将预先准备的饭粒摆放到桌子上,这时就会有学生发现自己的手指和米粒突然都变成了蓝黑色,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老师抓住这一点进行相关知识的教授就会事半功倍。
3 通过有趣的游戏增强实验趣味
爱玩是所有孩子的天性,尤其对小学生而言严格的束缚往往会适得其反,相反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寓学于乐,将游戏融入实验课程的教学中则会使得教学效果获得显著提升。同时游戏也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科学合理的游戏方法也会深受广大孩子的喜欢,从而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例如讲授有关雨量器的知识时,学生在思量如何测量雨量时往往会依据日常生活经验,凭借自己的目测做出大致的估算。对此,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带领其开展游戏竞赛,让大家互相制作自制量雨器,然后看谁的更加精准,从而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知识。
4 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提升实验教学质量
科学实验更多的是众人智慧的结晶,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有效地分组,对于实验的有效开展意义重大,同时这亦是科学实验课程教学理念与学习方式的必然要求。在教学中,老师应提前对学生各自的特点进行详实的了解,在每个新学期的伊始,本着自由搭配的原则,先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自由组合,随后老师则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资料对其进行简单的调整,确保每个小组之间人员组成的相互搭配与互补,这一过程中需注意的时教师的调整应以引导为主,切莫进行强制性的隐形拆分和组合,从而对学生的积极性造成打击。各小组组建后老师应让各组通过自荐或推选的形式做出自己的人事分配,确保人人有事可做。需明确的是,小组人事的分配应进行定期的调整,从而使小组成员均可以体验实验各个环节的不同工作,实现其自身的全面发展。最后,老师还应与大家共同商议决定,小组中各个职务在今后实验中所应担负的责任,并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准则,并由组长对组内学生的表现进行记录与评定,错误累计到一定数量就需面对下岗离组的处罚。通过这种小组的分配,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实验过程有着更加全面的理解,更能使其懂得职责的重要性,从而能真正投入其中,促进实验质量与效率的提升。
5 总结
总而言之,作为一门探究性教学课程,科学实验教学理应是生动有趣,充满活力的。在实际的教学中广大教师应该对实验过程进行合理的安排,确保学生通过实验能够掌握探究的思维与方法,学会在创新中收货乐趣,实现其综合全面的发展。同时通过以上方法的介绍,也希望为广大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师提供一些不同的思路,为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提供一些借鉴。
17.游仙区小学科学培训体会 篇十七
游仙区瓦子中心小学冯廷宴
2012年12月24日至27日我去游仙万达小学参加由区进修校组织的小学科学教师全员培训,收获颇多。在培训间,先后由富乐小学王云东付校长作了《让学生都能听你讲》,涪城进修校甘小军老师的《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方略与策略》,徐家小学科学教师陈琳的《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及该进修校的张晓红老师《治裁美国》等讲座以及几堂课堂教学实录都各显风采,让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使我们科学教师更加明确了科学教学的观念、任务和在教学中应采取的手段和方式方法,暗暗地找出自己的差距,有了追求的目标。
王校长的“了解和使用学生的名字”、“精彩的预设”和“智慧的表达”;甘小军老师的“科学探究的五要素”、“科学课堂教学的特点和原则”、“阿基米德的死光”与“科学探究不是唯一的选择”以及课堂教学实录中的《磁铁的两极》均受到在座老师热烈追捧。张老师的《制裁美国》讲析得十分精辟,如此深入浅出,让我倍受震动;让我更加认清了当前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形势,增强了我们的爱国热情、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起了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学好科学、教学好科学课的激情。同仁们听的是那么专注,记录是非常认真,触动很大,受益颇丰,评价都特别高。都暗下决心:一定要按规范、按要求,源于教材,忠于教材,深刻理解教材;寻感觉,进入角色,驾驭课,敢于尝试;借鉴别人的新见解、新方法、新观念,力争先人一筹、凸现效果,使目标具体化,让课堂更精彩,为发展科学作贡献。最后,张老师组织了震动全场的交流活动。活动中大家踊跃发言,有的介绍经验,有的就专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深刻阐述了其内涵和外延;有的就当前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面临的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做了切实有效建议。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精彩极了。我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争取像他们一样,用研究筑底气,靠学习生灵气,跟教材同步发展,同学生结伴成长,做一个善于钻研的科学教师!
18.小学科学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八
第一,首先体会到新课程教学理念应该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亲自去体验、尝试,来逐渐打下学会生活、学会学习的基础,从各个方面来培养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尽量只起到指导的作用,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为重点。上课的教师自身素质要高,驾驭课堂能力要强,对于学生错误性的认识,教师能够及时予以讲解。另外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提问题时要有针对性,使用幽默、流畅、优美的语言也很有吸引力。教师要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等等。
第二,“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
从“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转向“以探究为核心”。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是以从培养学生科学习惯出发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从这个意思上讲,科学课的科学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进行有效性的科学探究,也间接地影响着科学习惯、方法、能力、态度和精神的养成。
第三、从“封闭的课堂模式”转向“开放的课堂模式”。教师要是能够打破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条条框框,开创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定会得到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目的是要孩子知道知识是什么。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我们把认识知识是什么,倾向于研究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综合分析等多方面的能力。
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关系,老师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讨,这样才会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彻底解放。因为多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所以他们的许多想法和做法是不合常理的。教师要打破常规,千万不能怕课堂纪律“乱”而过多地限制他们,要让学生放开胆子活起来,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质疑,还可以随时发表个人的见解,同学之间的辩论。在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当然会感到新鲜、很刺激。才能以良好的心态去主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学习的自觉性就会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真理的能量就会被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第四、从评价模式的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
传统的教学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尺度,且具有甄别和选拔的“精英主义”功能倾向。这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使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下潜在的牺牲品。真正的评价应该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1、评价的目的: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2、评价的内容:全面化。评价要涵盖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内容,既要考察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
3、评价的手段:注重多样性和灵活性。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方法都应得到肯定与赞赏。
4、评价的主体:多元化。评价不只是教师的权利,更应是同伴、自我主动参与的过程。教师不再是裁判员的角色,而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伙伴和激励者。
5、评价的时机:全程化。评价要伴随在教学过程之中,而且学生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形成科学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小学科学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每个学生科学素养主要方面的培养与发展进行持续不断的跟踪和调控。评价时空要从“课堂教学”转变为“全方位学习”,从注重书本知识转变为注重实践活动。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和实施在时空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对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利。教师可以利用地方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料设计校本课程,把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当地的有关人文社会资料及校本课程紧密结合起来,开发课堂之外广阔的学习空间,在引导学生全方位学习的同时,也应当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小学科学在新的课标、新的理念下,已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学习环境。特别是教育评价的改革,为小学科学教育,培养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找到了很好的切入点,也为小学科学课教师提供了新的发展和创新的平台。总之,教师是教育的灵魂,课程是教育的核心,两者缺一不可。只有两者的步伐一致,齐头并进,教育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飞跃!作为我们一线教师我想,只要每个科学教师,从我做起,从每节课做起,从每个孩子身上做起,不断地积累和创造,引领学生走进生机盎然的科学殿堂,点燃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孩子们投入到真实的情景中,在亲自动手操作,动手试验,自行探究的实践中学习科学,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对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第五、培训后反思。科学课是小学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可是由于多种原因,在我们贵州省大多数市县学校没有被重视,部分学校不开设科学课亦或开设科学课但依然被主课所占用的情况比较严重。但是,在当前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具有科学素质。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19.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教材的巧用 篇十九
一、导入新课
科学教材中的单元导读内容丰富、优美, 具有针对性, 是导入新课的好资源。例如, 在教学“白天与黑夜”这一内容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环节。一是让全班学生齐读单元导读内容中的一段文字 (一边是朝霞满天, 一边是繁星点点;一边是千里冰封, 一方却烈日炎炎。为何在同一时刻, 地球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 之后, 齐读课文。二是提出问题:“谁能讲一讲, 课文中描述了哪几种自然现象?”三是进一步提问:“为何在同一时刻, 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现象?”这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和生成的问题, 轻松引入新课。
只有齐读教材, 才能感受科学现象, 充满求知欲望;才能乐于思考问题, 善于寻求答案, 最终顺其自然地开始新课的学习。
二、强化概念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只有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概念, 才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那么, 如何利用教材, 强化概念, 培养学生科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呢?例如, 在教学“日食”这一内容时, 概念的形成是难点。针对教材中的相关文字, 我设计了六个问题:其一, 日食是什么?其二, 观察日食发生时的图片, 会有哪些发现?其三, 如何设计模拟实验进行验证?其四, 如何描述日食的形成?其五, 阅读教材, 思考日食的概念表述, 应怎样修改和完善自己的表述?其六, 脱离文本, 再次观察日食的图片, 如何用科学的语言表述日食的概念?
只有围绕科学概念的形成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活动, 才能强化概念, 形成科学、规范的表达。具体包括三点。首先, 可让学生尝试以科学、规范的语言完整地表述概念;其次, 通过提问, 让学生在比较和分析的过程中构建概念;最后, 让学生学会科学、规范地表达概念。这样, 通过教材, 科学概念得到强化。
三、设计实验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 其实验方案的可行性、科学性和创新性有待加强, 因此, 只有依托教材, 扶放结合,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才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例如, 在教学“种子和幼苗”这一内容时, 为了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师可引领学生设计相关实验。教材提供了实验的设计方案, 据此, 教师可设计五个环节。其一, 创设情境, 让学生观察不同环境下几种植物种子发芽的情况, 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 提出猜想与假说, 最终回答“种子的发芽与哪些条件有关”这一问题。其二, 小组讨论, 让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才能证明自己的猜想”这一问题?其三, 学习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种子发芽与水相关的实验设计方案, 并思考教材中的实验是怎样设计的?应注意哪些问题?其四, 通过讨论与交流, 完善教材中的实验设计方案。其五, 设计方案的分享交流。
利用教材, 学生自主设计了实验, 既降低教学难度, 又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还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教师以教材为依托,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并进行自主验证, 才能取得科学教学的实效。
四、处理信息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教师应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而教材中的阅读资料恰好是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能力的良好途径。例如, 在教学“地球”这一内容时, 教材提供了人类发展史上不同时期的科学家研究地球的相关资料。据此, 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其一, 阅读教材, 标出关键词语;其二, 根据提问, 再次阅读, 找出问题的相关信息;其三, 尝试用最简单的句子概括获取的信息, 并在全班交流。这样,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养成阅读教材、处理信息的习惯。
【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培训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版学习心得体会07-27
继往开来坚定信念——丽水市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体会10-09
农村小学科学教师培训08-02
小学科学教师培训方案10-12
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总结06-23
小学科学教师培训小组总结10-30
小学科学实验室管理人员培训材料06-26
山东省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总结10-31
小学科学教学心得一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