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控风险调查报告

2024-08-08

内控风险调查报告(精选11篇)

1.内控风险调查报告 篇一

XXXX分公司2014年风险管理

及内控评价报告

一、XXXX分公司基本情况

XXXX分公司隶属于某省XX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从事某市火电项目基建、运行维护及生产经营,同时,负责XX公司在某省海西火电项目前期发展工作。

某市火电项目规划建设4×660MW火电机组,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海拔最高的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和燃煤间接空冷机组。项目规划投入高效除尘器、烟气脱硫、脱硝等环保设施,符合高效、节能环保的要求。工程总工期约26个月,计划于2015年2台机实现双投,计划年发电量70亿千瓦时,工程总投资约48亿。

2013年,某市火电项目主要开展工作、经济指标如下: 一是进度控制方面,施工现场主厂房区域基础开挖、砼浇筑及回填工作正在进行,计划年内完成80%零米以下工程。翻车机室基础施工正在进行,厂前区临建宿舍、食堂和办公楼已具备办公条件,已于10月21日进驻现场。生产办公楼、夜班休息楼、化验楼等完成了基础开挖和回填工作。厂区围墙和场内道路正在加紧施工。

二是投资控制方面,某市火电项目1-11月份累计完成投资57389.17万元,占投资计划95.04%;建筑工程累计完

成投资18280.54万元,占投资计划的92.33%;安装工程累计完成投资5251.77万元,占投资计划的84.84%;设备购置费累计完成投资27334.62万元,占投资计划的100%;其他费用累计完成投资5171.35万元,占投资计划的89.82%。

三是安全控制方面,成立了项目建设安全生产委员会和安委会办公室,召开了分公司安健环体系建设启动会,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了体系建设思路和建设方案,印发了体系建设工作要求,进行多次应急预案的演练,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是质量控制方面,成立了项目建设质量监督委员会和质量监督站,建立了现场施工建设安全、质量管理组织机构。成立了某市火电项目创优办公室,明确了各专业组人员和职责,为项目创优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XXXX分公司2013年风险及内控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2013年,分公司积极克服点多、线长、面广、业务类型繁杂、人员少、理论知识欠缺、经验不足等困难,努力研究、认真组织,各项内控与风险管理工作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内控体系建设的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二是业务流程的执行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三是内控体系建设的认知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四是风险防范意识明显增强。五是内控考核评价管理机制更加完善。六是内控体系建设队伍逐步发展壮大,管理提升作用较为明显。

围绕2013年内控与风险管理各项工作目标,XXXX分公司从业务流程梳理和强化内控与风险管理两方面入手,重点完成了以下各项工作:

(一)认真贯彻落实XX公司内控工作会议精神,组织开展了事权流程梳理与规范发布及执行效果跟踪检查工作。

(二)完成分公司事权管理手册的修订与发布工作。

(三)组织开展财务资产管理、预算管理、工程质量与进度、安全环保4个专项业务流程梳理工作。

(四)规范并统一执行各类台账、表格47份,为强化业务流程执行力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保障。

(五)组织开展内部控制体系自我测试与检查工作,从多角度入手,深入查找业务流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并认真组织修改完善。

(六)组织开展内控与风险管理调研工作,为分公司“基础管理年”各项内控与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七)加强理论知识培训,使“人人讲内控,人人学内控,人人做内控”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三、2014年分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及拟采取的措施

(一)强化工程现场安全管理。2014年,某市火电项目进入工程建设高峰期,安全管理作用十分重要,抓好安全教育思想是安全风险防范的关键,各施工单位最高管理人必须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明确把安全作为管理层和项目经理及技

术负责人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完善管理体系,强化责任追究。要做到严格按照《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对总包单位、监理单位及各施工单位的主体行为及职责做出明确要求。督促各自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配齐安全管理人员,完善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落实安全措施,保障安全资金足额投人,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使施工现场每一个部位、每一个环节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加强现场防护和文明施工管理,及时排查事故隐患。

(二)优化设计和现场施工工艺。选取合理的安全系数,保证证设备安全运行和工艺工序的正常进行。按照既安全可靠又节省的原则,从安全和效益两个方面考虑,辩证统一地进行分析,选取合理的安全系数。其次是提高可靠性,提高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性能,选用高质量材料、维修保养和定期更换等。加强安全监控,即对施工中的危险源进行监控,控制某些技术参数,使其达不到危险的程度,从而避免事故。

(三)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素质。自觉地培育员工安全方面职业素质,增强做好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感。一是要求员工把每一项工作同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工作结合起米,对施工现场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和事故隐患,能够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制止和解决。二是提高安全生产责任人员的工作技能。要加强内部培训,逐步解决安全

责任人员对规范、标准不了解、不熟悉、不理解的问题;要进行案例分析,从事故中真正吸取教训,提高应变能力;在安排一定的时间对安全生产责任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的教育,提高安全生产责任人员的工作技能。

(四)防范计划经营、合同管理风险。分公司要做到超前分析风险。“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好对风险的超前分析和预测,把可能产生的风险分析透彻。一方面要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配备各方面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如工程技术、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合同管理、法律事务等),并聘请相关专业的外部资深人员,专门开展工程合同审核工作。另一方面,要掌握和占有风险分析的大量素材,包括政策背景、市场形式、行业特点、竞争对手等外部因素,以及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等,分析风险的大小和危害程度,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使风险的分析 和预测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为实施风险决策提供比较可靠的依据。

(五)防范企业管理风险。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自身免疫力的强弱和抵抗风险能力的大小。因此,强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不仅能够有效地抵御风险,而且还能弱化风险造成的损失。分公司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应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主线,以贯彻工程节点计划和成本控制为切入点,开展标准化作业,坚持动态管理,节点考核,把每道工序都

做成“精品”,以保证整个工程成为“精品”,真正实现“开工必优、一次成优、全面创优”的质量目标。通过推行项目管理目标责任制、成本分析定期制、工程完工及时清算制、预算财会人员委派制、避免了经营管理中可能存在带来的效益风险,使企业呈现良性发展的态势。

四、对

无。XX公司风险及内控管理的建议

2.内控风险调查报告 篇二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关系,现状,建议

一、总述——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内涵与关系

(一) 企业内部控制

一直以来, 内部控制是企业防范风险和加强管理的重要手段。在我国企业的发展历程中, 内部控制为其在内部管理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组成部分, 内部控制帮助企业制定内部制度并监督其执行过程, 以确保企业内部管理的各类制度被有效落实。从而促使企业实现目标、完成任务、提高经济效益。

(二) 风险管理

无论任何一种经济实体和经济类型, 在发展过程中都难以避免风险的发生。而这种风险, 既可能是因企业内部管理而产生, 也可能是因外部环境而产生, 种类和大小均不一, 对企业的影响大小也不同。完全的风险防范几乎难以实现, 企业在发展中只有不断完善风险防范措施, 做好风险管理工作, 对风险进行识别、预测、衡量, 选择合宜的对策和手段尽可能减少风险, 保证企业的安全。

(三) 对企业而言,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有何样的关系

上文分别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进行了简要分析, 可以发现, 其实风险管理也属于企业的内部控制范畴。二者殊途同归, 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企业持续经营, 并且在这种持续经营中逐步发展壮大。与此同时, 二者之间还直接相互影响。倘若企业在平时较为忽视内部控制或者内部控制工作不到位, 风险管理可想而知也不会十分优秀;同理, 倘若企业在风险管理中存在一定问题, 那么其内部控制也肯定存在某些漏洞, 倘若严重, 势必会影响企业发展。

二、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 内部控制环境较为混乱

内部控制环境也即企业的内部环境, 其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它在无形中影响着企业每一位员工和企业的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企业文化、员工职业道德素养、管理者品质等一切与企业相关的组织结构。从我国当前企业的状况来看, 目前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重视较为薄弱, 导致企业内部控制的环境混乱。主要表现在, 领导者内控意识不强、员工职业道德素养整体偏低、企业文化缺失、三会 (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 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等。内部控制环境的混乱, 容易直接造成企业无法全面控制经营风险, 使风险管理出现问题。

(二) 管理者等拥有薄弱的风险控制意识

随着全球贸易的发展, 我国经济与世界的联系非常密切。国内很多企业都已经或者希望走出国门参与到国际市场经济的竞争之中, 与此同时, 很多国外企业也在积极涌入我国。这给我国市场经济带来发展的同时, 也给国内众多企业带来不断增大的竞争压力和逐渐增多的不确定性因素, 企业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复杂, 给其风险管理带来一定难度。然而, 在此背景下, 很多国内企业管理者的风险管理意识并未相应增强, 依然还较薄弱。其更多的注意力仍然停留在财务风险方面。

目前, 国内企业在涉足金融衍生品业务时, 发生亏损情况较严重。追其主观原因, 是由于企业管理者薄弱的风险管理意识和严重的投机心理。虽然管理者们并非不清楚企业在经营中所面临的诸多风险, 而且也采取了金融衍生工具等相应措施加以应对。但是, 企业管理者并不具有对来自于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的清醒认识。实际上, 金融衍生工具犹如一把双刃剑, 既能有效抵御风险, 却也能在同时无限扩大风险产生的损失。

(三) 全面风险识别评估机制尚且缺乏

企业自身的内控体系与管理者的风险偏好直接决定企业的经营风险, 尤其是企业内控机制是否完善和健全以及风险管理措施是否得当和有效执行, 会直接影响企业风险的大小和程度。而企业内控机制完善健全和风险管理措施得当且有效执行, 有一个重要前提, 即企业具有一个全面风险识别和评估机制。然而, 现实情况是, 我国企业内部并没有形成一个良好地全面风险识别和评估机制。无法及时对已经出现或潜在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准确分析、全面评估。并没有实际将企业风险管理目标与企业经营目标统一。而且, 企业没有对风险管理操作系统和价值评估方法等进行严格控制, 也没有制定一个准确且统一的风险计量标准。

三、对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未来发展的对策

(一) 培养企业员工和重点相关人员的风险识别意识

风险识别意识直接关系企业的风险管理状况, 而且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前提和基础。企业风险管理是在企业的日常运营中所产生的一种信念或态度, 风险识别意识是这种信念或态度的基础, 不仅能够直接反映出企业的整体价值观, 而且还能直接影响企业目标能否实现。因此, 企业在运营中, 应注意对企业员工, 尤其是风险管理相关人员的风险识别意识。唯有企业员工具备充分的风险识别意识, 才能保证其一定具有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继而有助于企业从整体的角度上及时且灵活的应对企业各种风险, 保证企业持续经营。作为企业在日常运营中所产生的一种信念或态度, 风险识别意识唯有被企业管理者和重要相关员工共同认同, 方能及时发现风险、准确识别、合理评估、灵活应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员工须主观加强风险识别意识, 在此基础上, 企业也要利用各种渠道、途径培养员工风险识别意识, 告知员工可能在风险管理中会遇到的各类风险, 以及在遇到风险时灵活运用风险管理工具的能力。

(二) 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内控制度

首先, 在企业内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防止舞弊或错误行为的发生, 也即防范风险发生。因此,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要以风险为导向。在此基础上客观、独立, 负责评价、咨询、监督企业经营活动, 增加企业价值, 提高企业整体运作效率。在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机制中, 企业内部控制部门的相关人员实际上是在负责防范和减少企业潜在的各类风险。为此, 该部门和人员需要参与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 从内部控制的角度, 站在企业整体的高度, 对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继而进行风险评测、分类、评估, 选择最佳风险应对策略。此外, 负责具体内部控制的相关人员还要注意运用自身专业优势, 提高分析企业风险的能力。在分析的基础上为企业决策负责人提供更有力、客观、全面的风险管理的建议和措施, 及时消除可能存在的风险点, 将风险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三) 不断完善企业风险管理应对机制

首先, 需要明确一点, 风险识别尤其是全面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前提和基础, 同时也是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首要工作和最困难的部分。其需要相关人员及时对企业经营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有效识别, 不断完善企业风险管理应对机制。企业在政策的营运过程中, 必须随时留意可能会面临的潜在风险, 熟悉以前期间遇到的风险类别。对各类风险都能做到及时识别、全面应对, 把握机会、分清种类, 以便企业能够抓住机遇, 灵活应对风险, 或者及时采取相应风险管理措施。

其次, 对风险进行进一步细化分类。其目的是以方便企业日后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更为科学。具体而言, 企业可以对风险进一步细化分类为两个风险维度, 即业务活动层面风险、公司层面风险。具体见表1。

因为每个企业所在的行业不同, 所处的市场环境也不同, 所以他们所处的风险也会有所差别。出于这些原因, 企业要根据自身需要选择适合自我的风险因素划分方法, 将各种风险进行分类识别, 再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来找出企业的潜在风险。

参考文献

[1]向自力.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浅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 (27) [1]向自力.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浅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 (27)

[2]李晓梅.浅谈企业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 (36) [2]李晓梅.浅谈企业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 (36)

[3]刘海鹏, 郑晓涛, 朱鹏.基于IT外包项目全过程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三维结构模型建立研究[J].天津科技.2010 (05) [3]刘海鹏, 郑晓涛, 朱鹏.基于IT外包项目全过程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三维结构模型建立研究[J].天津科技.2010 (05)

[4]余靖.谈企业内控体系的建立和评价[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04) [4]余靖.谈企业内控体系的建立和评价[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04)

[5]魏良华, 邓彦, 李华军.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建设探微[J].财会月刊.2009 (10) [5]魏良华, 邓彦, 李华军.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建设探微[J].财会月刊.2009 (10)

[6]刘世.关于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 (10) [6]刘世.关于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 (10)

[7]于海林.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合谋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J].财会通讯.2011 (05) [7]于海林.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合谋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J].财会通讯.2011 (05)

[8]肖影影.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风险管理的几点探讨[J].商业会计.2011 (23) [8]肖影影.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风险管理的几点探讨[J].商业会计.2011 (23)

[9]邓芳, 张晓阳.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框架构建[J].商业会计.2010 (07) [9]邓芳, 张晓阳.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框架构建[J].商业会计.2010 (07)

3.内控风险调查报告 篇三

票据市场的规范有望随着监管政策的持续出台得到进一步强化。

4月27日,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票据业务监管促进票据市场健康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126号文”)直指银行内控及同业业务管理,票据规范化进程再次开启。

业内专家表示,只有建立规范化的市场,才能在减少风险的前提下,实现票据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未来,以贸易真实性为基础的交易环节核查仍需要不断优化,相关的配套政策也需要陆续完善。

新规直指银行内控管理

自今年1月以来,部分商业银行票据案接连爆发,买入返售业务风险事件频频出现,银行相关内控管理状况备受社会关注。

由此,126号文要求银行在全系统开展票据业务风险排查,重点排查将同业账户出租、与交易对手名单之外机构开展交易等行为。据了解,接下来,监管部门还将对票据中介的情况进行全面摸底,研究确定其功能定位和业务范围,出台行业规范制度,并对非法票据中介活动进行治理。

实际上,买入返售业务涉及公司业务部、营业部、资金清算部、票据实物管理、印章管理等银行很多部门,如果内控管理不到位,极易发生风险。对此,126号文要求,银行应建立监督有力、制约有效的票据保管制度,严格执行票据实物清点交接登记、出入库制度,加强定期查账、查库,做到账实相符,防范票据传递和保管风险。

“对违规开立和使用的同业账户,应予撤销。”126号文明确指出,加强异地同业账户的开立和使用管理,加强预留印鉴管理,不得出租、出借账户,严禁将本银行同业账户委托他人代为管理。对此,多位业内专家均表示,同业账户或将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此外,126号文要求银行强化落实同业监管办法。要求将银行承兑汇票买入返售(卖出回购)业务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严格实施集中统一授权、授信、审批。对买入返售(卖出回购)业务单列会计科目,严格按照业务合同(协议)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对此,业内专家表示,后续票据业务的集中化运营恐在所难免。

贸易真实性为核查关键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126号文要求强化票据保管制度,但这一要求只能保证票据在库,并不能保证入库的票据的真伪——而这其实是票据业务风险爆发的源头。

据记者了解,近期,某些股份制银行已正式下发通知,要求在办理票据贴现业务时,除核验发票外,需上网核验增值税发票的具体开票信息,对于非增值税发票到省税务网站核验。

在此之前,银行在办理票据贴现时,对于贸易背景只做形式上的审查,即只对贸易合同和发票复印件等做查验。但当企业想以票据质押进行融资时,发票的贸易背景是否真实便成了一道绕不过去的坎。因为,一般而言贸易融资金额比较大,而虚假贸易背景的发票金额往往较小,此时中介机构便会采取将小发票改为大发票的方式,这样既满足税务要求,也不易被银行审核发现。对此,业内专家表示,今后随着增值税网查时代的到来,银行和税务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将不复存在,各行总行全面下达发票查验真伪是迟早的事情。

在加强对交易合同、发票真实性审查的基础上,126号文还指出,可增验运输单据、出入库单据等材料,并要求对己承兑或贴现的票据所附发票、单据等原件正面加注,以避免重复使用。

不仅如此,126号文要求银行加强客户授信调查和统一授信管理,并纳入总体授信管理框架中,把握实质风险,同时加强承兑保证金管理,要求承兑保证金必须为货币资金,不得将贷款和贴现资金转存保证金滚动开票。

除了保证贸易的真实性外,126号文对交易环节也提出了明确要求。银行应对买入返售(卖出回购)的交易对手由法人总部进行集中统一名单制管理,定期评估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动态调整交易对手名单,不得与交易对手名单之外的机构开展买入返售(卖出回购)等同业业务。

票据机构事业部或成发展方向

从票据贴现占全部贷款的比重看,2015年金融机构贴现余额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4.9%,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从增量看,2015年新增票据贴现占新增贷款的比重高达14.2%。这反映出票据贴现对信贷投放的贡献度正显著提高。

随着票据业务体量增大,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强,防范业务风险的要求也日渐迫切。此外,伴随着国家不断出台政策进行业务规范,通过设立全国性票据交易所进行监督管理的呼声也日渐高涨。

“凡是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颁发许可的所有金融机构都可以成为票据交易所的参与主体。直贴市场上,企业和银行参与;转贴市场上,央行、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为提升市场活跃度,转贴市场可存在双向报价的做市商。”票据专家赵慈拉如此表示。

此外,赵慈拉表示,票据交易市场可以形成1到12个月的票据市场利率曲线,在此基础上产生全国票据价格指数和低风险的SPV价格指数,充分反映实体经济融资利率,为投资基金提供利率基准依据,并向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传导。

不仅如此,随着政策不断加码规范市场,票据市场未来伴随着融资性票据逐步放开、承兑和贴现会计科目调整等,预计未来3到5年内将迎来票据市场的高速发展期。

与此同时,随着电票占比大幅增加和票据集中化运营的推进,商业银行管理模式向票据机构事业部方向发展的可能性也大幅增加,尤其是转贴现业务,集中由总行操作和经营的可能性大幅提高。

4.强内控 防风险 篇四

按照人民银行总行内审工作转型要求,为制约要害岗位人员“控制权力风险,规避制度风险,降低操作风险,防范道德风险”,人行奉新县支行制定了《要害岗位人员强制休假离岗审计实施办法》,对涉及关键业务、关键事项、关键环节的要害岗位人员实行强制休假并对其进行离岗审计,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要害岗位人员强制休假离岗审计模式。

[1]操作流程。一是由人事部门对要害岗位人员采取不征求本人意见和不提前告知本人的情况下,采取突击性、临时性的强制其在规定期限内休假并暂停其行使职权,填写《要害岗位人员强制休假通知单》,经分管领导签字同意后,通知综合监督部门和强制休假人员所在的业务部门;二是由业务部门负责人安排强制休假人员办理业务移交手续,告之其暂时离岗休假;三是综合监督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组成审计组,根据被审计对象所在岗位内控管理职责和业务操作流程,编制《离岗审计方案》,经分管领导批准按程序开展现场审计;四是出具审计报告,并征求被审计对象的意见,向行领导报告审计结论,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五是被审计对象根据审计提出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负责整改落实到位。

[2]审计内容。该支行按各岗位特点,依照不同岗位从职权行使、制度执行、业务操作、道德水准等四个方面进行审计评价,确定强制休假审计内容。即:职权行使审计主要包括被审计对象根据岗位职责对外部(金融机构、财政、税务)行使审核、监督管理情况,对内部人、财、物等事项的管理情况等。制度执行审计主要包括被审计对象贯彻落实国家金融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上级行、本单位制订的相关内部管理和业务管理等制度执行情况。业务操作审计主要包括被审计对象业务操作风险防范情况,依据《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岗位风险防范指南》中确定的风险点来分别确定。道德水准审计主要包括被审计对象是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否廉洁自律、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文明服务。是否严格遵守行员管理规定和员工“八小时”外管理相关规定。

[3]取得成效。通过对重要岗位人员开展强制休假审计,建立了重要岗位人员强制休假审计基本指标及标准,实现了审计人员以查阅资料记录、凭证账表为主,更多地向访谈、调查问卷、外调走访等综合审计方法转变。通过要害岗位强制休假审计的开展,使中央“八项规定”得到贯彻落实,“四风”问题得到有效根治,进一步树立进取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通过要害岗位强制休假离岗审计的开展,提升了要害岗位人员履职意识、风险防范意识,达到了促履职、强内控、防风险的效果;督促要害岗位人员将履行职能与有效防控风险结合起来,增强了员工业务学习的主动性,严格了员工的行为方式,为促进支行防范各类风险,强化内部管理奠定了基础,达到了“固本强基”防风险的功效。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宜春市中

5.强化内控机制,防范执法风险 篇五

五莲县地税局

随着全省地税系统新一轮基层建设的深入开展,提高收入质量、防范执法风险逐渐成为新形势下税收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防范执法风险不但是当前经济税收发展的趋势要求,也是保护地税干部的迫切需要。今年来,五莲县地税局围绕省局“依法治税、从严带队、科学管理、共建和谐”的基本要求,积极开展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从制度创新入手,逐步建立起了以完善制度体系为支撑,对权力进行实时监控为核心的权力内控机制建设体系,探索出了有效防范执法风险、提高党风廉政水平的新路子,为地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一、以提高认识为出发点,夯实内控机制思想基础 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细化措施,把内控机制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筑牢内控机制建设的思想基础。以“全员参与、过程控制、预防为主、持续改进和项目管理”的质量管理理念为抓手,主要落实了“两个到位”。一是组织到位。成立了由局主要领导负总责,班子成员分工负责、中层干部具体负责的部门内控机制建设工作小组,有步骤地开展制度建设;二是思想统一到位。把内控机制建设纳入党组议事日程,研究部署权力内控机制建设工作,推进权力内控机制建设工作全面开展,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干部职工廉政风险防范意识;三是宣传教育到位。各级地税部门以“熟悉内控、理解内控、掌握内控和参与内控”为目标,让内控机制理念深入地税人心。

二、以制度建设为着力点,规范内控机制工作运行 一是构建内部监控基本格局。围绕“四级六权”,即:“一把

手、班子成员、中层干部、涉及人财物的重要岗位四个层级,以及人事权、财务权、执法权、行政许可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等六种权力,全面排查思想道德风险和税收执法风险,进一步完善权力运行内部制约和监督机制,对“两权”运行的全程进行全方位监控;二是明确人机结合考核的模式。在对税收执法进行内部考核、外部评议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廉政风险防控平台和税务监察预警电子系统,对税收执法中易发、多发违法违纪各环节进行监控,进一步提高了税收执法的质量和水平;三是实施执法、行政监控制度体系。先后制定了《财务管理办法》、《经费管理办法》、《政务公开制度》、《重大案件集体审理制度》、《税收执法检查规则》、《税收执法考核评议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构建了较为完备的监控制度;四是规范加强责任追究。制定了《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对税收执法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实行行政处理和经济惩戒两大类责任追究形式,进一步规范了执法约束力,防范了执法风险;五是推行政务公开。通过“政务公开”专栏、办税服务厅大屏幕、触摸屏和通告栏、便民咨询服务卡等形式,对纳税人涉税事项、政策法律等内容进行公开,推行预告式管理和定期回访制度,逐步形成了对税收执法权中征收、管理、稽查、行政处罚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三、以体系打造为切入点,提高内控机制监督实效 全力打造岗位质量标准管理、执法责任追究、社会外部监督“三位一体”的权力内控制度体系。一是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一岗双责”的要求,以税务机关领导班子为主体,以职能部门为关键,以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运行为建设主线,建立地税

系统反腐倡廉预防格局;二是健全岗位质量标准管理制度体系。将廉政建设、文明创建、税收管理、税收法制、行政管理等工作进行指标分解,实行全面量化,进行月评月考制度,建立集“流程、责任、业绩、质量、评议、检查”为一体的量化考核制度体系;三是明晰岗位职责和工作规程。制定《岗位职责问责管理办法》,对各个岗位职责、工作规程及各岗位间工作关系进行了详细阐述,建立了明晰的岗责体系和工作流程体系,为各个岗位实施流程环节控制奠定了基础;四是严格社会外部监督。抓好政风行风工作,深入推进税务廉政文化建设,以文化建设“引廉”、“警廉”、“示廉”、“促廉”,充分发挥特邀监察员监督作用,定期召开座谈会,接受社会监督,促进廉政建设,防范执法风险。

四、以基层纪检为突破点,探索内部机制新模式

为加强地税系统基层纪检监察工作,推进全局党风廉政和政风行风建设,进一步加强依法治税、从严治队能力,全面防范税收执法风险,促进地税工作全面持续发展,探索实施了基层纪检员监察制度,对本单位的行政管理、执法情况、政风行风、廉政建设等情况进行监督,全面强化了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实现执法风险的“关口前移”。一是实行交流沟通监督实时化。在每个分局、中心税务所选拔一名原则性强,爱岗勤政廉洁,熟悉党纪、政纪、税务管理等工作的纪检监察员,代表县局纪检监察部门开展各项工作,及时通过各分局、中心所干部职工进行沟通、交流,实现监督检查的实时化;二是实行基层纪检监察员工作制度化。修订完善基层纪检监察员廉政考核、走访座谈调查、票款抽查核对、工作联系汇报等十四项工作制度,细化行政管理权、税收执法权、政风行风、廉政建设等进行监督的具体工作职责,明确基层纪检

监察员发现问题的处理程序和渎职失职责任,并制订详细的考核与奖惩措施,确保各项基层纪检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实行基层纪检工作规范化。制定实施《基层纪检监察员上报或备查资料统计一览表》,明确所有上报资料的名称和时限,并由县局和分局、中心所分别建立纪检监督工作档案,实行分类分层次汇总整理,实行纪检监督工作档案管理的统一化。

五、以过程控制为关键点,改进内部监控运行机制 一是加强事前监控。在实施税收执法行为之前,通过合理设置执法岗位,科学分解执法权力,明确各岗执法内容、责任和要求,强化标准指引,通过加强对全体税务干部的理想信念、职业道德观和廉政勤政的教育,提高素质指引,通过征管、收入核算、信息中心等部门实行数据质量通报制度,规范异常信息的分析和传递,加强信息预警,进而强化对执法人员的规范指引和预警提示,于事前规避执法过错和执法风险;二是加强事中监控。首先,明确环节监控的职责,在建立规范的执法流程体系基础上,对流程中下一个执法环节设定对上个环节进行监控的职责。其次,明确监控重点,对执法流程环节进行梳理,明确细化自由裁量权,对容易产生执法风险的环节,实施重点监控。再次,规范监控方法,根据业务流程和政策法规的要求,明确执法标准、监控内容、监控方法,既要监控程序,还要监控实体;三是加强事后监控。由监察部门牵头会同有关业务部门定期开展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通过记录抽查、工作复查、绩效考核、一案双查等形式,对税收执法人员职责履行情况以及执法规范性、合法性、准确性实施监督控制,保障各项执法工作规范、合法、准确。

总之,强化内控机制建设,就是从源头上治理税收执法风险

6.集团企业内控与风险管理 篇六

========================

为贯彻落实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近期有关实现集团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深入研究并积极探讨解决核电产业集团化运作、专业化运营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管控风险,我们组织了相应领域的专家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分析,提出了一个具有完整框架的培训方案:

========================

一、理论框架theoretical framework

========================

集团战略管控体系集团风险管理体系集团内部控制体系

========================

二、培训课程模块curriculum introduction

========================

(一)内部控制篇

■ 内部控制——企业良性经营的关键 1.COSO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包括哪些内容 2.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

3.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的原则 4.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关键要素 5.企业内部控制的框架

■ 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系统的核心制度(相关案例分析、互动研讨)1.重大风险预警制度 2.内控报告制度 3.内控批准制度 4.内控责任制度 5.内控审计检查制度 6.内控考核评价制度

7.健全以总法律顾问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 8.内控岗位授权制度 9.重要岗位权力制衡制度

■ 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以及实务操作(相关案例分析、互动研讨)1.内部环境及其要素 2.风险评估及其步骤 3.控制活动及其措施 4.信息与沟通及其要求 5.内部监督及其程序

(二)全面风险管理篇

■ 企业风险管理,大风起于青萍之末(相关案例分析、互动研讨)1.我们生活的世界越来越不确定

2.企业各类风险事件展示——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3.我国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背景 4.风险管理背后的推动力 5.企业风险管理势在必行 6.标杆企业的风险管理实践

■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构筑企业安全的防火墙 1.企业风险和风险管理的基本理念 2.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 3.企业风险文化 4.风险预警 5.风险指标

6.固有风险和剩余风险 7.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人员的结构 8.企业风险沟通

9.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流程 10.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

■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问题(相关案例分析、互动研讨)1.企业风险管理成熟的标志 2.企业风险管理要成为什么 3.企业风险管理的最终落脚点 4.企业风险管理的实质

5.企业风险管理始终关注的两个问题 6.企业风险管理是纲——全面的风险管理

■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实务操作(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相关案例分析、互动研讨)1.收集企业风险管理的初始信息(不同的企业有相应的初始信息)(1)战略信息(2)财务信息(3)市场信息(4)运营信息(5)法律信息

2.设计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过程(1)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2)进行风险评估(3)制定风险管理策略(4)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5)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 3.企业风险评估

(1)风险识别(根据不同企业和行业识别不同的风险)——风险管理的方法(2)风险分析 ——风险管理的技术(3)风险评价 ——风险管理的工具

4.制定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策略(1)风险回避(2)风险减少(3)风险转移(4)风险接受(5)风险对冲

5.实施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方案(1)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方案(2)风险管理的全面方案 6.企业剩余风险的管理 ——剩余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 7.企业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1)持续监督(2)单独评价(3)报告缺陷(4)压力测试(5)返回测试(6)穿行测试(7)风险控制(8)自我评估

8.建立健全企业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1)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2)组织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 9.完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1)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2)信息的沟通与反馈

(3)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程(4)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价值 10.培育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文化(1)风险管理理念(2)风险控制行为(3)风险道德标准(4)风险管理环境

■ 如何编写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报告(相关案例分析、互动研讨)1.第一思路:按照相关文件的框架 2.第二思路:

(1)企业对已经存在的风险早发现早治疗

(2)企业对可能发生的风险防患于未然

(3)制定企业风险管理的计划 3.第三思路:依据企业自身情况独创

========================

三、课程收益training income

======================== ◆ 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理念

◆ 掌握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系统的核心制度 ◆ 学会具体的企业内部控制实务操作 ◆ 能具体实施企业内部控制 ◆ 了解企业当前风险管理的环境;

◆ 掌握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基本理念和核心问题; ◆ 熟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流程; ◆ 运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方法、技术和工具; ◆ 理解企业风险评估的步骤;

◆ 制定并实施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策略和方案; ◆ 加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 ◆ 建立健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 ◆ 完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 ◆ 培育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文化; ◆ 学会制作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报告。

========================

四、讲师简介lecturer synopsis

======================= 主讲专家:殷俊先生 ■ 资历

☆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 国资委职业经理研究中心特聘专家

☆ 企业危机管理与风险管理网络商学院执行院长

☆ “职业经理(企业风险管理)资质评价与能力测评项目”教材主编 ☆ 企业危机管理与风险管理培训网CEO ☆ 清华大学能源规划与管理训练中心特聘专家 ☆ 北大经济管理学院客座专家 ☆ 上海复旦、上海交大MBA培训班讲师 ☆ 浙江大学总裁班特聘教授

☆ 企业风险管理与危机管理培训论坛秘书长 ☆ 企业危机管理与风险管理培训咨询公司总裁 ☆ 资深危机管理专家

曾在多家公司任职理事长、首席顾问、总监,并入选首本《国际职业培训师大黄页》,有着多年的管理实践经验。长期的实践,铸就了自身在“企业危机管理(与金融危机相结合)、企业危机管理与风险管理(与金融危机相结合)、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与金融危机相结合)、公共危机管理、企业内部控制、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冲突管理与有效沟通、冲突管理”等通用管理方面较强的培训功底,并形成了实战、互动、系统、有效的培训风格。能广泛地联系企业的实际情况,根据企业存在的问题,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咨询式培训,从而解决相应的问题。培训的内容富有理性,而培训的方式却充满激情!

在培训过程中,擅于引用经典的思想、丰富的案例、真实的数据、典型的事件;运用互动研讨的方式,并穿插角色扮演活动,在案例分析、互动研讨的同时,让大家深刻感悟,形成共鸣,达成共识,同时创造性地提出相应观点,将培训的效果发挥到极致!■ 部分服务客户:

7.企业常见会计内控风险及其防范 篇七

一、造成企业会计内控风险的影响因素

(一)企业会计内控制度不完善

目前,有很多企业的会计内控制度还不够完善,部分企业的会计内控制度只是一个表面形式,为了应付检查,而不能切实发挥作用,会计部门存在的实际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长期积累很容易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风险。另外,由于会计内控制度的不完善,企业会计工作人员之间责任不明晰,会计人员的行为没有得到约束,各个部门之间也不能相互制约,造成一些有心人利用制度漏洞进行违纪违法操作,同样也会给企业带来风险。另外,还有一些企业管理方式较为落后,没有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形势制定相应的会计风险防控措施,没有制定防控预案,缺乏必要的监控管理制度,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一旦出现问题和风险很难得到及时高效的解决。

(二)会计业务人员缺乏内控意识和风险意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高效的企业会计管理工作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目前,还有不少企业的管理者和会计业务人员还缺乏必要的会计内控意识和风险意识,使企业会计部门的业务风险有所增加,甚至给企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这主要是由于企业管理者缺乏对会计内控的认识和重视,导致企业会计人员也就相应的缺乏责任感,在进行会计操作时出错率就会提高,进而给企业带来风险隐患。企业缺乏会计内控意识还表现在会计内控制度不完善,流于形式,部分企业虽然有相应的会计内控制度但是执行不到位,风险控制工作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同样也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

(三)企业内部会计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

风险评估作为整个会计内部控制系统的主要部分,在内部内部控制系统中也尤为重要,就目前我国企业发展情况来讲,还没有建立一个完整、有效的会计风险评估机制。重要的是很多事业单位管理者都是将管理的重心放在事情发生和结束的时候,对于事前没有进行任何安排和计划,更没有对整件事情的风险做一个科学有效的评估。没有安排专业人员进行风险评估的设定,最终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企业常见会计内控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完善会计管理控制制度

科学、完善的会计管理控制制度是确保企业各项工作有效开展的保障,更企业实现发展的必然要求。完善企业的会计管理控制工作,首先就要建立科学的资金管理制度,做好企业的资产管理工作,全面提升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其次,建立健全企业财务会计人员奖惩制度,对于有突出贡献的会计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进而充分发挥会计内部控制的监督职能,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然后,还要完善企业会计管理工作流程,明确岗位职责和权限,进行合理的分工,严禁一人多岗操作,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能控制,以减少错误操作和舞弊现象的发生,有效防范会计内控风险,进而提高企业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树立会计内控意识和风险意识

企业管理的会计内控意识和风险意识直接影响着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因此,首先,要求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树立会计内控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营造健康合理的会计操作环境。其次,企业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对会计人员进行风险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会计内控意识和风险意识,端正其工作态度,提高责任感。

(三)加强企业会计队伍建设

企业要想充分发挥会计内控制度的作用,切实防范会计内控风险,一支高素质的会计工作队伍是关键。首先,企业要完善会计管理组织架构,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考核,加强对他们日常行为的规范和管理,提高其业务素质和风险意识。其次,还要重视对骨干会计人员的培养,确保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为企业会计内控机制发挥作用提供人才保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造成现代企业会计内控风险的因素主要有企业会计内控制度不完善,会计业务人员缺乏内控意识和风险意识,企业内部会计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等,企业必须针对这些具体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完善会计内控制度,加强会计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内控意识和风险意识,防止由于会计内控工作不到位给企业的经营发展带来风险,进而使会计内工作为企业的健康稳步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摘要:会计内部控制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企业管理中常常由于会计内部控制方面的不完善导致企业面临风险,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造成会计内控风险的影响因素,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范会计内控风险的发生,从而为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企业会计内控环境。

关键词:会计内控,风险,防范对策

参考文献

[1]杨瑛.强化会计内控管理防范业务操作风险[J].商场现代化,2015

8.内控风险调查报告 篇八

【关键词】完善;企业;内控制度;防范企业风险

现代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现代的公司管理制度也在不断的探索和发展。现代公司的管理理念要求内控制度在保证企业的财产安全的基础之上,还要帮贯彻落实企业的各项方针政策,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在现实情况中,企业的内控制度往往存在许多问题,无法有效抵御风险。所以就要求我们不断完善企业内控制度,防范企业潜在的风险。

一、我国企业内控制度和防范企业风险研究的现状

我国企业内控制度和防范企业风险的研究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企业内控制度和防范企业风险的研究逐步进入了正规,也取得了一些不错的研究成果。目前,我國企业内控制度和防范企业风险研究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不完善。我国企业现在普遍存在缺乏内控管理经验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企业内控内容的不完善。其次,内部控制的范围不够广泛。这个问题是指很多现代企业在财务工作的管理与控制上可谓是下足了功夫,但在企业整体经营情况上工作做的远远不够。再次,企业对风险管理的理念不强。很多企业只是在出现事故后采取措施进行补救,说明风险管理的理念还没有融入到他们的管理之中,做到未雨绸缪。还有,监督机制不健全。我国企业中监督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企业设置有内部审计部门,但这个部门监督的范围很有限,不能从整体上监督企业存在的风险。

二、加强企业内控制度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企业风险

对我国企业内控制度和防范企业风险研究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其存在的问题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下面我们就要分析、探讨如何加强企业内控制度和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企业风险。

1.优化企业内控环境

企业内控环境分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由于外部环境对企业内部控制能力比较小,所以对企业内部控制力起作用的主要是内部环境。内部环境的控制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一是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即他们是否强调和宣传内部控制的性质与重要性;二是制度执行者的态度与素质,即是否认识到各自工作岗位的重要性及对整个控制与管理的意义;三是企业的经营策略,包括组织机构、企业文化、外界协调、管理宗旨等。企业把这三方面要素协调好、运用好,企业内控环境必然得到优化。

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制定经营目标和设置管理机都要坚持以人为本。经营者要充分发挥控制者和被控制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必须提高员工的道德水准和法规意识,只有在共同的道德规范的基础之上,内部控制的制度才能建立,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团队精神。内部控制能有效的实施,要依靠企业每一个员工目标明确、观念趋同、具有较高的胜任能力。

3.加强管理阶层的风险管理理念

本文认为董事会、监事会与股东在解决企业内控问题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只有三者之间形成相互协作、相互监督和相互制衡的关系,才能解决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因手中有权而凌驾于传统内控制度之上的问题的局面而带来的风险。实现企业的经营层与治理层的内控相结合,才能够全面的规避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4.考核与激励相统一

考核与激励就是要求企业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审核。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执行中出现了什么问题,解决的怎么样,给公司带来了什么后果和损失。在这一过程,必须制定赏罚分明的激励惩处方案。要适当的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这样可以很好地激励人们去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严查严处那些不认真执行内控制度、违规操作的行为,对不符合公司利益的行为零容忍。无论案件大小、涉案金额的多少,都迅速组织力量进行有效查处。必须把压力与动力相有效结合,才能最终实现内部控制的目的。

5.加强内部审计与监督

企业经营者对审计监督的认识程度,对内部审计监督效果有重要影响。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对内部审计监督有明确的认识:一是要给审计部门以独立的空间,使内部审计监督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二是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进行,在审计监督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依法办事;三是要加大对审计工作的执行力度,审计工作人员在全方位了解内部控制制度的情况下,严格的去执行;四是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经济的监督作用,以加强内部的审计与监督的方式,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防范与解决企业的风险。审计人员在观念上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技能,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同时要注重和培养优秀的道德素质,为完善企业内控制度和有效防范企业风险的奉献自己的力量,从而促进企业持续向前发展。

三、结语

总之,我国市场经济仍处在复杂的变化之中,企业经营者要具有忧患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经营能力。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为企业高效顺利的运作提供保障。同时,提高自己预测风险的能力,做好切实的防范工作,使风险远离企业。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的经济效益才会提高,企业才会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燕.完善企业内控制度防范企业风险[J].中国外资,2012,02:67-68.

[2]王卓梅.加强企业内控建设防范企业风险[J].现代商业,2013,05:84.

9.风险控制及内控监督工作要点 篇九

2016年公司风险控制及内控监督工作将以公司一届一次职代会及2016年工作会精神为指导,在完善风控体系建设、提高风险控制能力、落实风险防控措施、强化法律事务专业管理等方面开展工作,促进风险控制与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为公司经营大发展、管理大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风险控制体系

1.强化领导责任。各单位主要领导要认真履行推进本单位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充分发挥领导人员在风险管理中的“关键少数”和带头示范作用,推进本单位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2.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各单位要明确风险管理的分管领导、归口管理部门以及其他职能部门的风险管理职责,配置足够的人员参与风险管理工作。建立上下级之间和风险控制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风险联动机制,促进风险信息的有效传递,提升总部的风险监控能力。

3.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各单位应根据公司制度的修订情况,开展规章制度梳理工作,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堵塞制度漏洞,形成制度体系完整闭环。

4.促进风险管理与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各单位要按照“事前策划、全程管理、按章办事、合规经营”的风险管理原则,将风险管理融入到企业决策、经营的各环节,贯穿于各业务领域、各管理层级、各工作岗位,实现风险管理全覆盖。

5.完善约束激励机制。将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与执行情况纳入到对各单位的考核中,对在风险管理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有效防范重大风险、避免或挽回重大损失的单位或个人,按照公司规定予以奖励,对因故意或重大过失,未开展风险分析、未落实风险防控措施造成公司或本单位经济损失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责任。

二、突出事前风险防范与事中风险排查,狠抓风险控制措施落实

1.完善事前风险防范工作机制。建立重大事项风险论证机制,在PPP、投资并购、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等重大事项决策前进行风险论证,形成专项风险评估报告,作为决策和项目策划的依据。开展PPP、投资并购、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等高风险业务时,牵头部门必须通知风险控制部(法律事务部)参与项目跟踪、招投标文件评审、合同设计与谈判等工作,切实发挥事前风险防范作用。

2.建立风险防控网络,完善过程防控体系。公司将继续完善风险源头控制体系,认真做好合同评审、管理策划、在建项目风险排查等工作,确保在建项目顺利履约、有序可控,3.持续加强风险预警工作。定期开展风险信息收集与处理工作,编写风控简报,揭示公司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各单位要加大对风险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工作,加强对风险的动态监控,及时发布风险预警和上报风险信息。

4.扩大项目法律顾问试点范围。对兼职项目法律顾问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继续为重点项目配置兼职法律顾问,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在法律风险防范中的关键作用。

三、加强合同管理,助力诚信建设

1.加强合同履约管理。各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合同履约管理,增强诚信意识、法制意识和契约意识,对合同履约情况进行动态监控,规范自身履约行为,促进诚信履约。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对供应商的履约情况进行评价,及时追究供应商的违约责任,将失信供应商列入黑名单。

2.积极妥善处理诉讼纠纷。积极处理收到的催款函、律师函和生效法律文书,督促责任单位按约支付无争议欠款和及时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因各单位失信而导致诉讼纠纷或被列入全国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公司将进行严格的约束性指标考核。

四、加大内控监督力度,提高合规管理水平

1.深入开展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完善企业内部监督体系,形成法律与审计、纪检监察、财务等部门的监督合力。以制度执行为主线,围绕决策管理、合同管理、纠纷管理等方面开展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工作,检查相关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情况。

2.加强监督检查成果运用。加强监督检查及评价的成果运用,认真整改内部控制监督检查、评价及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缺陷或问题,切实发挥内部控制监督的作用,提高合规管理水平。

3.认真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按照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方案要求,认真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时进行评价,并对发现的缺陷按期进行整改。

五、加强法律事务专业管理,保障企业依法合规经营 1.规范合同评审。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合同评审工作,按照规定流程进行合同评审,建立有效的合同评审反馈机制,加强合同台账建立、文本使用、资料保管等基础管理工作,对合同基础管理工作进行监督与考核,提高合同管理水平。

2.加强尽职调查与法律审核工作。对投资并购、国际业务等重大业务组织开展尽职调查,形成尽职调查报告。聘请中介机构完成尽职调查的,要对尽职调查报告进行审核和评价。加强对合作协议、招标文件、分包合同、PPP协议等法律审查工作,深入开展“重大决策、合同、规章制度”法律审核工作,出具法律意见,保障企业决策和经营活动的合法合规。

3.开展诉讼纠纷专项整治。公司将认真开展结案报告、诉讼纠纷月(年)报等管理工作,提出并督促各单位落实管理建议,堵塞管理漏洞。相关单位要根据公司要求开展诉讼纠纷专项整治,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各类诉讼纠纷的发生。公司将建立诉讼纠纷责任追究机制,对因个人、单位故意或重大过失引起诉讼纠纷且造成公司所属单位经济或者名誉损失的,追究责任人员的责任。

4.提升依法维权能力。各单位要加强与公司法律事务管理部门的沟通,做好证据的保管与交接工作,加大对违约、侵权等不法行为的追责力度,妥善解决法律纠纷案件,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5.加强社会律师评价,规范社会律师选用。各单位要按照公司要求和程序选聘法律服务机构和律师,对法律服务机构和律师的服务行为及时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运用到选聘工作中。

6.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增强全员法制意识。公司将围绕国资委“全面建设法治央企”的目标,结合公司管理实际,全面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加强法律、宣传与各业务部门的协同联动,加强守合同、重信用以及合法合规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增强全员的守法意识、契约意识和诚信意识。

六、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系统人员专业素质能力

1.积极开展交流和培训。加强与上级单位和兄弟单位之间的交流,推荐风险管理人员到股份公司进行挂职锻炼,积极组织人员参加股份公司组织的能力提升活动,强化内部学习,提高系统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10.国税内控机制建设风险点排查表 篇十

一、强化三道防线,拓宽内外交流渠道。

一是完善廉政制度,规范内控流程。县国税局按照总局和省局关于开展部门内控机制建设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高青县国家税务局关于开展向纳税人公开述职述廉活动的实施意见》,以局党组文件的形式为述职述廉活动提高了制度保障,规范了单位内控机制建设。同时,明确了实施内控机制的四项基本原则:预防为主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务求实效原则和稳步推进原则。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县国税局及时总结经验,完善程序,选取典型示范点,在全局全面推广。

二是健全廉政档案,强化内控监督。按照开展述职述廉活动“述前公告、撰写报告、述职述廉、群众测评、意见反馈、整改提高”6个步骤,所有一线执法人员都要撰写出述职述廉报告。对述职述廉报告推行三级把关,即各单位负责人要对报告人的报告进行审核把关;县国税局领导对各分局长的报告审核把关,局领导的报告交由县纪委审核把关。所有述职述廉报告及反馈测评结果,全部存入个人廉政档案,同时结合县局年终考核,作为评先树优、奖惩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是廉政阵地前移,拓宽监督渠道。让纳税人“反客为主”,组织开展税收一线执法人员向纳税人公开述职述廉现场会,把监督权交给纳税人。述职述廉现场会由汇报会、现场会和座谈会三个部分组成。报告人围绕所管辖纳税人基本情况、履行岗位职责、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等方面向纳税人述职述廉报告,并现场填写测评表,积极征求纳税人意见和建议,自觉把税收执法权力的运行置于社会各界的有效制约和监督之下,实现对执法管理的多层次、多角度监督。

二、立足廉政“三谈”活动,密切上下信息沟通。

依据《高青县国家税务局廉政谈话实施办法》的要求以及“一岗双责制”的规定,县国税局每年都在全系统开展廉政“三谈”活动,即任职谈话、任期谈话、诫勉谈话,从而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实现上情下达和下情上通,营造清正廉洁的良好氛围。廉政谈话活动,实行党组统一领导,纪检组长负总责,班子成员分工负责,纪检监察部门组织协调,职能科室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谈话的对象为全县国税系统所有干部职工,依干部管理权限,由纪检组监察部门组织实施,人教、办公室等部门协助实施,其他部门紧密配合。

一是任职谈话,对新提拔或交流转任的领导干部在任职前就廉政勤政方面需注意的问题进行的谈话。谈话的主要内容为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情况;廉政的具体要求(应针对不同岗位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提出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应负的责任);廉洁从税行为情况(主要是廉洁自律,自觉接受监督,严格执行廉政纪律,落实“一岗双责”制度情况);作出廉政承诺。任职谈话以个别谈话为主,也可以采取集体谈话的方式,谈话后方可任职。对新提任、交流转任的干部任职谈话,一般应于正式任命下达后15天内进行。

二是任期谈话,又叫提醒谈话,是不定期了解国税干部职工任职期间的廉政勤政情况并提出要求的谈话。谈话的主要内容为听取谈话对象遵守廉政从政规定(包括对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和管理情况)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情况,本单位本系统反腐倡廉工作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廉洁自律的情况,本单位与个人作风建设的情况。提醒谈话对象要严格遵守各项廉政纪律和廉政制度,自觉接受监督。

三是诫勉谈话,向谈话对象提出廉政勤政方面存在的问题,听取其对有关问题的解释和说明,帮助分析原因,指出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批评教育,要求其就存在问题作出说明和改正承诺,提出整改措施的谈话。诫勉谈话采取个别谈话形式,发现倾向性问题或者接到投诉、举报后应及时进行。谈话对象在谈话中提供的情况要实事求是、真实准确。对需要回复、反馈的问题,要以书面形式回复或反馈。

三、完善廉政风险点体系,大力加强内控机制建设。

按照“加强权力监控、完善岗责体系、排查岗位风险、优化工作流程、完善制度机制、强化信息支撑、严肃责任追究、形成工作合力”的原则,紧紧抓住部门内控机制建设的八项要素,努力构建科学、系统、完整的内控预防体系,通过掌控风险,使向纳税人述职述廉和适时的廉政谈话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细化廉政风险点,落实岗位责任。将全局查找出的潜在廉政风险点细分为3大类18个小项402个风险点,具体包括:思想道德风险确定为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税务职业道德三个方面的52个风险点;岗位职责风险确定为流转税、所得税、征收管理、税务稽查、人事管理等十二个方面319个风险点;制度机制风险确定为税收执法、行政管理、综合管理三个方面31个风险点,并落实到岗位和个人。

二是以廉政文化建设为载体,提升纳税服务理念。加强以“高青廉政文化网站”为中心的廉政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廉政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提升纳税服务的中心意识、大局意识和团队精神。倡导“全员服务,全程负责”的纳税服务理念。

三是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增强内控机制建设的科学化和系统化。立足高青国税实际,加强软硬件建设,强化信息支撑,优化工作流程,完善岗责体系,规范“两权”运行,及时控制显性风险,化解潜在风险,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通讯员:黄安君 芦艺汀)

美国COSO报告对内部控制基本要素的定义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我们借鉴了COSO的表述,该表述将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定义为:

1、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影响、制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与执行的各种内部因素的总称,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环境主要包括治理结构、组织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机制、反舞弊机制等内容。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影响企业战略和经营管理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和内容。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

3、控制措施。

控制措施,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风险应对策略所采取的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方法和手段,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和载体。控制措施结合企业具体业务和事项的特点与要求制定,主要包括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

4、信息与沟通。

信息与沟通,是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在企业有关层级之间进行及时传递、有效沟通和正确应用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信息与沟通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机制及在企业内部和与企业外部有关方面的沟通机制等。

5、监督检查。

11.内控风险调查报告 篇十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机构因操作风险而造成的损失超过2000亿美元。2002年巴塞尔委员会做过一次全球性的操作风险调查,被调查银行共计报告损失金额超过1万欧元的操作性风险事件47269起,平均每家银行发生操作风险事件逾500起。操作风险事件频繁引爆,破坏力量之大令业内震惊,建立和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随着金融全球化趋势的加快,银行业无论是经营的业务范围还是提供的金融产品种类都更具多元化,加之日益先进的信息技术和金融技术在银行业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使得银行面临的风险也更为复杂。操作风险暗流涌动,已成为导致金融机构及整个金融体系恐慌的潜在威胁。即使是最传统的业务,也有相当部分是银行内部由于有章不循、违规越权甚至内部人作案而导致的,有的甚至酿成重大损失,比如,今年四月邯郸农行金库被盗近5100万元,涉案金额如此之巨大,性质如此之恶劣,给正处于股改关键时期的农行产生了极坏影响,也给整个金融系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起案件依然凸现了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它又一次给各家商业银行敲响了警钟,值得中国银行业深刻反思。

巴塞尔银行业监管委员会以及国内外商业银行对于操作风险的调查统计都表明,操作风险不同于信用风险,不仅具有很强的不可预测性,难以依赖模型进行判断,而且与政策体制及人员因素直接相关,因而健全的内部控制成为商业银行进行有效操作风险管理的基础。

内部控制失效导致操作风险频发

政策层面上的控制机制缺乏是要害所在。由于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使得商业银行的一些程序在不同区域或不同层级呈现非标准化特征,而这种非标准化正是造成操作行为不一并缺乏统一衡量标准的重要原因。同时,这些程序并没有被系统整合上升为政策层面的东西,没有形成诸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统一有效的政策,无法指导和规范各类业务的运行,这也是商业银行从整体上难以规避操作风险的原因所在。

严密有效的制度体系缺乏是风险难以规避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制度建设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是,这些制度或规章多是针对某一产品或某一业务领域而制订的,因而具有单点或条线式的特征,不能形成一个网络状的体系,使业务运行中的各个部位和各个环节达到平衡制约、相互支持。这种制度执行的结果,往往是局部或某一环节的风险点得到了控制,抑或是某一业务条线的风险得到了防范,但总体上却控制不足或系统控制失效,使内控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监督不力或无效容易酿成操作风险。无论是商业银行自身还是外部监管机构,为实现规章、制度的有效运行,每年都会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现場或非现场检查,甚至是大规模的全国性检查。可每次检查都会发现大量的、以前检查中发现并责成整改的问题,又在不同的部位、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甚至还会在相同部位、相同形式再次发生。究其原因,一是这种检查多是“自上而下”发起而非“内生性”的,操作人员有“隔靴搔痒”之感;二是这种检查是不定期的、视银行管理者或监管部门的管理偏好而定的,是非制度化的,改进的效果也多属“就事论事”式的,而非从根源上查找原因并加以系统整改的;三是缺乏持续跟进的机制,因此屡查屡犯的现象难以从根本上去除。

关键岗位缺乏有效制约是风险频发的重要因素。尽管商业银行的制度规定中对一些关键岗位有明确界定,如要求机构负责人、尤其是基层机构负责人在任期届满后必须交流,又如,要求会计部位的人员必须定期轮换或“强制休假”等,但执行起来遭遇种种原因或借口而打了许多“折扣”。近些年在一些银行发生的大案要案,有相当部分属于机构负责人在一地或某一岗位任期太长,而使一些已酿成损失的事件长期被掩盖,由此造成巨额损失。

体制性因素成为商业银行内控失效的关键。近年来,虽然银行内部强调了平衡制约,规定了一些不相容岗位的职责,但由于业务条线自上至下的管理与对人员和资源的配置是脱节的,因此政策的传导和制度的执行力度会因各层级管理者的风险偏好或自身利益驱动而发生一定的扭曲或调整,从而使控制失效。这一问题已成为商业银行实现效益最大化目标的致命性掣肘因素。

建立有效内控体系管理操作风险

有效的内控体系是银行防范各类风险、尤其是操作风险的一道重要屏障。而要建立这套体系,则必须把着眼点既放在银行管理的根部又放在顶部。根部则需从基础做起,通过对银行现有运行的基础系统进行梳理分析,识别出风险点和薄弱环节,并跟进有效控制措施,把基础打牢。顶部则指银行高管层必须把对操作风险的防范放在同信用风险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明确内控政策、目标和程序的前提下,督促建立系统、透明、文件化的内控体系,实施对银行整体经营活动的系统监测控制,并通过不断评审保持其持续改进。

进行制度整合,建立文件化的内控体系。为使内控体系有效,需按照内控原则对现有制度进行整合,通过系统梳理业务及管理流程找准其出口与入口,将其有机连接起来,使之体系化,然后通过这一“网状”的体系文件来指挥、控制各项业务的运行。体系文件在指挥业务运行中的一大显著优势是它的惟一性,即一项活动只能由一个文件来规范,其后发生的变化可以通过该文件的不断评审和修订来完成。这不仅可避免众多文件指挥一项活动带来的负担和操作风险,还有利于根据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和基层行的实际情况随时修订文件,增进体系文件的时效性,并随着不断评审持续改进,增进内控的有效性。

定期评审,建立持续改进机制。解决商业银行“屡查屡犯”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建立制度化的评审和系统化改进机制。即规定承担操作风险的各业务部门的各岗位员工必须定期对涉及该岗位的体系文件的适宜性和有效性进行自查或审核,对发现问题并积极建议者给予奖励;风险管理部门需定期组织对所有业务条线和各业务环节的系统评审,发现问题及时跟进整改措施,并对疑点和薄弱环节建立持续跟踪检查制度;审计部门也需定期对文件化的内控体系进行评审,对其有效性发表意见并提出整改建议;银行监管当局则应在一定的期间内对商业银行内控体系进行评价,针对发现的问题或风险隐患责成制定纠正措施,并跟踪其纠正效果及有效性。这种职责分明、环环相扣的评审机制有利于形成一个动态的过程,促使商业银行不断改进内控体系,提升内控体系的有效性。

积累数据,为开发操作风险管理模型奠定基础。内控体系的一个基础性要求,就是要求商业银行建立并保持书面程序,记录内部控制相关活动中所涉及的主要内容,以提供内控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并可追溯到相关的活动。这无疑为积累操作风险的数据,开发操作风险管理模型奠定了基础。由于操作风险的无处不在和爆发前的隐蔽性,靠人工检查和手工操作有较大局限性,因此亟需开发模型,建立监测与计量系统,以有效跟进与控制操作风险。考虑到目前国际上尚无成熟的操作风险管理模型,且操作风险的量化存在一定困难等因素,我国商业银行现在就应着手积累数据,并就易发风险的关键环节开发相应控制程序,并随经验的增加和情形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

建立基于有效内控体系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严密的内部控制体系为操作风险政策及标准的实施提供了基础平台。国际先进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建立在统一的风险管理政策和框架之下的。这一基于统一政策、标准流程、明晰的职责分工和授权建立起来的体系,能够通过全行范围内的自评活动,有效识别经营及管理活动中的风险,跟进控制措施,并搜集、积累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的数据,为筛选关键风险指标,开发分析工具奠定基础。

确立统一完整的操作风险管理流程。银行可在全面风险管理流程框架的基本模式下,结合操作风险的特点,确定统一完整的操作风险管理流程。首先,从潜在重大风险事件入手,开展风险辨识和成因分析;其次,通过对上述工作所得数据在各业务单元和业务部门进行分类,从而使各业务部门根据自身的操作风险状况采用合理的风险管理架构;最后,银行需要建立一个防范非预期损失的机制,包括一个风险转移机制,如保险。风险管理流程可以分为事件识别、原因分析、风险映射、风险应对以及资本管理五个环节,每个环节又分别涉及定性、定量风险管理以及内外部审计三个层面。

开发行之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范式和工具。首先,要建立全行范围的事件和风险指标数据库。新资本协议在多处提及操作风险损失数据问题。操作风险损失数据的收集被视为风险识别和风险监控的基本要素,用来校验风险估计,并成为风险报告和操作风险高级法的关键输入变量。在风险事件数据库构建时,必须要确立连续的事件收集标准,包括事件的定义、收集的金额起点以及事件分类方法等。其次,通过开发一个获取和跟踪的程序对全机构各层面的操作风险问题、事件和损失进行跟踪,包括这些事件的损失和成因。识别并跟踪操作风险的先行指标和驱动因子。获取定量及定性的驱动因素数据和其他描述性信息,为管理层采取适当的行动提供指标报告和打分依据。

开展动态的操作风险监控和评估。操作风险监控和评估有三大目标:第一,确定风险事件损失情景的类型;第二,确定损失事件的原因以及潜在的损失程度;第三,将上述分析结果转化为能够应用于风险缓解的模式。风险管理部与业务部门协同进行持续性的风险评估,从内外部审计等部门获取有关风险的信息及数据。操作风险管理部为各业务部门进行的操作风险评估提供便利,并在全行范围内进行操作风险脆弱性分析。通过在全行实施操作性风险调整后绩效管理(RAPM)方法等风险和业绩测量工具,将有关操作风险、风险指标以及事件趋势等信息进行有效传递。

建立一体化的操作风险报告体系。操作风险报告过程应该涵盖银行面临的关键操作风险或潜在操作风险、风险事件以及所采取的补救措施、已实施措施的有效性、管理风险暴露的详细计划、操作风险明确会发生的压力领域、为管理操作风险而采取步骤的状态等方面的信息。并且这些信息应该足以满足以下要求:(1)使高级管理层和经营者能够确定風险管理职责的委派的有效性,操作风险管理的要求是否得到了满足;(2)使整体风险预测能够与银行的风险战略和偏好相比较,并得到评定;(3)使关键风险指标得到监控,可以判断出采取措施的需要;(4)使业务单元能够确定对关键风险成功实施了控制,有关信息得到了传递。以上所述的风险管理过程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应该确保关键操作风险管理活动以适当的频率重复进行,例如每年或每半年一次。

操作风险管理中的有关报告清单包括:风险汇总报告、单一风险指标报告、风险指标综合分析报告;关键风险因素分析报告;问题跟踪系统报告;损失原因分析和预测报告;事件和损失汇总报告;事件趋势预测报告;损失预测;关键事件的风险监控报告;经济资本分析报告;监管资本分析报告;操作风险管理成本报告;风险融资和保险决策报告;风险化解报告。

运用科学的操作风险管理激励和约束机制。为充分调动业务部门和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参与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可运用激励和约束机制来平衡战略性风险和收益,运用资本作为优化风险和回报的手段,为风险管理提供激励和约束。比如使用风险调整后绩效测量模型(如基于风险的经济资本配置或分配程序)来强化操作风险较高的业务。通过经济资本分配和操作风险管理成本配置等手段对业务部门操作风险管理的进展给与奖励;通过在员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增加操作风险管理的考核指标,鼓励员工参与操作风险管理的积极性。将操作风险的考核内嵌到员工的福利计划中,以保证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能够专注于操作风险的防范和优化上。

上一篇:中专实习手册月总结下一篇:初三做一个坚强的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