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数学归纳法思想

2024-10-13

解析数学归纳法思想(共8篇)

1.解析数学归纳法思想 篇一

敬爱的党组织: 世界在发展,中国在发展。新的世界,新的气象,都对我们新生的一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知道作 为一名大学生, 就应该努力去发展完善自己, 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文化科学文化修养, 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 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为党,为国家,为人民服务。严于律己的党组织是一个能磨练人的意志和提高人综 合素质的一个平台, 是能够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平台, 更是一个更好的为国家, 为人民服务的平台。加入党组织是一种光荣,也是一种责任。加入党组织就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和更多的付出和牺牲,但是我一 定会以高度的热情去加入这个组织,去完成党组织交给我的任务。

2011年 10月 15日至 11月 2日参加嘉应学院委员会党校第 43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学习。在学习的 期间里,我认真努力学习有关党的知识,使自己的理论知识更加的成熟,对党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经党组织严格审查, 我在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学习中被评为 “优秀学员”。这个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无比的自 豪的荣誉,是党组织对我的严格考验和认可。我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同学当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 范作用 , 从课堂学习到课外生活再到学生工作,都努力做到严于律己、乐心助人、尽职尽责。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以前对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的学习是停留在表面的认识,现在我明白了其中的 真谛: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 的根本利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就要树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全 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的利益牺牲一切的精神。共产党员的称号之所以光荣,就在于他 们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的,能够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个人的一切。我明白入党意味 着比群众多吃苦、多做贡献、多作牺牲;但我明白,共产党员的光荣是和责任紧密联系的。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不仅要在学习上成为榜样,在言行方面也要成为榜样,如号召同学积极建设 社会主义文明新社会,做一名文明的现代人,做一名有知识的现代人,做一名对祖国建设有用的青年人。这是祖国的发展对我们的要求,也是国际形势的变化对我们的暗示。国际形势的不同变化在考验我们国家 的综合实力,而作为祖国的公民去增强自身能力是一个公民的责任,而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则是自身的 使命。

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在不断的创新中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情况相结合,推动中国的民族复 兴之路,其基层有着一批追求上进的基层党员,这是共产党永葆青春的原因之一。作为一个有志向的人, 志向的正确与否决定了这个人的道路的顺畅程度, 而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应该是所有中国青年人的志向。以入党为荣,以为党奉献为荣,以建设祖国为荣,这是我们这一代的入党积极分子的荣辱观。积少成多, 只要我们每个积极分子都能有这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党就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继续领导中国 人民走向新的辉煌。我们新时代青年,在面对新时代世界变化之中继续保持自己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将会 比以前的各个时代都要艰难。改革开放,中国涌入了多种文化,有好的,也有坏的。同时,由于物质文明 的高速发展,使得青年人在成长过程中要经历更多的诱惑。而新的时代中,共产党增强对青年的社会主义 熏陶,帮助青年人坚定自己的信仰。回顾建国前的历史,是共产党带领中国走向解放;回顾建国后的历史, 是共产党将新中国恢复;环顾现状,是共产党将中国的繁荣推向新的高峰。正因此,我们更应该相信中国 共产党的领导,更应该为中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汇报人:李小漫 2012年 2月 15日 敬爱的党组织: 为人民服务,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历史上出现过无数为民请命、为民谋福利的人。陶渊明“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曹植“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 ,到了 当代,人民的好干部牛玉儒、人民的好公安局

长任长霞等英雄模范、人民公仆数不胜数。他们在这个人们 所谓物欲横流的年代,却仍然保持着这样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气节,更显得弥足可贵。而作为大学 入党积极分子的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态度和实际行动来体现我们党的伟大宗旨呢? 我曾认为只要不断的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工作和学校团体活动,并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就能加入 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但是经过党的教育和熏陶以及对我们党组织优秀党员事迹的了解 和学习,我才知道,一个真正的党员所需具备的条件,也了解了党员的义务和权利,也更加深入的了解了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深入我心,并以此作为自己的日常生活的处事原则。作为一名大学生,虽然我们还没有步入社会,还不能真真正正的放手去为人民为我们的社会做实际的 贡献,但是在思想上我们要时刻以党员的标准去时刻要求自己,尽自己的能力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时刻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心态去做事。我们要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并转化为实 际行动。加入中国共产党,就要从小处着眼为之努力,不能安于现状。我们不可精神懈怠,不能过一天算 一天,最好早定目标,考研、考级都是不错的选择。我们要在学校期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增强 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让自己在德智体方面都是表现出色的优秀大学生,为我们以后的服务道路提供强有力 的智力支持。

而对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的理解有两层含义:一是要为人民服务;二是要完全彻底,全心全意。作为一名党员发展对象,应该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认识上真正到位,尤其是在自身的 工作实践中,努力地去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在校期间,在学生会里,我们要本着为学生服务的态度去做好本职的工作,为我们学生提供一个良好 的学习环境。特别是我们要在与同学们沟通的过程中学习到解决多重矛盾的技巧,注意其中夹杂着的人际 关系的处理和利益的分配。作为一名党员,我们可能面临的最多也是最大的问题就是怎样处理好群众的利 益关系。只要其中的一方利益处理不好,都可能导致矛盾的发生,也可能会影响我们党组织在群众的形象 和位置,因此,协调好与群众的关系,处理好人民的利益问题是至关重要的。而在学校里,学生会就是这 样一个如同党组织的平台,我们要充分的利用这样的一个平台

去锻炼自己的处理事情的能力,特别是要我 们的服务心态,要本着全心全意这样的心态去服务,去为我们学生解决问题。

明白了这些道理,我在工作和学习中有了方向,有了动力。懂得干好工作的目的和重要性。在以后的 日子里,我要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工作定要加倍认真负责,努力向党员同志看齐,缩小同党员同 志的差距,逐步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世纪人才。为此, 必须始终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与时俱进,坚定信念,执着追求,时 刻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向先进、优秀的同志学习,培养大局意识,使命意识,责任意识,自觉投身于建设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一名合格出色的党员。汇报人:李小漫

2012年 5月 15日 敬爱的党组织: 在“七一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回顾总结了中国共产党 90年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新课题,全面阐述了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理论成果,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他认为要做好国家建设工作 就要:一要深刻认识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二要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科学阐述;三要准确把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要求;四要准 确把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新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还认为每个党员都应该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群众 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努力实现党建工作的全覆盖和新跃升;加

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健全机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推进党的思想 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 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努力建设一支 “奉 公、奉献、奉法”和“爱党、爱国、爱民”的党员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示范表率作用和共 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国家建设的巨大动力。

作为一名热衷于中国共产党的大学生,我非常的自豪可以有机会可以加入这样富有凝聚力和生命力的 党组织。他们的奉献精神,自我反省精神,创新精神,服务精神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究。

我会本着这样的精神去严格要求自己,我会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改造主观世界,端 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为人民谋福利的自觉性。

其次我会提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是党章规定的共产党员义务的第一条。共产党员必须懂得:理论上的成熟是 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清醒来源于理论上的坚定。有的同志在重大问题上政治不敏锐,甚至失去辨 别能力,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应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理论上贫乏,政治上就不清醒。只有刻苦学习马 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永 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共产主义纯洁性。

我明白一个人要在社会上实现他的人生价值,必须不断地付出自身努力,工作中兢兢业业,为社会创 造财富价值,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同时我也知道努力是不能盲目的,必须有正确的方向指 引。中国共产党是我人生的正确引导方向,成为党的一员,在党的领导下,以实现共产主义,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做为我明确的人生方向和目标。今后我将不断地以这一目标鞭策、鼓励自己,使自己对学习和 工作始终保持信心和干劲。

汇报人:李小漫

2012年 7月 20日 敬爱的党组织: 自从本人被确定为入党发展对象以来,时刻接受着党的教育,并系统地学习和了解了党的历史、性 质、奋斗目标、建党宗旨、党的组织制度和党组织原则等党的基本知识。经过近这段时间的自己学习和党

员的帮助与党支部的指导教育,我在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在工作中向党员同志看齐,对党的认识更加深 刻。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发 展,他引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 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他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围绕这一主题,搞活 了经济,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综合国力等都得到了更大的提高,实现了“一国两制”,既香港、澳门 的顺利回归。在不断的实践和经验总结中,我们党的第三代领导人江总书记又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 思想,它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 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的根本要求。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 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我们党始终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发展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各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 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 分发展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 使人民群众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 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全党同志一定要坚持

把全面落实“三 个代表”要求,统一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统一于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 程。

我作为一名发展对象,在思想上和党建理论知识修养等方面与老党员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我会不断 向老党员学习,按照党章之规定来要求自己,在生活中做到一个真正党员应做到的事,决不给组织丢脸。我也有一些缺点,但我会在党组织的教导下,在理论知识的不断修养中改正这些缺点,使自己早日成为一 名真正的共产党员。我知道自己 还有很多东西要学,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会不断为自己补充各个方面的 知识,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党员的称号对于我们来说虽是一个荣誉的称号,但更多却 是一种责任。身为一名党员就要时刻考虑到广大人民的利益,要时刻思考怎么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名大三的大学生,我所面临的是进一步处理好学习和以后的就业之间关系的问题。工作离不开 学习,要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工作,只有不段的学习才能提升自己, 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一定坚定的沿着党指导的路线前进, 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共产当党员。

汇报人:李小漫 2012年 10月 6日

2.解析数学归纳法思想 篇二

(一) 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理解

记忆及理解是掌握、运用知识的基本方法, 可使学生积累大量知识, 同时也利于学生对问题的了解. 学生平时做好知识的记忆、理解就会在面对问题时将复杂化的数学问题变得具体化, 建出相关的数学模型, 就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处理问题, 同时又加深了知识的记忆、理解, 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循环.

(二) 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 数学问题大都是抽象化的文字、数字, 一旦找不到问题中关键点及其中的联系, 就不能够解答出这一问题. 基于此种问题, 强化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是极为必须的. 这一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建立模型的好习惯, 通过模型自身的直观性等特点便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二、数学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 深刻理解植树问题中段数与棵数的关系, 学会建立数学模型.

两端都种:棵数 = 段数 + 1;

两端都不种:棵数 = 段数 - 1;

一端种, 另一端不种:棵数 = 段数.

2. 深刻理解一条纸带采用剪刀去剪, 所得纸带段数与剪的次数关系和植树问题中两端都不种的情况是同种关系, 即棵数 = 段数 - 1.

3. 遇到环形封闭式道路时, 棵数 = 段数.

4. 让全班学生动手动脑想一想、看一看、画一画, 然后进行全班式的讨论或者分组形式的讨论, 最终总结出植树问题段数与棵数的全部关系.

教学难点及重点:通过学生植树问题, 让学生初步懂得数学模型以及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

(一) 引入情境, 提出问题

问题:小明家新买的房子, 因此想要将房子周围的一条道路做一下绿化.

小明家旁边有一条路, 如果要在路上进行种树, 你想怎么种?可以怎么种? (小树的画法:先画一根竖线, 再在上面画出圆圈. )

教师:让学生拿出铅笔和练习本, 并在纸上画出自己的初步想法.

学生汇报:

1. 我是在起点就开始种树, 一直种到终点. (此时学生出示画法)

2. 我是没种在起点上, 并且终点也没种. (此时学生出示画法)

3. 我是在起点开始种树, 但是终点没有种. (此时学生出示画法)

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 并逐一进行讲解.

(二) 引导学生, 建立数学模型

第一种情况:两端都种树, 一共5棵树, 段数有几个? (出示给学生, 棵数为5, 段数为4. )

教师提问:看看棵数与段数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棵数比段数多一个.

教师归纳:所以段数应该是什么? (此时在黑板上写出, 段数 = 棵数 - 1.)

段数 = 棵数 - 1, 5 - 1 = 4 (段) .

棵数 = 段数 + 1.

教师将后两种情况让学生独立总结, 学生最后总结出:

两端种树:棵数 = 段数 + 1;

两端不种:棵数 = 段数 - 1;

只种一端:棵数 = 段数.

剪纸情况:

小明想要在自己家房子周围制作一圈漂亮的栅栏, 因此他取来一些木头, 当木头被锯了5次时, 这时的木头应该是几段?

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

教师:通过语言使学生懂得可以把这类问题看作剪纸情况, 剪纸剪了5次, 所剩段数是多少?

学生:进行积极地动手, 并总结出自己的想法, 即剪了5次, 所成段数为6.

教师:引导学生, 使学生明白这一问题就是植树问题的第二种情况, 即两端都不种情况.

学生:深刻地领悟了其中的关联, 剪刀的施剪处就相当于是种树的地点, 也就是说, 纸带的段数就是植树问题的间隔数.

最终, 课堂教学任务圆满完成, 学生在活跃的气氛当中学习到了有关数学建立模型的思维. 在课堂最后, 应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以此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三、培养小学数学模型思想的方法

(一) 引入情境, 认识数学模型

数学学科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并结合发生在学生周围的事情作为学习知识的引导, 以此促进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相应的数学模型, 并认识到其重要性和便捷性.

(二) 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探究活动, 培养其自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以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例子为出发点, 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思索, 独立探究, 动手参与以及团结合作, 自主建立数学模型, 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达到融会贯通. 教师在引导过程中, 一定要把握好学生从所求问题到建立模型的基本过程.

(三) 在解决问题中, 拓展性使用数学模型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应及时建立数学模型,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建立数学模型的重要意义, 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际用途, 并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奋点.

3.李大钊经济思想解析 篇三

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之一,李大钊不仅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研究与宣传,而且还着眼于其在中国的实践与运用,并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阐述了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认识,形成了自己的经济思想。李大钊的经济思想蕴涵于其对经济的深刻认识之中,同时又表现为其对经济问题的一系列阐发。可以说,其对经济的认识是其阐发经济问题的基础,而对经济问题的阐发则构成其经济思想的主体。

一、李大钊对经济的深刻认识

(一)一切生活的条件以经济生活的条件为根本

一切生活的条件以经济生活的条件为根本,堪称李大钊对经济问题的一个重要认识。早在1920年12月,李大钊就曾明确指出,由于人类能否生存应以是否具备维持自身生活的能力为基础,这就决定了包括经济生活在内的一切生活应以经济生活的条件为根本。并进而阐释道,由于人类生活为社会生活,故而,个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之中,并受社会限制。然而,在社会基本构造内,真正起到限制社会阶级与社会生活变化作用的实是经济因素[1](P538-539)。此即是称,人类生活虽然内容庞杂,包括政治的、经济的、宗教的、伦理的等方面,可是,只有经济生活才是人类生活整体中的基础。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李大钊对一切社会上层建筑皆根源于经济基础的著名论断作了充分肯定。他指出,社会构造之基础乃为经济构造,全社会的表面构造均以其为标尺而发生相应地迁移与变化[1](P235)。对此,李大钊还进一步作了周密阐释。他说,一切精神构造均以经济构造为依托,并随其变化而变化。而经济构造的变动,则以生产力为最高动因,生产力一有变动,社会组织亦随其而变动[1](P242)。此种经济史观的认识在中国而言可以说是最早的。

李大钊经济史观的另一个难能可贵之处,就是他较早注意到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他指出,建立在经济构造上的一切表面构造(如法律等),虽亦可对一些经济现象施加自身影响,但其均须顺从经济发展大势,且都是辅助着经济的内部变化,而不能“反抗经济全进路的大势”[1](P250)。李大钊的这一论述的确十分深刻,它不仅科学分析了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重要反作用,而且还针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健康发展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性建议。

(二)一切问题的解决应以经济问题能否解决为根本

李大钊在经济问题上的又一真知灼见是认为,一切问题(包括政治问题在内)均可由经济问题来窥探端倪,并提出经济问题能否解决是其他一切问题能否最终解决的根本,这也是李大钊经济史观的一个显著特点。

长期以来,无论是在革命斗争中,还是在理论研究上,李大钊对于经济问题均极为重视,并认为,只有从经济上看政治问题,才是正确之途。以阶级问题来说,李大钊不仅以“经济上利害相反”作了阶级的概念界定,并以有无生产手段作为其中的一个标准列举了有生产手段阶级(地主、资本家等)与无生产手段阶级(工人、农民等)的生活状况[1](P286)。比如,李大钊从工人与骡马的对比角度专门探讨了唐山工人的生活状况。他指出,资本家给予骡马的生活费每天是五角钱,如因劳动过度而致死,可以得到平均价值在百元上下的赔偿;而工人的工资每人每天却仅有二角,若因劳累过度而死,仅可得到三四十元的抚恤费。由此而言,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生命价值上,工人所得到的待遇与骡马都存有很大差距[1](P193)。李大钊由此指出,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是导致工人与农夫贫困、痛苦和悲惨的唯一原因,而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依靠无产阶级与广大人民群众,推翻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新制度。

正是基于此种认识,李大钊断言,如果经济组织不能得到改造,其他一切问题亦均不能得到解决。而一旦经济问题得到解决,诸如政治、法律以及工人与女子解放等问题皆可随之而得到解决[1](P310)。

李大钊的这一论述极为精妙,其不仅明确指出了彻底变革中国旧有经济结构的必要性,而且还将其与构建社会主义新制度结合起来予以科学论述,并进而指出,社会主义制度核心之处在于改人的统治为事物的管理。而欲达成此目的,须首先解决的“不是政治问题,乃是经济问题”[2](P146)。一旦经济问题得以解决,其他问题均可随之迎刃而解。李大钊的这一认识对于中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和谐的实现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三)在解决经济问题时,尤以土地问题的解决为要

李大钊在论述经济问题时,着意阐明了应着力解决中国农村土地问题的观点,并提出有效应对的主张与办法,这既是李大钊对中国经济问题认识日益深入的重要表现,也是其经济史观的一个较为突出的优点。

基于对中国农村土地问题的解决视角,李大钊曾运用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与现实资料对中国农村土地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阐释。并认为,中国的农业经营是小农经济,诸如自耕农和佃户之类的小农在外国商品入侵以及国内军阀横行的影响之下,强壮之丁均无心好好种田,甚或“相率弃其田里而流为兵匪”,在此等情况之下,不仅乡村农户不断减少,而且沃土良田也随之日渐荒芜。李大钊也对此发出感慨,全国农民破产的潮流,正如潮水般“在那里滔滔滚滚的向前涌进而未己”[2](P620)。李大钊继而指出,帝国主义者与军阀扰乱中国,以致内乱踵起。其影响所及,日益扩大,不仅使得中国全国农民生活不安,且以急转直下之势濒于破产的境遇[2](P670)。

有鉴于此,李大钊认为,要想根本解决中国农村土地问题,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必须提出满足广大贫苦农民急切要求的“耕地农有”口号。至于提出口号后,如何使耕地农有由一个口号转变为真正实行,以及如何实行,比如就分配土地而言,应以单个农民为标准,还是以农户为标准,已成为一个急需讨论的问题[2](P626-627)。二是必须推翻现有土地政策,制定一种全新的土地政策。这种全新的土地政策,理应按照耕地农有的方针来制定,并在实践中逐渐达至实行,最终使一切耕地全部归农民所用,并使一些小农场相互联结成大农场,而经营方法也要有一个改变,即由粗放转为集约,如此一来,则“耕地自敷而效率益增”,历史上持久未获解决抑或说不能得到根本解决的农民问题“亦能谋一解决”[2](P628)。三是实行土地国有政策。就农村土地而言,除去有土农夫所拥有的土地以外,政府应把地主与富农之土地收归国有。不过,在尚未觅得其他职业以前,仍准许农民续理前业[2](P144)。应该说,这些根本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主张与办法是适合中国农村实际情况的。

那么,在当时之中国,何种力量是能够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依托呢?在新的唯物史观的观照下,李大钊在探究既往土地问题的基础上给出了一剂良药,即中国的土地问题,在封建社会依靠农民起义无法解决,而资产阶级革命后也未显现出能予以解决的迹象,在此种情况下,能够有所依赖的只能是中国广大工农阶级的革命力量,而只有依赖此等力量,中国的土地问题方能得以解决[2](P619)。此言堪称对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一个历史性总结。

(四)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此为李大钊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也是其对经济问题的深刻认识。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对此,马克思曾作过经典阐释。比如,马克思曾指出,在农业劳动生产率中,超过劳动者需要的那部分是维系社会运转的基础[3](P885)。社会在生产种植业、养殖业等方面所需时间越少,从事其他生产的时间就越多[4](P120)。李大钊不仅继承了马克思的这一思想,而且还从中国实际出发作了深入考证。并指出,中国自古即实行的是以农立国的政策,周朝因以农开基,故以谷熟为年。他还以中华始祖的尊称为例说,中国自古重“黄”色,这可从“黄帝”这一中华始祖名称来予以反映。此外,李大钊还以中国古代婚姻期为例作了合理阐释。他说,中国农业社会的物品交易大多选在秋收冬藏之际,概因婚姻即含有买卖性质,故中国古代社会亦大多将婚期选在秋季与冬季之交举行。此种阐释无论正确与否,均把中国以农立国的原始说得极为明了。

总之,基于农业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这一科学认识,李大钊从多角度作了令人信服的阐述。应该说,该思想正确反映了中国的历史与国情,是李大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贡献。

二、由对经济的认识而生发的经济思想

在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有一个深刻体认的同时,借助于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观点的解读,李大钊形成了自己一系列的宝贵的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两个方面:

(一)科学阐释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状况

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说明:对于中国的土地制度问题,李大钊指出,土地兼并自出现土地私有制以来即日盛一日,从而造成贫富悬殊与民不聊生的局面。中国历史上历次发生的平均地权运动,其出发点无不是为着解决土地制度问题。如仅就近代而言,太平天国时期就曾颁布过含有均分性质的土地政策——《天朝田亩制度》,惜乎尚未来得及贯彻执行,该政策即随着太平天国的灭亡而夭折;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主旨亦在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可惜亦未得实行。有鉴于此,李大钊认为,中国的土地问题,历史上虽有多次努力,但均未能解决,此等状况昭示我们,只能有待于中国广大工人和农民阶级凭借革命力量来加以完成[2](P619)。

对于中国的经济结构问题,李大钊认为,中国是一个以农业立国的国度,农业在中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用“静的文明”和“动的文明”分别指称以农业为本位的中国经济结构和以工商业为本位的西方经济结构。并进而指出,首次鸦片战争后,搜求原料与扩张市场的欲望与需求,“驱着西洋的商人,来叩东洋沈静的大门”,最终由于西方工业经济的侵入而使得中国的农业经济遭到破坏,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遭遇破产,一切生活也因之发生转折,并日益显露出困迫不安的现象[1](P433-441)。

对于中国各阶级经济状况,李大钊亦从多方面予以深刻阐述。比如,对于中国的农民状况,李大钊认为,在西方列强的压迫下,约占全国总人口70%以上的中国农民已日趋陷入困境,进入中华民国后,诸多名目的苛捐杂税又致使农民负担更加繁重,生活更是苦不堪言。在此认识基础上,李大钊指出,在中国革命中,农民已经发展成为一支可供依靠的重要力量,故而考量中国革命动力,农民的重要性是务须加以注意的[2](P628-629)。在当时之中国,能对农民的地位和重要作用有如此深刻的认识是十分难得的。又如,对于中国的工人状况,李大钊以上海和唐山的工人为例,深刻揭示了工人阶级的悲惨命运。李大钊指出,由于长时间工作,疲劳过度,使得上海工人在身体与精神上均受到极为严重的损伤,童工尤烈[2](P583);而唐山煤矿工人则因终日在“仿佛是一座地狱”的炭坑里做工,面目均成漆黑色[1](P192)。由此,李大钊指出,中国工人阶级,外受帝国主义压迫,内受封建主义之害,是中国社会各群体中受压迫、受剥削最深的一个阶级,受此压迫和剥削,“在国民革命中当先锋的亦只有无产阶级”[2](P334)。对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李大钊则认为,由于资本家靠剥削生活,未曾受到痛苦,因此,他们只是唱着和平,而不想去革命,即便去革命也终不能取得成功。

从上述分析来看,李大钊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动力等问题已有了初步认识,尤其是他对农民是民主革命之重要动力的认识更显深邃。而这一认识,不仅影响了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走上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同时也为毛泽东等开辟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提供了一条宝贵思路。

(二)科学阐释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自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之后,在国际社会中,社会主义已由理想变成可以实现的现实。在对中国社会诸方面进行考察后,李大钊提出了自己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道路的种种构想。李大钊认为,在当时情况下,中国已不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而欲发展实业,必须由纯粹生产者组织政府,“依社会主义的组织经营实业”[1](P604)。并断言,中国要想在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振兴实业,“非先实行社会主义不可”[1](P617-618)。而对于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李大钊认为可通过三阶段方案来完成:第一,无产阶级必须首先夺取政权;第二,生产与交换机关必须彻底实现社会化;第三,必须建立完备的生产分配与一般执行事务组织。对于夺取政权这一阶段而言,李大钊认为,在理论上可通过两种手段来完成:一是采取平和的手段;二是采取革命的手段。但以往实践经验表明,通过平和手段实现夺取政权的愿望均不能取得成功,故“改造的事业非取革命的手段不可”[2](P143)。同时,李大钊在坚信社会主义社会为中国革命前途的基础上,还极为睿智地指出,中国在革命成功之后必须实行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应该说,这一认识是李大钊经济史观发展的必然结果。而通过对李大钊著述资料的考察,李大钊经济思想的精华部分也正在于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设想。具体而言,其主要内容和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李大钊在对中国各经济成分进行分析后认为,无产阶级一旦夺取了国家政权,就必须对社会中原有的各种经济成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比如,对于诸如铁路、矿山与轮船公司等在内的大的资本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对于银行业中自国家银行以下的所有银行一律收归公有;对于小的运输机关及工商企业等,也逐渐收归国有,其原有生产行于大工厂,其原有分配亦随之集中于大中心[2](P144)。如此,等等。

第二,实行计划经济。李大钊认为,“社会主义是使生产品为有计划的增殖”,因此,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2](P272)。他还指出,社会主义制度下所要解决的已不再是政治问题,而是转换为如何发展经济。因此,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之后,着力解决的应该是研究怎样学到管理事物的技术。并认为,在种种解决对策中,实行专家管理生产的制度不失为一个良策。比如,农部委员应该集合各农业专家,“指导农民,以图农业生产的改进”;包括工业委员在内的其他委员亦可如此仿效[2](P146)。

第三,实行按劳分配。李大钊认为,按劳分配系社会主义社会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主要有直接分配与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进行分配两种方式。在这两种分配方式中,前者须以金银、纸币等货币购买,而后者则可通过记账形式换取[2](P146)。李大钊进而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下的分配,其原则是使直接从事生产的人得到与其所付出劳动相等的份额,并认为,这种分配方法是最为公平、合理的,它根本否定了资本主义那种以独占为特色的不合理的分配方法。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在李大钊看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一样存在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这是在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论述基础上的一个重要贡献。而且,李大钊认为,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们在经济上获得自由,劳动才能十分愉快的进行,幸福生活才会随之而至。不过,李大钊也认为,此事说起来虽然容易,但做起来也并不简单。要想获得极平等的真正自由,只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之后。这就需要公众发自内心地积极宣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颂扬其优越性,以激发民众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性。此外,还应从构建社会主义的各种实际条件,进行多方面改革。

当然,对于社会主义经济,李大钊的认识也有诸多不足之处。比如,李大钊主张,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应将所有的工商生产机关全部收归国有,这显然是行不通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不过,在当时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开始实行的时间尚短,而且仅有苏联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作为从理想出发而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所作的种种规划,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的确难以避免。而且,也不独李大钊为然。

[1]朱文通,等.李大钊全集(第3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2]朱文通,等.李大钊全集(第4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4.赤壁赋的哲学思想解析 篇四

愈是优秀的作品,愈存在巨大的解读空间。前人对该赋主旨有着多种不同理解。宋代晁补之《续离骚序》:“公谪黄冈,数游赤壁下,盖忘意于世矣。观江涛汹涌,慨然怀古,犹壮瑜事而赋之。”明代杨慎《三苏文范》引文征明语:“言曹孟德气势皆已消灭无余。讥当时用事者。”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评语:“予尝谓东坡文章仙也。读此二赋,令人有遗世之想。”清代乾隆编《唐宋文醇》评语:“盖与造物者游,而天机自畅。并无意于吊古,更何预今世事?”上列怀古、讽今、遗世、畅游四说,是前人对该赋主旨的不同理解。

对此,今人亦聚讼纷纭。一种看法认为,主旨是咏物寄慨,阐述人生哲理。如“旷达”(王水照《苏轼》)、“空漠”(李泽厚《美的历程》)等。另一种看法认为:主旨是托事寓情,抒写贬谪心情。如“豁达”(牛宝彤《三苏文选》)、“苦闷”(四川大学中文系《宋文选》)、“讽今”(朱靖华《苏轼新论》)等 。

其实,今人的两种看法是可以相互融通、并行不悖的。历来普遍认为,苏轼思想融合了儒家的人世,道家的避世,释家的超世。三者原有矛盾,但苏轼却以外儒内佛、外儒内道的形式将其统一了起来:修身以儒,治心以佛,养生以道。以儒家的兼济对待现实,以道家的超脱宽慰灵魂,以释家的智慧调整心态。据苏辙为苏轼撰写的墓志铭中说:贬谪黄州后苏轼“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关键原因在于,“他往往以对现实有意的忽略和弃置乃至于鄙视,去抵制来自各个方面对自己的迫害”。这时苏轼已经基本形成自己的人生哲学,也是在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中受到普遍认同的人生哲学,简言之,就是李泽厚所说的既希望“兼济天下”、建功立业,又希望“独善其身”、远祸避害、归隐江湖的“儒道互补”的人生哲学。随着具体环境的变化、不同,这种人生哲学中儒道释的比重可能此消彼长、有所变化,其感情基调也会相应有所变化(试比较《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大江东去》和《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其间区别可以真切感受得到)。苏轼在黄州期间的退隐思想,已经不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对社会的退避(参见李泽厚《美的历程》)。

我们从本文的感情线索谈起。一般认为,本篇的情感线索从“乐”到“悲”,然后再到“乐”,就感情基调而言,这种笼统的说法大致是可以的。但是仔细体味便可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往往“乐中有悲”,“悲中有乐”,绝非某种纯净的感情。主客对答是赋体中的传统手法,主与客往往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作者虚拟主客对话,目的是将具有矛盾统一性质的儒道互补的人生哲学以及由此产生的感受、感情形象、充分表现出来。下面结合文本,对此作一点具体分析。

第一段在简要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后,描绘月下泛舟赤壁的乐事以及“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美景。但是美景、乐事中有潜台词在:这种美景引发的不是豪情壮志,而是“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出世之想;月下吟诵的“明月之诗”、“窈窕之章”,表达的是对美人、理想的渴望、追求以及由此产生的烦闷不安。乐中有悲,且儒家道家思想均融合其间。

第二段是第一段的进一步发展、拓展。“饮酒乐甚”明明白白点出“乐”字,“扣弦而歌”凸显行乐之态,主人所歌,歌的体裁为骚体,歌的内容“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明明白白正是思忠君用世而不可得、而呼唤美政理想的儒家思想。吹箫的“客”是理解歌词内容的,所以把这一方面的感情加强,用箫声倾诉出唱歌人内心的哀怨。可见此段仍然是“乐中有悲”,而且是“主客同悲”,“心有戚戚焉”。“苏子悄然”者,似乎“主人”虽然心中乐中有悲,而并不曾体会得到,不过借助于虚拟发问,引起下文,借主客对话把复杂的思想、感情充分铺陈、展现出来。

第四段借客人的回答,铺陈人生可悲之处。“月明星稀”两句正从当前江月之景联想而得,从赤壁之战之初的洋洋自得到火烧赤壁、一败涂地,反映了人生高下相形、祸福相依、得失相随、悲喜无常,终难求得喜乐常相随,此人生之一可悲也(此乃入世者均不可避免者);“方其……而今安在哉”,提到即便建立不朽功业,毕竟如同过眼云烟,反映了人生终有一死,盖世英豪尚且如此,何况我辈乎?――此人生之二可悲也。人生中对于人生意义、对于生死问题的思考,就是所谓“终极关怀”,凡人皆不可回避。上文已经涉及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下文又从“吾与子”(均有出世之想而非追求立德立功立名者)方面着力铺陈:我辈已无功名利禄之想,只希望“渔樵于江渚之上……抱明月而长终”,但是终究“知不可乎骤得”――既不可长生久世,也不可“喜乐常相随”,于是乎只得“托遗响于悲风”。这种人生感慨,在《兰亭集序》中也有充分表现。由此可见,人生之可悲,实乃人生之追求而不可得者,所以客人虽然明说人生之可悲,其所描述者,实乃人生之所喜好而美妙之憧憬者。此所谓“悲中有喜”也。如果一味悲戚,绝对无法瞬间便可转悲为喜之理。

第五段苏子答客,论述人生可喜之处。客人之悲,缘于“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追求的是永远与宇宙同在,表达的就是对人生的意义、终极关怀的执着。而主人则云:“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就是说,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说到底,这里阐述的就是庄子中“齐物论”的一番高论:在承认事物的特性在于变与不变之间的同时,强调了不变的方面,从而得出“万物皆齐”的结论,进而得出等生死、荣辱等一系列推论。佛家历来主张世间万物皆由因缘而生,本无自性可言,不必执着于自我,无端寻取烦恼。老庄、佛家思想都让人在无论遭遇何种变故的情境之中心安理得、寻得心理平衡。苏轼这番议论,还可以这样理解:所谓“物与我皆无尽也”,“我”之所以无尽,乃是指儒家的“三不朽”而言,即所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苏轼所追求的也正是这个“不朽”。所以其生活态度中仍然有积极用世的方面。这就是苏轼的进取而又豁达的人生哲学――朱光潜先生常说:以出世的心态,干入世的事业,可谓道出苏轼人生哲学的真谛。

具体而言,这就是上文所说的“以儒家的兼济对待现实,以道家的超脱宽慰灵魂,以释家的智慧调整心态。”惟其如此,苏轼在身处逆境中也通常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既然如此,他的乐也好,悲也罢,都不会走极端,而只会乐中有悲、悲中有乐;在程度上往往温柔敦厚、中庸平和:以一种和谐的方式表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在儒家、道家、释家思想文化熏染下形成的人生的智慧。物无尽,人们能理解;“我”亦无尽,就不易分晓。作者之意,乃是指不朽而言,即所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所以其生活态度归根结蒂还是积极的。《前赤壁赋》的思想魅力主要表现于此。

苏轼与苏洵、苏辙,在思想史上创立了蜀学,影响深远。苏轼思想中对于上述人生哲学,应该说有清晰的把握。但是人生在世并非全然受理性认识控制,因此他在一生之中情感上的喜怒哀乐起伏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在一篇文章之中,感情的起伏变化也是合乎情理的。只是这些情感变化,在苏轼这里表现得比较中庸平和,所以人称韩愈、苏轼散文是“韩潮苏海”(一说韩海苏潮,似乎不太妥帖)。

5.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三章疑难点解析 篇五

本章和第二章一样,是“毛泽东思想概论”历年考试命题十分重要的一章,是历年考研的重点之一,大部分选择题、辨析题和分析题都集中在这一章。从近几年命题来看,考试内容相对集中在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突出基本知识、基本方针政策和基本理论的考查。如:毛泽东思想的三大法宝,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注重考查考生对毛泽东同志著作的了解和把握。考查著作主要涉及《反对本本主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论联合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等等。注重考查考生对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问题的辨析和分析能力。

本章内容是历年考试的重点,许多知识点以不同的出题方式反复被考查,选择题、辨析题和分析题都出现过。其中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及其关系、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两个先锋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等都仍然是今后十分重要的命题范围,而且除了选择题外,2008年出分析题的可能性非常大。

例一:

试析中国民主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作为主要形式。

解答思路:

首先,因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与资本主义各国有不同特点。在资本主义国家有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其外部没有民族压迫,有的是自己民族压迫别的民族。因而资本主义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积蓄力量,准备最后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他们的组织形式是合法的,主要斗争形式是不流血的。但中国不同,中国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农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在中国,革命不可能是和平的,必须是武装的,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战争,否则,革命不会胜利。

其次,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掌握了庞大的反革命武装,由于封建的分割,地主或资产阶级的政党或集团,谁有枪谁就有势,谁的枪多谁就势大,他们对军权抓得很紧,而且同帝国主义勾结起来,对人民实行恐怖统治,对革命实行武装镇压,因此,中国革命的特点,只能是武装的革命对武装的反革命。

再次,从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看,敌人的力量非常强大,革命力量非在长期内不能积聚和锻炼成为一个足以最后战胜敌人的力量。只能有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才能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中国。

例二:

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注重党的作风建设。解答思路:

党的优良作风,是在党的建设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1954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首次对党的优良作风作了简明概括,他指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相连在一起的作风和自我批评的作风。这三大优良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区别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途径,一是正确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二是对实际情况作调查;三是把丰富的实践提高到应有的理论程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一步从中国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

例三:

评析“国民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顽固派”的论断

解答思路:

6.解析数学归纳法思想 篇六

●劝学:标准要求

目标 目标分解

知识能力目标

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道家、墨家和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过程方法目标 通过史料来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情感态度目标 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祖国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而自豪;体会先秦诸子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

●合作:学习要点提炼 我思我在——合作从沟通、探究、发现开始

1.孔子

(1)思想: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和礼的学说,主张人人在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社会。他注重政治和人事,对鬼神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2)教育: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注重人的全面发展。(3)文化:编写六经。注意思考下列问题:

孔子为什么要提出“仁”的学说?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社会动荡,各种矛盾尖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张,因此孔子试图用“仁”来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挽救社会危机。

孔子“仁”这一思想的内涵怎样?在《论语》中有58章提到了仁,而“仁”字出现共105次。教材中提到的“仁者,爱人”,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首先要相爱。“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所不希望的,不能施加给别人。

孔子“仁”的学说有何现实意义?孔子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对于今天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仍有现实意义。我们今天要建立和谐社会,儒家“仁”的学说也有借鉴意义。2.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把孔子的“仁”用于政治上,发展为仁政。“民贵君轻”是“仁政”的中心。“民贵君轻”体现了孟子的“重民”思想,指出人民的拥护和民心向背对于国家的存亡,对于君主的统治具有重要意义。孟子在从桀、纣残暴统治的历史教训中,总结了如何得民心的方法,那就是帮助人民实现自己的欲望要求,不要做违背人民意愿的事。他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去对待人民,保护人民,这样就可以争得民心,从而取得天下。孟子“仁政”的具体措施就是主张给农民一些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3.荀子的思想

(1)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2)在天人关系上,他既强调“天行有常”,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3)对儒家的礼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孔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提出“仁”与礼的学说

B.注重政治和人事

C.开创私人讲学之风

D.敬重鬼神而近之

2.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 A.开创私人讲学之风

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D.“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 ※3.“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的思想基础 4.诸子百家的思想后来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是

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

※5.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

A.百姓“足食”、国家“足兵”,取得“民信”

B.“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6.孟子“仁政”思想的实质是

A.改变社会制度的途径

B.建立封建统治的基础

C.维护劳动人民利益

D.加强对人民统治的一种手段 7.关于荀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他的学说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内容

B.他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C.他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D.他的学说蕴含了朴素辩证法思想

二、材料解析题 8.阅读下列材料

孔子办学,不问出身贵贱,先后培养的学生有3000人。他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意识地教育他,凡事要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他凡事要多请教父兄以后再去做。„„学生樊迟向他请教怎样耕田种草,他认为学习那些知识没有出息。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思想和行动?结合其在教育上的贡献对孔子作一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说说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不足体现在哪里?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论语》 材料二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于礼,有耻皆格。

——《论语》

材料三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其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

——《孟子》 回答:

(1)分别归纳三则材料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共同之处。

(2)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评价上述观点。

三、问答题

10.简述孔子“仁”的学说,孟子对孔子“仁”的学说作了哪些发展?“仁”的学说对于今天有何借鉴意义?

答案详说

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B 4.B 5.C 6.D 7.D

二、材料解析题

8.(1)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的现状。注重“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2)因其认为学习耕田种菜没有出息,反映了其鄙视农业生产,歧视体力劳动的思想,这是不正确的。

9.(1)材料一:爱人并推已及人;材料二:以德治民;材料三:得民心者得天下。共同之处:主张建立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2)评价:上述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值得弘扬;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法实现。(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三、问答题

10.(1)孔子“仁”的学说:他认为“仁”就是“爱人”,就是“克已复礼”、“已所不欲,勿施于人”。(2)孟子的发展:提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认为“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主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提出“民贵君轻”。(3)借鉴意义:孔、孟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儒学的兴起

目标 目标分解

知识能力目标

汉武帝数次“举贤良对策”的目的和影响;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特色和内容;“五经”,太学,地方教育系统。过程方法目标 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情感态度目标 认识到“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合作:学习要点提炼 我思我在——合作从沟通、探究、发现开始

1.董仲舒的思想主张: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3.汉武帝尊儒的措施:①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②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③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这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汉武帝的这两点措施,为儒家思想上升到独尊的地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延续了两千年之久。

4.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①教育为儒家所垄断。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②儒学地位大大提高。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使得非贵族家庭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入仕。至此,儒学的地位大大提高,与之对应的是,春秋战国以来的风云一时的诸子百家学说渐渐沉寂无闻。③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汉武帝下令全国郡县设置学校,这一措施真正使得儒学在民间光大,处于独尊地位。汉武帝还鼓励学者从事私家的儒学教育,为弘扬儒学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5.独尊儒术的结果: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但是,儒学地位上升的同时,汉王朝也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这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西汉后期,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探究:提高与超越 谁能极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一、单项选择题

1.儒家学派遭到政府的沉重打击是在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西汉

2.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是

A.孟子

B.荀子

C.董仲舒

D.朱熹

3.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主要是为了

A.强调“君权神授”

B.宣扬“天人合一”

C.实现“大一统”

D.缓和社会矛盾

4.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5.儒家思想由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发展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根本原因是因为它

A.主张“民贵君轻”和仁政

B.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C.吸收了其它各家思想

D.适应君主专制的时代需要 6.汉武帝推动儒学教育所采取的措施有

①罢黜百家 ②表彰六经 ③兴办太学 ④天下郡国皆设学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我国封建社会国家最高学府—太学最早设立于

A.汉高祖时期

B.汉文帝时期

C.汉景帝时期

D.汉武帝时期 8.汉武帝时期太学的兴办

①是儒家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②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 ③打破了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 ④教育逐渐为儒家所垄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欲长安投考太学,他作考试准备时所必学的内容不包括

A.《诗经》

B.《春秋》

C.《韩非子》

D.《礼记》

二、材料解析题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李斯曰:“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痒序〈教学的地方〉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同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回答

①据材料一,归纳李斯言论的要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②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言论的要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③概括指出这两种言论的共同处和不同处。

11.阅读下列材料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引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回答:分析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以来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三、问答题

12.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思想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态度(或政策措施)?造成了怎样的不同结果。

13.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天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摘自《汉书•董仲舒传》)就上引言论,指出其思想核心,说明其社会根源,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答案详说

一、单项选择题

1.C 2.C 3.C 4.D 5.D 6.D 7.D 8.D 9.C

二、材料解析题

10.①私学兴盛,诸子百家评议国政,造谣惑众,不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建议实行“焚书”政策,控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主义。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儒学教育,注重思想教化,以礼治民。③相同点: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需要,加强思想控制。〈如能答出如下内容:都主张以一种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来取代思想自由的局面;用政治权力干预和控制思想和学术的自由发展,则可以加分。〉不同点:前者强调以法家思想排斥其它各家,后者强调以儒家思想来取代百家争鸣;前者主张用残暴手段来实现文化专制主义,后者强调教化和灌输;前者主张以法治国,后者主张以德治国。

11.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构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生计;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国计民生。地位:自汉武帝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三、问答题

12.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的政策,儒家学派遭到沉重打击。西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在地方各郡设立学校,用儒家经书教育青年子弟。从此,儒学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13.思想核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社会根源:西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仍面临着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以适应统一国家的形势。董仲舒适应这种需要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改造,提倡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的新儒学,并建议汉武帝把它定为“独尊”的地位。历史作用:①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被汉武帝采纳,设立太学宏扬儒家思想和培养官吏,以实行思想统一来巩固政治统一和中央集权,这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要求,具有积极作用。②借助国家政权的力量来实现思想统一,必然起到束缚人们思想的消极作用。③此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宋明理学

●劝学:标准要求 执子之手——名师伴你同行 目标 目标分解

知识能力目标 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影响。王阳明心学的内容和影响。

过程方法目标 借助史料来探究宋明理学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影响 认识到宋明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

情感态度目标 体会到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合作:学习要点提炼 我思我在——合作从沟通、探究、发现开始

1.“理学”一词,早在宋代就被用来概括当时的儒学。朱熹和二程都说过“理”。程颢曾说过:“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理”因此成为二程哲学的核心,宋明理学也就从此得名。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理”来代替了,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

2.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二程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他们在学术上所提出的最重要的命题是“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他们认为阳阴二气和五行只是“理”或“天理”创生万物的材料。从二程开始,“理”或“天理”被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使用,亦即被作为世界的本体。而且人类社会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道德规范,也都是“天理”在人间社会的具体表现形态。程颢、程颐所创建的“天理”学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受到了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以致逐步演变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近千年的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

3.朱熹是历代儒者中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的一位思想家。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朱熹的哲学思想课文中介绍了两个方面:①理气论:朱熹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的,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现实世界中,理、气不能分离,但从本原上说,理先于气而存在,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②心性论:其基本观点是:“心有体用”、“心统性情”,并且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说明朱熹心性论的基本特征。朱熹的“心统性情”理论,认为性是心之体,情是心之用,心是包括体用的总体。朱熹又提出了“道心”、“人心”的范畴,认为道心即“天理”,恶的人心就是“人欲”。4.王阳明的“心”学:(1)王阳明把“理学”发展为“心学”。明初,为了强化思想统治,朱元璋和明成祖大力提倡程朱理学。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明中叶,明朝的封建统治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崇尚空谈,不务实际,遂创立心学,以克服人们心中的“私欲”,挽救封建社会的政治危机。心学蔚然形成一代学术思潮。(2)王阳明“心学”的主要思想内容。“心即理”。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心”是第一性的,“物”是第二性的;“理”是封建道德,存在于心,是人头脑中固有的,他这样说是强调社会上的伦理规范之基础在于人心之至善。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探究:提高与超越 谁能极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一、单项选择题

1.程颢、程颐认为天理的核心是

A.礼

B.仁

C.乐

D.气 2.朱熹“理气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理气浑然一体

②理先气后

③万物之理终归“太极” ④气先理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3.在理学的修养论和社会政治理论方面,朱熹认为

①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②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

③万物之理终归“太极” ④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儒家的经典“四书”是指

A.《诗经》《礼记》《论语》《大学》 B.《春秋》《易经》《孟子》《中庸》

C.《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D.《诗经》《中庸》《周书》《大学》 5.心学的开创者是

A.朱熹

B.陆九渊

C

.王阳明

D.张载

6.提出“致良知”学说的是

A.程颢

B.程颐

C.朱熹

D.王阳明 7.王阳明的“心”学更多的吸收了

A.道家“清静无为”思想

B.佛教禅宗“心外无佛”思想

C.朱熹“理先气后”思想

D.二程“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的思想

二、材料解析题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得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材料二

人伦者,天理也。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二程遗书》

材料三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回答:

(1)材料一、二在思想上有何相同点?(2)材料三与材料一、二又有何不同?

(3)程朱理学有没有积极意义?谈谈你的看法。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又问:“人或有居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二程遗书》 材料二 清人戴震说:“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回答: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看法。

三、问答题

10.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王阳明的心学对儒学有什么新的发展?

答案详说

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D 4.C 5.B 6.D 7.B

二、材料解析题

8.(1)理为万物的本原和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先理后物,封建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伦理纲常,也是天理的表现,不可违背。(2)认为人“心”为宇宙的本体(程朱理学以“道”或“理”为宇宙的本体),这一体系强调自心,主张修身养性,返身而诚。(3)有,如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等。

9.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理学家们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这样理学家对妇女贞节的极端强调由此而发。这张观点导致在封建“礼教”的枷锁下,寡妇再嫁受到宗伦理道德的谴责,妇女受害之烈,犹其惨绝。

三、问答题

10.(1)二程的思想:他们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围“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2)朱熹的思想:①理气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的,理先于气而存在。②修养论,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就是在于强调获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的同时,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③社会政治理论,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2)王阳明:①思想主张:心即理,认为人心便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心外无物”,是一种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致良知,认为“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主张“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发挥了儒家“仁”的思想。②其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将一切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根源从外在的天理转化为内在的良知,以后者所代表的道德主体性取代前者的权威。由程朱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变为阳明心学的主观唯心主义。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劝学:标准要求 执子之手——名师伴你同行 目标 目标分解

知识能力目标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进步的思想主张。

过程方法目标 分析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进步思想形成的原因并对其主张进行正确评价。

情感态度目标 学习明清进步思想家们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合作:学习要点提炼 我思我在——合作从沟通、探究、发现开始 1.知识线索表解

2.对三大思想家的比较评价

(1)共同的生活背景: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来隐居著书立说。(2)代表作: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读通鉴论》。(3)进步思想主张: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②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③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4)评价:他们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探究:提高与超越 谁能极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一、单项选择题

1.李贽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批判,以下对其主张的评述,正确的是

A.强调工商皆本

B.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C.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D.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

2.导致明清时期产生带有民主色彩思想的原因,除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之外。还在于 A.抗清斗争高涨

B.社会相对安定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阶级矛盾相对缓和 3.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共同点不包括

A.都参加过抗清斗争

B.反对君主专制独裁

C.主张“人民为主”

D.强调工商皆本

4.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5.进步思想家顾炎武

①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 ②写成《天下郡国利病书》 ③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④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

A.“天下为主,君为客”

B.“博学于文,行已有耻”

C.“工、商皆民生之本”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7.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 A.反对君主专制集权

B.反对封建私有制

C.要求建立平等的社会

D.反对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

二、材料解析题

8.阅读下列材料

壮岁为官,晚年削发,近又刻《藏书》《焚书》《卓吾大德》等书,流行海内,惑乱人心。以吕不韦、李园为智谋,以李斯为才力,以冯道为吏隐,以卓文君为善择佳偶,以司马光论桑弘羊欺武帝为可笑,以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以孔子之是非为不足据。狂诞悖戾,未易枚举,大都刺谬不经,不可不毁者也。尤可恨者,寄居麻城,肆行不简,与无良辈游于庵院,挟妓女白昼同浴,勾引士人妻女入庵讲法,至有携衾枕而宿庵观者,一境如狂。又作《观音问》一书,所谓观音者,皆士人妻女也。而后生小子,喜其猖狂放肆,相率煽惑,至于明劫人财,强搂人妇,同于禽兽而不之恤。迩来缙绅士大夫,亦有诵咒念佛,奉僧膜拜,手持数珠,以为律戒,室悬妙像,以为皈依,不知遵孔子家法,而溺意于禅教沙门者,往往出矣。

——礼科给事中张问达弹劾李贽上疏 回答:

(1)据上述材料概括李贽有哪些“离经叛道”的观点?(2)从这篇奏章中你能看出官府是怎样罗织李贽罪名的吗?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君工。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

引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公天下之权,以各治其事。寓封建(允许官吏世袭)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之。寓法立而刑清。天下之宗子,各治其族,以辅人君之治。

引自顾炎武《日知录》

结合材料和所学过的知识,评述黄宗羲和顾炎武的君权思想。

要求:内容包括产生的原因,主张及评价,答案成文,限200字以内。10.阅读下列材料

下面是从《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录下的几段:

●成于康熙二年的《明夷待访录》,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及其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政治弊端,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卓越见解„„

●自二十七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奏章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录,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写《天下郡国利病书》„„

●他公开以“异端”自居,毕生反对礼教、抨击道学为己任。„„反对“成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提出天理、人欲没有区别的见解„„

●反对豪强兼并土地,提出“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的主张。„„晚年所撰《读通鉴论》《宋论》,荟萃平生治史心得,为探讨其史学思想的重要依据。

请说说上述资料,都是叙述哪一位思想家的?并说说你的看法。

三、问答题

11.概括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诸人的思想特色及具体主张,并结合史实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12.从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到今天,儒家学说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儒家学说在战国和秦汉时期的不同社会地位。

(2)简述明末清初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的表现和原因?

(3)儒家文化在现代重新受到重视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详说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D 4.B 5.C 6.A 7.A

二、材料解析题

8.(1)赞颂历史上非儒家的学者代表人物;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破除对孔子的迷信,否定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2)行为不简,伤风败俗,道德败坏(如与无良辈游于庵院,挟妓女白昼同浴,勾引士人妻女入庵讲法);教唆青年犯法(如明劫人财,强搂人妇)和缙绅皈依佛门,不遵守孔子家法。

9.原因: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主张:国君是天下最大的祸害;把君主的权力分散给百官,以削减君主权利;不能以国君的是非标准来评判问题,而应由学校控制,郡县官吏世袭,扩大地方权力;加强宗法制度。

评价:这些思想都反映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愿望和要求,这些具有民主色彩的思想,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深刻影响。但是这些思想不能突破封建制度的束缚,例如宗法制度等。10.四则材料分别叙述了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李贽、王夫之。四位思想家能够顺应时代要求,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抨击封建礼教,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他们所倡导的“求真”、“求实”学风也震动了当时中国的学术界和思想界,一些主张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三、问答题

11.特色:封建社会末期产生的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是早期的启蒙思想。主张: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②文化上:主张学以致用,反对空发议论、不切实际的学风。③思想上:重视实践对人的认识的作用。原因:①政治上:封建末世的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阻碍了社会发展与进步。②经济上:在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市民阶层产生。③文化上:八股取士所形成的不务实际的学风,阻碍了文化的发展。④思想上:宋明理学的畸形发展,封建伦理道德教育、文字狱的盛行,停滞了思想的进步。

12.(1)战国时的儒家是诸子百家中的一个流派,并没受到格外的重视。秦朝时“焚书坑儒”,儒家学说被压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获得独尊地位。(2)表现:民主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指责儒家经典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标准。原因:①明清处于封建社会衰落时期,儒家思想走向极端,封建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②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要求个性解放、反封建的民主思想。(3)原因:①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人类文明宝贵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发扬、改造儒家文化能够促进个人道德修养、社会稳定、甚至国际和平,能够推动人类社会和谐、持续发展 单元综合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先秦思想家不属于儒家学派的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2.以下不是由孔子编订、写作的典籍有

A.《论语》

B.《诗经》

C.《尚书》

D.《春秋》 3.孔子周游列国,宣扬“仁政”的主张,其“仁政”思想的实质是 A.改变社会制度的途径

B.建立封建统治的基础

C.维护劳动人民利益

D.加强对人民统治的一种手段 4.提出“天有常道,地有常数”,“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家是 A.孟子

B.荀子

C.庄子

D.韩非子 5.老子思想中最有价值的精华部分是

A.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B.小国寡民的理想

C.唯物主义思想

D.朴素辩证法思想 6.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7.董仲舒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是

A.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B.创办太学

C.推行教化,养士求贤

D.创办天下郡国学校 8.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是

A.陆九渊

B.程颢

C.程颐

D.朱熹 9.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的是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10.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农工商皆本”,根据他们所处历史时代,两者的主张

A.都反映了自然经济的需要

B.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

C.都有利于当时的经济发展

D.都反映当时统治阶级的经济思想 11.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进步思想家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12.主张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不断变化是万物发展规律的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二、材料解析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已复(合)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引自《论语颜渊》和《论语季氏》

材料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引自《论语》

材料三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不起。

引自《韩非子》

材料四 “在中国的王道,看上去虽然好象是和霸道相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

引自鲁迅《关于中国的二三事》 回答:①材料一中孔子所谓“礼”的实质是什么?

②据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

③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在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

④材料四说明了什么?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有其时,地有其利,人有其治(利用)„„天地官(管)而万物役(服务),„„制天命而用之。

摘自《荀子》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摘自《春秋繁露》

材料三 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

摘自《论衡》

材料四 天之能,人固不能;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天与人交相胜,还相应。

摘自《天论》 回答:

①上述材料所共同反映的中心论题是什么?四个材料中“天”的含义是否一致?如何正确解释?

②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三的论点,试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论。③材料一与材料四的观点有何异同?如何评价?阐述你的观点。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路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 材料二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三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并分析其本质目的。

(3)据材料三指出李贽对儒家思想的态度与朱熹有何不同?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三、问答题

16.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逐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关于儒家思想对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影响,史学界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二)消极作用是主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你同意上述哪一种看法?请结合儒家思想观点加似阐述。

17.王阳明说:“朱子所谓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所谓定理者也。”又说:“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根据材料结合史实说明王阳明的心学与朱熹理学的异同。针对心学维护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明请时期,进步的思想家进行了哪些批判?反映了哪些问题?

答案详说

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D 4.B 5.D 6.D 7.A 8.D 9.D 10.C 11.B 12.D

二、材料解析题

13.①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或适应和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道德规范)。②维护奴隶制度。③相同:都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的方案(或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不同:孔子重“德”,反对 苛政和任意刑杀;韩非重刑。强调用重刑镇压人民反抗。④鲁迅提示无论儒家思想还是法家思想都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镇压人民反抗的工具。两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

14.①人与自然的关系。含义不一致。材料二中的“天”是指神。②材料二认为天有意志,天降灾乱。材料三则认为天没有意志,不会降灾祸惩罚人。材料二把“天”神化,目的是宣扬君权神授,皇权至上,宣扬大一统,其目的是让人民服从君主。材料三明确提出“天意”是人制造的,与自然现象无关。③两个材料都提出人类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观点。但材料四还提出自然与人互相制约的关系,比材料一的观点更为全面。因为人类不仅要有战胜自然的勇气,更要遵循自然规律。

15.1)核心是“仁”。目的:调解与和谐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奴隶制度。(2)态度“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本质目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3)李贽反对坚持儒家思想,认为不应以儒家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时代特征:封建社会日趋落后。(4)儒家思想对缓和社会矛盾,建立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安定具有积极作用,但在封建专制统治下,儒家思想日益僵化保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三、问答题

16.(1)积极作用:①“大一统”思想,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国家安定有积极作用。②它的“仁”、“仁政”学说,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有助于防止暴政,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③儒家的“仁义”、“孝”等观点、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观,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④儒家的教育思想,如:“温故而知新”、“因材施教”等,对于我国古代和现代教育,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⑤儒家思想渗透到我国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各个方面,对我国的文明进步、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消极作用;①“大一统”思想,巩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加强对人民的镇压。②儒家思想中“三纲五常”、“仁义道德’构成了我周封建社会宗法制度的理论基础,成为封建统治者束缚、奴役、压迫人民的沉重枷锁。③“独尊儒术”的观点,严重束缚着其他思想的传播,对我国科技文化的发展有消极影响。④它是我国小农经济的产物,具有保守色彩,不利于中华民族的积极进取,在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中有一定消极作用。⑤儒家教育思想中轻视生产劳动,鼓欢“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带有浓厚的封建糟粕。

7.解析数学归纳法思想 篇七

一、化归思想概述

“化归”是转化、归结的简称,化归思想就是把未知的问题化为已知的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通俗地讲,化归思想就是把看似不可能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可以解决的问题。在数学转化中,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新知识向旧知识的转化、数与形的转化、 空间向平面的转化、高维向低维转化、多元向一元转化等,这些都是化归思想的体现。

二、化归思想的形式

(1)由高次式向低次式的转化。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学生会遇到许多高次式,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下手。那么,利用化归思想把高次式转化为低次式,就会容易很多。例如:已知一个式子, 求出未知数的值。这个式子是个高次式,我们就可以通过降次的方法,把复杂的问题变成我们熟悉、简单的问题,这样就好解决得多了。(2)由多元化转换为一元化。如果一道题中出现未知数,有的学生是先想到把未知数消除。消除一元未知数很容易, 但是多元的就困难了,学生要做的就是把多元的转化成一元的。 假如有一道多元的题,学生可以在其中加入一个未知数,从表面上看是把问题复杂化,但实际上可以把多个未知数转化成一个, 这样算起来也就很容易了。除了以上说的两种形式,化归的形式还有很多,例如化一般为特殊,化抽象为具体等等。这些在高中数学中是无处不在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帮助学生开发思维,传授给学生解题的技巧,让学生知道化归的作用, 并且充分利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化归思想在经典数学中的体现

化归的思想贯穿在高中数学中,不仅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还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而且在许多经典的数学问题中也能体现出其应用价值。“数学归纳法”也就是化归,它是证明许多数学问题的重要方法,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教师会具体教会学生怎么去应用。它是通过分析与归纳现象和实例,然后得出一个相关的结论,这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未知的问题可知化,化归思想的精髓就是如此。例如,教师给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袋子中有5个小球,那么如何去证明它们都是黑色的?教师并不是直接让学生展开证明,而是让他们找到证明这个问题的突破口,思考可以用怎样的方法去证明这个问题。学生会对其进行探讨研究,而每个学生的想法都不一样,有的学生认为可以用完全归纳法,也有的学生认为用不完全归纳法。而教师不会说谁对、谁不对,而是让他们自己去证明自己说得是对的,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过程。通过这一道小题,学生会对化归思想更加深刻,也会对化归的应用有了更多的体会。

四、如何培养高中生化归思想

高中生在心理和生理都发生了许多变化,已经接近成熟。智力的成熟一方面体现在提高思维能力上,另一方面是表现在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的完善上。而学生的思维能力活跃程度与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欲紧紧相连。对于学生来说,化归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师应该向学生详细介绍化归思想的方法并且举例说明,还可通过例题的详细分析和解题思路,让学生理解化归。教材不仅是学生获取各种知识信息的源泉,同时还是学生发展各项能力的依据。许多数学知识本身就蕴含了化归思想,所以,教师应该把教材中的化归思想呈现出来,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数学知识,同样也领悟了化归思想。变式练习实际上是化归的过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将一个未知的数学问题转化为我们熟悉的问题就是“变式”。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已知的问题来解决未知的问题,变式训练化归思想给学生指明了解题的方向和思路。教师在教化归思想应用的过程中, 首先要把概念放在首位,其次是定理、推论,要在解题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使化归思想充分被挖掘出来。教师无论是讲授新课还是练习课,都要时刻渗透化归思想。例如不等式求最值,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其结构特征,使学生明白和与积之间的本质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所以,以此来求最值,引导学生一步步研究,才能让学生理解化归思想的深刻意义。

五、结束语

本文探究的主要是化归思想的应用及方法策略,文中讲述了分解与结合、一般与特殊、陌生与熟悉等方面的转化。“化归” 就是所谓的转化和归结,是高中数学中常用的一种思想方法。 化归既是一种解题思路,又是一种基本的思维策略,更是一种有效解数学题的思维模式。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化归思想总是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难解的问题容易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化归也会很快地得到解决。掌握化归思想,能帮助师生解决很多难题,不仅能使教师的教学成果得到提升,还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摘要:善于运用化归的思想方法,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陌生的问题熟悉化,从而有效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率。文章介绍了化归的含义和化归思想及常用的几个策略,也对化归思想在高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做了简单阐述。

8.解析数学归纳法思想 篇八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初中;有效提问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4-081-1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课堂提问是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合理科学的提问可以帮助学生们进行思维上的思考以及注意力的集中。所以说,课堂中的提问已然成为了一种艺术。可是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对提问环节的设置相当的不关心,对于问题的准备根本不具备针对性,让课堂提问变成了一种形式,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初中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1],所以对于课堂中的提问环节必须加以一定的改革。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提问中出现的问题

就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所有初中思想品德课程都存在大同小异的情况,特别是新课改之后的教学,教师们开始频繁地使用多媒体和课件教学,可能是自身时间精力或能力有限,所以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课件都是在网上下载的,但是不同的课件和教材也是有一定关联的,有的课件会与教学实际目标不相符,进而就会造成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课程的学习感觉迷茫等情况。而课堂提问对很多教师而言就是一个检查学生听课状况。对学生进行一个提醒的作用,对其他方面的考虑并不多。还有一些教学时间较长的教师,也会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进行提问,这种提问已经成为了一种固定模式,此类型的问题无法带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稍有溜号的学生就会无法回答,所以教师就会找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回答。这种情况如果形成一种恶性循环,那对学习较好的学生来说也只是一个知识的机械重复,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就会丧失学习兴趣,不仅课堂提问丢失了一定的效果,课堂教学也会出现问题[2]。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的有效提问策略

1.加强提问的趣味性

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着学习质量,特别是实践性与理论性兼具的思想品德课程。传统教学中,思想品德教师会按照课程大纲对教材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能进行灵活的运用。但是如果学习是出于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效果一定会大大提高。具有一定趣味性的课堂提问就能够很好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以培养。比如在进行《面对挫折》这节课程的相关学习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对多媒体的运用来播放《真心英雄》这首经典老歌,让学生们仔细聆听,然后让他们歌曲是谁演唱的?想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精神?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时间充裕,就可以分小组展开探讨,营造一种比较轻松的氛围,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3]。

2.掌握好提问的时机

在各种教学观摩中我们就可以发现,不是所有的提问都能形成良好的效果,如果提问时机掌握得不好,或者提问的频率太过频繁也会产生教学的反效果,不仅学生不喜欢,日常的正常教学也很难继续。所以将提问的时机把握好也是课堂教学能够成功的关键。教师要明白一个教学理念,对于教师所提出来的所有提问都是想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自己的思维,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设置如果较多,学生思考的时间一定会缩短,并且产生厌烦的情绪。只有合理、高效的提问才能帮助学生学习,给学生們一个充足的思考时间,在对一个问题解答完成后,教师必须进行一个合理的总结。

在初中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提问主要是以两种形式而存在的:首先就是按照教学中的内容,选择适宜的时间;然后就是营造一种氛围,将要提问的问题引出来。比如,教师在进行消费权益课程的教学时,就可以问学生们“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3月15号是什么日子吗?”肯定会有学生回答是消费者权益日,然后就可以将本节课程的主题引出,也让学生们能够更加了解本节课程的知识点。

3.鼓励学生进行提问

所谓的教学提问,不应该只是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为了让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越来越高,学生也应该在课堂上对老师进行提问。这是一个好现象,学生有问可提就说明他有认真思考学习的内容,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学生的学习效率一定会高。不仅如此,这种方式也让师生之间完成了很好的互动,真正地形成了一种探究的气氛。教师对于学生的提问一定要给予鼓励和支持,最好协助学生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自主探究,也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探究性思维。对于此种方式,也是学生们比较容易接受的。在提问中发展、分析、解决问题,逐渐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有效提问环节中学生是中心,而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更需要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融合,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提问环节中更好地体会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并在此种教学的各环节中真正掌握初中思想品德学习的内涵,为学生日后成为综合性人才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明霞.有效提问精彩收获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策略例谈[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04).

[2]蔡勇军.实践出真知巧问达高效试议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的途径[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5(02).

上一篇:寝室文化节感想下一篇:演讲稿:梦想花开,路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