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精选15篇)
1.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 篇一
梳理问题 认清形势 防范风险 服务三农
漯河市分行调研材料
服务“三农”是农业银行的永恒主题,也是农业银行当前发展的战略重点。“三农”金融服务面临的社会、法律环境会对我行服务“三农”的整体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本次根据省行要求,针对“三农”业务存在问题和法律风险进行了调研,先将调研结果和有关建议汇报如下:
第一,三农业务存在的问题和法律风险
农行当前开办的农户小额贷款业务,是农行践行“服务三农”职责的一项重要举措。然而,通过对已发生的三农业务和对三农客户进行的调研中发现,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开展,由于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也存在着一些不应被忽略的法律风险。
(一)获取基础资料方面
从对各支行三农业务的办理情况上看,此项业务基本上能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办理,各客户经理都能将有关贷款资料收集齐全。不过,因为此项业务服务的对象锁定于农户,而这些客户在客观上存在着保管和办理身份证件的意识不强,收入情况较为难以证明等情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身份证明证件管理混乱。贷款申请人存在其多个身份证件中记载的姓名或号码不一致的情况。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有的农户身份证上的姓名或号码与结婚证上的姓名或号码不一致,有的农户身份证上的姓名或号码与户口簿上的姓名或号码不一致,有的甚至存在 这三种证件上的姓名或号码都互不吻合的情况。实际中就给认定借款主体是否合法,有没有夫妻关系,以及是否属于“农户”身份带来了困难,银行就面临着一定的法律风险。
2、婚姻状况证明不全。借款主体婚姻状况不明的情况。当借款人主体未婚,或是出现丧偶情况时,客户经理往往只凭户口簿或是借款人自己填写的申请表上的内容来认定,这种做法有不妥之处。这仅能证明其当时的婚姻状态,以此来证明其婚姻状况,就有失严谨。在确定借款人主体的完整性上就存在缺陷,就会存在借款人蓄意实施的贷款欺诈行为风险。
3、收入证明不严谨。在证明工薪类担保人担保能力时,主要的依据是单位开具的工资收入证明,从部分实例一些资料来看:一是出具证明文件的单位提供的收入证明较为随意,有较大的弹性空间,无形中给虚增担保人的担保能力提供了方便。二是存在有些收入证明上未加盖单位的行政公章,而只是加盖了其他诸如财务章、部门章等印章的情况。然而,只有加盖单位行政公章才意味着该收入证明是得到了独立法人的认可,这样才能具有法律效力。加盖其他签章时,如果一旦贷款出现风险,产生法律纠纷时,会给银行的清收和诉讼造成被动。
(二)实际业务办理存在的疏漏和风险
1、手续繁杂。一是联保贷款额度相对较大,又没有可变现的有效资产作抵押,一旦发生风险,将无法得到抵偿;二是联保贷款手续 2 繁锁、环节多,容易出现工作真空,造成联保无效。三是联保贷款期限短,展期须联保小组其他成员都到场签字,办理较复杂,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法律问题。
2、联保小组组建困难。其原因:第一,联保小组成员在法律上对借款人债务承担连带保证责任,因此一般情况下农户不会轻易参加联保小组。第二,农户普遍存在联强不联弱的心理,没有一定的共同经济利益关系或不同产业的农户很难组建联保小组。第三,非亲非故的农户绝大多数是不愿互相保证的。
3、联保成员相互发生借贷(多户联保一户用贷)。由于联保贷款在签订合同后,实行一次或分次发放,在规定期限内周转使用,因此部分联保小组成员将贷款私下借给小组成员使用或直接由实际借款人使用,由此增大了农村信用社贷款的潜在风险。
4、贷户法律意识淡薄。三农贷款是政策贷款、是国家扶持或救济农民的、还不上由政府管的意识在不同层次和范围内普遍存在,导致盲目贷款,还款意识差。
5、为完成任务而三农。服务“三农”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农业银行的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我们完全赞同,严格控制风险是农业银行作为商业银行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条件,但由于上级行硬性指标任务,赶任务的现象在各经营行不同程度的存在,避免不了对三农准入门槛和风险防范意识的降低,不同程度的使三农业务存在潜在的隐患。第二、正确对待“三农”业务风险
一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农业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国家对农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自身抵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二是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决定了农业的风险较为分散,无形当中降低了整体风险。如自然灾害一般在局部区域产生危害、市场风险大多对个别种类农产品起作用。相对于工业、第三产业而言,农业的风险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应该还要低一些。三是随着农业保险的发展、以及国家对农业的政策补贴机制的完善,“三农”业务的风险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转移和补偿。四是从国际、国内经营“三农”业务的金融机构实践来看,也不乏既严格控制风险又服务好“三农”的成功典范。如尤努斯创办的孟加拉乡村银行还款率达到了99%,名列世界大银行前列的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农贷规模占到全法国农贷市场的85%,向数千户农户家庭发放小额贷款上亿元的平遥小额贷款公司“日升隆”不良贷款率为零。五是从多年的经验来看,中国农民的信用意识非常强,“有借有还”、“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父债子还”等朴素的信用观念根深蒂固。综上分析,商业银行本身就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况且,“三农”业务风险与城市业务风险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只要采取有效的控制手段,“三农”业务风险同样可控。
第三、几点建议
(一)循序渐进、择优限劣
一是结合实际深入调研,摸清本地、本行“三农”现状和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由于各地、各行的情况千差万别,一个地方、一个行的成功经验也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因此,可以鼓励各行在一定范围内探索实践,找准符合本地、本行实际的“三农”服务模式。二是服务“三农”应先易后难,先从风险相对较低的业务做起,切忌贪大求全、急功冒进。三是在信贷支农上,必须坚持“商业运作”的前提。应选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种养协会以及具有比较优势的农村地区、农业项目和农户家庭作为支持对象。四是服务“三农”工作中,上级行应加强工作指导,为县支行服务“三农”提供必要的政策、制度、信息、智力支持。不宜采取下任务、尤其是指令性任务的考核模式,因为多年的工作实践证明,这样的工作质量往往难以保证,并有可能引发不必要的损失,进而给“三农”业务稳健持续发展带来危害。
(二)完善担保、转嫁风险
一是在贷款担保方式选择上,尽量选用“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由其上下游产业链条上实力相对较强的经济组织为农户贷款提供担保,以“抱团”的形式降低“单干”的风险。二是采取多种形式的贷款担保方式。有条件的地方可由担保公司对“三农”信贷提供担保。在政策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易于流转变现的土地、林权、房屋、生产资料等设定贷款抵押。风险较大的农业生产项目尽量参加 5 农业保险以转嫁风险。农户之间可以相互联保,重点发展存单、保单质押担保。鼓励基层行根据实际情况和业务发展需要创新担保方式。
(三)增设机构、充实人员
从基层县支行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服务“三农”存在机构和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由于“三农”资金需求的季节性强、农户居住的分散、农村交通的不发达等等原因,在现有机构和人员条件下,要做好服务“三农”和风险控制工作难度可想而知。因此,一是在重点乡镇要恢复或新设农行机构,在不设机构的乡镇也要设立派驻点和流动服务点;二是增加“三农”业务工作人员。
(四)加强协作、共享资源
服务“三农”不能仅凭一家之力,而要紧紧依靠与涉农各方的大力协作。主动加强与当地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取得工作上的支持、配合。
(五)赏罚分明、奖惩逗硬
一是按照“包放、包管、包收、包赔”的“四包”原则强化“三农”业务经办人员的工作责任。实行终身责任制,并严格追究,坚决杜绝弄虚作假、责任不实、工作不力等行为。二是对“三农”业务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重奖服务“三农”的有功人员。如对按时收回的贷款可按一定比例奖励经办人员,以提高 6 其工作积极性。三是设立一定的损失“容忍度”。如对贷款形成损失,而经办人员勤勉尽职、没有主观责任的可以减轻或免于处罚
国家扶持“三农”政策的实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农业银行股改定位的确立,为农业银行实施蓝海战略、服务“三农”提供了更好的机遇,也对农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应该认识到,在农业银行实施“三农”的过程中,风险控制问题十分关键。只有做好风险控制,农业银行才能获得长期可持续发展,也只有做好风险控制,农业银行才能更好地支持当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09年8月12号
2.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 篇二
把好受众定位,让农民成为接受主体
对农宣传受众定位应当是农民。这里的农民是广义的,凡是直接或间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人都属于“大农民”这个范畴,因此,对农节目要着眼于大农业, 服务于“大农民”。党的有关农村、农业的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动态、项目推广、农产品市场、农村生活的新变化等, 都是农民观众所关注和感兴趣的。对农节目的服务主体是农民,要让节目吸引农民观众,就要多讲农家事、多进农家门、多说农家话,这样,节目就能办得有乡土气息,就能得到农民观众的支持和欢迎。笔者所在的日照电视台为了配合服务好“三农”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办了《今日乡村》栏目,把基层农村发生的新鲜事,以及农业信息、科技致富政策知识, 以及农村创业先进个人典型事迹等内容在电视上进行了专题播放,老百姓都很愿意看这个节目,成为农民朋友的良师益友。
研究节目内容,打造品牌栏目
研究节目内容就是研究节目要给观众“看什么”的问题。有关部门曾对农民想看什么电视节目做过权威性的调查统计,列前三位的分别是“重大政策”“致富信息”“批评曝光”。农民观众最喜欢看到的是他们身边变化的人和事,以及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因此,要办好对农节目,必须学会站在农民的角度去审视栏目的导向性、实用性及可看性。紧紧围绕“观众想看什么”来做节目,提供给农民感兴趣的信息,回答农民关心的问题,这样才能做出农村观众喜闻乐见的好节目。针对华北和黄淮地区去冬今春百年不遇的特大旱情,日照电视台在新闻频道开办了《抗旱在行动》《抗旱保丰收》等有关抗旱方面的栏目,对农民关心的旱情形势、党中央面对旱灾所作的有关惠农政策和各级党员干部积极投入到抗旱行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全面的报道,为鼓舞农民抗旱起到了很好作用。在内容取向上,具体把握好以下三点。
1.导向性
对农节目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要及时、正确地宣传党的农村政策,找准农民对政策的关切点、结合点。要树立改革意识,针对农村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认真结合农村、农业相关政策,进行全面分析、科学总结, 做到既要很好地宣传、贯彻党的农村政策,又要保持和支持农民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
2.服务性
看电视已成为农村群众获取各类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和农民利益联系密切的对农节目应当增强服务功能。一方面要从适应市场经济出发,多角度、多侧面地传播经济信息,提供农民生产、生活服务,包括提供供求信息、生产信息、农业科技资讯等。另一方面, 要联合涉农部门,搭建起服务平台,向农民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介绍优新品种,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搞好结构调整和标准化生产。每到“三夏”生产、“三秋”生产等时节到来的时候, 日照电视台《日照新闻》、《社会零距离》就加大了农业新闻方面播发力度, 及时对农业生产进行宣传。节目在搞好实用性、知识性的同时,还要考虑科学性、权威性,使农民观众获取的信息可信、可取、可用。对一些致富典型的报道,要态度严谨,多加分析;尤其是一些种、养新项目,要注重市场导向,不要把关于经济效益、发展前景的话说得太满,以免热心办了坏事,给农民造成误导。
3.贴近性
农业节目要符合农民观众的“口味”,要平等、真诚地和农民交朋友, 不能板着面孔。电视工作者要多走进乡村田野,倾听农民所想、所需,学会用农民的语言谈农家事,才能拉近与农民朋友的距离,增强节目的亲和力。对农节目要善于捕捉农民身边的“小人物”“小典型”乃至某一侧面,以小见大,展现当代农村和农民的精神风貌, 让节目成为农民的良师益友。
重视节目策划与表现,达到内容和形式统一
整体策划是办好对农节目的重要环节,策划的目的是为了搞好栏目报道, 提高节目质量。因此,对每一期节目都要认真研究宣传计划,确定选题。对于选题应选取什么角度、采取什么形式, 如何切入、引申等具体步骤都要做细致谋划,让节目做得生动、有趣。
3.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 篇三
把体制机制“搞活”,核心是“放权”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有利于引领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是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农业银行要服务好“三农”,关键在机制。从当前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体制机制来看,现在采用的是“三农”事业部制,其核心是“六个单独”,即资本管理、信贷管理、会计核算、风险拨备与核销、资金平衡与运用、考核激励约束单独管理,在机构上设立三部六中心,实行“三级督导、一级经营”模式。“三农”事业部改革自2008年试点以来,现已在全行全面铺开。在全球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模式中,农业银行走在前列,形成了一套具有农行特色的“三农”服务模式。
从优化体制机制出发,反思现有模式,仍有一些改进之处。正如赵欢行长在2016年“三农”和县域业务工作会议上指出,事业部改革任务艰巨,如何落实好国家要求,深入推进“三农”事业部改革,真正形成既符合事业部制一般原理,又符合农业银行实际的体制机制,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三农”事业部改革关键是要激发基层和经营行的活力,核心是落实政府报告中提出的“简政放权,放管结合”。
一是要进一步放权。总行和一级分行要更多把权放给二级分行,特别是县支行,让他们有更多经营权。比如根据地区授权一个额度,额度以下可以自己审批,灵活制定存贷款政策和利率政策。这个授权要采取差异化,因地制宜,不“一刀切”,要在现有的授权范围上进一步下放。农村信用社是当今县域业务的“老大”,贷款份额和存款份额把其他大行抛在后面,我们在研究农村信用社时发现,农村信用社竞争性强的一个很重要特征就是机制灵活,经营权大,伸缩性强。而我们有时制度死,机制不活,在实际的业务营销中“因为办不了”失去了一大批客户。
二是要缩短管理链条。对于现在实行的“三级督导一级经营”模式,个人感觉管理链条长,而直接创造利润的机构却只有县支行,显得“头重脚轻”。笔者建议,扁平流程,把重心下移,实行“二级督导二级经营,以县支行经营为主,二级分行协助经营”模式,把更多的人才和资源倾向市场,压向前台,提升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因为县支行和二级分行是直接与市场、与客户、与社区打交道的,这样就可尽量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风险或者管理难题,更有针对性地营销。
优化服务创新,核心是“全产业链”
创新居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可以说,创新无处不在,每个微观的创新就构成了国家创新的强大洪流,农村金融服务概莫能外。
农村金融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解决抵押物缺失与成本高风险大的问题。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户是弱势群体,没有可以值钱的东西可以抵押。所以针对此问题进行创新,最大限度地保障贷款的收回就是重点。农行在产品创新上做了很多工作,例如奶原贷、油茶贷、烟农贷、安居贷等,这些都是根据产业分类,有产业支撑。特别值得总结何宣传的是打破土地制度、住房制度和林权制度推出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试点开办农民住房财产权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抵押贷款以及林权抵押贷款等,它真正突破了制度瓶颈,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打破了制度篱笆。
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互联网+农村金融”,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表示,要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马云也高调宣布电商进农村。楼文龙副行长在“三农”和县域业务工作会上强调要加快与惠农通工程的对接,多安装自助银行等。建议引入“互联网+农村金融”,搭建系统和平台,引入电商概念,从农产品的产供销加工等全链条进行跟踪服务,与产业大户、种植大户、龙头企业、物流公司、电商等公司合作,从开始的贷款、租赁、资金托管、资金回笼等全程进行服务,这样就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也可以沉淀资金、托管理财、回收贷款、增加综合收入,为农村金融插上科技的翅膀。当然这只是粗浅想法,是一个大工程,需要决策层拍板,需要科技、产品、信贷、托管等部门通力合作。
加强风险防控,核心是“包放包收”
经济下行期,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反弹。年报显示,农行的不良贷款也略有上升,县域不良贷款上升较快,这也进一步验证了“三农”贷款风险较高的事实。所以从事“三农”业务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控制风险,包括前面提到的要放权,放权的话会不会“一放就乱”?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已经有了两个榜样,一个是饶才富,一个是王希,还有几个“三农”人物,他们告诉我们一个基本道理,他放的贷款他都能收回,在全行就要推行这种“包放包收”制。
一是要精神引领。要增强责任心,做“饶才富”式的好干部、好客户经理,要利用熟悉社区、熟悉客户的优势,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成本,推行“我放的贷款我负责收”。
二是要加强考核和监测。主要抓住“不良率”这个总开关,这个考核和监测工作主要由一级分行来做。总行和一级分行主要考核辖属所有县域支行的不良率,比如说,限定某个二级分行的8个支行的不良率在一个周期内新放贷款不良率不能突破3%,不能采取借新还旧等手段,要实实在在清收,如果在一个周期内超过了3%,经营行,即二级分行和县支行的客户经理、分管行长、行长就要去专职清收,包括采取免職、不得晋级、不得评先等措施。
强化与其他部门合作,避免“单打独斗”
十多年前,少数人认为,农村金融问题仅仅是农村金融机构的问题。后来大家逐步认识到,农村金融问题单靠农村金融机构自身难以解决,必须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必须有保险机构对农业进行保险,分担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后来财政政策何货币政策以及保险机构在风险补偿机制上逐渐形成合力,比如实行差异化的奖励政策、补贴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差异化的存款准备金率等等。所以农业银行要进一步加大同政府、保险公司、担保公司、同业的合作力度,从而减少风险。
4.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 篇四
天津农商银行为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秉承“更名不改姓,改制不改向”的发展思路,致力于 “成为持续发展的、区域领先的、专注于三农和中小企业的社区型零售银行”的战略发展愿景,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我行支持农业、农村、农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作用,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探索出具有我行特色的金融支农新模式,特制定我行“三农”金融服务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我行市场定位,紧紧围绕天津市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发展的金融需求,提高我行“三农”金融服务水平,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努力探索新时期面向“三农”,商业运作的新模式,着力打造高效率、有特色、风险可控、可持续发展的“三农”金融服务平台,更好地发挥我行在我市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主力军作用。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从组织体系设置、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信贷制度和流程创新、风险控制机制、绩效考核和资源配置、业务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探索和改革,为全面服务“三农”积累宝贵经验。
(二)坚持风险可控的原则。坚持合规经营,防止道德风险、能力风险、制度风险和操作风险。建立新的风险管理机制和风险控制体系,强化风险管理责任约束,努力降低服务“三农”金融创新工作的机会成本。
(三)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我市各区县“三农”发展状况和金融需求特点,统筹安排经营资源,优先保障对“三农”市场的投入,促进“三农”业务优先发展。实行差别化的经营政策和管理方式,因地制宜,方式多样,不断提升服务“三农”整体水平。
(四)坚持效益并重的原则。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充分履行社会责任,努力提高“三农”业务的质量和收益,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服务目标
“三农”金融服务的工作目标是:建立一个平台、健全三项机制、完善三大体系。即建立面向“三农”金融服务平台,健全资源配置机制、激励约束机制、风险控制机制,完善服务产品体系、服务方式体系、服务功能体系。
“三农”金融服务的社会目标:“三农”金融服务要实现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为农村中小企业服务;为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为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服务;为农村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服务。
四、工作思路
(一)调整信贷政策,破解融资难题
1、信贷规模给予政策倾斜。在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依然偏紧的情况下,我行将继续倾力支持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明确提出信贷规模优先满足涉农贷款需求的整体指导思想。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服务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做出更多的贡献。
2、降低准入门槛。针对农民贷款额度小、成本高、风险高的特点,我行在把握风险的前提下,针对涉农地区客户适当降低准入标准。
3、给予产品先行先试的政策。在我市涉农乡镇,积极探索尝试林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单证房产等为抵押的贷款产品,为破解农村地区融资难的问题拓展新的融资思路。
(二)支持区域经济,服务农村建设
1、支持“三区联动”建设。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开展调结构、惠民生、上水平活动,落实我市“三区联动”的发展战略,加快我市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农村工业向园区集中,传统农业向设施农业集中的步伐,我行贷款重点向我市示范居住区、工业示范园区、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资金需求倾斜。“三区联动”的发展战略,使我市新农村建设显现出五大变化:一是改变了农民的居住环境;二是带动了农、工、商一体化的发展;三是拓宽了转型农民的就业渠道;四是促进了绿化、环保、节能生态环境的平衡;五是缩小了城乡差距,让农 民在小城镇里真正过上了“安居、乐业、有保障”的城市化新生活,赢得了农民的广泛拥护。
2、多措并举扶持乡镇经济发展。我行将深入贯彻落实我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继续加大“三农”业务投入力度。尤其要加大在农业科技方面的投入。要紧紧围绕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拓展服务“三农”的空间,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中找准着力点,做好强农金融服务。继续发展农户贷款业务,为广大农户增收致富提供支持,做好惠农金融服务。
(三)创新服务模式,打造我行特色
围绕新农村建设,遵循创新在先、风险可控、利益共享、体现特色、逐步发展的原则,针对目前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新要求开展业务,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摸索出具有我行特色的支农业务新模式。
1、探索新型经营模式,设立小额贷款公司
2008年6月,我行在静海县设立了第一家小额贷款公司——兴农贷款公司。作为服务农村地区的专业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的成立是我行在经营模式上进行的一次新探索。几年来,我行兴农贷款公司在客户定位、市场准入、审批流程、产品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公司具有以下经营特点:一是“小”。额度小,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加快贷款审批流程。按照监管要求,公司可以发放单笔不超过资本金10%的贷款;公司严格遵循“小额、分散”的信贷 原则,坚持面向小客户;二是“快”。审批快,公司针对中小客户的特点,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链条,一般从申请到受理、考察、放款,在公司的办理时间不超过3天,质押贷款当天就可放款;三是“灵”。贷款方式灵活,手续简便,可以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灵活、多样的采用抵押、担保等贷款方式,充分发挥出“好易贷”“直易贷”的优势。
为进一步支持我市农村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我行将择机在符合条件的区县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2、推进农贷产品创新,设立农贷业务中心
为解决涉农贷款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切实满足农业生产加工企业、个体、农户以及城镇地区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我行于2011年12月成立了“天津农商银行农贷业务中心”,专门研究、专司发展“三农”业务。
农贷业务中心作为天津农商银行的农贷业务创新试验田,本着研究、探索、实践、孵化的工作方针,以创新为目标,以新业务推广为己任,切实满足全市农业生产加工企业、个体、农户以及城镇地区小微企业等的资金需求。在创新和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出适合我行发展的农贷模式,实现在全行复制推广,成为我行集农贷产品开发、流程管理、业务试点、业务推广以及人员培训为一体的具有我行特色的支农基地,成为我行农贷业务的孵化器、试验田。
3、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设立农村金融服务站 为适应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解决因部分村庄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金融设备资源分布不均衡等造成当地农民办理小额存取款、转账业务的困难,从2011年12月起,我行启动了“农村金融服务站”项目建设,使广大村民“足不出村存取款,田间地头能转账”,打造农民家门口的“便民银行”和“金融便利店”。
“农村金融服务站”由当地村委会发起,我行与村委会签订服务协议,我行出资提供设备及人员培训等配套服务。村委会聘用专人担任设备管理员办理相关业务。业务范围包括各类支农惠农补贴的支取、存款、转账、补等存折、查询余额等业务,24小时服务。按照计划今年将在千人以上自然村建设“农村金融服务站”500家。
(四)完善网点布局,拓宽服务渠道(由品质品牌部修改)金融服务覆盖面,计划增设“三农”金融服务网点 ——个,其中迁址或撤并网点 ——个,新增乡镇网点——个新增——个自助银行。我行将继续将加大ATM机、POS机具的投放速度,积积极跟进新农村建设步伐,随时按装或迁移自助机具,根据我市市场需求分析,2012年将按装或迁移自助机具200台。
五、工作措施
(一)建立“三农”综合考评体系。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三农”贷款增长率、“三农”新增贷款累放占比、“三农”贷款利息收入增长率、贷款增量市场份额、新放到期贷款现金收回率、不良贷款余额控制率、成本收入比率、经济增加值、经营计 划完成率等,突出服务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定量与定性考核。
(二)建立“三农”信贷营销激励机制。
一是按“三农”贷款净增额匹配营销费用,根据营销业绩进行奖励,落实到人。
二是为有效防控信贷风险,实现“三农”贷款可持续健康发展,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将“三农”贷款营销业绩与贷款利息收入、贷款质量挂钩,根据业务发展的多少和风险的大小决定收入。
(三)改进与创新“三农”信贷管理与业务流程。 一是逐步建立独立审批人队伍。随着我行信贷管理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风险管控能力不断增强,我行将适时推出度独立审批人制度,根据独立审批人的风险控制能力,划分不同的等级,转授相应的信贷审批权限,实现审批的专业化、专职化、快捷化。
二是完善和推广中小企业审批中心模式,逐步建立区、县级信贷审批中心。合理划定审批区域,缩小审批半径,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三是改进评级管理。为了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降低准入门槛,扩大支农范围,我行正在和外部机构联合开发“三农”客户信用等级评价体系。
四是扩大授信授权。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品风险状况、客户信誉状况,按区域、产品、客户实行差别信贷授权政策,突 出区域和业务发展重点,特别是涉农区域优先授权。
五是简化操作流程。⑴对小额涉农贷款采取“鱼咬尾”的短链操作流程。⑵实行限时办结制度。
六是改进产品定价。将“三农”信贷的利率浮动权下放到区、县级支行,明确利率浮动幅度。对与我行有良好合作关系的涉农客户实行优惠利率管理,以价格杠杆引导创建良好的信用环境。
七是改进担保方式。紧紧围绕“三农”与县域客户特点,从客户能够提供的担保方式入手,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加大担保方式创新力度,以抵押担保为主,保证担保和“联保信用”为辅,采取多种形式,区别对待。加强与政府信用担保机构合作,降低准入门槛,引导成立区、县域担保机构。积极稳妥开展小额农户、个人和微型企业信用贷款。
六、组织领导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我行成立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活动方案的审定,检查活动方案的落实,以及总结表彰。领导小组组长由李宗唐董事长担任,副组长由白平行长担任,小组成员包括黄卫忠、冯玉会、李卓东、李红卫;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总行三农业务部,负责活动的全面推动和日常协调工作。总行公司业务部、个人业务部、产品开发部、三农业务部、品质品牌管理部、营运管理部负责人为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活动第一责任人。相关责任人要切实履行职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领导干部要扎实肯干,切 实发挥带头作用,带头加强学习,带头调查研究,带头坚持创新思维,带头分析检查,带头推动落实。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工作是“调结构、惠民生、上水平”活动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加快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一次重要契机,各相关部门、支行要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加强组织推动和信息沟通交流,分工协作,确保各项工作措施真正落到实处,确保该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
(二)整合资源,强力推进。各部门要高度农村金融服务工作,认真梳理现有的涉农产品和服务渠道,结合我行市场定位和自身实际以及我市新农村建设发展特点,进一步整合行内优质服务资源,努力创造和推广一批适合天津市农村实际需求的涉农金融服务产品和涉农金融服务新模式。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各部门、支行要紧跟活动进程,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政策宣传活动,向农户和涉农企业宣传推介一批符合其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帮助其了解政策,获得真正实惠。同时,要注重开展诚信宣传教育,培养广大农民、涉农企业的信用意识,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为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5.县气象服务三农需求情况调研报告 篇五
县气象服务三农需求情况调研报告 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119°2′-119°52′,北纬34°11′-34°38′。国土面积千公顷,辖13个乡镇,302个行政村,人口万。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特色农业主要有伊山镇的西瓜、陡沟乡的芦蒿以及现代农业园区刚刚建成万亩蓝莓基地等。夏玉米主要集中在图河乡和南岗乡,现有一个国家级和一个省级万亩创建基地。县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南北气候过渡带和海陆过渡带,属亚热带北缘海洋性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台风、暴雨、雷电、干旱、大风、高温、暴雪、低温冰冻、冰雹、龙卷、大雾等都有发生,其中发生频率较高的有暴雨、干旱、雷电、低温冻害、高温、大风,常常造成严重的气象灾害。作为农业大县,对气象灾害的影响十分敏感,现代农业生产和气象条件依存关系愈来愈密切。同时,随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公众对气象服务工作从服务的具体内容到服务方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气象事业发展的生命力在于服务。同时,为更好地贯彻《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专项规划》等文件精神,加强全县“三农”服务专项工作,提高气象为农服务的针对性,根据中国气象局《关于组织做好“三农”服务专项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县实际情况,县气象局近期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三农”服务专项调研,重点了解和掌握“三农”气象服务的迫切需求,以改进和完善气象服务工作。
一、调查方法及步骤
气象服务需求调查以面对面的现场提问式、书面和座谈会形式进行,主要了解被调查对象对农业气象服务的需求、对气象防灾减灾服务的需求、需要服务产品和手段、气象科普服务形式、建议和意见等。全面、科学地反映气象现代化建设水平,同时反映广大群众对气象服务的具体要求。调查时间为4月10日~4月16日,调查对象为涉农部门工作人员和生产一线的普通农民、特色农业大户和养殖户,共发放气象服务需求问卷调查表302份,回收302份,回收率为100%,座谈会调查1次,面对面现场调研10次,在问卷调查基础上按指标体系进行分类整理和相关的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我们对新时期做好“三农”气象服务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主要有:
农村气象服务需求有了新的变化。相对来说,过去的农业结构单一,气象服务需求简单。农业结构调整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对气象服务和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产品种类要求更多。今后一段时间内,除了常规
预报外,天气实况、生活健康指数、出行天气参考、农事气象分析的需求等将显得迫切;预报要求更加精细化,由于农业新技术的运用,不仅从时间上,而且从空间上也要求预报要素尽量精细,要求降雨落区、量级等都要准确;产品的个性化要求,不仅需要提供预报,而且需要进行分析,并提供具体的防范措施;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还需要提供各种农业气候论证、评价。这些服务需求,仍然不能直接到达农民的手中。气象灾害防御服务措施缺乏。近年来,政府制定了很多方面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但是应对农村气象灾害的措施不多。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和抵御气象灾害风险,没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响应及时的可行性较强的规划和预案。一旦发生气象灾害,多数农民只能望天兴叹。
服务产品和服务手段相对落后。过去由于需求简单,预报准确率不高,气象信息的发布主要通过广播电视、96121声讯
电话定时发布。近几年,在农用天气预报上也做了许多尝试,但针对性、实用性还不强,不能及时向基层农民传递。因此,如何最好最快的将实用的气象信息及时的传递到广大农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民手中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农村气象科普率不高。多年来,我们通过世界气象日、科普周、三下乡等活动,开展气象科普活动,但活动的地点大多集中在县城、集镇,覆盖面有限,绝大多数农民不能直接接受气象科普教育,急切要求气象科普进村入户。
三、“三农”工作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通过调研和分析,就气象服务工作而言,我县农村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粮食高产稳产意义重大,要求气象预报精细、准确。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耕作栽培方式由粗放型、零散型向精细化集约化不断转变。虽然粮食耕地面积减少,但是粮食高产意义重大,这就要求气象部门做好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和病
虫害的监测、预报、预警以及评估工作,提供精细而准确的农业气象服务,确保农业高产稳产。
2.设施农业不断扩大,特色农产品气象服务需求迫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棚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开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的气象应用服务,以满足作物引种、区划等所取专业气象的需要,为农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及时、可靠的决策依据,为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提供及时的气象保障服务。
3.农村气象信息发布体系急需完善。农村人口居住比较分散,甚至比较偏僻,农民获取气象信息的渠道仍然较少。切实做好为百姓的气象服务,需要建立完善的农村气象信息发布体系,提高气象信息覆盖率,使广大农民最方便地获得气象服务信息。
四、我县农村气象服务工作措施和建议 县气象服务三农需求情况调研报告 通过调研分析,气象部门为农村的服务措施主要是充分利用气象部门的现代化
设备和技术优势,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依托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和预警的能力;依托社会的电视和通讯科技发展能力和现代通讯技术,把针对广大农民和农业生产的实用气象信息无缝隙的及时送到农民的手中,帮助广大农民防灾减灾。
2.着力加强农业气象预报服务工作,积极开展农业气候年景预测和预估技术研究,积极支持针对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的气象服务技术方法研究,进一步增加农业气象服务信息。
3.气象部门负责收集气象灾情并直接上报政府,这样有利于帮助政府部门及时准确地了解当地发生的气象灾害情况,帮助领导在指挥抗灾和减灾时科学决策。同时,气象部门对气象灾害现场拍摄的资料,作为灾害资料予以保存,以便在以后的科研中进行分析和利用;气象部门通过电视等传媒以实时报道的
形式加强科普宣传,对提高整个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4.气象部门要把积极开展人工增雨和防雹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认真组织作业,不定期组织对当地人工增雨和防雹的效益进行科学评估。
5.气象部门应当在重大气象灾害发生前,通过各种媒体及时向社会发布预警信息,特别通过气象手机短信向农民用户及时发布对农业生产有影响的气象信息。
6.积极推广气象预警大喇叭建设,及时通过大喇叭广播的形式把气象预警、预报信息通知到每一个农民家庭,使广大农民群众对突发的气象灾害提前做好预防,把气象灾害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7.加强农村气象科普教育工作。加强乡镇气象协理员培训,将协理员培训成气象科技的行家里手,再通过协理员,培训村信息员,信息员将气象科普知识传
递到千家万户。也可通过免费发放气象信息明白卡的形式,进行科普宣传。
五、结语
通过调研和分析,气象部门更加认识到“三农”气象服务的重要性,所以加大和完善大气综合监测体系,细化为农服务产品、提高气象预报预警服务水平,建立各类气象预警服务系统,为经济发展需求开发各类特色气象服务。天气预报要在时间和空间上提高精度和准确率,利用各种渠道使广大用户及时收到天气预报和气象科普信息,让广大农民能用、会用、及时用到实用的气象信息,并结合自己的需求,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做好防灾减灾,使气象服务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6.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 篇六
2015湖南银行招聘:邮储银行服务“三农”创新接地气
邮储银行将于近日举办“三农”金融工作经验交流会,旨在加速推广“三农”贷款创新试验区模式,在邮储银行“三农”金融服务工作会举办百日之际,此举意义非凡。目前,邮储银行已在全国确定黑龙江、新疆、浙江、广东、北京、福建、河南、四川、江苏、河北、江西11家一级分行为“三农”贷款创新试验区。
为更务实地服务“三农”,邮储银行运用多元化的金融组合,通过创新产品,相继推出了额度最高可达500万元的家庭农场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等产品,采取更为灵活的担保方式,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通过搭建合作平台,强化银政、银企、银保、银担、银协合作,推进“三农”金融营销模式升级;通过优化流程、限时服务、推行移动展业模式,提高贷款办理效率。
截至7月末,邮储银行累计发放合作社自然人贷款7200余笔、金额7.41亿元;累计发放家庭农场贷款500余笔、金额8281万元。四川省分行通过总行、省、市、县四级联动,积极搭建银政合作体系,与省委农工委、省林业厅、省科协、省粮食局等机构分别签订合作协议,21家二级分行与当地政府、农工委、粮食局、团委等部门签署合作协议(联合下发文件)超过40份。四川省分行本年已实现涉农贷款投放超过140亿元,占信贷投放的40%以上。
湖南银行农信社招聘网
湖北省分行设立“助农贷”项目,助推通山县金融工程,打造了“政府+合作社+农户+银行”的全新合作模式,由政府提供财政资金设立担保金,合作社搭建技术和经营平台,农户形成风险互保金,银行提供融资和创新服务。截至7月末,咸宁通山县支行本项贷款业务已发放33笔、金额1000万元。
湖南省分行进一步优化小额贷款业务办理流程,采取集中审查审批模式,通过启用影像传输系统,制定标准化工具,提高审查审批效率,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推行视频面签,强化授信管理,物理隔离前台营销与中台授信决策,提升审查审批质量。
福建省分行成功上线小额贷款移动展业,信贷员随身携带移动终端,使受理、调查一次完成,影像资料同步传送到后台,进行审查审批,简化了贷款流程,提高了贷款办理效率。
江西省分行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在全省范围内推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截至8月17日,江西省分行已累计发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582笔、金额超过7200万元。
为更准确地服务“三农”,支持现代农业发展,邮储银行坚持突出重点领域,以33个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
试点地区内6000多个家庭农场、农业部确定的660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为重点,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邮储银
湖南银行农信社招聘网
7.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 篇七
一、农业风险本身的特殊性制约着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
(一) 农业风险的特殊性
1. 农业风险发生的概率大。
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 自然条件某一方面的异常变化, 都会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 例如, 农业保险标的可能会遇到洪涝、干旱、病虫害、霜冻、雹灾等灾害的袭击, 遭受损失的概率比其他行业要大得多。
2. 农业风险造成的损失程度大, 容易出现巨灾损失。
由于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地域的辽阔性、时间的同时性, 在同一风险事故中 (如旱灾) , 许多投保单位发生损失以及损失的程度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这使农业风险很难在投保人之间进行分散和转移, 致使农业巨灾损失无法避免。
3. 农业风险程度及损失发生程度的可测性差。
由于农业生产经营对象千差万别, 不同地域所面临的风险大小程度也不尽相同, 有关农业风险损失的历史数据也不够完整准确, 要科学计算出能客观反映各地、各类保险标的的分类费率尤其困难。同时, 对农业产量及灾害损失程度的测算较为复杂, 目前世界上也没有权威的损失计算标准和方法, 这就为农业保险理赔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
(二) 农业风险的管理难度大。
农业生产在空间上呈现出分散性, 例如旱涝保险, 通常是灾害频繁的地区急于投保:而旱涝保收的地区不愿参加保险。保险是以大数定律为基础的, 这意味着投保越多, 则保费越低, 保障越充足。然而, 对于不少农业保险, 大数定律就难以正常运用。在时间上呈现出季节性的特点, 所以要求保险人花费比城镇保险多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道德风险在农业保险中更难防范。以禽流感为例, 假如某村大量的鸡鸭染上了禽流感, 但投保养殖险的饲养户只有几个, 于是村里人可能会把所有的死鸡鸭全部放到仅有的几个投保人那里, 找保险公司索赔。面对这么多死鸡鸭, 保险公司很难分辨出哪些曾投过保, 而哪些没有投保。
(三) 农业风险对农业保险的经营与管理技术要求高
农业保险的定损理赔比一般保险复杂。一般财产保险的赔款是根据灾前财产的价值计算的, 而农业保险的标的是有生命的, 价格在不断变化, 赔款应根据灾害发生时的价值计算。但此时农作物尚未成熟, 要正确估测损失程度、预测未来的产量以及未来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都是极为困难的, 因而农险的理赔难度和成本比其他险种高。
二、农业保险可持续性发展和进一步深化面临着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 缺乏国家财政税收政策支持。
农村金融体制发育不健全, 农业保险体系缺乏, 农业和农民信贷风险难以分散。国家支持力度小, 没有相应的一系列政策。由于缺乏政府直接扶持, 受农民收入水平和购买能力所限, 如果保险公司完全按照市场价格制定保险费率, 农民买不起;如果按农民可以接受的标准制定保险费率, 保险公司则赔不起, 农业保险经营与发展陷入两难境地。
(二) 缺乏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
农业保险需要法律的规范和帮助, 而目前没有农业保险方面的法律, 因此保险双方的合法权利很难得到保护。
(三) 正是由于农村金融市场开发程度不够, 农村保险市场也不发达。
保险业务网络不健全, 保险宣传不够, 农村居民对保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程度有限, 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遇到巨灾风险, 只得求助于高利贷、地下金融等。
三、大力发展农业保险, 服务三农的对策
(一) 加快农业保险立法工作。
对农业保险的性质、保障范围、经营原则、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的界定、经营主体的组织形式等问题都要通过立法加以明确。现阶段, 可先通过制定部门规章或规范性文件解决农业保险急需法律规范的问题, 同时为制定《农业保险法》创造条件。进一步明确保险公司、农民双方的法律责任。一方面要合理制定保费、规范理赔流程;另一方面要加强市场行为监管, 严厉打击欺瞒、误导和出险后惜赔、少赔、拖延不赔等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走出“投保容易, 赔偿难”的怪圈, 让农业保险真正解农民后顾
(二)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目前, 在开展农业保险试点的地区, 地方财政给农民提供直接的保费补贴, 省地县三级财政的补贴总额大多占保费的40%左右。中央财政补贴可分为对农民的保费补贴和对经营主体的补贴两个层次, 也可采取支持其建立农业保险基金或购买再保险等方式。补贴的范围可以考虑全面铺开。通过试点, 研究制订保费补贴标准、补贴目录、补贴方法, 建立农业巨灾基金和再保险运作机制等支持政策措施, 鼓励保险公司积极支持、服务于三农[3]。
(三) 对农业保险给予信贷支持。
有关金融机构, 对于参加保险的农户, 可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对经营农业保险的公司出现流动性资金不足的融资需求, 允许其申请一定额度的无息或低息贷款。农业保险公司可利用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
(四) 政府对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支持。通过再保险公司对参与农业保险的各种私营保险公司、联营保险公司提供再
(五) 根据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 可以对农业保险的发展实行一定程度的强制措施。
农业保险原则上实行自愿保险, 国家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不参加农业保险计划的农民不能得到政府其他福利计划, 如农产品贷款计划、农产品价格补贴和保护计划等;必须购买巨灾保险, 然后才能追加购买其他的保险。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事实上的强制保险。或者通过法律明确规定, 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民实行强制保险;对达不到规模的农户, 实行自愿保险[4]。
(六) 多渠道筹资应对农业巨灾, 完善巨灾保险体系。
建立和完善我国巨灾损失补偿机制首先应该明确巨灾损失补偿由谁承担的问题。其次要解决巨灾损失怎么补偿的问题, 应尽快转变主要应用行政手段进行灾害损失补偿, 减轻政府财政的压力, 扭转灾害补偿严重不足, 补偿效率不高的局面。长期以来, 我国在灾害发生后习惯于把政府的救助作为灾害补偿的主要渠道, 使政府承担了过重的财务负担。所以, 应重视发挥保险在灾害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把保险作为一种市场化、社会化的资源整合和风险配置平台, 运用市场手段调动社会主体参与灾害风险管理的积极性, 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政府和市场参与的巨灾风险管理的模式[5]。
1. 建立农业巨灾保险基金。
具体方式可采取中央财政出资建立中央级农业巨灾保险基金。各类农业保险经营主体, 按照商业再保险原则向基金购买再保险, 分散自身风险。
政府的介入不是独揽保险责任, 既能填补市场空白, 又不至于因过度介入而导致市场的作用难以发挥。一旦发生巨灾, 不仅超过保险公司理赔支付的能力, 也将超过政府当年财政支出的能力。政府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 对风险加以量化, 进行保险、再保险分配, 甚至通过再保险将风险分散到国外, 政府只是负担超过理赔能力的部分。
2. 发行巨灾风险债券
20世纪90年代, 西方保险业积极探索推广的风险证券化技术是近年来倍受关注的保险技术创新, 它为保险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动力和活力, 为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了新
巨灾风险债券是保险公司自身 (或委托再保险公司) 发行的附上特定条件的标准公司债券。巨灾风险债券要由以下基本要素构成:投保农业巨灾保险的投保人, 发起人 (保险人或再保险人) , 特别目的机构 (SPV, 连接投资者与保险人, 主要从事证券化相关业务, 并将证券化的信用风险降到最低) , 专门账户, 投资者。在债券发行时, 保险公司 (或再保险公司) 将承保的巨灾风险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归类, 然后SPV在资本市场上发行巨灾债券以获取资金并运用这些资金进行投资, 投资者通过购买债券以期获得风险收益, 同时, SPV与保险公司签订再保险契约, 保险公司则将再保险费交给SPV, SPV将获得的保费和利息作为债息支付给投资者。在保险期限内, 一旦发生农业巨灾保险事故且损失超过一个确定的数额, 发行人将发行巨灾债券所筹集的资金用于支付赔款, 且无需向投资者支付债息, 如果损失严重, 投资者还可能丧失部分本金;若在债券约定的时间内没发生巨灾损失或损失小于一个确定的数额, 则投资者会获得较高的回报。
通过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在我国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 有效供给大幅增加;广大农民保险意识不断提高, 供求趋于平衡且均衡量不断提升。同时, 外资农业保险公司的进入既带来了有效供给, 又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 为广大农民提供优质优价的农业保险服务, 这才是我们
参考文献
[1]吴晓灵.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N].金融时报, 2006-04-28.
[2]王小梅.用农业保险为农民增收“保驾护航”[EB/OL].新华网, Http://www.xinhua.com, 2008-09-19.
[3]刘铮, 毛晓梅.中国农业保险在探索中前行[EB/OL].新华网, Http://www.xinhua.com, 2007-01-22.
[4]国外农业保险发展的经验, http://active.zgjrw.com/News/2008-10-14.
8.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 篇八
一、衡阳市农发行金融支农现状
近年来,衡阳市农发行积极履行政策性支农职能,着力发展以粮棉油收储、加工、流通为重点的全产业链信贷业务和以支持新农村建设、水利建设为重点的中长期信贷业务。至2013年末,衡阳市农发行涉农贷款余额达到93.6亿元,同比增长34%,较年初新增23.9亿元,贷款增量占全市新增涉农贷款的29.6%,充分发挥了农发行在全市农村金融体系中的支柱和骨干作用,有力“贷”动了全市城乡新发展。
1.全力支持粮食收购。衡阳市农发行紧紧围绕“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稳定物价、保护农民利益”等政策目标,按照“确保中央、省、市三级粮食储备资金需求、确保粮食收购不因农发行工作而出现问题、确保收购贷款不被企业挤占挪用”的要求,积极支持全市粮棉油的储备与流通,全力配合各级政府宏观调控,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同时,按照“多收粮、收好粮、防风险”的总体要求,2013年累计发放早中晚稻最低收购价贷款23.2亿元、市场粮收购贷款1.9亿元,支持湖南角山米业有限公司、湖南金鲲米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有序入市、理性收购,农发行贷款客户粮食收购量占全市粮食收购市场份额九成以上,确保了我市粮食收购不出问题,全市没有因农发行工作不到位,而出现农民“卖粮难”、给售粮农民“打白条”的现象。
2.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农发行以延长农产品加工链条、提升加工企业市场竞争力为突破口,着力对水稻、棉花等大宗农产品加工转化进行信贷支持。至2013年末,衡阳市农发行支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企业和农村流通企业达70余家,贷款余额近50亿元,其中,一批年粮食加工转化能力在10万吨以上的大型企业,已进入全国同类企业第一梯队,这些企业的加工转化能力占到全市粮食商品量的60%以上。目前,农发行已成为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金融力量,对提升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3.有力支持新農村建设。为支持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从2008年开始,衡阳市农发行逐渐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水利设施、农业综合开发、县域城镇建设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有力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截至2013年末,衡阳市农发行中长期贷款(主要为新农村建设贷款)余额24.5亿元,占贷款总额的26.2%,其中,2013年累计投放信贷资金8.5亿元,重点支持了蒸水河综合防洪水利建设、南岳区及祁东县农村土地整治等一批重点工程顺利实施。
4.试点支持土地流转。衡阳县农发行以农发行总行在衡阳县试点支持土地流转为契机,从“合理选择承贷主体、创新信贷支持方式、有效防控信贷风险”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拟选择湖南安邦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信贷创新试点,支持其流转土地的“安邦模式”,进而发挥农发行在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中的引导作用。
二、面临困难与问题
当前,农发行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面临着“抵押担保难、农业风险分散、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佳”等困难与问题。
1.贷款主体不合要求。目前,农发行贷款扶持主体为涉农企业,并不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贷款,而县域“三农”的发展离不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与壮大,但因承贷主体不符合农发行要求,造成了一些农业项目“贷款难”和农发行“放款难”的“两难”问题。
2.担保抵押机制不健全。县域农发行普遍存在贷款抵押手续难办、准入门槛偏高、审批程序复杂的现象。农发行现行的信贷政策中,农村土地经营权和宅基地等不能作为银行的抵押物,导致新型农村经济主体可以抵押的资产较少。同时,农发行对企业的信用评级条件十分严格,导致贷款集中发放在辖内少数几家规模大、效益好、偿付能力强的企业,造成了其他新型农村经济主体“贷款难”的现状。
3.风险补偿机制不到位。农业本是弱质产业,具有较高的风险性,目前我市辖内未设立农业保险机构,而且承办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较少,一旦发生风险,“农”字企业、种养大户和普通农户的遇灾减损问题将会十分突出,给农业贷款造成较大风险。
4.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佳。一方面受市场、疫情、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部分企业和种养大户经营效益下滑,无力偿还贷款本息,导致前期贷款难以按期回收。另一方面存在部分贷款户诚信意识较差,靠套取银行资金、假借企业改制、破产等手段,逃废、悬空银行债权。由于涉农贷款不良率偏高,农户贷款管理难度大,从而使金融机构普遍产生惧贷和慎贷心理。
5.农发行内部追责机制严苛。2012年农发总行出台了《关于违规问责有关要求的通知》,2014年湖南省分行又针对全省不良贷款突增的的实际,从行长到客户经理都签订了《信贷风险防范和处置承诺书》,对出现不良贷款的行将进行严肃问责处置。
三、相关政策建议
1.创新农村金融产品。省分行建立差别授权指标体系,增加基层行贷款审批权限,针对县域“三农”发展现状,积极创造条件,为现代农业量身定制金融服务。如对农田水利、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以组建专门的水利和交通建设项目融资平台;对农民合作社或联合企业,可以由其联合资产作为担保条件;对农副产品批发交易中心、活畜交易中心等项目,可以由企业以自有的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融资。
2.成立政策性担保公司。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设立三农贷款担保风险基金,探索成立专业的农业担保机构,鼓励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协调一到二家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担保公司与银行对接获得准入资格,充分调动政府、银行、农村新型经济主体、担保公司各方的合作积极性。
3.构建政策性保险体系。积极探索开展农业保险补贴方式和品种试点,将现行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品种扩大到特色种植、养殖等大宗涉农产品,试点推行“小额贷款+小额保险”的业务模式,有效降低涉农贷款风险,积极发挥保险和信贷的联动作用。
9.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 篇九
(农银发[2009] 177号,2009年5月6日)
根据《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实施总体方案》、《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与监管指引》、《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章程》和《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三农金融部管理章程》的有关要求,中国农业银行建立三农金融部,对“三农”和县域业务实行事业部制管理模式。为稳步推进三农金融部改革,实施“三农”和县域蓝海市场发展战略,从体制机制上更好地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特制定本方案。
一、改革目标
(一)通过实施三农金融部改革试点,达到以下目标:
1、按照“边界清晰、治理高效、核算准确、保障有力”的原则,建立起三农金融部一级的权责利相结合的经营管理体系。
2、按照“服务到位、风险可控、发展可持续”的原则,建立健全三农金融部治理和运作机制,实现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总体目标。
3、充分利用农业银行在县域的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更好地为“三农”和县域经济服务。
二、合理划分三农金融部边界
(二)三农金融部机构边界。
以地域为界,对全国2003个建制县(市)内的2048个县(市)支行,实行事业部制管理。各县(市)支行成为三农金融部的基本经营单元。自2009年起,按照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原则,稳扎稳打,逐步推开三农金融部改革。
总行重点抓好甘肃、四川、广西、福建、浙江、山东、重庆等现有七家省(区、市)分行的试点工作。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三农金融部改革的有关要求,在七家分行所辖的81个二级分行和503个县域支行全面推开,健全组织体系,完善运作机制,下沉决策重心,提高核算精度,强化激励约束,做实体制机制和各项改革内容。
同时,考虑到三农金融部改革涉及到经营体制、管理文化和内部管理格局的重大调整,需要有个认识、探索和改进的过程。其他分行也要按照年初全行工作会议的要求,选择部分二级分行,开展属地化改革试点。重点是:统一思想认识,搭建组织架构,理清业务边界,加强人员培训,推进服务“三农”试点的政策措施,探索单独核算的路径,为下一步全面推开积累经验、探索路子、做好准备。
总行根据各地试点情况,择机在全系统推开三农金融部改革。
(三)三农金融部职能边界。
三农金融部主要对县域机构的客户和业务行使管理职能,县域支行全部业务纳入三农金融部核算范围。
为发挥大型银行城乡联动的优势,银行卡、电子银行、基金、代理保险、国际业务、投资银行等产品部门,按原有模式为三农金融部分支机构提供服务,并依据原有渠道开展产品交叉销售。科技、法律、审计、监察、保卫、党团工会等后台支持和行政管理部门维持现有管理关系不变。
(四)三农金融部业务边界。
三农金融部客户营销、维护和管理事权的划分,原则上以地域为界,注册地或居住地在县域的客户由三农金融部管理。
县域大型客户由城市板块提出直管客户名录,城市大中型涉农客户由三农金融部提出直管客户名录,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分别牵头营销管理。跨越城乡的集团性大型客户、垂直管理的系统性客户实行名单管理,由城市板块公司、机构、房地产等部门牵头营销开发和统一管理,三农金融部负责上述各类客户的县域端的功能落地和客户关系维护,上述各类客户在县域的贷款反映在当地县支行。城市涉农贷款按人民银行、银监会《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统计在涉农贷款之中。
三、建立相应的治理机制
(五)董事会和高管层。
1、在董事会设立“三农”金融发展委员会,推动全行“三农”金融业务发展,负责审议“三农”业务发展战略规划、业务经营计划、基本政策制度、风险战略规划等事项,评估服务“三农”效果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状况,监督本行“三农”业务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和基本管理制度的落实。“三农”金融发展委员会至少应由3名董事组成,其中,应包括由农村经济金融专家担任的独立董事。引进具有涉农金融领先理念和技术的战略投资者,发挥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2、在总行高管层成立三农金融部管理委员会,统筹推进全行“三农”金融服务工作,协调解决三农金融部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落实董事会有关“三农”业务发展的各项决策。中国农业银行行长担任主任,分管副行长担任常务副主任,三农业务总监担任副主任,“三农”和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三农金融部管理委员会设立办公室,具体负责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六)总行三农金融部。
1、按照事业部管理体制,总行挂牌组建三农金融部,作为独立核算的利润中心,负责全行“三农”金融业务的政策研究、制度制定、产品研发、客户营销、风险管理、考评激励、信息披露等职责。中国农业银行行长担任三农金融部总裁,分管副行长担任常务副总裁,三农业务总监担任副总裁。三农金融部实行总裁负责制,重大问题经过三农金融部管理委员会全体会议决定。
2、三农金融部下辖三农金融部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三农政策与规划部、农村产业金融部、农户金融部等专业部门,分别履行三农金融部的综合管理、政策研究和发展规划、农村产业产品研发和客户营销、农户金融服务等职责。
3、设立“三农”核算与考评、信贷管理、风险管理、产品研发、人力资源管理、资本与资金管理等中后台管理中心,为三农金融部提供支持保障服务。
管理中心设置在相关部门内;也可根据工作需要,实行集中办公或设置在三农金融部内。中国农业银行可向三农金融部派驻风险、审计等方面的管理专员。
(七)三农金融部分部。
1、各一、二级分行挂牌设立三农金融部×××省(市)分部,作为三农金融部系统管理的机构。
一、二级分行行长担任三农金融分部总经理,分管副行长担任副总经理。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和厦门分行可不设三农金融分部,按原有模式管理。管理半径较小、所辖县(市)少的省区,可不设二级分部,实行一级三农金融分部直管县 域支行的管理模式。三农金融分部负责对辖内“三农”业务和事业部建设的系统指导、业务规划、绩效考核、产品研发和风险管理。
2、一、二级分行三农金融部分部,比照总行三农金融部设立管理委员会和组织架构。由一、二级分行行长担任管理委员会主任,分管副行长担任副主任。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与农村产业金融部合署办公。
3、根据“三农”经济发展和业务需求,设置二级分行三农金融分部组织架构。城市业务占比高,或城乡业务相对均衡的二级分行,比照一级分行设置专业部门和中后台管理中心。“三农”业务占比高的二级分行,中后台部门主体纳入三农金融部管理;可根据城区业务需要,在相关中后台部门设置单独的管理团队,条件具备的可上收一级分行管理。
4、三农金融部总、分部可设置跨部门的“三农”项目管理团队,在主管授权下开展服务“三农”专项工作,形成服务“三农”的合力。
(八)三农金融部经营单元。
1、全部县域支行逐步改造为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部经营单元,并加挂“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部××县(市)营业部”的牌子。
2、三农金融部经营单元应根据规模和业务发展需要调整内设机构。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设置县域支行中后台部门,优化劳动组合,促使中后台人员向前台和服务“三农”一线流动。前台客户部门根据当地“三农”和县域经济特点,因地制宜、灵活设置,如农村产业金融部、农户金融部、客户部等。在人力资源部门核定的机构编制内,可单独设置,也可实行“几块牌子、一套人马”。根据需要,可设立流动客户经理团队,专职负责对没有农行网点的乡镇区域营销和服 务。
3、稳定和发展县域网点,调整优化网点布局。加大对县域的电子化建设投入,加快网点转型步伐,强化网点服务功能。认真研究、周密论证,择机选择部分有条件的营业网点,开展村镇银行改革试点。
(九)三农金融部治理和报告关系。
1、三农金融部实行授权经营,农业银行赋予三农金融部相对独立的经营自主权,包括业务规划、信贷制度制定、绩效考评、资源配置、人事管理和产品研发等方面的权利和责任。三农金融部内部实行逐级授权经营。
2、农业银行与三农金融部之间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三农金融部的经营目标、责权利和相关奖惩规则。三农金融部内部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相关经营责任。三农金融部定期向总行管理层或董事会汇报经营管理情况。总行管理层定期考核、评价三农金融部的运作状况。
3、县域支行(事业部单元)行长向二级分行三农金融分部总经理报告工作,二级分行三农金融分部总经理向一级分行三农金融分部总经理报告工作,一级分行三农金融分部总经理向三农金融部总裁报告工作;三农金融部各级副总经理在本级总经理的领导下,按授权开展工作。
前台客户部门接受上级分部客户部门业务指导。中后台管理中心接受三农金融部和所在条线的双重管理,管理中心内设的“三农”专职机构(团队)接受三农金融部和所在部门分配的工作任务,向本级三农金融部和所在部门双线报告。总行向三农金融部派驻的风险和审计专员,在向主管副行长报告工作的同时,向三农金融部主管副总裁 报告工作。IT及其他中后台部门维持现有报告关系。“三农”项目管理团队项目经理向本级三农金融部总经理报告工作,团队成员向项目经理报告工作的同时,向所属部门报告工作。
四、下沉信贷决策重心
(十)三农金融部信贷政策制度。
三农金融部应以惠农卡为载体,以农户小额贷款为推手,以县域规模化融资和中小企业金融为基础,努力服务好“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按照低平台、短流程、高效率、能控险的原则,推行决策重心下沉的“三农”和县域信贷业务经营模式,建立健全适应“三农”和县域业务特点的信贷政策制度。三农金融部在农业银行信贷基本制度框架内,自主制定和实施“三农”及县域信贷业务管理办法。
(十一)三农金融部信贷审批体制。
建立分层审批制度,区分业务品种、金额、风险程度,对“三农”和县域信贷业务采取直接审批、合议审批、会议审批三种决策模式。在省级和地市分行设立信贷业务审查审批中心。根据“三农”和县域信贷业务规模和客户数量占全部信贷业务的比例,配置“三农”和县域信贷业务审查人和独立审批人。向三农金融部经营单元派驻信贷业务独立审批人,符合条件的三农金融部经营单元可比照地市分行设立信贷业务审查审批中心。对“三农”和县域业务独立审批人实行分级认定和管理,统一选拔聘用,定期考核轮换。
(十二)三农金融部信贷业务授权。
1、三农金融部将除总行直管客户和大型项目外的“三农”和县域信贷业务审批权全部转授给省级三农金融分部。省级三农金融分部要针对“三农”和县域信贷业务特点,根据“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的原则确定对分支机构审批人的信贷业务转授权;综合考虑分支机构信贷经营管理综合评价结果和独立审批人资质等级,确定“三农”和县域信贷业务授权品种及额度。
2、将“三农”和县域信贷业务审批权下沉到事业部经营单元是国家批准的《方案》的决定,鉴于我行现状,原则上将县域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等信贷业务审批权下沉至县支行,使其决策更加贴近市场和客户。对县域大中型客户的信贷业务审批在省地县三级实行分层授权。
(十三)三农金融部信贷创新。
三农金融部应适应“三农”和县域业务需要,在信贷准入、授权、担保等方面进行创新,拓宽信贷服务范围,提高业务响应速度。对风险程度较低的县域中小法人信贷业务和个人信贷业务,简化业务流程,合并评级、授信、用信审批。大力推广应用CMS信贷决策管理子系统,推行信贷业务网上审批,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决策效率。
五、实现三农金融部单独核算
(十四)单独核算体系。
1、三农金融部各级机构执行农业银行统一的会计制度,使用农业银行统一的会计系统、会计账簿、会计凭证和会计印章,对“三农”和县域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报告。运用农业银行统一会计科目体系,并根据“三农”和县域业务发展需要,统一调整、细化或增设三农金融部会计科目,完善三农金融部会计科目设置,精确反映“三农”和县域业务情况。
2、引入市场机制,采用价格杠杆,通过资金转移定价、成本分摊、收益分享和风险计量等方法,准确计量三农金融部各级机构的效 益和风险,形成公允、透明的核算机制。
3、三农金融部经营单元作为单独的会计核算主体,账务设置自成体系,完整反映县域支行各项资产、负债和经营管理的指标情况。三农金融分部的业务收入、资本成本、资金成本、资产减值成本、服务成本和管理成本,按照管理会计方法进行成本、收入归集与分摊。各个核算主体之间的业务和资金往来、共同的成本和收入,按照总行统一定价、往来方合约定价、市场价格等方法确定转移价格进行核算和分摊。制定和完善成本费用分摊办法,细化分摊项目和标准,实现对中后台服务和管理成本费用的分摊和还原。
4、通过业务财务核算系统自动生成完整的农业银行三农金融部会计报告,包括业务状况报告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独立、完整地反映三农金融部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满足分部披露信息的要求。
(十五)三农金融部综合经营计划。
依据全行发展战略和“三农”及县域业务发展规划,单独编制、下达三农金融部包括经济资本计划、业务计划、信贷计划、财务计划(预算)和风险计划等在内的综合经营计划。三农金融部据此将各类计划的经营目标和管理要求分解下达至各事业分部。三农金融部资产、负债总额在全行的占比应逐年增加。三农金融部增量贷款占全行增量贷款比重高于存量贷款占比,并逐步提高到50%以上。从2009年起,三农金融部成本收入比应控制在50%以下。三农金融部的资产回报率2009年达到0.5%,之后逐年提高到0.8%以上。其中,2009年,浙江、山东、四川、福建、广西、甘肃、重庆等七个事业部制改革试点行的增量贷款计划,分别为148亿、124亿、112亿、76亿、60亿、31亿和50亿。
(十六)三农金融部营运资本管理体制。
1、建立相对独立的三农金融部营运资本管理体制,按略高于全行水平的资本充足率核定三农金融部营运资本。在每年资本计划中明确配置三农金融部的营运资本总量和比例,优先保障三农金融部经营发展需要。
2、制定《三农金融部经济资本管理办法》,对事业部分部和经营单元实行经济资本计划管理。
(十七)三农金融部财务资源配置。
1、三农金融部在授权范围内依法合规进行财务决策和财务预算管理。对三农金融部单独安排费用预算,适度提高“三农”业务发展费用率。建立“基础费用+激励费用+战略费用”的三农金融部费用配置机制。单独安排三农金融部的资本性支出。
2、稳定和发展县域网点,调整优化网点布局。单独制定三农金融部固定资产投入计划,适度降低三农金融部骨干网点建设的准入标准,加大三农金融部电子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实施倾斜性的工资资源配置政策,单独核定三农金融部工资总额,优先保障“三农”和县域业务发展战略需要。三农金融部的成本收入比应高于全行平均水平。
3、总行统一缴纳企业所得税,设二级科目单独反映三农金融部应计缴的所得税。其他税种由三农金融分部、经营单元按属地管理原则及时缴纳。
六、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
(十八)三农金融部风险管理目标。
三农金融部在积极开展“三农”和县域业务的同时应将风险控制 在可承受范围内,做到业务增长与风险控制相适应,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确保实现“三农”和县域业务服务到位、风险可控、发展可持续。三农金融部的不良贷款占比应持续控制在5%以下,同时,三农金融部的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发案率应逐年下降。2009年,三农金融部拨备覆盖率不低于80%,之后逐年提高,三年内达到130%。
(十九)三农金融部经济资本约束。
1、根据三农金融部分支机构经营业绩、风险管理能力和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综合评价确定其经济资本计划。各三农金融部分支机构严格按照经济资本计划开展业务经营。
2、建立经济资本约束机制,对“三农”金融服务工作突出的三农金融部分支机构,增加其经济资本,扩大其经营权限和业务范围。对经营持续恶化的三农金融部单元采取机构降格、调整高管职务和薪酬、收缩业务范围、内部合并或关闭等措施。
(二十)三农金融部风险管理体系。
1、三农金融部实行风险垂直管理制、风险经理派驻制和风险管理人员上岗资格认定制,建立健全三农金融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落实各层级风险管理职责,强化三农金融部的风险管理。三农金融部经营单元风险管理机构(岗)接受上级风险管理部门垂直管理、向其报告的同时,向三农金融部经营单元汇报。
2、根据“三农”和县域业务的风险特征和风险控制目标,制定和完善包括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在内的一整套三农金融部全面风险管理政策制度体系。健全优化“三农”和县域业务风险管理的识别、计量、监测、报告、控制流程,开发满足三农金融部风险 管理需要的工具、手段和系统。
3、健全三农金融部内控机制,实施三农金融部业务风险在线监控和现场检查,建立县支行经营授权停复牌制度和县支行重大风险集体谈话制度。建立风险管理的正向激励和刚性约束机制,全面推进农村小额贷款“三包一挂”制度,合理设定三农金融部各类业务的风险容忍度,对正常范围内的风险损失实行尽职免责,对超出容忍度的风险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
(二十一)三农金融部风险资产处置。
按照银监会相关风险分类指引,在全行统一的风险分类框架下,根据三农金融部各项业务特点,以提高分类效率和适用性为出发点,构建“三农”和县域业务风险分类体系。根据财政部等部门的规定,对涉农和中小企业不良贷款实行单独的风险资产处置和核销政策。
七、建立正向激励机制
(二十二)三农金融部考核体系。
1、依据“三农”和县域业务发展规划和综合经营计划,考虑城市与“三农”和县域业务的差异、经营基础和经营环境的差异,以服务能力、盈利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建立总行对三农金融部的综合绩效考核体系。
2、根据各分部战略定位、业务范畴和职能部门分工,三农金融部对各分部、内设机构和项目团队建立差异化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结果与事业部各级领导干部和员工业绩、绩效工资分配、业务授权及资源配置挂钩。中后台管理中心“三农”专职机构(团队)接受事业部和所在部门的双重考核。
3、从客户数量、业务规模、资产质量、经营绩效、工作效率等 方面,建立三农金融部客户经理、风险经理绩效考评体系。
(二十三)三农金融部分支机构等级管理。
建立三农金融分部、经营单元(县支行)等级管理制度,以分支机构的当期业绩贡献和持续发展潜能为评价基础,以其经营管控难度和经营环境差异为调节因素,从经营业绩、经营规模和经营环境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衡量,对三农金融部分支机构经营管理实施内部等级管理。等级评定结果作为资源配置和业务授权的重要依据。
(二十四)三农金融部人力资源管理。
1、制定适应“三农”和县域业务需要、符合县域实际的员工招聘政策,招收本地生源的优秀大学应届毕业生充实三农金融部单元;同时充分挖掘现有人员潜力,调整充实三农金融部人员。根据工作需要,赋予三农金融部与其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权限。
2、结合全行人力资源综合改革,构建三农金融部岗位体系、员工绩效考评体系和薪酬分配办法,事业部薪酬分配向业务一线和关键岗位倾斜。建立三农金融部管理层和员工分享经营成果的机制,制定和完善预期收入账户等长期激励制度。落实三农金融部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鼓励县支行广大员工安心工作。
3、建立员工培训制度,以提高员工个人的岗位胜任能力和提升员工队伍整体素质为重点,开展三农金融部员工培训工作,保证每个员工年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12天。加强对培训结果的考核评估,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八、方案的组织实施(二十五)组织领导。
总行成立三农金融部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解决三农 金融部改革推进中的重大问题。董事长任组长,行长任常务副组长,各位副行长任副组长,三农业务总监任专职副组长。办公室、战略管理部、股改办、财务会计部、资产负债管理部、风险管理部、内控合规部、个人业务部、三农政策与规划部、农村产业金融部、农户金融部、信贷管理部、授信执行部、资产处置部、银行卡部、电子银行部、产品研发部、信息技术管理部、人力资源部、软件开发中心等部门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各级行要按照总行模式分别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加强三农金融部改革试点实施工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
(二十六)工作职责。
1、总行各部门要在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分工协作,共同做好改革试点各项工作。三农金融部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负责做好改革推广的统筹、沟通和协调工作,总结先进典型,编写案例教材,通报工作进度和效果。
财务会计部、资产负债管理部、风险管理部、三农政策与规划部、农村产业金融部、农户金融部、信贷管理部、授信执行部、资产处置部、人力资源部等部门要制定并下发三农金融部改革试点相关配套制度办法,并按职能对口指导和解决分支行试点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办公室统一牵头,宣传我行三农金融部改革、服务“三农”的工作措施和工作成效。股改办牵头向农业银行改革工作小组成员单位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做好信息沟通工作。
10.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 篇十
近日,我支行组织人员到近年来辖内“支农”情况进行了的调查和总结,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临沭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特别是自====年的发放支农再贷款以来,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五年内共累计发放支
农贷款==万元,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至====年临沭gdp总值达==.=亿元,增长==.=。逐步形成了“东茶、西菜、南桑、北柳”的产业格局,“公司 农户”的特色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依托农副产品加工业成为全县工业的主力,柳编、脱水蔬菜继续快速增长,成为我县对外贸易的中间力量,稳居全市九县第二位。农民收入也明显提高,====年全县农民纯收入达到====元,增长==.=%。与此同时,金融业务也快速增长,====年底,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亿元,增长==.=%,各项贷款余额为==.==亿元,增长==.=。其中农业贷款为=====万元。在支农中,农行、农村信用社和农发行是支农的主力。农行主要是对涉农企业支持,农村信用社主要支持农民和农村个体工商户致富,农发行主要支持粮棉油收购等。
在人行利用支农再贷款的引导下,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加大了支农力度。====年累计发放农业贷款======万元,主要来源于存款资金,一部分来源于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主要用于农户生产资料,包括购买种子、农药、化肥、农机具和土地承包等。其次是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占全部支农再贷款的近==。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户的经商意识不断增强,有的农民开始从事农副产品经销和其他商业活动。其他有==的支农再贷款用于第三农业经济组织,主要是购买大型农机具、农田水利建设和城镇建设。在发放支农贷款时,突出了支农重点,重点支持了粮棉油生产、柳条种植和加工、板粟种植、大棚蔬菜、养殖牛、羊、鸡、猪、鹿、貂桑蚕养殖等特色项目,以及带动“三农”经济发展服务的蔬菜脱水、粮棉油加工等龙头加基地型企业。在贷款方式上,对农户贷款需求进行调查和信用评定。根据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办法,全县共评出信用村==余个,信用户=万余户,完善了农户经济档案,并对所评出的信用户颁发了《农户贷款证》,达到户户有档案、户户有等级,为农户贷款的投放提供了可靠依据,切实提高了小额农户贷款的质量。目前根据联社调查组在全县支农再贷款资金使用情况调查看,所有受到支持的农户、个体经济组织及各项开发项目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达到了预期目的。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农村经济共增加=====多万元的收入。
农行作为支农的主力,累计向涉农企业发放贷款约=亿元,其中====年累计向食品加工企业发放贷款==笔,金额====万元;向化肥生产企业发放==笔,金额=====万元,支持化肥、脱水等重点骨干企业发展,为这部分企业产品上质量、上水平和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也带动了我县蔬菜等基地的建设。今年以来又新发放涉农企业贷款约=亿元,其中贴现贷款约=亿元。另外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对化肥、柳编、脱水等涉农企业给予较大的资金支持。
农业发展银行====年末各项贷款余额为=====万元,全年累计发放贷款=====万元,其中发放粮食流转贷款===万元,收购小麦===万公斤,;累计发放棉花收购贷款====万元,收购皮棉======担,平均收购价===元/担。粮食风险基金累计补贴农户===万元,其中直补农民===万元。
二、支农贷款效果分析
=、农村信用社支农情况和“百万农户致富工程”实施效果。
====年农村信用社全年累计发放农业贷款=====万元,====年全年累计发放农业贷款======万元,同比增幅达到==.=%;====年底农业贷款余额=====万元,较年初增加====万元。对于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的支农贷款在利率执行按照上级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浮动利率,浮动区间在=.=至=.=之间。对于致富办确定的致富工程项目贷款,采取优惠贷款利率政策,在人民银行规定的利率区间内实行利率上浮幅度较小(按基准利率的===%),增加了农户盈利空间。
11.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 篇十一
创新服务,助推三农.小微携手共进
4月24日下午,高邮市举行“携手共进——服务小微企业”首场活动,现场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政策咨询等服务。高邮农商行宣传展示了“商标权质押、产业链贷款、虾业贷”等产品,现场与5家企业签约,金额2100万元,并场外与73家小微企业签订信贷投放协议,金额2.62亿元,积极帮助企业渡难关,解决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增强小微企业发展信心,助力小微企业稳定发展和转型升级。
该行王克平行长表示:“高邮农商行作为本土银行、草根银行,将始终坚持三农市场定位,立足支农支小,树立微贷理念,创新担保方式,满足广大农户、小微企业主的信贷需求,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全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今年以来,该行共对300户企业综合授信26.73亿元,较上年增加了43户、5.75亿元,贷款授信面和金额较上年大幅度增加,提高了贷款投放效率。在有效提高贷款增量的基础上,该行还将努力实现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小微企业贷款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户数,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在贷款投向上,优先发放“四类贷款”,即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贷款;住房、汽车、家电、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消费贷款:高效园艺业、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贷款;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改造、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教育医疗、健康养老、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电子商务等贷款。
在业务创新方面,开发了“驿易贷”、“驿居贷”信贷产品,推出了“循环贷”、贷款到期提前调查等续贷方式,积极探索农村“三权”抵押试点工作,开展信贷流程梳理,简化操作程序,走出去学习“微贷技术”、“信贷工厂”等成功经验,尝试探索区域服务中心、行业贷款管理中心、个贷和小微企业中心模式。
在服务方式上,逐步实现客户走访的制度化和常态化,“扫村”、“扫街”,及时补充修改客户经济档案,变“坐等客来”到“为客上门”。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送政策、送信息、送知识服务,帮助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和市场风险防范能力,逐步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使农村金融服务不断“增量扩面”,惠及更多的农户和小微企业。
“互联网+”,变“最后一公里”为“零距离”
多年来,该行通过推进“金融便民服务到村”业务向有条件的自然村和社区延伸服务,提高金融便民服务点的覆盖率和服务便利度,利用便民店、小超市等服务场所,免费安装转账电话等自助设施,让农民足不出村,居民不出社区,只要就近选择“特约商户”,全天均可实现查询、转账、小额资金的取现。开办代缴电费业务,客户可以选择各网点进行缴费,或办理电费代缴费签约,也可在金融便民服务点享受缴费等一揽子金融服务。目前,已累计发展“金融便民服务到村”特约商户273户,个人网银8840户,企业网银3651户,手机银行客户11493户,银联POS商户299户,投放自动柜员机71台,其中存取款一体机34台,电子银行渠道柜面替代率达56.8%,初步建立起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服务体系,可提供7×24小时全天候不间断便捷、安全的“互联网+”金融服务。
据悉,为更好地将金融服务下沉至社区,该行将进一步充分利用人缘、地缘等优势,在扩大代收电费、代发工资、公积金代缴规模的基础上,做好广电费、水费、煤气费、通讯费、社保卡等代理工作,建立微信银行、移动银行,设立清华园小区、尚程国际家居城2家离行式自助银行,社区居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就更加通畅了。
特色宣传,送金融知识到百姓身边
近期,高邮农商行紧密围绕开展的“送金融知识下乡”、“普及金融知识万里行”等活动,推出系列特色活动普及金融知识,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履行普惠金融和公众教育服务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4月5日上午,在欧洲城小区门口,高邮农商行开展了存款利率一浮到顶专题宣传活动。徐阿姨是农商行的忠实顾客,她看着印有最新利率政策及当地各主要银行存款利率对比表的宣传单,饶有兴致地介绍到:“农商行利息比其他银行多算5天,代扣电费、短信通知都是免费的哦,今天还领到了精美的牙刷,往常还会有购物袋、扑克牌、雨披、雨伞等好东西,我们有钱不存在邻居这才怪呢”。当天的宣传活动持续了近两个小时,现场的工作人员就银行存款业务知识,利率期限,代扣电费,财政补贴发放、尊老金领取等与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群众关注关心等问题进行现场解答,宣传“定活通”、“益农存”等系列产品。
12.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 篇十二
《方案》要求, 贵州省将连续6 年从农业事业机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农业产业化企业, 组织和选派10000 名农业专家, 以农业园区、乡村为平台载体, 以服务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 集成推广一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 转化一批农业科技成果, 破解一批关键共性技术难题, 培训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 并在实践中培养一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同时,有针对性地从省外引进一批农业专家和科技成果, 助推我省农村经济发展。
目前, 相关部门正抓紧征求园区、乡村等基层一线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意向, 及时组织派出单位、专家人选与服务单位、服务对象进行互动交流, 结合专家专业特长、熟悉领域, 选派基层急需紧缺的农业专家到重点农业园区、乡镇开展服务, 做到选人精准、人岗相适。第一批万名专家将在2016 年元旦之后奔赴基层一线。
13.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 篇十三
创新模式服务“三农” 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顺应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市商业银行积极响应关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政策号召,为社会承担更多的企业公民责任,在实现县域支行全覆盖的基础上,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支持力度,同时在信贷规模日趋紧张的前提下,逐步向农业发展方面倾斜,简化信贷审批手续,创新担保模式,支持“三农”经济发展,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创新融资担保模式 带动养殖农户致富
“我一直都渴望致富,但苦于没有资金,是商行的惠农贷款帮了我大忙啊!”三台县争胜乡双汇村养殖户杨明松说,他通过市商行的贷款,盖起了养猪棚,从最初养不到10头猪,到现在猪棚的规模已达到500平方米左右,可同时圈养肉猪200头。
在三台县,该行共支持新希望农业产业链上养殖户46户,累计发放担保贷款960万元,可实现年养殖生猪出栏量45000余头,户均产值达300余万元,户均纯收入达10-20万元。
服务百姓一直是市商行的经营宗旨。近年来,为解决农民“贷款难”、“担保难”问题,该行深入开展“富民惠农金融创新”工程,积极创新符合农村经济特点“量体裁衣”式的金融服务产品,并从县域试点逐步推广,将惠农服务送到农民身边。
为让养殖户的每一分贷款都花在刀刃上,最大可能地实现少投资大获益,该行与三台新希望农牧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合作,将市商行的融资优势和新希望集团农业产业链、技术优势相结合,该行还研发设计出“农业产业链养殖户小额担保贷款模式”——“养殖通”,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农民融资难题,还带动养殖农户致富,提高食品安全性,获得农户、当地政府及金融监管机构的一致认可。优化结构开发产品 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在致力于不断扩大信贷规模、市场份额的同时,该行大力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涉农信贷投放,将有限的信贷资源重点投放到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确保实现涉农贷款持续增加。2013年,该行涉农贷款余额为45.20亿元,涉农贷款余额占该行全部贷款的比例为26.54%,同比增长22.26%。
在服务“三农”金融渠道建设方面,该行通过全资设立平武县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参股发起设立四川北川羌族自治县富民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取得了较大成绩。截至2013年底,平武县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贷款余额为3179万元,四川北川羌族自治县富民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贷款余额为70273万元。
为解决金融服务空白乡镇问题,该行通过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加大金融知识宣传,针对农户需求,开展失地农民贷款,还开发了适用农业项目、农业商贸流通企业、农民个体工商户及农民个人创业等方面的产品,如“养殖通”、“货运通”、“批零贷”、“商铺租赁”、“循环快捷贷”、“成长贷”等。
在对保障粮食安全和农副产品供应方面,该行加大对农业制种方面的信达支持力度。在四川西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的历程中,该行针对公司固定资产较少、存货较多的特殊性,采取动产抵押的方式给予其信贷支持,解决了企业发展的流动资金需求。在该行的大力支持下,其公司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制种基地从1000余亩发展到16000多亩,制种基地覆盖范围也发展至国内大多数地区,实现了公司跨地域发展,为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设立惠农金融服务中心 立足当地服务“三农”
为响应“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阳光信贷”以及“富民惠农金融创新”三大金融工程,市商业银行将农科区支行设立为“惠农金融服务中心”,该中心是目前四川地区范围内唯一一家支持“三农”建设的金融机构网点。
市商行农科区支行本着扎根当地、惠及于农的服务宗旨,通过形式多样的担保方式对当地农业企业进行信贷扶持,促进当地“涉农”企业的发展。同时与当地政府合作,为松垭镇800户失地农民办理养老保险贷款,缓解了当地失地农民养老的问题。
目前,市商行农科区支行支持“三农”贷款的余额达到1.4亿元,每月定期发放2666户城乡居民养老金及1300户失地农民养老金,每月发放金额约200万元。在节日期间,还组织看望并慰问当地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为他们送去温暖,勇于承担“立足当地,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为当地“三农”问题的解决及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祝凰淋 徐力
14.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 篇十四
税
中国农业银行纳入“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分行下辖的县域支行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行下辖的县域支行(也称县事业部)
享受主体
对中国农业银行纳入“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分行下辖的县域支行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行下辖的县域支行(也称县事业部),提供的农户贷款、农村企业和农村各类组织贷款取得的利息收入,优惠内容 可以选择适用简易计税方法按照3%的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
1.农户贷款,是指金融机构发放给农户的贷款,但不包括免征增值税的农户小额贷款。
2.农户,是指长期(一年以上)居住在乡镇(不包括城关镇)行政管理区域内的住户,还包括长期居住在城关镇所辖行政村范围内的住户和户口不在本地而在本地居住一年以上的住户,国有农场的职工和农村个体工商户。位于乡镇(不包括城关镇)行政管理区域内和在城关镇所辖行政村范围内的国有经济的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的集体户;有本地户口,但举家外出谋生一年以上的住户,无论是否保留承包耕地均不属于农户。农户以户为统计单位,既可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也可以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农户贷款的判定应以贷款享受条件 发放时的承贷主体是否属于农户为准。
3.农村企业和农村各类组织贷款,是指金融机构发放给注册在农村地区的企业及各类组织的贷款。
4.可享受本优惠的涉农贷款业务应属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明确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金融业有关政策的通知》(财税〔2016〕46号)附件《享受增值税优惠的涉农贷款业务清单》所列业务。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明确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金融业有关政策的通知》(财税〔2016〕46号)第四条及附件《享受增值税优惠的涉农贷款业务清单》
15.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 篇十五
上世纪90年代以后,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市场经济和工业化进程的迅速推进, 以及普通高校扩招等因素影响,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由培养基层管理人才和技术干部变成了培养一线高素质的劳动者。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和农业生产对比效益差、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等诸多因素影响, 涉农专业出现招生难、就业难现象, 办学规模急剧缩减。2007年我国农林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141所, 比1998年的365所锐减224所。农业类专业的学生则更少, 不足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在校生的10%。为适应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吸引更多学生报考, 全国各地农机校纷纷改变校名和调整专业设置, 逐渐缩小农机 (业) 专业规模, 甚至取消农机专业招生。从全国范围来看, 目前农机专业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模糊, 教学内容陈旧, 教学教改停滞不前, 学生质量下降, 教师专业思想不稳定, 办学投资减少, 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 农机专业被严重边缘化。据调查, 全国现在除了个别粮食生产大省还保留农机校名称, 继续坚持农机专业招生外, 绝大多数省份已经看不到、听不到农机化学校和农机专业这个名称了。可以说农机中等职业教育处在濒临消失的地步。
陕西省机电工程学校 (原名陕西省农业机械化学校) 创建于1956年, 建校50多年来, 为国家培养农业机械化人才5 000余人, 短期培训农民工10 000余人, 为陕西省乃至西北地区农机化事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和全国其他农机校一样, 从1995年到2007年, 农机专业几乎无人问津, 生源锐减, 学校经过调研和多方努力, 采用改变专业名称、改革课程设置、加强定向培养等方式, 也只是断续招收了仅几个班学生, 农机专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国家从2007年秋开始, 对中职学生给予助学金补助, 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 国家又实行中职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 在这些政策支持下, 学校经过广泛宣传和动员, 使农机专业近几年的年招生保持在50人左右, 但就是这仅有的一点农机专业学生, 毕业后也纷纷走进城市, 学农不爱农、学农不务农现象十分严重。农机专业招生难问题困扰农机类学校多年, 导致很多人认为这个专业已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二、陕西省农业机械使用与维修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
陕西省是农业大省, 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发展迅速, 从2004年起, 连续出台的7个中央一号文件和一系列重视支持农机化快速健康发展政策的出台, 极大地改善了农机化发展的社会环境, 调动了地方政府、广大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以及企业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到2010年底, 在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引领下, 陕西省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达4 704个, 农机经营户达99.4万个, 乡村农机从业人员达112万人, 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农机专业协会、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和壮大。但和全国相比, 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以及农机经营总收入等指标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业机械化发展中长期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还未从根本上改观, 主要表现在农机组织化程度低、社会化服务水平低、效益低;农机专业技术人才少, 农机手集约化经营理念差。归根结底, 是由于缺乏受过系统专业教育的技能型人才, 不能充分发挥现代化农业装备的作用。农业机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建设现代农业, 迫切需要以农业机械为载体引领农业生产方式变革, 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提高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水平。为此陕西省农业机械管理局连续几年在全省农机工作计划中提出坚持农民在发展农业机械化中的主体地位, 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依靠职业院校和县级农机校, “分层次、分阶段、多渠道开展农机教育培训, 在全省继续组织开展农机化教育培训大行动, 全年培训13万人次以上”, 特别是要加强对每年新增的数万享受农机购置补贴人员的教育培训, 提高现代农业装备的使用和经营水平。
三、农机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一) 抓住机遇、认真调研, 创新培养目标
党和国家多次出台加快和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文件和政策, 从2007年秋开始对中职学生给予助学金补助, 每个学生每年补助生活费1 500元, 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 国家又实行中职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2010年陕西省财政厅等4部门联合印发了《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工作的实施意见》。这些政策和措施都为农机专业职业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 党和政府鼓励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 多次出台加快和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文件和政策, 另一方面, 大量的农机教育教学资源闲置, 农机专业即使免费也招不来学生。针对这些现象, 我们在陕西省农机局协助下对农机从业人员状况进行了大量深入调研, 结果显示:16-20岁的中学毕业生没有意愿回到农村从事农机和农业工作;从事农机 (业) 生产工作的大多数是30-50岁的农民;绝大多数从业人员没有系统接受过农机专业学习, 不到一半的人通过“阳光工程”等短训项目培训, 仅仅掌握农机具的基本操作技能, 没有经营意识。通过调查分析, 我们一致认为农机专业职业教育不能把培养对象仅仅局限在培养农村新生劳动力上, 更要注重培养百万既有的农机产业大军。所以, 把农机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初中毕业及以上或同等学力, 年龄在35岁以下, 已经或准备从事农业机械化生产经营的职业农民、返乡农民工、复转军人等,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能胜任本地农业机械化生产、经营、服务、维修等工作, 在农村生产第一线留得住、用得上并能发挥骨干、带动作用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二) 加强行业合作、送教下乡、农学结合, 创新办学模式
围绕培养目标, 以农机手为主体, 以服务为宗旨的原则, 学校和陕西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合作成立陕西省现代农业工程教育中心, 组织专业教师和省市县三级农机局干部、乡镇和村委会干部、农机手多次进行交流, 探讨采取何种办学模式才能使学员解决好学习与生产、生活间的矛盾, 有效投入到学习农机技术中来。在各级农机部门支持和协调下, 形成了以陕西省机电工程学校教学资源为办学主体, 以县级农机技术培训学校为办学依托, 在乡镇、村设立教学点, 以享受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农机手为主要培养对象, 实行农学结合、送教下乡的办学模式, 并结合农时和当地农业发展项目设立灵活机动的培养方案, 学习组织采用农忙时生产实践、农闲时集中学习, 把学校和教室搬到田地头、果树下、大棚中, 力争做到教育的形式方便农民。
(三) 服务区域农业发展, 创新教学内容
围绕陕西省农机化的发展, 在组织专家和教师对本省农业机械化生产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我们对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 在课程设置上既考虑学员作业技能的掌握, 又考虑到学员的人文素质提高, 还注意拓展他们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技能。在教学内容上根据学员所从事的行业、产业, 分成粮食生产机械化、果业生产机械化、蔬菜生产机械化三个方向, 同时兼顾教学内容要结合拖拉机驾驶员、收割机驾驶员、机防手、农机化经纪人等劳动技能鉴定需求。目前我们正在组织教师和相关专家编写适合农民学员的教材, 力争做到教育的内容贴近农民。
(四) 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创新教学手段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之一, 也是职业教育的客观需要。为切实做好农机职业教育, 学校多渠道积极筹措资金, 争取陕西省民生八大工程项目资金150万元, 购置了大中型拖拉机、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各类动力机械、植保机械, 建成了3个理实一体化教室, 购置了移动教学车辆和设备, 极大改善了教学硬件设施。充分考虑学员掌握知识的特点, 在拖拉机、收割机操作与维护课程教学中采用现场理实一体化教学手段, 提高学员的操作技能;在农机经营项目课程中采用案例参观讲解教学, 利于学员理解经营理念掌握经营技巧;在设备维修课程中采用场景教学, 提高学员分析判断能力。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手段指导和检查学员的生产实践学习, 力争做到培养的手段适合农民。
(五) 注重技能看实效, 创新学习评价模式
传统的书面考核或者凭记录学员的上课表现来评价学员的学习效果对职业教育而言过于片面。党和国家对现代新型农民的要求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 那么直接的体现就应该是看学员通过学习后, 生产的产品质量和产量是否提高、农机作业质量是否满足农艺要求、生产经营的规模是否扩大、收益是否增加、生活的环境是否改善等。因此, 在设计学员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时充分考虑到学员是否掌握了一技之长, 不同生产环境中学员对不同技能掌握和利用的实际效果, 对取得职业资格证、获得各项政府奖励、为农村社区管理做出贡献者、在伦理道德方面有模范带头作用的考虑予以学分奖励, 让评价模式真正能激发学员的学习自觉性和创造性, 力争做到培养的结果富裕农民。
四、农机专业创新教育取得的效果
通过以上探索实践, 学校在陕西省农机局和各级组织的广泛宣传和大力支持下, 2010年组织学员1 200名, 2011年组织学员1 000名, 在全省各地设立了7个教学点50个教学班, 使农机专业规模达到建校以来最大, 教学活力明显增强。2010年学校参加首届全国农业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农机维修项目比赛, 获得二等奖 (全国第5名) 1个, 2011年又获得三等奖2个, 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大多数有农机具的学员参加了各类农机合作社, 积极参加跨区作业, 有些学员从事农机维修, 走上了创业之路。在设点办班的村镇, 村风村貌发生明显改善, 农民业余生活丰富多彩了, 赌博、偷盗、游手好闲等不良风气减少了, 教育效果初见成果。
五、思考和建议
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不仅过度挤占农村自然资源, 也严重影响到农村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显示, 我国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 城市化水平超过50%, 全国农业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的占32.5%, 农业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所占比重高达95%。农业人口老龄化、农业生产副业化、农村社会空心化对农业发展来说, 都可能是致命的问题, 这更需要职业教育为“三农”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2012年3月17日至18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考察河南省农村时指出:不少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了, 分散的土地必然要有人进行规模经营, 农业机械化是必然趋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三化同步推进的大背景下, 我们农业职业教育战线应该抓住机遇、不等不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把专业建设与农业产业发展相衔接、专业课程与农业生产岗位相衔接、教学内容和生产技能相衔接, 积极投身新型农民培养,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周稽裘.再建农村教育的伟大工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4) .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推荐阅读:
农业科技三农政策11-01
中国新三农10-02
万州区基层农业信息服务专题调研报告09-21
2023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06-16
中国社区金融发展报告07-02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07-07
2023-2028年中国农业科技行业市场发展战略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07-05
中国农业银行考试08-05
区域地理中国农业教案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