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数学教育初探论文

2024-09-29

幼儿园数学教育初探论文(共15篇)

1.幼儿园数学教育初探论文 篇一

诺亚舟学习机:http:///index.php?c=detail&a=index&share_id=20 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教育倍受幼儿园的重视。许多研究表明,创新能力与其它能力一样,存在着递减法则,开发得越早,其发展潜力越大,因而人的创新能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早期开发。那么,幼儿园的“创新教育”是否就是我们常说的“创造教育”呢?这是许多幼教工作者经常争论的问题。旨在提高幼儿创造力的教育即“学前创造教育”,虽然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已有人对此提出了疑议,认为该定义过于狭隘。的确,主要以培养“创造力”为着力点的“创造教育”,需要根据新形势加以拓展,并把它纳入“创新教育”的轨道。从理论上讲,无论是在中小学还是幼儿教育领域,“创新教育”都比“创造教育”更能够体现出时代特征,更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概念上讲,知识经济理论中特指的“创新”,不仅包括“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而且包括“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涵盖的内容较“创造”更广泛。因此,对幼儿实施创新教育,可以创建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活动,促使每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发展,有利于破除对“创造”的神秘感——中小学生可以创新,学前儿童也可以创新。例如,引导儿童自主体验和自行探索,重新认识和再次发现已有的知识,也可以视为一种幼儿创新活动。

“发明家未必是创新者,只有企业家将发明引进经济系统,发明者才成为创新者。”简而言之,“创新=创造+开发”,创新必须创效,培养实践能力就是幼儿创新教育的主要效果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教育=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恰好对应着当前素质教育的两个重点内容,也是实施幼儿素质教育关键所在。为培养幼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将不局限在发展幼儿创造思维和创造技能等方面,它要以常规课程教学为主阵地开展实验,是全体教师和幼儿都能参与的教学实践和教改活动。我们所说的“创新”,也绝非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综合素质。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保护和萌发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和独立性等等,从而为他们和谐幸福成长创造条件。

二、幼儿园如何对幼儿进行创新教育

幼儿园的创新教育是依据创造学原理、运用现代教育观、以幼儿学习经验的重新组合为主要途径,旨在培养幼儿创新意识,启迪幼儿创新思维,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的新型教育。

(一)、树立新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培养儿童创新能力 “幼儿创新教育”的前提应该是“幼儿教育创新”,包括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更新,注重幼儿身心特点、年龄特点是创新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幼儿教育领域相对约束度较小,是冲击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最好的突破口。教学方法要由知识灌输型转变为思维激励型,由被动倾听转变为主动探索型,使儿童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活动知识,从而使儿童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发展。

(二)、帮助儿童贮备大量知识信息

在日常生活中,要随时丰富幼儿的各种知识,加大知识的信息量,同时还要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观察兴趣,教给幼儿正确的观察方法,养成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如:在游戏活动时,启发儿童观察玩具是什么材料,什么形状的,积木和塑料接插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在散步时,引导儿童来亲身感受和观察早、中、晚太阳的不同,观察自然角中种子的生长过程,饲养角中动物的生活习性;多带幼儿走出校园去看看商店、邮局、电视台、图书馆等,让儿童在亲身探索中获取知识,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将创新教育渗透于一日活动中

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发展儿童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有发展儿童创新能力的意识,是否有能力发掘出普通环节中潜在的创新教育内容,是否能把握住教育的契机。只要教师具备这些意识和素质,就能在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发展儿童的创新能力。如:儿童喜欢玩 水,洗手时长时间冲洗,久久不愿离开,就可以组织幼儿讨论:“水有什么用?假如没有水会是什么样子?”儿童说出了水的许多种用途,设想了没有水的种种后果。这样,既激励了幼儿的发散思维,丰富了儿童的想象,又让儿童懂得了珍惜每一滴水的重要性。

(四)、游戏是幼儿创新教育的设计主线和最佳活动载体 儿童教育心理学早就指出,游戏是学前儿童最重要的和最主要的活动,它贯穿于整个学前儿童的生长和发展之中。文学巨匠席勒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他甚至认为,艺术和游戏的产生,是人类脱离动物界的一个最后标志,也是最重要的标志。哲学家马丁·海德格也指出:“儿童为什么要游戏呢?儿童游戏就因为他们游戏。‘因为’二字在游戏中消失了,游戏没有‘为什么’,儿童在游戏中游戏。” 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端、最残酷的行为之一,在于我国学生自幼儿阶段起,就开始被成人逐步剥夺了游戏的权利和乐趣。既使在幼儿园里,孩子们也没有“玩与不玩”的自由选择,游戏也成了课堂作业,成了枯燥的功课。创新教育作为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需要走出“成人化”的思维误区,将游戏真正还给幼儿,让他们充分游戏,快乐学习;使孩子们主要通过游戏来了解自然、探索社会、体验人生,同时在游戏里学习认知、学会关心、学会交往和合作,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创新教育的基本宗旨。正如国外一位教育心理学家说的那样:“要求一个孩子在游戏之外的某种基础上进行工作,无异于一个蠢人在春天摇晃苹果树而向往得到几个苹果;他不仅得不到苹果,还会使苹果花纷纷落地,本来渴望在秋天得到的果子也就无望了。”

(五)、创造有利于创新能力发展的环境

物质环境。我们墙饰的布置、活动区的设置中,应充分考虑创新教育的因素。如:开设结构游戏区、讲述区、娃娃家、手工区、音乐区等活动区域。并可在活动区中投放大量半成品材料供幼儿操作,引导幼儿将各种联想加以具体化。丰富的活动内容和多变的活动材料,为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插上了翅膀。

精神环境。对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来说,精神环境比物质环境更为重

要。在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时,不仅要注重智力因素的开发,更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要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优秀的个性品质,要注重激发和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冒险性和挑战性。教师、家长都要多给儿童一些选择的自由,不要包办限制得太多。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创新能力得以发挥的重要条件,所以,我们要为儿童创造宽松、自由、愉快的精神环境,使儿童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三、幼儿园创新教育的思索

在创新教育研究的热潮中,有的幼儿园将创新教育走向了误区,有的将科学教育、艺术教育等同于创新教育、素质教育,一些幼儿园开始投巨资建设科学宫,对教师开展科学培训,搞娃娃发明创造展览等等,一些幼儿园开展了歌唱、舞蹈、绘画等活动,以为就是实施了创新教育,也有的将个性等同于创新能力。因此,在社会上、幼儿园里,特长班泛滥,美术班、钢琴班、武术班、书法班、舞蹈班等等,不一而足。应当看到,科学教育、艺术教育乃至特长培养对儿童主体性、创造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无论如何,它们均不是幼儿园创新教育的根本与全部,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决定了幼儿园的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幼儿自主活动、探索的兴趣与意识。

在幼儿教育领域实施创新教育同样将引发学前教育观念、课程教材、教育内容、教学模式、教育评价、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全面改革。例如,创新教育需要认真研究新近完成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把它作为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来思考。因此,创新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一些从事幼教工作的研究人员根据系统论的观点设计了若干实验方案,从创新教育课程的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课程目标的构建方法从科学、社会、语言、艺术、健康,及认知、情感、动作、人格等两个维度,分别规划出各领域的教学目标;然后,为实现上述目标,逐一设计各单元应实施的教学内容;然后,再分解到月、周、日、课时等,对幼儿创新教育作系统全面的设计本无可厚非,但研究者设计的所有课程目标,都需要逐一对幼儿进行系统的单元教学,其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笔者认为,要真正的实施幼儿园创新教育就必须举起改革的旗帜,勇于打破常规大胆创新,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2.幼儿园数学教育初探论文 篇二

传统的幼儿数学教育被演绎成一种以小学数学教育打基础为目的, 以模仿、记忆和练习为过程, 以强化幼儿数学知识、技能的掌握为结果的活动模式。这是对幼儿数学教育的片面性理解。数学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 学习数学必须学会应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发现和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幼儿数学是使幼儿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体会数学的价值, 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进而形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只有重新认识和了解幼儿数学教育, 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以下是我在幼儿教学中的一点尝试。

一、设计各种游戏活动, 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 使幼儿的数学教育活动趣味化、游戏化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 而幼儿又正处在对数学的敏感期, 他们对数字、数量、空间感等充满好奇, 因而我们应当利用这个敏感期,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游戏与活动, 把理性的数学知识结合到游戏当中, 我们在对儿童数学学习兴趣激发的过程中必须培养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 将数学教育的目的、内容、要求进行统一, 融入各种各样的游戏中让儿童感受到在数学学习中的乐趣, 从学习中感知、体验、积累数学知识与经验。在数学教学上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有趣游戏, 有效地使儿童积极快乐地投入教学学习中。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不同形式的游戏, 有个人玩的游戏、结伴玩的游戏, 也有小组玩的游戏、集体玩的游戏。为了加强学习的趣味性, 还可将不同形式的数学内容配上动作, 转化为幼儿能表现可参与的各种有趣活动, 幼儿通过做动作加深对所学数学的理解与记忆, 以获得一种愉悦学习的体验, 让孩子们在学数学的同时, 得到多元智力的全面发展。例如我开设了一个区域“我给小动物喂食”让孩子们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 学会了看标记分类, 还能根据老师给的数字把相应数量的食物喂给小动物, 不但巩固了对1到10这些数字的认识, 还进一步理解了10以内数的实际意义。

二、创设自由、积极、主动的环境, 有计划地投放材料, 让幼儿在操作中学习, 使幼儿数学教育简单化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数学活动中, 教师要善于创设自由、积极、主动的环境, 让幼儿在实践操作中寻找答案。幼儿自己通过努力得到的答案比老师给出的答案容易理解和记忆, 使复杂的数学活动简单化。如在教“10的分解及减法”时, 第一步便是提出问题, 提供小棒, 让幼儿操作:“熊伯伯听说大一班的小朋友很会分棒子。现在有10根棒子, 请小朋友们把它分成两份, 看看有多少种分法”。幼儿已有9的分解作基础, 很快便将10分解出来了, 相对老师的示范讲解不仅节约了时间, 而且简单明了。但教学时应注意: (1) 设计的问题要严谨, 有针对性, 不能模棱两可, 使幼儿产生误解。要善于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灵活设问。当幼儿在操作中出现问题时应引导幼儿做进一步探究“你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2) 投放数学活动的操作材料是幼儿探索问题的工具, 不是课堂上表演的道具, 忌太多, 忌华而不实。在投放材料时做到适时、适度和适量, 做到三个结合:序列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多样性与多功能性相结合;滚动性与随机性相结合。序列性要求材料的内容必须由浅到深, 方法由简到繁, 操作的时间由短到长, 层次性就是围绕同一教育内容投放多种层次的材料, 三者相结合可以使材料既可适应幼儿学习中的一般特征, 又可顾及个别特征, 使幼儿保持长期稳定的兴趣。

三、教师正确指导, 让儿童主动地学习

数学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儿童学习的自主性与主动性, 这就要求教师对儿童的活动进行观察。年龄越小他们对学具与玩具会反复摆弄, 但是不一定很快会感知隐藏着的数知识, 他们需要经过反复、多次摆弄才能从中积累经验, 才会体验到其中的内涵与数学知识。在幼儿数学教学中教师用“最少干预、最多观察、最大耐心”指导儿童活动, 了解儿童学习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点拨, 促进概念形成, 激发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3.幼儿数学创新教学策略初探 篇三

关键词:结合游戏; 结合生活;结合体育运动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1-0260-59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1.032

幼儿教育是幼儿接受教育的初级阶段。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进让幼儿在积极主动的探究中获得发展,促进他们数学能力不断提高,实现高效的幼儿数学课堂教学。

一、结合游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玩是幼儿的天性,在玩的过程中,幼儿的参与热情高涨,他们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进行知识的思考和学习,效率能够大大提高。因此,在幼儿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来创设游戏,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进行学习,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高效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并记忆深刻。在创设游戏时,教师可以从幼儿的 兴趣出发,选择他们喜欢的游戏进行教学。例如,在让幼儿认识钟表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幼儿创设角色扮演的游戏,让他们扮演大公鸡和各种小动物。当时针指向6点时,扮演大公鸡的幼儿学公鸡叫,然后各种小动物开始出来找食物。通过角色扮演,让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认识了钟表,并能够准确快速地读出钟表上的时间,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二、结合生活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学习数学知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幼儿运用知识。在数学教学中,为了拉近幼儿与数学知识的距离,培养他们的数学意识,教师可以从生活中挖掘数学素材,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让幼儿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让幼儿认识数字时,教师可以让他们在上楼梯时练习数数,使他们在数学知识和生活建立联系,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发展。在熟悉的环境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能打消幼儿对知识的畏难情绪,使他们在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进行探究,有效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他们数学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结合体育运动进行教学,提高幼儿的参与热情

体育运动是幼儿喜欢的活动,在体育运动中,能够激发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让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完成运动。在幼儿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的教学和体育运动相结合,能够使课堂教学摆脱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把课堂教学拓展到室外运动,充分激发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让他们在体育运动中理解数学知识,能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认识空间方位时,教师可以让幼儿在操场上进行,教师说出“上”时,幼儿的手指向天空;教师说出“下”时,幼儿的手指向地面;教师说出“前”时,幼儿马上向前跑;教师说出“后”时,幼儿向后转。在新颖的教学环节中,幼儿的参与积极性高涨,他们在体育运动中很快掌握了空间方位的知识,并对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结合体育运动进行数学教学,给数学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让他们在体验学习乐趣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了数学知识,并提高了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实现了高效课堂的构建。

四、培养幼儿的操作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

操作能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帮助幼儿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在幼儿数学教学中,通过操作能够让他们在知识和形象思维之间建立联系,加快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动手操作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操作中。由于幼儿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不同,教师在同一活动中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应有不同要求,让他们通过努力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例如,在进行“物体的厚薄排序”活动中,我要求能力弱的幼儿按厚薄特征给三个物体排序;能力一般的幼儿给四个物体排序;能力强的幼儿给厚薄不同,大小不一的四个物体排序。并鼓励幼儿自己完成操作任务后,更换不同层次材料进行,这样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又为每个幼儿留下了探索的余地。实践证明,操作活动不但能使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而且培养了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他们学而不厌。在操作过程中,除了让幼儿进行自主操作探究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合作操作,针对较难的问题,让幼儿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进行探究,让他们顺利地完成操作,提高操作的有效性。

4.幼儿园绘本阅读教育初探 篇四

摘要

教育部2001年颁布试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第一次明确地把早期阅读纳入语言领域的目标体系,提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利用图画、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的兴趣,培养前阅读技能”。绘本是图文并茂的幼儿文学样式,具有看画就能明白故事的主体叙述性,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文学需要的阅读文本。绘本阅读能突破幼儿书面文字经验不足的限制,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帮助幼儿加强与文本的互动,理解和体验文本意义。

关键词:绘本 阅读 幼儿教育

目 录:

1.绘本的概念.............................................2 2.绘本阅读针对幼儿教育所具有的特点..........................................4

2.1图面的叙事性........................................................................4

2.3文图的完美结合........................................................................4

2.4内容充满趣味........................................................................4 2.5主题富含哲理.......................................................................5.3.绘本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5 3.1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6

3.2 陶冶幼儿的审美情趣........................................................................6

3.3促进幼儿的社会化........................................................................7 3.4激发幼儿的想象力........................................................................7 4.幼儿教育中绘本阅读的指导方法........................................................7

4.1 选材上..........................................................................................8

4.2引导阅读上.................................................................................8

4.3在提问上........................................................................................9

4.4在教育方法上.................................................................................10 参考文献.........................................................................................11 致谢辞............................................................................................12

1.绘本的概念

绘本十七世纪诞生于欧洲。1658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的《世界图解》,被公认为是欧洲最早的带插图的儿童书。欧美的凯迪克、格林纳威、波特都是早期的杰出代表。伦道夫•凯迪克被后人称为“现代图画书之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绘本图画书的主流传向了美国。而绘本的黄金时代却是在亚洲,日本的绘本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至70年代崛起,目前已成为无可取代的绘本大国。我国台湾地区的绘本大致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起步,至80年代后渐入佳境。国内的绘本目前仅为起始阶段。对于绘本并没有一个特别严格与统一的理论概念。“绘本”这两个汉字组成的词则是源自日文。一般来说,绘本用于较为严格意义的图画故事书,而图画书的界定有时更为广义。绘本,俗称图画书(picture book),是由图画文本和文字文本共同构成的一种图文并重的书籍形式,有时图画甚至比文字占更大的比重,还有一些相当著名的绘本甚至只有图,而完全没有文字。没有文字的、完全用图画来讲故事的图画书称为无字书,比如莫尼克的无字书系列。世界著名的儿童文学理论家兼作家培利·诺德曼(Perry Nodelman)是这么下定义的:图画书是通过大量的连贯性的图画与相对较少的文字(或没有文字),互相结合来传递信息或讲述故事的童书。世界绘本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2有讲友情的、讲亲情的、讲勇敢的、讲生命尊严的、讲自然和环境的等等,几乎涵盖了儿童生活、成长的方方面面。优秀的绘本不仅仅是文学或故事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具有珍藏价值的艺术品。

绘本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幼儿的生活世界。绘本不等于“有画的书”,它是一种独立的图书形式,特别强调文与图的内在关系。文字与图画共同担当讲故事的重要角色,图画不再仅仅是辅助和诠释文字的作用。而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故事,表达特定情感、主题的读本,通过绘画和文字两种媒介,在不同向度上交织,互动来说故事的一门艺术。绘本非常强调情绪和主题的连续性,在短短的几十页之内,形成一个连继的视觉影像。绘本的作者和画者,相当于电影导演,他必须在有限的篇幅里,把故事讲的既好看,又清晰。一本优秀的图画书,可以让不认字的孩子,“读”出其中的意思。在绘本中,图画不再是文字的点缀,而是图书的命脉,甚至有些绘本,一个字也没有,只有绘画来讲故事。绘本的图画是讲述故事的,不仅具有鲜明的视觉形象、同时有象征的、典型的形态;还有飞扬的想象。绘本的文字一般简洁明快,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还能帮助幼儿扩展理解力和想象力等。此外,绘本都比较唯美,版式精到独特别,以填封面、扉页、下文以及封底,构成一个近乎完美的整体。绘本不仅是讲故事,学知识,而且可以全面帮助孩子建构精神,培养多元智能。

绘本是孩子接触最早的文学作品形式。绘本是发达国家家庭首选的儿童读物,国际公认:“绘本是最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绘本不同于一般的“小人书”、卡通图书或其他有图有字的儿童读物,它对语言、绘画和二者的构成形式均有特定的规范和要求,这些要求是按照不同阶段儿童的特质和需要而形成的,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绘画要贴近儿童的世界。

2.绘画要富有艺术性,即具有审美功能。

3.绘画要前后呼应,有连贯性和“说”故事的效果。

4.文字具有文学性,即审美功能。

5.文字适合念出来听,具备朗朗上口、生动、简练等要素。

6.文字与幼儿的理解力和生活经验相适应

2.绘本阅读针对幼儿教育所具有的特点

绘画与文字配合默契,有一种互动的协调关系,可用公式表达为“文×图”。具体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图画的叙事性

绘本的主体是图画,这里的“图”不是插图;也不是与文字相脱离的配图,“图”本身是叙事的。绘本中的图画本身就可以表达完整的故事,光看图也可以明白故事的内容。这可以通过孩子之间的对话得到证实:一个男孩和弟弟在一起看威廉·尼克尔松的《聪明的彼尔》。哥哥对弟弟说:“脱米,你不认识字也没有关系,只要挨页儿翻,看画就能明白故事。”这也就是柯南所讲的绘画传达性,他认为这是绘本最具实质性的特征。如果没有这种传达性,绘本就失去了生命。

2.2.文图的完美结合

绘本是一种图文并茂的书籍形式。从文学形态上讲,它是文字和美术的相互配合、相互丰富和相互激发。图、文不是简单的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而是有机结合的。虽然每本书的文图构成不同,有的绘本文字少,有的文字多,但优秀的绘本,其文字都考虑了情节、场景、人物的变化,而图画也具有一种动态感和流畅性,使整个画面看起来和谐、完整。文字主要诉诸于听觉,而图画是一种视觉艺术,绘本通过这两种不同的媒介来表现故事内容,并且将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

2.3.内容充满趣味

绘本之所以成为流行读物,不仅幼儿喜欢读,成人也喜欢读,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绘本特有的趣味性。无论是画面直观生动、幽默风趣,文字优美流畅,常用逆向思维来纺织童话故事或生活故事。幼儿和成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乐趣。

2.4.主题富含哲理

绘本的图画直观形象,文字简洁明快,但主题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绘本并不是随便逗小孩子开心的画册,优秀的绘本可以用简单的画面、简单的文字表达深刻的内涵,可以把很多人生哲理通过有趣的绘画、简练的文字传达给读者。比如美国经典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书中将“爱”这个抽象的概念用形象生动的画面、简短的对话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通过每个幼儿熟悉的兔子形象来表现这一主题,通过大栗色兔子和小栗色兔子之间充满趣味的对话,加之夸张的动作和表情,将“爱”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诠释得完美无瑕。

3.绘本阅读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视觉是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通道。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有83%是来自视觉的,而图像相对于文字或其他抽象符号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它能优先唤起人们视觉神经的感知,并保持长时间的记忆,绘本是以“图”为主,主要诉诸于视觉的媒介形式,同时又是视觉和听觉的完美结合。所以,绘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般认为,绘本分为成人绘本和儿童绘本,但绘本的主要读者群还是儿童,尤其是幼儿。这是绘本的特点与幼儿的心理特点相契合的原因。

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的思维发展阶段的划分,2~7岁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又以4岁为分界点,4岁之前称为象征思维阶段,其主要特点就是思维开始运用象征性符号进行,出现表征功能;4~7岁称为直觉思维阶段,这一阶段的思维被称为“半逻辑”思维,已经开始向抽象思维过渡了;但在整个2~7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幼儿处在前运算阶

4段,具体形象思维占主体,抽象思维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而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体系,对于尚未掌握阅读技巧的幼儿来说很难理解。相反,以“图”为主的绘本更为直观生动,更贴近生活,理解它们过程更多的是一种识别与其他事物的相似性,而不是取决于与文字符号的熟悉度,图画所传递的信息相对比较容易理解。另外,我国心理学家已经对儿童对形状和色彩的感知觉做过相关研究,发现儿童的形状抽象最早,3岁后形状抽象下降,颜色抽象比率上升等一系列结论。由此可以看出,集形状和颜色于一身的绘本是符合幼儿阅读的书籍形式。

绘本作为一种独特的儿童文学形式,是“儿童文化的呈现”,是儿童自身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绘本的生动趣味满足了幼儿好奇的天性,为幼儿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同时也是幼儿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窗口”,是幼儿寄托情感的精神之所。借助绘本,幼儿可以释放自己的情感,满足心理发展的需要。同时,还可以促进其他方面的发展。绘本在幼儿教育中有如下作用:

3.1.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

绘本符合孩子思维特点,更能激发孩子阅读兴趣。幼儿教育中,首先要考虑的是怎样培养孩子养成阅读兴趣和习惯,让孩子爱读书,快乐地读书。绘本以画为主,字少但画面丰富,以画传达故事情节,比一般纯文本更能激发孩子的兴趣,也更符合幼儿早期阅读的特点和习惯。从小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对其一生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绘本阅读对语言发展的作用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也是普遍认同的绘本阅读的最大价值。曹文轩说道:“一个人读书的兴趣应该是从童年开始的,童年中你没见到好书,你一生很难培养好真正的读书兴趣。” 绘本这一

6独特的表达形式抓住了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幽默风趣的画面满足了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将幼儿轻松带入阅读的快乐之旅。在绘本中,儿童文学作家使用孩子可以解读的词汇,熟悉的语句结构,将主题巧妙涵盖进去,汇聚成结构完整、内容丰富的故事。借助丰富的图画使孩子们在阅读文字时觉得更为简单,通过直观化的绘本内容,孩子吸收、激荡、转化着各种观点,无形中便培养出精湛的语文阅读能力,并促使他们积极地向纯文字阅读过渡。

3.2.陶冶幼儿的审美情趣

绘本画面精美,富有内涵,能给孩子美的熏陶。目前绘本中的图画部分,多数都是世界上知名插画家的作品,他们运用各种手法,或水彩,或剪贴,营造故事情节,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享受文学,也感染到美学。好的绘本,不仅绘画精美,构图、色彩能使阅读者在视觉上引起愉悦,而且每张图画都有丰富的内涵,图与图之间能呈现独特的叙事关系。绘本阅读在把孩子带入美好故事情节的过程中,孩子的情感受到陶冶,艺术审美能力不断发展,而这种能力的提升绝不是单单凭借文字阅读所能替代的。

3.3.促进幼儿的社会化

会化幼儿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会产生移情现象,会随着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或喜或悲,这样就丰富了幼儿的情感体验。而且阅读本身给幼儿带来很大的快乐,看看沉浸在故事中的幼儿兴奋的表情,以及不厌其烦地重复着一个故事的状态就可以知道,他们在享受故事。另外,通过绘本可以轻松地把很多深奥的道理传达给幼儿,让他们在绘本阅读中理解真善美。同时,透过故事中的榜样,可以让幼儿学会分享、合作等一系列品质,使其更好地与同伴交往,更好地促进自身的社会化。

3.4.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通过直接、间接的体验获得的,体验越丰富,想象力也越丰富,而绘本就为孩子提供了丰富体验的机会。绘本故事横跨国界,穿越各种文化背景,透过文字与画面,孩子得以进入不同的世界,让创造力无限扩大。绘本里还会预留给孩子许多想象的空间,让孩子根据绘本的整体意境,对故事情节展开丰富的联想,设计书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画面中的一些细枝末节也会让孩子产生丰富的联想,对故事进行自我扩充、延伸。正如松居直所言:“图画书是想象力的一个重要的起点。” 7是要独立读懂图画书却是困难的。这不只是指图文并茂的图画书中那些文字他们还不认识,要准确地读出图画所描述和表达的内容也是不容易的。所以幼儿欣赏和接受图画故事仍然需要大人的帮助。” 因此,在幼儿阅读绘本的过程中,84.幼儿教育中绘本阅读的指导方法

在日常教学中,思维活动是内隐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视看图讲述对发展幼儿思维的作用。幼儿即使在活动中运用到了思维,但不是很明显,教师易忽略掉,或者不注意引导,或引导不到位,幼儿思维活动的广度、密度和深度是达不到理想水平的。因此说教师要关注绘本教育对发展幼儿思维的作用,具体要达到这两个要求:其一,注意提高幼儿思维活动的质量,适度增加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密度;另一方面要注意提高幼儿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关注每个幼儿的参与度。做好以上两点,应从这几方面入手:

4.1选材上

选材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结果,只有那些给人充满遐想的,富有想像空间的题材,才能更好打开幼儿的思维;另外,是那些与幼儿有着亲身体验的,或者是有类似经验的,才更容易找到思维的切入点、突破口。可选一些抽象派的图画,抽象派的画有写意性、朦胧性的特点,给观画者留有意会或想像的余地,这对于幼儿思维的发展十分有益。但如果我们选了写实画,就没有此类效果了。

4.2引导阅读上

从头到尾读图画绘本是一张到处都隐藏着秘密的“神秘地图”,因为无论是扉页、封面还是环衬,都是绘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些地方作者都为读者献上了很多精美的图画。只有指导孩子从头到尾阅读图画,才能发现很多常常被读者忽视的小细节。读懂了这些细节,才会对文本的理解有进一步的理解。具体方式有:(1)从封面猜故事。无论什么书,封面都是最先映入读者眼帘的,而在阅读前让孩子对故事进行猜测会激起孩子强烈的阅读欲望。(2)不要漏过环衬。环衬是封面与书芯之间的一张衬纸,很多绘本的环衬上也画有图画,不过你可千万不要以为它们仅仅是起装饰作用的图案而马上一翻而过,实际上,绘本的环衬不但与正文的故事息息相关,有时还会提升主题。(3)会讲故事的扉页。扉页就是环衬之后、书芯之前的一页,上面一般写着书名和作者的名字。扉页不仅仅只是通向正文故事的一扇门,不仅仅是告诉你谁是故事的主人公,它有时还会讲故事。(4)先为儿童读故事。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洛姆·布鲁纳认为:教师得先为儿童读故事。因为绘本是通过优美的语言和图画表现出来的,当教

9师把绘本所表现的最好的语言用自己的声音、用自己的感受来讲述时,这种快乐、喜悦和美感才会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绘本的体验才会永远地留在孩子的记忆当中。(5)并未结束的封底。合上一本绘本时,绘本的故事就已经讲完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给孩子充分的想象空间。

4.3在提问上

绘本教育主要通过提问来开展教学。教师设计的提问有这几类:

判断性提问——主要有:“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和什么一样或不同”等,这些提问具有综合判断性,需对绘本进行分解基础上进行综合判断,才能解答。

描述性提问——主要有:“都有谁?”、“是什么样子的?”、“在干什么”、“什么表情?”这类问题主要指画外内容,包括人物、景物动态,是对画面的感性认识。

推理提问——主要有:“在说什么?”、“在想什么?”画面是无声的,要回答这些问题,需对画外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进行推理。

想象提问——主要有:“没有画出来的是什么内容?”、“它会怎么办呢?”这类问题的回答是根据画面内容,联想到画外情节,是创编的、发散性的。一般来说,绘本教学的提问主要满足于描述性、判断性和推理性而缺乏分析性和追问性的提问,不注意引导幼儿挖掘画面的内涵,对读本的分析过于表面化、简单化,这样不利于幼儿思维活动的深入。因此,在提问时应注意问题的有机搭配,做到:

——描述性问题和分析性问题相结合; ——判断性问题和分析性问题相结合; ——推想性问题和分析性问题相结合; ——想像性问题和分析性问题相结合。

4.4在教学方法上

在进行此类活动时,我们主要采用集体授课式,大家一起看图,提问回答,这种方式便于集中指导,有利于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交流。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方式来实现:

——大书阅读与小书阅读相结合; ——集中与分组结合;

——看、说、动手相结合,重视活动的延伸与拓展,让幼儿讲讲,画画,动手做一做,通过动手促进动脑,展开思维与想像。

还有,这种教育方法也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1)难以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多数的幼儿处于被动状态,而一些口语表达能力差的幼儿往往会被忽略掉。(2)面对全体时,发言的机会有限,难以照顾到全体幼儿。(3)难以使幼儿展开独立思考,会出现个别幼儿一味地附和别人。

此外,在教学方法上,还应充分考虑幼儿的主体地位,把问题抛给孩子,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使他们由“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我想学”。使课堂变得温馨,使孩子愉快地进行阅读,把提问变得有效,使孩子轻松学习,快乐学习,不再把这种教学看成是一种负担,给孩子完全的放松。往往这时候,老师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每个幼儿的思维都能得以体现。综上所述,绘本教育具有较强的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作用,应建立一种新思想,那就是正确理解孩子在阅读绘本时的想象,鼓励他们“想象”地读书,只要他们只获得某种,哪怕是些许“意会”,能专享到“意会”后的那一片“欣然”,也就是孩子思维获得的发展。还应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以及对社会、生活的理解,选取适合他们的读本,从小培养他们的思维特质,为他们将来成为一个爱思考、常思考、善思考的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日]松居直.我的图画书论[M].季颖译.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

[英]艾登·钱伯斯,徐慧贞,蔡宜容译.打造儿童阅读环境[M].海口:南海出版社,2007

曹文轩.国外儿童文学导读本(第一卷)[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

1

陈帼眉,刘焱.学前教育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陈晖.论绘本的性质与特征[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和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黄若涛.绘本书的传播功能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博士论文,2006

江凌.析儿童图画书中图画的价值发现[J]学前教育研究,2003(12)

柯南.图画书:幼儿文学的现代形式[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6)

王振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

4

张爱琴,谢利民.教师角色定位的本质透析[J].教育评论,2002(5)

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D].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2

曹文轩.国外儿童文学导读本(第一卷)[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11  余珍有.学前早期阅读教育:机遇和挑战并存——第二次全国幼儿早期阅读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J].幼儿教育.2005(2)

 王振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78  王振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04  曹文轩.国外儿童文学导读本(第一卷)[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7  [日]松居直.我的图画书论[M].季颖译.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35. 柯南.图画书:幼儿文学的现代形式[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6)

 张爱琴,谢利民.教师角色定位的本质透析[J].教育评论,2002(5).致谢词

5.幼儿早期阅读的教育初探索 篇五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戴溪幼儿园陈 娟邮编:21310

5信息时代要求人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早期阅读兴趣、习惯与能力的培养正是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早期阅读是幼儿成长的基石,是幼儿一生学习的基础。为此,我们必须重视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要倾力指导好幼儿的阅读活动。早期阅读教育是幼儿园语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新《纲要》语言领域中指出:在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形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由此可见,对幼儿进行早期阅读是很有必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为幼儿早期阅读提供必要的条件。

1、为幼儿提供阅读的材料

幼儿阅读的过程实质上是以成人指导为中介与图书互动的过程。如果图书本身不适宜幼儿,根本谈不上让幼儿获得阅读兴趣、习惯。但要选出真正能让幼儿爱不释手的图书也非易事。有的书内容不错,但构图、色彩、形象等方面不过关,也有的书则相反,我们在给孩子选择图书时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主题要源于幼儿生活、接近幼儿生活,这既是幼儿理解图书的基础,也是建立阅读兴趣的前提,理解和兴趣又是构成幼儿阅读的原动力。

(2)情节上要符合出乎意料、引人入胜、想象力丰富等要求,这样才可以满足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

(3)在语言文字上要符合幼儿的口语经验,词汇丰富但要螺旋式重复出现,这样既适应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又具有一定挑战性。

(4)版面设计应符合色彩鲜艳、字体大小适度等要求,图文对应。

2、提供阅读的机会和场所

早期阅读活动重在为幼儿提供阅读经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渗透阅读内容,为幼儿提供机会和场所就显得十分重要。我根据幼儿的早期阅读教材,利用一切机会和场所,将季节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幼儿的日常生活等与阅读教育相结合,让幼儿充分享受书面语言,潜移默化地接受有关方面语言的知识,通过不断的感知内化,积累阅读经验。同时,我们尽量为幼儿提供时间和机会,让幼儿自由地选择交流对象、交流内容、交流地点,进行交流活动。在区域活动中,我们精心设计了“图书角”的区域活动,以开放的形式、空间,时时吸引着幼儿。他们将自己家里最喜爱的图书放置在图书角里,与同伴交流,在丰富班级图书内容的同时,也增进了孩子之间的相互交流,获取更多的阅读信息。由于图书角就在孩子身边,孩子可以在晨间活动、区域活动及游戏活动时随时翻阅。久而久之,阅读活动成了孩子每天必不可少的活动内容,就像他们需要水和食物那样自然,在不经意间逐渐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讲故事中幼儿的语言能力大大提高。

我们发现幼儿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教学活动,会自由地选择阅读内容,挑选自己喜欢的图书,说上一段小故事,幼儿也会戴上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头饰进行交流。

二、注意幼儿阅读方法的指导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人小,可塑性很大,容易“先入为主”,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而且幼年时期形成的习惯也比较牢固,不易改变。专家们普遍认为阅读是伴随幼儿一生成长的活动,所以对幼儿早期阅读的教育,应站到终身教育的高度予以重视。

活动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些幼儿对翻书的动作比对阅读本身更感兴趣。因此,他们的读书速度非常快,往往别人刚看一点,他们就已经看完了一本书。还有的幼儿只对图书中色彩鲜艳的图案感兴趣,所以常常表现出看书时的无序性。产生这两种情况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幼儿还没有真真地掌握阅读的方法,养成阅读习惯。以下是我在阅读中的一些做法:

1、教会幼儿如何取放图书。

在阅读前,先让幼儿观看书架上摆好的图书,我再做如何从书架上取放书的示范,然后请幼儿模仿练习取放书,每次阅读活动都要求他们这样去做。为保持图书的整齐,还带领幼儿一起整理书架,将书按大小分类摆放。

2、教会幼儿交换图书。

有些幼儿无论是看书还是玩玩具,都喜欢一个人看或一个人玩,不允许别人动自己的。尤其是幼儿从自己家里带来的书,更是爱不释手,即使是看完了也舍不得放下。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就对幼儿进行启发诱导。首先拿出一本书,对幼儿说:“我把这本书看完了,想跟小朋友交换一下,谁跟老师换一下?” 幼儿纷纷举起自己的书说:“我跟老师换。”以此培养其初步的交换意识和愿望。然后,我就组织小朋友两个人两个人地交换图书,逐渐培养起他们互相商量、互相交换的好习惯。

3、引导幼儿爱护图书,养成良好的看书习惯。

看书时要让他们看完一本再拿一本,不与别人挣抢图书;看书时不能大声说话,以免影响他人;发现图书有撕破的地方,我在全体幼儿面前,及时用胶条或糨糊粘好。老师无声的行动,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损

坏图书的现象就会逐日减少。我还要求幼儿注意用眼卫生,看书时眼睛与书保持一定的距离,教他们正确的看书坐姿。

4、教会幼儿看书的方法。

(1)认识书名。每次更换新书,我首先向幼儿介绍书,并让幼儿反复指字、认读。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小朋友对班里的图书都能说出名字。

(2)学会翻书。幼儿看书时,大都不会按顺序翻页,信手乱翻,翻到哪里就看到哪里。这时候我就教幼儿认识书的封面,告诉幼儿有书名的一面是前面,看书时应由前到后,一页一页地按顺序向后翻。

(3)帮助幼儿理解图书的内容。幼儿看书的特点是速度快,往往只浏览一下画面,一本书不到两分钟从头翻到尾,就说看完了,马上又想去书架上换。让他们讲书里的故事内容,却往往一句也讲不出。这就要求我们首先把书中的内容以故事的形式讲一遍,使幼儿对书中的内容、角色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再组织幼儿看书。通过这种方法我发现,凡是老师讲过的书,幼儿都争着看,而且边看边自己讲。这说明幼儿只有理解了才能产生兴趣。

三、提高幼儿在阅读中的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让学生体验到快乐的情感,才能学好”。怎样让幼儿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呢?唤起幼儿比较低级的阅读感知呢?首先设置问题引发幼儿的兴趣。我们通过“导读引入”和“定向设疑”使幼儿在问题情景中产生兴趣。例如:在《会想办法的鱼》中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景,你们喜欢鱼吗?为什么?——小鱼看到鱼饵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鱼饵到底能不能吃?——鱼妈妈为何这样说话?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有的说:小鱼和他是好朋友,有的说:小鱼游来游去非常

可爱„„其次、采用激发兴趣。阅读活动是让幼儿通过听、看、想、说,在发展口语的同时思维也得到发展,只有成功地激发了幼儿的听、说兴趣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发展,为此我们采用(如果、假如)、逆因性提问(为什么)等。再以《会想办法的鱼》为例提问:如果小鱼吃了鱼饵会怎样?怎样既可以吃到鱼饵又不被鱼钩钩住?有的说:“请螃蟹来帮忙,把鱼钩上的绳子剪断”,有的说:“请河蚌把鱼饵的肉一块块夹下来分给大家吃”,还有的想到了潜水员、孙悟空、奥特曼等。多向的提问把普通的故事变为让幼儿有内容想和有话说的故事,这会使幼儿的思维处于激奋状态,使幼儿喜欢表达,敢于表达,这样孩子才乐于参加,才能激发幼儿的创新能力。在阅读中,我们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幼儿,仔细倾听,善于倾听,及时抓住幼儿思维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肯定、赞赏、激励(“你讲的真棒,你真聪明等语言”)、鼓励(“你真会动脑筋,讲的跟别人不一样”、“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奖励(五角星、苹果娃娃等)。这样幼儿在阅读中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到了培养和体现。

四、将阅读活动与识字紧密结合早期阅读时儿童接触书面语言的途径,将图画阅读与文学阅读紧密结合,能加深印象和理解。一般的阅读程序是先识字后读书,而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采用先读书后识字的方法。当幼儿还不认识文中所出现的文字时,先由老师阅读,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附之动作和表演让幼儿记忆故事,初步掌握故事内容后,我们教幼儿手指着字,眼看着字,嘴里念着字,脑子记着字。但是开始的时候,幼儿往往完不成手、眼、耳的协调运做,经常乱指一起,这就需要我们和家长共同帮助幼儿完成有节奏的指字训练,让幼儿掌握一定的指字速度和节奏,区分文字和标点符号,有标点符号的应该语气停顿,但是手不用去

点标点符号,应该直接去找下一个字。在每行字末,提醒幼儿换到下一行,用生动的语言告诉幼儿“拐弯请注意”。

每一门学问都从阅读书籍开始,因此说阅读能力是一切学习的基础。从小对幼儿进行早期阅读习惯的培养,使幼儿积累下扎实的早期阅读能力,是为以后的正式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说阅读无处不在,它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也渗透在每个人的心中,阅读理应成为每名儿童自觉的、终生的学习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

面向21世纪的优质幼儿教育

6.幼儿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初探 篇六

敦煌市七里镇学区三号桥幼儿园 段海凤

【概 述】信息化技术是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 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人们信息素养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信息化教学在我国的许多大中 城市的教育教学中已广为普及,但进入乡镇教室,尤其是进入乡村幼儿园,尚不多见。因此,如何合理进行幼儿信息化教育,充分发挥其教育效率与教学效果,需要我们深入的探讨。幼儿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与社会各方面都 有着及其密切的联系。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原有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手 段,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由此引发了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信息化技术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教学手段,已成为幼儿园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幼儿园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重要性 内涵 策略

一、幼儿实施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性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基础,通过不断地更新创造发展,对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我国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看,在新一代人身上塑造信息时代所必需的思维与行为方式、智力与能力开发,是培育未来人才适应时代变化发展的需要。因为随着网络的广泛使用,信息已经成为人们走向世界了解世界,以及与世界沟通的重要渠道和窗口,作为担负着为国家培养未来人才历史使命的幼儿园,必须在幼儿接受人生知识启蒙的过程中,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关注信息化教育的前沿动态,结合我国幼儿的实际情况,大力开展信息化教育的基础研究及应用,为培养适应下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做准备。

二、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整合的内涵

在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的整合中,信息技术应坚持实效原则,对具体实践服务时注重信息技术的实效、稳定性,而不必追求技术的复杂及尖端,当传统的手段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在正确选择、使用信息技术后,则会其表现出便利高效以及合理科学的特性,理解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的整合,是在幼儿教育体系中灵活有效地融合信息技术,并在实际实践中,如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加强家园共育、营造幼儿园文化等方面充份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幼儿教育中的幼儿营造出一个良好的、适宜健康成长以及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

三、信息技术应用于幼儿教育的策略 1.合理选择教学媒介,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幼儿教育的教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形式包括讲故事、听音乐、做游戏、认识事物等,应该让愉快的、朝气蓬勃的氛围包围着幼儿。根据不同的形式进行教学媒介的选择在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上作用事半功倍。如利用计算机媒介进行听音乐教学环节,可以帮助幼儿在音乐的深入中不自觉地跟着学唱起来;在认知事物环节中,通过把事物的具体形态以及与其他事物比较的异同以图片等形式在计算机等媒介中展现,可以让幼儿构成思考和获得启发。

2.借助信息技术渲染活动气氛,有效提升活动效果 不论是园内组织大型活动还是班级进行的主题活动,我们都可以活用信息技术来巧妙地渲染活动气氛,提升活动效果。比如:园内组织的大型活动,需要频繁换背景内容的,我们可以根据活动内容进行分割,再运用 premiere、edius、绘声绘影、photo shop等软件给分割好的内容设计背景,从而很便捷地使活动内容与背景显示相对应,加之音响效果来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提升活动的影响力。再如:在班级进行主题活动时,可以把事先运用powerpoint 或者flash软件制作好的与活动内容相关的动画视频展示给幼儿、家长,让人们快速地融入活动中,这样做,不仅烘托了活动气氛,而且为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不知不觉中提升了活动效果。

3.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

多媒体所具有的形象性、直观等特点,不仅能为幼儿创造出生动有趣的具体情境,培养幼儿的 认知兴趣,还能够创造出崭新的现实生活中没有的景象,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利用幼儿的学习动机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是教师常用的教学策略。例如,数学活动“认识梯形”,让幼儿认识了梯形后,教师提问:“梯形真调皮,它会变成大小不同模样出现在不同的物品当中,你们想想,看看什么样的物品当中藏着梯形呢?”这一问题立即引起幼儿兴趣,接着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不同的物品,使幼儿知道生活中可以用梯形这种图形制造很多物品。这时,还可以拓展延伸,运用多媒体,进一步启发幼儿思考:“我们能不能把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梯形呢?”然后引导幼儿观察、想象,让幼儿动手操作,积极思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去探索,从而拓宽了幼儿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利用动画将四边形切割补成梯形,让幼儿也学着做一做。这样的活动让幼儿从被动到主动,充分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同时还拓展了幼儿的思维空间,体现了教育观念的更新,取得了较好的多元化教学效果。

4.运用信息技术搭建沟通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众所周知,现代教育观下教师是教与研的集合,教研相长是教师实现终身学习的途径,然而,幼儿教师需要全天候地 与幼儿在一起,缺乏集中教研的时间,同时,在我国,学前教育属非义务段教育,幼儿园教育经费紧缺,造成教师外出学习交流机会较少,这一现实状况在当前大力提倡教育改革的形势下,很难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培养与时俱进的合格教师。

在信息技术广为运用的今天,我们可以搭建以园内局域网为纬度,以园外各类网站为经度的立体式网络的沟通平台,这样做不仅解决了老师没有充裕的时间做 教研的窘境,还为幼儿园节省了大笔经费。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理论业务水平与各方面素质,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一切教育手段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幼儿整体发展的需要出发,做到以人为本。幼儿信息化教育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运用与普及,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趋势,这就对幼儿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迅猛发展,才能科学合理的实施多媒体进行教育活动,才能更好的为幼儿健康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

7.幼儿园舞蹈启蒙教育初探 篇七

简单的说, 舞蹈就是用动作来表现, 让观看者理解动作所表达的意思。孩子刚出生, 就已经开始用肢体动作来表现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接着孩子开始接触电视, 模仿电视里的舞蹈演员跳自创的舞蹈, 这时, 他们已经会根据音乐节奏自由自在的舞蹈, 这一切都在证明着孩子对舞蹈具有浓烈的兴趣。

我想只要掌握幼儿舞蹈的这几个教学要素, 就能让孩子们在舞蹈的启蒙教育中收获多多, 甚至让这些去影响孩子的一生。

一、舞蹈的前提——兴趣

兴趣是做任何事情的前提, 是学习的基础。有了兴趣就会促使幼儿积极地去思考, 主动地去参与, 舞蹈也是一样。教师应该尝试多种教学方法, 促进幼儿有效地, 感兴趣的参与舞蹈。

1. 创意的舞蹈道具、材料

对于幼儿园的幼儿来说, 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创意的道具, 丰富美丽创意的道具最最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 引发幼儿的兴趣, 在区域活动“小舞台”上, 我们经常会更换和增加舞蹈的道具, 例如孩子们刚刚学完红绸舞, 我们就会放置许多的红绸, 孩子们学了草帽舞, 我们就会放上草帽, 还放置了许多的服装供孩子们跳舞穿, 孩子们自然对小舞台这个区域十分感兴趣, 积极参与到小舞台的舞蹈表演中。在平时的舞蹈教学中, 我们也会投放不同的材料, 以及重新布置孩子们的位置, 让孩子们时刻产生新鲜感。

2. 快乐的游戏, 快乐舞蹈

童年正是玩乐的时光, 这时候的孩子, 最最感兴趣的无非是做游戏, 在舞蹈教学中, 我们可以以游戏的形式来激发幼儿的兴趣, 这个游戏可以是和舞蹈有关的, 也可以是和音乐有关的, 例如:在找朋友的舞蹈中, 在学习舞蹈前, 教师先和幼儿听着音乐玩石头人的游戏, 不但激发了幼儿对舞蹈的兴趣, 更让幼儿在游戏中掌握了音乐的节奏, 一举两得, 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快乐的舞蹈。

二、舞蹈的灵魂——音乐

在幼儿园的教学中, 孩子们最常接触到得就是好听的音乐, 所以适时的, 恰当的给孩子们一些音乐刺激, 可以激发孩子们舞蹈的热情。

1. 让音乐伴随孩子的生活

在小班刚刚入园的时候, 我们就会让孩子们听着音乐做一些简单的动作, 如:拍手, 点头, 通过音乐节奏来掌握这些动作, 并运用到平时的常规管理上, 待到需要孩子们安静的时候, 我们就会播放这样的音乐, 让孩子们做出与音乐相符的动作, 孩子们一下子就可以安静下来了。在以后的日常活动中, 孩子们也常常会学习各种各样的歌曲, 在学习歌曲的同时, 我们还会和幼儿一同创编歌曲的动作, 让幼儿一边唱歌, 一边做动作, 这些简单的动作不但发展了幼儿的协调性, 还帮助幼儿更快的记忆歌词。例如:中班的时候, 我们一起学习了一首“小茶壶”, 孩子们跟着音乐, 自己创编出了茶壶, 灌水, 茶壶倒水等动作, 并在平时的活动中, 孩子们也能乐此不疲的表演。

2. 让音乐激发孩子的表演

在区域活动时, 我们设置了“小舞台”的区域, 一到区域活动时间, 我们就会在小舞台那播放各种不同风格, 节奏鲜明的音乐, 并准备各种各样的服饰, 头饰和道具, 孩子们在这样的情境下, 就会自发的听着音乐表演动作, 幼儿能够分析出不同的音乐, 并自己创编相应的动作进行表演, 每一个站上小舞台的孩子, 都是那么星光熠熠, 那么的自信。幼儿喜欢自如的根据音乐的节奏变化, 用舞蹈的动作语汇反应音乐的情绪。

三、舞蹈的中心——动作

动作时幼儿舞蹈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幼儿园中并没有系统的舞蹈动作的训练和规范, 很多时候, 舞蹈教学只是让孩子们根据音乐节奏进行自由的舞蹈动作的创编, 让孩子们掌握音乐的节奏和动作的统一。

1. 注意观察身边事物, 积累舞蹈动作素材

观察是创造的基础, 如何更好的创编舞蹈动作, 那就需要老师和幼儿的共同观察可以作为舞蹈素材的事物, 并试着用肢体动作来表现他们, 在观察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幼儿观察事物的形态、动态和神态上。例如:在我们幼儿园里养着一只小兔子, 在平时, 我经常会带着孩子们去观察小兔子的行为, 他们常常会模仿小兔子各种各样的动作。在学习完“小兔子乖乖”的歌曲后, 让孩子们创编动作, 孩子们不再是单一的将两只手放在头上, 而是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小兔子的动作, 有的小兔子做吃菜叶的动作, 有的做小兔子走路摇尾巴的动作, 有的做小兔子竖起耳朵听声音的动作。虽然这些动作都不是很统一的, 但是却是非常富有创造力的。

2. 创设一定情境, 将动作与情感相结合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 在舞蹈的时候, 很多孩子并不理解这些动作所表达的含义, 而只是一味的模仿, 而这些动作自然是没有感情的, 只是单纯的做动作, 就像做操一样, 所以作为舞蹈的启蒙老师, 教师应该充分理解舞蹈所表现的意思, 和情感, 并用充满激情的眼神、动作、表情去感染幼儿, 因此教师在让幼儿学习舞蹈时, 要为幼儿创设轻松, 愉快的学习环境, 并利用各种材料为幼儿创设与舞蹈情感相符合的情境, 让孩子融入到情境中, 自然能够表现出舞蹈的情感, 例如在我的一节开放活动《白雪公主的婚礼》上, 我创设了一个婚礼的场景, 让幼儿好像置身于婚礼上一样, 然后播放与婚礼相符合的结婚进行曲, 这一系列情境的创设, 再通过教师情感方面引导, 勾起了孩子的一些已有经验, 孩子们将参加婚礼的喜悦的情感投入到了舞蹈中, 与同伴合作创作了很多关于婚礼的舞蹈动作, 如欢迎新郎新娘的动作, 和舞伴跳圆圈舞的动作, 再见的动作等等, 并乐此不疲的表演。

四、舞蹈的关键——关注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我们不能要求孩子们在舞蹈中有同样的创造力, 同样的表现力, 同样优美的动作, 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孩子的个体差异, 并用正确的方法, 尽量的拉近距离。我们应该以舞蹈为手段, 关注每一个孩子, 让每一个孩子都积极主动、自信的参与到舞蹈中, 表现出最最优秀的一面。

8.幼儿数学活动生活化、游戏化初探 篇八

一、数学活动内容生活化,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一)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数学经验

现实生活是幼儿数学知识的源泉。幼儿的数学知识和他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幼儿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孩子们生活在一个“数学”的世界中。如:早上几点来幼儿园(时间);来了几个、缺席几个孩子(数量、统计);玩什么样的玩具(形状);玩完玩具该如何整理(分类、集合)、幼儿园的楼梯有多少台阶(数量)等等。“数学教育生活化”正是强调要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将数学教育自然地融入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世界”中学数学。如:班级自然角里的动植物是幼儿每天观察、照顾的“伙伴”,但孩子们常常只关注“葱、大蒜等植物是不是发芽了?”“今天浇的水够不够?”关注“小白兔、小乌龟有没有吃东西?”“它们会不会生病?”等,此时老师则可以因势利导地把幼儿的注意力引向比较葱、蒜的高矮长短,也可学习从高到矮、从矮到高为葱、蒜排序;当自然角材料排列紊乱时,又可引导幼儿按种植区、饲养区、果实区等进行分类摆放。孩子们在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开开心心地吃完点心,又自然地认识了图形。

(二)将现成的生活材料运用于数学活动中

如饮料罐、小树叶、石子、扑克牌、串珠、硬币、花片、豆类、小瓶盖等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易收集的物品,都可运用于数学活动中来引导幼儿探索不同的玩法。如根据扑克牌的花样、数字大小进行排序、接龙、比大小、加减运算游戏;利用瓶瓶罐罐进行叠高、认识形体、辨别大小、比高低矮活动。在这种生活化材料的操作摆弄中,幼儿摆脱了正规数学活动中的任务压力,获得了一种更自然的、无拘束的心境,他们容易表现出强烈的探索欲望,在探索中又得到了无限的乐趣。

因此,数学活动内容生活化是一个让每个幼儿能够“学自己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过程,是实现“数学是属于所有人”的重要途径。而幼儿的思维水平也正是在这一螺旋上升的循环往复中得以提升,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数学活动时间灵活化,体现“有机整合数经验”

在一日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数学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组织的正规活动,更应有机地地把数学内容渗透于主题教学或其他领域教学中,体现“有机整合数学、有机整合数经验”。如:户外活动《跳房子》是一个经典的传统游戏,在幼儿熟悉玩法后,老师可以示范单脚跳入“1“号房间,接着双脚跳入“2”号房间,依次用单、双脚轮流跳完,边跳边念“1、2、3……”或“单脚、双脚、单脚……,也可让幼儿根据指令在第一回合中只跳单数格子、在下一回合中再跳双数格子……使幼儿在这个体能游戏中,充分地感知自然序列中单、双数排列的规律;又如:在中班主题探索活动《汽车家族》中,幼儿纷纷从家中带来了自己喜欢的汽车玩具,不管是在集中活动还是自由活动中,总是得意洋洋地介绍着自己的汽车在颜色、造型、功能方面与别人有什么不同,趁此机会,老师可启发幼儿将手中的玩具汽车按载人、载货、特殊功用车分别驶入1号(客车)、2号(货车)、3号(特殊功用车)车库内,再启发幼儿数一数每一号车库内分别有几辆车?算一算、比一比哪一号车库里的车最多,哪一号车库里的车最少,在这儿不正体现了数学教育的有机渗透。

三、数学活动组织游戏化,体现“数学教育的主体性、愉悦性”

教师可以在单个的数学活动中运用几个游戏进行贯通,也可以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只采用一个游戏进行。如:小班幼儿学习按物体的颜色进行归类这一内容时,老师就是以几个游戏贯通展开的。老师以去米奇妙妙屋参观为主线创设游戏情境,在游戏中,主人“米奇”请小朋友去帮助他,完成“开锁”(根据门上锁孔的不同颜色,送上相应颜色的花片钥匙)和“搬家” (将各色物品分类,搬进相应颜色的房子里)的任务。当孩子们看到动画片中的“米妮、高菲、唐老鸭”(玩具)出现时,立即引起了高度的兴趣,愉快地、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在游戏过程中,能分辨红、黄、绿三种颜色,学会按物体的颜色进行分类,而且初步学会分工合作。又如:在大班幼儿学习6的组成这一内容中,老师将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设计成《逛商店购物》的游戏,商店里全都是六元以下的商品,发给每个幼儿六个硬币,面值为一元,然后让幼儿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要求是必须购买两样东西,合起来是六元,而且必须由售货员验证后才能得到要购买的商品, 幼儿在这种模拟游戏中学习觉得生动有趣,不仅熟练地掌握了6的组成,而且发展了交往的技能。

9.幼儿园数学教育初探论文 篇九

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有些教师过于注重对学科知识的理论教学,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成长规律,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普遍存在,阻碍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生本教育理念应运而生。生本教育以“一切为了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为教育宗旨,要求将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由知识被动的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寻求知识的学习者。教师要将生本教育理念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初中数学教学不仅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且脱离生活,教学目标单一。教师一味地追求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对数学知识进行满堂灌,将数学教学重点放在提高运算技巧和重点考试内容上,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数学学习质量的唯一指标,完全没有考虑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提升,教学脱离实际生活,导致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升,不符合素质教育与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打击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教学质量,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偏离教学目标,急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

二、基于生本教育的初中数学课堂模式探究

1。问题设计要结合生本教育思想。平铺直叙的教学方式毫无悬念可言,教师每一步的讲解都是为了说明前一步的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枯燥无味,不符合中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规律。设计巧妙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与探究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点,学生带着问题和对未知知识的好奇心才能主动寻求答案,进行积极的探索,并在探索中发现数学规律,掌握数学知识,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集合生本教育的思想,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加强问题与实际生活联系的紧密程度,充分尊重学生,营造公平、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在讲“函数”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某商场年终促销,凡购买茶壶3个以上均可享受优惠,优惠方式二选一,(1)买1送1,即买1个茶壶赠送1个茶杯;(2)打九折,即按购买总价的90%付款,其中茶壶20元/个,茶杯5元/个。顾客选择哪种优惠方式最合算?通过思考、探究和计算,学生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的例子贴近生活,不仅能锻炼数学头脑,发散思维,还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体现数学的无处不在,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2。问题解答要体现生本教育思想。初中数学中一些概念比较抽象,教师不能仅仅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巩固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例如,在讲“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如果教师单纯地给出结论,直线与圆有相交、相切和相离的三种关系,学生在不理解的基础上只能强加记忆,并不能将知识彻底领悟。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得出最终结论。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一张白纸,先在纸上画一个圆,然后在同一张纸上任意画直线,愿意画多少条就画多少条,最后让学生分析“圆和直线的交点个数分别为多少”。通过讨论和探究,学生很容易得出上述结论。这样教学,学生参与到问题解答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

3。教师要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是实现生本教育的前提保证。只有改变传统的师本教育模式,实现师生平等,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上进心。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因为数学学习就是一个不断思考的过程,没有疑问就没有进步,教师不是神也会有犯错的地方,如果在讲课过程中学生存在疑问或不解,要及时举手说明,即使自己的观点错了,也不要紧,至少能解决心中的疑惑,避免养成错误的学习意识。教师要尊重学生,对学生的进步给予及时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10.幼儿园数学教育讲稿 篇十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1、幼儿数数能力的发展顺序是什么?

2、幼儿数概念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3、基数教育的内容有哪些?

4、幼儿园有哪些学习序数的游戏?

5、如何帮助幼儿认读数?

二、数的分合教育

(一)学生讨论关于数的分合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数的分合?

2.幼儿为什么要学习数的分合? 3.幼儿应掌握几以内数的分合?

(二)幼儿掌握数的分合的基本特点

教师结合案例“分解5个雪花片”讲解不同年龄班幼儿掌握数分合的特点。1.小班:完全不理解,胡乱分

2.中班:有可能理解,完成部分分合 3.大班:基本理解,熟练和有顺序

(三)数的分合教育目标 1.请个别学生来读目标 【大班】

①让幼儿理解数的组成的含义,知道2以上各数都可以分成两个数,两个数合起来就是原来的数。

②让幼儿知道一个数比它分成的两个数都大,分成的两个数都比原来的数小。

③懂得分成的两个数之间的互换和互补关系,并掌握10以内各数的全部组成形式。

2.教师分析目标中的重点:掌握10以内数的分合,懂得分成的两数之间的互换和互补关系。

(四)数的分合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1.结合“5朵花的分解”、“6个水果的分解”案例来讲解数的分合的互换关系和互补关系。2.师生一起来做“数的分合游戏” ①对数

“小朋友,小朋友,我来问问你,5可以分成4和几?” “李老师,李老师,我来告诉你,5可以分成4和1。” ②儿歌

老师:“一袋苹果一袋梨,苹果和梨共7个,6个苹果几个梨?” 幼儿:“6个苹果1个梨”。可以结合拍手动作进行。③举数卡

每人一套1-10的数字卡片,老师也有一套。老师提要求:“我出一张卡片,你们找一张卡片,正好与老师找的卡片上的数字合起来是8。”老师出示3,幼儿找5举起来„„ ④找朋友

每人10以内的数字卡一张,老师出示9,持数字卡4的幼儿去找一个持数字卡5的幼儿结为一组„„

三、数的加减教育

(一)学生讨论:

1.数的分合与数的加减之间有什么关系? 2.幼儿应掌握多少以内的数的加减? 3.幼儿应该如何去学习数的加减?

(二)幼儿加减运算能力的发展特点 1.学习加法比减法容易。3+2=5 5-3=2 2.学习加小数、减小数的问题容易,学习加大数、减大数问题难。5+2 2+5 5-1 5-4 3.理解和掌握应用题比算式容易。

(三)数的加减教育目标 1.请个别学生读目标 【大班】

①会解答生活和游戏中简单的加减应用题,理解加减的含义。

②认识加号、减号、等号,初步认识加减算式并知道算式表示的含义。2.教师讲解目标中的重点:生活性、游戏性

(四)数的加减教育内容和方法 1.体验加减法含义

“桌子上有1个皮球,老师又拿来了2个皮球,那现在桌子上有几个皮球呢?” “请你把手里的2颗珠子放到盒子里1颗,看看你手里还有几颗珠子?” 加:“合拢”、“添上” 减:“分开”、“取走” 2.学习列加减算式

幼儿掌握了实物口头加减运算后就可以提出把运算过程用简单的符号记录下来的问题,借此引入“加号”、“减号”、“等号”的表示方式,教幼儿用算式将活动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3.口编应用题

①边提问边引导幼儿解答。

“小明做了2朵花,又做了1朵花,小明一共做了几朵花?” ②引导幼儿分析:

“这道题讲了什么事情?” “题中告诉我们哪两个数?” “题中问了我们一个什么问题?”

11.幼儿安全教育初探 篇十一

【关键词】幼儿园 安全教育 平安校园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3-0095-01

安全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幼儿的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也关系到幼儿园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幼儿在五、六岁的时候,不仅活泼好动,对外界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而且因为年龄小,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常识,使他们极易发生不安全事故。这些意外事故的发生,往往是幼儿无意识的结果。所以,在幼儿园开展安全教育,事关每位幼儿的健康和安全,关系到各个家庭的幸福平安。我们在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的时候,要树立以幼儿安全为第一的思想,掌握一定的安全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指导幼儿建立安全意识。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开展主题活动,让幼儿体验安全防护技能

活动是幼儿教育的主渠道,通过活动让幼儿亲身经历整个过程,增加体验,增强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如,开展“注意饮食卫生”主题活动,通过讨论“路边的小吃能吃

吗?”“三无食品能吃吗?”告诉幼儿不吃路边的小吃,不吃“三无食品”,使幼儿懂得要吃清洁的食物,饭前便后要洗手等卫生习惯知识,让幼儿初步感知饮食卫生的重要性,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再如,开展“发生火灾怎么办?”的主题活动,通过观看录像、图片,使幼儿初步感知火对人们的帮助和害处,通过模拟逃生的游戏,使幼儿了解安全自救逃生的常识,学习保护自己。还可以开展“保护自己办法多”、“小小安全员”等类似主题活动,增强幼儿自我保护能力,让幼儿亲身体验安全自救的方法和技能,增强安全防护意识。

二、教育、提醒提高幼儿安全意识

安全教育不仅要在集中教育中进行,更要重在一日生活中的落实,应把安全密切渗透在一日生活中。因此,我们每周的安全活动都有详细的记录,结合活动中幼儿出现的情况,在一日生活中密切观察,给以予及时,合理的教育。小班下学期,我们组织幼儿安全教育“找一找”,目的在于帮助幼儿知道班级的桌角、柜角、窗台等容易有碰伤,活动时要注意保护自己。在游戏中幼儿兴致极高,找到了教室中的一些不安全的地方,分别粘上了红点。在日后的活动中,孩子们每接触这些地方都小心。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小阳被平衡木的角撞了一下,疼的掉了眼泪。我便和他一起观察,他发现平衡木的角也是硬的,便说:“这里应粘红点。”我高兴的说:“对,这里不安全”。随后的几日,孩子们再接触平衡木时,小心多了,磕碰现象也少了。由此可见,集中教育与生活中随机教育相结合,让幼儿将安全知识深深的记忆于脑中了。作为教师,我们知道安全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在进行安全教育时,每逢节假日和相应的季节特点,我们都在放假前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如暑期,告诉幼儿不到河边玩;走路要小心;在寒假,告诉幼儿不能放鞭炮;在清明节,告诉幼儿不能玩火烧纸等。让幼儿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使安全意识在幼儿心里扎根。

三、强化教师安全意识

幼儿园个别教师为了避免承担更多的安全责任而一味地的限制幼儿的活动,而不是把安全教育深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缺乏积极主动的措施。常有这种现象,一旦幼儿园某个班出事,流血缝针或是扭伤骨折,园内老师便长时间不敢带孩子外出活动,殊不知这种做法是“堵”而不是“疏”。我们不可能因为安全问题取消幼儿的正常活动、降低基本的教育要求标准。教师也不可心存“少活动、少出事”的思想,禁止幼儿进行所谓的危险的户外体育活动,如跑、跳、攀登、“滑滑梯”、“荡秋千”等;在手工、计算等操作活动中让幼儿只贴不剪,束缚孩子的手脚和大脑……这样做非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幼儿的安全问题,而且还剥夺了幼儿通过实践、操作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机会。所以,我们不能为了安全而“因噎废食”,而应辩证地处理好安全与活动的关系,加强教师在各项活动的安全提醒、指导和帮助,从消极防范转为积极防范。

四、家园携手,共同呵护幼儿安全

在幼儿教育中,家长可以说是教师最有力的助手与伙伴,充分利用家长的作用,共同促进幼儿安全教育的顺利进行。 让幼儿形成自护习惯,必须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避免伤害。轻开门窗、过马路走人行横道线、不跟陌生人走等。都要求家庭与幼儿园互相配合,对幼儿进行教育,并长期坚持。同时,家长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从事着不同的工作,教师要充分发挥家长这一教育资源,丰富安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家长也要及时改进自身的安全教育方法,在家时,不是限制孩子做这做那,做得少,出现危险的几率就小,而应当转变思想,给孩子讲安全知识,如:电源插孔不能摸,因为有电会很危险;一个人在家时万一有紧急情况可以请邻居帮忙;喝生水会生病等。这样一来,在家长和教师共同努力下,孩子必然会养成良好的习惯,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以及处理安全问题的能力。

幼儿园的安全教育是头等大事,安全是工作底线。幼儿园将安全教育与幼儿园的保教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寓安全教育于幼儿一日生活之细节中,做到寓教于乐,不断探索幼儿园安全教育的新路子。幼儿园中游戏活动的时间比例非常大,他们的安全教育是与孩子们的游戏融合在一起的,并更多地与生活相结合,让儿童在玩中自己去体会什么是安全,逐渐形成一种安全意识,以及应对危险的能力。幼儿的安全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不仅牵涉到教学的稳定,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所以,幼儿园视安全教育为己任,扎扎实实把安全融入孩子真实的学习生活中,充分抓住每一个细节将安全教育工作做充分,让家长满意,让孩子得益,让社会放心。

【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指导纲要》

[2]张丽.浅谈如何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

[3]杨小容.幼儿安全教育谈.

[4]黄倩.幼儿的安全教育要全方位进行.

12.幼儿养成教育初探 篇十二

一、幼儿养成教育中的常见问题分析

(一) 幼儿养成教育方式的单一化

目前, 幼儿养成教育过程中, 比较常见的教育方式是说教, 也就是利用语言灌输方式把大量行为习惯填塞给幼儿。这种相对单一化的教育方式, 往往不能充分满足幼儿对认知行为学习的要求, 不利于其认知发展与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 幼儿养成教育在知识传授方面的片面化

从系统化角度出发, 幼儿养成教育属于知、情、意、行相互结合的统一化过程。而养成教育效果与幼儿自身对教育的认知和情感体验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传统思想影响下, 人们在实施养成教育的时候往往存在片面化教育行为, 过度重视幼儿教育的专业化知识传授, 甚至将幼儿养成教育与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相等同, 从而发展为纯知识幼儿教育, 不能充分发挥养成教育最终效果。 (2)

(三) 家庭与幼儿园配合不当

幼儿养成教育属于长期教育过程, 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合作是关键性因素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家园合作的认识日益增强, 然而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家园合作仅仅流于形式, 造成幼儿养成教育不稳定。具体表现在幼儿在学校的时候可以做到与他人分享东西, 懂得谦让与助人为乐, 然而到家就会成为“小公主”“小皇帝”。根本原因就是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沟通脱节, 合作不当, 最终难以获得较好的教育成效。

二、幼儿养成教育途径分析

(一) 幼儿养成教育中合理运用游戏增强其情感体验

从某种程度上讲, 健康的行为习惯养成不能脱离人的主体性, 但是在养成教育过程中, 人们往往更加重视行为习惯的培养, 而忽视情感体验的增强。情感属于个体产生行为的重要动力, 人们参与活动的时候都会产生情感体验。幼儿因其自身的年龄特点,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最常见的活动就是游戏, 游戏可以带给他们满足和自由, 实现内部与外部的欢乐与平静。所以, 在幼儿养成教育中, 我们可以将游戏作为基础性途径, 构建游戏情景, 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教育和正面情感体验。

(二) 家长与教师要为幼儿作表率

幼儿有着较强的模仿能力, 而且十分喜欢模仿家长的日常行为, 包括肢体行为、语言行为等。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 他们行为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幼儿, 所以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身行为, 为幼儿树立榜样。此外, 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影响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的生长环境主要是家庭和学校, 特别是现代社会, 因家长工作原因, 通常会在幼儿很小的时候就将其送到幼儿园。这种情况下, 教师也就充当着家长与老师的双重角色, 自然成为幼儿的主要模仿对象。所以, 幼儿教师要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重要职责, 为其做好榜样, 使他们可以在教师身上学到健康知识, 受到较好的养成教育, 提升教育水平。

(三) 创造良好的幼儿养成教育环境

幼儿养成教育中环境因素是必不可少的, 具体来说:第一, 家庭环境, 在家庭中幼儿父母及爷爷、奶奶间应和睦相处, 营造出和谐的家庭氛围, 使幼儿感受到温暖。而且家庭成员间需采用民主平等的方式沟通交流, 对事情商议后决定, 形成民主化的家庭环境,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幼儿敢于发表意见, 使其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 增强安全感与责任感。第二, 学校环境, 要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 使幼儿可以自由发言, 促进幼儿之间的平等交流与沟通。比如, 学校可以指导幼儿按照自己的判断来竞选班干部, 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第三, 社会环境, 从某种程度上讲, 社会环境的影响力落后于家庭环境与学校环境, 但是它也是幼儿养成教育的影响因素之一。在社会方面, 我们应为幼儿营造出健康和谐的环境, 如公交车上要积极倡导给老人、孕妇让座, 使幼儿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责任感, 并在实践活动中增强自信心, 确保他们健康成长。

(四) 重视幼儿养成教育的随机教育

从某种程度上讲, 幼儿教育是无处不在的, 幼儿养成教育必须要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亲身感受, 进而使他们明白一些道理。比如, 在带幼儿去公园的时候, 看到有人乱扔垃圾, 其中一个幼儿主动走向前去说:“请不要乱扔垃圾”。我们可以以此作为教育契机, 积极鼓励和表扬幼儿的这种行为, 并对其他幼儿实施教育, 使他们学会爱护环境, 最终达到教育目的。

总之, 幼儿养成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 我们必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紧抓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细节实施及时教育, 然后以爱作为养成教育的提前, 采用科学的教育策略, 对幼儿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 争取获得较好的教育成果。

注释

11任春茂.幼儿养成教育初探[J].教育探索, 2012 (8) :30-31.

13.幼儿园数学教育浅析论文 篇十三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操作法;搭配运用

幼儿园教学活动要求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多方面出发,注重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在设置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不能偏离这个宗旨和方向,要把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作为我们教学设计的最终旨归。在接下来的论述中,笔者分别讲解了各种教学方式单独使用时的特点和不足,以及与操作法结合后对这种不足的弥补和克服。并由此给大家揭示出在幼儿数学教学领域使用操作法的重要性和合理性。

一、讲解演示法

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能够吸引幼儿注意力,尽快使幼儿进入学习状态,也为了降低幼儿的学习难度,给予幼儿以直观的视觉感受,在进行教学活动时都会利用各种教具进行讲解演示。讲解与演示相结合的方法是教师通过语言讲解,运用直观教具把抽象的数、量、形等知识加以说明和解释,辅助幼儿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与操作法相结合后达成的效果:

1、提升了儿童的主体性,克服了讲解过程中语言的不足。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够将讲解演示法与操作法结合使用,先给幼儿提供学具,讲解学具的种类作用,再引导幼儿按照活动目标操作,并且在幼儿遇到困难或是没有头绪时,给予一定的演示,其效果一定优于教师的“独角戏”。如:在大班数学活动“比较粗细”过程中,教师给幼儿每人一支铅笔、一支彩笔、一支记号笔,引导幼儿进行操作,幼儿将能够十分迅速地发现其中差异。这时教师邀请幼儿讲讲自己的发现,就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就能极大地避免语言上的混乱,而有了操作体验的幼儿也能够很容易地接受这个抽象的概念。

2、满足了幼儿对于教具的好奇和向往,幼儿的积极参与避免了教具对于幼儿注意力的分散。在讲解演示教学中引入操作法,教师制作简单、有趣的教具,并给幼儿提供相仿的学具,将极大地满足幼儿对学具的把玩需求。此时再用讲解演示法引导幼儿学习,在充分的体验与好奇的探索基础上的幼儿,将更容易集中注意力跟随老师一起学习。

二、讨论法

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讨论法是广泛使用的,它几乎可以出现在任何一个环节里。讨论法实施过程中教师强烈、鲜明的目的性非常重要,并大致分为如下三种情形:引出活动主题、展示活动内容;帮助幼儿整理、归纳感性经验,并提出疑问引导幼儿深入思考;巩固幼儿学习的数学概念。此外讨论法还能锻炼幼儿的语言和交流能力。

与操作法相结合后达成的效果:

1、讨论活动中最好的铺垫是给幼儿提供直观的视觉和触觉感受。幼儿好奇地动手动脑观察物品的特点、形状、颜色和材料,极大地调动了他的探索兴趣。这时教师再组织幼儿猜一猜、想一想,带着教师的问题去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大班数学活动“认识长方形和长方体”中,教师依靠语言和图片很难讲解清楚两者之间的区别。若是给幼儿每人发一张A4纸和长方形积木,请幼儿对比操作后讨论它们的区别,幼儿得出的零零总总的讨论结果,远远优于教师的语言和图片。

2、幼儿在表述过程中可以用操作演示结合语言进行讲解,这对于语言能力较弱的幼儿来说是很好的辅助手段。在活动中我们可以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幼儿创造交流的机会。如在中班数学活动“10以内的正数与倒数”中教师可以给幼儿提供小木棍或数字卡片,引导幼儿一边操作、一边讨论正数与倒数的规律。当教师检查讨论结果时,教师可以帮助幼儿组织语言,也可请幼儿操作演示。这也是对幼儿的锻炼与鼓励。

三、游戏法

幼儿园的各类活动均要求教师和组织者以游戏为主,鼓励和培养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教学活动中使用游戏法是当下数学教学的主流模式。采用游戏法进行教育教学,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让幼儿在各种游戏中学习数学,有利于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

四、与操作法相结合后达到的效果

使得教学目的得以凸显和强调。皮亚杰警告:数学不是教会的,而是儿童自己发明的。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游戏活动时,要实现“玩中学”的理念,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有所收获,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在使用游戏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给幼儿提供玩具或实物材料来帮助幼儿建构起初步的数学认知。如认识“几何图形”活动中加入“搭房子”游戏:教师首先给幼儿提供几何图形卡片请幼儿自己“玩耍”,待其对图形有了一定认识后再引导幼儿用卡片搭建小房子,通过具体操作认识各个图形的特点和形状,巧妙地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综上所述,幼儿园数学教学过程中将操作法与各主要教学方法搭配运用,不仅弥补了各种教学方法单独使用的缺限,而且降低了幼儿学习的难度,尊重与实现了幼儿学习中的主动探索与自主学习的原则。这种教学方法的搭配运用,不仅是教学活动设计的五大领域的有机整合,更体现了教师将幼儿多种发现目标的巧妙糅合。

14.幼儿园数学教育初探论文 篇十四

一、通过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幼儿数学教育。根据幼儿期思维发展的特点,小班幼儿处于思维发展的感 觉运动水平,中、大班幼儿处于感觉运动阶段向具体形象阶段发展的思维水平,因此幼儿很难掌握抽象的数学 概念。由此,教师最好让幼儿通过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数学学习。一个精心安排的环境能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发展他们的数学概念。

例如,教师安排了能为幼儿提供分类学习的环境。在一个架子上,教师摆放了各种不同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积塑片,让幼儿进行分类;在另一个柜子上,教师摆放了各种交通工具的卡片,让幼儿根据名称(车、船、飞机、火车)分类。

二、通过游戏进行幼儿数学教育。游戏是幼儿期最基本、最主要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可获得数学知识,并有机会自由地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感受。

例如,在娃娃家中,妈妈将餐具(勺、碗、筷子等)一一发给孩子们。在这个简单的游戏中,幼 儿发展了一一对应的概念。

三、通过操作进行数学教育。只有在幼儿参与了大量的活动,使用了大量的材料,并经常讨论他们的观察 和发现,幼儿才有可能掌握概念。

例如,当儿童通过大量的操作,发现1是所有一样东西所表示的集合时,并能用语言清晰地表示所有 一样东西的集合时,幼儿才真正掌握了1这个数的含义。

四、通过各种活动进行数学教育。儿童学习的方式和各自的爱好是不同的,教师应该设计各种活动,提供 不同选择的机会,以满足不同儿童的各种需要。

例如,在进行分类的活动时,教师可提供各种不同颜色小型积塑片、各种不同的积木、各种学习用具、各 种餐具,以满足不同儿童的探索需要。

五、通过激发幼儿的思维来进行数学教育。灌输式的教学是一种不经儿童思考的教学,在这种教学情境下,幼儿不可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不可能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因此,教师应该提倡启发式的教 学,鼓励儿童通过操作,进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设置各种问题情境,让幼儿进行思考,自己得出答案。

例如,教师可设置如何知道谁是最高的这个问题情境,让幼儿进行思考。当幼儿运用了挨个比较和测 量的方法比较出全班最高的小朋友后,教师又引导幼儿思考:怎样才能找出全幼儿园最高的小朋友,怎样才能 找出全中国最高的小朋友,怎样才能找出全世界最高的小朋友,从而引导幼儿了解测量单位是怎么来的。

六、通过激发幼儿的情感来进行数学教育。幼儿的情感极大地影响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应该通过提供幼儿 可接受的、鼓励的、刺激的、可欣赏的环境,以此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使他们确信自己是有能力学好 数学的,培养他们对数学的积极态度。[!--empirenews.page--] 例如,这只杯子装得水多,还是这只碗装得水多?的问题引发了幼儿的兴趣,通过讨论得出答案后,又使他们确信数学是有趣的,他们喜欢数学,也能学好数学。

七、通过语言进行数学教育。数学概念的内化和语言技能的发展是儿童智力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相 互作用,相互促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用生动、简洁、正确的语言表达,同时也给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对数 学概念的理解的机会。

例如,当教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配合具体的实物让幼儿知道什么是三角形以后,启发幼儿用三角形有 三条边,三个角这样的语言来表达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八、通过讨论进行数学教育。幼儿通过操作,通过自己的探索,对数学中的某个问题有了一定的感受,急 于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机会,让他们有自由表达的机会,并和同伴一起讨论他们的发现和问题。

例如,当幼儿用小石头进行8的分解以后,教师就让幼儿分几个小组讨论,让每个幼儿都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并能从同伴的想法中受到启发。

15.中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教育初探 篇十五

一、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一词或类似该词的使用已近三十年, 在中国较早使用的是1990 年邓东皋、孙小礼、张祖贵编写的《数学与文化》一书中。“数学文化”狭义的定义为: 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 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广义的定义为: 除上述内涵以外, 还包含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 等等。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的思想方法, 引起对数学的兴趣, 学会以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观察世界的方法。

二、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教育的意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2011 年版) 》提出: 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新的课程标准还可看出, 数学课程除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 还要求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基础。为达到这一目的, 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知识本身被发现和发明的过程; 重视数学精神、思想方法和思维方法的传授, 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 使他们终生受益。

三、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教育的侧重点

1. 数学发展史

通过数学史中数学知识的起源、趣闻逸事和数学家的研究经历, 可以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发现、产生和发展形成的过程, 有利于学生正确看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培养他们顽强的意志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 数学精神

数学精神是指人类几千年数学探索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理想追求的总称。通过数学精神的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具备理性精神、求真精神、求美精神、创新精神、数学合作与独立思考精神、统一精神; 让学生追求一种完全确定、完全可靠的知识, 提高思维的严谨性、抽象性、概括性和深刻性, 激发学生追求和坚持真理的勇气和信心; 提高学生研究问题的主动性和思维的创新性。

3. 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是人们对数学知识的本质认识, 是从某些具体的数学内容和对数学的认识过程中提炼上升的数学观点, 带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是建立数学和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数学思想主要有字母代数的思想、集合和对应的思想、方程和函数的思想、化归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整合的思想、极限的思想、算法化的思想。通过数学思想的教育不仅让学生夯实有形的数学知识, 还能促进学生对合理方法的天才的、不自觉的运用向有意识的、自觉的运用转化, 提高学生在未来具体工作中的工作能力。

4. 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是把事物的状态、关系和过程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进行推导、演算和分析, 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判断和预言; 是在数学思想指导下, 为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具体的实施手段; 是数学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具体方式、手段和途径等。数学方法一般有数学思维的方法, 如观察和实验、类比与猜测、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特殊化和一般化、抽象与概括、比较与分类和具体化, 通过数学思维方法的教育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问题。另外还有数学归纳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消元法、解析法、换元法、比较法等具有较强操作程序的数学方法, 以及拆项法、割补法、构造法、参数法等技巧性较强的方法。

四、结语

在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数学发展史、数学精神、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教育; 要从数学知识本身积极发现和挖掘以上四个侧重点的丰富文化价值; 在传授数学知识过程中, 注重“道”的传授。这样可以提高学生数学的文化素养, 在积累数学知识的同时, 教会学生在实际生活与学习中能数学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处理问题, 让学生体会、领悟蕴含于数学知识之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汤红娟.论数学思维及思想方法在英语句型教学中的辩证运用[J].外国语文, 2010, 26 (2) :122—126.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3]涂荣豹, 季素月.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3.

[4]周汉伟.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堂的研究与实践[J].数学教育研究, 2015, 34 (11) :12—13.

[5]孙政.数学课堂中数学文化的渗透策略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 2015, (11) :54—56.

上一篇:互联网金融的六大模式下一篇:中学生日常生活日记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