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环境尺寸

2024-09-19

室外环境尺寸(精选6篇)

1.室外环境尺寸 篇一

本科实践教学大纲

室外环境设计实习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室外环境设计实习 课程编号:10020081E 学时/学分:2周/2学分 开课学期: 7 适用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课程类别/性质:专业教育实践/必修

一、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1.目的

本实践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教育实践(专业技能)课。通过室外环境设计实习的锻炼,主要让学生深入了解室外环境景观艺术的构成要素以及景观设计的主要领域。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对各种类型室外环境的设计能力,为学生毕业设计和毕业后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从事室外环境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任务

(1)通过室外环境实习,使学生对室外环境设计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有了直观的认识。

(2)通过室外环境实习,使学生深刻理解从基础形态到外部空间环境的构成,再到设计语言点线面生成的立体空间极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开拓眼界放宽设计思维。

(3)通过室外环境实习,使学生掌握基于建筑体以外的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为学生在处理外部空间环境和实体建筑形态设计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4)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和运用工程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5)通过查阅技术资料,选用设计方法,搜集数据,分析各种环境小品与不同风格外环境的相互影响,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通过编写设计报告,提高学生文字表达能力,掌握撰写技术文件的有关要求。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针对本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通过对哈尔滨整个城市环境建设的考察,使学生通过实习教学,能够掌握本课程基本概念和设计原理的实质和要点。

1.要求设计者接收设计任务书后,运用所学知识,经详细、全面考虑,确定设计方案,选用设计方案,认真收集查取相关的设计资料。

2.正确选用设计方法,树立从技术上可行和经济上合理两方面考虑的工程观点,兼顾美观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从总体上得到最佳结果。

3.准确而迅速地进行设计主题规划,以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设计任务。

4.课程设计报告的编写,应按照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规定及设计任务要求,用精练的语言、简洁的文字、清晰的图表来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成果,做到设计内容完整,设计合理,叙述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5.实习过程中对室外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透视图、分析图等绘制正确,主要环境小品设施设计基本合理,图面清晰,基本符合规范化要求。

三、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 1.课程内容

本实践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通用室外环境设计完成学生对各种不同类型环境小品的使用,使之达到符合各种类型风格环境的要求。

基本内容包括: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透视图、分析图等设计图纸及设计报告的编写等。

2.学时分配

本实践课程的计划学时为2周,共10天,具体学时分配如下: 本科实践教学大纲

(1)室外环境实习的工具、材料及实习前的准备(1天)(2)室外环境实习资料收集(1天)(3)太阳岛公园实习(1天)(4)新市政府广场实习(1天)(5)中央大街索菲亚教堂广场(1天)(6)商业大学实习(1天)(7)居住小区实习(1天)(8)室外环境方案设计(1天)(9)室外环境方案设计(1天)(10)整理实习报告及室外环境速写(1天)

四、建议教材或参考书

教材:《室外环境艺术设计》沈蔚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6 参考书:

《室外景观艺术设计》韩巍 刘谯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8 《建筑外环境设计》钱健 宋雷主编 《建筑小环境设计》刘文军 韩寂主编

《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刘韶军编著,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年

《街道环境景观设计》吕正华、马青编著,辽宁科技出版社1999年

五、考核与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为考查。

2.成绩评定,本课程为考查科目,成绩为五级分制,由平时成绩、报告成绩二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30%(出勤和课程设计中的独立思考能力及表现占20%、课程设计日志书写占10%)、课程设计报告书写(含制图)成绩占70%。

六、其它说明

对于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的几点建议:

1、教学媒体

若条件允许应尽量安排省外及覆盖全国的优秀城市景观考察。

2、教学过程建议

通过让学生实地观察及参观学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巩固,以增强学生在具体实践中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设计题目一般为居住小区景观设计、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滨水景观设计等,具体设计时,一般只选择一个课题,设计的题目应尽量联系生产实际,给学生的设计任务应避免完全一样。

2.室外环境尺寸 篇二

一、绿地布局及植物选择

医院要创造良好的环境, 植物无疑是同患者进行交流的最好景观。绿色是生命的象征, 绿色植物向我们显示出生命的绵延悠长, 给人生机勃勃的感受;绿色植物的观赏特性可以创造优美的景观环境, 有利于患者心情的平静和身体的康复, 树叶的摇曳、色彩、阴影及光线的变化都会引起患者的注意, 带给他们身体的轻松与心情的愉悦;园林植物四季色彩的变换, 还可以让患者感受生命的律动和季节的变换;高大的树木可以激发人们产生一种生命的永恒感。

新鲜的空气是患者康复最基本的条件, 医院增加绿地, 同时也增加了新鲜空气。一般来说, 医院的绿地分为3个层次:全院性防护林圈、中心绿化园林、立体化系统。

园林植物的功能不仅在于制造新鲜空气, 它还具有杀菌消毒、净化空气、降风除尘、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温、减少噪音的作用。前苏联科学家曾对植物杀菌素做过研究, 有些树种如桉树、肉桂、柠檬等树体内含有芳香油, 具有较强的杀菌能力, 侧柏、柏木、圆柏、欧洲柏、铅笔柏、雪松、盐肤木、大叶黄杨、七叶树、合欢、刺槐、紫薇、悬铃木、石楠、木槿、广玉兰、枇杷、火棘、麻叶绣球、女贞等具有杀灭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的能力, 这样能减少病原体的传播和医院中的交叉感染, 有效地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医院这一特殊环境对植物的要求也是特殊的, 尤其在有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医院中不宜栽植有飞毛、特殊气味及能够引起过敏的花粉类植物。目前研究发现容易引起花粉过敏的植物主要有楝属、白蜡树属、大麻黄属、臭椿属等。

在树种的选择上一般可以参照以下方法:

1.适地适树。选择树种必须根据植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来分别处理。应多选乡土树种, 粗生粗长树种, 它们适应性强, 成活率高, 能达到良好的绿化效果。2.选择无毒无污染树种。为了创造洁净、清新、安全的环境, 不宜选有飞絮飞毛、落叶较多和有毒的树种, 要选滞尘能力强、常绿和无毒的树种。3.不宜选用生长慢、树条脆而易折断、一旦被破坏就很难恢复的树种。4.绿化用地很少的医院应多用攀缘植物, 如爬墙虎、牵牛花、凌霄花等。5.绿化基础好的医院, 应在普及绿化的基础上重点提高, 逐步更换一些寿命长、观赏价值高的树种, 如雪松、龙柏、桂花、茶花等。6.有条件的医院如空间允许, 可种些桃、李、梨、葡萄、枇杷等, 既可美化环境, 又能作为园艺治疗来给患者治病, 还能收获水果, 是一举多得的好事。7.栽植时, 最好将乔、灌、花、草、藤、果相结合, 常绿、落叶搭配, 四季有景, 层次丰富。

二、室外功能区园林布置

医院由门诊部、住院部、辅助医疗部门、行政管理部门、总务部门等众多不同部门组成, 这些部门对环境的要求各有不同。入口区与城市道路相连, 规划布局不仅与城市相协调, 还应凸显其严谨。门诊部人流较多, 其景观不仅有美化的作用, 更要疏导人流, 使节奏有序。住院部周围绿地不仅有观赏的功能, 更要有活动、休息、聊天的场地。周围场地较大时, 可选择自然式布局, 使人更有接近自然的感受;场地较小的, 可先考虑规整的布局, 以有利于空间的利用。其他部门的布局形式, 要与建筑风格及周边环境相协调。

(一) 主入口区的绿化环境设计

主入口区是医院景观设计的重点, 它和城市街道相连, 不仅是车辆行人往来的必经之路, 也是人们对医院第一印象的开始。对此一般采用规则式布局为好, 通常可在主入口区摆放雕塑作品、花坛等作为视觉中心, 也作为医院的标志性景观, 有条件的还可设计些水池、假山等增加景观丰富度。但由于主入口是人、车出入的重要场所, 应该有较大的广场面积满足集散功能, 因而能设置的各类小品体积都不宜过大。主入口区的植物景观也应简洁明快, 大方自然。

(二) 门诊部的绿化环境设计

门诊大楼是医院对外的一个主要窗口, 也是医院形象的标志。门诊部是人流量和车流量较大的区域, 安排植物和环境小品时, 不但要达到美化环境的目的, 还应考虑到交通的通畅, 利用绿化带、花坛、假山水、建筑小品等对空间进行分隔, 使人流和车流巧妙地分离, 还要规划一处供外来人员休息等候的区域 (例如可供人休闲的绿色凉亭等) 。

在植物种类和色彩的选择上, 应避免种植过高大和繁密的乔木, 选择适当高度的树木, 在种植的间距和形式上适合地形的高差变化, 这样既不会遮挡人们的视线, 还加速了人的流通。另外, 花卉品种不宜繁多, 色调要简明, 起到点缀环境、烘托医院特殊气氛的作用即可。

(三) 住院部的绿化环境设计

住院部在医院中属综合功能区域, 主要满足患者的治疗、生活及休闲等需求。在绿化环境总体景观设计上应以自然形式为主, 根据具体的环境要求来设计, 满足住院部患者户外休闲和停留的需求;如果他们在室外停留时间相对多一些, 其绿化风格应不同于门诊部外环境的处理手法, 要添加些更具审美和趣味化的园林景观。

在医院规划设计中, 不要盲目追求土地使用效率而忽视绿化。《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中明确规定新建医院的绿化率应大于35%, 改扩建医院绿化率不小于30%。同时, 尽量将医院建筑中关系非常紧密的门诊部、医技部、住院部三者相连, 如果这三者是分散的, 最好有风雨连廊相接。绿化环境设计要做到疏密有致, 把建筑集中布置, 既便于患者就医, 又有利于将来发展, 同时腾出大片绿地, 有利于规划园林, 进行室外绿化环境设计。

三、结束语

3.室外生态化环境设计探讨 篇三

【关键词】人性化 室外环境 生态化

一、前言: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人们正在遭受不当开发、过度消耗资源、肆意排放污染物所带来的不良气候的影响。在中国,水资源短缺、地下水污染、森林过度砍伐、严重的雾霾天气,针对这些问题,各部门也出台了相对应的治理措施,而作为城市系统中重要的单元,居住区也应该有更好的设计方案,为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做出自己的贡献。随着城市居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居民们对自身住区的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之前的“居者有其屋”,即强调有个栖身的场所,只重视居住房屋室内环境的舒适,不重视居住区室外环境的优劣到“居者优其屋”,即重视室内环境又关注居住区室外环境的优化设计,尤其是生态化环境设计的观念已经被人们接受和推崇。在居住区室外环境的设计中,体现生态化设计的理念,强调居住区室外环境自身恢复,更新的能力,设计出真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居住区环境。对生态化设计的研究对建设现代的可持续发展的居住区有重要意义。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我国居住小区规划和建设都取得了有益的经验,在解决住房问题的同时,开始从社会生活和商品经济出发,以人的需要为基础,把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应用到规划中去,力图创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1]。

居住区内的绿化面积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不再是毫无美感的堆叠,而是由明显的设计感在其中,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入了进来,居住区内的空问环境更多的向着多元化、多层次、多功能、可参与的居住区氛围发展,充分满足人们的生活便利、社会交往、健身活动以及与环境相融共生的生态需求,实现人对自身居住区公共空问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2]。

二、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的生态化设计理念

所谓生态设计,简单的解释就是将生态学思想、原理和生态观念与设计结合起来,而生态的观念即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生态设计指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要尊重物种的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3]。

居住区室外生态环境包括了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由于没有山川河流、植物种类有局限且生物系统也不完整,所以居住区室外生态环境是一个迷你的自然生态环境。因此在很多方面比起自然生态环境还有欠缺,如自身的恢复能力、抗外界干扰的能力、提供可持续资源的能力等。

三、居住区室外环境生态化设计的原则

居住区能够自身可持续的发展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所谓可持续发展包含两个方面,可持续性和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来源于生态学,在《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中对可持续发展做了进一步的阐述“人类应享有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成功生活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和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求,且求得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4]。

(1)域性原则

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一个地区的文化是经过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人作为生态环境中重要的参与者,对一切事物的认识都是以自身的文化内涵为基础。把不同地区比较有价值的文化因素跟居住区室外环境生态化设计相结合会大大增加人与环境之间的亲密度,使人们更多的进入到环境当中去,使生态环境的价值最大化的体现出来。地域性原则是居住区公共空间景观生态化设计的根本,它保证了一个好的设计出现在一个对的地点,像是从基地生长出来一样,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并互相进行有利的影响,拉近了人与环境的距离实现和谐共生。

(2)自然生态恢复的原则

生态恢复的目标不是在居住区环境中要包含尽可能多的物种,而是设计出的环境能给物种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一个群落发展成为由当地物种组成的完整生态系统,能够进行良性的循环。这样的设计不仅环保而且省去了很多人的干预和影响。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过去,人们并不把环境看作是社会的一种资源,因为在那时普遍认为环境的质量和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四、居住区室外空间环境景观生态化设计

居住区内部的室外空间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包括绿地系统、水体系统、道路系统、开放的公共活动空间,建筑的立面和屋面也属于室外环境研究的内容。居住区室外环境的生态化并不是一个季节的生态化而是在居住区使用年限内每时每刻的生态化,因此时间的因素也是生态环境设计的重点。

(1)居住区绿地系统的设计

绿地系统是居住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居住区生态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态型居住区绿地系统是衡量生态住区的重要指标之一,绿地系统规划的优略直接关系到居住区室外环境的好坏。

(2)居住区水体系统的设计

水体具有亲水性,对于居住区而言是“有水则灵”,人们更偏向于居住在靠近水体的地方,从人类文明的发源地特征可知,人类文明多出现在有河流的地区,而亲水的特征仿佛是写在了人类的DNA里一样。依水而建或有水体系统的居住区往往更受人们的青睐,因为居住区里的水体可以丰富空间的构图,增强景观的效果。

五、结论

人类的建筑工程是对地球对大自然规模最大的改造活动,消耗资源的同时对地貌也进行了改变。目前居住区占据了建筑活动中的很大一部分比例,居住区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单元,居住区的环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现在,虽然我们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生态型的居住区环境等理论还不成熟,但是在积累中认识了自然,熟悉并尊重居住的环境,在设计中寻求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居住区室外环境生态化设计理论体系是一个包含很多学科的领域,需要新技术与新理论的共同参与,在不断探索和经验积累中会慢慢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白延林,许志中.居住小区外部环境设计[J].住宅科技,2002

[2]朱惜晨,何小弟,俞丽琴.居住区公共空间的人性化环境营造[J].中国城市林业,2008(3):39—41

[3]徐从意.简析居住区景观生态设计与应用[J].中国轻工教育,201 1(5):18-19.

4.室外环境尺寸 篇四

在有较强来流时,建筑物周围某些地区会出现强风,如果这些强风区出现在建筑物入口、通道、露台等行人频繁活动的区域,则可能使行人感到不舒适、甚至带来伤害,形成建筑周围恶劣的风环境。在一般的气候条件下,他们直接影响着城市环境的小气候和环境的舒适性;一旦遇到大风,这种影响往往会变成灾害,使建筑外墙局部的玻璃幕墙、窗扇、雨篷等受到破坏,威胁室内外的安全。

同时,室外风环境深刻影响建筑室内风环境,特别对建筑防风与自然通风有着决定性影响。冬季建筑防风,有效减少气流渗透,降低采暖能耗,而夏季与过渡季节的自然通风则能降低建筑空调能耗。

因此,在设计阶段,对建筑物的室外风环境作出评价,分析建筑之间位置关系对室内外风环境的影响尤为重要。

本文主要针对某项目建筑群采用了专业的流体力学软件Stream对其室外风环境进行模拟,本项目地块周边风环境状况主要考虑建筑对原有风环境的改变情况以及建筑本身对其内部自然通风是否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室外风场分布情况及其对室内环境影响两方面内容通过流场、风速、风压三个因素进行分析评价。考察其是否满足DBJ/T 14-082-201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第4.1.15项的要求。

DBJ/T 14-082-201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第4.1.15项规定:居住区风环境有利于冬季室外行走舒适及过渡季、夏季的自然通风(一般项B类)。具体要求为:建筑周围人行区距地1.5m高处,风速小于5m/s,风速放大系数小于2,寒冷地区冬季除迎风面之外的建筑物前后压差不大于5Pa。

1 室外风环境模拟建模

STREAM是由日本Cradle公司开发地热流体分析软件,因其功能全面、计算迅速、应用范围广泛且操作简单,已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在建筑领域,STREAM主要应用于室内外环境模拟、城市热岛模拟、高大空间气流场模拟、空气污染分析、数据中心热分析、无尘室气流控制分析、厂房内的温度和流动分析等。本文采用Stream软件对项目周边风环境进行模拟。

首先,为保证数值模型中所模拟的边界层具备真实大气边界层风场的自平衡特性,即平均风速、湍动能等重要来流特征参数穿越没有任何障碍物的空计算域不发生改变,对数值模型中网格的离散、湍流模型中参数的确定、来流边界条件的给定以及壁面参数的设定等诸多数值影响参数进行遴选。通过这一系列数值参数的协调,从而使这一采用计算手段对建筑物风环境进行数值模拟的重要前提条件得以满足。

其次,对影响钝体建筑结构绕流计算结果最为关键的因素如湍流模型的选取、非线性对流项离散格式等进行了仔细考虑,以尽量减少数值计算误差,提高数值计算结果的精度。设置计算域计算步数为1000次,终止标准按连续性方程与动量方程残差为0.001以下,能量方程残差为1.0e-6以下,并经过了网格独立性验证。

1.1 物理模型

本文根据建筑总平面图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建立室外风环境模拟模型。模型外场尺寸选择主要考虑各个风向条件下,风经过建筑后,紊流能充分发展,以确保模拟的准确性。因项目最高楼高度为94.3m,根据相关工程经验并做模拟试算后,确定设置外场计算尺寸为5550(10L)×3470(10W)×1000(10H)(长×宽×高),较为合适。模型及网格效果分别如图1,网格已经过独立性检验。

1.2 紊流模型

模拟中采用标准κ-ε模型联合控制方程求解计算域内的流场,其控制方程为:

该式中的φ可以是速度、湍流动能、湍流耗散率以及温度等。

1.3 参数设置

1.3.1 来流边界条件

建筑来流方向风速为均匀分布,不同高度平面上的来流风速大小沿建筑高度方向按梯度递增。模拟分析时按大气边界层理论设置来流风速,不同高度处,风速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Vh——高度为h处的风速(m/s);

V0——基准高度h/h0处的风速(m/s),一般取10m处的风速;

n——指数,根据GB 50009—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指数为0.22。

1.3.2 出流边界条件

建筑出流面上空气流动按湍流充分发展考虑,边界条件按自由出口设定。

2 数值模拟工况

该建筑群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南依泰山,北跨黄河,属于暖温带气候区,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夏热冬冷、四季分明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济南地区不同季节风向多变,雨量不均。最不舒适的室外风环境易出现于冬季,而适宜自然通风的季节主要是过渡季和夏季。因此本文根据GB 50736—201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中附录A气象参数和《中国建筑热环境分析专用气象数据集》中典型气象年的参数,主要模拟了冬季、夏季及过渡季三个工况。

各工况的具体参数设置如表1所示。

其中工况1主要分析冬季最盛行风情况下该项目周边人行区域风速是否小于5m/s。根据人体舒适性对风速和温度的联动感受,气温越低,人对风速的容忍性越小。反之,气温越高,人体对风速的容忍极限越大。工况2和工况3主要分析夏季、过渡季主导风向平均风速条件下建筑周边的风速分布以及建筑前后压差是否有利于自然通风。

3 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

3.1 工况1(冬季盛行风)

模拟冬季盛行风情况下建筑周边流场分布状况时,设定风向为E,风速为2.9m/s。截取1.5m高度处流场、风速、风压进行分析,主要说明目标建筑周边风速大小及相对变化情况。

3.1.1 流场分析

图2为冬季盛行风时项目周边距地1.5m高度处流场分布情况。图中可见:当E风发生时,由于受到建筑物的阻挡而流向建筑物的两侧,风绕过建筑物后,在建筑背面形成负压区,局部形成两个方向相反的涡流气流,最后气流比较均匀流出,整体未出现无风区,不会影响周边空气品质。

3.1.2 风速分析

图3为冬季盛行风发生时,项目周边距地1.5m高度处风速大小分布云图,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速度大小区域。由图可见建筑周边风速最大值为2.95m/s,未出现速度大于5m/s的区域。冬季局部楼之间形成峡谷效应,此部位的风速增大,最大值2.48m/s,未超过5m/s,不会对行人活动带来不利影响。不仅如此,由于已有建筑对东向寒风的阻挡作用,参评建筑北向、南向行人主入口由于处于涡流区域,风速较小,这在冬天将会形成一个非常温暖的向阳广场,符合行人舒适度要求。根据模拟结果显示,建筑物周围人行区距地1.5m高处最大的风速为2.95m/s,风速放大系数为1.02。

3.1.3 风压分析

图4,5分别为冬季盛行风发生时迎风面和背风面压力云图,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压力大小区域。由图可见建筑周边迎风面建筑物前后压差最大压力为4.37Pa,参评居住建筑前后压差最大为2.78Pa,其他方向建筑物前后压差均小于5Pa。

3.2 工况2 (夏季盛行风)

模拟夏季平均风速情况下建筑周边流场分布状况时,设定风向为SW,即西南风,风速为2.8m/s。截取1.5m高度处流场、风速、风压进行分析,主要说明规划区风速大小、相对变化情况及建筑立面风压分布情况。

3.2.1 流场分析

图6为夏季盛行风(SW)时平均风速条件项目周边距地1.5m高度处速度场。图中可见:由于受到建筑物的阻挡而流向建筑物的两侧,风绕过建筑物后,在建筑背面形成负压区,局部形成两个方向相反的涡流气流,最后气流比较均匀流出,整体未出现风速超过5m/s的情况,不至影响行人区舒适性水平。

3.2.2 风速分析

图7为夏季盛行风向SW时平均风速条件下项目周边距地1.5m高度处风速分布情况,颜色用以区分速度大小。图中可见:风速最高点发生在建筑物迎风面拐角附近区域,在拐角处气流发生分离,所形成的漩涡从墙面剥离,风速变化较大,最大为2.99m/s,参评建筑周边风速未有出现超过5m/s的情况,符合行人舒适要求。夏季沿主要道路的气流顺畅,通风效果好。根据模拟结果显示,建筑物周围人行区距地1.5m高处最大的风速为2.99m/s,风速放大系数为1.07。

3.2.3 风压分析

图8,9分别为夏季盛行风发生时迎风面和背风面压力云图,颜色用以区分大小。图中可见:参评建筑楼前后压差最大为6.97Pa,平均压差为4.16Pa,有利于室内利用自然通风。

3.3 工况3 (过渡季盛行风)

模拟过渡季盛行风向平均风速情况下建筑周边流场分布状况时,设定风向为S,即南风,风速为3.75m/s。截取1.5m高度处流场、风速、风压进行分析,主要说明规划区风速大小、相对变化情况及建筑立面风压分布情况。

3.3.1 流场分析

图10为过渡季盛行风向S时平均风速条件下项目周边距地1.5m高度处流场分布情况。图中可见:由于受到建筑物的阻挡而流向建筑物的两侧,风绕过建筑物后,在建筑背面形成负压区,局部形成两个方向相反的涡流气流,最后气流比较均匀流出,整体风速未出现超过5m/s的情况,具体的速度分布见图11。

(过渡季盛行风)

(过渡季盛行风)

3.3.2 风速分析

图11为过渡季盛行风向S时平均风速条件下目标项目周边距地1.5m高度处风速分布情况,颜色用以区分大小。图中可见:风速最高点发生在建筑物迎风面拐角附近区域,在拐角处气流发生分离,所形成的漩涡从墙面剥离,风速变化较大,最大为3.97m/s,在项目参评建筑周边风速均未超过5 m/s,符合行人舒适要求。

根据模拟结果显示,建筑物周围人行区距地1.5m高处最大的风速为3.97m/s,风速放大系数为1.06。

3.3.3 风压分析

图12,13分别为夏季盛行风发生时迎风面和背风面压力云图,颜色用以区分压力大小。图中可见:项目参评建筑楼前后最大压差为10.33Pa,平均压差为6.56Pa,有利于过渡季室内利用自然通风。

4 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建筑群室外风环境状况进行模拟,在夏季、过渡季、冬季盛行风向平均风速三个工况下对建筑周边人行区域风环境的舒适性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舒适性:夏季、过渡季、冬季评估工况条件下,建筑周围人行区距地1.5m高处最大的风速为3.97m/s,风速小于5m/s;最大风速放大系数为1.07,风速放大系数小于2;项目地区冬季迎风面建筑物前后压差最大压力为4.37Pa,参评居住建筑前后压差最大为2.78Pa,其他方向建筑物前后压差均小于5 Pa,不影响行人舒适要求。

(2)自然通风:项目主楼朝向有利于室内利用自然通风;夏季、过渡季盛行风向平均风速条件下该项目参评建筑前后压差分别为4.16,6.56Pa,室内可利用自然通风。

(3)达标判断:根据上述分析,所参评项目整体满足DBJ/T 14-082-201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第4.1.15项的相关要求,即居住区风环境有利于冬季室外行走舒适及过渡季、夏季的自然通风。

摘要:利用Stream数值模拟软件对某高层建筑群的室外风环境进行了模拟,并分析了冬季、夏季以及过渡季室外风环境的流场、速度分布场以及风压分布场对建筑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建筑周围人行区距地1.5m高处最大的风速为3.97rr/s,最大风速放大系数为1.07,冬季迎风面建筑物前后压差最大压力为4.37Pa,建筑前后压差最大为2.78 Pa,其他方向建筑物前后压差均小于5Pa,不影响行人舒适要求。夏季、过渡季盛行风向平均风速条件下建筑前后压差分别为4.16Pa、6.56 Pa,室内可利用自然通风。

关键词:数值模拟,室外风环境,舒适度评价

参考文献

[1]DBJ/T 14—082-201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2]GB 50352-200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S].

[3]GB 50009-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S].

5.室外环境尺寸 篇五

关键词:室外环境艺术设计;综合性;创造性;教学实践相结合

我国环艺专业的教育问题面临很多,主要是教育的问题,面临教学方面的依托、师资队伍的建设、教育体系的混乱和高校发展的规范;环艺专业的学生面临太多的逆境;那怎么样去改正以及发展呢?

首先教学的依托问题。在经济与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从行业建设以及管理得角度来看,建立城市规划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设计三种层次关系的开发设计人才体系是十分重要的。据资料表明,目前许多高校还并未能够切实地做到这一点,尤其是一些高校将具有工艺美术设计与绘画专业的底子混同于室内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赶鸭子上架,这无疑与室外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需求相距甚远,差距越来越大,人才也就也越来越少,所以教育的依托问题也就成为阻拦设计人才的一块绊脚石。

其次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我国目前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高校都同样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与专业教师较少等一些其它问题,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关键是教师,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的质量。环境艺术设计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这在客观上要求教学内容要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所以教师要不断吸收新知识,不断提升自我创新能力和教学水平,而且这些问题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故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会成为限制室外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发展规范的重要因素。

再次高校理论知识教育缺失的问题。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普遍存在着严重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训练轻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知识培养的现象。这样的发展态势不但要影响到学生培养,更会影响到教师与一些企业对待艺术设计教育的看法。因此,当前迫切建立一套具备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理论体系以及课程建设教学体系,以加强对环艺专业人才培养,促使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最后发展规范问题。结合目前我国室外环境艺术设计对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总体进程来看,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尚处于发展阶段。这样使得许多缺乏办学条件的院校在并不符合办学资质的情况下盲目跟风,大肆招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造成了对环境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极为不利的影响。

那么高校应该做哪些改善才能更好地培养环境艺术设计类人才呢?

目前,我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有了较为卓越的进步,但现阶段仍然存有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高校教育对环境艺术设计类人才的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已成为掌握室内设计与装饰设计行业发展命脉的重要因素。下面,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向进行详细的阐述一下。

第一,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在以往的课堂教学当中,老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教学通常会通过大量练习来实现对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但是往往枯燥、乏味。然而艺术本是一门美的课程,用反复演算方式进行教学,会完全泯灭了艺术专业教学的优点。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方式应有其独到之处,应突显出艺术教学的优越性。比如经常带学生参加艺术展览,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方式以提高课堂教学感染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阅历。我们要不断改革、创新我们的教育模式,吸收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全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进而推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着重培养艺术赏鉴的能力。在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培养模式中,对学生进行艺术赏鉴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表明态度对于结果的重要性。

第三,成立相关环艺工作室。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可以通过构建环艺工作室的方式进行教育,通过活动小组和环艺沙龙,让学生在其中交流经验、学习软件,如CAD、ps、3dsMAX、sketchup、Maya等等均可建立不同的环艺沙龙工作室,学生可通过兴趣或者自身不足进行选择性参与,在工作室当中要定期开会,积极交流,让学生能够在校期间尽可能多的参与社会实践,掌握市场信息与流行趋势。

我国高校对环境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进行阐述,对高校的环艺人才培养模式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总结改革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人认为在培养模式上的创新应从教学方式、培养重点与结合实践三方面共同革新,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借鉴,对我国环境艺术设计学教育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郝保文.论基础知识、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性[J],内蒙古师大学报,1996(04)

[2]陈强,王元汉.培养主观的能动力[J],咸宁师专学报,2002(01)

[3]李建兵.论景观设计之教育体系[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5(06)

6.室外环境尺寸 篇六

客观环境

如果可以选择, 户外广告要设在著名建筑上;繁忙的交通主干线;视野开阔、阻挡物少;没有其他广告干扰;地区的形象标志;频繁在国内乃至全世界著名新闻媒体上的出境 (即各类媒体上的高曝光率) 。由于经济、内容、地区、风俗等等一系列的制约因素, 不是每个商家都可以找到这样理想的位置, 大多数情况是做适合某处的广告, 而不是找适合某广告的位置。

那么, 在已知的客观环境下, 我们如何让广告与环境协调并利用环境呢?

一要考虑的是周围的人为因素。这里包括建筑物的风格、绿化情况、其他广告的视觉干扰等。

1、建筑物风格

建筑物的风格含概有它的色调、造型等元素。比如上海外滩的欧式建筑;再有西安平窑的中国古代建筑等等。在建筑物上设立广告, 就要考虑到广告与楼体风格是否协调, 有没有破坏楼的整体外观等等的问题。

三九胃泰的灯塔广告属于一种比较特别的户外广告形式, 灯塔的外型简洁干脆、冷静严肃, 一方面已经具有一种潜意识引导作用, 好的药物给病人带来的就是从病痛中解脱的平静。另一方面, 塔体上的广告, 看上去也是非常简单明了, 没有多余的元素, 品牌的商标和普通但严肃的字体, 就已经足够, 颜色也与塔体的颜色也很协调, 简单的黑、蓝、白。屹立在蓝色天空下显得格外贴切。不仅是楼体塔体广告要注意这些问题, 而且在建筑物旁边或者是建筑群中间设立广告也应该想到同样的问题。

2、广告周围的绿化情况。

如图益力矿泉水的路牌广告, 广告牌制作初, 一定就已经考虑到周围的环境了, 牌子中间下面是一个门的形状的掏空, 露出后面绿树成荫、花团锦簇, 让人产生一种错觉:那些绿树鲜花是因为这样的矿泉水才长得那么旺盛。并因为这样的巧妙设计, 使水脱“口”而出的效果更加逼真、自然。再者, 这样一个大型的路牌, 如果没有那一扇门, 会阻挡行人的视线、阻碍通行等等不良的影响, 且视野不开阔可能造成拥挤的压迫感, 无形之中, 也许仅仅因为一块广告牌子, 已引起观者的厌恶, 何谈树立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正是设计者独具匠心留下的一个空缺, 仿佛是光线不足的屋子里打开的一扇窗, 让人对这则广告更容易接受认可, 并留下深刻的记忆。

3、其他广告的视觉干扰

视觉干扰, 是困扰户外广告发布效果的一大难题。要避免广告间的视觉干扰, 首要是选择合理的广告发布地段, 不要盲目地追求广告发布的优势地段, 而扎堆在花哨的广告发布群中。目前, 深圳一些知名企业集团在发布过程中, 依靠强大集团的经济实力, 主动抢占和开发没有视觉干扰的广告发布优势地段 (如交叉路口的墙体、楼面和立柱) 。始终贯彻宁缺毋滥的原则, 在解决广告间的视觉干扰方面为我们作出了典范。

在需要优势地段发布广告时, 先考虑发布周边广告的实际情况, 把握周边广告整体的设计风格, 挑选其他的设计风格来满足自身的发布需求。同时, 为突出本身个体广告的效果, 在设计诉求方面尽量简单明了, 突出表达广告内容某一点上的优势, 让公众容易接纳和记忆。这样被动应对的方式, 在效果上相对主动处理的方式要差, 但在发布细节的操作上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次, 注意自身广告的发布形式区别与周边广告, 让广告有鹤立鸡群的感觉。

同时, 在发布广告之前, 对周围建筑物及广告的增减改换等应该做个大概的预测, 以免造成资金浪费等不良后果。

二要考虑的是自然因素。在设计户外广告时, 有一部分形式独特的广告还要求考虑到在一天中, 早午晚的变化、观看角度的变化 (后文社会环境中分析) 、甚至地方气候、季节、阴晴雨雪等因素。

例如立体雕塑广告, 首先在材料的选择上, 就要分析气候、季节、阴晴雨雪等因素。如很多北方地区的城市, 气候多变, 夏天日晒雨淋, 冬天风吹雪覆, 我们就应该选择比较结实的材料或采取相应的隔挡措施。在颜色构图上, 又要注意季节变化以及早晚变化。

立邦漆曾做过这样一则广告:在两旁都是树的一条街道上方, 做了一块紫色的牌子, 牌子上没有任何广告语或相关图片。起初路过的人们很奇怪, 直到夏天, 人们才发现, 原来路两旁的树都是丁香树, 因为开满了紫色的花, 远远望去, 紫色的丁香花和那块紫色的牌子相互辉映, 格外漂亮。这就是商家利用自然环境做广告的一个典型的例子。

主观环境 (主要对受众研究)

中国的麦当劳店, 设计的柜台高度都要严格根据不同地区中国人的身高来做。做广告, 也是同样的道理:尽可能的站在受众的角度;注意他们的感受, 才能更易于被接纳并认可。

首先在策划初期, 应该考虑到遵循广告道德原则。并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民族等, 尽量避免广告的道德禁忌。注意对由于社会文化原因而产生的道德禁忌的回避是十分重要的, 否则, 会使广告宣传效果适得其反、引起消费者的反感, 甚至还可能遭受到意想不到的误解、抗议和麻烦。

其次设计广告时, 要对路段行人进行一个调查, 行人和车流量大小、是否经常堵车等信息做了解, 举个例子, 如果这个地方车流量大, 那么广告的颜色构图就要考虑到是否具有短效注意并记忆的特点。短效广告在发布信息上, 力求简单明了, 能让人瞬间记住, 不要强求发布信息的完美;短效广告的介质挑选, 倾向于制作要求简单, 执行监控容易的种类;在成本核算上要做到有节有度, 不要因小失大, 影响广告的最终执行。

最后发布时, 要注意的就是视觉习惯。人在平视时最舒服, 且最容易看清楚, 俯视次之, 仰视是不舒服的观看姿势, 斜视是最不舒服的姿势, 因此广告设立的高度要符合人的最佳观看高度 (单指可驻足观赏广告)

合理的户外广告, 能美化周围环境。与环境相和谐, 也增强了户外广告本身的美感, 使之更易为公众所接受。

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 平面广告与周围环境已不是简单的张贴与被张贴的关系, 而是更深层次的合理利用。经过分析平面广告与周围大环境的关系, 证明环境对平面设计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反之, 平面设计对环境也同样意义重大。平面广告应更好的利用环境、融入环境、与环境协调, 使设计更加完善与延伸。

摘要:通过对户外广告与环境的关系的分析和实例论证, 得出平面广告要与周围的环境协调利用的结论。

关键词:风格,视觉干扰,视觉习惯,注意记忆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9月14日

上一篇:传播理念下一篇:国有企业改制工商登记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