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教学资源网

2024-08-15

新课标教学资源网(精选15篇)

1.新课标教学资源网 篇一

xiaoxue.xuekeedu.com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数字资源利用人教版新课标

一、发挥网络资源优势,拓展学习内容,延伸课堂广度和深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语文教学,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大潮,紧跟课程改革的步伐,可实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比如,在教学“寓言两则:揠苗助长,亡羊补牢”时,由于这是寓言故事类的专题教学,教师在本节课知识教学任务完成之后,应指导学生利用网络,了解更多的寓言故事,让学生了解寓言故事所要表达的寓意,或者是自己猜寓意。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查阅寓言故事的方法,如百度搜索、爱问搜索、谷歌搜索等,还可为学生推荐相应的寓言故事网站,或者是电子书等资源,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视野,拓宽阅读途径,激发想象思维,提高学习效果。这也是大阅读、综合阅读教学理念的一种体现。

二、利用电子书包优化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教材情境,提高学生感悟教材的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的电子教辅资源———电子书包走进了语文课堂教学。这一教学资源依托校园网平台,能够在班班通环境下实现资源共享。电子书包里的数字资源有文本的训练题,有原汁原味的视频专家讲座和欣赏,不仅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教材情景,实现学生与特级教师的面对面交流,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版本教材上知识的对比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量,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等能力,提高学生对教材的感悟水平。

比如,在进行“卢沟桥的狮子”的教学时,教师可利用电子书包进行教学。上课伊始,教师可从与交互式电子白板配套的数字资源库里调出“卢沟桥的狮子”的网页课件,点击课题引入按钮,这样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卢沟桥的全景,从整体上给人庄严、神奇、独特之感觉。桥的两边是排列整齐、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狮子,大大小小的狮子数不胜数,大狮子身上有小狮子,大狮子虎虎生威,小狮子活灵活现。随着视频课件的播放,教师可引导学生观看对每个狮子的特效描写镜头,使学生深切感悟到这数不清的狮子彼此各有情趣,如雄狮弄绣球,雌狮戏小狮,给人一种惟妙惟肖之感。学生不由自主地对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作力发出了赞叹之声。惊叹之余,教师应抓住教学时机,提醒学生:卢沟桥是在什么

xiaoxue.xuekeedu.com

年代建成的?在什么背景下建成的?为什么建造卢沟桥?它对当代和后人有什么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一连串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燃起了学生进行深度阅读的渴望。

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和数字资源的感悟,进行详细分析,深刻领悟了卢沟桥建造的历史意义,燃起了爱国的热情。而且,学生从写法上也深刻理解了景物描写的妙笔神功,体会了文学的博大精深。数字资源的巧妙使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巧用生活中的数字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材处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践。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学开始。语文教学要抓住实践教学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平台,提高实践运用能力。”小学生很喜欢走进社会生活中,体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教师应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结合教材实际,为学生创设实践学习的平台,综合提升学生的运用能力,全面落实教学目标。

比如,在进行“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时,我提前一段时间建议学生及家长,有条件的话去亲身游历圆明园,并在游历过程中租用一个电子导游。每到一景,电子导游会详细介绍景点的具体情况。通过电子导游的介绍,可使学生全面掌握了圆明园的建造历史、景区布局以及惨遭毁坏的原因,增加了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和对祖国的爱热之情,激励学生树立刻苦学习的斗志。教师还可结合教材内容,提前安排学生学习任务,在课上让学生将自己所看、所闻、所感讲给大家听,再结合教材内容,从语文的写作手法上、从文章的结构上、从教育意义等方面进行讲解。学生听得很仔细,理解得到位,学习效果极佳。这种教学方式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材处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运用能力。

四、小结

总之,语文教学应切合学生的实际和教材实际,科学合理选用教学资源,优化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理解、感悟与实践能力,综合体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2.新课标教学资源网 篇二

那么, 怎样才能充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来促进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呢?以下是我的几点认识。

一、读懂教材, 挖掘文本资源

对于文本资源的挖掘, 首先要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从三维目标上严格要求, 抓好每一个训练点, 让课本的每一个训练点都成为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的“例子”, 成为教师利用和开发的“引子”。如上《孔子拜师》一课之前, 可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 上网查找, 问家长, 通过各种手段了解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以及他对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有什么贡献和当时的时代背景, 从而在上课时很自然地让学生深入了解孔子拜师的全过程, 体会老子诲人不倦、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行。还可以抓住教材的延伸挖掘资源, 如教《丑小鸭》一课后, 教师可请学生设计兴趣作业, 如配乐感情朗读、改编课本剧等。

二、利用身边发生的事, 开展语文专项活动

利用身边发生的事情, 进行语文专题活动。如目前“甲型H1N1流感”肆虐, 教师可以结合实际, 开展讲故事、知识问答、知识宣传等活动,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知识、写作、口语交际等一系列的语文能力。在活动过程中, 培养他们团结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在知识的宣传过程中, 学生参与到社区活动中, 知道自己学有所用, 就会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利用人本资源, 开展语文专项活动

教师的言行是资源。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对学生来说都是富含深意的。教师的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充满鼓励的眼神、一次慈爱的抚慰都将激发学生奋进的信心, 甚至于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如在学生的写人的作文中, 诸如《我的老师》、《老师, 我想对你说》、《园丁颂》, 此类的作文都是以教师的言行为素材的。

学生的言行也是资源。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 其言谈举止会有不同的表现。抓住这些瞬间资源, 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比如大扫除, 就可以成为课程资源。上课铃响后, 我走进教室, 安排好每组学生的工作范围, 学生立刻分头做起来, 有扫地的, 有拖地的, 有擦黑板的, 有两个同学合作洗窗户的……大家干得热火朝天。不一会儿, 就把教室打扫得既干净又整洁。看着干净整洁而又散发着淡淡香味的教室和叽叽喳喳、兴奋异常的学生, 我决定来一次即兴的口头作文竞赛。果然, 大家妙语连珠。这种因地制宜的引导, 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了, 而且效果不错。

四、善于观察, 利用自然环境资源

学校是学生最主要的教育场所。校园的一切布置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朵盛开的鲜花, 一株挺拔的大树, 一面会说话的文化墙, 板报, 标语, 校训, 以及那高高飘扬的国旗等都能成为课程资源, 为教学服务。如在指导学生写《校园的冬天》这篇作文时, 碰巧下了一场大雪。下课了, 我带着学生来到校园里、操场上观察雪景, 观察远处的山峰、楼房到近处的树木、花草, 从天空中雪花飘飘洒洒的样子到落在屋顶、树木、衣服、大地上的变化。同时, 我让学生聆听雪花的声音, 感受雪花的妩媚。学生仔细地观察着、聆听着、感受着、品味着。有的同学伸出双手捧住了雪花, 有的同学伸出舌头舔尝着雪花, 有的学生静静地站在雪地里, 任凭雪花在他们的脸上抚弄。观察好了, 回到了教室, 学生个个舞笔弄墨。有的学生描写大地雪景:“早晨起来, 推开窗户一看, 呵, 大地像穿上了一件白色的外衣。”描写远山的雪:“从远处看, 山上白茫茫的一片, 像披上白纱似的。”写树木:“松树和柏树像穿上雪白的棉衣, 毛茸茸、暖绵绵的。”写学校的花园:“学校的花园像涂满奶油的大蛋糕, 花园中心的雪松就是蜡烛。”写雪的声音:“只听见雪花沙沙沙地从天空飞落下来, 好像无数春蚕在吃桑叶。”写感觉:“我伸出舌头, 一朵朵雪花粘在我的舌头上, 冰凉冰凉的, 舒服极了。”“雪花打在我的脸上、脖子、头发上, 感觉凉嗖嗖的。”

六、关注时势, 利用社会资源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古人很早就有这样的感慨, 更何况我们身处现代高科技的信息社会, 这种资源应当更多, 更应该努力开发和利用。我们要引领学生关注热点话题, 开展专题讨论, 如:“新北京新奥运”, “神七上天”、“建国60年大庆”等。还可利用网络传媒, 注意街头文化, 街头巷尾的广告、橱窗布置、门店牌都是人们花费了一定的心思, 琢磨了很久的得意之作, 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搜集、利用这些资源。有人说, 新时代的小孩是电视小孩、信息小孩。对此, 我们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 给学生推荐好的电视专题片、风光片, 布置收集广告词、电视剧台词等, 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所利用的资源。

3.新课标教学资源网 篇三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条件。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种类主要包含了人力资源、体育设施资源、课程内容资源、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自然地理资源、体育信息资源六个方面。

体育课程资源与体育课程的关系十分密切,没有体育课程资源就没有体育课程,有体育课程就一定有体育课程资源。随着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体育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所以很多学者在研究体育课程的同时也慢慢开始注意体育课程资源的研究。但对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还是从体育新《课标》实施以后才渐渐多了起来,但大多是从体育课程资源的理论问题着手进行研究,例如对体育课程资源的性质、特征、基本概念、类型、结构及开发利用中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但目前还没有针对体育新《课标》实施以后体育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教材层次等问题进行研究,所以本文就在继前人之贤,理论结合实践对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讨,旨在为一线的体育教师提供一些理论上的指导与帮助。

二、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教材层次的分析

加强体育课程资源开发,要选择恰当的视角,也就是把需要开发的教材针对目前学生的需求进行了分层。课改之初需要开发的资源很多,而且各地的实际情况不一样,教学设备和条件相差甚远,同时,体育课程资源目前各个层次的教材开发的程度不一,有的已经初具规模,而有的则一片空白。所以,各地开发课程资源要选择恰当的视角,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

1.亟需大力开发的项目

比如有些对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非常有意义又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交叉学科教材目前很少见到,需要开发。例如,心理拓展训练、领会教学游戏、克服焦虑和孤僻倾向的教材、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教材、运动处方的教材、安全教育的教材等。

2.需要再加强开发的项目

有些现有的体育运动项目教材开发的力度不够,需要加强开发力度。例如,轮滑、踢踏舞、短拍网球、三门球、花样跳绳、校园定向越野、街舞、跳皮筋、形体锻炼等能安全有趣的发展学生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教材等。

3.没有必要再开发的项目

有些项目就是再认真努力开发,对于体育教学也没有太大的意义,所以没有必要再进行开发,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像设计的一些没有用的教学情境、没有实质性改变的准备活动等。

4.不能开发的项目

有些项目和我们的体育教学目标相差甚远,不但没有利于目标的实现,而且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这些项目是一定不能开发的。例如,现在新兴的蹦极、电子游戏、魔术等项目,我们一定不能开发。

三、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与方法

1.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教育性是所有课程的最基本原则。体育(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在全面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培养学生目标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对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团结协作意识、公平竞争意识、遵守规则、坚强意志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作用。因此,开发与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先要突出资源的教育性,要能使资源较好地促进体育课程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方面的作用得到发挥。

(2)健康性原则。新《课标》下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整个课程的设计是根据“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整体健康观,健康性是课程的主线。在开发与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时,既要充分考虑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对学生身体健康的作用,还要思考资源对学生生理健康、社会适应的作用。同时,安全问题也是开发与利用体育资源遵循的健康原则。

(3)兴趣性原则。体育(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是“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是有效学习的保证,学生的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因此,开发与利用体育课程资源中要认真研究学生年龄、生理、心理特点,学生的爱好、特长、接受能力等,实施过程中能体现出合作互助精神,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保证学生学习方法多样化,评价方法更利于学生体验到学习进步的快乐,促进学生学习并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

(4)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体现在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保证开发和利用的资源能注重对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一般运动技能和身体活动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

(5)安全性原则。安全性原则是要保证开发的体育课程资源一定要安全,那么危险的、刺激的,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材绝不能走进体育课堂。

(6)实用性原则。如何保证所选教材的实用性是目前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原则。教材要保证学生锻炼效果,要有利于学生掌握体育技能。

2.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程序

科学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因此,要把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作为一项课题来研究,在研究过程建议遵循以下五个步骤。

(1)提高体育教师的理论水平。课程资源要开发,首先要求体育教师对体育资源进行科学的认识,可以对体育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培训。体育教师不仅决定着体育课程资源的选择和利用,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体育课程实施的首要基本资源。体育教师是最重要的体育课程资源之一,体育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体育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利用的程度及发挥效益的水平。所以要进行体育课程资源开发首先要对体育教师进行理论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2)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或者揭示学生能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给予的机遇而应具备的体育卫生知识、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同时调查本校学生已具备的技能特征和行为特征,确立教学目标。

(3)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体育课程资源的鉴别与统计。要对校内和校外的体育课程资源进行鉴别与统计。鉴别和利用校外体育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单位有体育特长的人员或体育场地器材等体育课程资源,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4)建立体育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制定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计划与实施要求。

(5)实施体育课程资源开发计划。

3.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的具体方法

体育课程资源开发要遵循体育课与运动项目的属性特征。以传统的田径项目为例,它既具有竞技性又具有健身性,那么如何开发田径运动项目的教材呢?开发田径教学内容要以“健身”为主要指导思想,以促进和提高人体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需求与适应能力为基础,体育专业传统的田径教学内容是符合田径规则要求的。危险项目,我们不能全部弃用,在保留部分竞技化重点项目为教学内容外,还必须对这些纯竞技化的运动项目进行创新与改造。也就是说,对田径项目原有的竞赛规则进行异化和简化,将那些只强调“高、快、远”的内容,对促进健康不利的规则删除,这是对田径项目多功能的挖掘,使之更加符合中学体育教学。

体育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体育课程资源的丰富多样与多姿多彩,而且它具有一定的潜在性与复杂性。而当今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又对体育课程目标提出了具体而新的要求,既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又要能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发展学生的运动兴趣,培训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所以这就给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潜入新的要求,面临新形势,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与手段进行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我国的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水平才会有更大的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1] 赵吉峰,赵晚霞.新形势下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湖北体育科技,2003(3).

[2] 张学忠等.学校体育课程资源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1).

[3] 施小菊.试论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体育科学,2003(4).

[4] 李荣,杭子星.论高校体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开发.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6).

4.新课标《竹影》教学反思 篇四

首先,定好学习目标,将探究问题及品位语言、了解西洋画和中国画的异同之处作为教学重点和难点来着重把握。其它的目标比如积累字词,激发对文化艺术的热爱等,在教学重点解决的过程中,这些目标就会一同完成。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有关影子的谜语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他们自己搜集的有关丰子恺的小故事,并处理字词,以增加他们对作者的了解,培养他们自我动手发现学习的能力。

丰子恺之所以作为一名艺术大师,是有其原因的,引导学生探寻原由。学生在快速默读课文之中,了解文章大概,并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这个问题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自我表达的能力,也就是听说读写能力中的“读”、“说”。

接下来,进入对文章的局部合作探究阶段。由于学生对问题发现和解决方式并不是很明确,所以我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中,先作了一个示范,提出一个问题,并于以分析解决,然后让学生按照大致的方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小组不明确的问题写出来。其中的问题涉及知识性的也有语言特色的,学生的发现能力是非常敏锐的,若引导得法,他们的收获也是比较大的。在其中,他们自我讨论,听取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让他们运用了“听”和“写”的能力。

对于课堂教学中的第二个重点,了解西洋画和中国画的异同,则是从学生发现的问题之中自然引入。为此,我给学生呈现许多幅中国画与西洋画,让他们在直观的欣赏中谈自己的发现,补充一些比较深入的不同之处,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这就达到了适时而教,化繁为简的目的,使学生容易接受。

最后,布置个性化的作业,根据他们自己的特长或唱或写一些东西来赞美自己的童年。

5.新课标教学实践体会 篇五

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全面提高。

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及发展性要求我们,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在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我尝试了以下三种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一、在课堂问题和课后练习的设计上,注意坡度,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具体来讲,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分别设计不同的课堂问题,有的由易到难,逐步引导学生思考;有的只给出关键的一两步提示;有的甚至完全交给学生自主探究。针对不同的学生,让他们在解决问题时,都能达到“踮踮脚,够得着”的境界。再例如,布置课后作业时,分层设计过关训练,各个层次习题由量多、题易到量少、精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作业。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少做无效的练习,集中精力扩大知识面。后进生通过大量基础题训练,夯实基础,同时因难度的降低,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成功体验,提高了学习的自信心。

第二、引导学生记好错题集。要求学生每天将做错的习题记录在错题集上。整理错题集的好处是使每个学生在学习时,尤其是复习时,可以针对自己的弱点,加强训练,做到有的放矢,这样避免题海战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6.学习新课标教学反思 篇六

学习了新课标后,我认为数学教学工作,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围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展开教学工作,跟以往进行比较反思,具体体现在:

一、摒弃旧的教学观念,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改变了自己在以往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角角色:将要讲述的内容为自己编好“剧本”,然后自己在讲坛上尽情演绎,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现在是给学生编好“剧本”,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主角,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演绎,自主、合作地获取知识。事实证明,这一教学理念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师生各自信息无互动的枯燥学习模式,使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大大提高,学习的效果不言而喻。如:在“有理数加减运算法则”的教学上,常规的教法是通过“向东、向西的连续走动几米,最终是向东或向西走了几米并结合数轴总结出有理数加法法则,然后再学习有理数减法转化为加法的法则,最后各自按法则计算”,而大家很清楚,课本上的有理数加法法则对于刚升上初中的学生来说是很繁、很难的:确定和的符号要分同号、异号,异号的还看绝对值谁大;确定和的绝对值又要分将两加数的绝对值是相加还是相减。这里学生存在着几大困难:首先,“绝对值”是新学知识,学生并不熟练,还要要求学生用“绝对值”来总结出加减法则更难。其次,法则分类复杂:类中再分类。因此,学生要运用法则计算很难,不要说理解法则,就是要记清楚法则也不是易事。因此,我们在新的教学理念,采取了用学生所熟悉的“输赢球”的模式去让学生学习这一主干内容:堂上让本班学生与邻班学生含别代表足球赛的交战双方,用正、负数表示上、下半场及全场的输赢球数,通过若干有代性的案例的计算,学生很容易理解和体会到:上、下半场一赢再赢或一输再输,结果必然是赢或输得越多(;有输有赢用输赢抵消也很容易得出结果。有理数的加减法用“输赢球”去理解算理学生很易理解和掌握,实践证明,基础很差的同学也能很快掌握。在新课标的新理念下,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去做一做从中探索规律和发现规律,通过小组讨论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培养合作意识、培养交流的能力、提高表达能力。例如,在第四章的学习中,通过学生对图标的收集与交流、制作长方体、正方体纸盒,然后展开去展现它们丰富多样的展开图,再交流总结;

二、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要让学生演好主角的角色就必须为学生设计好适合学生演绎的剧本。因些,本人认真钻研教材,为集体备课和学习材料的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由于本学期教的是新教材,所以本人特别注意新旧教材的对比,把握新教材的新要求、新动向,同时,还注意不同版本新教材之间在新知识的引入、内容及练习的编排上的区别与联系,力求使学习材料的设计更接近学生最近的发展区,而练习的编排按梯度分层。教学内容我们强调抓住主干,如对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我们级科组经过反复的研讨,抓住了“训练学生各种运算技能”这一主干,对全章的教材进行了整合,效果比课本的做法更好,事实证明学生对加减的算法掌握得较好。但美中不足的是对正负数的定义过于淡化,未突出引入负数的作用或必要性,特别没有利用温度计等实例突出低于0的数用负数表示且负得越多数值越小,这是导致后面有理数大小比较学生出错较多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

三、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标努力提倡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别,不挖苦、不讥讽,相反在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中,都要尽可能让全体学生能主动参与,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或有能者有大作为,小能者有小作为的练习。如在学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给出方程编写联系实际的应用题,并让学生交流评议,这样有能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理解不深者也可以仿照例题的背景通过借鉴书本完成。

四、在课堂教学上突出了精讲巧练,做到堂上批改辅导和及时的反馈。但由于人数较多,新学生的数学层次参差,有针对性的辅导还不完善。另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还可以提高,体现在小组讨论、新知识的举例交流等合作学习,今后还可适当增加。七年级的学生学习方法较单一,可加强学法的指导。

五、改变单纯以成绩高低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传统评价手段,逐步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手段与形式: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又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本学期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生性好动任性,自制的能力比较差,容易形成双差生,为此,我在反复教育的基础上,注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表扬与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龙琦同学平时不太安份,但数学测评做得比较多,我及时在我所教的两个班中表扬了他,使其感到不小的惊喜,并在之后的学习较为积极。班里学生有好几个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我反复强调会与不会只是迟与早的问题,只要你肯学。同时,我加强课外的辅导,想办法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7.新课标中的历史教学 篇七

一、历史教学课堂的美化魅力

历史课堂教学的“美”最重要的是应讲求教学语言之美, 初中教师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 历史课堂上, 他们愿意听, 乐于记忆形象性的人物和故事, 教师授课时应紧抓这一特点, 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 要力求渲染气氛, 讲得有声有色, 要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鲜明突出, 如讲“新文化运动”一节, 讲到袁世凯尊孔复古时可这样叙述:“1914年9月28日, 孔子的生日, 袁世凯头戴平冠, 身穿古装, 亲率文武百官到孔庙, 大行三跪九叩之礼, 演出了民国以来第一次祀孔朝圣的大丑剧, 12月23日冬至节, 袁世凯又穿起特制的古怪的祭服, 率领百官拥进天坛, 举行祭天大典, 这是民国以来, 袁世凯的又一次化妆滑稽表演。”这里, 有对具体情景的描述, 学生可以通过这样有声有色的描述看到袁世凯的丑态, 了解袁世凯尊孔复古的目的。

二、采取合理的方式设置疑问, 启发和引导学生

学生在学习时不是单纯被动地接授教师给予的知识, 学生对教师输入的信息会通过自己的大脑进行再加工, 经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想象, 然后将获得的知识存入自己的大脑记忆区, 变为主体的财富, 因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质疑能力, 对学生的主动学习十分重要。古人云“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设置疑问, 创设问题情境, 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 启发他们对问题深入思考。从而使学生既要深刻领会和掌握历史知识, 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 通过设置疑问, 来启发和引导学生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三、利用课堂竞赛使学生愉悦地学习

活泼多样的教学方式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特定阶段的心理需要。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 抽象思维开始逐步形成, 喜欢阅读, 喜欢思考, 表现在爱问爱说。所以, 我们可以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 在课堂上利用竞赛的形式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产生学的欲望。竞赛的形式亦必须多种多样, 如口头提问、个别提问, 亦可以小组为单位的集体提问;可以在黑板上写好题目, 更可利用幻灯、投影等现代教具。总之, 方法必须多样化, 要注意提倡采用集体竞赛,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8.《新课标》下初中数学的教学 篇八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科学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工具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广泛使用,已经把数学带人了各行各业。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数学教学,可以在数学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打破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同时,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数学教学,也将使传统的数学教学的重心发生转移,改变数学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更新人们的教学观念,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质。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把数学以技術化的方式快速地传送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得数学对科学、技术、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更加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促使数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图形计算器、数学软件的功能增长,用于计算、解方程、绘图像、解微积分方程、因式分解、数据统计,数值计算、符号演算、机器证明、图形演示以及进行思维实验都能以更加简洁快捷的方式进行,而且使得计算机的验证功能、编程功能、联网功能更加强大。由于数字化经济、数字信息处理以及大量的探索性数据分析、观察、实验、模拟与计算技术密不可分,因而数学就同时具有科学和技术的双重身份,这也就从某一侧面反映了数学的实质性内涵。由于计算机的发展,使人们可以解决非常复杂的非线性问题,已经超越了常规解决问题的方法,利用计算机的支撑能揭示未来数学的现象,能给数学以强大的推动力,计算机不仅为数学应用提供了解答,而且赋予人们以灵感和直觉,数学实验室软件能够动态地揭示知识的构造,并形象地对数学知识进行表述,而且能动态地呈现问题产生的过程,并自动解决,相互推理。计算机的应用对数学家而言,犹如望远镜对于天文学家、显微镜对生物学家,给数学家进行数学研究和创造提供了锐利的武器

目前,计算机的普及率在不断提高。根据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六年纲要规划,到本世纪末,我国达到计算机配备最低标准(高中25台,初中20台)的比率为:城市高中100%,初中60%;县镇高中80%,初中30%。许多学校还配备了网络计算机教室。但实际上真正在课堂上使用计算机的教师却很少,计算机教室成了打字室。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也是如此,比如日本高中计算机普及率达99.7%,但教师肯在课堂上使用的也仅占18.7%。造成这种情况有许多原因,如有的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持怀疑态度,或由于对新技术的陌生而不愿意尝试;还有教学软件的缺乏,现有的教学软件质量不高等。在21世纪,数学现代信息技术,将在数学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如何积极稳妥地发展数学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数学教育现代化和数学教改的现实课题了。

高新技术的高精度、高速度、高安全、高质量、高效益以及全自动化等,都是通过数学模型和数学方法在计算机的计算和控制下实现的,“高新技术本质上是数学技术”。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现代数学以技术化的方式迅速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适应信息社会对中学数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加速中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步伐,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已经在探索信息技术,在改进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和教师数学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的作用和途径,以及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建设和发展等的途径。学生学习数学只不过是学习一组逻辑规则,没有机会体验到自然的数学经验。这导致学校的要求与学生的认识之间出现鸿沟。而计算机可以在数学与学生的认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变厌学为主动学习。在现代信息技术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并非表现为在课堂上自始至终地讲课,而在于启发引导学生,让他们真正学到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未被削弱,反而更加强了。

自计算机进入课堂之日起,人们就存在着种种猜测:教师不讲,学生能用计算机学会数学吗?计算机是否会削弱学生的能力?学校的数学教育是以已有的逻辑为基础,这样就有可能忽略如直觉、美感和乐趣等非逻辑的因素。教学软件的设计使教师有可能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在设计教学软件时,教师要时时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在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下,用最佳的教学策略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富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发动学生参与,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发现、探索,从而达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教师可充分利用计算机,扬长避短,创设最优化的教学环境。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计划教学,把现代信息技术溶入整个教学计划之中;如何开发教学材料;如何组织好现代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启发学生去克服困难等。

9.新课标语文教学反思 篇九

曾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位教师在教学《乡土情结》时,设计了一个提问导语,目的是想让学生说出课题来,于是他叫起一个学生,启发道:“如果有个人到了一个遥远的地方,时间一长,他开始想念自己的亲人,想念自己家中的小狗小猫,这叫做什么?”学生答道:“乡思。”“可能是我问得不太好,也可能是你理解上有些偏差,好,我再换个角度问:这个人在外乡的时间相当长,长夜里他只要看见月亮就会想起自己的家乡,这叫做什么?”教师又问道。“月是故乡明。”学生很干脆地回答道。“不能这样回答。”教师有些急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学生回答得有些不自信了,甚至还引起了其他同学的笑声。“我只要求你用四个字回答,实际上就是一种思念家乡的感情啊。”教师继续启发道。“思念故乡。”学生嗫嚅道。好在此时有聪明的学生已知教师要讲什么内容,接口“乡土情结”,教师才如释重负。然后该教师依照教案一步步地提出问题并请学生一一回答,直至课堂结束。这样的教学存在极大的弊端。

第一,教师有必要这样刨根问底吗?一定要答出“乡土情结”这四个字吗?只是由老师发问,学生回答,地位明显不平等,学生处于被动状态。

第二,为什么一定要一步步按照程序操作?问题是教师设置的,答案也是预设的、唯一的和定型的。

第三,提问的对象只是少部分的学生,只有少部分学生参与。

第四,所谓的评价体系只是一句空话,如何评价,怎么评价,在这样的课堂上根本没有得到任何的体现。

针对上述问题,该如何将这种问答式的语文教学进一步改进呢?倪文锦先生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范式的转型,由“授受”转向“对话”。换句话说,必须将这种师生之间的问答式教学提升为对话式教学。

语文是什么?课程标准作了清楚的论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它生动地告诉我们:语文学习不能死读书,要在大量“活”的情境中学语文,学“活”的语文。这就要求我们解放思想、放开手脚,把语文学习放在大的生活背景之中。只有树立大语文思想,才可能让我们的学生与古人、今人、自然、社会以及自身进行心灵的对话和精神的沟通,在对话过程中,将优秀的言语作品化为内在的语文素养,最终形成对未知世界、人生、人性、人情、人道、理想、梦想、幻想、思想的自觉关注。语文教学就是以听说读写为依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因此必须按照以下几个层面来进行提升。

首先是师生观的转变。在对话式教学中,教学不是传递已有的知识和信息,教学也不再是指导学生去做这做那,教学是师生合作共同进行的主题探究式和问题解决式学习。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结成了“学习共同体”,形成学习型组织。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组织中的平等成员。二者在本质上是一体两面的,他们不过是教学组织中存在差异的成员。教师是一位富有经验的伙伴,学生是一位正在成长中的新手。这就规定了师生双方必须在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平等、真诚的前提下实现心与心的沟通。在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之中,师生共同面对学习问题,在问题解决中提升自己。具体而言,在学习过程中,师生有输出、有吸收、有肯定、有否定、有再现、有思考、有批判、有归纳……因而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既能平等地接受与理解学生的见解,又能高屋建瓴地指导学生推进学习进程。学生在对话中则更充分、更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表自我见解;在批判、借鉴、吸收教师及同学的见解中推翻或强化、整合或充实、形成或重建自我见解。这种情况同样适用于教师。互联身份与互为因果的关系、教学相长的互惠式关系在对话中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

其次是问答形式的转变,提问行为的完善。课堂教学对话是师生或生生围绕课堂教学的主题所进行的多重互动活动。可以分为五种类别:

1.师个互动,即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

2.师群互动,即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

3.个个互动,是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

4.个群互动,是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

5.群群互动,是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这些问答的形式改教师问学生答的单项输出模式为师生间、同学间多边互问互答方式,把学生由被动受问者转变为主动发问者,使之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成为自主意愿和自我发现的积极表达者。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发问的时间和条件,并指导学生学会在阅读、对话、思考中发现、捕捉、提炼和表达问题,逐步提高发问的质量和水平,鼓励学生善于怀疑和质疑,勇于提出与教师或教材不同的看法来。教师对于学生的怀疑、质疑要放开肚量和眼光,允许争论,不武断地判定是非,不轻易地否定学生。同时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求先学后教、先思后问、先问后讲。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保证学习过程的充分性、完整性和连续性,给学生带来的思维空间越广泛自由,其思维的成果也就越丰硕。

最后是评价体系的改变。在授受式和问答式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从课堂中获得知识的多少,结论的正确与否。而新课改中的评价则有多种方式,每种方式都有其优势和局限,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学生的发展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对评价也有不同的要求。这并不是盲目追求花样翻新,或一味迎合学生的喜好,而是为了有效地考查学生对新课标要求的实现程度,以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等功能,要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减轻学生负担与保证评价的信度、效度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而且要把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评价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方面,把整体性和综合性作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

10.新课标登山游戏教学反思 篇十

以往的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从头到尾地分析串讲,学生被动地听教师析解课文,机械地抄写和背读词语解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进入新课程改革,研读《语文课程标准》一时间“主体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验感悟”等许多新理念扑面而来,学习领悟后,顿时又会给人以清风怡人的感觉。随着这些新理念的进一步学习和实施,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也为之一新。因此,在这节课中,也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些新理念。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视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点燃学习的思维火花。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演一演”这种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让学生表演巴果茨基和列宁第一次走险路的情景,使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表演”这一活动形式,既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来,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在兴趣盎然的演练过程中读懂了课文内容,形成深刻印象。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强烈的活泼的想象是伟大的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在人的智力活动中,想象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教学“写一写”这部分时,我先引导学生理解“毅然决然”这个词,然后借助插图,展开想象写一段话。这种设计,既拓宽了课文情境,寻找写作题材,又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同时,又能让学生把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在运用中得以迁移和内化,在教“议一议”这环节,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紧扣课文内容,畅通感想。这样既深入领会了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又把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落到了实处。 三、注重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能让学生通过信息和情感交流实现个性差异互补,使他们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这节课,我采取了自由合作、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如小组合作练习议一议,自由合作演一演等,通过合作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这节课,学生通过演写议等环节,自己搜集,运用所学知识,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同时也促进了课内外知识的贯通。

11.新课标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十一

一.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把文章写得真实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些要求意在强化这样的理念——写作来源于生活。俄国作家冈察洛夫也曾说过:“我只能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过和感觉过的东西,我爱过的东西,我清楚地看见过和知道的东西,总而言之,我写我自己的生活和与之常在一起的东西。”

生活中不是缺少作文素材,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眼睛,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深入生活、感受生活。我们可以把人作为首要的观察对象,教会学生观察人的外貌、语言、动作、性格等,进而学会深入观察人的心理,即察言观色。因为“描写人,是容易的;描写人的心灵,则是艰难的,因为心灵应该通过人的肢体的姿态和动作去表现”。魏巍在《我的老师》中就很善于抓住细节,“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进而使作者能“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蔡老师的心理“他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可见只有深入细致的观察,才能有真实而形象的表达。

观察能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基本能力,是提高表达能力的基础。通过观察,使学生获得写作材料,便可解决“无话可写”的问题。例如,要写一篇记叙文,可先让学生参加某项实践活动,让学生眼看、脑想、手记,回来再写。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做到细致、有序、突出重点,运用多感官以及边观察边联想,对观察对象要努力探求,找出新意。同时还要帮学生由无意性、情绪性向有意性、目的性方向发展。

二.指导学生细心学好课文,把文章写得入格

作文教学不是单一的、孤立的,它与学生平时的语文学习,阅读积累是息息相关的。鲁迅在《给赖少其》信中说:“文章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已的作文是由多看多练习,此外并无心得与方法的。”苏轼也常说“读书万卷始通神。”可见,阅读是培养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而新课程教科书编选的文章篇篇都是经典之作,无论是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还是写作技巧、组织语言方面等都是学好作文的最好的范例。教师在课堂上应抓住契机,细心学好课文,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

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课《忆读书》是初中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篇记叙文,我先引导学生回顾他们以前所读过的书,然后让学生对比理解课文中作者的感悟,体会“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的说法。接着,结合冰心老人“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谈自己的读书观点。最后,让学生写出来,没有字数规定,要求先叙后议,议紧扣叙,把道理讲清楚就行。这样说写结合,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习作任务。

此外,随着所学范文的增多,我不断的引导学生学习文本的写作方法,比如学《春》、《济南的冬天》中运用比喻、拟人修辞准确形象地描绘自然之美;学《三峡》、《观潮》、《湖心亭看雪》用白描与渲染相结合的方法描写景物;学《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列夫·托尔斯泰》对人物形象的细腻描写;学《海燕》的象征手法……

三.鼓励学生用心自主写作,把文章写得有情

《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目标中明确提出应让学生“表达自己对社会、自然、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可是学生们虽然天天在生活,但他们犹如“匆匆过客”,对经历过的一切并没有深切的体会。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基础上把它写成文,一定叙述不清、描写不细、感触不深、揭示不透。18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诗人蒲柏说的好“感受最深的人才会有传神的笔调。”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情动而辞发,将其率真的思想跃然纸上呢?

首先,应把作文课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传统的作文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个性,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封锁了学生的心灵。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我们就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洞察学生心理,体会学生心情。我们不应该总是规定学生写什么,或者告诉他们怎样写,而应该为他们提供智慧的“火花”和“灵感”迸发的机会,让他们敢于表现自己,诉说真情,袒露心声。每周我都会安排一节作文课(小练笔),课堂上我总是选择1-2篇主题较为突出,内容较有鼓动性的文章作为练笔的引子,来营造一种感人至深的氛围。一节课下来,学生总是能够为真情所打动,并写出一篇情真意切的小短文,更令人欣喜的是平时不善言谈的学生也能够以出色的表现为课堂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有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还要求学生再根据某一主题口头表述一段自己的所思所想,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们的表述总能让课堂中的每一个人感同身受,似有所悟。我还热情鼓励和细心指导学生写随笔,甚至可以用随笔取代规定的作文写作。经过不懈的努力,我所带的学生有多人在各类作文竞赛中脱颖而出。

其次,应降低要求,高度评价,鼓励写作。

劳动的意义在于被别人认可,作文创造的价值也在于得到老师的肯定。因此,语文老师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对于学生的作文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我们总是可以找到值得称赞的地方。哪怕是一个好词好句,一种恰当的修辞方法,一个独特的创意,一个巧妙的构思……教师可以给他们以鼓励。当然,这样做并不是要教师尽说好话,置学生缺点于不顾,只是强调作文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尊重学生的心理需要。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感式的评语,与学生达成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如:“读了这文章、老师了解了你。”“从你的作文中,老师看到了一位可敬可爱的父亲!”……学生看了这样的评语,一定更乐意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乐意利用作文这座桥梁与老师进行沟通。

总之,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牢固地树立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回归生活,丰富积淀,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自然主动而积极的写作状态。让学生真正感觉到“没有什么比沉浸在创作的欢乐与激情中挥笔疾书更美,更令人心醉的事了”。到那时,别致新颖、匠心独运的文章必将层出不穷,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必将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喜人景象。

12.把握新课标, 创新课堂教学 篇十二

一、积极参加新课程培训,树立新的历史教学观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学生应该在历史学习中有所借鉴和启迪,领悟人生的真谛。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学生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价值观。传统的历史教学“重结果、轻过程”,只注重历史知识的总结,忽视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高中历史教师要改变“以讲为主”的观念,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主体性发挥得越充分,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越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越强,学习效果就越好。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由重视知识讲解变为重学生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认识历史

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贴近学生生活,尽可能真实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场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如多媒体电脑、投影仪、多功能历史教室、网络课堂的使用,为我们重现历史、营造历史场景成为可能。历史图片、档案、电影等大量的网络资源,为历史教师开展情境式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情境式教学能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当时的历史氛围,在亲身“体验”历史的过程中去学习历史,认识历史,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从而主动完成对历史知识的构建。

三、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置疑是学习的动力。教师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围绕一个或者几个核心问题,从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几个方面来组织和实施教学。有针对性、有层次的问题的提出,能够激励学生去深入地思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实现学习上的互补,让不同的思维在合作中碰撞,确保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实现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四、推陈出新,扬弃传统讲授法

讲授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发展,讲授法越来越显现出其不适应现代教学的弱势一面。但是, 讲授法仍将长期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为广大历史教师所采用。因此,对于传统的讲授法,不应该完全抛弃,而应该进行扬弃,对它加以改造并使之趋向完善。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要在立足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讲解,控制讲解时间,要求讲得精彩、讲得明白、讲得科学。教师要把传统的讲解灌输变成引导性讲解,由满堂讲解变为对课堂的辅助讲解,从而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师生互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关注生活,联系实际

13.新课标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初探 篇十三

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如果把物理这门学科比作高楼大厦,那么物理概念就是构成这座大厦的基石,因此物理概念教学成为物理教学的核心。李政道教授在回答怎样才能学好物理这一问题时就曾强调:学习物理的首要问题是要弄清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物理概念教学首先要符合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符合学生整体物理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在物理概念教学时,要把浓缩在其中的思维历程充分还原稀释,让学生沿着前人思维活动的足迹去重演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从中发现、体验、掌握形成概念的方法和学习科学思维的方法,教给学生一把打开思维宝库的金钥匙,从而把物理概念的教学作为帮助学生认识事物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

概念教学和探究教学一样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途径。它以纠正、补充、完善学生的前概念,建构正确的认知为己任,意在给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及以后的人生产生有意义的影响。谨就新课标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谈一下自己粗浅的认识。

前置概念的构建

物理概念教学中无论采用何种教学策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才能暴露学生概念学习中的困难。在进行交流时教师不仅应关注已有共识的同质性回答,更应重视异质性反馈,异质性反馈往往是学生学习物理概念过程中观念的碰撞和思想交锋,能够帮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物理概念。在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概念教学注重学生前概念的了解,并基于学生的认识来设计教学,帮助孩子建构概念。在物理教学中就要让学生充分展示前概念。比如关于光是怎样传播的这一问题,通过前测了解到:有的学生认为光是沿着直线传播到地球的,因为学生透过窗户、灰尘看到过直线的光,晚上看手电筒的光是直线传播的——这样的日常经验不仅体现在这一内容上,孩子对好多问题都有自己的认识、看法,但是这些认识可能是正确的,(比如这个孩子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有些是不正确或是不清晰的,例如有的孩子就认为光是沿曲线传播的,转着圈的这串那转的,要不然就不会哪哪都有光。基于孩子的这样的认识,老师设计教学时就可以直切主题,公布孩子的各种观点,引起孩子之间相互质疑,让他们争论,真正产生想探究这个问题的迫切愿望。而老师对孩子的想法通过前测已基本了解,在引导孩子设计实验方法时,孩子会基于自己的认识,设计一些相关的实验方法,如有的孩子需要一些尘土,扬起来之后,用手电筒的光射过去,看看光线的传播途径,于是老师提供烟雾箱,建议孩子用烟雾代替尘土---孩子通过探究,会使先前不正确、不清晰的概念变得清晰、正确。长此以往,孩子在遇到问题以后就会质疑自己的原认识,形成主动探究的科学意识。再如关于物质基本属性的概念 初中物理给学生介绍了很多有关物质基本属性的概念。如质量、密度、熔点、沸点、比热、电阻等。通过这一类概念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这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以此来认识事物,区别事物。例如:密度是初中物理中第一个比较深入比较详细讨论的概念,那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必须自觉地抓住物质的属性大做文章。怎样区别不同物质、怎样说明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等在这里把文章做够了,一方面可以在学生初入门时,就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由此及彼进行联想:物与物在本质上区别还有没有别的方面属性?为以后比热等概念的教学作好必要的铺垫。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的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都是按一定的物理规律进行的。如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电能、热能、机械能间都可以相互转化,但在转化过程中都遵循一个规律即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逐步使学生在前置概念构建时建立起一个“相对的”概念。

用探究的方法学习概念

新课标突出了科学探究的应用,科学探究既是内容又是学习方法,概念教学中通过对前置概念的质疑,提出问题。结合实际形成猜想,通过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讨论,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这种方法在概念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课程标准中表述“能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比比皆是。内能概念的教学,《标准》是这样表述的:了解内能的概念--属于“了解”水平,要求从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之和来定义内能。要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内能是能量 一种重要形式,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反映概念教学对科学探究的要求,还体现了“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机械效率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要理解机械效率必须先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概念嵌套,逻辑关系比较复杂。对于较抽象类的概念更要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层层剥离,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解决方法:通过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比较动滑轮提升重物的不同组合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功出发研究机械的性能。通过对物理情境和实验的探讨,明确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含义。通过对数据分析、比较,得出机械效率的定义,并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各组装置的机械效率。结合实际让学生体会机械效率的意义,为下一课时分析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提高机械效率等问题打好基础,从而更加深入的理解机械效率。

物理教学中老师觉得抽象概念难讲,学生觉得抽象概念难学,像这样的抽象概念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联系实际的例子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更容易建立对概念的理解。再通过课件演示,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一定更加便于学生接受。

概念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注意到以下几点,肯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重视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表象)容易为学生理解。尤其对于初中学生,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布置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简单机械的学习中,课前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杠杆、轮轴的实例以及它们的作用。再如在压强的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两个实验:①一个较胖的同学和一个较瘦的同学同时站在沙坑中,观察脚陷入的情况如何?②同一个人穿平底鞋和穿细高跟鞋站入沙坑中,脚陷入的情况又怎样?这样,使学生对压强大小的决定因素先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这样能为压强概念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强烈欲望,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演示实验的作用。对初中学生,尤其要讲究实验形象、鲜明、生动。例如讲磨擦起电这一课,当教师手托一块事先使之带电的泡沫塑料块走进课堂,将它放在一个同学头上磨擦后吸引该同学头发,一定可以很快地吸引住学生,促使他继续了解磨擦起电的原因。又如做电路实验,切忌教师自己在讲台上连接线路,坐在稍后的学生什么也看不见。要讲究示教板的大型化,鲜明化,这方面多费点精力是大有效益的。在讲授新概念之前,教师千方百计要从形象入手。用一开头就抄黑板写定义的方法,是注定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的。2.通过应用,对物理概念加深认识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不能抓住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并加以联结概括,深入不下去。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学习中不断加以引导。从正面、反面、侧面全方位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对于物理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初中学生往往是出于好奇心,而不是有目的地去观察,只停留在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上。这样不利于物理概念的形成。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善于观察物理事实方面,不仅要发现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而且要发现特征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沸腾概念的学习为例,对于水烧开的过程,学生往往只注意冒气泡这一现象,而忽略了其变化,这样不利于形成完整的沸腾、汽化的概念。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水开的全过程:加热前有无气泡?加热过程中,气泡的部位如何?气泡怎么变化?剧烈程度如何?温度是否继续上升等,从而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上正确的轨道。此外,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表现在对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如在惯性教学中,学生往往能根据紧急刹车等现象列举出某一具体物体在某一状态下具有惯性的实例,这时教师就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由此进一步得出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的结论。

3.合理运用概念,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深化认识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对概念认识是否正确的主要标志。必须对概念规律的内在联系加以挖掘。有些同学对每节课的单个概念予以理解,却不善于把这些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物理概念之所以有用,不仅在于它是具体的物理现象的概括和抽象,而且在于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学生不能把相关概念综合成一个相连相容的概念网络,也就不能把它们应用于各种物理场合。事实上,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前后都有联系,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即可收到一石数鸟之效。公式形式是相同的,这时就应引导学生分析:电流做功的实质是什么?两个物理量形式上达到统一蕴藏着一条什么规律?使学生联想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并由此进一步分析,何时Q=W,何时Q≠W。这样,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化。4.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注意教法的多样化 ⑴从错误中强化概念的认识 物理概念的学习重在理解。以这样一个力学中典型问题为例:一木块沿斜面下滑,问下滑中木块受几个力作用?很多学生会回答为重力、支持力、摩擦力、下滑力。无形中多出了一个下滑力。分析错误产生原因,就是因为死记概念,没有理解力产生的条件必须是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既要有受力者又要有施力者。可见,概念的记忆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有助于物理概念的深化。通过错误从而能够加深学生的映象,丰富学生对概念内涵的认识,也有利于对思维能力的培养。⑵应用"类比法"帮助理解物理概念 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如速度、功率、密度、电阻等等,在定义的时候思路上是完全相同的:通过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反映物体本身的某种属性。对这些概念,通过类比,使学生能够达到融会贯通。例如把电流做功比做水流做功、把电压比做水压从而可使学生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类比成实实在在的水,从而理解了电流和电压的实质。⑶把相似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对比教学 物理学中有许多概念名称相似,如向下的压力和重力、热量和热能、做功与功率等等对这些概念加以归纳,指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14.教师新课标教学个人心得 篇十四

新课程标准有以下特点:

一、加深了对新课程标准的了解。新课程标准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在,一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重视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

二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标体现了更关注社会,更帖近学生的生活。应该以物理学的内容为素材,受到科学的、技术的和人文的教育,关心科技发展,注意学科渗透;

三是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强调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新课标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新课标十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新课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列。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的不同之处还在于:课程标准更强调学习的过程。

四、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

五、把握新教材的特点。新教材的修订情况及如何解决教学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如

八、九年级的内容编排上作了修整、穿插、改动。由原来的17章变为22章,细化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新教材在编排上,图片多了,实验更加完整,文字的也增加了,使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加强了,新教材课后的习题量增加了,每一章后面都出现了“学到了什么”,这样让老师和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简单明了。

15.关于新课标化学教学启示 篇十五

一、加强教学与科技、生活、社会的联系, 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化学是一门与科学技术、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 这一特点决定了我们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所要经历的社会生活为出发点, 立足于现代社会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着眼于学生科学综合素养的整体提高来设计教学, 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化学、学习化学。

1. 化学与生活模块:

我们要在化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间找准结合点, 将抽象枯燥的化学教学与健康、饮食、环境等联系起来, 使学生以自己所熟悉的生活事物与生活经历为突破口, 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化学知识。

2. 化学与技术模块:

要在化学知识的讲授中贯穿工农业生产中的化学问题, 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并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融入学生所熟悉的化学现象。要带领学生走出校门, 积极开展参观、调查等活动, 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我们要让学生在探讨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化学现象的基础上, 充分认识到化学与科技、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这是新课程改革对化学教学所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这有利于化学整体教学目标的达成, 利于学生化学综合素养的提高。

二、组织与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新课程改革提倡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在以往的教学中以接受性学习为主, 这在显性知识的教学中有着较高的教学效率, 但在默会知识的学习中则效率低下, 甚至是无效的。当前新课程改革提出三维教学目标, 即实现显性知识与默会知识的有机统一与共同发展。在教学中运用以实践探索为主的探究性学习可以平衡两类知识的学习, 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促进学生智慧技能、认知策略等的全面提高。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三、利用实践性与开放性问题,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新世纪国际竞争的核心正在由科技转化为创新性人才的竞争,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前教育的重要目标。新课程改革标准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具体的环节, 使学生勇于摆脱常规, 敢于挑战, 善于质疑, 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突破, 有所创新。实践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所谓实践性问题, 是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产生活相联系, 达到真正地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所谓开放性问题, 是与封闭性问题相对, 具有条件的不完善与答案的不唯一性。尤其是开放性问题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充分展开创新活动, 真正将所学知识联系起来, 这既利于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地构建, 同时也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利于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这正是学生创新思维的萌芽。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理性地对待教材, 创造性地加以整合, 设计一系列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开放性的问题, 让学生广开思路, 多角度、多方位地看待问题,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 提高教学效益

随着时代的发展,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显示出了巨大的资源优势与信息功能, 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优化教学结构, 以全力推进新课程改革进程。

1.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运用。

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实现传统教学媒介质的飞跃, 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 实现了视觉与听觉的统一。以图片、文字、声音、图像来刺激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 以全新的角度与多样的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 具有化抽象为形象, 化无形为有形, 化微观为宏观的特点, 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与生动性。既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同时又可以有效地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化学知识, 具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互联网技术的运用。

互联网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教学空间与丰富的教学资源。有了互联网技术, 教师可以从网上观摩其他名校名师的教学片段, 便于借鉴成功的教学案例, 吸取成功的教学经验, 来充实自己的教学。此外互联网有着丰富的资源库, 有许多的习题, 这大大减轻了教师出题的负担, 教师可以从题库里挑选适合本地学生学情的试卷。随着电脑技术的普及, 高中生已具备了上网的基础与能力。我们可以建立本班学生的交流平台与授课习题平台, 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上网来有针对性地听课, 加强练习, 进行交流与讨论。这样, 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又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 开拓学生的思维, 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总之, 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 以此为指导思想, 将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为上, 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与学生化学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 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重要机遇, 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新课标全新的教学观、教材观与学生观为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改革的方向。现结合教学实践对新课标带给我们化学教学的启示展开论述。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化学,启示

参考文献

[1].李文荣, 新课改下化学教学的启示, 《学习方法报理化教研周刊》, 2012年第6期

上一篇:医院护士的三八节演讲稿下一篇:如何采用适当的课堂评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