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古诗归园田居(共13篇)
1.改写古诗归园田居 篇一
远远地,南山含黛,在苍穹之下,颜色淡得好像可以轻轻抹去。
渐行渐近,南山脚下,在依依杨柳的掩映下,隐隐约约露出茅屋的一角,茅屋内陈设简朴整洁,只有一张琴,一壶酒,诗人身着粗衣,正在奋笔疾书,当然不再是公文,而是满纸的闲情,大自然的清新染透了诗人的笔墨,也染透了满纸的平平仄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飘来的清幽的花香吸引了诗人,他漫步屋外,屋前种着十几株桃花,在微风轻抚下,片片桃花正飘落成阵阵红雨,细数落花间,不觉已是馨香盈袖,看着落满小院的花瓣,诗人突发奇想,用手作笔,以花为墨,沉吟间,地上却是“归园田”几个大字,再看诗人,早已醉倒。
渐渐地,天色已晚,偶尔传来几声犬吠之声,显得周围更加幽静。隐隐的村落之上,袅袅炊烟,飘浮成一幅淡远朦胧的写意画,装饰着诗人的诗句,随意而闲适。
2.改写古诗归园田居 篇二
略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选出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种豆下(庐山)
B.晨兴理(荒凉污秽)
C.道狭草木(丛生)
D.沾我衣(夜露)
2.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述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
探讨与思考
4.这是一首描写诗人亲自参加劳动的诗篇,尽管诗人付出了辛勤的汗水,结果却是“草盛豆苗稀”。请谈谈诗人参加劳动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
拓展练习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1),穷巷寡轮鞅(2)。
白日掩荆扉(3),虚室绝尘想(4)。
时复墟曲中(5),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6),零落同草莽(7)。
【注释】
(1)罕人事:很少与世俗人事交往。
(2)寡轮鞅:指车马稀少。
(3)荆扉:柴门。
(4)绝尘想:断绝世俗之念。
(5)时复:常常。墟曲:偏僻的村落。
(6)霰(xi Sn):小雪珠。
(7)零落:凋谢。
5.选出下面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穷巷寡轮(马驾车时颈上的皮带)
B.时复墟中(隐僻的角落)
C.相见无(琐碎之言)
D.零落同草(丛生的草)
6.按要求填空。
诗中反映隐者情怀的诗句是:
抓出特点,一线串珠。,
__________。
合作交流与能力拓展
7.此诗结尾处说:“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与前一首诗所说的“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二句有何异同?试谈谈你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归园田居〉(其三、其二)》参考答案:
1.B。2.“愿”的内涵是: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学生也可以谈谈个人的看法。3.陶渊明的诗歌,以其新颖的风格和不朽的艺术魅力,在玄雾笼罩的魏晋文坛上独树一帜,在中国诗歌史上一直享有盛誉。这首《归园田居》(其三)朴素如随口说出,不见丝毫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质而实绮,瘦而实腴,形成了陶诗的艺术特点。
4.提示:在封建社会,一般文人都鄙视体力劳动,而亲自参加劳动更是少见。陶渊明退隐之后,躬耕自食是难能可贵的。
3.李治国归“园田居” 篇三
16年前,他在老家河南一家外贸公司做经理助理时,就自学编程技术创办过B2B网站“中华商贸港”。当年,一篇马云的专访报道,让他对马云和阿里巴巴产生极大兴趣,一封畅谈互联网的邮件得到阿里巴巴的回复后,他决定离开郑州去往杭州。这个决定不仅使李治国成为阿里巴巴第46号员工,更让他骨子里一股创业激情获得最多的释放空间。
曾经创业的教训和在阿里巴巴做产品的经验,让李治国形成了自己一套创业原则:要选择一个大市场而非细分市场,然后通过整合上下游把项目做大。李治国养鸡和丁磊养猪常被放在一起成为话题,但他认为园田居瞄准了更直接的一个产业链——厨房餐桌。
但这和李治国此前的从业经历一点都不沾边,并且跨度还不小,他和团队能轻易玩得转吗?
留恋小时候的味道
当时已经当上爸爸的李治国,常常为了让孩子吃到好鸡蛋好鸡肉,跑到乡下直接找农民收鸡蛋。“好多次,我从山上往山下走,不少农民闻讯而来,捧着鸡蛋说自家的也可以收去。最夸张的一次在乡下收了800个鸡蛋,放在家里吃了大半年。”这样的经历,让他感觉生态食品的需求应该很强烈,量也不算小。和搜道网CEO金海龙、运营商出身的胡炜聊起来大家都很看好,但他们也都很清楚,跨界到传统农业的项目,还需要很多外部条件。
起初,李治国设想中的农业B2C网站,是那种压缩中间环节,让生态农产品供货方和消费者直接产生交易的模式。但想找到小时候农村那种放养养殖的供应方,难上加难。“在杭州做农产品的,数得过来的不下200家,有做农家乐的,有的是种蔬菜种水果,有的来回倒卖,货源质量保证不了,那这个平台的价值也就没有了。”
直到有一天,他们一起到宁波四目湖一片绿地,“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画面立刻浮在眼前。“如果拥有这样一个养殖后院,土鸡土鸭在这里放养,谁都会觉得吃得放心和舒心。”三个人把想法和当地村支书谈过之后,合作意向顺利敲定。
很快,李治国他们开始从养鸡做起,就像做互联网产品一样先做beta版那样,用土鸡先测试市场需求和反应。但这次尝试,园田居就遇到了问题。推出第一批土鸡之前,四目湖的基地已经以每个月养1000只的速度,养了5个月左右,5000只土鸡一下子推向市场,销售却远远没有达到设想的那样。“那时候的土鸡到现在还有剩余,有的都快1年了。”
这是三个发起人决定借助互联网进入农业领域时未曾想过的。“互联网人的思维就是用最市场化的手段迅速了解需求,然后改善用户体验。”李治国说。团队商讨后,决定对产品线进行调整。园田居CEO王烈对接下来的方向调整有一套清晰的想法:“土鸡的购买频率太低,远不如鸡蛋、蔬菜瓜果,我们要做从源头进行改善营养、安全问题的餐桌食品,做产品搭配的品类式推广。另外,有不少真正的购买者是年纪较大的老一辈,上网人数有限,在营销推广方式上也有必要进行调整。”
于是园田居开始策划健康菜单(菜+蛋)计划,并给每个产品加上了溯源二维码。这个计划包括套餐和单品订购方式,分为半年卡和年度卡,比如三口之家的蔬菜半年套餐价格为3000元,送货上门。而在追溯体系里,消费者可以看到他们吃到的鸡,鸡苗什么时候买的,在六个月时间里吃什么,什么时候打的什么疫苗等等。结合宅配菜单计划,园田居开始走进社区,王烈举例说:“杭州颐景园社区的活动刚做完,我们给社区居民讲食品安全、分辨食物优劣的方法,结合现场试吃和线上微博做宣传推广。实体店也已经准备就绪,开业后扮演体验店的角色,但下单、送货等渠道模式仍然和电商的方式一致。”
11个人=2个农民?
从4月开始调整到现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吸引到更多愿意体验的客户,但随着产品线和基地的增多,这个几乎都是互联网行业出身的11人团队,也越来越多地面临线下问题的挑战。“IT人最清楚怎么了解用户、营销推广、进行数据监控,但碰到线下就麻烦,这种项目甚至还需要跟农民打交道,这里面有很多跟做网站完全不同的故事。”李治国说。
“后来我们养了鸭子,原本觉得它们白天在水里游游泳,晚上回室内休息是很好的安排,没想到上个月连续好几天,一天死5只,死了大概有几十只。”王烈摇摇头说,“我们不懂行又很着急,到处找养鸭专业户,人家去那边一看,就骂我们养鸭子的人,大热天居然室内不配电扇,鸭子都是热死的。”
还有一次,李治国看到有同事“求助”,“她在群里发了一张照片,上面是一只毛快掉光了的鸡,问我们这鸡还卖不卖。我们一头雾水,一问才知道,这鸡爱闹事老打架,毛给折腾没了。”后来,公司品管人员每周去养殖基地两次,向养殖员确认养殖健康状况,检查工作程序,每月清点一次库存,而平时出现任何状况,养殖员都可以随时和王烈沟通。
最近两个月,王烈为了找适合的新基地跑了15个地方,在这中间挑了5个环境比较好的,取了土壤、水源的样本回来拿去检测。“按照养殖有机和绿色食品的标准,专家说水源要达到一类原生态标准,也就是表明这个地方没有受到工业污染,土壤铬超标的不能用,用雨水灌溉时需要先过滤。”这样测下来,只有一个地方基本达标,王烈还是有些沮丧,但他说了解的越多就越想做好。
除了找地本身问题多多,连施肥、除草都有不少门道。“我们以前以为不用化肥就可以了,后来才了解要用不含重金属、农药残留物的羊粪施肥。而在农场里最麻烦的是杂草,一个大农场最多50个农民,没精力拔草,一些农场就直接用除草剂,这在绿色食品种植标准里都是禁止的。”
养殖的方方面面园田居正边补课边改进,而送达客户的部分,也马虎不得。穿着印有企业Logo的制服、帽子,手提一个蔬菜箱或装鸡鸭的特制箱,把产品完好无损地递交给客户的同时,需要向客户核对清楚套餐内容,以及一些提升服务好感度的话术,这是园田居自有配送员的标配状态。按照这个标准,一个司机一天在杭州城区最多服务30个客户,在需求量并不算稳定的情况下,到底建多少自有队伍是让王烈头疼的事。“做这个事有很多比较特殊的要求,比如说有的客户需要净鸡,杀掉以后放到有大量冰袋的保温箱里面,要在三个小时之内送到,才能保持鸡的口感好。现在正在不停地评估其他第三方物流,重要客户自己送,剩下的用合适的第三方服务。”王烈说,“将来他们要以5公里为半径建立4~5个分拣点,每天早上4点钟采收,从农场里出来以后,8点钟把这个分拣包装好以后跑一圈,11点全都可以到了,然后11点到2点,我们的物流车再以小区为单位分发到位,然后用户自提就可以了。”
几个月摸索下来,王烈体会到,想在这种专业性门槛较高的传统行业做创新,团队太重要了。“跨界创业光靠理想和热情是不够的,我得找到每个领域比我强很多的人。现在包括养鸡养鸭的有11个人,单按产品线来说,可能两个老农民就能干的比我们目前好很多。一个老农民就能够养好鸡,然后自己就能够去卖了。我们能把这件事干到什么程度?还得要看能不能把我们的优势真正融合进去。”
做真正的IT园田居
为了创造一个理想中的园田居,他们做足了从生产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因此摆在王烈和李治国面前的问题越来越多,也远比他们预想的复杂。但李治国始终相信,“互联网能让市场更加透明、效率更高,只有越往下走,才能带来更深层次的影响。园田居已经做出的创新,或多或少地已经改变了传统农产品行业的既有模式。比如让消费者进行产品溯源、参与生产监督,进行客户关系、物流配送管理,提升供应链效率,利用微博、官网、淘宝店减少渠道和营销成本等等。
对于园田居的发展,王烈坦言,“客户群增长速度一旦加快,这种自产自销模式就吃不消,拥有一个标准化机制实现可复制,那些供应链的问题才可能被解决,项目也才有可能维持下去。”王烈已经做了更深远的打算。
早已形成的中期规划,正随着新基地的建设变得靠谱起来。“我们打算把新拿下的这块地建成数字农业园,简单说,就是从土地、大棚的温度、湿度,光照情况都要有数字化记录,依照现在的生产管理标准进行自动控制,比如玉米需要土壤湿度达到35%,那我们的系统就能够在湿度达到临界点时自动灌溉,同时发送通知给管理人员。在这之前,我们要先完成环保设施建设,包括农村生活用水分散式和集中式处理,还有农村废弃物处理。”最终,王烈是要建成一个标准化的模板,有一套环保的生产种植标准、自动化管理体系,再借助互联网透明化的渠道管理做到产量可控,实现园田居的低成本、可复制性。“当然这背后也包括培养一批园田居自己的IT农民。”
不久之后,他们还要在这一大块地的田间,种上桃树,当会员们走进基地亲手采摘农产品时,能够感受到回归田园的身临其境。李治国还要让园田居更有互联网气质,结合他投资的另一家“ecook网上厨房”菜谱类网站,给客户提供相关菜谱,引导客户更好利用好食材,甚至根据用户现有的食材进行搭配,生成菜谱再教给用户。这样一来,为会员们在线上打造出一套厨房餐桌的解决方案。
4.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古诗带拼音版 篇四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dào xiá cǎo mù cháng ,xī lù zhān wǒ yī 。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yī zhān bù zú xī ,dàn shǐ yuàn wú wéi 。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翻译
译文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披着月光才回家。
山径狭窄草木丛生,夜间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注释
南山:指庐山。
稀: 稀少。
兴: 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狭: 狭窄。
草木长:草木生长得茂盛。
夕露:傍晚的露水。
沾:(露水)打湿。
足: 值得。
5.归园田居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过程与方法:训练学生欣赏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交流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论语教学:【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二、问题导入:
从这个单元开始,我就进入了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殿堂,前面我们刚学过了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以前的学习中,同学们也对中国古典的诗词有所接触,那么你们知道中国的诗歌在表现内容上可以划分了哪些种类吗?譬如说赠别友人的称之为送别诗;写边境军旅生活的称之为边塞诗;而写山水自然风光的我们称之为山水田园诗,你们知道我国山水田园诗的鼻祖是谁吗?(学生回答:陶渊明)是的,是陶渊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渊明的诗歌。
三、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四、析题:
文章和诗歌的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
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这节课就要了解的几个问题: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五、赏读
1、听录音,解决生字词,理清大意。
2、全班齐读。(重读“返”、“暧”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写错)
3、自由朗读:
思考: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六、讨论鉴赏: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2.为何而归?
明确: 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明确: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提问:找出描写田园的诗句?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提问:作者我们描述了怎样的生活? 明确:闲适、宁静和幽美的田园生活。提问:在描述这些语句中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以动衬静、白描、融情于景
延展:所谓白描,在描写景物的时候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七、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给我们什么做人的启示?
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所以同学们要学会取舍。
八、全班诵读,小结
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九、作业:
1.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2.比较阅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三)• 思考:
该诗在写景、抒情方面与课文相比有何异同?
附:板书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教学反思
说起要开《归园田居》的课,最初是让我有些忐忑不安的,因为诗人陶渊明的遭遇及生活的处境是现在的学生难以理解的,社会环境的不同、以及学生自身阅历、情感体验的不足,造成了学生情感与课文内容的隔阂。如何去消除这些客观存在的隔阂,我想自己是比较迷茫,在如何处理本次公开课教学的问题上,我请教了高一集备组长跃辉师和我的指导老师明珠师,她们给我很多的建议,在最初的教学设计当中,我的设计是显得比较平庸,重点不突出,幸而得到她们的指导,让我重新整理了自己思路。
《归园田居》是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最后一首。这首诗的诗意相对前两首较好理解,所以本诗设计为以学生理解为主,教师以问题点拨的教学方式。这一课当中我围绕一个归字设计了四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既然是教师以问题来点拨学生,那么这看似简单的一两个问题就成为了设计的关键。我的教学思路完全是根据我设计的四个问题展开的,除了着眼于课文的分析之后我还根据高考的要求,对于诗歌的表现手法也有涉及:你认为本诗在描写景物时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以此带出对“白描”这一重要的知识点的巩固,并进一步体会古诗“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在陶诗中的运用。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给我们什么做人的启示?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和学生交流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经验。这首诗这样处理下来,教师觉得很轻松,学生也很有成就感,因为他们感觉到是自己通过思索和讨论解读出了一向较为畏惧的古诗,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了这首诗的学习。
6.《归园田居》其三 篇六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注释
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
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只.
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违:违背。
2、译文
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阳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7.解读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篇七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晋义熙元年 (405年) 11月, 42岁的陶渊明主动辞去彭泽县令, 挥挥手, 与相伴十三年的官场作别, 下决心归隐田园。“宁风霜自挟, 毋鱼鸟亲人”他宁愿像风霜一样抱守自己清高的节操, 也不愿像缸中鱼, 笼中鸟一样成为别人的附庸。义熙二年写了《归园田居》组诗五首, 描写自己离开官场时的愉快心情, 赞美躬耕生活和田园风光。本诗是《归园田居》组诗中的第一首, 叙述弃官归田的原因, 归田之后的村居生活, 重返自然的愉快心情。是我们解读陶渊明田园理想的总纲。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是作者对归隐原因的交代, 不愿意迎合世人去追名逐利, 本性喜欢山林田园, 只是一种含蓄的说法。其实质是腐败的社会, 浑浊的官场让人心生厌倦。为官之道在于圆滑, 八面玲珑, 上上下下要搞好关系, 清官难做, 所以是“误落尘网中”;因为鄙弃, 因为厌倦, 所以官场的应酬成为负担, 也有违自己的本性, 十三年的官场奔波也就觉得特别漫长, 犹如三十年。“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以“笼中鸟”, “池中鱼”比喻对官场的鄙弃,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由此引出下文十句对理想的田园生活的具体描绘。
陶渊明追求的生活首先是自立, 自食其力, 坚守内心的那份纯真。“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他认为一个人在城市在官场混迹多年, 就会慢慢迷失自我, 不再纯洁, 只有在山林田园之中, 自己劳动, 自己养活自己, 养活家人, 心灵才会永远清澈透明。也许是城市里个人的生存空间太小, 总让人感到心里难受憋闷。“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回到老家, 一定买一所大院子, 盖几间草房子, “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随心所欲,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那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房前屋后, 绿树成荫, 桃李争妍。这里的树与城里的完全不同, 脚下随处可见的是深厚的泥土, 时时可嗅的是泥土的芳香, 花草树木如此芬芳茂盛。作者笔下的田园生活如此的迷人优美, 让我们今天蜗居在城里的人们流连忘返, 魂牵梦绕。“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静动结合, 远近结合, 突出了理想中田园生活的恬静之美。我们试着闭目冥想:夜幕降临, 缕缕炊烟袅袅升起, 远处那个村落就是我的家园, 走近, 走近可以听到鸡鸣狗吠, 可以看到熟悉的风景。这里才是最适宜于人们心灵栖息的地方。
以上十句, 是作者对理想的田园生活的直接描绘。我们在官场生活与乡村田园生活的相互比照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山林田园归隐生活的向往热爱之情, 也深刻体会到作者所追求的归隐田园的生活本质。即自力更生, 自立自爱。这是立身之本, 千万不能被物欲横流的世界迷惑, 在金钱和权力面前失去自我, 就像《蜗居》中的海藻成为别人的玩物, 真正的丧失了人的尊严。
最后四句字面上写居室之乐, 以出樊笼、返自然呼应开头, 收束全诗。“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二句中的“户庭”与“虚室”皆有双关之意, 既指庭院与居室, 也可以指人的心灵。回到山林田园之中, 心中没有一丝尘杂, 心灵才正真体会到一种悠闲自在。“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自然生活, 是作者追求的最高的人生境界。古语云“众人师贤人, 贤人师圣人, 圣人师自然”, “樊笼”的比喻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作者内心无限的喜悦, 这才是顺应本性, 顺应自然的天地大道啊。
读到这里, 我又一次想起了《修身宝壁》中的这段话:“君子处世宁风霜自挟, 毋鱼鸟亲人。刘直斋云, 好合不如好散, 此言极有理也。”陶渊明是中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 他生活在东晋王朝的乱世之中, 厌倦腐朽的官场, 鄙弃那种污浊肮脏的生活, 他总是希望自己出污泥而不染, 坚守清廉纯洁的本性, 不作笼中之鸟, 池中之鱼, 不看别人的脸色行事, 不靠别人的供给生活。“好合不如好散”, 在宦海奔波了十三年之后, 他毅然选择了辞官归隐山林的人生道路, 开始了躬耕山林的田园生活, 聚亲朋, 乐农事, 访故旧, 欢夜饮, 生活清贫而充实, 乐在其中。最重要的是, 他创造的山水田园诗歌, 为我们疲惫的精神灵魂提供了栖息之所, 隐士文化田园诗歌也是中华文化重要的财富。读陶渊明的诗, 我们的心无比的纯净澄澈。
8.《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篇八
1.知识与能力:背诵这首诗。
2.过程与方法:穿过语言的表象领悟陶渊明诗意田园的内涵及情景交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自然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探究总任务】
感受诗人的自然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过程】
一、学生知识和能力准备。
1.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
2.熟读《归园田居》。
二、资源准备
多媒体
三、教学步骤
(一)步骤一:创设情景
1.桃花源不存在的理由。诗意瞬间被消解。我们都失去了一个诗意的心。今天,我们重温陶渊明笔下的田园世界。
2.填空:陶渊明,又名 ,字元亮, (朝代),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 ”。又自称作“ ”。第一位田园诗人。
3.作品回顾:
《五柳先生传》
《桃花源记》
《归园田居》(其三)
《饮酒》(其三)
4.回归常识
①陶渊明与他的儿子
《责子诗》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固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②乞讨者:有一次儿子玩火不慎,草屋付之一炬,自然灾害使他颗粒无收,前后讨饭近10年。
③五斗米的故事: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为小邑。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归去来兮辞序》
(二)步骤二:探究1
1.探究问题
整体感知《归园田居》,找到诗眼。
2.探究目标
学会找到诗眼,培养学生总体把握诗歌的能力。
3.探究方式和方法
讨论法;问答法。
4.探究活动组织流程
①读诗
②解题
③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我们在解读诗人的情感时应该要重点抓住哪个诗眼呢?(归)
④“归”字是诗眼,归的意思是返回,作者从哪里返回?为什么要返回?回到哪里去呢?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三)步骤三:探究2
从何而归?
从“尘网”“樊笼”而归。
从外在说,是指束缚人的仕途和官场。它与诗中的“丘山”、“园田”的自然相对。
从内在说,指人求禄的俗念与“阿世”的机心。
问:“羁鸟”“池鱼”用来比喻什么?
明确: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嫌弃,一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四)步骤四:探究3
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注】29岁(393)初次出仕,做江州祭酒,不久回家闲居;五六年后又做幕僚,为时不长。41岁(405)辞去彭泽令,直至63岁去世,再未做官。
在经历了“出仕”与“退隐”的反复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最终发出决绝的呼唤:“归去来兮!”
问:“少无适俗韵误落尘网中”的矛盾性
世家子弟—理当承继先贤
儒家学子—义当修齐治平
一家之主—情当求俸养家
“适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适应仕途中繁缛的礼节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误”即表现了陶渊明的后悔和厌恶之情。
(五)步骤五:探究4
归向何处?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田园诗意的对立面?
茅檐草舍 远胜 官府高堂
树环花绕 远胜 前呼后拥
朴素村落 远胜 繁华闹市
鸡鸣狗吠 远胜 车喧马嚣
清净悠闲 远胜 摧眉折腰
(六)步骤六:探究5
讨论:陶渊明笔下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为什么在作者的笔下显得那么美?(农民种田)
(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而陶渊明是“但使愿无违”洒脱。
(2)四境界说
(3)如果一个人百端机巧俗虑缠心,没有崭露生命的本真形态,没有返回到内在的自然的可能,外在的自然就不能成为他的审美对象,他与自然就永远是相互外在、彼此对峙的,陶渊明第一次将山水田园纳入审美的范畴,使山水不再是独立于人的客观对象。
(七)步骤七:探究6
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心情如何?
自由、安逸、喜悦。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是人格的觉醒。是自己心灵世界的揭示和表白,从内心到外表都晶莹澄澈,没有一丝一毫的遮盖和掩饰。这才是精神上赤条条的裸性,这才是自我的情感之真与生命之真。(守拙)
自然:一是回到自己“日梦想”的田园,如数家珍地罗列地几亩、屋几间、树几株。远树近烟何色,鸡鸣狗吠何处。二是回到自己生命本真性。摆脱官场应酬、试图倾轧、人事羁绊。“相见无杂言”则免去了俗套,“虚室绝尘想”则已超越了俗念。“守拙”则去机心而显真性。披星而出,带月而归,开荒南野,种豆南山,这才是“纵浪大化”的真超然。
(八)步骤八:探究7
交流
1.陶渊明与我何干?
2.陶渊明与我同行。
张承志《清洁的精神》一文片段。
小结:请智者与陶渊明同行!
【教学设计说明】
1.教材及内容解析
通过语言表象去探究诗歌的内在意蕴符合人教版必修2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要求。
2.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经学过《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三)四篇古诗文,对陶渊明有自己的认识和体会。通过诗眼来把握诗歌符合高一学生的能力层级要求。
3.设计思路与其他依据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境界与人生境界都符合高洁的追求。穿过语言的表象,领悟陶渊明诗意田园的内涵及情景交融的意境,是最符合中学生特点也是最有效的诗歌鉴赏方法。先从“归”字入手来整体感知诗歌,由此生发“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这四个探究问题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最后通过“陶渊明与我何干和陶渊明与我同行”的交流来加深学生对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的感悟,并给学生留下自我交流与探究的空间。
【设计后反思】
1.设计的特点
切入诗歌的方式和四个有效探究及最后的交流环节有新意。
2.可能达到的效果
学生在探究中不仅熟记了《归园田居》,同时也从中获得了高洁的人生体验和超功利的审美追求。
3.要注意的方面
始终要注意的是贴近文本,即从诗歌的阅读中获得鉴赏评价,切忌空泛论述,脱离语言表象。
9.归园田居作文 篇九
天未亮,东君还沉在云里,举目远望一片苍茫,淡淡的月晕斜挂天际,山上头的启明星却是那般耀眼夺目。忽地,一阵风拨开云层,一道柔光划破夜幕,温暖遍洒向人间,仿若给无边的大地镀了层淡金,尽显柔和。远远就瞧见一位身穿青袍的男子扛着锄头,迎着朝霞,哼着小调悠悠然来到南山脚下。目及所处,杂草丛生,他好笑地摇摇头,随手拿起锄头就往地里走去,汗水打湿了衣襟,却丝毫不影响他大好的心情――过几天豆苗一定长势会好起来。
不知不觉,烈日高照,汗流夹背,他放下锄头,轻拭额间的汗水。直径走去树荫底,长袖一拂,单腿一搭,便坐在一块卧在土里的经年不动的老石上,勾壶酒,大口大口喝了起来,“啊……畅快!”微微皱起的细纹舒展了开来,他满意地看着自己的杰作,碍人的长发被一阵风撩起,何人能想到这是一老头。
酒饱后,他再次拿起锄头,继续耕作。
不知过了多久,月已升。月光洒落轻抚青袍,披星戴月。走在杂草遍布的狭窄小道上,夜露飘落在杂草丛中,颗颗清澈透明,微醉酡红的脸上依旧挂着一抹迷之浅笑,他的豆苗……跌跌撞撞、摇摇晃晃地往前走着,衣衫被沾湿也浑然不觉。抬头望着清朗明月,他不禁喃喃自语:“但使愿无违啊。”
10.《归园田居》扩写 篇十
没有了经济来源,很快我就陷入了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的日子,晃晃手中的空酒壶,我知道我不能再坐吃山空地悠闲度日了,我决定种些豆子来维持生活。清晨,我披着绚丽的彩霞,踏着清凉的露珠来到了南山脚下,在那撒下了豆种,也播下了希望。
也许这里并不适合种豆子,荒草一个尽地疯长,几乎把豆苗的位置都抢占了。看着这一副惨淡的景象,我并不沮丧,我坚信只要辛勤劳作,希望总会有的。于是,我开始了早出晚归的生活。
清晨,我扛着锄头,带上一壶酒便来到了南山脚下,放下酒我就一刻不停地干了起来,太阳渐渐升高了,豆大的汗珠从我消瘦的脸上滚落下来,我直起身来,抹了抹汗,坐到树阴下喝起了酒,我的眼睛看着远方,看着,看着,我的眼中出现了光亮,我看见了希望一弯月牙儿斜挂在枝头,发出惨白的光,该回家了我自语,扛上锄头,我踏上了回家的路。
11.改写古诗归园田居 篇十一
如果没有路边不时出现的路牌,广东城市群边缘这片巨大的原始密林几乎让人误以为身处幽静的印度克拉拉邦。
翠竹掩萤灯
车速减缓,不经意一瞥才发觉酒店已近在眼前。竹林间不显眼的入口,花岗岩和竹子堆砌的小桥,田园闲趣已迫不及待地迎面而来。没有老北京四合院的规则,也没有徽派马头墙的秀气,只是一座座零星撒落在岭南山中淡淡的居舍:客家夯土墙与竹林掩映,充分融于山中。摒弃了高墙大瓦,飞檐斗拱的中式“滥调”,将传统融入了平常之处,这一份如家般的轻松闲适便显得十分难得。
坐在酒店大堂向窗外远望,四面都是莽莽苍苍的原始丛林,唯独这里是一个天然的山谷。两条溪流在这个山谷里交汇,“十字水”就是以此得名。几年前酒店未建设时,整个山谷还是一片果园,而正是因为果园已经是人工化的土地,酒店的建造从开始就没有影响到自然的原貌,也没有破坏生态链。
月下虫鸟鸣
沿着石径灯光,溪水声越来越响了,伴随着夜晚沁凉的空气和一片嘤嘤虫鸣,溪边的酒店客房依稀可辨。度假村为客人提供了32间联体别墅、15间溪畔别墅和1套“浣溪别院”,所有的建筑都采用了广东客家的夯土墙工艺,材料也是五花八门,就地取材:河里的卵石、山上的竹子,甚至还有回收利用的当地旧瓦和旧铁路枕木。所有客房依山临溪而建,地势起伏处均采用架空或吊脚楼工艺,保护了原生地貌。院落旁设置了众多镜面水池,水池中休憩着紫色的睡莲,平整的水面将南昆山绿色的山景完整呈现,只需要在院落里支一张躺椅,就可以360度完全沉醉在绿涌的林海里。
推开房门,几乎要雀跃。在客家夯土墙和瓦屋顶下,细竹编的隔屏将室外的飞虫隔开,却透进溪声和绿意。藤木家具和陶器饰品、手织纯丝、纯棉的幔帐寝具,房间正中是巴厘岛式大床,周围一圈窗边都是宽窗台和软垫。实木地板、竹子做成的屋顶、大大的露台、四周落地的玻璃以及露天的浴缸——所有的细节,都是为了更加贴近自然和舒适,看似不动声色,但都暗合着中国传统的含蓄和西式的优雅,虽奢华,但更多的是质朴的精致。
“浣溪别院”是酒店最具特色的房间,是由两组套房组成的一个小院落,中间是公用的厅堂,体现出客家民居的结构概念。两幢联体别墅背倚山景,每间房间都面对可赏四时花果蔬菜的“莲园”和“篱园”。这两座小园又和酒店其他别墅通过石径相连,石径两旁高不过踝的路灯远近错落,五色明灭,如繁星闪烁。露台上有竹叶散漫地从缝隙之间伸出来,让人搞不懂是山借房子的一角,还是房子借了山的一角。让人心也如这竹子般,坦然得就如天生天养在这里。一砖一瓦,一台一阶便都成了风景,带着自然的神秘却又让人放松了下来。
写意悟人生
傍晚到十字水坊小憩是一件很惬意的事。这间森林SPA引进了印尼传统工艺,并结合了中医的护理方式。当然,这里依然延续度假村的自然、生态理念。所有产品全部选用天然材料,不含人工香料和化学添加剂。
晚间,可以在修竹环抱的亲水台上品尝一份自助烧烤。自采的有机时蔬、肉质鲜甜的山鱼、远近闻名的龙门胡须鸡,这一切都不得不感谢自然的馈赠。
十字水度假村的宁静并非仅仅是荒山犬吠、溪谷虫鸣而已,刘禹锡的名句也只能将其描绘一般。或许只有真正融入这里的清风、竹林、纱窗、清溪、碧水与蓝天,才能体会自然的博美,感悟人生的闲适。
十字水避暑活动推荐:
手工磨坊。在都市难得一见的原石磨盘上亲手磨杯豆浆,更可搭配绿豆等食材制成夏日消暑特饮。
米饼作坊。酒店有各种花式的木制模具提供给游客,亲自动手制作南昆山特色米饼,由度假村代为烤制后,可以作为最佳手信送给亲友。
森呼吸亲水之旅。十字水沿两道交叉的水道而建,环境清幽。由导赏人员带领,沿其中一条清澈的溪流溯溪而上,沿途听水声潺潺,观怪石奇花。竹林古木中还有飞鸟鸣禽,山猫野狸出没其中。
12.改写古诗归园田居 篇十二
1. 借助多媒体的图画再现情景。
在多媒体展示的图画面前, 学生能看得清楚, 感受得真切, 从图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 易于接受和理解, 涵养美感, 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多媒体的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
在导入环节, 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给学生展示一幅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中国画, 学生一下就回忆并且主动背诵初中学过的《饮酒》, 并且准确把握住这是诗人“归”之作, 表达对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这一环节借助多媒体的图画再现诗歌情景, 《饮酒》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 欣赏到文本之美, 进入情境, 调动了他们积极性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 通过朗诵创设良好的情绪背景, 有助于渲染气氛, 陶冶情感。
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曾经指出:“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语文教师, 应该是充满激情的, 在教学里应该传递出一股极大的感染力, 为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 使学生产生共鸣, 让他们始终感到兴趣浓厚。
“阅读文本时, 教者能与作者零距离对话;讲读文本时, 教者能与学生无障碍交流。”———这是上海复兴中学教师乐燎原老师的教学准则, 也是他崇尚的教学品格。我曾听过他的一节示范课《纪念刘和珍君》, 在课上, 他饱含深情地背诵了全文, 所有人都被深深震撼了。我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诵读, 那是真情与文字碰撞所迸发出来的火花。随着他的背诵, 我们体味出鲁迅先生对进步青年遭受迫害的出离愤怒和无言的悲悼之情。
古代诗词更应采用朗读教学法, 让学生在朗朗吟诵中入情入境,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内容、品味语言;在朗读中享受美的熏陶, 形成语感, 培养想象力。所以我简单介绍《归园田居》 (其一) 的写作背景之后进入朗诵的环节:为了正音, 让学生单独朗读;为了营造出诗歌的意境, 教师范读, 课前我用心揣摩诗歌的感情, 尽量做到情读、美读;有了情境之后, 再安排学生范读;最后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 用自己的方式朗读, 学生们个个声情并茂, 陶醉其中。虽然听起来有些杂乱, 但能感受到他们的热情。
“一章三遍读, 一句十回吟”, 在对语言文字的反复吟咏、层层读悟之中, 可以渐渐达到准确的传情与悟情;创设一种情境和氛围, 教师、学生心无旁骛, 置身于物外而走进文本。
3. 创设有价值的表演情境, 有助于激发兴趣, 形成动机。
创设一种表演情境, 从而激发学生, 主动而迅速地理解课文内容。在解读诗歌的时候, 首先我给学生假设一个情境:“距今1500多年前的一天, 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 当时一家媒体 (假设。陶渊明生活的东晋当然还没有传媒) 赫然登出一则新闻:“彭泽县令辞官归隐。举国上下, 舆论一片哗然。次日, 江西九江的一个偏远山村里, 记者蜂拥而至。记者可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马上提起兴趣来, 踊跃读诗, 提出各种问题的同时又从诗歌中找答案。而这个时候教师就作为记者招待会的主持人从中挑了几个问题让大家研讨:
(1) 陶先生, 您为什么辞官彭泽县令而归来种地呢?
“误落”“尘网”“羁鸟”“池鱼”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的向往。归纳为:爱田园。既然是“少无适俗韵”, 又为何“落网”?引导学生从诗人的身世、生活背景方面思考。贵族后裔, 理当继承先贤;儒家学子, 义当修齐治平;一家之主, 情当求禄养家。东晋政局动荡、门阀制度。
(2) 陶先生, 您为什么那么热爱田园呢?
引导学生从“方宅十余亩”, 到“鸡鸣桑树颠”等处进行思考。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乡村风景图。用了几组意象?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有何特点?用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 以简淡的笔墨, 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以下四句, 视线转向远处, 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并且能从中感受到诗人轻松、平和、喜悦的心情。可以归纳为:田园美。
(3) 陶先生, 您归隐之后想过怎样的生活?有什么感受?
“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表明:生活宁静, 闲适。“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用比喻的手法写出对官场的厌恶, 对田园生活的欣喜, 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这其实就是在赞田园。
最后拓展讨论:有的人说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 你有什么看法?现在请你以记者的身份就陶渊明辞官归隐一事发表记者评论?
三个大问题, 理清了诗歌的条理, 并且层层深入到诗人的精神世界。几个小问题穿插其中:解决了诗人的生平介绍和生活背景;解决了诗歌重点字词的理解和诗歌艺术手法等重要问题, 把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这一目标落到实处。最后的拓展讨论, 让学生深入探讨陶渊明的精神世界, 并且能够做出自己的评价。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所收获。
13.归园田居教学反思 篇十三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归园田居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作者虽志在田园,但初归时的劳动效果不大理想,庄稼长得不好,豆苗还没有草多。这一方面是因土地荒芜贫瘠,杂草丛生,地广人稀,难以根除;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不善于劳动,一个封建士大夫,刚离官职的县太爷,既没有耕作经验,又没有耕作能力,种不好庄稼,也是情理中的必然。他对“草盛豆苗稀”的状况是不甚满意的,但不文过非,这符合他一贯“任真自得”的性格。萧统说他为人率直,不矫饰言辞,曾与人饮酒,不论贵贱,若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诗人襟怀坦荡如此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晨兴”写早起;“带月”写晚归,看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劳。“理荒秽”,写他归耕后垦荒工作的艰难。尽管每天劳动时间很长,从日出到月出,身体很疲惫,然而诗人没有丝毫怨言,反而有“带月荷锄归”的悠闲笔调写出他劳动后的轻快。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我们好象看见诗人在月出山岗后,心满意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漫步归家的情景。此时,人与月与自然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诗人心灵的舒畅,通过艺术的笔触,净化为一种崇高的自然美、精神美、诗歌美,活脱出一个美好静谧的意境和悠闲自得的形象。“带月”句可说是神来之笔,它变劳苦为欢快,化困倦为轻松,具有点染之功。“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两句是进一步写田园荒芜,归耕艰难。以上六句叙写耕作生活,真切朴实,宛如在目。“衣沾不足惜” 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它既有儒家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思想,亦有道家的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的意念,并且这二者常常融为一体。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这首五言诗,主要是采用“赋”的手法,通过叙事来表现思想感情,其中没有景物的描写、气氛的烘托,也没有比兴的运用,几乎全用叙述,只在未尾稍发议论,以点明其主旨。全诗叙写真实,发自肺腑,所以《后山诗话》说:“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藏海诗话》说:“子由叙陶诗,‘外枯中膏,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乃是叙意在内者也。”日本学者近藤元粹说这首诗是“五古中之精金良玉”。陶诗受到中外诗评家的如此赞誉,可见其征服人心的艺术力量。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2教学得失:
上完本节课,我认识到自己在内容讲解和环节安排上既有闪光点也有不足之处。得:
第一,选准了以“归”为突破口,设置问题,这样文章的思路就很清晰,便于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容,进而易于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二,注意引导启发学生,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很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第三,引导学生初步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步骤:景境—意境—情境。
失:
第一,由于初上讲台,教学经验不足,授课过程中“面面俱到”导致重点不突出。
第二,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方法不够得当,引导不够到位,导致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显得有些被动。
第三,在讲解和表达方面用词还不够精当,不仅是学生在接受知识上存在一些困难,而且有时还会对学生产生一些错误的导向。
第四教学环节不够完整,最后的背诵环节应当堂检查结果。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3《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的名篇,教学这篇文章,除了让学生明白诗歌的意思和体味 田 园的意境外,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这首诗教学设计为一课时,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桃花源记》和《五柳先生传》,对陶渊明的性格、行文风格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诗歌感受能力,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课 文 下的注释来了解本首诗的内容。所以根据高一学生的实际和本课意境较为浅显的特点,我在上课时以“归”字为中心辐射开来,以“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四个问题来紧扣诗中相应的句子,从而将本文的行文思路清晰地展现在了学生的面前。同时通过诗句中如“羁鸟”、“性本”“自然”等关键词语的理解准确地阐释了上面的四个问题,把学生的感受和分析落实到具体的语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真正做到“望文生义”,从而避免了学生 的 凭空想象。为了 培养 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间穿插对田园生活诗句的改写描绘和对诗歌的反复朗读。
为了更好地理解陶渊明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在理解本诗内容的基础上,还引用了其它相关的诗句来说明陶渊明归隐过后所面临的物质上贫困但内心却自由无比的生活,进而提出了“ 自由精神与丰厚物质之间,我们该如何选择? ”的问题,学生讨论并发言,不强求唯一的答案,只要说出自己的理由即可,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启示,并 在学习中成长。
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知识讲解、朗读、讨论等环节都能较好地进行,整堂课上下来,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对于我抛出的每个问题都能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气氛很好,在时间上也掌握的刚好。
但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前面结构内容分析的时候主要是老师讲解学生听,给学生参与的时间不够;在引入讨论环节的时候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使得刚开始讨论的时候学生只能从宏观上谈自己的理解,不能更好地结合自身的现实。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书是一种创造,创造教学艺术是我们教师永无止境的追求。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4《归园田居》对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设计教案时紧扣一个“归”字展开,如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以“归”为线索来品读诗歌内容从而把握诗人的情感,体会他的精神追求。
学生初中学过陶渊明的作品,对于陶渊明的思想以及精神追求有过一定的了解,那么课前我设计了针对本课的导语,体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以此来唤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设计中,设计理念体现为深抓基础知识,拓展课外阅读,探究文本意义等方面。
整体来说:
1、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讲解到位,诗文内容把握得当,教学效果好。
2、课堂上学生围绕“归”和文本进行对话并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有的同学对作者的精神追求表示敬佩、仰慕。有的同学不免为此而感到愤愤不平。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热烈。
3、通过品读、诵读及教师示读,学生对文本理解、把握得更好。
4、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这一环节,学生自己概括有点难度,老师要点拨提示,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在以后鉴赏古诗语言特色方面有所掌握。
5、当堂检测,既注重当堂内容的掌握情况的了解,又注重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展与思维通道的打通,以期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6、课堂小结时,以“欣赏诗歌的方法”归纳为着眼点,注重方法的归纳与运用。
7、把课堂交给学生,课前学生根据导学案内容完成预习,课堂上,学生展示预习效果,这样使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师生合作,体现新课程理念。
8、注重教材和学生手中资料的高效利用。培养学生重视文本、利用资料的良好习惯。
令人遗憾之处是没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去自由诵读,以致学生对于整个诗歌的情感基调把握不够到位。也没有将陶渊明的生平进一步拓展,使学生对陶渊明“不沉迷物欲,崇尚精神。不摧眉折腰,坚守节操。不随波逐流,坚守本性” 的“人性之光”不能深刻的理解。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5课堂教学的大致步骤是:介绍作家、作品;朗读诗歌;了解含义;感悟情感;课外阅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进行;当堂随笔“我的心灵家园”。
其中,本应该比较出彩的地方是课前演讲、内容理解和当堂随笔。课前演讲由“皓月社”随笔社团的全体成员完成,演讲的内容是“我心中的家园”。
但是课前演讲时,学生们过于紧张,课堂气氛过于沉闷,效果并不理想。加之,演讲内容与后文随笔内容有相似的地方,似乎课文讲解还没有开始,悬念就早已被解开一样,没有味道,没有美感,没有与课文其它环节形成前后呼应、逐层深入的关系,在设计和实施上,是失败的。
内容理解部分,教师做了示范:当我读到“种豆南山下”一句时,我仿佛看到在村子里的山脚下,陶渊明俯身耕种的情景。脱下官服,穿上庄稼汉的粗布衣裳;放下官印,拿起锄头,诗人的心情一定是无比舒畅吧!
要求学生用“诗句解释+合理想象”的格式完成对其它诗句内容的理解。
学生在写的时候,集中分析前四句,对于后几句少有涉及。教师提问的学生过多,也耽误了时间,而且显得审美疲劳。还是设计得不错,但操作是的方法和教师当堂调控能力都是不够的。此环节亦不好。
当堂随笔环节,随笔内容为:我的家园(田园)。题目中的“我”,可以是某位诗人、作家,可以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是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可以是在座的我们……
教师随笔示范:我是一颗小小的鹅卵石,寂静的海边就是我美好的家园。每一天静静地躺着,看日出日落,与鱼儿为伴。如果你偶然经过我的身边,赞叹就好,不要把我据为己有。因为离开大海,我就失去了心灵家园。寂静的大海才是鹅卵石永远的家。
但是,学生写了几分钟,下课时间就到了,有机会读的只有两三个同学。最该闪现的亮点,没有出来。即使出来了,也和课前演讲的内容有点重复。好像一节课只是流于表面,并没有向纵深行进。
最最要命的是,我自己说话言不由衷,呆呆的,傻傻的。
这样的我,真是难以忍受。
仁慈的诗歌课题研究顾问吴老师,同样仁慈的教研员王老师,尊敬的李主任,都提出了优点,加以认可。当然,也提出了问题,指出下一步改进的方向。
诗歌教学要善于找到诗人的“出情点”、“燃情点”、找到“联想的支撑点”,吴老师这样说。
教师勇于自我反思、自我解剖,这点是可贵的;课堂节奏在匀称些会更好,处理上应更具内在逻辑性,王老师说。
诗歌教学切入点至关重要,“庖丁解牛”就是这个道理;诗歌教学应该彰显个性,按部就班、千篇一律的`讲,是不应该的;余映潮先生的诗歌教学,树梁中学孟兆琴老师的诗歌教学,都值得学习和借鉴,李主任说。
杨老师很受学生欢迎,先从兴趣入手,在进行板块式的应试研究,相信她的成绩会更好的,学校的教学主管校长高校长说。
我愿意听这些话,而且听进去了。我愿意做我并不擅长的事,在诗歌课题研究中用心实践、不断积累。我愿意把我当缺点和失误放在大家的目光审视下,因为,这样我就记住了,这样我就更有动力了。
失误,失败,才是最好的反思机会和提升契机。
我没有上学期的上课状态,抓不住学生和听课者,这是我自己出问题了。好好梳理自己,那个我会回来的。
也谢谢真诚对待我的领导、专家们。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6这节课是对新教育实验提出的有效课堂的一次尝试和实践。教学设计的理念是以课文《归园田居》(其五)为依托,引入了《五柳先生传》的片段和《饮酒》(其五)的赏析,使整节课形成一个由文到诗,到人,再回到诗的回环,使学生对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初步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受到诗人的高洁品质和人格的感染,实现对教材的拔高处理,增加初中语文课堂的深度和广度。
如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予以保证?这是我们在备课过程中着重考虑的问题。我们主要实施了以下举措:
1、撷取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的三句富有特色的话:“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来请学生们猜猜“此乃何许人也?”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诗人形象的兴趣,学生有浓厚兴趣的课堂应该是有效课堂的前提。另一方面《五柳先生传》里的这三句话与执教的诗《归园田居》(其五)对形成陶渊明这位诗人的立体形象有相互映衬的作用,即《五柳先生传》片段引入是对执教文本的一点有益的补充。
2、三步读诗法指导学生由浅到深、层层深入地朗读诗歌,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读诗、直接触摸文本的平台,用通过声音演绎诗人的情感和自己的感受,而且一步一步指导提高。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7对于课文的教学,一是“选取一个诗句,展开想象,描绘诗中画面。”这一教学环节一来为学生学诗提供一个角度—————通过想象丰富诗之简洁背后的意蕴,这样才能做到真正走进诗歌;二是为后面的“探究诗人形象”做好铺垫和蓄势。因此怎样才能保证这一环节学生学习的效果显得尤为重要。我亲自“下水”,想象“种豆南山下”的画面,写了这样一段话:“我辞去了官职,兴冲冲地来到我日思夜想的山林,抬望眼是座座青山,山峰高耸入云。四顾满目是翠竹绿树,草儿青青,树木繁茂,那随风摇曳的一树树翠绿令人精神为之一振。啊!这就是我向往的南山,是我渴望自由的地方。
就在南山的山脚下,我开垦了一块豆田,把豆种下去,小小的豆苗就会一个一个地冒出来,这是多么有生机的景象啊!”
亲自为学生做引领,精彩果然不期而至,后来学生的表现告诉我们:教师的“下水”示范为学生打开了思维,为他们提供了可模仿的范本,他们的展示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异彩纷呈,博得了老师的赞赏。
由诗文到诗人,是对教材的深入和挖掘,通过一堂课的教学而达到诗人丰满形象的树立,仅仅依靠《归园田居》这一首诗还略显单薄,故为了实现在“探究诗人形象”这一教学环节的有效性,我通过一番比较之后选择《饮酒》组诗里的第五首作为课文的互补,通过朗读、赏析《饮酒》(其五),抓住“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以及句中“心远”“悠然”这两个词的玩味,结合课文里的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来让学生感受这是一位坚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愿在自然田园中追求自我,守志安贫,淡泊名利的高洁之人。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能在学生心里留下关于我国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些许痕迹,能从陶渊明身上感受到一种人格的高尚,能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诱惑,时时想起“但使愿无违”,我愿足矣。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8《归园田居》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时的一组重要的诗歌作品,写于其“不为五斗米折腰”之后。厌倦了官场的繁缛礼节,迎来送往,向往山川田园的陶渊明,最终结束了时仕时隐的生活,选择在挚爱的田园中度过余年。
《归园田居(其一)》更是清楚地告诉读者——他要回家。于是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诗歌本身的特点,上课时紧扣一个“归”字来预设问题,从“归”来鉴赏诗人的情感,体会他的精神追求。所以我提出四个问题:“缘何归”、“归何方”、“从何归”、“归如何”在课堂上师生合作共同解决,并在中间穿插了陶渊明身世简介,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尤其是从“抓意象、辨角度、明白描”等入手去体会陶渊明笔下淡泊宁静的田园之美。领悟诗人对真实的追求与坚守,考到陶渊明的那份纯真、自然。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首先太过依赖于自己预设的问题,教条地只会按着多媒体的播放顺序上课,却忘了学生是活动的,他们的思想是与我不同步的,因此当学生的思想跳跃时,我却未能跟上他们的脚步,有点手忙脚乱。
其次重点不够突出,在授课过程中喜欢面面俱到,导致重点不突出。为了“全”却失了“全”也是此堂课的最大的缺点。虽然我的教案写得密密麻麻,做的认真、仔细,学生也由于是赛教课更是积极努力的配合,尤其是连发言也努力猜测我预设的答案,让我的心不由的沉重。因为我和学生都缺少了对诗个性的解读。我们都参考了大量的资料,都被这些资料束缚的展不开自己的解读,让我们的想象与联想在限定的世界里游走,失去了“人”的魅力。
再次在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炼字与比喻、白描等写景角度时,我更没有充分地信任学生的能力,我怕他们基础差,不能说出我预想的答案而使课堂教学无法顺畅的进行。所以我掌握着整个课堂,依然重复着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老套路。这种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让这堂课看似滴水不漏,教学环节齐全却毫无生机。
写到这里,我不禁扪心自问:自己精心准备的教学设想难道就是要看到这样的局面?在他们点头的同时是否真的走进了诗歌的内容与情感,是否感同身受的领略到了诗人笔下那个恬静美丽的田园生活?是否知晓了“复得返自然”的“自然”二字在诗人心中的分量……
想到这些,我真的对于自己这堂失败的赛教课懊悔万分,明明是为了求“完美”,却上成了支离破碎,毫无亮点的一堂课。
课后说课、评课时,听着同僚给我提出的意见,我深深地明白了:诗歌教学切莫贪|“全”“多”。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能将这种求“全”却失“全”的做法戒掉,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因此,这堂课成了我教学路上的警钟,让我时时牢记自己在课堂上的位置,也让学生有更多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成了我课堂追求的目标。让自己多一份惊喜,少一点后悔吧!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9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深受“新课改”的影响,我也在积极努力地践行新课改理念。新课改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要在课前认真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并在课堂上起到主导性作用,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巧妙掌控课堂流程,促成教学生成,提高课堂效率。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的名篇,对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而高一学生对陶渊明是比较熟悉的,他们在初中学过很多陶渊明的作品,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饮酒(其五)》等等,所以理解诗歌主旨,把握诗人感情对于学生来说还是较容易的,于是我想把这首诗歌作为田园诗歌鉴赏的一个范例来讲,让学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从“炼字”的角度,通过分析意象特点及所运用的艺术手法,感受诗歌中田园风光美的意境,体会诗人借写景句抒发的情感。并且把“启发学生借陶渊明的生平经历思考人生的舍与得”作为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课堂教学思路较清晰,重点比较突出,流程也很顺畅。但作为一节年轻教师的公开课,由于经验不足,心理素质欠佳等原因,某些课堂上的不恰当处理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须做深刻反思,现具体归纳如下:
反思一:关于教学目标的完成这节课的预设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通过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方式“意象(艺术手法)——意境——感情”鉴赏诗歌的方法,重点分析诗歌中运用的艺术手法。二是从陶渊明的人生经历中感悟人生的“舍”与“得”。第一个目标是最主要的,课堂上也用了大量的时间来让学生讨论交流,从小组代表发言来看,学生掌握的情况还是不错的,但是由于在第一个目标上花了太多时间导致第二个目标完成地有些仓促。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重点诗句,而不是句句分析,做到合理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这样才能留下足够的时间来完成第二个教学目标。
反思二:关于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归园田居》上课时间为一课时,主要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探究能力,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但课堂的重点在鉴赏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鉴赏诗句和描绘整体画面对学生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如学生无法准确分析出诗句中的艺术手法,描绘画面可能顺序不当、想象不足或流于翻译诗句,不一定能鉴赏出田园风光的美,而教师由于经验不足,不能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合理的评价,尤其是针对一个学生对主旨的偏激理解没能够及时引导,而是置之不理,导致没有很好地促成教学生成。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10在这首诗里,我们所接触到的不是互不相关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的鸡鸣,而是由这些具体的景物构成的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11《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名篇,对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归园田居》是一首学生较为容易理解的诗歌,对于高一学生的学生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诗歌感受能力,但缺乏系统的诗歌鉴赏常识,所以高一诗歌教学不能像高二高三那样规范系统,必须根据高一学生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就教学效果来说,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立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它对于学生今后规范地鉴赏诗歌架起了一座桥梁。
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我在上课时紧扣一个“归”字展开,如为何归、从何归、归向何、归去何,从“归”来鉴赏诗人的情感,体会他的精神追求,《归园田居》上课时间为一课时,主要训练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间穿插知识回顾和对诗歌的反复朗读。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知识回顾、朗读、讨论等环节都能较好地进行,但课堂的重点在鉴赏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陶渊明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诗人,初中已学过《桃花源记》,学生对陶渊明的性格、诗歌风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设置了讨论环节,让他们就“陶渊明的归隐”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们讨论的很积极,看法很多,并且都能自圆其说。这个环节反映的效果比较好。整堂课上下来,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对于我抛出的每个问题都能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气氛很好,在时间上也掌握的刚好。
当然有些地方我还应该引导学生往更深层次去挖掘、去品味,今后我还要加强对这方面的学习和提高,学会更好的引导学生往深层次去思考去品味。
范例三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讲课初始,思路还是很清晰的,由“从何归”、“”为何归”、“归向何”问题引出。只是后来没预料到意外的情况,我也有些手忙脚乱,提问题时有无效问题的出现,在问题设置上也出现了漏洞。所以下次在备课时一定要认真准备,严格把关。
范例四《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篇,田园诗的典型代表,对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掌握鉴赏一般田园诗的方法是很重的篇目。但我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问题的处理引发了我的一些反思,归纳如下:第一,字词落实不到位。因为我的教学对象是普通班的学生,基础较为薄弱,所以,落实字词,注重基础知识很重要。第二,重点不够突出,新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往往喜欢面面俱到,导致重点不突出。我们应该认真执行新课改的要求,体现“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第三,《归园田居》作为陶渊明诗歌的名篇,同时是田园诗的代表作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限于本首诗,而应通过本首诗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会一般田园诗的鉴赏方法。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12《归园田居(其一)》是高中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的诗歌,也是陶渊明关于归隐田园生活五首诗歌的第一首,对了解陶渊明的思想和精神世界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高一的学生对于陶渊明已经很熟悉了,初中的时候学习过《桃花源记》、《饮酒(其五)》等等,所以对陶渊明的人生经历、思想以及诗歌风格已有一定的了解。
我把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主要设置为:多梯度诵读诗歌、赏析景色描写的诗句、感受陶渊明精神光辉这三个方面。整节课主要围绕诗眼“归”字展开,主要分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后如何”四个方面,其中“从何而归”、“归后如何”比较简单,“为何而归”中加入对陶渊明时隐时仕的探讨,“归向何处”中主要赏析田园风光的描绘。
在第一次备完课并且试讲以后,组长王老师悉心为我指点,因为这一首诗歌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且容易理解,所以整堂课比较平,没有突出重点。这节课的重点应放在田园风光的鉴赏上,在这部分最后可以让学生用优美的语言描绘画面或者加上方法指导。对于学生读的方面要充分,在听示范读的时候就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划分节奏、体会情感。最后一个问题我设置的是“如果你是陶渊明你会怎么做?他给了你什么启示?”在王老师的指导下,现在教学提倡情景式教学,于是这个问题换成了“如果你是陶渊明,现在又有一个出仕机会,你还会再去做官吗?”
经过磨课、修改过后,就到了公开课了,公开课上基本按照我设计的流程走,还算顺畅,但是讲完后我发现了自己存在许多问题。
第一,语言需要斟酌锤炼。语言所传达出来的魅力对于一堂课来说尤为重要,特别是语文课。特别是对于本节课,一节诗歌鉴赏课而言,更是需要优美流畅、打动人心的语言。但是由于准备时间比较匆忙,语言显得有些平淡和随意,没有展现出语文课的精彩之处,没有很好地用语言感染学生。所以,语言还需要好好锤炼和打磨。
第二,重点把握不太准确。我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了景物描写的特点上,并总结归纳了赏析景物描写的角度。但是总结景物描写角度放在这节课来讲并不是很好,容易出现讲不透的现象。这类方法总结其实放在散文中更佳,更容易让学生一下子就理解掌握。其实学生初中就学习过陶渊明的诗歌,那本节课就要让学生对陶渊明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这首诗其实很简单,如果学生对陶渊明的思想及地位有深刻的了解,这首诗自然是不讲自懂了。分析诗歌紧扣文本,《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归园系列的第一首,陶渊明此时究竟有没有想明白?有没有彻底放下?这个时候其实应该是还没有的,只是后来田园的生活让他越来越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最终彻底做到超脱。那学习这首诗,就可以和同系列的几首进行对比阅读,体会诗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思想感情。
第三,读没有体现梯度性。在诵读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齐读,读完纠正字音。然后播放示范朗读视频,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节奏和情感。最后再挑一个同学起来试着读读。被我选中的这位同学表现得很好,读的感情很充沛。但是我想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这几遍诵读并没有呈现出阶梯式上升的效果,没有很好地体现梯度性。诵读对于一首诗歌来说十分重要,要做到以读代讲,以读代练。对于让学生充分朗读方面,还需要不断地改进。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13摘要:高中阶段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又要求对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笔者把传统的创设情景法和现代化手段多媒体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方法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诗歌;陶渊明;想象力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名篇,对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我在上课时把“解读陶渊明的思想和感受陶渊明笔下的田园之美”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体会他的精神追求和美的意境,教学思路较清晰,重点比较突出,流程也很顺畅。但这节公开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处理引发了我的一些反思,归纳如下:
反思一:关于教学目标的设立
这节课的预设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解读陶渊明的思想;二是感受陶渊明笔下的田园之美。陶渊明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诗人,初中已学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和《饮酒》、《归园田居》其三等篇目,学生对陶渊明的性格、诗歌风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其思想还未深入理解。《归园田居》是一首学生较为容易理解的诗歌,对于高一学生的学生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诗歌感受能力,但对诗人形象还未能全方位认识,所以高一诗歌教学不能像高二高三那样规范系统,必须根据高一学生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基于这些考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解读陶渊明的思想”,就系统了解陶渊明其人来说,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立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为了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本节课设置了讨论环节,让他们就“陶渊明的思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笔者归纳总结,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
反思二:关于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归园田居》上课时间为一课时,主要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间穿插知识回顾和对诗歌的反复朗读。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知识回顾、朗读、讨论等环节都能较好地进行,但课堂的重点在鉴赏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鉴赏诗句和描绘整体画面对学生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如学生描绘画面可能顺序不当、想象不足或流于翻译诗句,不一定能鉴赏出田园风光的美,学生也很难把握诗人思想和诗歌意镜美,这些都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的。
教学方式是为课程目标服务的,课程目标是多元的,教学方式也不应该是单一的。不管在教学中采用哪一种教学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从而全面实现课程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并且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久而久之,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14作为语文的教育工作者都知道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也就是说语文其实要让学生今后能在他的人生路途中能够使用的一门学科。可是现在的语文教学,一套教材似乎就是学生们整个的语文世界。我们要在一个学期的时间里给学生灌输进去两本语文教材,学生们每天在字、词、句、段中打转,背诵、记忆,他们早已习惯呆在这种单调、无趣的语文世界里了,这和我们当前的教育形势有关。当今,我们的教育目标还仅仅只是停留在应付考试上,与考试无关的内容我们老师基本上不讲。难道学生们语文试卷上的高分就是我们所追求的“优质教育”呢?除了教材,语文课堂上就没有其它内容可讲了吗?把一篇课文“肢解”式的讲解,这就是语文课堂吗?只注重能力培养的语文教学就是完整的语文教学吗?学生完成了试卷上的题目,取得了让他自己和老师都满意的成绩就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体现吗?也许如此深远的问题,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可是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教一些更为实际的东西,比如今后的生活态度。
在面对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的时候,我预设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初步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二是解读陶渊明的思想。
先说第一个目标陶渊明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诗人,初中已学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和《饮酒》、《归园田居》(其三)等篇目,所以学生对陶渊明的性格、诗歌风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归园田居》(其一)是一首学生较为容易理解的诗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诗歌感受能力,但缺乏系统的诗歌鉴赏常识,所以必须根据高一学生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基于这些考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就教学效果来说,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立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它对于学生今后规范地鉴赏诗歌架起了一座桥梁。
重点要说第二个教学目标,解读陶渊明的思想。诗歌其实分为“归园”和“田居”两个部分。“归园”部分就是在突出陶渊明厌弃官场,渴望回归田园的心情。从而田居生活就更能把握作者的深层思想。“田居”部分要求学生准确抓住两个词“暧暧”和“依依”。从这两个字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将最朴实最自然地田园生活梦境化,诗意化。普通景在作者的眼中都是那么的与众不同,作者陶渊明是选择了诗意的生活。他不是一个浑身静穆的山野闲人,而是一个在心底里关心时政的、忧愤而痛苦的、不为时人所知所赏识的、用诗歌表达思考的严肃的思想家。他的思考是诗意的思考,他的情感表达是诗意的表达,他的人生是失意的,但他的生存态度、他的思考和表达,则都是诗意的,尽管这仅仅是一种忧愤、痛苦和寂寞的诗意,如今其诗意中的这种淡泊因素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同,可以说,这是他千百载之后得以持续辉煌的一个重要原因。
课文上到这里,就要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了,我选择让学生思考今后打算如何找到自己的生活态度为了诗意的生活,这个话题会让还在校园中的学生一时之间很难有所感触,我在此时补充了相关的信息如,当内心在都市的喧嚣里越来越浮躁,当心灵在职场倾轧之下挣扎得越来越疲累,当身影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熏风里离大自然越来越疏远时,不要忘记最本真的自己,要让自己学会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学会诗意的生活,我们躯体身体不必想陶渊明一样归隐山林,但是内心一定要懂得如何确定什么是自己真的想要的生活,不要为了追逐名利把快乐的自己,诗意的生活忘记。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15教学目标:
1.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2.讨论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与探究能力。
教学步骤:
《桃花源记》: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五柳先生传》:不慕荣利
《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小结陶渊明特点:志趣高尚 厌恶官场 乐于归隐
(一)朗读全诗,读出诗情(全班读、教师范读)
(二)研读诗歌,品味真情
以“归”字为核心研读全诗
1、为何而归?
性本爱丘山
守拙归园田
2、从何而归?(尘网、樊笼)
3、归向何处?
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是怎样的?
你最喜欢的诗句是什么?
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
要求:要素齐全,想象合理,描绘生动
4、归去如何?
鉴赏“复得返自然”,体会重回大自然的自在、自得、自乐之情。
(三)小结诗歌,回味归情
我们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从《归园田居》五首和《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不少于1000字)
【改写古诗归园田居】推荐阅读:
《归园田居》改写作文07-22
改写《赠汪伦》古诗改写作文300字11-26
古诗《游子吟》改写06-08
古诗改写游子吟11-10
古诗《春日偶成》改写作文06-14
立冬古诗改写作文指导08-22
作文 改写古诗《回乡偶书》11-07
古诗两首春晓、村居教案09-04
翠鸟改写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