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中的审美

2024-07-20

语文教育中的审美(10篇)

1.语文教育中的审美 篇一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许承宗

语文课主要向学生传授语言文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除此之外,它还是“兼有思想性的工具课”,也具有 审美教育功能。本文拟就语文教学中审美功能作一短论。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内容是丰富的。

(1)教材中的自然美。在自然界中,无论是荷塘月色的恬淡幽美、大好秋色的绚丽灿烂,还是长江三峡 和赤壁古战场的雄奇险峻,都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教材里关于自然环境的描写,因经作家的审美处理,比自 然美更精致、更完美、更细腻、更激动人心、更给人以美感。鲁彦在《听潮》中描写大海:“波浪轻轻吻着岩 石,象朦胧欲睡似的”。“大大小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也静静地恍惚入了睡乡。”“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 的眼睛,也象欲睡了。”作者紧扣一个“睡”字,写出了大海的柔美的情态。郦道远的《三峡》是一偏脍炙人 口的散文,作者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的语言,再现了巫峡的壮美。这些都显示 出大自然的迷人姿色,具有明显的美育内容,我们应该使学生在掌握字、词、句、篇知识的同时,领会祖国山 水的壮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教材中的社会生活美。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选进课本中的文艺作品,却比现实生活更典型、更集中,具有巨大的认识、欣赏和美感作用。因而教材中的文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美,对于人们的感染和 熏陶更强烈。《母亲》中塑造的母亲,纯真无邪,为传播革命真理,勇敢,无畏,大义凛然,为革命不惜牺牲 一切。《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所反映的志愿军的崇高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无疑地都在强烈地震动 着人们的心灵。又如《冯婉贞》、《唐睢不辱使命》等课文反映对侵略者的反抗,《变色龙》《连升三级》等 课文对趋炎附势、欺上压下的鞭挞,《巴黎圣母院》所反映敲钟人形“丑”而神“美”和《我的叔叔于勒》所 反映的菲利普夫妇的形“美”而神“丑”,等等。这些无不使学生在思想、感情、心灵上受到感染,产生喜怒、哀乐、爱憎等情绪,从而形成美丑、善恶、是非、得失的审美观念。

(3)教材中的艺术美。艺术美是自然美、社会生活美的集中表现,是语文教学美育因素的主要内容。就 语文教学特点看,艺术美应包括内容美与形式美,内容美即题材、思想、主题情节的美;形式美即语言、结构、艺术手法、风格的美。《雷电颂》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就是因为作品构思的奇特,借助自然界雷电 的磅礴气势,驰聘丰富的想象,以表现人物内心的愤怒,使情为景生,景为情活,达到情景和谐的地步;同时 写景内外交织、抒情腾挪有致,并运用排比句与叠词叠句,加强了语言的气势。《荷塘月色》之所以具有打动 人心的力量,就是因为文章有缜密精巧的构思,玲珑剔透的结构,质朴凝炼的语言,绵密真挚的情致,通篇洋 溢诗情画意。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再现这些美,自然会得到我们教学目的。

语文教材中有着如此丰富的美育内容,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审美能力呢?

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绪。学生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的,通过感知,形成表象。语文教师就是要用作品形象的可感性、直接性,抓住形象的分析,感情的熏染,运用生动优美的语 言向学生展开作品所描绘的生动画面,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感知美,热 爱美。如《济南的冬天》一课,教师要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条主线,紧扣着“山”和“水”,铺浓 一幅幅淡雅的工笔画,如小山摇篮图、雪霁晴峦美景图、空灵水晶图等。通过对一幅幅画面的讲述,使学生感 受到济南的暖冬慈善如娘亲,可爱似少女,清亮赛水晶。济南虽在北中国,冬天却非但没有一幅严酷的面孔,倒反是那么笑容可掬,“慈善”可亲。学生自然心有所感,情为所动。

其次,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绪之后,就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准确地理解美、欣赏美的能力。由于美的事物是由美的本质属性决定的,所以,要认识一个具体对象是美是丑,美多少,丑多 少,不仅要观察它的种种表象,更重要的是剖析它的内在本质。《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论外貌他是个丑 八怪,可是论心地呢?他纯真、善良,对女主人公爱慕至极,但他却不以自己的“丑”去惊扰“美”,最后力 图以自己的“丑”去捍卫“美”,以致为“美”而殉。这个敲钟人是个形丑而神美的典型。莫泊桑的小说《我 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他们星期天出游,都力图打扮得漂亮一些,有风度一些。他们的外貌也确实不 丑,但是,在对待于勒的态度上,则暴露了他们见利忘义、趋炎附势的丑恶灵魂。菲利普夫妇可算是形美而神 丑的典型。在莫泊桑的另一篇小说《项链》中,路瓦栽夫人则更是追求貌美的牺牲品,忽视对这一形象的正确 评价,就容易使学生对其向往奢华生活产生共鸣,对其在“舞台上”的成功表示羡慕,对其丢失项链表示惋惜。

再者,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了理解美、欣赏美的能力的同时,还要注意发展学生表达美的能 力。通过阅读、分析,学生加深了对作品的艺术美及作品再现的生活美、自然美的认识和理解,受到了美的感 染并和作者感情产生共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指导学生作文,运用语言文字去表现美的感受,由仿写、看图 写、缩写、扩写、改写,或自拟题目写,或由教师命题写。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 者”,我们要使学生成为写作的“乐之者”。

完成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重要任务的根本途径是:诱发情感--启发想象--引入意境--深化美感。

(1)诱发情感。文章不是无情物,任何体裁的文章都含有感情。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 者披衣以入情。”(《文心雕龙、知音》)在教学中要把这种感情化为学生的强烈的情绪活动。诱发学生的情 感应抓住作品的源头、趋向、起伏、强弱,用作者的感情去感动学生。同时还要研究从什么地方讲起学生最感 兴趣,最能打开他们的思路,也就是寻找激情点。以教《最后一课》为例,教学中应扣住“最后一课”这一艺 术构思的激情点进行诱发。“最后一课”共出现四次,第一次是小弗郎士进课堂以后,韩麦尔先生又柔和又严 肃地向学生说:“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他们上课了。”这里的“柔和”和“严肃”二词的情感内涵是丰富的,抓 住分析能充分揭示韩麦尔先生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之情。第二次是说上一句话后不久,韩先生又说:“今天是 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差不多同时说的两句的不同点,即多了一个定语“法语”,从这里可以领悟到韩麦尔 先生对法国人民被剥夺学习祖国语言权利的深沉而愤慨的心理。第三次是小弗郎士听了教师的讲话后,亡国之 恨、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懂得了“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这时,他的内心情感通过独白形式表达出来:“我 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第四次是表现在快结束时,小弗朗士内心独白:“啊,最后一课,我永远忘不了。”这 句话交织了爱和恨,是他在最后一课中的全部感受。这“最后一课”的每次出现,都可诱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课文中传发的爱国情与学生被激活的感情自然融洽到一起。在情感的共鸣波涛中,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增强 了能力,又受到了教育。

(2)启发想象。别林斯基说过:“在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因而语文教师的责任就 是在审美对象(课文)和学生的审美能力之间巧妙地建立联系,给学生开辟一条道路,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 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补充、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画面、形象、姿态、特性,让具体形象在 脑中“活”起来。如《陌上桑》里的罗敷,美在哪里呢?作者写道:“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在这里,罗敷究竟怎么美,一句也没 写,作者只是从美的效果来写。读者可以从这种美的效果无拘无束地想象人物有多美,可以用自己的生活经验 来自由地填补作品中的“空白”状态。又如某教师在教《石壕吏》时启发大家很好想象一下差役进村时的情景。一个学生说:“差役进村时一定是一幅气急败坏、恼羞成怒的腔调,疯狗般地咬人”。另一学生说:“差役 一进村,准是拼命地敲着一面破锣,声嘶力竭地叫嚷,张牙舞爪地搜索;老妇人面对着差役,一边诉说,一边 哭泣。”学生都讲得活灵活现。这样启发学生想象,比教师讲差役如何凶狠,效果要好得多。

(3)引入意境。文学作品一般都是在景物的传神写照中,自然地流露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这眼前景物的 传神写照,即是“境”;而其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就是“意”,这“情”与“景”是天衣无缝般的融合,就 构成了作品的艺术境界。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必须带领学生进入意境,不进入意境,就不可能有对美的感受,也就谈不上理解美、欣赏美、表达美了。如何引入意境呢?一靠提供视听直观和语言直观,教师或凭借有关 的音乐形象图画形象使学生产生广泛的联想和想象,进而理解教材的语言形象;或凭借自己的范读,使学生在 不知不觉中进入意境,唤起内心视象。二靠分析作品描绘的画面和形象。意境的创造依赖于作品中描绘的生活 画面及其形象,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作者描绘的景象再现出来,还要把那“难写之景”状在学生面前,把 不尽之意给以适当发挥。如《登鹳鹊楼》展示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雄伟的落日余辉下的黄河万里入海图;《沁 园春·雪》展示在我们眼前的是晴日映照时的分外妖娆的北国茫茫雪景。讲述这些课,要充分利用这些“景语 ”,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想象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画,从而自然地透过这一幅动人的画面,理解诗人所表达的 思想感情,也就是使学生能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物我两化。

(4)深化美感。仅让学生感知具体形象外露的、显而易见的美还是不够的。当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中所 描绘的一幅幅流动、多变的画面和鲜明生动的形象时,那只是对自然、社会、人物“外在美”的感受,要达到 深深的美感,还要揭示画面形象的“内在美”,深化学生的美感。如《海滨仲夏夜》描写的中心是海滨夏夜,作者抓住色彩和光亮的变化来写夏夜的优美。抓住沙滩、海水、海风、空气、天空来写出海滨的清新凉爽,这 只是表现在“外在美”;而作者歌颂的时代—一“我们许多许多父老兄弟们用宝贵的鲜血和头颅换来的自己的 时代”才是作品“内在的美”。由此而激发学生热爱社会、热爱新生活的感情。徐宏祖《游黄山记》中描绘了 黄山的高、路险、景奇的壮丽风光,表现了作品的“外在美”,而作者寻奇探胜,敢于历险履危的坚强意志和 惊人毅力以及从中显示出来的只有勇攀高峰才能看到奇景的道理,才是作品的内在美。这样,由感知形象外在 的美,到感知形象蕴蓄的美,步步深入,使他们心有所感,情为所动,从而更加热爱美、向往美、追求美、创 造美。

这些途径,是语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根本途径,它会帮助我们语文教师很好地完成教学中的美育任务。

综上所述,我们觉得,美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巨大的感人作用,语文教学贯穿审美教育,二者有机结合,可以使语文教学充满情趣,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这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心性,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必须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让美育之花在语文教学的园圃中结出丰硕的 成果。

2.语文教育中的审美 篇二

那么, 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呢?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再现形象, 培养学生敏锐的审美感知力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的, 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 审美也必须从感知开始。审美感知是审美活动的基础, 没有相应的审美感知能力, 就不能把握完整的审美形象。审美感知力就是人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各种审美特点的把握能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审美的主体———学生自觉加强对审美感觉器官的训练,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我们知道审美感知主要靠听和看, 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借助语言、实物、图片、声像等手段来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 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课文中的艺术美。

1. 加强朗读, 激发感知

朗读是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方式, 可以由教师范读或者布置学生动情“美读”, 要掌握并处理好轻重、快慢、停顿、韵律、语气等朗读技巧, 这是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重要手段。声情并茂的朗读往往具有艺术穿透力, 可以使得具有视觉特征的语言文字立体化, 变得鲜活起来, 转化为听觉艺术。富有节奏的朗读对学生的知觉和感觉有较强的冲击力。

如《壶口瀑布》是一篇很适合于朗读的文章, 当朗读到“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 其势如千军万马, 互相挤着、撞着, 推推搡搡, 前呼后拥, 撞向石壁, 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时, 学生眼前就会立即浮现出黄河滚滚的形象, 从而感受到壶口瀑布气势雄伟磅礴的壮美, 进入理想的艺术境界。

2. 利用多媒体, 强化感知

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可以将课文中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 这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

如戴望舒的《雨巷》是一首意境优美的抒情诗。上课时我运用多媒体播放《雨巷》 的配乐朗诵视频, 再现了课文的内容, 使无声的语言描写变成可感、动态的美丽画面。伴随着背景音乐《此生不再》柔和的乐韵, 那绵绵不尽的细雨、悠长寂寥的巷子、独自彷徨的“我”、古雅孤寂的油纸伞、美丽惆怅的丁香姑娘等画面便呈现在学生眼前, 再加上朗诵者徐涛那低沉感伤的声音, 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太美了! ”可见, 多媒体的巧妙使用, 可以使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音像语言和视像语言, 从而使学生的听觉、视觉受到强烈的刺激, 培养起审美感知能力。

二、创造具象, 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想象力

审美想象力是人类独具的一种高级思维品质, 是从审美感知走向审美鉴赏的桥梁和中介。如果说审美感知把我们引领到了一个个体的审美世界, 那么, 审美想象就使我们真正进入这个世界, 畅游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 领略这个世界的万种风情, 获得巨大的审美愉悦。审美想象是审美主体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 对作品的艺术形象进行审美再造的过程。它不仅可以使凝固的语言文字还原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还可以在另一片思维王国里创造性地填补作品中的艺术空白, 从而尽情地感受作品美的意境。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在审美对象和学生之间, 建立一条能够触发想象的审美联系, 给学生开辟审美想象的通道, 以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想象。

1. 图文转换, 驰骋想象

文学作品是以语言文字来创造形象的, 具有间接性的特点。教师应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美感经验,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 对课文形象给予补充丰富, 借有限景看到无限情。在教学中, 要实现文字符号的转换, 把抽象有限的文字符号转换成形象可感、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安排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或内容片段自行绘画。让学生借助于想象, 去再现课文的美, 显现于笔端, 这是培养审美想象力的一条途径。

如教陶渊明 的《归园田 居 ( 其一) 》时, 我让学生按照诗中文字的描述, 紧紧抓住景物的特征, 展开想象, 给这首诗画一幅插图。学生兴趣盎然, 纷纷画出了他们想象中的田园风光图。这是一个深化认识、再造想象的过程, 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

2. 读写结合, 发展想象

读写结合进行审美想象力训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依据课文实写内容, 引导学生想象具体之景, 并且加以描绘。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未尽之意, 进行续写练习。

如教泰戈尔的《职业》这篇课文时, 我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职业观, 展开想象的翅膀, 为课文续写一节诗。学生的续写可谓精彩纷呈。有的学生说愿意做一个画家, 用画笔描绘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有的学生说愿意做一个渔夫,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每天用渔网去撒播对生活的希望; 也有学生说愿意做一个铁匠, 挥动手中的铁锤, 打造自己的人生之路, 等等。可见, 这种练习不但丰富了读, 锻炼了写, 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审美创造意识, 发展了他们的审美想象力。

三、升华认识, 培养学生非凡的审美鉴赏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许多不容回避的问题, 如什么是美? 淡妆美还是浓妆美? 穿补丁衣服美不美? 松树、梅花、兰花美在哪里? ……诸如此类问题该如何理解。这就涉及审美鉴赏力的问题。审美鉴赏力是比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更高层次的审美活动。所谓审美鉴赏力是指审美者对审美对象欣赏和鉴别的能力。

中职语文教材所选的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名篇, 这些作品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美的风格, 如壶口瀑布的壮美, 天山的绮丽, 荷塘月色的恬静淡雅, 雨巷的凄清迷蒙, 等等。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利用对课文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分析和挖掘, 唤起学生情感, 调动学生想象,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1. 抓住美的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作家借助语言来描绘美丽的景象、美满的生活、美好的人生, 抒发美好的情愫。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抓住作品优美的语言进行品析、鉴赏, 让学生体味作品中所熔铸的美的形象、美的情感, 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具体细腻地描绘了一幅清新隽永、美不胜收的荷塘月色图,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心中淡淡的喜悦以及隐隐的哀愁, 而这种情感正是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写传达出来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 高处丛生的灌木, 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峭楞楞如鬼一般;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 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透过作者的语言, 一幅素淡朦胧、宁静和谐的荷塘月色图就会浮现于学生脑海中, 这正是美的语言产生的奇妙效果。

2. 抓住美的形象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 “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有主要地位。”美具有形象化的特点, 美和形象始终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离开了具体生动的形象, 美和美感就失去了依托。语文教材中的作品, 都是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来传情达意的。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鉴别和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领悟作品的人物美, 特别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

例如《一碗清汤荞麦面》中的老板夫妇, 当母子三人在大年夜来北海亭面馆吃清汤荞麦面时, 老板夫妇并没有轻视这三个母子, 而是热情、善良地帮助他们, 给予他们温暖、尊重、祝福、鼓励, 在老板夫妇身上体现出人情美、人性美。

又如《我的母 亲》中的母 子情, 《绝品》中的朋友情, 《那一年, 面包飘香》中的师生情, 都是通过丰满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因此, 教师必须引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紧紧抓住人物形象, 并深刻地体会其所表现出来的感情, 细心品味, 反复揣摩, 这样学生必定能作出富有感情的审美评价, 使审美鉴赏更上一个新的高度。

3. 抓住美的意境

意境是指作品中的客观景象与作家强烈的主观感情的和谐统一, 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都有“言有尽而意不尽, 意有尽而情不尽”的优美意境。那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作品的意境中去探索其深意呢? 这要靠想象、联想。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想象、联想的翅膀, 去理解作品中那“言外之意”的意境。

例如苏轼《念奴娇·赤壁 怀古》中的“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给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学生读着这样雄伟的诗句, 感受到的不仅是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奇景色, 还会在脑海里浮现出一条历史人物的丰满画廊, 进而联想到诗人把江水浪花和千古风流人物交织在一起, 慨叹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生的短暂。在这里诗人运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创造了一个深沉、旷远的优美意境, 学生借助想象、联想就能进一步鉴赏到诗句的意境美。

总而言之, 探讨语文教学中美的规律, 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是中职语文教师的使命。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 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掘教材中美的闪光点,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想象力、鉴赏力, 从而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尼采说过: “从你的脚下深掘下去, 必定有涌泉喷出。”让我们共同掘进, 让语文审美的清泉汩汩而出, 流进我们的语文课堂, 流向语文教育的大千世界, 流入学生的纯洁心田吧!

参考文献

[1]孙玉丽.教育管理审美价值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6.

[2]王蓉.试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 2009 (01) .

3.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三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审美能力

美育即审美教育,美感教育。美育思想可以追溯到很早的年代。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十分重视审美教育,对美育的任务和作用就有过精辟论述。中国的孔子将“乐”列为学校教育科目“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一种,并对其多种社会功能作过详细分析。20世纪初,我国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主张通过美育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高尚纯洁的习惯。由此可见,古今中外对美育的高度重视。

谨此,遵循素质教育观,我就语文教学与美育目标的相辅相成、密切相关的联系,试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一点体会。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发现我们古老文化蕴含的独特美质。

一、 体悟汉字汉语独特的美质

汉字是表意文字,许多汉字至今仍保留着以形表象的某些痕迹,至于会文合意则更是汉字智慧的明证,高中时代学生已经接触过一定的造字法知识,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引导他们分析造字原理,辅助对句章的理解,领会作品的美学特质,应当是自然合理的。例如“铁骑突出刀枪鸣”,一个“突”字,表现力极强。“突”为会意字,上穴下犬,犬从洞穴中奔突而出,给人以“迅犯突兀”的感觉。白居易用“铁骑突出”描写音乐有暂歇到突然暴发的情景,形象生动,扣人心弦。作文中常出现的“国字脸”、“川字纹”、“品字梁”等则是直接利用汉字进行描摹,简洁而通俗。此外,拆字解文,析画寄意,是古今文艺家们惯用的手法,引导学生进行响应的审美体验,有利于培养他们对汉字审美意义的理解。汉语书面语是建立在语素文字基础上的非形态语言,大量的双音词和四字成语使汉语天然具有一种整饬之美。如“浑浑沌沌”、“疏疏落落”(《故都的秋》);“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谏太宗十思疏》),加之,汉语口语讲究四声错杂搭配,语句结构有明显的韵律化倾向,这就使得对文章特别是文言诗文的有声朗读成为一种“唱读艺术”的精彩表演,具有自然而然、声情并茂的音乐美。美文需美读,在朗读教学中强化汉语特点的体悟,入情入声地读出作品丰厚的审美意蕴,就能达到以简驭繁的教学效果。另外,利用汉语音节的整饬性,可以多让学生接触骈文偶句,同时欣赏那些骈散交错的佳作,这样汉语的节奏美和建筑美就能在学生的心理深层潜移默化,成为他们自身的母语文化积淀。

二、 领会山川河岳蕴含的哲理美

黑格尔在认为“美是理念”的同时,认为“理念最浅近的客观存在就是自然”(《美学》)。自然形态是丰富多彩的,它们本身具有观赏价值,让人感受到宇宙的浩淼和造化的奇妙,让人由热爱河山到热爱祖国。不过对于大学语文的教学来说,还应当提高一个层次。我们知道,反映到作品中的自然形态已经是经过作家选择加工过,并寄托一定情感、寓示一定哲理的“人化自然”了。对于这人化了的自然,仅仅就景赏景、就物论物是不够的,应当揭示它们包含的主观成分。古人就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因此我们要带领同学去领悟和品赏自然景物中所含孕的理趣和情趣。山之阳刚,水之阴柔,山之坚定,水之善变,大化无形,大变无声,物我交融,浑然一体。自然之化育与人类之智慧相通。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正所谓见微知著,“由一滴水看太阳的光辉”正所谓以小见大。人类洞幽察微之知常常得益于大自然这位良师的教诲。

三、 感受古圣今贤的人格美

人格美是社会美的核心。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而人是生活的主人和主宰。课本人物的形象包括两个方面——作品人物形象和作者形象,一般说来前者是语文审美教学的重点。过去我们过分强调狭隘的政治性,看重革命先烈的事迹介绍而忽略“文化人物”的推介评赏。其实,千百年来给中华民族乃至人类文化贡献出灿烂成就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他们各以自己的特殊形象哺育着华夏儿女的文化良知、心灵品格和美学理想。例如,设馆授徒的孔子,放飞身心的老庄,江畔行吟的屈原,傲视王侯的李白,忧国忧民的杜甫、范仲淹,怒发冲冠的岳飞,渴望祖国统一的陆游,假托狐鬼故事以醒世人的蒲松龄……甚至遁入桃源的五柳先生、放旷豁达的东坡居士、淡入松竹的王摩诘等,也从不同侧面昭示另一层面的人生理想,折射人性的温暖,他们身上所表达的审美理念是主流审美观的必要补充。强调人格美的同时,也不妨结合艺术美和思想美进行深化。例如,小学、中学教学较侧重于政治性的人格教育,那么大学则可以向更深处推进。例如花木兰,过去强调的是深明大义、刚毅勇敢,现在似乎可以强调她女扮男装所带来的形象的英俊潇洒之美,和由此形成的故事的传奇之美。再深入一步,则可以分析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形象的美化,仍须沿用男性化标准的内在心理机制和社会机制。从文化心理上让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在我国文学艺术特别是民间文艺中,女扮男装多是正面形象,而男做女腔则是反面角色?

四、 认识山河大地的自然美

大自然既是人类劳动的对象,也是人类审美的对象,它为文学艺术提供了无比丰富的写作素材。语文教材中的记叙文、散文、诗歌、小说等体裁中有不少关于自然环境的生动描写,比如:《雨中登泰山》、《荷塘月色》、《沁园春·雪》、《幽深秀丽的巫峡》等。这些通过描绘表现出来的自然景观,是经过作家的审美而创造出来的,它比单纯以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形式取胜的现实自然美更为精致、细腻、完美,因而更富有感染力。这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的:“自然界的美的事物,只有作为人的一种暗示才有美的意义。”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这些自然美,这不仅可以使他们开拓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性情,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操。

五、 体会崇高圣洁的社会美

社会美又称社会生活美(现实美),它包含两种基本方式:扬美与抑丑,即对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的歌颂、扶持和对假、恶、丑的揭露、抨击。语文教学中,社会美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公德是最突出的表现。古往今来,有多少爱国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而英勇斗争,甚至为之献身,他们的爱国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豪感、自尊心,以立志振兴中华、投身现代化建设有着巨大的作用。具有以上代表性的范文有《开拓中国的现代化》、《李肇星义正词严驳“铁嘴”》、《军刀》、《微型作品两篇》,谢翱的《登西台恸哭记》。

总之,大学的语文美育,应有一定的理性深度和文化浓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实施美育要注意把握好三个主要环节:

1.注重学科知识目标与美育目标的兼顾,注重课内知识与社会生活、学生心理的联系

语文教学中美育的目的,是通过每一篇课文或每一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来具体实现的。教师在钻研教材备课的同时,还应该发现课文中所包含的美的因素。以课外阅读作品《听潮》为例,如果单从语文训练着眼,目的仅就是:“学习本文抓住景物变化的特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绘声绘色地描写景物的写法。领会作者热爱大海的雄壮美,赞颂大海的伟大力量的感情。”如果我们进一步从美育的角度着眼,除了上述所确定的目的之外,我们还可以确定“情景交融、刚柔相济的美的意境和语言富有韵律美的特点,欣赏用文字所塑声音的形象”,更从作者的思想情感中启迪学生对健康情操的感悟、认同与深化认识。这样,通过教学,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美的体验,还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愿望,使德育、智育、美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以“身教”为本,用美的仪表、教态、语言以及责任心,让整个教学过程洋溢美的内涵,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受、达成美育的目标

常言道“为人师表”,一个好的教师,是学生的表率与楷模,甚至可以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事实证明:一个成功教师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往往大于他们的父母。为此,美育功能必须从教师本身去体现。健康的仪表、充沛的活力、美好的教态与优雅的语言,循循善诱的耐心与一丝不苟的责任心,高尚的情操与良好师德必定在课堂上、学校中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以良好的师德、全面的技能,处处表现美的内涵,是每一教师,尤其语文教师锲而不舍的发展方向。

3.综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有的放矢地融汇、渗透到“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当中,让语文教学与美育目标得以全方位实施

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朗读法、分析法、讨论法、表达法等。每一篇课文的主要特点是用文字来再塑声音的形象,是一篇难得的朗读课文。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如此,课文中的语言、情节才能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读者和作者的感悟才能交融在一起,这时美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分析法”、“讨论法”、“表达法”等可以促成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可以充分融合社会生活、思想认识的广阔天地,实现学科知识—美育目标—素质教育的联系与拓展。再者,语文知识在社会生活中无处不用,也可以说终生学习、提高、应用知识绝不能局限于语文教学有限的课堂时空之中,必须全方位融汇至学生学习的各个领域。如班会活动、实习、班级管理等等“第二课堂”活动,才是充分显现语文知识应用与美育功能的广阔时空。因此,语文教师应通观全局,密切与专业课教师、班主任老师、学生会干部的联系、沟通,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生活中对语文知识应用与美育目标实施的每一需要,真正充实体现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与美育效应。

综上所述,美育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体现。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着丰富的内容和独有的特点,它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综合素质的有序达成。目前,日益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青年成长创造了新的社会物质基础和文化条件,美已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作为素质教育一个组成部分的审美教育,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造就和培养一代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师无论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要重视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4.声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论文 篇四

一、在音乐赏析中进行审美教育渗透

众所周知,良好的气息调节能力是优秀唱功的必备要素之一。在唱歌的过程中自如的调节气息是成功的歌唱家必须具备的素质,然而合理的调节气息并不容易。要想真正的学好声乐,就需要通过跑步等方式增加自己的肺活量。但是发声练习的过程冗长枯燥,需要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在选择练习歌曲时,不要故意挑选那些高难度的曲子,从简单的歌曲出发,多多训练。在每次演唱一首新的歌曲之前,必须对这首歌曲进行深入的了解,包括其年代背景、创作动机和整体结构等,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曲子进行适当的调整,这就非常考验演唱者的审美能力。教师可以在声乐教学中引用一些有价值的、深受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以这些流行音乐为审美教学案例,对学生的审美学习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音乐审美观的培养并不仅仅局限于形式和艺术方面,它还包括了自然、社会方面。这几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艺术美依附于现实形式而存在,形式美通过艺术来展现。此外,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个人审美观的形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优秀的道德修养和良好的行为作风有利于正确审美观的养成。所以要把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形成美好高尚的情操。

二、在声乐表演中升华审美教育

音乐本身是抽象并且很难准确捕捉的,大多数通过表演的方式传达给观众。在表演过程中,声音的表现能力很重要,然而乐器的配合也是重中之重。合适的.乐器伴奏衬托歌唱者的声音,也能将整个表演推上高潮。所以乐器教学也是声乐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爱好和特长,引导他们掌握乐器表演技巧,让学生学会如何增强自己表演的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另外,提高表演者自身的艺术修养也是培养音乐审美的一种重要方式。所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向学生灌输内外兼修的思想,给他们在艺术修养的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使学生的一举一动都透露出艺术之美。此外漂亮的服饰搭配也是一场音乐表演成功的前提,所以审美教育时一定要注重对学生服饰搭配方面知识的传授。好的声乐表演不仅要从听觉上征服观众,更要从视觉上给观众带来没得感受,这同时也是对艺术本身的尊重,也使歌剧更加深入人心。例如歌剧《图兰朵》,正因为表演者用各种艺术形式完美的演绎了这个故事,才为观众呈现了一部视听盛宴。

三、结语

5.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五

江苏高邮界首初中戴广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文学教育 培养学生

审美情趣 审美能力 审美人格

我们不能否定语文教学的技术性内容,如果学生没有基本掌握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教学的任务就会落空。但如果一味强调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而忽视了情感教育,从而导致语文学科人文价值的丢失,这更是语文教学的失败。许多专家学者颇有见地的提出“建国以来没有培养出杰出人才,原因之一就是目前的基础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审美人格的培养。”纵观中国历史上涌现出来的大师,无一不是超脱功利、富有情趣、心态乐观、生活简朴的人,即具有超越性的审美人格。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所以语文学科更要强调文学性,更要注重审美教育,重视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审美人格。

当下全国都在强调高效课堂教学,语文学科也不例外,但语文教学更有它自身的特点,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忽视人文教育,结合笔者自身教学的认知和经验,我认为中学语文教学要始终坚守审美教育,应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一、阅读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文学是人类情感的栖息地。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惊世骇俗,或雅俗共赏,或摇曳多姿,或高瞻深睿,都给人以无限的思考和想象,都折射出作家对美的追求和趋从。让学生亲近文学作品,不仅可以积累知识文化,而且是积累智慧、丰富情感、美化心灵的重要途径。中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大量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许多名家名篇千古传诵,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学营养。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让他们亲近文学、爱好文学、从阅读文学作品中找到乐趣,得到熏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我在教范仲淹的散文《岳阳楼记》和杜甫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除了按诗歌、散文的文体特点进行讲析外,着重对这两位历史人物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进行深入探索,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范仲淹从朝廷被贬到地方后,不抱怨,不消沉,心中仍为大宋天下忧虑,为劳苦百姓着想,才会在文中吟诵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抒发了远大政治理想。杜甫饱受战乱之苦,一路颠沛流离,来到成都后,在亲朋好友帮助下盖了两间茅屋,才籍以安身。谁知一场秋风吹翻茅屋,卷走了茅草,雨漏风冷,彻夜难眠,但杜甫也没有怨天尤人,悲叹命苦,而是由已推人,想到天下寒士。他吟诵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心声,这是何等博大的胸襟,何等崇高的境界。从课文审美教学的探索中,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心灵的美好,什么是境界的崇高,什么是人格力量的伟大。

除了学习课本上文学作品,还要引导学生阅读大量课外文学作品,教师列出阅读书目,向学生有目的的推荐优秀文学作品。让他们在广泛阅读优秀文学作品中,自觉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运用文学体裁,训练学生的审美能力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文学作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皆有选用。充分运用这些不同类型的文学体裁,对训练学生学会审美,提高审美能力是大有帮助的。实践证明,文学作品教学的审美功效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是无语伦比的。

对古诗词教学,就要着重教会学生如何鉴赏诗歌,品味诗词中音韵美、语言美和意境美。

如教学苏轼和辛弃疾的词,不仅要弄清典故,理解词句含义,而且要着重把握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悟他们要“建功立业杀敌报国”远大抱负,领悟诗人在词中高深意境。

教学小说,要把握小说的要素,读出美感。如何欣赏品读小说,首先要教会学生理清故事情节,体会构思技巧之美,其次是学会分析人物形象,领略小说主题之美,再次品读环境描写,感受环境和谐之美。如教茹志娟的经典小说《百合花》时,就重点扣住人物分析和细节描写展开探究。小战士可爱、高尚、体现借被时的腼腆,救人时的勇敢这些细节描写上。新媳妇的淳朴,无私,体现在借出结婚嫁妆唯一的被子和为小战士补衣,最后献出被子的细节上。小说以小见大,表现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这一重大主题,学生从品读中感受到主人公心灵之美,从审美过程中思想受到了陶冶和熏陶。

不同的文学体裁有不同的特征。教学中都可以将他们作为载体进行审美教育,优秀的小说、诗歌、散文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审美过程,教师要把握好审美视角,唤起学生对美的感受与追求,不断提高他们的赏析水平和审美能力。

三、指导文学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人格

文学教育具有审美功能,它来自于文学作品的审美特性。文学作品教学的审美功能便是在审美欣赏和审美创作中,培养人的审美能力,领悟审美境界,陶冶人的情操,实现和谐人格的构建。

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阅读品赏文学作品,还应该指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让他们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思想得到升华,人格得以健全。

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名叫徐悦。刚接触时发现她心理不够健康,只看到社会阴暗面,而不看社会主流。她经常在作文

中写出一些愤世嫉俗,怨天尤人的话,后来我多次与她交流思想,促膝谈心,帮助她端正认识,并推荐几部优秀文学作品让她阅读,每部书读后写出读书心得,再与之交流,帮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有意识指导她进行文学创作,一步步引导她塑造审美人格。后来她创作的小小说《纸童》先在《初中生世界》发表,后又被文学刊物《珠湖》“小说天地”栏目转载,并受到中国作协会员著名小说家王树兴先生好评,现在百度网等好几家网站转载,有数万人点击阅读。一篇小小说不仅反映她写作技巧日渐成熟,而且也表明她审美人格的逐步完善过程。

近几年来,我兼任学校甓湖文学社指导老师,用心指导学生文学创作,有目的培养学生的审美人格。我们常用“请进来”和“走出去”方法开展文学活动,每年邀请省市作家举办一次文学讲座,每学期带领学生走进社会、企业、农村、风景区开展一次采风活动,让学生与社会,自然亲密接触。近几年来甓湖文学社成员先后在《初中生世界》、《中学生报》、《全国优秀作文选》、《珠湖》、《都市风》、《高邮日报》等省市级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100多篇。在江苏省中学生作文大赛中数十人获奖,其中张琳参加省现场作文决赛获一等奖,在全国校园文学大赛中有二十多人荣获一、二、三等奖,在其他征文大赛中有数十人次获奖。文学社在不断发展壮大,文学新人也在不断茁壮成长。

6.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六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是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内容之一,需要各学科教师共同努力。下面谈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体会。 1、在语文教学中,注意传授美育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一种善于在生活、自然、艺术中发现美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一种感觉上的能力,而且是一种对美的本质的认识能力。一个人的审美能力与其美学理论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美学理论水平高,审美能力就强。现在学生审美能力总体水平不高,有必要在学校普及美学理论知识。诚然,美学知识的教学主要由美育学科的教师来承担,但其他学科的教师也有这个责任,应该为普及美学知识作出贡献。而且美育和德育、智育有互相促进的`作用。在学科教学中传授美育知识并不影响本学科的学习。语文学科历来提倡与美育相结合,在语文教学中传授美育知识是必要的、可行的。 在语文教学中,以何种形式传授美学知识呢?在卫生部颁发的专业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通过优秀作品的教学,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和品德熏陶,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途径是范文的学习,传授美学理论知识也要通过范文的学习来传授。然而,语文课毕竟不是美育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寻找最佳的切人点、适当地讲授美学理论知识。 2、利用课文内容进行人格美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人格是一个人的根本之格,人格美能唤起人类最珍贵的感情――敬重;能化为强大的道德力量,激人向上。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正是确立人生价值观时期,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人格美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语文课文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人格美育资源,语文教师可通过课文内容进行人格美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 教师利用课文内容进行人格美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时,要遵循美育的规律,按照审美活动的心理过程进行诱导,才能收到良好的美育效果,忽视了这一点,那是德育而不是美育。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设计好教学程序,上课时注意观察学生的情感反应,适时诱导学生感受人格美。 2、利用课文体裁、语体进行形式美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形式相对于内容而言。在这里指文章思想内容的表现方式,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形式美是文章的外在美。进行形式美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审美能力。语文课文在体裁和语体运用上,蕴含着各种不同的形式美资源。例如:记叙文中的形象美,说明文中的科技美,议论文中的思辨美,应用文中的庄重美,各具特色,是语文教师进行形式美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极好材料。在教学中,笔者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发掘发现形式美,再指导学生写作创造美的方式进行形式美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例如:卫生管理应用文的教学,一般人都认为应用文没有文学作品的形象和情感,难以进行美育。然而,笔者认为只要肯挖掘,就会发现美。应用文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形式美,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在讲应用文的结构时,笔者以图示的方式,把标题、正文、署名和日期图示出来,引导学生发现应用文结构的均衡美;从应用文表达方式、句式等语体特点上引导学生发现应用文的文雅美、简洁美;从公文的行文规则中引导学生发现并欣赏公文的庄重美等等。通过引导,学生发现了应用文的多种形式美,学得愉快,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获得了艺术享受。学生在感受了应用文的各种形式美后,都有一种创作欲,跃跃欲试。此时,教师就要适时地进行指导,由发现美过渡到创作美,把应用文理论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每讲完一个类型的应用文,及时让学生练习写作,鼓励学生发挥审美创造力,写出美文。由于

[1][2]

7.艺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篇七

马克思曾经说过:“社会的进步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在我国, 审美教育的先驱是蔡元培校长, 他指出:美育者, 应用美之理论于教育, 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审美可以在众多艺术领域让我们获得一种情感, 这些领域包括文学、音乐和美术等多方面。它实质上是对人类感性的开发, 是通过艺术作品引导人们进行健康的审美活动, 使人们建立一种以审美感情为核心的审美心理结构, 以培养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

在现实生活中, 很多人对教育的认知有偏差, 都认为德育和智育就是全面的教育了。其实这种思想是不正确的。我们说德育, 是培养学生为人处事的德行;智育是培养学生通过学专业开发智能。这两种培养与情感教育也是有一定的联系的, 但是作为情感教育的审美教育, 它们的教育目的和方法是无法全面实施和实现的, 审美教育对于艺术来说是无可替代的。

人的情感是最丰富最复杂的, 在人的心理素质中, 情感的重要性与理智是相同的,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理性和感性并存。感性是一个尚无确指的具有广泛意义的名称, 不同的视角可能对感性形成不同的认识。它是一种存在的关系, 是一种感觉和认识的关系, 人与美的共存是一个比美的感觉和认识与道德更本原的事实。人的各种心理因素都是通过感性来传达的, 它是心理活动的基础, 是美感形成的最终效应形态, 是体现人的精神世界丰富性的最突出的因素。在这种感性中, 它摆脱了我们对事物的片面感觉, 它使人的片面感觉成为全面的感觉, 贫乏的感觉成为丰富的感觉, 而达到了人与物的交流。审美教育能使人的情感理性化, 能提高人的情感质量和情感智商, 使人的心理结构完整化, 使学生对艺术的理解更丰富。

二、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审美教育能够激发思维, 启发人认识真理的智慧。通俗的说就是激发人的情感达到以美启真的效果。艺术是审美的主要对象, 它和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条道路。我们的前主席江泽民同志曾提出:“艺术和科学在很多方面可以相互交融, 通过艺术的手段表现科学发展和科学精神, 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 而且也可以增强人们的科学精神。”科学基本上是用抽象思维的方式认识世界, 而艺术基本上是用形象思维的方式认识世界, 但科学和艺术是息息相通的, 它们不可能孤立地生存和发展。二者有这样一个辩证关系。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 虽然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但如果没有逻辑思维的指导, 也难以理出条理;科学家从事发明创造, 无疑以逻辑思维为主, 可是若缺乏形象思维的熏陶, 必然会影响想象力的发挥。

三、审美教育促进创新思维

人的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而创新在艺术领域又是不可或缺的。一般认为, 与创新思维关联的方面主要体现在审美直觉能力和审美想象能力。直觉能力虽不涉及理性, 但理性却蕴涵在这种直觉能力之中, 这种审美直觉在中西方美学史上都有着极为丰富的思想论述。中国文化强调审美直觉在瞬间不假思索与事物的内在本质相通后创造主体的一种豁然贯通感。西方文化认为, 人的创造性思维形成不但需要逻辑思维更需要直觉。科学创造中那些超乎寻常的观点, 常常不是逻辑推理所得, 而是直觉所得。爱因斯坦说:“有时我感到是在正确的道路上, 可是不能说明自己的信心。”信心就是直觉的一部分, 这正说明了审美直觉对于艺术创新有多么重要。

四、审美教育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1. 审美教育的直接效果是陶冶人的情感, 使人的性格变得高尚优美。

它在艺术教育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音乐领域有这样的例子:我国古代伯牙学琴三载, 技术全部学到, 但只有在海上“移情”之后, 琴艺才大进, 写出《水仙操》, 流芳百世。这就是因为审美教育培养了人们高尚的风趣和情操, 反过来会促进人们的艺术才能的发展。法国作曲家别尔通说:“艺术中第一美质在于思想, 而第二美质在于选择用以表达思想的表现手段, 但只有这两种品质的结合才能创造出艺术作品。”一个人只有首先具备高尚的风趣和情操, 才可能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 表达出艺术的审美情感。

2.“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 没有其它的途径”, 席勒曾如是说。

的确, 欲达到人格的完善, 必须实现从感性人向理性人的转变。审美教育正是用美的观念和美的法则来培养人的, 以使人具有完美的人格。艺术类学生需要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 是否善于表达自己, 善于发现自己和利用自己的优势。审美教育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更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能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审美教育, 学生可以获得表达创新的经验, 丰富自我表达的内涵, 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并增强情感交流和人际沟通的能力, 从而把现实和思想融合起来, 从艺术上表现出来。

3. 艺术教育中的审美的产生过程并不必然的由技术手段决定。

原始人类在洞穴内作画, 技术手段何其简陋, 而并没有影响其审美情感的表现。过分强调技术甚至装备的教育思想不可取。审美情感作为艺术教育的核心恰恰体现了美育的思想, 所以美育的实现正是艺术教育中审美情感得到表现的结果。

五、现阶段审美教育的不足

1. 学生是富有情感的审美独立体, 有着自己学习、生活的经历和个性品质。

审美活动中因教师过多地将自身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志强加于学生, 导致学生的思维退化、个性差异的减弱, 更无从再谈创造力的培养。

2. 审美教育中过于迎合大众的审美心理, 会让学生的眼光仅仅注意公认的标准, 而忽视了事物或艺术品的个性特征。

这样的审美使审美主体心理无形中受到“标准”的约束, 而对自我的独特审美观念加以否定, 这必将导致审美结果的单一性, 从而抹杀人性的自由, 最终的结果是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3. 情感是人们精神活动中最基本的, 也是最高级的, 美好的情感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高尚的审美观。

而现阶段的艺术教育最欠缺的是对作品的情感体验, 美术欣赏教学过多注重形式, 而忽视教学目标的真正实现。审美活动中如缺乏对作品的情感体验, 学生的心灵就得不到应有熏陶, 审美活动就失去其主要的教育功能。

4. 学校在审美教育过程中缺少参与社会的具体而实在的活动。

有些学校的领导观念陈旧, 素质教育仅有口号, 没有行动;只看成绩, 不看能力。更有一些学校为了确保学生绝对安全, 不安排任何形式的校外活动, 将学生封闭起来, 与社会隔绝, 这势必影响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度, 影响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形成。

审美教育中的问题的产生, 有客观原因, 有人为因素, 但无论如何, 学校教育始终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 教师要提高认识, 切实转变观念,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律。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 审美教育才能真正实现让学生懂得分析美、判断美、理解美和创造美。

六、加强审美教育的对策与措施

审美教育的目的:审美心理的建构、人性的完整与自由的实现, 这就是艺术教育中审美教育的实质, 亦是终极目的。依据实质和目的, 我简单的罗列一下我的意见。

1. 情感的培养。

一个具有敏感的审美情感的人, 内心世界将是丰富多彩的。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 只有脱去俗念, 坦率性情才会有丰富的情感。因此我们要让大学生在美的愉悦和享受中使心灵得以净化, 道德情操得以陶冶、锻炼, 在潜移默化中不断丰富自身的情感世界。

2. 感知能力的培养。

当代大学生要在亲身体验和感受现实世界中培养自己敏锐的心灵, 去感受美的形式。艺术家所见到的自然, 不同于普通人所见到的自然, 因为艺术家的感受, 能在事物外表之下体会内在的真实。就是这个道理。

3. 理解力的培养。

理解力不是天生的, 它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 多观摩艺术作品, 熟能生巧, 在艺术的渲染下, 审美理解力会逐步提升, 只有具备了理解领悟能力, 审美活动才能转化为更高的智慧境界。

4. 想象力的培养。

人自身的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审美想象力的培养, 来源于丰富的审美经验。大学生要借助各种艺术形式在审美实践中培养自己对于美的体验和回味。

5. 艺术教育观的培养。

在实施艺术教育的过程中, 通过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参加艺术教育活动, 激发他们产生新的艺术体验和审美愉悦, 使他们的思想上升到新的精神境界, 性格得到熏陶, 情操得到升华,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克服重“技”轻“美”、重“技”轻“艺”的倾向, 树立以审美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艺术教育思想。

6. 实践活动的培养。

艺术社团为学生提供了挖掘艺术潜力、施展艺术才华的天地, 吸引了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踊跃参加。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审美活动, 并引导更多的学生参加由学生自己开展的群众性艺术教育活动。

七、小结

总而言之, 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 学校应该把审美教育摆在艺术教育的重要地位上, 要深刻认识到加强审美教育对于当前的艺术院校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我们只有不断地加强审美教育, 学习国际先进的审美理念和方法, 把这些理念和方法深入贯彻到艺术教育当中去, 才能确保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摘要:审美教育是一种心灵教育、人格教育、修养教育、精神境界教育。大学艺术教育应该充分重视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 可以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 提高人的境界。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方面, 对培养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审美教育,艺术教育,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朱立元.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杨曾宪.审美价值系统[M].人民文学.1998 (98)

[3]贺克.加强审美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M].大学教育科学.2003.1 (81)

[4]王健.大学生审美教育缺失原因及对策分析[K].教育时空.2007.03

[5]田世英.对普通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M].国高教研究.2004

[6]张英豪.高校艺术教育教学方法探究[M].艺术教育.2007.1

[7]李燕.公共艺术教育与火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M].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

8.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八

【关键词】审美教育 汉语教学 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9-0112-02

【Abstract】Aesthetic education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occupies a pivotal position, be regarded as the ideal aims of education and effective teaching, effective learning an important part. Teacher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edium of instruction i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has a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Chinese Teaching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can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the way the implementa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Key words】Aesthetic education Chinese teaching Ways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今天,素质教育已经广泛的被人们认识,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并越来越重视其作用。审美教育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此基础上,对于帮助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与思考,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其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此外,审美教育还能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开发学生的智力、鼓舞学生的学习激情、培养学生发现学习和生活当中的乐趣,给学生的思想以美的启迪。

在汉语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语文教学本身的艺术升华。所以,在汉语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汉语教学中,汉语的语音、语法;汉字的书写;课堂的内容无一不存在着美的元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的课堂导入和技法纯熟的课堂环节安排都能让学生徜徉在美的海洋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使其走向更高的审美境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习的效率,使学生体会到语言和文化的美。

那么对于汉语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把握技术性

作为一名汉语教师,要想上一堂完美的汉语课,必须要对课堂的结构做一番精心的设计。就像我的语文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一样:“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的结构,就像是一篇优秀的作文。”首先,我们要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在上课伊始便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整堂课充满了无限的激情和向往;然后是设计一个跌宕起伏的教学过程,这是一堂课的主要结构,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给予更多的精力;在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在教学内容之间各个部分的时间分配上、语言信息的详略把握上、教学节奏的快慢控制上以及多媒体视听设备的运用上一定要控制得当,做到有多有少、有快有慢、有详有略、有视有听,使学生完全陶醉于你的讲演中,全身心精力集中的沉浸在你的课堂之上。这样精心的设计课堂的环节,给教学活动穿上美的外衣,不仅适合学生,而且把教育和审美教育结合在一起,完美的把知识因素和非知识因素结合在一起,获得知识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双丰收。

二、控制灵活性

课堂气氛对于实施审美教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课堂气氛与实施审美教育的很多方面都有关系,比如课文的类型、教师的个人风格、学生的接受方式等。所以,要制造一些适合课文又适合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气氛。课堂气氛不是简单的对形式的要求,而是要时刻让学生感觉到其中的吸引力。课上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而课堂秩序仍然秩序井然,使学生在开心的气氛下学到知识、得到思想的启迪。教师和学生一起感受着审美教育的魅力。因为整节课的气氛不能一成不变,所以要求语文教师要随时调整,驾驭整堂课的教学气氛。只有让学生亲身参与,亲身实践,这样的一堂课才能完美地实施审美教育。其实做到这些不但不会耽误时间,而且还会收到意外的效果,长期这样做,学生的汉语水平会进步的很快,并且教学气氛会达到前所未有的积极效果。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风格在教学活动中发挥调节作用,比如有些教师的风格属于朴实型,那么教学过程中就根据教师的这一特点调节课堂气氛。

三、挖掘教材美

实施汉语教学最应该在教材挖掘上多下功夫。我国古代就有这样的思想,教师让学生被迫接受知识不如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自觉进行学习,通过挖掘教材中的美实施审美教育,利用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学习效率。会受到令人欣喜的成效,一篇课文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挖掘,这样才会将教材中的美充分展示给学生,使其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不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学习而是在兴趣的伴随下获得美的享受。

四、构建课堂框架

要将教材中最美的元素展现传授给学生,需要一定的方法,这就涉及到怎样展现的一个问题。如教师采用什么方法教和上课时间、环节怎样安排等等,这些元素以最完美的组合出现时审美教育的实施也就达到了最好的状态。汉语教师就是这个组合的工程师,教师用心准备好这个组合,审美教育才能更好更顺利的进行。我想构建课堂框架和拼魔方是一样的,都是要以一种最优的组合出现时才会最完美。完美的框架和教材内容的美结合在一起,能深层次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设计教师形象

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传授知识,解答疑问,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教学主导的地位。是学生心中知识和做人的师长、生活中的朋友,自然也是他们心里崇拜的偶像。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期间乃至以后影响都是极大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就被教师的知识底蕴所折服,而从心里产生崇拜感。这样可以得出,教师的形象,尤其是教师的内心品质美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直接和重要的。教师给学生以美的形象,自然会让学生感受到美,受到美的熏陶。

总而言之,汉语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因素,对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以及增强其辨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不能只把汉语看作是一门技能性非常强的工具性学科,一定要对其在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领会作品的布局美、语言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美等等,使其在愉悅的学习氛围中,接受美的熏陶,体会美的情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让人高兴的是国家对审美教育相当重视,出台了纲领性的文件。在1999年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个文件中在教育方针中列入了审美教育。正式的确认了审美教育的作用,提高了审美教育的地位。我相信汉语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前途一定是光芒四射的!

参考文献

1 何 立.美学与美育词典.学苑出版社,1999

2 袁鼎生.教育审美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九

[摘要]中学语文教师应当按照美学教育规律,指导学生到文学作品中去感受美、判断美、创造美,不断提高鉴赏能力,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首先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和挖掘美,其次教会学生感受和内化美,最终实现美感的升华。

[关键词]审美教育 文学形象 鉴赏能力 感受美 升华美

别林斯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占大多数,它们是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佳作。即使是议论文、说明文,也多是思想性、艺术性较强的上乘之作。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教材,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过程是学生对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艺术意境进行感受、体验、领悟、理解、玩味,得到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道德情操等方面教益的过程。语文教师在按照教学规律组织教学的同时,也应注意将美学教育规律渗透其中,指导学生去感受美、判断美、创造美,不断提高鉴赏能力,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热爱美好的生活,创造美好的生活。那么,怎样才能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给他们一双审美的眼睛呢?

一、开源引流挖掘美

从形式上看,诗歌的凝炼、含蓄、跳荡的“音乐美”,散文的清越、隽秀、玲珑的“神韵美”,戏剧的动作、对话(唱词)、背景组成的“冲突美”,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构成的“整体美”,都能勾起我们审美的冲动。还有议论文严谨的结构、缜密的论证,形成了透辟的“逻辑美”;说明文以时空过程为顺序表现的“建筑美”,都是美的天地。从内容上看,有的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美,有的歌颂英雄人物可歌可泣,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有的赞美了人与人之间诚实正直、友爱的高贵品质……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那体现形式美与内容美统一的关键的字、词、句,给学生造成一个个“美的闪现”。

荷塘的月色、泰山的红日、巍巍的中山陵、弯弯的石拱桥、滚滚的长江、滔滔的黄河,松树、白杨、梅花、茶花、麻雀、蜜蜂,鲁提辖、贾宝玉、崔莺莺、祥林嫂、周朴园、罗密欧……可谓大千世界,绚丽多彩,美不胜收。可以说,有文学就有美学,文同美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课本的讲授与审美教育千古绵延,力求做到和谐统一。

那么,究竟美在哪里?

(一)美在语言文字中。

文字是文学作品大厦的基石,在世界语林中,汉字的形、音、和表意功能是出类拔萃的。汉字的笔形来自图画,美如图画,所以我们自幼才采用“看图识字”的教学法。在书法家的笔下,汉字使人在视觉上获得美感,一笔一画都寄托着书者的情思,犹如人的品格,形成了它的笔画美、结构造型美、运动和谐美的特点,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汉语的音韵也是美。那些独立的音节,经由文学大师们的妙笔组合,发出美的节奏,回荡起美的旋律:或刚或柔,或高或低,或缓或急,错落有致,抑扬顿挫,如同音乐般优美动人。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是诗文词曲,总要象

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一句也不能随便对付……把它的滋味辨出来。”教学时,我们应当依凭文中的字、词、句,以简练、准确、形象的语言,启发点拨学生,揭示语言的结构美,使其对所学文章获得整体的美的感知。

(二)美在文学作品的形象、意境之中。

收入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大都堪称名篇佳作,可谓文质兼美。通过阅读,可以看到大千世界纷繁变化、绚丽多彩的生动画面,感受到人情之趣,激发想象,丰富情感,产生“移情”力量。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人先描绘了一幅“秋江月夜送客”的图画;枫叶红醉,荻花飘飘,秋风瑟瑟,悲凉的气氛衬托出“沉郁之美”,接着以较大篇幅描绘琵琶女高超精湛,出神入化的弹奏技艺和“如听仙乐耳暂明”的叫人欲喜欲悲、欲思欲泣的音乐效果,以诗句的形式尽情挥洒着“音乐美”。然后以枝叶巧生、虬枝盘旋的笔法铺设明暗相生的两条线索,忽分忽合,浓墨重彩地交织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点上,表现了较高层次的“人性美”。可以说:诗歌本身感人至深的契机也正在这儿。其实,催人思考的应在于是谁造成了诗人和歌女的悲剧。回答还是“封建制度”。诗作是从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朝政和民间生活的动荡不安),对那个造成这许多人间悲剧的制度提出强烈的控诉。

教师分析时,促使学生由自我感知,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达到认识上的理喻,完成对美文的鉴赏和品味。

二、潜移默化升华美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课本中的“美”,像珍珠一样撒落在教材的篇目、章节、词句里,附着在形象、意境和事理中。只有开启我们心灵的窗户,有意识、有目的、有方法地探寻、推敲,才能把这些珍珠用一条丝线串联起来,成为装点我们作文学习和日常生活的精美饰物。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受到美的熏陶,把美育内化为鉴赏能力,把对美的感受升华为自身的品质呢?

(一)妙语导入新课,创设美的氛围。

新课伊始,切忌一上讲台就板书课题,阅读讲析,教师不妨精心设计三、五句导语,创设一个美妙、和谐、新奇的气氛。这样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追求美感的欲望。

笔者在讲授《雨中登泰山》时,首先吟咏了杜甫的《望岳》;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时,先演唱了一段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在讲授《罗密欧与朱丽叶》时,给学生先放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片段;在讲授《琵琶行》时,先让学生听了一曲琵琶演奏的《高山流水》……总之,想尽一切办法创设美好意境,激起学生对陌生文章学习的乐知愿望,使一篇课文的学习有了良好的开端。

(二)声情并茂朗读,获得音韵美感。

朗读在语文教学进行美育渗透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朗读,尤其是教师的范读,是一种语言艺术。教师要在深刻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朗读技巧,处理好轻重、缓急、停顿、语气、韵律,使

用普通话有表情地朗读,哪怕是枯燥的说明文也要努力读出赵丹朗诵菜谱的韵味来。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如涓涓细流浸入心田,似绵绵春雨沁人心脾,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迅速进入形象思维,引发学生回忆、寻索、联想,唤起学生对文章形象的爱憎褒贬的审美判断。

其次,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个别、分组、分角色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进一步体味、鉴赏文中的形象美,达到美育自然渗透的目的。笔者在讲授话剧《雷雨》时,要求学生课前作好充分预习,弄清各角色身份,揣摩角色个性化的语言,在课堂上,我与五名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有表情、有动作地进行朗读,其余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展开想象,从而进入了审美教育的再创造阶段。

(三)品味文学形象,提高鉴赏能力。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人物、景象、场面、事态、环境等。形象无不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

人物形象是文学形象的核心,中学课文中的孔乙己、诸葛亮、屈原、窦娥、夏瑜、、、、、、这些活生生的典型人物形象都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褒贬。

中学课本中的环境描写表现出来的形象美,更是比比皆是。如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有蝉鸣、蜂嗡;有紫红、碧绿;有菜畦、井栏、、、、、、一片生机盎然,妙趣横生。王实甫笔下的“长亭送别”,开篇旦唱“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归”,写尽主人公心中多少落寞惆怅,离愁别绪。至于苏轼畅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情壮志,柳永低叹“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孤寂愁苦,自然是引人遐思无限,唏嘘万千。

感慨之余,学生定是情怀激荡,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感情,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卑微、平庸,从而强烈地要求净化自己的心灵,在学习上赶上、超越对象,最终达到升华美感的目的。

我们相信:有了美的心灵,岂能没有发现美的眼睛;有了发现美的眼睛,何愁不能发现美!

美,如果是春日里羞涩的花蕾,我们就作那煦暖的春阳、温润的春雨;

美,如果是晴空里灿烂的彩虹,我们就作那湛蓝的天幕、悠悠的白云。

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抓住教材中的美,让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从而以美的心灵去领悟美,以美的眼睛去发现美,以美的行动去创造美。

参考资料:《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周小山)

《高中生心理适应能力训练教程》(贾小波 李慧生)

《教育观念的革命》(刘良慧张先华)

《创新教育案例全书》(柳斌)

《美学基本原理》(刘叔成楼昔勇等)

10.语文教育中的审美 篇十

正阳小学陈春玲

利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极佳契机,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呢?

一、充分发掘小学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各种审美因素。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内容无处不在,俯拾皆是,90%以上的课文文质兼美,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有极其丰富的美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自然美。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写景状物的文章蕴含着自然美的因素。一是未经人工改造修饰的自然美,如《桂林山水》的山川景物美,《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美,《燕子》的生命活力美,《火烧云》的形色变化美等:二是经过人们加工改造的自然美,如《长城》的气势恢宏之美,《海滨小城》的清幽素朴之美,《颐和园》、《赵州桥》的劳动创造之美,《趵突泉》的神秘迷人之美等。

2、社会美。主要包括社会生活、进步思想的美,人的性格、精神的美。如《山间又响马铃声》的农村生活之美,《古井》的纯朴高深之美,《捞铁牛》的科学智慧之美,《挑山工》、《落花生》的哲理之美,《穷人》的诚朴善良之美,《罗盛教》、《黄继光》、《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我的战友邱少云》的献身精神之美,《詹天佑》的爱国思想之美等。还有一类课文,如《小珊迪》、《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小音乐家扬科》等,通过主人公及其美好愿望的毁灭,使读者产生同情、怜悯、悲愤的情感。在这一过程中贯穿着净化人的心灵,使人感情得以升华。再如《东郭先生和狼》一文,学生在逐步认清狼的凶残、狡诈(即“丑”)的本质过程中,在对狼的憎恨、蔑视中,在丑与美、善与恶的对比反差中,加深对真正美的理解。

3、艺术美。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是内容,形式俱佳的文学作品,为对学生进行文学艺术美的教育熏陶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原料”。如《翠鸟》的形象美《林海》的色彩美,《观潮》的声音美,《鸟的天堂》的动静美,《繁星》、《月光曲》的意境美,《记金华的双龙洞》的结构美。《白杨》、《种子的力》的寓意美。《养花》及古诗语言的音韵美、对称美。还有一些课文具有修辞美、情趣美、和谐美等。

以上所提三种“美”,往往是有机统一于一篇课文之中的,有时很难截然分开。如《林海》一文,就兼有大兴安岭的景色美,热爱祖国的思想美以及形态美、色彩美和语言的韵律美、节奏美等多种形态的美。《燕子》一文既具有生命活力美,又具有含蕴的内在美。小学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各种审美因素,是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内容的主要方面,是体现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学特质的主要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主要凭借和依据。教师教学时要充分发掘,认真领悟。

二、充分发挥老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用。

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施审美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凭借丰富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进入到课文所描绘的美的情境之中,充分感受

美。

引导学生入境的具体方法一般有:(1)导语入境法。新课伊始,教师便按古代小说“闲话少讲,言归正传”的作法设计好导语,尽快地引导学生的思想情绪进入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中来。(2)范读感染法。通过教师的表情朗读,把逻辑重点、高低语调、快慢节奏等表情朗读因素正确地体现出来,感染学生进入情境。(3)想象入境法,激活学生大脑皮层中的各种表象,启发他们设身处地想象,从而进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氛围。

如教学《梅雨潭》一文,教师可通过这样的语言引导学生入境:“浙江省温州地区瑞安具境内的梅雨潭,景色迷人,宛如若仙境,素有‘仙岩’之称。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方神奇明丽的山水。现在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此刻你来到了梅雨潭,会看到什么,会听到什么,会有什么感受呢?”先让学生结合彩图,根据课文内容,说出自己想象的内容和感受。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彩图,品词析句,观看亭子的“脸”,领略画面的“绿”聆听瀑布的“声”,瀑布的“色”,察看瀑布的“形”,探寻梅雨潭幽深美的意境。通过领会和想象梅雨亭的险峻,瀑布声响的雄浑,色彩的斑谰耀眼,形态的壮观及梅雨潭的幽深,从而把学生带进那幽美的意境,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梅雨潭的迷人之美,激发了情趣,陶冶了性情和思想。

2、引导学生发现美,提高学生对美的理解、认识、分析、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审美,培养他们审美能力。其主要途径有三:

(1)通过析词品句,欣赏课文的语言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是隐性的,是蕴含在语言文字叙述之中的,是美的内容与美语言的辩证统一。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活动,必须建立在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的基础上,即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领略到语言的内涵(语言的情趣,语言的简洁,语言的形式特点)整齐美和节奏美,语言的和谐,回环及多样统一,从而发现、感受生活中的美。

(2)通过分析篇章,理解课文的思想美。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为数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要引导学生去感受艺术形象美,就要分析人物的音容笑貌、服饰、身材等外在特征,使学生了解人物的外形美;要分析那些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行动、心理和语言,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学生体会人物的心灵美。对于这一类课文,在课堂中通过篇章教学,充分发掘其德育因素,理解人物的思想美,让学生心灵中树立典型人物的完美形象。

(3)通过加强朗读,体会课文情感美。

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学会以声传情,以情感人,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要把“目视”、“口读”与“心惟”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如教学《劳动最有滋味》一文时,可以扣住“硬正”一词,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一,“费用”对比:(1)课文中哪些地方告诉我们,作者过年的费用来得“硬正”?(“母亲在一入冬就必须积极劳动。”“姐姐和我也不闲着。”)(2)课文中哪些人家的过年费用来得不“硬”不“正”?(开当铺的“刘家”,放债的“孙家”)。二,“饺子”对比:(1)“刘家”、“孙家”饺子油多满,为什么不好吃?(2)“我家”的饺子菜多肉少,母亲为什么说“最好吃”?学生在比较分析中逐步明白:刘、孙两家饺子是靠剥削而得来的,“我们家”的饺子是全家人辛勤劳动得来的,来得硬正,因此最好吃,而且吃饺子时“胃里和心里一齐舒服。”进而发现、体会到其中所包蕴的劳动创造的美。

此外,教师的品德、气质、行为、仪表、语言,教师的教学设计、板书、教学结构、教学气氛等审美素质的具备程度,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教育活动中主体作用的发挥。

在让学生感受美的形象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诱发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审美教育最有效的因素是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教师的情感对学生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它仿佛是导体,把作者感情传导给学生;它又仿佛是火石,用自己的情感去碰撞学生的思想而燃烧起来,老师强烈的爱国心,教师对领袖、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在教学有关课文中流露出来,深深地感染学生,使语文教学达到文道结合的完美境界。

三、遵循形象化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发挥想象、联想、记忆的功能,逐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鉴赏、创造美的能力。采取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精心选择审美媒介,利用图画、多媒体、实物、模型和各种声音,激起学生的形象思维;

2、展现大自然,接触现实生活中蕴含美的物质表象,带领学生从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感受美;

3、激活储存于学生大脑的各种表象,借助语言文字,通过想象、联想、记忆,培养学生感受、理解、鉴赏等审美能力;

4、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表现美、创造美。

我们要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广阔的审美教育天地,借助感官获得的各种表象,根据语文学科特点,针对不同的课文,选择不同的美点,结合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启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情趣,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得到美的陶冶。

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施审美教育活动中强调师生性感的共同参与,双向交流。教师首先披文动情入境,全身心置于课堂之中,忘掉课外的喜怒哀乐,以美的表情,美的语言,把课文中的感情表现出来,才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濡染;学生也才随之动情入境,深化其对美的体验和理解。师生情感共同参与,双向交流相互感染,共同创造融洽和谐、富有美感的教学氛围,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重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从而达到与作者在感情上的共鸣,让语文教学与美达到和谐统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美的和谐

长春市绿园区正阳小学

上一篇:国家工商总局决定3月1日起停止企业年检下一篇:优秀的班主任工作心得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