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明清小说复习教案

2024-07-13

第19课 明清小说复习教案(精选10篇)

1.第19课 明清小说复习教案 篇一

第19课

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

课程标准:

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教学难点: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一、自主学习,了解本课的基本史实。

1.明中期海防松弛,倭患严重,年轻将领__________组建军队于1561年在________九战九捷,迅速荡平______境内的倭寇,后开赴广东和福建抗倭。到_________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2.明末,____________侵占我国台湾地区。_________年,郑成功率大军在高山族人民的帮助下包围了入侵的荷军,后打败殖民者。__________年,被殖民者盘踞了38年之久的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3.__________年和__________年,康熙帝两次出兵雅克萨,重创俄军;__________年,中俄两国在尼布楚签订第一个边界条约_________________。

二、构建知识体系,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三、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探究一:宝岛台湾——多灾多难的孩子

材料一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即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

——《台湾通志》 材料二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郑成功 《复台》

材料三

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除荷虏,一代英雄。

——郭沫若

材料四

2005年5月1日,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清华大学演讲时指出:“为了„台独‟认同日本人,不仅扭曲了历史,也否定了台湾人,既丢了根,又抛了本,所以是根本不对的。”

问题:1.材料一是郑成功写给荷兰总督信中的一段话,郑成功为什么说“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

2.郑成功能够收复台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郑成功收复台湾有什么意义呢?

4.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四,谈谈自古以来大陆与台湾的血肉关系,抨击少数“台独分子”“数典忘祖”的行为。

探究二:东南沿海的忧患

材料一

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岁华。

——《戚少保年谱耆编》

材料二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平波!

——戚继光 问题:

1、戚继光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出这些诗句的?

2、简述戚继光抗倭的概况

3、讨论戚继光抗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4、由材料,你能看出在戚继光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探究三:东北地区的抗争

材料一

雅克萨反击战形势图——北师版初中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107页)

材料二

外兴安岭以南、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以东至海的整个黑龙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的土地,全部属于中国;外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的地区,暂行存放,留待以后再议;两国人民持有护照者,可以过界往来互市;订约以前的逃人不必遣返,订约以后,两国不收逃犯。俄国人在雅克萨所建城障,应立即拆除,在此居住的俄国人,应全部迁回本土。

——中俄《尼布楚条约》

问题:

1、由材料一说说沙俄占领了我国哪些地区?产生了什么影响?

2、结合课本内容,谈谈面对沙俄的入侵,清政府做出了怎样的反应?结果如何?

3、材料三中,中俄《尼布楚条约》对中俄边界做出了哪些规定?由此请谈谈你对《尼布楚条约》的认识。

四、课堂检测

2.第19课 明清小说复习教案 篇二

1.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清帝国的更替,了解并归纳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过程与方法

通过查找明清建立和文字狱有关的资料,增强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比唐朝科举制度和明清科举制度的不同,培养生生合作交流的个人素质和比较、分析和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明清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通过分析专制统治的危害,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明清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分析明清加强专制统治措施所造成的影响。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幻灯片“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师:同学们,你们能不能从这几句诗中看出什么毛病? 生:(略)

(学生可以自由回答,老师提示学生从字面上去寻找)

师:可是,就是这几句诗却使清朝时的翰林院学士徐骏掉了头。当时,清朝统治者疑神疑鬼,捕风捉影,硬是认为徐骏诗中的“明”指明朝,“清”影射“清朝”,暗喻明朝重视人才,清朝不重视人才,说徐骏是怀念明朝,不满清朝。“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则指清朝统治者没有文化,为此,按“大不敬”“斩力决”将其文稿尽行烧毁,刚才讲时,发现学生们面露疑惑,怎么可能呢?不就是几句诗吗?怎么能如此牵强附会地和国家朝廷连起来?可这正式历史的真实,是清朝加强思想专制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第18课的重要内容。

第18课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板书)

一、明清帝国的更替(板书)

师:谈到明清的统治,我们首先要了解明清两朝是怎么建立的,好,现在大家请先看一段视频。从中找出有关的重要知识点。

播放幻灯片视频“明朝的建立”和“清朝的建立”,视频播放后,组织学生将课本的第一部分的相关知识点作上记号。

师:可以说,明清是中华帝国的晚期,那时封建社会日趋没落,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为加强对全国的控制,统治者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加强皇权,使专制注意中央集权的统治进一步巩固,说到加强皇权,其实古已有之。下面请几位同学带着老师和同学回忆下历代加强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的情况。哪位同学先来?

(教师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回忆总结历史上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统治的发展概况)生: 秦始皇:确立皇帝称号

建立三公等

汉武帝:推恩令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强化监察制度

隋唐: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度

宋: 杯酒释兵权

重文轻武

元:行省制度

师:那明清?事实上,到明清,这种专制主义集权制度已经发展到了颠峰,先给大家看一个故事:明朝时有个名叫宋讷的官员退朝后独坐生气,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他为和生气,宋讷大吃一惊,照时说了,朱元璋才叫人把锦衣卫偷偷画的像拿给他看。故事中的锦衣卫是什么身份?朱元璋为什么要设立锦衣卫?(课件屏幕展示故事)学生看书并回答(略)

师:好,除此之外,明朝还采取了哪些加强皇权的措施?清朝又是怎么采取的呢?(课件显示问题)那么请大家预习下课文的第二部分,思考这个问题。

二、皇权高度膨胀(板书)

1、政治上:皇权高度膨胀(板书)

师:好,大家应该都看完了,那我现在请个同学来回答下刚才的问题?哪位同学先来?

学生须回答:废除宰相制度、设厂卫特务机构、设廷杖制度等。(在学生回答的同时课件显示板书)

师:那么为什么要废除宰相制度呢,这制度可是存在了有上千年啊?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并引出“胡蓝之狱”。(屏幕展示“胡蓝之狱”并作简单介绍)。

师:至于厂卫特务机构,刚才我们同学基本上已经做了一番介绍,也就是说他们已经成了皇帝的左右手,控制着整个朝野。所以每个大臣们不管身在哪里都颤颤噤噤的,但实际上就算在上朝的时候大臣也是不敢乱说话的,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皇帝还设置廷杖制度。

师:廷杖制度看上去好象只是打人的,怎么这么害怕呢?请大家看屏幕,看看到底廷杖制度指的是什么?

“廷杖制度始自明朝,是皇帝用来教训不听话的士大夫的一项酷刑。一旦哪位倒霉官员触怒了皇帝,被宣布加以廷杖,他就立刻被扒去官服,反绑双手,押至行刑地点午门。在那里,司礼监掌印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一左一右早已严阵以待。受刑者裹在一个大布里,随着一声“打”字,棍棒就如雨点般落在他的大腿和屁股上。行刑者为锦衣卫校尉,他们都受过严格训练,技艺纯熟,能够准确根据司礼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的暗示地掌握受刑人的生死。如果这两人两脚象八字形张开,表示可留杖下人一条活命;反之,如果脚尖向内靠拢,则杖下人就只有死路一条了。杖完之后,还要提起裹着受刑人布的四角,抬起后再重重摔下,此时布中人就算不死,也去了半条命。廷杖之刑对士大夫的肉体和心灵都是极大的损害,但明朝的皇帝却乐此不疲,锦衣卫将校对它也是情有独钟。”(课件现在对廷杖制度的介绍)

师:那么从这段话中,你们能不能告诉我廷杖制度使明朝君臣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到了清朝之后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君臣关系变成了主仆关系。师:这些呢就是明朝时期所采取的专制的手段,到了清朝时期呢,这些措施仍然还在实施甚至还有些新的措施也正在实施,比如说? 生:雍正时期,设置军机处。

教师粗略地介绍军机处的定义及作用。强调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此处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或教师提出专制统治加强的影响,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师: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专制统治的加强的确有利于对全国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但是专制加强后,大臣失去了参政的民主和议政的自由,对皇帝的独断专行只能惟命是从,失去了责任感和创造精神,压抑了人才,不利于国家的正确决策。而这些同学们概括出来的正是明清两代在政治制度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事实上,明清专制统治的加强还表现在思想文化上。说到思想文化上的专制,老师不禁想起了秦始皇时期那起令读书人胆战心惊的事件。同学们还记得吗? 生 :(略)

师:焚书坑儒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典型的思想文化专制事件。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却说过这样的话:(教师大屏幕打出顾炎武的话并有感情地朗读)“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的焚书,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郊外的坑儒还厉害。”刚才看这段话时老师发现有很多同学的眼睛都睁得好大。是啊,提起焚书坑儒至今我们还能透过千年的历史感受到那份沉重。那么,比焚书坑儒还厉害的八股文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请同学们看段视频。注意了解一下什么是八股文?(幻灯片播放视频)

2、思想上:八股取士和文字狱(板书)学生活动过程(略)

师:通过看视频我们知道了八股取士是科举制发展到明清两朝的一种形式。说起科举制,同学们能想起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个朝代的科举制度呢? 生 :(略)

师:唐朝承袭了隋朝开创的科举制度,并不断完善,以后历代王朝也根据需要对科举制度的要求进行了不同的调整,到了明清则演变成了八股取试。比较隋唐与明清科举取士制度的不同,想想它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下面请同学小组交换意见。

(课件显示问题)学生小组交流,活动过程(略)

师:正如同学们说的,八股取士选拔出的人才说到底没有自己的思想,变成了皇帝的忠实奴仆,从而有效地加强了皇帝的专制统治。然而,这也仅仅是在选官制度上,事实上,生活在明清两代的人们从不敢多说话,甚至文人们的遣词造句也要极其小心。这是为什么呢?

屏幕播放课件: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

师:据说有个文人给朱元璋写篇贺表,恭维他“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他看了大怒,说“生”与“僧”同音,“光”是没有头发,这是骂我做过和尚;“则”与“贼”同音,这是骂我做过造成反的贼。于是下令把这个文人给杀了。我们把这种因为文字而引发的案件叫做文字狱。这种文字狱到了清朝则发展到了极限:

屏幕播放课件“邦畿千里,维民所止。”(先让学生猜测,然后教师做总结)

师:这本是《诗经》中的句子,意思是我们的国家十分辽阔广大,人民可以自由地走来走去。但是雍正却把它曲解成:“维”字是去“雍”头,“止”是割“正”首,意思是要砍掉雍正的头。这还了得?于是被定为“诽谤大逆”将他逮捕下狱。查又惊又吓,死于狱中,雍正还不解恨,下旨将查嗣庭的戮尸示众。师:事实上,明清两代因为一两句诗或一两个字而弄得抄家、杀头、灭族的事屡见不鲜。在这种文化专制下,天下文人闭嘴犹恐不及,谁还敢越雷池一步?文字狱就象一把剑,悬在知识分子的头上,压抑了人才,形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同时也使读书人牺牲了对社会对人生的批判性思考,使社会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这也正是中华帝国最后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师:大家今天学了这课后,印象最深的是哪个方面?为什么? 生:(略)(老师做最后的重点强调)

师:那如果你们做为当时明朝的一位官员,你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最后作总结:明清帝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为挽救行将就木的旧制度,统治者不断强化自身权力,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强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统治,而这种专制统治的加强起的作用只是暂时的,衰落的危机不可阻挡地一步步走来。那么明清时的中国又上演了哪些荣辱兴衰呢?这是我们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共同探讨的内容。

课堂小结

历史知识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历史教师无法使过去的史实重演,但是可以设置历史情景在课堂中让同学们身临其境。例如在上这课时,我首先用当时著名的文字狱案件把同学们引入到当时的天空,在讲述明清帝国的更替时,播放《明朝建立》、《清朝建立》相关的片段,把当时的情景展现给同学们,使学生对这两个朝代有感官上的认识,并能根据所学的知识找出明清时期社会与之前不同之处,导入到本课的重点“皇权的高度膨胀”,最后在同学们的讨论中结束这一课。使整节课都弥漫在历史的气息下。这样能让学生首先在感官上提起兴趣,再在课堂上设计很多学生喜欢的问题:那如果你们做为当时明朝的一位官员,你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等这些问题的提出更加提高学生的兴趣。美中不足的是,从这次的多媒体上课的情况来看,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多媒体的成效很大程度上,跟班级的情况有很大的关联。比较活跃的班级,学生在多媒体的面前反而显得格外的肤浅,他们看到的往往是表面的景象,而不是内容,所以在讨论时反而比在班级里的效果要差的很多,但是相反地,在比较安静的班级,利用多媒体反而能够激发他们的的潜力,更能让他们畅所欲言。所以在这方面,我应该多下工夫,争取做得更好。

课后习题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评测练习

1、明朝的建立时间在()A.1368年 B.1399年 C.1421年 D.1402年

2、我国内阁 决策制度形成于()A.明太祖时 B.明成祖时 C.元朝 D.南宋

3、“八股文”最早出现在()A.隋文帝时 B.唐太宗时 C.宋太祖时 D.明 太祖时

4、明朝采取的下列措施中,最能说明封建制度已经渐趋衰落的是()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 废行省,设三司 C 设厂卫特务机构 D 以八股取士

5、特务机构东厂设立于()A.元世祖 B.明太祖 C.明神宗 D.明成祖

6、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A、唐诗 B.三通四史 C.宋词 D.四书五经

7、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是()A.废丞相制度,设立内阁 B.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C.设立军机处 D.设置理藩院

8、清朝大兴“文字狱”与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目的是()A.防止人民反抗

B.巩固君主专制 C.压制知识分子 D.加强思想控制

9、下列关于军 机处设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雍正帝为加强皇权而设立军机处B.军机大臣由皇帝亲自挑选的满汉官员充任C.军国大事由军机处裁决后交由各级官员执行D.军机处设置标志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0、关于明朝科举制()①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

②明朝开始八股取士制度③科举试卷仅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④答卷文体有严格规定,不许发挥个人见解

A.①②③④全对

B.①②③④不对

C.①②③对④不对

3.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 篇三

交战双方

领导人

结果

胜利、失败的原因

影响 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 梯级释疑1、想一想,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2、活动与探究:西晋末年为什么会出现人口大迁徙的现象? 今天党和政府掀起的西部大开发热潮,有什么现实意义?课堂反馈一、选择题1.西晋灭吴,统一南北的时间是a.263年 b.265年 c.280年 d.3XX年2.西晋最后被哪个少数民族所灭a.羯族 b.鲜卑族 c.匈奴族 d.氐族3.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最主要的因素是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 b.南方自然条件较好c.北方农民大量南迁 d.南方相对安定4.东晋主张坚决抵抗前秦军队进攻的宰相是a.谢玄 b.谢石 c.谢安 d.王猛5.江南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时期是a.春秋战国 b.三国、两晋 c.三国、两晋到南朝 d.春秋战国、魏晋二、论从史出材料1 (江南地区)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材料2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覆衣天下:这里指江南地区出产的丝绵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

4.第19课 明清小说复习教案 篇四

教学思路:

《牛群》是陕北作家刘成章的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全文仅一千余字,几乎通篇写景,生动逼真的描绘了美国加州牛群的浩荡、壮观,这种气势使作者受到了震撼幷由衷地产生了敬畏之情。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受这种场景,从而激起对动物的保护、敬畏之情。我设计本课的思路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理解内容,掌握牛群的主要特点,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本文的语言,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体会写景的妙处,掌握写景的方法,并会运用此法写作。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积累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语。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内容,掌握牛群的主要特点,把握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课文中写景的方法,感知文章中的语言,学习整句与散句结合,比喻与排比融合,段落错落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4、动物有生命且是人类的朋友,学习本文要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的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内容,把握主旨,2、学会写景的方法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对牛并不陌生,见过为数不多的牛,而且知道它的个体形态、习性、特长等。但是对美国加州原野上庞大、壮观的牛群你是否见过呢?他们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成章写的散文——《牛群》(板书)。

二、走近作者:

刘成章,1937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已出版六种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用心

爱心

专心 1

主要作品 著有散文集《黄土情》、《刘成章散文选》、《纤丽的阳光》、《刘成章散文集》、羊想云彩等。

三、品读文章、整体感知、理解内容、抓住特点、学习方法。

(一)听读课文,注意字的读音和写法

(二)有感情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找学生填写)字词:蛮荒——野蛮荒凉。塄(léng)坎——田地边上的坡儿和田埂子。

酽(yàn)——(液汁)浓,味厚。

回眸(móu)——回过头看。寥(liáo)落——稀少。

钚(bǜ)

铀(yòu)

(三)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点拨。

1、学习课文(1—3段),齐读课文,思考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请找出来。作者是否直接点出赞美对象?有什么手法写的?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讨论并找同学回答)

明确:苍茫的加州原野风光

(句子略)

没有直接点出,而是先为牛群巧设出场的布景,采用过渡、铺陈的手法。视线由远及近,由大到小,令人应接不暇„„作者如此不厌其烦地泼写加州原野风光,是在为牛群的出场设置广阔的背景,从而为下文描写牛群铺垫、蓄势,渲染气氛。

2、(4—20段)牛群的特点。找同学朗读课文(4—14段),思考:找出有关写牛群出现过程的句子,想一想作者的观察顺序如何?运用了那些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作者笔下牛群具有怎样的特点?

(同学们分组讨论然后回答)明确:

由远及近——牛群出场 好像是“黑豆”、“无数黑色的斑蝥或蟑螂”(比喻)作用写出了牛群由少到多的过程,能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有身临其境之感。

从大处落笔——原野“有了一些黑色的斑点”、“整个原野都撒满了黑色”、“到处是黑漆漆的,黑得触目惊心”。“除此之外,原野上的草、石、塄坎,以及起伏的山坡,全都成了浓酽的墨汁”。(比喻)

扣住牛群黑、多的特点,表现牛群的阵势浩大、壮观。接着用两个段落点出了牛群,突出它的庞大。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直接描绘——(15、16段中“仅卷舌揽食的„„看不见人,只有牛;看不见房舍和栅栏,只有牛。”)句式整体流畅、短促有力,运用了排比的修辞,突出牛群壮观,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从细处描绘——(18、19段中母牛“鼓鼓的袋子似的东西,是两个大奶”、小牛犊“稚嫩的小嘴唇”、“公牛嘹亮的叫声”这些刻画逼真传神活现出了牛的神韵风采,感受到了作者细微真挚的感情。

侧面烘托——(12段)用五个设问句将加州的牛群与劳工队伍、军队相比,突出其队伍的庞大,实际是烘托牛多。

排比修辞——7段中“只有„„,只有„„,只有„„。”9段中“比„„,比„„,比„„。”加强语势和力量。

牛群的特点——庞大、壮观。

3、学习(21——22段)齐读课文,思考:最后两段的内容写了什么?

(找同学回答)

明确:有景及人、显示主旨

作者由牛群想到了管理者、牛仔时代的人、如今的牧民,赞美人类的辉煌、智慧、力量,表现作者的崇敬之情。

四、课堂小结:

中心:课文描写了美国加州牛群的壮观、庞大,赞颂了人类创造的现代化牧业、现代文明的辉煌。

特点:

(1)

层层铺陈,波澜迭出(2)

精心修饰,语句铿锵(3)

写景:观察细致,重点突出

五、再读课文、回味内容、教师释疑

六、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1、2、3)

2.拓展题: 仿照本文写景的方法,写一写自己的家乡现代化农业、牧业等的现状及美好愿景,字数500字左右。

用心

爱心

5.第19课 明清小说复习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学写“尖、吓、外”三个生字。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知人物心理活动。

3、引导学生在思辨中获得心灵的醒悟,教育学生诚实做人。[教学重难点]

1、写字。分角色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知人物的心理活动,明白家人在了解真相后为什么不责备瓦尼亚,反而都笑了。

教学目标:

1、学会“李、吃、分”等8个生字,会认“核、盘、黑”7个生字,认识“尸”字头,“小”字头两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不能说谎话,要做诚实的孩子。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课会写会认的生字,书写美观。

2、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扮演角色体会人物的心情和感受。

3、了解课文内容,共同瓦尼亚犯错误前后的心情,和瓦尼亚一起成长,愿意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教学预案:

一、导入

同学们,(出示李子)这是什么?你吃过它吗?(指导学生谈谈李子的外形,味道。)李子中间有什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和着小小的李子核有关,谁来读课题?注意子读轻声。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快快把书打开112页,自有小声地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难读得字多读几遍,开始!

2、出示生字卡片,多种方式读字。

3、你觉得哪些词语难读?刚才柳老师听到这些词也不容易读准,谁来读一读

4、真棒,那你能用手势告诉柳老师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我就请9个同学来读。

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他们读得怎么样?

5、那么课文主要说了什么啊?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指名读第1段(妈妈买来李子准备晚饭后分给大家)。

2、哪个词是“准备”的意思?(打算)“孩子们”是指谁?(瓦尼亚和他的兄弟姐妹们)

3、真会读书,齐读第1段。

4、你看看插图,瓦尼亚在干什么?瓦尼亚会怎么做呢?我们下接课再学

四、识记生字

1、认读“李、分、吃、吓、外、尼、瓦”

2、自由识记、组词

3、描红、评价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词语

2、妈妈买了李子,打算晚饭后分给大家吃,瓦尼亚可等不及了,我们来看看瓦尼亚都干了什么?

二、品读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2段。(1)指名读第2-3段。

A、瓦尼亚为什么要偷拿李子吃?(因为他从来没吃过李子,非常想吃。)B、从哪里看出瓦尼亚非常想吃李子?

“闻闻”是闻什么?他想知道什么?(气味)“摸摸”是摸什么?他想知道什么?(感觉一下外表。)他先闻闻再摸摸,这两个动作课文里用什么词来连接的?表示事物在较短时间内先后的变化可用“一会儿„„一会儿„„”。他问了李子的气味,感觉了李子的外表,心里怎么想的?(想知道李子的滋味。)从这些词可以露出他的急切心情?(很想、马上)指导朗读。

C、他是这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呢?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塞”在这儿换成“放”行吗?为什么?动作真快啊,生怕被人发现了,谁来读?

(2)学习第4-9自然段

A、晚饭吃完了,妈妈要分李子给孩子们了,她发现了什么?妈妈此刻在想什么?谁来读妈妈的话?

B、听了妈妈的问话后,大家都说没有,可是瓦尼亚却和其他孩子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读一读第6段。C、比较瓦尼亚脸红了/瓦尼亚脸红得像大红虾一样,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瓦尼亚为什么脸红得像大红虾一样?看插图,说说当时瓦尼亚的样子,想想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他说的话。

D、妈妈看出瓦尼亚在说谎吗?你怎么知道的?怎么读妈妈的话?(妈妈的话和句未的感叹号表达了担心、关切的语气。)练读妈妈的话。

E、瓦尼亚听了妈妈说的,他的表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由读第8段。为什么脸色变白了?还从哪里看出瓦尼亚心里十分害怕?(结结巴巴)“结结巴巴”是指什么?谁来读读瓦尼亚的话。

F、大家为什么都笑了?大家会说什么?瓦尼亚又会怎么说?

三、总结

6.第19课 明清小说复习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声传情,整体感知与春酒有关的人和事。2.品味精彩语言,关注细节描写,感受作品所蕴含的风俗之美和人情之美。3.深度感悟,理解作者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思乡之情。教学重点:

品读语言,体会蕴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的思乡深情,并充分感受“乡愁”这一文化现象。教学方法: 朗读法

2、品析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新课。

中华文化,渊源流传,自上古以来,酒文化就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支。酒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因为这酒里包含着人生百态。朋友相聚小酌的愉悦,家人团圆共饮的温馨,独自举杯的落寞„„在不同的场合下,不同的心境能够品味出酒里带来的人生百味。这节课,让我们跟随琦君走进她的家乡,品尝她家乡的《春酒》。

二、朗读,初识春酒。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

思考:什么是春酒?童年的我对春酒怀有怎样的情感? 读毕,师生交流:

①显示:春酒,又名冻醪(láo是浊酒的意思),是寒冬酿造,以备春天饮用的酒。在我国,喝春酒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诗经》中就有“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

在文中是指母亲做的八宝酒。

②童年的我是最喜欢喝春酒的。“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乃是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

三、赏读,品味春酒。

(朗读指导和训练穿插在对细节描写的品味中)

1、提问:文中的哪些语句能体现出我最喜欢喝春酒?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句做批注,说说喜欢的原因及精彩之处。

(1)预设学生可能会找到的语句: ①“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手里捧一大包回家。” ②“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③“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2)师生交流:

示例③:“恨不得”是急切地希望,巴不得的意思。说明我内心是非常想喝春酒。“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表明即使我只得到一点点春酒,但还是格外珍惜,舍不得喝。“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存手里”说明我对八宝酒的喜爱到了摔倒了都舍不得丢掉酒杯的地步。“直添”表现了小花猫对八宝酒非常的喜欢,添个不停,很是可爱。这一句以我的馋和小花猫的醉来衬的八宝酒的香甜,从而体现了我最喜欢喝春酒。、、、、、、小结:通过以上的交流,我们感受到了琦君对春酒的喜爱之情,在这杯香甜的春酒中,荡漾着我儿时纯真的童趣,对春酒的怀念之情也尽显其中。

2、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师生交流:不是的,作者怀念的是春酒中蕴涵的浓浓的“道地家乡味”。

3、这“道地家乡味”体现在文中的哪些字里行间? 师生交流:

①“酒以外,我家还有一项特别节目,就是喝会酒。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十二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谢。”

因为这喝会酒的人,无论是会首,还是那11个人,大家都是为了帮助那个急需钱用的人,而且这帮助都是主动的,从喝会酒就能看出当时村子里的人们之间是相互帮助的,乡邻之间是和睦相处的,这体现了我家乡的淳朴的民风。这就是家乡的味道。

②“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

“巴结”一词指人做事勤快,这句话写出了阿标叔是个热情好客的人,体现了他乐于助人、勤快淳朴的性格。

③“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足滴酒不沾唇的。”

这里的“得意”一词写出了母亲因自己的八宝酒受到乡亲们的称赞内心的高兴之情。“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作者用的是联想的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受到表扬后的兴奋和欣喜,甚至还会有点不好意思、害羞的情态。“其实”一词写出了母亲从不喝酒,她做八宝酒就是为了让别人能够品尝到其中的浓香,这样她就会很开心很满足了。从这里看到了一个热情好客、朴实大方的母亲形象。、、、、、、小结:以上的品析,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这“道地家乡味”,它是从香甜的春酒里飘散出来的,它融化在故乡的点点滴滴里,有我欢乐幸福的童年,有我慈爱能干的母亲,有我淳朴热情的乡邻们。

四、精读,升华春酒。

过渡: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感受到在这杯甜甜的春酒中,荡漾着我儿时纯真的童趣,散发着母性温柔的光芒,流淌着乡邻朴实的情意。光阴荏苒,琦君还能品尝到这道地的家乡味吗?我们一起来看文章的最后两段。

齐读文章最后两段。师生交流:

“如法炮制”的意思是指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按照现场的方法办事。这说明我是按照母亲做八宝酒的工序泡制八宝酒的。

“家醅”的意思是自家酿的酒。“醅”是指未曾过滤的酒,这里泛指酒。(插入琦君的简介)

PPT显示:琦君:原名潘希真,1917年生于温州。12岁随家迁居杭州,1949年迁至台湾,后定居美国。自去台湾以后,琦君50多年再也没有回过温州。她说“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2006年6月7日凌晨,90高龄的琦君永远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啊„„

明确:作者再不能品尝到这道地家乡味了,因为她已是“独在异乡为异客”。

3、研读最后一段,感受作者对童年乐趣的怀念和对故乡、母亲的思念。

PPT显示:琦君曾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跟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师生交流:作者以一个问号结束全文,给文章留下空白,让读者在她的这一声询问中去思考、品味内那份心的浓浓的乡愁。

(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那种失落,那种怀念,以及那种不可复得的心情来。)

五、延读,感受乡愁。

过渡:此刻,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琦君透过春酒表达出的对故乡的深深的思念之情。跟琦君有着相似经历的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也在他的诗作中表达了自己对故乡深深的思念,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余光中的《乡愁》。

老师范读《乡愁》

思考,这首诗和我们学的春酒有什么相同之处?(PPT显示《乡愁》配乐:思乡曲)师生交流:

①这首诗和课文一样,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②作者都是借助某些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情感。

③把自己的某种情感寄托在某些具体的事物上表达出来,这在写法上可以称作“借物抒情”。

六、总结,推荐书目。

1、推荐几本琦君的其他作品:《细雨灯花落》《橘子红了》《三更有梦书当枕》《一对金手镯》《桂花雨》

2、教师寄语:同学们,通过对《春酒》的学习,此刻我们的内心都被文章所蕴含的深深的思乡之情感染着。不论你离家多远,不管你身在何处,故乡将永远是你心灵深处那份抹不掉的回忆,也许有一天,当你真的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时候,你会发现故乡真的就如琦君笔下的这一杯春酒,醇香无比,回味无穷。最后,让我们一起记住《春酒》,感谢琦君,以及那令人陶醉的乡音乡情。

反思

首先,教学的思路较清晰。以文本的思路领衔教学的思路虽说不无“保守”之嫌,但我以为仍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特别是面对琦君这样的散文大师的经典作品时,不忙于自作聪明地去“肢解”或“大卸八块”,也许更是一种教学的智慧。所谓文从字顺,不仅是语言的表达,更是一种匠心的体现。

其次,语言的品析较细致。琦君在本文的语言不加雕琢和修饰,文笔清新隽永。我将“品味语言,感悟主旨”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将文本的特色与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机融为一体,充分抓住语言品味这个环节,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春酒的段落、体现作者对春酒情感的段落,进而结合这些重点段落中句式的特点、词语的运用来揣摩词义、句义,在不断地品味中学生对琦君语言的特点有了深刻认识,也理解了作者所要表现的主旨:借助春酒表达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语言品味”这个教学重点的确定,能使整个教学思路清晰,带动学生对文章题目含义的理解和段落内容的把握,通过赏析作者对春酒情感的字词,引导学生品味隐藏在这些字词背后的丰富内涵,以体现笔者“咬文嚼字”学语文的设计初衷。

7.第17课 诗歌、小说与戏剧教案 篇七

一、浪漫主义文学(18世纪后半期----19世纪初)

(一)、代表人物及作品 英国 拜伦 《恰尔德•哈罗德游记》 《唐璜》

英国 雪莱 《西风颂》

德国 海涅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法国 雨果 《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

课本重点给我们介绍了两个浪漫诗人?拜伦和雪莱

有表情的朗读拜伦与雪莱作品节选谈谈两位诗人创作风格有何不同?从材料那里可以反映出来?

材料一《唐璜》节选: 希腊群岛呵,美丽的希腊群岛!火热的萨弗在这里唱过恋歌; 在这里,战争与和平的艺术并兴,狄洛斯崛起,阿波罗跃出海面!永恒的夏天还把海岛镀成金,可是除了太阳,一切已经消沉。材料二《西风颂》节选

请把我枯死的思想向世界吹落,让它像枯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哦,请听从这一篇符咒似的诗歌,就把我的话语,像是灰烬和火星 从还未熄灭的炉火向人间播散!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唇

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西风呵,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答: 拜伦:通过塑造孤傲、倔强、狂热、浪漫的叛逆式英雄形象,来抨击丑恶现实,以此展现作者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狄洛斯崛起,阿波罗跃出海面!体现出追求自由、幸福、民主。可是除了太阳,一切已经消沉。蕴含着批判封建专制。永恒的夏天还把海岛镀成金。丰富的想象力。)

雪莱:对未来充满幻想和憧憬,展现作者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这句话恩格斯赞美雪莱是“天才的预言家”。这句充满憧憬的话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勇敢走出人生的低谷。)

从两个诗人的特点及课本知识我们来归纳一下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是什么?这样的特点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二)文学特点

⑴在揭露丑恶现实的同时,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体现着理想主义的追寻。⑵想象力丰富,注意通过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情感世界。

(三)影响

(1)积极:对下层劳动群众寄予同情、极富感召力、给人鼓舞。(2)局限:用人道主义的道德感化去改变世界的愿望流于空幻。

(四)背景:结合材料

三、必修一和课本知识思考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法国大革命“自由女神引领人们战斗”图片

“同启蒙学者的华美预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 ——恩格斯

分析材料:法国大革命中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革命不断被人民群众 推向高潮。但革命后法国社会并没有稳定下来,波旁王朝复辟,大资产阶级的统治,使人们生活并没有好转。启蒙理想所宣传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也没有很好的体现,新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制度只是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统治,革命大众任然处在社会的底层,被压迫、被奴役,现状使人们对现实不满。但对新生的资本主义制度又保抱有幻想。所以,充满幻想与憧憬的浪漫主义文学应运而生。背景简单归纳为:

1、处于革命与改革的年代(法国大革命和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革命与改革)

2、人们对启蒙理想所宣传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感到失望。

3、对社会现实感到不满。

过渡:紧随浪漫主义之后的是现实主义文学

二、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

(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结合课本及必修

一、必修二分析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背景:

生回答,师补充,分析:产生于19世纪二三十年代,自由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经由改革与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普遍确立。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也日益暴露。社会的贫富分化更加严重,资本主义所追求的金钱至上弥漫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们的不满加剧。认识到幻想与憧憬解决不了生活的困境,促使人们对社会现实进行冷静、深刻的审视与批判。背景简单归纳为:

1、产生背景

(1)资本主义制度普遍确立,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贫富分化、金钱至上(2)人们不满加剧,促使对社会现实进行冷静审视与批判。

2、代表人物及作品:法国 司汤达 《红与黑》

法国 巴尔扎克 《人间喜剧》

英国 狄更斯 《双城记》

俄罗斯 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

课本重点介绍了法国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和俄罗斯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一个是对法国19世纪前期整个社会生活的真实描述,一个是对俄国人民反抗法国侵略战争现实的描述。(克里木战争又叫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土耳其、法国、英等国向俄国宣战,争夺巴尔干的控制权,以俄国失败而告终。之后俄国看到自己沙皇专制的腐败,开始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这就是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3、特点:

生读材料四,并找同学扮演葛朗台临死前动作,感受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如何刻画人物特点的?(指导学生扮演人物时,主义自己的语言、表情、动作要符合人物形象)(1)对于金钱,葛朗台的反应是“像人一样是活的,会动的”,“会来、会去、会流汗,会繁殖”。

(2)对于储藏室的钥匙贴身放着,还不时地用手抚摸。(3)对于他的妻子去世,他逼迫他的女儿放弃继承权,说:“孩子,你给了我生路,我有了命啦。不过这是你把你欠我的还了我,这才叫做公平交易。”

(4)对于临死之前,神甫为他做法事,他还想抢神甫的镀金十字架,却因为用力过度而一命呜呼。生回答,师补充,分析:不时地用手抚摸储藏室的钥匙,临死前的法事,还去抓镀金十字架,却因为用力过度而一命呜呼。一个简单的细节动作深刻刻画出现实中资产阶级对金钱的追逐,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金钱至上。简单归纳为:

特点:注重细节描写,真实再现典型人物,剖析社会本质问题。

4、影响: 结合课本“俄国作家高尔基对欧洲文学中的批判现实主义思潮于创作方法进行的概括”的材料和特点,分析讨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积极:作品揭露被金钱扭曲的丑恶灵魂,抨击罪恶的社会现实,提供了认识社会人生的镜子,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局限:未能指出社会发展必然趋势。

过渡: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不能指出正确的出路,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却指出了正确的出路。什么出路?进行无产阶级革命。(2)

(二)无产阶级革命现实主义文学

1、代表人物及作品 高尔基 《母亲》 《海燕》

找两个同学分角色朗读材料五感悟:材料体现人物怎样的精神?从哪里看出?讨论什时代特征造就这样的人物形象?(指导学生:母亲的声音应该急促有力,省略号处好稍有停顿。有人低声附和声应该低)材料五:

革命者把巴威尔在法庭上的演说印成传单。母亲担当起到塔尼亚去送传单的任务。但在一个小车站上,她被暗探发现了。最初,她想逃跑,忽然她想到这是给儿子丢脸的可耻行为。于是,她当众把箱子打开,把传单散发给群众,并高声地向群众说道:“昨天审判了一批政治犯,里面有个叫符拉索夫的,是我的儿子!他在法庭上讲了话,这就是他演说的稿子!„„请你们相信母亲的心,和她的白发,我们可以告诉你们:因为他们要向你们诸位传达真理,所以昨天被判了罪!„„这种真理„„没人能反抗!„„我们一辈子都在劳动里,在污泥里,在欺骗里,一天一天地葬送自己的生命!可是别人却利用我们的血汗来享乐,坐享其成„„我们的生活就是黑夜,墨黑的黑夜!”“对啊!”有人低声地附和起来。

这时宪兵冲进来了。宪兵用拳头来阻止母亲的演讲。并且殴打她。母亲用手抓住了门框,两脚硬撑在地上,高声地喊道:“复活了的心,是不会被杀死的!”“真理是用血的海洋也不能扑来的!”“诸位,团结起来!”-------《母亲》

精神:不畏强暴、坚持革命斗争的大无畏精神。

师生分析:母亲在被暗探发现时本来可以逃脱,但为了完成发传单的任务,不但没逃反而在散发传单同时进行有力的演讲。当宪兵殴打她时,她任然在进行革命的演说。这些体现了母亲的不畏强暴的大无畏精神。“复活了的心,是不会被杀死的!”体现了坚持革命斗争的精神。时代特征:19世纪中叶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师生分析:这时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跟我们必须一讲的什么事件有关?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有了理论指导,所以19世纪中叶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

过渡:文学艺术领域在深刻批判现实的同时,兴起了反传统、反理性的现代主义潮流。

三、现代主义文学(19世纪中期以后)

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众多,课本重点讲了荒诞派。结合必修

一、必修二及课本分析荒诞派产生的背景:

1、背景:

师生分析:19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及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大萧条,使人们饱受了,战乱、动荡、饥饿、痛苦。战后人们还无法从社会的危机中走出。二战中国际法西斯势力的到处肆虐(独裁专制、恐怖屠杀),二战中原子弹的应用,使人们战后短期内还无法走出心灵的阴影,造成精神危机和心理变态及悲观情节。而前一段的批判现实并没带来现实的好转,所以精神危机与社会危机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现代主义文学的荒诞派。简单归纳:(1)、世界大战的创伤,经济大萧条,使人们战后还无法从社会危机中走出。(2)、国际法西斯的肆虐,原子弹的威胁使人们战后短期内无法摆脱精神的创伤。

2、代表人物及作品:法国 贝克特 《等待戈多》 问:《等待戈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看课本回答:荒诞派的开山之作,经典之作,是世界戏剧史上一座不可忘却的里程碑。阅读材料六思考现代荒诞剧的特点:(要求:一个人读旁白,两个人经典对白。经典对白要读三遍,深刻体味。)材料六:《等待戈多》是两幕剧,主要描述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两位流浪汉在等待一位叫“戈多”的神秘人士的情况,至于戈多是谁,为什么等待,剧情都没有交代,唯一的主题就是等待,但戈多最终也没出现。剧中两个流浪汉是被社会挤扁了的“非人”,他们卑微、低贱、肮脏;他们迷离恍惚,浑浑噩噩,没有自我,也没有尊严,只是胆战心惊地向奴隶主乞讨吃剩的骨头;他们糊涂到连自己苦苦等待的戈多是谁都不知道。剧中反复出现两个流浪汉的经典对白: 爱斯特拉冈:咱们走吧。

弗拉季米尔:咱们不能。

爱斯特拉冈:为什么不能?

弗拉季米尔:咱们在等待戈多。

2、特点:反传统。没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舞台形象和情节支离破碎,人物语言但三到四,道具功能奇特怪异。

总之,荒诞派展示理性丧失和生活的毫无意义,反映当代人精神世界:虚无、悲观。

8.第19课 明清小说复习教案 篇八

教学目的:

①继续学习文言中一些实词、虚词的用法。②学习本文运用设喻讲道理和表明见解的方法。

③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④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学重点:文中出现的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本文第二段邹忌以自己的事情设喻,劝说齐王纳谏是教学难点。第1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作业:见自测 板书设计: 时间教学过程

一、导向:

1、导语:

“人贵在自知。”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他是一位美男子。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邹忌由此联想到什么?他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邹忌,看看他是如何讽谏齐威王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

2、揭示目标:

①继续学习文言中一些实词、虚词的用法。②学习本文运用设喻讲道理和表明见解的方法。③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

二、自学:

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帙丽(yì)朝服(zhāo)衣冠(guān)窥镜(kuī)期年(jī)朝于齐(cháo)间进(jiàn)

2、积累下列词语:

①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用心

爱心

专心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以……为美,形容词用作动词。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当面,名词作状语。④闻寡人之耳者。闻:使……闻。⑤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⑦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委婉劝说。⑧能谤讥于市朝。谤讥:公开指责。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把握“……孰与……”的句式)②忌不自信。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把握宾语前置)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④王之蔽甚矣。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4、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背景资料: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藉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用心

爱心

专心

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嫔妃和身边的亲信,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第2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作业:见自测 板书设计: 略

时间教学过程

一、导向:

1、导语:

复习上课时内容,导入本课内容

2、揭示目标:

①了解文章结构分析文章内容。②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二、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1、研习第一自然段,诵读指导: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a、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与徐公比美。

用心

爱心

专心

人者,受中赏;能滂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b、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令初下,群臣进涑,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闻之;期牛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c、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板书:三赏 三变

三、质疑:

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

四、自测:

1、学生齐背课文。

2、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3、课外阅渎《触龙说赵太后》,比较触龙与邹忌的讲话艺术。

五、自结:

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略

第3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作业:见自测 板书设计: 略

时间教学过程

一、导向:

1、导语: 检查背诵

个别抽查或集体齐背,导入本课时内容。

2、揭示目标: ①检查背诵 ②品读课文

用心

爱心

专心

有力。

上边三种答法的意思基本是一样的。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态也就有差别,此所谓“言为心声”。这些对话看似平常,但含意隽永,耐人寻味。②精巧的结构

《邹忌讽齐王纳涑》一文被人称赞的应为结构上的“三叠法”了: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赏(齐王纳涑);三变(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但承转全文并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应该是这两个字:

一是“思”。邹忌在三问之后。从妻、妾、客得到美于徐公的答案。可在事实面前,“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白视,又弗如远甚”。此时,他—没有妒忌,要知道他对白己的容貌是相当看重的;二没有大怒,不因为自己比不上人而生气。也没有因此而迁怒于人。要知道妻妾都骗了他。相反的,他却是“寝而思之”。并能比较客观地总结山个中的原委: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更难得的是,他能进而类推到治理齐国的大王身上,指出“王之蔽甚矣”。这一点正如《古文观止》编者的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评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可以说这一“思”是文章的深化,而且凸现了邹忌的智者形象。二是“善”。齐王在听完邹忌的进言之后的神情、态度在这一字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齐王在听了邹忌的闺房小语之后。一没有怪邹忌在朝廷上谈闺中如此不庄重之事;二没有追究邹忌与自己相提并沦之罪;三不掩饰自己深受蒙蔽之事实。相反,他只说一“善”字,多么痛快,多么干脆。也正是有了这一“善”字,才有下面的“三赏”与“三变”,才有“战胜于朝廷”的盛况。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明君的高大形象。

这一“思”一“善”可以说是解读本文的枢纽:正是有了“思”才会有下面的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不值一谈的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而“善”可算是全文的高潮,一次充满危机进谏君王的险事至此已化为君臣思想相通的喜事,揭开了齐国走向强盛的序幕。

2、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学生悉心揣摩,讨论交流。成果展示: ①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目的。

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齐国的政治比较腐败,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如果邹忌向齐威王再三苦苦劝谏,甚至流下眼泪或者破口大骂,以死谏君,效果不一定好。邹忌注意了进谏艺术,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蒙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

用心

爱心

专心

①贾: ②谓……曰: ③利: ④力田: ⑤泽: ⑥之:

2、解释下列句子。

(1)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2)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3、试评论一下吕不韦其人。参考答案:

1、贾:经商,做买卖。谓……曰:对……说。利:赢利。力田:辛勤耕作。泽:恩泽。之:指代秦公子子楚。

2、(1)吕不韦到邯郸经商,见到人质于赵的秦公子子楚(即异人)。(2)如果帮助他获得秦王王位,恩泽町以遗留万世,我愿意去资助他。

3、吕不韦资助异人并力助其夺得秦王王位,帮助他养育儿子。助其于灭六国,一统天下,他做了天大的生意,是最精明的生意人。

五、自结:

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六、教后记:

用心

爱心

9.第10课秦王扫六合复习教案 篇九

一、复习目标:

1、知道秦朝的建立及统一。熟背秦朝中央集权的建立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2、学习本课,学会用全面、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的能力。

3、感知秦朝的统一,增强统一中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二、复习重难点:秦朝中央集权的建立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三、知识点梳理:

(一)、秦统一六国合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1、秦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 都城。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的封建国家。

(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5点)

1、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①最高统治者称,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②中央政府设、、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③在地方上,推行 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郡守县令都由皇帝任命)

2、经济上:在全国统一使用 钱;同时还统一了 ;

3、文化上:把 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

4、思想上: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 的建议,发布,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有关医学、占卜、种植的书,其它一律烧毁,又把暗中诽谤他的儒生全部,这就是“ ”。

(三)、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5军事上)(1)北筑长城:北边,派 反击匈奴,修筑了西起,东到 的“万里长城”,用来抵御匈奴。

(2)开发南疆:统一东南、岭南,兴修,(作用)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秦朝的疆域:东至,西到,北至,南达。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评价秦始皇:

(1)积极方面:①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②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见上表、“焚书坑儒”除外)

(2)消极方面:①滥用民力,繁重徭役、赋税; ②制定了严刑峻法; ③焚书坑儒(3)总之,秦始皇是一个有大功也有大过的皇帝。

四、中考命题分析

本课内容在近年中考试题中为必考内容,而且考查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知识考查重点集中在对秦始皇的认知与评价、秦巩固统一措施等;综合考查多结合国家统一进行设问。

(秦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中央集权国家)

五、中考试题分析

1.(2008年,岳阳市)你认为李白的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是赞扬下列哪位人物的功绩()

A.嬴政 B.李世民 C.拓跋宏 D.武则天

解析:本题从李白的诗句入手设问,考查秦统一六国的历史史实,从诗句中的“秦王”(朝代属性)、“扫六合”(统一史实)两个要素可以判断所说的是秦王嬴政。答案:A 2.(2008年,长沙市)右图是北京奥运会会徽“舞动的北京”中的“京”字,该字的字体第一次成为全国规范文字是在()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宋朝

解析:结合时政热点设置情境,考查秦统一文字这一内容,秦政府将小篆推广为全国规范文字,而图片的字体正是小篆。答案:A

3.(2008年,襄樊市)秦朝的政策措施中,有哪些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至少回答四点)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题,包括叙述、分析等题型。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秦统一措施及其对历史影响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考查学生综述知识要点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解答时要注意两个要素,第一概括写出秦始皇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由于为宏观综合性题目,故不需要详细作答每一措施;第二,本题要求作答内容为“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措施,故不必也不可以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都答上。

答案:(1)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的一切大小政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3)推行郡县制;(4)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5)修筑长城;(6)开凿灵渠等。

六、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你认为李白的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是赞扬下列哪位人物的功绩()A、嬴政

B.李世民

C.拓跋宏

D.武则天

2、右图是北京奥运会会徽“舞动的北京”中的“京”字,该字的字体第一次成为全国规范文字是在()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宋朝

3、如果一位游客要去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都城去参观,请你告诉他应该去的城市是()

A.西安

B.南京

C.咸阳

D.洛阳

4、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节目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节目曾对右图中的历史人物进行过评述,下面说法最适合他的是()

A.他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B.他推行大一统措施,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C.他统治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

D.他推行改革,促进民族融合

5、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的重要官职有()①丞相;②县令;③太尉;④御史大夫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6、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B.颁布“推恩令”,加强监察制度 C.沿袭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D.沿用并完善了科举制

7、秦统一六国后,规定了通行全国的标准文字,它与下列哪一字体相同()

(二)、材料分析题:

8、材料解析题:阅读记载某皇帝功过的四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 铜方升铭文;材料二: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史记》;材料三:一法度衡石丈尺。──《史记》;材料四:烧来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说文系传》

(1)材料中的“皇帝”是谁?

(2)依据材料分别概述该皇帝的功、过。

参考答案:

1、A;

2、A;

3、C;

4、A;

5、C;

6、A;

7、A;

10.第19课 明清小说复习教案 篇十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16个新词语。

2、照样子,用“不但„„而且„„”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3、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2和第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4、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它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而骄傲。教学重点:

1、能正确概括各段的段落大意。

2、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而伟大。教学难点 :

对文章段意的概括。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明确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及操作步骤。

2、自学课文,读写、理解生字新词,知道课文大致内容。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入课题

1、你们看见过哪些桥?

2、你所知道的,我国有哪些非常著名的桥?

(教师举例: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上海南浦大桥等)

3、教师板书:赵州桥(教学生字“赵”、“州”)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赵州桥。它虽然没有南京长江大桥那样高大,但却是一座世界有名的大桥。为什么这座桥如此有名呢?我们学了课文就一定知道了。

二、听课文录音,自学课文

1、教师布置自学要求:

(1)

看清生字,会读生字。

(2)

划出带生字的新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3)

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学,教师巡堂

3、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读生字。你是如何记住这些生字的?(2)、齐读新词。,你已经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请说说看。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1、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正确地读,即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介绍了什么?

每个自然段各讲了什么内容?

3、学生可同桌交流。师生共同小结。

四、课堂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 本中的第1、2小题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板书:

赵州桥

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非常雄伟、坚固

赵州桥

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抓住重点词语、句子,讲读课文1、2段,弄清赵州桥设计上的两个特点。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新词,你知道哪些词语的意思?

2、课文讲了什么?分哪几个方面讲?

二、讲读课文第1段

1、默读第1段

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主要告诉我们什么?还告诉我们什么?

讨论:共2句话,主要讲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还告诉我们赵州桥的地点、设计者和建造的年代。

3、“闻名”是什么意思?它的近义词是什么?

4、指名朗读

三、讲读课文第2段

1、自由读第2段 思考:(1)赵州桥闻名于世,它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

(2)课文中哪些句子是描写赵州桥雄伟、坚固的?

2、出示两幅投影,让学生观察、比较。

(转载自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

3、大桥没有桥墩有什么好处? A、减少了冲击力 B、节省了石料

4、四个小桥洞有什么好处?

5、李春为什么要设计成拱形的石桥?(1)“设计”是什么意思?(2)“这种设计”指哪种设计?(3)用“设计”说一句话。(4)你找到了这种设计的优点在哪里吗?能否用课文中的话来说一说。结合练习:用“既„„又„„.”造句

6、齐读第2段回答,为什么说“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讨论后小结:这座桥大桥洞没有桥墩,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小桥洞。它既减少冲击力,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来没有,所以说是一个创举。

7、师小结:这一段主要写了赵州桥设计上雄伟坚固的特点,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在

这一段中,有些词语和句子跟这段话的主要内容关系特别密切,请找出来?

四、看投影系统地说说赵州桥在设计上的特点

五、作业

1、完成作业 本第3、4、5小题

2、熟读课文第二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学习课文第3、4段,重点学习第3自然段。理解第4自然段,领会课文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入新课

二、自由朗读第三段

1、思考并讨论:

(1)

这一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2)

这一句在段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2、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写出桥的美观的?(1)

课文中写了大桥哪一部分的美观,它是怎么写的?指名读有关句子。(2)

“似乎”是什么意思?用“似乎”口头造句。

3、分析句子

用投影出示句子:有的„„.有的„„还有的„„.所有的„„.(1)

齐读投影上的句子

师:这段话中有两个分号,表示连接的三个句子间的并列关系,并列地写出了三种龙的样子。最后一句是前几句的总的说明,这种写作手法是“先分后总”。(2)

如果把最后一句调到前面去,请同学读一读是否可以?这里的写作手法是

“先总后分”

4、作者写赵州桥的美观,为什么只写了桥面两侧石栏板上雕刻的图案?

练习背诵第3段

三、讲读第四段

赵州桥不但雄伟、坚固,而且精致美观,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1、齐读第4段

思考讨论: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2、小结:这一段是课文的总结,告诉我们赵州桥是我国的宝贵的历史遗产,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四、齐读全文

五、归纳板书内容,总结课文写作特点

六、除了赵州桥外,你们还知道我国有哪些闻名世界的建筑?

七、启发学生思维,谈谈学习的感想

师:我们的祖先建造了许多许多闻名世界的建筑物。对此,你们有什么话想说的吗?

八、作业 :

1、用“设计”、“似乎”书面造句

2、完成课堂作业 本 板书:

赵州桥

总述

世界闻名

坚固雄伟

分述

精致美观

中国著名十大桥

卢沟桥

卢沟桥位于北京广安门西南。建于1189年,是一座联拱石桥,长约266米,每个柱子上都雕着大小各异,形态不同的狮子。民间有句歇后语说“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有机会的话来卢沟桥数一数狮子的数目吧。

广济桥

广济桥位于广东潮洲东门外,是中国古代一座交通、商用综合性桥梁,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开关活动式大石桥,有“一里长桥一里市”之说。

五亭桥

五亭桥位于扬州瘦西湖内。桥基为由12条青石砌成的大小不同的桥墩,桥身为拱券形,由3种不同的券洞联合。

赵州桥

赵州桥位于河北赵县的河上,建于隋代,距今约有1400年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

安平桥

安平桥位于福建晋江安海镇。桥面由7条大石板铺成,桥头有六角五层砖构宋塔一座,为中国古代最大的梁式石桥,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

十字桥

十字桥位于山西太原市晋祠内。桥梁为十字形。全桥由34根铁青八角石支撑,柱顶有柏木斗拱与纵、横梁连接,上铺十字桥面。

风雨桥

风雨桥位于广西省三江县程阳村边林溪河上。为石墩木面瓦顶结构。桥上建塔形楼亭5座,可避风雨。整座桥梁不用一根铁钉,精致牢固。

铁索桥

铁索桥位于四川泸定县的大渡河上。全长136米,宽3米,由13根重约2000千克的铁链系在两岸的悬崖峭壁上。其中9根并排着的铁链上面铺有木板,就是桥面,另外各两根在桥面两侧,就是扶手。

五音桥

五音桥位于河北东陵顺治帝孝陵神道上。桥面两侧装有方解石栏板126块,敲击能发出奇妙的声音,故名五音桥。

玉带桥

玉带桥位于北京颐和园。全桥用白石建成,桥面呈双向反弯曲。桥身用汉白玉雕砌,两侧雕刻精美的白色栏板和望柱,有“海上仙岛”的美称。

赵州桥

上一篇:经理迟到检讨书下一篇:项目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