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医疗质量控制方案

2024-10-20

急诊科医疗质量控制方案(15篇)

1.急诊科医疗质量控制方案 篇一

2015急诊科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方案

1、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会定期组织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管理评审,检查全科医疗质量、目标实现情况,随时协调科室各有关部门、科室质量管理体系。定期每月1次召开医疗质量管理小组会议,发布当月质控工作报告,提出存在问题与持续改进的建议和工作计划;如发现存在共性问题需要尽快解决的,则及时召开会议,研究和制订整改方案,付诸实施。

2、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组织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经常做临床指导、督促、检查医疗质量工作管理情况,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做到:

(1)要求科室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制订整改措施,进行改进运作之后再检查落实整改情况,评价整改效果,提出持续改进意见;

(2)如发现存在有共性意义的问题,则认真进行调研,制订有指导性的管理规定文件下给科室,要求按规定执行,对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进行了规范的管理。

3、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

(1)定期、不定期检查、落实首诊负责、三级医师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危难患者抢救、会诊、术前讨论、死亡病例讨论、交接班等核心制度的执行情况,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贯彻落实《病例书写基本规范》,规范病例书写行为。每月科室质控小组对本科运行病例进行检查,见检查结果认真记录,发现不规范的地方及时整改,保证不合格病例不出科;每月质控科对运行病例进行抽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对终末病例统一检查、评分记录,确保不合格的病历不上架,并将科室评分结果纳入科室医疗质量考核。为了加强病例内涵建设,组织展开专题检查,定期开展病案的点评与优秀的评比,使病案的内涵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3)认真落实处方点评制度,对处方实施动态监测,每季由质控小组组织有关部门对急诊处方进行检查,对急诊处方的规范书写、合理用药等进行点评,统计处方合格率,并将结果给予公示。

(4)控制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严格控制药物比例,制订全科室用药比例标准,对科室每月的药品使用情况进行公示,对药品比例超标的科室个人实行扣罚奖金。(5)贯彻实施《手术安全核查制度》,认真做好手术安全核查工作。(6)贯彻实施《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认真做好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和科内分析。

4、加强基础质量教育、培训,强化法律意识和质量意识。科室定期、不定期组织全员进行“三基”知识教育,组织学习各项卫生法律法规、诊疗规范、操作规范、工作流程。对违反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的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并实行强化教育。特别对新参加工作的人员进行专项岗前教育,树立良好的法律法规、质量意识。

5、推行临床路径管理,严格按卫生部推出常见病、多发病的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在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同时,合理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提高效率,降低患者基本医疗费用。

2.急诊科医疗质量控制方案 篇二

关键词: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电气安全

1 引言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生物医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医用电气设备进入医院临床诊断、治疗的各个领域,在医疗活动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由于这些设备往往直接与人体接触,甚至设备的部分电极植入体内,从而存在电击风险,一旦发生电气安全事故,可造成一系列的生理效应,从较轻的刺痛感到严重的电击灼伤,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如何安全使用医用电气设备,防止电击事故,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1]。而研究和解决医疗设备的电气安全问题,对医疗设备电气安全质量严格把关,避免出现人员伤亡、设备损坏及医疗事故的发生,是医学工程人员的首要职责。

2 电气安全检测技术规范与方法

2.1 检测规范

根据国家标准GB9706.1—2007《医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安全通用要求》,医疗设备应避免在正常使用和单一故障状态时发生电击危险[2]。按照军队卫生装备质量检测技术规范———《医用设备通用电气安全质量检测规范》,检测项目包括电源电压、保护接地阻抗、绝缘阻抗(电源—地、应用部分—地)、对地漏电流、外壳漏电流、患者漏电流、患者辅助漏电流等。

2.2 检测工具及方法

使用瑞典奥利克公司的Rigel 288全自动电气安全检测仪,对我院在用的80台心电监护仪、6台心电图机进行电气安全检测。在检测过程中,通过模拟被检设备的正常状态和单一故障状态对相应参数进行检测。正常状态在电源极性正常和电源极性反转2种条件下分别进行检测;单一故障状态在断开1根电源线和断开地线条件下分别进行检测。其中对地漏电流不进行断开地线模拟,其他漏电流项目均在正常状态以及单一故障状态(断开1根电源线、断开地线)条件下进行测量。

检测方法如下:

(1)保护接地阻抗:保护接地测试点包括被检设备保护接地端子或者等电位端子以及其他接地金属部分。

(2)绝缘阻抗:测试电压选择500 V,分别对电源线与地线、应用部分与地线间阻抗进行测试。心电图机硬开关置于开状态进行测试。

(3)对地漏电流:测量由电源部分穿过或跨过绝缘流入保护接地导线的电流。由于被检设备由电气安全检测仪288型供电,该参数指通过电源线流入检测仪接地端的电流。

(4)外壳漏电流:测试点包括在正常使用时操作者或者患者可接触的外壳或外壳部件(应用部分除外)。

(5)患者漏电流:测量从患者流入地的电流。对于心电监护仪,测试应用部分包括心电导联(CF类)、体温探头(BF类)等部分;心电图机应用部分主要为心电导联(CF类)。

(6)患者辅助漏电流:测量应用部分与应用部分之间的患者漏电流。

3 电气安全检测结果及分析

3.1 检测结果(见表1)

86台检测设备中,11台电气安全检测不合格,不合格率12.8%。不合格设备中,7台保护接地阻抗过大,2台对地漏电流超标,2台外壳漏电流超标,患者漏电流和患者辅助漏电流均合格。

3.2 检测分析

(1)对于保护接地阻抗过大的设备,对其电源电缆进行了确认测试,测试发现,7台保护接地阻抗过大的设备中,6台设备电源电缆存在着电源电缆阻抗过大的问题。更换电源线后,该指标合格。剩余的1台设备更换电源线后,发现保护接地阻抗仍然过大。拆开仪器外壳,发现保护接地端子与地接触不良。修复后测量,保护接地阻抗指标合格。

(2)规范中对绝缘阻抗的要求不小于10 MΩ,被检设备经检测全部合格,通常绝缘阻抗值均大于100 MΩ,而有一台设备的应用部分到地的绝缘阻抗为58 MΩ。分析发现,该设备使用年限较长,应用部分到地绝缘性能下降可能是因为内部灰尘堆积或电路老化造成的。

(3)对于对地漏电流和外壳漏电流超标的设备进行维修,维修后再检测相应指标均合格。检测中发现,无论是对地漏电流、外壳漏电流、患者漏电流还是辅助漏电流,电源极性对于漏电流的影响通常较小,电源极性正常条件下的漏电流和电源极性反转条件下的漏电流大小相当。尽管从分析数据上我们并未得出电源极性反向将增大漏电流的产生,但火线和零线的方向应严格规范化连接。

对于对地漏电流,部分设备在断开1根电源线的单一故障条件下,发生了电流增大的情况,且增加了2倍以上,发生该现象的原因有待进一步分析。

对于外壳漏电流,在地线断开情况下,漏电流发生明显增加,且该值与正常的对地漏电流值大小相当。原因在于:医疗设备的外壳金属部分通常与保护接地端子相连,因此,在地线正常连接的情况下,该部分漏电流正常经地线流走,外壳漏电流较小;当在地线断开的条件下时,该部分电流无法经地线到地,造成外壳漏电流增加的现象。从该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安全接地对于设备电气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旦发生未接地或地线故障的情况,将导致安全风险的急剧增加。

(4)对于患者漏电流和患者辅助漏电流,所有检测数据均在规定指标范围内,但部分设备在地线断开的条件下,漏电流大小增加。通过比较,发现该部分设备的导联存在着屏蔽层部分脱落的问题。更换导联线后,地线断开条件下漏电流增加不明显。

4 总结

通过对心电监护仪和心电图机的电气安全检测和分析,总结了几点该类设备在使用和维护中的注意事项:

(1)电源线需使用阻抗符合相关标准的3线插头。使用2线插头,不能保证对I类设备进行正常接地,容易造成外壳漏电流超标,增加发生电击的风险;电源线阻抗不合格或者长期使用后,电源线存在老化、腐蚀等问题,也容易造成接地阻抗过大[3],无法保证对患者或医务人员的安全保护。

(2)仪器外壳或旋钮等部件不应有裸露的金属部分,心电导联如果发生绝缘层脱落等损坏时,应及时进行更换。不推荐使用医用胶包裹后继续在临床上使用。

(3)对临床使用人员,应进行规范化操作培训,形成制度化管理,如对电源电缆、导联线等是否完好的检查;如何确保接地;导电膏的正确使用和作用等。

通过定期地对医疗设备进行电气安全检测,能够及时发现和排查被检设备潜在的电气安全风险,使医疗设备更加安全地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贾建革.医用电气设备电气安全检测技术[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10:4-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9706.1—2007医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安全通用要求[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3.医疗质量管理控制方案 篇三

各科室:

为进一步加强医院内涵建设,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控制体系,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根据卫生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版)》、《三级综合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2011年版)》等相关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和相关制度(一)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实行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三级医疗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明确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中“决策、控制与执行”三个层次的功能与职责,有效地促进医疗质量的持续提高。

1、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

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由院领导、职能部门领导和科室主任组成,院长任主任。其职责如下:

(1)全面负责医院医疗、护理工作质量的监测、控制和管理;

(2)审校有关医疗质量的标准、制度与办法,并督促落实;(3)对重大医疗质量问题进行鉴定,并向全院通报相关情况和处理决定;

(4)定期对医院医疗质量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制定改进建议与措施。

2、医院医务部

医务部作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常设机构,与相关职能部门协同落实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具体职责如下:(1)在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对医院医疗质量进行全程监控;

(2)定期组织会议收集科室质控小组反映的医疗质量问题,协调解决各科室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每月向医院提供医疗质量量化考核结果,纳入科室综合目标,与绩效考核挂钩。(4)定期反馈医疗质量信息。

3、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

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质控医师及其他相关人员组成,科主任是科室医疗质量的第一责任者。具体职责如下:

(1)制定科室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并督促落实;(2)结合科室专业特点及发展趋势,修订本科室疾病诊疗常规、药物使用规范等并组织实施;

(3)定期组织科室医务人员学习医疗、护理常规,强化质量与安全意识;

(4)定期组织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小组会议,讨论分析科室质量问题,制定整改措施;

(二)医疗质量监测指标

1、住院死亡类指标:死亡病例数

2、重返类指标:出院患者31日再入院例次、非计划重返手术例次、重症监护患者重返ICU例次

3、医院感染类指标:医院感染发生例次

4、手术并发症指标:择期手术并发症例次、手术患者麻醉并发症例次、术后肺栓塞发生例次、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例次、术后败血症发生例次、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例次、术后败血症发生例次、术后伤口裂开发生例次、术后呼吸衰竭发生例次、术后生理/代谢紊乱发生例次

5、患者安全类指标:输血反应发生例次、输液反应发生例次、住院患者压疮发生例次、院内跌倒/坠床发生例次、输血/输液反应发生例次、手术异物遗留发生例次、医源性气胸发生例次、医源性意外穿刺伤或撕裂伤发生例次、新生儿产伤发生例次、阴道分娩产妇产伤发生例次

6、合理用药指标:药占比、抗菌药物比率、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比率

7、运行管理类指标:出院人次、平均住院日、住院手术例数、门诊手术例数、住院危重抢救成功例数、放弃治疗自动出院例数、门诊处方合格率、住院病历甲级率

(三)医疗质量管理保障机制

1、完善覆盖医疗全过程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2、规范各专业的临床技术操作规程、临床诊疗指南;

3、完善医疗技术管理制度,加强新技术准入与风险管理。

4、建立医疗技术意外损害处置预案和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

二、完善医疗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实行院科二级医疗质量考核评价体系。院级医疗质量考核部门为医务、护理、院感等相关职能部门,考核对象为各临床医技科室。各科室质控小组对本科室医疗质量进行自查评价,并对科室成员进行考核,形成“医疗质量考核部门——各科室质控小组”为层级的医疗质量考核体系。

院级医疗质量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诊疗质量、病历质量、护理质量、院感控制、药物合理使用、临床用血质量等,考核指标详见《科室综合目标达成明细》。医疗质量考核结果与科室绩效、年终评优等挂钩。

三、落实医疗质量管理各项措施

(一)医疗质量监控管理

医疗质量监管部门按季度、统计各类医疗质量监测指标,统计分析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的总体情况。根据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目标,将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的薄弱环节设置为考核指标,纳入每医疗质量考核内容,强化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二)医疗制度与“三基”培训 开展医疗制度规范和“三基”知识的培训、考核与督察,不断强化医务人员医疗质量与安全意识,规范临床医疗行为,防范医疗风险。

(三)重点部门和关键环节管理

制定和完善重点部门和关键环节的管理标准和措施,不断加强急诊室、手术室、血液透析室、导管室、产房、重症病房等重点部门的规范化管理,强化医务人员对急危重症患者、围手术期患者、输血和抗菌药物应用、有创诊疗操作等关键环节的安全意识。

(四)医院应急管理

制定和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优化突发事件处理流程,提高医院整体应急能力。加强急诊管理,保障急诊设备及药品处于备用完好状态,完善急救技能培训及演练机制,提高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

(五)医疗技术管理

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医疗技术服务。实行医疗技术分级、分类管理,对高风险技术操作实行授权管理,对新技术、新项目实行准入与风险管理,建立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与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有效地防范、控制医疗风险,保障医疗安全。

(六)患者安全管理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危急值及不良事件报告等制度,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加强特殊药物管理,防范与减少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及患者压疮的发生,保障医疗安全。加强患者健康知识教育,并采取积极措施,让患者参与到医疗安全,协助患者理解和选择诊疗方案,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活动。

(七)医院感染管理

落实医院感染的相关规章制度,将医院感染的防控贯彻于所有医疗服务中。开展院感知识培训,加强手卫生依从性监管,强化医务人员院感防控意识;开展目标性监测,降低医院感染风险;加强多重耐药菌管理,完善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机制,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落实医院消毒与隔离工作制度;监测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医院感染率及其变化趋势,改进诊疗流程。

(八)护理质量管理

根据分级护理的原则和要求,实施护理措施,完善护理质量评价及追溯机制,强化特殊护理单元质量管理与监测。落实相关规章制度,规范护理行为,加强护理培训与考核,推进优质护理服务,保障护理质量与安全。(九)合理用药管理

落实临床用药相关规章制度,加强临床用药指导与培训,完善合理用药监测控制与处方点评机制,规范处方行为。规范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监测报告管理的制度与程序,加强药品安全管理。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完善临床用药数据的统计分析机制,将医院药占比与抗菌药物使用比率控制在合理水平。(十)临床用血管理

根据临床用血需求制定合理的用血计划和安全储血量,确保抢救和急诊用血。落实临床用血管理制度,规范临床用血管理流程,加强输血质量监控,保障用血安全。加强输血知识培训及临床用血考核,促进临床合理用血。

(十一)病历质量管理

深化病历质量控制管理,坚持严格终末质量把关和适度奖惩的原则,将院级质控和科室质控有效的结合起来。强调终末质量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升环节质量,如:加大病历书写培训力度,对病历书写时限进行刚性管控,加强运行病历的检查考核力度等。

(十二)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

推进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临床路径开展工作覆盖率达到相关要求,并建立临床路径统计工作制度,对路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分析,改进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

四、监督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过程

(一)医疗质量考核部门每月对全院医疗质量进行考核评价,将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列为持续改进的对象,对其进行重点督查。

(二)科室质控小组根据每月科室医疗质量考核结果,制定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定期对科室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检查。

(三)医疗质量监管部门每季度通报医疗质量指标监测情况,统计分析监测结果,提出针对突出问题的持续改进措施。

4.医院麻醉科医疗质量控制实施方案 篇四

为全面提高我院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及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安全,减少医疗纠纷,杜绝医疗事故,按照我院医疗质量管 理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科实际情况,制定科室质量控制方案。

一、组织机构

(一)成立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 在科主任的领导下,具体负责科室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 进方案,完成各项医疗指标的控制、分析工作,诊疗过程中质量问题的发现、整改工作。组长:宋 铁鹰成员:沈书斌 杨艳超

(二)科室成立以诊疗小组为单位的下一级质控小组 由诊疗小组负责人具体负责落实本组医 疗质量管理中的各项工作。组长:成员:医疗小组所有医务人员

二、各级质量控制组织职责

(一)科室质量控制小组管理职能

1.在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院质量控制办公室指导下,对本科室医疗质量进行 常规检查、分析、汇总、整改。

2.科主任及质控小组成员负责结合本专业特点及发展趋势,制定及修订本科室质量管理目 标、疾病诊疗常规、药物使用规范等并组织实施。

3.检查本科室质量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不安全因素,包括科室诊疗常规、操作规范、医院规 章制度、核心制度落实情况、病案质量管理、各级人员岗位职责的落实情况等,责任落实到人。

4.依据检查情况提出缺陷改进措施,并监督整改措施的落实,将质量目标管理、考评结果作 为年终评比的依据。

5.收集与本科室有关的医疗质量问题,每月至少召开一次科室质控小组会议,讨论内容写入 科室质控小组活动记录本,内容包括分析、探讨科内医疗质量状况、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每月 23--25 日上交医务处进行检查。6.定期向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及院质量控制办公室报告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情况,以及对加强质量管理工作控制的意见和建议。

7.按时参加医院医疗质量控制办公室组织的会议,反映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二)诊 疗小组质量管理职能

1.在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的领导下,负责对本诊疗小组医疗质量进行常规检查和落实具体改 进措施。

2.对本诊疗小组诊疗质量上的薄弱环节、不安全因素开展监督检查,负责对各项诊疗、操作常 规、病案质量、医疗核心制度、医院规章制度等的落实进行检查,并监督具体整改措施的落实。

3.定期召开诊疗小组质量控制会议,讨论本组存在的问题、落实科室质量控制小组提出的各 项改进措施,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向科室质控小组提出加强质量管理工作控制工作的意见和合理建 议。

(三)每位医务人员的质量管理职能各级医师严格按照《全国医院工作制度》中的岗位职责要求、遵循各项医疗核心制度,落实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确保医疗质量控制制度及措施的正确 实施。

三、医疗质量控制内容

科室质量控制包括医疗指标、规章制度、病历书写质量、三基三严培 训与考核、医患沟通及知情告知、医疗安全和医疗风险监控六个部分。

(一)医疗指标

1.麻醉人数≥医院对科室的医疗指标的要求

2.麻醉死亡率≤0.02% 3.临床试验、药物试验、医疗器械试验、手术、麻醉、特殊检查、特殊 治疗履行患者告知率:100% 3.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80% 4.院内急会诊到位时间≤10 分钟 5.甲级病案率≥90%

6.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例≤45%

7.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率 100% 8.完成指令性任务比例 100%

(二)规章制度

1.落实科级质量管理组织建设制度

(1)科室质控小组每月至少召开一次科室质控小组会议,全面评价科室质控工作。

(2)各诊疗小组应不定期开展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每月至少开展 2 次全面活动。内容应包括 本科室或本诊疗小组医疗指标完成情况、遵守本科室诊疗、操作常规和执行核心制度情况,本科室 医疗质量隐患分析、持续改进措施和加强医疗质量控制措施等内容,并记录在科室质控记录本中。

2.执行核心制度:医务人员应做到熟知核心制度内容,按照制度要求规范日常医疗工作。

(1)首诊负责制:及时完成接诊、处置及治疗,及时完成病历书写。需要请相关科室会诊时 及时联系会诊,根据会诊意见做进一步处置,并认真及时记录会诊意见。

(2)查房制度:严格按照制度要求及时查房。负责麻醉者,在手术前一天到科室熟悉手术病 员的病历、各项检查结果,详细检查病员,了解思想情况,确定麻醉方式。重大手术,与术者一起 参加术前讨沦,共同制定麻醉方案。

(3)病例讨论制度:复杂特殊的患者应当进行科内或多科参与的术前讨论,共同制订麻醉方 案,对手术和麻醉中可能发生的困难和意外做出估计,便于做好麻醉前的准备工作。

(4)会诊制度:严格按照我院会诊制度的要求执行,急会诊在 10 分钟内到达现场;院内普 通会诊 24 小时内完成;强调履行会诊人员资质;会诊申请单书写符合医院要求;我院专家到院外 会诊、邀请外院专家会诊应在医务处履行相关手续。(5)危重患者抢救制度:严格按照我院相关制度执行,强调危重患者抢救一般由科主任或主 任(副主任)医师组织并主持,科主任或主任(副主任)医师不在时由职称最高的医师主持抢救,并及时报告科主任; 重大及特殊病例的抢救应按照我院规定及时上报医务处等部门。抢救中应遵循 诊疗常规、医嘱制度,并按照病历书写规范的要求及时书写抢救记录。建立并严格执行本科室危重 患者抢救流程,抢救器械及药品完好率 100%。

(6)值班与交接班制度:按照我院相关制度执行,杜绝脱岗现象,及时有效处理门急诊及住 院患者出现的各种情况;遇有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在及时处置的同时通知上级医师;每日值班人员 按照科室要求在交接班记录本汇总记录。

(7)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建立科室、诊疗小组两级病案质量控制组织。严格执行 病历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检查制度,杜绝丙级病历。科室病案质量控制小组组长:宋铁鹰 科室病 案质量控制小组成员: 科主任指定人员科室每月进行病案质量分析,将持续改进措施等内容记录在 科室质量控制记录本中。

(8)临床用血审核制度: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输血前完善相关检查,履行告知义务并签 署知情同意书,输血申请单要有本院主治医师或以上人员签字。

(9)有创诊疗管理及准入制度:严格按照医师资质进行相关操作,杜绝非法执业现象;有创 操作要严格遵循诊疗常规实施,操作者在实施诊疗前应亲自与患者或其代理人沟通。履行告知医务,实施操作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操作结束后应即时完成相关记录,记录内容应符合病历书写规范的要求。新技术新项目按照我院规定实施。

(10)医疗技术准入制度:按照我院医疗技术和专业人员资格准入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关于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工作的要求实施。科室应定期对医师资质、医疗技术及手术医师分级进行考 核,按要求进行诊疗工作。

(11)查对制度:严格执行我院查对制度的具体要求,在诊疗各个环节杜绝各类差错。① 麻醉实施前:由麻醉医师按《手术安全核对表》中内容依次提问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病案 号)、手术方式、知情同意、手术部位、麻醉安全检查、患者过敏史、术前备血等内容,手术医师 逐一回答,同时巡回护士对照病历逐项核对并回答。

②手术开始前:由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巡 回护士按上述方式,再次核对患者身份、手术部位,并确认风险预警等内容。

③患者离开手术室 前:由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巡回护士按上述方式共同核对实际手术名称、清点手术用物、确认手 术标本、检查皮肤完整性、动静脉通路、引流管、患者去向等内容。

④三方核对人确认后签字。当核对人为非本院医师时,应当由上级医师复核后签字确认。

⑤ 手术安全核对必须按照步骤进行,核对无误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

(三)病历书写质量

1、终末病历:病历书写格式及内容符合卫生部《病历书写规范》、《医疗机构病历书写规范 细则》及我院要求。重点要求:

(1)会诊制度体现在及时完成会诊要求,会诊申请单书写符合要 求,会诊结果应在病程中体现。

(2)麻醉知情同意书、授权委托书严格按照告知制度执行。麻 醉记录、有创操作记录等内容符合病历书写规范的要求。

2、运行病历:病历书写符合病历书写规范及我院要求,重点有(1)运行病历中的相关内容 应严格按照时限完成。

(2)麻醉知情同意、授权委托严格按照告知制度执行,强调实施麻醉、有 创操作及特殊治疗时,实施操作者亲自应履行告知义务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麻醉记录、有创操作记 录内容符合病历书写规范的要求。

(3)上级医师查房后及时审核、签字。(4)按照我院会诊 制度及时完成会诊工作。终末病历甲级病案率≥90%,杜绝丙级病历;运行病历合格率≥90%。不合格病历落实奖惩措施到个人。

(四)、“三基三严”培训加强科室内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和考核,提高业 务水平。按时组织科室人员参加医院的各项培训工作。

(五)、医患沟通及知情告知制度加强医患沟通学习及培训,按照我院医患沟通制度实施。强 调实施麻醉、有创操作或其他特殊治疗前,应向患者履行充分告知义务、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方 可进行;实施操作者、麻醉者应亲自履行告知义务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以杜绝医疗事故,减少医疗 纠纷,保障患者安全和医疗安全。

(六)、医疗安全及医疗风险监控

1.按照我院《患者病情评估制度》,制定评估范围、程序等规范性的流程,对实施麻醉的所 有患者进行麻醉前、后评估,并在病历中体现。

2.落实我院《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制度及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文件要求,加强麻醉及有创操 作并发症的管理措施。

3.加强患者身份识别,落实患者安全措施,杜绝医疗差错。

4.告知制度:按照我院相关文件规定,麻醉、有创操作、病情变化、药物选择等环节按照告知 制度的要求实施,并在病历中记录。

5.重大及特殊病历抢救报告制度: 按照我院 《关于重大危重手术及特殊病历的报告制度》 执行。

6.危急值报告制度:按照我院《危急值报告制度》的要求执行。

7.不良事件上报制度:要求科室对照《不良事件排查登记本》中的项目,按时进行排查,及时 发现各种不良因素,鼓励非惩罚性主动报告制度。

8.其他:认真执行我院相关制度。

(1)麻醉包括临床麻醉、痛疼治疗及心肺复苏,具备麻醉专 业的主治医师及以上资格的医师方可独立实施授权范围内的各种麻醉操作。(2)担任麻醉的医师在 术前均应访视患者,对全身情况进行麻醉前评估(ASA 风险评估),确定麻醉方式,开好麻醉前 医嘱,我院基本上会有手术医生开出术前医嘱。并在术前访视和讨论的基本上完成麻醉前小结。

(3)术前麻醉医师应认真检查麻醉药品、器械是否完备。术后应及时清理麻醉器械,妥善保管,定期检 修,麻醉药品应当及时补充。

(4)麻醉医师按计划实施麻醉,严格执行技术操作常规和查对制度,在麻醉期间要坚守岗位,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做出判断和处理,严格三级医师负责 制,遇有不能处理的困难情况应当及时请示上级医师并与手术医师商量配合处理。术中认真填写麻 醉记录。

(5)实习、进修人员要在带教医师指导下工作,不得独立执业。

(6)术毕,待患者基 本恢复后,护送患者回病房或麻醉恢复室,麻醉者要把麻醉记录单各项填写清楚,并向值班医师交 待手术麻醉的经过及注意事项。

(7)进入麻醉后恢复室,待患者清醒,肌力及呼吸恢复的情况可 参照 Steward 苏醒评分,必须达到 4 分才能离开麻醉后复室。

(8)如遇到患者苏醒意外延长,或 呼吸循环等功能不稳定者,应当积极查找原因,及时处理,并考虑转 ICU,以免延误病情。

(9)术后 72 小时内要随访患者,检查有无麻醉后并发症或后遗症,并作相应处理。(10)急诊手术前 的准备时间较短,但也应当尽可能完善手术前的准备工作,术中、术后的管理同择期手术。

(11)麻醉工作质量及效率指标的统计分析制度。如麻醉工作量、麻醉效果评定,麻醉缺陷发生情况、麻 醉死亡率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等,应有记录。

(12)有突发紧急事件的应急预案,为随时参加抢 救呼吸、心跳突然停止等危重患者,应当从人员值班、操作技术、急救器械、通讯等方面做好准备。

四、科室管理计划及措施 1.认真完成医院的各项医疗任务指标。

2.每制定科室质控计划、重点工作安排并按时完成。

3.质量控制小组每月定期活动,分析科内医护方面存在的质量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4.对全科人员经常进行质量教育,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把医疗质量作为重点内容来分析和讲评,努力促进医疗质量的不断提高。5.对全体人员进行认真考核,根据落实情况予以奖惩。

5.急诊科医疗质量控制方案 篇五

guizhoushengxishuixiansangmuzhenweishengyuan 急诊科医疗质量质控小组

急诊科: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疗质量管理规定,切实强化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技术服务水平,保证医疗安全,经急诊科研究决定成立医疗质量质控小组。

一、急诊科医疗质量质控小组

科主任:殷科强

成 员:蔡 涛 杨 明 陈 林 张 敏 杨福秀

二、医疗质量管理质控工作制度

1)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在科主任的领导下进行工作,负责完成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对急诊科医疗质量进行综合评估,对急诊科的业务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

2)医疗质量管理小组每周开会一次,讨论和审定临床、医技中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3)负责组织和实施医疗、护理、院感质量的检查、评价、考核、提出整改措施和反馈情况、检查落实等工作。

4)组织疑难病例、抢救、手术病例的讨论。5)组织医疗差错和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鉴定工作。6)对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进行严格审核并按规定上报。7)参加各种医疗文书、技术操作、诊疗水平、“三基”考核、制贵州省习水县桑木镇卫生院

guizhoushengxishuixiansangmuzhenweishengyuan 度管理等方面的具体检查,并进行评价。

8)医疗质量管理成员要自觉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高医疗业务水平,要熟悉和了解各种质量指标,以及具体的考核标准。

三、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职责

1)负责全科室医疗、医技工作的质量监督和管理。2)负责制定科室医疗、医技工作质量管理工作计划。3)负责制定和完善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持续改进方案,对各项医疗质量标准、各种诊断治疗技术操作规程和各种医疗文件的书写进行规范。

4)负责讨论、决定科室医疗、医技工作中的差错、过失和事故等事件的院内处理意见。

5)负责宣传贯彻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管理的有关知识,开展对全科医务人员的质量意识教育和质量安全意识教育工作。制定医、技人员质量教育、培训的要求。并检查其落实情况。

6.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与质量控制 篇六

近年来, 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和重视。美国健康保健组织鉴定委员会 (JCAHO) 专门成立的从事国际医疗机构认证和咨询的分支机构———国际医院认证联合委员会 (join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 JCI) 编制了一项标准———JCI认证, 它代表了医院服务与管理的国际水平, 是医院质量与安全规范化管理的标志, 并被公认为全球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最高标准之一, JCI认证的核心即为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1]。

关注患者安全常常会特别重视医疗安全、护理安全, 却常忽视医疗设备对患者安全的影响。医疗设备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 主要用于生命体征参数测量及实现药物物理参数的定量治疗。现代医院医疗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已成为一种趋势, 如不注重医疗设备的风险管理与质量控制, 可能会带来更多、更大的、系统性的、群体性的问题。因此, 如何科学地分析、评估、控制和管理医疗设备使用风险, 提高医疗设备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创建一个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环境, 减少医疗差错的发生, 是目前各国卫生机构所要努力达到的目标。

1风险管理的国内外现状

风险管理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 2001年, 美国医疗组织评审委员会 (joint commission on accreditation of healthcare organizations, JCAHO) 在修改评鉴标准时指出, 医疗组织每年至少要有一次在高风险的服务流程中执行风险评估, 且应以谨慎和积极的态度来防范潜在风险的发生。

我国的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是从1998年开始的, 现已延伸发展到医疗器械的各个领域。自1998年以来, 国际化标准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已连续多次发布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国际标准, 即ISO 14971。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SFDA) 先后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发布的ISO 14971:2007《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标准, 制定了YY/T 0316—2008《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 标准, 在这个标准下, 要求全部医疗器械都要纳入风险管理, 并要求把风险管理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该项标准对于指导、规范医学装备风险管理起到了巨大作用, 对于确保医学装备的安全、有效具有重大意义。2010年1月18日, 卫生部正式颁布了《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 (试行) 》, 把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正式纳入到医疗安全之中, 明确了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的各个方面, 为安全管理提供了可依之据。

致力于医疗设备的安全评估、保障、管理及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的紧急医疗研究机构 (emergency care research institute, ECRI) 于1993年开发了国际医疗设备持续安全管理、预防性维护、设备安全性评估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 并在1995年颁布的医疗设备风险级别分类标准中, 把医疗设备的伤害风险和对患者康复有显著不利影响这2个方面作为主要参数评定其风险级别[2]。在我国, 医疗器械产品按风险被分为Ⅰ、Ⅱ、Ⅲ3类进行管理, 高风险类 (Ⅲ类) 由国家药监局集中审批监管, 低风险类 (Ⅰ、Ⅱ类) 分别由省、市级药监局审批监管。

2产生风险的原因与控制

医疗设备的风险在使用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 具有客观性、不定性、危害性等特征。医疗设备的使用风险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主要的原因有: (1) 医疗设备自身存在不足, 如制造材料、生产工艺、可用性及易用性设计等方面。 (2) 误操作或者使用不当, 可能原因是使用人员培训不到位, 导致对设备性能和使用方法不熟悉;全球协调工作小组 (the global harmonization task force, GHTF) 在一项调查中指出:在医疗器械相关医疗责任事故中, 约有60%~70%是由于使用不当造成的, 称之为“错误使用”、“操作失误”或“人为错误”[3]。 (3) 医疗设备管理部门日常管理、维护、性能监测制度不完善, 造成部分设备“带病”工作, 存在安全隐患。2006年5月22日, 中国社科院发布《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 报告中指出中国医疗界存在5大“怪现象”, 其中之一就是医疗设备常“带病”工作, 严重影响了医疗服务的质量。

3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 (quality control, QC) 是通过一系列不同的技术程序, 以保证生产出满意的产品 (或服务) , 它的目的不仅在于保证质量的满意性和可用性, 还在于保证质量的可靠性和经济性。质量控制的概念最早产生于工业制造领域, 其目的在于控制产品和服务质量, 包括确定控制对象、制定控制标准、编制具体的控制方法以及明确所采用的检验方法等过程。ISO在1987年发布的ISO 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国际标准》于20世纪90年代末引入医疗卫生系统。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是确保医疗设备准确、可靠、有效、安全的必要手段, 是医疗质量保障体系的技术基础和重要保证, 是关系到医院医疗质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工作。

近几年, 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2005年,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行动,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以患者为中心, 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总后勤部卫生部按照“需求牵引、试点先行、突出重点、 分步实施”的总体思路, 制订了《军队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实施方案》, 先后组织完成了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调研、试点和扩大试点等工作。2006—2007年, 全军率先在4家总院进行了试点, 2008年, 对全军师级以上医院开展了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卫生部在总结2005—2008年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基础上, 继续推进该活动, 同时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全生产会议精神, 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在医疗安全百日专项检查的基础上, 结合“医院管理年”活动、“平安医院”创建工作, 于2009年开展了 “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 诸多活动的开展无不表明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在医疗活动中的重要性。

4质量控制管理的2种可行模式探讨

4.1戴明循环 (PDCA)

戴明循环 (PDCA) 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 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PDCA循环是按照计划 (plan) 、执行 (do) 、检查 (check) 、评估 (act) 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 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 如图1所示。PDCA循环适用于质量控制管理的各个领域以及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 即质量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实现的过程, 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周而复始地运转的。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运转, 离不开管理循环的转动, 也就是说, 改进与解决质量问题和赶超先进水平的各项工作, 都要运用PDCA循环的科学程序。

1.原有水平;2.新的水平

PDCA循环在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方面依然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PDCA循环应用到质控管理方面, 我们可将医疗设备质控工作分为4个步骤: (1) 制定质控计划; (2) 进行质控检测; (3) 对质控结果进行分析评估; (4) 对不符合要求的质控方案或设备进行评估总结与改进。

4.2失效模式与效果分析 (FMEA)

失效模式与效果分析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FMEA) 是一种用来确定潜在失效模式及其原因的分析方法:在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 系统地应用质量管理技术来预测潜在的缺陷及后果, 采取措施以进行事前改进[4]。美国医疗组织评审委员会 (joint commission on accreditation of healthcare organi- zations, JCAHO) 从2003年起把每所医院实行FMEA改善风险流程列为标准, 可见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已在业界备受肯定。

FMEA是一组系列化的活动, 其过程包括:找出系统中潜在的失效模式;根据相应的评价体系对找出的潜在失效模式进行风险量化评估;列出失效的起因和机理, 寻找预防或改进的措施。

FMEA在临床工程质量管理中的作用就是对医疗器械进行全寿命管理。全寿命周期管理是指医疗设备从设计、生产到运输、贮存、安装、使用、维护、修理、产品升级或更改、停用和处置全寿命过程中均进行风险评估管理。它包括医疗设备监管工作的注册、 生产、流通和使用4大环节。在这些阶段或环节中, 要建立可接受的风险标准、风险分析的方法、风险监测及评价的方法、风险控制的措施来识别、发现和解决风险问题。它是一个持续、不断跟踪、循环往复的过程, 因此在质量管理中需把握医疗器械运行系统工作的每一个控制节点, 审查整个运行过程的有效性。FMEA管理记录的是一个需不断努力和连续性的改进过程, 因此它在最终评定方面没有评分的最低标准, 只有相对性的比较。在临床工程领域, FMEA可以作为质量控制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 来降低和控制风险的发生。

5结语

这2种模式均适用于医疗设备的风险管理与质量控制, 但要使医疗设备的风险管理与质量控制纳入到医院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形成一个长效机制, 其关键在于尽早建立一个健全的风险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5]。该体系要建立起涵盖医疗器械采购、验收、评价、检测、考核、维护等使用全过程的一系列管理制度, 实现对医疗器械使用风险的全程控制, 了解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运用合理的风险评估标准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估, 将风险管理和质量控制的理念贯穿在医疗设备整个生命周期之中, 保证所使用医疗设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样在保障患者医疗安全的同时, 还可以减少医务人员对医疗设备使用风险的担忧, 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更加有利于医疗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钱建国, 李维嘉, 张雷.按JCI标准实施医疗设备的质量安全管理[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09, 15 (4) :7-9.

[2]汤黎明, 吴敏, 刘铁兵.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制建立与发展途径探讨[J].中国医疗设备, 2008, 23 (6) :62-64.

[3]郭赤, 李怡勇, 王晓敏, 等.浅谈军队医院医学工程专业的人才队伍建设[J].医疗卫生装备, 2006, 27 (11) :69-70.

[4]于金伟.FMEA与控制计划在过程控制中的应用[J].质量技术, 2006 (9) :17-18.

7.医疗质量管理方案 篇七

一、医疗质量管理内容

(一)基础医疗质量管理

基础医疗质量管理是指医院人力资源、财务管理、门诊的管理制度、门诊环境、设施、医疗设备、业务技术、药品供应、后勤保障、信息方面的管理,是医疗质量管理中最基本的一环。

1、制度建设:建立健全(1)工作制度、岗位职责;(2)诊疗规范操作技术、常规;(3)医疗流程;(4)医疗质量考核标准。(5)医疗缺陷登记制度。

2、人力资源管理:按照一级医院要求和我馆规模,合理设置科室,合理安排人员,做到合理、高效、优质服务,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

3、方便快捷舒适服务,让病人满意服务。交费缩短时间,未检查完或门诊病人未看完,抢救病人未脱离危险不下班,设立投诉意见箱,为病人导医,诊费公开,提供查询,保持清洁安静的舒适环境等。

(二)环节质量管理:

医疗质量是医务人员利用医疗技术为患者提高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医疗服务的提供过程与实现同时进行,很难对医疗服务进行检查,即合格后校对,因此环节质量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且医疗服务对象是人,服务过程中出现不合格可能产生严重后果,且难以纠正,可见,环节质量管理十分重要。

1、职工自觉履行好岗位职责。全馆各岗位人员都有自己的岗位职责,必须严格自觉履行好,否则为岗位不作为或不能胜任岗位工作。每个岗位人员履行好职责是环节质量管理重要一环,自觉履职,自觉接受门诊、科室两级检查,门诊部要经常开展履职教育。

2、抓好科室质量管理:科室质量管理是环节管理的中间环节、关键环节,能及时发现及纠正医疗过程中的质量问题。科主管、护士长是科室质量管理负责人,要狠抓落实。抓好环节中的重点环节和薄弱环节。

⑴、抓好三级医师会诊、疑难病例讨论、转诊转院等制度的贯彻落实。⑵、抓好查对工作。

⑶、做好危重病人和特殊病人的管理。

⑷、抓好急诊急救工作,对急诊应急反应、人员、设备、急救药品等情况随时抽查。

(5)、抓好值班制度,节假日值班技术力量要保证,做好交接班,经常随机抽查(特别是节假日班间抽查)在岗位情况。

(6)、做好病历书写和管理,及时客观准确书写。

(7)、做好沟通工作:一方面做好医患沟通工作并做好医嘱记录,并一方面做好门诊上下、科室之间、同事之间工作的沟通,确保质量管理的决定及时执行,工作上能互相协作,确保工作正常运转。

(8)、实施零缺陷管理,防止差错事故发生。(9)、持证上岗,严格执业准入。

(10)、抓好特色科室、重点科室质量管理,提高诊断、治疗质量。(11)、在医疗进程中,下一个工作环节有责任监督上一个工作环节,如发生划价、发药错误、处方差错,只能由医务人员核对后纠正,严禁由病人跑路纠错。

二、医疗质量控制

医疗质量控制是指依据所得信息,使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质量偏差保持允许范围内,分基础质量控制、医疗过程质量控制、控制方法,由质量管理小组负责医疗质量控制。

医疗质量改进是指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活动和过程中的效益和效率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医疗质量改进中主要是改进分析,制定与落实改进方案、评价改进效果。

1、医疗质量控制的职责:

(1)、上级医(护)师负责对下级医(护)师医疗质量的督促检查与整改。(2)、科室主任(护士长)及科室质量管理小组负责对全科医疗护理质量的督促检查与整改。

(3)、门诊质控部门(信息、后勤、设备、)对各科室医疗护理及医疗环境、设备进行质量的督促、检查、控制。由馆长、门诊主任负责安排、组织检查。

2、医疗质量控制目的:及时发现质量问题,督促整改,促进医疗质量提高。

3、医疗质控的方法:

(1)、上级医(护)师通过病例讨论、检查病历等方式,随时对下级医(护)师进行检查和控制。

(2)、科主任(护士长)和科医疗质量管理小组通过病例讨论、检查病历、检查工作和平常掌握情况,定期不定期对全科的医疗护理质量进行检查。

(3)、门诊质量控制部门通过平常掌握、随机抽查、定期检查相结合对各科进行检查。

(4)、检查是质量控制手段,通过发现问题、分析、评价、促进整改,达到质量改进,从而提高和确保质量。

(5)、采取缺陷管理,并予登记。医疗质量控制统计到科室,科室统计到人头。

(6)、严格管理,科学化的基础上做到人性化管理,以教育纠正、整改为目的,促进质量提高。

(7)、环节管理为主,平时掌握与随即抽查为主,终未质量管理与定期检查为辅。

4、不合格医疗服务的处理:

(1)、医务人员在直接或间接为患者服务时,如违反了相应的规章制度或技术操作规程,未满足患者或院内其他科室及工作人员的需要或期望,引起投诉、医疗纠纷,甚至医疗事故,或被质量控制人员检查发现为不合格医疗服务。

(2)、不合格医疗服务处理程序:

①科主任、护士长、科室质控人员、上级医(护)师发现不合格医疗服务,应及时指出当事人的错误,提出批评教育,并予以纠正,防止不合格医疗服务的扩大和造成不良后果。门诊质量控制部门检查发现不合格医疗服务或平常了解掌握的不合格医疗服务,应给科室质量控制小组或当事人指出。具有共性的不合格医疗服务通过职工大会、周会、科室会,制定新规则、培训等形式纠正、教育,并跟踪检验。

②对不合格医疗服务予以登记,按《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程序》处理。③医院质量控制部门和临床、医技及其它部门应对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查找影响因素,防止再次发生。

④对不合格医疗服务当事人和科室,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⑤当门诊质量控制部门收到病员投诉,应要求科室责任人立即调查,查找原因,确定纠正、处理办法后3日内交回,对纠正和处理办法的执行情况由质控部门追踪。

⑥患者提出的医疗纠纷,国医馆领导负责接待,予以登记,对投诉内容责成相关科室调查核实,查找原因,给投诉者解释,并作出调查处理。

三、医疗质量培训方案

(一)培训目的:

全体员工牢记质量方针,营造学习气氛,树立全面质量观念,服务意识、规范意识,提高技术水平、服务技巧,满足广大病员的合理需要。

医疗质量方针是医院正式发布的医疗质量宗旨和方向。

我门诊的质量方针“以病人为中心,以安全为重点,以规范服务为手段,以病人满意为目标”。

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即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实行全过程质量管理和全方位质量管理。

(二)培训内容:

1、全员培训:①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部门规章;②诊疗护理规范、操作技术规程;③医疗流程管理;④医疗服务质量包括服务基本技能、沟通技巧、医疗纠纷处理;⑤职业道德建设。

2、三基训练:各级医务人员要认真学习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院科组织三基训练,做到严格标准,严格要求,严格掌握。

由门诊主任负责组织三基训练工作,科室由主任(护士长)负责,具体安排落实。医院每季度1次,科室每周1次,准确填写培训记录表,留讲课与训练资料,参加人员签字。除当班人员外,其他人员必须100%参加培训(特殊情况不能参加院、科室培训需经门诊主任同意)。培训与奖惩挂钩,门诊主任负责督促。

四、医疗质量目标管理

(一)、门诊、急诊工作

1、门诊日志登记 登记率100%,登记合格率 >95%

2、门诊病历书写 疑难病、急危重病、中毒、车祸伤打架斗殴、生产工作中受伤门诊病历100%书写,门诊输液病历书写100%,书写合格率>95%

3、各种检查单书写合格率 >95%

4、处方书写合格率 >95%

5、传染病登记与报告 3天内报告率98%,漏报率 0%,报告合格率 >95%,医生不治疗肺结核率100%

6、门、急诊诊断符合率 >90%

7、无菌技术操作合格率 >95%

8、继续医学教育合格率 100%,三基训练合格率>95%,补考合格率100%

9、病员满意度 >95%

8.医疗质量控制 篇八

手术科室医疗质量考核标准考核评分项目 分值考 核 内 容考 核 检 查 方 法扣 分 原 因得 分 医疗质量 组织与管理5各科室有主任、护士长、总住院医师组成的“质控小组”;每月1次医疗质量自查(病历质量、医疗规章、医疗安全);自查结果有记录、对存在问题有改进措施和意见。提问质控小组成员2人:介绍质量自查情况;查质控记录:无组织扣3分,未开展工作扣3分,无记录扣2分,记录不齐全扣1分/项。医疗规章制度首诊负责制度5接待病人不得推诿,首诊医师一旦接诊,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科和转院等工作负责到底。收集患者及临床各部门的投诉意见,发生一起扣5分。三 级 医 师 查 房 制 度 5 住院医师对所管的病人每日上、下午至少各查房一次;主治医师每日查房一次;对新入院患者2日内(重、危患者24小时内)必须有一次 上级医师查房,审查新入院及危重患者的诊疗计划;病危患者每天、病重患者至少2天、对病情稳定的患者至少3天记一次病程记录;疑难、危重病人必须有科主任或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的查房记录;首次病程记录在患者入院8小时内完成,病人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入院记录;主治医师首次查房记录在患者入院48小时内完成,(副)主任医师查房每周有1次记录。抽查5份住院病历。询问在院病人5人,未按时限完成查房一次扣1分,入院两天内无上级医师查房扣3分,上级医师无签字一处扣1分,未按时完成入院记录或首次病程记录一份扣3分;查房病程记录不确切或不规范一处扣1分。急诊 会诊 制度5 急诊抢救在5分钟内到位,急会诊在10分钟内到位,平会诊在24小 时内到位;会诊医师须总住院医师或以上职称,紧急会诊可由值班医师先行现场处理,同时上报本科室二线值班医师,后续处理由二线医师负责指导执行;会诊医师应认真填写会诊意见(包括临床情况、诊断意见、处理措施及相关诊疗建议等内容);会诊意见的执行情况应由主管医师在病程记录中如实反映。抽查当天的会诊单;访问当天收治的急诊病人;现场模拟呼叫或根据投诉意见,一次不到位扣2分,发现一人不及时扣2分;会诊项目填写不全、病历摘要简单、缺项等每次扣1分;会诊意见为在病程记录中如实反映扣2分。疑难危重 病例讨论 5 普通病人入院1周、危重病人入院3天内不能确诊或疗效不确切的病例,应及时组织讨论,并有讨论记录,讨论记录应符合规范。查入院10天内病例或危重病例5例,查疑难病例讨论记录本, 发现1例未做到扣4分,记录不及时每例扣2分,记录不规范每例扣2分。规范执业与 指令性任务 5检查科室无证照医师书写医疗文书且无上级医师签字,执业活动符合《执业医师法》,无超范围执业。认真完成上级下达的指令性任务。查运行病历10份,违反执业医师法一票否决(不得分),不 规范执业每例扣1分。指令性任务不完成每次扣1分。死亡病例讨论制度5 住院病人死亡后1周内举行讨论,由科主任或副主任以上职称的医师主持;讨论内容包括死因、死亡诊断及对治疗抢救措施的分析总结和应吸取的经验教训、改进意见、措施等,讨论记录应符合规范。查科内死亡病例病历,死亡病例讨论记录本,发现1例未讨论 不得分,讨论记录不规范1处扣1分。围手 术期 管理 制度5 对中、大手术要有术前讨论意见(对术前诊断、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麻醉方式、输血选择、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等进行认真讨论并做好记录),术前要有术者查房记录,择期手术术前有麻醉师查看病人的意见记 录,完成术前小结,完成常规的术前准备及必要的辅助检查。高风险手术须履行审批手续;手术病人必须有安全核查表和风险评估表。术 后首次病程记录在术后即时完成,术者(或一助)24小时内规范完成手 术记录、有签名、有记录时间,术前各种知情同意书内容完善、签名符 合规定。查大、中手术病历5份,无术前讨论记录每例扣2分,无术 者查房记录每例扣1分,无术前小结每例扣1分,高风险手术 无审批每例扣1分;术后首次病程记录不及时完成每例扣1分,手术记录不及时完成每例扣1分,术者未及时签名每例扣1分;输血、麻醉、手术同意书无患者/家属签字每例扣2分,无医 师签字每例扣1分,未完成常规的术前准备或缺必要的辅助检 查扣1分。全国注册建筑师、建造师考试

9.基层医疗机构的临床检验质量控制 篇九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某院2011年4月间接收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在进行临床检验时进行严格的全过程质量控制, 获取质量控制下的检验结果, 同时分析考察此方法下相关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参考没有进行质量控制时的相关检验结果准确性, 对比不同方法下的临床检验工作效果。

1.2 质量控制方法

1.2.1 临床检验前的质量控制

临床检验前, 临床医师要正确填写检验申请单。明确患者的各项基本资料, 如改名、年龄、住院号等, 如有必要还需附加简单病历, 并说明特殊情况。患者基本信息的填写要求全面准确, 避免漏填、错填等。填写不当很有可能会影响检验人员的判断, 造成错误的检验结果或者误诊医疗事故。同时, 重视患者的准备工作。由于检验结果受患者生理因素的影响较大, 因此患者准备工作会对送检标本的质量产生直接影响。例如如患者的兴奋、激动情绪会造成体内白细胞、血红蛋白增多, 而患者饮食高蛋白食物也可能引起尿素、尿酸、血糖等项的检测结果增高。因此, 在采集患者标本时应该尽量排除不利因素的干扰破坏, 避免影响检验的结果。此外, 整个检验过程中要高度关注患者标本采样与检验的准确度。进行患者标本采集时应注意相关事项:如核对检验的申请单与标签的一致性;采血时为保证安全让患者保持坐姿或卧姿;控制止血带的压迫时间和松紧度, 避免用力拍打患者的穿刺部位, 穿刺入血管后应该立即松开止血带;相关的标本采集器材要满足检验要求, 避免污染等[1]。

1.2.2 临床检验中的质量控制

从接受标本开始, 要对临床检验中的质量进行控制, 直到得出检验结果。其中, 良好的仪器维护是保证临床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关键之一, 因此相应的仪器维护意识要加强。对检验仪器要按照相关规定正确保养维护, 同时制定周保养、月保养及季度保养计划, 确保相关检验仪器保持良好的使用状态。对故障仪器以及部件更换需要做好记录, 方便查询。

检验过程中, 要按照相关检验流程规定严格进行试剂准备操作。依照标准检验流程, 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配制试剂;相关试剂应该存放于冰箱以防止挥发;对长时间不用的试剂, 严密观察其稳定性;严格禁止不符合检验要求的试剂出现。

整个检验过程中, 需要严格控制检验质量。临床检验以实验为基础, 全面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对质量检验工作效果影响很大。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能够规范控制临床检验工作的全程, 保证整个检验结果的全面及时和准确有效。要控制好室内和室间质量, 及时调查改正可能出现的失控情况。所有项目的检验工作都要按照标准程序实行, 保持一定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同时, 保存完整的原始记录, 以完整、全面的检验记录为检验工作提供数据资料支持[2]。

1.2.3 临床检验后的质量控制

在临床检验后, 要对检验结果进行认真严格审核。相应的检验人员要认真对待每个环节, 及时发现错误并且改正。同时加强比较分析得到的检验结果, 对异常的检验结果立即与患者最近的检验结果进行比对分析, 了解相关数据的变化情况。对患者标本的采集情况可以进行必要了解, 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有效。

完善报告单签收制度, 实行检验报告单的专人负责管理方法。各检验科室根据情况具体规划保存有关的检验报告单, 制定合理的保存方法, 方便日后进行相关核对审查。

对检验结果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解释, 针对检验结果与临床诊断的差异, 及时与临床医师进行沟通, 查找原因确认检验结果的合理性。同时, 根据临床医师的意见和建议, 改正检验方法和检验结果, 保证临床检验的工作质量。

2 结果

对临床检验全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显著提高了患者临床检验的结果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临床医师以及患者对相应的临床检验工作的程序、结果和检测效果的认可度上升。相关检验程序更加规范有效, 减少了医患纠纷, 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对质量控制下的临床检验效果表示满意的患者达到85%, 显著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

3 探讨

3.1 质量控制能够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意识不断提高, 对相应的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的要求也日益严格。患者及家属在接受医疗时更加注意相关程序合理性、医疗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以及服务态度, 客观上要求相应的医疗护理工作应该更加积极主动且提高效率。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 基层医疗机构面对的行业竞争也日益激烈。医疗服务质量日渐成为医疗机构之间竞争的有效手段, 临床检验的质量控制也是医疗机构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工作内容。基层医疗机构需要不断加强相关的临床检验工作, 适应医疗机构竞争以及患者家属的服务要求。通过加强临床检验工作的质量管理,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对于基层医疗机构保持良好信誉以及适应行业竞争具有积极意义。

3.2 有效提高患者家属的服务满意度

基层医疗机构的所有医疗护理服务, 都应该以患者的健康恢复为工作重心。医疗机构要实现治病救人的工作目的, 就要围绕患者的医疗护理体验, 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身体体征切实提高相关的医疗工作质量, 为患者提供更好更安全的医疗服务[3]。因此, 相应的临床检验工作也要以保证检验质量为工作前提, 提高全面的质量控制水平, 保障患者的医疗护理服务满足治疗康复的实际需要。同时, 医疗机构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更新, 需要医疗护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保证临床检验工作质量, 提高患者家属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王清芝, 蔡英美.质量管理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J].地方病通报, 2010, 25 (4) :55.

[2]谢平仙, 张建明.血液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J].临床医学与检验, 2011, 8 (10) :1265-1267.

10.医疗质量提高年活动方案 篇十

医疗质量管理整治年活动实施方案

为切实加强医院管理,规范医疗行为,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根据《陇西县卫生局关于开展“医疗质量管理整治年”活动的通知》陇卫发[2013]33号文件精神,经院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今年在我院开展“医疗质量管理整治年”活动。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加强医院管理、保障医患安全为目标,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建设,推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有效提升,为广大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保障医疗事业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一)二级乙等医院晋级工作全面展开。在县卫生局和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我院业务工作有了质的飞跃,2012年门诊就诊66706人次,住院4421人次,手术1703台次,业务总收入1442万元,现有医院规模已不能满足群众的就诊需要及医院的正常运转。依照陇卫发[2012]161号文件,为全面完成我院二级乙等医院评审达标工作,保证医院安全,可持续发展,我院积极准备二级乙等医院的晋级准备工作,于2012年7月30日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组员的二级乙等医院晋级领导工作小组,遵照(2012年版)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对照我院现有管理制度及设备,积极增设改进所缺设备及制度,进一步完善相关科室功能定位及分布,使医院功能运转符合二级乙等医院标准。此项工作正在进行中。

(二)坚决杜绝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随着就诊病人的增多,医疗工作量的增大,医疗纠纷、医疗事故已经成为制约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我院高度重视、严格执行医师交接班制度,查房制度(三级医师、院长),医嘱制度,病历讨论制度,病例讨论制度,急、危重病人抢救制度,医疗差错事故报告、登记处理制度,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有效减少医疗纠纷事故的发生,将医患矛盾和纠纷解决于萌芽状态。

(三)急救能力进一步提高。

通过与我院帮扶医院联系,我院先后于2013年3月13日-3月15日选派65名业务人员(临床医师,护士、医技人员)分三批次前往兰州陆军总院技能培训中心进行心肺复苏、外伤急救、静脉输液、无菌操作等专题培训使心肺复苏操作(小儿、新生儿、成人)及各种急危重症疾病处置培训率及考核合格率达到100%。

(四)手术水平进一步提升。严格实行手术安全环节管理,积极实行病人手术安全核查率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及术前病情讨论、会诊制度,并由术前主管院长及科主任进行签字把关、极大的保证了患者术前、术后安全性。

(五)临床用药进一步规范。为了规范临床用药,我院于2011年6月30日成立陇西县红十字眼科医院抗菌药物联合整治工作小组,采用进病区,问患者,看处方,查病历等方法摸清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并制定陇西县红十字眼科医院抗菌药物联合整治工作方案。2013年2月25日又制定陇西县红十字眼科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积极推行以基本药物制度相关知识为重点的临床合理用药知识培训率及考核合格率达到100%,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率达到90%以上。为了准确掌握临床医师应用抗菌素,我院积极执行医疗服务质量“四个排队”、“八个排队”对抗菌素不合理使用排名靠后者,予以上墙公布、责令整改、通报批评、扣发绩效奖,并计入医德医风考核不良记录档案。

(六)医院重点科室建设进一步加强。

为了医院的进一步发展,我院现已形成以眼科、外骨科、妇产科为特色专科,内儿科,中医康复门诊科室齐头并进发展的模式。近三年来,我院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9篇,省级刊物发表论文3篇,获科技进步奖三项,眼科科研项目《双泪小管置入硅胶管治疗泪小管断裂的临床研究》于2009年11月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硅胶管隐形置入治疗泪小管、泪总管阻塞的临床研究》于2010年5月获陇西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骨科科研项目《神经根封闭定位在多间隙腰椎管狭窄症手术中的应用研究》于2012年3月获陇西县科技进步一等奖,2012年8月获甘肃省医学科技三等奖。

(七)开展单病种限价和临床路径管理。为了减轻病人医疗费用的负担,我院积极推进单病种限价工作,特制定26种疾病单病种限价和临床路径管理,极大的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八)无重大院感事件发生。加强执行感染控制制度,增强医院感染控制意识,抓好新生儿科、产科、手术室、供应室、等重点科室感染控制工作。

三、活动内容

(一)依托三大抓手

1、抓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促进合理用药

加强对医务人员基本药物制度政策和知识的培训学习与考核评估,促进医务人员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基本药物药理知识。落实相应质量控制措施,以进一步规范诊断,加强处方管理,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规范使用抗菌药物。落实处方、病历点评制度、执行医疗服务质量“四个排队”、“八个排队”对抗菌素不合理使用排名靠后者,予以上墙公布、责令整改、通报批评、扣发绩效奖,并计入医德医风考核不良记录档案。

2、抓医疗行为规范,促进医疗安全

强化制度建设。严格执行《医疗质量管理核心制度》,继续执行与完善与本单位相应的医疗质量管理核心制度,不折不扣的执行医师交接班制度,查房制度(三级医师、院长),医嘱制度,病历讨论制度,病例讨论制度,急、危重病人抢救制度,医疗差错事故报告、登记处理等制度,做到用制度管理,有制度必循,反制度必究。

强化医疗文书管理。做好卫生部新版《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进一步做好病历书写系统培训,按照《巩昌卫生院病历书写规范》严格书写电子病历,完善医疗文书质量检查与处罚制度,规范医疗行为记录,防范因病历书写问题导致的纠纷事件发生。

(4)强化门诊管理。加强医院门诊质量管理,规范门诊服务,提高门诊医疗服务质量,方便群众就医。

(5)强化重点科室与重点环节管理。严格按照卫生部相应管理规范(指南)及有关规定,重点加强对急诊科、手术室等重点科室的管理;强化对护理质量、院内感染控制、临床用血、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推进单病种质量控制和临床路径的实施等重点环节的管理。切实提高“缺陷管理”意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重视医院安全隐患的发现,对存在问题及时跟踪、整改与评价。

3、抓卫生队伍建设,促进卫生科教发展

(1)切实加强学科建设。依托与大医院合作,加强新技术、新项目的研究,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促进学科发展。我院先后与兰州陆军总院,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建立帮扶关系、就我院人才培训,专家会诊,设备援助起了很大作用,2012年我院先后派出25人次前往上述二院进行业务培训学习(三个月),使我院相关科室的诊治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今年选派进修学习人员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二)开展四项练兵,做好技能竞赛准备工作。

结合我院“三好一满意”活动,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提高我院卫生系统护理人员的“三基三严”知识和临床护理技能水平,激发护理人员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强化护理人员“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已于2013年3月22日、23日、24日在县卫生局等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护理专业人员进行心肺复苏、外伤包扎和密闭式静脉输液、无菌技术操作演练比赛。

为了进一步提高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医疗救援水平,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院已于3月份组织开展急救知识和技能竞赛,检验我院的院前急救能力,强化现场急救意识,努力为提高我院急救技能和水平起到积极作用。

通过上述四项竞赛演练,我院医技人员将以必胜的信心、全新的姿态迎接由卫生局举办的四项练兵比赛。

四、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3年3月)完成活动的准备、动员和组织发动工作。

1、召开全院“医疗质量管理整治年”活动动员大会,部署工作任务,制定本单位的实施方案。

2、各科室动员与部署,建立组织领导,制订本单位的实施方案,做好活动宣传发动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3年4月-10月)

1、贯彻落实。按照活动要求,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工作。

2、自查整改。根据工作目标和重点要求,各科室开展全面自查,对发现的不规范医疗行为、不合理医疗流程及医疗安全隐患等问题,提出改进措施,狠抓落实。同时,注重发挥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收集和总结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好典型,及时交流推广。

3、检查指导。领导小组要求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和评价,确保实施效果。

(三)检查验收阶段(2013年11月)

届时,领导小组将对各科室活动开展和落实情况进行检查验收。活动未开展或开展不力的科室,将在年终考核时,以此作为评优选先的一项重要依据。

五、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开展“医疗质量管理整治年”活动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具体举措,是对“医疗质量万里行”和“医院管理年活动”的进一步深化和落实,对提高医疗质量,强化医疗机构内涵建设,营造和谐医患关系和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科室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建立组织,强化质量意识。

(二)突出重点,抓好落实

各科室要结合实际,配合医院做好工作方案,并对整治年活动进行周密安排、统筹部署、创新方法、注重实效。要建立医疗质量管理内部评价体系和长效机制,实现持续改进。

(三)总结经验,巩固成果

各科室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要及时评估,针对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时改进。活动结束后要对实施情况、改进情况、经验教训进行总结,为今后继续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奠定基础,不断提升医疗质量管理水平。

附件:

陇西县红十字眼科医院

医疗质量整治年活动领导小组人员名单

长:张建东 陇西县红十字眼科医院院长

副组长:马敬龙 陇西县红十字眼科医院副院长

成员:董 霞 陇西县红十字眼科医院办公室主任 王继继 陇西县红十字眼科医院医务科主任

李毓军 陇西县红十字眼科医院外二科主任

吴玉兰 陇西县红十字眼科医院内儿科主任张兴华 陇西县红十字眼科医院药械科主任董新华 陇西县红十字眼科医院护理室副主任刘军红 陇西县红十字眼科医院妇产科主任

陈芳红 陇西县红十字眼科医院眼科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王继继担任,负责该活动的组织实施,检查督导验收等事宜。

陇西县红十字眼科医院

11.医疗质量管理实施方案 篇十一

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工作方案

医疗质量与安全是医院发展之本,是医院管理的核心,优质的医疗质量必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不断提高、完善医院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服务水平,确保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保证我院在医疗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不断发展,特此制定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一)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和全程质量控制。建立从患者就医到离院,包括门诊医疗、病房医疗和部分院外医疗活动的全程质量控制流程和全程质量管理体系。明确管控内容并将其纳入医疗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实施动态监控并与科室目标责任制结合,保证质控措施的落实。

(二)以规章制度和医疗常规为依据,并不断修订完善。

(三)强化各种医疗技术把关制度,如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会诊制度和疑难病例讨论制度等,将医务人员个人医疗行为最大限度地引导到正确的诊疗方案中。

(四)质量控制部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对多因素影响或多项诊疗活动协同作用的质量问题,进行专门调研,并制定全面的干预措施。

二、工作方案

(一)相关组织及职责

院长为医疗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负责制定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定期专题研究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相关工作,记录质量管理活动过程,为院长决策提供支持。全程医疗质量控制系统的人员组成可 分为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控制小组和各级医务人员自我管理三级管理体系。

1、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及职责

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

组长:杨春花 业务副院长 副组长:鲁观喜 医务科主任 罗 华 护理部主任

成员:彭雁群 产科主任 覃辉娥 产科护士长

毛陵勇 儿科主任 颜林湘 儿科护士长

李望华 妇科主任 付中桂 妇科护士长

曾国军 麻醉科主任 曾红英 手术室护士长

陈尼亚 儿保门诊主任 伍建芳 门诊部主任

李静 医务科质控办组长 主要职责:

(1)在业务院长领导下,负责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

(2)开展医疗质量、医疗知识教育培训工作,定期举办医疗质量培训会,不断强化职工质量与安全意识,共同提高医疗质量管理水平。

(3)负责制定医院医疗质量评价标准及医疗质量检查操作程序,指导科室开展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促进医疗安全。

(4)对医疗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解,建立严谨、科学的医疗质量评价方法。

(5)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每季度开一次会议,研 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6)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做好质量分析,给院领导提供决策依据。(7)负责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知识的培训和宣传教育工作。

2、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及职责

科室是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主任是科室医疗质量的第一责任者。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由科主任或副主任、护士长和其他中级以上职称相关人员3-5人组成,设科室质量管理员一名,负责科室医疗质量管理联系、协调、反馈、记录等具体工作。

科室质控小组职责如下:

1.建立健全科室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结合本专业特点及发展趋势,制定及修订本科室疾病诊疗常规、药物使用规范并组织实施,责任落实到个人,与绩效工资挂钩。

2.对本科室医疗核心制度的执行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如首诊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危重病人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交接班制度等。

3.对各种医疗文书的书写情况按规范进行检查(病历、处方、申请单、报告单、护理等)。

4.对各项护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5.根据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月通报内容,以及质控部门下发的各类整改通知单内容进行整改。

6.每月定期对本科室内工作量完成情况、抗生素使用情况、病历书写质量、危重病人、围手术期管理、输血管理、纠纷投诉情况进行自查整改,并详细记录。7.每月按照医务科要求认真填写《科控记录本》。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报告科主任并提出改进意见。

8.参加医疗质控会议,反映问题,分析本科室各阶段医疗质量动态,总结归纳,并对需改进的内容提出整改意见报告科主任批准,协助科主任督促落实。

9.定期向医务科反馈本科室质控工作进行情况,对违犯医疗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的医疗不良事件,写出书面材料及时上报。

10.定期组织各级人员学习医疗、护理常规,强化质量意识。

3、临床一线医务人员

在医疗活动过程中,临床一线医务人员的个人行为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其个人素质、医疗技术水平对医疗质量影响较大,是质量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是质量控制的基本点。在质控过程中,特别要强调首诊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会诊制度和疑难病例讨论等核心制度,确保医疗质量控制的正确实施。

(二)主要工作方法

按照PDCA循环:工作计划、执行检查、反馈问题、督促整改进行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循环进行持续提高医疗质量。

1、每月不定期的业务查房:由业务院长带队组织医务科、质控、药剂、护理对临床各科室的门诊管理、环节质控、护理及处方、住院医嘱进行检查;

2、每月医务科组织各临床科主任对医疗质量管理进行相互核查并对问题进行通报整改。

3、每月组织医院专家库专家对每位医生的归档病历进行终末质控评 比并进行奖罚。

4、每月组织医院专家库专家对每位医生的门诊处方进行抽查,针对问题及时反馈并按照医院绩效管理方案进行相应的奖罚。

(三)、工作要求

1、基础管理的要求

基础管理是指医院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医院的管理制度、医院环境、设施、医疗设备、业务技术、药品供应、后勤保障、信息方面的管理,是医疗质量管理中最基本的一环。办公室、医务科、护理部、院感科、门诊办、药剂科、质控科、总务科、设备科、信息科等科室要经常性地深入到一线,服务到临床一线;改善服务流程,为病人提高快捷安全服务。未检查完或门诊病人未看完,抢救病人未脱离危险不下班,设立院长信箱、意见箱,为病人导医,诊费公开,提供查询,保持清洁安静的舒适环境等。

2、环节管理的要求:

医疗质量是医务人员利用医疗技术为患者提高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医疗服务的提供过程与实现同时进行,很难对医疗服务进行检查,即合格后校对,因此环节质量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且医疗服务对象是人,服务过程中出现不合格可能产生严重后果,且难以纠正,可见,环节质量管理十分重要。

1、职工自觉履行好岗位职责。全院各岗位人员都有自己的岗位职责,必须严格自觉履行好,否则为岗位不作为或不能胜任岗位工作。每个岗位人员履行好职责是环节质量管理重要一环,自觉履职,自觉接受院、科两级检查,院科要经常开展履职教育。

2、抓好科室质量管理:科室质量管理是环节管理的中间环节、关键环节,能及时发现及纠正医疗过程中的质量问题。科主任、护士长是科室质量管理负责人,要狠抓落实。

3、抓好环节中的重点环节和薄弱环节。

⑴抓好行政查房、会诊、病例讨论、手术审批、转诊转院、分科收治等制度的贯彻落实。

⑵抓好查对工作。

⑶做好危重病人、围手术期病人和特殊病人的管理。⑷抓好临床输血管理,确保用血安全。

⑸抓好急诊急救工作,对急诊科应急反应、人员、设备、急救药品等情况随时抽查。

⑹抓好值班制度,节假日值班技术力量要保证,做好交接班及报告书写,经常随机抽查(特别是节假日夜班间抽查)在岗情况。

⑺做好病历书写和管理,及时客观准确书写,上级医师及时修改签名,按时归档,妥善保存,归档病例不得修改、返回,原则上不借阅。

⑻做好沟通工作:一方面做好医患沟通工作并做好谈话记录,另一方面做好院内上下、科室之间、同事之间工作的沟通,确保质量管理的决定及时执行,工作上能互相协作,确保工作正常运转。

⑼实施零缺陷管理,防止差错事故发生。⑽持证上岗,严格执业准入。

⑾抓好特色科室、重点科室质量管理,提高诊断、治疗质量。⑿在医疗进程中,下一个工作环节有责任监督上一个工作环节,如发生划价、发药错误、处方差错,只能由医务人员核对后纠正,严禁由病人跑路。

⒀病人出院结帐时,帐目核对由科室内部核对,禁止病人参与核对工作,杜绝病人往返跑路。

3、终末质量管理的要求:

质量指标管理:医疗质量总指标年初分解下达各科室,年终总结时,医院质量指标院科分别统计,实行月报、半年报、年报,主要是月报进行管理,定期分析评价。

(四)实施细则见《鼎城区妇幼保健院医疗质量管理奖罚细则》

12.急诊科医疗质量控制方案 篇十二

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是医院全面建设的重要技术基础,是现代医学管理的重要内容[1],它既是医疗质量链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必要基础条件[2]。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已经从有关质控的法规、制度、人员资质、检测标准等方面建立起完整的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而在我国,医疗设备质控工作刚刚起步,相关的法规制度和技术标准还在建立和完善中。军队医院在这方面的工作起步较早。2006年,军队4家医院完成了1 314台设备检测并进行了汇总和分析;2007年全军成立了卫生装备质量安全控制委员会;2008年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在全军部分医院推广实施。

2 质控体系的建立

质量控制的概念最早产生于工业制造领域,其目的在于控制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是运用管理和医学工程的技术手段,以确保患者安全为目的,实施确保医疗设备应用质量的一项系统工程。实施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医院必须在完善相关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把好医疗设备的采购关、临床使用关和医学工程技术保障关,形成开展设备质控的能力并建立相应的技术平台。

建立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程序化、标准化的科学管理模式就是应用PDCA循环(戴明循环),从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到整改(action),结合医院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制订和实施质量管理方案。具体来说,就是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 健全管理机构,完善工作制度

在管理机构方面,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在原有计量管理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了医疗设备质控专项组,主要职责是:以医学工程科为实施主体,相关科室主任、护士长参与,机关职能部门组织与协调,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委员会全面监控和效果评价,专职副院长领导负责,使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成为医院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疗设备所涉及的专业面广、分工细,质量控制对象、要求和方法多种多样,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具有非常突出的重要作用。从设备采购、操作使用、工程保障以及组织结构等入手,建立起从需求论证、招标购置、保修维护直至淘汰报废等覆盖医疗设备整个过程的制度和规定。这些制度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且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修正和完善。

2.2 把握“三个”环节,创新工作模式

所谓“三个”环节就是指医疗设备的采购、使用及技术保障这3个重要的环节。医疗设备采购管理是医疗设备应用安全与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3]。只有严把质量控制入口关,严格采供管理,坚持从源头控制医疗设备的质量管理,才能确保进入医院的每一台设备都能够安全、顺利地应用于临床。在使用管理方面,对于新购置的设备,为了使设备操作人员能够正确熟练操作设备,避免因误操作而引起设备故障甚至医疗事故,同时让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对设备的性能、日常维护、一般故障处理等都能有所了解和掌握[4],在设备购置合同签订时应当明确相关要求,在设备安装到位后,及时联系和督促厂家对设备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在设备的技术保障管理中,医疗设备的质控是一种主动性、预防性行为,除了采用故障维修这种常规的模式外,建立定期预防性维修制度是非常必要的。要把大型设备、影像设备、检验设备、急诊急救设备的预防性维修作为重中之重,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常用设备的维护保养。设备维修后形成的文字资料(如维修报告、检测数据等)要作为技术档案归档保存,这对于以后同类设备的维修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5]。

我院在质控工作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具体来说要做好3个相结合:(1)质控与设备日常维修相结合。对于日常维修的医疗设备(如:呼吸机、麻醉机和除颤仪、监护仪等),不但要确认设备功能正常,还要通过质量检测合格后才能给患者使用。(2)质控与定期巡检相结合。医疗设备定期巡检是对医疗设备定期进行的维护、保养以及理化性能或功能的测试验证,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临床科室工作的顺利进行,巡检工作定期由临床工程师完成,做到能够及时发现设备存在的潜在隐患并予以解决。(3)质控与计量检定相结合。军队医学计量三级检定体系的建立,为开展军队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做好了组织准备,依托现有医学计量体系开展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是军队医院得天独厚的工作平台,计量管理应该是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活动的内容之一[6]。设备管理人员不但要了解各类设备的计量知识,还要熟练掌握和使用检定/检测装置,对每台设备的性能、安全性、技术参数等进行严格的计量检定/检测,并做好详细的记录。平时设备科应督促使用科室使用计量检定/检测合格设备。对于新到设备,经计量检定/检测不合格者应退回厂家,合格者建档交付使用。

2.3 优化检测流程,强化技能培训

为了保证质控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实施,我们对质控检测的流程进行了优化:(1)机关协调,统筹安排,临床沟通。在医务部等机关的协调领导下,统筹安排好工作计划,保证工作进度,同时注意和临床科室沟通交流,分配好工作时间,制定和完善好待检测医疗设备收发登记制度,确保待检测医疗设备的完好和安全。(2)按计划、分步骤实施,落实到位,责任到人。根据工作计划实施医疗设备质量检测,对全院纳入质量控制范围的医疗设备特别是6类高风险医疗设备清查摸底,准确掌握数量、型号、使用科室等相关信息,明确人员责任分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使质量检测工作具体落实到相关每一台(件)医疗设备上。(3)做好记录,整理案例,挖掘数据。按照“主动、负责、耐心、安全”的原则,接收待检医疗设备后,严格按照质量检测技术规范要求,认真填写质量检测原始记录,检测报告要客观、真实。做好案例整理汇编,及时归档并分析和统计相关数据。医疗设备进行质量检测后,均须粘贴质量检测标识,表明其质量状态是“合格”、“准用”,并注明“有效期”。

质控检测人员以医学工程人员为主,检测人员的技术能力培训至关重要。为此,医院通过参加质控技术培训班、邀请检测设备技术专家讲课、内部技术学习及交流、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水平考核以及参观高水平质控试点单位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做好质控技术培训工作。通过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质控培训工作,不但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习风气,也使得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知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同时也起到了稳定人才队伍、增强科室凝聚力的积极效果。

2.4 质控检测的结果及分析

根据全院设备情况和总部的要求,全年完成电气安全测试154台、监护仪154台、呼吸机37台、麻醉机15台、高频电刀12台、输液、注射泵100台,总计472台。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质控检测的数据来源于规范的记录和归档,对这些数据经过分析和统计后,从宏观和微观上全方位反映了医疗设备质量信息与质控工作的成效,为设备的质量管理提供第一手的资料,也为医院决策层实时掌握医院设备运行情况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以监护仪为例,本次质控工作共检测监护仪154台,不合格26台,合格率82.1%。主要问题有:绝缘阻抗或保护接地阻抗参数失准,心电、呼吸等波形紊乱,无创血压测量偏差较大,有些监护仪旋钮损坏,无法进行任何设置操作。如果这些质量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和纠正,将会给患者带来潜在的危害。针对检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临床展开有效沟通,提出建议和意见,并根据临床的反馈和需要,对这些医疗设备进行维修、更换、调整乃至淘汰报废处理,排除故障隐患,确保其在安全、可靠的状态下使用,为正常使用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3 开展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的体会及探讨

3.1 开展质控工作有利于提高医患安全

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是保障医疗装备质量、其数据准确可靠,使其始终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的重要技术性手段。表2、图1为某4家医院检测的数据,从中可以看出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对于提高医疗设备安全、确保医疗质量、确保患者安全、不断提高军队卫勤保障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院在质控检测中发现急诊科1台除颤监护仪的除颤能量最大输出只有150 J,达不到抢救设置输出要求的200 J,建议临床暂时停用,待其维修检测合格后使用;麻醉科1台麻醉机由于开关故障无法调节潮气量,当潮气量值过大时,存在对患者造成肺部损伤的潜在危害,将该机停用后更换开关,检测合格后重新使用;在电气安全检测中发现一些设备的电源线交互缠绕或表皮破裂,科室存在随意接用电源插座的现象,电源插头老化导致短路影响设备正常工作等。针对这些情况,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树立全员质控意识,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质控水平,巩固质控实施效果。

3.2 开展质控工作需要全程管理,全员参与

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是一项覆盖医疗设备论证、选型、验收、使用、保养、维修和检测等全过程和全寿命的工作,包括确定控制对象、制定控制标准、编制具体的控制方法、实施过程控制以及明确所采用的检验方法等,这些仅靠医学工程部门是无法顺利完成的。正是由于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医院机关的统筹协调,研究并组织实施质量控制的具体工作,在动员部署、计划制定、评审考核和监督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树立全员质控意识,医院通过医院网站、电子政务等手段,大力宣贯质量控制的要求和内容,强化质量安全意识,为顺利开展质控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我们还要建立临床工程“三基”培训制度[7],对设备使用人员定期进行培训,讲解医疗设备的基本原理、使用前检查方法和故障报警应急处理办法,不断提高临床操作水平。目前已经针对监护仪、呼吸机等对广大医护人员进行了临床工程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真正使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成为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安全、有效”,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3.3 开展质控需要加强横向、纵向合作

随着医疗设备质控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和实施,如何有效发挥医学工程部门的技术优势和内在潜力;如何充分利用现有专业人才、质控设备、管理能力等资源,从整体上提高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效益;如何有效地评估质控检测数据的科学性和代表性;如何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扩展质控检测的范围等,成为全国各家医院都在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依托专业学会,加强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合作,在医院之间进行相互交流与培训、集中学习探讨,可以说是建立科学、规范、完整的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且行之有效的方式。2008年,参加中国医学装备学术年会的部分军地代表参观了我院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进展的情况,交流并探讨了质控工作中的问题和经验,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质控工作的开展。由于医疗设备质量检测的设备价值较高,对人员资质有一定要求且工作量大,在目前的形势下,适当地在全国分区域配备检测设备,采取区域合作的方式,积极开展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能够高效地完成质量检测工作,为下一步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打好基础。我们已经与省内大医院的医工科在质控技术交流、工作内容逐步细化、工作流程改进提高上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4 结语

整个质量控制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管理系统,其中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忽视,医学工程科必须将整个系统的质量问题加以综合分析、分类处理。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不仅需要制度和规范来保障,方法和技术去提升,还需要在临床工程实践中不断深入研究,才能挖掘其深刻内涵并扩展其广泛外延。

医院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正成为医院质量控制主要内容和医疗水平体现的重要保证,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连续的、持续改善的管理过程,促进了医疗技术发展,提升了医疗诊治质量水平,满足了患者客观需求,从而保证医院可持续性发展,创造和谐的医患关系[8]。

参考文献

[1]周丹.医院医疗设备质控体系的建立和实施[J].中国数字医学,2007,2(8):18-21.

[2]汤黎明,刘铁兵,吴敏.医院医疗器械质量安全控制管理体制建立的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06,27(11):35-36.

[3]陈郁韩.医疗设备应用安全与质量控制管理[J].医疗设备信息,2006,21(4):32-34.

[4]郭赤,李怡勇,王晓敏.浅谈军队医院医学工程专业的人才队伍建设[J].医疗卫生装备,2006,27(11):69-70.

[5]王晓敏,李怡勇,郭赤.医院医疗设备的管理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08,5(1):40-41.

[6]汤黎明,吴敏,余春华.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建立的探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5(1):31-33.

[7]陈晓红,任国荃,周丹,等.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构建实践与研究[J].解放医院管理杂志,2008,15(4):384-386.

13.医疗质量安全月表彰方案 篇十三

为期一个月的“医疗质量安全月”活动日前告一段落,通过宣传与发动阶段,自查自纠阶段、学习整改阶段,督查、反馈、再整改阶段,总结与提高阶段和继续加强阶段,加强了医疗质量管理与监控,完善了各项制度,提高了人员素质,广大职工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得到深化,医疗质量与安全意识不断提高,服务态度明显改善,工作作风不断改进,病人满意度得到明显提高,医疗纠纷与投诉明显减少,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与效果。

在“医疗质量安全月”活动期间,各科室及个人充分发扬主人翁精神,为医院及科室的发展献计献策,提出了很多有利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涌现出了不少好人好事,为医院增添了广泛的社会声誉。

为继续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将医疗质量安全理念深入人心,使之持久化、长效化、制度化,经院委会研究决定,对在本次活动中表现突出的科室和个人进行表彰:

医疗质量安全月标兵科室:骨一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

医疗质量安全月标兵个人:按10:1比例由科室推荐(不限医护,皮肤科、感染科、高压氧科、中医科、病理科纳入门诊部进行评比)

奖励方案:

医疗质量安全月标兵科室每科奖励人民币2000元;

医疗质量安全月标兵个人每人奖励人民币 200 元;

14.急诊科医疗质量控制方案 篇十四

时 间:2013年08月30日 地 点:护士长办公室 主 持:麦琼尹

参加人员:本科全体护士 记 录:苏保方 内 容:护理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会议

本月根据护理质量管理小组检查存在问题,为了提高科室护理质量,组织护士召开科室质量会议。

一、存在问题 病房管理:

1、平车护栏有血迹。

2、仓库物品放置凌乱。

3、楼梯安全通道口有放置物品。消毒隔离:

1、放置无菌敷料的抽屉内有纸塑。

2、处置室内未安装干手措施。整体护理:

1、询问病人相关疾病健康知识不知晓。

2、护士林波对急性心梗病人的护理要点回答不全。急救药械:

1、呼吸机氧气完不更换。

2、34460救护车上没有担架。护理文件:

急诊交接班记录单书写不工整超格。培训和临床教学:

1、护士张丽抽考对呼吸机使用流程掌握不到位。

2、询问护士林波对有机磷中毒病人的抢救流程不熟悉。护理安全:

1、护送烦躁CT病人检查未带安全带。

2、在院外急救,执行医生口头医嘱用药后未将空安瓶保留,随意丢弃。

三、原因分析

1、护长监管不力,护士工作不认真。

2、平车使用后不认真清洁。

3、仓库物品多杂、不及时清理。

4、护士对安全通道使用的认识不到位。

5、护士缺乏无菌物品管理知识。

6、P班检查物品器械不认真。

7、救护车担架使用后未及时放上车。

8、护士专科知识缺乏。

10、护送病人评估不到位。

11、护士为严格执行口头遗嘱。整改措施:

1、护长加强监管力度。

2、平车使用后认真清洁。

3、清理仓库物品分类放置。

4、把不经常使用的物品放到医院仓库。

5、制作隔离班把无菌物品失效期前后隔开。

6、规定P班认真检查氧气及更换。

7、救护车担架使用后用把备用担架放到车上。

8、护长加强护士专科知识的培训。

9、平车护送病人使用安全带。

15.急诊科医疗质量控制方案 篇十五

近年来,医院严格执行总部、军区对医疗设备安全、规范管理的各项政策,牢固树立卫生准备质量安全意识,不断完善卫生装备质量控制手段,通过重点加强制度、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建设,实现了医院卫生装备质控水平的跨越式发展,稳步提升了医疗质量,增强了为部队官兵及广大人民群众医疗服务保障能力。随着国家对医疗卫生市场整顿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患纠纷处理举证责任倒置政策的出台,医疗事故责任逐步明晰。所以,如何保证医疗设备的量值准确和安全可靠,将显得十分重要。

总后卫生部机关和领导高瞻远瞩,统领全局,从国家和军队医疗卫生行业的大局出发,率先组织实施医疗设备质量控制,这对医疗装备的规范管理和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将是一件意义重大和深远的大事。

近几年,我国地方、军队医疗卫生部门的体制、机制改革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改革十多年以来,仍在艰难探索中前行。医学工程学科的成立、成长同样面临诸多问题。

虽然医学工程学科的出现、成长至今已有20余年的历史,但与其他临床医学学科相比,还正处在发展阶段。然而近几年由于种种原因所致,该学科却出现被边缘化、萎缩化的趋势。随着医院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如何处理好日常繁重的设备维修任务和日益重要的质量控制工作之间的关系,使之相辅相成,从而促进医学工程的学科发展,这是一个值得业界探讨的重要课题。

2 医疗设备维修与质量控制紧密结合势在必行

开展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目的是为了把好医疗设备的采购质量关、临床使用质量关和医学工程维修保障质量关,从而保证医疗设备的安全和有效性,提高性能完好率,降低设备的维护和维修成本,避免因质量问题而增加患者诊治次数和医疗费用,减少医疗设备引发的医疗责任事故的发生。因此,医疗设备质量不仅是医院技术发展实力的象征,也是衡量医疗服务水平高低和医疗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之一;开展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不仅是医疗安全和质量的可靠保证,也是医院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管理手段。

医院按照展开质控试点任务的要求,确定了以应用面广、数量大、临床风险高、与患者生命安全关系密切的呼吸机、麻醉机、多功能监护仪等多类设备或项目作为首批试点质量控制对象。经过4年的努力工作,成效显著。

2.1 科学发展上水平,质控工作效率逐年提高

2006—2009年,我院质量控制工作共完成1 150台件,其中2008—2009年度完成446台件,检测合格率为97.2%。通过连续3年的努力,卫生装备检测数量由2006年的262台上升为446台,合格率由2006年的88%上升到现在的97%。同时,3年内还完成计量检定965台件,检定合格率为99%。

2.2 服务保障见成效,建设成果惠及部队官兵

根据我院医学工程科作为成都军区昆明三级野战维修站的实际,组织专业力量对云南方向的某集团军、云南省军区、空军、海军、二炮等单位的医疗机构展开了服务保障工作,行程2万余公里、维修设备597台次,安装设备69台(套),完成计量检定495台(套),为基层部队医疗装备建设作出了贡献。同时,还完成了解放军59医院、60医院、62医院等4个体系医院的326台件、价值6 000余万元的医疗设备的检测工作。

2.3 保障模式机制化,设备管理体系初具规模

通过3年的摸索,我院医疗设备的质控、维修工作现已形成了制度化、正规化、程序化的长效机制,建立了“以维修为基础,以质控为核心”的保障模式。坚持定期、不定期的对急救、常规、大型医疗设备进行质控检测,并对不合格设备进行及时维修,经维修后再进行质量检测。3年平均每年维修设备3 702台次,平均修复率为99%。同时,充分利用已有的检测手段严把卫生装备入口关,对新购装备进行质量验收,3年共对质控强检范围内的卫生装备进行验收180台件,发现不合格产品6台件,已全部返回厂家进行了更换处理。

实践证明,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是以维修为基础的,没有强大的维修力量做保障,就不可能把质量控制工作做好、做细。在抛开维修,将设备包给大公司保修的情况下开展质量控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只有自己通过设备维修这个过程,才能深入了解各种医疗设备的工作原理、电路结构,从而了解设备技术指标发生偏差的真正原因,结合质量控制找出正确的修正方法。

3 建立数字化维修管理及质量控制中心,对医疗设备质量实施集中监控

随着质量控制工作的深入,纳入质控范围的医疗设备数量和种类都在不断增加,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质控管理的系统性。值得采取的模式之一就是在医学工程部门建立数字化的质量控制中心,对全院的医疗设备运行状态和性能指标进行定期实时监控,在质控中心设立数字影像评估系统、质控数据评价系统以及设备指标改进决策系统。工程师可以在质量控制中心随时调用医院大型医疗影像设备的医学影像数据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估,如果评估数据不符合要求,就要对该设备进行现场检测,再根据现场检测的结果来对设备进行必要的维修和调试,之后再一次进行质控检测,指标符合要求之后将其图像数据传输到医学工程科的质量控制中心存档备案。同时,其他常规设备的质量控制原始数据也输入到质量控制中心的数据分析系统进行分析处理,对合格的设备数据备份存档,不合格的设备数据分析原因,现场检测并调试维修,持续改进,直到性能指标达到要求为止。

数字化质量控制中心的整个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4 强化维修能力,创新医疗设备保障思路

“十二五”期间,力争建立一套医疗设备质量控制规章,使医学工程部门直接保障、维修、质控、计量的工作整合为一体,工作经常化、常规化、制度化、程序化;培养一批技术骨干,全面提升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维修保养、服务临床的能力和水平;建立一套完整的技术指标评价体系,满足开展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需要;开展一批质量控制项目,逐步形成医院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的长效机制。

4.1 推行“三级质量控制”机制,创新质控体系

一是以“用前检查”为基础的临床应用质量控制。要求所有的医疗设备和医用耗材(普通器械除外)都必须经过商检部门的资质、技术、进货渠道的检测,要求使用前都要按厂家或我们自身已有的质控检测方法进行“用前检查”。二是以“定期检测”为基础的维护、修理和检测质量控制。对于仅通过“用前检查”不足以确认其性能质量的医疗设备,尤其是高风险医疗设备,要定期或在用前借助于相应的测试仪器对其进行必要的质量检测,使质量控制检测作制度化,且质控所需的检测设备应该在医疗设备采购时同步配置。三是以“周期检定”为基础的计量控制。对于列入国家计量强检目录的医疗设备和高风险医疗设备,除了完成以上两级日常的质量控制外,还需按国家《计量法》的要求,依据相应的计量检定规程对其实施周期强制计量检定。

4.2 拓展质控方法,完善质控环节

一是强化从业人员素质。组织临床科室有关医生和技师定期进行医疗设备安全知识培训,定期举办医疗设备操作技能比武,强化医疗设备的规范操作。二是严把引进设备质量关。在采购环节下工夫,把质量作为重中之重,参照国家和军队剂量和质控标准,对设备的安全指标、重要性能指标和参数严格审核,把医疗设备的质量问题尽量杜绝在起始使用期。三是不断改善设备运行环境。组织对院内的工作电源、地线、设备机房的温度、湿度等重要环境指标进行监测和规范,做到对所有大型医疗设备和高危设备均有专用地线保护,避免故障的发生和参数的偏移。采用双回路电源,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保证手术正常进行。

5 结语

随着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及时转换医疗设备的管理模式,建立以质量为核心、以维修为基础的新机制,进一步拓展医学工程保障的内涵和外延。

从国内外现状可看到,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是目前国内医疗行业特别是医学工程领域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医疗卫勤保障工作的一项创新,是有益于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重大举措,是有益于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我们将本着开拓创新的理念,完成医学工程技术人员职能与定位的转变,进一步扩大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技术服务。

摘要:目的:探讨和加强医疗设备维修与质量控制的关系,保证医疗设备使用安全和应用质量。方法:进一步扩大医疗设备维修与质量控制的紧密结合,坚持以维修为基础,以质量控制为核心的指导思想,立足自身,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结果:通过提高维修技能有效地促进了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同时质量控制工作又对医疗设备维修工作起到了辅助和提升的作用。结论: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与维修的有机结合对于确保医疗安全和质量、提高医院综合效益、推动医学工程学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医疗设备维修,质量控制,模式转换

参考文献

[1]王振洲,朱弋,姚翔,等.积极开展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切实提高医工人员的社会地位[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3):12-13.

[2]阮兴云,徐志荣,王振洲,等.以质量为核心,维修为基础,全面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医学工程队伍[J].中国医学装备,2006,3(6):6-8.

[3]曹德森,刘光荣,吴昊,等.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与维护管理[J].中国医院院长,2007,3(7):53-56.

[4]倪萍,陈自谦,张鲁闽,等.当代临床医学工程师的职责和任务——应用安全与质量控制[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1):71-72.

[5]阮兴云.医学工程探索与实践[M].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

上一篇:塔山镇中心小学行风评议自查自纠报告下一篇:电冰箱使用的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