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情境教学(10篇)
1.课堂教学情境教学 篇一
教学情境创设与情境教学模式研究
准备阶段工作总结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很好的完成了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的工作计划,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主要工作
1、组建课题,确定研究对象;2011年3月开始准备并认真做好了实验的开题工作。学习了切实可行的计划。
2、认真学习收集有关研究课堂情境教学的理论专著,做好实验调查研究工作。实验前,我们对全体学生的外语课堂进行分析并了解现状。摸清楚了他们的英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寻找有关理论专著进行分析和学习,为进行英语教学情境创设与情景教学模式研究课题做了很好的铺垫。
3、广泛收集他人对英语课堂情境创设与情景教学模式研究的优秀成果。教师可通过网络或者其他方式学习相关理论,寻找英语课堂情境教学模式的优秀课程进行学习。并分析和掌握这种教学方式,为课题的实施做好必要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
4、教师按课题方案撰写实施计划。组织实验教师根据总课题方案并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实验研究,使教师选准了实验的突破口,也保证了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二.实验成果
1、多渠道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
教师通过英语故事、趣味英语及英语专题讲座、学生身边发生的真实故事、使用多媒体等多渠道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通过办英语手抄报、黑板报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视野;通过了解文章故事情节,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提高英语课题的境界,也达到了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育人目的。
2、同学们形成了不同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了,口语和笔头(书面)表达能力同时得到了加强,并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语感。
3、通过课题研究,教师自身得到了锻炼和成长。更深刻的学习理解了《新课程标准》。领导点滴的肯定坚定了我们深化课题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信心和决心。
2.课堂教学情境教学 篇二
关键词:问题情境,思维情境,探究情境,争论式情境
在教学中, 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 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门艺术, 是引起学生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高效思维, 提高学生探究成效的重要手段。良好的教学情境具有动力功能, 发展功能和育人功能。经过多年实践研究, 笔者体会到, 良好的教学情境是保证学生有探究的重要条件。在此, 笔者谈谈在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课堂探究成效方面的一些做法和认识。
一、创设教学情境过程中应注意的原则
1. 情境教学的过程贯穿性和内容多样性
许多老师一说起情境, 往往只是想到情境的引入。的确, 一节数学课的开始, 若教师善于结合教学实际, 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 效果就会很好。但情境的创设不应只在课的开始阶段, 其实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创设合理的情境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2. 情境问题的趣味性与挑战性
数学情境教学一开始就提出对全堂课起关键作用的、学生熟悉的、自己能够解决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积极的求知态度。
3. 教学情境的手段性和特殊性
情境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是开端、不是终点。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 首先从小学学过的知识入手, 让学生动手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来拼在一起成为一个平角, 得到三角形内和是180度。这是从感觉直观入手。这只是手段, 那么从理论上如何说明呢?能否从我们学过的旧知识作平等线, 利用平行线性质来证明呢?脑子快点的同学能考虑出如何证明。以情境作为教学工具时, 要引导同学从特殊性过渡到普遍性。
二、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类型及策略
1.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探究意识
所谓问题, 是指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解答的关于教学内容的疑问, 这种疑问主要表现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新问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这些矛盾和冲突导致学生原有认识平衡的失调, 从而激发学生产生新的同化和顺应的欲望, 并由此产生新的平衡。教师要善于将那学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且易于接受的问题, 使学生在对于这些问题的积极思考中品味学习的乐趣。
2. 创设思维情境, 启发创新思维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 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他们, 独立的掌握它们。”可见, 教师不能把学生当做容器, 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 而应创设思维情境, 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去观察、发现、探索和研究。叶圣陶说过:“教者, 盖在善于引导启迪, 使学生自奋其力, 自致其知, 非所谓教师滔滔讲话, 学生默默聆听;导者, 多方设法, 使学生逐渐自求得之, 卒抵于不待教师讲授之谓也”。
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应进行正确的“扶”与“放”。“扶”是教师适当点拨, 发挥主导作用, 但不包办代替。“放”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自求得之, 不依赖教师。当学生产生困难时, 则“扶”, 可“不为人知”的略加“暗示”, 或转换角度, 搭设阶梯, 以降低问题难度, 着力于思维受阻处进行诱导。当学生“奋其才智”时, 教师则鼓励, 不需再“扶”。
3. 创设探究情境, 形成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论点是: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再组织。学生有效学习的最终结果必然是在自己的头脑里构建有成效的认知结构, 这个结构具有稳定性、清晰性和可利用性。研究表明, 大量的题型复制、繁难的习题求解演示和解题术的记忆与重复等活动并不能促进这三种特征的获得, 而功能性较强的思想方法、具有发现意义的思维活动过程和富有条理性的认知策略的开放性问题则对这三种特征的获得具有积极的意义。体验探究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 能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教学是一门艺术, 正因为是艺术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创造性, 根据具体知识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来创设情境就尤为重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情境的创设, 形式是千变万化、多姿多彩的。无论用哪种方式创设, 必须使问题结构、数学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三者和谐统一。教学情境的创设体现出的是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 这项能力的提高需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把着力点放在学生的现实学习、生活世界, 以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为目的, 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领域, 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一定能够创设出引人入胜、回味无穷的教学情境。
参考文献
[1]朱志平.课堂动态生成资源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6) .
[2]潘俭.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途径与方法.科学教育论坛, 2006 (6) .
3.情境教学的关键:创设情境 篇三
[关键词] 情境教学 关键 创设情境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和运用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情趣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创设情境是情境教学中最基础最关键的环节,它是实施情境教学的前提。那么,何谓情境呢?情境就是指“与某一事件相关的整个情景、背景或环境”。创设情境就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学生无意识心理特征而创造的能引起学生情绪产生积极反应的形象整体。以下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情境创设的作用
1.情境教学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符合教学规律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提倡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列为学习环境四大要素之首。他们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学习的目的是要学生参与建立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教学应该置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创设情境,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先进理念,符合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
2.情境教学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它更注重形象性、欣赏性和感悟性。强调使学生在接受多种刺激和信息的同时,更全面地发展其思维能力,加深其对事物的理解。因此教学中更需要以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并给学生以新颖感、惊奇感,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兴趣,唤醒其思辨和感悟的能力。巧妙的情境创设不仅能够强调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同时也为创新教学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可以说在语文教学中,恰当的创设情境能淋漓尽致地展现语文教学的魅力。
3.情境教学能促思激趣,怡情悟理
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参与、自觉投入、主动积极的探索语文的奥妙。而先于学习事件的情境可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动机、需要、认知准备和情感因素;学习中的情境则直接影响学习兴趣、动机、理解、态度、方法種种因素以及帮助学生认识如何从愿意学习转变到善于学习。语文可利用对白、表演、音乐、美术、语言和多媒体教学的现代手段等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引领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情境中去体验、去领悟、去把握。把信息的传递和接受变成一种享受,从而引起审美愉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乐学、甚至我会学。学生融入这样宽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中,身临其境,吸收知识,开启智慧,陶冶性情,思维活跃,悟性特强,能较好的感悟语言规律和理解文章意蕴,这对于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潜能,对于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增强语文教学效果有着无与伦比无可估量的作用。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把课教活了。”这个“活”字在一定程度上是指课堂上他们为学生创设的那种入迷入痴的情境,那种令学生学而不厌、留连忘返的气氛,那种使学生随着课文内容的波澜而产生的如泣如诉的感情流动。
二、情境创设的方法
1.利用图画再现情境,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产生情感
即充分利用插图、教学挂图、CD或自备资料,为学生提供鲜明生动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抓住图文相似之处,以图导文,图文合一,使用启发、点拨、设疑、对比等手法,启迪学生思维,引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琢磨画面的“境中之情,境外之音”,细细品味文字,让学生在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氛围中接受美的熏陶、美的洗礼。
如教学古诗《渭城曲》,先让学生反复听诗歌录音感知内容,然后运用实物投影仪投影诗歌主题插图,让学生细致观察:平日路尘土飞扬,路旁的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那青翠的本色,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总之,清朗的天空,洁净的道路,翠绿的杨柳,青青的客舍,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最后,播放《渭城曲》(又名《阳光三叠》)的录音带,渲染出离别的气氛。这样就十分形象逼真地使学生感受到诗人与友人之间深挚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之情,让学生尽情陶醉在美的艺术氛围中。
人在直觉中不仅发现了真理,而且由于直接与完美观照对象合一,心中会产生一种美感,受这种美感驱使,直觉者会以一种执著的颠狂进入思维,从而使观照、思维的过程呈现出知情意一体化的结构。(柏拉图语)画面情境的创设正是强化了这点,所以能产生令人震撼的教学效果。古人论画时常说:画令人惊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画面情境的创设,会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启发学生的思维。
2.借助生活显示情境,让学生在熟悉思维中拓展想象
生活是学习语文的最好老师。“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创设生活情境,一方面可以把生活引入课堂,将那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有启迪作用的生活引进来,在这种思考中去推知和感受教材的情感和道理,去发展学生的时空想象力,以收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奇妙效果。
例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在分析第一个诗节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对第二个诗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的理解,我把自己的生活经历搬入课堂,作了这样的引导:“我念高中的时候,我的母亲为我买了一件棉袄,买回家后发现袖筒脱线。她是做裁缝的,所以就在当天晚上给我缝那件棉袄。灯光下,我发现母亲眼角有明显的皱纹,一双手虽然白皙,十指纤长,但皮肤有些松弛。此刻,让我想到白天母亲到地里劳作,晚上做裁缝,为我们这八口之家日夜操劳,母亲已有些苍老了。因此我感到非常难过,不禁流下了眼泪。”学生听了以后,很快能联想到诗人就像我爱母亲那样的爱着这块土地,而这块土地近百年来遭受种种磨难与屈辱,遭受着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为了这块土地有多少中华优秀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献出宝贵的生命。想到这些,当然眼里常含泪水了。这样,不仅达到了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也培养了知识迁移的能力。从而,懂得要学好语文,就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nlc202309020705
利用生活再现情境的另一方面是将学生引入大自然,引入社会。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领略他们能观察到的大自然的方方面面。在自然中学习知识,在学习知识中升华对自然的认识,不仅可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深厚感情。例如,我们经常带学生踏春、秋游,在阳光明媚的春日感受《春》的气息,到美丽的大自然中谛听《大自然的语言》,在硕果累累的秋天领略秋的魂魄——《秋魂》。也可触景背诵相应内容的诗词,真切细致体会诗文的蕴涵。例如我们到江边野炊活动时看到有人垂钓,便问:“咱们学过什么诗句可与眼前情境相似?”学生们会联想到学过的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如若是经过一农家,学生们会自然而然将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脱口而出:“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样既达到背诵的目的,亦达到了理解的初衷。
除此之外,我觉得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拓宽生活情景也是必不可少的,有些作品,即使是脍炙人口的名篇,由于时空的原因,学生读起来总有些“隔”。他们也许会叹服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却不会被感动。而语文教学如果不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就注定是失败的。例如《在烈日和暴雨下》这篇文章,我们把祥子与现实生活中的“的哥”“的姐”联系起来,让学生比较,学生融入了自己的想象,通过对比,更深的了解了祥子的痛苦,体会到新旧社会的巨大差别,增强了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3.巧播音乐渲染情境,让学生在音乐氛围中领悟文本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很容易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借助音乐语言,再现教材提供的情景,可紧紧抓住他们感情的动情点,以情入手,以情导情,情理兼顾。
例如《周总理,你在哪里?》这篇课文,可先播放歌曲《绣金匾》,如泣如诉,感人肺腑的旋律震撼了学生,他们不仅体会了人民对总理的深厚感情,而且领会到了总理的精神实质。然后再播放总理逝世后北京十里长街送别总理的场面。通过音乐的渲染和画面的展示,学生不仅了解了那一段对他们来说已是陌生的历史,了解了总理,更捕捉到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从深情的歌唱到依依不舍的相送,再加上对课文的朗读、语言的揣摩、内容的把握就水到渠成了。借助音乐渲染一种与课文相似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用音乐渲染情景,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的把握,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抑制社会那些乌七八糟的所谓艺术也是至关重要的。
4.扮演角色体会情境,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知形象
就是师生共同扮演课文中的不同的角色,设身处地地去把握作品中的角色。扮演实际是一次再创造,学生在扮演过程中必须实行角色的转换,必须细细揣摩当时人物的每一个神态、每一个动作、每一丝心理波动,才能用丝丝入扣的感情、恰如其分的语言绘声绘色地将其朗读出来。给人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现其景的身临其境的感觉。
例如《皇帝的新装》,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体会人物的不同特点。在表演过程中学生把“皇帝”的独断专行,语调傲慢,神情自负;“骗子”的油腔滑调,阿谀奉承;“老大臣”的老于世故,语调迟缓,故作镇定等神情姿态,语气语调展现得活灵活现。通过这样的表演,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在各种社会生活里的人物形象,从而提高理解能力,情感素质,以及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再创造精神。
这种方法在叙事类作品中都可运用,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表演的形式进行。例如《变色龙》场景单一,人物不多,可把课文改成独幕剧表演。《最后一课》《孔乙己》《故乡》这些小说场景、人物富有变化,可以编排多幕剧加以表演。
5.语言对话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情动辞发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传统的信息传递主要途径是教师的语言。教师巧妙地利用语言给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教学中可起到事半功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用。
(1)对白创设情境。良好的内心体验和激情,能使人的思维活动活跃起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便会涌现。“对话式”情境创设正是基于这种思想,创设学生良好的内心体验,让学生乐于学、勇于学。
有一个值得我们借鉴的案例:诗词欣赏课,欣赏宋人方泽的诗《武昌阻风》,原诗:“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与君尽日闲临水,贪者飞花忘却愁。”学生朗读两遍之后,笑着对老师说:“老师,这首诗不在有于思想内容,而在于其写法或其他的东西。”老师也笑着对学生说:“是的,按照我们平时学习诗词的习惯,我们很容易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是思乡,是为了表达一种思乡的愁绪,值得我们探讨和学习的,应该是这首诗的表现手法:一是即景取喻,一是委婉曲折的抒情手法。接下来,师生、生生及学生与文本产生了对话。学生们对“即景取喻”理解得不够好,很多同学理解为“把情赋在景上”,这种理解很明显失之偏颇。老师打了一个简单的比喻:“我现在站在教室里可以说我的爱情就如天上的月亮一样纯洁,我还可以在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对着月亮大声说我的爱情就如月亮一样纯洁,在两个句子中都用了喻体月亮,这两个月亮有什么区别呢?”这时很多同学都兴奋起来,有同学举起手说:“一个月亮是实指,一个月亮是虚指。”老师以点头表示赞许,并让学生继续说,“这首诗中,诗人站在船上,船在江边,临流凝涕,取水为喻,显得十分自然贴切,这里的喻体水是实指,这就是即景取喻,最易达到情景交融的境地。”
这种自觉不自觉的对话所创设的情境很自然地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2)語言描述情境。课堂教学要考虑情境创设的新颖性,使学生从具有新颖性的情境中感到“趣”。从“趣”出发,结合课文内容,精心创设营造现代白话构思的情境。
例如教《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先用对白引入课文,接下来,请学生一边看诗文,教师一边以讲故事的方式描述这首诗:清晨,下着微雨,我们与王维、元二一起走向西安市的西北面。路上轻尘刚好让晨雨润湿了,空气很清新,不知不觉间,我们走到了一家酒店,在这个地方王维要与元二喝上几杯饯别酒。这间酒店很幽雅,店旁种着许多柳树,刚让雨水洗过,显得青翠新鲜。“元二,再喝一杯吧!”王维在劝即将离别的朋友。“酒席过后,我们就得分别,你将走向远方,去一个没有熟人、朋友的地方了,喝了这一杯,记住我们的深情友谊吧。”将一首诗换成现代的语句、语境来讲,学生很容易明白,可顺利达成预定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语言描绘情景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的语言必须能让学生明显地感知其方向性;二是教师的语言必须生动、优美、动情,能吸引学生,让学生境中见形——形中见美——美中激情——情动辞发。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手段、方式,用心地去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才能体现新时代语文课的特点和风采。
创设情境的技巧有很多,情境的类型很多,作用也很多。总体来说,要讲究一个“实”字。要紧扣教材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要能突出语文教育的特点,要能增强学生的效用。若能使学生“依境染情”、“因境悟道”,“据境解文会意”的,便是好的设计。
4.情境教学初中英语教学论文 篇四
2.1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
传统的英语教学都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的,这种学习方法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但是并不利于学生长期的学习,基于这种情况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将告别传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将得到较大的优化。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加愉悦高效的学习,通过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优化了传统的学习方法,使得学生充分的了解了教材中的内容,对于英语教材的理解也更加上升了一个档次,学生在运用英语的过程中也更加自如,并不会出现现今高分低能的情况,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2.2依据心理特点制定教学情境
初中的学生年龄偏小,在学习中并没有较高的主动性,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受教师的压力,这样其学习兴趣就无法提高,而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就需要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内容中,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英语教师就要采取相应的方法来解决,通常教师都会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制定教学情境,初中生处于叛逆的边缘,在这个年龄段不宜过多的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应该通过活跃的气氛来诱导其更好的学习,让学生在一个愉悦的气氛中吸收相关的英语知识,这样不仅学生学得更快,而且学习效果更佳牢固,在短时间内不会忘记,学生也会更加喜爱英语的学习。
2.3应用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通常与多媒体教学有较密切的联系,情境教学离不开多媒体,因为多媒体可以将英语知识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在学习一首英文歌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这首歌曲的相关视频,学生就可以根据视频来学习歌曲,这样将使得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因为音乐视频将更加直观,学生也能够较好的理解相关内容,教导其他英语知识也是一样,通过多媒体将知识直观的展现出来将更好的提升其学习效率。
2.4确定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处于主体性地位,但是现今大多数学生都是被动的进行学习,丧失了其主体性地位,而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将能够更加稳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更加积极,学生自身构建教学情境,学生在构建教学情境的过程中就已经学习到了相关的英语知识。教学质量自然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3运用情境教学法应该注意的事项
3.1切合实际
情境教学法的运用要切合实际,有的英语知识的学习是不适合采用情境教学法的,所以要依据相应的知识来进行,不能够盲目采取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
3.2要进行相应的引导
在进行情境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引导,不能够让学生完全沉浸在情境教学过程中,而是要使其积极的思考相关的知识。
3.3鼓励为主
5.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探究 篇五
管城区南曹乡王司李小学
商瑞芳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那么,何谓情境,何谓数学情境教学?
情境,《辞海》解释为:一个人在进行某种活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由此可以推出,数学教学情境,就是指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活动时所处的学习环境。情境一般分为三类,真实的、想象的和暗含的情境。数学情境教学一般也分为三种,通过文字语言进行教学;通过数学符号进行教学;通过图像语言进行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进行情境创设,情境创设是教师将教学目标外化为一个学生容易接受的情境的过程,它针对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形为手段,以趣为突破口,以请为纽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求知、认知的乐趣,从而使教学真正的成为生动活泼的和自我需求的活动。下文笔者将从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类型与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策略方面来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的发展趋势。
一、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的主要理论基础有两个,分别为情感认知理论和学习建构理论。下文将分别探讨这两个理论。
1、情境认知理论
情境认知理论倡导的学习和教学思想可追溯到杜威的做中学和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观。其与行为主义学习观是针锋相对的一种观点。20年代在我国由李吉林老师提出情境教育的概念以来,情境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其原理是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现有水平、最近发展区和潜在发展水平。人的认知水平就在这三个阶段之间循环往复,不断深化,螺旋式上升的。数学教学的任务就是促使他们之间的转化。而传统的老师被动式教授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以情境为载体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积极进行思考,从而有利于他们实现从现有水平向最近发展区的转变。
2、学习建构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的一个过程,教学应该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传统的教学忽视的了学生的主动性,更多的是收到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认为只要是对学生进行足够的刺激,他们就会有相应的反应,即传统的“刺激——反应”模式,但是该模式忽略了学生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体,只有从内到外的改变才能真正的让小学生愿意去学习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的主旨就是通过情境为媒介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情境的引入有利于学生发挥积极主动性,从而加快知识的建构。
二、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的类型与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在当前已经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教育界和理论界对于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类型和方法基本已经达成共识,下面笔者将进行详细的介绍:
1、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的类型
当前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的类型划分较多,主流的类型是以下两种: 1.1 实际操作情境
实际操作情境的核心在于操作性,其主要是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让小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来感知所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以及帮助小学生从中发现问题的答案。小学生的思维还不成熟,主要是形象思维,而数学更多的是抽象思维,小学生并不具有较高的能力去实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这就需要老师来进行引导,而实际操作情境就是实现这种转变的一个载体。在小学生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通过老师在旁边的指导,小学生更容易实现形象思维到数学抽象思维的转变。1.2 问题情境
小学生最大的特点是好奇心,因此以问题为导向的情境是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中使用最普遍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是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处于一种与他现有的知识体系相矛盾的一种情境中,从而激发小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是最好的老师,不用老师的监督,学生就会主动进行思考,以期找到问题的答案,这种情境最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因而使用最广泛。使用问题情境时切莫凭空出现,需要以小学生现有的知识为基础,旧知识联系新知识的方式出现。
实际操作情境和问题情境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更多的是将两者进行混合使用,这样产生的效果更加明显。
2、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的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的类型主要为实际操作情境和问题情境,在这些情境类型中使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问题竞猜法
该方法主要是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小学生去猜测问题的答案,然后通过老师的指导,引出所需要学习的新知识。2.2 音像媒介法
随着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工具越来越先进,在课堂情境教学中,通过音像媒介来实现教学情境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因为小学生普遍对音像的兴趣更高,这种方法更容易积极小学生的学习兴趣。2.3 布置障碍法
小学生的知识有限,有些问题往往需要新知识才能解答,该方法就是利用该原理在原有的情境中对某些问题和参数进行适当的改变,当小学生还按照原来的套路去进行解答时,会遇到无法解决的障碍,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所需学习的新知识。该方法对老师的要求较高,需要老师对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具有较高的认知。2.4 故事引入法
小学生本身的求知欲很高,并且对故事这种载体一直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数学课堂情境教学中,以故事为载体,引入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数学情境教学方法。该方法的优点是学生参与度高,不足之处是对老师的掌控能力要求较高,因为如果不能进行合适的控制和引导,会导致小学生过多的关注故事本身,而没有关注故事背后隐藏的数学知识。
以上这些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的方法各有利弊,并没有高下之分,很多老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会使用多种方法以期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
三、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出台,课堂情境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然后在这种看似繁荣的现象的背后,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却陷入了以下误区:
1、课堂情境教学流于形式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成为了一种教育时尚,有些老师不管课程是否需要或者是否适合,都会采用课堂情境教学的方式。在这种仅为使用情境教学而进行教学的情况下,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难免流于形式,只是对课堂进行了一次华丽的“包装”,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质,忽略了课堂教学的目的性。这种流于形式的课堂情境教学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是对学生的不负责,应该坚决杜绝这种现象。
2、课堂情境教学偏离教学重点
课堂情境教学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其效果与情境的选择和老师的掌控能力息息相关。而当前很多老师并没有根据自己课程的需要来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仅仅是模仿别人的情境。这种模仿往往会因老师的掌控能力不足而导致学生陷入情境之中,忽略了所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从而偏离的教学的重点。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是需要老师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来进行设计的,一味的模仿其他老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往往会偏离自己的教学重点。
3、课堂情境教学内容单调
当下,课堂情境教学中以问题情境最为普遍,很多的小学数学老师都会以“买东西”和“分东西”等问题为情境的切入点,偶尔使用一次小学生不会感到厌烦,久而久之就会对这种情境教学感到厌烦。同时,在课堂情境教学中,很多老师过分注重教育的社会功能,情境更多的是以社会事件或者问题为主,这些情境的设计忽略了小学生还是儿童这一基本事实,他们对这些事物并不感兴趣,因为课堂情境教学中要注意教育的儿童化。课堂情境教学内容的单一会让情境教学丧失其优势,有时甚至效果还不如传统的数学教学。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存在情境教学流于形式、偏离教学重点以及内容单调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改进策略:
1、注重对现代技术的应用,提高素材搜集水平,原创教学情境
以上很多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对情境的创设缺乏新意,而仅仅是模仿。当下,现代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越来越广,为老师搜寻合适的情境创作题材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老师应该注重对现代技术的应用,提高自身的素材收集水平,用自己的智慧去原创教学情境,从而创设出最适合自己的学生的教学情境。
2、重组情境,培养应变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的很多地方都是共通的,只有局部是不同的,因此面对一个情境,老师不能完全的模仿,但是也不用完全的自己去创设,而更多的是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的要求,对某一情境进行适当的改编和重组,使得情境能达到自己的教学要求。同时,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对老师的应变能力要求较高,需要老师随时根据学生面对情境的不同反应来随时调整引导策略,从而使得情境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用。
参考文献:
6.创设情境教学激活语文课堂 篇六
创设情境教学激活语文课堂
作者/凌碧环
目前,大多中职学生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对语文课程不感兴趣。这让我联想到很多孩子怕吃药,因为很苦,聪明的商家就在药的表面裹上一层各种味道的“糖衣”,从此吃药不再是家长和孩子的负担。巧妙创设情境,激活中职语文课堂,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就是我们中职学校语文课的“糖衣”,是每位语文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学生阅读教材的过程就是情感积蓄的过程。根据课文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教育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遵循一定的规则展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角色。只有站在角色立场上,才能贴心着意,文中的“事”好像是自己做,人物的“话”好像是自己说的。这样就可以消除文章与学生的距离,学生理解起来就更加亲切和深刻。如在教学《向中国人脱帽致敬》时,学生对文中的主人公中国留学生“我”的情感并不怎么深刻理解和体会,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于是我让学生分组讨论,酝酿文中的`人物情感,然后小组派代表进行角色表演。学生在与同学们的愉快讨论中,在角色扮演的临场发挥中,在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声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扮演角色既让学生体会到了文中人物的情感,又陶冶了学生的爱国情操。
二、借助绘画再现情境
在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课文内容和结合学生的实际,借助绘画这一手段设计一些练习,巩固课文知识。如在教学《我的空中楼阁》后,针对广告专业的学生,我说:“文中的小屋描述的是那么的美,真是文中有诗,文中有画,你能根据文中的内容,加上你的想象和创造,为课文配一幅插图吗?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好!”因为融合了一些专业的兴趣,这时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他们大显身手,把他们的专业水平全都发挥出来。通过这次的绘画,学生在愉快的绘画中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了“一图穷千言”的效果。
三、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美妙的音乐常令人心旷神怡,其韵律、音韵、节奏常把人带进特有的意境中。音乐能制造气氛,渲染情境,让音乐走进语文教学,那将是另一番天地。我们可以用音乐的方式引入新课,不仅能营造很好的课堂气氛,而且可以借用音乐中的歌词、节奏等直接地在不知不觉中过渡到新课当中。如在教学《提醒幸福》时,可以通过播放歌曲《幸福在哪里》,通过歌曲的旋律、歌词引入新课。又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学生仅仅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课文是比较吃力的,这时就可以播放一些腰鼓表演的视频,通过视频里的画面、音乐,加深学生对腰鼓队奔放的舞姿、激越的声音、磅礴的气势的理解,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感情的理解。
四、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生活是语文之源,依据课文所反映的生活创设情境,使其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立意,让学生受到真善美的感染熏陶。小说《一碗清汤荞麦面》是一篇十分感人的短篇小说。它叙述了一家三口突然遭受厄运之后,顽强不屈,奋发上进,最终时来运转的故事。读来令人深受感动、鼓舞。然而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学生对小说中的生活环境和人物的感知认同程度也各不相同。为了让学生体会困境中逆流而上的精神,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们打开记忆的闸门,由自己的童年印象最深刻的食物说起,并分析印象深刻的原因。接下来我跟学生一起举例老一辈怎样在艰难的环境下求生存的故事。这样学生说得有劲,听得有味,阅读的兴趣油然而生,自觉把思维的触角伸到课文中去。
五、游戏教学引入情境
中专的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喜欢游戏活动,若能将语文知识与游戏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快乐中学知识,学生是非常愿意接受的。在游戏中,教师也要一起参与游戏,语气和态度要亲和,这样才更容易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如在《说话训练》这一课,可以设计一句话接龙游戏,如果谁卡了壳,就罚他说个绕口令。这样的游戏能使全班学生一起参与,学生感到新奇刺激,那么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六、利用多媒体展示情境
目前,多媒体技术正被广大教师所采纳和应用,因为它逐渐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高效率。它能使教学过程有序化、整体化、形象化、趣味化,令人赏心悦目。如在教学《洛阳诗韵》时,课文从洛阳的“古”“美”“绝”“奇”四个不同侧面选取了典型材料,由于学生不能亲临其境,学起来觉得抽象、枯燥。于是我从网上下载了文中所提到的白马寺、牡丹、唐三彩、龙门石窟的相关图片和资料介绍,通过投影仪播放出来,学生马上被吸引住了,学习的情绪高涨,教学效果非常好。
实践证明,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能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情知对称,实现教书育人的统一;能寓教于乐,把教学内容的“此情此景”变为学生学习的“我情我景”,满足学生学习中的情感需要,促成学生乐学;甚至将学习与游戏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是快乐的。所以,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7.创设有效情境深化情境教学 篇七
关键词:情境教学,情境创设,途径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究, 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新、有创造.而培养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 教育的目的所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必须使学生有明确的目标或意图, 这是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和原动力.首先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造一种培养学生积极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环境, 即创设问题情境, 开展情境教学.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的具体情况, 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 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 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 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中,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 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实施情境教学的关键.
二、有效问题情境的特性
(一) 诱发主动性
情境教学就是把学生的主动参与具体化在优化的情境中, 让充满生气、有真挚情感、有更大可塑性的学习活动主体产生动机、充分感受、主动探究.因此, 如何使学生心理上有愤有悱, 正是课堂情境创设要达到的目的.例如在复习函数这节课时, 我创设以下的教学情境:我在购物时, 甲商厦提出的优惠销售方法是:所有商品按九五折销售, 而乙商厦提出的优惠方法是凡一次购满500元可领取九折贵宾卡.请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 我究竟该到哪家商厦购物得到的优惠更多?问题提出后, 学生们十分感兴趣, 纷纷议论, 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活势形成, 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因此, 课堂情境的创设应以启发引导学生思维为立足点, 教师绝不可以越俎代庖, 以知识的讲授替代活动.所以, 课堂上设计提问不论是幽默、还是欣喜, 都应考虑活动的启发性.
(二) 强化悬念性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和谐”, 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即创设认知不协调的问题情境, 以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动机, 通过探索, 消除剧烈矛盾, 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因此, 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启发性, 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此外, 还要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教师要善于将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基础知识之中, 造成心理上的悬念, 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 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例如, 在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进行教学设计时, 教师可以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创设出如下诱人的问题情境:一块等腰三角形玻璃被打碎了, 它的一部分没了, 只留下了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C, 请问: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学生先画出残余图形并思索着如何画出被打碎的部分.各种画法出现了, 于是我抓住“所画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吗?”引出课题, 再引导学生分析画法的实质, 并用几何语言概括出这个实质, 即“△ABC中, 若∠B=∠C, 则AB=AC”.这样, 学生自己从问题出发获得了判定定理.接着, 再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实际问题的启示思考证明方法.良好的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得到新知识.
(三) 着眼发展性
事实上情境教学的形象真切, 并不是实体的复现或忠实的复制, 而是以简化的形体, 暗示的手法, 获得与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 从而给学生以真切之感, 在原有的知识上进一步深入发展, 以获取新的知识.比如在学习完了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之后, 如何进一步运用这些定理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呢?我先启发学生由定理进行一些猜想, 再进一步强调证明的重要性, 以使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习惯, 达到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要求学生用所学的5种判定方法去验证猜想结论的正确性.学生在老师的层层设问下, 参与了问题探究的全过程, 不仅对知识理解更透彻, 掌握更牢固, 而且从中受到观察、猜想、分析与转换等思维方法的启迪, 思维品质获得了培养, 同时学生也从探索的成功中感到喜悦, 使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了强化, 知识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四) 贯穿实践性
数学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 贯穿实践性, 把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应用联系起来, 并注重学生的应用操作和能力的培养.我们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特有的功能, 在拓展的宽阔的数学教学空间里, 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境.例如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就可以通过实践操作的办法来创设教学情境.学生的认知结构中, 已经有了角的有关概念, 三角形的概念, 还具有同位角、内错角相等等有关平行线的性质, 这些都是学习新知识的“固着点”, 但由于它们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之间的逻辑联系并不十分明显, 大多数学生难以想到要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进行一番研究.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数学情境:首先, 在回顾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会不会存在某种关系呢?”大家进行实验———拼图操作, 验证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接着, 我指出了实验操作的局限性, 并要求学生给出严格的逻辑证明.在寻找证明方法时, 我提出:“观察拼接图形, 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凭借实践操作时的感性经验, 找到证明方法.实践操作不但使学生获得了定理的猜想, 而且受到了证明定理的启发, 显示了很大的智力价值.
三、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途径和方法
1. 创设故事化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点多, 与一些知识相关的故事不少, 爱听故事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好听的故事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讲“有理数的乘方”时, 可以讲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 他发明了国际象棋, 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 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 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 第1格放1粒米, 第2格放2粒米, 第3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米、16粒米、32粒米……一直到64格.”“你真傻, 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 大臣说:“我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你认为国王的国库会有这么多米吗?若满足大臣的要求, 国王的国库里至少要有多少米?请估算.同学们, 你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结果吗?只要你学好了有理数的乘方, 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的故事能强烈地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启发学生进行新的探索.
2. 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激励自主探究
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 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问题情境,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例如, 在讲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时, 可以设计如下的问题情境:
某地质专家为估测一条东西流向河流的宽度, 选择河流北岸上一棵树 (B点) 为目标, 然后在这棵树的正南方 (南岸A点, 插一小旗作标志) , 沿南偏东60°方向走一段距离到C处时, 测得∠ACB为30°, 这时, 地质专家测得AC的长度就可知河流宽度.
问题出来后, 打破了学生原有的定式思维, 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 造成学生心理的悬念, 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学生们很想知道, 这样估测河流宽度的根据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提出问题要注意: (1) 问题必须与讲解的内容相关, 值得学生思考; (2) 学生经过分析思考, 能够基本解答出来, 这犹如摘桃子, 跳一跳, 够得着, 既能让学生得到, 又不能轻取, 这样才能起到启发学生动脑, 锻炼思维能力的作用.
3. 创设悬念型问题情境, 激发求知欲望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 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 使你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 又丢不开、放不下,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 在讲“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 可先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几个任意的凸四边形, 然后要求大家把各边中点顺次连接起来, 观察构成什么图形.当学生看到, 不管是怎样的凸四边形, 都能构成平行四边形, 既兴奋又惊奇.为什么有这一规律呢?他们非常想知道其中的奥秘, 这时教师再提出三角形中位线问题, 从而把学生的学习引入一个新的境界.
又如, 在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习题课结尾时, 提出如下问题:今天我们所学的一元二次方程, 或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或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或没有实根.它们都与b2-4ac的值有关.同学们不解方程能判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吗?请总结规律.结尾一席话, 激起学生施展才华的欲望, 急于想知道怎样判定.这样就促使学生课后去探索、研究、总结, 为学习根的判别式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创设活动化问题情境, 巩固学习热情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新异的游戏和活动, 学生则感到奇特不已, 妙趣横生, 教学效果很好.如学习“同类根式”时, 老师发给每名学生一张事先准备的配组的同类根式的卡片, 然后让一名学生去找与自己卡片上的根式成同类根式的朋友, 找对同类根式的朋友坐在同桌, 另一个被“挤”出的学生站出来再找自己的朋友.又如学习“坐标的概念”, 将两根塑料绳带进教室, 让一名学生做原点, 然后用两绳拉成纵横两根数轴, 并定出方向, 这样, 教室中的每名学生都有坐标.老师说坐标, 让具有此坐标的学生站起来, 也可以指定学生站起来说自己的坐标.坐标原点可以变化, 学生的坐标也就随着变化.通过上述实验的操作、演示和讨论, 使学生对概念、定理不仅知其然, 还能知其所以然.在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5. 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 鼓励大胆猜想
课堂教学中若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 适时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 为学生提供思考、尝试、探索、发现的机会,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充分联想, 主动反思, 将会使他们以一个创造者的身份去探究知识, 从而形成学生主动参与, 自觉实践的氛围.
例如, 在已知锐角三角形ABC的外面作正方形ABDE和正方形ACFG, 连接CE, BG, 由此可推出哪些正确结论?
结论: (1) △ABG≌△AEC; (2) BG=CE; (3) ∠AEC=∠ABG; (4) BG⊥CE……
本题的结论具有不确定性, 需要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去设定和寻找.学生练习时不仅兴趣浓厚, 而且练习密度大.同时这类题目的练习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从多角度多方位寻找答案, 从而调动头脑中更多的知识进行发散思维.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经历探究过程, 产生了强烈的内在驱动力, 从而主动参与问题的解决.
总之, 数学情境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 实现了四个转化: (1) 从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到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和认识结构的形成.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探究兴趣, 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让学生通过观察, 不断积累丰富的表象, 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 为解决问题, 发展智力打下基础. (2) 从强调学习的结果 (知识的掌握) 到强调学习过程, 即将学习的兴趣、动机和思维能力看成是情境教学的任务. (3) 从教师传授的方向转向师生共同活动的模式, 即从单向信息的传递转向“教学合一”, 重在“学”上. (4) 从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向开放的形式.这种转变的实质是把“教学”的主动性从“教”转到“学”, 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开发看成是数学情境教学的核心.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 “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以问题情境创设为驱动的情境教学, 它所创设的鲜明的形象, 所伴随抒发的真挚的情感, 以及所开拓的深远的意境, 达到寓知识于境, 寓理于情, 情境交融, 情通理达的境界.如何更加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 扎实推进情境教学, 还需要我们不断深入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吕世虎, 石永生.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包先强.数学问题情境设置的实践与思考[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4 (6) .
8.创设教学情境 激活课堂教学 篇八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情境;课堂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情境是学习环境中重要的要素。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课堂教学活动,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
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强调:化学教学,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情境”,已成为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本文以初中化学为例,就如何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略陈浅见。
一、利用化学实验,创设真实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承载着化学知识,蕴含着化学原理,通过实验呈现的化学知识,能为学生的化学学习提供丰富的教学情境,学生结合自己在原有的认识基础,在实验中合作,合作中交流,最终达到知识意义的建构。例如在学习“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能发生反应”时,我选用一个集气瓶收集二氧化碳,然后迅速地倒入氢氧化钠溶液,接着用一个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塞紧,导管的一端套上一个气球,过一会儿观察到气球慢慢鼓起,学生被这神奇的现象吸引了,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讨论从而让学生理解并认可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当老师提出:“你还能设计其他的实验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了吗?”学生跃跃欲试。通过实验,教师将实验结论的发现权放手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课堂实验的趣味,帮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亲身体验,享受探索真理的乐趣,又能培养他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精神。
二、巧讲化学轶事,创设趣味情境
通过化学故事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进学生对化学原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因此,用化学故事创设教学情境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学习稀有气体时,教师可以介绍氩的发现故事:英国科学家雷利从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每升重1.2572g,而从氮的化合物中制得的氮气每升重1.2502g,微小的差异引起了雷利的注意,后来他与雷姆赛合作,终于发现了一种新元素--氩。稀有气体的发现被称为"第三位数字的胜利"。学生认识到创新不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它就在我们身边,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引领他们留心事物、善于观察,提高学习热情。这种利用化学史创设情境,能使化学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生尽享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实事求是、勇于发现的精神。又如在讲水的净化方法时,通过讲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在孤岛上怎样获得饮用水的故事,并结合假如我们在探险时如果我们像鲁滨逊一样被困在野外,如何获得饮用水,引出水的净化方法,这样结合故事情节,就可以将枯燥无味的知识转化为愉快地探究,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水的净化方法。
三、联系新旧知识,创设问题情境
巧妙地结合新旧知识创设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兴趣,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进行有效的学习。这样的问题情境,没有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难度适中,既巩固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原理和基本操作,又培养了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又如“元素”是建立在微观基础上的一个抽象概念,对它的认识要经历从微观到宏观的分类研究过程。我先从复习原子结构中质子、中子、电子没区别,原子的区别是由质子数和电子数决定的,到让学生研究、讨论原子的分类方法。得出原子可以有按质子数分类、按中子数分类、按质子数和中子数分类三种方法,并指出不同的分类方式有不同的应用。这里的学习是按质子数分类的方法——引出元素的概念。在教学中依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入手,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使抽象的概念或理论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与应用。
四、联系生活,创设应用情景
化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现代社会离不开化学,化学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只有当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经验、生活环境或自然情景相结合时,所学的知识才容易发生迁移,只有在真实情景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才能真正理解、掌握并应用于真实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列举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受到启发,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世界。在学生的相互交流和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明白了生活中除了溶质的质量分数外,还有许多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起点,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创设情景,通过观察标签说明书,来引导学生学习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很多,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而且创设了宽松、和谐、真实、有效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五、运用多种媒体,创设虚设情境
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不但能置身于课堂教学材料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描述水电解的过程时,可以设计成动画描述水电解的微观过程,模拟分子怎样分割成原子的,原子又是怎样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由此使学生对“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的化学原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样在学习原子的结构、离子的形成、核外电子排布等微观知识时都可利用多媒体通过类
吕淑湘先生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他把课教‘活了,把课教‘活的关键就是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令学生置身其中,流连忘返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随课文内容的波澜起伏而流动,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致。”在化学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地分析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创设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达到有效课堂、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初中化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本社,2012
[3]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化学/任宝华主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韩春.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策略浅探.理化生教学与研究.2013.(73)
[5]汤敏敏.创设教学情境 激活化学课堂.文理导航.2013.(5)
[6]高翠玲.浅谈初中化学教学情境设置的方法,大江周刊.2013.(2)
9.创设有效课堂教学情境1 篇九
丁争梅 芜湖市龙湖中心小学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听到‚教学情境的创设‛这个词,那到底怎样的教学情境才是合理有效的呢?本文就数学教学给出若干情境教学方 法,针对每个不同的课堂教学情境给予实例加以分析,使得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灵活性。
关键词:教学情境;方法;实践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策略。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有的甚至成了说话课,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缺乏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创设情境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认识。
任何成功的教学,无不源于教师对教学内容深刻的把握和对学生充分的了解,源于教师精巧的设计和扎实的教学技能。课堂中每一个精彩环节的顺利推进,都离不开教师扎实教学技能的‚行为干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 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创设情境已经成了课堂教学越来越普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也成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创设情
境引导学生探究,不但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学生所要学习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一、数学教学到底需要怎样的情境呢?创设情境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情境要有生活性,让学生想学
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小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把数学内容与数学现实联系起来,在生活中捕捉小学数学的精彩镜头,再配臵有特定数学信息的生活原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情境要有趣味性,让学生乐学
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师能创造一个欢乐﹑生动的教学环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用蕴含数学信息的故事﹑游戏﹑图片﹑多媒体,使数学信息成为一种乐趣,点燃他们心中探求新知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
3、情境要有衔接性,让学生易学
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是认识新知的基础和前提,新知是学生已有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教学中要按照学生从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把复习的内容纳入到情境的创设之中,让学生通过复习,掌握学习新知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温故而知新。而且,这也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再一次学习的机会,尽可能让他们在基础知识的复习中与其他同学再次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4、情境要有针对性,让学生善问
针对性是指问题要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提出,目标是设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好的问题情境常常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能激发学生主动地提出问
题,自主地探究。
5、情境要有可探性,让学生明理
探究是数学的生命。数学教学应积极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为学生制造探究的环境,提供探究的机会。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创设情境实施对策
1、创设生活情境
新课标要求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对生活起着指导作用,依据教材中的有关知识,选取具体的背景,可以强化视觉形象,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物。
如在讲‚垂线‛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建筑工地上,泥水匠正在砌墙,为了保证墙壁与地面的垂直,用一根吊着铅锤的绳子来看看细绳与墙壁是否贴近,这样,就能保证墙壁与地面垂直。泥水匠或许不知其中的奥秘,但你们能不能找出它的理论依据呢?‛
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能够把陌生的变熟悉,深奥的变浅显,机械的变生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也切忌‚为了创设而创设‛,例如上学期听的一节公开课,一年级的‚7、8、9加几‛,课一开始老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你们想到月亮姐姐家去玩吗?‛接着出示月亮姐姐的照片,孩子们兴致很高,接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孩子们自始至终都没到达月亮姐姐家,以致一个孩子小声嘀咕:‚这下该到了吧?‛‚怎么还没到?‛我想这样的教学情境是值得反思的,如果经常这
样,孩子们一定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2、创设实践活动情境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利用初中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模仿和表现的特点,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然后再引导他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再进行推理判断。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首先,我让学生画一个△ABC,接着把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学生的操作过程)。动手拼一拼这三个角,你发现了什么?最后请学生上台展示,教师结合课件的演示得出: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通过实际动手实践,既能给学生感性直观的认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创设质疑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在教学中,可以巧设质疑与矛盾的问题来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这样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先出示一组数:‚8,80,800‛。教师问:‚谁能用‘=’把这三个数连起来?‛问题一出来,学生就感到很新奇:800比80和8大,怎么能用‚=‛连起来呢?学生急于想找到答案,产生了跃跃
欲试的探索意识,诱发了强烈的学习兴趣。这时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说:‚分别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8米=80分米=800厘米。‛有的说:‚分别加上元、角、分‛等等。这时教师再提出问题:‚谁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呢?‛学生一听思维更加活跃,争先恐后地说:‚8米=8.0米=8.00米……‛教师接着说:‚像8,8.0,8.00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呢?为什么?‛从而很自然地引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小数的性质。,创设这样的情境,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由无意到有意,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在活动中萌发创新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4、创设合作情境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开展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如:‚可能性的大小‛的教学里,我提出用掷骰子的方法来验证,于是同学们分成了几组,并且分工合作,有记录的、有掷的、有统计的,也有轮流的,忙的不亦乐乎,几分钟后,我鼓励各小组代表发言,结合演示说明可能性的大小是可以预测的。
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唤醒沉睡的潜能,开启幽闭的心智,增加信息的交流,也有助于因材施教。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创设合作情境,就会让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当然,合作学习的情境创设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切忌流于形式。
5、创设游戏情境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通过创设游戏情境可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地进思维的轨道,掌
握学习的主动权。
如:在二年级的上册教学中,学习了‚排列与组合‛后,我设计这样一个‚中奖游戏‛:拿出四张数字卡片,打乱顺序,任意抽出其中的两张,组成一个两位数,在抽之前,你自己选择一个或几个号码,看谁能中奖?同学们地兴趣非常大,有的只写一个号码,有的些三五个,有的把可能中奖的号码都写出来,这样自然都写出来的人,每次都能中奖,于是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激发他们找出其中的奥秘,通过讨论,最后揭示:考虑问题要周全,怎样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就能获胜。在这个游戏中,老师带领学生玩得愉快,并在玩中生疑,玩中释疑,从而获得了数学知识,提高学数学的能力。
6、创设故事情境
好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有趣的故事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所以,课堂上能把教学内容与有趣的故事相结合,无疑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概率”初步时,我设计这样的故事情境导入:从前有位老爷叫他的孙子去买火柴,并再三叮嘱一定要买好用易燃的。过了一会儿,孙子高兴地回来,说:‚爷爷,我买了一盒很好的火柴,已经试过了,每一根都能很快点着‛。全班学生听后大笑,这时,我提出总体与样本的概念,并说明抽样调查的必要性,这样学生对新的数学概念学起来变得轻松愉快,兴趣浓厚,印象更加深刻。
7创设悬念情境
悬念具有很强的诱惑力,悬念设臵于课的开头,可以一开始就激发学生
强烈的求知欲;悬念设臵于课的结尾,则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悬念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小学生好动好奇又好胜,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臵悬念,来诱发学生产生揭开问题秘密的思想意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例如在教‚年、月、日‛这节内容时,上课一开始教师就设臵这样一个悬念:有一位老爷爷,他到2008年才过他的第18个生日,你知道他到2008年有多大吗?全班一下子讨论开了,在学生急于想知道老爷爷为什么只过18个生日的原因时,老师向学生出示课题‚年、月、日‛,并解释说如果学完这部分知识,你就会明白了.这种悬念的设臵,令学生兴趣大增,急切地想第一个了解原因,使学生带着炙热的追求随教师进入了认识过程情境之中。
总之,适宜的课堂情境,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信息,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和思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由情入境,情境交融,提高学习欲望。这样,课堂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0.创设导入情境教学 篇十
一、创设导入情境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对课堂教学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够很快地吸引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绪迅速进入到一定的课堂情境中,对课堂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这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所以,数学教师在导入环节中创设的情境一定要贴切自然而又新颖有趣,所采用的方式也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所联系,力求切实可行,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在讲授有关可能性的数学知识时,数学教师可以用“大家都有生日,那么大家的生日都是哪天呢?同学们来说说吧”做导入语,在学生们积极发言的同时,教师就可以继续问“哪几位同学的生日在这个月呢”,在确定好过生日的几位学生后,教师就可以将学生过生日设置为教学情境,并组织学生为其准备节目开始抽签,通过这个过程引导学生进入到有关可能性的数学知识的学习中,进而顺利地让学生进入有关可能性的数学用语“一定”“可能”“不可能”等的学习中。
二、创设探究情境
数学具有独特的抽象性和规律相,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还比较弱,所以,小学生要想将数学知识理解得透彻、掌握得深刻,就一定要在学习过程中多进行动手操作,因为动手操作可以使数学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同时产生发现新知的欲望,这个过程也有利于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学习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发现,才最容易掌握规律、性质和联系。而且发现又需要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尤其在学生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数学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动手、动眼、动脑的平台和机会,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来探究新知。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的缘故,其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相似,特别容易受到其他同学的影响,尤其在学习和生活习惯及兴趣等方面。数学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一特征,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以便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其合作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在教授“组合图形的面积”这一数学知识时,数学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的面积公式,然后创设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分组探索。这种教学方式会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促使小组成员积极动脑、踊跃参与,通过交流和讨论,同学们会得出各自的答案。这种小组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
三、创设实践情境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总爱问个“为什么”,而数学独特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又决定了数学学习的枯燥性,所以,要想使小学生学习好数学知识、掌握好数学技能,数学教师就一定要从小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创造实践活动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实际运用能力。
实践活动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有效地进行实际应用,有利于学生将已有数学知识和新学到的数学知识进行整合和延伸拓展,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究意识的培养和形成。数学教师可以在新课结束后,有意识有目的地为学生创造有利于数学知识实际应用的平台和机会,力求创设与学生实际经验和生活有关联的教学情境,以便学生有效地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例如,在几何图形的实践活动课中,数学教师首先可以给学生们提供实际操作需要用到的用具,像橡皮泥、小木棒、三角尺、直尺等,然后给学生明确布置实践操作任务,再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实际操作活动。
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组合橡皮泥和小木棒来成功搭建出长方体和正方体,而且通过这个过程更深入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寻找实际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来更深入地体验数学知识的广泛性和实际应用性,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三角尺、直尺、正方形、长方形来更直观地掌握这些图形的特点及其联系。通过这些实际操作,学生既可以对这些图形加深认识,又可以锻炼和发展数学应用能力。
四、创设竞争情境
小学生还有很强的好胜心,所以,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数学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这一特征来创设竞争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数学教师可采用“首尾相接”“找朋友”“摘苹果”等游戏方法来进行,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和体验竞争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学生在游戏中不仅可以学到知识、巩固知识,而且还增强了竞争意识。例如,教学“7的乘除法”时,当学生探究了计算方法后,教师便可以设计小组登山赛——夺红旗游戏。教师说明比赛规则,让各组做好准备。随着“开始”一声口令,各组快速计算黑板上自己组的题目,哪组同学计算得又快又正确,就可以夺得红旗。这个游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课堂教学情境教学】推荐阅读:
有效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07-16
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设置10-19
七年级数学课堂创设教学情境反思06-16
初中英语课堂情境教学的策略研究07-14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09-17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创设情境策划研究计划10-18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情境创设08-13
浅谈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创设11-29
创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注意的几个问题11-22
谈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