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精选14篇)
1.商业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 篇一
近几年来,农村信用社为了拓展业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在结算业务上下了一番功夫,各种结算方式不断出台,结算渠道逐步畅通,同时,随之而来的会计结算操作风险日趋增大。从农村信用社在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预防和管理上来看,虽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会计结算操作风险控制质量明显提高,发案率明显下降,但与具有现代化的国际水平的会计结算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还相差甚远。如何防范和化解结算风险是农村信用社当前和今后管理活动中中一个十分迫切而又重要的内容。因此,树立风险意识,采取切实有效的防范对策,最大限度地化解结算风险,促使结算业务得以稳健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拟就如何防范会计结算操作风险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看法。
一、会计结算工作中存在问题
一是会计结算队伍建设落后。目前,基层农村信用社会计队伍普遍存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文化程度偏低、操作技术落后、人员结构老化、职业道德有待加强的问题。对新的结算业务开展感到无所适从,操作方面容易出差错,或者利用操作上的薄弱环节与外部人员相互勾结进行诈骗。从近几年的发案情况来看,结算部门内部人员作案和与外部人员勾结作案的比较多,这与多年形成的选人、用人标准低、忽视对从业人员的道德教育、思想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有很大的关系。
二是会计结算系统存在缺陷。目前,农村信用社会计结算系统普遍存在核算体系过多,功能分散,流程复杂,清算时间较长,核算环节烦琐,实时监督不力、监督手段落后、电子信息化水平低、会计信息反映情况滞后和信息不全等问题。会计职责尚未得到强化,会计业务操作能力差,前后台混岗严重,操作员和复核员一人兼办的现象时有发生,事权划分模糊,出现差错后责任不清。会计监督、检查、监管停留在口头上,各项制度挂在墙上,各种处罚措施浮在表面层次上。会计信息收集和会计分析工作基本是一片空白。
三是会计结算操作风险防范意识淡薄。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部分操作人员制度观念、法制观念淡薄,突出表现在制度执行方面随意性较大,对会计结算风险认识不足。从近几年案件暴露出来的原因来看,几乎是与违章操作有关,基层信用社在抓管理和业务的同时,不同程度的存在“一切为了业务,管理为业务让路”的思想。认为一谈风险控制就会牺牲业务拓展,一谈业务拓展就得在某些环节为制度开绿灯。造成乱设科目、乱拉存款、乱搞结算,随意受理票据,随意处理会计账务的现象时有发生,使许多会计控制和业务监督处于失控状态。会计人员遵纪守法观念淡薄,按章操作意识低下,不仅制约了业务发展,影响了会计结算质量,同时也非常容易为犯罪分子所利用。
四是会计结算制度建设和内控手段滞后。尽管在过去的业务经营中基本形成的系统的会计结算操作制度,但由于目前核算流程变革很快,新业务发展迅猛,在制度更新方面已经落后流程更新,此外,一些基层信用社在长期的业务实践中形成了许多的习惯做法,其中有许多的做法已经违背了现行的制度,但仍然按老一套的做法去处理各项业务,弱化了制度的系统性、严密性和有效性,以经验代替制度的做法留下了事故隐患。
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防范对策
会计结算工作是农村信用社业务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操作风险也非常之大。切实提高农村信用社会计结算操作风险意识,是提高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促进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㈠正确树立风险管理意识,是防范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前提。一是要强化管理层的风险管理意识,确立正确的发展观,培育全员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文化决定农村信用社经营业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理念和行为模式,特别是会计结算领域点多面广,更要把科学的会计内控管理文化作为基础,领导层在风险管理中起着决策作用,领导者要时刻绷紧“风险管理”这根弦。二是操作人员要严格按照风险管理的要求规范化操作,来不得半点马虎。要正确处理业务发展和业务拓展的关系,在没有有效风险控制和管理的前提下,任何业务拓展都可能是一条不归路,谈风险控制就牺牲业务拓展或谈业务拓展就忽视风险控制的思想和做法都是错误的。事实证明,如果只注重业务发展,疏于风险管理,就容易发生各类案件,因此要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有条不紊地推进各项风险管理工作。三是要建立健全的会计结算操作风险数据采集系统。通过测算的风险信息要及时向董事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进行报告,确保风险管理层及时掌握风险管理状况,从而采取多种形式化解结算风险。
㈡加强会计结算队伍建设,是防范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关键。在市场快速发展的今天,风险在经济生活中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它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在经营活动中,人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农村信用社要防范结算风险,重点加强人员的管理。一是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定向培养风险管理人才,不断提高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水平,使基层信用社的操作风险控制在可防范的有效范围内。二是要加强从业人员的会计基础理论、操作技术、核算知识等教育和培训。采取老师授课、自学、开辟测试中心实地操作辅导、强制训练、业务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把他们的学习成绩与年终考核、绩效挂钩。努力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提高业务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三是要加强思想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深入开展以
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和优质文明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职业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消除思想杂念和隐患动机,自觉把精力集中到工作上来,自觉抵御风险。四是操作人员的岗位管理。要通过岗位轮换、强制休假、干部交流、定期考核和不定期稽核等措施,加强监管制约,消除风险隐患,从而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㈢健全会计操作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防范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保证。农村信用社应要求负责操作风险管理层管理人员、会计主管人员对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管理中应担负的责任。由于会计主管人员所处的地位与履行的职责关系到结算体系的安全与发展,因此对各级会计主管人员的能力、品行及从业经验进行评估,建立健全相应的考核制度,按考核业绩和判断能业务控制能力,决定其职位和岗位。一是要应按照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个系统相互制约的会计操作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组织体系,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督制约。二是要建立健全的内控会计制度体系,在制订中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合理性,严密性,明晰性和可操作性。通过整章建制使管理工作制度逐步形成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三是要建立会计内控运行监督体系。监督工作对结算操作风险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项工作,对各项工作的风险要分门别类,按风险程度大少进行排除,同时对不同的操作人员也要进行排队,对不同的岗位使用不同的人。
㈣、建立健全会计结算监督约束机制,是防范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手段。一是建立和落实会计检查辅导制度。要合理调配、充实会计管理人员,配备专职会计检查辅导员,充分发挥会计检查辅导的规范、监督和约束作用,要实行专项检查与全面检查、一般辅导与重点帮教相结合,加大检查辅导力度,确保会计检查辅导质量。二是全面推行会计事后监督制度。要结合当地实际,合理配备会计事后监督人员,采取集中监督或分散监督的形式,对所有网点的业务操作人员实施全面监督。三是加强稽核检查力度。在全面贯彻落实会计基本制度、内控制度的同时,农村信用社要认真查摆当前制度执行中存在的漏洞,提出整改方案全面整改。对违规操作人员要从严从重处理,决不姑息迁就。
2.商业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 篇二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
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是指在商业银行会计结算业务全过程中,因操作流程不完善或不规范、系统故障或外来因素造成的损失。
一、会计操作风险的重要地位及特点
会计风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客观存在的,作为经营货币的企业,只要一从事经营就必然存在着风险。商业银行的会计操作风险在商业银行经营中占有重要地位和其独特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是基础地位。商业银行的资金和资本运作、产品与服务,离开了会计操作都无法实现,巨额的资金流量、复杂的资金往来和大量的业务操作,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流程上的缺陷或操作上的失误,从而形成风险。会计不仅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基础,也是操作风险产生的土壤。二是主导地位和核心地位。会计肩负着银行经营全过程的收支、结算、核算业务,反映银行资金和资本运动信息,体现经营成果和提供决策信息,是实现商业银行安全、稳健经营的重要保证。会计操作出现了问题,不仅会造成业务难以为继,甚至会波及整个经营工作。会计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中处于主导地位和核心地位,更是风险防范的重点领域。三是风险主体多、频率高、范围广、危害大。主体多,是指会计操作风险涉及的机构和人员多,涵盖窗口柜员、部门主管、机构负责人及各业务部门管理人员等银行的各个层次;频率高,风险无时无刻不在,风险发生的频率要多于其他风险;范围广,不同业务种类、不同操作环节、不同社会环境、不同客户群体,都存在着风险源,而且职务犯罪增多、内外勾结案件增多,都说明了操作风险防范的广泛性、复杂性;危害大,我国商业银行虽然经过两年的案件专项治理和综合治理,案件率明显降低,但大案要案仍然时有发生,这些案件多发生在操作风险上,影响大、危害大。
二、会计操作风险形成原因分析
会计操作风险作为商业银行三大风险之一,是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重中之重的工作。经过这两年较为彻底的案件专项治理和全面综合治理,案件有所降低,但仍然频率很高,金额巨大的案件不占少数,会计操作风险防范的任务仍然很重,不可掉以轻心。分析会计操作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商业银行高管人员的问题。银行发生操作风险首先涉及到管理层即高管人员。这个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管自身职业操守和道德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及地方对银行高管人员采取的行政性官本位的管理、市场化激励及约束手段和监管及控制手段不完善及严重缺失,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或分支机构高管人员,特别是“一把手”更是“熊瞎子打立正一首遮天”,从而导致了很强的操作风险,这是近几年来银行业出现问题的关键;二是高管人员重经营轻管理、重效益轻内控、重规模轻质量的偏好,是造成会计操作风险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内控、管理、防范措施不到位,有章不循、执行不力、防范控制不足,都反映了管理层的思想观念、经营理念、风险意识上的差异。
其次,在会计操作风险制度建设上和业务流程上存在缺陷,而且随着新产品的开发和新业务系统上线运行,制度及流程建设滞后,这些都容易造成会计操作风险。此外,在银行经营全过程及业务全过程的监控上,一是手段还不完善,二是监控和执行不到位,从而导致各种潜伏的问题及风险就会令人防不胜防。
最后,系统建设的问题。近几年来,国内商业银行信息化、电子化建设,网上银行,自助银行建设,银行卡业务及跨区域跨行支付结算系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系统风险防范的投入上、系统监控建设上还很滞后,也是造成潜在风险的重要原因。系统建设是把会计人员行为约束机制建设、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操作风险监控及机制建设等各项建设统一起来。
三、建立会计操作风险防范长效机制
综上所述,建立会计操作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对于保证商业银行发展方向,实现安全稳健发展意义重大。那么怎样建立防范操作风险的长效机制呢?笔者认为,应从思想建设、合规文化建设、系统监控建设、制度防范、责任追究等方面综合治理、相互结合上建立长效机制。
第一,把好两个关口。一是要把好人员入口关,选好人、用好人、管好人是关键。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从源头上把好关,严格按标准配备好会计主管、副主管、综合业务部主任和信贷部主任,同时,配好副主管形成制衡;二是把好业务准入关,研发的新产品要相应完善业务操作流程、会计核算设计和统一测试标准模板,强化新产品应用前的会计风险制约和
第二,抓好队伍建设。一是经营层及各级高管人员建设,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完善现代公司制度,形成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有效制衡,尤其是解决好对高级管理层及支行“一把手”的有效监控问题,使之自尊自律自我约束。二是会计即综合柜员、会计主管即主管柜员、事后监督人员、营业部主任、信贷科长等基层会计人员队伍建设,从思想教育、业务培训入手,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并相应完善各岗位、各操作环节、各业务流程制度及各操作环节的管理与监控。三是股份制中小银行及大银行分支机构即分行会计结算、资金财务、信贷管理、零售业务等重点业务部门及人员建设,既发挥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能,又起到有效的监控职能。四是强化稽核监察队伍的建设,使之有职、有权、有威、有为、有地位,有效发挥其内审、监督、把关的作用,把风险及损失控制在萌芽状态或最小化。
第三,加强会计风险监控系统建设。建立覆盖业务全过程的预警信息系统和监控系统,反映大额存取、存折存单挂失、换单换折、账户信息修改、柜员信息变更、库存及重要凭证保管等方面,逐级实行会计主管对预警信息的核销,事后监督对预警信息的核销,主管部门对预警信息的核销。会计核销主要工作是,对所辖部门、岗位业务的考核管理,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准确性分析及日常分析,逐级管理、逐笔核销并与绩效工资挂钩。建立完善的监控系统,主要作用在于对违规业务操作起警示作用,及时预警会计差错避免资金损失,防范内部人员违规和作案风险,加强业务操作的日常管理并贯彻始终。会计监控系统建设重点在综合业务系统的功能和监控预警信息的结合上,以及在对公业务、单折业务、银行卡业务、中间业务、特殊业务交易、信贷业务、内部核算业务等系统方面加以完善,形成健全有效监控的会计风险控制
3.商业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 篇三
关键词:操作风险 内部控制 风险防控
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系统高频率的更新,业务的纷繁复杂,都使得银行网点内部会计结算风险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面临了巨大的压力。而在网点的会计核算风险控制工作中,网点会计监管人员成为了一个关键点,要保证网点乃至商业银行整体会计结算业务安全运行,各项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发挥好网点会计监管人员对会计业务的事中控制,有效地抑制操作风险的发生,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网点会计监管人员在风险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商业银行经营网点监管人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力资源配置不能适应操作风险管理的需要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的配备与管理及业务发展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有些银行柜面操作人员也承担了很大比例的外部营销任务,不能集中精力做好本职位工作;对客户经理的管理有禁止性规定,但无刚性制约等。
2、长期重指标轻管理导致网点会计监管人员在政治思想自律方面有所欠缺
“人”是风险的控制者,也是风险的制造者。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由于体制和文化的差异,由人员导致的操作风险在当前阶段尤为突出,应引起高度重视。因此对网点会计业务监管人员的培养必须上升到政治高度,使监管工作有目标、有方向,尤其是股改上市后,要努力把他们培训成为懂政工、晓金融、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把风险控制工作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上来。
3、对员工培训、评诂、选拔等机制落后也导致风险发生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存在大量简单的操作型人员,后续教育培训不足,很难胜任规模扩大化、金融产品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新的业务形势。另外,在各类人员的选拔任用方面还未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准入机制。如有些银行实行扁平化改革,将原来的许多分理处升格为支行,一部分员工直接被任命为客户经理,往往未经过严格的培训,甚至无信贷上岗证,这些显然都会加大风险系数。
二、发挥网点会计监管人员作用,全面提升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工作水平
1、明确网点会计监管人员在内部风险控制中的责任,实行岗位之间有效制约,构建牢固的内控防线
强化网点负责人行政管理职能。网点负责人全面负责网点员工行为动态、劳动组合、重要风险环节、业务核算质量、重要业务准入、退出、业务应急处理等方面的管理。在对网点负责人的任用上不仅要看勤、绩,还要重视“德”。同时网点负责人还必须执行营业现场检查、实时案防分析、重大事项报告、落实整改、处罚管理、学习培训等工作制度,重点对网点内控管理负总责,对网点重点部位、关键环节的日常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对在业务处理过程中按照事权划分要求进行审批的业务,除总会计负责审批的业务外,统一由网点负责人审批。
发挥好营业经理对会计业务的事中、实时监控职责。配备营业经理是完善银行内控体系,加强事前、事中控制,有效防范经营风险的重要举措。营业经理处于业务的第一线,赋有营业网点内部管理、业务审查,授权和检查监督等重要职责,对防范操作风险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作用在案件防范工作中尤为重要。因此营业经理要以业务操作管理为重点,负责派驻网点的事中控制、业务授权、监督检查、落实整改和业务培训等工作,尤其对授权业务要进行依法合规性审查,不能仅限于有权人签批等形式上的审查,切实加强事中控制。
会计检查员要负责检查辖属机构各项会计制度、办法、规定、实施细则、操作规程的贯彻和执行情况,检查总会计、营业经理履行职责情况,严格业务核算手续,加强操作风险管理。更加有效地实施视频实时监控,对未实现视频集中监控的网点,由检查员按规定频次在进行现场巡回检查时一并完成。在检查方式的选择上非现场检查要以视频检查为主,根据重要业务、重要风险环节、重要岗位、重要人员的工作日期、业务处理时段等资料,通过调阅历史监控录像资料,进行有目标、有重点的检查。现场检查主要通过突击检查、现场询问、联机查询信息、调阅登记簿和会计档案等方法进行检查。根据重点监控原则,强化管理、堵塞漏洞、严密手续、维护资金安全。
2、加强对会计监管人员履职情况的执法监察活动
通过交叉互查、定期不定期的专项检查、全面检查等多种方式对以上岗位人员履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检查中要突出重要部位和关键环节,如权限卡、反交易、虚存实取、银企对账、基层机构负责人交流、上门服务等的防范治理,把监管人员所在网点的问题与对监管人员的考核挂钩,建立激励机制,提前监管水平。同时还要组织网点负责人、委派制总会计和营业经理的定期轮岗制度和交流工作,轮崗、交流时要根据相关制度规定做好重点审计。
3、以网点为单位深入开展内控文化建设活动
提高内部风险控制水平,一方面要靠法律和制度,另一方面也要靠加强银行企业文化建设。银行内部控制管理,要求员工具有一定行为规范和道德水准。通过加强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特别是职业道德建设,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以价值为核心的文化管理模式,从而使成员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角色意识,实现员工自我价值和企业发展利益及目标乃至国家利益的和谐统一。同时,以银行企业文化的创新,带动管理制度创新、组织结构创新和金融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把内控切入点放到网点,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及内控文化,提高网点全员参与内控的积极性、主动性。完善内控问题查处和激励机制,建立网点负责人内控管理情况档案,把网点的核算质量同网点监管理人员业务挂钩。
作者单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 雨露)
参考文献:
[1] 郑振龙.金融前沿理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42-43.
[2] 罗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文献及评述[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12-13.
[3] 张吉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识别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9-20.
[4] 肖辉.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成因与对策[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12):14-15.
4.网上电子银行结算风险的防范措施 篇四
一、客户自身风险的防范。一是在向客户营销时作好调查,企业财务治理情况、企业财务职员电脑水平有多高要了如指掌。二是向客户做好培训工作,一定要教会教懂。三是一定要提醒客户进行必要的风险防范。
二、银行内部操纵风险防范。一是同一开户资料的核验标准。严格按照制度和操纵流程办理业务。坚持按制度办理业务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手段。二是增强员工的业务素质和案防意识。只有熟知制度和业务操纵流程,才能把握风险点,控制业务风险。对此,必须加强员工培训学习,建立学习制度,使业务学习经常化、规范化。另外,要加强风险教育工作,结合实际案件揭示各项业务的风险点,让员工真正理解制度,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减少和避免对制度的抵触情绪。三是加强内部检查力度。目前对网上银行电子结算检查环节比较薄弱,检查频率、深度不够。
5.银行会计结算工作述职报告范本 篇五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银行会计结算工作述职报告范文
银行会计结算工作述职报告
20xx年是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祖国在冰雪中挺立,在震荡中坚强。无以伦比的奥运,一飞冲天的神七,圆了国人百年的梦想,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力量。
年也是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的一年。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增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困难增多,金融领域潜在风
险增加。
欣喜的是,中国农业银行股改方案获得国务院的批准,终于让我们踏上了建设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新征程。
一年来,在州分行党委特别是分管行长的高度重视、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省分行垂直业务部门的帮助下,在各位同事的配合下,我按照上级行及本行领导赋予会计结算部的工作职责,团结和带领我部员工恪尽职守,努力工作,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现将一年来的主要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认真贯彻落实会计基础管理工作会议精神,狠抓会计内控建设。
为从根本上解决困绕我行的基础管理差,内部控制力弱的问题,我行于年初召开了高规格的会计基础工作会议。会议认真查找了我行会计基础管理方面问题,深入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了提高我行会计内控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会后不久,会计结算部正式单设。作为会计结算部的负责人,我把贯彻落实会计基础管理工作会议精神作为首要任务和工作切入点,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工作:
1、以抓《中国农业银行云南省分行会计内控管理尽职指引》和在会计基础管理工作会议上签订的《会计基础管理及内控建设责任书》的落实为契机,把各级行的行长、分管行---------------------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长、会计部门(职能所在部门)负责人、会计主管、监管员以及人事、监察等相关职能纳入会计内控管理组织体系,大家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一体考核,让会计内控管理关系更清晰,会计内控管理层次得到提升。
2、坚持按季组织开展监管检查工作,促进会计内控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会计监管是内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操作风险的重要防线。对这一块工作的重视我一刻也没有放松过,尽管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我还是坚持按计划、按程序每季度对各县支行各经营机构组织开展一次认真细致的检查。做到每次检查都有方案、有通知、有记录、有整改、对责任人有处理。监管的内容也严格按照会计监管制度的规定和案件专项治理的要求逐条细化,不敢有丝毫的马虎。
从已经结束的前三季度监管来看,累计查出问题273个次,绝大部分问题已得到整改或改善,处理或建议处理责任人96人次,其中扣发考核性工资44人次,扣款金额7750元,向州分行员工违规行为积分管理办法领导小组办公室提请积分建议52人次。我把实质重于形式作为监管的重要原则,通过持续、认真细致的监管,我们的会计内控管理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
3、坚持值班制度,提高预警信息核销的及时性和真实性,充分发挥会计监控系统的监督作用。
州分行会计结算部分设后,我对会计监管系统的在线值班非常重视,明确责任到人并严格执行值班员每日在线值班监控预警信息,督促网点机构会计主管按时核销预警信息。对督办信息及时分配给包片监管员进行核实回复。节假日轮流值班,值班员轮班或休假交接时,通过值班交接功能进行交接。值班工作的加强,直接促进了我行预警信息核销效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对会计人员产生了一种持续的强大的监督和震慑作用。
4、注重提高会计主管的业务素质与履职能力。会计主管履职到位与否,是会计内控---------------------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好坏的关键一环,2011年,我认真贯彻落实会计主管委派制,倡导提高会计主管待遇,加大考核力度,提高会计主管履职能力。2011年,我督促对在同一机构履职满一年的会计主管进行轮换调整,全州九个营业机构共轮换会计主管六名,新委派会计主管三名,增派会计副主管两名。我按月组织召开由分管行领导、直管网点会计主管、会计结算部人员、网点负责人等人员参加的会计主管例会,分析内控形势,学习新的文件精神,研究解决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以会代训,提高会计主管的业务素质与履职能力。
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组织部门员工和业务条线参加《员工行为守则》教育检查活动。
1、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实现新发展的需要,对于推动我行业务经营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认真的思考、学习和实践,我认为我行会计工作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让会计工作上水平,为我行经营改革发展大局做出应有的贡献,着重应做好以下几点:
(1)、坚持以人为本,狠抓内控建设。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银行会计工作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到工作实践中去,最重要的就是要抓好内控建设,确保业务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好是指质量、安全,快是指速度、效益。这是在强调内控优先,是一种发展观念的转变。对银行来讲,首先就是要讲风险、内控,然后才是效益、发展。
(2)、坚持全面、协调发展,突出工作重点。会计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发展的方针。对我行会计结算工作来讲,所谓全面,就是要全面履行会计核算和会
计监督职能,全面提高会计质量和会计工作水平,将凡是有经济活动的地方都要纳入会计的视野;所谓协调,就是要使会计工作与全行整体利益和改革发展的大局相适应,使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两方面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精品文档 值得收藏-----------------------------------------精品文档
Word可编辑 值得收藏-----------------
6.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 篇六
浅议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管理
孙波涛
摘要:操作风险是银行需要管理的最基础的风险之一,它是与银行的业务相依相存的。在金融业全面开放,国有商业银行加快推进股份制改造步伐的新形势下,必须有效加强基础管理,防范操作风险,建立风险防范长效机制,不断增强操作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提高内控管理水平。
关键词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操作风险管理现状 操作风险文化 内部控制体系
商业银行在社会发展中具有支持经济发展、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承担社会责任的角色。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风险管理能力是其核心能力。相对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管理,操作风险管理从理念、手段、技术应用等各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操作风险的影响力和破坏力日益显现,因此对操作风险的研究和管理也迫在眉睫。
一、操作风险的产生及定义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定义是: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把操作风险分为由人员、系统、流程和外部事件所引发的四类风险,并将其归纳为七种表现形
1式:内部欺诈,外部欺诈,聘用员工做法和工作场所安全性,客户、产品及业务做法,实物资产损坏,业务中断和系统失灵,交割及流程管理。我国银监会明确指出,操作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并列,在于银行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可见,操作风险更多来自于内部不当程序和操作,有着内生性、广泛性、复杂性的特点。
二、当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不足
(一)操作风险意识不强,合规文化相对缺失。基层行对操作风险管理缺乏系统认识,对操作风险管理功能的职责界定不清,基层合规文化建设和教育相对落后,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操作风险管理职能分散于业务条块中,职能相对分散而弱化,全面风险观念尚未从根本上得以贯彻和重视。
(二)操作风险管理方式和技术手段落后。没有建立如风险评估、关键风险指标、损失事件、风险数据库、情景分析等相关的科学管理手段,缺乏有效的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对易发生操作风险的环节、岗位缺乏有效的防范措施,发生操作风险后,只是突击检查、查找漏洞、进行整改、处理有关责任人。
(三)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不完整。没有完全覆盖操作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测、缓释、控制和报告等程序和环节,基层行只能在控制和报告环节被动工作,对于新产品、活动和系统推出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显得盲目被动。
(四)专业人才匮乏。尤其在一些数据模型、预测分析工具应用过程中,专业人才匮乏。
三、加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的对策
(一)认真贯彻落实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进一步防范操作风险的13条指导意见。严格按照《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要求,切实采取有效的贯彻执行措施。
(二)在文化上,践行稳健合规的经营管理理念,建立操作风险管理的先进合规文化,夯实操作风险管理的基础。一是要树立风险控制优先的理念,注重预防,强化风险的过程控制;二是建立操作风险管理的先进合规文化,要坚持速度、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三是要坚持业务发展与内部管理并重,加强精细化经营管理,强化内控,形成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风险防范机制。
(三)在体制机制上,继续深化改革,为操作风险管理提供根本保障。一要构建系统、透明、文件化的操作风险控制体系,提升管理层次,实时、连续、有效地控制;二要优化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确保对条线内的人员、产品、岗位、系统以及活动进行有效控制,并充分识别、及时报告和有效处置重大风险隐患;三是要前移风险控制关口,健全委派会计主管、风险经理和纪检监察特派员等组织体系,探索建立垂直化的管理体制,确保风险控制和监督人员独立、有效的履行职责;四是要改进考核评价机制,把风险及内控管理纳入考核体系,有效引导各级机构树立正确的业绩观;五是根据发展战略、业务规模和对风险的预测,灵活运用风险转移、分散、降低、规避等策略,完善风险缓释工具。
(四)在管理上,提高控制能力和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一是要加强对各级管理人员的管理,正确处理好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二是要重点加强对基层机构负责人的选配、考核、评价及日常管理,在强调品德、知识、业务拓展能力的同时,把管控能力作为
基层机构负责人选拔与评价的重要标准;三是要加强对员工队伍的管理、监督和约束,严格执行重要岗位轮换、强制休假等制度,认真开展员工行为排查等各项活动。
(五)在执行上,认真遵守各项制度,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水平。操作风险管理不仅要与产权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使经营者与风险承担者统一起来。同时健全内控制度,包括岗位责任制度、授权审批制度、业务操作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相关业务配套控制制度、突发事件控制制度等在内的一系列制度,对各类业务的流程进行基于风险管理的再造。
(六)在信息技术上,完善现代管理工具,提高操作风险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一要推进信息技术建设,完善数据仓库,建立覆盖所有操作风险的监控体系;采用具有前瞻性的关键风险指标,提供早期预警;建立和保持信息交流机制,确保操作风险监测的全面性,运用技术手段提升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二要加快对营业网点的监控联网,实施远程、实时、集中监控,建立新的监督检查平台,提升防范操作风险的科技水平;三要加强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完善信息安全基础平台,确保与信息安全相关的资源、技术、管理等因素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制定和完善应急预案,提高预防能力,严防信息技术管理风险和案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董建军 刘楠 李金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导读[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 :1-60
【2】覃正 郝晓玲 方一丹.IT操作风险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7-20
7.农村合作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研究 篇七
农村合作银行作为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在农村信用社改造中,在合作制的基础上吸收了股份制运作机制的股份合作制金融机构,实现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的商业化农村金融组织[1]。农村合作银行扎根于农村,农户的存款是其负债业务的主要来源,为了尽可能多地吸收农户存款,银行的网点设置非常分散,内部控制不能有效落实,潜在的柜台会计操作风险大。会计操作风险具有风险范围大、关键点繁多、风险防范控制难、风险管理成本大、风险连锁性反应特征明显等特征。
2 农村合作银行会计运营操作风险分析
农村合作银行会计操作风险中业务账户结算风险和柜台现金风险是最为关键的风险控制点。在会计操作风险管理上存在关键风险点管控不到位和风险检查不及时、不全面的问题。
业务账户结算风险。账户结算是农村合作银行最重要的业务,也是银行运营管理中的关键点。主要包括:开户资料的调查风险。比如申请人的主体资格要求,提供的材料是否完整、有效、真实合法,业务经办人是否按规定全面掌握客户的信息等[2];大额交易风险。银行主要吸收农户的闲散资金,有大额现金支取或者不合常规的异常支付,要引起重视。大额交易的签字审批制度不严格执行将为银行带来风险。大额交易的结算管理是农村合作银行在运营中容易发生金融犯罪的关键风险点,银行自身操作不合规极有可能加剧不法活动滋生。一些犯罪分子利用大额交易管理不善,或内外串通欺诈从事金融犯罪活动;对账不及时所造成的风险。由于农村合作银行网点分散,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对账不及时、对账单回收率偏低造成会计操作风险加大。
柜台现金管理风险。农村合作银行网点多,基本都实行柜员制,柜台员工操办现金业务的过程中存在着几个重要的风险点。第一,每日业务结束后未按银行规定监督柜员封包,未对该日结单情况,比如库存现金核对、现金的支付情况进行核查,最后导致银行面临的风险加大。第二,未按银行现金管理制度对现金进行实际查库,或者对现金单证查库不严谨,从而造成风险隐患。最后,收款业务未按规定的流程来办理。
此外,业务授权不规范,比如审贷分离制度落实不力,员工定期轮换未严格办理交接手续,对敏感重要岗位的员工考察不全面,都将造成农村合作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的扩大。
关键风险点的管控工作。在农村信用社改革产权制度以来,农村合作银行作为一个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它的会计制度不是十分完善,导致其会计业务操作不规范,内控管理不到位。此外,规则制度冗杂而且一时难以全部掌握。由于农村合作银行具有合作制的特性以及商业化运作的特点,其适用的规则制度比纯商业银行相对更复杂,员工不清楚哪些操作要求是必须到位的,员工无法准确把握会计操作关键风险点,从而使银行面临着风险。最后是未及时下发风险提示。市场在不断变化,金融形势在不断变化,关键风险点也会出现转移和换位,银行业务发展的同时,也会增加新的风险点,农村合作银行的风险管理应该是全面的、全程的。
风险检查。基本网点的会计操作风险是农村合作银行的重要风险管理点。由于农户是其主要负债对象,农村合作银行的网点分布较为分散,网点员工与当地农户一般都比较熟悉,这就有可能导致员工因为个人感情而简化手续或操作流程而产生风险。审计部门和财务部门在对支行和网点进行内部控制管理建设以及全面检查的同时,事后监督不可或缺,对柜台操作情况进行检查,及时识别、监测和控制会计操作风险。具体对员工的尽职情况、网点现金、账本对账、重要空白凭证等进行监督检查。
3 农村合作银行会计运营风险管理对策和建议
实现全面风险管理。农村合作银行的规模小,地理限制强,股份合作金融的体制,使其在会计操作过程中拥有自己的特点,如产品结构、业务流程比传统农村信用社更加复杂,操作风险管理难度大,业务的专业化与员工素质的差距,员工对会计规则制度的生疏使会计操作风险进一步加大。因此建立起全面的风险管理机制,可以优化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促进实现银行内部控制,提高业务操作效率,降低会计操作风险。
加强员工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素质和风险防范意识。农村合作银行的会计操作风险最直接的来源便是员工的素质和专业水平。如果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高,专业知识强,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这将大大地降低银行运营过程中的会计操作风险。通过强化培训,提高员工的素养,既可以减少因自身的知识水平不满足业务需求而造成风险损失,也可以提高他们的风险防范意识,掌握风险防范的方法和策略。
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首先,加强内控建设,可以保证银行经营管理的合规合法性,确保银行资产安全,提高经营效率,加强会计制度的全面贯彻落实,使银行严格执行国家统一规定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保持会计资料的自身完整,从而降低会计操作风险。其次,内控可以从制度的层面上规范员工的操作行为,使其自觉遵守各项业务规章制度,防止在业务操作上凭员工个人主观经验办事,促进银行健康持续发展。
摘要:农村合作银行作为我国较年轻的农村金融机构, 具有合作制和商业化运作的特性。由于受网点分散、业务规章制度不健全和员工素质不高等方面的制约, 农村合作银行在运营管理过程中会计操作风险十分突出。本文通过对农村合作银行会计操作风险进行深入分析, 提出相关的风险防范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合作银行,会计运营,操作风险
参考文献
[1]自文娟.基于内部控制的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 2009.
8.浅析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 篇八
关键词:新巴塞尔协议 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操作风险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一系列因为操作风险所导致的金融案件震惊了国际银行界。如国外的如巴林银行案、大和银行案,国内的1995年华夏银行案、2004 年山西票据诈骗案等。目前操作风险已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并重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三大风险之一。在银行的监管中,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很早就引起金融机构的重视,但是,操作风险的概念虽然已经被提出了很多年,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金融技术逐渐变复杂, 银行的风险特征和活动越来越复杂多变,操作风险越来越明显。有时商业银行就算满足资本充足率的标准,也很可能由于操作风险造成经营困难,甚至导致破产。所以,不论是金融监管部门还是金融从业机构,都加大了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力度,并且操作风险管理已成为现今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操作风险定义
国际上风险管理的实践表明,有什么样的风险认识,就会有什么样的风险管理水平。因此,对操作风险有效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是对操作风险进行合理界定。巴塞尔委员会作为国际银行业监管的权威机构,长期以来及时和深入地关注操作风险。1998年,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1]颁布《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并首次运用“操作风险”这一定义。2001年1月,在《新巴塞尔协议》的第一次意见征求稿中,初步的界定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人员、程序、系统运行失当或者不充足,以及因为外部事件的冲击等可能直接或间接导致损失。2001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的工作报告中,重新修订了操作风险的定义:操作风险指的是由于内部人员、程序、系统和外部事件不完善或故障造成损失的风险,“直接或间接”删除了,排除了系统风险。2004 年6月出台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认为,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人员、程序及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损失的风险叫做操作风险。这一定义虽然涵盖法律风险,却没有包括声誉风险和策略风险。新巴塞尔协议对操作风险定义由引起操作风险的潜在原因引申出损失会发生的原因,并从各种角度分析。金融界普遍认同这一定义,大多数银行也欣然接受。
2003年,在《操作风险管理和监督的良好做法》中,操作风险共有七种事件类型,分别是外部欺诈,涉及执行、内部欺诈,交易及交割过程管理的风险客户、产品、事件以及商业行为造成的风险因素,经营中断和系统出错,工作状况及雇用合同引起的风险,损失了有形资产。操作风险的主要特征有:①收益与风险的关系。对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而言,一般是风险低则收益低,风险高则收益高,而一旦发生操作风险银行就必定受到损失,必须加强内控管理。②内生性。主要指多数操作风险存在于商业银行的业务管理活动中,主要用来区分其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管理是由操作风险的内生性决定,内部控制是其核心。③可控性差。操作风险中人为因素引起的所占比例较高,操作风险来源复杂,较难对人的管理和控制。总之,操作风险涵盖了银行经营的所有领域和业务流程,而且不易控制、不易识别、不易转移、不易计量。因此,管理操作风险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自我斗争过程。
二、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
目前,银行业务操作风险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科技成分高、防范难度大等新的特点。由于在管理实践上经验的不成熟,我国的商业银行对于操作风险尚处于认识、深化阶段,在风险管理理念、思想、制度以及管理工具等方面与国际银行业有很大的差距。我国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着很多现实的问题,现把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概括为:
(一)操作风险理念偏差和管理架构不健全。①看重对已发生或已存在的风险采取事后的管理处罚措施,试图以严厉的处罚遏制风险的出现,而对事前的防范和事中的控制措施关注较少;②重视个案的查处,看轻全面分析,从而造成同类性质案件屡次发生,相同的诈骗手法屡次得逞,关联企业骗贷频频发生;③银行内部审计部门主要精力集中在基层操作人员,而对高层管理人员仅有离任审计,没有日常稽核监督,近年很多银行高官纷纷落马与这种错误风险理念的指导是分不开的;④国内很多银行往往将操作风险视同操作性风险,在此理念的支配下,银行往往将操作风险管理职能赋予内部审计部门,而非风险管理部门,从而造成很多类型的操作风险无人管理。
(二)操作风险监控机制落后。商业银行内部稽核审计部门的权威性不强,监督效力低。内部稽核是一项独立客观的认证和咨询活动,以增加价值、改善组织经营活动为宗旨,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本组织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过程,协助组织实现各项经营目标。通过经常性地对内部业务、财务和人员的稽核,可以防患于未然。但目前我国稽核审计部门缺乏应有的权威性、独立性、超脱性、制衡性和全面性,稽核部门只是对已发生的经营行为进行监督,是事后监督,并没有深入到经营管理的开始与过程中进行监督,且稽核手段落后。
(三)操作风险控制意识不强,风险文化软约束力度不够。如果说规章制度是硬约束的话,那么文化理念就是软约束,在操作风险的防范方面,软约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商业银行风险文化理念淡薄主要表现在:在业务经营上,重业务拓展轻风险管理,甚至把风险管理摆在业务发展的对立面;在业务管理上,重制度建设轻检查监督;在文化培育上,重表面文章形式等,在商业银行内部尚未形成人人重视风险以及全员参与风险控制的风气。
三、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通过操作风险的定义并结合银行的实际工作,我们从中不难看出,操作风险存在于银行的各个业务环节,银行几乎所有事情都与操作风险息息相关。银行高层管理者对操作风险所带来损失的担心、监管当局对操作风险的关注、公众对于银行体系统安全性的质疑以及因金融全球化操作引发的操作风险增加等原因,使得人们对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日益关注。
(一)操作风险涵盖广泛的银行风险。操作风险涵盖了商业银行除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以外的所有风险,其广泛的覆盖面是任何一种风险所不能比拟的。然而,尽管大家意识到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但对其投入的重视并不够。虽然,国内各大商业银行已经在为之做出努力,纷纷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建立和完善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截至现在,操作风险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没有一个全球认可的度量标准,没有可供获取的数据库,也没有相应的系统软件。所以如何对操作风险进行规避和管理将是商业银行未来改革的重点。
(二)操作风险具有内生性。从操作风险引发起的种种案例中可以看出,这些损失的发生往往来自于制度因素、人员因素以及系统因素等,而这些因素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很难在操作风险发生前对其充分预知,比如员工蓄意犯案、交易员操作失误以及系统突然故障等等。所以说,操作风险具有内生性,即使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和预警机制,也不可能完全避免操作风险的发生。一般来说,操作风险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其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相比更加难以度量和评价。首先,操作风险涉及道德、不可抗力等领域,这些因素是没有一个衡量标准的。与我们可以直观看到的数据不同,我们很难对这些因素进行量化和建模。其次,类似操作失误、系统故障之类的事件发生是没有规律和端倪可寻的,这也给操作风险的度量带来一定的障碍。
(三)操作风险给银行带来的损失巨大。众所周知,巴林银行、大和银行、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倒闭事件引发了人们对操作风险的广泛关注,而2008年发生的法国兴业银行巨额损失事件更是一个由银行操作风险引发的经典案例。据有关研究统计,在过去10年内,仅美国金融机构蒙受的超过1亿美元以上的因操作风险造成的损失事件就超过100宗,代表性案件有:阿尔弗斯特金融公司的流氓交易损失达6.91亿美元;家庭金融公司因误导销售遭受损失达4.84亿美元;“9.11”恐怖袭击事件使纽约银行损失1.4亿美元。由此可见,操作风险给银行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甚至是毁灭性的。
四、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的对策研究
鉴于我国金融业目前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和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对操作风险的特征和现状尚缺乏清晰的认识,还没有一种办法能够覆盖并有效识别和控制各类操作风险,因此应当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出发,重新对操作风险进行认识,并不断建立健全的操作风险防范和管理机制。
(一)借鉴行业内经验和结合内部信息,风险度量适当加强。风险管理的基础是风险度量,针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度量问题,新巴塞尔协议提出了三种方法:高级衡量法,银行在符合协议规定的条件下建立自己的衡量体系[4]。基本指数法,衡量操作风险时,将银行作为一个整体,而不分析其构成,应对操作风险需要做的资本准备是以操作风险资本金等于过去三年平均总收入乘以12%来确定的标准法,是按不同的业务类型来计算银行的操作风险。
(二)建立风险数据库, 完善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披露 。有协议显示,根据统一的业务、风险和损失的定义,完善地收集和分享行业内的风险数据。不仅如此, 银行不断向公众披露相关信息,对市场参与者监督银行的操作风险更方便,更加有效地提高风险管理效率。
(三)风险流程管理和外部环境管理。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开始,商业银行应建立操作风险数据库,数据化分类管理已经发生的风险。每个部门详细了解所需承担的风险责任,识别和评估所面临的操作风险,且以各项指标控制。最后,各部门详细反馈应对各自的风险识别、控制结果等信息。而商业银行应制定合理的风险策略,与其业务目标一致称为外部环境管理。以各自的目标和偏好指定详细的措施并在不同时期不断进行调整。
(四)采取风险转移措施缓解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企业通过改變资本结构来抵御风险或者将损失事件以一定的费用转移给外部团体叫做风险转移。主要包括对冲、互换、合约、担保、保险、项目融资和证券化几种形式。实施风险转移技术操作风险缓释的手段主要以金融机构采取如担保、金融衍生品、抵押等风险缓释工具,或者采取融资保险。
(五)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使全员对操作风险的认识水平得以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是为实现经营目标所必须承担的,并非业务流程中可有可无的附属产品。要明确操作风险与银行成本、收益以及股东价值之间的关系,确定操作风险管理的价值取向,让大家明白,实行风险控制行为对他们的好处。要得到高层的理解,指定各种方案,向高层证明银行的价值很大部分是因为操作风险管理,将波动性降到最低。
(六)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5]。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失效、不当管理或运作习惯是商业银行最大的操作风险,而这些都属于银行可控范围内的内生风险。因此,内控制度一定要健全,使每一种可能的风险因素都有监控,不管什么业务都要规范管理,逐渐形成自我保护和自我约束。独立建立风险报告系统和内部审计部门,实时监控银行的各项业务。之后针对各种意外事件详细制定应急方案。
参考文献:
[1] 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文献汇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2] 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巴塞尔新资本协议[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3] 万杰,苗文龙,国内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比较及其成因分析[J] 国际金融研究,2005,( 7) : 10 -15
[4] 罗平,冯文博.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的战略思考[J].金融研究,2006,(11):23-28
9.银行操作风险报告 篇九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产生始于商业银行的诞生。但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和管理却与其年龄极不相称。巴塞尔委员会在新资本协议中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它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并称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三大主要风险。我国目前采用的也是这一定义。
1、操作风险不容忽视
近年来,国内银行业不断有大案曝光,均给商业银行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相比国际活跃银行操作风险主要集中在外部欺诈方面,我国操作风险高发的是人员风险。违规操作、内外勾结导致的操作风险在国内更多。国内操作风险的另一个“多发地带”是IT系统,由于银行对信息技术的依存度已相当高,一旦IT系统出现问题,商业银行可能面临业务瘫痪的局面,国内很多银行在过去的几年中都曾出现过业务系统故障,在影响业务运行的同时,也损害了银行声誉。我们不得不承认,操作风险已成为直接威胁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风险。
2、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现状
对操作风险来说,尽管这一概念的提出已有很长的历史,但把操作风险作为银行三大风险之一进行风险管控的时间并不长。由于对操作风险的认知比较晚,因此,国际银行业在操作风险方面的研究远不及信用风险、市场风险那样深入,各国对操作风险的概念定义也不统一,对于操作风险的管理实践仅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商业银行将操作风险作为独立的风险进行专门管理仅短短几年的时间。目前,尽管操作风险为银行业普遍认知,但它仍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对操作风险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如业界对于操作风险的定义、衡量标准、计量技术等尚未达成共识,没有可以公开获取的数据库、缺乏成熟的控制技术和相应软件。从操作风险的计量方法看,国际上主要有三种方法: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不同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量化工作比较困难,如高级计量法非常复杂,对银行的要求很高,其中最主要的是需要非常详细的数据储备,国际上采用的并不多。国内大多数银行采用的是标准法,即按照银行的产品线,分别计算出每个产品线上发生操作风险的概率。这些都导致操作风险管理实施起来较为困难。
3、加强操作风险研究,探索适合国情的操作风险管理模式
操作风险与生俱来的内生性、具体性、模糊性、多样性和不对称性等特征表明,操作风险与具体的环境密切相关,因此,研究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模式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发生频率最高、损失程度最大的操作风险事件类型是内部欺诈,其根源在于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系统不健全及由此产生的权责不清晰。因此,根据目前的实际状况,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关键不是从技术层面上进行防范,而必须从体制和机制改革入手。为减少和杜绝内部欺诈事件的发生,有效规避和控制操作风险损失,除了要加快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外,更为现实的是建立一个能够较好解决内部控制问题的操作风险管理系统。这一系统应该包括构建适宜的风险管理环境包括;对面临的操作风险能够准确认知并评估;设计并实施控制操作风险的措施,以化解评估确定的风险;对操作风险管理进行有效监督以及建立快速反应的报告反馈制度等
银行选用何种具体办法管理操作风险,基于多种因素,包括自身的规模大小、组织复杂性、业务的性质和范围。然而,尽管有这些不同,明晰的战略、董事会及高管人员的监督、对操作风险和内部控制的认真程度,以及完备的内部报告制度和应变计划,是任何规模和范围的银行有效管理操作风险的关键因素。从银行整体范围来看,从操作风险管理理念的认同、政策框架的具体实践、组织结构的优化设计,到操作风险管理识别、评估、监测、报告、持续改进机制的建立,以及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的构建和操作风险资本计量分配模型的研究开发,我国的商业银行与国际活跃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实践经验还有不小的差距。
10.商业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 篇十
一、绪论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成因及应该采取哪些对策
二、本论
(一)操作风险的定义
(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具体形式
1、组织风险
2、管理风险
3、技术风险
4、人员风险
5、法律及制度的风险
(三)引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原因
1、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
2、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
3、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
(四)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防范对策
1、完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2、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3、健全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三、结论
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运作引发操作风险具有客观必然性,防范与控制操作风险是管理商业银行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成因及对策 【提要】:
商业银行是组成现代金融业的重要部分,以经营货币为主要行业,是个风险较高的行业。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融合,银行业得到长足发展,但同时也呈现出巨型化、衍生化、表外化和混业化的特点。当前,世界各国频频爆发操作风险事故,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上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定性进行分析等方法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操作风险现状,同时在不同角度分析了操作风险的成因,最后结合国情实际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提出了几点防范对策。关键词:高风险;操作风险;商业银行;防范对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日益活跃、信息科技不断变革,随着全球经济的加速融合,银行也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但发展背后却存在很多重大问题,世界各国频频出现操作风险事故,对全球范围金融机构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此外,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导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困境,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面临更多新的挑战,同时也引起了各国银行业和监管局的极高重视,对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发生的原因的研究以及防范对策具有高度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一、操作风险的定义操作风险的定义是操作风险管理的基础,对于构建合理有效的操作风险防范体系至关重要。操作风险伴随银行与生俱来,但由于它本身性质复杂、诱因较多等因素,世界上不同国家对操作风险定义不同。最早对其定义的是英国银行家协会,定义为:“由于银行内部人员、程序、系统的不完善或失误,或者由于外部事件造成直接或者间接损失的风险”。我国银监会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中引用了巴塞尔委员会对操作风险所下的定义:不同国家对操作风险定义不同。最早对其定义的是英国银行家协会,定义为:“由于银行内部人员、程序、系统的不完善或失误,或者由于外部事件造成直接或者间接损失的风险。本定义操作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不包括策略风险与声誉风险。”
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具体形式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存在多种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下面的几种主要形式:
(一)组织风险。
组织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由于组织控制和组织机构设置的低效或失效,引发操作风险,使得实际效果偏离预期目标的现象。
(二)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是指由于管理人员失职以及管理职能的失效,产生操作风险,使得实际管理的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的现象。加强管理是控制操作风险的有力手段,商业银行在运行过程中,由于管理人员的错误呈报、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或者管理技能降低等因素,都可能会导致内部控制制度的低效或失效,产生操作风险。
(三)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是指技术的控制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原因可能是由于技术工
艺、手段及设备等不完备或失效而产生的操作风险。
(四)人员风险人员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的内部人员及外部相关人员之间相互联系,有意的进行有目的地舞弊或其它违纪行为,或者由于内部人员缺乏责任心和判断失误等原因产生操作风险。内部职员舞弊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内部的控制制度不完善和员工自身素质不足等原因而导致的人为风险;外部人员舞弊主要是利益驱使,使外部不法分子通过相关手段勾结内部人员,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或利用商业银行存在的漏洞进行诈骗,导致商业银行或他人资产损失。
(五)法律及制度的风险
法律及制度风险是指由于国家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商业银行制度的不健全,从而导致商业银行及他人的产损失。
三、引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原因
引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原因有许多方面,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实际情况,充分的考虑商业银行目前所面临的环境、运作特点以及内部控制状况等因素,可以把引发操作风险的主要原因总结为下面几个主要方面:
(一)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目前,我国国内银行业治理结构存在很大弊端,而且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改善比如说所有者虚位导致的对代理人监督不足的现象。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所有者虚位,从而出现对银行高管人员控制弱的现象,加上国有银行多级组织构架和委托代理的情况,商业银行总行下分一级、二级分行,支行,分理处等,使得总行对下层分支控制力的层层递减。这样就很容易给一些心术不正的高管人员创造条件,利用政府的“弱控制”导致,实现对“内部人员”的操控,进行违法乱纪行为。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尚不完善,管理漏洞较多,资源配置、考核奖惩、认识任免都集中在上级行,基层行的经营行为一律围绕上级行,当上级行出台的有关考核激励政策同风险控制目标出现冲突时,基层行往往会为维护自身利益从而隐藏进行隐藏损失或者从事高风险的经营行为,引发操作风险。
(二)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 银行的内部控制就是纳入管理过程的制度和活动的过程。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是造成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原因。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控制度中监督评价与纠正是两个最为薄弱的环节,同时也是造成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因而建立健全的监督评价体系,完善内控制度尤为重要。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内控制度的缺陷造成操作风险主要体现在内控体系两大层次上:
1、业务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够
① 在进行监督检查时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发现问题后也不能及时按要求处理,发挥不了监督的作用。
② 业务主管部门相互间缺乏沟通交流,工作上不能协调、配合,从而影响监督工作有效开展。
③ 内部审计部门体制不完善,制约审计在监督智能的有效发挥。
2、内部稽核机制不健全
① 内部稽核独立性不足、人员偏少、素质较差。
② 稽核方式单一,手段缺乏创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主要的稽核方式为非现场稽核,现场稽核非常薄弱,从而导致稽核效率不足。
③ 后续稽核薄弱。这是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最大问题。由于前期稽核不能够了解问题机构的整改情况,后续稽核的检查才是稽核效果的保证,(三)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
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对风险理念认识不足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下面主要谈下对风险理念认识不足的现象,集中体现在三方面:
① 对操作风险管理认识不足。主要对于基层行,对操作风险不够重视,对操作风险的内核和特征缺乏真正的了解,往往错误的认为操作风险就是业务差错和操作性风险,而不知道系统漏铜、流程缺陷、制度缺陷所引发的操作风险。比如说银行看不到信贷流程中存在的问题、贷后管理不足等操作风险,而将信贷损失归结于债务人身上,造成信用风险。
② 忽视自身对操作风险的管理。认为操作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部门的责任,没有认识到,自身应承担操作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从而造成了前台风险频出,后台风险管理疲惫的现象。
③ 不能妥善处理操作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之间的关系。出现在强调业务发展时,忽视操作风险管理;强调操作风险管理时又放松业务发展的现象。不能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
四、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对策
根据以上对操作风险成因的分析,我认为防范操作风险应从以下三点入手: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一)完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对我国商业银行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严格按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颁发的有关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的相关文件,从公司价值的最大化角度考虑,加强对利益相关人员的管理,充分调动利益相关人员控制银行操作风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对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股东治理结构、委托代理结构和经理人制度不断进行完善,防范操作风险。
(二)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要想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必须更新观念。内部控制是一个由董事会、高层管理人员以及各级工作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一个过程,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参与,有效合作。现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尚未真正形成,特别对于一些基层机构人员,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的联系认识不足,还停在事不关己的阶段,缺乏责任感。其次,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建立有效监督机制。通过进行改革,建立起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体制,可以按照以下四个层次,总行审计
部、地区审计分部、一级分行总审计室和审计办事处卡战神级监督活动。同时健全审计规范制度。最后,还要加强对关键岗位和人员的监督,实现岗位制约、职责分离。健全授权体系,对不同级别给予不同授权,对不同业务分配不同权限。同时,对关键岗位任职人员要求轮换或强制休假,通过人员的轮换,很容易发现前任存在的问题,从而在另一方面对关键岗位人员形成无形的威慑力。防范操作风险,需要对基层机构岗位人员重点监督和管理。
(三)健全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健全操作风险管理体系,首先要端正对操作风险理念上认识的错误,弘扬谨慎的风险管理文化环境。其次要构建责权明晰的风险管理体制。我国国内大型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构架大体包括三个层次:
1、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主要负责制定本行操作风险管理目标,并制定操作风险管理制度、政策及执行程序。
2、操作风险管理部,主要负责操作风险的评估、检测、识别、报告、应对和预警制度以及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库的建立、分析和建立计量模型等事项。
3、业务条线部门,主要负责操作风险政策的具体实施,内容包括对本部门操作风险的评估和识别,同时对发现存在的操作风险事件、隐患及状况向相关部门报告。
五、总结: 总的来说,由于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运作引发操作风险具有客观必然性,所以防范与控制操作风险是管理商业银行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本文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定性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现状进行分析,并从多角度探讨如何防范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对市场经济环境下防范与控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策略做了研究,对于降低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减少国有资产的不必要的流失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1.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控浅议 篇十一
摘要:操作风险是困扰商业银行发展壮大的一个难题,愈来愈受到银行业界的广泛关注,一些国际著名的银行和投行,也纷纷因此而倒下,其危害显而易见,当此之时必须有效的预防操作风险的发生,优化业务流程,将风险控制在萌芽之中,确保银行业的稳健合规经营。
关键词:操作风险;防控;依法合规
操作风险的防控问题是近年来国内外商业银行研究探讨的焦点之一,随着巴林银行、高盛投行等国际著名金融公司的倒闭,操作风险防控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为了有效遏制风险失控造成的损失,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了《操作风险管理》、《新资本协议》等多个文件,对操作风险作出相关规定,以有效规避风险。近年来,操作风险造成的危害也日益在我国显现,因此,中国银监会先后发布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资本计量指引》等制度,提供了与国际标准相匹配的操作风险管理办法,把资本计量与审慎监管更好地结合起来,力争为中国金融市场创造一个稳定的经营环境。
操作风险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中定义为“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各级银行机构和工作人员,在风险点和业务环节上不可避免的存在着理解不透、执行不彻底、学习不全面及工作权限不明确等情况,直接导致了工作程序、分工及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操作风险,农业银行河北邯郸分行金库案及安徽腾冲的非法集资案,都说明了操作风险防控的重要性,因此,操作风险防控已经迫在眉睫,下面仅就如何防范操作风险作出阐述:
一、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把握好流程优化、操作规范、管理精准、持续改进“四个关键环节”
为规范业务办理流程,减少传递环节出现的风险,应按照细化内部管理、满足客户需求、改进服务与控制风险并重的原则,有效提高重点领域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和操作风险防控能力,引进世界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精确业务经办的快速性、安全性。加强防范操作风险的环境建设,大力开展硬件环境软件环境两种建设,营造组织文化建设,使一线操作人员提高控制意识,统一控制观念,使组织之间的控制活动协调一致,减少风险隐患,使工作人员的责、权、利关系明确,形成有效的白发控制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减少或消灭操作风险。
二、构建集中、垂直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成立专业性风险管理部门
从历史上出现的操作风险案件来看,没有统一的领导机构,号令参差不全,令出多门,是操作风险的一个主要成因,应该成立从属于最高管理层的专业性风险防控管理部门,该部门的主要职责为拟定、起草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战略目标和偏好,制定风险管理的有关政策制度和办法,研究开发风险计量的工具,对全部资产进行风险分类、减值拨备,汇总报告分析风险状况,并对产生的风险提出改正措施。该部门具有较高的独立性、权威性,直属于最高决策机构。该机构的工作重心是建立健全操作风险的评估机制,主要是分析和辨认实现预定目标发生风险的可能性,辨识和分析风险的过程是一种持续且反复进行的过程,也是一个有效控制操作风险的关键步骤,风险识别的正确与谬误将会使整个金融企业陷入危机,要完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评估机制,就要从分析内部和外部两部分影响因素人手,针对商业银行的特点构建有效的操作风险评估机制。
三、加强审计监督手段,加大自律监管工作管理力度,控制操作风险
国内外商业银行管理的实践证明,内部审计是减少或避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重要手段。通过实施内部审计,会不断揭露商业银行业务上的不足以及管理制度上的缺陷,从而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达到降低操作风险的目的。自律监管人员要加大自律监管工作管理力度,充分发挥制度保障的作用,特别是对会计主管工作和信贷工作的监管工作,要按自律监管的工作要求,把自律监管工作抓实、抓好,充分发挥自律监管作用,控制风险,稳健经营。
四、加强技术装备配置,提高操作技术水平
建议对各级金融机构的监控设备进行一次普查,充分发挥监控设施的作用,确实堵塞日常工作中的麻痹思想;加强对业务主管人员的硬授权管理,通过软、硬件干预,确保授权的合法性、合规性-为事后监督岗位配置先进的技术设备,使事前、中、后控制充分发挥作用。加大开发上级行在线监测系统力度,利用会计在线监测系统、风险预警系统,信贷在线监测系统,在业务环节上发现存在的违规现象,及时分析产生不良的原因,及时作出应对应对策略。
五、有关部门应该积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商业银行的规章制度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案件以及经济损失大约90%来自内部及外部欺诈,这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的金融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商业银行的规章制度尚未有效发生作用的结果。因此,完善法律、法规及商业银行的规章制度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任务。随着这一对策的逐步实施,操作风险的发生必将会降到极低的水平。
12.商业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 篇十二
关键词:中小银行,会计,风险防范
一、会计操作风险产生的理论分析
(一) 信息不对称是会计操作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
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双方拥有不同的资料信息。基层业务操作人员直接接触各项业务, 从一定程度上说是信息掌握比较充分的一方, 以及银行内多层级的委托代理关系, 并且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着激励不相容, 各自的效用最大化的目标不一致。信息较充分代理人, 可以利用掌握的信息优势及制度漏洞, 在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损害委托人的利益。也可以理解为信息经济学中所说的道德风险。银行员工的道德风险, 隐蔽性高, 危害性严重, 主要表现为欺诈和金融腐败行为, 从而导致会计操作风险的产生。
(二) 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导致会计操作风险
现代经济学认为, 由于我们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及个人决策能力及理解能力的差异, 个人的理性只能是在约束条件下的理性, 是一种有限理性, 行为主体很难做出最优的决策选择。
银行员工与银行之间就是个人有限理性与集体有限理性之间的关系。银行员工由于自身业务素养及知识能力的不同, 出于“经济人”的本性, 在面临风险与利益的时候, 往往选择规避个人风险, 实现个人价值, 实现自身效益的最大化, 是个人理性的过程。银行则投入资源, 规避银行风险, 实现银行价值, 这就是集体理性的过程。在有限理性的决策下, 个人价值与银行价值可能会出现不一致, 甚至完全相反的情况, 这时候就会发生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 从而导致操作风险的产生。
二、会计操作风险现状
(一) 内控体系不健全
基层操作风险管理职能缺失。从国内外的情况来看, 大多数的会计操作风险发生在基层。但是, 中小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基本设于总行或分行, 在基层没有相应的职能设置, 这就造成了基层分支机构操作风险管理的缺失。基层分支机构对总行风险管理政策的执行落实及监督管理等方面, 缺乏与总行风险管理信息的有效沟通与反馈, 从而为操作风险的出现提供了机会。
由于新业务的开展或系统升级等, 常存在制度与业务的脱节现象, 制度的变更滞后于业务的发展。同时, 各项规章制度缺乏系统性, 规章制度数量庞大但分散于各类文件中, 缺少整合, 缺乏运作有效、信息对称的内部控制决策体系, 因而常出现内部管理部门间的衔接、协调不充分。
(二) 制度执行力度不足
制度的制定只是保证业务正常安全进行的第一步, 而关键在于制度的实施与执行。目前, 存在最为严重的问题不是无章可循, 而是有章不循。制度的执行成为一种形式, 没有发挥其真正的约束职能。比如, 特殊业务的授权职能, 授权柜员在没有认真地审核操作柜员的业务内容的情况下, 刷卡授权, 没有起到监督复核的职责, 授权制度的执行成为一种形式。
(三) 风险控制文化缺失
从全国发生的会计操作风险的各类案件来看, 大多数由于基层的违规操作造成的, 管理者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部分管理者把风险控制, 单纯的理解为各类制度的制定, 认为行内有了各种制度就完成了风险控制。有不少单位存在“片面追求考核指标, 轻业务管理”的现象, 在不合规的“熟人文化”影响下, 甚至迁就大客户的要求, 在自认为无风险的情况下, 带头违规操作, 无视行内规章制度。这致使行内业务人员无风险控制意识, 普遍存在“以信任替代管理”、“以习惯代替制度”、“以情面代替纪律”的现象。以上种种问题, 从一定程度上暴露出银行风险控制文化的缺失。
(四) 员工培训不到位
在各种经营活动中, 人的因素永远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人员的业务素质对于风险防控起着关键作用, 而人员的培训不足, 则导致业务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业务素质欠缺, 从而无法辨别业务风险。对于中小银行来说, 未设置健全的培训机制, 对于新员工的入行培训流于形式, 多采用照本宣科的制度学习, 或简单的业务介绍。新员工的业务素质无法通过正规严格的培训得到提升。加之业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后续培训欠缺, 且无完备的培训材料, 不利于业务人员的自我学习。
三、构建操作风险防范机制
根据会计操作风险产生的理论分析, 结合会计操作风险目前的现状问题, 应找准风险防范根源, 通过构建畅通的沟通渠道, 完善制度管理及落实体制, 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在不断提高人员素质的基础上, 加强系统建设, 构建前中后台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
(一) 完善分支行内部控制体系
1. 完善各项内控制度。
首先, 要根据实际的会计结算业务, 制定详尽、完善的制度规范和操作流程。根据业务和岗位的不同, 制定涵盖现行业务操作流程、风险点等的会计操作风险管理手册。对分散的规章制度等进行整合, 建立包括业务流程、风险点提示及控制措施在内的体系文件, 形成动态的制度平台, 通过体系文件指导和控制会计业务的运行和操作。其次, 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控制的基础是信息, 信息需要通过反馈机制才能有效的传达。通过完善上下级的信息沟通机制, 能确保问题及时发现, 尽早暴露, 及时解决。另一方面, 通过信息沟通机制, 加强基层员工的交流与互动, 使每个员工能积极地参与到行内各项制度的建设中, 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提高对业务的理解掌握能力, 同时加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2. 加强基层内控管理。
尤其要加强对基层分支机构“一把手”和重要岗位人员的监督, 落实责任问责制, 明确各级管理者及每位操作人员在防范操作风险中的权利与责任, 并进行责任公示。同时, 加大对管理人员的责任追究力度, 不断完善责任认定规则, 明确处理程序中应贯彻的原则及责任认定部门的对接等。通过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的协调配合, 强化风险责任的追究机制, 坚决遏制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违法违规行为。
(二) 加强会计操作风险文化建设
加强风险控制文化教育, 构建以人为本的风险控制文化。良好的风险控制文化是进行有效风险管理的基础。要加强员工风险控制的意识, 营造一种融合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思想、管理理念、风险控制行为、风险道德标准与风险管理环境要素于一体的企业文化。加强对风险控制文化的认同感, 使单位员工清晰了解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 对风险的敏感程度、承受水平、控制手段有足够的理解和掌握。使风险防范意识打破部门的界限, 真正渗透到业务人员的行为规范及操作习惯中去。培育行内的每个成员养成相互约束、相互监督的习惯, 共同营造安全、良好的团队氛围, 促进团队和平共处, 共同发展。同时, 积极开展案例警示教育, 利用发生在银行的一些典型风险案例及业务中存在的风险点, 深入剖析, 总结经验, 增强员工的法制观念和培养员工的职业操守。
(三) 加强人员管理, 提高制度执行力度
1. 要加强员工准入管理, 控制会计操作风险源头。
在录用与配置上, 要保证会计结算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的数量和素质, 特别要关注与其职业行为相关的素质, 既包括与操作风险控制要求一致的自律性、严谨性, 也包括与操作风险控制要求相悖的不良行为。在关注专业知识的同时, 还要重点关注人员的职业道德及素养, 不能只关注家庭背景、学历及其营销能力, 应在力求增加银行收益的前提下, 通过信息甄别, 降低逆向选择的风险。
2. 提高员工专业素养, 实现高效合规操作。
通过持续实施基于会计操作风险管理的员工培训, 增强员工职业素质, 全面提升履职能力, 以奠定操作风险治理的员工素质基础。要加强主管人员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训, 做到“了解你的员工”、“了解你员工的业务”, 真正履行管理职能, 切实起到风险防控的作用, 逐步引导员工高效合规操作。
3.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增加合规操作激励。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以自我约束为核心的考核考评办法, 引导分支机构正确处理提高经济效益与防范风险的关系, 业务发展不能与风险控制发生利益冲突, 不能制定容易引发偏离既定经营目标或违规经营的激励机制, 不能以违规方式获取经济利益。要合理确定任务指标, 把风险及内控管理纳入考核体系, 切实加强和改善银行审慎经营和管理, 严防会计操作风险。
(四) 完善会计操作风险监控体系
借助信息科技平台, 建立、整合现有信息资源, 包括事中监督反映的信息、事后监督通报的信息、会计现场辅导反馈的信息、内部审计和稽核反映的信息等。根据业务特点及信息汇总, 划分风险等级, 完善风险控制标准, 为风险的识别和监控提供基础。事中监控、预警系统要紧跟业务发展, 根据不同业务性质、不同金额和交易界面, 设置不同的监测限额, 由系统实时监控操作风险。建立完善事后监督制度, 通过对原始凭证、账户资料及各类报表的检查分析, 对业务办理结果进行全面复核检查, 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的建议与措施, 以进一步防范风险。逐步建立事前能防范、事中有控制、事后有监督的会计操作风险监控体系, 实现前、中、后台三位一体, 相互制衡的监控机制, 有效防范会计操作风险。
参考文献
[1]杨小丽.《关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管理的几点建议——基于内部控制视角》[J].《中国集体经济》, 2009, 10:111-112.
[2]阮明真.《关于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若干对策思考》[J].《新金融》, 2006, 1:61-62.
[3]彭莉戈.《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下的操作风险管理》[J].《商业时代》, 2006, 24:89-91.
[4]李蕾.《银行业会计操作风险防范措施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 359:88-89.
13.银行操作风险管理论文 篇十三
[摘要]2008年1月法国兴业银行“交易员事件”再次将全球金融界目光聚焦在操作风险上。相比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内涵更为广泛,操作风险事件更为复杂。主要有人为、流程、系统因素和外部事件所造成的风险事故。本文论述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及其特点,探讨了操作风险的管理现状,提出了预防和控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风险管理;操作风险;发展趋势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及特点
风险就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越高,风险就越大。由于分析角度不同,对银行风险分类的标准也不一。一般可分为市场风险(利率、汇率和资产价格)、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道德风险和国家风险。一般业界所说的三大风险是指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这是国际上巴塞尔委员会要求提取资本金的三类风险,是国际银行业和银行监管机构重点关注的三类风险。
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操作风险是个新概念,但这并不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中没有操作风险管理活动。事实上,各商业银行一直都有自己的操作风险管理实践,但一般使用“内部控制”一类的表述,而且,在多年内控管理过程中,各商业银行都程度不一地建立和制定了相关的管理框架、制度和措施。不过,相对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管理而言,操作风险管理还缺乏识别标准、管理模式、数据积累等。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具体表现就是商业银行因办理业务或内部管理出了差错;由于内部人员监守自盗,外部人员欺诈得手;电子系统硬件软件发生故障,网络遭到侵袭;通信、电力中断;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等原因导致损失的银行风险,这些都属于操作风险。可见,操作风险不仅仅包括操作中的风险,还包括内部程序、信息科技系统和外部事件所带来的损失。
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相比,操作风险主要有几个特点。第一,具有内生性,除自然灾害等外部事件引起的操作风险损失外,操作风险大多是在银行可控范围内的内生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则为外生风险。第二,广泛性,操作风险的覆盖的范围相当广泛,与市场风险主要存在于交易类业务和信用风险主要存在于授信业务不同,操作风险普遍存在于商业银行的业务和管理中。此外,对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来说,风险越高,收益越高,存在风险与收益的对应关系,而操作风险和收益没有太多联系。
二、操作风险识别和管理
操作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商业银行在经营中需加以识别和管理。
(一)人为因素。主要为内部欺诈、主观违规、操作失误。主观违规有超授权授信行为、逆程序、过度信任造成管理缺位、岗位设置不合理造成监督空位、不良爱好(如涉毒、涉赌、涉黄)引发的违法违规。操作失误是由于员工技能水平不高、态度不认真在业务过程中的失误造成的,如数字输入错误、将取款记作存款等。由银行员工操作失误引起的操作风险一般具有损失小(当然不排除特殊情况)、发生频率高、难以事先预测的特征,因而非常难以防范。人员因素引发的操作风险,有的是作为,如主观违规,有的是不作为,如业务不熟出错,疏忽大意。
(二)流程因素。包括操作程序遗漏或忽略、产品设计缺陷、业务流程设计不合理等。过去认为流程越复杂、相互制约性越强越好。事实上,流程越简单越易于操作,流程越短越便于管理,设计越合理越利于控制。这样才能适应变化,确保效率和风险管理,流程设计不合理,有瑕疵,往往容易出现风险隐患。
(三)系统因素。系统是现代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命脉。无论是业务发展如网上银行、现金管理还是风险监控,都离不开信息系统紧密支持。但是,商业银行高度依赖信息系统,信息数据高度集中也给银行带来新的风险管理难题,如系统安全稳定、IT技术风险防范、数据和信息质量,系统设计和开发战略风险,等等。系统出现如故障、瘫痪,系统不安全、通讯中断以及系统兼容性、稳定性、适宜性方面的操作风险很容易给银行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无法估量的信誉损失。此外,从操作风险发生的部位来看,当前与系统有关的操作风险日益增加。由于系统原因和流程问题导致犯罪分子利用系统漏洞实施金融诈骗已经成为妨碍我国银行业资金安全重大问题。
(四)外部因素。银行经营都是处于一定的政治、社会、经济环境中的,经营环境的变化、外部突发事件都会影响到银行的经营活动,甚至会产生损失。外部事件引起银行损失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外部欺诈、外部突发事件与外部经营环境的不利变化。外部人员的蓄意欺诈行为是近年来给银行造成损失最大、发生频率最高的操作风险之一,而内外勾结作案更是令商业银行防不胜防。外部欺诈包括骗贷、抢劫、偷盗、爆炸等风险因素。外部突发风险包括遭受冰冻雨雪、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恐怖袭击、火灾等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损失。外部经营环境的不利变化引起的操作风险是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银行监管法规变化使银行发生损失的风险。宏观经济环境的不利变化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
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操作风险管理与监管尚处在一个较为初期的发展阶段。由银行监管部门以规范性文件发布关于操作风险监测方法或者具体操作模式还为时尚早。监管机构主要把重点放在提高操作风险(或内部控制)管理质量上,并且要求银行提高对操作风险的重视。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监管要求。2004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新的资本协议,对银行操作风险提出了新的资本要求。据巴塞尔委员会估计,在银行业所有风险中,操作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已经仅次于信用风险。2006年10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新版《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中,专门为“操作风险的监管”新增一条原则,制定了评估该原则执行情况的标准,提出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最佳做法和监管指引。
目前,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国家都按照新协议要求,明确将操作风险纳入资本监管范畴,国际上已形成了对操作风险加强监管的共识,已经形成了相关制度和监管标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操作风险的有关规定是近年来国际金融界日益注重操作风险管理的制度体现,也是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方面的新要求。
在未来几年内,我国银行界按照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实施操作风险管理已是大势所趋。根据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指引》要求,操作风险监管机构是中国银监会和派出机构。商业银行要履行报告义务,提交有关方面的审议报告,对有关政策和程序要报备。银监会定期要进行检查评估。对于高管严重违规、重大抢劫银行等操作风险事件商业银行必须报告银监会和其派出机构。另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指引》要求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实际操作风险管理的政策、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管理,采取一定的措施控制、降低操作风险。
(二)操作风险机制建设。国际上巴塞尔协议将人们的视线更多地集中于操作风险的监管资本要求上。但实际上,一个银行的资本量多少并不是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加强操作风险管理最关键是加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机制建设。
1.关于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关于操作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各银行间存在着重大差异。各商业银行主要依据银监会《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要求逐步建立和探索适应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董事会的监督控制;高级管理层的职责;适当的组织架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方法和程序;计提操作风险所需资本等基本要素。董事会从总体上履行操作风险管理的职责。如制定总体战略、政策、定期审批报告等。高级管理层在操作风险管理中职责主要为执行董事会的有关决议,定期向董事会报告。各商业银行一般以与自身的风险管理战略和组织结构相匹配成立管理操作风险的部门。具体执行中操作风险人员可能被放在一个部门——操作风险管理部门,主要拟定本行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和具体的操作规程;建立并组织实施操作风险识别、评估、缓释(包括内部控制措施)和监测方法;定期检查操作风险的管理情况。有些银行在总行层面上建立了首席风险官,在各营运业务条线设置风险经理,对主要业务的关键、高发风险点进行实时监测。有些银行在专业领域内如法规部门、审计监察部门设立单独的风险监管部门,在管理好本部门的操作风险的基础上,为其他部门管理操作风险提供相关资源和支持。
2.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有关政策。各商业银行正积极探索制定有效管理操作风险的政策和方法。首先,在操作风险政策制定方面,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制定《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框架》、《操作风险管理政策》,进一步明确了各行各级机构和部门在操作风险中的管理职责。针对操作风险的执行,制定具体执行措施,如详细的《案件防控及整改方案》、《基层机构关键风险点监控检查内容与操作指引》,同时,将操作风险控制基本要求植入业务流程改造和IT蓝图建设中。其次,为衡量分析操作风险建立操作风险管理技术标准。各商业银行正在积极研发风险控制与评估、关键风险指标、重大事件报告制度、损失数据收集和业务持续经营计划等工具。再次,识别操作风险,制定有关制度措施。根据银行风险的特点,加大对操作风险的识别,并针对性地制定制度措施,如对系统风险、外部等操作风险,有关行制定了详细的风险应急预案,增加应急措施;建立与新产品、新业务发展相对应的制度规定;修改更新产品和流程,塑造流程银行,按流程操作;增加制度执行建设,强化日常检查的频率,加强员工行为排查,等等。
四、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几点启示
(一)引入全面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Enterprise
wideRiskManagement简称ERM)是西方商业银行比较成熟的风险控制理念和技术。全面风险是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全面风险管理,主要体现在它的全面性、全程性、全员性和系统性。操作风险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有高度的相关性,操作风险与其他风险结合将导致风险更加复杂、更加分散,风险损失更加显著,将数倍、数十倍地被放大。因此,在风险管理中应将操作风险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各种风险联系起来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保证风险管理政策统一、工作协调。同时,操作风险遍布商业银行内部各业务环节、产品线和不同的管理层面,不仅仅是依赖于一两个专门的部门监管,应该从本行、本部门、个人操作抓起。各商业银行应及时上升层次,逐步建立全面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辖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全面风险管理政策,形成总体规划,发挥资本在风险覆盖、部门配置方面的作用。
(二)操作风险的缓释。操作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人群、行为和活动,就一定存在操作风险,应尽量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和所造成的损失。从操作风险的规避角度分析,操作风险可以分为可规避的操作风险、可降低的操作风险、可缓释的操作风险。除极少数应承担的操作风险外,大部分操作风险都有规律可循,其发生过程类似多米诺骨牌,有前因后果的连锁关系。因此,要查找出其发生规律,通过技术手段切断引发操作风险的.关键环节,并通过必要的管理措施加以缓释。
1.商业银行一揽子保险和打包保险。火灾、自然灾害等引起的商业银行财产损失,商业银行的内外部欺诈,对高级管理层和员工的责任险等都可以通过保险公司一揽子保险和打包保险承保予以缓释,通过承保转移给保险公司。然而,目前国内保险公司尚未开发更多的针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保险产品,保险方式、有关保险业务品种还有待保险公司创新。另外,保险公司对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和财务承受能力还不能准确精算评估,各保险公司保费收取也存在重大分歧。如对于内外部欺诈引发的操作风险,各保险公司普遍收费高,无疑增加了银行的成本管理,也直接约束了操作风险的缓释。不过,相信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这一局面将逐步得到改善。
2.业务外包。除保险外,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业务外包来缓释操作风险。将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的有关业务交由专业机构管理,增加操作风险管理的效益性。如有关法律风险可聘请具有符合条件的外聘律师代理诉讼和仲裁;对于风险性高的守护、保卫、押运可聘请符合资质条件的保安公司管理;对于产品评估、网络维护、系统开发也可招标专业性服务公司。当然,选择外包公司,不可能一包了事,也需加强双方之间的沟通,通过签订合同,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合理转移风险。事实上基于双方的委托关系,最终的权利和义务应由商业银行承担。
(三)建立健全制度管理,狠抓制度落实。总结有关操作风险损失案例,其中大部分为有法不依,有章不循,制度落实不到位,管理缺位造成的风险损失。因此,要建立健全制度管理,狠抓制度落实,才能够使操作风险得到有效管理和控制,才能使因操作风险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一是做到制度到位,及时立、改、废有关制度,形成制度数据库,并根据实际情况将有关规章制度分解到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各个岗位,形成操作指南和岗位流程;二是责任到人,处理到人。要及时跟踪检查执行,增加检查的频率和有效性,加大违规处罚力度,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加强合规管理与合规文化教育。商业银行要倡导和强化全员合规文化,引导全行员工树立对风险管理的责任意识,使风险意识突破传统的部门界限,真正融入全行各个部门、每位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工作习惯之中,让员工认识到自身岗位关键风险点,形成防范风险的有效屏障。
总之,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要求不是一时之需,而是伴随商业银行发展的长期任务,如果要想保持现有的竞争优势,甚至在国际金融市场取得一定的地位,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操作风险管理水平,全面加强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陈余化,赵榄.警惕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监管走向误区[J].经济论坛,2006,(13).
[2]姜燕.新巴塞尔协议框架下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度量与管理[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3]曾向阳.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几点思考[J].广西金融研究,2005,(8).
[4]杨满沧.企业银行博弈与共赢[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14.加强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 篇十四
操作风险是由于不正确的内部操作流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银行柜面操作风险是指银行通过传统柜台交易渠道办理各种业务过程中,由于控制失效使银行或客户资金遭受损失的风险,通常是由于制度不完善、人为失误、系统故障或外部事件等原因引起,具有内生性、多样性和损失不确定性的特点。防范银行柜面操作风险近年来已成为监管机构以及银行的重要课题。
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几种。一是操作失误型。这类风险事件较为普遍,通过事中、事后控制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形成损失不大。二是主观违规型。这类风险事件总量不多, 但带来损失相对较大。三是内部欺诈型。损失金额较大。四是外部欺诈型。内部欺诈、外部欺诈统称为欺诈,也包扩内外部勾结欺诈。欺诈是最突出的前台业务操作风险表现形式,一旦成功,造成损失非常巨大。
目前对防范此类风险工作还有待加强。具体包括:操作风险管理理念未有效建立。一是柜面操作风险管理理念没有建立,对柜面操作风险的普遍性、长期性、顽固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把柜面操作风险看成是偶然、孤立、局部的事件,存在侥幸心理。二是经营指导思想存在误区。“稳健经营”和“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没有真正贯彻到经营实际,对速度和规模关注多,对质量和安全考虑少;对信用和市场风险关注多,对操作风险研究少。
柜面操作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商业银行创新动力来源于两方面,产品与服务创新、机制和体制改革、流程与制度再造都是为适应外部竞争和内部管理需要。创新的不均衡性也体现在内控机制建设与操作风险防控要求的差距上。如:操作风险管理运做机制有待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的操作风险控制不协调,在柜面操作风险控制问题上,重事中、事后,轻事前管理;重检查,轻辅导培训;重处罚,轻正向激励引导;重人防,轻机控、技防。业务发展与制度规范、操作流程、信息系统建设普遍存在“错位”现象。规章制度政出多门、频繁修改,业务执行标准不尽一致,催化了操作风险的发生;业务流程频繁整合,岗位人员经常变动,致使岗位制约难以有效落实。
人员因素对操作风险防控的影响。一是员工数量与业务量不匹配,导致“操作疲劳”,对风险事项的识别能力下降;二是员工素质不适应业务要求。三是职业操守教育开展少。四是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柜面员工考核激励办法不科学。
科技应用水平不高。这表现为银行业务处理和综合管理系统还处于持续优化完善过程中;操作风险防控的信息化水平不高,依托计算机技术的操作风险预警和实时监控尚处于起步阶段,制约操作风险识别控制效率;柜面风险事项机控、技控水平低,影响了业务处理效率和风险识别控制。
要更好地防范柜面操作风险,首先要建立操作风险管理理念。要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框架下,建立先进的操作风险管理文化,把操作风险作为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和基础工作纳入操作风险文化建设规划。要加强操作风险管理理念推广。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在加强操作风险研究基础上,针对不同层级、部门职能人员开展操作风险识别、分析、度量和控制培训,提高全员操作风险意识。要引导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和发展观,倡导诚信经营、合规经营、稳健经营,树立“控制风险也是创造效益”的意识,推进内部风险控制的长效机制建设。
完善操作风险内控体系。再造柜面交易操作风险控制流程,强化事前控制,优化事中控制,合理进行事后控制,实现“前、中、后”全程均衡管理。建立严密分级授权体系,建立机构和岗位操作风险评价机制,区分风险度和管理目标,对不同业务进行不同层次的业务授权,确保内控涵盖内部治理和经营活动的各个层级和各个环节。结合业务发展变化和管理要求对相应制度及时做好制度梳理工作,该废止的废止,该修订的修订,增强制度的有效性。要加强创新业务和产品的风险管理,配套制定较为完善的制度和操作规程,有效评估和防范新业务和新产品的风险。
加强员工管理。要建立操作风险内控激励机制,实现责任与激励的平衡,合理计量合规价值创造,健全正向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加强业务培训,针对制度、业务、流程特点开展培训,保证柜面人员熟悉制度要求、业务操作和风险要点。营造合规文化氛围,加强包括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和法纪观念等内容的综合性教育。坚持人本思想,实行科学管理、人文管理,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加强与员工的交流沟通,关注员工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通过定期对员工行为排查,达到了解员工的目的。
【商业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推荐阅读:
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问题及风险防范的论文11-27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计量08-29
我国商业银行授信风险09-16
商业银行风险经理培训10-20
商业银行风险毕业论文06-14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习题11-08
商业银行合同风险管理12-16
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08-09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论文09-11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规避的研究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