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精选11篇)
1.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 篇一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须正确处理十个关系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河南加速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农业大省的迫切要求和根本途径,在实际工作中须正确处理好十个关系:
正确处理加快当前发展与实现长远发展的关系。立足当前发展就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确保河南农业发展不停滞、不倒退,更不能出问题,继续当好保障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定盘星”和社会稳定的“压舱石”。要以五大发展新理念引领农业新发展,着力增强创新发展的动力性、协调发展的整体性、绿色发展的永续性、开放发展的融合性、共享发展的公平性,坚决把过高的农业资源利用强度缓下来,把面源污染加重的趋势降下来,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正确处理扩大数量增长与坚持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关系。河南现有人口超过1亿人,常住人口超过9000万人,吃饭问题始终是第一位的,必须继续扩大农业产能。强调数量增长,绝不意味着忽视质量效益。按照更均衡更全面的现代农业发展观要求,必须坚持数量、质量、效益三者并重,向一二三产业融合要效益,向科技创新要质量,向科学管理要效率,向节本降耗要利润,实现数量与质量、投入与产出、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相统一,确保数量、质量、效益同频共振、协同共进。
正确处理保障粮食安全与促进农民增收的关系。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底线,把河南建成全国重要的高品质口粮基地作为重要目标,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做到藏粮于土、藏粮于技,是河南必须肩负的政治责任。保障粮食安全绝不能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要建立完善种粮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扩大粮补项目,增加补贴金额,让农民获得更多政策性收入。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粮食加工转化,让农民以粮食入股,并获得加工增值收入。培植新的收入增长源,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经营性、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实现保粮增收。
正确处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转变农户生产行为的关系。目前,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河南农业转方式的一项紧迫任务,而分散的小规模农户生产过程中粗放的生产行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严重制约,必须引导和约束农户安全生产行为,提高农户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水平和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业品牌建设。要坚持“产”“管”并重,治地治水,净化产地环境,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坚决把住农产品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两个安全关,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正确处理发挥主体功能与挖掘多样性功能的关系。农业的主体功能是生产功能,在人增地减趋势难以逆转、食物需求刚性增长的背景下,强化主体功能对河南农业发展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挖掘农业的多样性功能,积极发展与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密切相关的循环农业、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业,以及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等,不断强化农业多功能的延伸融合,走出一条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多种功能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新路子。
正确处理放活土地经营权与守住耕地红线的关系。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目的在于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但是,绝不能以改革的名义冲击耕地红线,这也是农村改革的底线。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贯彻好《河南省高标准粮田保护条例》,切不可为了追求土地利益的最大化,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导致耕地红线失守。
正确处理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关系。家庭承包经营是党在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必须长期坚持。但如果一味局限于家庭承包经营,现代农业发展的活力和潜力就得不到有效释放;如果无视家庭承包经营,加快建立更加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新型农业生产关系就会失去根基。要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不变的基础上,引导农户依法自愿采取多种方式加快土地流转,充分发挥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在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研究制定支持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措施,强化土地流转服务,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质的飞跃。
正确处理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关系。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取得实质性成效,现已累计达2742万人。做好“转得出”这篇大文章固然重要,确保“留得住”意义更加深远。要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上升为农村人才发展战略,统筹重点培养农村“新农人”;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引领,培养现代农业新生力量;制定培育规划,实施培育工程,开展精准培训,努力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擅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切实解决“谁来种地”的大问题。
正确处理“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积极引进国外发展资金、关键技术、种质资源、管理经验等,推动农业快速发展是河南的一贯做法,必须继续秉承。“引进来”更要“走出去”,要充分发挥河南农业技术先进、劳动力资源丰富等优势,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带动农业装备、生产资料等优势产能对外合作。要制订实施农业对外投资发展规划,探索建立农产品国际贸易基金和海外农业发展基金,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农业大开放、大融合、大发展。
正确处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强化政府引导作用的关系。坚持市场导向,运用市场的办法指导和组织农业生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必然遵循。同时,要厚植重农氛围,强化政府引导,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建立完善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强化农业保险支持,加大对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的扶持,使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各司其职、优势互补,实现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 篇二
1. 农业航空技术的特点
(1) 作业效率高无人机在超低空作业时, 飞行速度为3~6 m/s, 喷幅可达5~9 m, 除去续航加药时间, 1 h作业面积可达5~8 hm2, 其效率远远高于人工水平。
(2) 作业质量好飞机飞行产生的下降气流吹动叶片, 能使叶片正反面均能着药, 防治效果相比人工与机械提高15%~35%, 应对突发、爆发性病虫害的防控效果好。图1和图2为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所作航空植保药液沉积率试验的结果。图1为水稻上部正反叶面药液附着状况, 图2为水稻下部正反叶面药液附着状况。试验显示:水稻下部附着率为上部附着率的53.2%, 叶背附着率是叶面附着率的47.8%。
图3和图4为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在水稻分蘖期所做的田间性能试验及防效查定。试验证明:无论是纵卷叶螟还是稻飞虱, 飞防的防治效果均好于常规防治效果。
(3) 作业适应性广 能在地面装备不能进入的区域之内作业;与地面装备田间作业相比, 飞机航空作业不会留下辙印和损坏农作物, 不破坏土壤物理结构、不影响作物后期生产;作业效率较高;与地面装备相比, 载液量较小, 多采用低量喷洒技术;不受作物长势的限制, 尤其是遇到内涝严重季节, 地面机械几乎无法进入作业时, 例如:作物生长至封行后行垄不清晰, 特别是对于玉米等高秆作物, 玉米大喇叭口期高度一般都在1.2 m以上;水稻制种生产中父本高达1.8 m以上。此时, 飞防作业均可照常进行。
(4) 作业成本低 根据美国Sky Tractor农业航空服务公司的数据, 飞机航空作业与地面机械作业相比, 每次作业每英亩 (1英亩=0.405 hm2) 可减少作物损伤及其他支出 (油料、用水、用工、维修、折旧等) 约40元。图5为农用无人机与机动、手动植保机械的作业收益对比。对比显示, 采用25 kg有效载荷的单旋翼油动力无人机和15 kg有效载荷的单旋翼电动无人机进行喷施作业的年度收益分别是机动喷雾机的33倍和25倍;是人工手动喷雾的133倍和93倍。
注:微小型无人飞机的使用寿命按5年计, 机动喷雾机与手动喷雾器按3年计, 手动喷雾器未计算人工成本。
(5) 应付突发灾害能力强 可用于探察地震灾情和地震救灾。
2. 农业航空技术的平台
作业平台分为固定翼飞机和旋转翼飞机;操纵方式可分为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
(1) 固定翼飞机的特点 有人驾驶方式与无人驾驶旋翼机相比, 载液量较大, 喷洒作业效率高、应付突发灾害能力强, 适用于连片大面积农田病虫害防治作业、灭蝗作业以及大面积卫生防疫消杀作业。喷洒部件采用液力雾化或气力驱动的离心雾化器件, 作业高度高, 雾滴飘移距离大, 因此, 易飘离靶标区造成污染;同时易受起降场地、使用地点、时间等限制。
(2) 无人旋翼飞机的特点 无人驾驶旋翼飞机的作业高度相对较低, 飘移少;可空中悬停, 与GPS系统配合可实现较高的位置定位;无需专用起降机场;旋翼产生的向下气流有助于增加雾流对作物的穿透性, 提高防治效果。适用于分散田块和民居稠密的农业区域, 多采用精准施药技术。小型旋翼机多采用无人驾驶, 远距离遥控操作, 喷洒作业人员基本不接触农药, 提高了喷洒作业安全性。目前有效载荷较小, 作业效率低于固定翼航空施药技术。
二、国外农业航空技术的现状
国外在农业航空技术应用方面比较发达的国家有美国、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等。
1. 美国
(1) 基本情况 美国农业飞机年处理耕地面积约为3 200万hm2, 占总耕地面积的50%, 全美65%的化学农药采用飞机作业完成喷洒。全国拥有1 625个农业航空作业服务公司和500余家农业飞机及航空材料生产企业。美国的农用飞机以作业效率较高的有人驾驶固定冀飞机为主 (占农用飞机总数的88%) ;在美国, 1个农民能养活128人, 美国农业航空对农业的直接贡献率为15%以上, 航空植保作业效率可达100 hm2/h以上。
(2) 有强大的农业航空组织体系 有国家农业航空协会和近40个州级农业航空协会, 国家农业航空协会有来自于46个州的1 700个会员。
(3) 大力扶持农业航空产业 国会通过了豁免农用飞机每个起降100美元的机场使用费的议案, 2014年白宫的预算中继续投入73亿美元支持该议案, 以降低农业航空作业的成本。
(4) 大力投入农业航空相关科技研发 在国家农业航空协会NAAA的推动下, 自2002年以来已投入约700万美元用于农业航空技术研发, 参议院已通过议案2014预算中将继续大力支持开发更高效、使用成本更低的农业航空相关技术。
(5) 经营规模大 精准农业技术手段, 如GPS自动导航、施药自动控制系统、各种作业模型已步入实用阶段, 作业精准、高效、对环境的污染低。
(6) AT-402B型飞机 图6为美国飞机制造公司生产的AT-402B型飞机, 该机翼展15.4 m, 机长9.32 m, 机高3.4 m, 最大载油量654 kg, 正常起飞质量4 159 kg, 设计着陆质量4 159 kg, 最大载质量航程1 062 km, 载药量1 000 L (kg) , 作业速度170 km/h。
2. 日本
日本的农业耕地面积470万hm2, 农林航空作业面积253万hm2, 农用无人直升飞机作业面积96.3万hm2, 占航空作业的38%;1990年, 日本山叶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架主要用于喷洒农药的无人机, 从此无人机在农林业方面的应用发展迅猛。2010年, 全国已拥有农林业用无人直升机2 346架, 无人飞机操控手14 163人, 无人机植保作业效率7~10 hm2/h, 日本农用无人机航空协会 (JUAV) 目前共有单位会员11个。
图7为1998年—2005年, 日本用于水稻生产的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直升机变化趋势图。图中显示, 从2004年开始, 水稻生产中无人驾驶直升机的用量已超过有人驾驶直升机。
日本的无人驾驶施药直升机生产厂家有:雅马哈株式会社、洋马公司、富士重工等。无人直升机型号有:雅马哈的R-50, RMAX, RMAX TypeⅡ, RMAX TypeⅡG;洋马的YH300, AYH-3;富士重工的RPH2。
3. 俄罗斯
俄罗斯拥有数目庞大的农用飞机作业队伍, 数量高达1.1万个, 作业机型以有人驾驶固定翼飞机为主, 年处理耕地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35%以上。
4.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于1948年开始发展农业航空, 上世纪70年代开始引进美国的Air Tractor and Ayres Thrush机型, 发展模式与美国类似。目前主要机型为有人驾驶的固定翼飞机和旋翼直升机。
图8为澳大利亚飞机制造公司生产的GA-200型飞机, 该机机身长7.48 m, 机身高2.33 m, 翼展11.71 m, 最大巡航速度205.5 km/h, 最大起飞质量1 315 kg, 最大续航时间3.5 h, 最大携油量210 L, 发动机功率183.75 k W, 载药量500 L (kg) , 作业速度168 km/h, 作业效率53~67 hm2/h。
图9为澳大利亚飞机制造公司生产的PL-12型飞机, 该机机身长7.2 m, 机身高3.8 m, 翼展12 m, 最大巡航速度200 km/h, 最大起飞质量2 225.8 kg, 最大航程1 574.2 km, 最大续航时间4 h, 最大携油量360 L, 发动机功率294 k W, 载药量700 L (kg) , 作业速度168 km/h, 作业效率66.67~80 hm2/h。
5. 加拿大
加拿大农业航空技术的发展模式与美国类似, 主要机型为美国的Air Tractor和Ayres Thrush。加拿大农业航空协会 (CAAA) 目前共有会员169个。
6. 巴西
巴西农业航空技术的发展模式与美国类似, 主要机型为美国的Air Tractor和Ayres Thrush等固定翼机型。巴西农业航空协会 (Sindag) 目前共有单位会员52个。巴西通用航空30年保持了6%的增长率, 至2008年3月, 巴西注册航空器共有10 417架, 其中农业用机约1 050架, 占总数的10%。
三、国内农业航空技术的现状
1. 发展历史
我国通用航空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12年, 航空界的先驱冯如驾驶自制的飞机在广州燕塘进行的飞行表演, 掀开了我国航空事业发展的序幕。1951年5月22日, 应广州市政府的要求, 民航广州管理处派出一架C-46型飞机, 连续2 d在广州市上空执行了41架次的灭蚊蝇飞行任务, 揭开了我国农业航空发展的历史篇章。
1976年唐山地震后, 震区每1 m2苍蝇的密度达到30头, 防疫问题很突出, 民航总局和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立即着手飞机喷药防疫的工作。当时配制了杀螟硫磷油剂, 用安-2飞机开展超低量喷雾, 迅速消灭了苍蝇, 确保了大灾无大疫, 得到了党中央的表扬。因此, 中央决定1976年9月9日在北京西郊机场观看飞机喷雾的表演汇报, 但因当天毛主席去世取消了此项活动。
20世纪50年代, 我国开始了有人驾驶固定翼飞机植保研究和应用工作。目前, 我国农林业航空作业, 主要是用有人驾驶固定冀飞机, 2011年全国完成农林化航空作业33 158 h。2002年—2008年全国农林化航空作业情况见图10, 2002年完成农林飞行作业在全国排前10位的省份见图11。2010年我国农业航空作业情况见表1。
图13为1973年—2009年我国农业航空作业情况。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农业航空作业时间在通用航空总飞行时间中所占比例正逐年下降, 这与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极不相符。近年来, 无人直升机航空植保作业逐渐兴起。
与美国等农业航空发达的国家相比, 中国的农业航空差距巨大, 是一个尚未真正启动的大产业。中国通用航空市场与其他国家的对比见表2。中国农林飞行作业时间与美国对比见图12。2013年, 北大荒通用航空公司购买了20驾美国Thrush 510G农用飞机。目前, 我国农林业航空作业, 以有人驾驶固定冀飞机为主, 无人直升机航空植保作业逐渐兴起。
2. 有人驾驶固定翼飞机植保作业
固定翼飞防主要用于我国北方, 全国有68个通用航空机场, 其中56个设在黑龙江垦区, 相对成熟。作业内容包括:叶面施肥、化除化控、喷施微量元素、脱叶催枯、农作物除草、草原治蝗等病虫害防治、灭鼠等。航空施药部件为扇型喷嘴、圆锥型喷嘴和3种型号的旋转式雾化器, 雾化性能好, 雾滴大小可调控, 可进行低容量、超低容量喷洒。
h
有人驾驶固定翼飞机主要包括:M-18型飞机、Y-5型飞机、Y-11型飞机、N-5A型飞机、GA-200型飞机、PL-12型飞机、AT-402B型飞机。
(1) Y-5型飞机 图14为中国石家庄飞机公司生产的Y-5型飞机, 该机机身长12.688 m, 机身高6.097 m, 翼展18.176 m (上翼) 14.236 m (下翼) , 最大巡航速度256 km/h, 最大起飞质量5 250 kg, 最大续航时间7 h, 最大携油量1 240 L, 发动机功率735 k W, 载药量1 000 L (kg) , 作业效率73~80 hm2/h。
(2) Y-11型飞机 图15为哈尔滨飞机制造厂生产的Y-11型飞机, 该机机身长12 m, 机身高4.46 m, 翼展17 m, 最大巡航速度220 km/h, 最大航程965 km, 最大续航时间6.6 h, 最大携油量530 L, 发动机功率209.48 k W, 载药量800 L (kg) , 每小时耗油80 kg, 作业效率67~73 hm2/h。
(3) N-5A型飞机 图16为江西洪都飞机制造厂生产的N-5A型飞机, 该机机身长10.487 m, 机身高3.733 m, 翼展13.418 m, 最大巡航速度220 km/h, 最大起飞质量2 250 kg, 最大航程848 km, 最大续航时间5.06 h, 最大携油量223 kg, 发动机功率294 k W, 载药量700 L (kg) , 作业效率67~80 hm2/h。
(4) 有人驾驶农用飞机作业特点和影响安全的因素
(1) 超低空飞行, 可处置的时间短, 农业喷洒的作业高度:3~20 m (通常5~7 m) , 飞播作业高度一般在30 m左右; (2) 低空气象条件 (能见度、低空风切变等) 影响; (3) 农田作业起降的机场跑道通常比较简易; (4) 超低空飞行中撞障碍物、撞地事故占整个民航事故总数的80%。
3. 无人驾驶多旋翼直升机
目前, 我国微小型农用无人机的生产和加工主要从航模无人机生产加工企业发展而来, 但具备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全国进入微小型农用无人机领域的企业约10余家, 常见机型包括:总参60所的Z-5、Z-3;沈阳自动化所的Servoheli-120;潍坊天翔的V-750;无锡汉和的CD-10;中航工业自控所的AR-100/AF811;北方天途的RH-2、EH-3;博航联合的BH330-200;珠海羽人的YR-H-15;山东卫士多旋翼机等。
农用无人直升机按照动力系统, 可分为电池动力与燃油动力两种, 两种方式各有特点。电池动力的使用电池提供动力, 动力系统核心是电机, 机身不大, 但操纵灵活, 起降迅速。以手动操控的方式为主, 单次飞行时间一般为10~15 min左右。燃油动力的以燃油的方式提供动力, 动力系统核心是发动机, 灵活性相对较差, 机身大, 需要一定的起降时间, 操纵方式以自动+手动, 单次飞行时间可超过1 h。
(1) 发展情况 目前, 我国微小型农用无人机主要应用于低空农情信息遥感获取, 农业航空植保和作物制种辅助授粉等实践。
图17和图18为汉和航空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CD-10型和CD-15型农用植保无人直升机。
图17为西安韦德沃德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云雀SLK-5A, 该机外形尺寸为长956 mm, 宽956 mm, 高520 mm, 最大单次喷药作业面积0.53 hm2/架次, 日作业面积6.67~10 hm2, 最大有效载荷≥4.5 kg, 最大药液载荷≥3 kg, 最大飞行高度100 m, 最大爬升速率1 m/s, 单块电池满载续航时间15 min, 设计巡航速度10 m/s, 最大起飞质量≤9.5 kg, 续航时间10~25 min (视载荷大小而定) , 巡航速度范围0~15 m/s, 速度控制精度0.5 m/s, 相对高度范围1~500 m, 相对高度控制精度±1 m, 相对航线偏航距精度±1 m, 绝对位置精度±5 m, 相对位置精度±2 m, 温度范围-20℃~70℃, 航向精度±5°, 过载范围±2 g, 机架寿命10 a, 电机寿命大于2 000 h, 电子设备寿命大于2 000 h。
表3为山东卫士植保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多旋翼无人机的主要技术参数, 表4为珠海羽人飞行器有限公司生产的YR-15型农用无人直升机 (见图18) 的主要技术参数。
无人机农业航空植保的特点:不需要专用机场和驾驶员;作业高度相对较低, 飘移少;旋翼产生的向下气流有助于增加雾流对作物的穿透性, 提高防治效果;可以进入地面装备无法进入的区域内作业;灵活性高, 受农田四周电线杆、防护林等限制性条件的影响小, 在非管制空域可随时起降, 适用于分散田块, 民居稠密的农业区域;运行成本低。
作为农业用途的微小型无人机目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还有许多技术难点需要攻克, 高稳定性微小型农用无人机作业平台, 农业航空喷施主要剂型的筛选与评价, 航空喷施作业技术参数的选择与优化, 无人机自主飞行控制系统的选择与优化, 航空喷施装备关键部件的设计与优化农业航空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 但我国现代农业对农业航空的需求日益旺盛, 发展前景巨大, 因此, 微小型农用无人机的发展任重道远。
(2) 基础研究目前, 我国开展微小型农用无人机相关研究的单位主要有:华南农业大学、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
(1) 华南农业大学研制成功风场无线传感器网络测量系统, 可为航空喷施等作业参数的优化选择提供依据, 航空喷施作业时不同飞行高度、飞行速度、航线规划与导航控制等参数的优化选择进行了研究, 为改善雾滴的穿透性和减少药液损失提供依据。
(2)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进行了农药喷洒技术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有:农药在作物表面润湿展布性能;低空喷洒飘移规律试验研究;低喷量器件雾化性能研究:压力雾化喷头, 离心雾化喷头;航空施药雾滴飘移建模与动态仿真超;机载轻量化低空低量航空喷洒系统轻量化设计;自动导航施药控制系统研究;高浓度超低容量农药安全性试验与防治效果研究。
3.推广应用 (南京农机研究所)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在大丰上海农场、吴江市同里镇北联村、吴江黎里镇雄峰村、安徽白湖农场、江西南昌奉新县、河南许昌张潘镇、宁夏灵武农场、上海崇明农场、湖南岳阳七星湖镇、海南三亚等地, 对水稻、玉米、果树、枸杞等作物进行防治。防治对象主要有:水稻稻纵卷叶冥、稻飞虱、玉米螟、蚜虫。累计作业面积超过666.67 hm2。作业架次200多架次。
2011年9月20日, 桂北柑橘综合试验站在广西荔浦县花篢镇和修仁镇进行遥控飞机 (CH-P08) 防治柑橘木虱相关试验, CH-P08飞机长2.3 m、宽2.8 m, 通过遥控指挥, 4 min可以喷洒2~2.3 hm2的柑橘果园。
四、对加快发展我国农业航空技术的思考
加快发展农业航空技术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 我国农业航空技术亟需加强管理和规范, 我国农业航空技术亟需加强研究和攻关。
1. 加快发展农业航空技术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
(1) 农情信息采集的需要 华南农业大学研究成功水稻信息获取低空遥感平台, 配备多光谱相机、热成像仪等设备, 用于水稻病虫害及长势信息的快速获取。采用微小型农用无人机开展水稻氮素营养信息的快速获取, 可为大面积的水稻精准施肥提供决策依据, 减少水稻生产中肥料的用量。
(2) 植保机械化的需要 目前, 我国农业劳动力女性化、老龄化、低文化特征明显, 农业劳动力开始短缺。据估算, 目前我国农村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中, 40岁以上的劳动力占50%以上, 女性劳动力占60%以上, 而且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由于农业劳动力短缺, 人员成本上升, 农业机械化的经济效益逐步凸显。
我国植保机械化的现状存在高效机动植保机械装备数量不足、机械化植保作业水平不高、手动机械依然占很大比例等问题。手动植保机具约35个品种, 社会保有量约占总量的90%, 担负着全国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面积的70%以上。见图18, 19。“跑、冒、滴、漏”现象普遍, 影响了农药利用率和防治效果, 易造成环境污染、人身药害事故和农药残留超标等安全隐患;96%农民认为田间最繁重的劳动就是病虫害的防治———打药环节。
植保机械化已成为农业机械化的重点发展的领域, 农业部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植保机械化的通知”, “关于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的意见”, 农业部提出的第一条措施就是“坚持农机农艺结合, 加快植保装备和技术的研究开发”, 以有效提高农药利用率, 减少农产品农药残留, 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针对区域和作物特点, 开发高效植保机械装备;航空施药技术具有许多地面装备没有的特殊优势, 在丘陵山区、连片大田和水田地区等地区, 以及灭蝗, 卫生消杀等作业中将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受到技术水平、使用限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目前中国的航空施药技术还处于初级水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 先进技术的引入, 航空施药技术将成为提升我国植保机械化水平的重要技术领域。
(3) 特种作业的需要如杂交稻制种人工牵绳授粉:人工辅助授粉, 每个劳力每天可授粉0.2~0.33 hm2, 花粉传播距离近, 劳动强度大;电池动力无人直升机辅助授粉每天有效授粉时间约30 min, 授粉2~3次, 可完成约4 hm2制种的授粉作业, 异交结实率:45.1%, 产量:193.2 kg/0.067 hm2;油动力无人直升机辅助授粉每天有效授粉时间约30min, 授粉2~3次, 可完成约4 hm2授粉作业, 燃油动力无人机:异交结实率:47.2%, 产量:181.7 kg/0.067 hm2。
2. 我国农业航空技术亟需加强管理和规范
一是必须尽早明确一个主管部门对我国农业航空技术加强管理;二是必须尽早制定我国农业航空飞行器的制造标准;三是必须尽早制定我国农业航空飞行器的鉴定标准;四是必须尽早制定我国农业航空飞行器的准入制度;五是必须尽早制定我国农业航空飞行器的作业标准;六是争取将我国农业航空飞行器纳入购机补贴目录;七是加强我国农业航空飞行器专业操作人员的培训;八是加强我国农业航空技术的宣传和试验示范;九是加强我国农业航空推广体制和服务组织的建设。
3. 我国农业航空技术亟需加强研究和攻关
(1) 农业航空喷施主要剂型的筛选与评价 (1) 分析适合航空植保飞行平台的农药药液性质, 筛选可用于航空植保的农药剂型; (2) 分析航空施药条件下, 农药制剂对主要粮食作物的生理影响与生物防治效果, 针对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要求, 筛选可用于航空植保的杀虫剂、除菌剂、生长调节剂等; (3) 分析航空施药条件下, 农药雾滴沉降、黏附、铺展规律, 筛选可以减少雾滴蒸发、减少飘失、促进农药雾滴黏附与铺展的航空植保喷雾助剂。
(2) 航空喷施作业技术参数的选择与优化 (1) 分析航空喷施作业时在不同气象条件下 (包括喷雾作业时不同时间段气流变化, 温度变化等) , 农药雾滴在空中飘移、蒸发、沉降规律;研究飞行高度和飞行速度及旋翼风场对雾滴的沉积与漂移的影响规律; (2) 针对水稻、玉米、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的生长特性与病虫害发生规律, 确定不同防治时期、不同病虫害航空喷施方案与喷施要求, 确定作业参数范围; (3) 通过室内风洞试验与田间性能验证方法, 优化航空作业主要参数, 包括:作业压力、喷雾量、雾滴粒径、雾滴分布性能; (4) 考核航空平台田间作业可靠性与连续工作能力, 优化田间喷施作业速度、喷施量;优化航空平台施药载荷与续航能力, 提高能效比, 优化田间作业效率; (5) 分析不同机型喷施作业的雾滴沉积和飘移检测标准, 对适用于不同作物、不同病虫害防治的飞机作业参数进行选择与优化, 包括对有人驾驶、无人驾驶飞机不同机型 (单旋翼和多旋翼、油动力和电池动力等) , 作业时机、作业环境 (温度、湿度、风速) 、飞行高度、飞行速度、航线规划与导航控制方式等的优化选择; (6) 制定与不同粮食作物、不同病虫害、不同机型配套的喷施作业技术规范。
(3) 无人机自主飞行控制系统的选择与优化 (1) 低空高稳定性飞行控制; (2) 飞行安全保护; (3) 面向复杂农田作业环境的三维地理信息获取与微小型无人机路径规划及自动导航控制; (4) 航迹偏差校正技术; (5) 提高核心部件的使用寿命。
(4) 航空喷施装备关键部件的设计与优化 (1) 开发雾滴谱窄、低飘移专用航空压力雾化系列喷嘴; (2) 设计开发方便吊挂、防药液浪涌、空气阻力小的异形流线型药箱, 减轻质量, 提高强度与耐用性; (3) 设计轻型、高强度喷杆喷雾系统; (4) 开发小体积、轻质量、自吸力强、运转平稳可靠的航空施药系列化轻型隔膜泵。
3.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 篇三
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大。基层对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大多年久失修,难以发挥有效作用。同时,随着农业税和农村“两工”的取消,进一步削弱了基层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
(二)农业科技建设亟待加强。农业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较少,农业科技贡献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队伍建设不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乡镇农技推广队伍普遍素质偏低。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与发展现代农业不相适应。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偏低。这种素质结构,明显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不相适应。
(四)农业集约化发展与土地分散经营矛盾突出。现行农村土地使用制度不利于土地的集约化经营、分工的发展和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导致农产品成本偏高,经济效率低下。农户分散经营,难以形成竞争优势,规避市场风险能力差。
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着眼长远,统筹规划,逐步完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促进机制
1.加大投入力度,健全现代农业投入机制。一是充分发挥财政效能。提高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完善投入管理办法,集中投入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加强指导监督,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强化金融扶持。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努力形成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小额贷款组织互为补充、功能齐全的农村金融体系。探索村镇银行试点工作,打破对农村信用社的过度依赖,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建立多种形式的贷款贴息机制, 积极开展小额贷款担保、农村互助担保和农民创业贷款担保试点工作。三是增加外资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借助外力,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2.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1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加快水利改革步伐,积极推进民营水利发展,制定激励、扶持水利建设的政策,探索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拍卖、承包等形式,推进农村水利工程设施的有偿转让。2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建设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3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扩大玉米机械化生产,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生产的机械化。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推进农机服务的市场化、产业化。
3.优化农业结构,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优势。1调整种植业结构,提高种植业的比较效益。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发展无公害蔬菜、优质果品、花卉园艺、观光农业以及高效经济林等特色农业产业。2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现代畜牧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搞好畜禽优良品种的引进推广和普及,要把好养殖产品质量安全关。进一步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增强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提高畜牧业安全生产水平和畜产品质量。
4.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是坚持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 。走“农工结合,工业带动”的路子,实现农产品的多环节转化增值。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大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重点解决农产品收购资金困难问题。二是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发展各种新型的专业合作、社区合作等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三是抓大户、专业户。重点培植一批种养、流通、加工大户和专业户,走一户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促进农业生产向区域化种植、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构筑连线成片、特色鲜明、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区域经济框架。四是抓市场。大力发展农村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现代流通方式。支持龙头企业等直接向城市超市、社区菜市场和便利店配送农产品。鼓励农资超市和农家店建设,实行农资和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
5.推动科技进步,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一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立政府引导,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农业企业共同参与,加速农业科技创新步伐。二是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完善公益性职能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技推广条件,提高农技人员素质。三是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实施农业良种工程,重点搞好高产、优质、多抗、广适应性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规范标准化农业生产操作规程。
6.培养新型农民,造就现代农业人才队伍。切实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广大农村劳动力参加系统的职业教育培训。
(二)立足当前,抓住关键,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发展现代农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结合新农村建设,做好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1.在土地集约化经营上求突破。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制定有操作性的土地流转方案和政策措施,先行试点,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村集体或农户,自主实行土地连片种植甚至跨村连片种植,实施土地集约化经营,逐步推开。
2.在完善产业化经营机制上求突破。当前,一方面要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巩固“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另一方面加快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引导发展“合作组织+农户”以及“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等经营模式,推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健康发展。
3.在市场建设上求突破。一方面,政府应制定一个农产品市场建设规划,合理市场布局;另一方面,对现有市场升级改造的同时,建设规模大、管理规范、辐射面广的农产品综合批发交易市场,使之成为农产品集散中心。
4.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上求突破。要立足优势项目,依靠科技,因地制宜发展一批特而专、精而美的高效特色农业。加大培训力度,着力培育劳务品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4.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 篇四
摘要:发展品牌农业是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提升农业竞争力的重要选择。欠发达县市如何发展农业产业经济,如何增进农业品牌效应,是发展现代农业经济所必须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文章从天台品牌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入手,全面梳理了品牌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推进天台品牌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品牌农业;现状;对策
品牌农业就是以品牌建立和综合运用为基本标志,以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全面改造为保障,以强化差异和特色竞争力为重点,以寻求产业市场优势和超额利润为目标的现代农业形态。品牌农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
路,也是提高天台农产品综合竞争力,增加农民增收的有力措施。
一、天台品牌农业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
近年来,天台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天台已有石梁牌高山蔬菜、人贵牌粮食制品等获得浙江省著名商标称号,石梁牌高山蔬菜和天台山云雾茶获得浙江名牌称号,有7个农产品中获得有机认证,有3个获得省绿色农产品认证,有19个获得全国无公害认证,有效农副产品注册商标80件。天台的农业品牌建设与南边县市区存在较大差距,天台农业品牌呈现“三多三少”局面:注册商标产品多而形成规模的少,“大路产品”多而名牌产品少,“提篮小卖”多而挺进超市、走出国门的少。80件注册商标中有60件尚处于闲置状态,著名农产品品牌寥寥无几,尽管天台山云雾茶、石梁牌高山蔬菜等曾获得国家和省市级大奖,但并未产生其应有的效益,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还是空白,其相应企业产值大的才几千万元,小的仅几十万,大多为作坊式加工的产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处于小、弱、散状态,由于规模不大,广告等宣传力度不强,更使天台农业品牌影响力不高,品牌效益低下。农业品牌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天台农业品牌“长不大”值得思考。天台在农业品牌建设当中主要存在着以下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一是部分生产经营者品牌意识不强,导致天台一些农产品市场份额小、经济效益低。由于缺乏相应品牌,天台三州的茶叶、白鹤山毛科的柑桔等被其他县市低价收购后,经过包装后高价卖出,成了他人的嫁衣。二是护牌意识还不强,未能有效巩固和扩大已有的市场优势。随着其他山区县市高山蔬菜产业的壮大,天台石梁镇农民未能在发展中创新,维护好石梁牌高山蔬菜的品牌优势,使得天台高山蔬菜产业未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继续保持领先位置。天台山牌茶叶实施统一包装,但茶叶未分等论级,良莠不齐,严重伤害了茶叶品牌。三是基地生产规模小而散,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还比较低,其突出表现在,天台每年都化大力气搞农产品展销会、对接会,但天台七大主导优势产业的相应农产品数量不多,难以满足大都市超市的常年供货,稳定性差,因而消售渠道狭窄,销售市场档次低,经营效益不佳。四是目前农产品品牌的整合力度还不够,天台茶叶、杨梅、梨等同类农产品的注册商标多而杂,未能抱团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变成了浅碟
子产业,大宗交易无法装载,零星交易无法取得理想价格。
二、天台品牌农业建设的应对措施
(一)政府主导,制定农业品牌战略发展规划
品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行政手段的推动,全县应尽快建立一个农业品牌建设及名牌战略工作领导机构,放开眼界,把农产品放到全省、全国的范围内来定位发展,制定农业品牌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品牌质量保证体系和诚信体系建设,发挥农业品牌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科学规范品牌经营,自觉维护品牌形象,加快促进“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市场拉动”的良性互动局面形成。可以预见,当龙头企业具备一定实力后,创立自己的品牌就会成为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品牌战略将成为农业经营者的自主行为。
(二)有序管理,实施农业品牌整合传统名优农业都以地域为基础,加强对农业品牌建设及名牌战略工作实施,通过有序管理,把有限的资源盘活,降低成本与分担风险,突显地方特色,并可掌握农产品价格定价主导权,实现网络化销售渠道。品牌整合后的广告宣传和市场营销已不再是一种产品,而是一个“大品牌”涵盖下的所有产品,这就使得“大品牌”更趋向产业化的内涵,有更强的竞争力,这也使得天台有限财力在创建农业品牌过程中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用,全县力争1-3年,做到全县同一类农产品主打一个品牌,并争取每一个产业创出2-3个在全省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目前天台“石梁牌”小花生已开始实行统一收购、统一炒制、统一包装,济公特产公司等四家茶叶企业也以统一加工、统一标准、统一使用天台山牌商标的方式进行生产,既保证了产品质量,又为开拓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营销推介,提高品牌农业影响力
培育扶持农业品牌经营主体,增强农产品开发加工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是农业品牌经营的主体和核心,通过基地、订单、股份合作等途径,鼓励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建立更加稳定的产销合同和服务契约关系,以品牌为载体,将分散的千家万户联合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加强名牌产品和品牌农业形象的塑造和宣传,积极帮助企业做好品牌宣传策划,广泛参加农博会、推介会、名优品评比等各种活动,促进品牌农业输出,扩大名牌农产品知名度。针对各大城市宣传,县里要分年、区块排出宣传计划,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促销,广大农业龙头企业要及时跟上,占领农副产品根据地,站稳脚跟。加强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增强市场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品牌农产品专销柜、放心店和专业市场建设,不断提高品牌农业的辐射面。例如开化县就是利用中央电视台的扶贫广告,宣传了开化的茶叶,创出了开化茶叶的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四)多举并下,做大做强特色农业
农产品品牌化发展并非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品牌农业建设要求名特优农产品更注重产品质量和内涵的提升,做大、做强农副产品。
1、项目带动,以项目建设壮大特色农业发展。项目带动是农业经济快速腾飞的关键,把创建国家级生态农业县和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活动与推进品牌农业有机结合起来,把各类农业基地建设、区域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等项目与名牌农产品的培育开发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并坚持好中选优的原
则,整合项目资金,加大对特色优势产业区域的扶持,着力抓好生产基地建设,建成一批优势产业园区和休闲观光农业园,发展以三州乡乌药为核心的中药材基地,发展以石梁高山蔬菜为核心的山地蔬菜基地,发展以雷峰乡生态农业为核心的生态农业基地,发展以南屏乡紫莳药、小种蕃薯、吊瓜为核心的特色农业基地。
2、效益推动,建设壮大特色产业发展。万元田建设就是积极利用资源优势,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采取硬件与软件结合、优质良种与实用技术组装配套,提升改造传统种植模式,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和农业综合效益,实现亩产值超万元,亩纯收入占60%以上,其实质是高效生态农业的具体化。天台现有万元田6174亩,作物类型有设施蔬菜、大棚西瓜、铁皮石斛、药材(主要为白术)、高山蔬菜、食用菌、杨梅、葡萄、茶柿混交、胡萝卜等十种,除设施蔬菜外,其余均属天台七大主导产业。目前天台除铁皮石斛为企业大规模种植外,其余万元田农作物占同类作物的比重较少,万元田受市场和灾害的双重约束,产值年际间波动大。因此,全面分析,经验总结现有“万元田”的种植模式、农作制度、经营方式、经营主体,立足优势产业,积极培育主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万元田”建设硬件水平,并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万元田”稳定发展,是发展壮大天台主导特色产业的一个有效途径。
5.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 篇五
加快甘肃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
本文认为甘肃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生态环境退化、经济落后、农民收入减缓、区域差距拉大等诸多制约因素.为此,应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机遇,通过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小城镇等措施,加快甘肃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作 者:王旺多 张志祥 WANG Wang-duo ZHONG Zhi-xiang 作者单位:张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张掖,73400刊 名:科学・经济・社会 CSSCI英文刊名:SCIENCE・ECONOMY・SOCIETY年,卷(期):19(1)分类号:F327.42关键词:甘肃省 农业和农村经济 问题 对策
6.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 篇六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崔金赋)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14日访问量:
(http:///web/articleview.aspx?id=***80&cata_id=N195)
“百年大计、教育文本”,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科技对云南农业发展的贡献将越来越大,云南农业发展对人才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高,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尤其是高职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这就必然要求大力发展农业教育。而根据这次研修班上有关专家的意见,高职教育对相应产业的贡献率是最高的,因此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理应是当前农业教育中最紧迫和最急需的部分。针对云南高职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这几天参加研修的深入思考,笔者认为:作为云南农业高职院校,必须抢抓历史机遇、转变教育理念、强化内涵建设、实施校企深度合作,在现有政策框架下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作为政府主管部门,必须为农业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更大的财政支持力度。
(一)要转变教育理念,积极应对挑战
农业高职院校要深刻理解和充分认识“以就业为导向”办学定位的科学内涵,密切关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坚持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出发点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新理念”,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投入到教育教学改革中,主动探索研究“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实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要高度关注人的发展,“以人的发展作为内涵建设的逻辑起点”,从单纯满足岗位要求走向适应社会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交往能力以及创业能力等,以培养具备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使毕业生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对岗位适应能力的多样化需求。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和各种社会资源,在现有条件下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用自身的努力和成绩来赢得社会的认同。这是我从今天下午中国职教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王军伟关于《对“做中教”、“做中学”的认识与思考》的报告中得出的主要结论,也是自己在长期以来的工作实践中始终坚持的基本理念。
(二)要紧贴行业办学,着力服务“三农”
职业教育,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紧贴行业办学,培养行业发展所需的技能型高级人才。今天上午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刁庆军书记报告中提到的、石家庄邮政学院紧贴企业需求寻求发展机遇并取得成功的案例,对此作了最好的说明。我自己所在的学校作为农业类高职院校,应该对自身所依托的农业行业背景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农业行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明确农业行业发展的思路、重点和目标要求。再根据行业发展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过程,以期培养出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是农业发展需求的高等级技能型人才。因此,农业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和实训资源优势,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主动融入农业、农村和农民各项工作中,主动参与农业系统的各项工作任务,争取实施或参与实施与农业有关的各种技术培训、技术示范以及技术服务等政府项目,融入政府行为和行业行为,这样将有利于高职院校服务功能的发挥,有利于学院收入的增长,也有利于学院深入了解行业动态和社会需求,适时调整自身的办学行为以使培养的学生更加贴近社会需求。比如,我院积极争取主管部门支持,2009年被农业厅认定为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和农民创业试点培训机构,在学院成立了“云南省农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两年来培训基层农技人员1283人,开展创业培训309人,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750人。2011年主动承担了全省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大理、丽江、迪庆、怒江四个州市的技术指导服务工作,学院选派资深专家和年轻教师深入基层,开展粮食增产措施指导、咨询等服务,在技术指导过程中虚心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在完成农业厅技术指导任务的同时,参与的专家增加了实践经验,年轻教师提高了实践技能,提高了自身教书育人的能力。
(三)要强化内涵建设,提高培养质量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总体上已经由规模扩张过渡到内涵发展时期,高职院校不能再盲目扩大办学规模,而应集中精力强化内涵建设,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对此,今天下午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樊至光院长关于《“数据”与“规则”条件下精细化、服务型、引导式学校管理的创新实践》的报告,给我们提供了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内涵建设的成功范例。虽然我省农业高职院校办学规模普遍较小,但也应避免盲目扩大规模的现象,坚持规模与质量并重、外延与内涵并举,努力实现办学规模的稳步扩大和办学水平的持续提升。一是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在工学结合的大前提下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和特色化,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比如,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基于畜牧兽医生产过程有针对性地创新了“4双并举、5环一体、养防兼备”的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2010年该模式获准立项为云南省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项目。二是要实施“双师双证”制度。农业高职院校应结合现有教师实际,鼓
励现有教师提高实践技能,鼓励教师申报调高级农艺师、高级畜牧师、高级兽医师、推广研究员等相关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努力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学生培养方面,让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尽量取得一个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这是高职教育本身性质的要求,也是促进就业,提高人才适应性的要求。三是要强化实习实训基地。农业高职院校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就必须强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一方面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满足学生基本教学实习实训的需要,同时要通过校企合作、校政合作等方式,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拓展学生实习实训空间。比如我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内建设了占地520亩的实习农牧场,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建有校外实训基地百余家,共建成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1个,省级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7个,其中校内4个,校外3个,较好地满足了学生实践实训要求,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四)要加大推进力度,实施校企深度合作
校企合作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途径,只有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比较深入的合作,才能完成学生的顶岗实习任务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也才能在日常教学中引入企业文化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各种非职业能力。但目前校企协调共赢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往往是学校为了完成学生的实训任务而一厢情愿地主动与企业开展合作,企业参与合作、参与培养人才的积极性不高。农业高职院校应结合行业特点,深入思考研究,提出推进校企深入合作的措施和办法,在现有政策框架下积极调动企业参与培养高职人才的积极性,使企业能够接受学生进行真正意义的顶岗实习而不是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着力构建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的校企合作新格局。当然,学校也绝不能把派学生顶岗实习作为减少教学支出的手段,而应该始终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给企业支付一定的实习费用,并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如果实在没钱给企业,“那就‘黏住’他们的需求,做到使人家需要我们,离不开我们”——这是今晚小组讨论中大家得出的一条经验。
(五)要深化体制改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综合专家的看法和一线高职院校领导们的意见,我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建议进一步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出台行业主管部门投入教育事业的支持政策,为行业主管部门对所管理的学校投资提供必要的政策依据,调动行业主管部门发展教育的积极性,既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优势,又充分体现高等教育规律,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二是建议将农业高职院校基础设施建设列入省级财政预算,每年在基建方面给予一定的财政专项支持。三是建议大幅度增加农业高职院校财政生均拨款额度,逐步达到本科院校拨款水平。四是建议专题研究制定落实《国家
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要求的具体措施,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将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农业类专业参照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做法给与免除学费的政策。五是建议对与高职院校合作接受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六是建议突出发展重点,把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成为全国农业高职院校的鲜明旗帜,提升我省农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
7.我国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的思考 篇七
(一) 循环农业的内涵
循环农业, 是指在农作系统中推进各种农业资源往复多层与高效流动的活动, 以此实现节能减排与增收的目的, 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通俗地讲, 循环农业就是运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 实现较少废弃物的生产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农业生产方式。从本质上说, 就是把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方法应用于农业生产, 在农业生产过程和产品周期中, 可持续利用农业资源, 并能减少资源的投入及废物的产生和排放, 最终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农业生态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农作方式, 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 循环型农业的特征
首先, 循环型农业作为循环经济有其一般特征: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以“三R”即减量化 (Reduce) 、再使用 (Reuse) 和再循环 (Recycle) 为原则, 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其次, 循环型农业有其特有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一是注重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和农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二是提倡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实施农业清洁生产, 改善农业生产技术, 适度使用对环境友好的“绿色”农用化学品, 实现环境污染最小化;三是利用高新技术优化农业系统结构, 按照“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反馈式流程组织农业生产, 实现资源利用最优化;四是延长农业生态产业链, 通过要素耦合方式与相关产业形成协同发展的产业网络。
二、我国循环农业的发展现状
(一) 我国现有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探索, 我国的循环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很多地区都建立了自己的循环农业模式雏形, 有的模式已经发展成熟。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型:
1、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型发展模式
该模式是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 通过加工处理变为有用的资源加以利用, 实现农业副产物资源化, 消解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 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是集能源、环保、资源为一体的最典型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包括秸秆利用、“三沼”利用等。例如, 江西、河南等地的“粮饲-猪-沼-肥”生态模式, 用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粮食饲料, 用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料, 充分利用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 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同时减轻了环境污染。
2、立体复合型发展模式
该模式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物种的特点, 它是一个在空间上多层次和时间上多序列的产业结构, 能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的各生物类群 (如林木、农作物、鱼、药材、食用菌等) 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互惠互利, 既充分利用太阳辐射能、土地资源、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 又为农作物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从而建立一个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产业结构, 提高资源的利用和生物产品的产出, 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例如, 安徽省临泉县建立的“林-草-牧-沼-菌”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多年实践证明, 该模式把单一的林、牧、副及微生物按“植物生产、动物消化、微生物分解”的自然原理, 整合到大农业内部发展, 既可解决临泉县所面临的诸多环境和经济问题, 又解决了“循环农业虽好、但效益不高”这一制约循环农业发展的根本问题。
3、农业产业链延伸模式
该模式是依托本地区的主导及特色农产品, 采取项目和基地相结合的方式, 项目为龙头、基地为基础, 形成农产品生产、收获、运输、销售等过程中的一条龙产业链模式。主要形式为:公司-基地-农户, 农户根据公司要求, 在基地种植或养殖符合要求的农产品, 并将生产中的废弃物经过再次加工形成可利用的能源和物质, 而农产品由企业销售。这样, 使农产品生产实现规范化、规模化和集约化, 合理高效地利用了各种资源。
(二) 我国发展循环农业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我国在农业循环经济应用以及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推广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总的来说形势并不乐观, 我国的循环农业发展还面临许多问题, 主要表在以下方面:
1、农业资源匮乏, 不利于循环农业推广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 但农业资源并不雄厚。水资源和耕地资源不足, 加上长期以来的粗放式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有些地区生态环境也破坏严重;另外, 我国的农业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差异大。资源条件状况加大了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困难。
2、发展循环农业的资金短缺、技术落后
资金是循环农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血液”, 尤其是在循环农业发展前期, 必须有较大的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 才能满足发展循环农业最基本的要求。我国循环农业的施行者和受益者都是资金缺乏、信息闭塞、技术落后的农户个体, 不仅投资基础薄弱, 而且也难以满足中长期循环农业发展对大量资金源源不断的需求。循环农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等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可以说, 科学技术是循环农业发展的硬支撑。而且, 循环链越长, 所需要的技术就越多、越广、越复杂、越精细。但从我国的现状来看, 循环农业发展中不仅急需的技术无法能够全部得到满足, 而且已有的技术推广应用也很不够。
3、循环农业的观念尚未确立, 农民循环意识薄弱
循环农业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农业生产方式, 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 以把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但是, 目前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 上述这种观念还相当缺乏, 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相对较低, 循环意识薄弱, 对发展循环农业的积极性不高, 这严重影响了循环农业的发展。
三、对我国发展循环农业的建议
(一) 加强宣传教育, 形成“循环”意识
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加大宣传教育, 普及循环经济知识, 让农民更多地学习、了解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 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 不断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引入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中, 切实提高公众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 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要大力、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发展循环农业的重要意义及其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大作用, 促使全社会在发展观上体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在价值观上将自然视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在生产观上尽可能地利用可循环再生资源, 在消费观上倡导绿色消费, 尽快形成和树立“循环意识”和循环农业发展理念。
(二)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 创造性的选择发展模式
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力, 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的持久发展。发展循环农业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逐步形成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促进循环农业的发展。另外, 不同地区应充分了解自身的资源条件, 创造性地选择适合本地区的循环农业模式, 不可盲目。
(三) 大力发展农业规模化、企业化经营
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的现状导致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严重影响了循环农业发展。因此, 要加快我国循环农业发展必须坚持农业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的方向。
首先, 要加快循环农业发展必须要大力发展农业企业化。在保持现有龙头企业数量的前提下, 重点在提高壮大龙头企业经营规模上下功夫, 完善“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一体化组织形式, 加强产业链中各主体的协作与联合, 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和带动能力。加快形成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社会力量为补充的生态循环农业组织体系, 为生态循环农业向纵深推进提供保障。
其次, 要积极推进农村规模经营。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是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有助于资源要素集聚,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形成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完整产业链条。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 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 通过加强政策激励、完善服务体系, 鼓励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流出土地。有序引导农民通过土地作价入股、合作经营等方式, 使更多的土地资源向新型生产经营主体集中, 为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奠定基础。
(四) 做好技术、资金、政策等三大保障工作
1、技术保障
我国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做好技术保障, 在推广农业循环经济的同时, 一方面要加强农民的理论培训和技术支持, 构建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另一方面, 农林院所是进行农业科研的主要机构, 国家应重视对这些院所的投入, 加大对生态循环型农业的立项支持, 加大科技投入, 建立相对完善的推动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与技术示范推广体系, 促进循环农业朝着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农业发展。
2、资金保障
循环农业建设的启动和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必须构建完备的资金支持体系。一是要加强政府财政支持。政府要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投入, 在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农作物秸秆与畜禽的粪便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理、农产品加工过程中, 以及农村社区“清洁化”建设等方面开展若干个示范工程建设, 促进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入基层和农村社会的日常生活。二是银行提供信贷支持, 群众自筹, 积极引进外资及民间资本的多元化投资机制, 广开财路, 支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3、政策支持
要大力推进制度创新, 完善有利于循环型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到目前为止, 我国已经颁布了19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30多项行政性条例等。这些法律和法规主要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制定的, 其中的一些内容与发展循环经济有关。为了加速发展循环经济, 应该从我国实际出发,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尽快制定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法律体系, 诸如土地承包政策、农业税收政策、农产品价格政策、农业信贷政策等, 以此来调节和影响农业投资主体的经营行为, 从而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激励机制, 激发农民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晖.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取向及对策[J].农村经济, 2006 (10) .
[2]、何树红, 闫希辉, 张好治.新农村建设中循环经济模式初探[J].经济问题探索, 2007 (7) .
[3]、张锡金, 刘炳福, 李爱海.我国发展循环农业的主要模式及对策建议[J].山东农业科学, 2007 (4) .
[4]、尹昌斌, 唐华俊, 周颖.循环农业内涵、发展途径与政策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6 (1) .
[5]、曼谷.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制因与对策[J].河南农业, 2007 (4) .
8.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 篇八
一、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机装备水平较低,结构性矛盾突出
主要体现在:小农机制农机化发展我省的多数农村家庭都采用小型农机操作,不仅暴露出大机械和小地块生产方式的矛盾,而且成为我省农机化水平提高和规模化发展的障碍,同时大农机数量少,配套率低,科技含量不高,技术状态差这种现状亟待更新。在政府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引导下,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呈现出了三多的显着特点,即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多,插秧机、收割机多,高质量、高性能机械多,农机装备结构日益优化。但从总体看,仍存在小型拖拉机多、高性能动力机械少,主机多、配套机具少,农机作业项目单一,缺少高性能复式作业机具,养殖业、林果业、经济作物和农产品加工等机械化程度较低。
2.农业装备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研制能力落后于市场需求
现有的农机企业生产规模较小,农机工业明显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等农机产品有效供给不足,而引进农业机械的地区适应性问题矛盾突出。少量农机工业产品由于技术含量低,存在质量和性能问题,主要体现在技术性障碍多,“瓶颈”环节的关键机具产品质量和可靠性较差。
3.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长效发展机制不健全,服务水平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现有的农机服务组织多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农机农田作业组织发展较快,但组织化程度低,管理散乱,具有现代经营意识和管理模式的经营性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还处在起步阶段,农机大户联合形成的合作组织还比较少。
造成上诉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民认识不高,投入力不足。由于更新大型农机具投入很大,农民家庭的购买力不足。并且农民对新技术,新机具往往要看到效益后才肯接受,从而造成新技术,新机具推广不快。二是农机利用机制问题。先进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无用武之地,影响大型农业机械作用的发挥。三是农机科研、开发、制造能力弱,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需求。另外,由于在过去相当长时期国家对农民购买大型农机缺少资金支持、政府扶持,导致大型机具更新缓慢,家家户户争相购买经济使用的小型农机具。
二、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建议与对策
1.优化农业机械化区域布局,促进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优化
根据农业生产实际情况,以地貌形态、农业气候、土地利用结构、区域生产专业化为主要指标,依据发展农业的自然经济条件的相对类似性、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向的相对一致性,坚持农业区划原则,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经济有效、保护环境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积极转变农业机械增长方式,坚持农机装备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优化,以存量优化促进结构升级,走数量、质量和效益并重、协调发展的道路。坚持在发展中调整优化结构,在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在确保农业机械总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着力调整大中型机械与小型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种植业机械与农村其他各业所需机械的比例。
2.加快农机科技研究的步伐,促进新机具研发和推广,提高农机科技贡献率
根据不同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需求,研究开发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采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和先进材料,提高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供系列化、标准化、多功能和质量优良、节约能源、价格合理的农业机械产品;要积极支持引进、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关键零配件和技术;引导、支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自主选择具有先进性和地區适用性的农业机械,提高农机科技贡献率。
3.依法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
随着2004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法制化轨道,其核心是依法加大投入,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政府应协调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加强农机化的组织领导和宏观管理,加大执法力度,落实法定的各项制度和措施。市县两级财政都要不断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基础建设的投入,逐步改善市级农机科研、基层农机推广、农机培训和安全监理的基础条件;像农业发展资金、扶贫和其他农业扶持资金一样,也应设立农机专项资金以扶持和鼓励发展农机科技示范大户、农机股份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农业机械服务组织。
4.实施农民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群体科技素质
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必须提高农民群体科技素质。实施农民培训工程是新技术、新机具推广的重要基础。政府职能部门要积极倡导涉农单位为农村、农业提供公益性服务,通过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群体科技素质,使他们能够尽快掌握新技术、新装备,为推进本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持。
9.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 篇九
中共祁阳县委党校
张选旗
认真实践运用科学发展观,是历史和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重大课题和庄严使命,是我们把握“三农”工作规律的“金钥匙”。运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当前最紧要的任务是加快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就是真正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法、手段和模式的根本转变,不断提高以科技含量为主的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目的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使中国农业向现代化、国际化的大农业迈进,尽快完成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的转型。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应加速推进
(一)用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精神要求加速推进。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要求。随着实践的深入,农业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城乡发展不同步,区域发展不平衡,农业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为着力解决这些突出问题,迫切需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彻底突破“小农”思想的禁锢,加强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尽快构建起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二)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绩要求加速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以人为本的现实体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加快农业基地建设、发展特色农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市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抓手,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构调整优化、产业体系发育完善等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三)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战略要求加速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随着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和工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不断加大,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大量农村居民涌入城镇,农村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不断变化,这为加快推进土地流转、集约利用土地和加速推进城镇化提供了机遇,将有利于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壮大板块基地规模,突破行政区划和地域界限,加快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大格局,把特色优势、规模优势转变成市场竞争优势。
(四)用和谐发展、全面进步要求加速推进。和谐发展、全面进步是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要求。加快基地建设,推进产业化经营,就是要建设集中连片的专业化、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强大龙头企业(合作社),高起点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农业走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之路,提高基地内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提高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振农民积极投身农业的信心,达到城乡差距缩小和农村居民生活状况改善的目的,从而实现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目标。
(五)用又好又快、持续发展目标要求推进。又好又快、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要求。结合实际,就是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经济,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突出重点发展支柱产业,因时、因地制宜选择发展模式。根据各地特点,以项目引导、协议共建、产业服务为手段,逐步扩大基地规模;根据市场农业发展的新要求,以农业基地建设为抓手,推进农业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着力培植龙头、创建品牌,促进农业上档升级;根据各级政府的农业投入能力状况,筹措建设资金,避免经济发展畸重畸轻,确保特色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在长时期内既能又好又快发展,又可持续发展。
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需遵循的原则
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我市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应立足我市的实际情况,遵循五大原则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为农民致富和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逐步实现强农富民兴市的宏伟目标。
(一)充分利用资源原则。永州所处地理位置属温、热带结合部,加之独特的地形地貌,形成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亚热带气温条件,既具阳光丰富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又有雨量充沛、空气湿润的海洋性气候特征。特别适宜农作物生长,南部六县素有“天然大棚”之称。在种植业方面,大力发展粮油、果蔬、畜禽、竹木、药材五大产业集群,推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促进水稻、生猪、烤烟、速生工业原料林、油茶和药材等主导产业的规模、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冷水滩的西瓜,新田、江华、蓝山的外销蔬菜,道县的脐橙,江永的香柚,金洞的茶叶,回龙圩的柑桔等特色产业进一步壮大,市场知名度越来越高。在养殖业方面,各地在巩固提升生猪等传统养殖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牛、羊、灰鹅等草食动物和名优水产品生产。通过改良品种,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加强疫情防控,促进了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加速推进板块经济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发挥比较优势原则。人多地少是湖北的基本省情。要充分发挥劳动力多的优势,在扩大内需、满足国内省内需求的同时,大力发展创汇农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业。通过发展不同层次的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一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企业。要重点支持优质高产高效农产品的生产,培育其规模、质量、成本上的竞争优势,彰显特色优势农业。要着力调整农业结构,通过合理分工,相互协作,打破行政地域界限,实现全省范围内的农业优势互补。
(三)集中规模推进原则。集中规模推进就是要按照“统一组织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土地置换集并,统一开发,统一技术指导”的原则建设特色农业基地和加工园区,引导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各种途径和办法,促成生产条件相似的地区实行跨行政区域的生产基地连接和标准化生产,形成大板块经济区和重要的商品生产基地。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一些有条件的县区围绕某一农业产业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农业专业大县和农产品加工强县建设。
(四)质量效益优先原则。质量是板块基地的生命,效益是产业化经营的灵魂。在智力保证上,要制定完善培养、吸引农业人才的政策,创造农村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加强对农业规模经营者、农户和职业农民的培训,为农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撑,靠科技教育进步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在生产组织上,要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推广生态高效种养模式,提高优良品种的集中度,建设引领现代农业的精品园区、设施园区和生态园区,提升种养业生态环保功能。尽可能避免“谷贱伤农”、“猪贱伤农”等类事件的循环发生,使农产品价格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并保持适度增长,使农业劳动者能够获得社会平均利润。
(五)维护农业生态安全原则。农业生态安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它包括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农业环境、保护种质资源、促进资源循环高效利用、保障农产品数量质量安全等内容。维护生态安全,是“三农”建设应有的内涵要求,它意味着“三农”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不能以过度占用农业资源以及破坏植被、污染侵蚀水源、土壤、大气等为代价,必须突出农业的生态环境维护功能。要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提高土壤肥力和耕地产出能力,确保粮食安全;要保护水资源,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要保护森林,开展森林资源监测;要保护其他的农业资源,包括大气、湿地、动植物物种等。
三、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几点建议、从目前情况看,转变我市农业发展方式仍需坚定实施人才强农、科教兴农、产业富农战略,着力做好打基础、管长远、促发展的工作。为此,特提以下几点建议:
(一)按现代农业新内涵要求构建有我市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是最新发展阶段的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其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手段是集约化,模式是产业化。现代农业是个动态概念,是农业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功能和定位亦在不断丰富之中。几千年形成的农业是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到现在发展为“大农业”。所谓“大农业”,就不仅是种植、养殖,还包括产前产后。如产前的农药、化肥、种子等的生产,产后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实际上贯穿了一二三产业。二产,如农产品加工、农机制造等;三产,如“农家乐”、“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农产品物流业等。讲农业只是一产业,已不符合发展了的现实情况。尽管官方统计口径没有调整,仍按传统方法计量农业,但这种依靠市场机制配置的商品农业,与几千年自给自足的农业和前些年计划经济的农业,确实有着根本的区别。要根据发展变化了的情况和资源特点,构建有永州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也就是“板块基地+板块经济+产业化经营”或“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服务业”有机组合而成的一体化高效产业链。
(二)让农业发展建立在牢固服务基础之上。按自然规律、社会经济规律和农业发展规律要求抓农业发展,求农业进步,把为“三农”发展服务的“三大体系”打牢固。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精心谋划全市县乡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三大公共服务机构建设,一个一个地部署落实,一个一个的拿下,使功能健全的“三大体系”网络有效服务覆盖到每一个乡村、农户、农产品市场及其加工企业。
(三)形成科学的农业管理体制。扎实推进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党委、政府只设置一个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行使“三农”工作综合协调和行政管理职能,避免政出多门,降低行政成本。
(四)设立农业科技突出贡献奖。借鉴发达地区的做法,设立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奖,每年奖励一次,重点奖励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及产业化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农业研究人员和农民科技专家。对贡献特别重大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给予突出贡献奖,由市委、市政府颁发重奖。
10.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 篇十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没有农民素质的提高,没有农民主体的现代化、知识化,就无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只有培养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新型农民,才能使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只有培育出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才能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新农村建设才有持续推进的力量源泉。随着农业科技进步发展,农民科技素质现状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农民科技素质薄弱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一、当前沈阳地区农民科技素质的现状
1、科技知识贫乏,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和政策了解比较少。目前农民的科技知识结构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无论是对于自然科学的基础性知识,还是对于农业生产的新技术及新发展情况,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表示不了解或不理解。我国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和推行《星火计划》是提高农业生产力和促进农村工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但是由于宣传不够深入,贯彻不够扎实,因而对广大农村劳动者的影响是有限的。由此可见,农民对现代科技知识了解的程度不够,而且对国家关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也不是很熟悉。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他们看问题的视野,不能及时根据现实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面对市场的变化也不能很快地做出反应,以致延误了调整产业结构依靠科技致富的时机。
2、了解科技知识的信息渠道比较单一。当前农民了解科技知识的渠道还是仅仅限于现有的条件,而且视野也不是很开阔,缺少积极学习农业科技知识的热情和能动性。目前报纸和影视是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他们较关注自己的生存生活环境(政治生活方面的),关心与自身密切相关的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对于科学技术知识的关注则相对较弱。由于缺乏对科学技术知识方面的兴趣,阅读科技书籍和科技期刊很少,对科技类广播和电视节目收听或收看的兴趣不高,使得农民对现代科技发展的新理论新情况了解甚少,从而影响了他们科技素质的提高。
3、科技兴趣不浓,参与科技行动的倾向不强。科学兴趣是科学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科学态度即对科技活动的行为倾向。农民对科学技术的兴趣不仅影响了其对科学技术的态度,也影响了他们参与科技活动的程度。虽然多数农民能够意识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性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广泛影响,树立了科学种田这一科学理念。但对于现代科技发展的情况并不怎么关心,参与科技活动的兴趣也不高。农民对于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所发挥的巨大的推动作用已经形成了共识,但是令人感到担忧的是这只是农民的一种比较模糊的感性认识,并没有对他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农业生产
中自觉地学习和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的能动性产生很大影响。有相当多数的农民是抱着观望和消极的态度来参与农业生产科技活动的。
4、农民科学的经济管理意识有所增强,但是还是比较薄弱。科技管理意识是科技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意识是指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个体对其所拥有的各种有形的资源和无形的资源进行处理和安排时所产生的自觉的心理活动。科学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资源的效能。农民在日常生活和生产管理方面虽然认识到了民主管理和科学决策的重要性,但是大多数人仍然会遵照传统的家庭管理模式。
5、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的程度较低。掌握运用科学技术的程度是反映农民科技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沈阳地区农村劳动者普遍缺乏掌握和运用专门农业技术及操作方面的能力,尤其是亟需掌握经营管理技术。他们在农业生产中依然在很大程度上靠传统经验老办法,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沈阳农业的发展。利用科学的知识将农村这种传统的技术更新和推广是及其重要的。
二、提高沈阳地区农民科技素质,加快农业新技术推广的建议
根据沈阳地区农民科技素质现状可以看出,沈阳地区农民科技素质整体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目前乃至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仍然是加强沈阳地区农业新技术推广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务。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途径应立足于沈阳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加强政府行为,抓住重点,增加投入,提高效益。建议采取以下几个方面措施:
(一)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提高沈阳地区农民文化教育及农业技术培训的投资力度
加强沈阳地区各级政府对农民文化教育、农业技术培训经费的持续投入力度,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其中政府的投资应重点考虑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农民的文化教育、农业技术培训资金需求,进一步提高这些地区的教育、培训质量。建议沈阳市政府创立“沈阳地区农民教育培训基金会”,将农民的文化教育和农业技术培训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来抓,市政府每年按农业人口从财政税收中提取一定经费,用于当年农民的教育培训经费,同时应采取激励措施,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农民的教育与培训,多方筹措资金,建立多元化的农民教育培训投入机制。如:鼓励沈阳地区农业企业创建培训基金,用人单位可以采取委托招工、委托培养、车间培训等方式,提前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以便优中选优,找到合适的人员;农民也可以提前得到培训,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自己的去留,避免双方在用工上的矛盾和培训风险;通过社会募捐建立培训基金,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规则,吸引沈阳地区企业、学术团体等民间资金投资本地区的农民职业教育,并逐渐使职业教育成为产业,提高资金投入回报率。
(二)加强沈阳地区农民科技素质教育的宣传工作力度,将纠正“学习惰性”与“强化教育”相结合针对沈阳地区农村留守农民思想保守,不愿意接受农业新技术的现实问题,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实现农民思想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变得十分重要。一方面通过教育宣传,可以使农民克服小农思想的狭隘性、保守性、封闭性,学习掌握现代市场科学意识,增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掌
握市场经济规律和法则,提高农民心理承受能力和规避风险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理论宣传、政策引导,典型示范等途径,可以激发农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和劳动技能的热情,增强农民科技兴农,科技致富的观念和意识,提高农民学习运用科技文化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改变传统的督促学习变为农民自主学习。
沈阳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教育应建立起约束机制,制定激励农村成人积极参加学习的导向政策,关键是落到实处,发展到一定阶段要通过立法推行实施才能真正提高农民素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农业技术推广教育宣传工作的深入开展是促进沈阳地区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只要我们重视、关心、支持,使之制度化、规范化,持之以恒,农业技术推广教育就会在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三)建立适合沈阳地区农民的终身教育学习体系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关键在于加强农民本身及其子女的知识教育,应该努力形成社会化学习网络,积极构建由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组成的较为完整的、开放的、高质量的农民终身教育体系,为沈阳地区农民提供能够负担得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场所。针对沈阳地区农民科学文化程度现状,建立适合本地区农民的终身教育体系,可以包括四个方面:
1.继续加强沈阳地区农村基础教育
随着我市经济的发展和时机的成熟,在高质量、高标准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存在进一步提高沈阳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年限的可能性,可以通过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合理分流,全面普及高中教育。加强实用技能和社会实践教育,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打破目前应试教育与市场需要脱节的现状,提高沈阳地区农村后续人力资源的素质
2.全面提升沈阳地区农村职业教育
通过整合,提高沈阳地区现有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等职业教育资源,加强对失学青少年的教育,针对沈阳地区农村青少年的知识层次,以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农民为目的,把文化教育与生产技能、信息服务融为一体,将文化知识、思想道德、科技培训结合起来,提高沈阳地区农村青少年的整体素质,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开展符合沈阳地区农业现状的特色技能教育;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力度等途径,尽快建立起沈阳地区合理的农村职业教育结构,努力提高职业教育水平,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3.积极发展沈阳地区农业类、师范类高等教育
按照统一布局、集中建设、形成特色的思路,优化整合沈阳地区现有高校,积极创造条件,筹建大学城、大学科技园区。同时积极发展电视大学、民办大学等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通过逐渐放开沈阳农业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令其变成社会资源,使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技术特长的农民均可以免费到大学来学习,从而实现农业高等科技文化知识的普及与推广。
4.大力推进沈阳地区农村成人继续教育
通过积极开展各项政策、法律、文化、科技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成人教育体系,让沈阳地区每个农民都有相应的机会学习科技文化知识,从而改变农民落后的思想、陈旧的观念,增强其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
(四)建立适应沈阳地区农民的实用科学技术培训体系
目前沈阳地区现有的培训技术内容相对分散,农民只能掌握零星技术,不利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农民致富。因此建议针对沈阳地区的实际情况,根据培养新型农民的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将农民培训工作从源头抓起,实现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农村实用科学技术培训间的有效衔接,形成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区域、不同需求的农民多样化培训内容,切实提高本地区的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针对不同对象特点,开展农民实用科学技术培训
(1)针对落榜考生进行技术与技能培训。政府每年拿出资金,对本地落榜初、高中农村毕业生进行为期1年的集中技术与技能培训,使他们至少掌握一项实用技术或技能,增强他们步入社会的自信心、生存和就业能力,彻底打消原有农民认为的“升学无望后,学习即无用”的传统观念。
(2)针对村级干部进行农业新技术的科普培训。发展农业生产,不仅要靠传统经验和努力工作,还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利用高新农业技术提高劳动产出率,利用现代市场经济观念来组织和管理。因此,村干部必须提前一个阶段,掌握相应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技能,才能领导村民致富、奔小康。
(3)针对农村科技人员和后备技术力量进行先进科学知识培训。只有能够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才能在推动本地农业新技术推广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4)针对农村各种专业户、示范户和生产技术能手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农村的专业户,科技示范户是农村新生产力的代表,他们拥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科技知识,对新生事物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并在农业生产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劳动生产率相对其他村民较高。同时,他们是农村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者、扩散者,是能够帮助农民运用新技术发展生产的二传手,在农民心中有较强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因此,抓住对这部分人群进行科普教育培训和农技推广,将会对提高本地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2.针对不同区域特点,开展农民实用科学技术培训
沈阳周围不同区域由于地理位置,人口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各有特色,存在一定差别。因此应根据不同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特点开展对应的科技培训。
(1)对于经济发展状况好,农民人均收入高的区域,如于洪、新城子、辽中、新民等地,传统的技术、技能培训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的生产需求,发展水产、畜牧、汽车驾驶、财务会计等技能的培训则更能适合当地农民需求。此外,由于这些技术难度大,效益高,因此这些地区的农民即使适当投资一部分学费,也是可以实现的。
(2)对于经济发展状况一般,农民人均收入中等的区域,如康平、法库等地,外出打工成为当地农民主要从事的产业类型和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农业生产以食用菌、蔬菜种植为主。鉴于这类地区的特点,建议对其开展主要从事行业的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打工农民的技术含金量、城镇工作竞争能力和生活适应能力。而对于依然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则应开展食用菌、蔬菜等经济效益相对较高的技术培训。只有通过一定的培训,才能提高劳动力综合的科技文化素质,实现劳动力的合理分流,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3)对于经济发展状况相对较低,农民人均收入不高的区域,如苏家屯、东陵等地,当地农民从事的产业主要以种植为主,因此建议对该地区重点实
施科学文化知识普及的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当地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并同时开展以果树等种植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和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果品质量,提高农民生产能力、市场营销和规避风险等能力。
(五)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实现沈阳地区农业科技人员与农民的零距离对接
1.区、县级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直接结对子,实现农业新技术与农民对接
具体而言,科技人员可以根据服务内容选择5-10户农民组成科技服务对子,签订科技服务意向书,科技人员直接把技术传授给农民,农民也可直接与科技人员交流,然后再通过结对子的农民将技术向其它农户传播。科技人员和农户可以通过电话、短信、E-mail等方式进行交流和沟通。该项工作也可以与燎原工程相结合,将科技人员与农村科技带头人结对子。同时将该项服务工作作为考核科技人员工作的重要内容,直接与待遇挂钩。
2.科研院所、大学等专家与农民直接结对子,对农民进行直接技术服务应鼓励沈阳农业大学学生实习期间与农民结对子,并通过下一级的学生将该项工作持续服务下去。实践证明,现场观摩、示范带动、跟踪指导对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效果显著,以参观、访问、交流、论坛、专家大讲堂、农家大院等形式推动农民与专家面对面交流使农民与技术直接见面,通过感性的、直观的认识、喜闻乐见的形式,影响农民学习新技能的兴趣,对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都非常有利。采取以上几种方法,可实现科技与农民的直接结合,可加快农业新技术的有效传播,快速提高沈阳地区农民的科技素质。
(六)大力加强沈阳地区农村图书网络建设,搭建农村网上科技知识传播平台
1.大力加强沈阳地区农村图书网络建设,建立健全网络化、阶梯状的县-乡一村科技图书管理系统,全面拓展科技文化知识的传播梁道,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创造条件。
2.采取上级政府支援一点、地方政府配套一点、社会捐助一点的方式建立沈阳地区农村科技书屋、文化大院,为农民提供一个获取科技、文化知识的场所。
3.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结合农民科技培训网,带头建起立沈阳地区农民网上科技书屋,配套相关上网设备。农民可以远程查询、浏览科技知识,获得多方面的技术。建议由科技部门统一协调省图书馆、万方数据库以及其它有农业科技资源的机构和部门,共同组建面向沈阳地区农民培训的科普和培训数据库,推动沈阳地区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
11.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 篇十一
目前,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农业工作的着力点已转移到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上来。在这个由自给农业向商品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时期,对农技推广工作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
经过对一些农村的调查,发现现阶段的农技推广工作与农业面向市场经济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相适应;一是注重技术推广而忽视市场指导和信息服务;二是注重常规技术而忽视产业技术;三是注重普遍指导而忽视区域经济的分类指导;四是注重技能培训而忽视素质培训。因而,农技推广工作较难解决农民的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如何形成产业增加收入等问题。诚然,农技推广工作也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如体系不健全、队伍不稳定、基础设施差、工作经费短缺等,但作为思考问题、改进工作、更应该研究主观原因,研究思路方法。适应农业发展新的历史阶段的需要,农技推广应加强以下几项工作。
一 加强市场指导,强化信息服务
在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形势下,农户增收的愿望十分强烈,但农民对市场经济表现出畏惧和盲从的心理,一方面,是"怕"字当头,对一些好的种植项目不敢尝试。缺乏对市场的开拓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表现出畏惧心理,大面积土地进行传统作物种植造成重茬严重,连年减产;另一方面是项目选择盲从,看人家种什么自己就种什么。如前两年种植月苋草,很多农民盲从,使生产发生亏损,对市场产生了畏惧。农民对市场的畏惧和盲从从根本上说是市场信息和反馈机制的不健全造成的,或者说农民无法得到市场信息。农业服务部门应承担起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的职责,把它纳入到农技推广的范畴。一是各级农业部门特别是县、乡两级,应以农经站为依托,配备专门人才组成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建立信息服务体系;二是从省到市(地)到县要增加投入,建立计算机网络,为农民提供种植、养殖等市场供求预测的信息服务和指导;三是在对农民培训农业技术的同时,向农民发布市场信息和讲解市场营销方面的基础知识,培养农民市场经济意识,引导农民种植。
二 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专业农技推广
产业化经营是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之一。各地实施农业产业化的支柱产业不尽相同,应该加强这些支柱产业的专业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这方面我们的农技推广工作显得力不从心。一方面,人才缺乏。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点一直都是粮油生产,而从事经济作物和特种种植的技术员很少。另一方面,经济作物的综合配套技术不完善,缺乏农业技术标准和生产规程。如生产"无公害"蔬菜、药材等就没有明确的农业技术标准和生产规程。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专业农技推广,一是要转变观念。农业产业化需要什么技术,我们就要研究、示范、和推广什么技术。当前要将主要从事粮油生产的技术推广转移到支柱产业的专业技术推广,拓宽农技推广工作的范围。二是培养人才。要鼓励广大农技推广人员投入到新的产业技术推广中去,通过试验示范,知识更新,逐步成为新产业的行家里手。三是加强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农业产业化的专业技术推广是一个综合配套的技术推广,包括耕作制度、品种的选择、栽培模式、配方施肥、植物保护等,需要对现有的应用研究成果进行中试、熟化和转化,促进技术集成和组合,形成农业技术标准和生产规程。将一套综合的、标准化的技术完整的推广给农民,使其实现分户经营,规模种植,形成一个产业。农技推广工作中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专业技术推广有无限广阔的领域。
三 加强农民带头人培养,积极发展专业技术协会
很多地方有较好的经济基础,但就是上不了项目或上了项目搞不成规模,这关键是缺乏农民带头人,缺乏示范带动作用。这就需要培养农民带头人,发展专业技术协会。
【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推荐阅读:
加快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07-20
加快西安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10-27
关于加快农业支柱产业发展的意见09-12
农业现代化加快步伐11-12
关于加快我省特色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10-14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06-30
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意见09-08
加快发展畜牧业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