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实施方案

2024-08-19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实施方案(精选8篇)

1.《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实施方案 篇一

(3)传授朗读的技巧

在学习朗读的起步阶段,注重朗读技巧的传授。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借助范读、跟读、听读等形式给予学生朗读技巧上的模仿,引导学生进行语气、语调、变调、停顿、重音、连续、换气等朗读技巧训练。打好朗读基本功,并让学生多练多读多积累,从而提高朗读能力,以达到《小学语文 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要求。

(4)给予朗读的权利和时间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教师范读的感染下自己朗读,给足学生朗读的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教师要大胆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琅琅的读书声飘荡在教室。

(5)追求评价的艺术

语文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不仅注意从语音、语调、感情等方面进行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因此,教师在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中,恰当的评价,能够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朗读水平进一步提高。

3.课外──筑“根本”

课外是课堂朗读指导的有效补充,更是朗读指导的最终目标所在。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所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不能仅仅只囿于教材。何况,我们的教学对象──小学生往往喜欢接受新的东西。教师为练习朗读,整天布置学生读课文n次,这样的朗读训练长此以往,只会令朗读变得机械化,。因此,我们不妨引领学生拓展朗读适合学生年龄的特点的课外美文。和我们课文配套的《同步阅读》《语文 新天地》等书籍,是练习朗读的最佳读书。

4.开展活动──推动朗读

开展各种朗诵比赛:如经典诗文诵读比赛、讲故事比赛等推动学生朗读热情,提高朗读水平。

八、课题研究的进度计划

1.实验准备阶段(.6──2009.9)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进一步调查分析当前小学生中高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现状。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参阅相关教学网络资源与教学报刊杂志,研究与课题相关的材料,制定研究方案与阶段研究实施计划。

2.实验操作阶段(2009.10──.10)根据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进行课内外的探索与实践,探求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使学生激起朗读兴趣,提高朗读能力,奠定“终身”阅读的基础。

3.提高发展阶段(2010.11──.4)在前阶段的基础上,整理研究思路,完善研究方案,撰写中期研究报告,阶段性研究论文,收集编辑优秀教案,论文,课件及学生个案案例等。

4.总结验证阶段(2011.5──2011.9)进行调查测试,收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形成课题报告,举办研究成果展览,邀请专家进行课题鉴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

九、课题的保障

1.硬件环境:我校具有完善的录音、多媒体器材,这为朗读能力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设施。

2.经费保障:课题研究的经费按照课题需要,均在校长统一安排下,保证需要,用到实处,能在课题经费上给予充分的保证。

总之,对这项课题,学校将在时间、经费、激励机制、组织等多方面予以保障,在市区两级教研室的指导下,确保课题能出成果,出好果,争取圆满结题。

十、课题预期成果

1.课题资料包:

⑴教师论文集。

⑵教师反思录。

⑶研究学生个案案例集(成长记录袋)。

⑷学生朗读作品集。

⑸学生课外朗读推荐书目。

⑹课题研究的音像资料。

2.学生的语感明显提升,喜欢朗读,乐于展示。

3.进行多样的现场朗读能力展示(如演讲、故事会、诵读等)。

4.结合课堂内外,激起朗读兴趣,提高朗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充分发挥语文 功能。

5.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全面提升语言素养,为终身阅读奠定基础。

十一、课题组成员及职责

课题负责人:马志杰(全面负责课题实施)

课题组成员:董军(课题的日常管理和组织实施)

张珍苗瑞赵丽张震宇

(课题的阶段总结、资料收集整理和电教设备技术保障。)

周艳祁爱梅尹成芳李春霞高呈程

贾春芳李明茹万平冀文东

陈红王霞马巧云李春梅

(课题实验教师,具体开展实验。)

专家指导:吴秀玲(市教研中心语文 教研员)

乔梅(区教研室语文 教研员)

2.《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实施方案 篇二

关键词:基本功,朗读,积极参与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引领下,学生更加注重去默读,往往忽略了大声诵读这个环节。大声地诵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力,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欣赏和想象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事业,陶冶学生的性情。传统的讲解是一成不变的,而朗读是活的,你可以读出自己的心声,也可以读出作者的心声,让作者的创作意图在你的朗读中高效发挥出它本来的味道。

对于小学生而言,能够热爱读书并能够读懂书,才是学生获得的真正财富。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高效便捷地进行作品朗读呢?下面笔者就谈下一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真正地融入到朗读文学作品的浓厚氛围中。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笔者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

第一,让学生真正意识到朗读的重要性。教学大纲要求从教者必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朗读能力的逐步提高,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日常的阅读中,老师要恰当地运用朗读技能,正确地帮助学生去解读文章的内容,让语言的魅力充分在学生的面前彰显。朗读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更是一种语言的魅力,让无声的魅力在语言的变化声中通过朗读充分显现。这样不仅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让学生增加自己的记忆力,帮助学生大量识记词汇和句子。

第二,教师可以用自己声情并茂的精彩朗读来打动学生,吸引学生,唤起学生的朗读欲望。作为一名教者,我们应该设身处地地思考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在朗读的时候,教者务必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还原作者的真实写作目的。想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要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并且要与作者心灵相通。一场完美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无限遐想,甚至让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教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唤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一些低年级的学生朗读能力相对较差,领悟能力较低,但是模仿能力强。教师可以结合这一特点,在教学环节里安排学生观看经典朗读视频或者录音,听完后,教师要着重讲解语音,把重音、停顿等给学生明确到位,然后再作好示范,最后让学生互相练习,从而达到朗读效果的最优化。

第三,教师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激励语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对于成功的喜悦是比较兴奋的,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拥有巨大的情绪力量,能够从客观上更好地学习。没有学生不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尤其是年级较低的学生,对于他们来说,老师的表扬就是一种鞭策。比如说一名学生在读《哪座房子最漂亮》的最后一句,不但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还读出了赞美新房的喜悦、自豪的心情,老师说:“你读得,老师也比不上你!谁也能像他那样读?”没等教师把话讲完,学生已经朗读起来。

二、打好朗读的基本功

朗读要规范正确。正确的朗读指的是用标准的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别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颠倒、不唱读,要准确读出轻声和儿化韵。现在很多学生咬字含糊不清,教师要给学生打下一个坚实的底子,打下什么底学生就是什么底。教师不但要发展语言的魅力,更要让学生打好基础。

学生在朗读正确的基础上,要充分做到朗读流利。所谓的流利,指的是要求学生在朗读的过程当中不断句,不读残句,不重复读。一些学生因为对文字的陌生感,经常一个词一个词地读,这是朗读的一大弊端。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环节中,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兴趣,让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这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焦点。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职能,让学生在朗读上达到最佳。纵观小学语文的教学课文,我们不难发现,每一节课的作业要求中有标记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阶段,朗读对于学生来说有多么重要。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你用心把书读好时,你就会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朗读需要用眼观看,用嘴发音,用耳朵倾听,用心铭记,这是一种接受的过程,它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对学生的语言形成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朗读训练至关重要

朗读,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思维导向,在巩固字词方面,也能够达到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作用。朗读的主要目的就是训练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为了达到这个教学目的,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教学形式,笔者总结为如下。

学生要领会课文的内容,正确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运用自己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读。当学生领会了文章内容的时候,在朗读的时候就会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例如《春天来了》这篇课文,在朗读训练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索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本文是向同学们表达一种扑面而来的春天气息,让学生也充分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仿佛自己也能够置身于春天的怀抱当中。教者要把作者所想表达的喜悦之情传达给学生,通过朗读让学生深切感受文章的魅力。在朗读的时候,学生的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情感世界得到激发,文章的感情就有所依托。这样朗读起来,学生就能够做到声情并茂,更好地理解课文。

在范读课文之后,学生会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特别是年级较低的学生,这种情感更为强烈。这时候,教者应该在朗读之前,对学生作出具体的要求。例如:声音洪亮、表情自然、姿势等等,这样不仅能够形成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要要求学生揣摩朗读技巧,像老师一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真正触及课文的灵魂。尤其是一些特殊语句,教师要注意知道学生依靠语感的模糊识别功能,在朗读的时候适当把握文章的内容。

为了让学生在朗读上达到一定的效果,教师要针对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并且要进行简要评析。虽然是简要评析,但却不能泛泛而谈,语气要温和,不要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要保持课堂氛围和谐,既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以适当把时间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对错误的地方教师要及时更正。

3.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篇三

一、打好朗读基本功

首先,朗读要突出一个“准”字。

所谓“准”,即要求学生要读准字音,不任意添字、漏字,不可拖长字的尾韵。要真正做到“准”,一定的齐读是必要的,但更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朗读和反复训练,力争做到“字字咬真、字字咬准”。

其次,抓语调、重音、停顿、语气等方面的训练。

①语调。要让学生注意掌握朗读时句子语音的高低轻重,朗读时应如何处理。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故事发生在100多年前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于生长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孩子来说,是陌生而难以想象的,但是他们都知道寒冷和饥饿的感觉。老师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设想自己就是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又冷又饿地缩在房子的墙角。让学生认识到在资本主义国家,穷人过着怎样悲惨的生活,从而满怀同情地朗读,感受小女孩的不幸,然后再指导学生用轻缓、低沉、伤感的语气朗读课文开头环境描写的部分。出现幻象的句段时则应用充满希望、欣喜的语气来朗读;而当幻想破灭,回到现实时,朗读时语气应是失望、低沉、伤感的。

②重音。老师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重音,怎样读好重音,能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找出重音部分,并懂得处理重音。有的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就要读得大声、快而激昂。其实不然,重音的处理既要注重声音形式,又要注重内心体验;既要注重文字表层的技巧,又要注重语言环境中的内涵。有时重音反而要轻读,表达的效果会更强烈。如《再见了,亲人》一课中小金花跺着脚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读这句话时往往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其实,小金花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力,声声有情,则更富感染力。

③停顿。停顿体现为一种声音的间歇,但这只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实质是分中有连,断中有续,是文章思想更为活跃的时刻。停顿得长可造成“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停顿得短,可造成“银瓶乍破水浆进”的境界;戛然而止,可使举座皆惊,产生惊堂木一拍之妙。如《飞夺泸定桥》一文中有一段话:“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在这段话中,“千钧一发”要停一停,反映出紧张的场面。“时刻”后面稍加停顿,以产生悬念的效果。“同志们”三个字要紧而相连,坚决有力,以显示必胜的信心。在“业”和“为”、“利”和“冲”之间,虽有标点,但因为紧连而缩短了停顿的时间。这样就能营造出一种勇往直前的气势和较好的动作感,比起一步一停效果要好得多。“英雄们”和“听”、“激烈的”和“搏斗”之间要适当停顿,使有声语言紧张而不仓促,动作感强而有层次。“召”和“更”、“身”和“都”、“火”和“冲”、“去”和“和”之间也要紧连。

④语气。要让学生懂得陈述、祈使、感叹、疑问等句式朗读时所表达的各种语气和感情,并教会他们怎样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朗读来体现。如《穷人》一丈,作者用朴实的语言,恰如其分地展示出渔夫和妻子桑娜同情、关心穷人的美好心灵,文中多处运用叹词,使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真实、感人。老师要指导学生读好这些用了叹词的句子。如“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这句话真切自然地流露出桑娜对西蒙的同情,应读出关心、同情的语气。“嗯,你看怎么办……”这句表明渔夫在和桑娜商量,征求她的意见,应读出思考、征求的语气。

二、范读领路,摹仿入境

老师精彩的范读能打动学生的心,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教育家叶圣陶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好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唤起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朗读欲望。小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不够强,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们还很难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存在一定难度。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因为范读能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调,减少朗读训练的盲目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再者,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有些学生的摹仿一点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通过摹仿,有了一定的积累,朗读能力将会逐步提高。当然,老师范读时要全身心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备受感染。针对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差,领悟能力低,但模仿能力强这一特点,在朗读教学时,先让学生听录音,把语音读准,把重音、停顿读好,然后再做好范读,让学生把重点句子读好。如在教学《我坐上了飞船》一课中的第2自然段时,老师指导学生看课件后,范读:“啊!我看见了中国,有长江,有黄河,还有万里长城。”读出作者在太空中看到中国时喜悦、激动的心情。然后,学生看着课件画面,模仿老师朗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课前可做适当布置,营造文中的气氛,老师先进行精彩的范读,拉近学生与总理的距离,使学生仿佛进入了当时的情境,这时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二是讲中范读,适合于范读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如《咏华山》一文中老头的话:“好诗!好诗!”这句话是老人听了寇准咏华山的诗后发自肺腑的赞叹,一开始学生把握不准,我的范读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得精彩而有韵味,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三是讲后范读。讲后范读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品味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可选择那些写景状物的优美文章,如《夕阳真美》一文,范读时可让学生把眼睛闭起来,静静地感受,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达到一种境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

三、运用激励语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朗读不光要教给学生朗读技巧和方法,还要培养他们的朗读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课堂上的朗读训练方式很多,老师要针对不同的课文进行不同形式的朗读。如教学《雷雨》一课时,学生在初步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选放一段适合的音乐,让学生边读边想象雨前、雨中、雨后的美丽景象,然后根据音乐的旋律,让学生在时而凝重、时而清新的音乐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兴趣盎然且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老师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创造。经过前两个阶段的训练与指导,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这时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激活他们参与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朗读中进一步掌握朗读的技巧。主要的方法有:自读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通过评价的方式唤醒学生的灵感,激励创造,关键时候还要老师“扶”一把,注意扶要扶得精巧,要扶在学生的疑处、难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最后实现不是读会而是会读的目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如果老师能在学生的朗读上进行有效的激励,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朗读效果。

《黄继光》一文描写了战斗英雄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的壮烈场面,全文弥漫了烈士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学生都很喜欢读,都想表现自己,但刚开始读时学生把握不准节奏,不能充分表现出课文反映的那种热血沸腾、激动不已的心情,于是我挑选了两个同学进行比读。一个是读得较好的学生,一个是读得一般的学生。经过他俩一读,让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学生发言踊跃,各抒己见,“黄继光请战时充满信心和力量,他的话应该读得坚定有力。”“‘前进,前进!还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一句反映了黄继光在伤重的情况下行进的艰难,应该读得稍慢。”“‘轰一声炮响,声音来得突然应该读得快一点,响一点……”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朗读中出现的“拖腔拖调”现象渐渐少了,学生开始注意调整朗读的速度,把握恰当的音量,语感自然也得到了培养。

当然,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和不断总结,找出适合学生朗读的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和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4.《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实施方案 篇四

黔江区黄溪中心小学校 教师:姚淑琴 指导教师:何李现在的班级是我在四年级上学期接过来的。由于种种原因,这个班的朗读情况非常糟糕:照字读音的顿读、破句读、小和尚念经式的唱读、“的”字读得又长又重„„总之要有多难听就有多难听,更糟糕地是他们心里根本没有正确的朗读标准,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读得有多难听,甚至在我声情并茂地范读时,还会有学生笑出声来。这一班的朗读从技巧到习惯都是不合格的。也许有人认为,朗读不用考试,不影响成绩,朗读的好坏无所谓。而我一直认为有感情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阅读水平、写作水平。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要的地位。现在的语文教材,有一半多的课文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要注意正确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可见有感情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历来重视有感情地朗读,从一年级,学生刚刚开始接触语言文字的时候,就应该进行这些方面的指导。一年级可塑性强,容易树立习惯,但是现在的班级已经是四年级了,习惯定型,方法定型,一切都成型了,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纠正他们?他们还有提高的可能性吗?我查阅了一些资料,结合本班的一些情况,做了以下的一些尝试。

一、强化训练,直至习惯成自然。

每天朝读前二十分钟成了朗读课,从开学开始坚持不懈,先是长长的短语,特别是学生读不好的带“的”字短语,如:红红的太阳、白发苍苍的爷爷等,再到长句子,然后到段落,最后到文章。一个星期一个要求,从发音技巧到轻重快慢,一步步地落实。特别长的句子帮他们划出节奏,特别难的段落先欣赏,再范读。方式灵活多变,同桌互读、自己试读。读的内容可以来自于课本,也可以来自于课外,好的、优美的、适合朗读的都摘下来,人手一本,每天早晨集体学习五分钟,自己练十五分钟,直至习惯成自然,心中树立“朗读”的概念,改变以往“金口难口”的现象。

二、举办朗读比赛,提高兴趣。

定期举办诗歌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比赛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先扶着走,从主持人语言到每一位学生的朗诵材料都亲自过问,亲自指导,然后让学生回家对着镜子练,再举办像模像样的小型比赛,评出ABC等级,奖励好的,鼓励差的,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培养朗读的兴趣,提高朗读水平;二来由于是全班人人参与的,有利于自己对每个学生的朗读缺陷心中有数,在以后的指导中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三.古诗词鉴赏,以熏陶情操。

如果纯粹从技巧指导,缺少内在,还是无法真正读出水平的,这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心灵、情感的熏陶,再也没有比古诗词更美、更适合进行情感熏陶的文章了。在那一首首优美的古诗词中,学生的心灵、情感都会变得柔和,情操都会变得高尚,在那样的氛围中,适当的朗读指导会起事半功倍作用。一首白居易的《忆江南》,寥寥数字,但意境、情感美感都妙不可言。我拿来给学生朗读,在初步理解意思,掌握基本的快慢轻重节奏后,学生读得还是不够味,无法达到“声断意连、一唱三叹”的效果,于是我就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听我用低缓的声音慢慢道来:我又想起了江南,江南啊,我魂牵梦绕的江南,迷蒙中,悠扬的笛声,顺着江水飘过来,飘过去,浸在这笛声里,看轻歌曼舞。如水的夜色,幽幽的清香,我想起了在灵隐寺寻桂子的悠闲,也想起了在钱塘江看潮的热烈,那澎湃的潮水,一波一波,一浪一浪,怒吼着,低吟着„„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江南重游呢。“一切都那么美,我有轻有重、有快有慢、充满感情地低吟着,学生沉默着,我们都沉浸在意境中无法自拔,他们虽然闭着眼睛,但他们的心多多少少看到了一些美丽的东西。在大量的感情酝酿后,学生一股作气,终于吟出了我满意的《忆江南》——“声情并茂、一唱三叹”。例子举多了,便熟能生巧,之后他们举一反三,古诗词都读得十分美。

5.《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实施方案 篇五

摘要:朗读能力是语言技能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发挥朗读功能;创设朗读环境;培养朗读技巧;组织学生朗读几个方面论述如何培养和提高农村学生的朗读能力。

关键词:朗读;记忆;策略;方法;能力

一、引言

《英语课程标准》已实施好几年,笔者通过对本校524名初中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他们的英语朗读情况如下:七、八年级段各四分之三的学生不能独立按国际音标注音读出生词;仍有三分之二的九年级学生还不能按音标注音拼读生词。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读英语时声音很低,口齿不清,语句破碎,断断续续。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包括以下三点:其一,学生的语音基础薄弱,不会认读音标,不能根据拼读的规则读出简单的单词,所以难以开口。其二,学习心理障碍。如,有些初中生性格内向,羞于大声开口朗读;有些缺乏信心,怀疑自己的发音不准,怕招致别人的笑话。其三,对语音教学的重视不够。由于现在中考没有专项的语音知识考察题,而且初中阶段的考试还未进行口语能力的测试,教师和学生都侧重笔试考试训练,往往忽视对朗读能力的培养。加之,多年来,我们中学生的英语是公认的“哑巴”式英语。近年来,高考、中考试题已加入了听力测试,学校与学生对听力加大了投入,听力方面逐步有了一些好转。但是,“说英语”方面还是没有引起学生和教师的重视。想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必须进行大量说的练习,说的练习需要的是外部环境,而农村学生更缺的就是语言环境。因此,学生学习英语,“说”的环境要自己创造,在课堂上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和教师讲跟同学说,除此之外,最妙的补足措施就是朗读。

然而,英语教学要充分重视朗读,要唤起学生对朗读的“愉悦”,以教学带朗读,以朗读促效果,最终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朗读的功能

1.朗读是记忆的基础

朗读的过程要经过:准确地识读单词——再通过视觉神经传到大脑神经中枢——大脑神经中枢指挥发音系统准确地发出语音。在连贯的、系统的、成篇的、不间断地识记——朗读中,视觉准确捕捉单词的能力,视觉神经准确、迅速的传导能力,人脑神经系统对发音系统的指挥调控能力等,均能得到扎扎实实的培养和提高。朗读还可以巩固已学知识,因为课文是由词、短语、句子等组成,涉及语音、语法、词汇等,要想较好地朗读一篇短文,必须对它所涉及的各种语言知识有理解,反过来,反复朗读课文能帮助学生掌握所学语言。如It’s?time?to?get?to?school.?I?want?to?get?to?school?early?today,若这个句子读熟了,学生就会记住句型It’s?time?to?do?sth(该是做某事的时候了)和动词want?to?do?sth(想做某事)的用法而不用机械地去记。

2.朗读能内化情感

不管朗读什么篇、段,都要全身心地投入,要在认真领会、准确把握教材的精神实质后,诉诸于声,那么声音发出时负载的思想内容、情感符号,会比文本自身原生态的意、志、情更为丰富。因为朗读能使课文语言内化而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在说写时,自然而然地“出口成章”,“下笔有神”。

3.朗读能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学英语只有开始时就注意语音、语调,大胆效仿,及时纠正口型和舌位,才能讲出标准的英语。英美人比较幽默,语言中常常会出现很多逻辑上的缺层、跳层和并层。比如:杰克在乘坐汤姆疯狂的开着的小车说道:“Be?careful!?Don’t?drive?so?fast.?My?mother?loves?me!”意为“当心!别开这么快,我还不想死”,多么含蓄、优美的语言!通过朗读、记忆,学生在遇到类似的情境时,自然会说出:“Come?on?,?My?mother?waits?for?me?!”意为“快点!我要急着回家呢!”

4.朗读能培养语感

良好的语言习惯,指语言运用纯熟而自然结合度几乎近于本能。这是一种直感,在极短的时间内,对语言有所领悟,有所辨别——对好的语言,善于吸收;对不好的,则善于辨别而摒弃之。英语教学的真谛不在于让学生明白,更在于引导学生去运用。比如:“你不会找不到的”说成“You?can’t?miss?it.”而不说“You?are?thought?to?find?it.”通过朗读这些简单而流畅的语言,让学生感觉到美的语言不须刻意雕塑,得体、流畅、上口便是“雅”,从而鼓励学生创雅。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的“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一样。

三、朗读的策略与方法

1.创设环境,培养兴趣

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应拓宽英语学习渠道,激励学生好学的积极性,提供学习的机会,我们应该以教材为语言典范,以生活为“大教材”,为学生创设语言环境,培养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学生克服原始心态。突破自身心理围墙,注意自我改造语言环境,使他们能够敢于开口,不怕嘲笑,不怕丢脸,树立为了说好一句地道的英语而磨破嘴皮的决心。

(2)树立“大教材观”。即以教材为依据,把日常生活当作语言大教材,让学生回到实际的生活情景中去模仿、体验、感知句型对话,使具体的语言环境推动语言感觉的形成。

(3)让学生在群体语言环境中增强记忆效果。很多时候,词汇和句型的输入光靠个人去死记硬背是艰难而短暂的,相反,在生活情景中偶然碰到的东西却令人记忆犹新、终生难忘。

(4)在学生中开展朗读活动,尤其不可轻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这是形成语感的基础。最好采取“限时法”实现目标,要求他们做到最快速、最大声、最清晰。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克服很多有碍朗读的不良习惯,增强他们对语言的感受性。

2.培养技巧,授之以渔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对我们进行朗读指导教学很有借鉴意义。我们除了启发学生懂得朗读技巧的具体内容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启发学生学习掌握朗读的技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过程中朗读技巧训练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强调汉英语音、节奏之差异。大多数学生开始学英语时,已基本上掌握了汉语口语,形成了一套牢固的汉语语音、语调习惯。这影响了英语交际的成功进行。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字的每个音节都有特定的声调,而且声调起着区别和改变词义的重要作用。然而英语是语调语言,没有固定的词调。词中音节声调高低没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它们要服从全句的语调。例如,kite这个词,随便你念成平调、升调、升降调、降升调或降调,它的意思不会改变,依旧是“风筝”,不会变成别的东西。

节奏指语句中各音节的轻重、长短和快慢之间的关系,包括重音、时间和连续。英语讲究轻重音节的搭配。例如,“I’m′sorry?I’m′?late.”而汉语则讲究各种字调的搭配。英语多音节词或语句,总是以重音为骨干,以轻音为陪衬,而重音与轻音又是交替出现的。如果一句话中出现了几个重音,那么各个重音之间的时间间隔要大致保持相等。为了保持这种时间间隔的相等,说话或朗读时,就得采用各种方法来调整。首先,要注意各个音节之间的轻音节数目。轻音节少就可以念得慢点,轻音节多就必须念得快些。如:It’s′?half?past′one.?It’s?a′?quarter?e′leven.?

第一句话有4个音节,第二句话有8个音节。但因为这两句话都各有两个重音,按照英语的发音规则,说这两句话所占用的时间是基本上相等的,每句话各占两拍。学生对英语语音这一重要特点较难掌握。他们受汉语语言节奏的影响,读英语时,每个音节发音长短一致,每个词都清清楚楚地念出来。因而,朗读和说话都不大像英语,有时甚至会认为这种说话方式非常生硬、没有礼貌。其次,要注意连读。连读是指在一个意群中,前一个词以辅音结尾,后一个词以元音开头,讲话时,讲话人会从一个词滑向另一个词。最后,要注意汉英重读的差异。例如:他们会把“I’m?a′student.”?读成“I’am′a′student.”为了使学生将英语尽量说得具有洋味,不再说母音浓重的Chinglish,教师应当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调习惯和英语语言的节奏感。

其次,讲究领读技巧。领读是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奠基石。如果只是机械地领读,教师劳累,学生疲倦,收效甚微,而且整个课堂也没有活力。教师在领读句子时要讲究领读方法。领读对话时,教师最好整句领读,体现出句子的整体感,让学生在静听的基础上模仿跟读。领读时,如果遇到长句或难读的句子,教师可按意群领读,并注意语调的转折。领读课文时,最好采用学生看书跟读和不看书跟读交替的方式进行。领读一般先慢后快,让学生在准确的基础上,再达到熟练、地道地跟读。

①领读短句时,开始几遍可以放慢速度,待学生初步熟悉后,可突然加速,增加学生跟读难度,用不同的语调同读一句子,表示不同的情感和语气,如升调、降调,使整个课堂气氛充满生机与活力。

②领读长句时,化整为零,集零为整。将一个长句分为若干个意群,该停顿的地方停顿,待各意群读熟了以后再读整个句子。

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兴趣,是学好英语的关键,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兴趣,引发乐趣,肯磨嘴皮,肯下功夫,并能说出流利的“英文”,喜欢说“洋话”。

最后,朗读与口腔肌肉训练。教师在给初学者上语音课时,都要给他们剖析每一个语音的口腔部位,并告诉他们,如果口腔部位做准确了,所发出的语音就是准确的。那么,掌握了准确的发音要领,就形成语感了吗?不,语感并非体现在单个的发音要领上,它是语音、语调、节奏和语言能力的综合体现。有人早就总结出,学英语要“用嘴努力”,“从嘴突破”。如果强化训练舌部肌肉,坚持以快速、高声、清晰的方式来多读多说,久而久之,口腔就会自然适应一系列英语语音语调,从而产生出语感效应。

3.组织朗读,提高能力

语言运用是一种技能,从某种意义上说,技能是一种本领体现,而任何技能是通过反复的实践养成的,所以,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开展多样的朗读活动,是提高他们朗读水平的最有效的途径。

(1)听范读或录音。通过听教师的示范朗读(备课要备磁带——模仿朗读)或学生的录音,学生可以了解文章内容和朗读特点,感知内容在语音、语调、感情、表达等方面的特色,把握正确朗读的方法和要点,为朗读的实践练习做准备。

(2)学生朗读。在确保不打击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帮助学生纠正语音或语调,确保每位学生都能顺畅、自然、正确地读好每一个句子。有时可利用学生好胜心理强的特点,组织大声朗读比赛,鼓励学生大声、大胆、大方朗读。比赛方式很多:男生与女生比、分组比、单个比,为了鼓励和肯定,教师为英语朗读或领读出色的同学发奖品;也可以采用朗诵比赛、角色扮演小品等形式来增强英语朗读的兴趣;学生录音,学生评分,或课前2~3分钟演讲等等。只要这样持久坚持,英语朗读必定会带动学生们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必定会提高他们英语学习的成绩,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英语教学。

总之,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发展口语,培养语感,熟悉英语规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领悟文章精妙之处,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朗读是英语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应该正确朗读,反复操练,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强化记忆,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章兼中.外语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

6.《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实施方案 篇六

《提高初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研究》实施方案

山阳县高坝一中 叶祖芳 编号: sjky20134266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我校是山区农村初级中学,临近毕业时,能够写好写完整一篇英语作文的占不到15%的比例,能够表达基本通顺,学会写一些简单的日记、书信、通知之类短文的占20%,大部分学生还不能够写出一篇比较完整的短文。分析其主要的原因是

1、学生英语基础还很薄弱;

2、教师指导写作方法欠妥,没有形成有效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方法。

3、学生受汉语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的影响,导致失分率高;

4、不良的写作心理和写作习惯培养不到位,使许多学生望而却步。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愿和我校其他英语教师一道,拟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进行一些探究,以便更好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深入的理论学习和广泛的实践探索,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提高我校英语教学质量。

2、通过研究和实验,促进英语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提高理论水平,培养科研型教师。

3、通过研究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语言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全面、全方位提高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4、通过研究和实验,使学生能根据图片编写简短的故事;能将课文改编为短对话;能用恰当的语言写便条和简单的信函,问候卡;能用所给材料或事件表述规范书写短文,并表达自己的见解、情感;能写出语意连贯、生动有创意,结构完整的有关个人、家庭、学校、社区等情况的记叙短文,且能表达观点和态度。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教学理论的研究。根据构建教学模式的需要,广泛探讨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寻求坚实的理论基础。

2、教学实践的研究。

3、教学常规的研究。探讨教学常规与教学模式推广工作的有机结合,及时地把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推广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去,并以此建立和不断完善我校英语写作教学新的教学常规。

四、课题研究的计划和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1月)准备阶段

1、组建课题组,确定研究方法,2、聚焦课题研究方向

3、制定实施方案。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第二阶段:启动论证阶段。(2014年2月)

1、学习相关理论,了解课题研究价值、安排及方法等。

2、起草文本,修改论证。文本初稿形成后,反复修改 第三阶段:实施阶段。(2014年3——5月)

1、根据实施方案,根据不同的重点进行课题研究。

2、定期进行课题研讨活动,及时反思、调整课题实施方案。

第四阶段:评价总结阶段。(2014年6月)

1、收集子课题研究,汇总教学方案。

2、检测英语写作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做出定性、定量分析。

3、撰写总结报告,报上级有关部门对教研成果进行鉴定。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措施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结合文献法、实践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在实验研究中辩证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起来,以创设情景、协作学习、资源利用为要素,努力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度。具体工作措施是:

1、制订研究方案、计划。根据我校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题研究方案和计划。

2、理论学习。通过查找资料,分析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加强理论学习,寻找理论依据。

3、立足课堂教学。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进行课题研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英语课堂学习的参与度。

4、不断优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复论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不断优化。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通过研究,教师在教学上要发生如下变化: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提高我校英语教学质量,促进英语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提高理论水平,培养科研型教师。

通过研究,学生在英语学习上要发生如下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语言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全面、全方位提高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根据图片编写简短的故事;能将课文改编为短对话;能用恰当的语言写便条和简单的信函,问候卡;能用所给材料或事件表述规范书写短文,并表达自己的见解、情感;能写出语意连贯、生动有创意,结构完整的有关个人、家庭、学校、社区等情况的记叙短文,且能表达观点和态度。

7.《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实施方案 篇七

(一) 通过朗读感知语言之美

来自视、听感官而产生的美感对学生来说能获得一种精神愉悦和情感满足。巧妙地运用音节艺术能激发学生的想像, 使情感、思维及个性心理活跃起来, 产生一种既轻松自由又深沉博大的快乐体验。

1. 把握语句节奏, 培养良好语感, 感受语言之美。

掌握好语句的节奏与韵律所显示出来的那种抑扬顿挫的语调, 轻重缓急的语速, 字里行间的回环往复, 体现出一种和谐的音乐美。教师应抓住教学契机, 点拨、启迪学生把握轻快、凝重、低沉、高亢、舒缓、紧张的节奏, 把学生引入一个千姿百态的意境, 富有节奏的朗读, 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 获得情感和情性的熏陶。

2. 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 体会语言之美。

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如能使音乐与语言完美结合, 就能创设出良好的情景。如教《观潮》时, 我运用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随着跃宕起伏的音乐观看潮来时的壮丽与雄奇。音乐声、浪潮声, 声声入耳。音乐的采用与画面的完美结合, 使学生感受到了“浪潮越来越近, 一齐向这边涌来, 声音非常响”。理解了潮来时的“浩浩荡荡”、“山崩地裂”。让学生在美的音乐中享受、感悟, 得到美的熏陶。

3. 反复朗读, 品味语言之美。

语文课中的文学作品属于语言艺术,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时, 首先要设法让学生在朗读中进行语言的审美感知, 唤起学生丰富的想像和立体感受, 产生如见其人、如观其物、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审美感受。如古诗《峨眉山月歌》的教学, 它实际上是读悟教学, 重在悟情。在反复朗读过程中, 既要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 读出诗境, 更要引导学生入境入情, 读出情趣, 传达那可以意会而难以言表的美感。

(二) 通过朗读感受形象之美

语文教材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在琅琅书声中, 学生真正感受到文中的人物心境、优美场景, 一幅幅美的画面跃然眼前。如《黄河的主人》一文中, 当朗读到“黄河滚滚, 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 令人胆战心惊”时, 学生眼前就会浮现出黄河滚滚的形象, 这种感官上的兴奋, 随着文中内容的深入, 学生就会惊叹。“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 面对着险恶的风浪……他凭着勇敢和智慧, 镇静和机敏, 战胜了骇浪, 成为黄河的主人。”读了之后, 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 对艄公的肃然起敬之情油然而生, 感情为之升华, 领悟到了崇高的形象之美。

又如《嫦娥奔月》一文中, 嫦娥在月亮上深情凝望着后羿, 后羿不顾一切朝月亮追去的情景。此时, 学生在朗读中, 与他们共分离别情深, 从而使嫦娥、后羿为民着想、牺牲自己幸福的美好形象深深地萦驻在学生的心头。

(三) 通过朗读体验情感之美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亲情美, 体态自然大方, 语言生动形象, 神情亲切动人, 从而渲染起情感化的氛围, 让小学生的心沉醉于情的旋律之中, 产生喜悦和神往的心理态势, 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例如, 在教学《江上渔者》这一首古诗时, 为了让学生体验到捕鱼人的辛苦, 我利用动画和声音, 生动地把一叶小舟在汹涌的风浪中出没的情景表现出来, 让学生体味出劳动人民为了生计而经历的危险和艰难, 从而进一步升华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美的情感。

(四) 通过朗读联想意境之美

鲁迅先生说“音美以感耳”, 说明朗读能调动起学生的审美情趣, 激发学习兴趣。如教材中的《桂林山水》一文, 主要描写了桂林山水秀丽的景色, 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如何让学生感受到那份优美的意境, 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呢?我以优美的画面配以动听的音乐, 首先让学生领略一番桂林山水的秀美, 再抓住美词美句, 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 欣赏语言文字的优美。我还采取配乐朗诵的形式, 让学生在配乐朗诵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像, 在头脑中构成一幅有声有色的画卷。学生入境动情, 与作者同享那诗意般的境界所给予的美, 从而产生赞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五) 通过朗读享受创造之美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达到创造美的境界。在教学中, 我让学生在朗读中根据文字描述进行语言表达, 在朗读中由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转化。如《清平乐·村居》这首词, 作者将茅檐、小溪、青草、翁媪、三儿等人物景象组成了一幅农村生活图。在朗读中学生体会到了诗意、诗情, 并受到自然美、艺术美的熏陶, 学生根据头脑中浮现出的画面, 就能不同程度地进入诗句所描绘的境界, 再通过自己的说把诗意表达出来, 达到创造美的目的, 从而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8.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篇八

我们如果细心不难发现,新课改的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一点,那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就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兴趣引路,促进学生积极阅读

“兴趣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成才的起点”。有兴趣就有乐趣,有乐趣就能激发出更大的兴趣。只要让学生个体体验到阅读的兴趣,就能增强他们在阅读中的主体意识,实现个性阅读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大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使读书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成为他们的一种自觉的生活方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靠长期大量的阅读积累形成的,所以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达到爱读、善读、自己照着读的境界。

2.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

3.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

4.经常进行各种朗读比赛

二、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重点段落,通过理解文章的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文章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深入理解重点词句、重点段落有助于根据文章的中心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有的词句不是一看即明白,必须将词句内涵揭示出来,使学生理解该词句的比喻之义、含蓄之义、言外之义,以唤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三、经常进行朗读基本功训练。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道渠成了。

四、范读领略,模仿入境。

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老师范读,当然,范读是随机的,要选择好时机,我一般不再初读课文前范读,而是当学生读得不尽人意时,我才范读。

五、采取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愿读,乐读。

朗读的形式有:齐读与知名读;轮读;男女轮读、小组轮读等。配乐读;分角色朗读对话较多,故事性较强,语言生动的活泼的课本可以分角色朗读。比如:《慈母情深》的教学中,我让女生读妈妈的话,让男生读儿子的话,我读旁白,这样反复读了两遍,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起到了示范作用。

接着我又让学生换角色读课文,这样学生的兴趣更浓,读的投入,对课文的理解也很有帮助。

六、注重朗读评价。

我们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单一的评价。学生们树立了能读好的自信心,会读的更精彩。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经常爱说的是:“你读得非常好。”“你读的真不错”之类的话。其实,我们应用心聆听学生的朗读,切实发现他们朗读中的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都给与肯定。学生们在我们的鼓励中会树立自信心,读的兴趣就會高。

七、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品读。

在教学中要充分给予学生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把课文读熟。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带着对文章的情感读文,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中流淌。指导小学生朗读常用的几种方法:

1.范读恰如其分的范读最大的优点是形神兼备,声情并茂。可以范读某个重点段落或学生难以理解把握的长句;可以范读课文中的句逗停顿,也可范读句中的语气、重音、轻声、儿化等。

2.领读。这种训练形式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和声调,可使学生做到朗读时不添字、不漏字。字字读准;不重复、不破句,句句读通。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自然而然会有所提高。

3.揣摩读。学生朗读不能为读而读,读正确,读流利,并不是朗读的最终目的,要指导学生在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基础上揣摩着读,要使学生朗读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消极模仿和朗读技巧的机械运用上,而是使朗读真正成为有感而发。

上一篇:mpa入学推荐信下一篇:论农民工权益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