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核实高校管理论文

2024-07-10

成本核实高校管理论文(精选5篇)

1.成本核实高校管理论文 篇一

(一)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依据资产清查出的资产盘盈、资产损失和资金挂账等事项,搜集整理相关证明材料,提出处理意见并逐级向主管部门提出资产核实的申请报告。各单位应当对所报送材料的真实性、合规性和完整性负责。

(二)主管部门按照规定权限进行合规性和完整性审核(审批)同意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备案)。

(三)财政部门按照规定权限进行审批(备案)。

(四)行政事业单位依据有关部门对资产盘盈、资产损失和资金挂账的批复,调整信息系统相关数据并进行账务处理。

(五)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结合清查核实中发现的问题完善相关制度。

第三十七条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核实的管理权限按照本办法第三十八条、第三十九条规定执行。根据各级政府及其财政部门专项工作要求开展的资产清查工作,有关资产核实的审批权限,可以根据资产清查工作的实际需要另行确定。

★ 资产清查工作报告全文

★ 单位资产清查报告

★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分析报告

★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版」

★ 关于农村集体资产清查自查报告

★ 镇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组织方案

★ 行政事业单位

★ 兰州市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办法

★ 核实工作自查报告

★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2.成本核实高校管理论文 篇二

一、高校学生食堂成本管理与控制概述

根据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食堂工作的意见》 (教发[2011]7号) , 学生食堂建筑设施由学校提供, 按照非经营性资产管理, 不计提折旧, 对服务实体实行“零租赁”, 免收管理费。学生食堂的大型维修改造、大型餐饮设备配置和更新, 空调、电梯、供暖等大型配套服务设施投入和运行费用由学校承担。因此, 本文所讨论的成本问题, 是指除以上明确由政府和学校承担成本以外的学生食堂运行成本。

1. 学生食堂成本概念。

学生食堂运行成本是指食堂在生产、销售、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所有费用, 它是确定饭菜价格的基础, 是食堂进行成本核算的内容。食堂运行成本又分为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食堂生产过程中耗用的原材料, 在成本构成中占较大比例, 主要包括主食 (大米、面粉等) 、副食 (肉类、禽蛋类、蔬菜等) 、调料 (油、盐、酱、醋等) 、能源 (水、电、蒸汽、煤气等) 等;间接成本主要包括职工工资、社保福利、炊具设备购置维修费、低值易耗品、交通运输费、学习培训费、办公费等。

2. 学生食堂成本管理与控制概念。

学生食堂成本管理与控制是后勤服务实体运用目标成本管理等方法, 根据一定时期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 由后勤服务实体主导、财务部门加强管理、学生食堂具体实施、班组和全员广泛参与的, 在生产耗费产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 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 以保证管理目标顺利实现的管理行为。

二、高校学生食堂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内容与方法

学生食堂成本管理与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 是对采购、验收、贮藏、领用、加工、烹饪、销售等各个环节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进行计算、调节和监督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发现薄弱环节, 挖掘内部潜力, 改善操作流程, 寻找一切可能降低成本途径的过程。

1. 食堂成本管理目标的制定与分解。

为保证食堂成本管理目标的先进性与可行性, 应全面了解和分析该食堂运营的历史性资料、同一地区高校学生食堂的价格水平、同一地区物价水平、学生消费能力和经济承受能力及政府学校的政策与要求等, 经反复比较、分析、测算才能最后确定。然后将食堂成本管理目标层层分解为若干个小指标, 落实到各部门、食堂、班组及个人, 理顺管理系统。

2. 食堂目标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后勤服务实体按分解形成的责任指标, 控制各责任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 各个责任单位对目标成本进行日常控制, 后勤服务实体对各责任单位进行指导与监督。后勤服务实体的财务部门用会计核算方法作目标成本核算, 用电算化手段对目标成本的实施, 进行记录、计算、汇总, 及时系统地反映目标成本的执行情况, 对上供领导决策, 对下提供服务和监管。

3. 食堂目标成本的考评与奖惩。

后勤服务实体对责任单位和个人所承担的技术经济责任指标做层层考核与合理评价, 是开展食堂目标成本管理的关键。它关系到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并促使职工尽可能去节约原材料和能源,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 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不断改善服务质量, 从而提高营业收入和毛利率。

三、上海高校学生食堂成本管理与控制的主要经验

全国性整体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是从1999年11月在上海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开始的。上海高校后勤改革初期就成立市级改革载体———上海高校后勤服务中心;学校把后勤服务从行政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 成立相应的后勤服务实体, 先后有29所高校委托市中心进行行业管理;市中心按照市场规律, 实施企业化管理。十多年来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有:

1. 建立统一的成本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办法。

(1) 统一会计制度。在建立健全采购、验收、贮藏、领用、加工、烹饪和销售等成本管理制度的基础上, 规范上海高校后勤餐饮行业会计核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的《旅游、饮食服务企业会计制度》, 并结合高校后勤餐饮服务的特点, 制定了《上海高校后勤服务中心餐饮行业会计核算办法》, 于2003年1月l日起在上海高校后勤餐饮行业试行。各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在市中心的指导下, 确立了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基础, 正确进行会计核算。

(2) 统一核算内容与方法。核算食堂在采购、验收、贮藏、领用、加工、烹饪和销售等过程中产生的所有费用。把食堂运行成本按核算形态分为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按核算性质细分为单一品种成本核算和班组核算;按核算时效性细分为日成本核算和月成本核算。在准确计量单一品种直接成本、间接成本或毛利率指标基础上, 根据质价相符的原则, 科学合理确定食品的销售价格;食堂以班组为基本核算单位, 将班组当日 (月度) 实际发生的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营业收入进行统计分析与核算, 划小核算单位, 评价食堂 (班组) 每日经济运行状况和每月实现经营目标的效果, 同时分析出食堂 (班组) 在经营服务过程中成本、费用控制和食品核算定价中存在的问题, 调动员工积极性, 提高效率与效益。

2. 科学设计食堂成本管理目标。

(1) 确定伙食结构与综合毛利率。参照高校食堂现行价格, 对比社会餐饮同类品种售价, 充分考虑学生的消费能力和承受能力, 形成合理办伙结构和综合毛利率。2011年市中心通过对六所高校的调查分析, 目前上海高校基本大伙、风味小吃和经营性餐厅所占比例平均为55%、30%, 15%;学生食堂高档 (3.5元以上) 、中档 (1.6~3.5元) 、低档 (1.50元以下) 菜分别所占比例平均为30%、50%、20%。调查统计显示目前上海高校学生食堂的综合毛利率为35%~40%。

(2) 科学合理地确定单品的毛利率。单品种成本核算采取销售毛利率法。销售毛利率计算公式:销售毛利率= (毛利/产品销售价格) ×100%;产品价格=单位产品定额成本/ (1-销售毛利率) 。式中:单位产品定额成本为原材料、调料及水电气成本, 即直接成本。每个菜品以20~30份出菜量为核算单位, 批量制作并核算其成本, 确定售价。在同一学校各食堂之间做到菜名、菜量、菜价及配菜统一, 在一定时期内保持质、价、量的稳定。每年对单品售价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检验、调整、修订、补充及完善, 以适应市场变化及形势的发展。

(3) 制定并分解目标成本。上海高校集中, 信息交流迅速, 学生对价格敏感度高, 形成基本一致和相对稳定的食堂价格, 价格难以随市场物价波动而及时调整, 对后勤服务实体成本管理与控制要求和难度很高。上海高校学生食堂综合毛利率为35%~40%, 综合毛利率反映食堂的价格水平, 也体现学生食堂的间接成本。通过判断师生需求、确定定价目标;了解市场价格、预测产品成本;参照高校餐饮价格、对比社会餐饮毛利、准确定位;分类分档确定毛利率标准、标准定额菜谱、调料定额成本、水电气指标等, 提供控制依据。

3. 开展“农校对接”的集约化采购。

(1) 开展主副食品团体采购。为保障上海高校学生食堂的正常供应, 降低采购成本, 规范采购流程, 避免商业贿赂, 1999年成立了上海高校后勤配货管理中心, 通过统一订单、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监管和统一结算等“五个统一”构建了“农校对接”平台。至2011年, 已累计配送主副食品总金额15余亿元, 品种达到8大类、29个小类1290多个品种, 成为食堂主副食品供应的主渠道。

(2) 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通过统一订单、统一采购的集约化采购模式, 取得了5%~7%的量价优势;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的物流模式, 和一校一户自行采购相比, 降低了学校的采购成本, 一般不低于学校原材料采购额的5%, 学校规模越小, 降低越多;通过互联网建立并向全市高校开放了主副食品供应价格信息平台, 实现了主副食品供应价格信息共享, 起到了高校食堂原材料价格标杆作用;通过储备和期货运作等手段, 发挥了保障供应和稳定价格的作用。

4. 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

(1) 统一库存管理, 做好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学生食堂消耗的原材料品种多, 数量大, 市中心开发并推广应用了上海高校后勤仓库管理软件, 建立了统一、高效的操作平台和规范, 从行业角度对学生食堂进行系统管理。软件设置了七大功能块和十二项操作界面, 深化了多方面的新内容。如:设置最大库存、最低库存、安全库存、保质期优先、先进先出等为原则的自动提醒功能, 加强对仓库进货、领料等环节的有效控制;强化商品进货、领用操作与现实商品库存信息的动态关联度, 拥有商品价格的图形分析功能。成本核算员借助仓库管理软件, 准确、及时核算成本费用, 为成本管理提供依据。

(2) 编制财务预算和经济目标责任书。每年年初, 食堂根据上一年实际经营情况结合本年度工作计划, 逐项编制本年度财务收支表, 财务部门对食堂拟定的财务预算进行比较、测算、分析, 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调整, 严格控制各项费用。同时, 根据财务预算, 管理层与食堂负责人签订具体的经济目标责任书, 作财务控制的手段, 量化本年度经济目标, 加强各食堂的内部控制, 尤其是成本费用控制。以财务预算和经济目标责任书来强化成本事前控制。

(3) 加强成本核算与分析。制定和完善成本管理制度及成本核算体系, 配备成本核算管理专员, 对成本进行及时、准确的核算和管理, 同时, 不定期盘点库存、检查单据, 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 确保成本数据的准确性。每期末, 财务部门把食堂的实际收支数据跟预算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 与预算数据差距较大或毛利率偏低的情况, 及时查明原因, 对于主观原因引起的毛利率降低的情况, 督促食堂制定措施, 及时改进。财务部门通过加强成本核算和管理, 变成本的事后控制为事中控制, 真正发挥其成本控制的作用。

(4) 开展食堂原材料成本构成的调查与分析。食堂原材料的组成涉及到上百种商品, 不同的主副食品在食堂伙食中的组成和影响度各不相同, 在市场经济下, 商品价格的波动已经是常态。利用信息化手段, 通过创建数学模型和开发信息系统, 编制上海高校食堂原材料价格指数, 分阶段及时评估不同商品价格波动对高校食堂的影响, 有利于相关方及时掌握伙食支出比重, 采取相应措施。为此, 2011年市中心组织对同济大学等5所大学和上海高校后勤配货管理中心近五年 (2006—2010年) 食堂原材料成本构成情况进行了调查, 研究分析并确定成本构成、分类和权重等, 科学指导学校合理定价和团体采购。

四、高校学生食堂成本管理与控制的一般步骤和意义

食堂成本管理与控制是后勤服务实体目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定目标成本是成本管理的首要环节。高校后勤财务部门是成本控制的关键部门, 财务管理的质量对成本控制的结果影响重大。

1. 制定目标综合毛利率方案。

目标管理成本是根据目标综合毛利率的预测而制定的, 而综合毛利率的实现,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本的降低, 因此必须首先制定目标综合毛利率。由于高校学生食堂的公益性性质, 要求保证学生食堂饭菜价格明显低于校外同类餐饮价格, 保证在物价大幅上涨的情况下, 学生食堂饭菜价格基本稳定,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生活不受影响。这就要求食堂在制定目标综合毛利率方案时, 既要根据本校及地区的具体情况, 分析影响成本升降的主客观因素, 对比社会餐饮同类品种售价, 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消费能力和承受能力, 从而计算出综合毛利率可能达到的水平。因此, 实施成本管理与控制应以目标综合毛利率方案为基础。

2. 对食堂成本的形态进行分解和控制。

影响学生食堂成本的因素很多, 为使目标管理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可对其进行分解和控制。方法是:将食堂的全部成本费用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又细分为原材料成本、调料成本、燃料成本, 间接成本又细分为人员费用、维修费用、管理费用等。对于不同的成本, 在管理上采用不同的方式加以控制。如直接成本中的原材料成本控制其采购和库存管理, 燃料成本控制其节能减排;间接成本中的人员成本采取定岗定编、考核劳动生产率, 其他间接成本视不同内容具体控制。

3. 对食堂总成本按不同要求进行分解和管理。

通过制定综合毛利率, 从而确定食堂的目标总成本, 只是提出食堂总体的奋斗目标, 成本管理与控制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将总成本按纵向和横向分解, 分清成本项目或层次, 落实经济责任的归属。纵向分解是建立后勤服务实体、食堂、班组三级目标与责任, 搞好成本指标分解, 落实到人。横向分解是从经济管理环节上对成本进行分解, 它包括原材料采购成本、加工生产销售成本, 以及各项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建立供应部门、生产部门和财务部门等成本控制组织, 搞好成本归口管理。

总之, 食堂成本管理与控制是全员、全过程、全面的现代科学管理方法, 是通过成本主线, 把餐饮服务的各个过程和环节有机统一起来的一种集约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其意义在于:

1.优化食堂管理。成本管理与控制不但规定预期结果, 而且规定如何达到这一预期结果的措施, 为了确保成本管理具有可行性, 也要求主管人员考虑采用何种方法去实现既定的目标, 考虑他们为实现目标需要建立的组织机构和需要的人员, 以及他们所需要的资源和帮助。同时, 还需要有一套具体而明确的目标, 这是为控制工作提供控制标准的最佳方法。

2.明确工作职责。成本管理与控制能够促使服务人员对自己的工作成效承担责任。服务人员不再只是工作, 服从命令和等待指示和决策;他们都有着明确的目的。这样一来, 成本管理与控制不仅可以使食堂成本降低, 提高利润, 还可以使职工收入不断增加, 从而更充分地调动广大职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积极性。

3.建立长效机制。科学有效地组织实施食堂成本管理与控制, 可以在保证饭菜质量的同时, 降低饭菜价格, 提高学生食堂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的生存和发展能力。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 建立完善学生食堂可靠平衡的供需机制、合理浮动的价格机制、公平有序的竞争机制、多位一体的监管机制, 发挥市场在学生食堂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促进学生食堂不断提高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罗华桥.对改革高校食堂成本控制的思考.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9)

[2].刘玉琳.加强高校食堂成本管理的思考.经济师, 2010 (2)

[3].魏天一.高校食堂如何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财经界 (学术版) , 2011 (9)

[4].姜英.我国企业目标成本管理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经济师, 2011 (12)

3.浅谈高校食堂成本管理 篇三

成本管理是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一项中心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的成本水平不仅决定着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高低,还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竞争能力、抵抗内外压力、求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高等学校汇聚了众多的师生员工,实行严格规范和相对封闭的管理,因而后勤就成为学校最为集中的消费部门,其中后勤饮食首当其冲。在高校,享受饮食服务的主要是众多的学生群体。他们是纯粹的消费者,基本靠家庭提供生活费用,一般维持较低的生活水平,其中的大多数不可能也没有能力高消费。这就决定了高校后勤饮食不以盈利为目的,只能是保本微利,属于公益性的饮食服务。如果高校食堂成本管理不善,不仅可能造成严重的浪费与亏损,抬高高校饮食价格,引发师生员工尤其是学生的埋怨甚至抵触情绪,直接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和学习秩序。然而,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市场物价特别是餐饮业物价全面、持续、高幅上涨,导致高校饮食服务遇到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高等学校的餐饮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和压力。就高等学校如何严格落实国家教育部下发的稳定学生伙食的文件精神和要求,坚持学生食堂“公益性、服务性、福利性”的原则,提出了十分严峻而紧迫的挑战。虽然教育部和各级地方政府及高校自身都出台了一些补贴性政策,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餐饮业所面临的困境。

高校食堂成本管理的控制措施与方法

1、以人为本,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及激励机制人才是基础,是动力,是根本。食堂经营能否降低成本,取得良好效益,要靠广大员工,只有员工才最熟悉食堂经营程序、服务规程和在经营工作中的一切物料消耗及费用开支情况,也最有办法控制成本,而且员工的参与使得事事有人控制,处处有人把关,随时找差距,随时做调节,会大大提高成本控制的效果。按照“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淡化身份”的原则,将食堂所有岗位实行公开、公正、公平竞聘,大胆选拔品质好、能力强、有事业心的年青员工到管理岗位、技术岗位上,形成“能者上,庸者下,能进能出”的用工制度,广纳贤才。

2、明确职责,建立完善的采购制度和监督机制食堂管理人员根据学生就餐人数及消费倾向列出采购清单,物资采购中心根据食堂报送的采购清单进行采购。食堂同时匹配市场物价调查分析人员,根据每日市场调查,对物资中心采购物资的价格实行监督。对物资的采购质量、价格有权提出疑义,甚至拒收。物资采购中心应把这种情况作为采购事故处理,查找原因,改进工作方法,尽量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材料进货成本。对大宗物资,物资采购中心可负责招标采购,减少中间环节,最大限度的降低采购成本。同时要密切关注物资上涨情况,积极分析物价走势,制定相应措施,适时囤积部分物资储量,提高抵御市场波动的能力。建立健全仓库验收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物资验收负责制度。仓库保管对购进物资的数量、质量、与计划及报价进行对照,严格把关。对超量进货、质量不达标、规格品种、证照不齐全及未经批准擅自采购的物资一律拒收。

3、贯彻程序,控制生产,节源增效在食品粗加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定的操作程序和要求进行加工,达到并保持应有的净料率。对粗加工过程中剔除的部分应尽量回收利用,提高原材料的成本;在切配过程中,应根据原料的实际情况,做到整料整用,大料大用,小料小用,以及对下脚料综合利用。严格按照食品事先规定的规格、质量进行配菜,既不能多配或少配,也不能以次充好。不能凭经验随手抓,力求保证菜点的规格和质量。在烹调过程中,严格按照产品相应的调味品用量标准进行投入,掌握好烹制時间和火侯,提高烹调技术,合理投料,力求不出或少出废品,把好质量关。对生产过程环节的操作标准制订行之有效的监控措施,对在生产中某些经常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重点看管、经常检查。在销售过程中使用标准容器定量销售,根据销售情况快速作出应急处置,减少积压浪费。

成立行风监督和质量监控部门,负责对原材料的摘、洗、切配、烹制、出售、剩饭菜的收捡、各核算单位的生产过程进行全方面、全过程检查。同时加大监督力度,在水、电、汽、煤、燃油等成本费、维持费及公共管理费、低值品费等管理成本方面制定切合实际的指标,与核算单位效益持钩,与管理人员的工资挂钩,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节源增效。

结语

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苦练内功,采取各种措施改进成本管理,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高校食堂要在全球粮食等物价快速上涨的冲击中维持稳定与和谐发展,科学的成本管理就显得极为重要。加强成本管理是维护高校后勤饮食服务实体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维护高校正常的教学、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以及高校安定团结的重要保证。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后勤集团饮食服务中心)

4.成本核实高校管理论文 篇四

关键词:高校科研,间接成本,补偿机制

高校集教学与科研与一身, 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家对高校的资助也日益增多。据2015年8月份各高校公布的2014年度决算, 年度决算数据在百亿以上的高校就有4所。科研经费占高校支出较大比例, 据教育部统计, 2013年全国高校科研经费共计527.23亿元, 其中10亿元以上的高校有29所。良好的科研管理政策环境, 充足的间接成本是保障高校科研水平顺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美、英、欧盟等发达国家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开始着手于科研间接成本的管理, 对于高校科研间接成本补偿机制, 大都有着一套全面、计量准确的完善的管理体系, 使得高校科研间接成本得到充分的补偿。但是, 我国高校的科研资助政策习惯于对高校科研直接成本的管理, 给间接成本很小的补偿。近年我国也开始重视对科研间接成本的补偿, 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高校如何适应新的政策环境, 充分认识高校科研间接成本以及对其进行核算的重要性, 制定出一套完善的适用于我国的、科学的科研间接成本补偿机制, 保障我国高校科研事业可持续发展是目前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

1. 科研经费间接成本补偿机制的制定的必要性

1.1 教学经费“转嫁”于科研活动

间接经费的产生,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我国教育事业经费长期向科研项目 (课题) 进行补贴。我国高校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教学, 科研项目承担越多, 占用学校公共资源越多。虽然高校都对科研项目提取管理费, 但是其承担科研项目的间接成本远远高于高校所提取的项目管理费, 高校只能依靠教育事业经费来补充。造成了高校教育事业经费紧张, 基本科研条件得不到保障, 科研项目由以前的“无米下锅”到“锅小放不下米”。

1.2 缺乏有效的激励制度

目前, 大多数高校教师认为高校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科研工作量之外承担科研项目, 应获取合理地报酬。而一直以来, 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规定所秉承的观点是, 高校教师承担科研项目主要是为了满足其探索未知世界的爱好, 不宜从科研项目中获取经济利益。科研管理上的滞后导致目前“夹带现象”的产生, 即科研人员在购买科研设备和实验室器材的同时购买私人用品, 并一同开票报销, 在科研经费的报销中非常普遍。其不易于被查出, 所以一犯再犯。从高校教师收入水平分析可能找到支持其所持观点的部分原因。根据《中华英才网》进行的全国各大行业薪资水平调查结果显示, 通讯电信业CHR薪资指数大众指数 (用全体参与者薪资中位数做分母, 各分类的中位数做分子) 为1.38, 名列第一, 培训机构教育科研院所CHR大众指数为0.78, 远低于其他行业。可见, 在行业收入分配比较方面, 高校教师收入在社会可比行业中仍处于较低水平。为了增加收入, 教师们只好通过科研活动来获取一些经济补偿。项目预算中设计酬金的只有“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 而在国家科技计划经费管理办法等中明确指出“劳务费是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支付给予课题组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 如在校研究生和课题组临时聘用人员等的劳务性费用”。对于课题组成员中正式在编的有工资收入 (无论工资来源渠道如何) 的科研人员不允许列支劳务费用。课题组成员和参与项目管理的人员也不允许领取专家咨询费。这种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缺乏对在职科研人员工资的有效合理补偿, 不利于发挥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甚至部分科研人员为了补偿自己的劳务付出, 通过虚假票据及虚假合同等手段来获取部分补偿, 致使虚列成本支出, 违纪违规骗取国家科研经费甚至犯罪事件的发生。

1.3 间接成本补偿机制制定的历史沿革

2009年9月, 《民口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材教[2009]218号) 明确了将民口科技重大专项经费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两部分。以间接费用的形式对承担科研项目单位的间接成本进行了一定的补偿。

2011年10月, 《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 (财教[2011]434号) 将“863”、“973”、“科技支撑计划”以及公益性行业专项经费划分为直接经费和间接经费。434号文件中明确指出, “为适应科研活动规律的需要, 落实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 建立课题间接成本补偿机制, 将课题经费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其中间接费用, 是指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在组织实施课题过程中发生的无法在直接费用中列支的相关费用。主要包括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为课题研究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 水、电、气、暖消耗, 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 以及绩效支出等。

2014年3月, 《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4]11号) , 11号文中进一步指出“间接费用用于补偿项目承担单位为项目实施所发生的间接成本和绩效支出”。

2015年5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 (财教[2015]15号) 出台, 将自然科学基金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提出了对课题依托单位的科研间接成本补偿。

在我国, 各渠道的科研经费资助体系和办法, 均是以科技部资助的“863”“973”科技支撑计划为主衍生而来, 其对各类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改革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可以预见, 将科研经费划分为直接经费和间接经费, 对承担单位的间接成本进行补偿的经费管理模式将会被其他各类科研经费管理部门借鉴。2015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的管理办法的出台就是最好的例证。

这几个政策的相继出台, 从制度层面改善科研间接成本补偿机制, 明确了科研经费对高校补偿方式、支持力度, 表明我国高校科研管理趋向科学化、精确化。

2. 科研经费间接成本补偿机制管理改革中的机遇与挑战

国发[2014]11号文中要求“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间接费用的内部管理办法, 合规合理使用间接费用”。间接费用的提出解决了我国高校长期以来教学经费长期向科研课题进行补贴的现状。同时,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科研能力不断提升,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程度不断提高, 一些高校开始承担国外项目, 高校科研间接成本补偿管理机制若不能跟国际接轨, 势必会影响我国高校科研在国际上的地位。面对经费管理体系改革的趋势和要求, 我国高校应及时转变观念、适应改革需要, 推进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本文认为我国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适时应对、适应当前的科研环境:

2.1 转变观念, 树立间接费用管理意识

综观近年来科研经费的管理改革, 科研经费的管理与分配日趋科学、规范。充分发挥科研项目间接费用对教学资源的补充作用。不但明确了对教学资源的补偿, 大幅提高了对办学成本的补偿标准, 而且将人员经费纳入了绩效激励范围。11号文件明确规定“对实行间接费用管理的项目, 间接费用的核定与项目承担单位信用等级挂钩, 由项目主管部门直接拨付到项目承担单位。”项目经费中间接经费和直接经费完全分开拨付, 改变以往由项目经费直接扣除, 科研人员有相对被剥夺感, 从而影响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这些改革均体现从国家层面上科研经费管理观念上的转变。高校必须认识到原有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必须根据国家最新出台的政策适时建立高校内部的间接费用管理办法, 紧跟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的步伐, 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创新工作方法。高校需改变以往简单按比例计提管理费再由学校统一安排使用的状态, 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间接成本分摊办法和实施方案, 设计合理的科研间接成本会计核算体系。如房屋占用费、在职科研人员绩效奖励等根据成本分担办法, 从间接费用中正确计提分摊。在间接经费的分配和使用做到照章办事, 但仍然保持着多样性, 确保公平、公正。发挥间接费用对高校在财政方面的补充作用, 使得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 保证教学科研协调发展。

同时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科研经费的机制改革。以美国的《A-21》通告为例, 自1958年发布以来, 这份文件已先后历经十余次修改, 从简单原则演化为如今的操作指南, 至今已经运行近60年, 但其始终坚持高校科研必须遵从成本计算的原则。

2.2 推进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改革, 规范间接成本核算

美国、英国、欧盟很早已经开始着手规范科研经费间接成本管理制度。1958年, 美国由美国白宫管理与预算办公室 (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 OMB) 发布了《A-21通告》 (Circulars A-21) , 1999年英国由成本计量和定价联合引导组织提交了透明评议 (Transparency Review) 报告, 欧盟从1984年开始实施的科研框架计划 (EU Framework Program, FP) , 这些发达国家的经费管理办法虽然政策各不相同, 但是均提出了对科研经费间接成本进行补偿, 且取得了成效, 保证科研单位基础设施, 调动高校承担科研的积极性, 推动科研事业的发展。

我国高校可以借鉴这些管理模式,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建立间接成本核算体系, 同时监督科研间接成本补偿收入的实际使用情况, 以求更好的实现科研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从分配比例上, 力求做到公平, 因高校类型、学科性质不同, 其成本构成也不同, 针对不同高校应采取不用的科研间接成本补偿比例, 对同一大学不同学科也应采取不同的间接成本补偿比例, 使得承担较多科研任务的研究型大学得到相应的间接成本补偿, 要在方案设计上符合各个大学各个学科的切实需求, 切不可“一视同仁”。其次, 完善公用房成本核定摊销, 间接费用对教学成本的补偿作用核心之一就是对房屋占用费的分摊, 目前国内高校关于公共用房使用的分摊管理规定还存在很多空白。再次, 构建公共实验平台。减少设备重复购置造成的科研经费的浪费, 转而构建公共实验平台, 提取仪器设备使用费。

2.3 切实落实绩效激励制度, 激励科研工作者

绩效的提出可以激励科研人员从事研究创新的积极性, 有助于降低违纪违规甚至犯罪等行为的发生率, 使得高校教师能安心从事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间接费用中明确增加了绩效支出, 用于“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为提高科研工作绩效安排的相关支出”。高校应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劳务付出的补偿机制, 制定相应的绩效领取管理办法, 完善科研人员激励机制。可以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参照国外通行做法:高校仅仅支付教师的部分工资, 高校不支付的工资部分, 只要项目研究完成, 顺利通过验收, 课题组可以由绩效额度中自由支配。

结束语

从近年来我国科研间接成本补偿机制的管理历程来看, 间接经费的管理不断与国际接轨。我国高校应适时转变思想, 推进管理机制改革。美国、英国、欧盟等高校的科研间接成本补偿体系已经相当完善, 我国高校借鉴这些发达国家高校成熟的经验做法, 结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 关注科研实际需要, 合理制定政策, 切实把间接经费用用好。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4〕11号) .2014.3.3

[2]财政部, 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 (财教2011 (434号) .2011.9.14.

[3]王兴杰.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困局及出路[J].中国高等教育, 2013 (11)

[4]曲大成.高校科研经费间接成本补偿机制改革问题探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年第13卷第6期.

[5]黄永林, 李茂峰.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政策与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建议[J]教育与经济, 2013 (03)

[6]王鹏.大学科研间接成本核算的国际比较[J].中国高教研究, 2013 (04)

[7]孔龙.高校科研间接成本补偿模式研究[J].兰州学刊, 2012 (05)

5.写“史”应核实 篇五

一.第341页:“十月,在汉口成立了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实际上“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是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在汉口成立的,该协会成立时间的考辨已多次见于近年的学术刊物,旧说早已推翻。

二.第343页:“‘文协’创办了会刊《抗战文艺》,它从当年‘五四’创刊,一直出版到一九四五年‘五四’。”我查阅过《抗战文艺》,它是一九三八年五月四日创刊于武汉,其后五易发行所,坚持八年之久,直到一九四六年五月四日在重庆停刊。

三.第346页:“一九三八年在武汉举行的鲁迅逝世两周年纪念会上,开始了诗朗诵的活动,此后在集会、街头、广播中常有诗朗诵”。一九三七年底诗朗诵活动就在武汉开展起来了,是年十月十九日,武汉文化界、《七月》杂志社、《哨岗》杂志社等团体在汉口青年会举行鲁迅逝世周年会,会上柯仲平曾朗诵自己的诗作,演员王莹朗诵高兰的《我们的祭礼》,此后诗朗诵活动广泛展开。而鲁迅逝世两周年纪念会,则是一九三八年十月十九日由“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留汉人员冯乃超等召集的,周恩来同志出席讲话,参加人数只有二、三十人,并没有举行诗歌朗诵,是时离武汉沦陷不过五天时间,人口疏散,市面萧条,已不可能有什么“朗诵活动”,自然更说不上“开始”了。

上一篇:职业电工中级判断下一篇:物业经理年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