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及答案

2024-12-24

军事理论及答案(精选10篇)

1.军事理论及答案 篇一

“小世界”理论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19世纪初,法国社会学家Eile Durkheim和德国的Ferdinand Tonnies,对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进行研究提出社会学网络概念。1929年匈牙利作家Karinthy率先提出,世界上随意选择两个人都可以通过六个熟人而联系起来的著名“小世界理论”构想。社会网络研究在20世纪获得了大量关注,哈佛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Stanley Milgram在1967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做过的一次实验,挑选300名志愿者通过给陌生人转发信件的方式测试人与特定陌生人之间的关系距离,实验结果证实平均六次转发,信件即可到达目的地,这就是著名的“六度分隔(Six Degree of Seperation)”现象。通过实验可推断出,任何一个人和另一陌生人间间隔的人不会大于六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Watts等人在2001年利用互联网号召大约六万名左右的志愿者转发E-mail,证实六度分隔的理论在现实中是实际存在的。

“小世界”理论借助社会性软件发展校园人际网络。社会性软件(Social software)日渐成为人们相互交流的重要工具,它的产生发展与“小世界”理论密切相关。特点就是在功能上能够反映和促进真实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交往活动的形成,使人的活动与软件的功能融为一体,它所构建的人与人之间的“弱链接”在人们的生活中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对显性知识的管理提供了非常友好的工具,如人人网、新浪微博(人人网前身是校内网,多为同校学生相互关注;微博多为社会各界人士相互关注),方便记录,易于整理,还有便于携带的作用,无论你身处何处,通过网络都能够进行记录、思考、整理。它对隐性知识的支持融合于社会性软件的使用中,并且正在变革网络时代知识传播的范式。

(1)校园内部人际网络。在校园内部,学生可以在人人网申请帐号(ID)并且建立各自的个人主页,当学生A记录自己的思想状态时,学生B就可以浏览他的记录,并且可以在上面发表评论,同样,C也可以浏览A的个人主页以及B的评论,同时可以链接到B的个人主页,这样C又可以看到B的个人主页以及在上面发表评论的人的个人主页,以此类推,就可以看到D、E、F等等更多学生的思想状态记录。于是,他们相互之间就通过人人网达成了一定的联系,相互之间可以实现交流,从而逐渐形成校园内部的知识网络。在这种情况下,当学生想要了解一些其他同学信息但是却又不知道从何处获得时,一个随意的点击就大大地增加了获得相关信息的可能性。在此,人人网上的ID就相当于“小世界”网络模型中的结点,而发表评论的那些ID上的链接相也就类似于网络模型的边(即联系)。当学生通过人人网在网络中找到了自己所需信息的情报源,那么他就可以直接跟该ID用户联系,表明需求,并最终获得该同学的帮助,为自己的工作或生活节省步骤、减少麻烦。

(2)校园外部人际网络。一方面,除了要实现校园内部知识共享,学校还要同外部要不断发生交易,人际关系网络是目前商业运作的重要方式。学生拥有的社会网络越大,所掌握的人力资源越多,个人所积累的社会资本越高,就能越多越快地获得情报,为自己的毕业实习或工作做决策服务,从而使得办事渠道和办事效率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网络的普及给人们交朋结友提供了特殊便利的渠道,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微博的粉丝列表发出邀请从而扩展自己的商务圈子,并且通过跟他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稳固不断扩大的人际网络,为今后有更多的情报源,更便捷地搜集商业情报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样,通过网站这个“中介”,通过“捷径”使得结点(学生)以一定的概率实现“断键重连”,最终扩大自己的人际网络,也扩充了学校的信息网。另一方面,确定微博社区内交流网络中关键节点和连线有助于通过微博引导舆论导向以及应对突发事件。关键节点在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中经常充当“意见领袖”的角色,进一步借助于交流网络中的“长程连接”,使得微博网络舆情能够迅速地在整个网络内传播。例如,转发次数高的热门微博和讨论度高的热门话题必定是受舆论争议最高的,从中可以了解大众舆论导向。由此可以利用小世界网络的快速传播能力和邻域的排它类聚特性,来研究传播和流行问题以及联盟、观点、知识的形成。

综上所述,在校园中运用“小世界”理论,可以帮助学生以最便捷的途径从同学处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帮助学生扩大人际网络获得商业情报;帮助学生研究社会传播和流行问题以及联盟、观点、知识的形成。

正文1680字

2.记忆理论及训练教程个人总结 篇二

终于可以发贴了,以下为我自己整理的一份记忆力的教程供各位对记忆力开发有兴趣的同仁参考。持续更新.......1.人们在第一次使用精密的仪器之前,都会先看仪器的使用说明书。越是精密 的仪器,使用说明书越是不可或缺。

地球上最复杂的东西是什么?当然是人的大脑,地球上所有复杂的东西都是 由人的大脑发明创造出来的。

各位在使用自己的大脑之前看过大脑使用说明书吗? 2.记忆力=学习力=竞争力 3.记忆是智慧之母

研究调查表明,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平均只使用了大脑功能3%到5%,就连 公认历史上最聪明科学家之一爱因斯坦也只使用了大脑10%的功能。很多人都 带着才华出生,又带着才华默默地离开了人世。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绝大多数 人在开始使用大脑之前跟本就不了解自己的大脑,不知道如何去使用它,启动 它。小的时候,人人都有自己的理想,都有自己目标。长大了想当警察,想当 老师,想当科学家。但等到真正长大以后,面对残酷的现实,竞争激烈的社会,大部分人迷失了自己,能够一辈子保住自己的饭碗,让自己和家人衣食无忧 都很困难,谈何容易去实现自己的理想。现实中的我们绝大多数都是平淡地走 完自己一生的普通人。

成为某个行业的专业人士,只不过是这个人具备了这个职业所必备的专业知 识经验。大家想想看,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完全掌握自己的大脑是的运作方 式,能够”过目不忘“,“过耳不忘”,想学什么,很快地就能学会,能做自 己想做的人,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实现自己的理想启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记忆力是大脑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功能之一,思维力,决策力,判断 力,创造力等高级功能都需要由记忆力提供原始的素材。记忆力=学习力=竞 争力,本教程将会带领读者全面揭开大脑记忆力的面纱,引爆你的大脑潜能,启动你的超级记忆力!

第一章 关于记忆力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 记忆的器官-大脑的结构及其潜能

我们的大脑有140亿个神经元,每一个神经元之间通过多个神经突触的连接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脑内神经组织网络,每个神经元在接收成千上万个神经元传来的信息的同时还要向其它神经元传出信息,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四通八达,畅通无阻,信息才得以瞬间传遍大脑每个角落。有了这样一个超级信息通道,人才可以进行想像、感知、记忆等思维活动。

人脑可以储存1000万亿个信息单位,相当于5亿本书的知识总量(这些书一天读一本的话要读136万年!),即使每秒中输入10个新的信息,一生中持续不断的输入,按100岁计算,也不过3亿多个信息单位,这些信息对于庞大的脑容量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

人脑神经细胞每秒可完成信息传递和交换次数达1000亿次。

处于激活状态下的人脑,每天可以记住四本书的全部内容。

如果一个人能够发挥一半的大脑功能,他就可以轻易地学会40种语言,一字不漏地背诵整本的百科全书(一亿三千万字),拿21个博士学位。

人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左右脑是由胼胝(pian2 zhi1)体相连,2亿条神经纤维有规律排列,传递左右脑的神经信息。

左右脑功能如下:

左脑: 逻辑 抽像 分析 判断 决策 推理计算 理论 时间 书写 语言 文字 数字

右脑: 想像 空间 情感 身体协调(舞蹈运动)音乐节奏 图像 直觉(创意,灵感)整体思维

脑细胞发展的最快速时期是在0-3岁这阶段,人的大脑在3岁前发育最旺盛,需要机械式的大量接受刺激、教育(尽管他还不理解)来形成神经网络。辨识、记忆这类最基本最重要的信息处理功能主要是这时期形成的。3-6岁次之,到了18岁,树突停止生长。20岁以后, 脑细胞每天以十几万个的数量死亡,大脑的神经网络仍可通过学习、用脑而不断改造其系统。但如果我们停止学习,停止思考,大脑功能将会逐步退化,到老年极易形成老年痴呆。

如果把人在17、18岁时所达到的普通智力水平看作100%,那么,从0-4岁就获得50%的智力,从4-8岁,又能获得30%的智力,而余下的20%智力,则在8-18岁这个期间获得。

儿童出世以后的头4年的智力发展的速度是惊人的,它等于后14年智力发展的总和。

科学的幼儿教育就是提供丰富的环境,让孩子充分发挥其五官的功能,通过游戏、行动这些直接经验以及学习、信息刺激这些间接经验去建构其复杂、交错、丰富的大脑神经网络。

幼儿教育主要是通过锻炼右脑(图像,色彩,动作,音乐.......)来带动左脑的开发。举个例子,小孩在学习语言的时候,先是熟悉事物的图像,在右脑里产生印像,再通过大人的指导性语言与左脑联接,最后可能在上学以后才学会如何用文字描述这个事物。在没能完全掌握语言之前,小孩也主要是靠右脑进行思维活动。儿童入学后,左脑的功能才慢慢得全部开发(推理计算,逻辑,抽像思维)。

注:学校里面设置的课程也是与左右脑开发有关的,语文/数学开发左脑,音乐/美术/体育开发右脑。

参考人类发展史,人也是先使用右脑的功能,左脑是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才完全进化出来。人类的语言,文字,数字,推理等左脑功能还没有发展出来之前,主要是靠右脑的图像,音乐,直觉等功能进行思维活动。这也与儿童大脑的发展状况一致。因此,科学家将人类的右脑定义为先天脑,左脑定义为后天脑。同时科学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人的右脑具有巨大的形像记忆潜力,记忆速度是左脑的100倍,记忆储存量是左脑的100万倍。如果将某个图像,画面用文字表述,起码得用上百个甚至上千个文字,如果再一字一句地读完,至少得花上几分钟的时间,而记忆图像,只需要几秒钟。--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第二节 记忆的对象-图像,文字,数字

人类通过五种感觉器官感受世界,认识世界。人们所感知的所有信息通过五感进入大脑,这五种感觉分别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人的大脑每天通过五种感官接受外部信息的比例分别为:味觉1%,触觉1.5%,嗅觉3.5%,听觉11%,以及视觉83%。由此比例可以发现,人所接受大部分的信息主要是由人的眼睛所获取的。

眼睛的功能:

人的每只眼睛有1亿3000万个光接收器,每个光接收器每秒可吸收5个光子(光能量束),可区分1000多万种颜色。

人眼通过协调动作,其中的光接收器可以在不到1秒钟的时间内,以超级精度对一幅含有10亿个信息的景物进行解码识别。

通过眼睛进入我们大脑的信息大部分为图像(图形,影像),文字,数字,我们所学习的各类知识也主要是以图像,文字,数字为载体,因此,要提升我们的记忆力,就必需通过有效的途径让大脑快速地记住图像,文字,数字。

第三节 记忆的过程

记忆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外界信息通过感官首先进入瞬时记忆,进入瞬时记忆的信息完全按照输入信息的原样加以记录,被记录的信息保持时间极短,一般不超过2秒;但是,一些受到注意的信息却得以保持下来,进入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可以保持长久些,一般为30~60秒,但最长也不超过1分钟。短时记忆就其功能来说是操作性的,它主要对来自瞬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信息进行有意识的加工,故又称作工作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也很有限,它是通过复述来保持记忆的,并且通过复述的作用把信息转入长时记忆。

长期记忆指的是保持时间超过1分钟的记忆,其中有的信息常常可以保持多年甚至终生。它的信息主要来自短时记忆阶段加以复述的内容,也有印象深刻一次性直接进入长时记忆的。长时记忆的容量可以说是无限的。

3.表演艺术理论及赏析课心得 篇三

2011328402132 张顺

我们在循序渐进的学习里,认识到了表演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同样有它的艺术规律和创作方法。前苏联伟大的戏剧艺术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积前人以及他自己几十年的创作经验,创立冷酷完整的表演体系,系统而科学的阐述了表演艺术的规律。斯氏在他的《演员自我修养》第二卷中提出了表演的诸元素。整个精神和形体天性的完全集中。只要演员在舞台上真实的动作,真听,真看,真感觉,就能逐步寻找到正确的舞台自我感觉。即演员做到在创作中,根据人物性格与剧情的需要,该紧张的部位紧张,该松弛的部位松弛,达到表演的准确、适度,协调并富于魅力。真正在舞台上、镜头前做到极度松弛自如是相当难的,需要演员具备形体、心里素质和不懈的实践锻炼。这就需要演员假戏真做,需要演员具备信念感。培养演员对剧情、剧中的环境、规定情境、人物关系、发生事件等等具有真挚、强烈的信念与真实感,是基础训练的重要环节。想象是演员进行形象思维的重要前提。在整个创作中,想象是引导演员的先锋。演员正是依据剧本提供的虚构事实和人物的基础,用自己对生活中熟悉、理解、感受、积累的素材,进入艺术构思的想象过程,丰富和深化人物形象,规定情境,并在内心造成相适应的情绪,激起相应的体验、欲求、意向及动作。想象来源于丰富的生活,来源于演员的心理体验和情绪记忆,来源于演员的大胆幻想与联想。应该让想象也成为演员创作的第二天性。在创作中养成一种想象生活得艺术习惯,学会进入想象的第二现实。指演员创造角色中调动自己过去的体验过的感情和激情的记忆,唤起人物相应的情绪与情感。情绪记忆在表演创作中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技术,也是内心创作的最好素材,心理技术的重要手段。

交流指演员在表演过程中与对手之间的思想、感情、意志、愿望、动作等相互传递、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保持新鲜真挚的感受是交流的最佳状态,有时甚至出现可遇不可求的即兴瞬间交流。一定要防止形式上、表面上的交流。掌握交流,最主要的是做到真听、真看、真的去感受,使人物“活”起来,也就是活交流。活的交流为“有机的交流”,它需要经过“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判别周围情况和选择对象;第二阶段是对象注意自己;第三阶段试探对象的心灵;第四阶段:把自己的视象传达给对象,还要使他以内心视觉看到交流的主体本身看见了什么和怎样看见所传达的东西;第五阶段对象的反应,双方交互地发出和收进心灵的潜流。适应指演员在表演中与对手交流时彼此作出的各种不同的反应并影响对手的一种技能。适应能补充语言的不足,能把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传达给对方。“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动作;哪里有动作,哪里就有活动;哪里有活动,哪里就有速度;哪里有速度,哪里也就有节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我们生存的每一瞬间,我们内部和外部都存在着某一种速度节奏。节奏是一切运动的组织原则,节奏贯穿表演过程中一种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现象,在一般指内、外部动作的强弱、长短、张弛等。速度一般指内、外部动作的快慢、是节奏的构成部分和外在表现之一。两者有区别又不可分割。节奏一词由希腊语“PHTMOC”一词沿用变来的,表示着程度,程序、匀称的活动等意思。节奏这一概念反映着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所固有的一种品格和规律。如白昼与黑夜或是一年四季的交

替、星球的运动、人的呼吸,节奏是反映着宇宙的次序和协调的概念,瑞典著名两栖导演英格玛·伯格曼说过:“节奏是至关重要的,永远是至关重要的。”单位分析好剧本中的角色与事件。任务是指一个单位中所含有的一个创作任务,即角色要“做什么”的意向、欲求。命名—即从单位中引出任务的心理技术,是给单位想出来最能说明其内在实质的名称,并用东西来规定单位中的任务。名称是单位的概括与精华。“没有行动与幻想的结合,就没有伟大的艺术。”—罗曼·罗兰,表演艺术更是如此。动作是戏剧的根基。戏剧是以动作表现思想与情感的艺术。动作也是演员的核心元素。“戏剧”一词在希腊文里的意思就是“完成着的动作”。“演员”一词是说“动作的人”。演员的任务是以“再现人的动作来再现角色的”。因此称表演为“行动的艺术”,称演员为“动作大师”。体验派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更认为:“在舞台上需要动作。动作、活动—这就是戏剧艺术、演员艺术的基础。”

表现派大师莱布希特也提出:“演员借助他的全部肌肉和神经,在一种摹仿的动作中来观察同代人,这种动作同时又是一种思维过程。在单纯的摹仿中,最多只能表现出被观察的事物,这是不够的,因为它能表达出来的原意,声音非常纤弱。为了效法达到反应,演员看着人们,就好像人们把自己的行动表演给他一样,一句话,就好像人们把自己的行动介绍给他进行思考一样。”中国戏曲更是综合“唱”、“做”、“念”、“打”的手段,而以动作为主的艺术。“动作是人们意志的体现”——黑格尔的《美学》。他说:“在戏剧里,具体的心情总是要发展成为动机或推动力,通过“意志”达到动作,达到内心理想的现实。”

动作的特点:(1)动作是在规定的情境的制约下,为完成既定的任务而进行的心理、形体的活动。(2)动作具有两大特征:一是由意志产生的,一切动作都是产生于意志与愿望;二是有一定目的,任何动作都有它的目的,而目的是为了改变该动作的对象。

演员在组织动作的创作中药着力抓“怎么做”。同时演员的想象、演员的功力、演员的魅力 通过怎么做来体现出来的。演员主要通过“怎么做”来施展英雄之用武之地。不同德演员在分析同一个剧本的同一个人物时,对“做什么”“为什么”往往大同小异。而“怎么做”却完全不同,显示出艺术之高低。人物的“性格化”往往也是通过“怎么做”来体现的动作的三要素是紧密相关,连成一体的,是构成动作的、不可分割、必不可少的因素。

4.军事理论及答案 篇四

《复合地基理论及工程应用(第2版)》全面地介绍了复合地基理论和工程实践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复合地基理论及工程应用》(第一版)的基础上对复合地基理论框架作了进一步完善,较系统地介绍了复合地基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

全书共16章:绪论,土和复合土的基本性状,复合地基荷载传递机理和位移场特点,复合地基的形成条件,复合地基在基础工程中的地位,复合地基常用形式及选用原则,桩体复合地基承载力,水平向增强体复合地基承载力,复合地基沉降计算,基础刚度对复合地基性状的影响,垫层对复合地基性状的影响,复合地基振动反应与地震响应,复合地基和上部结构共同作用分析,复合地基优化设计和按沉降控制设计,复合地基工程应用及实例,以及复合地基发展展望。

读完本书,我对复合地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理解,目前在我国复合地基浅基础和桩基础,已经成为常用的三种基础形式。复合地基在建筑工程、市政工程、道路工程以及堤坝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复合地基已经不是陌生的词汇,但对复合地基,无论是学术界还是说工程界至今尚无统一的认识,复合地基是一个新概念。

复合地基的形式、组成复合地基增强体的材料、复合地基增强体的施工方法均对负荷地基的效用产生影响。复合地基的效用主要有桩体作用、垫层作用、挤密作用、加速固结作用、加筋作用。

了解了土和复合土的基本性状,让我明明白了地基加固区的组成,对形成复合地基的常用增强体材料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知道了复合地基的荷载传递机理以及复合地基的形成条件,学习了复合地基桩体承载力以及水平向增强体复合地基承载力、复合地基沉降计算。

通过复合地基工程应用及实例学习,知道了复合地基有初期的局限于采用散体材料加固软土地基(碎石桩复合地基)发展到各类柔性桩复合地基、刚性桩复合地基以及水平向复合地基(水泥土桩复合地基、低强度桩复合地基、桩网复合地基、钢筋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加筋土地基等),知道了各类复合地基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

5.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及应用论文 篇五

认知心理学无论作为一种成熟的理论,还是作为一种方法,都已经渗透到教学研究和实践的许多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将学生看成主动的信息加工者,并采用认知心理学的方法、理论来分析学生的学习活动。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对学习和指导的看法有许多分歧,其中最重要的是认知心理学家强调大脑内部发生的认知活动,认知心理学家不仅需要了解学生做什么,还需要了解学生正在想什么。认知心理学的很多研究方法,如自我报告、错误分析等都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帮助教师了解那些不可见的认知活动。对认知任务进行分析的常用方法有概念地图、过程分析和流程图等。它们都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出了有效的认知操作所需的知识和过程。

2.认知心理学在阅读方面的应用

阅读是许多认知活动同时参与的非常复杂的过程,是人们熟悉的复杂行为,同时也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认知心理学有关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的研究,特别是有关阅读的认知加工的研究,都对实际生活中的阅读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有关阅读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阅读教学,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阅读理解。一些研究者假设词汇识别加工是阅读技能的重要决定因素。字词识别包括字词的编码和词汇通达。能够流畅阅读的读者能够自动对字词进行编码,快速提取出单词的意义,以满足更高水平的句法、语意加工的需要。对于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词,读者能够利用句法、语意和语境信息推论出它的意义。对阅读过程中各种高水平的认知加工进行训练,也可以促进读者的阅读理解。

3.认知心理学在工程设计上的应用

认知心理学在工业上的应用是一个传统的重要研究课题,它属于人类工程学的范畴。人类工程学家可以帮助人们设计机器和工作设备。机器和设备必须设计得与使用它的人相和谐,才能使人与机器设备更好的相互作用,从而获得最高的工作效率。在人机系统中,人是机器的操纵者,始终起着主导作用,机器则是人的能力的补充。操纵者的机能包括接受信息、进行决策和操纵控制器等。这一切都需要借助于控制器和显示器来实现。显示器将外界的信息转变为操纵者可接受的信号,并传递给操纵者;而操纵者则通过控制器改变设备当前所处的状态,而设备状态的改变又通过显示器反馈给操纵者。正是通过这一过程,操纵者和机器设备之间不断地进行着信息和控制的流动。

参考文献

6.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相关理论及实务 篇六

政府和媒体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先和大家讲一下总体的框架。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政府和媒体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长期以来,我们国内的体制是党管媒体,政府管媒体,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这个定位不会改变。虽然如此,我们确确实实面临一个新的媒体环境,记者不那么听话了,媒体不那么听话。也就是在我们现有的媒介体制下,对媒体和记者的管理难度在加大。其实,比记者更可怕的还有一个来源,就是网站。中国是法制国家,已经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但是新闻传播、信息这个领域到现在没有一部法律,这就造成网站可以任意发布新闻,而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尽管对互联网,最近一段时间国务院有关部门包括公安机关做了一些管理,但是我们没有新闻法,没有从法律的层面上对信息的发布进行规制。这说明中国媒体环境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

所以,我想我们要推出这样一个新闻发言人制度,就是为了应对这样一个媒体环境的变化。我认为,政府和媒体在这样一个相当开放的或者说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应该建立一种积极合作、讲究利益、实现双赢的关系。政府与媒体之间应该有互动关系,最终的目的是要实现媒体和政府的双赢。党和政府应该通过媒体更好地引导和影响舆论,而不是管制舆论,新闻发言人要实现三个转变

所以我认为,根据中国国情,新闻发言人应该有这样三个转变。

第一,从常态环境到拟态环境的改变。常态环境就是我们现在的状态,日常生活的状态。拟态环境是媒介或者是大众传播营造出来的一种新型的环境。实际上,在大众传媒面前是一个全新的生活的环境,跟我们日常工作或者是生活的环境是不一样的。

第二,实现从宣传到传播的转变。长期以来我们传播信息的机制都是宣传机制,宣传的策略用得非常成功。而传播是点对点,我们发言人跟记者经常是点对点传播。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传播信息的状况,所以新闻发言人要少用社论语言。

第三,从公认语言到媒体语态的转变。

新闻发布会的准备

下面,我想跟大家交流一下新闻发布会的一些准备。首先我想介绍一下新闻发布会的流程。新闻发布会一般来说有几类,一个是日常发布,一个是专题发布,一个是危机发布。

新闻发布会的准备非常重要,一个好的新闻发布会,或者一个成功的新闻发布会,更多的是要依靠会前周密、精心的准备。很多领导把新闻发布会想得过于简单,就是准备一个新闻稿来念一下就完了。实际上不是这么简单,新闻发布会是跟记者之间互动,斗智斗勇的过程。因为你除了发布新闻稿以外,还要回答记者的提问,回答记者提问就有挑战,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场面,所以要在会前做非常精心的准备。

第一,要做详细的舆情分析。

第二,在准备新闻发布会的时候,一定要了解与会媒体和记者的情况。给大家一条原则,就是千万不能重复记者的话,不能记者说什么你就说什么,这是非常危险的。

所以,这几条原则我提供给大家,一是舆情的搜集,二是记者的确定,三是不能重复记者的话。这三条我想是新闻发布会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第三,嘉宾的寻找。口径的统一。

第四,建议大家要有开场白,最好不要读稿。你给记者新闻通稿,不要把通稿读一遍,最好有一个人性化的开场白。

第五,准备文字资料。新闻管制。

第六,在重要发布会前一天要彩排。这个彩排应该包括什么呢?就是可以让记者、同事模拟一下,提几个比较负面的问题,或者提几个挑衅性的问题,这样就能够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场面。在记者面前一定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不管记者提什么问题。当然事先安排好最重要,如果头三个问题是比较积极的、比较符合口径的问题,整个记者招待会气氛就会不一样。

另外,开新闻发布会的时间,并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最好是上午十点,或者下午两点,这个时间是最合适的,当然危机的时候除外。为什么选这个时间呢?主要考虑到报纸,报纸因为有截稿时间,要印,要排,上午十点可以赶上。

第七,要选择合适的地点。

第八,重要的图表、图片等资料要给与会记者备份。

第九,要有重要人物参加新闻发布会。比如说某地的领导。如果出席发布会,还要有合适的人做一个介绍,这是一个环节。一定要先有新闻发言人介绍这位领导,之后做发布。

最后,要负责后勤保障。当然,这是很琐碎的细节,但也是现在新闻发布会中最欠缺了。新闻记者到某地来采访,至少让他们有水喝,有地方坐,不要说连水也不找不到,椅子也没有,这个后勤工作做得不好,当事人对印象就会不好。

这涉及到一个什么概念呢?就是媒体公关,我们政府要有媒体公关的意识,政府主动去跟媒体做一些沟通的工作,媒体公关这个词更多的意思是沟通,要跟媒体沟通。

新闻发布的原则和技巧

下面我们提出一些原则,这些原则是大家在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时候,包括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要贯彻的原则。我们一定要实现角色的转变,我们是一个新闻发言人。再大的官变成新闻发言人,在媒体面前都要有媒体意识。这时候你不是官员在讲话,不能再用常态语言跟受众交流。

第一,要有新闻性,一定要避免工作总结。

第二,要注重时效性,新闻发布要在第一时间

第三,发言人的任务不是读稿。

第四,要有真实性、策略性。

最后,要站在中国立场上进行国际表述。

新闻发布的技巧

第一,桥梁法。桥梁法是一个基本的方法,就是让对方接受我的观点,让别人接受我的意见。搭桥的大致方法是表态,首先表示我同意不同意,搭一个桥,然后再回到关键的问题上来。作为发言人来讲,要牢牢把握话语权,接受采访千万不能让记者牵着鼻子走。

第二,旗帜法。面对媒体的时候,我们要经常打旗,提醒记者你走偏了。

第三,369原则。就是30个字、90秒、六年级水平。记者不喜欢听公文语言,记者喜欢比较鲜活生动的媒体语言。现在对报纸的标题、导语提出了很多的要求,核心信息30个字,可以把你的原话放在标题上。

第四,人性化传播。

第五,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不应该随意许诺或保证。

第六,不要推断、预测。

面对媒体的形象设计

出镜的时候,要从整体考虑,注意形象。我们现在讲专业化、职业化,要有一些规则。首先,衣服的选择是深色中性色,而且男性一身西装、女士一身套装,不要穿白衬衫。上电视的时候最好穿有颜色的衣服。不要穿咖啡色的衣服,它使皮肤颜色更暗。黑衣服少穿。不要穿带商标的衣服,政府的发言人不能有商业利益。所以你不要穿带商标的衣服,有人会误以为你做广告。

7.军事理论及答案 篇七

建成环境使用行为评估的理论及方法

介绍了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估的`作用及其意义,并对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估体系的构架进行了阐述,最后对建成环境使用者行为评估的现实意义和评估方法进行了论述,以创造出尽可能满足使用者需求的环境.

作 者:石谦飞 王中锋 SHI Qian-fei WANG Zhong-feng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系,山西,太原,030024 刊 名:山西建筑 英文刊名:SHANXI ARCHITECTURE 年,卷(期): 33(9) 分类号:X321 关键词:建成环境   行为评估   评估方法   评估体系  

8.军事理论及答案 篇八

一、西方渠道冲突理论核心观点

1.渠道冲突的含义及主要来源。

国外对渠道冲突的定义有很多,比较权威的是Louis W.Stern和Adel I.El-Ansary(1996)提出的定义,他们认为渠道冲突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即某个渠道成员发现其它某个或某些渠道成员正在阻止或妨碍自己完成目标。

Louis W.Stern和Adel I.El-Ansary(1996)认为渠道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有3个:目标不一致、领域(domain)冲突、对实情(reality)的理解不同。另外Anne T.Coughlan, Erin Anderson, Louis W.Stern, Adel I.EI-Ansary(1996,2001)认为灰色营销(gray marketing)也是产生渠道冲突的重要原因。灰色营销是指权威的和有品牌的产品通过未经授权的分销渠道进行销售,灰色营销不等同于那些将假货当品牌商品销售的黑色营销。

2.渠道冲突的影响。

西方学者对发达经济(主要是西方经济)中数千种渠道关系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的核心观点是:高水平的显性冲突会影响渠道长期亲密合作的能力。Inge Geyskens, Nirmalya Kumar(1999)发现:当冲突加剧后,一方面,中心公司(西方学者研究时假定的渠道中心)可以从渠道中得到的经济报酬越来越少;另一方面,中心公司对合作关系在心理和社会方面的满意度开始降低。

尽管渠道冲突一般会影响渠道顺畅,但有时冲突也是有益的,即平常所说的“功能性冲突(functional conflict)”。没有冲突时,渠道成员往往是消极的并且缺乏创新精神,冲突促使渠道成员培育并抓住新机会。通过提出和克服分歧,渠道成员可以相互刺激对方做得更好,并相互挑战从而打破旧的习惯。

3.渠道中的冲突与权力。

各渠道成员的行为往往表现为各种权力(power)之间的博弈。French和Raven(1959)将力的基础定义为“一方施予另一方的力的来源或根源”,他们认为权力的来源有以下5种:报酬力(reward power)、强制力(coercive power)、合法权力(legitimate power)、感召力(referent power)和专长力(expert power)。

渠道管理者在使用力的过程中面临的两个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是:使用哪种力或力的组合才能对渠道成员施以最大的影响,同时又避免冲突并使渠道成员满意。

二、西方渠道冲突理论新进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西方学者对渠道冲突的研究出现了一个新的特点,即加大了对网络渠道的研究。Bert Rosenbloom(1999)将网络渠道定义为“应用互联网提供可利用的产品和服务,以便使用计算机或其它技术手段的目标市场通过电子手段进行和完成交易活动”。互联网技术支持的网络渠道并不意味着渠道管理进入了一个“自动导航式”的模式,如何管理渠道冲突、激励渠道成员、构筑合作以及达到企业分销目标,都依然要求营销经理全力关注。

Anne T.Coughlan,Erin Anderson,Louis W.Stern,Adel I.EI-Ansary(2001)提出了带有网络渠道的双重分销的渠道结构模型,此模型共分为3种情形。

情形a中,制造商自行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络渠道,直接与自己的传统渠道竞争;情形b中,制造商通过传统渠道以及第三方的纯网络销售商(指不拥有传统零售商店的网络销售商)销售产品或服务;情形c中制造商会发现他们的产品在网上销售,因为他的某些传统零售商建立了自己的网络商店。4位作者认为,无论哪种情形,目标、领域以及对实情的理解等方面都会存在冲突。

情形a 中,目标冲突的存在是由于制造商希望通过所有的渠道(包括传统渠道和网络渠道)实现利润最大化。而领域冲突则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制造商可能利用网络渠道直接抢夺零售商的顾客;二是消费者的搭便车行为(在传统渠道中享受售前服务,却以更低的价格通过网络购买)使得商店零售商承担了促销费用,却得不到任何补偿;三是消费者通过制造商网站购买了产品,却试图在零售商店退货。另外,对实情的理解也存在冲突,制造商认为建立网络渠道只是为了扩大市场,使那些不愿意或不能从其它渠道购买产品的消费者能买到产品,而商店零售商则会认为制造商自建网络渠道是为了争夺属于他们的生意。

情形b中,冲突的类型与情形a一样,也表现为目标、领域和理解的冲突,但这时是传统渠道与网络渠道之间的直接冲突。首先二者的目标是不同的,网上零售商注重销售额与市场份额,故他们通常会采用较大的价格折扣,提供免费送货服务等其它能促进销售的措施,而传统零售商更注重短期利润,所以会收取较高的价格,从而很难与网络渠道竞争。另外,这种渠道中存在的搭便车情况可能会使冲突进一步恶化,而且由于制造商对网络渠道的价格与服务等没有直接控制权,这会削弱制造商协调不同渠道间冲突的能力。

情形c和情形b一样面临潜在冲突,即制造商不能直接控制网络渠道的价格、促销及其它营销活动。另外,如果混合型零售商(即同时经营传统商店与网络商店的零售商)在两种不同的渠道中提供完全不同的服务,则会面临被消费者混淆甚至被疏远的风险。显然混合型零售商也面临消费者在传统商店中搭便车的影响。

另外4位作者也指出,情形c中可能出现这样一种冲突,即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的所有者会禁止混合型零售商在购物中心发布有关他们的网络渠道的广告,因为如果消费者从混合型零售商的网络渠道购物,那么不仅可以增加零售商的销售额,而且可以降低其租金,这是购物中心的所有者不希望出现的情况。

三、渠道冲突解决策略

西方学者从许多角度提出了解决渠道冲突的策略,大体来讲有两种思路:一种是涉及网络渠道的渠道冲突解决方案;另一种则是从整体上(无论是否涉及网络渠道)提出解决方案。典型的策略如下:

1.涉及网络渠道的渠道冲突解决方案。

Kevin L.Webb(2002)从制造商的角度提出了解决电子商务时代的渠道冲突的12种方案,其中有8种与传统营销组合理论(4Ps)直接相关。

他认为在定价上,网上价格最好不要低于传统渠道的价格;在促销上制造商除了要宣传本企业产品外,还要宣传渠道伙伴;在产品策略上可通过缩小在线销售产品的范围并且为在线销售产品启用新品牌来降低冲突水平,另外还要考虑产品生命周期,产品需求迅速上升时,网络渠道较少与传统渠道发生冲突,而产品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时,冲突水平较高;在分销策略上,Kevin L.Webb认为如果制造商选择接受网上订单,那么由传统渠道伙伴完成电子订单的物流功能,可以降低冲突水平。

2.整体上的解决方案。

一般来说,渠道成员处理渠道冲突的办法可以区分为两种:一种是试图在冲突升级为破坏性冲突之前设法在第一时间控制冲突;一种是在冲突明显化后采取措施解决冲突。

对于如何在第一时间控制冲突,Anne T.Coughlan,Erin Anderson,Louis W.Stern,Adel I.EI-Ansary(2001)借助Dant和Schul的模式,认为可采取的策略有信息密集机制(如人员交换,合议等)、第三方机制(主要是调解和仲裁)以及建立关系规范等。

而如果冲突已经明显化,处理冲突时可以参考Kenneth W.Thomas(1976)提出的概念模型。他以渠道成员的固执性(对达成自己目标的强调力度)和一定程度的合作性(对另一方目标的关心)为变量将渠道成员的谈判方式区分为:回避型、迁就型、竞争或进攻型、妥协型以及合作或问题解决型。

另外Christine B.Bucklin,Pamela A.Thomas-Graham,Elizabet A.Webster(1997)将具有潜在危险的渠道冲突进一步划分为3个阶段,并提出了制造商处理不同阶段的渠道冲突时可采用的10种方法。

其它有代表性的策略还包括:超级目标(Louis W.Stern,1973;Kevin L.Webb,2002)、对经销商的激励(Louis W.Stern,1992)以及有效的补偿计划(Laura McDonald, 1999)等。

四、结束语

任何渠道成员在改变营销策略或采取新的政策时,都有可能遇到冲突。尽管冲突的代价很高,但组织并不能因此总是回避冲突。组织应对冲突进行管理,选择在正确的时机介入冲突。管理冲突时,掌握各种方案共同遵循的原则比了解某种具体的方法更为重要。这一原则即:要想有效地管理渠道冲突,应对冲突涉及的某些方面采取创造性的行动,这些行动要能促进渠道成员间的沟通并提高渠道效率。如果将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与我国企业面临的情况作比较,我们可以发现:

一方面,西方学者综合组织行为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营销学等学科的知识对渠道冲突的成因、性质、测量和处理策略等进行了十分深入的研究,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对中国企业正确应对渠道冲突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例如,西方学者对灰色营销和功能性渠道冲突的论述对我们就很具启发意义。

另一方面,我们也注意到西方学者对渠道冲突的研究是以西方成熟的市场与法律环境为前提的,而中国目前处于经济转型期,市场和法律相对都不很完善,因此中国企业处理渠道冲突时会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这需要国内理论界与企业界共同探讨和寻求“中国式”的渠道冲突处理策略。例如,由于中国目前法律的不完善,调解与仲裁就会遇到较大的阻碍。

另外,我们还发现,由于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国外学者明显加大了对电子商务时代渠道冲突的研究。在我国,各大中型企业,甚至一些小型企业纷纷触网,让原本已十分复杂的多渠道系统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我们也应更加关注网络渠道对传统渠道的影响。

参考文献:

9.军事理论及答案 篇九

张丽杉

会计信息化主要是指利用现代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对原来的会计模型重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信息技术和会计学科有机融合的会计信息系统。新建立起来的会计信息系统,全面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并通过网络系统使业务的处理过程实现了高度的自动化以及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会计信息化的实现,不仅是现代会计管理制度改革的一次飞跃,更重要的是它对会计理论及实务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对会计理论体系产生的影响

(一)对会计目标产生的影响

所谓会计目标,就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具体会计工作以期要实现的要求或者标准,它是决定着会计实务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会计工作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会计目标是会计工作的具体化,它可能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当今会计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会计基本目标依然是提高所在企业或单位的经济效益。一般而言,财务会计报告的主要目标就是向债权人、投资者、政府以及相关的部门或者社会公众,提供一些与企业财务状况以及经营发展状况有关的信息,通过这一财务信息来反映企业管理层责任的履行情况,这有助于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参考者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对于会计信息化技术而言,其本质上是会计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相融合,会计信息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会计学科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起来,并建立一个可以满足现代管理要求的新型会计信息管理系统,而不是为了更好为提供会计信息而服务,或者说重心并不在此。当今虽然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但会计信息更能满足社会公众对某企业经济状况的需求,它为需求着提供了更为详细的资料和信息。在人工智能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现代网络通讯技术的支持下,会计信息的处理已经逐渐实现了网络化、自动化和系统化,甚至可利用自身信息来实现准确的预测与决策。即便如此,但这种先进的技术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原有的目标,反而促进了原有会计目标的快速实现。

(二)对会计基本假设产生的影响

对会计主体假设产生的影响。会计主体即会计实体,它是指会计工作服务的特定对象。在传统经济时代,会计主体范围一般比较明晰,主要是指独立核算的企业;企业会计只是核算企业范围之内的各种经济活动,向有关对象提供各种需求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化极大地扩大了会计主体的范畴,尤其是各种网络公司处于媒体空间之中。然而无论会计主体外部表现形式及存在介质发生怎样的变化,会计服务对象依然是特定的主体,它以客观存在或者发生经营行为、处理会计信息的主要依据。对于会计信息化而言,只是改变了会计信息储存介质或者传输方式,理论上来说是不可能改变会计主体的假设。无论在会计主体的假设最初阶段,还是在当今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从未发生过改变。对持续经营假设产生的影响。所谓持续经营假设,主要是指除非有反面的例证,否则就认为企业经营活动能够无限制地经营下去,企业也不存在破产清算的可能性。在传统经济时代,企业的资产主要是实物,并且构成该实物的主体均是具有价值的各种自然资源,而技术因素与人为因素所占的份额却非常的小。对于传统工业企业而言,这些具有一定价值的自然资源一直作为企业的有形资产存在,只要有这些资源就表明它有较强的生产生存能力,并且能够合理地预见这些自然资产的物理寿命。有这些自然资源的存在,客观上可以降低经济生活的不确定性及其风险。从这一层面来说,尽管传统工业企业的经营依然存在着诸多经营失败的风险,但这种风险的存在似乎不会影响到人们持对企业持续性经营的假设,也不会影响到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各种会计系统规则表现出来的理性。从实践来看,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媒介主体的出现和消失变得更加捉摸不定。由于外部的虚

拟化经常掩盖真正的交易行为,因此各种经营活动也常常会呈现出一定的短暂性,加上适时的联合、介入和退出,使得游离性与随机性更加难以控制。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求我们要站在市场的角度确定企业经营连续与否,而这主要是建立在会计工作的基础上。

从法律意义上来说,这类企业常常被确定是持续经营主体。

(三)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的影响

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可靠性、可理解性、相关性、可比性以及及时性,它直接关系着决策者决策后果,因此要求要求会计信息一定要真实可信,可以满足实际决策者的需求。对会计信息质量起修订作用的操作限制主要有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与重要性。会计原则与财务报告之间相互协调,同时也体现了会计核算工作的共同要求,这也是会计核算的一般规律。在当前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主要处在企业管理控制层,并且更有利于体现出会计核算工作中的一般原则性,不仅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而且体现了会计确认计量上的突破。

(四)对会计计量产生的影响

在传统经济时代,企业在会计要素计量时总是采用历史成本来计金额,但在会计信息化的今天,会计核算计量方法主要以历史成本为核心,以市场价值和重置价值等计量方法作为补充的多元计量方式;这样一来,会计信息不但反映了历史成本,而且反映了现时价值。不同的会计领域采用的是不同的价值计量形式,主要以历史成本为核心的会计报表系统以及以公允价值计量为依据的财务成本管理系统,从而使多种计量方法更加适应信息需求者的需要,并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对会计实务产生的影响

1.打破了传统的会计实务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与传统的会计工作方式不同,现代会计工作都是基于会计信息系统而形成的,这就可以将会计人员从重复、繁杂的日常工作中完全解放出来,使得更多的经营管理工作重点转向非实务性工作之中,比如业务流程优化以及组织结构调整等。通过分析相关的会计信息,会计人员可从这些信息中找出企业生产经营中已经或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对自己的经营行为进行及时准确的调节、控制,从而可以有效地减少资源的浪费;同时可以通过分析客户的信息需求,不但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的信息储存、维护以及报告规则,而且还可以制定信息处理中可能用到的模型或者方法,并对信息进行处理后传给需求者。

2.在实行会计业务信息管理的今天,会计信息化不只是模仿手工会计来处理相关事务,而是志在利用网络与信息技术来突破传统的手工会计工作的局限性。在这种条件下,企业可以随意使用各种电子交易方式、网络节点式的电子化服务以及自动化生产系统,从而可以在业务发生时启动信息过程中的记录、处理、储存以及报告信息。这样一来,可以使会计实务的处理更加的灵活化和自由化,同时也提高了具体会计实务的效率。

3.随着会计信息化技术的日渐成熟,企业可以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促使会计信息处理更加的自动化和高效率化,会计信息与业务信息也可以有效地实现集成与同步,从而使会计实务的工作量大幅度地减少,这对于实现会计部门各岗位的合并与重组非常重要。一般而言,信息数据结构一旦可以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企业的冗余度就会随之降低;同时生产组织和管理部门产生的数据信息,都会通过互联网直接进入到会计信息处理系统,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可以成为企业会计信息的制造者与使用者,并对会计信息进行监督和调用。企业的领导也能够直接通过网络实现对生产现场的管理,并对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

10.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 篇十

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

摘要:对来国内外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分别讨论了自我效能感产生的背景、理论框架、研究发展及未来趋势. 作者: 张鼎昆方俐洛凌文辁 Author: Zhang DingkunFang LiluoLin Wenquan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北京,100101 期 刊: 心理学动态 PKUCSSCI Journal: JOURNAL OF DEVELOPMENTS IN PSYCHOLOGY 年,卷(期): ,7(1) 分类号: B84 关键词: 自我效能感 机标分类号: 机标关键词: 自我效能感未来趋势理论框架国内 基金项目: 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期刊论文]心理学动态 --1999,7(1)张鼎昆方俐洛凌文辁对20年来国内外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分别讨论了自我效能感产生的背景、理论框架、研究发展及未来趋势.

上一篇:第四单元《看图写话 》教学实录下一篇:关于大三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