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学论文1

2024-10-21

公共关系学论文1(精选10篇)

1.公共关系学论文1 篇一

《公共关系学》综合测试题

(二)一、单项选择题

1.在公关观念中,表现为善于调节、平衡和统一各种不同的关系、不同的利益、不同的要素,努力在矛盾中求平衡、求和谐的观念是()。A.互惠观念 B.服务观念 C.协调观念 D.形象观念

2.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通过美国()的酝酿,()的催化,公共关系逐渐形成一门社会职业。

A.“报刊宣传活动”......“玻璃屋” B.“报刊宣传活动”......“清垃圾活动” C.“走出象牙塔”......“玻璃屋” D.“走出象牙塔”......“清垃圾活动” 3.公共关系必须以()为基础。A.公众的需求 B.科学 C.求实守信 D.双向交流

4.公共关系必须以()为归宿。A.公众的需求 B.效益 C.求实守信 D.双向交流

5.对公共关系人员职业心理最基本的要求是()A.自信 B.乐观 C.自由 D.热情

6.公众受非控制的社会刺激所形成的再现他人行为或姿势的心理行为我们称之为()。A.流行 B.从众 C.模仿 D.暗示

7.在个体公众中,最为松散、最不稳定的公众对象是()。A.聚散型公众 B.流散型公众 C.周期型公众 D.稳定型公众

8.媒介公众具有()的性质,从而决定了媒介的特殊地位和组织与媒介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意义 A.传播与沟通合一 B.中介与媒介合一 C.中介与公众合一 D.知名度与美誉度合一

9.借用交际行为来实现公共关系目标的公关活动类型是()。A.宣传型公关 B.交际型公关 C.服务型公关 D.社会活动型公关

10.一般反馈所得到的信息出现以下()情况时,公关计划需要修改。A.整个公关工作进展不平衡时 B.整个公关工作经费预算有余时 C.公关计划效果对组织有影响时 D.整个公关工作进展顺利时

11.运用收集信息、社会调查、民意测验、舆论分析等信息反馈手段,了解舆情民意的公共关系活动是()。A.交际型公关 B.宣传型公关 C.征询型公关 D.活动型公关

12.着重于信息传播,以提高组织知名度的公共关系活动方式是()。A.交际型公关 B.宣传型公关 C.活动型公关 D.服务型公关

13.传播的基本方式中,其信息反馈速度最慢的是()。A.自传 B.中继传播 C.人际传播 D.大众传播

14.传播的基本方式中,受团体形成的气氛,特定的空间氛围影响较大的是 A.自传 B.中继传播 C.人际传播 D.大众传播

15.在面对危机时,对公关人员最基本的要求是()。A.及时处理 B.沉着冷静 C.反应迅速 D.耐心解释

16.公共关系危机和其他危机的主要区别是()A.形象受损 B.经济有形损失 C.有形损失和无形损失 D.组织财务损失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公共关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发展阶段 A.孕育时期 B.导入阶段 C.迅速发展时期 D.稳定成熟发展时期

2.按照公众不同的发展阶段及其对组织的影响程度,可将公众分为()。A.非公众 B.潜在公众 C.首要公众 D.知晓公众 E.行动公众

3.按公众的组织结构分,可以将公众划分为()A.个体公众 B.组织公众 C.重要公众 D.行动公众

4.标识形象的外显部分包括()A.风格 B.含义 C.商标

D.字体的颜色和形状

5.报纸传播信息的优势有()A.传播面广和传播迅速 B.具有新闻性,C.文字表现能力强 D.便于保存和查找

三、名词解释题 1.公众 2.知晓公众 3.首因效应 4.受害性危机

四、计算题

1.我们对某企业进行公关调查,其调查结果表明,在1500名被调查者中,有900公众不清楚该企业是做什么的,有450名公众对该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十分满意,请计算该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对其公关工作提出相关建议。

五、简答题

1.公共关系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2.请问暗示应具有哪些基本技巧? 3.简述可供选择的公关活动的行为方式。4.试比较分析公共关系传播的四种模式。5.简述组织传播的特点。

六、案例分析题

1.日本的麦当劳汉堡店记载了约60万小朋友的“生日档案”,小朋友生日前几天都会收到该店邮寄来的贺卡,邀请小朋友生日当天到该店做客。这样,每天都有一部分顾客对该店在心中产生了一种“忠诚”的“感情”。这样就“可以赚他们下一辈子的钱”。对于这个行为,该店说:“是企业和员工制造了“上帝”,把潜在的顾客变成现实的顾客,“上帝”也就被创造出来了”。对于公众,有的处于潜在状态下,如薄冰下的河水,看似平静、寂然,实则潜流滚滚。遇到某些特殊环境变化,“薄冰”被融化,组织就容易处于“危机”之中。我国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建成后,经技术人员及相关专家论证,从设计、到建设、生产,在科学性、安全性、可靠性方面,可以说都做到了“万无一失”。建成后,对香港市民生活也将带来很大的方便。但因前苏联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件,香港民众对大亚湾健核电站感到不安,出现百万人签名活动,有的居民则组团赴京上访,新闻媒介也为此推波助澜。形成了一股来势汹汹的“反对”潮流。(1).日本麦当劳的潜在公众、知晓公众和行动公众是那些?(2).上述两个例子说明我们在处理潜在公众和行动公众时应该注意什么?(3).从这个例子中我们总结出什么公关思想:

2.很少有哪家公司具有IBM公关部的卓越才能:该公司经历了世界大战、大箫条、竞争挑战、无数的法律诉讼和经济周期后,依然以市场变革者的身份活跃在市场上。但1999年4月29日《华尔街日报》上刊登的头条新闻,即便是对于IBM这样的老牌公司,也是个可怕的挑战:“IBM开发莲花软件的负责人过去当水兵时得到过大量好处。”文章将开发IBM的莲花软件的主要负责人杰弗里·帕波斯描写成一个凭借可疑的资格证书和轶事提升自己在员工和莲花软件用户中的声望的人。帕波斯是发展莲花事业的主要功臣,该项业务现在每年能有14亿美元的销售收入,但是他将自己的资历与莲花软件绑在一起出售给客户的行为,引起了道德质疑。在令人迷惑的充满闹剧的介绍中,凭借自己的个人能量,帕波斯能够赢得军方和公司客户的尊敬。“杰弗里就像是我的影子一样,”前海军预备队司令托马斯·威尔克森将军说,他“与帕波斯先生见面后,增加了莲花软件的采购量。”由《华尔街日报》进行的调查,披露了有关这位影响颇大的总裁的一些麻烦事。其中有:他获得过佩帕代因大学的博士学位吗?不一定——其学位是由一个没有资格的新闻学校授予的。他在波斯湾战争中是一名勇敢的飞行员,并凭借其勇气救了一位朋友吗?不是这样的——他是坐在后排的雷达监测员。面对媒体的质询,他说不出一位与他一起飞行过的战友的名字。他在跆拳道中获得过黑腰带吗?否,是红腰带,这是一个低级别的腰带。当记者问起此事时,他竟记不起教练员的名字。微软的比尔·盖茨曾给他家打过电话吗?这是他反复向人们宣扬的事。后来又改口为:“微软的某个人打电话来了,他以为那是盖茨先生,”《华尔街日报》报道说。从根本上讲,这里所列的事情对IBM来说构不成危机。但是在莲花软件的总裁给公司的定位上、在公司的职业信誉上,以及他们提供给主要客户和同事的介绍中确定存在问题。《华尔街日报》的调查称,帕波斯不切实际的宣传“帮助他赢得了提升和一份工作推荐书,并有助于莲花软件的销售。”当顾客,尤其是来自军方的客户质询帕波斯是怎样将自已装扮成一名功勋卓著的老兵来骗取订单时,IBM陷入了混乱。当受到媒体质询时,帕波斯坚持自己的观点。“出于业务上的考虑,很惭愧,我确实有时夸大并美化了自己的资历。”他承认说。(1).假如你是IBM的公关部经理,你会怎么处理这件事?

《公共关系学》综合测试题

(二)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CABCB 6—10 CBCBA 11—15 CBDBBA

二、多项选择题 1—5 BCDABDEABCDABCD

三、名词解释题

1.答案:公共关系中的“公众”特指与公共关系活动对象之总和,即与公共关系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个人、群体或组织的总和。

2.答案:指明确意识到自己的权益与特定组织有关,并已考虑与该组织联系但暂时还未付诸行动的公众对象。

3.答案:即第一印象。公众第一次进入一个新环境,第一次接触某一新事物所留下的深刻印象,发展成一种心理定势,以致难以改变。

4.答案:主要是指他人未经许可假冒企业的包装式样、商标、名义等推销伪劣产品,或是其他外在原因,使企业形象受到损害,名誉遭到损毁,企业经营陷入困境。

四、计算题

1.答案:知名度是组织为社会公众了解或知晓的程度,是评价组织名气大小的客观尺度,侧重于“量”的评价,即组织对社会公众影响的广度和深度。而美誉度是指一个组织获得公众欢迎、接纳、信任的程度,是评价组织声誉好坏的社会指标,侧重于“质”的评价,即组织的社会影响的美丑、好坏。知名度=((1500-900)÷1500)×100%=40% 美誉度=(450÷(1500-900))×100%=73.33% 所以象限地位图如下:

所以该企业处于第Ⅱ象限,其公关状态是稳定,企业处于低知名度/高美誉度状态。企业需要加大宣传,提高自身的知名度,所以企业应该采取宣传型的公关活动策略。

五、简答题

1.答案:公共关系学经过公共关系的零散活动及职业活动的长期酝酿之后诞生于本世纪20年代。这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文化背景、政治背景、经济背景及技术背景等诸方面历史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

(1)文化条件——由“理性”转向“人性”。人性文化的产生对公共关系的产生有着重大的影响。这种尊重人性的、尊重个人感情和尊严的、人文的、开放的文化,正是公共关系得以滋生及成长的土壤。(2)政治条件——民主政治取代专制政治。在民主政治下,政府机关、社会公共组织与其公众之间,除了服从外,还民主协商、民主对话、民主监督。民主政治取代专制政治,必然促进公共关系的产生。(3)经济条件——市场经济取代小农经济。随着商品经济的深入发展,促使社会分工向着更高的专业化程度方向演化与发展,带来了更加广泛深入的社会分工,从而也就要求工商组织要积极增加横向经济联系,用相互合作、平等互利的良好横向网状关系来推动自身发展。这些社会现实,都十分迫切地需要公共关系。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能否争取市场、争取顾客、争取公众支持,成了企业生死攸关的关键,这就直接促成了公共关系的兴起。

(4)技术条件——大众传播超越个体传播。由于各种大众传媒的迅速而广泛的发展,为人们进行大规模的交往提供了可能性,并为公共关系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与方法。2.答案:是否能取得暗示对象的理解、认同,关键在于能否遵循公众的感知规律。

(1)感知强度规律。要有一定的刺激强度才能被对象所感知,过小容易被忽略,过大则又可能引起反感。

①注意暗示者的身份、地位 ②注意暗示的方式 ③调节暗示的内容

(2)感知对比规律。暗示要有一定的对比度才能被对象所感知,对比度过小就不清晰,对比度过大也有副作用。

(3)感知的协同规律。暗示要和对象各种感觉器官感知到的信息相协同才能有效地发生影响。我们知道,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建立在各种感觉基础之上的。因此,各种感觉器官对同一事物感知到的信息如果不一致,势必就会像盲人摸象一样顾此失彼,自相矛盾,无法形成统一的知觉。

(4)感知的滞后规律,即暗示须与公众已有的观念、知识、情感等具有某各种暗合的关系才能有效地影响对象。人们的观念、知识、情感等等是具有滞后效应的,即它们会长期地发生作用。暗示的内容和方式如果和对象的这些已有的东西不合,它也不会产生有效的作用。

(5)感知的情急规律。暗示在对象情急之中最能够发挥暗示的功效。心理学家的实验和无数生活中的实例都证明,人们在焦虑、困惑、急于摆脱危险或困难的时候最容易接受暗示。情急规律告诉我们,有意暗示的特定目的要和帮助暗示对象解决困难相结合,要善于在帮助别人的暗示中体现特定的目的。3.答案:(1)建设型公关。如隆重的开业庆典仪式、剪彩活动、落成典礼、开业广告等。①适用于组织的开创阶段,以及某项事业、产品服务初创、问世阶段。②采用高姿态的传播方式,力图尽快打开局面,形成舆论,扩大影响。

(2)维系型公关。如保持一定的见报率,长期树立在高大建筑物上的企业名称、标志或商标巨型广告;服务性、信息性邮寄品分发;逢年过节的专访、慰问;给老关系户适当的优惠或奖励等。①适用于组织机构的稳定、顺利的发展时期。

②采取一种持续不断、较低姿态的传播方式,对公众施以不落痕迹、不知不觉的影响保持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力,维系良好的形象。(3)防御型公关。

①适用于出现潜在的公关危机的时候。

②采取以防为主的策略,重视信息反馈,及时调整自身的政策或行为,以适应环境的变动。(4)进攻型公关。

①适用于组织与环境发生某种冲突、摩擦的时候。

②采取以攻为守的策略,抓住有利时机和有利条件变换决策,迅速调整,改变对原环境的过分依赖,开辟新的环境和新的机会。(5)矫正型公关。

①适用于组织的公共关系严重失调,形象受到严重损害的时候。②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作好善后的传播沟通工作,以求逐步稳定舆论,平息**,挽回影响,重塑组织形象。

4.答案:这四种模式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各自不同的目的和方式上。从目的上看:

(1)新闻╱宣传型的传播活动主要是起宣传的作用,公关人员通过不完整的或歪曲了的,或半真假的信息,为传播有关组织的保证或许诺,来达到诱导公众的目的。

(2)公共信息型的传播活动主要是起常住记者的作用,向公众客观报道有关组织的情况,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它的传播活动更多的是不带有诱导的意图。

(3)双向非对称型的传播活动,是运用社会科学中有关态度和行为的知识来进行传播,来达到诱导公众接受组织的观点,并以支持组织的方式行事的目的。

(4)双向对称型的传播活动,其公关人员是在组织与公众之间起中介作用,在传播活动中更多的是依据传播学的理论,而不劝说诱导理论来指导工作。其目的是为了建立和加深双方的理解与认可。从驾驭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传播方式上看:

(1)采用组织向公众的单向传播方式的有宣传型和公共信息型。在这种方式中,公关人员缺乏倾听来自于公众方面信息的自觉意识。二者的区别在于:宣传型的传播往往忽视了对组织完整的介绍。而公共信息型则注意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2)采用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传播方式的有双向非对称型和双向对称型传播。这两种传播都是一种沟通性的传播,传播既指向公众也来自公众。二者的区别在于:非对称型的传播更多的是要求有利于组织,强调的是影响改变公众的态度和行为,而忽视了依据公众的信息来改变调整自己。公众一方只是处于受控制、受支配的地位;对称型传播的双方则是平等的,双方可以对等地影响对方,最理想的情况是一次公关活动后,双方各自都有所变化调整。

从历史的、发展的角度来分析这四个传播模式,我们还可看到人类对公共关系传播这一事物的认识发展趋向。这种发展趋向主要表现为:

(1)对公共关系传播功能的认识,从主观宣扬,客观提供信息,科学的诱导,到促进相互理解的发展趋向。

(2)对公共关系传播方式的认识,从线性的单向传播,利用反馈的双向沟通,到双向传播沟通的发展趋向。

(3)对公共关系传播关系的认识,从任意支配公众,不对称的双向沟通关系,到双向对待共享信息的传播关系的发展趋向。

5.答案:一特定的传播主体——组织;二组织结构影响下的传播活动;三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特殊目的的、受严格控制的传播;四多元化的公众;五组织传播运用了各种最基本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六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并存。

六、案例分析题

1.答案:要点:(1)要点:60万小朋友,作为潜在公众;当小朋友收到贺卡时为知晓公众;他们去店里消费的话,便成了行动公众。并且,小朋友的下一代也是潜在公众。

(2)要点:注意转变知晓公众的想法,不要让她们变成对组织不利的行动公众,尽量减少对组织的损失。

(3)要点:做好对潜在公众的调查研究工作,积极引导向有利于组织的方向发展,同样要加强预测,防止和控制不利因素的出现,防止危机产生。2.答案:这是一起事故性和受害性混合的危机事件。

2.公共关系学论文1 篇二

1 主要举措

“1+3”模式包括1个平台和3大机制。政府牵头搭建的农业科技服务平台是核心, 创新机制是关键。“1+3”模式的运行不但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换、强化农业项目示范带动作用, 而且还能满足农业经营主体的个性化科技需求, 从而推动农业生态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 促进农业产业优化提升、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1.1 搭建现代农业服务平台,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我县围绕本区域现代农业产业布局, 通过和省农科院的科技合作在全市率先建立集科研孵化、项目合作、专家服务、转化推广功能为一体的农业专家大院暨现代农业人才工作站。重点抓好“2个衔接”, 即专家队伍与农业生产的多渠道衔接、课题组专家与农业项目全方位衔接;做到“2个覆盖”, 即覆盖粮油、蔬菜、花卉苗木等主导产业, 覆盖全县所有镇村社。同时以受聘专家重大研究成果和农业高新技术为支撑, 以高效特色的农业项目建设为抓手, 建立“专家智力资源要素+多元化资金要素”投融资机制, 吸引多渠道、多层次社会资金投入, 借助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加强国际合作, 推进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型发展。

1.2 统筹城乡多元化人才, 建立专家管理服务机制

在人才选择上, 我县既引进重量级的专家, 还因地制宜请来本地有影响力的“土专家”和“田秀才”, 促进多种人才的综合利用, 充分发挥叠加的示范指导效果。郫县为促使“流动”专家“留下来”, 在首批农业权威专家30余人聘用基础上, 采取双向选择、动态管理柔性聘用机制;农业专家大院暨现代农业人才工作站推行首席专家负责制, 首席专家对接课题专家, 课题专家对接基地的经营主体, 确保科技成果“落地生根”;在专家增减去留上, 由首席专家提出、院县协商确定;在专家考评上, 采取日常抽查、不定期考查、半年检查及年终评比相结合的综合评定方式, 奖优汰劣。

1.3 开创服务新方式, 建立“11136”公共服务机制

利用农业专家大院暨现代农业人才工作站, 搭建现代农业综合性服务平台, 首批引进农业权威专家30余人。郫县建立1个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网站, 设置1个三农服务热线号码, 开通1条农业专家咨询热线, 形成省市、县、站专家3级信息服务网络, 提供农户电话呼叫、短信提醒、QQ群信息咨询、微博发布信息、课堂培训、田间地里互动等6项公共服务, 创新“农民点菜、专家下厨”的科技服务功能, 有效解决了农业信息的单向传递问题, 实现了农业信息的双向互动式传播。农业经营主体定期反馈信息, 农业专家通过“11136”服务机制得到相应农业信息后及时跟进服务, 然后再跟踪, 最终解决服务机构与服务对象信息不对称、传递不及时、利用不充分等问题。

1.4 以支农惠农为目标, 建立入社抱团创富增收机制

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原则, 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 推动农业从“龙头企业+农户”向“龙头企业+农业专家大院+三农热线+合作社 (家庭农场或专业大户) ”转变, 依靠不同梯次形成的强大合力抱团入市, 有效解决农产品销售难、加工增值难, 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2 工作成效

2.1 发挥专家优势,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近年来, 我县先后建设了万亩沙西优质水稻示范区、特色蔬菜高效示范片、种子 (种苗) 生产示范基地等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 通过把专家由城市引到农村、把技术由实验室引到田间, 实现了专家与农民、科研与生产的无缝对接, 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与现代农业发展, 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防治与示范”、“一三产业互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种养循环农业示范”等项目成效明显, 带动农民节本增收达2000万元以上。

2.2 推行“土专”结合, 促进农民素质提升

“1+3”模式建立了一条科技入户的新通道, 既有利于解决科技成果到农民手里的“直通车”问题, 又有利于提升了本地人才素质。一是围绕优质粮油、蔬菜 (食用菌) 、花卉苗木三大主导产业, 采取“专家+基地”、“专家+项目”、“专家+资金”定向捆绑培养模式, 每年投入约100万元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 储备了大量的本土农业人才, 惠及农民9万余人;二是实行“土专家”储备、推荐制度, 通过全县遴选、评审, 将取得资格证书的农村实用性人才及每年定期聘用的本土专家纳入农业人才工作站人才库统一管理, 形成覆盖全县所有涉农村社的农业科技指导服务网络。

2.3 引导观念转变, 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一是采取“请进来, 走出去”方式, 通过专家讲座、技术能手示范带动等形式, 引导农民更新观念, 用规模生产代替分散耕作, 用市场运作代替分散经营, 用抱团协作代替单打独斗, 进一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2014年底, 全县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8家, 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88家, 家庭农场达23家。二是结合成都市水源保护区建设, 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 2014年全县建成“三品一标”认证基地近10000hm2, 获得认证产品238个, “郫县豆瓣”、“唐元韭黄”、“云桥圆根萝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其中, 建成韭菜 (韭黄) 出口示范基地13.33hm2, 实现出口达200余万元。三是通过技术创新助推产业升级。高新技术对农业科技水平提升、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2014年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个, 试验、示范、推广新品种21个, 推广新技术11项、新机具99台 (套) 。结合种子 (种苗) 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推动蔬菜、花卉工厂化育苗, 全县发展设施农业生产基地415hm2, 建成种球种苗组培繁育中心近5万m2。

3 下一步工作重点

下一步, 郫县将优化“一核四级”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建设, 即以构建服务全域的农业专家大院暨现代农业人才工作站为核心, 以县、镇、村、本土专家四级农技服务为抓手, 进一步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 确保新技术传播无死角、新成果推广全覆盖。

3.1 完善农业专家大院

一是鼓励专家深入基层, 以技术参股、中介服务等形式与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协会等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 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二是完善县、镇、村三级信息服务网络, 重点向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普通农户延伸, 实现农户反映问题足不出户、信息咨询简单方便、专家了解问题及时准确、提供服务快速高效;三是在完善的县镇两级农业服务机构基础上, 通过遴选, 以委托服务的形式建立40个村级农业服务点, 形成40人的本土专家队伍, 确保每个涉农村有专家开展定点服务。通过以上途径, 力争实现农业信息畅通无阻、农业服务无缝对接。

3.2 加大示范推广力度

郫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00万元, 重点抓好3个方面的示范, 加快农业产业提档升级:一是建立试验、示范展示和筛选基地2hm2, 试验示范茄子、辣椒等新品种15个以上, 示范推广面积333.33hm2, 力争2015年带动增收1000万元以上;二是依托现有生态有机农业基地, 通过以点带面建设有机蔬菜示范园, 形成集养殖、有机肥生产、有机蔬菜种植于一体的良性循环格局。将成立有机农业专家团队, 制定有机农业生产指导性意见和园区有机产品生产技术规程5个以上, 完成有机认证133.33hm2以上, 培育有机农业示范基地4个以上, 帮助园区内的经营主体增收1000万元以上。三是通过试验示范, 寻找适合在我县推广的蔬菜生产机械化机具10台以上, 建设10hm2蔬菜生产机械化研究试验示范园, 对比分析蔬菜全程机械化作业的可行性和节本增效的空间。

3.3 探索解决农业生产问题

一是依托测土配方项目和全国耕地污染普查项目, 开展我县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调查、耕地土壤污染评价与区划, 探明我县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和污染源, 建立郫县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数据库, 并提出污染土壤防治对策, 切实保障我县现代农业健康发展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开展十字花科根肿病防控试验, 建立土壤调理控制蔬菜土传病害试验基地, 研究茄果类蔬菜和生姜连作障碍解决途径。示范推广精准农药、“土壤调理+科学施肥”等技术333.33hm2。以此降低全县蔬菜连作病害减产损失1000万元以上, 进一步巩固郫县作为成都市“菜篮子”基地县的地位。

摘要:为加快推进都市现代农业优化提升, 郫县对农业公共服务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进行不断探索, 积极创新以农业专家大院暨现代农业人才工作站为平台、以三大服务机制为支撑的“1+3”农业公共服务模式, 切实解决基层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3.公共关系学论文1 篇三

一、教学内容的舍取

围绕如何对高等教育计算机公共课进行教学改革,近年来争议颇多,意见不一,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使计算机公共课的内容更能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部分院校基于“6+1”的教学模式,将计算机公共课的课程教学分为汉字录入、操作系统与网络基本应用、Word图文编排、Excel数据处理、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FrontPage网页制作等6个模块和1个Office综合应用项目;也有部分院校采用了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列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并按“基本层次”和“较高层次”对各知识模块的主要知识进行分类。基本层次以常用办公软件的应用为教学重点,要求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熟练操作Office办公软件;较高层次则在基本层次的基础上,增加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强调对计算机软件的应用能力,就是增加Office高级应用、局域网应用和多媒体软件应用等内容;有的院校还将计算机公共课定位为多学期开设,开设多门选修课贯穿于整个大学计算机教育;等等。

那么,高职计算机公共课如何开设才更为合理呢?早在l985年,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会长、著名计算机教育专家谭浩强教授就提出了四个层次教学体系:第一层次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微机系统的操作使用,第二层次学习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第三层次进一步学习软硬件知识,第四层次结合各专业的应用学习高级课程,这个体系是全国大多数高校在非计算机专业进行课程设置的依据。

2006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了4个领域×3个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的知识结构,以及“1+×”的课程设置方案。4个领域内容包括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算法基础与程序设计、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系统开发与行业应用;3个层次指概念与基础、技术与方法、综合与应用;“1+×”的课程设置方案指1门“大学计算机基础”加上几门核心课程。2009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重申了上界教指委的基本要求,这是迄今为止国内计算机基础教学最为权威的指导性文件。

目前,许多本科院校根据“基本要求”制定了课程设计方案,大多为1门“大学计算机基础”加上一门程序设计语言课,并将其纳入了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需要指出的是,部分学校将这种方案理解为分层次教学方案,而按“基本要求”理解,它应该是分领域的课程设置方案。

二、教学改革实践

1.制定“1+×”课程设置方案要遵循的原则

高职计算机公共课培养的是计算机应用人才,而不是计算机专业人才。因此,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要与专业教学融合,面向应用,服务专业,努力做到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笔者认为,在制定“1+×”课程设置方案时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基础性原则。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是为专业教学服务的,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能是必选的。

(2)够用性原则。所选取的教学内容应该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但又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有针对性,不同的专业所选取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有所区别。

(3)实用性原则。选取的教学内容要实用,要舍弃那些对专业学习来讲空洞的理论和不实用的知识。

2.计算机公共课与其他专业基础课程的衔接问题

目前许多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课程,这些课程通常都有相关专业教师授课,计算机公共课教师在计算机方面是“行家”,但不是各行各业的行家,不是“万金油”。因此,要求计算机公共课任课教师都掌握这些非计算机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不现实的。再则,计算机公共课毕竟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应更多地考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共性的东西。考虑到这一点,我校在实施“1+×”的课程设置方案时,参照了兄弟院校的成功做法,并结合本校专业特点,将“1+×”中的“×”部分划分为:图形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视频编辑软件Premiere、工程绘图软件AutoCAD三大模块。这三大模块在各个二级学院的开设情况和课时数如表1所示:

实施“1+×”的课程设置方案,“×”部分所占的课时为20。计算机公共课任课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这些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计算机公共课教师无需太多其他行业知识就可以任教;专业教师在重新教授这些软件时,则可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样,一个应用软件分两个阶段,并由两个专业的教师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切入点进行教学,既可以减轻学生在第二阶段的学习压力,又可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并熟练掌握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对那些没有开设计算机后续课程的专业,学生则拓展了视野,增加了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虽然按上述课程设置方案开展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有许多优点,但长远来看,这样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而且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不能仅开设一个学期。從长远来看,应将计算机公共课划分成不同的课程群,如计算机基本操作课程群、多媒体处理课程群、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群、信息处理课程群。依专业的不同分阶段开设,同时将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贯穿在三年的高职教育中,实现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动态构建计算机公共课课程体系的目标。

基金项目:海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改革资助项目(项目编号:Hjjsj201029)

4.公共部分答案1 篇四

2、评价期内发生案件、重大违规问题,重大责任事故的,所在基层信用社、县联社理事长、分管领导当年等级社工资执行(五类)标准。

3、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员工违规纪人记过至留用察看处分。过至降级(职)C、经济处罚D、(×)记过至留用察看

5、案件是指稽核、业务部门按照有

四、多项选择题关规定认定形成损失的违规问题(×

1、《处理办法》对违规责任人员的处

6、为了强调重要控制环节,设评分理原则包括(ACD)。否决点,如被评价业务子系统存在否A.实事求是,客观公正B.违决点,则扣除该控制环节全部分值。规即处,注重后果(√)C.程序规范,量纪适当D.惩律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职)、撤职、留用察看、(解除劳动合同)。

4、信用社员工违规行为触犯国家法律或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5、信用社员工纪律处分由各级监察部门依据违规事实提出处理意见,提交本级联社理事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后,发出(处理决定书),并办理相关手续。

6、信用社员工柜台“三声”服务包括:(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

7、其他处理包括:经济处罚、(诫勉谈话)、通报批评、免职、离岗清收、责令辞职。

8、受到纪律处分的员工,同时给予扣发效益工资的经济处罚。受到记过处分的,处分期限为12个月,扣发(6)个月的效益工资。

9、其他处理包括:经济处罚、诫勉谈话、(通报批评)、免职、离岗清收、责令辞职。

10、信贷业务内控评价设13个评价环节,(48)项评价内容,8个否决点。

二、判断题

1、男员工不得留长发、蓄胡须、剃光头、不得烫发,女员工尽量统一发式(盘发),不得披散头发,男女员工均不得将头发染成异色。(√)

2、在接受名片时,应恭恭敬敬地双手捧接,接过名片之后,一定要仔细看一遍,可就名片上的某个问题当面请教,或者有意识地读一下名片,不要一手接过名片,看也不看就塞在口袋中,如有需要将名片暂时放在桌上,但切记勿在名片上放其他物品。(√)

3、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实施违规行为的当事人及对违规造成风险或不良后果起决定作用的人员认定为间接责任人。(×)

4、违反值班守护规定,未按时上岗或擅自离岗,或未经批准顶岗、替班造成不良后果的,给予直接责任人记过至降级(职)处分,给予间接责任

7、内部控制评价采取加分制,按照业务评价子系统各控制环节控制点内容对应加分。(√)

8、受到纪律处分的员工,处分期内不得评先评优,不得晋升提拔用。(√)

9、在职责范围内,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自已的职责、实施违规行为的当事人及对违规造成风险或不良后果起决定作用的人员称为直接责任人。(×)

10、违规形成经济纠纷、诉讼失效、司法败诉或法律风险100万元(不含)以下的属于严重不良后果。(×)

三、单项选择题

1、被评价县联社子系统内部控制体系存在一定缺陷,但风险仍在可控范围内。内部控制规章制度基本得到执行,内部控制效果一般,则该县联社内部控制评价等级为(C)。A.一类B.二类C.三类D.四类E.五类

2、内部控制评价结果与以下哪种工作不挂钩。(D)A、与等级社评定挂钩B、与业务经营权限挂钩C、与干部考核挂钩D、与评比先进挂钩

3、授权人员将柜员卡交与他人代授权不得分,授权时未认真审核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法合规性,或未对柜员录入信息与原始凭证、客户身份证件、现金及实物认真核对,一笔扣几分,扣完几分为止。(a)A、0.5分3分 B、1分3分 C、0.5分5分 D、1分5分

4、信用社工作人员在自己亲友来贷款时,因对象不符合条件,不能按正常手续办理贷款,经有贷款条件的单位或个人同意,以其名义申请贷款,交由亲友使用的行为称为(A)。A、顶名贷款B、搭名贷款C、盗名贷款D、假名贷款

5、违反账户管理规定,伪造、变造客户证明材料或恶意修改客户信息的,给予责任人什么处分。(A)A、记大过至解除劳动合同B、记教结合,保障权益

2、有以下行为之一的,给予有关责任人解除劳动合同处分。(ABCD)。A.贪污、挪用公款或收受、索取贿赂的。B.参与并组织非法集资。C.参与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的。D.私分单位钱物或盗窃单位财物,构成案件的。

3、下面哪些是柜台服务禁语。(BCD)A、您好B、电脑坏了不能办 C、告诉你了怎么还问 D、这么晚了才来今天不办了

4、下列哪几种违反不相容岗分离规定,造成不良后果的,给予直接责任人记过至降级(职)处分,给予间接责任人警告至记大过处分。(ABC)A、印、证未按规定分管、分用的。B、记账岗位与对账岗位未分设的。C、委派会计替班、顶岗的。D、未按规定与客户进行对账的。

5、借款人不到柜台领款和还款

存在哪些风险。(AB)A、借款人不到柜台领款可能出

现冒名贷款或债务不清,影响到期回收。B、可能出现贷款被截留、转借他人、偿还其他贷款或个人欠款。C、恶化信用社环境。D、掩盖信贷风险。

五、简答题

1、农村信用社的服务理念是什么?(5分)坚持客户至上,一切以满足客户需求

为出发点,以优质规范服务为标准,以客户满意为最终目标的服务理念。

2、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行为总则“四四要决”中“四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5分)客户至上观:客户利益高于一切,忘掉自我。信合家园观:信合是家园,家园大家

5.公共关系学论文1 篇五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公共关系学专门研究()

A.组织与公众传播沟通问题B.组织与公众之间关系的稳定问题

C.组织与社区之间的传播沟通问题D.组织的内部运营问题

2.在公共关系中,将追求平等和双赢作为处理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而形成的公关观念,一般称为()

A.协调观念B.互惠观念C.传播观念D.服务观念

3.美国著名公关学者雷克斯·哈罗博士认为公共关系是()

A.一种传播管理行为B.一种管理职能

C.一门艺术和科学D.一种公众性的关系

4.美国卡特利普和森特在其专著《有效的公共关系》一书中()

A.提出了“双向对称”的公共关系模式B.提出了“投公众所好”的主张

C.提出了“公众必须被告知”的命题D.提出了“凡宣传皆好事”的命题

5.公共关系作为一种职业和一门学科,最早产生于()

A.法国B.奥地利C.英国D.美国

6.中国最高的公共关系组织——中国公关协会,成立的时间地点是()

A.1985年在广州B.1987年在北京

C.1986年在上海D.1987年在天津

7.某人在组织公关部中主要负责评估组织的形象和公关工作的效果,以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他属于()

A.公关计划人员B.公关技术人员

C.公关调查分析人员D.公关传播人员

8.组织的全员公关培训即指对全员进行公关教育,其重点是()

A.公关知识普及教育B.公关思想及意识教育

C.政治思想教育D.公关能力教育

9.一个社会组织的领导者必须对本组织的声誉和形象承担()

A.直接责任B.间接责任C.技术责任D.综合责任

10.在公关人员心理素质中,其最基本的要求是()

A.热情心理B.自信心理C.开放心理D.创新心理

11.在公共关系学中,公众特指()

A.消极受众B.积极受众C.内部公众D.外部公众

12.公共关系也称作()

A.群众关系B.受众关系C.公众关系D.人群关系

13.消费者、协作者、竞争者、记者、名流、政府官员、社区居民等属于组织的()

A.个体公众B.组织公众C.内部公众D.外部公众

14.固定的僵化印象对人的知觉的影响,在知觉的偏见的产生原因中称()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定型作用

15.在一定条件下,多种需要中会有一种最为迫切、起主要支配作用的需要,即()

A.自尊需要B.胜任需要C.成就需要D.优势需要

16.“一窝蜂”现象指的是()

A.流行B.流言C.时髦D.时狂

17.首次阐明人们的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观原因的美国心理学家是()

A.霍夫兰B.纳普C.布林D.阿什

18.组织的自我形象是其()

A.实际的社会形象B.公众形象

C.期望建立的社会形象D.过去已建立的社会形象

19.学校利用校庆进行广泛的社会宣传,这一活动本身表明它重视塑造自己的()

A.文化形象B.产品形象C.社区形象D.环境形象

20.组织的公关形象策划要对公众进行研究,其首先要做的工作是()

A.研究目标公众对组织的特殊视角B.鉴别目标公众的权利要求

C.建立有效的公众形象D.研究目标公众的类型

21.双向不平衡模式认为,当组织与公众发生冲突时,解决的办法是要求()

A.组织改变公关行为B.媒介改变行为方式

C.公众改变行为D.组织与公众共同改变行为

22.传播学界认为,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几十年间,关于大众传播威力研究中最流行的观点是()

A.魔弹论B.有限效果论C.适度效果论D.最低效果法则

23.电视和广播媒介的共同弱点是()

A.感染力较差B.功能单一

C.传播效果较弱D.传播效果稍纵即逝

24.公关调查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方法是()

A.资料分析法B.公众代表座谈会法

C.群体讨论法D.民意测验法

25.相互见面和离别时最常见的礼节是()

A.微笑B.拥抱C.握手D.目视

26.在VIS中,应用最广泛、出现频率最高的要素是()

A.标志B.标准字C.标准色D.企业造型

27.公关工作中最常用、最普遍的一种口语传播方式是()

A.报告B.演讲C.会议D.谈判

28.在营销传播的所有形式中采用同一的颜色、图案及识别符号。这种方法属于整合营销传播的()

A.主题线法B.统一形式法

C.形象整合法D.同一外观法

29.广告定位的目的在于()

A.突出广告商品的个性B.确定广告商品的位置

C.明确广告的特点D.提高广告针对性

30.决定广告策划成败的关键是()

A.广告定位B.广告创意C.广告诉求D.广告调查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31.公共关系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其主要以下列学科为依托()

A.广告学B.新闻学C.管理学

D.传播学E.交际学

32.下列有关艾维·李这一公共关系代表人物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艾维·李是公共关系之父

B.艾维·李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公关性质的公司

C.艾维·李提出了“公众必须被告知”的命题

D.艾维·李使公共关系学科化

E.艾维·李首创了“公共关系”这一专门职业

33.公共关系的组织机构一般包括下列类型()

A.职能机构B.组织内设的公关职能部门

C.专业公关公司D.综合职能部门

E.独立公关社团

34.根据组织公关活动的内外对象不同,可将公众分为()

A.目标公众B.优先公众C.内部公众

D.外部公众E.个体公众

35.成功的公关计划应具备下列条件()

A.有创意B.有调查C.有约束

D.可行性E.有风险

36.杂志作为公关传播媒介有下列传播优势()

A.时效长B.针对性强C.感染力强

D.传播迅速E.印刷精美、表现力强

37.新闻稿采用倒金字塔结构的优点在于()

A.便于读者迅速获得最新、最重要的信息B.便于节省读者时间

C.便于编辑修改、保留重要信息D.节省报纸版面

E.易于被编辑接受

38.优秀演讲者应具备的条件包括()

A.足够的权威性B.较强的语言能力和技巧

C.热情D.理智与智慧

E.仪表仪态

39.企业产品定位策略分为()

A.市场教育者定位策略B.市场跟进者定位策略

C.为竞争对手重新定位策略D.综合定位策略

E.攻击型定位策略

40.政府公共关系的客体包括()

A.个体公众B.组织公众C.内部公众

D.外部公众E.目标公众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41.公共关系活动(实务)

42.从众心理

43.公关策划

44.整合营销传播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5.简述公共关系的功能。

46.公关协会的主要活动内容是什么?

47.赞助活动的公关意义何在?

48.政府公共关系的具体工作任务是什么?

五、论述题(共10分)

49.试述加强组织公关管理的意义。

六、案例分析题(共8分)

50.某律师在消费当地一家颇有影响的食品企业所生产的食品时,发现产品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于是,他与企业进行了交涉。企业接待人员同意研究后给其一个答复,但此后便没了下文。无奈,律师将有质量问题的食品拿到当地一家颇有影响的报社,将情况反映给记者。该报社遂派记者到企业进行现场采访。记者们在企业拍摄到了许多违反国家食品生产规定的现场画面。企业领导发现后强行索要记者所拍资料,不成后,将记者扣留。在当地公安人员的解救下,记者们在被困1个多小时后得以安全返回。事后,该报以系列报导的形式将消费者反映的有关该企业的问题,以及记者在企业中所拍摄的材料、经历公诸于众,企业经营一时陷入困境。

问:该企业经营陷入困境的原因是什么?如何你是该企业的负责人,你如何处理此事?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A 2.B 3.B 4.A 5.D6.B 7.C 8.B 9.A 10.B11.B 12.C 13.D 14.D 15.D16.A 17.C 18.C 19.A 20.B21.C 22.A 23.D 24.D 25.C26.A 27.B 28.D 29.A 30.B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31.CD 32.ABCE 33.BCE 34.CD 35.AD36.ABE 37.AC 38.ABCDE 39.ABC 40.CD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41.公共关系活动(实务)即运用传播沟通的方法去协调组织的社会关系,影响组织的公众舆论,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优化组织的运作环境的一系列公共关系工作。

42.是指在社会团体的压力下,个人不愿意因为与众不同而感到孤立,从而放弃自己的意见,采取与团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以获得安全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43.是指公关组织根据现存问题和差距确定组织的公关目标,制定公关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为组织设计科学合理的形象的活动。

44.整体营销传播的核心思想是将与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有关的一切传播活动一元化。一方面,把广告、公共关系等一切传播活动都涵盖到广告活动范围之内;另一方面,使企业能够将统一的传播资讯传达给消费者。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5.公共关系的功能包括对组织的直接功能和对个人和社会的间接功能两种。公共关系对组织的直接功能主要表现为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和协调关系网络。公共关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间接功能体现为提高个人素质和优化社会环境。

46.①联络会员;

②规范本行业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

③专业培训;

④普及知识;

⑤编辑出版刊物。

47.现代企业不但要盈利,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以表明其是社会的一员,为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赞助社会活动是企业向社会表示其承担责任与义务的方式之一。赞助活动的开展,有助于企业赢得政府与社区的支持,从而为企业组织的生存与发展营造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

48.①发挥政府公共关系的双向传播沟通职能,大力推进企业改革。

②发挥政府公共关系的疏导协调职能,缓解、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安定③发挥政府公共关系的信息交流和形象评估及塑造职能,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④发挥政府公共关系的舆论引导职能和传播优势,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的精神支柱。⑤发挥政府国际公关职能,塑造开放政府的良好国际形象。

五、论述题(共10分)

49.公共关系管理指对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传播沟通的目标、资源、对象、手段、过程和效果等基本要素的管理。它是组织经营管理或行政管理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对组织管理意义重大。

①加强公关管理能增强组织公关工作的系统性。公关工作纷繁复杂,要把它变成有机的操作系统,发挥其整体效应,必须加强对其管理。

②能够提高公关工作的可控性。公关工作弹性较大,加强管理能够有效地控制组织公关目标、进程,提高公关工作质量。

③可以加强公关工作的预测性。公关工作必须预测社会公众环境的变化,以使组织公关符合环境的要求,加强公关管理能够强化其预测功能,使其参与组织决策。

④能够促进公关工作成熟发展。作为一项新兴事业,公关还很不成熟,加强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地促进其逐渐成熟和健康发展。

六、案例分析题(共8分)

50.①该企业经营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是企业经营行为不当,导致所生产的食品违反国家的有关规定,引起消费者不满。直接原因则在于企业没有很好地处理消费者的质量投诉,导致危机出现。更严重的是对前来采访的记者采取了非法手段,加重了危机程度,从而使企业陷入经营困境。

6.1公共卫生清洁制度 篇六

保证公用卫生间清洁卫生,给公司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卫生。

2、范围

公司公用卫生间清洁。3、责任

清洁员有责任按本清洁程序执行,办公室管理人员负责监督与检查。4、内容

4.1 公司清洁员是公用卫生间清洁的直接责任人,办公室管理人员应经常对其工作进行检查与监督。

4.2 公用卫生间清洁频次:清洁员必须每天上午、下午各清洁一次;每周对卫生间进行一次消毒。

4.3清洁方法:清洁时必须用卫生间专用清洁工具(如毛刷、去污粉、扫帚、清洁精等)对便池、洗手池、地面、墙面进行清洁,并用清水冲洗,用拖布或抹布擦拭干净,必要时喷一定清洁精。

4.4 保持公用卫生间的清洁,地面不应有积水和明显的污迹,如有应立即清除。4.5 使用人员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便池用毕应立即用水冲洗干净,并随时关好卫生间的门。

4.6公司员工应提倡节约,对水、电等随用随关;提高个人素养,正确使用公用设施; 正确树立人生的道德观,使用时尽量不要给他人留下工作障碍,公用物品不要乱丢。

以上制度请大家共同遵照执行!

7.论公共关系学在技校的实际运用 篇七

公共关系作为组织的一种传播管理职能, 不同程度地运用于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任何组织, 只要与公众打交道, 都需要得到公众舆论的理解与支持, 都离不开公共关系。因此, 有人把现代公关同人才、资金、设备一起, 并称为现代企业的支柱;有人把以现代公关为代表的科学管理效能, 同以电脑为代表的科学技术水平, 以旅游为代表的富裕生活程度, 并称为衡量一个国家与地区发达程度的标志, 是有一定道理的。世界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必然呼唤大市场的拓展, 而挺进的大市场必然呼唤大公关的出现, 大公关必然与大市场同时并进!

公共关系主要围绕“塑造形象、优化环境”的总体目标展开传播沟通活动, 它大致具有信息功能、参谋功能、宣传功能、协调功能和服务功能。在实践运用中应着重塑造美好的组织形象、讲究传播沟通艺术、满足公众审美需求。

然而, 技校学生在学校里主要学的是技术, 未来步入社会依靠的也是技术, 如何才能把所学的技术用到实处, 这就需要具备相当的现代公共关系学的知识了。

当技校学生刚刚走向社会, 他们还是孩子, 面对滚滚人流, 他们感到困惑、陌生、孤单和软弱, 环顾四周, 发现父母、朋友、同学已远离身旁, 这个时候如果不善于与别人沟通, 不善于发现社会的需要, 这样所学技术不仅不能成为力量的工具, 反而会成为身上的包袱。由此而看, 现代公共关系又是一项青春与智慧、富有与未来的事业。

我们已进入一个技术的时代, 一个机器智能的时代, 一个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时代。为了不患上21世纪广泛流行的营养不良症, 技校生们应该提高综合素质, 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如果你的能力为人所需, 那就有许多人愿意和你进行交换, 你的产品就会得到很好的报酬。如果你的能力不仅仅有很多人需要, 而且在市面上很稀缺, 那就会有人拿更多更好的东西来和你换取你特殊的能力, 这样你的能力就会在社会上有很高的价值。这就是社会运作的基本模式。

商业社会的一个定律是物以稀为贵。现在学习公共关系学就等于一个商人为了将来某种商品的匮乏而囤积居奇, 王永庆有过一句名言:“卖冷饮应该在冬天开始营业。”现在积累就是为未来投资。

但是, 随着技校队伍发展的壮大, 在技校学生群中也出现了许多以前相对比例较少的队员, 有刚毕业的初中生, 有念过高中一两年的学生, 也有参加过高考的高中毕业生, 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工作过数年。他们的年龄状况和知识积累的实际情况, 在某些程度上制约了他们在技校的学习水平的提高, 包括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为人处事的技巧。

另外, 有许多学生的思想素质不高, 对基础学科不重视甚至蔑视, 这也造成了他们在公共关系知识方面的缺失。

不少从学校走入社会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十几年寒窗之后, 满怀信心和理想, 自恃一门技能在身, 想出去大干一场, 结果所学用不上, 和周围同事处不来, 抱负无法施展, 人际关系非常复杂。现在全球都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 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实属不易。怎样才能在做好本职的同时, 处理好各方面的人际交往?这样, 在技校里提前学习公共关系就势在必行了。

面对学生年龄和学生思想的差异性, 教师在对不同个体传授的公共关系学内容和方式也应有所调整。

一、在内容方面

第一、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基础教育状况和年龄特征, 教师可以教授一些具有普遍性和趣味性的内容。

1) 公共关系学的功能及应用范围2) 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

3) 公共关系传播与媒介。要着重强调传播的基本方式及特点, 了解传播效果及制约条件, 使学生懂得:“传务求通, 传而不通等于不传”。

4) 介绍并鉴赏与之相关的读物。例如:《三国演义》、《胡雪岩》、《曾国藩》等, 通过阅读及点评, 学以致用, 填补书本知识的不足之处。

第二、对于高年级学生的知识传授, 除了可以介绍以上内容之外, 还应更注重知识的实用性。

1) 公共关系的工作程序。学习形象分析, 懂得形象设计, 实施形象传播, 检测形象评估都是这方面的重要内容。

2) 公共关系调查3) 公共关系宣传4) 公共关系交际

5) 综合性的公共关系活动

二、在形式方面

第一, 采用“教师少讲, 学生多练”的方式, 在课堂上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特设的场景和情况进行相关的场景训练, 有助于消化课本内容和获得教师针对性的评点。

第二, 学校定期进行公共关系学专题讲座, 邀请社会名人参与其中, 让学生吸收众人所长为我所用。例如:开展黄词翰励志讲座、罗东元先进事迹报告会, 使学生深受鼓舞。

第三, 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设施,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当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 公共关系学的内容也要有所变化。只有做到因人而异, 因时而需, 这门学科才能与时俱进。

总而言之, 在现代社会, 任何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公众和舆论的支持。公共关系就是协调各种公众关系, 争取社会舆论支持的一种传播沟通活动。公共关系学在现实生活中大有用武之地, 对于在技校里只注重学习专业技术的技校生更容易融入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公共关系学简明教程[M].中山大学出版社, 1989.

[2]现代公关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8.公共关系学论文1 篇八

[关键词]公共关系学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

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企业管理、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由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基本沿用本科教学的体系,目前高职院校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基本上都是在本科教材的基础上简单加了一些案例编写而成,理论内容太多,教学内容不够简明,使基础相对薄弱的高职学生。难以听懂所学内容,以至于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其次,教学方法单调,过多的理论讲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被激发起来,达不到应有的学习效果;第三,考试形式单一,多数学校以最后考试成绩为主。或考试的形式不够科学,难于达到教学的目的,不能考核学生的真实水平。因此,对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进行研究,提高其教学效果是高职院校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以职业行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改革目标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是:以培养职业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其核心质量和标准为“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不仅是指职业技能的习得与职业资格的获取,还要体现应变能力,即不仅为劳动者提供尽快掌握必需的新技术和获取新资格的可能,而且还赋予他们新的乃至更加光明的职业前景”。职业行动能力的结构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两部分。其中基本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要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和相应知识。不仅要具有胜任职业工作的核心本领,还要有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需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具备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的技能与知识、掌握新方法的重要手段。同时还要有基本职业能力层面的社会能力,包括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社会的适应性、行为的规范性及团队共事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即关键能力,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是具体的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抽象。

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分析公共关系学的课程培养目标。明确公共关系学课程改革方向,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公关知识和公关活动的操作方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能力结构的拓展。结合本学科性质和教学目标,我们应确定以重在培养学生职业行动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改革目标,具体包括:第一层次,培养学生良好的形象意识、团结协作的观念、服务公众的意识;第二层次,培养学生人际沟通、合作交流、树立形象的能力;第三层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交际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获取信息能力。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整合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含义,概括地说就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一要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的需要选取内容;二要依据上述需要,选取融知识传授、能力训练、素质养成三位于一体的具体教学内容;三是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能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首先按照公关工作程序和每个环节要完成的任务及标准,构建课程的顺序和进度,构建模拟化工作情景,使学生获得“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知识。公共关系学课程的具体顺序设计如下:公共关系概述(理论讲解)一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理论讲解)一公共关系工作程序(理论讲解)一公共关系调查(理论讲解后指导学生完成公共关系调查任务)-公共关系策划(理论讲解后指导学生完成公共关系策划任务)-公共关系实施(实施要求讲解后实训,穿插危机公关、组织形象分析与设计、公关人际沟通与礼仪知识)-公共关系评估(评估目的、要点讲解后实训)-综合实训。其中每一个课程环节内容的具体选择以课程培养目标为导向,注意为实现三个层次课程培养目标服务,从而确定理论知识要掌握的知识点的宽度和深度、程序性知识要达到的目标。

根据上述的教学内容设计,将实训分为两个递进的层次。第一层次,使学生获得“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知识。在公共关系概述、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公共关系工作程序、公共关系调查、公共关系策划、公共关系实施、公共关系评估等课程环节实施后,要求学生完成拟设情景的相关公共关系调查报告、公共关系策划书,并提交书面材料。此阶段达到的目标是:熟悉公关工作的工作程序,初步了解其技巧性、操作性、创意性的特点,掌握公关调查报告、策划书的写作要领和技巧,激发学习热情。第二层次,培养学生人际沟通、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形象意识。鼓励每个小组成员相互配合,上台展示本小组的工作成果,与同学分享遇到的困难和收获的感悟,展开广泛的讨论,教师控制每小组展示时间并作最后点评,点评不仅包括工作成果的内容质量,还包括同学上台的配合、仪表、仪容、仪态、表达是否有创新等。这样,通过设计各项活动并吸引学生参与,可以同时锻炼和提高他们的交际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

三、以学生训练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实践性、操作性、应用性是公共关系学课程的特点。根据公共关系的四步工作法——调查、策划、实施、评估,在教学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的不同阶段以不同的典型案例和不同的训练内容让学生进行分析并参与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力,运用现代大众传媒进行传播的能力,对产品、组织或个人进行形象策划的能力,各种公关活动的组织、设计与实施的能力,这些能力对高职学生的学业、择业与就业,成长、成才与成功都大有裨益。这样,课堂上学生能否发挥主体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学生做笔记”的授课方法,根本不可能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公共关系课程教学必须综合采用案例教学、模拟训练、社会实践等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在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中,根据其课程特点,可采用如下教学方法训练学生多种能力:

(一)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把经过筛选、组织、编写的企业在公共关系活动中的典型事实与材料引人到课堂中来。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通过案例引人、案例引证、案例讨论等具体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实践技能。通过学习案例,学生可掌握公关问题处理的基

本技巧,进而在今后的工作中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

教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要广泛收集典型案例,尤其是与学生具有相近性、相关性的案例,介绍事件是怎样处理的。结果如何,启发学生思考。除教师讲解案例外,还应吸引学生参与活动,采用案例讨论式教学方法。首先由教师结合各章节内容,遴选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把案例提前交给学生,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第二步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要求每一小组自选小组长,提出小组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观察各小组讨论情况。第三步班级讨论,由小组长代表小组在全班讨论课上发言,陈述本组的方案,小组其他学生可作相应补充。第四步教师点评各组方案,指出各组方案的优点、不完善之处和今后解决此类问题应注意的方面,最后评定学生讨论成绩。通过案例讨论,既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模拟训练

模拟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假设某种公关活动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相应角色,并根据所学公关知识去操作、表演,教师从中进行必要指导的教学方法。

公关教学中公关调查、演讲、记者招待会、组织参观、举办联谊会、典礼、仪式、接待投诉等均可采用模拟训练方式。模拟训练要求每一学生都必须参加,每个学生既是观众,又是活动组织者,还是评委,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和表现的机会,避免讨论课总是几个固定的学生参与,其余同学当观众的问题。例如模拟开业典礼,把同学分成若干小组,由他们自己确定主持人、嘉宾、剪彩小姐,把开业典礼和剪彩仪式合为一体,即在开业典礼过程中进行剪彩仪式。让每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尽可能发挥他们的特长。

通过模拟训练可锻炼学生上台的勇气和胆量,让他们熟悉相应的公关技能。巩固和检验相应的公关知识,使他们及时看到他人的长处和自己的不足,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公关自觉性,强化公关能力。同时在模拟活动中,教师结合公关理论对学生的模拟过程进行分析和评判,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理论的认识,引导他们进行课外阅读,补充课外知识。

(三)社会实践

公共关系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公关人员必须具备公关基本理论知识,并拥有丰富的公关实践经验,才能创造性地解决公关实际问题。公关经验只有依靠广泛的公关实践才能获得,因此公关课程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公关工作经验。

高校开展公关实践活动可结合自身条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践活动可采取以下方式:第一,由院系或公关教师加强与社会上公关活动组织的联系,将学生带出校门,走出课堂,参观了解或亲自参与到公关实践活动中。也可利用学校已经建立的实习基地,让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公关实习,协助单位进行公关调查、公关策划、公关实施、公关评估。第二,邀请公关公司、公关社团的专业公关人员向学生介绍公关经验、技巧。第三,利用学校资源进行实践教学。学校作为一个公关主体,有大量的公关活动需要开展,如进行专项调查、策划新闻宣传、组织专题讲座、举办大型活动等,这些活动可安排学生参加,或由学生先做预案。第四,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做起,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第二课堂活动,扩大自己的交际圈,通过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达到锻炼自身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四)现场参观教学

现场参观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任务的需要,组织学生到企业或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现场对公关活动进行实地的观察,从而使学生获得对公共关系的感性认识,验证公共关系理论的教学方法。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关键是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参观对象,明确参观的目的,制订参观的计划,并要求学生写出参观报告。

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情况,由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商品交易会、博览会等大型活动,让学生观摩开幕典礼的程序、做法,并了解如何举办博览会、展销会,回来之后根据收集的资料再进行总结。这种方法要比教师在课堂上逐一讲解更具直观性。同时。还应安排一些“社会调查”或布置调查作业,如对企业或政府“公共关系”情况的调查,有助于学生接触社会,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最后要求学生写一篇体会文章,把公共关系理论应用与实践的体会记录下来,这样做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理论与实际操作的关系。

四、以过程考核为主体的多元评价方式

以往的课程评价方式主要采取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平时作业成绩为辅的形式,期末课程考核大多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题型也基本是惯用的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等,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与“生成式”的教学理念不相适应,不能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对知识自我构建及对隐性知识的掌握情况,难以评测学生在实践工作过程中的表现,难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可以更科学的评测学生的能力。

实施多元化评价方式就要改进考试方法。一方面,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一般平时成绩的比重都在10%~30%之间,评分依据多由考勤、课堂发言、平时作业组成。而实施多元化评价方式时应增加案例教学、活动教学等形式的比重,并将平时成绩的比重相应地增加到50%。评分主要依据学生在课堂案例分析发言及活动教学中的表现,如演讲与口才训练、自我推销训练、公关调查与策划训练等。在这些活动中,通常以小组形式进行,以团队成绩为基准,参考队员参与团队工作的情况再给每一个队员打分。这种考试方法能有效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而不是考试前死记硬背。另一方面,改变闭卷考试的题型。闭卷考试的分数占期终成绩的50%,题型多为案例分析题、模拟操作题,且案例均来自现实生活。这样能督促学生平时多关注身边发生的事件,学会用公共关系的角度去观察与思考。评价过程始终以团队协作能力为参考。

从实施效果看,多元化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增强了学生对公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改变了过去平时松散学习,考试背书的现象。平时的实训活动加强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期末考试内容也更具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综合评分也由教师一人评定改为教师、学生、团队互评,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他们学会了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

9.封装公共区域管理规定1 篇九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各部门提供一个舒适良好的工作环境,提升个人素质,提高工作效率,结合本部门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本部门所有人员。

第二章封装入离职管理规定

第一条 总则

为规范新进员工的录用报到和现有员工的离职制度,明确相关的责任、义务和公司在用工方面的制度,特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 入职

1.新进人员由生产部门文员接入生产车间交与当班副主管,由副主管对人

员进行《LED封装基本生产流程》、《生产区域管理规定》、《打卡规定》等入职前培训;

2.入职前培训完毕后,安排工作岗位,由生产文员发放工作服装,并按排

好鞋柜、衣柜,存档登记;

3.由生产文员根据岗位按排移交给所在站别组长,由生产组长带进生产现

场并按排专人培训指导;

4.新进人员先试用三天,三天过后在所岗位合格者由当班生产组长申报副

主管,由副主管批准后由生产文员发放相关工作用品并记录存档;

5.新进人员试用期为2个月,在试用期内,部门会根据岗位不同组织相关的培训,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发放上岗证,通过所有考核才可申请转正;其中表现优异或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可提前申请转正,符合转正要求的到当班组长处领取转正申请表,交由副主管审批;

6.第三条离职

1.新进员工在试用期内,可以申请辞职;如试用期考核不合格者,公司可

以辞退员工。

2.公司规定正常辞职,要提前一个月申请,经人力资源部批准后,到期结

清工资(辞工期间的员工将取消批假)。如未提前一个月申请的辞职为辞急工,凡辞急工者扣500元工资。

3.员工事先未请假或请假未批准不上班者,一律按旷工处理;超过三天的一律按自离处理,不予结算工资并立即搬出宿舍。

4.公司结付工资前,员工必须搬离公司的宿舍。

5.员工辞职时必须先向当班组长提出,经组长同意后写出书面申请,注明

是何种原因提出离职上交到副主管处,经副主管同意后,再领取《离职申请单》,并按《离职申请流程》依次持《离职交接清单》到各相关部门办理移交或归还手续,如公司财物遭受损坏或遗失的,根据公司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6.离职员工在正式离职时间以《离职申请单》到期时间为准,不得随意更

改,离职时到人力资源部人事文员处办理离职手续,人事文员查核《离职申请单》上批准的时间后办理交接,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该员工的辞工手续。

7.离职员工,必须由保安陪同将自己的物品搬离宿舍,交出宿舍和鞋柜钥

匙、公司厂牌及所有属于公司的物品后,由保安开放行条方可到财务领取工资。

8.中层以上干部和特殊人才辞职须报总经理审批。

9.离职流程具体参照《离职单填写流程》样板图。

10.离职人员在离职到期次日10:00前须将在职期间所发放物品确保无损的归还于部门文员处。工衣、工鞋应清洗干净,如未干净请回去再洗,干净后方可办理本部门离职手续;如在职期所放发物品有丢失或损坏应照价赔偿。

第二章各区域管理制度

第一条 绿色地毯区

1、在防静电绿色地毯区域一律不可以穿鞋行走,违反一次清洗地毯一个月。

2、凡在地毯区休息者一律不可躺睡,吵闹,放音乐,吃东西等,违者扣绩效0.1

分/次。

3、上下班时间请在地毯区排队打卡,违反纪律者扣绩效0.1分/次。

4、各人员应自觉保持地毯区卫生,负责地毯清扫的前后段人员发现垃圾应及

时清理。

第二条 更衣区

1、衣柜、鞋柜、镜子表面须保持干净,柜子上方不得有灰尘,值日人员应做到

定期清洁。

2、上下班时间鞋柜不锁、鞋柜钥匙插在柜门上或鞋柜损坏不上报维修者,经发现扣20元/次,屡次发现处罚加倍。

3、室内鞋柜标签有损坏的应及时上报本部门文员进行更换,禁止在柜门上涂写,柜门上有脏污或者乱涂写,发现一次罚清洁更衣室卫生一周。

4、室外鞋柜位应自觉按照所分配的位置放置,不可随意调换,违者扣绩效0.1分/次。

5、外套衣柜门须关紧,发现打开未关者扣绩效0.1分/次。

6、请及时清理自己的柜内垃圾,时刻保持干净卫生。

7、离职时需将柜门钥匙交于本部门文员处,钥匙丢失或者柜门有损坏者罚款20元/人。

8、人员离职或变更后请各部门负责人及时更换标签。

第三条 茶水间

1、茶水间内只可放置水杯、茶叶、药品;如有放置其它物品一经发现一律没收并通报批评。

2、茶水柜上方禁止放置任何物品。

3、茶水柜水杯位不可私自调换,一经发现通报批评。

4、自觉维护茶水间卫生,按照值日表轮流进行打扫,茶水柜应每周进行一次清洁。

第四条 卫生间

1、节约用水,切记用水后将水龙头拧紧。

2、禁止将茶叶等倒入洗手池以免造成堵塞,若有违反扣绩效0.1分/次。

3、洗手间内禁止吸烟,违者罚款300元/次。

4、禁止在洗手间门上乱涂乱画,违者扣绩效0.1分/次。

第五条 车间通道

1、进入车间通道请穿好防静电拖鞋或者鞋套。

2、禁止在车间通道大声喧哗。

3、室内外人员进行沟通时,请使用墙壁上通话机,禁止用手敲击窗户或传递窗门。

4、传递窗门严禁两面同时打开,请各组长责任到人;各车间门应做到随手关门。

5、通道中白板各部门应及时更新,此项纳入7S考核范围。

第六条 车间后门楼梯区

1、在天台或楼梯吸烟区抽烟者,请将烟头烟灰扔到烟灰罐,若违反罚款50元/次。

2、车间后门楼梯区禁止丢垃圾,违者扣绩效0.1分/次。

10.公共经济学作业(必做题1) 篇十

第一章 公共经济学的基础

一、简答题 公共经济学原理的基本架构包括那些基本元素?

公共经济学的理论架构包括: 第一是“基本假设”。经济人与理性经济人假设、资源的稀缺性假设、人们对福利标准判断的主观性的假设、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对立统一假设、政府职能随经济增量变化而变化的假设等等。

第二是一些概念,如: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准公共产品、福利、效率等。第三是“特定理论”。第四是有效的“检验方法”。试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分析货币的边际效用问题。

一般有两种解释:一是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对消费者来讲增加同一物品的消费,由于重复使用,生理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刺激效应就减弱了。再是说,假定一种商品有多种用途,这些用途的效用又是不同的,作为一个理性的消费者,肯定是将物品首先用于效用最大的地方,依此办理,这样物品被消费的边际效用也是递减的。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以用来分析货币边际效用递减上,货币边际效用在穷人与富人间的不同,应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分析生产、分配等问题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我们认为穷人货币的边际效用区别于富人货币的边际效用,虽说现代社会消费品的种类繁多,富人的货币可以有多种用途,不会在某一商品上无穷使用,但不可忽视的是现代经济条件下,贫富分化非常严重,作为市场势力又在不断推动这种分化,一些人可以有上亿美元的货币财富积累,另一些人则食不裹腹。究其原因是(1)人的生活消费在一定阶段并不是象人们认识的那样是无限的,而是有终极的。(2)投资环境较差,资本利润率存在递减等。对于富人来说现金与其它财富最后成为“遗产”是常有的事,所以不能因此否定货币边际效用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不同效用。穷人货币的边际效用大是因为穷人拥有的可支配收入少,每增加一个货币单位的支出对自己的需求而言,满足的效用大。富人货币的边际效用小是因为富人拥有的可支配收入多,每增加一个货币单位的支出对自己的需求而言满足的效用在不断下降,其最后的边际效用就小。帕累托原理有哪三方面内容?

帕累托原理三个方面的内容为:(1)交换的帕累托最佳条件;(2)生产的帕累托最佳条件;(3)产品替代的帕累托最佳条件。

二、论述题

请论述如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目标,抽象地讲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究竟如何,存在着很多种不同的观点。我们这里只从政府宏观调控的角度来讲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公平,它是指如何处理社会经济活动中各种利益关系,也就是所谓合理分配。效率,它是指人们工作所消耗的劳动量与所获得的劳动成果的比率。在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时,我们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将公平从属于效率,只能表明提高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保障,而公平是提高效率的社会环境。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往往与一个国家的发展阶段与发展方式相联系,要是一个国家的国有资本在生产活动中所占比率很高,政府资本大规模地介入生产过程,那么这个国家就一定会提出效率优先的原则。因为只有提高效率,鼓励先进,发展生产,才能为实现社会公平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真真实现公平。另一方面提出效率优先的国家,在政策措施上为了实现公平也会对过高的个人收入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调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防止两极分化,实现社会财富的福利最大化和社会稳定,为进一步提高效率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公平与效率在同一时空上是存在矛盾的,这种矛盾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的联系。政府调控如果过多地向公平倾斜就会牺牲效率,过多向公平倾斜,就会使一部分生产要素的价值得不到实现,劳动者与资本在市场上的活力就会下降,从而降低效率。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看,劳动者积极性的发挥,劳动效率的提高,是受分配是否合理影响的。政府假如将劳动者或者资本在市场上获得的正常收入(可能差距很大),过多地通过税收集中起来,重新进行有利于低收入者的分配,意味着对一部分劳动者劳动收入的剥夺,久而久之这部分人的劳动效率就会下降。但如果过份向效率倾斜,任凭市场机制作用的调节,因种种原因,不同社会或员间的收入差距无限扩大,出现贫富过度分化,穷人生活水平不断恶化,那样不仅市场消费会出现萎缩,而且社会稳定也会受到威胁,更谈不上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的问题。假定我们将公平看作是收入差距不断缩小,效率是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那么一个发展中国家可以多考虑讲效率,而发达国家则更应该讲公平。假定一个社会的盈利性生产活动是

由私人企业进行的,政府只是从事非盈利性活动,那么这个政府的首要出发点就是讲求公平而不是效率,效率由市场来决定,私人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和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必然会提高效率,政府只要管住社会公平就行了,这类国家讲公平的同时才是去兼顾市场或企业的效率问题,比如不要有过高的税率,毕竟过重的税负也是要影响市场或企业的效率的。判断公平与效率处理是否得当的一般标准可以是这样的,当向效率倾斜影响了公平最终使效率也不能提高时,就表明政府需及时调控原有政策而向公平倾斜了,因为这时很可能已是消费持续走低,货币的边际总效用下降,有效需求不足,企业生产的产品销售不出去,企业面临破产了。这时只有向公平倾斜,增加转移支付,提高社会公平程度才能提高效率。而当政府在向公平倾斜的时候,牺牲了效率最终社会公平也得不到实现时,这说明原来的政策已过多地向公平倾斜,应该考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整各种生产要素的利用程度,允许不同劳动者、不同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收入的不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为实现社会公平创造条件。

公平与效率作为一对矛盾需要不断地加以调整,不能认为这对矛盾在一定制度下可以一劳永逸地自我运作。

三、案例分析

[参考解析] 公共选择理论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将“经济人”假设引入到政治领域。“经济人”假设认为,政治市场中的行为主体——政治家 官员和选民与经济市场的行为主体——生产者和消费者一样都是理性的效用最大化者,即政治家和官员也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公共利益并不是其主要的追求目标。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就可以为上述案例中一些地方教育部门通过高考查分收取高额费用提供合理和有力的解释。

在案例中,正是因为地方教育部门具有牟利的冲动,才导致各级教育考试主管部门利用自己对高考成绩的垄断发布权来牟取暴利。而这种暴利是建立在对考生合法权益侵害的基础上的,是对国家机关非盈利性的违背。地方教育部门利用考生的成绩来牟取利益是不合理的。这主要因为:

首先,高考成绩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属于公共信息和社会资源。这是由于:(1)一种物品的生产——高考阅卷并不是只能由政府提供。只要有严格的判分标准和相应的制度配合,其他类型的组织——如社会中介组织也可以提供。只不过政府部门是这种物品的权威提供者而已,而且在中国目前社会中介组织还很不发达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应该是最适宜的提供者。(2)高考分数作为一种物品被生产出来以后,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消费而不影响他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因而高考分数不具有排他性,是社会的公共资源。一般而言,政府的主要职

责是免费提供公共物品,高考分数作为一种公共物品,理应由教育部门提供,但地方教育部门却以公布考生成绩的方式来牟取利益,这是对政府部门非盈利性原则的违背。

其次,从各级教育部门的职责来看,各级教育和考试部门属于政府机关,因此从理论上来讲是不能牟利的。教育部门只有履行职责,做好招生工作的义务,而没有将全体考生共同形成的公共信息作为商品出卖 谋取利益的权利。高考信息尤其是高考成绩是考生创造的,教育行政部门不能因为直接参与了高考成绩的产生而对这些成绩享有专有或专营的权利,所以对高考成绩没有有偿处置权。另外,考生在考试前已交纳了考试费,说明考生已与教育部门签定了合同,除了工本费和其他费用,考试费应包括向教育部门获知考试成绩的费用。在案例中,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利用对高考成绩的发布权,第一时间将之作为有价资源出售给电信运营商来非法牟利。这种行为的实质是“公共服务的有偿化,这是对纳税人权利的一种漠视,更是公共管理手段的一种倒退”。

案例中的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利用公布高考成绩的机会谋取利益,以及政府官员存在的贪污受贿现象,都可以为“经济人”假设存在于中国的政治领域提供有力的证明。因此,与其回避“经济人” 存在于中国的政治领域,假设倒不如承认它的存在。只有承认它的存在,才能够努力的地寻找和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来将政府部门和官员牟利的冲动遏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防止政府部门和官员以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为代价来谋取自身的不当利益。

第二章 公共经济学理论的形成

一、简答题

1.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的主要公共经济问题有哪些?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要公共经济问题为:

(1)稀缺资源的自然垄断。稀缺资源的自然垄断主要是指矿产、森林、水源、空气环境等的分配问题。

(2)交易费用问题。广义地讲交易费用包括各种制度安排的成本和商品买卖之间的交易费用等。

(3)教育滞后。一个国家劳动力受教育状况如何往往与其国民的受教育程度成正比,有了好的教育社会发展才能有可供衔接的劳动力,否则国家的发展只是一句空话。(4)国民健康问题。(5)公共安全问题。

2、市场失灵的原因是什么?

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虽然有它的积极作用,但也有它的消极作用,其原因是盲目地 追求自发的市场经济,造成了“市场失灵”。

所谓“市场失灵”是指利用市场法则的结果造成对市场发展的阻碍。市场失灵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过程中存在的:

(1)自发性。即各个分散的企业只从自身的局部利益出发,按照市场信号调整微观经济的资源配置,往往使整个社会资源配置处在无政府状态。它需要经过长期的、无数次的反复,才有可能达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2)滞后性。各个市场主体在接受价格信号时,所获得的高于或低于商品价值时,已是在交换之后的事了,此时再行调整,一方面已发生了供应不足或供过于求的状况,另一方面这时的调整也不能及时满足供求平衡的需要。市场机制的作用自身不具备预见经济变化的功能。

(3)不稳定性。当市场机制的作用使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平衡时,不会因此而被稳定下来。各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还会将资源从效益低下的部门向效益相对较高的部门转移,同时造成这一部门供求平衡的损害。市场机制的竞争是各企业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竞争,哪个部门获利相对丰厚,生产者就会调动自己的资源要素向哪一部门转移,从而造成供需平衡的不稳定性。从根本上说,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对市场行为的过份依赖与放纵。

3、市场失灵的表现?

(1)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平;(2)“外部效应”问题;(3)竞争失败与市场垄断;(4)失业问题;(5)公共产品与搭便车;(6)消费者的合理无知(包括生产性消费与生活性消费的无知);(7)市场调整过程的代价;(8)区域经济协调与国际收支平衡问题;(9)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

4、混合经济体制有哪些不同的模式?为什么?

西方国家大致出现了以下几种各具特色、互有差异的混合经济体制,它们是:(1)以美国为典型的国家需求管理型混合经济体制;(2)以英国和瑞典为典型的福利国家型混合经济体制;(3)以德国为典型的社会市场型混合经济体制;(4)以法国为典型的强调供求管理的指示性计划型混合经济体制;(5)以日本为典型的国家发展导向型混合经济体制。

主要原因在于:(1)各国的发展水平不同;(2)各国社会与政治结构的不同;(3)各国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不同等。由于混合经济出现了不同的模式,造成了有些国家的公共部门大些,有些国家的公共部门就小些,有些国家则比较多地强调综合目标的实现,有些国家则可能主要强调个别目标的实施等不同的情况。

二、论述图

试论述一个有效率的企业应具备哪些条件?为什么会造成公有企业的低效率?

一个有效率的企业满足这样一些基准:(1)企业购买投入品时,其价格达到投入品市场中通过竞争所实现的水平;投入成本应有竞争性;(2)在当时可能利用的技术条件下,实现投入品的最优组合;使用最可能的先进技术;(3)以最优生产规模进行生产;(4)以可将费用降低为最低的最优销售渠道进行销售;(5)在劳务、人事、财务方面不存在“经营上的懈怠”。就这几方面而言,一般认为公有企业效率整体上较私营企业为低。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公有企业低效率的原因:

(1)集体行为的动机。由于政府企业不必关心破产、也不考虑竞争。前者使企业没有改善企业财务状况、降低成本增加收益的动机;后者使企业缺乏创新、进步的动机。

(2)个人动机。公有企业的激励机制不如私人企业那样与利润息息相关。公有企业与私人企业的另一个不同是对雇员使用权的限制。一般在公有企业被解雇的情形很少发生,这种没有潜在雇员候选者挑战的极具保险性的工作曾被认为是公有企业的一大优越性,但现在看来这已成为一些人不思进取的根源。公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往往由行政部门委派,这导致任人唯亲之风泛滥,并使他免受来自各方的政治压力,同时也给那些滥竽充数者以保护伞。(3)公有企业的官僚行为公有企业的管理制度与一般政府行政部门相类似,充满了官僚气息。

(4)公有企业低效率的制度原因。第一,公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性受到严重削弱。第二,主管部门繁多,职责不明确。第三,对公有企业的管理具有政治化的明显倾向。

第三章 公共产品的供给

一、简答题

1为什么要对公共产品供给价格实行管理?

政府对公共产品价格实行管理是因为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市场失灵,当然政府对价格的管理要远远多于公共产品生产这个范畴。政府对价格的管理主要分为四种情况:一是对公共事

业和自然垄断性行业的价格管制;二是对于某些国家税收重要来源产品的价格管制;三是作为产业政策的一部分的价格管理;四是稳定经济为目的的价格控制,特别是为稳定基本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的价格而进行的控制,而对公共产品的价格管理是政府调控价格的基本内容。

2什么是边际成本定价原则?

用边际成本来定价,有经典文献对此说明如下:

一般福利的最适度相应于所有东西都在边际成本上出售。这意味着桥梁收费„„是无效率的回收;所得税、遗产税和地产税非常适用于补偿发电厂、水力工程、铁路以及其他固定成本很大的产业中的固定成本,从而可以把这些产业的劳务和产品价格降低到边际成本的水平。因此通常的假定„„即“各自人自扫门前雪”是与社会效率最优化不一致的。

按照这种观点:价格应当建立在边际成本上,在成本递减产业中产生的任何赤字应当由税收加以资助。因此必须把这样一种边际成本定价的理由看作是一种最优的论点。有许多理由可以说明为什么对于使用一次总付税存在着许多限制,以及为什么政府可能不得不依靠扭曲性税收的理由。无法征收完全可变的一次总付税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对边际成本定价的偏离。如果为了弥补赤字而必须以一种扭曲的方式筹集收入——因而对这些经济活动来说价格并不等于边际成本——则国有企业内的最优定价将满足边际成本定价这种推论就不能成立。如果一次总付税方式无法达到理想的再分配,则公共部门的价格不得不用作达到这个目的的一种工具。

在次优领域中对边际成本定价的偏离已成为许多文献的主题。有学者研究了公共企业在收入约束下的行为(例如,他们应当收支相抵)。推导出一个最优定价nqxF(x)其必要条件为qiFi,Fi在此表示F对于xi的导数。假定在这个阶段上,私有部门存在着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因此n0。若价格已等于边际成本,则消费应当沿着补偿性需求曲线,从原来可能的水平上作等比例的减少。每个国有企业可能面临着一种独立于其他企业的预算约束。严格说来的税收问题是更一般问题的特例:当整个公共部门只存在唯一的预算约束时,为公共部门筹集的收入水平是最优确定的而不是任意确定的。因此,当我们运用前面的结果时,必须牢记国有企业地位的特征,以及它与政府的关系。

边际定价原则是公共产品生产体现效率的表现,它隐含的前提是公共产品也要考虑成本与收益问题,无非这种成本的回收并不一定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直接实现的,它可以在消费者享受公共产品时收费,也可以根据边际成本支出预期,及实际发生的边际成本状况收费,不管消费者是否消费了该商品。

3、政府对“国有企业” 管理的三种类型?

第一种,可以像管理一个政府部门那样管理企业(如有些情况下的邮局)。

第二种,企业可以是像国际商用机器公司那样的自主公司,国家像其他股东那样取得利润(这正是某些合资企业的情况)。

第三种,即公共企业具有独立的管理权,而由国家确定一些目标,并且受到某些规定的约束条件的限制。

二、论述题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短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这种供给局面是有其深层次的历史及制度背景的。

首先,源于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不合理。长期以来实行我国奉行的“城乡分治”的管理制度,城市的市民通过缴纳税收,享受政府提供的各种公共品,其供给进入公共财政体制。而农民除了缴纳农业税及附加,还得为其享受的各种公共品支付各种费用,如“三提五统”等,其供给进入制度外财政,即农民享受的各种公共品是由农民自己进行成本分摊,而不是由政府统一从强制性税收中进行安排。这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方面,导致各级政府对农村和农民的利益保障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农村地区,向农民提供基本的公平也缺少严肃的法律与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基层政府即使具有提供公共品的愿望,但体制分配造成的财力缺乏也成为最大的资金约束。

其次,源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机制。对于纯公共产品而言,由于存在着搭便车,使消费者隐瞒自己的偏好以逃避税负的可能性,因此,根据阿罗不可能定理,期望借助于公民投票选举的政治过程来建立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机制是不可能的。上而下的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则偏离了农民的偏好,产生了无效率的结果。

第三、源于政府财权与事权划分,实行分税制后,财权逐渐向中央及省政府集中,而事权却逐级下放,一些本应由中央及省政府供给的纯公共产品,如义务教育、计划生育、民兵训练等,却下放到乡镇一级,加重了乡镇的负担。而乡政府由于乡镇本身财源有限,主要依靠农业税收及中央转移支付,但负担的事务(财政支出)却远远超过收入。乡政府财力有限,只好把费用转嫁到了农民头上,财权向中央省政府逐渐集中而政府机构改革未能同步跟进。第四,源于公共产品不合理的筹资机制。土地经营制度改革后,我国对农民实行的是既收税又收费的制度和政策。税费并存的状况,除造成了农民负担重以外,也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短缺问题的症结和根源所在。

缓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短缺提出的几点意见:要缓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短缺,必须从根本上改革城乡二元供给机制,城乡不同的税费机制,要从基层组织建设抓起,探索基层政权改革,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供组织保障,在法律方面加强立法,强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法律保障,具体如下:

(1)理顺各级政府公共产品供给责任,做到财权与事权的对等。(2)积极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理顺公共分配关系。(3)构建多元化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4)划清责任、精简机构。

(5)抓紧制定保障农民权益和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相关法规。

三、案例分析 [参考解析] 公共物品具有两大属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由于物品的价格很难通过市场供求关系来确定,因此它难以通过市场来提供。这样,市场机制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是失灵的,所以提供公共物品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上面两个案例就反映了市场机制在社会退休人员和政策性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以及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的失灵,从而需要政府的介入。

在案例A,随着保险业的发展,中国已形成越来越成熟的保险市场体系,并开始引入竞争机制,使中国的保险市场正成为国有资本 民营资本 境外资本同台竞争的大舞台。名目繁多的险种一一映入人们的眼帘,其中医疗保险,作为涉及范围很广 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险种,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商业医疗保险更是一派风景这边独好的景象。然而,社会退休人员和政策性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市场却是异常冷清,应了一句古语“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是市场机制逐利的天性使然。天津市政府规定,天津市社会退休人员参加大病统筹医疗保险,所需资金由天津市财政局按照统筹基金上实际支付全市参保退休人员人均医疗费帮助解决。及其对政策性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加保险的措施,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绝大部分医疗费用补助是必要的。

在案例B中,地铁也好,环路也罢,都是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公共物品。它的受益人不仅仅局限于提供者或特定使用者,而往往会扩大展到整个社会。以地铁为例,地铁的最大受益者无疑是居住在城市里的老百姓,地铁的出现大大缓解了地面交通的巨大压力,并且大大节省了市民花在路上的时间。地铁的发展改善了整个城市的投资环境,从而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但修建这一系列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费用是高昂的,且收回这些建设成本是有风险的,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连建设成本都无法收回,这说明市场机制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是失灵的。因而,无论是沈阳还是上海的地铁,或是北京的六环路,主要是由政府介入城市交通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次来满足社会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参考资料] 丹尼斯.缪勒著,张军译,公共选择,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胡庆康,杜莉主编.现代公共财政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张旭,杨开峰编著,混合所有制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1999

第四章 公共选择

一、简答题

1公共选择有哪些主要准则?

公共选择的准则(1)选择者个人处在一种理性状态。(2)与选择方案无关的因素不影响选择内容的变化。(3)适用帕累托最优原理(4)所要做出选择的因素都处于选择的同一区间之内(5)不存在个人独裁。

2阿罗悖论及其求解。

美国经济学家K.J.阿罗(K.J.Arrow)在其《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一书中提出了“不可能性定理”,亦我们知道的投票悖论(又称阿罗悖论)所谓投票悖论就是指如果存在着至少三个可由社会成员以任何方式自由排序的备选方案,就可能出现循环的选择结果。即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投票规则,最终的选择结果可能不是唯一的,而是依赖于投票过程的次序安排,不同的投票次序会导致不同的集体选择结果,如果人们事先知道这种关系,就会在投票之前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投票顺序。用多数原则来选择社会偏好顺序也得不出一个符合多数人要求的惟一结果。由多数人选出的方案就不代表多数人的利益了,这就是阿罗的投票悖论。

解决投票悖论需要将公共选择的规则结合起来,从那些规则出法,可以有下列一些基本的解法:(1)偏好结构的调整——从双峰偏好到单峰偏好;(2)掌握好投票程序或确定议程;(3)策略行为和选票交易;(4)利用偏好强度不同的选择;(5)中位投票人定理;(6)用脚投票。

3请说明投票选择的四种形式及其不同作用。

投票选择的四种形式是:

一是“用脚投票”或称为“跑政策”,指特殊利益集团将自己拥有的信息提供给政府,以使政府决策有利于自己;

二是“用手投票”即利用组织起来的选票集中度向政府施加压力;

三是“用钱投票”通过提供资助(如在总统竞选中提供竞选活动资助,或给某一政党的日常活动提供资助)来影响政府决策;

四是“用嘴投票”即在议会开展游说活动,说明自己的愿望和主张。

4寻租活动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经济人从寻利到寻租,首先并不是因为他们的道德观念有了什么变化,从而改变了他们的行为方式,主要还是因为社会的制度结构发生了变化,做出个人选择的环境改变了的缘故。当经济从市场自发运转向直接的权力作用下的利益进行再分配时,寻租活动就会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而出现了。政府失灵是导致寻租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现代社会中的政府失灵主要表现在:直选民主制中的“政府失灵”; 代议制民主中的“政府失灵”,也即间接民主;官僚主义行为所造成的“政府失灵”;政企博弈中的“政府失灵”。

二、案例分析 [参考解析] 企业寻租行为导致政府失灵,人们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增进社会福利的生产性活动,如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研究与开发活动,以及在正常市场条件下的公平交易等。另一类是非生产性的有害于社会福利的活动,它们非但不能增进社会财富,反而白白耗费社会经济资源。寻租行为就是一种非生产性的有害于社会福利增进且耗费社会经济资源的活动。

在案例A中,产煤大省的各种中小煤矿承包者利用制度的空隙,通过大数额的行贿来争取有利的资源分配,这是一种典型的寻租活动。在煤矿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对煤矿资源的分配具有绝对决定权,使得政府在煤矿资源的分配中具有创设租金的可能性;而在相关法律与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寻租者大有人在,这就使得对煤矿资源的“创租”和“寻租”变成现实。

在案例B中,私营企业庞大的“公关”费用表明,政府在市场准入和资源的权力分配等方面享有绝对的权力,于是政府就具有了设租的机会;私营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生存下去,就需克服政府在税率 准入等方面对私营企业的歧视性壁垒,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寻租行为,这样就形成了“政府创租,私企寻租”的现象。

寻租行为有合法与违法两种类型,非法寻租行为导致官员腐败,其危害不言而喻;而合

法的寻租行为则对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产生负面影响,使资源配置产生扭曲,并最终使政府干预市场过程出现政府失灵的现象。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寻租行为对社会经济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寻租行为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扭曲,阻止了更有效的生产方式的实现。由于寻租活动的存在,使得竞争变得不存在,资源的配置不再由市场来调节,而变成了人为的调节,其后果就是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扭曲。另外,大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资源,然后都去寻租,没有人再去关心创新,也没有人关心新的生产方式了。

第二,寻租过程耗费大量的社会经济资源,使本可以用于生产性活动的资源浪费在这些于社会无益的活动上。

第三,寻租行为还会导致其他层次的寻租行为或“避租”行为。在现代社会中,比较高级的寻租方式是利用行政法律手段,来维护既得经济利益或是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在案例A中,当一个寻租者承包了一处煤矿后,他可能寻求政府干预来阻止其他竞争者加入竞争,以维护其独家垄断的地位,确保租金不被扩散。这时他的行为已不再能增进社会福利,反而阻止了社会从市场竞争中获益。同时,阻止其他竞争者加入竞争的活动本身也消耗了社会的经济资源。而如果政府官员在这些活动中享受了特殊利益,这些特殊利益的存在会引发一轮追求行政权力的浪费性寻租竞争。同时,利益受到威胁的承包者也会采取行动“避租”,以与之抗衡,从而耗费更多的社会经济资源。

上一篇:小学及校园建设概预算下一篇:教师资格证作文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