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成果奖

2024-10-16

教育教学成果奖(精选10篇)

1.教育教学成果奖 篇一

马良镇小学教学成果奖

奖励制度

为了激励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切实做到堂堂清、周周清、单元清,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整体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质量,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特制定本制度。

一、学校严格按照县、镇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组织学期末的学生素质水平测试,严格测试工作的各个环节,严肃考风考纪,确保测试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教师要在平时教学中把好每节课、每个单元的质量关,扎实抓好“培优辅差”工作,抓住“双基”训练不放松,要精讲、精练、精选、精评,牢固树立“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的教学观,细致作好分层教学工作,用爱心、耐心、责任心服务于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

二、本制度所指教学成果奖,主要指1——6年级语文、数学基础学科教学成绩。

三、测试成绩报县教研室(镇级抽考学科按县级排名计算),经县教研室汇总后,凡取得全县前一、二、三名的学科(且在全县平均水平以上),分别奖励300、200、100元。

四、六年级教学成绩除按照以上制度执行外,取得镇级教学成果奖时,按照教学成果奖的等级,中心学校颁发的教学成果奖奖金,由六年级参与统考统阅学科教师平分。

五、综合组教学成果奖办法另定。

六、以上奖励属绩效工资考核外的教学成果专项奖励。

七、本制度解释权归学校。

八、本制度自2011年9月30日起试用一年。

2011年9月

2.教育教学成果奖 篇二

2001以来, 我们先后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奖4项:《常微分方程研究新论》 (二等奖, 独立完成, 2001年) 、《大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训练方式的研究与实践》 (二等奖, 独立完成, 2003年) 、《用学术研究推动省级精品课“高等数学”建设》 (二等奖, 第1完成人, 2007年) 、《以高教三大“职能”为宗旨创建省级“数学”重点专业》 (二等奖, 第1完成人, 2009年) , 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2项:《面向新世纪话数学作用》 (二等奖, 第1完成人, 2002年) 、《中学数学中的教育数学的研究与实践》 (三等奖, 独立完成, 2008年) 。从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来看, 教育教学成果奖的申报,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做好申报奖项的前期工作

申报奖项必须有相应的成果载体, 而成果载体是来自日常研究工作的积累。这就要求, 第一, 尽可能承担一些有关的课题, 围绕课题开展相应的研究, 并争取有影响的研究成果;第二, 尽快将研究成果公开发表, 而且尽可能发表在相应的专业期刊上, 并力争发表在核心期刊上, 这对提升研究成果的影响力, 显得非常重要。一般来说, 尽管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不一定要求成果公开发表 (最近有要求发表的趋势) , 但公开发表的成果较不发表的成果更具优势, 而且发表的研究成果的期刊级别越高, 相对而言其质量也被人们看好。如我们获得的6项成果奖全部是成果公开发表, 其中《常微分方程研究新论》成果是在主持的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资助项目《常微分方程可积性的研究》 (99Jk092) 的基础上, 经过2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 在权威期刊《科学通报》等专业期刊上发表40余篇学术论文, 后经过整理形成专著《常微分方程研究新论》 (西安地图出版社, 2000年1月) ;成果奖《用学术研究推动省级精品课“高等数学”建设》是在承担的陕西省精品课“高等数学”建设 (2005-80) 任务的基础上、经过2年多的教学研究, 在专业核心期刊《大学数学》等发表20余篇教学研究文章, 出版相关教材3部, 后经过整理形成报奖材料, 报奖主件材料《用学术研究推动省级精品课“高等数学”建设》发表在核心期刊《云南大学》 (2006.S1) , 如今“高等数学”获得陕西省教学团队荣誉;基础教育成果奖《中学数学中的教育数学的研究与实践》和成果奖《以高教三大“职能”为宗旨创建省级“数学”重点专业》, 也是在2004年主持的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 经过4年多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先后在相关教育专业期刊上发表10余篇教学研究文章, 报奖主件材料《中学数学中的教育数学的研究与实践》和《以高教三大“职能”为宗旨创建省级“数学”重点专业》分别发表在相应的科技期刊《太原科技》 (2008.4) 和教育期刊《教学研究》 (2009.3) , 这些研究工作, 促进我们“数学教育”成为陕西省重点专业, 在省内引起较大反响。

(二) 了解教育奖项申报的渠道及要求

目前, 从学校所在地的教育机构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及相关的教育组织, 每年都有不同级别的教育教学成果奖项评审。申报各级奖项时, 首先要对“报奖要求”进行认真研究, 因为它对于报奖提出一系列规定。如对课题申报人和成员的资格提出具体要求, 对成果的内容和完成的时间等问题都有具体规定。如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主要是奖励面向全省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 而对于专门的科学科研成果不予受理;又如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是奖励面向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以及教育研究机构的基础教育教育教学成果, 而对于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一般不予奖励。因此申报奖项时, 只有满足“报奖要求”的申报书, 才能被专家评审, 否则申报书形式审查无法过关, 丧失专家评审的机会。

(三) 获取申报奖项的支撑材料

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 对研究成果获得奖项的档次影响极大。一般来说, 研究成果受到社会反响越大, 相对而言获奖等次越高。这就要求, 第一, 注意收集研究成果的收录、转载、引用、评价、获奖等引证材料;第二, 还要考虑研究成果被采用和推广的实际情况, 研究成果能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指导理论, 对提升申报奖项获奖等次起重要作用。如我们获得的成果奖《常微分方程研究新论》, 在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中, 围绕微分方程可积性, 创造性地提出了微分方程的“不变量”概念, 以它为研究工具给出的《Riccati方程的可积性理论及应用》成果, 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SCI》《EI》《ISTP》收录4篇, 并在1999年国际常微分方程会议上, 受到了西班牙院士Jaume·Ilibre的赞赏, 被我国北大著名的微分方程专家张芷芬称为“给百多年的问题增添了生机”, 成果先后获得1999年陕西省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安康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2003年陕西省第八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 这些评价无疑是对成果报奖的有利支持;又如我们获得的成果奖《用学术研究推动省级精品课“高等数学”建设》, 用《高等数学》教学数据说理:在专升本中, 我校学生“高等数学”考试成绩连年名列全省前茅, 平均录取人数占同级人数的35.6%, 高于全省13.8%的平均水平。2006年402宿舍的8名女生专升本考试全部上线, 2007年又有一男一女两个宿舍均是7名学生被录取, 学院特授予“学习标兵”宿舍, 2008年上线率70.74%。同时, 结合陕西省两年一度的大学生高等数学竞赛活动, 2004-2008年3次在陕西省大学生高等数学竞赛中, 获得一、二、三等奖27人次, 这些无疑说明成果的实用价值。

(四) 优化整理研究成果文献材料

申请成果奖时, 要有反映该成果的科学总结或论文, 二者须具其一。反映成果的科学总结不同于成果介绍, 它需要在扼要介绍成果的基础上, 运用正确的教育理论, 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上的总结, 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申报成果奖可以是一篇独立的研究论文, 也可以是一系列研究论文的综合, 而今一些综合成果奖的取得, 往往都是一个研究团队的系列研究成果的汇集。这就要求, 第一, 选好成果奖申报人, 将在研究中做出重大贡献并取得重要成果的人列为成果奖申报人, 由他来组织相关研究者共同申报综合成果奖;第二, 整理好研究成果文献材料, 将所有成果奖申报人的材料汇总, 选出对成果奖申报有用的相应论文和有力的支撑材料, 形成势力强劲的优势, 争取成果奖的好名次。注意一点, 相关材料不是越多越好, 关键是否能起到支撑作用。

成果奖《常微分方程研究新论》的获得者本人就是陕西省教学名师, 其取得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都具影响, 以独立人的报奖完全具有一定的实力;而成果奖《用学术研究推动省级精品课“高等数学”建设》就必须以集体名义来申报, 它涉及整个学校的“高等数学”教学状况。当然集体成果奖的申报人必须具有一定的优势, 我们由陕西省精品课“高等数学”及陕西省“高等数学”教学团队带头人作为申报人, 就形成较强的优势;同样, 成果奖《以高教三大“职能”为宗旨创建省级“数学”重点专业》, 更是需要整合全系教师的力量, 我们将数学系近几年取得的学科建设核心指标:省级教学名师、省级精品课、省级教学团队、省级重点专业、省级教学成果奖和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教育部“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等综合起来, 形成比较强劲的优势。

成果奖《面向新世纪话数学作用》是独立的一篇论文, 在世纪之交的“数学年”里, 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先后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学数学教学》全文转载或《青海教育》综合文摘, 并且已于2006年获得陕西省教学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因此作为独立申报, 也具有一定的优势;而成果奖《大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训练方式的研究与实践》是针对大学生研究能力培养的实践活动, 因此报奖材料就需要很好的归纳总结。我们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 探索出了一条“以科技活动为载体, 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提炼为“课内深化、课外指导、勇于参与、成果展示”的成果。1996年以来, 学生在校公开发表学习论文近40篇, 其中论文《关于DVD在线租赁分配问题的研究》被中国重要会议论文数据库收录;论文《一类可积的Riccati型方程》《煤矿瓦斯和煤尘的监测与控制》获陕西省大学生“挑战杯”科技论文竞赛二、三等奖;论文《开启人类的金钥匙——数学》《关于仑巴菲特引型的证明》 分别获陕西省教育学会第六次优秀论文二、三等奖;论文《射影几何中共点线 (共线点) 定理的关系》获安康市科学协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02年以来, 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二、三等奖近20项;还有专科学生以加试2门科目直接考上硕士研究生, 2009年学生科研上线率达30%, 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五) 确定好成果奖名称

一个好的成果就应该有一个好的名称, 并且这个名称能够恰如其分地反映或概括这个成果的全貌。申报成果奖在给成果“取名”时, 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 不要取太繁杂的名称。有些申报者为了全面反映成果的内容, 把名称搞得很繁杂, 有的长达二、三十字甚至四、五十字, 成了内容提要, 此类名称既不好懂也不好记, 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二, 名称不能通用化、一般化。对于那种几乎哪个成果都可以用的名称, 或者不着边际的名称, 以及不能达到反映成果属性和特征的名称, 都不宜采用;第三, 名称与内容不符。有的名称成了时髦名称的堆砌, 把“全方位”、“立体化”、“整体优化”, 以及“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的呢个时髦的名词全都用上了, 结果成果的内容却没有这方面的表述, 成了所谓的“戴着时髦名词大帽子下面的‘成果’”, 让人不知所云。第四, 成果名称实为论文名称。综合成果的名称实际应由两部分所组成, 即表述成果的论文和成果的实践。有些成果却用了论文的名称, 不能反映实践的内容。当然, 单独的一篇教育科研论文, 独立申报论文奖也可以用论文题目。

我们的成果奖《常微分方程研究新论》是以书名进行报奖, 成果奖《用学术研究推动省级精品课“高等数学”建设》《以高教三大“职能”为宗旨创建省级“数学”重点专业》《面向新世纪话数学作用》《中学数学中的教育数学的研究与实践》都是以论文题目报奖, 成果奖《大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训练方式的研究与实践》是对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具体总结和理论提炼, 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学校首届教学工作会议上交流。

(六) 认真填写成果奖申报书

申请书是在科学总结研究成果, 其基本结构:第一部分为研究背景、目标和思路;第二部分为主要成果;第三部分为本项目的特色和创新点;第四部分为成果应用与推广情况。

填写申请书时, 要特别注意:成果主要内容, 不要罗列研究实践的过程, 而是介绍研究实践的结果。它是考核、评价该成果是否符合获奖条件的主要依据。凡涉及成果实质内容的说明、论据以及实验结果等, 均应直接叙述, 不得采取见“附件”的表达形式;创新点, 是成果详细内容在创新性方面的归纳与提炼。应简明、准确、完整地阐述, 每个创新点的提出应该是相对独立存在的, 不是包容关系;应就应用、推广情况以及预期应用前景进行阐述, 或就成果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书刊中的评价及引用做出说明 (校内受益、校外影响、专家评价、舆论反应;既有定性的评价, 又要有定量的分析;既有现实价值, 也有预期长远价值) 。

成果内容概述, 是对成果具体内容的浓缩和精练, 要用简练、概括的词语进行准确的描述。成果内容介绍则应包括基本内容、创新点和应用情况;应用情况还应侧重反映其成效或实践效果, 包括推广运用价值等。因此, 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不要把教育成果当成先进事迹来写每项教育成果都是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教学实践, 在创造性的劳动中取得的成果。他们个人 (或集体) 在取得成果的过程中, 都付出了长期艰苦的努力, 就其在劳动中的思想、态度、行为而论, 都是很值得表彰的, 但成果内容概述是有特定含义的, 而不是对取得成果的个人 (或集体) 的先进事迹的介绍, 因此, 不宜把教育成果内容概述写成某人 (单位) 先进事迹的综述。

(2) 严格界定成果内容介绍的范围。有些教育成果在提高教育质量, 实现培养目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 在创造社会财富、促进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提高学术水平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不属于教学的范畴, 因此不必多作介绍。充分反映教育成果在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中所发挥的作用, 使各有关方面对成果有全面、准确的认识, 是成果内容介绍的主要目的。因此, 成果基本内容介绍要做到既有理论指导, 又反映实践效果。

(3) 不要说过头话。对比是介绍成果的好方法, 也最具说服力。可对成果本身方案实施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 也可与未实施方案的单位作比较。但是, 对比必须实事求是, 不能言过其实、说过头话。也就是说, 教学成果内容介绍要讲足, 但不能讲过。讲过了, 不是造成虚假就是“画蛇添足”, 有时会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

(4) 教育成果介绍不是教学经验总结, 二者虽有共同点, 但有明显的差异, 把教学成果介绍写成教学经验总结, 也不符合要求。

总之, 教育成果奖是对教育工作者研究工作的总结和奖励, 报奖的前提是做好相应的研究工作。因此, 只有做好前期的研究工作, 才能取得相应的成果奖。

参考文献

[1]赵临龙.常微分方程研究新论[M].西安地图出版社, 2000年1月.

[2]赵临龙.全国数学建模竞赛——高职高专大学生获奖论文点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

3.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创新表达 篇三

教育教学研究怎样才能转化为推动教育改革的一种动力呢?示范是一种办法,但范围有限;口头介绍是一种办法,但转瞬即逝。应该说,最好的办法是把自己探索的结果写成教育科研论文,发表在报刊上传播出去。通过写论文的方式传播教改成果,传播的范围要宽得多,传播的时间要久得多,其影响也要大得多。李吉林、邱学华原来都是普通教师,通过多年的探索,李吉林创立了“情境教学法”,邱学华创立了“尝试教学法”。如果不是用论文的形式把自己的探索成果写出来,那么他们的影响就会局限在一个学校或一个地区。正是因为坚持一边探索一边写作,不断用论文的形式公布研究成果,所以他们的经验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教育教学论文是教育研究成果的文字表达形态,教育研究成果是教育教学论文赖以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扎扎实实的教育研究,写作能力再强,也写不出有价值的好文章。要取得科学研究的成果,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1.勤于读书,善于读书,保持丰富的知识储备。开展教育研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这里的准备工作有两种情况:一是远期准备,一是近期准备。远期准备是指一个有志于教育研究的人,要不断地读书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近期准备是指确定了研究课题后进行的调查研究、选择材料等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人员的准备工作永远是无止境的。不断地读书和学习,应成为一种良好习惯。

除了要勤于读书,还要善于读书,即读书时要讲究方法。一是要处理好精读与泛读的关系,二是要抱着批评的态度和眼光去阅读,力求保持独立的思考能力。

2.注重加强教育教学素养,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教育研究,仅仅具备了必要的知识还不够,还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种多样性,是由教育研究涉及范围的广泛性以及课题的多样性所决定的。以数学教学为例,既有理论,也有实践。理论有应用理论,也有实践理论。这就要求研究者善于运用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践方法,大至社会调查法、统计学方法、实证方法、系统研究方法等,小至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历史和逻辑、抽象与概括的方法,比较法、联想法、移植法等。如果在应用研究中仅限于解决眼前的某个具体问题,而不去把握其内在的原理,那么,这种解决的方法也许只适用于这一个别的问题。这就可能意味着,今后别人遇到类似或相关的问题,还必须从头开始研究。如果采取了科学、正确、有效的方法,就可以使研究具有广泛、普遍的意义和价值。

3.经常关注本学科研究动态,保持敏锐的学术嗅觉。在研究一个问题时,如果对该问题已经解决到什么程度一无所知,那么必然影响新颖和独特思想的产生。为了保证研究成果的新颖和独特,必须时常关注本专业、本学科乃至相关学科教育教学的动态和研究进展的情况,不断激发教育教学研究的热情和想象力,保持敏锐的学术嗅觉,使自己的研究能跟上学科的发展步伐进而走在前列。

4.学会创造性地思考,保持永久的创新意识。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是教育教学论文的灵魂和全部价值所在,离开了“新”,研究便成了无意义的劳动。当然,不同的教育教学论文,在“新”的程度上是有区别的。有的论文可以创建一门新的学科、新的学派或新的理论体系;有的论文可以在某一学科领域中对前人的成就加以补充、完善和发展;有的论文可以对别人的某一观点、理论或实验结果给予修正或推翻别人的某一结论;有的论文则是把一些分散的材料综合起来并使之系统化,用新观点或方法加以论证,从而得出新的结论。所以,教育教学论文的“新”是多方面的,提出新观点、新范畴,发掘新材料,作出新的解释和论证等,都是“新”。

教育研究方法与成果表达形式多种多样。一般说来,便于操作、与工作实践相辅相成,才是适宜于教师研究的。近年来,有别于严谨论文形式的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反思、教育案例等新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表达形式日益受到教师的热捧。这些表达方式和研究方式或理性提升,或问题取向,或直抒胸臆,成了教师研究成果表达的基本存在形态。

1.教育日志。也称为教学日志、研究日志、工作日志、教师日志,是教师表述研究成果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日志中,展现的是教师对教育生活事件的定期记录。在他们把真实的生活场景转化为文字、语言符号加以记载的时候,他们也是在梳理着自身的行为,有意识地表达着自己。一个中学教师曾这样描述日志是怎样与自我成长结合在一起的:“日志是一种有价值的工具。我经常回来读一读在过去的一周发生了些什么。我能够注意到一些关于我教学的事情,例如,有用的和无用的教训。我每星期至少做四次记录。这看起来能使我专注于教学实践中的关键问题。”一般地说,日志不仅仅是罗列生活事件的清单,而是通过聚集这些事件,让教师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思想和相关行为。日志常用的记录形式包括备忘录、描述性记录、解释性记录等。

(1)备忘录。备忘录是最常见的日志形式。它通过研究者试着去回忆、写下特定时段的经历,再现教育实践中的生活场景。在备忘录中,通常有比较明显的时间信号提示。在撰写时须注意:在一个事件后,愈早写备忘录愈好;在靠记忆写备忘前,不要和任何人讨论,因为那样做有可能影响和修改你的记忆;最好是依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写记录。完整记录很重要,日后想起任何片段,都可以把它附记于后;可在活动过程中缩写符号、片语来简记一些重点,可摘要记录某一时段,有助于记忆;早一点进行回忆,记忆会更清晰。

(2)描述性记录。描述性记录包含研究活动的说明,教育事件的描述,个人肖像与特征(如外表、说话与动作的风格)的叙述,对话、手势、声调、面部表情的描写,时间、地点与设备的介绍等。用以描述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情境的文字与措辞,最能呈现其特征,最能从中反映隐藏在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背后的态度。然而,要达到最好的效果,只有尽可能地精确记录才行。写好描述性记录,一要重视日常观察。日志的写作始于观察,通过观察并把观察到的事实记录和表达出来,也就大致形成了教育日志。在日志文字表达的过程中,要尽力把看似零碎的片段和事件整合在一起。二要关注需要记录的一些重要细节。最好在口袋里准备一个本子及时记录。如果时间许可,越快记越好,记得越详细越好。

(3)解释性记录。在日志中,除了描述性记录,还应含有解释性记录,如感受、解释、创见、思索、推测、预感、事件的解说、对自己假设与偏见的反思、理论的发展等。教师在撰写研究成果的解释性记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有些教师不钟情于教育日志,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撰写,而是一些习惯性因素的阻碍。要破除这种障碍,最好的方法就是硬着头皮去写日志,在撰写日志的过程中,体会日志在整理思路、积累资料等方面带给行动研究者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日志具有隐私性,其中的有些内容不宜直接公布于众。第三,如果可能的话,教师可以和同事分享自己的日志。第四,教育日志要持续地写。在一段时间内,教育日志的撰写可以紧紧围绕某个主题,也就是说,可以结合某个研究的重点来写作。举例来说,可以定期记下与班上某个特殊学生的接触,还可以每天或隔几天记载新接手一个班级学生的情况,等等。

2.教育叙事。叙事研究是近几年在我国教育界颇受关注的研究方法之一,而教师以研究者身份从事的叙事研究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行动研究成果表述形式的教育叙事,既指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用叙事的方法所作的某些简短的记录,也指教师在研究中采用叙事方法写作的研究成果。

(1) 教育叙事的特点。教育叙事尤其是教师所作的教育叙事,陈述的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教改实践活动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也包括教师本人撰写个人传记、个人经验总结等各类文本。这些故事式的实践记录,是具体的、情景性的,它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教师的经验世界,记录了教师心灵成长的轨迹,道出了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真情实感。

①叙述的故事是已经过去或正在发生的教育事件。它所报告的内容是实际发生的教育事件,而不是教师的主观想象。它十分重视教师个人的处境和地位,尤其肯定教师的个人生活史和个人生活实践的重要意义。在教育叙事研究中,教师既是讲故事的人,也是他们故事里或别人故事中的角色。

②叙述的故事中包含与事件密切相关的具体人物。教育叙事研究特别关注教师的亲身经历,不仅把教师置于事件的场景之中,而且注重对教师或学生的行为作出解释和合理说明。

③叙述的故事具有一定的情节。由于叙事谈论的是特别的人和特别的冲突、问题或使生活变得复杂的任何东西,所以叙事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

(2)教育叙述的类型。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逐件陈述,注重突出其关键部分;着重强调教师对问题的认识,夹叙夹议地陈述事件全过程;从学生的角度陈述故事,注意使用学生的语言。

(3)教育叙事撰写中的注意事项。①多方面收集资料。通常而言,撰写教育叙事需要积累大量的第一手记录,除教师的记录外,还应包括学生的周记、各种活动的图片、相关的文件等。②把握事件主线。一个完整的故事,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而且,这个主题应体现相关的教育教学理念,一定是从某个或一连串教育教学事件中产生,是从事件中梳理出线索,而不是将某个理论与几个教育教学事例嫁接在一起。③注重事件细节。对事件细节的关注和描绘,本身就能为读者提供丰富的意义生成空间。④关注事件的分析阐释。从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来看,教育叙事既有对故事细致入微的描述,又有洞悉教育事件的深刻阐释;既要把日常的教育现象详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又要解析蕴藏在教育现象背后的教育本质,使平凡的教育故事闪现不平凡的教育智慧。

3.教育案例。案例是事件,是对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事件,是典型性事件,是真实发生的事件。概括而言,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

一个好的案例应讲述一个故事,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中心论题上,描述现实生活场景,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一个好的案例还包括从案例反映的对象那里引述材料,对面临的疑难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对已有的解决问题决策作出评价。一个好的案例还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它的叙述要具体、特殊,把事件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能反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等。

从案例所包含的内容来说,一个相对完整的案例大致都包括标题、引言、背景三个方面。

4.教育反思。本文所指的教育反思概念,指的是教师以体会、感想、启示等形式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的批判性思考。教育反思是一种批判性思维活动,把这些思维活动记录下来,可视为一种写作文体。作为一种研究方式,教学反思运用简便,可贯穿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作为研究成果表达形式,教学反思写法灵活,可成为教师成长发展的忠实纪录和反映。教育反思主要有下面几个类型。

(1)专题反思与整体反思。从教学各构成因素的角度来看,专题反思可以是教育任务的完成程度,或是教学内容确定的适宜程度,或是教学策略选择的得当程度等。整体反思是总体把握教育教学各方面的行为。(2)即时反思与延迟反思。即时反思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结束后立即对活动过程中的现象、问题、成效等进行的反思。延迟反思是指教师可能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无法马上对课堂或其他教育情境中的事件作出系统思考,而是在以后结合其他教育事实对其进行综合性的批判性分析。(3)课前反思、课中反思与课后反思。反思可以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课前反思,如教师在备课时思考是否遇到什么困惑,是否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对学生实际需求的估计是否合理,是否为学生创设了实际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是否联系社会实际生活,实现知识与态度相统一、过程与方法相统一等。课中反思,可以在上课过程中思考学生在课堂上实际参与的热情与程度如何,师生或生生互动是否积极有效,课上是否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如何利用课上的资源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进程等。课后反思主要指整节课教学效果如何,存在哪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有哪些需要关注的地方或有什么困惑,课堂上的一些事件对日后的教学有何意义等。(作者单位:江西教育期刊社)

4.教育教学成果奖 篇四

和培育办法

(参照**教育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申报说明执行)

一、项目培育标准与条件

遴选培育项目的定义、内涵要求、执行标准、条件范围等,应符合以下国家和地方教学成果奖励条例等法规法令要求:

(一)对拟作为推荐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培育的项目,建议参照《教学成果奖励条例》(国务院令第151号)第二条要求作为项目培育目标执行:

“本条例所称教学成果,是指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明显效果的教育教学方案。

具体条件要求,应参照该条例第五条执行:“具备下列条件的,可以申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内首创的;经过2年以上教育教学实践检验的;在全国产生一定影响的。”

(二)对拟作为**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培育的项目,应参照《**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实施细则》(粤府函[1997]31号)第三条要求作为培育目标执行:

1.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要求,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手段,在开展课程、教材、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探索教学规律,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成果;

2.根据教育目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教学规律,在组织教学工作,推动教学改革,开展教学评估,加强专业(学科)、教师队伍和学风建设,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实现教学管理现代化等方面的成果;

(三)结合学校实际和项目特点,推广、应用已有的教学成果,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有显著效果的成果。

其它具体条件要求应参照该条例有关条款执行。如第五条规定:“申请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的成果须经两年以上教育教学实践检验”(不包含方案设计、研究的时间在内)。

二、遴选培育项目要求

(一)遴选原则与思路。按照“分类指导,分层遴选,重在培育,务求实效”的工作思路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启动项目遴选建设与培育工作。学校将结合实际并参照上述标准和条件等,在开展校级教学成果奖项目培育工作基础上,遴选确定国家和**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培育项目进行重点建设,通过二、三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培育出一批具有较高质量和水平的教学成果奖项目。

(二)遴选要求。学院(部)应结合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的实施,对未来一段时期人才培养领域改革重点进行研究和论证,发挥统筹、规划作用,避免将项目简单汇总上报。本次立项对同一单位同一名称及内容相似的项目不重复立项,也不得拆分立项。已获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应有新的改革举措和成果培育预期,否则不予培育。非同一项目人员的“搭车”、“搭载”现象等均不予受理。为提高申报培育项目的质量和水平,倡导和支持立项项目的共享运用、辐射示范和在更大范围的拓展应用。

(三)遴选分类。对拟作为国家和**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的培育项目分类进行建设与立项。

1.第一类项目是指在已获国家级或省级教学成果奖基础上,对改革实践方案进行了优化和创新,并存在较高新成果预期的项目。该类项目如拟作为下一届教学成果奖较高一个获奖等级进行申报,并符合上述有关条件的,原则上应纳入培育范围进行重点建设,并在汇总表中注明。

2.第二类项目是指已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立项和支撑背景,并依托该项目已开展相关教改研究与实践的项目。包括高等学校学科建设专项、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强师工程等教学类、科研类所涉及的各类项目,如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科研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和教学名师等(以正式公布文件为准)。

项目选题与近年来省教育厅重点推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协同育人、现代学徒制和综合改革等方面紧密结合的项目优先予以考虑。3.第三类项目是指既无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立项和支撑背景的项目。该类项目虽无项目支撑,但应是学校近年来一直推进的、经重点建设和培育存在可产生较高水平教学成果的教改项目。可根据项目研究、实践与成果体现情况等,考虑该项目建设和培育的层次与目标。

4.第四类项目是指依托人才培养联盟、职教集团、区域性高校集群、校企(政、行、院所)协同育人基地或其他协同育人形式,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实践活动的联合性项目。该类项目,特别是已经有多年协同育人实践、并取得一定社会认可成果的项目,给予重点建设和优先支持。

三、遴选培育项目范围

从类别上包括全日制普通教育、成人与继续教育;从对象上包括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教学辅助人员和教学管理人员。同等情况下长期从事基础课教学和粤北、东、西部地区高校推荐的培育项目将优先予以考虑。

四、培育项目管理

项目培育期一般为二年。对于确定的培育项目,学校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

5.教育教学成果奖 篇五

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北京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深入开展,做好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奖励工作,根据国务院《教学成果奖励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精神,结合北京高等教育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北京市人民政府设立“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作为对北京地区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的奖励。

第三条 教学成果奖授予在北京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取得显著成果的集体和个人。主要目的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更好地适应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的教学成果,是指反映教学规律,具有创新性、实用性、推广性,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明显效果的教育教学方案。

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评奖范围主要包括:

(一)为适应北京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多样性要求,在转变教育思想,调整专业结构,注重创新人才培养,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创业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相关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的成果。

(二)在组织教学、推进教学及教学管理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开展质量保证与监控工作,建立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实现教学管理现代化等方面的成果。

(三)结合自身特点,推广、应用已有的教学成果,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创新和发展,显著提高教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成果。

6.中国研究生教育成果奖评选办法 篇六

(试行)

(2014年6月20日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第2次会长工作会议讨论通过)

第一条 为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及教育管理者从事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解放思想和教育创新,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以下简称“学会”)设立“中国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以下简称“教育成果奖”),奖励在研究生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开拓创新、做出突出贡献、取得显著成效的集体和个人,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在研究生教育理论研究中取得重大研究成果,或者在研究生教育教学实践中取得突出成就,均可申请“教育成果奖”。

第三条 “教育成果奖”的推荐、评审和授奖工作坚持学术道德与规范;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坚持质量第一;坚持同行专家评审。

第四条 “教育成果奖”主要包括研究生教育理论研究(以下简称“教育研究类”)和研究生教育教学实践(以下简称“教育实践类”)两类。“教育成果奖”的申请者,应当主持并直接参与成果的方案设计、论证、研究和实践过程,并做出主要贡献,取得实际效果。“教育研究类”成果应在研究生教育理论研究中取得理论突破和创新,提出了新观点、新概念、新思想、新方法,针对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提出具有价值的政策建议和改革方案,受到学术界普遍认同。

“教育实践类”成果应在研究生培养模式、质量保障、制度机制改革、教育教学环节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经过教育教学实践检验,得到社会和专家的广泛认可。

第五条 “教育成果奖”分为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特等奖成果应当在研究生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实践上有重大创新,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取得特别重大突破,对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有突出贡献,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其中“教育实践类”成果应经过四年以上的实践检验。

一等奖成果应当在研究生教育理论研究或研究生教育教学实践上有创新,对教育改革实践有重大示范作用,对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重大成效,在全国或者省(市、区)域内产生较大影响。其中“教育实践类”成果应经过四年以上的实践检验。

二等奖成果应当在研究生教育理论研究或研究生教育实践的某一方面有重大突破,对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显著成效。其中“教育实践类”成果应经过三年以上的实践检验。

“教育成果奖”每两年评审一次。每次评审设特等奖1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30项。总奖项不超过41项,上一等级奖项名额空缺可以下移。第六条 申请“教育成果奖”应由成果的持有单位或者个人通过单位推荐向学会提出申请,每个单位推荐申请一般不超过一项,博士培养单位推荐申请不超过两项。申请“教育成果奖”也可以由学会三名理事共同推荐,每次评审每位理事最多推荐一项。理事推荐申报奖项不计入单位推荐限额。研究生教育成果由两个以上单位或者个人共同完成的,可以联合申请“教育成果奖”。联合申请的成果,计入第一申请单位申报推荐限额。

第七条 “教育成果奖”申报程序

(一)学会发布申报通知。

(二)申请者向学会提交材料:

1.“教育成果奖”申请表; 2.成果报告;

3.成果应用、效果证明及推荐材料; 4.学会规定的与成果相关其他材料。

(三)学会秘书处负责接收申报材料。

第八条 “教育成果奖”评审过程分形式审查、网络评议、复评答辩、审核批准、公布颁奖等程序。

(一)形式审查。由学会秘书处负责申请材料的形式审查,通过形式审查的申报成果简介和成果申请者姓名、单位等信息在学会网站上公开。

(二)网络评议。学会委托评估委员会负责选聘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网络评议。学会根据网络评议结果,遴选入围复评答辩的申 报成果。

(三)复评答辩。学会委托学术委员会按“教育研究类”和“教育实践类”分别选聘11至15位专家组成复评答辩委员会集中评议,复评答辩可采用现场答辩或远程答辩方式。成果申报者应向复评答辩委员会汇报,复评答辩委员会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获得复评答辩委员会与会专家半数及以上赞成票的成果,方可列入授奖成果及等级的建议名单。推荐为特等奖的赞成票须超过参加投票人数的四分之三(含);推荐为一等奖的赞成票须超过参加投票人数的三分之二(含);推荐为二等奖的赞成票须超过参加投票人数的二分之一(含)。学术委员会根据复评答辩委员会的投票结果,提出获奖成果及等级。

(四)审核批准。会长工作会议对学术委员会提出的获奖成果及等级等评奖结果进行审核批准。

(五)公布颁奖。“教育成果奖”获奖项目由学会秘书处在学会网站公示。最终获奖成果由学会颁发“教育成果奖”获奖证书。

第九条 参加“教育成果奖”评审的专家评委及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推荐、评奖程序和条件,自觉维护教育成果奖的权威和声誉,杜绝各种形式的不正之风对评审工作的干扰和影响,不得以任何方式收受申报人的礼品、礼金,一经发现,将予以严肃处理。凡当届申报教育成果奖的专家均实行回避制度,不得参加评奖活动。在评奖结果正式公布以前,任何人不得对外泄露各级评奖情况和评奖意见。第十条 申报“教育成果奖”的单位和个人应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和评审规则,若发现申报人申报材料中弄虚作假、剽窃他人成果,或以不正当手段干涉评奖工作,一经查实,将撤销其参评资格,并取消其下届参评资格,并追究相应责任;已获奖者取消其获奖资格并予以公布。

第十一条第十二条

7.教育教学成果奖 篇七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人类行为的每一个方面几乎都在追寻着质量。高等教育陷入“质量危机”已然不再是危言耸听,“质量革新”也已跃然成为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鲜明主题。为促进大学教育的卓越,世界各国纷纷探寻更为有效的质量管理范式,作为高等教育强国的美国在此方面更是保持着积极的作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高等教育高度重视“学生学习成果评估”(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 Assessment)。当前,这种注重“产出” 的质量管理方式因其“直面学生学习增值、强调教育成效证据”而引领着大学教育质量保障范式的变革,这一趋势备受各国关注。该课题正是以这一“热点问题”作为研究选题,对美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估进行了系统研究。

该课题的主要任务在于搞清楚美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是什么”“怎么样”“有何用”这样三个基本问题。鉴于此,该研究集中关注以下问题:(1)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是什么?它在什么样的背景中产生?如何发展?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其内涵? 如何把握其特征?(2)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如何运行?起到了什么样的功能?在高等教育质量革新时代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与挑战?呈现出哪些发展趋势?(3)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是否值得我们借鉴?能否借鉴?如何借鉴?基于以上研究问题,该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为:(1)理解相关概念的核心内涵,厘清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概念;(2)梳理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演变,分析和描述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发展概貌;(3)探明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运行机制, 分析其面临的争议、困境与发展趋向;(4)在“事实描述”和“价值判断”的基础上, 论证我国借鉴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探讨我国开展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制约因素以及实施策略,继而提出改进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实践模式。

(二)研究方法

该课题主要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和比较法。

1.文献法

当课题方向和大致研究框架确定后,课题组成员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育—心理图书馆和Doe图书馆为主阵地进行文献检索、借阅,并通过馆际传递和网络下载等工作,收集了大量的图书、期刊论文、会议论文、调查报告等相关资料,相关学术论文卷帙浩繁。甄别、筛选“相关性高”“真实性高”“学术价值高”的文献是课题组成员在文献梳理时遇到的一大挑战。而此后对大量文献的深度阅读和分析整理又是对语言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更大挑战。

2.访谈调查法

2009年3月至11月,课题组成员在美国收集有关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资料时, 就评估组织架构和运行模式等问题尝试进行半结构性访谈,但由于时空、经费、语言能力等问题而浅尝辄止,2013年7月,课题组成员再次赴美访学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再度访谈,在此基础上修改完善了书稿。相比而言,为了解国内当前有关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情况而进行的访谈则更为充分。2010年5月至6月,课题组成员选择了“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普通本科院校各1所,每所高校访谈了1名高层管理人员、2名教师、2名大四学生,共计15人次。访谈对象的学科背景来自人文学科、 社会科学、理学、工学等学科。根据访谈录音,整理形成了近4万字的文本资料。通过对访谈记录进行分析,归纳出自己的观点。

3.比较法

该研究的比较程式主要依照贝雷迪提出的比较教育研究四阶段说,即描述、解释、 并置和比较。最后一部分主要是对中美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相关问题进行比较,即对我国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如何立足我国实际情况,借鉴美国经验进行完善,展开理论的、实证的研究。劳凯声教授说过:“比较是危险的”,即如何确定比较点,是否可以进行比较往往是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同样困扰着该课题的“比较研究”。

二、研究结论与对策

(一)研究结论

1.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概念解读

课题研究以美国文献中人们认可的、引用率较高的 “评估”“学生学习成果”“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等相关定义为素材,通过对这些定义的梳理、分析,加之课题组成员在美国学习时的客观感受,将“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概念界定为:“评估主体运用各种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持续收集、分析有关知识、技能等学生能力增值和情感、 态度变化情况的信息,并以这些信息为直接证据,对照学习成果的最初设定,评价、 判断教育教学的成效,找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及相关学生服务等各个环节中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善,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学习成果、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之目的”。这个界定反映了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主要特征:关注学生学习增值、强调教育成效证据是其逻辑起点;运用测量等方法获取学生学习成果信息是其主要手段;强调评估过程和评估的持续性是其基本要求;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其最终目的。

2.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历史发展

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产生与发展受到美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变化、教育测量技术的发展、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跟随历史追溯的足迹,以学生学习测量为线索,美国高校学生学习评估的演进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1)口试、论文等早期综合考核:1636—1904年;(2)学习的标准化考试的起源: 1900—1933年;(3)通识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学习评估:1933—1947年;(4)测试机构的增加:1948—1978年;(5)回应外部问责的时代:1979至今。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习成果界定、评估内容选择、评估技术手段的一系列关键变化,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评估运动催生了要求明确高等教育绩效证据的质量文化, 从而促使评估迅速成为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方式,展示了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演变方向和目的地。

3.评估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

学习成果评估的组织架构可以分为大学内部评估机构和大学外部评估机构。大学外部评估机构可以分为政府部门和民间组织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估的机构。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并没有“集中”评估权力,而是通过立法、规章制度、拨款等方式影响评估;民间评估机构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教育援助委员会开发的“大学校际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受到广泛的赞誉,并在全国推广。大学在学生学习成果评估中担负着最重要的职责,其内部相应机构也是大学评估重要的组织部门。各个大学内部评估部门的设置和名称不尽相同,主管评估的校领导岗位设置也没有一致的模式,有的学校是由教务长或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负责,有的学校是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负责,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设置专门的副校长或者副校长助理职位管理学校的评估工作。 此外,为了加强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有效性,许多大学还成立了大学评估委员会。

大学内部学习成果评估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步骤:成立评估部门、设定学习成果、制定评估计划、收集数据与构建数据系统、分析数据与汇报结果、评估结果应用以及元评估。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循环过程。

4.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评估内容

知识、技能、态度和情感、能力是表达一般意义上的“学生学习成果”的常用术语。 这些术语的内涵不断演进,反映了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表达着社会发展对大学的教育理念、办学使命、课程改革的价值诉求。学生学习成果的具体内容在不同的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背景中呈现出明显的“情境差异”,而在具体的评估活动中,评估主体对“情境性”的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情境选择”,构建可以测量的评估内容体系, 从而使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成为可能。

美国的大学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因此,各种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尽管如此,学习成果评估的内容设定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比如,在通识教育评估中,人文知识、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等是知识层面评估的主体内容,而写作能力、 批判性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则是技能评估的主要内容;专业知识的评估内容通常包括专业综合知识及其应用技能和某一课程的授课内容及其要求掌握的相关技能;大学就读经验调查评估在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这种学生自评方式涵盖非常宽泛的内容,如学生参与学习和社会活动的程度、时间安排、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毕业后的计划、性取向和政治取向、家长的支付能力,等等。学校层面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内容指标体系的确立,使得大学的教育成效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校际比较。

5.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评估方法和工具

由于知识和技能本身多元化、学生学习成果具有各种情境差异,因此,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估的方法各不相同,客观上也不存在一种普适的工具,而且单一的评估方式不可能提供所有必要的信息。事实上,正是多元的评估方法和评估工具构成了学习成果评估的“方法体系”和“工具箱”。科学地选择和使用恰当的评估方法和评估工具是评估结果科学可信的保证。

课程考试、课堂教学评估工具、量规(Rubric)、作品档案夹(Portfolio)、顶点课程(Capstone Course)以及调查问卷等则是常用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工具。比如, 《全国学生学习投入调查问卷》(NSSE)和加州大学《本科生就读经历调查问卷》 (UCUES)具有很强的学术影响力和和社会影响力。NSSE适用于各类大学,到目前为止已有1300所大学使用。加州大学的UCUES主要适用于研究型大学。

6.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数据分析和结果应用

运用评估工具收集到的各种学生学习成果信息是评估运行的基本“原料”。将这些“原料”转换成初始数据,并运用数据分析技术和理论假设对初始数据进行加工、 分析、提炼和挖掘,从而可以对教育目标实现程度、教学中的现存问题及其解决路径进行诊断和评价,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人员,使得评估结果得以发挥其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学习成果评估结果的应用渗透在大学和专业认证、修订和完善学习目标、回应社会问责、开发大学战略规划、课程和专业改革、制定相关政策等各个领域,而其最终效用则在于教学的改善和学习的提高。

7.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反思与展望

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理念在实施过程中同样也遇到了各种现实困境,比如缺乏内动力、投入不足、教师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等等。在解决这些发展瓶颈的过程中,学习成果评估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比如“全人”评估理念占主导、评估的时间界限向未来延伸、全国性评估工具推广并趋国际化、评估的专业化发展趋势强烈、政府部门介入更深、网络技术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等。

毋庸置疑,现代大学已超越传统的“自治”而进入一个质量“共治”的新时代。 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对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无疑有着积极的贡献。 但是,基于不同的理念,各种质疑、批评之声在学习成果评估兴起后也接踵而至。总体而言,肯定多于质疑,赞扬多于批评。

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成为美国重要的教育质量保障模式,而且备受世界关注,这表明现代大学开始审视自身的弊病,反思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基础,重新回归以培养高质量的学生为大学卓越标志的正确道路上来。

(二)对策建议

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合理经验可以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模式由注重外部监控转向内部评估、由注重评估输入硬件转向评估输出成果提供诸多借鉴。

1.促进理念转向。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学理念从教师为中心转向学生为中心,评估理念从投入性评估转向产出性评估应成为我们优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理念基础。需要说明的是,借鉴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评估理念从投入性评估转向产出性评估并不是否认对教学输入、过程的评估,以及教育环境的评估,而是要认识到对教育产出——学习结果的评估同样重要,而且学习成果评估的结果可以成为教育质量最直接的证据,更具有说服力。

2.改进运行机制。总体而言,我国目前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估仍停留在传统的层面, 这需要我们借鉴美国的先进经验,改进和完善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运行机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预设明确的学生学习成果、使用多元的评估方法与评估工具、加强过程评估和评估的持续性 、建立评估数据库、公开评估信息,并在制度设计中加以明晰并具体化。

3.推进评估专业化。我国要进行专业化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必须建立“三位一体”的评估组织,配备专业化的评估人员。(1)政府部门无需单独成立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机构,可以以现有的评估院为组织载体,拓展其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功能,在评估时要慎重处理好政府干预与大学自治之间的关系。高校是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主体。 办学规模大的高校要在学校领导层确定一名副校长直接负责学校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估。 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形成专业化的院校研究机构,因此建议在学校管理职能部门中单独设立大学评估和质量保障办公室,不隶属于任何其他职能部门,赋予其应有的条件与职责。评估和质量保障办公室和现有的教务处、学生处、规划办、政策研究室的职能部门之间如何协调,则需要全新的制度设计进行保障。这必定是该项工作起步的难点之一。同时,要支持建立专业化、组织化程度都很高的民间第三方非营利性评估组织。 对于民间第三方评估组织的资质认定,可以借鉴美国的认证制度,由教育主管部门通过认证手段,确保取得资质的民间第三方评估组织达到独立、公正、专业、权威的基本标准。(2)培养专业化、高素质的评估人员是关系到学生学习成果评估能否在我国有效开展的一项重大任务。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在研究生培养目标体系中,在高等教育学等专业下增设“教育评估与评价”方向,培养评估专业硕士和博士,从而实现在近期内配备专业评估人员的目标。在评估活动中,教师的评估能力和积极作为至关重要,这意味着大学教师必须既是学科专家,又是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评估实施者。 因此,高校对教师进行经常性的评估培训也是非常必要的。

8.全球教育:携手共创可持续成果 篇八

能够在本次世界教育创新峰会上发表我担任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以来的首次教育演讲,我深感荣幸。首先,请允许我由衷感谢谢哈·莫扎王后殿下的邀请。我们有幸于上月在巴黎举行的第35届教科文组织大会上会面。您积极倡导受教育权利,对此我们的代表曾亲身见证您激动人心的演讲。作为教科文组织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特使,您在言行中表现出一贯的勇气、慷慨和坚定。当教育处于危机或受到攻击时,您一直努力确保我们能采取行动来保护它。教科文组织期待着与您更加密切和持续的合作,共同致力于为每一个儿童、青年和成年人提供受教育机会。

我热烈欢迎卡塔尔基金会提出的构想。卡塔尔基金会的工作正是在进一步实现您的承诺,即通过促进创新和高级别对话,推动世界范围的教育实践。这种跨越国界的知识共享是伊斯兰文明最伟大的标志之一,它已经影响了我们对科学、文化和艺术的传承。同样,促进国际合作和理解也是教科文组织的核心使命。

本次峰会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平台来反映当前全球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全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主题与创新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后者也是我们首要的主题。21世纪的教育需要深刻创新,因为我们的世界正日益凸显其复杂性、综合性、流动性和知识驱动性。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必须就教育的目的、学习的内容、为什么学习以及如何学习开展富有批判性的、持续的交流和对话。教育能否赋予个体以力量?能否带给人们以技能、知识和价值观,来帮助人们拥有充实的生活?是否能够促进和平、加强理解、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教育是我所推崇的新人文主义的基石。它是一种普适的理念,根植于对人类尊严、基本权利和文化多样性的深刻尊重。我们共享一个人类社会,共享一个地球,或近或远,我们相互联系并彼此依赖。因此,我自然有责任积极、主动地关心同胞。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应当关乎于个人及人类共同的丰富和完善,应当有助于社会公正。这就要求教育打破各种社会和文化的障碍,赋予人们以知识、尊重和信心,使每个人都成为有责任的公民——无论是对家庭、社区还是国家而言。

教育是教科文组织的首要任务。我们协调全球范围内的全民教育行动,旨在使每一个儿童、青年和成年人都享有较好的学习机会。教科文组织正积极引导“联合国扫盲十年行动”和“教育可持续发展”等项目的进展。由于文化、科学和通信技术对教育有着显而易见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采用跨学科方法研究教育问题。我相信,在一个各知识领域日益融合的世界,跨学科的视角可以丰富我们的研究思路。

在此,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些认识,关于为什么全球教育需要创新、支持创新的基本原则,如何确保相关政策的可持续性,以及我们今天所建立的教育体系将塑造明天的社会。正如伊斯兰教教义告诉我们的,“求知始于摇篮,终于坟墓”,教育是一种终生的追求和投资。

教育需要创新有几大理由。第一,尽管自2000年以来,全民教育目标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目前仍有数百万人还未能享有受教育权利。而只要有政治意愿和创新,我们就能把握历史性机遇,招收所有儿童入学。

评价教育创新成效的第一个指标,是教育在何种程度上向那些弱势群体和边缘人群打开了学习的大门。目前的情形不容乐观,尚有7 500万青少年失学,8亿左右成年人缺乏基本的识字能力。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种。很多儿童不能上学,或许是因为他们家庭的收入每天还不足1美元~2美元;或许是因为他们被卷入了令人痛苦的冲突局势,从而破坏了他们的整个社会关系网和生活环境;或许仅仅因为她们是女性,或是因为讲少数民族语言,或属于宗教少数群体或土著人群,或因身体残疾。教育不能容忍这种歧视,因为它违反了人权的所有基本原则——无论是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还是1989年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再过几天,这一公约就要庆祝它的20周年纪念日了。

第二,我们需要通过创新来极力改善各级教育质量。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发展中国家在教师招聘、校舍建设等方面面临着巨大压力。来自全球所有地区的评估表明,学生在学习成就方面存在严重不足,这一问题可能因为社会不利因素而被日益扩大。如果孩子们不能专心学习,那我们的教育体系就不是有效的,并且绝对不是一个明智的投资。教育投资可以用短期和长期标准衡量,也可以从个人和社会层面衡量,但无论怎样衡量,成本都是非常高的。知识就是力量,缺乏知识会使个体困于贫穷,并且几乎没有能力预想未来。

离开教师,我们根本无法谈论教育质量,因而师资问题也是教科文组织的首要关注点。教师传授知识与学问,并对人类的未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所以没有对教师的培养,就不会有教育的创新。无论教师性别如何,我们都需要尊重他们,给他们提供合适的薪酬、充分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机会,激励他们客观地反思并完善教育实践。随着学生群体日益向多元化发展,教师们需要更多技能来使课堂教学更加具有包容性和吸引力。因此,我们需要创新培训方法,鼓励参与、团队合作、具备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以及问题解决能力,以此培训更多的教师。

此外,我特别想要强调教育创新的第三个维度,也是最基本的一个维度,即创新必须立足于一种道德价值观——尊重自己的文化,尊重他人,认识到彼此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我们必须首先清楚自身来自于哪里,然后才能够去接触别人。我们必须首先扎根并尊重自己的文化,才能够去尊重他人的文化。日常的教育实践正是在培养这种尊重,在学习环境中将人权与民主原则付诸行动。

为应对我们所面临的全球化挑战,如气候变化、饥饿、水资源短缺、生物濒临灭绝和传染病防控等问题,似乎应当寻求建立一种道德观念。教育必须产生一种对我们的星球负责的共享文化。教育需要开启人们的心灵,启发人们的智慧。如果我们希望改善人类的生存状况,就应当促进和平与尊重,而不是制造冲突和竞争。

最后,我们需要教育创新,是因为世界正经历着深刻且快速的变革。科技将继续推进全球一体化,改变人类的沟通方式,并呼吁从科技到传媒都采用新技能。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四处流动、迁移,这也使得我们的社会日益凸显多元文化特性。经济和金融危机使那些最贫穷和最边缘的弱势群体成为大家密切关注的焦点。失业青年的数量不断飙升,特别是没有学历的年轻人失业情况更为严重。教育创新必须着眼于一个更加公平的全球化进程,应当在学习与就业之间建立起有效桥梁,并且扎根于社区。

在过去一年里,教科文组织已通过一系列重大的国际会议对教育的未来发展进行了热切地关注和深入地反思。这些会议包括全纳教育大会、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高等教育大会和下月将在巴西贝伦举办的成人学习和教育大会。明年9月在莫斯科,我们还将举办第一届早期儿童教养大会。这些会议将促进我们对教育进行全面、综合地审视,这是创建一个真正的知识型社会的先决条件。如果不能解决严重的儿童营养不良或高文盲率——特别是女性文盲问题,我们就不可能拥有高质量的教育创新。

如何才能通过深入完善教育系统推进可持续性创新?出发点应当是坚定不移的政治意愿——认识到教育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然后,我们需要运用知识来实施变革,需要开展社会对话以确保公众理解政策并配以相适的体制环境,需要开展评估来分析结果。最后还需要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我想着重强调最后一点。在过去几年中,持续的经济增长促进了发展中国家教育体系的极大发展,虽然出现了我所提到的巨大的教育质量滑坡问题。但目前的经济和金融危机彻底改变了这一状况。尽管很多国家似乎都在尽力保障本国的教育预算,但我们仍然不清楚此次危机对于招生、教师、家庭和学习机会等方面的真正影响。我们必须要确保教育不会受到此次危机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教育必须受益于更多的投资——无论是国内资金还是发展援助。

如果缺乏持续的、可预测的资金投入,全民教育就无法真正实现。发展援助一直是帮助低收入国家扩大儿童受教育机会的主要力量。但是基础教育援助在2007年出现下降趋势,这向人们传达了一个消极的信息。在低收入国家,援助水平远远低于实现其主要教育目标所需要的实际数额。包括多边、双边和新兴捐助者,以及私人基金会和企业在内,它们对于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内生性教育系统都非常关键,因为它们是全球稳定的基础。建立有效的、全纳的教育体系需要我们全力合作,共同承担责任。这也是教科文组织的目标:成为各国政府可信赖的合作伙伴;以正式或非正式的形式,向政府提供合理的政策建议和各种技术专家,致力于解决各级各类教育在入学机会和教育质量方面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经济和金融危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加强合作与团结是摆脱危机的唯一可持续性发展途径。通过战略联盟、学习网络和新技术应用,知识应当得到更加广泛的共享。通过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以及本次峰会和教科文组织专门网站等平台,我们有望促进和扩大教育创新实践。

距离2015年实现全民教育目标和千年发展目标还有五年多时间,我坚信,我们将在此过程中一路同行。挑战是巨大的,但我们必须有雄心和勇气进行改革创新,并能灵活地适应现状而不失去教育的根本精神——在人类心中构筑和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宣言中提出的这一精神具有永恒的意义。

[演讲者简历]

伊琳娜·博科娃,1952年生于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曾就读于美国马里兰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和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曾为保加利亚驻法国大使及常驻教科文组织代表,是一位职业外交家和政治家。1996年,作为保加利亚副总统候选人,她曾积极倡导保加利亚加入北约和欧盟。

2009年9月22日,教科文组织执行局在巴黎就新一届总干事提名人选进行了第五轮投票,伊琳娜·博科娃在选举中胜出,成为唯一候选人。在10月举行的第35届教科文组织大会上被批准成为新任总干事,成为教科文组织历史上首位女性总干事。11月15日,教科文组织宣布伊琳娜·博科娃正式开始履行职责。

博科娃在就任致词中讲到,总干事职位对她而言意味着“巨大的责任”。她说,全球化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点,它在对世界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给全球带来了“单一化”危险。此外,世界还面临着各种危机,因此要求人们对以往的生存方式进行反思。她表示,教科文组织将不遗余力地从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出发,遵循宽容、尊重文化多样性和不同文化间对话的方针。博科娃说,她将把教育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教育是构建更加公平社会的根基。她承诺对贫穷落后国家以及遭受战乱国家给予高度重视,并强调,幸福和快乐无国界,教科文组织将尽一切努力鼓励发达国家帮助最不发达国家,通过团结和分享实现共同发展。

9.教育教学成果奖 篇九

2013-12-13 10:57:00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南京12月12日电(王孝茹 李响)2013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结束,共有937项教学成果获奖。本次评选在全国率先将评选范围扩大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其中职业教育是首次被纳入评选范围,实现全口径、全覆盖。今日,江苏省教育厅就教学成果奖相关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

据统计,2013年江苏省教学成果获奖项目共937项,其中特等奖90项,一等奖277项,二等奖570项。其中,基础教育类共387项,占41.3%;职业教育类共150项,占16.0%;高等教育类共400项,占42.7%,高等教育类获奖比例最高。

据了解,本次成果评审提高了奖励标准,获奖项目中特等奖每项奖励5万元,一等奖每项奖励1万元,二等奖每项奖励5000元。个人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还将计入本人档案,作为岗位聘任、绩效考核、职务评聘的重要依据。

本次江苏省教学成果评选覆盖面广泛,项目成果完成单位包含三类教育各个学段的各个类型学校,一些教研机构、企业和非教育事业单位也参与了成果研究,集体项目居多,有很多获奖项目是学校、机构、企业之间相互合作完成的。

此次评审总体获奖情况较为均衡,但在地区和校际间有差异。基础教育类获奖成果最多的地区是苏州、南京、南通、徐州、盐城,苏州9个项目获得特等奖,摘得头筹;职业教育类获奖成果苏南拿下半壁江山,占比50%,苏中和苏北分别占21.3%和28%;本科高校拿下高等教育类获奖成果大头,占比63%,高职高专占比37%。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介绍,2013年江苏省教学成果获奖项目课堂中心突出,成效显著,“在获奖项目中,针对某一学科进行的教学改革成果和普适性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占绝大部分比例,教师们普遍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关注焦点。学校以课程开发为载体,激发主动发展活力。”

苏州市盲聋学校与苏州高等幼儿园合作启动的“学前听障儿童融合教育十年创新与实践”项目获得本次评审基础教育类教学成果特等奖。该项目开发新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案,使听障儿童在得到专业语言康复训练的同时,能够接受普通幼儿的正常教育。目前该项目已接纳33名学前听障儿童随园入读,有21名儿童升入普通小学。

10.教育教学成果奖 篇十

甘肃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评审暂行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依据国务院颁布的《教学成果奖励条例》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设立的目的意义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推进科研兴教;鼓励基础教育的科学研究与实验,推动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激励基础教育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和学校教师深入开展课题(项目)研究,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第三条甘肃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评选活动每二年举行一次。

二、参评成果范围及条件

第四条对象和范围:全省基础教育各类研究成果。凡从事我省基础教育工作的教师、教育管理人员、教学研究人员及单位(包括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职业高中、中等师范学校、普通中小学及民办中小学)在教育教学中产生的有关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实验、教育教学管理、师资培训等方面的优秀成果均可申报参加评奖。奖励的重点是教学第一线的广大中小学教师。

第五条成果时限:上届评奖之后、本届评奖之前,即两年

之内的研究成果。

每个作者最多可申报作为第一作者的个人成果一项;编著类成果,须由在甘肃工作的主编或编写组负责人提出申报,这类成果其中的一个章节或某一篇文章不得以个人成果名义申报;论文集不得以总成果名议申报。

第六条成果形式:A.专著B.课题研究报告 C.系列论文(同一问题或相似问题的研究论文3篇以上D.其他

第七条 评奖条件:

1.专著和系列论文必须公开出版或发表;

2.课题研究成果必须通过省级以上的鉴定验收;

3.音像制品、课件制作等成果,必须通过省级以上的鉴定验收。

4.不宜公开发表或出版,但已被市、州人民政府,厅、局级决策、管理部门采用的调研报告、咨询报告等教育科研成果,经作者单位推荐、采用部门批准,也可参加评奖。

5.凡已经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的成果,不再参加本次评奖。

三、评奖标准

第八条优秀成果标准:优秀成果必须具有科学性、创造性、先进性和应用性,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和一定的学术水平,能体现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和科研的较高水平。具体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1.在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具有独立见解和创新意义,对解决实际问题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问题研究方面,提出了可行的措施和独到的见解,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根据教育目的、对象和环境,制订科学的实验方案和实施计划,在教书育人、从严治学、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质量、全面发展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验,实验成果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教育效果较好,具有推广价值。

3.在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改革,能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对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在管理方面能大胆创新,勇于改革,对于治理教学环境、加强学风建设、实行科学化管理等方面有突出效果。

四、申报程序及申报材料

第九条申报程序:评奖工作采取单位或个人申请,县、区教育部门审核推荐,市、州教育部门初评上报的程序进行。未按程序审核推荐的成果,省评审奖励委员会不予受理。

厅直单位的参评成果由各单位评审并加注意见后直接上报。

第十条材料要求:凡申请参加评奖的项目,须按本办法有关规定,报送以下材料:

A.《第八届甘肃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申报表》一式三份;

B.成果材料一式二份(其中一份必须是完整的原件);

C.有关部门采用证明(未公开出版或发表的成果)。

多人合作完成的成果,原则上要由第一作者申报,第一作者因故不能申报的,可由有关单位或他人代理申报,但须有第一作者委托书或单位书面证明。对成果的所属权及其他问题有异议,在受理申报期限内未能妥善处理的,不得推荐申报。

五、评审奖励

第十一条组织机构:每届评奖工作成立“甘肃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评审奖励委员会”,由厅领导、有关处室负责人和专家组成。评审奖励委员会负责确立奖励办法、获奖数额和评奖程序,受理异议投诉,审定获奖名单。评审奖励委员会设立办公室具体承担组织工作。办公室设在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第十二条评审程序:评审奖励委员会根据送审成果的学科门类,设立若干学科评审组。首先由学科评审组对相关专业的成果进行评议,提出初步意见,然后评审奖励委员会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终评,得票率达到投票人数的2/3以上为通过。

第十三条奖励办法:甘肃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三个等级,由省教育厅授予相应的荣誉证书和奖金。奖项应记入本人考核档案,作为评定职称、晋级增薪的一项重要依据。

第十四条公正保密原则:参与评审工作人员应坚持公正、保密原则,不得徇私舞弊,不得对外透露讨论、评审、表决的情况,评审结果在公布前不得对外透露。

第十五条回避制度:凡涉及省评审奖励委员会委员的成果,在评议本人成果时,应退席回避,表决时不参加投票;凡本人成果申报参评的不得成为该学科评审组成员。

六、附则

第十六条甘肃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由省教育厅根据省评审奖励委员会的评审结果审查、批准后授予,自公布之日起30日内为异议期,在异议期间任何单位或个人如对公布的获奖结果持有异议,可以书面形式向省评审奖励委员会办公室提出异议理由和事实依据,并写明异议者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联系电话、联系方式(如需保密者,请注明),逾期或不按上述要求提出异议的不予受理。

第十七条甘肃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的评审工作一定要实事求是,凡弄虚作假或剽窃他人成果获奖的,不受异议期限制,一经发现立即取消获奖资格、收回证书和奖金,并责成有关单位给予有关责任人一定的纪律处分。

第十八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省评审奖励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上一篇:美化word文档教案下一篇: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客户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