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识字

2024-10-23

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识字(精选8篇)

1.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识字 篇一

--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下册《识字2》教学设计 马金娣(江苏昆山)

------------------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2.借助课文插图和多媒体情境,了解词语意思,欣赏如画的壮乡山水,感受如诗的壮族风情。3.诵读课文,培养语感,积累词语。教学重点

认识8个生字,并能按笔画在田字格中写端正、写匀称。课前准备

根据课文内容及相关的录像、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录像导人,初步感知

1.导语: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在我国南方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那里山奇水秀,景色迷人,想跟老师到壮族之乡去看看吗? 2.多媒体播放一段桂林山水的录像片,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欣赏如画的风景。3.指名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板书课题:识字2),会是什么内容呢?

二、初读课文,识字识词

i.学生借助拼音,仔细读课文,要求看音节,读准字音,读顺词语。2.指名分行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3.再读课文,对照画面,想想课文描写了什么? 4.读后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三、图文对照,理解词义 1.指导学习第一行。

(1)多媒体显示一组秀峰倒影图,学生看图后说说画面中的景物。(2)媒体画面对应处相机出现词语:碧水、秀峰、倒影。(3)学生有感情朗读。2.指导学习第二行。(1)多媒体播放一段对歌,听这是什么声音?接着显示壮乡青年男女榕树下对歌的画面。对歌,是壮族人民的风俗习惯,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也有这样的风俗吗?(2)学生说这两个青年在什么地方对歌。教师边叙述边出示相应词语:对歌、榕树、壮乡。(3)画面特写,认识榕树。有感情朗读第二行。

3.指导学习第三、四行。“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那里的山水姿态各异,形象万千,想不想细细欣赏一下它的奇特?多媒体显示一幅山水画卷,接着显示一组画面,学生说说它们的样子。(2)教师相机出示对应的词语:象鼻、骆驼、笔架。指名齐读词语。

(3)再来欣赏漓江的水,多媒体显示江上景象,指导学生看图认识画面景物。(4)教师相机出示词语:竹筏、鸬鹚。读好这两个词。

(5)看到这样的山,这样的水,你有什么感受?相机出示词语:画廊。读好这个词。(6)连贯朗读第三、四行。

四、反复诵读,巩固识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联想画面景象。2.指名朗读课文,读出情趣。

3.多媒体显示词语(不带拼音),学生认读后显示画面景象,看看读得对不对。4.逐步出示每行词串,学生诵读后串词成句,练习说话。5.配乐朗读课文。

五,指导写字,写好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读课后生字表,找出左右结构的字,媒体相机出示,学生说说结构比例。3.媒体出示”碧”和“架”,学生观察后说注意点,两字下部的横画用红色显示。4.重点指导“鼻”和“廊”; “鼻”:先看清结构特点,再看教师示范,然后在书上描红。“鼻”也作偏旁,读作鼻字旁。“廊”:注意里面的”郎”部,下面只有一点。看教师范写,再在书上描红。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

教师巡视,提醒纠正写字姿势。教室里播放舒缓轻柔的乐曲。

2.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识字 篇二

一、关注生活实际体现交际价值

现行《牛津小学英语》教材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英语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 应尽量把教材中的固定内容活化到学生实际生活中去, 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交际, 从而真正体现英语的交际价值。

[案例一]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 (译林版, 下同) 6B Unit 6 Planning for the weekends一课时, 特级教师沈峰和学生在操练“What are you going to do?”这一句型时, 与一位男生有这样一段对话:

T: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after class?

S1:I’m going to the WC. (大部分学生都笑了)

T:But where is it?Do you know? (学生刚被带到授课地点上课, 对周围环境不熟悉。)

S1:Sorry, I don’t know.

T:So, at first, you are going to…?

S1:Ask the way to the toilet first.

T: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after class?

S2:I’m going to have a rest, because I’m tired.

T:Where are you going to have a rest?Lie on the ground or…?

S2:Sit on the chair.

下课后, 沈老师真的提醒这位学生休息, 还真的带领两个学生去找厕所。

英语教师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来设计话语情境。只有在真实的话语情境中, 教师和学生才能用真实的语言表达真实的内容, 从而发展实际语言运用的能力。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有生命力, 只有这样的课堂才真实有效。

二、创设“信息差”语境避免“明知故问”

英语教师在为学生创设情境时, 应该注意信息差的创设, 使他们产生想从对方了解有关信息的迫切愿望和需求。这样, 有了想开口讲英语的良好动机, 他们才能在真实的语境中进行有意义的交流, 才能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

[案例二]某教师带领学生操练“Whose…is this/are they?It’s/They’re…’s”这一句型时, 课前趁学生不注意的时候, 从学生所带的服装中选取了一些衣服, 在课堂上创设了“失物招领”的活动。这样, 教师在问“Whose…is this/are they?”时, 师生之间就有了信息差, 学生就迫切想知道这些服装究竟是谁的, 他们愿意开口与对方交流, 使交流在一个比较真实的语境中进行。

[案例三]某教师在教“How much is it?”这一句型时, 将学生喜欢的各种玩具挂在黑板上, 后面用小纸牌标好价格。学生在猜测“价格”过程中所用的语言充分体现了交际活动的真实性, 因为提问和猜测都是在学生迫切希望补全交际双方信息差的情况下进行的, 此时学生注意的是语言所传递的内容, 而不是语言的形式。

三、丰富会话内容启迪主动思维

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应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 关注会话内容, 不能对学生的回答置若罔闻, 而应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话语, 引出新的话题, 增添或转换话轮, 使师生间的口语交流不仅自然而且丰富、层层深入。

[案例四]这是我在教学5B Unit 3 Hobbies的一段对话:

T:Hello, S1.What’s your hobby?

S1:I like making model planes.What’s your hobby, Mr Yao?

T: (表注意、惊讶) I have two hobbies.Can you guess? (转换话轮)

(学生的情绪一下高涨起来)

S1:You like playing football and table tennis, I think.

S2:You like collecting stamps and taking photos, I think.

S3:I’m sure you like reading and listening to music.

同学们继续争着猜问……

T:Well.Let me tell you.Mike (班上一男生) and I have the same hobby.You can ask him now. (增添话轮)

S4:I see.You like playing basketball and reading books.

T:Right.You’re clever.

面对学生的突然提问“What’s your hobby, Mr Yao?”, 我并没有正面直接给出答案, 而是“顺水推舟, 还问题于学生”, 自然实现对话轮的转换, 丰富了师生会话的内容, 增加了话语交际的深度, 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四、利用“意外”生成进行真实交际

教学语境是真实的, 教学过程是动态的, 其随机性产生了许多生成性问题。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可能会问老师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如能适时把握、合理调控, 充分利用这些“意外”生成的教学资源, 以智慧来启迪智慧, 定能演绎预料之外的精彩。

[案例五]我在教学6A Unit 2 Ben’s birthday一课中, 遇到一件意外的事, 下面是当时的课堂教学片段:

T:When’s your birthday?

S:It’s on the fifth of November.

T:When’s your mother’s birthday?

S:It’s on the... (学生支支吾吾地说不清)

T:Do you know your father’s birthday?

S:Sorry, I don’t know. (学生面带羞愧之色)

T:I’m sorry to hear that.I’m sure your parents know your birthday.I think you should ask your parents the dates of their birthday after schoo1.

S:OK.

就这样, 一个本来令人尴尬的局面, 笔者巧妙地运用浅显易懂的话语, 将其及时转化成了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 教育学生要学会感恩父母。

3.让幼儿在情境游戏中快乐成长 篇三

一、游戏贯穿,融入情境

游戏活动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最为幼儿喜爱,最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而小班幼儿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为了满足他们在体育活动中爱玩的特点,并使他们会玩、好玩,应根据小班幼儿具体、形象、直观的思维方式,选择不同的游戏内容,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以不同的角色参与游戏。例如:小班体育活动《给小动物喂食》,活动的要求很简单,要求幼儿练习在平行线中间走。如果按要求练习小朋友肯定能达到目标,但整个活动会非常枯燥乏味。考虑到这一点,我利用小朋友们都很喜欢的角色小鸡来设计情境:春天来了,鸡妈妈带着鸡宝宝们要通过一条“小路”(不同宽窄的平行线)去草地上捉虫子,孩子在无形中练习了在平行线中间走。练习几遍后,紧接着我又创设了给好朋友送食物的情境,一下子又激起了他们参与活动的热情。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孩子们的能力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发展。一个如此简单的情境,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引入游戏并创设与体育活动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从而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引发幼儿的情感体验,帮助幼儿在愉快的体育活动氛围中迅速而准确地接受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同时促使幼儿健康、和谐发展。

二、故事再现,模拟情境

幼儿活泼好动、思维活跃,且注意力易分散,重复动作技能的练习会使他们易于疲劳,产生厌烦情绪,而带有鲜明主题的连续的、持久的、丰富的情境的转换,深深地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使他们非常自觉和专注地投入其中,并从中感受无穷的乐趣。因此,我把体育活动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展开体育活动,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在人景互动中促进各项教学目标的达成。比如,在执教小班体育活动《好玩的布垫》时,我设计了拟人化的“小蝌蚪找妈妈”故事情境,构思了有趣的故事情节——春天来了,我们“小蝌蚪”们一起到池塘的“荷叶”(布垫做成荷叶,)上玩耍,探索布垫的各种玩法,然后我们一起去找妈妈,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我们一会儿在“荷叶”上打滚儿,一会儿把“荷叶”当雨伞,一会儿当小船。在富有趣味的故事情境中将小蝌蚪的生长过程渗透其中,使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体验中发展了基本动作。

小班幼儿的情绪情感带有明显特征,良好的情境必然引起小班幼儿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小班幼儿喜欢的物质环境,如生动形象的头饰、趣味的活动材料、舒适的游戏场景等,小班幼儿在这样的情境中能愉快地投入游戏中,让其在快乐中发展,在发展中快乐,有助于小班幼儿体验快乐的情绪。

三、儿歌朗诵,展现情境

1.根据口令指挥渗透儿歌

根据小班年龄特点,选择配有朗朗上口的歌谣,更能激发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因此在组织活动时尽量避免用干巴巴的口令指挥,要通过运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儿歌来指挥幼儿进行体育锻炼。比如:开展《小猫钓鱼》的体育活动时,小朋友们经常自己去玩钓鱼而不听指挥,于是我利用最近学的一个音乐游戏《找小猫》编了一个朗朗上口的口令儿歌“我是一只大花猫,喵呜喵呜叫,我的小猫在哪里,喵、喵、喵”。小朋友们听了以后赶紧来到我的身边听从指挥。

2.围绕动作要领渗透儿歌

户外活动游戏中主要发展幼儿平衡、钻爬、走跑跳等基本动作要领,小班幼儿起初进行的是模仿动作的训练。如练习双脚跳的儿歌《袋鼠跳》:“我用布袋做游戏,双腿放进布袋里。双脚一定要并齐,手抓布袋向上提。屈膝蹬腿连续跳,小小袋鼠笑嘻嘻。”这样把动作要领以儿歌游戏的形式来呈现,能够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自觉性。

3.根据游戏规则渗透儿歌

实践中,我发现幼儿在游戏时不喜欢重复单一地说规则,而是喜欢有主题、有情节、有角色、游戏化、多样化的说教。因此,如何运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方法来组织活动显得尤为重要。我尝试运用儿歌的形式,获得了良好效果。例如,在练习“左右分队走”时,我编了一首儿歌,“走走走,走走走,小朋友们手拉手;左看看,右看看,排成一字向前走。”我利用这首儿歌提醒幼儿在走队时候要照顾整体,遵守规则。利用儿歌生动地告诉幼儿游戏规则,这样更容易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

4.围绕游戏的开展渗透儿歌

在组织小班体育活动时,要恰当地运用儿歌,注意掌握幼儿思维活动的特点。幼儿的思维活动形象具体,行动善于模仿,机械识记能力较强。因此,儿歌要短小精悍,易懂,紧紧围绕游戏。比如:在组织《找找小动物》这个游戏时,我利用小动物的特点编排了儿歌:“轻轻走,轻轻跑,我的小猫喵喵喵。爱吃虫,爱吃米,我的小鸡叽叽叽。长嘴巴,大脚丫,我的小鸭嘎嘎嘎。捉害虫,是专家,小青蛙,呱呱呱。”

四、音乐魅力,渲染情境

音乐有一种调节人情感的神秘力量,在组织进行体育活动时,我们可以根据活动内容选择一些合适的音乐播放,以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例如:小班体育活动《好玩的布垫》中,活动开始先播放欢快的“小蝌蚪”音乐一起来跳舞。接着在“荷叶”(布垫)上嬉戏玩耍,播放一段活泼的音乐,在找青蛙妈妈的过程中以流水、鸟叫、蛙鸣为背景音乐让幼儿有身临其境之感。结束时“小蝌蚪们”变成了“小青蛙”,在一曲舒缓的《小青蛙》音乐中让幼儿身心平静,得到充分的松弛和放松。

音乐是一种语言,从音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各种情境、情绪、情感,选择不同节奏、不同类型的音乐融入户外体育游戏中,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游戏情境,幼儿可以通过音乐所表达的不同内容轻松愉悦地参与活动,并伴随音乐所表达的意义进行各种动作的练习,从而达到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的作用。当然,音乐不能滥用,要把握正确的时机,选择恰当的音乐才会提高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五、语言调控,带动情境

小班孩子天真、可爱,如果用命令式或较直接的言语指导,他们往往难以接受。我就把各种各样的活动器材进行拟人化,如球宝宝,滑板车宝贝等。幼儿感到自然亲切,也就乐意去尝试。活动中幼儿也更乐意接受形象、有趣的角色性语言。如孩子们在投掷区玩球时,有个别幼儿玩完后总是不把球放回筐里去,于是我扮演球宝宝在那一边哭一边说:“小朋友们总是不把我送回家,我妈妈会着急的,呜呜……”小朋友听了以后再也没有把球宝宝放在外面。

小班幼儿的无意注意占明显优势,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但是他们的注意很容易被其他新异刺激所吸引,也容易转移到新的活动中去。因此,我利用丰富的角色语言,让幼儿融入情境,对其无意注意起到好的效果,使枯燥的活动变得十分有趣,让幼儿在有趣、快乐的活动中主动学,提高了小班幼儿注意力。

儿童就是在游戏中成长的,幼儿园情境性的体育游戏活动实际上是变封闭式游戏为开放式游戏,变被动式参与为主动参与的一种改革尝试,最符合儿童身心特点及发展的需要。儿童通过情境游戏获得快乐,也在情境游戏中增长知识和经验。情境游戏从培养兴趣到锻炼技能,从情感体验到实践成效,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热爱体育,在情境游戏中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姜彦更.幼儿体育游戏教学法[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

[2]王新晨.根据幼儿体育游戏特点实施幼儿体育游戏教学[J].教育导刊.2002(3).

[3]齐春霞.幼儿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山东教育.2003(36).

4.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识字 篇四

滁州市琅琊路小学

高涵

识字、写字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准确把握“识字和写字”的学习目标对改进识字、写字能力乃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有重要的意义。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识字,这里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识字教学要注重趣味性。

老师在课堂上要抓住孩子的童心童趣,改死板枯燥的填鸭式识字为娱乐式的识字,多媒体教学尤其能带来优势,汉字能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呈现,给识字教学填充了既生动又直观的手段。下面列举几种常用的方法:(1)图片、动画识字法:低年级学生识字应该从儿童的天性的角度出发,教学手段和课堂设置要直观,利用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来对应相应的文字。如教学动物、植物等方面的文字,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事先准备相应的图片和动画课件,学生对事物都认识,但不知道对应的文字怎么写,教学时教师应先演示图片动画,再引导学生认字,如果能将所教的文字用故事式的诉说,必能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课本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2)绘画形象识字法:识字要有趣味性,这是儿童的认知特点所要求的。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象形字的特点,画出一个事物的大致形状,构成一幅简单而又形象的图画,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川”字,教师先画出这个字表示的事物,让学生认识,然后再出示这个字让学生认识,这样能帮助学生准确地认识和理解,记住了生字的形,提高了识记汉字的效率。(3)变静为动识字法:低年级课文内容少,多诗歌韵文,在学生读熟课文后,把要学的字变颜色或者是闪动,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读,在读诗歌、词语的过程中来识字,这样学生对生字就感兴趣。(4)辨析比较识字法:汉字本身音形意之间具有本质联系,为了加强记忆,更好地区别字形字义,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愿望,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绘画功能吗,让学生在画中体会理解比较识字,学生也感兴趣,把图像、文字、声音结合起来,促使多种器官同时活动,能明显提高记忆效率。

二、提供给学生展示的舞台,激发识字的兴趣

要学生识字必须先激发他们识字的兴趣,根据学生爱表现的天性,老师给他们提供展示的舞台。为此,我们在班级开展读报比赛活动,活动前把活动的目的、方法告知家长,在家里帮助孩子认读规定报纸中适合孩子的文章。利用读报课、班队课开展读报比赛,评评谁是最佳播音员,让学生体会到识字的乐趣,在拥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后,开始用自己认识的汉字说一句话,在父母的帮助把它记录下来,用阅读课的时间进行汇报朗读,比一比谁写的句子最好、最长,谁读得最好,把写得较好的句子展示在教室的黑板报上,学生对此项活动的兴趣十分浓厚,这样,不断地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学生的识字兴趣被激发了,始终保持着自觉识字的欲望和热情。

三、识字教学还要“趣”和“理”相结合

汉字从创造伊始,都是有源可溯的,但汉字为了适应汉语的发展变化,其自身在字形、字音、字义的发展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字形方面,笔形由圆转弯曲的线条变成方折平直,笔画总体减少,结构简化,字音方面,声韵调与古汉字之间也存在很多不一致的现象,字义也在原来的基础上发生了意义扩大、缩小、消失或转化的现象。因此,在教学汉字时讲“理”必须把握好“度”,把“趣”和“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同音字和形近字是学生最容易出现错误的。主要是学生对于汉字表意功能缺乏了解造成的。如“既”和“即”,在甲骨文中,这两个字左边都是装满食品的食具,“既”的右边是一个人在背向着食品打嗝,表示已经吃饱了,引申为“已经”等,“即”是一个人正在美餐,引申为“立刻”等,明白了这两个字的理据性,再引导学生根据字形编了个顺口溜帮助记忆。学生能准确识记字形后再进行选字填空、扩词、听写词语等汉字的语境运用,就不容易出错了。趣和理结合识记汉字可以在遵循字理的基础上采用趣味解说、适切联想等方法,但不可以随意编造,如“婆”字,曾经是启发学生这样联想的:头上有像波浪一样皱纹的女人就是“婆婆”了。这种符合儿童心理的识字联想,紧扣字形,体现字义,是可以倡导和鼓励的。

5.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识字 篇五

——记五年级《通分》一课的磨课历程

缘起:为了上一节《通分》的公开课,曾经进行了两次试教,第一次试教下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觉得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的思维根本调动不起来,索然无味的感觉除了学生也影响到了我。课后,不禁要反思:“到底怎么了?自己设计的教案究竟为什么激不起学生的思维?学生为什么会学得这样索然无味?问题到底在哪儿?”反思之余,忽然看到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这句话,于是就在想:是否可从改进问题提问的方法和问题提问的时间入手,重新设计自己的教案呢?概念课本身对学生来说就比较枯燥,是否可以在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去掌握通分的概念?数学课是否也能像语文的阅读课那样做到形神兼备? 【案例背景】:

《通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中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已经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步骤,在整个小学阶段的分数教学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通过创设学生身边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发面有着不言而喻的优势。

基于以上种种,笔者对此节课的教学环节三易其稿,期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合理配置资源,以优化教学流程,让学生真正掌握通分的概念以及方法和用途。【案例描述】:

首次教学——缺“形”又少“神” 案例回放:

第一次教学我采用了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深入研究、理解通分——探寻方法,学会通分——练习巩固、掌握通分的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当中采用了小组合作用多种方法来比较2/5和3/7的大小,一声“小组合作开始”,小组成员立刻将小脑袋聚在一起,每人都拿起了草稿纸和笔,开始了小组合作。五分钟过去了,当我走向一个比较安静的小组时,他们都在各顾各地在计算,有的咬着笔头还无从下手。当我问:“你们小组有几种方法了”?他们说:“我们还没写完呢”,根本就没有合作的意识。当我走向看起来比较热闹的小组时,仔细听他们的讨论,还在争论最简单的化小数的方法。看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估计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完不成了。

【反思】这是一次不成功的小组合作,无论是安静的小组还是热闹的小组,因为他们对学习的任务没有真正了解而进行互助合作学习,他们或因不知合作什么如何合作而沉默以待;或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违心地进行“假合作”,聚在一起简单的讨论,与我的初衷先去甚远。而现实与理想的距离是由于教师在合作前没有精心准备合作的问题造成的,如:问题指向不明,学习本身的资源就不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因此导致了失败。

第二环节通过观察2/5=14/35和3/7=21/35这组算式让学生得出通分的意义,可是当我说出像这样把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原来大小相同的同分母分数叫通分时,学生的表情很茫然,在继续往下教学的时候部分学生好像全然无了兴趣,突然想起自己还没有铺垫怎么样的分数叫异分母分数,又回过头去讲了什么样的分数叫异分母分数,迂回曲折,最终学生聊无兴趣,时间耗尽,最后连联系巩固的时间都没有了。

【反思】这个环节教师在没有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时就进行了教学,违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了演讲者,学生俨然成了听众,迂回的战术又让部分学生进入云里雾里,没有了问题的教学就好像无了源泉的水,毫无了生机,课堂死气沉沉,一节既缺了“形”又没了“神”的数学课学生获得知识的效果也可想而知。

一次刷新——有“形”而少“神”

经过了第一次的“滑铁卢”之役,我有认真总结了这节课失败的原因,重新整理了教案,对部分设计进行了改动,进行了第二次试教。

经过认真分析,第一次的试教的小组合作环节这个教学资源是不是一定要进行小组合作?如果改成自己能独立完成多种方法的完成多种方法,完不成的可以和同桌讨论或认真听其他同学分析是否更适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再把教师的语言趋向于功利化,这样是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否把第二环节认识异分母分数放到第一环节上来,因为这个知识的起点较低。于是在课开始我就出示了3/8○3/11 3/13○4/13 2/7○4/7 5/6○5/8 5/9○2/10 12/17○12/19这六道题目,首先叫学生进行分类,引导学生分成同分母和异分母两组,得出什么样的分数叫异分母分数,然后在叫他们能比较出大小的比较出大小,不能比较出的做个记号。以5/6○5/8这道题为例让学生得出比较大小的方法及认识到什么叫通分。

【反思】重置了这两个学习任务以后,为课堂节约了不少时间,为完成教学任务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课是完整地上下来了,也就是说课有了基本的形状,可是回顾整节课,却总好像缺少了什么,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没有更好的调动起来,学生的思维好像还没有发挥到极致,也就好像是一篇文章缺少了神韵。对,问题就是整节课的心脏,只要心脏搏动了,人也就有了生机,于是我决定从问题的处理下手进行二次刷新。

二次刷新——磨合“形”和“神”

有了第二次较成功的教学,我对各个环节上问题的设计进行了精心的准备,设计如下

一.出示课题,引入教学

师:出示课题——通分,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通分的哪些知识?

生:什么是通分?用什么方法通分?通分有什么用?……(教师选取了这三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什么是通分

师:我们来研究第一个问题——什么是通分?要想知道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先完成以下练习:

课件出示:比较这几组分数中两个分数的大小。3/8○3/11 3/13○4/13 2/7○4/7 5/6○5/8 5/9○2/10 12/17○12/19 师:你们能根据这几组数的特点来为它们分分类吗?(提炼:分子相同一组,分母相同一组),你们是怎样比较的? 师:观察5/6和5/8,这组分数和另一组分数有什么不同?(得出什么叫异分母分数)

师:那你能想办法用多种方法比较出5/6和5/8的大小吗?看看谁最厉害?(自主探究得出:

1、化小数的方法;

2、化成分母或分子相同的方法进行比较;

3、画图的方法;……师把所有的方法在课件上出示。)

师:这里面就有一种就是运用了通分的方法,请仔细阅读课本第88页,找出哪一种是运用了通分的方法?——引出什么是通分。

三、用什么方法通分?

师:什么叫通分知道了,那我们来研究第二个问题——怎样通分?看着属于通分的这道题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进行通分的。

(然后学生阅读课本,自主探索,老师适时引领,得出通分的方法。并优化方法——找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四、为什么要学通分?

1、先把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通分,再比较大小。5/6和7/8 3/7和2/9 4/9和7/18

2、计算:

5/12+8/16= 6/21-4/7= 5/8+4/7= 5/8-4/7=(你能用今天学过的方法求出它们的结果吗?为后续学习做准备。)明确用途:通分不仅可以用来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看来还可以用到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四)、巩固练习

(五)、全课总结: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整节课下来,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思维的力度都得到了发挥,我终于明白一个好的问题就如一颗石能激起千层浪,那么怎样才能为一节数学课设计出好的问题呢?笔者反思如下: 【案例反思】

反思一:看课题,从“题眼”入手设计问题

问题回放: “看了通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关于通分的那些知识?” 在这节课中,首先通过让学生看着课题《通分》这两个字,让学生思考想知道通分的哪些知识,提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任务。教师的任务不仅是要把学生教会,而且要使学生会学、乐学,这就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完全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最好让学生自己提出这节课要学习的问题,真正用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对于学生而言,既然要研究的问题是他们自己提出来的,那么和老师提出问题要他们学习来比,显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更有积极性和专注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例如在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时,我们同样可以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如“我想知道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是什么?”“面积公式是怎么得来的?”等等,然后老师按照学生提出的问题去设计教学方法,这样学生才会更乐意去学习!

反思二: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设计问题

问题回放:“在这些方法中,有一种就是我们想要知道的通分,你想知道是哪一种吗?”

数学知识前后联系紧密,许多数学知识往往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我们同样也能设计出许多好的问题,用来设疑激趣。如在本节课中,让让学生自己用喜欢的方法比较3/5和1/4大小,勾起了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部分优等生还在无形当中接触了新知识。在学生罗列出多种方法后,教师不失时机的追问:“在这些方法中,有一种就是我们想要知道的通分,你想知道是哪一种吗?请阅读书本88页”。在这个环节中,老师没有把概念直接给学生,而是适时的教给了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学课本,再对比这些比较大小的方法,找出了什么是通分,学生在享受胜利喜悦的同时,也真正内化了通分这个概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就是为了不教”,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课堂吗?

反思三:在学生的认知矛盾中设计问题

问题回放:“这组分数和上面这些分数有什么不同?你能想办法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 “在这么多种方法里,有一种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通分,你想知道是哪一种吗?请阅读课本。” 第一个问题是在学生回忆了同分母和同分子的分数的大小比较后提出的,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产生了一种认知的矛盾,继而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认知冲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新知识或新事物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产生矛盾是,学生 急切想要知道产生矛盾的原因,寻找问题答案的心里困境。教师如果能及时利用这些冲突,并给以适时引导,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在解决问题中的探究能力。第二个问题是学生整理出了多种方法后,教师即时地制造了认知冲突,并向学生提出了要学习的问题,这样不仅教给了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方法,也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样在其它的课中,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取得同样的效果。如在教学《商不变性质》时我们则可以让学生从“被除数÷除数=商”出发,先只改变被除数,让学生发现商是改变的;同样只改变除数,让学生发现商也是改变的。通过举出这些例子后,紧接着向学生提出疑问:你们知道吗,有一种情况商是不会变的,然后教师追问:你们想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情况?这时的学生被一种强烈的数学问题情境所吸引,学生的求知欲可想而知。紧接着再问学生其中被除数和除数变化有什么规律?从而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当学生的思维有了认知的冲突,才能使他们学的更好。反思四:为学生的后续学习设计问题

问题回放:“ 你能用今天学过的方法计算5/12+8/16= 6/21-4/7= 5/8+4/7= 5/8-4/7= 吗?”

在通分这节课中,虽然教学目标中并没有让学生去学习和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但是我们知道掌握通分的方法以及它的用途是这节课的重点,让学生掌握一节课的重点就是为了学生后续的学习做准备,既要让学生明白知识从哪儿来?又要让学生明白知识要到哪里去?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学习知识并不难,难就难在怎样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连在一起。数学的逻辑性要求教师对学生所学的知识既要有前瞻性、更要去去考虑它的后续性,用教材教,就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同样我们在教学《垂直与平行》时就要考虑以后作平面图形的高;教整数的简便算法就要考虑小数、分数、百分数的简算。因此数学教师在上完一节课的同时,要适当的渗透这些知识点在以后学习中的作用,适时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

6.情境:让英语教学更真实 篇六

一 、实物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英语

小学牛津英语配套教材中有许多教具,这些教具我们可以多加利用。有些是非常可爱的玩偶,还有些是与单元内容相关的实物。这些东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若在课上使用,他们会感到新奇。因此,我在上课时,会利用教具和一些实物来设置语言情境,并加上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形成交际的模拟场面,这样可以让孩子们体验到较为真实的语言,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案例一:在教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1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bears中的方位 词 :in front of,between,beside,on,in时,我拿出了小熊手偶,利用学生们的座位以及教室里的物体,创设了一定的语言情境,去解释和操练这些方位词。因为这样的情境就在学生们身边,他们理解起来显得相当容易。之后,我又给出几个题目:

(1)Helen sits____ Tim and Bobby.

(2)Sam sits____ Sandy.

(3)Sandy sits____me.

(4)There is a pen____the pencil box.

(5)There is a book____the desk.

让学生用所学的方位词填空,通过之前的训练以及几道题目的巩固,他们对方位词的理解就更加透彻了。如此的教学情境,既可以培养学生们运用英语的能力,又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英语

图片和简笔画是课上经常使用的,因为图片色彩鲜艳,能刺激学生们的感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简笔画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绘画技巧,若教师会运用简笔画,在课上可以施展。当小动物、文具等在教师的笔下,慢慢呈现,学生们会有新奇感,他们会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因此,在课上,我们可以运用图片和简笔画创设语言情境,这样可以省却许多语言描述,学生们只要一看到,就能想到,就能明白教师所要表达的意思。

案例二:在教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3 Our animal friends Storytime时,我在黑板上画鱼的嘴巴和眼睛,让孩子们猜测是什么动物。他们看了看,都在摇头,我又添了几笔,画出了鱼的尾巴,此时,有孩子大声说是“fish”。因为简笔画可以用夸张手法去展示,我又在黑板上画了小狗的屁股,孩子们不太确定地说:“难道是兔子?”我笑着又开始画,当小狗的头出来时,很多孩子明白了,他们抢着说:“Dog. It’s a dog.”就这样,孩子们在简笔画的引导下学会了许多动物类单词以及动物的身体部位,如:an arm,abody,a foot,a leg,a tail,a wing…孩子们看着说着,课堂气氛变得特别活跃,孩子们学得也更加有趣。

三、表演创设情境,学会用英语交际

孩子年龄小,活泼好动,他们特别喜欢被别人欣赏,被老师赞扬。若在英语课上,创设机会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他们会特别兴奋。因此,我经常把单元中的“Story time”,“Cartoon time”稍加改动,让孩子们站到台前去表演。当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演绎角色时,他们时常也会给我带来些许惊喜,许多孩子不仅能熟练地运用英语,还能把角色刻画得惟妙惟肖。用这样的方式去学习英语,去展示英语,孩子们不仅喜欢,还能在多次的训练中,学会用英语交际,比枯燥的讲解效果要强得多。

案例三:在学完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4 Hobbies“Cartoon time”时,我让孩子们把对话操练熟悉以后,根据对话内容去改编,并把自己的兴趣爱好融入对话中,让对话变得更加真实有趣。为了能把对话写好,他们都在绞尽脑汁地去想。当他们上台表演时,即使表现不是那么出色,同学们也毫不吝啬地给予他们掌声。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们的表演渐入佳境,英语也说得越来越流利了。

四、游戏创设情境,让学生爱上英语

提到游戏,孩子们就会兴奋。因为游戏是他们的最爱,几乎在他们的生活中,只要有游戏的渗透,就会觉得生活特别有意思,世界也变得特别美好。因此,在英语教学中,用游戏创设情境,相信孩子们的激情会瞬间被点燃的。

案例四:在复习颜色类单词时,我带着孩子们用红、黄、蓝、绿、黑五种颜色的彩纸,做五顶可以戴在手指上的小帽子。我把手背在身后或用物品遮挡,然后任选一种颜色的小帽子戴在手指上。让孩子们猜测戴的是哪种颜色的小帽子。如此反复几次,孩子们很快就能记住每一个单词。这样的游戏既调动了孩子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又缓和了课堂气氛,消除了学生的疲劳。

7.让阅读情境回归真实 篇七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情境;回归真实;独立阅读;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8-0029-03

【作者简介】徐长征,江苏省新沂市高级中学(江苏新沂,221400)教师。

几年前,邻市招聘高中语文教师,笔者去做评委。课题现场公布,给应聘者大约两小时准备,要求“裸备”,不借助参考资料。说课时,笔者发现很多参加选拔的教师连文体都搞错了,更别谈设计出高质量的教案。后来本市举行青年教师说课比赛,也发现了类似问题。说课篇目从读本中选取,教师大都没有教过,说课时,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肤浅,设计的问题质量不高,更有甚者“无话可说”,中途黯然退场。这两件事情发人深思:应聘者最少学了16年的语文;比赛者平时上课“头头是道”,可是当脱离教参、单独面对文本时,只能“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在“文本表面滑行”。究其原因,都是缺少“独立阅读”的能力。教师尚且如此,遑论我们的学生?

一、当前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欠缺的原因

当前的语文课堂,忽视对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符合学生阅读规律的情境被破坏了。笔者认为,导致当前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欠缺的因素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先学”变成“先抄”,学生自主先学的情境“不真实”

“先学后教”是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先学的形式各种各样,“导学案”“学案”“活动单”“预习案”不一而足。为节约课堂时间,有教师把先学放到课前。一次,笔者到一所课改学校学习,午饭后,笔者进了教室,看到学生正对着导学案上的问题翻看教辅书抄答案,笔者心里一惊,心想:“答案都抄好了,看下午老师怎么讲。”下午上课时,学生们果然“训练有素”,问题回答得很精彩,赢得了听课老师的阵阵掌声。

这种现象不是个案,当“先学”变成了“先抄”,“问题”的价值和意义荡然无存。一些教师的“导学案”设计过于详细,课前学生“对照问题找答案”;课上教师按部就班,“对照问题讲答案”。表面上热热闹闹,有声有色,实际上还是“满堂灌”,只不过,由“教师灌”变成了“学生灌”“教辅资料灌”而已。在这样的阅读氛围中,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怎能提高?

(二)“合作”代替了“独立”,学生独立阅读的时间“不充足”

新课改最重要的课堂组织形式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在一些教师看来,有了小组合作,就是新课改了。一些学校的班级座位形式发生了变化,但教师的教学方式依旧,仿佛“在屋顶上挑几片瓦”就算“革命成功”了。问题一出来,很少让学生独立思考,就开始组织讨论。学生怎样讨论呢?口头表达能力好的、思维反应快的,接到问题后就开始在组内“演说”了,其余同学只是偶尔插几句话,紧接着,讨论结束了,小组推荐一些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汇报。有时,各组讨论的问题是教师分配的,又只是讨论一个方面的问题,于是学生只见“问题”之“树木”,不见“文本”之“森林”,如此“小组合作”,一旦学生独立面对陌生文本,还是一种“无处下口”“无从下手”的感觉。深入这些小组,我们还发现,小组内真正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的很少。有些“合作”就是先分头查找教辅资料,然后把各人找的答案组合起来。而这些“正确答案”正是老师所需要的。这样的“合作”,教师问题设计功利,学生阅读心态浮躁,其探究结果也往往缺少思维的深度,因为独立阅读、思考的时间不充分,让多数学生的大脑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这样的“合作探究”不可能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三)“多元”变成“一元”,对学生阅读结果的评价“不统一”

对于多元解读的问题,孙绍振教授曾说:“所谓多元解读,不是绝对自由的,应该是以文本主体和读者主体的历史性结合为基础。而这种解读的多元性,应该是以一元为基础的。”在平时的课堂上,当学生对文本有不同的解读时,教师往往本着鼓励的原则一味认可学生的答案。再加上受课堂时间、教师解读文本能力的限制,教师在课堂现场对答案缺少有效的甄别和判断,在课堂上,问题的答案往往没有什么标准。可当学生进了考场,答案却是唯一的了,而且表述要准确,学生平时信马由缰惯了,表达缺少严谨规范的意识,到了考场,问题马上就出来了,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学生答题纸上写得满满的,但“满纸荒唐言”,不正源于此么?笔者以为,这也是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缓慢的一个原因。

凡此种种,正是当下我们学生真实的阅读情境。在这种学生自主学习“不真”、独立阅读时间“不足”、阅读结果评价“不一”的情境下,如何培养出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二、切实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措施

笔者认为,要想切实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至少需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直面文本”,培养学生“裸读、硬读”的习惯和能力

所谓“裸读”“硬读”,就是抛开教参、资料,然后“一个猛子”跳进文本里,潜心读,慢慢品,反复嚼。教师更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一些有自己教学风格的优秀教师,无不硬是从“教参教辅”这些“田野”之外,啃出一处“风景”来的。社会上,消遣娱乐的“浅阅读”盛行,潜心研究的“深阅读”式微;学校中,漫不经心、流于形式的“假教研”盛行,真刀真枪、深入文本的“真钻研”之风式微。若教师对文本解读缺少深度,站得不高,看得不远,又怎能指导学生在文本的荒原中开辟出自己的一方天地?

一次笔者到外地听《老王》,在面对“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这一问题时,有一名学生的解读明显体现出一定的思考深度,而教师却拘泥于教参的“标准答案”,硬是将学生的“思路”拉了回来,就这样,学生的思维火花也被人为地“浇灭”了。

笔者认为,让学生直面文本,“裸读”文本,至少有三个好处:一是有利于学生真正静下心来阅读,减少了投机取巧抄答案的浮躁心态;二是有利于培养其发现问题的能力,因为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教辅资料”“预习资料”的“围剿”下,学生提“有效问题”的能力正在下降;三是有利于为教师提供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基于此,笔者在课堂教学时,曾这样规定:新学期第一节课,所有学生先把教辅资料交上来,每篇课文教完后再发下去,由学生对照资料思考有什么新发现、新收获、新问题,让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教师的讲解以及资料解读之间形成思维碰撞。这样做,不光让课堂变得有趣,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裸读”能力。

(二)“观照文体”,教会学生“遵路识斯真”的方法和技巧

阅读无定式,但贵在“识路”。文章本体学的观点认为,在“教文”方面,文体起着纲纪与增效的作用。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是阅读文本的基本路径和方法。苏教版语文教材用人文性的编写体系替代原来的工具性编写体系,文体意识更加弱化。在教学时,教师如果能结合文体特点设计一些环环相因、富有“包孕性”的“问题链”,就可以让学生的思考逐渐深入,受到的教益渐次加深。笔者在教学《荷塘月色》时,就曾尝试设计这样的“问题链”:

1.结合以前学习的散文,谈谈散文这种文体有什么特征,按照散文的分类标准,本文可以归到哪一类?

2.对一篇散文,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鉴赏?

(学生借助原有经验回顾,教师可以适当引导、点拨)

3.有一个调查,让学生选出新教材中最喜欢的十篇教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名列第一位,你喜欢这篇文章吗?为什么?

4.初读文章,你有哪些发现和困惑?

这样的“问题链”提出后,笔者又让学生结合“裸读”的实际情况在小组内设计一些问题,相互之间解答。结果,学生又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问题:

1.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2.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有什么变化?

3.开头和结尾写妻子有什么作用?

4.最后为什么要写江南采莲的事?这些内容可不可以去掉?它和主题是什么关系?

要想处理这些问题,学生必须潜下心来“真读”。而在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后,他们对散文的文体特征也就有了更为透彻的认识,对散文的解读思路和品析方法也有了深层“认知”。举一反三,我又让学生阅读散文《听听那冷雨》,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解读的恰当路径。

把鉴赏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这样做不是机械应试,而是真正变“教”为“不教”,真正提升学生发现美的敏锐感和鉴赏力。

(三)强化“深耕博读”,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与品质

台湾语文教学既讲究“深耕细作”又兼顾“广博阅读”,这样的做法应该给我们以借鉴和启示。综观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有“耕”不深,有“读”不博,现状令人担忧。深耕,就是精度和细读,就是咬文嚼字,一字一句不放松。现在很多语文教学类期刊都开辟了“文本解读”专栏,这里的解读就是细读。可以说,学生有没有形成独立阅读能力、有无理性的质疑能力是一个重要标准。文本细读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质疑精神。

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是在学生自己的阅读中获得的,而不是在教师的讲解中获得的。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幼苗只有植根于广博的阅读土壤中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互文阅读、主题阅读、群文阅读就是为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的形成提供这样的土壤;面对同一题材,不同作家,观点不同,风格迥异;在立体化阅读中,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会启迪心灵,也会让人在无形中丢掉一些崇拜和迷信,于是质疑的品质在不知不觉中就形成了。笔者在教学《渔父》时,印发了三份阅读材料:一是课前“类文阅读”——《庄子·渔父》《渔父词》《卜居》,二是课中“回顾阅读”——《赤壁赋》《报任安书》,三是课后“提升阅读”——《沧浪之水》《择生与择死》。让学生在对不同的文本的观照中加深对“渔父”形象的理解,明确屈原择死与司马迁择生的不同意义。学生在探究问题时,利用这些阅读材料支撑观点,就避免了架空分析的弊病。在这样开放式的阅读课堂上,学生读出了“《渔父》体现了屈原心中两个自我的交锋”这一富有价值的发现。

8.让幼儿在快乐情境中学数学 篇八

关键词:快乐情境;数学;幼儿

数学是什么?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所需要运用的工具。对幼儿来说,学数学算是他们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身需要。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现代教育观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孩子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理解和应用。

要联系生活讲数学。在情境创设时,我们特别关注孩子的生活经验,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孩子。孩子们凭着对生活的观察、心灵的感悟,尽情地、快乐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自然形成一个快乐、和谐、自信、无拘无束的学习情境。通过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内容的接触,帮助孩子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从而体会到学好数学对生活的帮助,无形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动力。

众所周知,幼儿数学有它结构严谨、逻辑性强等学科特点。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幼儿的数学学习回归生活情境,这对幼儿数学教育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而在《3~6岁儿童发展与指南》中也就幼儿园数学教学在小、中、大班分别提出了,小班:体验和发现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数;中班:在指导下,感知和体会有些事物可以用数来描述,对环境中各种数字的含义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大班:能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如何让幼儿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快乐地学习,根据《指南》精神我针对幼儿在大班时期的数学教育做以下尝试。

一、教学情境创设必须源于幼儿的实际生活

要联系生活讲数学。在情境创设时,我们特别关注孩子的生活经验,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孩子。孩子们凭着对生活的观察,心灵的感悟,尽情快乐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自然形成一个快乐、和谐、自信、无拘无束的学习情境。如,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幼儿对影子产生了好奇,踩着时长、时短的影子玩得不亦乐乎。“踩影子”的游戏引发了幼儿对自己影子的观察兴趣,我抓住教育契机结合教材“小小测量员”引导孩子测量同伴的影子,在测量影子的过程中,我强调了幼儿的自主性,让幼儿自由结伴,自由选择测量的工具,再探索各种测量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幼儿的自主性。当然老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丢失,幼儿在活动中碰到困难,老师给予适当的质疑和引导:“明明我比他高,可量出来的影子我的比他的短”“他量我的影子用跳绳量了好几次,可量我的只量了一次,一点都不公平”……孩子在探索测量中由于方法不正确导致结果出现偏差。于是我根据幼儿的疑问提出怎样用更公平、正确的方法测量?交流部分我采用了随机提问和小结的办法,把影子的特性,测量的各种不同方法给予正确的归纳,使深奥的科学道理让幼儿浅显易懂地渗透在他们的思维中。而此时能适度地让孩子超越当前水平。有适度的思维难度,对于孩子来说是“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情境。果然在他们的实践中发现了——首尾相接测量的方法。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欢呼雀跃是对他们测量成功的最好的肯定,使活动的整体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踩影子”游戏让幼儿进一步感知到影子的特性,人和影子空间位置的改变感知影子的变化,幼儿看到自己的影子,也关注同伴的影子,很自然地进行影子长短的比较,从而有求知解惑的需要。幼儿学习的自主性增强,能较快地学会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而掌握了方法也解决了在影子测量中比较产生的问题。大班的幼儿年龄特点是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在中午和下午的比影子活动中他们进一步发现了影子的特性。小朋友在较强的阳光下似乎一点都不觉得热,他们专心致志地测量着。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了成功、感受到了快乐!

二、抓住取材于生活的教育情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作为老师,我们只有从傳统的“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的教育圈子中跳出来,才能体现新的“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的教育观。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生活阅历、文化背景,尤其在日常生活、游戏等活动中所积累的“前数学经验”,使他们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孩子之间的个别差异,既表现为发展速度和水平上的差异,也表现为发展的优势领域的不同。有的孩子具有较好的数理逻辑能力,有的孩子具有较强的空间方位能力,还有的孩子具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天赋。所以,我们数学情境中所凸现的问题是开放性的,开放性的问题能给孩子更多的体验成功的机会,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思维路线来解决问题。这样,不同的孩子可以体验到不同的教学,不同学习水平的幼儿均有所获,从而使每个幼儿都能享受到“情境教学”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在“我是购物小能手”教学活动中,用“十元钱逛超市”买物品的活动,帮助幼儿积累对于货品的认识、钱币的使用、消费理财等多方面的经验,发展幼儿的感知、观察、比较、计算及社会交往等多种能力。此次活动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融生活、游戏、学习为一体,凸显了幼儿数学学习寓真实生活情境之中,每个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去选取、付钱、计算查看自己还剩余的钱币作出在此次购物的意愿,教师在活动中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活动的指挥者变为幼儿活动的观察者和幼儿的玩伴,以朋友身份关心幼儿购物付钱,询问价格以及提醒思考剩余多少钱,还能买那样货品……这一变化,为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起到了保障作用,同时也使活动气氛活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幼儿在理财意识方面的个性表现的萌芽。

三、情境必须有利于激发幼儿不断进取的自信心

数学情境教学以思维为核心,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各种符合孩子学习特点和接近生活实际的数学情境的创设,巧妙地把孩子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解决了长期以来因重认知情感而带来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不能协调发展的问题,提高了幼儿的思维品质。不仅如此,数学情境教学将情境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强调凭借情境促进整体发展,让幼儿通过主动参与,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不但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发展了数学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数学情境教学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幼儿园数学教学的实效,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有关数学教学知识性与工具性的纷争,将幼儿园数学教学导向了一个新的境界,给幼儿提供实践活动的空间和交流提高的机会,让幼儿在生活中学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利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使幼儿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其乐无穷。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认真挖掘教材,深入了解幼儿,从幼儿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实际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用多种有效的呈现方式,快速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把握时机,帮助幼儿积极、正确地理解学习内容,激发幼儿探索求知的欲望,孩子在生动、活泼、快乐的情境中,接受的不但是知识上的传授,而且学会的是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在教学中达到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目的。

上一篇:07欢送晚会策划书下一篇:第一次钓鱼学生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