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小论文

2024-09-11

形势与政策小论文(11篇)

1.形势与政策小论文 篇一

关于“依法治国”形势与政策论

-----13级市场营销二班 30号 陈闰

什么是“依法治国”,简而言之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社会主义的“法治”区别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人治”。“依法治国”就是要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来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左倾错误”、“十年文革”将新中国民主法治发展的良好势头毁灭殆尽。我们从惨痛的代价中吸取教训意识到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的重要性。那就是必须要实行“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中共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需;是人民当家作主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党和国家对“依法治国”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与目标,人民群众对“依法治国”充满了信任与期待。然而与这些要求期待相比,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的问题。有的法律法规未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执法体制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仍然存在,执法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的现象较为突出,群众对执法司法不公和腐败问题反映强烈;部分社会成员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权意识不强。这些问题都必须加以解决。

如何落实“依法治国”呢?首先我们必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要完善各项法律法规要让人民“有法可依”。其次,要做好法治教育和宣传工作强调守法的重要性培养公民的法治观念和意识让人们做到“有法必依”。然后,打击贪污腐败加强党政风气建设,增强政府官员责任感坚持做到“执法必严”最后,应完善司法体系对于违法行为绝不容忍忽视做到“违法必究”。只有这样才能牢固树立法制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坚持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实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民主化与法治化。

“依法治国”不应该成为一个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空头标语,它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更应该要每个人去践行。作为一位有素质的中国公民首先我们要树立法治观念自己要知法守法,对于身边发生的违法行为要勇敢举报,对于执法不严不公的情况要敢于揭发,对于不能表达民意的法律要积极建议。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在生活中践行“依法治国”,只有这样中国社会才能正真实现法治,中国才会长治久安,社会才会有更加和谐美好。

2.形势与政策小论文 篇二

一、形势与政策的教育目的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形势政策教育是政治观教育的一项经常性的教育内容。“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 可以帮助人们认清形势, 明确奋斗目标和任务, 正确理解和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促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形势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1]考虑到形势与政策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重要性, 为了保证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际效果, 必须明确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成功, 一个基本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科学的目标。只有目标正确, 才可能为选择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确立正确的方向, 使之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取得更大的成效。”[2]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 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 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 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 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通知》对于我们准确理解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提供了重要指导, 准确理解《通知》精神, 才能明确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学目标。

1、形势与政策教育培养学生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形势与政策”课的最终教学目标是通过“形势与政策”教学, 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决心, 并引导他们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之中。[3]形势与政策教育就是要通过对我过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分析, 让学生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发展中国, 从而坚定青年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2、形势与政策教育要教会学生观察、分析理解形势的方法。

形势与政策课的特殊性在于它的住要任务不是要求学生学习某种专业知识, 而是教会学生观察分析形势、理解掌握政策的方法。即通过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系统讲授, 引导学生逐渐学会用正确的思想武器积极思考问题, 而不是简单要求学生接受教师所讲的单一结论。这种正确的思想武器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要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中,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 增强他们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

3、形势与政策教育帮助学生认清形势、理解政策。

“形势是一定社会发展的状况和态势, 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形势是制定政策的客观依据;政策则引导人们的行动, 从而影响形势的发展。”因此, 形势与政策教育必然要对学生进行事实真相的解读,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生活当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只有把形势讲清楚, 才能帮助学生理解党在某一时期针对某一事件的政策、对策, 进而才能增强他们执行政策的自觉性;只有把形势讲清楚, 才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准确理解国际热点问题发生、发展的实质和动因, 进而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政治观、形势观教育。在此意义上, 形势与政策教育必然要包括热点问题的解读, 帮助学生认清事实是什么?形势怎么样?避免不良信息的干扰和误导, 达到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目的。

4、形势与政策教育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和辨别能力。

特别是要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识别和抵制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能力。“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标应当是帮助大学生全面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提高大学生对形势的认识能力和政策水平, ”[4]只有学生自己具备了这种分析把握形势与政策的素质和能力, 才能排除社会中不良思潮的干扰和左右, 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日标的自信心、自觉性、凝聚力。

总之,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 就是要通过该课程的组织实施, 培养当代青年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分析认识形势的方法能力、帮助学生认清国际、国内热点问题的本身面目、帮助掌握鉴别是非的能力和方法。按照教育目的的要求, 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 才能真正把握和体现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保证和促进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确立形势与政策教育目的的意义

形势与政策教育目的的确立, 对于该课程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沿着教育目的这个逻辑起点, 各高校可以有效地组织和凝聚力量, 朝着确定的目标, 选择适当的内容, 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

1、形势与政策教育目的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 有了明确的目标, 才能使参与者的行动, 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方面的力量, 沿着共同一致的方向组织起来, 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序地进行, 以达到预想的效果。对于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而言同样如此, 有了明确的目标, 才能指导形势与政策教育各方行动起来, 沿着确定的方向, 进行教育实践活动, 最终达到形势与政策教育预想的结果。

2、形势与政策教育目的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提供了动力。

明确的教育目的, 为形势与政策教育双方指明了方向, 激励他们为实现教育目的而努力奋斗。一方面, 形势与政策教育目标可以促使教育者围绕目标认真思考、积极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努力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目的;另一方面, 形势与政策教育目标则可以督促受教育者积极参与到教育活动当中, 根据教育者的要求和自身的需要, 接受教育, 加强修养, 尽力把自己塑造成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3、形势与政策教育目的为检验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的效果提供了依据。

开展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那么, 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只能以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程度作为依据。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中, 如果通过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 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就表明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如果部分地达到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 那么这样的教育活动是较有成效的;如果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那么这样的教育活动则是没有成效的。总而言之, 形势与政策教育目的是衡量形势与政策教育成效的基本尺度。

4、形势与政策教育目的为选择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提供了依据。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内容非常丰富, 从知识体系来讲, 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国防和外交等诸多领域、多门学科, 知识点多、知识面广;从涉及的范围来讲, 它既包括国内的形势与政策, 也包括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发展, 热点、焦点问题多、变化快, 事件本身的发展、变化又十分复杂。如何在每学期有限的课时内富有成效地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 内容的选择是关键, 形势与政策课不应也不可能全面地介绍各种形势, 而是应该有针对性地分析某一方面或某一范围的形势, 并阐明相关的政策。那么, 每学期国际形势讲什么?国内形势讲什么?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选择依据, 这个依据就是形势与政策的教育目的, 围绕教育目的, 选取教育内容, 形势与政策教育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形势与政策教育目的, 反映的是国家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的总要求, 它的确立可以使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明确方向, 激励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者双方自觉行动, 积极参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践活动, 增强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同时确定教育目的, 还可以为选择形势与政策的内容提供依据, 为检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效果提供评价的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形势与政策教育时, 必须要有清晰、明确的教育目的, 而且要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的过程中,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目的, 才能保证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取得实际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耀灿,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第1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1.

[2]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第1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1.

[3]苑爽, 李庆霞.实践教学是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功效的有效途径.

3.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探究 篇三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9—0284—03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承载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的特殊使命。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我国高校多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宝贵经验。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以及中央有关部门先后下发了一系列重要文件,提出要切实加强对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领导。尤其是1998年和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先后发文,明确规定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性质和地位,并就课程的设置、基本内容等做出了具体的规定。这一系列重要文件精神,有效地规范了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促进了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不断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但纵观我国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现状,客观上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困境,需要我们给予深入的分析和深刻的解答。

一、“形势与政策”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客观地说,当前高校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较以往有了明显提高,在各方面也加大了投入。然而,我们也应看到,不少高校对形势政策教育缺乏资源整合,各自为政的现象还较明显,缺乏系统性和规划性;不少高校对形势与政策教育功能的认识还停留于较低层面,削弱了其人才培养的功能,造成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一些高校表面上将其作为公共必修课进行排课,但实质上并未按公共必修课进行建设,组织机构、课程建设、师资构成与培训等方面管理失范,教学质量监控、教学效果评估及考核不力,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具体来说,“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大概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认识有偏差

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认为部分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学习认识的偏差主要表现为“三不”:第一,不愿意。部分学生认为未来的就业单位主要看重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以及外语、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成绩,只要这些课程成绩过硬,就可以谋求到理想的工作岗位; 而《形势与政策》课不一定要学,就是学好了,也不见得对就业有多大帮助。因此,在课堂上他们往往不愿意听教师讲课,宁愿自学外语或做其他课程的作业。第二,不重视。部分学生把获得奖学金作为在校期间的主要奋斗目标,他们认为,《形势与政策》课仅一个学分,又是考查课,只要考前突击复习一下,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了;退一步讲,即使这门课考得不理想,只要参加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拿个奖挣些附加分,照样可以获得奖学金。这样的想法使得他们不重视该课程的课堂学习以及考核成绩等第。第三,不必要。部分学生平时非常关注国内外时事,他们认为《形势与政策》课讲授的内容大多是自己所知晓的,教师在课堂上再“炒冷饭”是浪费自己的时间;或者认为要了解国家大事,自己听听收音机、看看报纸、上上网就行了。因此,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开设此课程。

(二)师资队伍建设落后,授课效果参差不齐

从目前来看,“形势与政策”课的师资队伍存在专职比重较小、青年教师多、留校改行的兼职教师多的普遍现象,且兼职教师一般都是从事党务、行政工作的领导,或是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虽然这些教师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但由于身兼数职,客观上分散了他们在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够丰富;兼职教师因本职工作的需要时有调整,使该课程教师队伍经常处于变动之中。据对部分高校的调查,《 形势与政策》的任课教师中,80%左右为兼职,而青年教师占到70%左右。此外,教师自身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意义认识不足、教研活动开展不力等,也导致该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相对落后。一些高校对形势与政策教育不重视,教师的培训也没有形成系统化、常规化,导致教师的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授课效果也参差不齐。

(三)教学内容陈旧,与形势发展脱节

时效性是“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显著特征。“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既有相对稳定的部分,也有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增添和变化的部分。可是在教学实践中,不少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不能及时增补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够、时效性不强,明显滞后于形势的发展,没有随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变化而及时作相应的调整;很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也没有适时组成时事政策研究小组编写辅助资料;教师在课前收集信息也不够,准备不充分,没有及时补充重大事件发生、发展及迅变过程的相关信息资料,照本宣科。这些都造成了本课程教学内容陈旧,与形势发展脱节,这与当代大学生反应敏锐、信息来源广的特点及对国际国内重大事件非常关注的心理需求是极不相适应的,影响了师生在“教”与“学”两个环节的情绪及热情。

(四)教学方法陈旧、手段落后,师生间互动不够

具体表现有两个方面:(1)教师课堂教学情感呆板,缺乏凝聚力。教育过程离不开情感,对学生一定要有“爱”。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打开心灵的钥匙,情感是师生交往、交流的基础。即使是枯燥的理论灌输若能赋予情感基因,充分发挥情感在德育中的先导作用,也能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而我们的一些“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理解学生,对待学生,关怀学生,没有深入到学生的思想深处;情感的交流和沟通,平等的对话和协商,还是留于表面,“以人为本,贴近学生”的理念还只是一种宣言,对学生精神生活的把握相当浅薄。面对人头涌动的阶梯大教室或礼堂,他们的“形势与政策”教学只能是泛泛而谈,脱离了学生的思想实际。(2)教学形式单调,缺乏吸引力。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我们竭力主张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并重,但实际上,理论教育在有些教师身上变成了理论说教,照本宣科,多媒体教学变成了单纯地放录像、看光碟; 社会实践变成了完成政治任务的点缀,劳动教育已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即使是外出参观只不过是理论的简单验证,无法提升学生精神世界和认知能力[1]。

二、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路和对策

高校对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必须遵循该课程的内在规律和特点,在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教育手段的条件和管理状况、外在环境等构成要素上做充分的分析和了解,特别要从大学生的成长背景、认识水平、心理特点等出发寻找彼此间的有机联系及沟通通道,整体规划出最优效果的教育体系,使之既牢牢体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方向,又克服传统教育缺乏相对系统和稳定所带来的“教”与“学”上的困难,既能服务学校大局和中心工作,又能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明晰学科定位,确保教育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形势与政策教育特殊的育人功能体现了国家意识形态对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也体现了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素质培育的一般育人功能,其重要性和特殊性要求我们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是把它切实看作一门教育学科,遵循教育科学规律建设、管理,而不是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二是不能把它当作纯专业性的教育学科,而要视其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将其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加以建设。对它的整个教育过程需要学校社会科学系、教务处、学工办、党委宣传部等多个部门的统筹协调。只有从上到下理顺教育管理体制,使分管校领导抓起来一条线,各个机构部门各自为阵又相互配合,才能确保形势与政策教育从课程安排、内容设计,到授课方法、课程考核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形势与政策》课内容广泛,变化又大,这对教师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理论素质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该课程专业教师少,许多高校多为辅导员、团委(总支)书记等学生工作战线的教师担任该课程的教学工作。由于这支队伍日常工作繁忙琐碎,队伍流动性大,且大多缺乏任课的专门培训,这些都会导致教师很难集中精力深入进行教学研究,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为此,我们应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工夫: 一是提高认识,使教师充满自信和激情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教育者只有接受、认同、内化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及具备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心理素质,才能按照社会的需要去教育受教育者。通过对广大教师进行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国情、形势教育,使他们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 注重言传身教,用自己的“真懂”、“真信”去影响和教育学生。二是努力学习,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形势与政策》课涉及的学科多,具有理论性、时效性、综合性强的特点; 要把这门课讲好,任课教师需要在理论功底和知识储备方面下扎实的功夫,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在哲学、经济学、文学、美学、地理、历史及某些自然科学方面具有一定的修养。三是加强学习交流。可以组织《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参加“精品课”竞赛及观摩教学、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使教师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四是注重“以老带新”,实行传、帮、带。中老年骨干教师每人具体指导一至二名青年教师,帮助他们在思想上尽快成熟,业务上尽快提高。五是加大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力度。通过开设网络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班等形式,提高他们获取和更新知识的能力; 制订科研规划,选派符合条件的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以提高他们的学识层次[2]。

(三)抓热点,挖掘素材,注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形势与政策》课不仅有理论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方面的要求,而且应从实际出发回答学生最关心的各种现实问题。据教育部最近公布的对全国8 省市74 所高校进行的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的关注程度仍保持在高位上;大学生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涉及国家民族尊严的台湾问题、反腐败和中美关系上。这项调查结果为我们搞好《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特别是在充实教学内容上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注重针对性就要求教师在准备教学内容时找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与教学要求的结合点; 除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执行规定的教学计划外,特别要在精选和充实教学内容上下工夫。在有限的学时内,必须紧扣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社会热点问题及学生的心理需求,捕捉“焦点”,多介绍和分析学生似乎知道又不太清楚的理论问题与社会现象,突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时效性,力求以富有吸引力的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与渗透力。形势课内容的最大特点是跟着形势走,易于变化,就是时效性。“一天一个样,三天大变样”,如何在众多的社会热点、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中选题,做到既有针对性又有时效性,既有价值性又有趣味性,这关系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问题。编写讲稿既要以时事政策、报道资料为基础,又要将这些资料综合起来,并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而不能是报纸新闻的简单重复。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感受到这门课的意义。

(四)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适当革新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如仍采用“满堂灌”、“一支粉笔打天下”的模式进行的话,将会极大的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强化教学效果,应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适当革新。

1.教学方法上倡导教学互动模式。教师在选择授课内容时要特别注重抓住学生最关心、反应最强烈、最感兴趣的话题。要实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互动方法; 要从“满堂灌”、“空洞说教”向“灌输艺术、方法和水平”上转变 。

2.教学手段上应“现代多样化”。一是以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为切入点,通过座谈、讨论、辩论等多种教育方式,引导大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学生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性;二是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践体验,把它同实际生活、具体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自去感悟、体验和验证,把知识性、理论性的教育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促使学生提前认知社会并按社会需求努力发展自己;三是用好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通过多媒体课件、收听录音、收看录像等方式,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

(五)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环节

自高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以来,对其课程重要性的怀疑、轻视甚至是不认可就在一些高校程度不等地存在着。这些状况的出现,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对“形势与政策”教育不重视、不将“形势与政策”当作课程对待并进行规范建设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由于考核是课程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加大“形势与政策”的考核力度,必将对其课程地位的强化和课程重要性的提升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课程和教学活动中,考核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从构成要素上看,它包括考核目的(为什么考)、考核内容(考什么)、考核形式(如何考)、考核过程(命题、考试、阅卷、评分)和考核结果(成绩结构与分布)等方面,因此,从考核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必须根据“形势与政策”的课程特点从这些方面加以突破。具体讲,就是要在考核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明确考核目的、规范考核内容、丰富考核形式、严格考核过程、优化考核结果,切忌一刀切。结合我院的实际,我们采取了这样几种考核方式。一是围绕“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以闭卷形式写一篇论文;二是社会实践和写心得体会相结合;三是围绕“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结合社会实践,以开卷形式写论文;四是闭卷考知识点与开卷写论文相结合的形式[3]。

总之,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形势与政策教育不应再是被某些大学生戏称为“上课走走形式、考试完成任务”的“形式任务课”,而应能够起到培育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方面的作用。我们相信,只要遵循形势与政策课课程的内在规律和特点,形势与政策课是可以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我们的学生是可以正确而理性地判断形势,健康成长,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周本贞,任祥,余冰释.关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优化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5).

[2]邓远祥.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职教育研究,2006,(1).

4.形势与政策论文-反恐形势 篇四

1、首部国家安全蓝皮书出炉。

2、中国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现状。

3、目前我国的反恐形势。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我国反恐形势越来越严峻。

摘要:针对目前暴力恐怖事件频发,我国出台了首部《国家安全蓝皮书》,以加大专业反恐力度,采取铁腕手段打击极少数极端势力来面对严峻的反恐形势和日趋多元化的暴恐活动手法。

1、首部国家安全蓝皮书出炉

14年5月6日我国公布的首部《国家安全蓝皮书》引起舆论高度关注。分析指出,严峻的反恐形势和日趋多元化的暴恐活动手法,都要求中国必须进一步加大专业反恐力度,采取铁腕手段打击极少数极端势力,切实保障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同时也有外媒分析说,恐怖威胁正在发生变化而且蔓延全球。新的趋势对各国的反恐行动带来严峻挑战,必须先发制人。

上述蓝皮书指出,原来在新疆实施恐怖袭击的“东突”恐怖组织正将攻击目标向疆外扩展。从恐怖分子的意图分析,他们是一直都希望通过攻击政治色彩浓厚的地区与地域来扩大其影响、宣传其主张。

对此,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情报学系教研室主任吴绍忠指出,恐怖分子向疆外实施恐怖袭击主要处于两点考虑,一是新疆以外的地区,防范、打击恐怖主义的经验和能力与新疆相比非常欠缺。对于恐怖分子而言,他们实施恐怖攻击获得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二是内地部分核心城市,人口集中、媒体发达,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一旦遭受恐怖攻击,其危害会更广、影响会更大。【1】

2、中国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现状

正如原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王毅所指出的,中国是恐怖主义的受害者。【2】中国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主要包括:

(1)、“东突”和“藏独”分子的恐怖暴力活动直接影响中国西北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安全;

(2)、本国的海外利益不断受到恐怖袭击,海外的公民和国家财产遭受恐怖袭击,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对中国的能源运输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3)、恐怖主义在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等地区的活动频繁,出现向中国境内渗透的趋势。

具有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特征的“东突”势力是中国当前面临的来自恐怖主义的最大威胁。“东突”分子以实现建立所谓“东突厥斯坦国”为目的,试图将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长期在中国境内、主要是新疆地区从事爆炸、暗杀、纵火、投毒、袭击等恐怖暴力活动。调查表明,作为国际恐怖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东突”与“基地”组织在武器、物资、培训等方面关系密切。“东突”分子在“基地”组织受训后,除针对中国进行恐怖暴力活动外,或是加入阿富汗塔利班武装,或是参与俄罗斯车臣恐怖势力的活动,或是参加在中亚的恐怖活动,这些都直接影响了相关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危害到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3】此外,近年来“藏独”分子的分裂活动也呈现出恐怖暴力倾向,**集团中的激进组织,如“藏青会”和“藏妇会”等极力主张开展暴力恐怖活动。可以说,恐怖主义活动已经成为影响中国边疆民族地区稳定与发展的一个重要不稳定因素。

从外部环境来看,中亚、南亚和东南亚都是恐怖事件频发的地区,而且这些地区的一些组织已经逐步进入中国境内,如宗教极端组织“伊扎布特”从90年代末开始向中国新疆地区渗透,这些对中国的安全构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4】

3、目前我国所面临的反恐形势

中国现在面临的恐怖袭击处于高发期,反恐形势会日趋严峻。从恐怖袭击次数上判断,以前沿海发达地区很少发生恐怖袭击,此前也曾有一些“东突”恐怖组织宣布在上海或者福建一些大城市制造了一些事件,但是这些事件都是子虚乌有的,是他们自己宣传的,目的可能是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据不完全统计,1990年至2001年,他们制造了至少200余起恐怖暴力事件,造成162人丧生,440多人受伤。【5】同时,他们还在国外制造了一系列针对中国的恐怖暴力事件。据新疆自治区公安厅统计,2012年新疆暴恐案件有190余起,从数字上看,恐怖袭击事件的数量增加的幅度很大。

我国未来反恐形势,暴恐活动高发的势头还会延续一段时间。在我国调整一些反恐策略、手段之后,才会把这个势头给打下去,所以从目前来看,总体反恐形势越来越严峻。【6】

注释:

【1】 中国国家安全蓝皮书引关注 全球面临反恐新形势,中国新闻网,5月7日电。

【2】 王毅:“新挑战、新观念——国际反恐斗争和中国的政策”,2002年2月2日在慕尼黑国际安全政策会议上的讲话,见中国外交部网站。

【3】 王毅:“新挑战、新观念——国际反恐斗争和中国的政策”。【4】 “伊扎布特”是极端伊斯兰教在上合组织成员国境内的主要传播者之一。该组织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哈里发国家——以伊斯兰教法典和圣战思想为基础的、好战的伊斯兰教专制政权。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东突”恐怖势力难脱罪责》,2002年1月21日,见新华网。

5.《形势与政策》我国的周边形势 篇五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我国外交应如何应对周边国家形势的新变化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周边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安全问题就像一条V形热点线,呈放射性特点,在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东南部都存在着不安全因素。V形线的左端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大陆线,有中亚五国问题,阿富汗冲突、印巴冲突、印中争端等问题;V形线右端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海洋线,有日俄北方四岛之争,日韩的竹岛(独岛)之争、朝鲜半岛之争、第1页 中朝黄海大陆架之争、中日东海大陆架之争和钓鱼岛之争以及南中国海之争等。

面对周边环境的动荡局势,面临如此艰巨而又严峻的挑战,中国外交必须做到冷静应对周边外交,妥善处理中国外交,让自身处于积极主动的位置,步步为营。在制定方针上,必须以大局观出发,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客观的分析,积极促进和谐周边稳定发展。

(一)周边外交凸现重要性

周边地区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平发展与民族复兴具有特殊重要性,是中国对外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的关键所在,其局势稳定与否也将直接关系到中国国内的发展。因此,周边外交具有无比重要性。其重要性有三个方面:

1、国家安全方面: 周边地区是维护中国国家安全、捍卫中国主权统一与领土完整、开展反分裂斗争的主战场,是防御外敌入侵的前沿,是中国御敌于国门之外的缓冲带与战略屏障。

2、中国政治与对外战略方面: 周边地区是中国国际政治利益的重要区域,是中国崛起成为世界大国不可逾越的环节与必经之地,是中国与其他力量中心打交道的主要平台,是中国对外展示实力与施加影响的主要场所,是中国对外发挥国际作用的主要地区,是中国担当“负责任大国”力所能及的主要舞台。

3、经济方面:周边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外贸市场,是中国海外能 源供应与资源保障的主要地区。

中国周边外交的主要目标之一便是,为中国集中精力于国内经济

第2页 发展创造一个基本安定的周边环境,使其不干扰与分散中国的主要精力,并尽量避免被卷入周边地区的战乱与动荡之中。

(二)周边外交方针:一脉相传又与时俱进

回顾新中国成立一来的“思想脉络“及其实践,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年代由中国与印度、缅甸等共同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主要成就之一是中国与大部分接壤邻国明确划分了边界。

2、改革开放至二十世纪末:“睦邻外交”大发展,中国率先摆脱了国际“冷战”格局的羁绊,不以意识形态“划线”,改善了与有关邻国的关系,最终与所有邻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并为集中精力于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总体上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

3、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2002年,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2003年,睦邻、安邻、富邻 2004年,周边是首要 2005年,和谐世界

2006年,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互利共赢、以人为本 4、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顺势而上“与”大周边“成为新的”关键词“。面对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范围”大发展大

第3页 变革大调整“,面对中国崛起加速与”亚洲崛起“加快同步并进面对周边环境错综复杂的现实”热点“、”难点“,中国的周边外交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多管齐下,全方位推进。

当前中国周边外交的一大“亮点“,便是从多个方向稳步推进的区域多边合作,如中亚方向的上海合作组织、东南亚方向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10+3“、东北亚方向的中日韩三国合作与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等。这其中,国际金融危机凸显了中日韩三国在东亚经济合作进程中的关键“分量”,中国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逆水而上与稳健崛起。

(三)正确分析外交形势,制定正确的外交战略与策略

1、东北亚地区

中国和主要伙伴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而主要对手将中国的正常崛起视为挑战其霸权地位的主要战略威胁。日本具有两面性:既是美国的战略盟国,也是中国周边外交战略中可以争取的对象。另外,还应大力发展中韩关系对于朝鲜积极化解矛盾、缓解危机

2、东南亚地区

中国在该地区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南海问题,当务之急应坚持南海争端的“双边属性“,对有关国家的无理取闹及强权行径采取更为有力的坚决措施,同时调整对南海资源进行”共同开发“的政策。

3、南亚地区

中国在该地区的主要邻国是印度与巴基斯坦,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悬而未决的中印边界争端。中国对于印度是挑战者,印度一直把中国

第4页 作为要超越的目标;而中国对于巴基斯坦是主要伙伴。中国的南亚政策一要继续联合巴基斯坦并给予其更大支持,二要大力加强中印两国的经贸合作和技术交流,三要对美印军事合作等予以密切关注和高度警觉。

4、中亚地区

中国在该地区的主要挑战是与俄罗斯等国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威胁,即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与宗教极端主义。中国在该地区的主要任务有:一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捍卫国家统一;二是密切结合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发展中国西北内陆边疆地区经济,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中邻能源开发合作。

(四)加快制定“大周边战略”

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周边外交要以“大周边战略”为方向,远近结合、稳步拓展。对当前周边地区动荡加剧的态势,进行密切关注与持续跟踪。对周边乱局既要分析又要统筹应对,积极促进周边总体和平稳定与发展,切实维护自身地缘战略利益。

1、大力强化“周边是首要”与“维稳”、“维权”并举的意识,集中精力、加大投入、专注周边,科学研判、及时反应、积极引导。

2、适时制定“大周边战略”,拓展中国周边的内涵与外延,“做深、做实“周边工作。

3、周边地缘战略坚持“东西兼顾”、“陆海并举”和“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统筹”方针。

4、针对周边国家政局动荡的“三种情形“,对症下药,强化危

第5页 机管控,维护正当权益。

5、有效应对大国地缘角逐,夯实地缘战略依托,与主要大国增加沟通、协调与战略互信,积极应对大国地缘角逐、挤压与围堵,致力于共同促进有关国家与周边稳定。

6、与时俱进。调整与发展“不干涉内政”原则,有效应对周边乱局。改进对所谓“问题国家“的政策,既要反对外力粗暴干政,又要敦促所谓“问题国家“应以地区和平稳定发展的大局为重。

7、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确保周边总体和平稳定,坚决捍卫中国沿边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6.形势与政策小论文 篇六

XXX 摘要:虽然现在国际形势总体稳定,但世界仍然面临着相互交织的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当前国际局势的潮流和趋势让世界各国之间得竞争加强,世界格局处于变动之中,并不安宁。

关键词:形势 政策 国际安全

序言:国际安全形势的不断变化,是一种客观存在,而对国际安全形势的看法,感知能力不同,思维方式不同,采用的方法论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天灾与人祸并存,可知与不可知的风险同在,传统与非传统威胁相互交织,构成当前多种威胁的复杂特征。

一、当前多种安全威胁的趋势

1、传统安全面临复杂挑战

自从国家出现以后,国家间的军事威胁就一直存在。但军事威胁称作传统安全威胁,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提出来的,为了区别于人类社会出现的新安全威胁,人们开始把以军事安全为核心的安全观称为传统安全观,把军事威胁称为传统安全威胁。传统安全威胁主要包括国家面临的军事威胁和威胁国际安全的军事因素。

(1)全球军备继续呈现上升态势

世界正在经历转型,前景充满不确定性,主要国家为了确保各自战略安全,在经济形势恶化的情况下,依然纷纷着力加强战略力量。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统计数字显示,2009年在统计涉及的120个国家中,65%的国家增加了军事开支,包括20国集团的16个主要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从地区看,2009年几乎所有地区军费开支都在增长,亚洲和大洋洲的增长速度最快,年增长速度为8.9%。南亚的增速尤为突出,高达10.9%。

形势与政策论文

XXX 对框架进行重新评估。欧洲国家已为146个核电厂拟定了共同的检测准则,统一自然灾害、技术故障的压力测试;而德国搁置了将所有核电站的使用年限平均延长12年的方案,宣布关闭了17座核电站中的7座,提高了核电站安全监管标准,并决定于2022年前彻底放弃核能,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发电。在2011年5月举行的八国集团峰会上,法国、俄罗斯都提出了关于核能应对的一些提议。种种迹象表明,日本福岛核危机很可能催生新的国际核能安全机制。

(3)网络战拉开帷幕

如今,网络空间的军事化和政治化趋势加剧,并成为各国所看重的外交新战场,互联网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随着北约和美国网络空间国际战略的出台,网络战从暗中布阵走向公开较量,上升到空前的战略高度。

(4)粮食安全问题突出

全球粮食危机再现。2011年2月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全球9亿人目前正挨饿。世界银行4月14日表示,目前全球粮食价格比一年前高出36%,数以百万计的人将由此陷入更深的贫困。

二、多种安全威胁催生了军队多样化的使命

在当今世界的防务与安全领域,我们不难看到这样一种相互矛盾的现象。一方面,维护和平、避免对抗、促进发展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另一方面,几乎所有国家都在推动军队的转型,改善军队的装备,提升本国军队的作战能力。即使是在金融危机最困难的时期,全球军费开支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大幅提升,仅2009年的军费开支就比2007年增长了10.9%。这种现象背后,除印证了各国战略互信不足外,也说明了各国领导人已经敏锐意识到,应对多种安全威胁,有必要提升军队的核心军事能力,拓展军队多样化的使命。

1、各个国家维护本国核心利益的意志不会轻意动摇

7.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 篇七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是在校学生关注时事发展, 了解和学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一个主要窗口, 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这门课程的教学却面临许多困境, 这些困境主要表现有:

1上课都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老师课堂教学的模式刻板, 基本上都是教师根据教材按照自己的思路独自说下去, 学生被动听讲, 缺乏互动交流。

2教师上课内容学生不太关心, 而学生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教师往往又很少涉及

教师上课的教材都是早已编写好的。而国内外形势与政治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 学生们通常比较关注当前发生的热点问题, 而这些学生们比较关心且喜闻乐道的形势问题, 课堂上老师往往又很少讲。这样往往出现“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情形。

3学生对该课程的参与程度、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

正是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 长期以来这类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 甚至有很多班级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时间看作是有事开班会无事放假的机动时间, 因而基本失去该课程设置初始的宗旨, 亟待对该课程进行试点改革。

二形式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内容

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的灵活性选题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很大程度上和对学习内容是否感兴趣有着密切联系, 在以往的“形势与政策”课程中, 课堂的讲课内容都是任课老师定的, 一般来自单调乏味的时事政治课本, 甚至是一些枯燥的法律条文。我们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中将课堂内容制定改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课堂内容, 由老师根据学生特点和时事政策提出一些主题;与此同时我们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结合当代时事提出一些主题, 最后将所有主题汇总在一起由大家民主挑选“形势与政策”课程中上课内容, 尽管初步拟定的课堂内容并非最终的课堂内容, 但是在课程的开展中老师和我们学生一起根据时事事件将课堂内容调整为我们当代大学生最关心、最想了解的内容。

如在开学初始, 指导老师根据时事政策和大学生特点提出了“学习十七大精神”“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中职业规划”等主题, 而我们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也提出了“重返百年, 追寻同济历史”“我为特奥献份爱, 关心智障儿童”“新农村生态环境考察”等一系列主题, 在学期进行中发生的“南方雪灾”, “5·12汶川地震”“三鹿奶粉事件”等重大突发事件又牵动着我们每个在校大学生的心, 因而在课堂的开展中我们又添加了“走进雪灾”“情系汶川”“聚焦三氯氰胺, 关注食品健康”等学习主题, 大家都对学习主题内容很感兴趣, 从教学内容上提高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2竞标承办、活动开展的良性竞争模式

以往的课堂教学都是基于不同专题组织的讲座、报告, 老师在讲台上独角戏, 学生被动学习, 我们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被忽略, 因而课堂气氛往往沉默, 我们很多人甚至是人在曹营心在汉的学习。而在我班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试点中, 我们不仅在教改内容方面做到学生同老师共同参与制定, 民主选择课堂内容, 而且探索学生走上讲台的教学改革:以自发组成形势任务课程小组的模式将班级同学分组, 每个主题学习开展前由各组递交既定主题开展的竞标书, 竞标书中包含开展形式, 最后由老师和班级同学共同投票选出负责主题学习的小组。每学期末班级同学对各小组进行评比, 选出最佳策划小组以及最佳学习主题并激励同学们发挥出智慧和潜能。如在“重返百年, 追寻同济历史”主题学习中, 第一小组提出学习方案为参观校史馆, 观看同济百年宣传片;第二小组提出的学习方案为绿色访谈, 采访各年龄层次的同济校友, 寻找当年同济的故事;第三小组提出的学习方案为同济校园变迁, 分组拍摄校园视频, 以PPT和知识问答的形式帮助大家了解同济历史。三组同学分别递交了竞标书并向班级同学介绍了自己活动的相关细节, 最后在老师和同学的讨论下决定该主题学习, 采用第三小组的方案, 并由第三小组负责承办, 学习最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竞标承办主题学习模式,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 往往站在讲台上的不是老师, 而是我们学生自己。将课程的主体由老师转变成学生, 大大提高了我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两年的课程改革, 同学们相争走上讲台, 几乎每位同学都获得上台主讲某学习主题的机会, 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3多样化的课堂形式和载体

以往形势与政策课程都是在教室里面进行, 而我们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将我们的课堂从教室内走到校园内, 从校园走进社会。例如在“走进雪灾”主题学习中, 我们将我们的DV视角从教室走进校园, 通过在校园内自制雪灾中自救视频, 校园采访同学关于雪灾感想等形式将我们的课程从室内转到室外;在“新农村建设考察-嘉定联华镇之行”和“参观南极考察船, 学习科学发展观”等教学活动中, 我们将我们的课堂搬到嘉定联华新农村和中国极地研究国内基地码头, 在考察中了解到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取得骄人成绩, 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爱国情怀, 增强了大家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同时也让大家对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课堂地点的多样化也极大地提高了大家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也让我们大学生对校园外的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 对形势与政策的发展有着更直观的认识和收获。

班级在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当代大学生创新和探究的特点, 摒弃了以往千篇一律的“教师讲, 学生听, 满堂灌”的课程形式, 而是根据不同的学习主题选择不同的课程形式。例如在“学习十七大精神”、“两会精神学习”等活动中, 我们选择了视频学习、知识竞答、模拟两会等形式, 既让大家学习到了最新的时事政策, 又让活动形式丰富, 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在“走进雪灾”“情系汶川”等学习活动中, 我们选择了诗歌、演讲等形式, 让在座的班级同学都从内心深处触动了大家对灾区人民的关心和帮助;在“重返百年, 追寻同济历史”和“我为特奥献份爱, 关心智障儿童”等学习活动中, 我们采取了辩论式的学习方式, 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思辨激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在课程载体方面我们突破了老师板书学生笔记的模式, 而是通过自制电子演示文稿、拍摄DV、自制短片、制作实物等众多课程载体, 让课程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 也让我们的课程更加地生动。众多的课程载体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互相合作交流的机会, 让我们班级同学之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程主体从老师转至学生, 课程内容丰富多彩, 课程地点从教室至校园至校外, 课程形式和载体多样化让我们的“形势与政策”课不再单一, 不再乏味, 同时也在课程中极大地锻炼了同学们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和创新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三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意义与成效

1有助于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

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的宗旨是为了让在校大学生了解时事政治, 接受思想教育。课题组在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以大学生关心的问题为主线, 通过学生自主选择的方式将当今社会的时事政策穿插进课程内容中, 通过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主题来策划课程内容和上课形式, 既让课堂的形式和内容多样化, 又在生动的课堂中使得学生对时事政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同学们尽可能的利用学院和学校的平台采取“请进来, 走出去”的课堂模式, 同上海市嘉定区联华村、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上海市自来水奉贤有限公司和同济大学校史馆建立了“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育基地, 使班级同学在与社会接触中能够多方面接受学习认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

2可以增强自主学习积极性和实效性, 提高了研究能力

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过程中, 同学们从被动学习转到主动学习, 从厌学转到乐学。每个学习小组为了争取主动上台主讲, 动足了脑筋, 调动起所有的智慧, 制作具有知识性、政治性、鲜活性和实效性的课件, 构思具有吸引力和实效性的课程形式, 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同时培养了同学们以主人翁精神参与到课程学习中,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同学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实效性。另外学生从竞争到一个学习主题到整个的学习活动开展都是通过自己小组的探讨和研究最终确定方案, 也极大的锻炼了大家研究的能力。

3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过程中每次活动的开展, 从选题到策划组织到最后总结整理都是以小组为单位来实施的, 每组的学习活动都需要我们同学相互合作, 相互协调, 共同完成。在十几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开展过程中, 班级同学的团队合作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如“生态考察, 走进西塘”、“参观南极考察船, 学习科学发展观”等学习活动中, 增强了班级同学的集体荣誉感。

4有利于拓展综合素质和能力, 促进班风建设

班级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了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中, 在一次次学习主题选择、策划、上课形式、课堂气氛调动和时间安排的研究中, 各组成员内部讨论时畅所欲言, 充分发表意见。在小组的集体备课过程中分工负责、共同配合, 通过收集资料, PPT制作、DV拍摄、上台讲解、主持辩论、台上台下互动等各个环节, 为同学们提供了锻炼能力的机会, 每次成功学习的组织都凝聚着我们每位同学的智慧和合力, 因而班级同学的综合素质和锻炼得到了拓展和提高。班级同学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积极主动, 互相进步, 极大程度促进了班级班风的建设, 使整个班级朝着更加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总之, 经过改革和试点, 形势与政策课改在2008-2010年级的班级课程教学过程中,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班级每位同学都感到收获了很多专业课程上学不到的知识, 大家都对改革的推广充满信心和期待, 也希望“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能不断推进并继续延续下去, 让更多的在校大学生能够从中获益。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 (教社政〔2004〕13号) [M].2004年11月.

[2]黄启明.略论“形势与政策”规范教学中的创新[J].学术问题研究, 2009 (1) .

8.形势与政策小论文 篇八

关键词:高校; “形势与政策”课;考评机制

引言:形势与政策教育既具有教育引导、动员激励、释疑解惑的功能,同时也具有提高素质、拓展视野,促进成才的功能,学习“形势与政策”课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

但是,当前高校的现实情况是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不重视,当然,这与学校的重视与否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等是有关的,而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形势与政策”课的考评机制,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提高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传统“形势与政策”课考评机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传统的“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方式是期末论文,占总成绩的60%—70%,考勤占总成绩的30%—40%。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是考查课,很多学校为了节约教学资源,通常采用合班教学模式,因此,教师通常是随机抽查考勤,这样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浑水摸鱼的状况,导致“形势与政策”课的出勤率很低。而教师布置的期末论文大多数采用的是开卷形式,甚至是课后完成,这导致大部分学生的论文都是抄袭或者东拼西凑而成,学生根本没有花心思和精力去独立思考。这种传统的考核方法只注重小论文的结果,而忽视了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和知识积累,教师在面对堆积如山的论文也很难做到认真仔细,有些甚至会以字书写的好与差来评定成绩,经常翘课的学生最后还能拿到“优”,考核的不公平性将会严重打击爱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影响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质量,这种恶性循环长此以往,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将形同虚设。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形势与政策”课考评机制

从传统的考评机制来看,“形势与政策”课的考评过于注重结果,却看轻学习的过程。这样要想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难度非常大,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必须对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有效的改革,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的考评机制。

“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要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60%—70%,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30%—40%。平时成绩由考勤、作业、课堂表现评定,教师可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确定比例。考勤必须严格执行,要求分班按学号对号入座,如果分组授课的话,每个组固定好座位。教师布置作业要结合课堂所授知识来布置,以主观题为主,如果发现抄袭,本次作业记零分。课堂表现可结合平时的提问、课堂讨论、演讲、新闻播报等成绩来评定,占平时成绩的50%左右。课堂表现采用奖惩制,对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表现好的学生要给予肯定和加分,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甚至吃零食的学生要减分。如果分组授课的话,确定好一名组长,平时常与组长联系,强化组长的职责,每次课对表现好的组给予表扬,甚至适当的奖励或加分。

有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课时很少,2周以上才有一次课,而且是合班授课,还有些高校是采用讲座形式,一个学期总共也就四五次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情况很不了解,从而很难评定成绩,而且极易导致成绩的不公平和不合理。因此,学生的平时成绩可由学生的自评成绩、组长或班委的评定成绩和教师的评定成绩组成。自评成绩要求写明理由,即平时上课的表现情况,如果自评成绩与组长或班委的评定成绩相差比较大,要求调查虚实,三者的具体比例由教师对学生的熟悉情况而定。

期末考试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各高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采取一种或几种方式结合考试。第一,布置一个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写一篇社会实践报告。这种考试方式能够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理解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兴趣。第二,以闭卷形式完成一篇论文。教师可以布置诸如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心得体会类的论文,既能让学生回顾一个学期所学的知识,又能了解学生对整个学期“形势与政策”课学习和掌握的情况,还能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种考试形式要求安排教师监考,并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完成论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防止学生抄袭,体现考试的公平公正。第三,在课堂上布置一个话题,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并由一两名学生归纳小组讨论的情况,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成绩。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同时能够考查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思想觉悟。第四,如果时间宽裕的话,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一些考试论题,学生当场抽签,并给予5-10分钟准备,教师和学生评委可以根据学生的论述提问并打分。这种考试方式主要考查学生应变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第五,考试前先告诉学生一些命题,让学生在考试前选择好题目并充分准备好,考试时上台演讲,教师和学生评委再根据学生的演讲进行提问并打分。这种考試方式相对第四种来说要容易过关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层次具体选择。请学生评分的方式能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人翁地位,从而提高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殷宏楼,周建超.形势与政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8

9.就业形势与政策 篇九

【教学内容】高校就业形势和政策 【教学目的】

1、分析当前国家和省毕业生就业状况、就业形式

2、明确当前就业政策相关内容

3、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就业形势的把握以及对就业政策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出示某招聘会的照片)描述关于当今就业、找工作的一些情况。

总结:就业,是值得我们每位大学生高度关注的。找什么工作?怎样找工作?这些问题是我们必须要深思的,那么对于就业,我们到底应该了解一些什么呢?这一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关于当前的就业形势以及大学生就业的一些相关政策。

新课教学:

从高等教育、精英教育转向现在的大众教育,分配制度取消了,大学生立即失去了“皇帝女儿不愁嫁”的优越地位,找工作就成为了每一个大学生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一、就业现状

1、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形势

从全国情况来看

据统计,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611万人,就业率为87%,而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比去年增加20万,达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据统计,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未来高校毕业生就业仍然是社会各方密切关注的焦点之一,政府将始终把其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

(出示课件高校毕业生人数及就业率统计表)分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从上面的图表中,我们看到从2001年——2005年,整体的就业率都是成上升趋势,而2005年至2007年,就业率开始下滑,高校毕业生也逐渐面临就业越来越难的问题。2010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好转,整体的就业形势好于去年。但这种好转并不意味着就业的形势也会跟着走正比例曲线,而快速呈现利好势头。“就业率是一项滞后的指标。”经济回暖,企业恢复规模,这本来就需要一个过程。而在企业恢复规模之后,它首先需要的肯定是生产所需的技术人员,然后才是研发人员。但本科生的研发能力又相对不如研究生,所以,适合大学本科生的就业时机,是排在最后一环。

从我们省内情况来看。数据显示,2009年省内普通高校共有毕业研究生、本专科毕业生275731人,截至2009年8月31日,已就业206800人,就业率75%。研究生毕业12104人,已就业9670人,就业率79.89%;本科生毕业106309人,已就业85728人,就业率80.64 %;专科生毕业157318人,已就业111402人,就业率为70.81%。阐述湖南省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特点。

过渡:

3、我校近年毕业生就业情况 我院自升格以来,毕业生每年的年终就业率都稳定在90%以上,学院与来自湖南、北京、珠三角和长三角的200多家大中型企业达成了长期的用人协议或签订了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人才的协议,被权威媒体誉为少有的“供销两旺”特色鲜明的高职学院。2008年我院就业率高达92.4%,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学院2009届毕业生的年终就业率也已达到90.2%,2010届毕业生现在已经有90%以上落实了工作岗位。不少毕业生已成为诸多物流企业的骨干或职业金领阶层,创业成功的毕业生也比比皆是。以下是最近三年来毕业生就业去向的一些主要单位,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国企、事业性单位:列如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七工程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第二三建设有限公司、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山河智能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长沙海关、中国移动长沙分公司、中国联通长沙分公司、中国电信长沙分公司等; 二是专业对口类单位:湖南省京阳物流有限公司招商局物流集团长沙分公司、阿凡提物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铁快运长沙公司、美的集团安得物流有限公司、广州新邦物流有限公司、广州中远物流有限公司、深圳天霖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北京中储物流有限责任公司、湖南顺丰速运有限公司、长沙联运物流有限公司、长沙实泰物流有限公司、湖南恒邦物流有限公司、长沙宅急送有限公司、DHL中国物流分公司、湖南邮政速递物流公司、深圳顺安捷物流有限公司等。总的来看,我校的就业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的,一方面,就业率逐步上升,另一方面,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态势较好。

二、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

1、近年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1)就业的供给压力过大

 人口与人力资源供过于求;

 城镇登记失业人口规模逐年扩大;

 大量下岗和富余职工转化为公开失业; 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巨大;  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就业的需求严重不足

 20世纪80年代,GDP每增加1%,提供200万个就业机会

 20世纪90年代,GDP每增加1%,提供80—100万个就业机会

21世纪,GDP每增加1%,提供约130万个就业机会(3)大学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 地区结构矛盾;  专业结构矛盾。

2、金融危机下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1)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大的挑战  用人单位需求总量有所下降;  部分专业毕业生面临更大困难;  部分地区的人才吸纳能力减弱。(2)就业形势长远乐观可期

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已做出重大调整;

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  高校毕业生仍有广阔天地可以作为;  经济刺激计划带动企业发展;

 企业升级与经济结构转型有利于促进高素质劳动者就业;  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指导体系逐步完善。

课外延伸:分析如今高校毕业生就业为什么如此困难、当今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总结作为大学生如何应对。

(原因: 1.高校扩招导致供需不平衡

2.大学生过高的回报期望与下降的市场价格之间差异加大

3.国家培养人才的价值取向延缓了就业

4.大学生职业规划不明造成“隐性”失业

5.就业市场缺陷减小就业投资回报率

链接: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应该加强的素质

(1)健康的就业心理,自我认知能力;(2)职业技能、项目经验;

(3)职业责任感,吃苦耐劳精神;

(4)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5)新事物接受能力,思维能力,市场敏锐度。)

3、毕业生的应对措施

 用全面的观点认识就业问题;  勇气和信心;  合理的期望值;  重视实习实践。

过渡:面对如此困难的就业情况,国家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和政策,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些国家关于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

三、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解读

(一)近年出台的重要政策文件

1、《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发办[2005]18号)

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困难而广大基层地区人才匮乏的结构性矛盾,2005年86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中办发[2005]18号文,对如何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提出了具体要求。

2、《关于积极做好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07]24号)为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精神,认真实施《就业促进法》,教育部、原人事部、原劳动保障部于2007年11月16日联合发文,要求相关部门与院校推动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广泛开展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并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行动”,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3、《关于积极做好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08]24号)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国务院办公厅于2009年1月19日发文,要求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并分别就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以及强化对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援助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该通知虽然是为了缓解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造成的压力,但其内容涉及许多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出路的关键问题,因此,对未来几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和引导作用。

5、《关于切实做好2009年湖南省离校后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的通知》 为进一步加大对离校后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力度,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湘政办发〔2009〕24号)精神,就切实做好2009年我省离校后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有关事项做了相关规定。

6、《关于积极做好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09]15号)

7、《关于印发〈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的通知》(湖南省组委部[2010]5号)

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创业,培养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等部门)和我省实际,每年将选派一定名额的大学生到村任职。

8、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湘政办发[2009]24号)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经省人民政府同意,2009年4月20号,湘政办发文要求相关部门与院校推动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

(二)政策解读—政策所倡导的就业方向

1、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

(1)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公益性岗位就业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

链接

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包括村官、支教、支农、支医、乡村扶贫,以及城市社区的法律援助、就业援助、社会保障协理、文化科技服务、养老服务、残疾人居家服务、廉租房配套服务等岗位。公益性岗位:指全部由政府出资开发,以满足社区及居民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管理和服务岗位。基层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指在街道社区、乡镇等基层开发或设立的相应的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

(2)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由政府补偿学费,代偿助学贷款。

链接

中部地区:包括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海南等10个省。

西部地区:包括西藏、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艰苦边远地区:指除上述地区外,国务院规定的艰苦边远地区的县级人民政府驻地以下地区。基层单位:指以上地区县级以下机关、企事业单位,包括乡(镇)政府机关、农村中小学、国有农(牧、林)场、水电施工基地、农村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乡镇卫生院、计划生育服务站、乡镇文化站等,以及地处艰苦地区的气象、地震、地质、煤炭、石油、核工业等中央单位艰苦行业生产第一线。

(3)对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优先录取。(4)对参加“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的,给予生活补贴,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项目服务期满并考核合格的,报考硕士研究生总分家10分,高职(高专)学生可免试入读成人本科;今后相应的自然减员空岗全部聘用参加项目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

2、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

(1)由政府补偿学费,代偿助学贷款。

(2)在选取士官、靠军校、安排到技术岗位等方面优先。

(3)退役后参加政法院校为基层公检法定向岗位招生考试时,优先录取。

(4)具有高职(高专)学历的,退役后免试入读成人本科;或经过一定考核,入读普通本科。

(5)退役后报考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荣立二等功以上的,退役后免试推荐入读硕士研究生。

3、积极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

链接

“973”计划:即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于1997年6月4日由原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决定制定和实施,随后由科技部组织实施。

“863”计划:即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1986年3月,王大珩等4位老科学家给中共中央写信,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我国高技术的建议。经严格论证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863计划)纲要》。

4、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

(1)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各地城市应取消落户限制(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

(2)为到这小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等方面的服务。

(3)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3年内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并享受国家相关扶持政策。(4)登记失业并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如自筹资金不足,可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对合伙经营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按规定适当提高贷款额度,从事微利项目的享受贴息扶持。

(5)参加创业培训的,给予职业培训补贴。

(6)灵活就业并符合规定的,可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政策。

5、强化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1)就业困难和零就业家庭的高校毕业生,享受公益性岗位安置、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基业援助政策。

(2)机关、事业单位免收招聘报名费和体检费。(3)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求职补贴。

(4)对离校后未就业回到原籍的高校毕业生,由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供免费就业服务并组织就业见习和职业技能培训。

链接

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指来自城镇低保家庭、低保边缘户家庭和残疾人家庭的普通高校毕业生。

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指在心理、身体、学业、经济、综合素质方面处于弱势的毕业生。

【教学反思】

10.形势与政策考试 篇十

2013年秋季学期硕士研究生公共课《学术道德规范与形势政策》继续采用网上考试方式。具体安排如下:

1.用户名密码:用户名采用学号(校园卡号)、密码为本人8位出生日期(例如19880506)。

2.考试题型及答题要求:试题分为学术道德规范与形势政策两部分,题型为单项选择和判断。答题时长为60分钟,每名学生有三次答题机会,系统自动记录最高分,成绩按“合格”或“不合格”计,60分以上为合格。

3.考试时间及地址:考试时间为2014年1月7日00:00-1月15日23:55。系统地址为:http://202.201.1.251:8080/index.do,考虑到网络环境对答题的影响,请尽量使用校园网答题。同时因为服务器的承载有限,1月7日-11日分时段答题(具体考试时间安排附后),1月12日-15日全天24小时开放答题。系统有最大考试人数限制,如发现在线答题人数过多,请选择其他时段再试。

4.其他:考试过程中系统每30秒保存一次答题结果,考试时不得刷新考试页面,恶意刷新的成绩以零分计。答题结束必须点击“提交试卷”才能完成考试,考试结束后不能直接关闭页面,必须点击安全退出。

5.未在考试时间内答题者按旷考算,请各学院、研究院务必通知研究生按时参加考试,并请研究生相互转告。

《学术道德规范与形势政策》在线考试时间安排

考试日期 考试时间 《学术道德规范与

形势政策》课程班

2014年1月7日(星期二)上午9:00-下午5:00 1、5班

2014年1月8日(星期三)上午9:00-下午5:00 2、3班

2014年1月9日(星期四)上午9:00-下午5:00 4、6班

2014年1月10日(星期五)上午9:00-下午5:00 9、10班

2014年1月11日(星期六)上午9:00-下午5:00 7、8班

注:1月12日-15日允许考生自主安排时间段在线考试。研究生院培养处

11.形势与政策小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 考试考核办法 创新

2010年,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指出,近年来,通过不断创新实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形成了教材建设取得新进展、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的新局面。同时,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依然存在重视不够、教学方法不够生动丰富等问题,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增强。对此,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今后应在10个方面展开进一步创新探索,其中,“如何不断探索考核考试办法”是其主要内容之一。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考试考核方法的基本模式

目前,大部分高校“形教课”都已经列入学生正式课程计划,覆盖全校全日制学生,成为每一个学生的必修课并实行期末考试考核。

国内高校“形教课”期末考试时间多为120分钟,总分为100分,试题一般由开卷与闭卷部分组成,闭卷主要考察与学生相关的学生行为准则、学籍管理、考试规则、安全管理规定等;开卷部分主要考察学生对当前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形势的了解、理解和认识。实践证明,目前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在教学和考试考核等方面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严格的考试考核方式引导,激发了大学生主动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主动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大学生对国内国际形势的认识,对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政策水平,提高了辨别是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达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目前依然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成效显著,但是从总体上看,其课程内容设计、教学环节和考核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不够科学规范的问题,突出表现在:

(1)认识不到位,教学学习氛围较差。“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现象,是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真实写照,这种看法和认识,在高校师生中普遍存在。从教的方面看,有领导不重视、授课教师缺少专业研究和创新教学动力等问题;从学的方面看,不少学生对这门课抱有“学与不学能咋样,考难考易没两样”的态度,学习完全是为了完成学分任务,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并失去了对大学生实现素质教育成才的意义。

(2)教材和授课的滞后性零散性。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资料的编写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时效性很强的工作。目前,教育部门提供的形教课辅导材料,一般都是提前收集、整理、编印的,在保证较强的政治性和政策性的同时,很难保证时效性。同时,形教课缺乏比较完整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形教课以一个个重大事件为讲授对象的,事件与事件之间本身就可能没有联系,每次课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课程内容显得相对比较零散。对此高校授课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随形势变化而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由于现代传媒异常迅速,学生已经或许相关大量信息并有了初步了解,已经没有新鲜感了。对此,教材和授课内容的滞后性,严重影响了教学成果和考核的顺利有效展开。

(3)考试考核往往流于形式。目前,高校形教课课堂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大部分授课方式往往就事论事,缺乏深刻性和前瞻性。在考试考核方面,每学期期末考核的实际操作层面基本流于形式,很多高校将该课程设为开卷考试,也有高校的形教课期末考试甚至只是让学生交一篇论文或心得体会。这种考核缺乏严格、科学的程序设计,对学生的考核缺乏客观依据,不能真正考核学生对形势和政策的了解和认识。

三、“形势与政策”课考试方法创新的初步思考

通过创新考试考核办法,从而带动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高,是形势与政策课的改革探索方向之一。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积极探索思想认知和实际表现相结合的考试考核办法,将此作为检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把两个结合的考试考核成绩作为学生评优、评奖、免试推荐研究生、毕业鉴定的重要指标。

(1)首先,创新考试考核办法,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方式改进一体化展开进行。我们必须先弄清楚这门课程的特征,即先要确立对这门课程重要性的正确认识,这好是确立相应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也是创新思路和对策的切入点。形教课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国际关系等各个领域,与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许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形势与政策”的教学、考核安排,需要在高校全校教育体系中建立统一管理的规范体制。

(2)考试考核方式要融入过程管理、质量监控。要把对学生日常管理融入到“形势与政策”课考核中去。首先是对学生上课出勤的考核;再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形成以平时出勤记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机制。在“形教课”期末考试中可采用分年级考核、社会实践与课堂考试成绩相结合、知识竞赛等多形式、多内容的考试考核办法。

(3)考试考核办法要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多样性。“形势与政策”课既具有理论性、科学性与现实性特征,又具有时代感、针对性与具体性特征,还具有动态性、多样性与综合性特征。这就要求考核方法不要流于形式,也不要一成不变,要在针对性、灵活性、多样性上多下功夫,随时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以及形势政策本身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建立一套考试考核的创新思路和机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2010

[2]何得桂.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J].学理论,2010,(26)

[3]戴宝.关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学习,2012,(06)

作者简介:

上一篇:朋友相思的散文下一篇:心田绽开的月季55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