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选课论文(共9篇)(共9篇)
1.公选课论文 篇一
公选课《消费者行为学》
结 业 论 文
题
目
大学生攀比问题探究 姓
名
孙秋月 学
号
2012030190 专
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4年12月
大学生攀比问题探究
孙秋月
摘 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人们的消费观念有了很大改变。处于“象牙塔”内的大学生深受攀比之风气影响。同时攀比心理是当代大学生群体里发现的新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对大学生的攀比心理进行分析,找出产生大学生攀比心理的主要原因并分析高校攀比消费文化的成因,探索对策,结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帮助大学生树立适度、合理、科学的消费观,有助于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关 键 词
大学生 攀比消费 心理问题 解决对策
从理论上讲,攀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一种心理、一种行为。然而,生活中人们对攀比的理解常常局限在负面,汉语对攀比的权威解释是:“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盲目与高标准相比”。从字面学解释看,以上界定是合理的,但从文化、心理和行为上解释,对学生攀比现象的理解则应该更宽广、更全面。这里所理解的攀比,一方面是指那些盲目与别人比较,而不顾自己实际、不求长远目标、不合教育要求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包括那些有明确的进取目标,有意识的、积极的、善意的、科学的与他人比较的现象。
一、直面大学生攀比现象
后出生在改革开放迅速发展时期,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物质条件、精神文化等方面都比前几代人优越。他们生活在四位长辈、一对小夫妻再加一个孩子的 “4+2+1”家庭环境中,从小不缺乏长辈们的关爱。他们想要什么,长辈们就给什么,几乎是有求必应。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与家庭环境下长大的90后,他们有着独自鲜明的特点,个性张扬,思想独立开放,追求非主流的时尚,追捧“火星文”,推崇民主平等。他们带着独自的特点进入大学学习生活,他们的个性特点影响着他们的言行举止。他们热衷于消费,除了基本的学习生活消费,他们越来越注重娱乐消费、时尚消费,以此满足他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但也因此形成了很多不良的消费习惯,而攀比消费,则是最为突出的消费问题。
二、攀比心理在大学生群体里得以产生与发展的原因
攀比心理严重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影响了大学生未来的发展。那么攀比心理是怎么形成的呢?导致大学生攀比心理的产生有多方面原因,既有内在大学生的动机、学习、认知、自我概念个人因素,但主要是外在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
(一)西方消费文化影响
费瑟斯通认为,伴随着消费文化的发展,人们已经从宣扬自己的美德转为宣扬自己的个性、人格。国家社会生活物质化,市场经济繁荣,“高尚”“节俭”“自助”等美德被“个性”“自我”“享乐”等代替。受这种西方消费思潮的影响,中国目前的消费观逐步西化,商品被赋予身份、地位、品味、荣耀等抽象标签,许多人通过消费商品来彰显势力。
(二)社会环境影响
改革开放近30 年,我国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的提高。部分先富起来的家庭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消费观念不断受到冲击。另外,市场经济条件下容易诱发拜金主义,因为市场经济离不开商品交换,商品交换离不开货币,作为中介的货币因而成为财富、商品的化身,成为普遍价值的代表,拥有了货币似乎就可以购买一切、占有一切。这就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货币无所不能,使人产生对货币、金钱的崇拜,诱发对货币的无限制的追逐和占有,从而走向拜金主义。
(三)家庭教育缺失和家庭错误的引导
大家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影响着孩子的一生,由于现在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对于父母来说孩子就是他们的一切,家长对孩子呵护备至,愿意倾其所有、竭尽全力为孩子创造各种学习条件,但是缺乏对性格、生活理念和技能的培训,这种环境里的孩子缺乏实践锻炼,理财理念匮乏,不能体恤生活不易,因此很难形成合理消费观念和储蓄观念。而且现在的父母对孩子都是疼爱有加,有的父母甚至是溺爱。孩子想要的父母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满足,甚至无论父母是有条件还是没条件都会想办法去满足孩子的要求。这也就导致了孩子们对新鲜事物的无尽追求,因为他们知道只要是自己喜欢的父母都会满足。其次,每位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无论在任何方面都不比别孩子差,所以别的孩子有的自己的孩子也必须有,其实父母之间也是在攀比,这也就导致了孩子攀比心理的产生,所以攀比心理的产生与家庭的引导也是分不开的。
(四)学校教育缺失
除了用于专业教学,高校鲜有指导大学生树立消费观的课程或指导,也无明确引导举措或建议。从整体来看,高校对大学生消费观念的研究和引导几乎为零。学校教育与校园文化塑造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罗斯金曾对此有一个著名的论断:“教育并不是教导人知道他们以前求知的事,而是教导人们去做他们以前不会做的事情。”大学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主要场所,是形成消费观的重要起点。没上大学之前,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消费状态。上大学之后,消费自主权在自己手中。而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没有将消费理财纳入到德育课程中来,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高校“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消费观的教育引导也不够。部分学校不良的消费现象日渐泛滥。学生盲目攀比手机,电脑等更新速度快,价格高等电子产品,追求名牌,甚至限量版的包包,鞋,不追求衣服的性价比和实用性,反而以奇装异服为美。有些女生使用与自己年龄身份不相称的昂贵化妆品包装自己。以出处高档餐厅,国外旅游作为彰显身份的筹码。每当自己的奢侈愿望实现时,更要在微信朋友圈,QQ 空间炫耀一番。
(五)大学生内在消费心理的驱使 有如下几种心理直接影响攀比行为:
1.炫耀心理
炫耀性消费出现在富裕的上层阶级通过对物品的超出实用和生存的消费向他人炫耀和展示自己的金钱财力和社会地位,以及这种地位所带来的荣耀、声望和名誉。在人际交往方面有些同学喜欢一掷千金,显示大方,而这种消费会对其他同学而言会出现“死要面子活受罪”,“打肿脸充胖子”的消费,甚至会出现频繁伸手向家里要钱的情况。
2.从众心理
学生进行攀比消费主要是一种“群体效应”,大学生受到群体压力而被动攀比,他们害怕被群体孤立、瞧不起。
3.补偿心理
有的学生与人攀比,其直接动机是求得心理的补偿。一个家庭经济不宽裕的学生,不一定能理解父母的疾苦,反而与人比物质享受;一个学业不良的学生.不在学业上提高自己,而与人比阔气、比文友、比网恋。这些都出于补偿心理。
4.虚荣心理
在学生的盲目攀比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虚荣心在作祟,在学习生活中,他们特别爱面子,为了维护自己的所谓“面子”,常常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与人比不该比的东西,与人比自己无法胜任的东西。
5.功利心理
有的学生斤斤计较于物质上的攀比,从而产生奢侈性消费,校园小资情调屡见不鲜。很多同学表示对LANCOME、DIOR、CK、D&G、LV、“苹果”手机等产品普遍认为价格还能承受得起,是由于他们只考虑功利化需求,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功利关系,而精神的追求是虚幻的。
6,模仿心理
对于年龄幼小的学生来说,攀比常常缘于模仿,别人有的,自己一定要有,别人没有的,自己也要设法拥有。在这种合理的直接支配下,学生的攀比行为也愈演愈烈。
三、对于攀比消费的解决对策
攀比消费文化对策初探攀比消费是一个相对普遍的现象,其外因与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相关,而内因则与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虚荣心和自尊心、自控力等心理因素有关,因此除了结合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更需要依据攀比消费的心理成因,从学生个体本身探讨解决对策。
(一)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
高校需高度重视学生消费观教育引导,走出漠视消费观教育的认知误区,通过学生参与度广的网络微博、论坛和校刊等宣传途径,将合理消费理念融入日常教育管理中,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的不良消费理念;家庭是大学生消费的主要来源,也是基本的消费单位,其行为和观念对孩子有着很深的影响,家长自身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合理引导孩子,注重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社会要完善各项政策法规,将消费教育纳入高等教育教学当中;加大对舆论媒体监管,向学生传播正确的消费观念、行为和方式。
(二)将攀比文化向竞争意识提升
攀比是正常的心理活动,攀比的正确与否取决于人生观是否科学。一个追求卓越的人经常会把最优秀的人作为比较对象,用与他人的差距来激励自己,从而起到提高自身成就动机的作用。反之,比安逸享乐、排场阔绰,最终导致攀比消费。应改变传统的“说教——听从”教育模式,辅助科学的心理辅导,引导学生将攀比消费科学合理转移到“攀比”学业、能力等其它积极方面上来,学会理智“攀比”。
(三)加强个人及团体心理辅导
攀比消费文化是因认知上存在误区,导致极端行为结果,依据心理学理论,结合科学的心理治疗手段,改变个体不合理情绪和错误认知,能够纠正错误行为。因此可加大心理咨询机构建设,积极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改变学生不健康心理。通过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方式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育。另外,应积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培养一批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其次,大学生攀比消费群体特征明显,存在极大的相似性,可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讲座、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等途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群体辅导
除了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维护,还需要学生主体配合三方的教育,增强自控力,自我约束,汲取正确的消费观,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不断提升自己,追求全面素质和精神内涵的提高,努力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倪
科.基于当代大学生消费观视角下的高校美育实施创新研究 [J].中国电力研究, 2012(26).[2] 田
芯.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大学生消费教育探析 [J].高校管理 , 2012(12).[3] 陈
莉.黑龙江省大学生消费现状及生态消费观的引导[J].中国校外教育, 2012(11).[4] 张
妍.太原市在校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 [D].山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 2012.课后总结:
我特别崇拜具有商业头脑能够在靠经营销售方面获得成功的人,因为这样的人不沉浸在枯燥无聊的专业学习和技术练习中,生活可以较为随心。身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之前报过营销师的职业证考试,真的很有缘分,能够在之前的学习和现在的校公选课中遇到同一位老师,这次的学习很有收获,老师讲课十分生动细致,不仅仅收获的是关于消费者行为学的知识,更多的是对人性的认知和如何获得别人认可和推销自己。凡是没有特殊原因,我一定会去体育楼上9-10节的校选课,也愿意在课堂上和老师互动。一次因为第二天有考试,所以选择在寝室里复习,一次是室友过生日,大家从中午一直happy到深夜,所以耽误了上课。因为对这课的喜欢,没能上的课都让我十分惋惜,这篇论文可是结合了二十多篇论文的精髓和自己的总结写成的,绝对没有对一篇文章的选择超过其五分之一,亲爱的老师,相信你能够看到我的认真和细致,我还有老师的电话,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希望有机会能够和多多沟通,建立友谊。
2.公选课论文 篇二
一、关于学习动机理论综述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行为最初是由内部或外部的刺激所发动的, 然后有机体就根据过去的经验或已形成的习惯确定他所要采取的行为的方向 (定向) 。也就是说, 需要运用强化、惩罚等来加强、保持或削弱某种行为。学习行为也是这样, 如果这次作业想得到高分, 那么就要做得用心一点。行为主义者强调外部动机作用, 例如, 强调外部事件或来自外部的奖赏、强化的作用, 而不大考虑学习本身的情况。因此在实际应用于教育工作时, 强调分数、等级以及对学习的其他外部奖赏等。
认知派对动机作用的看法却正好相反, 他们认为行为是人们对事件的理解作出反应, 行为是由我们的思维来决定的, 并不是简单地由我们能否得到奖赏或惩罚以及生理需要来决定的。由此可见, 认知的观点强调的是内部的动机作用。例如, 学习的满足或成就。人们有理解周围环境、自我决定、和周围世界达到平衡这样一种需要。在认知结构中, 动机作用是以选择、决策、计划、兴趣、目标以及对可能的成败的分析等为基础的, 特别是对成败的分析, 在动机作用的成就理论和归因理论中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人本主义在解释动机作用时强调个人的自由、选择、自我决定以及力求个人的生长或像马斯洛所称的自我实现。这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关于动机作用的观点与许多认知心理学家的研究是趋于一致的, 两者都强调内部的动机。
社会学习理论融合了行为派和认知派的观点, 它们既考虑行为的结果, 又考虑个人信念等的影响。如著名的期望理论强调, 动机可被看作是两个主要因素的产物:个体达到目标的期望和目标对于个人的价值。其中缺一个因素, 都不能激起有效的个人行为。对动机作用的解释除了上述观点以外, 还有本能论、生物需要论等, 从有机体组织的需要出发, 为保持体内平衡来解释动机。
二、关于参与动机的理论综述
1. 能力动机论:
Harter (1978) 认为:“个体倾向在能力较强的领域表现所长, 同时在表现中增进技能。如此一来, 成功的表现就会带来自我效能和正面的情感, 使得继续参与的动机增强。”因此个体之所以知觉到较强烈的自我效能和表现的控制, 乃源于正面的情感和动机。一个高自我效能, 且作内在、控制归因的人表现的会比较努力、愿意持续追求成就, 而且容易感受较多正面的情绪。
2. 成就动机取向理论:
根据Maehr&Nichol s (1980) 提出成就动机取向理论, 认为个体动机主要来自以下三个目标导向:能力、工作和社会支持取向。能力导向的人努力表现以和他人进行比较;而工作导向的人以精熟为目标, 以自我比较为评价标准;以社会支持为导向的人则期望从别人那里获得正面回馈。根据这个架构, Nichols (1984) 进一步探讨目标导向、知觉到的能力和工作难度之间的交互关系。Nihcol1s认为以能力为导向, 且对于身体能力有高度知觉的人最倾向表现高度的参与和持续动机。
3. 社会交换理论:
Smith将Thibuat&Kellye提出的社会交换理论重新以认知--情感的模式加以架构。这个理论主张社会行为受到扩大正面经验和缩小负面经验的驱使。只要结果是个体想要的, 行为便可能持续。
三、国外有关学习及选课动机的研究综述
英国的古达斯 (Goudas&Biddle) 通过现场实验, 研究了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上课的内部动机的影响。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一种是直接方式, 在这种教学方式中, 教师做出所有决定, 所有的学生以同样的难度水平进行练习, 教师对全班的学生进行集中指导, 而不对学生单独进行指导;另外一种教学方式为区别方式, 在这种教学中, 学生有很多的自我选择的机会, 同时还可以自己的水平选择相应的难度水平进行练习, 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指导, 在课后进行内部动机的测验。结果表明:“在使用区别方式进行教学的课堂上, 学生表现出更高的内部动机水平。”
Biggs&Mooes把学习动机分为四类: (1) 外部动机, 是指学生的学习动机指向“学习结果带来什么”。这种动机是不稳定的。 (2) 社会动机, 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身边的某类重要人物高兴, 这种学习动机不是指向物质后果, 而是指向一种人际关系的和谐或情感的和谐。 (3) 成就动机, 学生可能是因为期望通过和其他同学的竞争击败对手来提高自我, 因此重视学习的价值。 (4) 内部动机, 学生学习仅仅是对学习任务活动本身感兴趣, 而不是因为学习之外的什么东西令人感兴趣。
Houle (1961) 在《心灵的探究》 (The in quirking Mind) 一书中所提出的三个因素类型论, 即学习活动可分成三种动机类型: (1) 目标取向:以学习作为完成明确目标的方法。 (2) 活动取向:参与学习是基于学习环境的意义, 而与学习活动的目的或内容无关。 (3) 学习取向:为求知而求知。Sheffield第一个对Houle的动机取向分类研究进行系统而广泛探讨的学者, 他根据Houle的分类体系参考其他成人教育学者和有关的文献制定了一个量表, 以实证的调查数据为基础。他采用因素分析法抽出五个因素, 分别是学习取向、活动欲望取向、个人目标取向、社会目标取向、活动需要取向。
心理学家Bremnnaoibson、Margaret Andesrne、John Niehols等人关于内部动机的研究表明 (1994) :“个体在全力以赴完成某一学习目标时都会表现出先天的学习动机。”同时表明, 当个体不必担心失败, 而且意识到自己所学的东西是很有意义的, 或者当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 得到教师的支持和尊重时, 自然会以很高的热情投入。
四、国内有关学习及选课动机的研究综述
路海东在《学校教育心理学》中指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一个学生是否想要学习, 为什么学习, 喜欢学习什么, 以及学习的努力程度、积极性、主动性等等, 都能够通过学习动机加以说明。”学习动机是由多种心理成分构成的, 其中, 学习的自觉性和认识兴趣是两种重要的心理成分。
梁丽萍等研究了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成就行为, 认为大学生对追求成功具有较高的期望, 而对于失败的种种焦虑和担忧较少, 其消极的成就动机较弱。大学男生与女生在追求成功的倾向和逃避失败的倾向两个变量上均无差异。研究还发现大学生成就动机与学业成绩呈正相关, 高成就动机者较之低成就动机者在职业观和择业标准上表现出对实现自我价值和理想的更为强烈的重视和关注。
鲁克成、李健荣、夏应春提出大学生学习动机具有如下特点:学习动机的产生受社会环境、教育过程和个体身心发展水平的影响。随着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日臻完善、生活阅历的增加、知识的丰富, 他们的学习动机也呈现出多样性。
毛晋平认为大学生学习动机特点如下:“ (1) 学习动机复杂多元, 且极不稳定, 学习目标迷惑不明; (2) 学习动机、目标多指向近景性、直接性方面; (3) 学习动机、内容多功利性和实惠性; (4) 学习的成就动机强度呈中等水平”。
五、关于大学生选课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张志梅 (2009) 在《高校学分制下学生选课心理探析》一文中指出:从选课积极性看, 越低年级对选课热情越高;任课老师、课程内容、从众心理、课程的开设时间、学分收费问题、修读年限和双学位问题都会对选课动机产生影响。
郭德侠 (2009) 在《大学公共选修课的调查分析》一文中指出:高校公选课的内容、结构、管理等方面因素会影响学生选课, 大部分学生有着积极的学习动机, 通过公选课的学习达到了了解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开阔视野以及培养兴趣、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素质能力与修养的目的。但大学生在选择课程时往往带有实用主义、工具主义倾向, 偏好于能为自己带来实用价值的课程。
纪滨、秦锋、马丽 (2008) 在《大学生的选课行为及心理研究》一文中指出:学生的选课行为和心理受“选课时的感觉”、“所选课程与所学专业密切程度”和“学生自身的学习类型”等方面因素影响, 并显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马杰在《高校公共选修课的定位与教学质量控制》一文中指出:要真正提高高校公共选修课对学生的吸引力, 让公选课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途径之一, 就要深入挖掘校内老师的潜力, 开出能满足学生将来就业和走向社会的需求的课程, 不断提高公选课的教学质量。
舒醒 (2005) 在《大学生自由选课背景下的历史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探索》一文中指出, 大学生选课有两大特点:一是实用性, 大学生热衷于选修和自身就业密切相关的实用型课程;二是轻松性, 这类学生对公共选修课要么选择一些考试考核不严、教师管理较松的课程, 要么选择一些学起来轻松、好玩、比较容易通过的课程。
杨靖、蔡明 (2009) 在《湖北经济学院公共选修课学习状况调查报告》一文中认为公选课学校要加强课程管理, 优化课程结构。
吴自力 (2008) 在《对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公共选修课制应用研究的几点思考》一文中认为:完善知识结构, 拓展思维;发展个性, 陶冶性情;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提升思维水平。这些是大学生选课的重要动机。
参考文献
(1) 栾伟元, 《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主项提高课学生的选课动机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2009
(2) 王薇薇, 《动机理论在高校两课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2006
(3) 陈维亚, 《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教育学刊, 1999年5期
(4) 吕陌红, 《内蒙古自治区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2005
(5) 郝云鹏, 《高等师范生成就动机取向特点的研究》, 心理科学, 2005年3期
(6) 张志梅, 《高校学分制下学生选课心理探析》, 科技信息, 2009年33期
(7) 郭德侠, 《大学公共选修课的调查分析》, 大学教育科学, 2009年6期
(8) 纪滨、秦锋、马丽, 《大学生的选课行为及心理研究》,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年3期
(9) 舒醒, 《大学生自由选课背景下的历史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探索》, 硕士学位论文, 2005
(10) 杨靖、蔡明, 《湖北经济学院公共选修课学习状况调查报告》,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01期
3.高职院校瑜伽公选课教学实践初探 篇三
摘 要 近年来,瑜伽作为一种健身项目风靡全球,学习瑜伽的人越来越多,瑜伽也深受广大高职院校学生特别是女生的青睐,为此,笔者于2011年在我院首次开设了瑜伽公选课,本文概括笔者的教学实践,分析选修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在瑜伽公选课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针对公选课瑜伽教学的特点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瑜伽 教学 公选课
随着体育不断走向社会化、娱乐化和终身化,人们已把体育看成是一生中所必须的生活内容。瑜伽运动现已风靡全球,学习瑜伽的人越来越多,瑜伽也深受广大高职院校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的青睐。瑜伽是一项全身心的运动,同时又具有多功能特点,其锻炼内容十分丰富,不仅练体、练智、练心、同时有美体、美容、减肥、防病、治病的效果,同时又是陶冶情操、丰富生活的大众健身方式,适合于大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符合大学生身体健康锻炼的需要,同时外在气质也得到了提高,是广大学生普遍喜爱的运动项目。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将瑜伽列入体育课的教学大纲,广泛地开展瑜伽教学。为此,笔者于2011年2月在我院开设了瑜伽公选课,本文慨括笔者近年的教学实践,分析选修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在公选课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针对公选课瑜伽教学的特点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而为高职院校瑜伽教学的顺利推进和教学效果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一、瑜伽公选课开设的背景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各高职院校也随之展开了体育课程改革的热潮。在目前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体系中,传统的田径、篮球、排球等项目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体育选修课已逐渐成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的主要类型,即由以前普通班式的教学,转向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个性特征为出发点的体育选修课教学。开展选修教学能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符合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提高运动技能,有利于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瑜伽作为一个新兴的项目,其塑造形体、提升个体气质的功效已经得到人们的认可。高校是一个培养社会所需要人才的场所,在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开展瑜伽公选课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二、选修瑜伽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激励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而且这种动力具有方向性和持久性。良好的学习动机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先决条件,从瑜伽课程学习的角度看,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瑜伽知识、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与能力,充分展示大学生形体美,塑造完美体形,为今后实现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到目前为止,全院瑜伽选修学生人数为806人,笔者通过抽样问卷调查发现,来自全院各个专业的选修瑜伽的学生动机存在很大的不同,学生选修瑜伽课的目的可谓多种多样,但涉及到的动机和目的无外乎以下五个类型:(一)学习提高型动机,这类型学生以前曾参加过瑜伽俱乐部练习,对瑜伽项目很喜欢,有一定的瑜伽练习基础,想在学校期间进一步的学习提高。(二)现实学习型动机,这类学生觉得学习瑜伽可以减肥健身,改善形体,增强气质,修生养性,放松神经,缓解压力,乐意参与瑜伽学习。(三)健身防病型动机,这类学生身体素质较差,性格内向,不喜欢剧烈运动,更喜欢瑜伽项目的动作简单易学而节奏舒缓,动作舒展优美的特点,同时可以预防和治疗一些慢性疾病。(四)娱乐文化型动机,这类学生觉得瑜伽是一项比较时尚的新型健身娱乐项目,瑜伽的文化很神秘深奥,好奇想试试学学看。(五)盲目跟从型动机,这类型学生觉得其他的都不想学,别人选修瑜伽他干脆随大流,甚至有的男生觉得选修瑜伽可以和漂亮女生一起上课等等。
通过统计,其中前三个动机型类学生占比例多,他们多数对瑜伽项目有一定的热爱,对瑜伽的文化知识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关注,学生自愿自主地选择和参加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通过运动实践充分体验到瑜伽运动带来的愉悦,提高自我锻炼能力,通过系统的教学达到强身修心的目的,养成终身体育的态度和习惯,在一生中自觉将体育纳入自己的生活。通过动机调查,笔者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不变的情况下,增添瑜伽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讲解,给学生介绍一些好的瑜伽相关的电影视频,经常听的瑜伽音乐,介绍和推荐学院图书馆里瑜伽相关的一些书籍,网上比较适合学生练习的瑜伽视屏教程,加入瑜伽学习交流QQ群,浏览瑜伽网站学习等。
三、瑜伽公选课教学实践
(一)制订好瑜伽教学计划。瑜伽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瑜伽不但能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还能提高运动技能,增强身体素质。如何做到因材施教,首先就应该在教学计划上下功夫。笔者在制定教学计划上花了大量的时间上网查找相关院校的教学计划,再根据我校具体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
(二)选好教材备好课。在新课程改革中,教材是重要的教育教学因素。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这不仅是一个教学理念的转变问题,而且是一个教学实践的操作问题。因我校目前没有给学生订瑜伽教材,笔者在瑜伽教学实践中,用心查找教材质料,经过对比选用的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瑜伽基础教程,该教材是高职高专“十一五”公共基础课规划教材。用心备好每节课,挖掘教材资源的潜力,注重挖掘教材的深度,去书店购买教学参考资料,凝聚优质教学资源。
(三)合理利用现有体育场馆设施、器材。我们瑜伽教学实践课,让学生自己购买瑜伽垫,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选择不同价位和材质的瑜伽垫,每次上课背着自己的瑜伽垫来上课,他们说有种与众不同的感觉。瑜伽教学对于场馆设施和器材依赖性不高,不需要特别修建场馆,宽敞平坦的室内或室外场地,天气很好的时候我们就在田径场或草坪上户外瑜伽课,天气不好就到体育场馆内上课。听着唯美悠扬的瑜伽音乐,有组织有规律的开展瑜伽教学。
(四)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多种形式:男女分组、随机分组、和年级分组等,教学方式上多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挥自身特点,从实践中掌握适合自己的技术。在学生掌握基本技术和方法后,教师要因人而异,针对学生的不足,突出重点加强练习;教学步骤要本着循序渐进、由简到难,使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瑜伽项目的基本技术和技能,使瑜伽课真正成为学生都喜欢和受益的课程。同时笔者认为,应根据项目的自身特点,突出瑜伽特有的功能,始终以舒缓紧张的神经和压力为主线,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课程内容,循序渐进地达到掌握瑜伽的基本技术、技能、方法,增强体质,改善体型,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及良好的生活态度,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目的任务。
四、瑜伽公选课的教学建议
(一)教学注意事项:瑜伽经过长期的发展,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种类和练习方法,比如:氧瑜伽、节奏瑜伽、普拉提、帕拉帝、理疗瑜伽、流瑜伽、哈他瑜伽、高温瑜伽等。总体来说,瑜伽的练习方法并不是很难,重要的是根据不同的目的,锻炼的方式和重点也加以区别对待。另外练习瑜伽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身体健康的特点,也在于心灵上的安宁与平和,而要从这项健身运动中获得最大的益处,学生也必须以一种安详而放松的心情来做这些练习,高职院校学生的年龄阶段决定他们的性格特点——急躁不沉稳,让他们都很祥和的练习瑜伽需要老师的精心指教和他们个人内心不断的历练和沉淀。我认为以上两点也是高职院校瑜伽教学实践的难点。
(二)缺乏专门的教材。瑜伽项目是新兴项目,目前没有统一的高校公共课教材,高校瑜伽课程教学教材选择也不固定,缺少瑜伽理论知识的讲授,理论课时安排时数相对较少。应组织编写适合大学公共体育课的瑜伽教材,加强瑜伽理论教材的编写。
(三)上课班级规模过大,不利于很好的组织教学。建议在上一学期末就提前根据上体育课班级数和人数来合理安排好下一学期的上课时间表。避免超过60人的大班教学,从而更好地提高瑜伽课堂教学质量。
(四)建议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锻炼。学校成立瑜伽俱乐部或者瑜伽协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和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
五、结论
高职院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时,既要在体育教学形式上进行改革,又要在体育教学具体内容上进行改革和完善。目前,我们还处在一种探索、发展与提高的过程之中,如何将瑜伽教学开展得更好,还有待于今后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方法,使之成为体育教学特色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1] 江磊.瑜伽训练与高职院校女生身心健康塑造的关系[J].滁州学院学报.2009(6):58-60.
[2] 李晓钟.瑜伽练习:从初学到精进[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1-52.
[3] 殷乐.高职体育瑜伽教学的思考[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4).
4.日语公选课教学思考 篇四
摘 要: 日语公选课在很多高校都有开设。近年来,就如何强化其教学效果,亦有很多先行研究。作者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阐述了自己对日语公选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键词: 日语公选课 教学改革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引言
公选课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向全体在校大学生,旨在开阔其视野,提高其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综合素质类教育课程。日语公选课不论是由于中日两国在政治、历史领域的一系列敏感问题的存在,还是由于日本动漫产业的发达,两国民间交流不断深入等原因的存在,一直以来在很多高校公选课体系中,都占有一席之地。虽然日语公选课开课率较高,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1.日语公选课的现状
第一,作为一门公选课,在教学管理和考核考评方面,其要求显然不同于其他专业课、必修课。一般而言,学校会给定一个指导性意见,如规定“累计缺课超过三分之一,取消考核资格”,这在学生中的理解便是:只要出勤率达到了,那么学分自然就会有。所以学生学习没有压力,缺乏动力,自然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表现不尽如人意。
第二,由于选课的学生,普遍都是日语零基础,再加上公选课学习时间短(一般为40学时),很多教学工作者对选用何种教材、教授哪些内容感到一筹莫展。因为目前还没有任何一本教材是完全针对日语公选课教学的。
第三,语言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非常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就日语学习而言,发音部分是无论如何也必须要掌握的,否则后续任何内容的学习都无从谈起。在仅仅40个学时的学习时间内,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很多教学工作者依然采用针对日语专业学生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显然是不合适的。没有针对日语公选课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或者教学方法的单一性,成为制约日语公选课教学质量提高的问题所在。
2.日语公选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日语教学工作者开始认识到问题的存在。要改变现状,强化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2.1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定合适的教学内容。
笔者认为,区别于日语专业学生对日语系统性、精确性的学习,日语公选课的学习只要能让学生从对日语完全不了解到有基本了解;从完全不会说到会说几十句日语,掌握几个基本的句型,并能做简单自我介绍就可以了。归根结底,能让学生开口说日语便是极大的成功。这就要求教学工作者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例如日语的发音,既然我们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说日语,就完全没有必要过分强调平(片)假名的写法。只要学生对五十音图有大概了解,能按顺序说出,能掌握拗音的发音方法就可以了。既然没有一本教材是完全针对日语公选课教学的,那么当然没有必要拘泥于选择哪本教材,按照教材授课。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因材施教,按照由易而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编定教学内容,采用自编课件进行授课。
2.2多种教学方法并举,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日语发音的时候,首先要教会学生读罗马音。相较于传统的根据其写法死记硬背,罗马音由于与汉语拼音发音方法的相似性,显然更容易被学生掌握。在学习常用语的时候,也完全可以通过标注罗马音训练发音,比如你好(こんにちは ko n ni qi wa)。此外,角色扮演、分组讨论、中日文比较等方法,也有助于学生记忆和掌握这些常用语,也可以穿插日本文化方面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いただきます”和“ご?Y走さま”这两句的时候,可以图文并茂地给学生讲日本的代表性美食,日本的饮食文化,中日餐桌礼仪的差异等内容。这些知识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这两句用餐日语的学习和记忆。
2.3教师严格管理,随堂检测学习效果。
针对学生“只要出勤率达标,学分自然会有”的想法,笔者一贯的做法是加强随堂检测的力度。例如某次课学习了5句日常用语,那么要求学生在授课结束的时候,至少要会说其中的3句,一个个说,合格了才能记出勤。只有让学生明白公选课并不是只要坐在教室里就能有学分,只有给学生压力,学生才能有动力,才能配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结语
要改变日语公选课现状,不仅需要学校教学管理理念、制度的支持,而且需要学生素养的提高。但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教学工作者要主动适应学校、适应学生,因材施教,因时施教,积极探寻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实施合理有效的教学改革,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内涵,实现日语公选课开设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5.公选课茶文化答案 篇五
A.生吃鲜叶 B.生煮羹饮 C.蒸青造型 D.茶饮料出现 2.在(A)代,蒸茶作饼的制法已逐渐完善。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清代 3.“晴窗细乳戏分茶”中讲的是哪个朝代的茶事?(B)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清代 4.君山银针属于哪种茶类?(C)
A.绿茶 B.红茶 C.黄茶 D.白茶 5.信阳毛尖是哪个省的历史名茶?(A)
A.河南省 B.安徽省 C.山东省 D.云南省 6.以下不是安徽省出产的名茶有?(B)
A.黄山毛峰 B.信阳毛尖 C.六安瓜片 D.太平猴魁 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著称的名茶是(A)。
A.西湖龙井 B.洞庭碧螺春 C.蒙顶甘露 D.庐山云雾茶 8.“翠玉片,糙米色”是(A)茶的最显著特色。
A.狮峰龙井 B.西湖龙井 C.钱塘龙井 D.越州龙井 9.以下属于再加工茶类的是(D)
A.祁门红茶 B.白牡丹 C.霍山黄芽 D.茉莉花茶 10.下面属于黑茶的是(C)
A.六安瓜片 B.信阳毛尖 C.六堡茶 D.东方美人茶 11.经过“鲜叶→杀青→揉捻→闷黄→干燥”制成的茶类是(C)
A.黑茶 B.绿茶 C.黄茶 D.白茶 12.乌龙茶制作过程的关键步骤是(C)
A.揉捻 B.杀青 C.做青 D.萎凋 13.别名“吓煞人香”的名茶是(B)
A.西湖龙井 B.洞庭碧螺春 C.蒙顶甘露 D.庐山云雾茶 14.下面各茶类中没有经过发酵的是(D)
A.红茶 B.黑茶 C.乌龙茶 D.绿茶 15.武夷岩茶是出产于(A)
A.武夷山 B.大别山 C.海南岛 D.四川盆地 16.下面属于台湾乌龙茶的是(C)
A.铁观音 B.凤凰单枞 C.文山包种 D.大红袍 17.被简称为“祁红”的名茶是(C)
A.滇红功夫 B.英德红茶 C.祁门红茶 D.小种红茶 18.“今日有水厄”说的是发生在哪个人身上的茶事?(A)
A.王濛 B.诸葛亮 C.陆羽 D.卢仝 19.《封氏闻见记》中关于灵岩禅寺的记载是发生在(A)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清代 20.法门寺出土的金银茶具是(A)宫廷茶具。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21.随着茶文化的发展,历代饮茶方式都有所不同,宋代的饮茶方式是(A.生煮羹饮 B.煎茶法 C.点茶法 D.小撮泡饮 22.团饼茶制法是在(D)被废除的。)C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23.《惠山茶会图》是(A)的关于茶事的绘画作品。
A.文徵明 B.唐伯虎 C.祝枝山 D.徐祯卿
24.酥油茶是藏族一种独特的饮茶方式,酥油茶是(B)味的。
A.甜 B.咸 C.苦 D.辣 25.《红楼梦》“贾宝玉品茶栊翠庵”一回中,妙玉为贾宝玉、林黛玉泡茶是用的(A)
A.雨水 B.泉水 C.雪水 D.井水 26.“三炮台盖碗茶”是(C)的饮茶习俗。
A.藏族 B.维吾尔族 C.回族 D.布依族 27.古人泡茶,用水讲究“源”、“活”、“甘”、“清”、“轻”,“轻”是指(A.流动之水 B.水有甘之味 C.洁净、没有污染之水 D.比重小之水 28.紫砂壶是(D)茶具。
A.玻璃 B.金属 C.竹木 D.陶瓷 29.“从来佳茗似佳人”是(B)诗。
A.白居易 B.苏轼 C.乾隆 D.陆游 30.日本茶道精神是以(B)为宗旨的。
A.和静信廉 B.和敬清寂 C.和敬清雅 D.和净信廉
31.世界最早是红茶是(A)。
A.小种红茶 B.祁门红茶 C.锡兰红茶 D.印度红茶 32.青茶又被称做(B)。
A.绿茶 B.乌龙茶 C.铁观音 D.花茶 33.以下不属于再加工茶类的是(D)。
A.茉莉花茶 B.砖茶 C.普洱饼茶 D.西湖龙井 34.下面四种茶不是根据产地的山川名胜命名的是(D)。
A.西湖龙井 B.洞庭碧螺春 C.黄山毛峰 D.信阳毛尖 35.请选出河南省出产的名优茶(C)。
A.老竹大方 B.铁观音 C.信阳毛尖 D.普洱茶 36.茶叶的命名方法有很多,不是根据茶叶形状命名的是(B)
A.六安瓜片 B.大红袍 C.黄山绿牡丹 D.君山银针 37.祁红、滇红、婺绿、屯绿等是根据茶叶的(A)命名的。
A.产地 B.外形 C.汤色 D.加工工艺 38.我国茶叶有六大基本茶类,下面不属于六大茶类的是(B)
A.绿茶 B.花茶 C.红茶 D.黄茶 39.红茶的基本品质特征是(B)
A.清汤绿叶 B.红汤红叶 C.黄汤黄叶 D.黑汤黑叶 40.黄茶制作的关键步骤是(A)
A.闷黄 B.杀青 C.发酵 D.渥堆 41.下面各名茶属于黄茶的是(B)
A.黄金桂 B.君山银针 C.安吉白茶 D.正山小种 42.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之称的名茶是(A)
A.西湖龙井 B.信阳毛尖 C.安溪铁观音 D.洞庭碧螺春)D 43.(D)茶因为其香气而被人们称作“吓煞人香”。
A.西湖龙井 B.信阳毛尖 C.安溪铁观音 D.洞庭碧螺春 44.“色如象牙,鱼叶金黄”是(B)茶的最显著特征。
A.西湖龙井 B.黄山毛峰 C.安溪铁观音 D.洞庭碧螺春 45.朱德同志曾经为(C)提诗赞誉。
A.西湖龙井 B.黄山毛峰 C.庐山云雾 D.洞庭碧螺春 46.六安瓜片属于(A)绿茶。
A.烘青 B.蒸青 C.晒青 D.炒青
47.(D)因芽头白毫满披,底色金黄鲜亮,素有“金镶玉”之称。
A.西湖龙井 B.黄山毛峰 C.庐山云雾 D.君山银针
48.“云去青山空,云来青山白,白云只在山,常伴山中客”讲的是(C)的产地特征。
A.西湖龙井 B.黄山毛峰 C.信阳毛尖 D.君山银针 49.被简称为“祁红”的茶叶是(B)。
A.西湖龙井 B.祁门红茶 C.信阳毛尖 D.君山银针 50.最早关于茶的文献是(A)。
A.《僮约》 B.《茶经》 C.《茶谱》 D.《神农本草经》 51.古代“茶”有很多种叫法,以下不是“茶”的别名的是(B)
A.茗 B.贾 C.蔎 D.荈 52.中国茶文化形成的标志是(A)的问世。
A.陆羽《茶经》 B.陆羽《茶谱》 C.陆羽《茶录》 D.陆羽《茶论》
53.东晋南北朝时,一些有识之士提倡“以茶养廉”,其中以陆纳、桓温(A)的故事最具代表性。
A.以茶代酒 B.客来敬茶 C.以茶为祭 D.吃茶修禅 54.《大观茶论》是(B)皇帝赵佶的作品。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清代 55.《惠山茶会图》是(A)的关于茶事的绘画作品。
A.文徵明 B.唐伯虎 C.祝枝山 D.徐祯卿 56.乾隆皇帝特制银斗来品评水的(B)
A.颜色 B.比重 C.源头 D.洁净程度 57.紫砂壶是(D)茶具。
A.玻璃 B.金属 C.竹木 D.陶瓷 58.唐代元稹的《一至七字诗 茶》是一首(A)。
A.宝塔诗 B.回文诗 C.联句诗 D.唱和诗 59.“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是从(B)的两首诗中节选的两组组成的茶联。
A.白居易 B.苏轼 C.卢仝 D.陆游 60.英国人饮茶是以(A)为主的。
A.红茶 B.绿茶 C.黄茶 D.白茶 1.下面属于武夷岩茶四大名丛的是(ABCD)
A.大红袍 B.铁罗汉 C.水金龟 D.白鸡冠 2.下面是大别山区出产的茶的是(ABC)
A.皖西六安瓜片 B.霍山黄芽 C.信阳毛尖 D.普洱茶 3.下面属于红茶的是(ABC)
A.小种红茶 B.红碎茶 C.功夫红茶 D.大红袍 4.历代文人都喜欢饮茶,下面是汉代饮茶文人的有(AC)
A.杨雄 B.文徵明 C.司马相如 D.苏东坡 5.下面各红茶中,(ABC)因为其香气高雅而被誉为“世界三大高香红茶”。
A.大吉岭红茶 B.锡兰乌沃红茶 C.祁门红茶 D.滇红 6.绿茶适宜用(AB)茶具冲泡。
A.玻璃 B.白瓷 C.紫砂 D.金属
7.到中国进行学习,并带了茶籽、茶文化回去的日本僧人有(AB)
A.最澄 B.荣西 C.嵯峨天皇 D.丰臣秀吉 8.白茶是我国的独有茶类,下面属于白茶的有(BCD)
A.君山银针 B.白牡丹 C.白毫银针 D.贡眉 9.下面各红茶中,(ABC)因为其香气高雅而被誉为“世界三大高香红茶”。
A.大吉岭红茶 B.锡兰乌沃红茶 C.祁门红茶 D.滇红 10.在历代茶画中,文徵明的作品颇多,下列茶画是文徵明的作品有(CD)
A.斗茶图卷 B.茗园赌市图 C.品茶图 D.惠山茶会图
11.茶事艺文是指关于茶事、茶文化的艺术文化作品,包括(ABCD)
A.茶诗词 B.茶事绘画 C.茶事书法 D.茶联 12.根据《地理标志产品 龙井茶》,龙井茶包括(ABC)
A.西湖龙井 B.钱塘龙井 C.越州龙井 D.四川龙井 13.乌龙茶根据产地和茶叶品质可以分为(ABCD)
A.闽北乌龙 B.闽南乌龙 C.台湾乌龙 D.广东乌龙 14.“法净禅茶”是杭州法净寺的僧人(ABCD)的有机绿茶。
A.自种 B.自采 C.自炒 D.自用
15.台湾是我国乌龙茶主产地之一,台湾出产的乌龙茶有(ABC)
A.冻顶乌龙 B.文山包种 C.东方美人 D.毛蟹
16.佛教认为茶有三德,而倡导饮茶,茶的三德是(ABC)
A.提神,夜不能寐,有益静思 B.帮助消化 C.抑制人的欲望 D.养廉
1.茶树是山茶科山茶属植物。(Y)2.山茶花是茶花。(Y)3.茶树从树型上一般可分为乔木型、小乔木型和灌木型。(Y)4.茶树的生物学年龄指茶树具有经济利用价值的一段时间。(N)5.茶树喜酸怕碱,喜光怕晒,喜温怕寒,喜湿怕涝。(Y)6.茶树原产于印度。(N)7.茶文化形成于宋代。(N)8.当地茶农把碧螺春描述为“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花香果味,鲜爽生津”。(Y)
9.“色如象牙,鱼叶金黄”是黄山毛峰的显著特点。(Y)10.最早关于茶事的文献是汉代·王褒《童约》。(Y)11.中国茶文化繁荣发展的标志是陆羽《茶经》的问世。(N)12 朱权的《茶谱》是明代茶书之一。(Y)13.新疆南疆和北疆不同的饮茶习俗,北疆以喝加牛奶的奶茶为主,南疆以加香料的香茶为主。(Y)
14.荣西禅师因著成《吃茶养生记》在日本被称为“茶祖”。(Y)15.“哥德堡号”沉船是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是茶叶传播道路的重要根据。(Y)16.陆羽《茶经》讲:其水,用山水上,井水中,江水下。(N)17.紫砂茶具有“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三大特点。(Y)18.煎茶是日本绿茶中品质最好,最难得的。(N)19.大吉岭红茶被称为“红茶中的香槟”。(Y)20.“川宁”是全球最大的茶叶品牌。(N)21.《六羡歌》是诗僧皎然的诗,皎然是陆羽的好友。(N)22.《茶经》共十章,七千余言,分为上、中、下三卷。(Y)23.“晴窗细乳戏分茶”是苏东坡描写宋代茶事的诗作。(F)24.宋徽宗赵佶是个爱好饮茶的皇帝,他有很多关于茶的文学艺术作品,其中《宫乐图》的他画作的代表。(F)25.《茶之摘记》、《中国茶摘记》和《旅行利记》3书是欧洲最早述及茶叶的著作。(T)26.荣西禅师因著成《吃茶养生记》在日本被称为“茶祖”。(T)27.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T)28.虎跑泉是天下第二泉,惠山泉是天下第三泉。(F)29.瓷器茶具是指用瓷土烧制而成的茶具。(T)1.英国人一天要喝哪几次茶?
英国人一天的茶 早安茶(early tea)早餐茶(breakfast tea)上午(morning tea)午餐茶(lunch with tea)午后茶(middy tea)下午茶(afternoon tea)餐前茶(high tea)晚餐茶(dinner with tea)睡前茶(night tea)2.请写出三个历代茶事书法作品。
1.怀素《苦笋贴》,“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2.苏东坡《一夜贴》3.蔡襄《茶录》《精茶帖》4.米芾《道林贴》5.徐渭《煎茶七类》6.郑板桥《湓江江口市奴家》
3由1959年全国“十大名茶”评比会所评选中国十大名茶是哪些,其产地分别在哪里?
中国十大名茶由1959年全国“十大名茶”评比会所评选,包括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 西湖龙井产自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面群山之中
洞庭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太湖洞庭山。
黄山毛峰是产自安徽黄山市黄山风景区和毗邻的汤口、充川、岗村、杨村、芳村、长潭一带的烘青绿茶。庐山云雾茶产自中国江西的庐山。六安瓜片主产于安徽六安、金寨、霍山三市县响洪甸水库周围。君山银针产自湖南岳阳洞庭湖君山岛。信阳毛尖主产于河南省信阳市西南山区一带 武夷岩茶产于福建省北部的武夷山一带,是用武夷山岩壑中的鲜叶制成的。安溪铁观音原产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祁门红茶产于安徽祁门、东至、贵池、石台、黟县等地。以祁门的历口、闪里、品里一带为最优,因此统称为“祁红 4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这几个阶段: 两晋南北朝士大夫饮茶之风与茶文化的出现 唐人陆羽的《茶经》与中国茶文化的形成 , 宋辽金时期茶文化的发展 元明清三代茶文化的曲折发展 简言之,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就是 形成于唐,盛于宋,发展于明清
5.中国的基本茶类有哪些?请简述其工艺流程。
六大基础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绿茶,绿茶的基本工艺流程:鲜叶→杀青→揉捻→干燥;
红茶,红茶的基本工艺流程: 鲜叶→萎凋→揉捻(揉切)→发酵→干燥;白茶,白茶的基本工艺流程:鲜叶→萎凋→干燥;黄茶,黄茶的基本工艺流程:鲜叶→杀青→揉捻→闷黄→干燥;黑茶,黑茶的基本工艺流程:鲜叶→杀青→揉捻→渥堆→干燥;乌龙茶(青茶),乌龙茶的基本工艺流程:鲜叶→萎凋→做青→揉捻→发酵→干燥
6请写出三个少数民族的饮茶风俗。
1,藏族的酥油茶,用酥油和浓茶加工而成。先将适量酥油放入特制的桶中,佐以食盐,再注入熬煮的浓茶汁,用木柄反复捣拌,使酥油与茶汁溶为一体,呈乳状即成。2.蒙古族的咸奶茶,制作方法是用铁锅盛水,烧开后将打碎的砖茶煮进去,再沸腾5分钟左右,掺入奶,稍加搅动,加入盐。3.傣族的竹筒香茶,竹筒香茶因原料细嫩,又名“姑娘茶”,产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县 回族三香碗子茶亦称“三炮台盖碗茶”。家中来了贵客,要奉上三香茶、五香茶、八宝茶,以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和尊重。除了上好茶叶外,还要配上冰糖、桂圆、红枣、杏干、枸杞、葡萄干、无花果等,喝起来苦中有甜,甜中带酸,非当今五花八门,品种繁多的饮料所能媲美的。
侗族待客茶 流行于贵州省侗族聚居地,侗族人好客,每有客至,必须泡三杯茶。第一杯是香茶,茶中佐以生姜,表示接风洗尘。第二杯是甜茶,饮茶配以糖果,表示甜情蜜意。第三杯是清茶,使人清心爽口,表示主客之间的亲昵。
6.公选课知识产权法论文 篇六
知识产权主要指个人及其组织在脑力劳动方面创造并完成的智力成果而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它具有无形性、双重性、确认性和独占性的特点。根据我国知识产权法的相关法律规定,公民和法人所享有的知识产权有著作权(版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发明权,以及其他科技成果权等。知识产权保护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显得非常重要,它不但激励发明,创新知识,而且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和资金,加快配置技术创新资源,促使新技术商品化和产业化。在此我就个人理解从企业角度分析一下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国家和企业角度提出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我国目前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这十分有利于我国的贸易,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众所周知,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商品和服务的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其中涉及知识产权的商品占有较大的比重,且这个比重还在不断攀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之所以能够大量成功地引进外资和国外的先进技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国建立并实行了知识产权制度,为正常的国际贸易活动和投资活动奠定了基础性的保障制度。只有在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中,国际贸易和投资才能得到有效发展。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发展的新形势,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将实现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国知识产权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我国必须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通过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使国家在知识资源上形成比较优势,从而促进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然而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中却还存在一些问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世界步入经济全球化时代,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政府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建立和制定了相关法律制度,取得了世界各国公认的成绩。但从我国社会还正处在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制度还有待完善,在国际贸易中,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比较薄弱。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我国企业每年取得省部级以上的重大科技成果有几万个项目,而申请的专利数却不到10%,企业较为重视有形资产的保护,却忽视了其作为无形资产的保护,从而导致我国每年有很多知识产权被“抢注”。所以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已成为企业家的共识,加强企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也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和“分水岭”。目前,我国缺乏一套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涉及很多方面,包括法律、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如山西老陈醋商业秘密泄露事件的发生;景泰蓝、宣纸等民族绝技的泄密,国内大量的知名商标在国外被抢注。因此,在大力保护国外的驰名商标时,应加强对国内驰名商标的扶植与保护。
第二,知识产权人才缺乏。国内大多数企业尚未建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没有专门负责知识产权工作的人员,真正了解和懂得知识产权知识的人才不多。企业万一牵连到知识产权争端,要么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要么要支付高额费用聘请外部人员应诉。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包括专利申请、商标注册、产权谈判及分析工作,因为专业人才的缺乏而无人胜任。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各国都非常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法律保护制度,来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对我国而言,知识产权保护是一个涉及面较广的系统工程,虽然我国政府在这方面也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制度,但真正从国民意识上重视知识产权问题还需一个过程。在此,我有如下建议。
1.实施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1)政策倾斜,资金扶持。政策上要从笼统扶持转到重点支持专利项目上来,特别是那些高科技专利项目,建设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民族工业群体。同时,采取有力措施,保证专利制度各项奖酬的兑现,重奖一些重大发明专利技术。在资金上,面对“入世”
后的新形势,各级政府都应建立专利基金,以财政、企业为主体,广开资金来源,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重点支持那些有广泛的市场前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专利技术,如火炬计划、星火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化、技术改造项目、新产品开发项目等各种科技和经济计划项目。
(2)加强立法,完善法律。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制定要以鼓励创新、优化环境为宗旨,进一步形成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我国国情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抓紧修订和完善《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以及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办法、保护遗传资源、传统知识等的立法。同时,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程序,依法公正、高效地解决好知识产权纠纷。积极发挥跨部门执法协作机制和区域协作执法机制的作用,打击和防范群体侵权、反复侵权行为。巩固知识产权重大案件联合督办制度以及与外国政府、国际组织间的沟通对话机制。加强“奥运会”和“世博会”等各类展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提升我国农业技术、农用工具、农药化肥等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认真落实知识产权司法解释,依法追究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行为的刑事责任。
(3)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科技以人为本,人才是国家的第一资源。国家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谁占有的人才越多,谁就能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取得胜利。近年来,跨国公司已经加大了对中国本土人才的争夺,中国企业如果还不加强对人才的重视,将会失掉企业未来发展的动力源泉;同时,企业还应该加快深化自身的人才制度和结构变革,培养自己的人才队伍。要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人才队伍培养工作,特别是加大知识产权工作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力度,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工作水平,造就一支包括各类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在内的规模宏大的知识产权队伍。继续加强对各级政府领导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的知识产权宣传与培训工作。
(4)突出特色,借鉴经验。发展经济有特色,保护知识产权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要有符合本国和地区特色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重点和方向。近年来,美国将打击盗版等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重点,其中媒体盗版是重中之重。同时,它们根据现代标准改进美国知识产权法规——特别是刑事惩处手段,包括通过修订及更新美国签署的双向司法援助及引渡条约,让盗版者及伪冒者在美国受到法律的制裁。我国也应注重在寻求传统知识资源的联合保护。当发达国家对全球现代工业知识产权“圈地运动”基本完成后,我们的“传统知识”便成为新世纪圈地运动的新目标。中国应当积极运用现行知识产权法律机制,对传统知识资源进行保护的同时,积极寻求国际联合集团式的保护。
2.实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1)树立品牌,增强意识。知识经济时代,品牌之“名”越来越在于产品的知识含量之高,企业应保持产品在知识含量上的优势来谋求产品的竞争优势,只有企业掌握了过硬的知识产权,才能在市场上推出叫得响的民族品牌,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有了自己叫得响的民族品牌,更应该树立品牌保护意识,洞悉跨国集团在我国运用的品牌战略,以品牌的国际化带动知识产权战略。不仅要利用国内的资源条件和市场,更要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源与市场,进行跨国经营,使我们的品牌发展成为全球化品牌。由于我国的一些企业在早些年没有商标保护意识,大量的国内驰名商标被在国外抢注,例如“同仁堂”“青岛啤酒”等,使这些企业在国外的发展受到了重重阻力,因此我们要吸取这些教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驰名商标的保护问题。否则无异于在扼杀企业在国外的发展之路。
(2)加强申请,促进保护。据报道,仅加入世贸以来我国企业因知识产权纠纷引发的经济赔偿累计超过10亿美元。因此我们应从多个角度、立体地实施专利保护战略。实施专利保护战略作为企业发展的护身符已是我国企业的当务之急。首先,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机构,建立专利信息中心收集信息,构建知识产权保护网,通过专利信息中心,对与本企业产品相关的专利作分类管理。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统计表明,每年新技术发明创造的90%以上都会
在专利文献中检索到,所以我们可以不断地更新我们的专利资料库,对相似技术进行排查并通过专业人员对相关内容进行侵权分析,在不构成侵权的情况下,使企业的研发人员了解本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为创新项目提供方向,保持研究开发中的合法性。其次,提高专利申请率,设置专利网战略。对每一项创新方案都申请一项专利,并在基本专利的周围设置大量原理基本相同的不同权利,并且技术开发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升级的过程,因此当一个企业拥有自己的自主专利权时,应通过不断改进原有技术而获得网状的专利保护范围。同时,加大创新,提高效率。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必须加快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增加知识产权的产出量,形成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中的主体地位。一要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确立知识产权的概念,充分利用知识产权文献,注意发现、申报和形成知识产权;二要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使技术中心成为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载体,成为吸引、凝聚科技人才,调动和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平台;三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共同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建立研究所和实验室,共同培养技术人才。
3.提高全民族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7.高校公选课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七
与专业课程相比, 对公选课研究相对较少的根本原因是对公选课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归纳来看,开展公选课的现状和对策研究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1)加强公选课改革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 :现代高等教育除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通知,社会和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也由“专才”向“多才”转变。换言之,大学生除了要学好本专业的知识,还要扩展相邻学科知识,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体系。此外,公选课的选课机制为学生提供主动构建知识结构的机会, 使学生可以有意识地依据本身专业知识的需求学习交叉学科知识。 (2)加强公选课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国际化的趋势对现代大学生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外,更要具有符合现代国家和社会需求的综合素质。 (3)加强公选课改革有利于教学改革:公选课相对于专业课而言,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内容和方法方面具有相对的自由度, 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更能归纳综合大量的学科知识构建一个符合社会、市场和学生需求的知识体系。同时教学方式上能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式,也能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课堂反馈和教学效果及时完善, 探索出适宜的教学方法。
以高校公选课的现状为研究对象, 综合运用文献调研法和经验研究法,开展高校公选课现状研究,归纳起来目前高校公选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5,6,7,8,9,10,11,12,13]:(1)公选课课程体系有待完善。1教材选择困难, 虽然很多教师均是在自己专业范畴内开设公选课,专业教材很多,但是多适用于本专业的学生,很难找到适合非专业学生的教材。2授课内容:公选课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够。部分教师受到课时的限制,不得不消减课程内容,只传授一些表层的基础的知识, 缺乏对课程的动态发展情况和学科前沿成果的讲解。 (2)学生选课动机有待进一步引导。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学生的选课动机所占的百分比从多至少排列为:“混学分”、“兴趣点”、“就业技能”、“课程的娱乐性”。因此出现“大学生职业规划”、“世界美食鉴赏”、“电影美学鉴赏”和“跟着电影学法语”等课程较热的情形。 (3)公选课师资力量有待加强。根据目前的高校实际情况,开设公选课的多为青年讲师,而名师和教授开设公选课所占的比例较少。根本原因在于目前高校公选课缺乏有效的奖励机制, 同时名师和教授教学科研任务较重, 很难有精力和时间放在通识教育方面。而通识教育更需要专业知识广阔、专业经验丰富、授课经验丰富的教师。 (4)教学方式有待丰富。目前公选课多采用传统的“填鸭式”讲授方式,忽视学生的专业差异,动机差异,难以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很难达到公选课的授课目的。有些重视科技的大学开始试探性地采取网络教学, 但是该教学方式又带来新的问题,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教学效果有限。 (5)公选课教学质量过程评价机制有待完善。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缺乏对高校公选课程教学质量的监控,公选课针对的是全校的学生,因此公选课班级是临时组织的, 同时公选课班级学生人数多为两百人以上,一方面不利于老师监管课堂考勤情况,导致学生出现“选而不修”的情况 ,另一方面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沟通。此外,目前高校公选课的考核方式简单单一,大多数仅要求提交一篇小论文,缺乏平时的沟通和评价,因此这种评价方法很难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立足一个青年讲师的角度, 针对目前高校公选课存在的问题,运用文献调研法和教学实验法,提出目前高校公选课改革对策:(1)针对学生本有的知识基础,撰写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教材。以水利专业的公选课“大禹的困惑”为例,该课程主要涉及水利类专业基础课的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选课的学生多为非水利专业的学生, 甚至是一些文科专业的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在调研、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编写一本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讲义。这本讲义具有科普性、实用性、时新性和可读性,区别于专业课程,主要注重介绍水利专业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 (2)综合运用讲授式、混合式和引导式教学方法,发挥不同教学方式的优势,弥补不同教学方式的不足。在基础知识和理论方面,主要采用“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讲授式方法,使学生能系统快速地掌握专业知识。以“多媒体展示”和“视频展示”方法于“润物细无声”中使不同专业的学生能愉快接受相对枯燥的专业知识。课程内容讲授时使用专题讲授方式,授课结束后,采用团队讨论专题内容,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3)掌握课堂教学效果,重视学生的课堂反馈,控制课堂讲授质量。课堂开场多以趣味性的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针对关键知识点设置“悬念”,同时一些简单问题,可采用当场问答的形式。在课后可以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4)考核方式在保证公平的大前提下,采用综合考评方式。取消期末考试方式,而采取平时考核制度,例如,在考勤方面,鉴于学生较多,采用每次随机点名的方式,避免学生产生“来与不来结果一样”的不平心理;采用学分鼓励随堂提问和课堂讨论中较为积极的学生, 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期末采用专题讨论形式,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小组,共同完成期末考核PPT汇报,促进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交流。
8.公选课论文 篇八
关键词 “位育”失当; 公选课; 逃课
高校公选课中逃课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归结起来大体为学生方面的、教师方面的和教学管理方面的原因。其中教师和教学管理这种外在的因素若想发挥其影响作用,无论是积极地规制还是消极地阻碍,都必须获得学生内在的心理认同,学生总是“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因此解决学生内在的心理问题,能够有效地减少他们的逃课行为。本研究以学生为讨论对象,以潘光旦先生的“位育”思想为理论基础,来探析学生公选课逃课行为的失当之处,并寻求解决之道。
一、高校公选课中逃课问题突出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国内各高校纷纷开设种类多样的公选课。随着公选课的深入实施,学生在公选课中的逃课问题日益突出,在学生中普遍流传的诸如“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等一系列口号就真实的反映了这一问题的严重程度。笔者于2011年3月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在辽宁师范大学抽取200名学生作为样本对其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回收有效问卷193份。调查显示,学生在公选课中的逃课现象是比较普遍的,只有9%的学生从来不逃公选课,偶尔逃公选课的学生比例为36%,另外有55%的学生经常逃公选课。至于他们逃公选课的原因,84%的学生为主观方面的原因。
学生逃公选课现象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去关注这一凸显的问题,而逃公选课归因的主观性则迫使我们从学生内在心理去寻求解决之道。公选课中学生的逃课问题之所以突出,从学生因素考虑,主要是不能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位置,理性的厘清发展的方向,即“位育”的失当,这里所说的“位”既包括学生自身的内部环境也包括其所处的外部环境,而外部环境又包括横亘空间的物质环境和纵贯时间的文化环境;所说的“育”既指使学生已知的个性和能力得到有效地发展,也指使自身潜在的个性和能力得到充分地挖掘。
二、“位育”失当与逃课频繁
“位育”一词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中庸》上记载:“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一位学者下脚注曰:“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潘光旦先生进一步提出:“安所遂生”不妨叫做“位育”,并对“位育”这一思想做了系统的阐述和引申。张诗亚教授通过对“位”和“育”这两个字的甲骨文进行分析,阐述了其蕴含的深层意义:“‘位’就是‘立’的地方,它是秩序,是定位,它强调的是当一个人立起来的时候,前后左右的关系自然浮现,‘育’是进步,是发展”。而“位育失当”一词则最早见于潘光旦先生的《位育论》一文:“生物,尤其是进入文化的人类,尤其是今日适当中西新旧之冲的中国青年,往往有不能安其位不能遂其生的,这种现象以前叫做‘顺应失当’,如今我们叫做‘位育失当’”。目前高校公选课中突出的逃课问题从学生的因素考虑,乃是“位育”失当的体现。
首先,学生没能够做到“安其所也”,知晓其位置。一方面,学生或是不明确自身的爱好、兴趣、和取向,或是不了解所选择的公选课程,从而造成选课的盲目性。调查显示,有66%的学生在选学公选课之前没有明确的目的,说的更确切点,是没有适宜的目的,因为这部分学生只是为了修学分才不得不选学公选课。这种盲目的、被动的选课缺少了内在动力的牵引,从而导致逃课问题严重。另一方面,学生没有明确自身所处的外部环境,横亘空间的物质环境暂且不论,就纵贯时间的文化环境来讲,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任何单一的素质都不足以确保其稳定地立足于如此快速发展的社会,学生若不在种类多样的公选课中寻求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而频繁逃课,自然是失“位”之举。
其次,学生没能够做到“遂其生也”,在现有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中,使自身得到充分地发展。学生不仅要注重自身个性和能力地深入发展,以达到对每门课都能系统的掌握,还要注重自身个性和能力地全面发展,以使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对自己的深入了解和对已知能力的提升,可以帮助其充分挖掘自己潜在的个性和能力,最后达到个人的全面发展。高校设立种类多样的公选课程主要是以挖掘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素质为旨归的,若学生没能利用公选课这一平台广泛汲取知识,使自身得到充分发展,而是频繁逃课,这自然是逆“生”之举。
三、问题解决:明其“位”而顺其“育”
学生在公选课中逃课这一外显行为更多地归因于其内在的问题心理,任何外在的规制举措若想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效用,都必须获得其规制对象的内在心理认同,恰如卢梭在《爱弥儿》中所述“正是由于他愿意受我的约束,所以他受到的约束是最严格不过的”。因此学生若能明其“位”而顺其“育”,产生强大的内在约束力,公选课中的逃课问题就不会如此严重。
首先,学生在选择公选课时应避免“幼儿园原则”。所谓“幼儿园原则”,就是学生只选学那些内容简单或容易通过考核的课程,调查显示,有41%的学生以课程内容简单为选课依据,有36%的学生以容易通过考核为选课依据,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不够。让学生根据自身及课程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选课和学习,以增强他们上公选课的内驱力,也就是达到明其“位”而顺其“育”,这样方能减少逃课的次数。
此外,学生应该在公选课上认真听讲,主动接受知识,不能简单地适应和被动地接受,还要以已知的个性和能力能动地与教师、课程进行交流和融合,以进一步明确自我,获得进步和发展,这样既明确了一名学生的“位”,又达到了自身发展的“育”。当学生融入到公选课课程的学习中,获得了学习的成就感和心灵的满足感后,会对公选课有着发自内心地热爱,那么公选课的逃课问题就能得到有效地解决。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69.
[2] 张诗亚.“位育”之道——全球化中的华人教育路向[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6).
[3] 潘光旦.位育[J].华年,1933(2).
9.陶瓷公选课论文--青花瓷 篇九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所以青花皆是白胎青彩。
制作青花瓷所用青料种类繁多,质地色彩也各有特征。元朝流行过一种苏麻离青,制出的青花色浓重青翠,有“铁锈斑痕”,俗称“锡光”。明朝则出现了平等青、石子青、回青等。平等青呈色淡雅、青亮、稳定,石子青发色灰暗甚至发黑,回青则多与石子青共用,可以调色。到了清康熙年间就出现了珠明料,发色明丽纯正。现代则多用化学青料,有点是廉价易得,缺点是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
除了青料外,款识也是鉴别青花的重要方面。我国古代青花瓷,瓷器底部的文字,图案款识种类繁多,各个时期的款识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青花瓷款识的形式、种类来看,主要可分为纪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赞颂款和纹饰款五大类。用写、刻、印等方法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款识,称为纪年款。出现于明永乐年间,用于记录烧制年代,多标注帝王年号。吉言款则是书写含有吉祥寓意的词句,多见于民间青花瓷。比如“福寿康宁”、“长命富贵”等,表达的是一种美好期盼。堂名款是以典雅的堂名、人名书写在瓷器上,作为私家收藏的标志。有“浴砚书屋”、“白玉斋”等。赞颂款寄托了陶瓷艺术对瓷器的喜爱之情,如“玉石宝珍”、“今古珍玩”等。纹饰款,又叫“花样款”,以简练的图案装饰器底,为民间青花瓷的特色款识,与篆刻中的“肖形印”有异同工之妙。图案有博古图、暗八仙、八吉祥等。其实,青花款识不仅代表了青花的年代和价值,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烙印。从“浴砚书屋”到“长命富贵”,既是青花雅俗共赏的体现,也是青花饱含人文精神的证明。
其实,青花的诞生本就得益于大的文化背景,其一代一代发展更是伴随着中国文化的变迁。
根据现有考古发现,青花起于唐朝。唐青花青料发色浓艳,胎质多粗松,呈米灰色,烧结度较差。底釉白中泛黄,釉质较粗。可以说,唐青花还不能登大雅之堂。宋代时,青花非但没有进一步的发展,反而趋于衰败,这与宋朝的审美文化有极大关系。
这也合了宋朝当时的国情:继承了唐朝繁荣,开拓了宋代的安恬。难怪过于素气的青花瓷得不到宋人的青睐了。
青花开始走向昌盛,恰恰是在元朝,那个外邦入侵,胡人主政的朝代。那些马上夺天下的胡人不谙风雅,瞧不上莹润如玉的宋瓷,却独独对简洁素雅的青花另眼相看。恐是天意吧。遭遇连年战祸,宋朝几大名窑都会于战火,唯有地处皖赣边区的景德镇,较为安定,于是聚集了很多逃难至此的瓷器工匠。再加上景德镇原料丰富,开采便利,真是想不发展都难!自此,诞生了一个景德镇,屹立数百年不倒。于是,青花也便一枝独秀,成为苍白的元瓷器唯一一抹亮色,也正式开始了它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青花最鼎盛的时期在明清。经历了元朝的发展,青花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不仅得到了统治阶层的认同,也因其泼墨写意式的灵动暗合了士大夫超然物外的心意,得到了他们的赏识。至于寻常百姓,就更不用说了。明清时期的青花不仅在瓶式图案上有了较大拓展,制作工艺也更趋于精良。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青花,真正奠定了它在中国瓷器史乃至中国文化上不可动摇的地位。而景德镇作为青花的圣地,也成为中国瓷器的圣地,名副其实的“瓷都“。
可惜,长盛终有衰。康乾盛世后,内忧外患相继袭来,青花瓷也在风雨飘摇中逐渐没落„„
今天的青花瓷,加进了现代技术,缺少了一些古朴飘逸。虽然还是以景德镇为首,但早已不复当年繁盛。人们更多的把它当做一件工艺品把玩。但是青花刻在中国人骨血中的烙印与向往,永不会随时间淡去。以至于这首《青花瓷》甫一出现,便因其深得青花的精髓而引起老中青几代人的共鸣。
“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有人把青花的传世之美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流光溢彩的外形
青花瓷以白底蓝花为主要特征,瓷面洁白晶莹,青花幽雅苍翠,色泽清新,纹饰优美。尽管只有一青一白两种颜色,却将美发挥到极致。古人曾赞曰:“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白如玉。”
二、水墨画般的意境
青花瓷如水墨画般拥有兼收并蓄的绘画意境美。水墨画是中国人文精神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之一,画风与中国人的信念息息相关,印证了中国儒家的伦理学,道家的自然观和佛家的禅语等。水墨韵味悠远,变化披美纷呈,它看似温润、淡泊、平和的外表下实则隐藏了一股不可撼动的稳固的力量。青花瓷白底蓝花,静静伫立,像美丽的仙子,让人感觉到一种生命的激情和律动。底色白里泛青,犹如玉脂,墨彩浓浓淡淡,疏密有致。于一白一蓝间,幻化出无穷的神奇。可以说每一种青花纹样,都是一幅中国水墨画。
三、温润的人文精神
青花瓷和我国传统诗词、书画等许多艺术一样,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历代能工巧匠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感情,自觉地溶入青花瓷器的外观造型与图案绘画中,并寄寓了中华民族最传统的审美观念与审美情怀,浸透的是中国人的精、气、神和千年传承的人文理想。青花瓷那云影山光、龙凤和鸣的如仙境界,正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向往的艺术与人生。民族文化孕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体现民族文化。现在,世界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对传统题材和民族文化的开发,透过各式各样的民族文化,渗透出来的是属于各国各民族的内涵、精神。艺术的民族风格不仅仅是对表面的造型元素符号的运用,而是透过这些表面的造型元素符号去深层次地表现该民族本质的精神气质和民族特性,形式的民族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内涵的民族化。可以说,一个国家的发展如果不能和民族文化内涵的复兴相结合,最多只能成为一个经济发达国家,永远成为不了伟大的文明之国,一个处于领导地位的民族,不光要拥有人数上的绝对优势,还必须要拥有民族文化上的绝对优势。纵观世界各民族发展史,汉民族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是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中国历史上的几次民族大融合,实际上就是汉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汉化的过程。今天,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在日益增强,我认为,与此同时,通过民族文化的宣扬与发展,让我们的民族精神回归每个汉人的心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个民族的文化陶冶和铸就着民族的心理和灵魂,从而承载和决定了其民族精神的底蕴,随着民族文一化的发展,民族精神的内涵也必然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又是民族文化的主脉和风骨,集中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内核与精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征,青花瓷的艺术特征体现在其内在的民族元素、色彩以及青花瓷艺术的韵律美。它视觉雅气,发色苍郁,造型雄浑、绘画写实,用笔挺健,呈现出苍雄沉郁秀中清雅的格调,这种风格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
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民族风格的内涵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发展的。进入到新的世纪,从传统文化中去寻找新的精神与内涵已成为一种自觉,“青花瓷”礼服设计灵感来源于青花瓷、旗袍,同时也在二者的基础上作了改动,颜色上以白调为主,配以明度不同的两种蓝色为辅助色,在服装外观上借鉴了旗袍领、中式立领、小包袖的结构,并融合了国际时尚设计理念,恰当好处的处理了经典与时尚、民族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关系,从中唤起了民族的情感共鸣。蕴含着浓浓的中国味,又涌动着新的时代气息与审美情趣。也反映出今天的中国人自强、自信、团结、敢于创新、拼搏的民族精神。
越是民族的越具有世界性,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青花元素作为能够彰显中国气质的重要部份,以其独具的魅力,不断向外延伸,一个看似含蓄、素雅的中国瓷器家族中的成员,在今天大放异彩,青花瓷充满了中华民族特色,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对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青花瓷成为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同时,我们看到,“青花瓷”这个传统的中华民族元素在现代设计中能够找到自己的空间和位置,关键是设计师在深刻领悟其意义的基础之上,将其重置与当代文化中切合所需要表达的主题,用现代人的头脑去解读和表现,避免了直线性的继承,属于新旧结合的再创造。
通过“青花瓷”奥运颁奖礼服,我们看出了美术设计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关注的热潮,设计师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的结合发挥到了极致,作为美术设计者,我们应该懂得如何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把其精神元素融入到现代设计中来,是我们永远面对的共同话题。
【公选课论文】推荐阅读:
市场营销公选课论文08-03
公选课06-24
中山大学公选课推荐06-28
证劵投资学公选课作业08-20
婚姻家庭继承法公选课期末作业11-02
公选课 社交礼仪 心得 大二第二学期09-30
通选课推荐10-06
山东大学选课07-20
北航物理演示实验选课06-15
山东建筑大学选课系统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