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古诗诵读(7)《题西林壁》教案设计(8篇)
1.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古诗诵读(7)《题西林壁》教案设计 篇一
学习目标
学习《古诗二首》,了解诗句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歌中描述的情景
想想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有感情的朗读诗,背诵并默写诗。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2、学习借景喻理的写作手法。
预 案流 程
学习古诗--《登飞来峰》
1、了解作者,读背古诗。
2、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试写下诗意:
3、思考:诗中蕴含哲理的两句诗是:
4、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1、了解作者,读背古诗。
2、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试写下诗意:
3、思考:诗中蕴含哲理的两句诗是:
4、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教后记:
板书设计:
测 测 我 最 棒 !
一、比一比,再组词。
峰( ) 题( ) 测( ) 壁( )
锋( ) 提( ) 侧( ) 璧( )
二、读一读,填一填,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飞来峰上千寻塔。 寻:
鸡鸣 日升。
不畏 。 畏:
只缘 。 缘:
横看成 侧成 。 横看:
各不同。
不识 。 不识:
只缘 。 缘:
读《登飞来峰》让我们联想到《 》诗中的名句:
。
三、理解填空。
1、读苏轼《题西林壁》让我们联想到李白描写庐山的诗《 》,
请你把这首诗补充完整: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 。
李白的这首诗和《题西林壁》的艺术构思有很大的不同,李白的诗 具体描写了庐山 ,即景 ,激发人们 ;苏轼的诗则总写庐山印象,即景 ,给人们以启示:
。
纠 错 栏
知 识盘 点
[《古诗二首》导学案(登飞来峰、题西林壁) 教学教案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2.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古诗诵读(7)《题西林壁》教案设计 篇二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读懂诗句。
2、体会诗人在江上行船的所见、所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读懂诗句的大概意思,并能体会诗句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幻灯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背诵几首古诗,朗读几句诗人李白写的诗句,说说自己学习古诗有什么感受。
2、导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喜爱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有一次,他来到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的天门山,面对眼前的景物,产生了奇特的感受。他把这种感受写下来,这就是本课的第一首古诗。
3、出示诗题
4、读题,试讲诗题,并说明自己是怎样知道诗题意思的。
二、自读自悟诗句的大概意思。
1、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要求把字音读准,练习有节奏的朗读。
2、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默读思考,整体感知诗句的大概意思。
(1)重点理解“断、开、回、出” 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2)默读,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有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3)小组交流。
3、出示诗句,再请几个小组代表读一读,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随机指点。
三、感情朗读。
1、指导朗读。
2、读过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再想一想,你的这种感受是从那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3、把想象到的画面画下来, 画好后, 再交流一下,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
四、练习朗读并熟读成诵。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2、指名背诵。
五、布置作业
1、熟练的背诵《望天门山》。
2、把诗句默写在课文插图上。
3、课下自学李白的诗。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天门 开
碧水 回
青山 出
孤帆 来
教后记:教学这首诗,通过让学生看图片,学生真正理解了诗句,感受到了李白诗的豪放。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了解《题西林壁》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弄懂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内容。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题西林壁》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总结。
教具准备:投影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背诵第一首古诗:《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首诗,板书:题西林壁
1、用自己的话说题目的意思。介绍作者:苏轼
2、出示投影片, 读初《题西林壁》。
指名朗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指导学生借助注释逐句理解。
(1) 同桌互相解释词句的意思。
(2) 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着重指导以下词语:
岭,指连绵起伏的山岭。
峰,巍然耸立的险峰。
远近高低,讲诗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
2、指名学生讲解全诗大意。(庐山从正面看,是一道连绵起伏的山
岭;从侧面看,是一道巍然耸立的 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会呈现出不同的形象。不认识庐山的真实面貌,那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原因是什么呢?
结合投影思考回答
结合这句话体会它蕴含着一个什么道理呢?(讨论发言)
(现实生活也是复杂的,如果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那也旧象身在庐山之中一样,看不清事物的本质,不可能全面的 认识事物。
3、指导朗读。
4、学习生字。
(1) 说说写“缘”字要注意什么。
(2) 书写生字。
三、作业
1、背诵《题西林壁》。
2、预习《三峡之秋》。
板书设计: 横
高
远近
低
侧
教后记:《题西林壁》这首诗字面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我把重点应放在了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首先,看课件,从不同角度看庐山,再联系画杨桃一课,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探讨这首诗的含义,采用采访的方法交流讨论的心得。比如对一个同学,我们应该怎么看?是只看他的缺点呢,还是只看他的优点?还让学生举出其他事例,讨论如何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又让学生说一说这首诗告诉人们什么
3.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古诗诵读(7)《题西林壁》教案设计 篇三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时:一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步骤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4.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古诗诵读(7)《题西林壁》教案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和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的形象和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板书诗题,介绍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因笃信佛教,又被称为“诗佛”。他才华早显,既是诗匠,又精禅理。生在一个虔诚佛教的家庭里,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二、生自读诗歌,读准字音,直至能背诵为止。
三、结合注释,自己理解诗句的意思。暮云平:傍晚的云层与大地连成一片。
四、师和生一起理解诗歌大意。
角弓上的箭迎着强风射了出去,将军在渭城狩猎。
野草再枯,也躲不过猎鹰的眼睛,雪融化了,马也奔驰得很快。转眼间已经到了新丰市,驻马时,已经回到细柳营。凯旋时回头望向射落大雕的地方,千里无垠,暮云笼罩,原野上静悄悄的。
五、赏析诗歌
1、全诗共分两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写射猎的过程;后四句写将军傍晚收猎回营的情景。
2、风声与角弓声彼此相应:风之劲由弦的震响听出;弦鸣声则因风而益振。待声势俱足,才推出射猎主角来:“将军猎渭城”。倒装句式。
3、“鹰眼”因“草枯”而特别锐利,“马蹄”因“雪尽”而绝无滞碍,颔联体物极为精细。三句不言鹰眼“锐”而言眼“疾”,意味猎物很快被发现,紧接以“马蹄轻”三字则见猎骑迅速追踪而至。“
4、“忽过”,言“还归”,则见返营驰骋之疾速,真有瞬息“千里”之感。既生动描写了猎骑情景,又真切表现了主人公的轻快感觉和喜悦心情。
5.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古诗诵读(7)《题西林壁》教案设计 篇五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词;
2、通读诗歌《惠崇<春江晚景>》;
3、理解诗的内容,感受春的美好;
4、体会诗人对春的热爱;
5、朗读、背诵诗歌。教具准备:
1、挂图有关春天的课件。教学过程:
一、揭题,读题目,知作者并解题
1、惠崇是宋代和尚,著名画家。
2、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著名文学家,又名苏东坡。
3、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晚景》题的诗。
二、生字教学
蒌蒿(lóuhāo)河豚(tún)
三、自由读诗,完成下列任务。
1、将诗歌读通读顺;
2、出朗读节奏。
四、检查读诗情况,听录音后画上节奏。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想象的)
五、再自由读诗,完成以下任务。
1、根据工具书理解诗意。
2、出问题。
诗意:竹林外开着三两枝鲜艳的桃花,鸭子最先知道春江的水暖和了。
蒌蒿长得满地都是,芦芽才冒出短短的一截,正是河豚逆江而上要来到春江的时候。
3、全体朗读诗歌
4、这画上,这首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竹林、桃花、春江、鸭子、蒌蒿、芦芽、河豚)
5、诗人,画家为什么要写、画这些景物?
六、欣赏“正是河豚欲上时”
1、“正是河豚欲上时”哪一个字写出河豚具有怎样的心情? 生答:“欲”字写出了河豚急切的心情。
2、讲讲要上来的想到什么?知道什么?想干什么?
3、这么美的诗,请问诗中哪句是想象的?
4、这么美的春天在哪里?
(在惠崇和尚的画里,在苏轼先生的诗里,这就是绘画与诗歌的魅力)
5、放手学生自由讲诗、画画。
七、背诵诗歌
八、总结
6.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古诗诵读(7)《题西林壁》教案设计 篇六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阅读练习及答案
1、“可怜”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首诗在行文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的赏析。
【解析】
诗题中的“贾生”就是指西汉政治家、文学家贾谊。第一句从正面着笔,“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赞叹之词,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器重。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虚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描写,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末句紧承“可怜”与“虚”,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诗人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慨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答案】
“可怜”是可惜、可悲的意思,是全诗的关键,表达了作者对文帝不顾百姓苍生疾苦的批评之情。在结构上,本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前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三、四句一转,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之情便显得特别有力。
2.“可怜”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剖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把握是诗歌鉴赏中比较难的一部分内容。感情是诗的生命,诗歌是以抒发真实的、带有普遍性的情感为主要特征的;诗人描写人、事、物、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
参考答案:可惜;诗人嘲讽了封建统治者求贤的虚伪,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3.这首诗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剖析:诗歌整体结构的把握既涉及诗歌写作的构思,又涉及诗歌即景抒情、由事转议等常见的结构方。
参考答案:前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引而不发,末句用强烈的对照形成贬抑,点破而不说尽。
4.贾谊得到皇帝的赏识,作者对此持何态度?
答:文帝把谪居长沙的贾谊召回京城,在宣室接见他,君臣晤谈,直至夜半。尽管文帝求贤若渴,可惜,他殷殷垂询的不是安民之策,虚心听取的只是鬼神之事,虽然听得入神,甚至移膝前席,又有何用?
5.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7.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七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2、通过朗诵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心境。
3、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要从客观出发、多角度出发认识事物”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要从客观出发认识事物”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
情景设置法、朗读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假期都去过哪里旅游呀?(生举手自由回答)老师去了江西省的庐山。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相信很多同学都对庐山十分向往吧,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脚步,一同去探访庐山,看看苏轼在庐山的旅途中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吧!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题西林壁》(板书:题西林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课前预习,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文学家苏轼呢?学生举手回答后,教师出示ppt中苏轼的文学常识。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然后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3、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分小组比赛朗读、男女生赛读。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学生举手朗读。举手说一说:我们能看出诗人在庐山之中视角和观察地点的变化吗?你是怎么发现的。
明确:诗人的视角和观察地点都在变化。从“横”“侧”“远”“近”“高”“低”这几个字可以看出。(板书:视角:横侧、远近高低)
2、全班齐读前两句,学生思考回答:
①通过读第一个句子,诗人都描绘了庐山怎样的景象呢?
明确:横着看,庐山形成了山岭,侧着看又看到了一座座山峰。(板书:变化:岭、峰、不同)
②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画杨桃》吗?为什么会呈现不同的景象呢?
明确:诗人的视角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同。
3、学生齐读三、四句,分成小组讨论:
①作者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
明确:因为每一个角度看庐山,都会看到不同的景象,所以观赏者会不明确庐山真正的样子是什么,就是我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板书: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②“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是什么意思?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是因为的意思。只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啊。
③结合这两句诗,谈谈怎样才能看到庐山的“真面目”呢?从中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道理?
明确: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赏庐山,不能局限于一个角度。
道理:要从客观出发认识事物,要对事物有全方面的了解再下判断,不能盲目做判断。言之有理即可。
(四)拓展延伸
1、出示并比较两首写庐山的名诗:《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比较这两首诗的侧重点。
明确:引导发现这两首诗不同的构思:前者在于景,后者在于理。
2、诗人在写诗时,往往在诗歌中蕴涵着自己的经历与情感,能够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对于理解诗歌内容和分析诗人的情感是有极大帮助的。ppt出示苏轼被贬黄州的资料,体会本诗的独特视角。
(五)小结作业
小结: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作业:背诵《题西林壁》。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8.题西林壁教案 篇八
感受和想象古诗的意境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活动准备
幻灯片、录音磁带
活动过程
一、导入
现在请小朋友看黑板上老师画的这幅画,你看到了什么,能讲给老师和小朋友听么?看谁说得又完整又全面而且声音洪亮。(我看到了绿绿的柳树,很多高高的山、还有人、云彩)那老师现在问小朋友一个问题:你爬过山吗?你爬到山顶了?你爬到山顶都看见了哪些东西呢?(树、草、花、也有好多的山)小朋友说的真好,老师告诉你,画上的人叫苏轼,他爬的山名字叫庐山,苏轼登庐山写了一首好听的古诗。你们想听听么?
二、学习古诗
1、听古诗范读。
2、向小朋友介绍诗的作者、所在朝代、生平及写作背景。
3、一句一句教小朋友朗读。
指导读古诗的语气,要抑扬顿挫,有诗的韵味。
4、小朋友齐读古诗。
5、指名读古诗,读的好的给与鼓励。
6、指导小朋友看黑板的图画背诵古诗。
活动延伸
小朋友,你学会这首诗了么,把它教给你的小弟弟小妹妹好么?背给爸爸妈妈听好么?
大班语言教案:古诗《望庐山瀑布》
活动目标:
1、乐意欣赏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在文学活动中积累文学语言。
2、理解古诗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朗诵古诗。
3、通过朗诵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
2、磁带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回忆中班上学期学习的古诗《题西林壁》,提取幼儿对古诗的经验。
1、教师:我们以前学过一首古诗,是苏试的《题西林壁》,那首古诗写的是什么?
2、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不过不是写庐山的山,而是写庐山的水,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
二、基本部分
教师出示挂图,帮助幼儿理解古诗。
1、(出示挂图)小朋友看,这幅图画中你看到了什么?
2、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3、这是我们江西的庐山,这是庐山的瀑布,你看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一样,有一首古诗就是描写庐山的瀑布,我们一起来听听。
4、教师完整念古诗,幼儿欣赏。
--师提问:古诗的名字叫什么?(引导幼儿完整的回答古诗的名字叫《望庐山瀑布》。
--师提问:你听到古诗里念了什么?(引导幼儿大胆的说出自己在古诗中听到的`内容。)
--小朋友,这首古诗你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的?(引导幼儿说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教师为幼儿一一解释)。
--教师总结幼儿提问和回答,解释古诗中用的比喻的手段,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
学念古诗
1、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你们想学吗?
2、幼儿学念古诗,老师大声的念,小朋友小声的念。
3、庐山的瀑布,景色好美,这首古诗也写的很美,我们一起来说说诗人李白的当时的那种心情和意境。
4、当你来到一个景色非常美丽的地方,你会怎样,心情是什么样的?
3、我们边拍手边念古诗,读出这首古诗的节奏。
4、我们的诗人还给这首诗,配上了优美的音乐呢?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5、这首诗是描写庐山的水,庐山除了水很美,山也很美,我们的家乡是一个山美水美,山清水秀的地方。
三、结束部分
1、复习故事《聪明的乌龟》。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古诗诵读(7)《题西林壁》教案设计】推荐阅读:
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诵读 惠崇《春江晚景》教案 鄂教版11-01
四年级语文下册《乡下人家》教案设计01-14
四年级语文下册《我们的手》教案设计06-13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3、古诗词三首(部分参考同事)06-29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11-26
四年级语文下册《尊严》教案10-18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01-24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二》教案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