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知识

2024-12-08

教学知识(8篇)

1.教学知识 篇一

综合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素质教育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民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发展学生主动精神 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 1学生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十七大

主体地位。主导

个体独立性,不已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主体的需求和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

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3学生是具有个性和差异的人

以人为本

1承认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2个性 差异 要求 切实贯彻 因材施教 的教育理念

口诀:独立差异有发展

材料题 :学生观

分析观点

判断语句

理论知识 与材料 相匹配

总结

教师职业角色 传道者

授业 解惑

管理者

示范者

朋友

研究者

教师专业素养

1良好的学科专业素养 11本体性知识

12条件性知识

13实践性知识

14文化知识

2良好的教育专业素养 2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2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3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31对待事业---依法执教 严谨治教 廉洁从教

3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33对待集体---具有团结协助精神

34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4良好的职业心理素养 41良好的情感特证

42积极稳定的情绪特征

43良好的性格特征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和行为的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11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12从教学和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13从教学和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学的研究者

14从学校和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口诀:研发放醋(促)

2教师行为的转变

2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教师应尊重,赞赏学生

2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教师应帮助,引导学生

23在对待自我上,教师应注重反思

2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教师应加强合作

口诀:尊上引导学生(小骨)反思与合作

新课程下 教师转为:

学生学习促进者

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

教育教学研究者 反思者,实践者

社区型开放教师

教师知识结构

本体性,学科专业知识,核心

条件性,教育学,心理学

实践性,课堂情境知识以及相关学科教学法知识

文化知识,人文,社会,自然,基本艺术素养

教师专业能力结构

基本,阅读理解,逻辑思维,信息处理,口头表达,书面表达

实践,教学规划,设计,组织实施,检查,评价能力

反思研究能力

教师职业权利

教学权,教师基本权利

科研学术活动权

管理学生权

获取报酬待遇权,不低于 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

参与民主管理权,民主集中制原则

进修培训权,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 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 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 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教师 特定义务:

遵纪守法

教育教学

教书育人

尊重学生人格

保护学生权益

提高思想觉悟和教学水平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 爱国守法 基本要求

爱岗敬业 本质要求

关爱学生 师德灵魂

教书育人 教师天职

为人师表 内在要求

终身学习专业发展不竭动力

新规范亮点

1保护学生安全 首次纳入新规

2终身学习被单独提出

教育活动中人际关系的处理

教师与学生 爱,尊重,负责,公平公正,保护,杜绝伤害,教师与家长 尊重,协作,教师与同事 尊重,理解,协作

教师与领导 尊重,支持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008版

爱国守法。基本要求

爱岗敬业。本质要求

关爱学生。灵魂

教书育人。基本职责

为人师表。内在要求

终身学习。不竭动力

口诀;三爱两人一终身

第四章 文学常识

书法

王羲之 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 之称

《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

张旭 唐代,书法家,以草书著名,与李白诗歌,裴X剑舞 为 三绝

后世尊称:草圣

代表 《古诗四帖》《草书心经》《肚痛贴》《郎官石柱记》

张芝

东汉 书法家 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位巨匠

草书之祖 之称

代表 《金欲归贴》《冠军贴》《终年贴》

楷书四大家

唐初欧阳询,盛唐颜真卿,晚唐柳公权,元朝赵孟X

美术

中国美术

顾恺之 东晋画家,代表《女史X图》《洛神赋图》

齐白石近代画家。绘画以花鸟见长,代表《虾》《蟹》《牡丹》《牵牛花》《蛙声十里出山泉》

张大千近现代画家 代表 《振衣千仞冈》《来人吴中隐》《长江万里图》

外国美术

文艺复兴 美术三杰 达芬奇

美娜丽莎,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美术三杰 米开朗琪罗 大卫,彼耶达,创世纪,最后的审判

美术三杰 拉斐尔 西斯廷圣母,雅典学院

波提切利 春

提香 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

印象主义 和后印象主义绘画

19世纪60年代

莫奈 日出。印象,马奈 酒吧侍女

修拉 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

塞尚 苹果与橘子

梵高 向日葵

音乐

高更 塔希提妇女

中华民族乐器

吹奏乐器 竹制 木制 发音

萧,横笛,抱笙,排笙,巴乌,葫芦丝,损等

弹拨乐器 横式 竖式

横 筝,古琴,扬琴,独弦琴

竖 琵琶,月琴,三弦,柳琴,冬不拉 等

打击乐器 民族

堂鼓,碰铃,定音缸鼓,铜鼓,朝鲜族长鼓,大罗小罗,小鼓,排鼓,大钹

拉炫乐器 胡琴类乐器

二胡,板胡,革胡,马头琴,艾捷克,京胡,中胡,高胡

(选择题)

中国音乐

高山流水 战国,伯牙鼓琴,子期知音,所奏即为此曲

阳关三叠 唐代著名歌曲,歌词原是王维的七言律诗《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渭城曲》1954年王震亚改编成合唱曲

聂耳 <金蛇狂舞》《毕业歌》《卖报歌》《新女性》《码头工人》《铁蹄虾的歌女》《义勇军进行曲》

洗星海 人民音乐家,《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救国军歌》《到底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

外国音乐 莫扎特 奥地利,音乐神童,《费加罗的婚礼》《魔笛》《唐璜》

贝多芬 的歌,《第二十三(热情)钢琴奏鸣曲》《第九交响曲》《致爱丽丝》

《第九交响曲》晚期作品,贝多芬 创作的高峰和总结

李斯特 匈牙利,钢琴家,指挥家,音乐活动家,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钢琴之王

《但丁神曲》《浮士德》《匈牙利狂想曲》《爱之梦》

戏剧 京剧 20101116.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红灯记》《杜鹃山》《智取威虎山》《海瑞罢官》《沙家浜》

徽剧 是京剧的前身

越剧 20060520 被列入。第一批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

昆曲 2001.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百戏之祖

中国历史重大事件

秦汉时期

秦的统一 秦王嬴政雄才大略,重用人才,公元前230---221 先后消灭 六国。统一中原,称 秦始皇

韩赵魏楚燕齐

建立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

楚汉战争 公元前208

秦朝 暴政引发。陈胜 吴广 起义 天下纷纷响应

项羽 刘邦起义,刘邦率军入咸阳,尽除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秦朝灭亡

项羽 刘邦争夺天下,引发 楚汉之争

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建立汉朝---西汉

文景之治 西汉初期,社会凋敝,急需休养生息

西汉。汉武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朝廷推崇---道家 无为之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政策

汉朝 稳定富裕的景象,史称“文景之治”

汉武帝 大一统

西汉王朝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实现大一统,表现在:

政治---中央设内外朝政,加强皇权,地方颁布---推恩令,削夺封国

经济---盐铁官营,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五铢钱

思想,文化---“罢X百家,独尊儒术”对外进行三次大规模打击匈奴的战争

丝绸之路 古老

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 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

隋朝大运河 605 隋炀帝 开凿大运河,南北经济文化 起到很大作用

今天 以洛阳为中心,南起 余杭(今天杭州),北至 X(今天北京)

全长 两千多公里,连接了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五大水系,世纪上最早最长的运河,改善了北方交通运输状况

贞观之治 唐太宗 李世民 吸取 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励精图治,政治清明,文成公主入藏

唐太宗年间,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汉藏联姻促进民族团结,加强了汉藏经济 文化交流

开元盛世 唐玄宗 44年,前期 政治清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使得天下大治,唐朝 进入全盛时期,史称为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唐玄宗 晚年 不管朝政,吏治腐败,节度使 安禄山

史思明 发动了同中央政权争夺统治权战争。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世界历史重大事件

世界古代史

一,最早进入文明时期的国家和地区

1古埃及 金字塔--标志

古埃及人建造了金字塔作为法老的陵墓,至今 有80 多大小金字塔屹立在尼罗河下游的吉萨一带,最大的。胡夫金字塔

2古巴比伦王国

位于 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是西亚文明的摇篮

《汉谟拉比法典》 维护统一王国的统治,奴隶制社会秩序而创建的 全面反映 古巴比伦王国 社会面貌,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古印度

恒河,印度河流域

古印度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历史上叫做。种姓制度,把古代印度居民 从高到低分成4个等级

公元前6世纪,出身X帝利种姓的 乔达摩悉达多 创立佛教,逐渐发展成。世界第三大宗教

4中国 四大文文发源地 之一

四大文明发源地 指 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

其他三个都消失了,只有中国

二 古代三大宗教

1佛教 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相传创立者原名乔达摩悉达多,被称为释伽牟尼,佛教 宣扬 现世苦难,提倡禁欲修行,寻求自我解脱

公元前3世纪被阿育王立为国教,后来传入世界各地,形成 南传佛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 三大体系

基督教 公元1世纪前后,罗马帝国境内的巴勒斯坦,小亚细亚地区,并传入欧洲和北非

《圣经》基督教 的 经典

创立者 耶稣,救世主,崇拜上帝,忍受现世苦难,死后升入天堂

基督教主要活动 教会活动

伊斯兰教 创立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创立者 穆罕德宣言 对天神安拉的崇拜

《古兰经》 宗教经典,信徒被称为 穆斯林

对维系阿拉伯民族的团结和促进阿拉伯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至今分 什叶派,逊尼派

世界近现代史

1文艺复兴 14中-17世纪初 欧洲 思想文化运动 揭开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古代时间和近代的分界

核心 人文主义,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的价值 崇尚人性,要求把人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2启蒙运动 欧洲第二次 思想解放运动

欧洲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反封建斗争

代表 英国 霍布斯,洛克,法国 伏尔泰

宣扬 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法制 思想原则 广泛传播 社会思潮

动摇了封建统治,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3法国大革命 1789,巴黎人民 攻占 巴士底狱 掀开了 法国大革命xum

制宪会议 颁布 著名 《人权宣言》 人身自由,权利平等 原则

法国是世界上近代史上资产阶级革命最彻底的国家,不仅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封建制度,且 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为后续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具有世界意义

4工业革命 411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19世界40.英国首先开始,大机器取代工场 手工业

工厂取代工场

工业化生产最主要组织形式,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英国 瓦特发明 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 发明 蒸汽机车,美国 富尔顿 发明 汽船

422 第二次工业革命

1870 科学技术的发展猛进,迅速应用工业生产,促进经济发展

电力广泛应用,内燃机新交通工具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423 第三次科技革命

20世界40-50.新科学技术革命

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

规模 深度 影想 都超过前两次工业革命 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

5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

导火线 1914年6月28日 萨拉热窝事件

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

帝国主义之间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进行世界规模的战争

2第二次世界大战

世界性反法西斯战争

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之后,反法西斯力量走向联合,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改变了力量的对比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大战形势转折

1943 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轴心集团 开始瓦解

1945 德国 日本 相机投降,二战以法西斯彻底失败而告终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思想

孔子 春秋晚期 儒家 创始人,核心“仁”

强调 统治者 以德治民,克己复礼

首创,有教无类,世称“万宗师表”

《论语》

董仲舒 汉代 儒家

春秋大一统,罢X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接受,付诸实施

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 义 智 信 为人处事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三纲五常

程朱理学北宋 二程:程X,程颐

认为 天理万物本原,理先物后;

把天理 伦理道德联系起来,人伦者,天理也

提出格物致知。认识论

2南宋 朱熹 理学集大成者,存天理,灭人欲

指出 格物致知 目的是明道理之善,不是求科学之真

编著《四书章句集注》 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天文历法 一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来六X一,下半年来八X三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二)干支纪年

天干:甲 乙 丙 丁 X 己 庚 辛 壬 X

地支:子 丑。X 卯 辰 X 午 未 申 X X X

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节气

元宵

正月十五夜,正月半,上元节,灯节,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

端午 五月五,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

与纪念 屈原有关,有赛龙舟,吃粽子

重阳 九月九,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

那达慕节 蒙古族,农历六月初四-初八,牧民聚集草原上进行赛马,射箭,摔跤,表达丰收喜悦

年龄称谓 30岁以下

襁褓 不满周岁

黄口 10以下

总角,孩提 幼年泛指

垂X,始X 童年泛指

幼学 10

束发 15上下

弱冠 20

而立之年 30

不惑之年 40

中年 50 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老年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杖朝之年 90 X背之年 8-90 XX之年

期颐之年

科举制 开创---隋朝

继承发展---唐朝

唐太宗 扩大国学规模,进士考中第一名称为 状元

武则天 亲自进行 殿试,增设 武举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建立殿试制度---宋朝

程序严密---明清

考试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第一名分别:解元,会元,状元(连中三元)

科举制---隋代实行,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多年

1905 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开始实行学校制度

科学常识 中国著名科学家及科学成就

数学 1九章算术 东汉时期,十进制,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数学形成完整体系

最早 提出 分数,记录了赢不足问题,利用勾股定理求解问题,和一次方程组问题

2算筹 中国古代计算工具,后来 算盘祖冲之 南朝 数学家,天文学家

创造 割圆术,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近1000年

《X术》唐朝时被用作学校课本,后传 日本,朝鲜,也被用作教材

天文地理学 郭守敬 元朝,《授时历》我国古代最优秀历法,测定一年 365.2425天,与现公里基本相同,比现在公历早约300年

革新浑仪,造出 简仪结构简化,精度提高

浑仪,望远镜发明前世界上最新进的天文观测工具

徐霞客 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

《徐霞客游记》世界科学上最早出现的关于 岩溶地貌研究的宝贵文献

医学 扁鹊 春秋战国 名医

四诊法:望,闻,问,切。:医祖

《黄帝内经》 战国问世,西汉编订,中学学 奠基之作

华佗 东汉名医,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 医学体操“五禽戏”,被称为“外科鼻祖“

张仲景 东汉医学家,《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医圣”

屠XX 2015年10月。发现青X素 获得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有效降低X疾患者的死亡率

她称为首位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农学 贾思X; 北朝农学家,《齐民要术》 我国现存 第一部完整的农学科学著作

徐光启 明代科学教,《农政全书》农业百科书

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生产的理论科学方法,介绍了欧洲水利技术,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科学知识的数据

宋应星 明朝末年科学家,《天工开物》明代农业和手工工业技术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李约瑟 称他 “中国的狄德罗”

外国著名科学家及科学成就

阿基米德 古希腊科学家,杠杆定律,浮力定律,发明了 螺旋式水车,用来排水,灌溉

瓦特 英国 机械师,18世纪60.制成装有冷凝器的单动式蒸汽机

80年代又制造了联动式蒸汽机

富尔顿 1807 世界上第一艘利用蒸汽机作为动力的船“克莱蒙号”

史蒂芬孙 英国 工程师,发明 火车机车,1825 “旅行者号”机车英国试车成功

爱迪生 “发明大王”

1879 研制 耐用 碳丝dengpao

伽利略 自由落体定律

制造了 望远镜

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并取得大量成就的第一人

牛顿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天文学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数学上创建 微积分

力学上 建立 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

法拉第 英国科学家,1831 发现 电磁感应现象

文学常识

中国文学/

诗经 春秋末年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西周--春秋中期 300 诗歌。

分为。风 雅 颂

儒家经典

风 周代各地歌谣

雅 周人 正声雅乐

颂 周王庭 贵族宗庙祭祀乐歌

楚辞 楚地歌词。战国诗人 屈原 南方民歌为基础创立的新诗歌体裁

九歌 湘君 湘夫人 取于神话恋歌

离骚 屈原 抒情长诗 浪漫主义风格 楚辞的代表作

李白 唐代 浪漫诗人 诗仙

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王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将进酒

杜甫 唐代。诗人,诗圣,诗史

三史:新安史,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巴金 现代,但丁国际文学奖

爱情三部曲 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

寒夜,随想。等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老舍 现代作家,1951 北京人民政府授予 人民艺术家 称号

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

外国文学

古希腊文学---荷马史诗

哲学家,科学家 亚里士多德,荷马着的称赞,因灾史诗诗人中唯一有他知道的一个史诗诗人应当怎样写作

荷马教育了希腊---柏拉图

艺术享受,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马克思

文艺复信 文学三杰

但丁---神曲

彼特拉克---歌集

薄伽丘---十日谈

十七世纪文学----莫里哀

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人,欧洲戏剧史上 最杰出的大师之一

唐璜,吝啬鬼

吝啬鬼,最早揭露资本原始积累十七金钱如何破坏温情脉脉的家庭关系的作品之一

外国文学中的四大吝啬鬼

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

莫里哀笔下的阿巴贡

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

果戈里笔下泼留希金

十八世纪文学----歌德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的伟大诗人,作家和思想家,他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代表作 《少年维特之烦恼》

十九世纪外国文学

欧美文学的主要潮流是浪漫主义思潮

下半叶的欧洲文坛,出现了多元化局面,浪漫主义余波犹存,现实主义方兴未艾,新的文学流派陆续出现,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源于法国的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和唯美主义文学

雨果,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

司汤达,红与黑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高老头

梅里美,卡门

狄更斯,雾都孤儿

萨克雷,名利场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哈代,远离尘嚣

易卜生,玩偶之家

马克吐温,百万英镑

阅读理解能力 14分

作者观点类,结合问题。议论文,开始,结束,中心思想

抓关键词,我认为,所以,但是

借助材料背景材质知识,把握作者的观点

忌讳主观臆断

关键词 句 还原到文章中,前面,后面

带着问题,读文章

总结概括类 是什么,为什么,咋么办

此类题,可以有自己的看法

可以认同作者观点,也可完全阅读

(注意题干的意思)

逻辑思维能力 心理的现象

基本概念 全同关系 S=P

真包含于关系 S《P

真包含

交叉关系

全异关系 反对关系

矛盾关系 一半对一半

假言推理 充分条件 如果,那么

只要,就,假如,就

必要条件 只有,才

除非,才

必须,才

数字规律 排列规律 反应快

恰当的方法,规律

观察 思考能力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教育起源 神话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

教育学萌芽 一古代 中国

1孔子 社会作用 庶,富,教----教育先决条件

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人人入学接受教育

教育内容 诗,书,礼,乐,易,春秋,道德教育居首

教学原则 学,思,行 结合 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排不发,因材施教《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中国古代世界上最早一篇论述教育教学的论著

1预防性原则

2及时施教原则

3循序渐进

4学习观摩

5长善救失

6启发诱导

二古代西方

1苏格拉底 以其雄辩和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教学方法称为 产婆术

1苏格拉底讽刺

2定义

3助产术

2柏拉图 1 代表 《理想国》

教育与政治密切联系,培养未来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 是 现实世界中实现这种理想的正义国家的工具

2寓学习于游戏,最早的提倡者

3亚里士多德

1《政治学》教育最高目的,追求美德

2教育遵循自然,最早提出者

3分阶段教育注重人的发展

4昆体良 1代表作《雄辩术原理》

《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教育著作,誉为 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2古罗马教育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三 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一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教育观点 1泛智论

2班级授课制。:首次论述

3原则:便易性,彻底性,简明性,迅速性

规定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二规范教育学建立

1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教育观点: 1教育目的,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

2教师,权威作用,中心地位

3传统教育三中心:课堂,教材,教师

2杜威 《民主主义于教育》

基本观点 1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2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

3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

4五步探究教学法

5提出教育无目的论

殷周时期 产生小学

西周时期 建立小学,设在官府

春秋时期 兴私学

后面各朝代 官私学并存

1近代小学教育

1878,张焕纶,上海正蒙书院,近代小学开端

1897,盛宣怀,南洋公学(外院),我国最早公里小学堂

1898,清政府,改州县书院为小学堂,推行现在小学的开始

1904,清政府 《奏定学堂章程》,我国第一套正式的小学课程

2中华民国时期的小学教育

1912年,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六岁入学,修业四年

1922年,颁布,XX学制,新学制

特点 根据年龄划分教育阶段

初等教育年限缩短

中等教育年限延长

增加职业教育

不单列女子学校等

3建国以后的小学教育

1普及小学教育,1986年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

2学制改革试验,六年制----五年一贯制-----五年制与六年制并存

3教学改革试验:核心是改革教学方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三我国小学教育的现状

1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

4办学体制走向多样化

5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课程理论

1知识中心课程理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人物,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

基本观点,以学科教学为核心

2社会中心课程理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人,布拉梅尔德

观点:社会问题

3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

人,杜威

基本观点:儿童活动心理学化

课程内容组织

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

教材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一基础改革 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基本理念: 整体的人 课程目标

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

摆脱被知识奴役的处境

恢复个体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

创建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二 基础改革目标

总体目标: 爱国,法制,素养,技能,四有新人

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的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

实行三级课程

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

1课程结构改革

2课程内容改革

3课程评价改革

4课程管理制度的改革

5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6教育观念的改革

7学习方式的变革

四 课程结构基本特征

综合性

选择性

均衡性

五 新 教学观以教育者为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

2以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学习

3从重结论过程----重结论更重过程

4以 关注学科-----关注人

福勒,布朗提出三阶段理论

关注生存阶段

关注情境阶段

关注学生阶段

叶澜提出 五阶段理论

非关注

虚拟关注

生存关注

任务关注

自我更新关注

小学教育 科学研究 基本方法

一教育调查法 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方式

搜集教育问题资料

对现状作出科学分析

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

二 教育观察法

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的通过感官,辅助仪器

对处于自然状态下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

三 教育实验法

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的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

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

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四 教育行动研究法

实际工作者,如教师基本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与专家学者及本单位的成员共同合作,将实际为题作为研究的主体,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五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或者案例研究,以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事件为研究对象

广泛收集各种资料,综合各种方法分析技术

对复杂情景中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

六 教育叙事研究法

在教育背景中包含任何类型叙事素材的分析研究,由影片,传记,图片,对话等刺激,触发当事人进行故事叙说

并以叙说内容为文本数据进行分析

以期反映出故事叙说者本身的重要生活经历及生命主题

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

建构主义的发展观

心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主体通过动作完成对客体的适应

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和环境平衡适应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 同化,顺应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特征:可逆性,守恒,传递性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后

维果斯基 心理发展理论

1文化历史发展lilun

2心理发展观

3最近发展区----教育启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核心观点 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1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巴普洛夫,华生

2联结主义理论

桑代克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学习实质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 并模仿他人而进行的学习

理论内容 1交互决定观,认为个体,环境,行为互相影响

2社会认知理论把学习分为参与学习和替代性学习

3观察学习过程

四个过程: 注意,保持,复制,动机

4强化分类 直接强化

替代强化

自我强化

认知注意学习理论

有机体获得经验的过程是通过积极主动的内部信息加工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1格式塔 学习理论----苛勒

2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3加X的信息加工理论

4奥苏比尔

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1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

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2从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关系上

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

人本注意学习理论

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

罗杰斯 创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论,称为 20世纪最重要的教育理论之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知识观 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学习观 学习者的知识建构过程具有三个重要特征

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景性

教学观 教学,要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推理,分析,鉴别等高级思维活动,同时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处理信息的工具

以及适当帮助和支持,促进他们自身建构意义以及解决问题的活动

《韦纳成败归因理论中的六因素与三维度》

能力高低 努力程度 任务难易 稳定性 稳定

内在性 内在 外在可控性 可控

迁移理论

桑代克 共同要素说

贾德 概括化迁移说

苛勒 关系转换说

布鲁纳,奥苏泊尔 认知结构迁移说

安德森 产生迁移理论

认知策略 复述策略 时间,次数,方法上重复

精细加工策略 记忆术(谐音记忆法)做笔记,类比

组织策略 列提纲,做图标,系统结构图

元认知策略 计划策略 设置 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教材

监视策略 监控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调节策略 发现问题,采取补救措施

资源管理策略

时间管理策略

环境管理

努力管理策略

学业求助策略

2班集体基本特征

1共同奋斗目标

2严密组织纪律

3健全组织机构

4正确集体舆论

5强大的凝聚力

班主任基本职责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建立学生档案

4学生操行评定

5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

6做好班级日常管理

7组织和指导开展班级活动

8加强多方面教育力量的沟通和协作

例子:营造良好班级氛围,班主任要做到如下:

1班主任身先士卒

2明确班级奋斗目标

3抓好班干部队伍建设

4环境熏陶

5制度约束

6加强正面教育,树立良好榜样

7提倡民主型班主任领导方式

8充分利用班级舆论阵地

9班风的形成班主任必须常抓不懈

班级管理 原则

1全员激励原则

2自主参与原则

3教官结合原则

4协调一致原则

5平行管理原则

6情通理达原则

班级管理 方法

1制度管理

2民主管理

3自主管理

4目标管理

5情感沟通

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

1学习需要

分析学习者目前学习状况

与期望学习者达到的学习状况之间的差距

2学习内容

分析学习内容的类型,广度和深度,结构,方法,和过程

3学习者

分析学习者认知特征,心理特征,起点能力

教案设计 1课题

2课型,课时

3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2过程,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4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教材整个知识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的内容

授课时必须着重讲解和分析内通

教学难点; 学生难于理解,掌握或容易引起混淆,错误的内容

教学过程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直接经验 相结合规律

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

3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 4传授知识和提高思想品德相统一规律

5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相统一规律

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

3巩固知识----必要环节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教学原则 直观性

启发性

系统性

巩固性

量力性

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教学方法 1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授课法

谈话法

讨论法

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演示法

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实验法

练习法

实习作业法

实践活动法

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发现法

5以情感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欣赏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方式

有趣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直观教具创设

竞赛活动

游戏活动

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情境的要求

与教学目标保持高度一致

能诱发学生学习动机

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适度运用

科学性

教学反思流程 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

主体 自我反思,集体反思

对象 纵向反思,横向反思

方法 1行动研究法

2自我提问法

3教学诊断法

4比较法

5阅读新知法

对教师专业发展作用

1反思增长教师智慧

2反思提升教师能力

3反思促进关系和谐

明代科举

八股文出现

教育对象 研究:教育问题,教育现象(社会现象,认识现象)

孔子,孟子,荀子,墨家,道家。

世界最早教与学 战国晚期《学记》教学相长 启发激励,不压抑

比西方早300多年

西方最早教育 昆体良 《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数原理》最早

【赫尔巴特】赫尔巴特 三中心 教师,教材,课堂 传统教育学思想

《普通教育学》 规范教育学标志

第一个现代教育著作

奠定了近代教育学

科学教育学之父

教育学分为心理学,伦理学。

19世纪新的教育学派

近代教育学科学体系

教育学科教学教育性

知识和思想品德的关系

四因素

知情意行

《《给教师的建议》》活的教育学

【布鲁纳】20世纪60年代美国

课程改革 心理学家

提出终身教育 探索兴趣创新

【杜威】20世纪 实用主义教育学家

《民主主义与教育》

【康德】大学课程

三中心 教师课堂课本 学生经验活动

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 【克伯屈】

教师为中心 德国 赫尔巴特

传统教育学派

赫尔巴特

儿童为中心 美国 do v

现代教育派 do v

教育公平,机会公平

社会教育: 开放群众多样补偿终身

现在教育的特征?

教育(不是教育学)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不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生产力决定教育规模,速度。

政治制度决定教育领导权性质。

舒尔次人力资本理论 教育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

教育实践活动 : 个体社会化;社会个性化

辩证统一

教育三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不是教育组织)

校园文化 :校风: 物质,精神,制度

教育性质目标

教育领导权

教育目的方向

政治制度

规模速度

教育根本内在因素

生产力的发展☞教育结构的变化

文化继承

教育

教育的功能

四种

教育独立性:

历史继承性;政治经济不平衡性;生产力不平衡型;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33%。

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人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

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

教育目的的功能包括导向,激励,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层次性 教育目标,培养目标,教学目标

文化本位论,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教育无目的论,教育四大支柱:

学生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教育目的社会需求集中反映教育性质集中体现

教育目的精神实质

:

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服务;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教育活动的出发点跟归宿是教育目的艺术美育:审美教育

美育:人格

教育目的:

德智体美劳

主要任务,根本任务,根本任务,基本任务,总要求。

那个思主义个人全面发展学说主要观点:

全面,社会,历史,现在工业,共产主义,教育生产劳动,素质教育。基本内容

数学教育特征

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主体实质。

2.教学知识 篇二

1. 数学课程建设问题分析———走出“误区”

1.1 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综合分析来看, 现在的数学课程仍然是单纯的知识理论体系, 属于科学主义范畴, 体现的是: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 呈现出来的是冰冷的“钢筋铁骨”。而这是19世纪八十年代斯宾塞的产物, 唯利而舍意, 是物质至上、简单的实用主义, 显然脱节了当前的教育形势。

职业院校的数学课程已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改革探索 (包括理论与实践) , 但成效甚微。究其根本是受“围城”效应的影响, 即改革的思路仍然局限于数学是纯“科学知识”的意识形态范畴, 导致课程改革更多的是对以往课程的一种“技术”手段型变革, 例如, 课程的模块化, [1,2]数学知识与专业应用结合。[3]

1.2 走出课程建设的“误区”

如果课程建设的思路仍固步自封于数学是纯“科学知识”的意识形态范畴, 那么, 现有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以及想通过课程改革来解决这些问题是不现实的, 也难有成果。要改变课程改革的困境, 必须深入考察数学知识以及数学教育的本体属性。

科学性只是“知识”的属性之一。一般意义上, 对知识的来源, 有三种观点[4]: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的“3个世界”理论中, 知识是世界3 (思想世界) 人类精神的产物, 并认为数学是世界3最富成效的“居民”;当代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知识是范式转化的新思想, 认为:“知识是由于科学家……有了另一种思路而在内心发生了概念转化”;[5]美国科学哲学家拉里·劳丹等则从问题 (经验问题和概念问题) 视角, 认为问题是知识的种子。这些观点都表明知识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产物, 和人类思想活动、实践活动有直接相关性。

文化的属性是数学知识的重要属性。美国著名文化学者怀特认为作为数学对象的知识“应被看作一种文化, 数学实在虽然独立于个体意识存在, 但却完全依赖于人的意识。数学真理既是人所发现的, 又是人所创造的, 它们是人脑的产物。数学实在即文化。数学概念存在于文化之中, 即存在于人类的行为和传统思想的主体之中。”[6]

数学课程建设, 不仅要重视知识的科学性, 更要关注知识的文化属性。纯粹的科学知识可以带来了财富和成功, 但获得纯粹的科学知识只是教育的一部分。20世纪四十年代, 潘光旦先生就指出:“如果学校培养的只是有一技之长, 但无人文情怀而又自以为是的专家, 这样的人只能‘是一个畸形的人、零碎的人、不健全的人’。这样的人越多, 合作就越困难, 冲突就越多, ‘国家的和谐康泰越不可闻’”。学生需要的是有血有肉的科学知识!

这里并不是反对课程建设时重视知识的科学性, 而是在重视“实利”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时, 不可忽视教育的人文性。把人文教育融入知识教学中, 实现教育的平衡, 使学生成为一个健全的人。健全的人不但应具有学科的科学知识与素养, 而且兼备人文素养。这才是职业教育所应追求的高技能人才, 这样的教育才能称之为有灵魂的教育。

数学学科的“知识方面”与“教育方面”构成数学教育的基本矛盾, 教育要处理好这一基本矛盾, 过于偏重某一方面, 都会造成教育的失衡, 教育的幸福感就无从谈及。诚如蔡元培先生所语教育乃“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仅仅为灌输知识, 练习技能之作用, 而不贯之以理想, 则机械之教育, 非所以施以人类也。”

2. 数学课程的转向———以知识为核心的文化教学

课程建设如何走?是继续寻求外在的一些技术手段?显然是否定的, 职业院校的数学课程改革要结合时代的特点, 从数学以及数学教育的本身寻找解决之道。郑毓信先生提出的数学教育的“价值性准则”和“社会性准则”[7]对职业院校数学课程改革与建设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价值性准则”从个体维度指出数学教育要体现数学的价值, 促进人的发展。数学的价值性准则即包含数学的知识价值, 也包含数学的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数学的知识价值体现在数学知识提供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工具———数学“模式”;也体现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的文化价值体现在数学文化渗透于数学知识之中, 数学中的几乎每一步进展都反映了当时时代背景, 受到当时的价值观、社会思潮、宗教信仰、哲学思考、实用价值探索的影响, 要领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 必须要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数学文化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 “学史使人明智”, 数学文化是一幅源远流长的历史画卷, 呈现出数学既古老厚重而又新鲜活跃的面貌, 画卷中满是思想宝藏, 有助于提升认识、拓展视野、启示思想、陶冶精神。例如:西方数学史的发展即是与西方文化中数学价值观的历史演变直接相联系的;透过数学文化的历史, 你会发现每个民族都有过辉煌, 都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卓越的贡献, 令人钦佩和尊重, 数学文化有益于历史责任感的树立。数学的应用价值体现在数学解决问题的艺术, 数学已渗透到几乎所有的学科, 并时常表现出无理由的有效性, “数学无理由的有效性”尽然可以成功地解释我们的世界。例如:4个麦克斯韦方程式就解释了所有的电磁学现象, 再如纽结理论与DNA螺旋。

数学的“社会性准则”指出数学课程与教育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社会性准则”对课程建设的最大意义在于课程要紧跟时代, 保持动态发展, 世界高等职业教育本位观的嬗变历程[8]明白无误告诉了这一点。职业教育本位观经历从知识本位 (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 知识就是力量) →能力本位 (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 胜任工作的能力, 历经两个阶段:从岗位能力到综合能力) →人格本位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 针对能力本位的缺陷, 加入培养人的健全人格) →素质本位 (21世纪初至今, 素质本位主要特点是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 。目前, 对课程建设最有影响的是能力本位与素质本位, 但在实际的课程建设中, 由于急功近利的浮躁, 往往过于注重能力培养而忽视了素质教育。

针对数学的“社会性准则”, 如何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美国数学教师全国委员会 (NCMT) 提出了数学教育的四个社会目标: (1) 具有良好数学素养的劳动者。 (2) 终身学习能力。 (3) 平等的教育。 (4) 明智的选民。这些“社会目标”的核心是学生具有较高的数学素养。现在社会正在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 面对各种复杂的“信息”, 社会需要的是智力型 (即有科学知识, 又有文化素养) 、会分析问题、有正确价值观、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数学课程建设不能只满足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要知识、智力、应用和文化素养并重, 特别培养学生数学地思维、数学地观察与分析。

鉴于对职业院校数学课程建设历史的反思、现状的分析、未来走向的探讨, 以及学生个人发展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职业院校数学课程建设应该实现从知识教学向以知识为核心的文化教学转向, 建设以“知识为体, 文化为魂, 应用为本”的高职数学课程体系, 数学知识与理论作为数学浓缩的结晶体, 只有灌溉数学文化之魂, 展现数学应用之本, 才能让数学知识绽放出芬芳, 结出硕果。知识作为课程主体框架, 数学文化作为课程的灵魂, 数学应用作为课程的根本出路。课程要超越单纯的数学知识、理论体系, 把数学的文化与素养、能力与活动、思维与应用三个维度整合到一起。从过去只重视知识理论的教学转向数学全面教学。

3. 数学《职业模块》课程体系构建

历经3年多时间, 由喻平教授作为主审, 笔者作为主编的数学《职业模块》课程于2014年7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IS-BN978-7-305-13506-4) 。数学《职业模块》是构建“以知识为核心的文化教学”课程的一种实践探索。

数学本无“职业”之分。职业模块的“职业”是广意的概念、发展的概念, 意即学生的终身发展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结构、数学素养与应用意识。“职业”不仅和专业知识、所谓看得见、有用的显性知识相关联。数学文化、素养、能力以及对历史的认知情感与态度等隐形知识对个人的发展同样不可或缺, 因而也应成为学生个人素养与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内容。

(1) 体系构建

“职业模块”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数学文化与素养模块, 第二部分为数学思维训练与应用模块。《职业模块》的“文化与素养”模块和“思维训练与应用”模块是对“知识与理论”模块的补充和拓展。数学文化与素养模块体现的是数学的社会文化方面, 让学生对数学的知识、理论体系的内涵思想与文化有个初步了解, 以史为鉴, 以史促学;了解不同民族的数学传统与本民族文化思想的相依发展的概况;管窥数学中蕴含的数学精神, 培养学生的数学常识性知识、社会公民意识与素养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数学思维训练与应用模块培育学生的思维品质、方法意识与能力素养, 体现数学源于实际出现的问题, 用于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数学模型和建模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是薄弱环节, 利用数学建模培养学生在面对真实的问题时, 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探究的能力;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进行数学模式建构的能力。

(2) 课程实施

课程根据知识与理论情况, 及时融入数学文化与素养内容;对于思维训练、数学方法和初等数学模型开设选修课或讲座为主;数学建模和数学活动已纳入到正常的教学日程。

(3)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主要采用“成效为本”的评价方式和理念。“成效为本”是对“内容为本”评价的变革, 代表了教育质量保证的一种新范式, 两者的比较见下表[13]。

从表中, 可以分析得出“成效为本”可以弥补现有课程评价的一些不足。首先, “成效为本”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 评价是以学生的学习内容能够得到确认。其次, 评价具有内在性, 相对于外在的评价, 更强调评价过程的主体获得。最后, 赋予学生评价权, 让学生有更强的参与感与成就感, 利于学生的自我反思与自评。在实际评价操作中, 对于文化和素养, 利用效果学习自我对照表的形式, 让学生先自评和互相评价, 然后教师检查, 并且根据情况让学生写一些小论文。对于数学方法主要通过解题的形式进行测评。对于数学活动是让学生单独或合作探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或构思用数学知识解决专业问题进行测评。

参考文献

[1]游安军.反思中国高职院校的数学课程建设[J], 数学教育学报, 2015, 24 (2) :98-100.

[2]曾庆柏.高职数学课程系统建设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 2009 (29) :5-7.

[3]程德胜.高职数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研究[J], 数学教育学报, 2012, 21 (3) :98-101.

[4]李喜先.知识系统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5-45

[5]托马斯·库恩, 纪树立等译.必要的张力:科学的传统和变革论文选[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7:36.

3.教学知识 篇三

关键词:外显知识;内隐知识;接口理论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26-0147-02

有关外显学习(explicit learning)和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外显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内隐知识(implicit knowledge)的理论假设兴起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从此有关该假设的讨论成为语言学、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热门话题之一,同时也引起了二语习得研究者和外语教学者的极大兴趣。研究者们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外显知识能否转化为内隐知识这一问题上,即两者是否存在接口。

一、外显知识与内隐知识

1、外显知识与内隐知识的定义

外显知识是“学习者关于某种语言的组成成分及该语言在人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的知识”[1],换言之,外显知识就是关于语言和语言使用的知识。“内隐知识是完全默会的知识,是学习者无意识的知识,即学习者不知其所知。”[2]内隐知识还被定义为“偶尔习得、隐性储存、自动使用的知识”。[3]

要想更好地理解外显与内隐知识的定义,有必要了解习得与学得的概念。习得与学得是Krashen提出的假说[4]。习得是一种类似于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是一种潜意识的过程,是注意意义的自然交际的结果,不需对语法精细的学习。学习者几乎意识不到这种学习,但却在运用该语言进行交际,因此又被称为隐性学习、非正式学习或自然学习。学得是通过学习规则或讨论规则而对外语或二语知识的有意识的学习过程,是通过课堂教师讲授并辅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

2、外显知识与内隐知识的实质

从上述定义来看,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知识,两者是有区别的。Ellis概括了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的一些对立特点,认为外显知识对任何年龄的学习者都是可学的,非系统的可及性知识,是学习者对语言规则能有意识地用语言表达的、在运用中可以通过控制处理的陈述性知识。而内隐知识则是学习者只在关键期才可以学的、系统的可及性知识,是学习者对语言规则的直觉、不能用语言表达的、在运用中通过自动处理的程序性知识。[1]如戴炜栋等曾指出:如果说外显知识是用于语言控制性处理的陈述性知识,那么内隐知识则是关于语言自动化使用的程序性知识。[5]内隐知识无法用语言表达,外显知识则可以用语言描述。

笔者认为把外显和内隐知识理解成两种不同知识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两种知识实质上是同一种知识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处的不同状态,与学习者掌握语言时所处的时间和环境有关。众所周知,儿童对于母语的学习,属于习得范畴,习得的语言知识处于隐性状态:无法用语言表述母语规则,但是可以自动、准确使用;若处于关键期的儿童处于外语的语言环境当中,他们仍可以习得该语言,该语言知识仍可以处于隐性状态。成年人在母语环境中学习外语则属于学得范畴,所学得的语言知识最初处于外显状态;随着对该知识的掌握不断强化,理解不断深入,学习者逐渐能够熟练应用,该语言知识也逐渐由外显状态转变为内隐状态:学习者可以自动准确使用这种知识。如果成年人在外语的环境中学习该语言,学得的比例要高于习得的比例。原因在于过了关键期后,习得语言是比较困难的,而且成年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对语法规则等知识掌握的能力要强于儿童。大多数成年人是由学习外显知识即语言知识的途径学习外语的。

两种知识虽然本质上是同一知识在不同时期、阶段所处的不同状态,它们在不同状态下所发挥的功能也存在着区别。笔者认为外显知识在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起主要作用,新的语言知识以显性状态存在于学习者的短期记忆中,起着对学习者语言输出的监管作用;内隐知识的作用则贯穿始终,决定着语言使用流利与否。krashen认为学得的知识体系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才可以发挥作用:时间、学习者专注于语言形式、学习者知道语言规则。[6]340-249学习者在语言输出过程中,会有意识地注意输出语言的形式、内容等是否与该语言的语法规则和语言习惯等一致。监管作用的结果是:导致好的学习者语言输出速度的减慢,导致差的学习者不能输出正确目的语。这个时期的语言知识还不能融入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中。随着语言知识输出频率的增加,新语言知识监管次数扩大,新的语言知识(即外显知识)逐渐融入学习者中介语系统中,直到最终成为中介语体系的一部分,并且成为内隐知识(显性知识的监管作用链接迅速,对语言输出的延缓作用几乎为零),这时的外显知识已转变为内隐知识:学习者几乎感受不到它们的存在,语言输出成为自动、自发的习惯性行为。

二、接口理论

外显知识多通过课堂指导的方式有意识地、有控制地进入学习者的短期记忆中,但它不能像内隐知识那样在交际当中自动和自由地使用。对于通过正式指导获得的外显知识能否向内隐知识转化的争论,出现了无接口说、弱接口说、强接口说和动态接口假说等几种不同观点。

1、无接口说

无接口说的代表人物是Krashen。Krashen区分了“习得”和“学得”两个概念。“习得”与儿童学习本族语言相似,属于无意识的学习。而“学得”多通过正式指导来进行,属于有意识的学习。习得的知识体系是学习者在实时交际情况下使用的唯一的语言知识来源;学得的知识体系监察习得语言知识的输出。Krashen 认为任何“学得”只能在某些语言任务中得以呈现,但不能在真实交际任务中使用,即“学得”和“习得”不能相互转化。[6]300-327

2、弱接口说

弱接口说的代表人物Ellis。该假说认为语言习得是完全等同于人类其他技能的获得,学习者通过不断地练习或训练,不但内隐知识可以转换成外显知识,而且外显知识也可以转换成内隐知识。在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首先以陈述方式习得某一条语言规则,即获得陈述性知识,然后经过不断练习或训练,陈述性知识可以转换成程序性知识,最后成为内隐知识。[7]弱接口假说虽然认同外显知识可以和内隐知识转换,但就如何转换以及转换的条件是什么却有着不同的观点,如N. Ellis认为陈述性知识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对感知产生影响,使学习者注意到输入与已有语言知识之间的差距,从而间接地促进内隐知识的习得。Schmidt认为学习者使用外显知识产出语言输出并以此监控内隐学习机制的自动输入。

3、强接口说

强接口说认为经过反复的练习外显知识能够转化成内隐知识。强接口说从信息储存、加工过程转化的角度,认为经过有意识训练的语言知识可以被无意识地自动化使用。强接口说将语言习得完全视为技能习得,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陈述性知识开始,经过练习而实现自动化。[8]Dekeyser是强接口说代表。他把语言习得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自动化知识。学习者反复练习后,陈述性知识程序化、自动化,从而使得自动化了的外显知识成为内隐知识语言能力的一部分。除了Dekeyser,Stevick 和Bialystok也是强接口说的倡导者,均认为外显知识可以转化为内隐知识。

4、动态接口假说

此外,周山,杨烈祥还解释了外显和内隐知识的动态接口假说,认为“不但外显知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成内隐知识,而且内隐知识也可能转换成外显知识”。该假说认为有关内隐与外显知识的接口假说似乎都是针对学习者个体某一时期的接口的验证,是传统教学中“面向结果”的反映,即没有把学习看成是一个过程。对于二语学习者而言,无论是接受性的自然语言,还是产出性的自然语言,整个学习过程都是从母语到目标语过渡阶段,都是建立在与认知有关的过程中,即二语习得是一个面向过程的学习机制。在这种动态过程中,外显和内隐知识之间反映了一种复杂的动态转换关系,即动态接口假说。[7]

纵观上述观点,可以说无接口说是不正确的。大量的实践和研究证明了课堂教学和学习者的意识对二语习得具有积极作用,证明显性的语言形式教学能加快二语习得速度,提高语言使用准确度,这与无接口说是矛盾的。[9]“强接口说将语言习得完全视为技能习得, 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陈述性知识开始,经过练习而实现自动化,这一说法在母语习得中显然是站不住脚的。第二语言知识也并非完全始于显性知识,完全用技能发展来解释也有失偏颇。”[2]弱接口说和动态接口说更符合语言学习的实践体验。如上文所述,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本质上是同一的,两者的转换是毫无疑问的,我们需要关注的是语言知识由显性状态过渡到隐性状态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如何加快这一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者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三、结语

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作为同一语言知识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形式,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显性的语言知识经过强化练习是可以转换为内隐知识的,内隐知识为新的外显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

参考文献:

[1]Ellis.R..The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L2 Explicit Know- ledge[J].Language Learning,2004,(54).

[2]陈斌蓉.知识接口之争及外语教学动态权衡观[J].湖南第一师范 学报,2008,(6).

[3]Paradis,M.Neurolinguistic Aspects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mem- ory:Implications for bilingualism and SLA [C]//In N.C.Ellis(ed). Implicit and Explicit Learning of Languages.London:Academic Press,1994.

[4]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 Implications[M]. 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1985.

[5]戴炜栋,任庆梅.语法教学的新视角:外显意识增强式任务模式[J]. 外语界,2006,(1).

[6]Diane Larsen-Freeman,Michael H.Long. An Introduction to Sec- 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M].Foreign language Tea- 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7]周山,杨烈祥.外显与内隐知识的动态接口假说[J].中南林业科 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8]陈斌蓉,彭金定.论弱接口说与中国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培养[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9]顾琦一.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及其接口之争[J].外语教学,2005, (11).

4.文言知识教学反思 篇四

原计划2课时完成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因为这是开学的第一天,需要和学生讲一讲安全、卫生等方面的事情,耽误了一些时间。纵观这课的教学,我感觉是满意的,学生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对字词的理解,我拣重点讲了一下,把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自读自悟!这两篇文言文浅显易懂,学生不难理解。如果单从掌握的角度来说,我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然而,学生能否触类旁通,很好的运用学习到的方法阅读文言文,还是心里没底的!上完新课,我迫不及待地把作业发下去,想快一点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从作业的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读懂文章的意思,但对部分字词的理解不够准确,我想,主要原因是我在引导学生理解字词时,教学语言不够简练、精准,导致学生断章取义,作业中的错误率比较高!

5.教学案例撰写知识 篇五

一、教学案例的一般要素 1.背景

所谓背景,即是向读者交待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绍也不必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和条件。背景是案例很重要的环节,描述的是事件的大致场景,是提供给读者了解“事件”有用的背景资料,如所在学校的情况、个人的工作背景、事件发生的起因等。

2.主题

每篇案例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即这个案例要说明的某个问题,是反映对某个新理念的认识、理解和实践,还是说明教师角色如何转变,教的方式、学的方式怎样变化,或是介绍对新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和处理,等等。

3.细节

有了主题,就要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选择最能反映主题的特定的内容,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要特别注意提示人物的心理。因为人物的行为是故事的表面现象,人物的心理则是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面对同一个情景,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做法?这些教学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执教者是怎么想的?揭示这些,能让读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这个环节中,要讲明问题是如何发生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可以和事实材料交织在一起。这是整个案例的主体,要详尽地描述,展现问题解决的过程、步骤以及问题解决中出现的反复挫折,也可以涉及问题初步解决成效的描述。

4.结果

案例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待教学的结果--某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感受,解决了哪些问题,未解决哪些问题,有何遗憾、打算、设想等。以“问题”为主线,有矛盾、冲突甚至“悬念”,能引起读者兴趣和深入思考。

5.评析

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表明对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的看法和分析,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评析可以是自评,就事论事,有感而发,也可请专家点评、深化。通过对背景、问题、解决问题方法的描述,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总结利弊得失和启示。

二、教学案例的特点和撰写要求

1.教师要写自己认为有重要意义的教学经历或教学故事,即要有选择性,典型性,不要事无巨细都罗列进去,要围绕中心问题进行选择。并不是说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要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2.应根据以往的经历撰写案例,尽量保持案例中资料的真实性,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到案例的主体即学生那是去询问、调查他们的真实感受。

3.教学案例与其它的教学作品有区别性。

与教学论文相比,教学案例在文体和表达方式上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在思维方式上,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通过对生动的教学“故事”的描述,通过对具体的学生、老师心理感受的描述,反思、总结教学的利弊得失。

与教案和教学设计相比,教学案例是课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应,写的是结果。而教案和教学设计是教师在课前完成的实施教学过程的“蓝本”。

与教学实录相比,教学实录是对教学过程的完整描述,而教学案例是对教学情境作有选择的描述、记录和点评。

4.撰写的教学案例要有价值性。

通过对教学情境的描述、反思,既能提升自己教学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又能为其它教师分享教学经验、加强沟通提供一种有效方式。

定义: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包括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教学案例描述的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情感在内的故事;教育案例是一个教育情境的故事,在叙述一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6.教学知识 篇六

论文摘 要: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实质是同一语言知识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形式,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之间存在接口是毫无疑问的,弱接口说和动态接口假说更贴近教学实践。显性的语言知识经过强化练习是可以转换为内隐知识的,内隐知识为新的外显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

有关外显学习(explicit learning)和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外显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内隐知识(implicit knowledge)的理论假设兴起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从此有关该假设的讨论成为语言学、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热门话题之一,同时也引起了二语习得研究者和外语教学者的极大兴趣。研究者们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外显知识能否转化为内隐知识这一问题上,即两者是否存在接口。

一、外显知识与内隐知识

1、外显知识与内隐知识的定义

外显知识是“学习者关于某种语言的组成成分及该语言在人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的知识”[1],换言之,外显知识就是关于语言和语言使用的知识。“内隐知识是完全默会的知识,是学习者无意识的知识,即学习者不知其所知。”[2]内隐知识还被定义为“偶尔习得、隐性储存、自动使用的知识”。[3]

要想更好地理解外显与内隐知识的定义,有必要了解习得与学得的概念。习得与学得是Krashen提出的假说[4]。习得是一种类似于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是一种潜意识的过程,是注意意义的自然交际的结果,不需对语法精细的学习。学习者几乎意识不到这种学习,但却在运用该语言进行交际,因此又被称为隐性学习、非正式学习或自然学习。学得是通过学习规则或讨论规则而对外语或二语知识的有意识的学习过程,是通过课堂教师讲授并辅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

2、外显知识与内隐知识的实质

从上述定义来看,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知识,两者是有区别的。Ellis概括了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的一些对立特点,认为外显知识对任何年龄的学习者都是可学的,非系统的可及性知识,是学习者对语言规则能有意识地用语言表达的、在运用中可以通过控制处理的陈述性知识。而内隐知识则是学习者只在关键期才可以学的、系统的可及性知识,是学习者对语言规则的直觉、不能用语言表达的、在运用中通过自动处理的程序性知识。[1]如戴炜栋等曾指出:如果说外显知识是用于语言控制性处理的陈述性知识,那么内隐知识则是关于语言自动化使用的程序性知识。[5]内隐知识无法用语言表达,外显知识则可以用语言描述。

笔者认为把外显和内隐知识理解成两种不同知识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两种知识实质上是同一种知识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处的不同状态,与学习者掌握语言时所处的时间和环境有关。众所周知,儿童对于母语的学习,属于习得范畴,习得的语言知识处于隐性状态:无法用语言表述母语规则,但是可以自动、准确使用;若处于关键期的儿童处于外语的语言环境当中,他们仍可以习得该语言,该语言知识仍可以处于隐性状态。成年人在母语环境中学习外语则属于学得范畴,所学得的语言知识最初处于外显状态;随着对该知识的掌握不断强化,理解不断深入,学习者逐渐能够熟练应用,该语言知识也逐渐由外显状态转变为内隐状态:学习者可以自动准确使用这种知识。如果成年人在外语的环境中学习该语言,学得的比例要高于习得的比例。原因在于过了关键期后,习得语言是比较困难的,而且成年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对语法规则等知识掌握的能力要强于儿童。大多数成年人是由学习外显知识即语言知识的途径学习外语的。

7.教学知识 篇七

学科教学知识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是美国教育学者Shulman (1986, 1987) 对当前美国教师检证制度的缺失而提出的观点。当时, 在美国许多州的教师资格认证过程中, 往往只测验教师的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 而学科知识多是对某些事实的记忆, 教学知识则仅涉及准备教案与评价, 识别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室管理与教育政策等内容, 完全看不到“学科”的影子。因此, Shulman特别提出“缺失的范式” (Missing Paradigm) , 试图在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中重新重视学科知识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的概念。他在《知识和教学:新的改革的基础》 (1987) 中总结出七种教师必需的潜在知识: (1) 学科知识; (2) 普通教学知识; (3) 课程 (curriculum) 知识; (4) 学科教学知识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 (5) 学生和学生特点知识; (6) 教育环境知识; (7) 教育目标、目的、价值及其哲学和历史背景知识。在这些知识类别中, 学科教学知识标识了教学知识的独特性。学科教学知识是指用专业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的综合去理解特定主题的教学是如何组织、呈现以适应学生不同兴趣和能力的, 学科教学知识最可能将教师和学科专家区别开来。

2 学科教学知识对教师发展的重要性

目前, 我国教师发展研究处于一种分离式研究趋向——学科领域的知识研究与普通教育学研究相分离, 同时许多研究也存在重一般、轻具体、重思辩、轻实证的现象 (胡青、刘小强, 2005) 。在这种研究现状下, 我们需要将学科领域和普通教育理论的研究结合起来, 加强学科教学的交叉研究;要求我们要特别改变传统的科学研究中的做法, 鼓励对学科教学的实证调查分析和行动研究 (胡青、刘小强, 2005) 。同时我国应重整教师培养模式, 调整教师教育课程结构, 转变教师教育教学方式, 改革教师教育实践方式 (袁维新, 2005) , 那么学科教学知识理论的引进为教师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个研究的新视角。而新的培养范式要在正确教育观和教学理念引导下, 注重外语学科教学能力的培养, 并在培养过程中引入促进教师学习/发展的机制 (吴一安, 2005) 。

学科教学知识并不是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的简单结合, 康永久 (2008) 认为在当今的教师发展中, 教学知识仍是很重要的, 他提出如何将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转化为PCK是极其重要且有难度的, 需要教师将教育学知识, 学科知识, 学科活动, 文化因素, 自身的品性等结合起来。这样对于教师职业发展而言, 其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那教师该如何发展其学科教学知识呢?应国良和袁维新 (2006) 将学科教学知识的特点归纳为建构性, 反思性和转化, 结合对学科教学知识内涵的理解, 他们提出教师应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建构其PCK:加工建构, 反思建构和对话建构。

3 学科教学知识国内实证研究的发现

学科教学知识提出将近三十年, 国内的研究始于近几年, 尤其是关于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实证研究近几年才比较盛行, 纵观近几年的实证研究, 可以发现, 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数学教师 (董涛, 2008) 和英语教师 (刘学惠, 2005;吴一安, 2005;Ye Hong, 2007;孙自挥, 2008;高站荣, 2008;周燕, 史耕山, 2009) 的研究, 研究方法集中于问卷调查, 访谈, 课堂观察, 文献收集比较等。他们的研究发现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的构成成分存在缺失或不足 (李琼, 倪玉菁, 萧宁波, 2006;陈福明, 2007) ;对于英语教师而言学科教学知识非常重要, 优秀的英语教师都能将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有机融合 (吴一安, 2005) ;而且不同教龄的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各构成知识部分也不尽相同 (孙自挥, 2008) ;大学英语教师的学科知识不尽合理, 跨学科知识比较欠缺等。由此可见, 学科教学知识对英语教师而言相当重要, 同时, 研究也表明, 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存在差异性和各种缺陷。

4 启示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关于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一方面是总结分析国外学者对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并讨论其在教育和教师发展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证研究探究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构成及在教学中的体现, 而实证研究的手段主要是问卷和访谈, 研究的对象和知识范畴也都非常有限, 而且结果的分析也以定性分析为主。因此, 以上研究对于大学英语教师知识研究的启示在于:

(1) 从实际出发, 探索我国大学英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应该从我国的教育国情出发, 从我国的英语教学实践出发, 通过大量的定性定量研究, 探索大学英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 缺失的部分与发展轨迹。 (2) 分门别类, 探索不同层次, 不同地区大学英语教师学科教知识的特点。从Shulman所提出的学科教学知识的七种知识来看, 学科教学知识受教育环境, 学生特点等因素的影响, 那么不同层次, 不同地区的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知识也应有差异。 (3) 综合交错, 多角度, 多途径的研究大学英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是一个复杂的体系, 仅从某一角度, 通过某一手段进行研究只能探其皮毛, 无法真正了解学科教学知识的内容, 无法给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增长带来有利的理论支撑。 (4) 追根索源, 研究师范类院校英语教育的课程体系以及研究生英语教育方向的课程体系, 师范类院校和研究生教育主要为各类高校输送英语教师, 他们在学校学习的课程对于他们将来的学科教学知识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从他们所受的师范教育出发, 比较他们成为教师之后的学科教学知识, 可以找出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的地方, 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师范人才。

教师知识研究是教师发展研究的一个方面, 教师发展研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如何培养职前和在职教师仍是一个需要长期探讨的问题。学科教学知识的提出为教师知识研究, 教师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我们应该不断探索, 勇于创新。

摘要:文章从学科教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出发, 阐述了学科教学知识对教师的重要性, 总结了国内学科教学知识实证研究的学科特点、研究方法和所得结论, 从而找出对大学英语教师知识研究的启示。

关键词:学科教学知识,大学英语教师,知识,启示

参考文献

[1]Shulman, Lee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63-64.

[2]刘清华.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之源.天中学刊, 2005.2.20 (1) .

[3]冯茁, 曲铁华.从PCK到PCKg: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转向.外国教育研究, 2006 (12) .

[4]康永久.教师知识的制度维度.教育学报, 2008.6.4 (3) .

[5]杨彩霞.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本质、特征与结构.教育科学, Vol.22 No.1, 2006.2.

[6]应国良, 袁维新.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及其建构.育发展研究, 2006.10A.

[7]吴一安.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探究.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国语文双月刊) , 2005.5.37 (3) .

[8]李琼, 倪玉菁, 萧宁波.小学数学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表现特点及其关系的研究.教育学报, 2006.8.2 (3) .

[9]陈福明.大学英语教师PCK的研究.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7 (6) .

8.教材教学的知识衍生 篇八

摘 要:每一个数学知识都有一个知识的产生、联想、演化、衔接等过程,数学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就是对数学知识产生的一种升华,一种对数学知识的充分衍生,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以“积的变化规律”一课教学为例,对基础知识的深刻认识,让学生便于理解与运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教材教学;生长点;延伸点;衔接点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赖,也是教师教育的蓝本。数学教师教给学生的数学知识大多都来源于数学教材,对数学教材的灵活运用也成了数学教师教学的一项技能,但数学教材上的知识面却远远无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学生对数学教材中涉及知识的产生、联想、演化、衔接等方面不够了解,不便学生理解与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具有充实的数学知识背景与历史,能够充分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衍生,进一步让学生参透数学知识,创新知识。

新课标要求,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数学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就是对数学知识的一种升华,一种对数学知识的充分衍生。教材中的每一个数学知识都有一定的产生背景,是人们对其深刻认识的过程总结。笔者以“积的变化规律”一课教学为例,对基础知识的深刻认识,让学生便于理解与运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教材教学要善于寻求知识的“生长点”

教材编写是从简单的知识开始,随着年级变化一步一步提升难度,逐渐开阔知识的广度,循序渐进,教材教学就应从简单的知识教起。知识的“生长点”是每一个知识发展的起源,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它既具有深度的核心价值,也具有超越知识的智慧、灵感、激情和创造知识的价值,它能使整个堂课的教学形成一条在内容上贯穿全文、在教学上贯穿始终、各个环节有机联系的动态发展的主线。

教师从教材内容,尤其是从学生学过的知识出发,寻找出一个连接课程教学知识的“生长点”,并以此为起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就能使教學成为一条融汇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主线。它既复习学过的知识,也探究了新知识,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了新知识的来源和发展,又提高了学生的大脑思维能力。

二、教材教学要善于探究知识的“延伸点”

数学教材教学是教师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表面性,更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还要注重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把局部的数学知识置于整体知识体系中,引导学生加强对于数学知识的整体认识,为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教材教学也是一种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而探究往往和问题联系在一起,设计探究性问题就是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延伸点”上,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和创造,从而主动投入到问题解决的探究活动中来,增强了课堂学习气氛。

三、教材教学要善于渗透知识的“衔接点”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学习数学知识的关键在于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它是建立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之间的桥梁。所以,教材教学要渗透知识的“衔接点”,要做好数学知识的衔接教学,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要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渗透一些数学的思想方法。做好数学知识教学的衔接,不仅要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从教材的整体入手,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个年级的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教材教学活动中,学生为主体地位,教师为主导地位,知识是介于二者之间交流的载体,通过知识学习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开拓学生的大脑空间。数学知识就是一个培育空间,数学教材教学,是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与探究,寻求其“生长点”,探究其“延伸点”,渗透其“衔接点”,结合已学过的基础知识认识到所要掌握的知识,甚至更深层次的知识,实质上是数学知识的一种衍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深刻认识了知识的发展历史,展现知识的丰富内容和魅力。

参考文献:

[1]马文英.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之合理“生长点”的选择[J].新课程(上),2015.

[2]张梅.自主教育: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J].新课程(综合版),2013.

[3]翁曦.从直观到抽象:几个中小学数学衔接知识的教学思考[J].科技信息,2012.

[4]王虹,刘晓婷.感悟丰富内涵,拓展意义理解:“分数初步认识(拓展)”的尝试与思考[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2(12):9-12.

上一篇:公司经理就职表态演讲稿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师个人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