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名师课堂观摩学习心得

2024-10-15

小语名师课堂观摩学习心得(共12篇)

1.小语名师课堂观摩学习心得 篇一

2015年10月16、17日,我有幸参加了山西省“学习能力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短短的两天时间,我真正领略到了名师们的教学风采,被她们教学所深深的吸引、感动听她们的课就是一种享受。置身于课堂教学中,如沐春雨。老师们热情洋溢、激情澎湃、信手拈来,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的浪花,她们或浅唱低吟,或手舞足蹈,或激昂文字,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更让听课的教师们连声赞叹。让我深切的感受到了授课教师们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语文功底。我就两节课谈谈我的心得体会。一.学词鲜活有趣 朗读掷地有声

在这次观摩课中,尽管只有一节低段课堂,但我让依旧收获颇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钟老师不厌其烦地示范,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模仿,再带着自己体会朗读,学生在不经意间获得了成长,朗读有了真收获。我很欣赏钟老师的示范朗读,一个个词语示范,一个个句子示范,学生透过语气语调的模仿,揣摩文字本身的内涵,且通过朗读和神情语气进行传达。学生生动的朗读是一幅幅有声的看得见的画,钟老师的词语教学鲜活有趣,带给人与众不同的喜悦。钟老师的词语教学尤为闪亮,他关注学生的语文实践,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语境中学习语言。“七嘴八舌”“没有妨碍”“丝毫未变”“”一致谴责”等词语教学是那么新活,新鲜得透出水来。钟老师的朗读指导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指导,有的教师往往止于形式,一遍一遍地朗读,低水平重复,无针对性指导,遇到学生不会读或读不好的时候,通常换个学生朗读,一俊遮百丑。而钟老师的每一次朗读指导,都有朗读的目的,朗读指向非常明确,朗读效果喜人。

二.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探索者

在五年级教材《“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一课中,“凤辣子”是怎样一个人,不是老师告诉他们的,而是他们自己发现的。也就是说,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了大量自己的、不带任何成见的想法,其中会有一些偏差和错误,但通过细细阅读文本,他们的有些想法是跟作者的创作意图比较接近,跟前人和今人的大多数见解比较一致。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是一个探究者,他们是在进行探究和创造的阅读;

同时,学生享受着发现的快乐,学生的“发现”需要老师的指点和引导。我们听到一些课,老师也鼓励学生去探索,也启发学生去发现,但是学生并没有学习欲望和激情,总是懒洋洋的提不起劲。但在这堂课里,我发现学生自始至终兴味盎然。初读:凤辣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热情、泼辣等)二读: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凤辣子”的热情?(聚焦关键语段)三读:既是热情,她问了这么多问题却不想知道答案,这是为什么?(讨好贾母、炫耀自己)四读:凤辣子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精明、有心机)这一套“组合拳”层层递进,步步为营,引发了孩子的认知冲突:刚刚认为凤辣子是热情的,突然又感到“凤辣子”有可能别有用意。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反思。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于是,学生在紧张而兴奋的心理状态中乐此不疲地一次次阅读,一次次探究,从偏差走向正确,由浅表逐步深入,对凤辣子的认识也逐渐丰满起来。

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学到一些阅读策略 英国儿童文学作家、阅读教学专家诺德曼一再强调:人不是天生喜欢阅读的,也不是天生会阅读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带领孩子学习“怎么读”。在这堂课刚开始时,学生对“凤辣子”的印象是富贵漂亮、大胆泼辣、热情善良。可是随着阅读的深入,他们自己对初始建构起来的想法怀疑了,动摇了,他们发现“凤辣子”的热情只是表面的装腔作势,凤辣子的关切并非出自内心。随着对凤辣子语言和行动的进一步研读,一个泼辣张狂、口齿伶俐、善于奉承、见风使舵、喜欢使权弄势、炫耀自己的权力和地位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逐渐丰满起来。学生在这次充分展开的阅读过程中也体验到了一些阅读策略:先大胆说出初读后的感受,然后找出心存疑惑的部分;重读文章,寻找细节,提出新的甚至完全不同的观点;跟同伴交流,确认或修正自己的想法。这样的阅读策略是可以迁移可以应用的。韩老师的课不是以 “教这一课”为目的,而是以“这一课为例”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形成独立阅读能力,课的意义就比较深远。

此次听课观摩,让我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对我来说不仅是提高,也是促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抓住一切学习机会,努力上好每一节课,虽不能成为名师名家,但也会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小语观摩课心得体会

2015. 10

2.小语名师课堂观摩学习心得 篇二

2011年10月底, 笔者有幸在所从教高校贵阳学院领导的安排下前往华东师范大学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英语课堂教学观摩学习。这两个月的学习对笔者的专业知识是一次极大的更新, 对笔者的业务能力是一次不小的提高。非常感谢学院给了笔者这次充电学习的机会, 使笔者开阔了眼界, 以下是笔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感受和收获:

1 开放的环境为上海人在生活中学习英语创造了良好的机会

上海是个国际化大都市, 商业的繁荣、文化的互通使得英语这个交流工具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随处可学。无论是公交车报站、地铁的标牌、机场的设施、各种单位和建筑的名称均使用中英文对照, 使得英语浸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人们只要稍加留心便可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大量的英语, 这些英语常见、实用, 掌握了它们能迅速提升一个人学习英语的自信。英语在上海人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很高, 在上海繁华的商业街区能碰见很多的国外游客, 在文化氛围厚重的高校能遇到很多外国留学生, 与他们的交谈也是学习英语的好机会, 令笔者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去城隍庙游玩, 发现绝大多数卖小商品的小贩都能用流利的英语向外国顾客介绍各种商品并和他们讨价还价, 随处都可以见到上海市民用流利的英语为问路的外国人指路, 地铁上, 那些拎着公文包的外企中国员工也用流利的英语和他们的外国同事讨论工作和生活。在上海人的生活中英语已经普及, 这使他们有一种紧迫感要学好英语, 他们也有一个开放的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对英语耳濡目染、道听途说, 笔者真羡慕他们有这样好的接受英语熏陶的环境, 而在贵阳, 在生活中学英语的途径不多, 也没有方便的练习机会, 所以学和用往往是脱节的, 教英语的教师和学英语的学生都能深深地感觉到环境的闭塞所带来的文化上的狭隘。

2 听大外部的公共英语课程, 有其特殊的好处

听大外部的课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都是同样的课程, 却有很多不同的老师同时在上, 对于同一节课, 听不同的几个老师对于同一个环节的处理方法, 我们就可以进行对比, 哪种方法更好、更直观, 从而择优选取, 哪种方法处理得不好, 我们也可以从别人的教学中总结经验, 学会应该避免的东西, 而不是闭门造车, 设计自己的教学时毫无参照物。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吟诗也会吟。”, 教学也是一样的道理, 集中对比了很多优秀教师的课后, 有一种“博览群课、厚积薄发, 不会上课也会上”的感觉。正如我们写论文时, 要先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梳理一样, 我们在设计自己的教学时, 如果以博览过的群课为底蕴, 以自己对别人的处理方法的评判为取舍标准, 再加以自己的创造性, 力求不落俗套、推陈出新的话, 我们的教学一定会有所突破。

3“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很庆幸自己拥有了听课的欣赏和评判能力, 而不只是一味地学习和接收

贵阳学院2009年迎来本科教学质量第一次评估, 在筹备迎评的过程中, 大外部的英语教学改革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大硬指标的推行使得全体教师不得不紧急提升自己、直面挑战、顺应时代需求, 即课堂教学必须使用全英文、课堂教学必须使用多媒体课件、课堂教学中必须设计大量口语互动活动, 这三大指标改变了以往一本书一只粉笔、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的教学模式, 课堂的转型给教师带来了阵痛和压力, 但也迫使我们的教学形式能与华师大这样一流的重点学府接轨, 我们已经在教学中拔高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指使用全英文教学语言、制作使用多媒体课件、能组织和评论英语口语活动) 再来听别人的课, 更能体会到别人对各个环节的处理技巧, 和自己使用的进行对比使自己的逐步完善, 这比起自己是一张白纸, 在缺乏实践经验的前提下专门过来学习别人的新模式新教法感觉更好, 頗有点“外行听热闹, 内行却能听门道”的意味。

4 英语教学语言的规范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英语教学语言本身就是教学内容和形式的一个重要部分, 其作用之大, 必须引起英语教师的足够重视。我这里讲的英语教学语言的规范包括教学用语的语音语义标准、教学语调的优美, 再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就是教学语言的丰富生动。华师大外国语学院的专业课程中有一门叫“教师口语”, 是于每学期前十周周一晚上课, 这门课应该对规范教学语言帮助甚大, 可惜笔者去的时候正好错过, 实为遗憾, 建议贵阳学院也开设这样一门课程, 这不仅能使英语专业师范类的学生受益, 也能使像我一样非师范科班出身却又因扩招等历史原因而成为英语老师的同行弥补自己的缺失。以下是我对比几个老师教学语言的课堂感受实录, 从中我们对其重要性可见一斑:A老师的课堂语言很精辟, 直接决定了学生有兴趣听他的课;B老师教学语调太强势、太生硬, 虽然口语很流利, 但还是缺乏吸引力, 总给人一种“铁蹄女人”的感觉;C老师虽然表情丰富、惟妙惟肖, 但语调平铺直叙, 无抑扬顿挫, 从头到尾太“温柔”也不好, 总让人感觉她表情的丰富性和语言的生动性是脱节的;D老师发音标准、口语极流利, 但由于未重视学生的吸收和跟进速度, 听起来有点像新闻播报而不太像教学, E老师对教学的语气把握得很好, 很亲切且信息量大, 表述准确、发音标准、表达丰富, 给人一种很享受的感觉;像F老师这样天生拥有优秀音色, 后天辅以优美语调的老师, 况且那样的知性和优雅, 课堂紧凑、信息量大, 实在是不可多得;G老师的问题是在速度上, 教学语言太快的话, 纯属老师自己在作秀, 像开机关枪似的老师自己说了一大通, 自己满足了, 却不顾学生的感受, 学生听得一头雾水, 教学语言太快会给人仓促和不清晰的感觉, 没有留足够的时间给听众去理解、回味, 使课堂形式只停留于浅表, 而不是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听久了注意力极易涣散。课堂不应该成为老师自己练口语的场地, 而是老师和学生沟通传递信息的场地, 沟通和互动很重要, “沟通”是传递信息的手段, 而“理解”则是信息得以传递的基础。在每一个点上和学生的沟通很重要, 自顾自的陈述, 不如慢慢地和学生嚼懂一段文字, 提一些引人思考的问题, 让他们自己猜懂一些词, 通过循循善诱的手段比急赶着跑完教学内容效果要好得多。

5 华师大学生自觉性高, 教师课堂互动可操作性强

华师大的学生自觉性很高, 课前基本都回去预览过课文, 并提前查阅语言点对有疑惑的部分向老师提问, 对教师的引导能够心领神会, 课堂互动不用老师操心, 被老师要求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基本不会说“sorry, I can’t.”而致使课堂互动没有回应, 让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 而在贵阳学院基础稍差一些的班级, 大部分学生在英语课上一问三不知的局面是常见的, 在有一些班级, 口语活动根本进行不下去, 这也是老师教学中的尴尬和要预先防备的问题, 在基础好和基础差的平行班级之间要保持教学进度上的一致就非常的难了, 所以贵阳学院的英语教师得花很多心思在权衡平行班的教学进度上。此外, 华师大学生和老师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 (生活环境中处处有中英文对照标牌、在小学和中学的英语课堂上均接受纯英语教育) 使得他们对英语的敏感度和反应程度很高, 这一点尤为在外国语学院的英语专业课程中体现出来, 教师和学生用英语表达思想观点的自由度之高、表达之丰富和深刻, 令人惊诧, 而不像西部的学生, 对老师用英文描述或提问感到很木讷, 西部的英语老师自身在词汇量积累、教学用语的规范和灵活度、表述事物和表达思想的准确性、深刻性、流畅度上都存在问题, 亟待提高, 最高效的办法就是去模仿发达地区的老师, 把他们的好的表达和教学方法“拿”过来化为己用, 因此笔者的这一次学习机会是难得的和宝贵的。

6结语

在多年的教学中常常感到自己的知识和手段枯竭了、黔驴技穷了, 感谢学校给笔者这样一个机会能够深入课堂, 舒畅地吸收知识并且没有任何负担和压力, 收获是全方位的:首先是教学语言得到规范;其次是教学方法得到提高;再次是丰富了教学中的英语表达方法 (比如我们学到老师是如何用各种句式表达自己的观点的) ;最后是让笔者清楚地了解了学校之间的差距, 准确地定位自己的教学。每一个老师身上都有可以学习的东西, 我们融合所有老师的优点来进行教学, 教学一定是非常精彩的。

参考文献

[1]王守仁.关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1 (1) .

[2]束定芳.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我们教什么, 怎么教?——写在首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闭幕之际[J].外语界, 2010 (6) .

[3]孙菊如.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小语课堂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点滴谈 篇三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教师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未来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否概括与吸收他人的意见等。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从教学心理学情感理论来看,学生进行愉快和谐、富有成效的合作学习,自然会产生快乐有趣的情绪气氛。这种学习氛围一旦形成并保持下去,必会给学生带来高涨的学习热情,有利于知识技能的积累和智商的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将会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同时又为培养能与人和谐共处通力合作的时代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小组合作学习的五方面教学策略,在小班内采取小组合作学习语文中,发现小组内学生参与热情很高,积极性强。小组合作教学给他们提供了自主参与表现的机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操作中,我们注意时刻把握时机,在语文课堂的不同环节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一、民主教学,为合作营造和谐的氛围

民主教学,即教师和学生就学生应该学什么、怎样学以及教师应该如何评价学生等问题,共同商讨,作出决定。这样,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1)建立和諧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让学生看到合作的希望。在教学中,以平等的态度热爱、信任、尊重每一位学生,能唤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激发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在合作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师生间的地位应当是平等的,而且应努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宰。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经纪人,为学生的学习做好筹划和管理工作。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教学具有勃勃的生机。

(3)允许学生“出格”,提倡学生对老师和学生说“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在现代社会中,注重外表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做人,就要努力追求心灵美与外表美的统一。在这一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如何为人处世又有了更深的认识。

二、角色互换,为合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语文教学中,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他们的学习现状,设想他们所面临的学习问题。同时创造条件,让学生进入教师的角色,在角色的互换中实现师生的合作。

1.身体力行,学会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法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就先做表情范读;要学生完成的练习,教师就事先做一做,明白其中的重点与难点,明确指导的门径;要学生完成的习作,教师就事先“下水”练笔,获得规律性的认识,给学生以“最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这样教师才做到了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的。

2.创造条件,促使学生与教师的角色换位

在教学中,适时设置让学生尝试当老师的环节,让学生替代老师去质疑问难、指导朗读、操作演示、设计板书、布置练习等,使学生感到既新鲜又富有挑战,能极大地发挥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潜能。

三、学习新课阶段,营造小组自主学习的和谐氛围

这阶段,是激发学生动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让班级内几个小组学生轻声自读或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这时,教师一方面要提供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学生充分地读书,另一方面,要深入各组,及时了解个体差异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对个别的学生给予指点。尤其是在解决重点,难点时,培养小组成员质疑问难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表明,激发学生疑问能使大脑由抑制转达为兴奋,学生把知识的学习作为一种自我的需要。因此,要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越是教学的重点,难点,越要通过小组讨论,根据重难点提出心中的疑问,在小组讨论中解决问题。

(1)读书找疑点,乐于探索。“学贵有疑,小疑时小进,大疑时大进。”这个疑是学生知识的断层,能力的缺陷和思维的空白,不是老师提醒,而是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的。从个体的需要为出发点,与被动的接受相比,学生更乐于做这样的探索。

(2)互相质疑,合作筛选。这是学生把自己的疑难问题在小组中提出来,将个体的转入集体学习的环节。此时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及老师的点拔下将五花八门的问题进行筛选,得出有讨化价值的问题。

四、某一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或者留有空白时,引导学生讨论

有些课文往往在精彩处戛然而止,设下悬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留白”,这是训练学生想象力的好时机,我们就在这时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想象的天地里自由驰骋。如《穷人》一课,最后一句是:“桑娜拉开了帐子。”丈夫会有什么表现呢?他们今后的生活会怎样呢?这一问题很快打开学生的思路,对桑娜一家今后的生活进行补白,有的认为他们可能生活得更艰辛了,有的想象渔夫可能在一次捕捞时发了大财,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有的认为桑娜夫妇为了养活西蒙的孩子,忍痛割爱地把自己的孩子卖掉了……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深入讨论,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提供空间。

五、学生容易出现认识或理解偏差的地方,可以引导小组讨论

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往往带有片面性。在实践中,我们就根据反馈信息准确地捕捉学生认识上的模糊点,设问引导,引发讨论,使他们走出误区。

4.名师课堂教学观摩学习心得体会 篇四

在行将开学之际,中心校组织了全体教师参加了新课标下名师课堂风采教学观摩会的学习。亲耳凝听了多位全国着名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感慨很多。一堂堂优良课都生动地诠释着新课标下的新课型,每堂课又不失个人风格、特点,亮点很多,如繁星闪烁,令与会教师们赞叹、敬佩。在短短的一天里,特级教师的课堂风采仍在我脑海中不断显现,久久回味。我的心中也荡涤着做老师的幸福,那就是在课堂上与孩子们心灵感应般的真情对话,显现出***的、焕发生命光彩的课堂,产生着使人震动的课堂生命力。我深深地感悟到在21世记要如何做老师,如何做合格的老师,如何做优秀的老师,要走很长的路。

优秀老师的课是一种美,听优秀老师上课真是享受美。他们有着深厚的底蕴,有着理性的豪情,有着对学生深深的爱。细细想来,这一堂堂自然天成的课堂教学境地里,该有多少值得揣摩、学习、研究、反思的地方呀。简简单单教语文,平平实实更有歌。老师们的课没有精心预设的场景演练,没有精美课件的渲染衬托,更没有支离破碎的分析问答,他们只是仰仗引导孩子反反复复地读这一最原始、最传统的教学方式,便深深激起了全体业课孩子与听课教师们的心灵共振。专心灵朗诵、专心灵聆听、专心灵倾诉,这是老师们整堂课的设计思路,它着眼整体、思路清楚、顺次渐进。纵观整堂课,轻预设、重天生,教法简单却极其富有实效。特别是在整整40分钟的时间内,始终热情弥漫,面带可亲的笑脸,一直伴随着孩子们的读书声,挥动右手,打着起伏有致的节奏,师生宛如共同演奏着一曲美好的乐章。

最后,我们要做的就是赶紧行动起来,更认真地弄好教学工作,并努力创造各种条件进行教研和教改活动,增进本身教学水平的进步,增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5.“北派名师”观摩课学习心得 篇五

方石

3月18号、19号在校领导安排下,我有幸赴沧州聆听了陈金龙、蒋军晶、张立军、张学伟四位北派名师的观摩课及报告。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了名师的人格魅力和教学风采,为之感动许久。感动之余,带给我更多的是思考。他们精彩的课堂及热情洋溢的报告,就像一盏指路灯,为我们指明了教学的方向,又像前进的号角,唤醒我们对教育的激情。

一堂堂精彩的观摩课,充分展现了专家教师的“核心素养”。名师们有教育能力:深厚的文化底蕴,详实的例子,深入地解读,流畅地表达,适时的幽默,;他们懂得教学的艺术,循循善诱,娓娓道来。这都源于他们不懈的努力,执着的追求,源于他们教育的情怀: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对照当代名家、名师哪一位没有这样的情怀?

在陈金龙老师的报告中提到两位名师,那就是王崧舟和薛法根。王老师在教学中出现失误的时候,不是懊恼,而是静下心来,思考琢磨,读书学习。他用微格方法去听课,记录老师和学生的一言一行,课后一句一句的品读,每学期记录200多节听课记录。我不禁为之惊叹!薛法根老师曾在公开课上失误于《钓鱼的启示》这篇文章,于是他开始翻阅资料,反复研究,如何提问和预设。五年后再讲这一课时,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真是永远的名师在身后!

陈金龙老师何尝又不是如此呢?他为了讲《月之故乡》这首现代诗,他在思考:看似及其简单的小诗,能给孩子们什么,又该给孩子们什么呢?于是他翻阅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白“语用”的重要性,他又了解了诗人一生的经历,揣摩诗人的心境。自己反复诵读,读给女儿听,自己录音听,最后以诗人流亡的经历,来学习诗歌。层层推进,生反复吟诵,师适时地范读,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很好的体会了诗人在异国他乡的心情,学生们随之发现了“反复”的写作手法。当学生拿起笔来写家乡时,运用反复的手法,也别有一番韵味。

每位老师的授课都独具匠心,充分体现了语文的“核心素养”,注重了教学的常态性。没有一个老师因上观摩课而有意创设教学上的“花架子”或秀一些与课堂无关的紧要的内容。在教学中,老师们与学生真诚沟通,适时引领,多元评价,善待每一个孩子。尤其是诙谐幽默的教学语言,激发了孩子的学习热情。整堂课下来,孩子们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除了常态教学外,他们更注重教学的实效性,正所谓一课一得。在阅读教学中,他们挖掘教材的深度,注重对语文方法,语文思想的渗透,引领学生深入的思考。如:杨学伟老师执教的《螳螂捕蝉》一课中,首先让孩子们自己充分的朗读,再适时地示范读,以读代讲,以读促悟。在文本中出现“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他马上让孩子们填写吴王明白了什么?引发了学生的思考,然后让学生回答,引领他们反复练说。这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升华了主题,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蒋军晶老师的习作教学中,他注重方法的指导而不是空喊口号“写具体写生动。”他执教的《舌尖上的美食》,通过出示一个个小片段,一步步引导学生找到写作方法,然后总结。再出示名家片段反复记忆,最后让学生练写。这种无拘无束写,有章有法练,我很欣赏。这让学生有“法”可依,有话可写,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提升。

6.小学英语名师观摩课学习心得 篇六

1

定州市闫家庄小学 任义倩 有幸参加全国名师的现场观摩课并聆听了他们的报告会。本次主讲的老师有5位:田湘军《 Faourite Activities 》 ,岑振祥《 Welcome to My World 》 ,主维山《 The Colour Monster 》 ,戈向红《 Dad for Sale 》 ,王超《 Tommy’s Birthday Present 》 。

其中,有阅读课和绘本课,但以绘本课为主。每位老师的课堂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最受触动的是田老师的课堂和主老师的报告会。

歌曲贯穿田老师的整个课堂,幽默、风趣、生动、活泼的课堂,使我受益匪浅。除了引导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他还时刻注意语音语调,及时纠正学生的发音。他的三段教学理念――学前(Pre-learning ) ,学中(While-learning ) ,学后(Post-learning) 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教学。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清晰的脉络。而且他的板书设计地特别有意思,简笔画和主题句都很好地服务于教学。下图是他课堂第一部分的板书设计:

另外一位也是给我印象最深的,那便是主老师,尤其是他的教学报告,完全是在指导老师们如何上好一节英语课,即使是没有教学经验的老师,听完他的报告,也能体会七七八八了。除此之外,他还讲了一些课堂游戏,并让老师们亲身参与。其中“Stop the bus”很有趣、实用性很强。也许是自己参与并拿到了奖励(一张光盘课件)的原因,培训后回到学校,我也让自己的学生课上玩这个游戏,第一次带领孩子们玩虽然游戏的过程不像预设那样顺利,课堂气氛很好。

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参加这样的培训。

2

“北派名师”学习心得

很感谢教育局给我一个这样的学习的平台,让我有幸参加了北派名师第十一届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英语教学研讨活动。这次培训让我有机会目睹英语名师的教学风采、感悟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厚的教学功底。一天半的课听下来,让我受益匪浅。

老师们都在围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更容易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每一位专家都各具特色,但是有一点他们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田湘军老师的课,田老师的课堂具有创造力,他幽默、自信,不经意的一个小动作、语言,都能让学生们在欢乐中掌握知识。他的讲座“上课那点事儿”,让我觉得每一个优秀的名师都是从自己勤奋、用心做出来的,没有人天生适合当名师,只有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才能有所成就。

名师语言温和优美,态度和蔼,无形中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每位老师在上课前都会和孩子们交谈,不仅从中连接孩子和他们的熟悉感,还深入孩子们的心灵深处,了解他们想要什么,懂得了什么。

每一节课我都在努力的聆听、学习着,生怕错过了每个精彩的瞬间。通过这几位老师的课堂,让我看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缺乏发现的眼睛,还不够关注学生课堂的表情,欠缺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能力。要上好一节课,需要教师的真功夫,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受益匪浅,感受颇多,唯长期学习、探索、总结经验,才能使自己不断成长。愿自己做一个有心人,和学生共同成长。

定州市息冢小学

7.小语名师课堂观摩学习心得 篇七

一、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整合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林xx的《城南旧事》的序言,王xx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时,引领学生读一篇带一本,勾起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例如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自然、质朴的表达手法,再阅读《城南旧事》第一章《惠安馆》的片段,进一步体会这种写法;阅读第二章《我们看海去》的片段,感受英子的天真、好问,体会童年的趣。侯华丽老师一节课教学《跑进家来的松鼠》、《松鼠》、《杨生之狗》三篇课文,读一篇带多篇,通过拓展阅读、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表达同样的感情,方式可以有很多种。像崔峦老师的课后点评说,如果思考怎样把多元化的理解聚焦到“喜爱”,再来朗读,这节课会更好。这也在告诉我,多篇课文教学,要抓住共通点,让学生去比较阅读,去发现。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最好是课外阅读,课内完成,课内得法,课外阅读。像读一篇带一本、读一篇带多篇,但也不能简单追求阅读数量的简单叠加,增加学生的负担。我想《少年闰土》与《故乡》整合教学,会怎样呢?期待着。

二、积极语用,彰显语文本色

8.小语名师课堂观摩学习心得 篇八

窗外异常静谧,我的内心却是奔涌沸腾着,这种充电的感觉让人充实。一直觉得自己对待工作算是兢兢业业,忙忙碌碌的表象之下却忽略了很多问题没有去深究,今天听了几堂课,不论是思想还是观念上都犹如一道清新的河流,帮助我沉淀杂质,进行自我净化。

观摩最始就上了一道饕餮大餐,由我的偶像王崧舟先生执教《天籁》,之前拜读了先生所著的《诗意语文》心生向往,今日一见大家风范果真非同一般,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这么佶屈聱牙的庄子散文,晦涩艰深的词汇,在先生的一步步牵引下,学生完成了熟悉,流畅,了解,欣赏,感悟这一系列的过程。听先生的课,也是一种美的感受,浑厚磁性的嗓音,标准的普通话,诵读时的韵律感带领我们跨越千年的历史,回到那个道法自然,蜉蝣于天地的庄子时代。先生十分重视阅读的训练,从最开始的带读,到自由读,师生配合读,同桌互读,个别读,最后的齐读各种形式的诵读反复强化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认知,虽然是各种读却不令人觉得枯燥乏味,先生在这里艺术性的引导,让学生乐于去读。之前觉得一堂课读那么多遍,浪费时间没有必要,这堂课深刻的揭示了朗读的重要性,之所以后面的课程能衔接得那么流畅,学生能够跟上先生的节奏都得益于前面朗读的积淀。先生的朗读是贯穿于全文的,目标也是一步步提升,由读通到流利再到感悟最后到美读。先生能够用美妙的语言营造出生动形象的情境,精彩的描述,引人入胜,促使孩子们感受读出感情,品出意蕴。以前以为朗读教学只是单纯的读和体悟,这堂课听说读写各种形式都穿插融合进来了,练习不是一种复习的巩固的方式而是成为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衔接过渡的形式,不再是平时课堂里的附属,第一次练习就帮助学生把握了文章的重要内容,第二次练习训练学生对译文的理解,第三次练习扩充文本内容,训练学生思维。让五年级的孩子去剖析地籁、天籁、人籁,体会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是一项操作难度很大的目标,在先生的引导下,孩子们分析地籁、人籁的相同点以及与天籁的不同点,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是直接告知,而是有艺术的点拨,让孩子去摸索得到答案。

先生用自己的行动向我们展示了他专业素养深厚的教育境界,举手投足之间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令人钦佩!一堂课下来,先生没有看过一次讲稿,长篇课文倒背如流,各环节之间的衔接恰如其分,精彩的语句信手拈来,运用自如,而且语言幽默而有内涵,含蓄而隽永,在结尾对于在庄子心中天籁、地籁、人籁有着怎样的位置的提问,在一首写庄子的歌曲中让学生去细细感受,最后这个问题先生没有给出既定的回答,寥寥几句话,意味深长,庄子的文章或许穷尽一生也不能读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道的高低与授业效果密切相连,在专业素养上我要做的还有很多,相信持之以恒,集腋成裘。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两大模块,曹文轩先生的讲座《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其中谈到如何解读儿童文学,要建立文本意识和读者意识,不能越俎代庖忽略儿童的阅读体验,在对文本的剖析时,不能过度解读,要在同一背景环境下进行适当解读,忠诚文本的同时进行归纳演绎;重视儿童文学的欣赏性,提高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老师要先做阅读者在做解读者。阐述了大语文的概念,语文教学课堂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语文可以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另外一个重要的领域就是阅读,必须有选择的看书,书本分为打精神底子的书和层次之上的书籍,让文脉在学生血液中流淌。

电影遇见书——《灵犬莱西》是张祖庆老师执教,开启了另一种形式的教学模式——猜测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堂课张老师时时把握住了孩子们的兴趣点,从猜测小说的开头到猜测高潮情节再到预测大结局,学生积极发言之后,通过出示电影情节或者文字片段验证大家的猜测。最后环节的呈现尤为震撼,在播放莱西历经困难重回主人身边却倒在雪地中的视频片段,张老师声情并茂的陈述,创设人物对话,感悟人犬情深,再这样的氛围下让学生进行创作,写出主人想对莱西说的话以及猜想最后的结局。最后的结局仍然留了悬念,吸引学生主动去看书。张老师是情境创设的高手,能够选准契机,切合学生生活经历体验,老师的语言把控能力至关重要,能够煽情,也能够慷慨激昂,加上背景音乐的设置,视频的选取更加有利于学生融情融景。

林莘老师倡导的学习共同体就是合作学习的细化实践,追求老师悠哉悠哉少讲,学生忙忙碌碌欲罢不能,依依不舍。在这个过程中强调安静倾听,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时低声耳语,不能干扰到周边的同学,同桌共同体相互支持,不论发言还是讨论都是一体的,不断给与学生心理暗示:我愿意听你说,我喜欢听你说。课程内容是编写童话,首先出示地震灾难画面,接着介绍花婆婆,引出课题,读一段童话故事的开头,引导讨论,鼓励学生思考,借助团体的力量,拒绝雷同,非常注意间接描写,引导学生分享倾听。

听雪野老师的课给了我很强烈的冲击,原来课堂可以生成得如此完美,语文课堂的活力和创新都在熠熠生辉。雪老师执教的是儿童诗的写作《花开的声音》,一直觉得诗歌是清高远离烟火的,对于专业素养要求很高的一门艺术,不是一般人所能够驾驭的,但是在雪野老师的引导下,诗歌的书写竟然如此轻松自在。没有任何的多媒体课件支撑,靠着一支粉笔,架设出了一堂用耳朵去体察自然,去运用文字,叙述心声的诗歌盛宴。首先板书出大自然常见的“雨,云”根据学生的朗读,先是老师根据语音、语调分析情感,接着让学生用耳朵去体验分析。接着出示“花开的声音”引导孩子去感悟,特别鼓励学生听别人听不到的,想别人想不到的。强调语文课堂没有标准答案,举手了,回答了,就是正确答案,雪老师的丰富而幽默,不断鼓励学生去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独特的想象。我想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的孩子没有能力,而是我们老师没有给与他们创新思维的空间,束缚了孩子的成长,导致写作文的时候往往千篇一律,难以推陈出新,雪老师则是不断引导学生想别人之不敢想,这样孩子们会迸发更多思维的火花。然后思考:花开的声音,谁听得到?学生给出了各种各样的回答,当举手同学过多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辨别自己的水平,认为比别人写得更好的再发表意见,这种方式既能控制秩序,又能让学生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在学生的回答中,进行引导,有同学说“大榕树会听到花开的声音”老师就引导“多少年的大榕树,五十年?一百年?三百年?”这样的循循善诱之下,学生发现了美好的事物,素材也越来越丰富。教师的语言是有魔力的,引人入胜的课堂总是能够在轻松愉悦中完成目标,雪老师冒出了很多“金句”——当师板书时让学生不读出声时说“请用目光抚摸它”;当学生进行交流时“这是一场诗人与小诗人的对话”,当学生使用平常词汇时“诗人时天生不重复使用别人的词句”来进行引导。当完成素材的选择后,雪老师当场进行了即兴创作,把零散的片段整合,写成了一片符合儿童心里的小诗。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之后,学生对于诗歌的习作已经有了很清晰的认识,在四分钟的时间内,很多孩子写出了令人惊叹的作品。这样一堂真正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的课堂,润物细无声,相信在这样的熏陶之下,孩子们感受文字的能力会更强,思维会更加开拓。

第一次听教育讲座如此轻松活跃,吕世浩老师从历史思辨的角度诠释了教育要传授的是智慧与思维。古代培养领袖是用思辨学历史,当代培养工匠用背诵学历史,我们习惯了只想接受答案,不愿思辨,读书的功利性让我们为了往往只读“有用”之书,读史书是当磨刀石训练遇事处理的能力,当历史遇到难题的时候不着急去看答案,置身历史大背景之下去思考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解决,再对照古人的处事办法,学习借鉴。我们要告诉孩子:人生不只有一种选择,还有很多的答案,要学会去思考选择。

第一天的课程已经让人心潮澎湃,期待第二天的美味大餐!

语文创新课堂观摩研讨会学习心得体会5.6

第二天延续了精彩,更是有了别样的风景。

首先开场的是一个看起来没什么特点的老师,当我带着偏见跟随孙双金老师进入课堂,一步步折服在他强大的课堂掌控力,机妙的课堂智慧,广博的专业素养,时常引经据典,妙语连珠之下。对于对联,虽然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我们已经习惯从大街上直接买现成的,没有发现其中的奥秘,经过孙老师的课堂,不仅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更是有提笔书写的欲望。我想这就是语文教学的追求吧,就如温泉一样,由内而外的喷涌,我们往往只关顾地表的河流,没有关注到地心。在寻找春联的相同点的时候,不断激励学生去探索,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关注,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答案,没有回避,而是反向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答案不合适。我最喜欢的环节就是拓展春联部分,孙老师讲了一个神童解缙小时候的的故事,引出对联,随着故事的发展,请学生填字,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回答切合的同学可以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黑板上,根据回答的质量写名字的大小,还对回答问题的学生的答案进行打分,学生积极性高涨,回答越来越丰富,充分展现了汉字的丰富性,语文没有标准答案,就是要敦促孩子不断求异。教师的情绪饱满热情,带给孩子的也是满满的正能量,一些接地气的言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风趣幽默的语言,令人拍案叫绝!听了今天这堂课,我想再去拜读孙老师的情智教学理论,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语文之大,包罗万象,我们的学习不仅仅停留于对字词句篇的解读,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我们一直在谴责各种教条式的授课,苦于学生思维的局限,但是又常常囿于考试的压力不得不屈服。在张龙老师讲授的《鹿和狼的故事》一课中带来了一些新的探索,运用非连续性文本及思维去理解文章的内容。这堂课的设计处处训练着学生的思维,从最开始的检查预习效果时运用看图说词语和看句子说词语的方式训练学生的转化能力;接着让学生尝试用四字成语形容人类犯的错和结果并进行排序,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也帮助学生梳理文章内容;之后运用思维导图,先让学生读题之后完善答案,强调学生说完整的话,引导学生按逻辑说话;最后借助数学图像图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复述文本内容,让学生看到图表背后所隐含的内容。之前去听课,总是羡慕那些班的孩子总是能够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的回答问题,这也都是老师平时课堂进行训练的结果,听了张老师这堂课,以后的教学我也要尝试运用更多地方式去引导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构筑自己的思维导图。

现在的一年级我也已经有意识的去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当他们表现很好的时候奖励他们看绘本故事,今天听了蒋军晶老师的无字绘本之后,深感汗颜,原来看似没什么好讲的绘本竟然有如此多可挖掘的地方。听蒋老师的课不知不觉自己也融入了课堂之中,会被他牵引着一步步走向他的预设目标。蒋老师的风趣幽默体现在每一个教学细节,夸张的面部表情加上肢体语言,欢笑声声充盈着课堂,即使是批评人,学生也能很平和的接受并改正。蒋老师特别注意对学生注意力的训练,当老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复述一遍;关顾全部学生,激励同学积极思考发言,“不是特别难的问题,不论你举不举手我都有可能选择你,所以还不如举手”“哎呀,等了这么久还没人举手,老师好尴尬啊,你的眼神告诉我你行的”·····蒋老师先是配乐让学生观看了一遍绘本,让学生说出绘本大致惊了一个什么故事;接着进行二次观察,强调观察细节,思考哪个画面最打动你,选取小狗独自走在马路上的图片,指导学生如何去写,强调间接描写,融情入景,借景抒情,抓住只是写狗还是添加马路、影子等这些意象进行描写;再次学会举一反三,让学生从四幅图片中选择其中之一进行配文字;最后进行评析,这个过程我觉得在作文课中值得借鉴,让写某一张画的学生都起立,请其中一位同学读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进行倾听对比评价,觉得比他好的就继续站着,觉得别人写得好的就坐下继续修改,老师根据学生的作品经随堂点评,这样下来孩子们的思维会更加开拓,同伴群体更容易学习借鉴。

下午的文化大家讲坛是台湾著名的作家、画家刘墉先生,对于他的介绍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述说,可以说是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硕果累累。大学那时候就接受过他心灵鸡汤的洗礼,在迷茫中得到过他的指点,今日亲见大师风采,卓尔不凡,虽然年近古稀却精神矍铄,在舞台中央的他如同一位“老顽童”,之前我以为这样的文化大家一定是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的,再听他讲述自己的生平时,我渐渐明白任何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人生的逆境顺境,变化迁延有着很多不可抗的因素,苦难带给我们的不一定都是眼泪,有的也能化作宝石,如果没有那场火灾,刘墉先生也不会有那么独特的生命体验,也不会有那么美妙的美术作品。尼采的超人哲学,我一直觉得太过于偏激,但是在刘墉先生的解读中却有另一番滋味,做人有三种不同的境界——骆驼、狮子、婴儿,骆驼的境界在于坚持积累,在于坚定目标;狮子的境界在于开拓创新;婴儿则是追求安稳,不愿进取。刘墉先生说他一直在反问自己做骆驼做得够不够,大师都在追求进步,我们还有什么原因可以止步不前?对于写作,先生说要释放学生的听觉,让他们去感受身边的声音;要点亮学生的眼睛,学会观察,学会留心周边的事物。

早早提前购买了刘墉先生的《萤窗小语》,之后的读者签名会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名人的魅力,不知道扭了多少个弯的队伍,黑压压的人群都没阻拦住我的期待,以前总认为工作事情很多,没有精力再做更多的事情,看到刘墉先生的经历,我也决心要做一头骆驼时时反省自己。

语文创新课堂观摩研讨会学习心得体会5.7 今天是培训的最后一天,这场盛宴虽然期待它能持续下去,却也到了散场的时候,课程分为国学和书法两大部分。

大师的课堂总是能给人以启迪,听了钟鹤童老师的古诗文经典示范课《对子歌》,不禁让我想起不久前自己执教的识字三,同样是对子歌,对比之下相形见绌,我想这堂课要在借鉴钟老师经验的基础上再来一次了。钟老师的课堂朴实之中显匠工,平凡之中显卓越,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去领悟言语形式,引导学生发现言语特点和规律,鼓励学生去思考去提问,然后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去解决提出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细致的引导学生去发现对子歌的特点,即使在学生不得要领的时候,仍然耐心地进行引导而不是把答案直接告诉给孩子。对子歌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特色形式,我们不能仅仅停留于对意思的把握,应该升华到整个文化形式的认识,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自豪感。

幽默是生活的调剂品,也是课堂的魔法棒,有它的存在师生关系是那么和谐融洽,亲其师信其道,在这样的氛围下罗才军老师开始了他的神话之旅,这是一场奇妙的旅程,每一处的预设背后都暗藏惊喜,深剖令人甘之如饴,如开篇出示三个空缺形容词的名词词组,让学生进行补充之后连成一句话,看似只是一道练习题而已,实际上已经概括出了文章的脉络;旅程中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扣人心弦,如你还听过哪些神话?今天要学的最牛,为什么?这篇神话你感到最神奇的是什么?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向文本内容切入;在配上钟老师精彩的讲解,旅程更是增色不少,在分析第四自然段的时候,老师故意读错,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从而明白神话的想象也是形象合理的;钟老师提问“《盘古开天地》适合在什么时候讲给谁听?”,当大家都不明白老师问这个问题的最终目的,而给出答案后,钟老师总结神话的传承就是祖祖辈辈口耳相传流传下来的;最令人拍手叫好的是通过简单分析《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和《后羿射日》三个神话故事,就引导学生的出了神话故事的特点:灾难—英雄—解决问题,寥寥几句话却让学生有了深刻的印象,对于之后遇到的神话故事,心里肯定能够进行猜想预测了。

张大春老师的讲座《考作文不是学写文章最好的方式》从他自身的经验谈起,给出了写文章不要写作文的命题,写作应该是表达对生活中事物的真实感受,杜绝假大空,拒绝文章套路,而应该是锻炼学生的基本沟通能力。讲述了在写作中悬念设置的必要性,前后的文章要有所照应,前面埋下的伏笔,在后文中一定要有所体现。期间张老师提出了一个令人脸红的问题:老师除了批改作文外,自己有没有还在写文章?我想这是现实存在的问题,我们常常给孩子下任务,下要求,却对自己降了标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书写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任务。这也一直是我的短板,今日得听赵志祥老师的《写字小窍门》一课,获益匪浅。赵老师的导入令人耳目一新:(一脸严肃)今天我很生气!(停顿,同学们一脸茫然,正襟危坐)什么原因呢?你们想知道?(点头)来高铁的路上,一位乘务员姑娘说,老先生,请把票拿出来检验一下。我很生气!你们知道我为什么生气了吗?(生回答,引导学生说出想听到的称呼,叔叔,哥哥)现在我开心啦!(接着夸赞学生有智慧,引导学生按照要求做好),在这样强烈的情绪反差下,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了。课程中将手写字要注意:

一、放松,修身养性;

二、用笔选择,不用圆珠笔,用2b铅笔,注意写字拿笔姿势(拇指和食指建有小间隙,笔不能握死,手腕用力);

三、写字要静,宁静致远;

四、胸有成竹,脑海中刻画字的间架结构。学生练习的方法:

1、选一本好字帖(毛笔);

2、描、仿、勾、临(临帖时最开始看一笔写一笔,一个月后,看准了再写,坚持半年);

3、每日写半个小时;

4、学会赏读字帖。书法有大智慧,是我们的国粹,从一点一滴开始,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坚持。

9.小语名师课堂观摩学习心得 篇九

10月30日——11月1日,我有幸参加了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举办的“名师之路”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新课标解析暨小学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短短的三天时间里,名家名师们用独特的教学艺术给我们呈现了9节精彩纷呈的课堂和5个报告,专家们出彩的设计、灵动的课堂、精彩的互动、智慧的语言、高超的调控能力、娴熟的教学技艺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数学素养、文化底蕴、人格魅力,令我深深的折服,也让我学到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高效课堂教学方面的思考:为什么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差,学习效率低下,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到底缺失了什么?下面就这次学习谈谈我的几点体会和感悟:

一、在教材使用上得到创造

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基于教材,研究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受教材的过渡束缚。我们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活用教材,创新教材,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从有效走向高效。

二、为理解而教

名师的课堂,都有一个共性,就是把思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索,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正是因为有了学生的思考,有了学生思维的创造,课堂因此变得丰富。而课堂也是因为有了教师启发性、挑战性的启迪,学生变得活跃起来,课堂因此变得精彩。

如何把思考还给学生?名师们在课堂中采取了“等待”,等待着学生自主的摸索、前行,等待着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把新知转化成旧知,就是在这种等待中学生的思维产生了碰撞的火花,就是在这种等待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了,学生的学习得到了增值。反观我们的教学,正是由于我们在课堂中忽视了学生的思考,把结论在课堂中很快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套用结论去模仿练习,看似学生也掌握了,其实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长此以往学生养成了学习的惰性,每堂课就会等待老师告诉他们解题方法和结论,一味模仿,从而使学生丧失了创新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自主探索、多动脑、多动手的活动过程。

三、激励性语言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名师的课堂教师善于发挥倾听、点拨的作用,能适时的介入讨论,又能适时把问题抛给学生,始终让问题之球在学生之间流转,以保证互动的广度和深度,极大的提高了课堂中的学习效率,课堂生成千变万化,学生思考深入,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这不仅仅是学生个性思维的差异,跟大程度来源于教师恰当的引导以及精彩的点拨,因此,教师要多用灵活性的语言评价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点评。用自己的智慧帮助学生学习。

四、变“全直观”到“半直观”

名师的课堂让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听了刘德武老师的一节汇报课,使我受益匪浅,让我对教学有了新的概念和认识。学生做题往往需要已知条件作答,题中给的数据看似简单,但其实给哪些数据就是给了思路,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比如在求解组合图形的面积时,学生会根据题中已知数据对组合图形进行“割补”,进而求得答案,这是做题的一般思路,但若在学习新知时,教师可以只将图展示给学生,不给数据,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寻求解题办法,学生真正体验到这个过程,其学习效果会比老师讲解的效果好很多倍。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一件事情,我们往往只会顺着做,但若让我们逆向思维考虑,别说小孩,很多成年人也觉得棘手。因此,教师要善于诱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例如在学习质数这一节,我们往往顺着去找一个数的质数,但若给定了结果,要求我们逆向思考,这却是一个难点,“学生站成一列报数,报到质数的出列,已知有七个学生出列,则最多有多少个学生?”这便是一类新题型,而如果学生真正理解了这道题,他就真正掌握了这节课的内容。

五、“对话—分享”式动感课堂

名师的课堂中,教师主张“对话—分享”式动感课堂,而这里,“对话”包括:与媒介对话、与同伴对话、与教师对话;“分享”包括:手动、口动、脑动、心动、情动。简单来说,一节真实精彩的课堂,需要教师和学生有情感的投入和精神上的刺激。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只要学生敢说,勇于暴露自己的错误,那么这样一堂课就是成功的,教师最大的失败,就是一堂课中学生没有任何错误,课堂看似很完美,但学生的问题却是很多的。教师要适时的沉默、向学生示弱、等待、放手及激励,其实教师这样做的同时,就等于给学生空间发挥和思考,给学生胆量及勇气,给学生时间和机会,以及动力。

六、在知识传授上得到发展

课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培养学生的能力为重点。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还要关注到学生思维的发展。

七、在课堂评价上得到提升

课堂问答是我们课堂上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而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应或评价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对话,直接影响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下一步的学习理解,也影响到学生一堂课甚至一门功课的学习兴趣与态度。作为新入职教师,我

一定要在教学中不断增强评价意识,乐于研究,日趋完善,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10.小语名师课堂观摩学习心得 篇十

—— 国学经典浸润心灵,陶冶情操,流芳千古

荥阳市第九小学

“人之初,性本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诗、古文、古韵,古声悠扬的曲调,穿过历史,再次回响

5月17日、18日、19日三天我和蒋晓宇老师到苏州盛泽参加了第六届全国名师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暨教学观摩高端论坛活动。我们有幸聆听到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刘素梅、郑雪锋、薛法根、唐燕、钱爱萍、陈琴、吉春亚八位老师给我们带来的国学视听盛宴,让我们重新审视国学经典课程,用新的教育理念去感悟国学文化的魅力。坚定了我们传承和弘扬国学文化的决心和信心。

“富有诗书气自华。”八位名师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展示,高深的理论、广博的学识,以及对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与热爱令我们折服;盛泽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古色古香的诵读,把经典演绎得韵味十足,更令我们赞叹。18日上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当代小语界四大名师之一王崧舟教授首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精彩的示范课《记承天寺夜游》和专题报告《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王教授开课就出示课件苏轼的图片,并引入作者的诗集作品,他顺势出示作者有关“月”和“心境”的诗句让学生充分理解,之后通过引导学生初读感知、品读感悟、拓展升华几个环节,适度点拨,让学生逐步详细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整个课堂上,王教授教学自然生动,深入浅出,学生始终处于在高度思考的状态。诗词虽然只有85个字,但是起、承、转、合,环环相扣,引人入胜,通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这节课王老师不但对我们引领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更对我们的人生做了导航: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只要有良好的心境,每一天都是唯美的!

盛泽实验小学的薛法根校长也给我们带来了一节国学课,薛老给人的感觉非常平实,他丰富的语言,深厚的文化背景,恰当的评价语和引导语,以及抑扬顿挫的语调似乎都在我的脑海里闪现。他能将一堂普通的课上出自己的特色,能让学生有所收获,这是很了不起的。

张家港市白鹿小学的唐燕老师带来的示范课《论语-学而不厌》从轻松的聊天对话中告诉孩子们本节课就是讲讲故事、读读课文、在讲讲故事这么简单。从小篆的“学”入手引入这篇论语,告诉学生要想把论语读得抑扬顿挫,有停顿就要先读懂意思,再到让学生联系生活边读边思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到最后的学生学以致用,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在轻松自在中学生明白了“学而不厌”。

在特级教师钱爱萍老师的讲座中,让我们再次的认识到国学经典阅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精神发育,让我们坚信儿童时期需要精神启蒙,而经典阅读正是为儿童成长“打下精神的底子”。她说:儿童时期是一个既“繁花似锦”又“匆忙而迷乱”的时期,需要意义世界的构建和价值观的引导。儿童时期也是语言敏感期、思维敏感期、行为习惯敏感期和文化敏感期,国学经典的阅读既是心智的训练,也是儿童心灵的享受,是非常及时的博雅教育。

在陈琴老师的《寻找格律诗中的符码》一课中,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诗歌吟诵的美。看到陈琴老师,也许你会觉得她是一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老师了,但是在今天她的课堂和讲座中,每位老师为她倾倒,因为她的饱读诗书,因为她的文化底蕴,因为她的歌喉,更因为她无与伦比的吟诵。在她的课堂和报告中我们都在艺术欣赏中得到了心灵的洗礼。

吉春亚老师的《笠翁对韵》一课干脆的语言,精练的评价,无不透露着快节奏高效率的教学风格。她的课知识容量大,但学习起来却不显得紧张,反而井井有条。感觉吉老师的课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紧紧地吸引着学生,也吸引着在场的听课老师。

如果说王菘舟老师的课是在引导我们要有一个良好的心境的话,那薛法根老师的课却是向我们诠释了良好心境的最高境界便是心静如水!有识之士说:“心静如水,是一种境界。上善若水,更是一种心胸。再大者,那就是一种博爱”。我们要学会爱我们身边的一切,我们要用一颗博大的心去体会。

此次观摩活动,是一次领略名师风采的机会,更是一场小学语文教学的盛宴。名师大家的风采将铭记在心,他们的从容与睿智更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和学生。为期三天的苏州盛泽传统文化教学观摩论坛,让我们深刻领略到国学的魅力。《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而老师是很好的传承者。我们应当做学生的导航者,为他们打开这扇门,让他们在国学经 典的宝库里吸取营养,构筑自己人生美好的诗篇。

11.小语名师课堂观摩学习心得 篇十一

首先感谢领导给我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让我与当代小语名家近距离接触。说实话,刚接到这个信息时,是不情愿的,利用双休日外出学习,一是顾念孩子没人照顾,二是上了一周的课,感觉很累,好想利用周日休息。可是,思虑再三,感觉像我这么愚钝的人,应该出去看看、听听,提高一下自己。就这样,走进名家们的课堂,真的是很庆幸,那真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提升,犹如聆听了一场精神盛会,饱尝了一顿智慧大餐。

在三位名家的现场观摩课中,张祖庆老师的《看新闻写故事》观摩课,让我深深感受到张老师的“简约而丰满”的教学风格。课堂中,他幽默风趣,循循善诱,一步步引领孩子走进图片。让学生学会将单幅图扩展成多幅图,扩展故事内容的写作粗略。尝试用第一人称,一当事人的角色重述故事。运用环境心理描写,将故事写得富有真情实感。说出自己心中所想,写出自己心中想写的,做到用我口说我话,用我手写我心。在评析作文中,张老师的评价语言很有个性,句句流进孩子的心田。本是枯燥无味的习作课,在这里却是诗意的课堂。孩子们的幸福也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我想这样的功底不是你想模仿的了的,那只不过是是他多年积蓄的冰山一角。我不仅从张老师身上学到了“怎样教作文,”而且也感受到了“教师真正的魅力”。

宋运来老师的童漫作文《愁女的故事》,通过课前热身,一组悲伤、高兴的词语比较导入课题。让学生在新奇中观察第一幅画面,高年级学生不但要学会说话,说成段的话,还要有一定的条理性。引导学生运用“总分”与“分总”的构段方式说话,不仅准确地把握总述和分述的特点,而且提升了说的质量,也为学生的习作埋下了伏笔。在学生的期待中出示第二幅漫画,看似不经心的交流,此时显示出它的作用,学生能运用积累的词语,感受愁女的神情与心情。宋老师就这样在无痕的指导中让学生有所得。在学生的期盼中出示第三幅漫画,谜底揭开。故作神秘,神秘也是一种力量。富有吸引力的语言,把学生引领到预设的环节。

习作讲评课,宋老师珍视学生习作中与众不同的亮点,渗透写法,赏故事开头和发展。辩论话题,完善故事结尾。好的结尾让人回味无穷,为学生创设一个争论的话题,让学生在争辩中,完善文章的结尾,提升了自改习作的能力。宋老师教学生用分数来评自己的作文,出现愁女加30分,其他人物各20分,有无对话30分,想象(画面没有的)加30分,精彩的词语,好句子每处5分,有题目5分。算出分数后,90分以上得优++。教写评语。强调空一行不写字,再空2个格写

1、该篇文章哪好。

2、如果怎样就更好了。特别说明不要用模糊的语言写评语。这样的讲评作文怎么能不让学生有所提高呢?真不愧为当代的小语作文大师。

看到支玉恒老师走上讲台,我的眼睛有些湿润。那么的步履蹒跚,却依然站在讲台上,有的只是感动。支老师对教育的热爱,不是我能想象的出的,尚年轻的我真的有些惭愧。他已年逾花甲,但他思维敏锐,反应快速,精力充沛。支老师的教学风格很独特而又成熟,教学方法却很新颖。支老师思想的深邃和眼光的前瞻,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他那么多的课程,又是如何拨冗抽暇设计出来的?我想支老师所取得成就除去他具有一定的天赋外,最重要的是他对语文教学所特有的浓厚兴趣和忘我的勤奋。

记住张老师的“简约而丰满”,宋老师的“扎实而灵动”,支老师的“大气磅礴,游刃有余”,寻找属于自己的写作教学之路。

12.小语名师课堂观摩学习心得 篇十二

嵩阳二小

杨艳涛

5月18日我有幸参加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小学好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著名特级教师蔡宏圣老师的示范课《认识比》以及讲座:“‘过程’的若干思辨”。还聆听了夏青峰老师的示范课《分数的意义》和讲座“小学数学教育的若干思考”。活动中既有名师精湛的课堂展示,又有专家精彩的讲座点评,真的是感受颇深、受益匪浅。几位一流的数学大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对孩子亲切和蔼的评价、活跃的课堂气氛,让我充分领略到了数学课堂教学的精彩与魅力。

《比的意义》是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但和蔡老师一起上课的孩子却来自五年级,而且他们还没有学习“分数的意义”等相关知识,所以从学情来分析,要上好这一堂课孩子们还有所欠缺。但名师就是名师,本着“知识很重要,但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更重要”的理念,蔡老师精心研究,的确是给我们“演”出了“一出好戏”!

蔡老师的教学预设分三个环节:比较思辨,感悟为什么学习——自学交流,理解“是什么意义”——纵横联系,突出“有什么价值”。教学过程中引人入胜的片段有:用当下流行的电视节目“最强大脑”的视频做课前谈话,提出每一个孩子都有最强大脑;“10人、6人哪个阅览室拥挤?”条件不完全,引发思维冲突;“两个数相除,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确问题”,既承上启下、自然过渡,又强化了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比”的新知、例题学习教师放手让孩子们自己独立学习;练习题15:10=15÷10=1.5不仅让学生说前项、后项、比号,教师还特别提到1.5,引导孩子们说比值、商,由此将比和除法相联系。

在“‘过程’的若干思辨”讲座中,提出并详解了两大思辨:思辨

一、是教学过程还是数学过程;思辨

二、展开过程有无方向。给予了听课老师们五大策略:过程的展开看似随意实为匠心;不同的内容不同的侧重;教师该出手时还是要出手;放在更长的时间段里体会结果;重视点评从而促进学生形成能适应独立学习的习惯和常规。

同一个内容,不同的教师会演绎出不同的教学路径,蔡老师认为,这种现象传递着一个命题:上课是一种表达。正因为有蔡老师这些名师们课前四十小时甚至四百个小时的付出,他们的精彩表达给我们一线教师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夏青峰老师用精湛的教学艺术给我展示了《分数的意义》,从学生的认识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多层次多角度理解单位“1”的概念。

夏老师还做了精彩的讲座《小学数学教育的若干思考》。内容涉及1.主观还是客观?2.是形式还是实质?3.是封闭还是开放?4.是模仿还是创新?5.是技能还是思考?当中还涉及到《面积单位》《两位数乘两位数》等的教学。

夏老师还把自己的宝贵的成长经历和学习方法分享给我们。还交给我们教学和引导学生的好的学习方法,在比较中学。

上一篇:财务部年度个人总结报告下一篇:工行会计实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