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是什么(精选12篇)
1.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是什么 篇一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价值与意义
摘要: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各国都把气候问题和经济发展愈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于是低碳经济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造成了资源的过度浪费和对环境的过度污染,如何改变产业结构、调整引资战略、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以及建立碳交易市场等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待解之题。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一种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是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的、以主要依靠燃烧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资源为能源,以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为特征的高碳经济发展方式而言的。低碳经济主张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模式的创新,以主要依靠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资源为能源,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为核心的,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新的经济模式。
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来说更是意义重大。
一)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减轻我国的国际政治压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对能源的生产和消费需求的迅速增长。作为全球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当前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二位,预计到2020年前后,甚至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C02排放国。我国于1998年5月签署、2002年8月核准了《京都议定书》。尽管《京都议定书》中没有规定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前的具体减排量,但《京都议定书》将于2012年到期,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将面临巨大的政治压力,美国与欧盟等发达国家将胁迫我国承担与发达国家同样的减排义务。2009年12月7日,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召开。虽然《哥本哈根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作出了安排,但参加大会的各方代表并没有就2012年后的全球减排行动、资金技术支持等方面达成共识。会议期间,我国受到了发达国家减排衡量、核查标准等多方面的公开非难。因此,走发展低碳经济之路,可使我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占据更广泛的活动空间,更具主动权。
二)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近年来,我国经济呈高速增长态势,资源消耗增长迅速,生态环境破坏较严重。2006年,按现行汇率计算,我国GDP总量大约占世界GDP总量的5.5%,但能源消耗达到了24.6亿t标准煤,大约占世界能源消耗的15%;水泥消耗12.4亿t,占54%,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长了9.61%和18.1%。2003年我国的单位GDP能耗为美国的4.3倍,为日本的11.5倍,单位GDP水耗是发达国家的5.1~35.8倍”。资源的超常利用,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威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
发展低碳经济的初衷就是要通过低碳发展,改善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与资源状况,实现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特点决定了低碳经济的建设首先要顾及的就是日益恶化的自然生态环境。因此,实行低碳经济模式,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逐渐减少,以能源和资源的大量消耗换取经济高速增长的趋势也将不断改变。在低碳经济的建设过程中,我国的环境质量将不断得到改善,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一方面,发展低碳经
济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
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重较大,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我国主要的一次性能源。煤炭是高碳能源,它的碳密集程度比其他化石燃料高得多,必然产生较高的碳排放强度,加之我国不具备廉价利用国际油气等低碳能源的条件,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优化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而且有利于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
另一方面,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钢材、水泥、电力等相关产业的支持,这些高碳产业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其发展具有合理性,不应抛弃。而发展低碳经济,则可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排放强度,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利于孕育高新技术产业,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
四)倡导形成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转变消费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生存过程就是消费能源、向自然排放危害环境物质的过程。二氧化碳是人类消费能源、资源的必然产物,也是造成温室效应、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而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要求制造业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要求转变可能破坏环境的生活习惯及生活方式,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有助于绿色消费的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低碳消费模式要求人们在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消费绿色产品和低能耗产品,主动改变过度消费的现象,建立节约能源、提高能效的健康科学的生活习惯,更多地利用清洁和可再生能源,推动生活设施节能和公共建筑节能,选择低碳交通运输方式,实现消费与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2.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是什么 篇二
英国政府在 2003年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 涵盖了所有国家都关注的经济发展问题, 相当于重新包装了环境保护问题, 将环保牌打成经济牌。在这个议题中, 用“气候变化”取代了“地球变暖”, 淡化了一直争议很大的温室效应理论。在全球能源资源价格飙升, 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 将环保问题提升至低碳经济问题, 更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低碳经济的涵义涉及到经济的方方面面, 几乎所有人类活动都会有碳排放 (包括呼吸) , 比环境污染等问题覆盖面更为广泛, 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势在必行的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 是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区别于过去以高消耗、高增长、单纯追求GDP高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
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峰会中提出我国将降低碳排放总量, 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温家宝总理在当年 11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 到 2020年我国单位 GDP的碳排放比 2005年下降 40%~45%。
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质目标, 就是在保证对整体经济发展影响极小的情况下, 降低单位 GDP能耗, 进而减少总体能源的消耗。在高碳经济发展模式下, 能源商通过经济循环获取暴利, 并通过各个环节传导, 最终由消费者来负担能源消耗的代价。反之,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 从终端的消费者开始, 减少能源消耗或者购买使用节能产品, 通过减少商业、制造业能耗, 提高经济效率、能源使用效率, 最终反传导到能源商, 削减能源商暴利, 使消费品尤其是节能产品回到利润合理的价格区间。对于国家而言, 则可以减少总体能源消耗, 降低我国对国外能源的依存度, 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
通过了解低碳经济的背景和本质含义, 不难发现低碳经济其实是大国间对能源资源博弈的产物, 而我国刚刚加入这场博弈。最近几年, 我国各大能源企业的国际交易受阻, 国际油价频繁波动导致我国若干航空公司产生巨亏, 针对铁矿石产业的谈判屡遭失败, 以及我国屡次收购海外资源失败, 都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发展能源经济的重要性。我国被视为经济发展迅速但却高能耗的大国, 处境十分尴尬。而我们不但没有美国在全球大肆夺取能源的实力, 也没有日本和欧盟制定低碳经济规则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我们仍然处于经济快速发展, 需要大量能源消耗的阶段。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深远影响, 欧洲财政吃紧, 美国在能源问题上不得不收紧海外扩张策略, 更注重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我国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后通过投放四万亿元刺激经济, 率先走出了泥潭。尽管金融危机重创了我国出口贸易, 但也为我国加快经济转型提供了良机。2010年以来, 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就是调结构、促发展、保稳定。如果能够顺利完成经济结构优化转型, 从量变发展到质的飞跃, 我国将从世界工厂发展成为真正的世界经济的引擎。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
目前, 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发展低碳经济已被纳入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 目标为建立一个节能、生态友好型社会。这就需要从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两方面着手发展低碳经济。目前,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 油、气资源条件不足, 这使得煤炭这一高碳能源仍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我国能源领域的主要资源。对于如何将类似煤炭资源等高能耗、低附加值且技术水平低的产业转化为低碳 (高技术、低能耗、高附加值) 资源产业, 中央就此提出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标, 包含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等, 这几大行业均与低碳经济有关。发展低碳经济, 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 可以有效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在制造业方面, 利用我国成熟的制造经验, 发展低碳市场的潜力也是无限的, 积极开发国内市场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全面发展低碳产业, 将新能源应用到减少工业电力碳排放比重, 再到发展低碳服务、碳金融等, 传导到我国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 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首先, 发展低碳经济, 产业结构调整是重要途径之一。我国需要推行发展低碳经济的一揽子政策, 将能源政策、节能和减排政策整合起来, 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已做了很多工作, 2006年我国确立了可再生能源未来规划目标, 新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将逐步提升。经过政府和公众的努力, 我国期待在未来几十年内达到全球最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路上, 我国正朝着这一目标努力。
调整出高效低碳的产业结构, 全面合理地发展可再生资源, 提升其在总能源中的比重。新建基础设施可以大量采用先进技术,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国家发改委已经颁布相关条例, 例如, 新建火电站必须采用超临界和超超临界发电机组等;控制高耗能工业发展, 减少和控制高耗能产品出口;普及和规范高效节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农业, 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管理水平;引导公众反思、摒弃习以为常的高能耗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减少能源浪费和污染排放, 从而充分挖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其次, 通过调整区域经济结构, 合理发展低碳经济, 重点扶持中西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 人口稀少, 发展低碳经济给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中西部的清洁能源, 包括丰富的风能、水能, 还可以利用广阔的土地建立太阳能、风能电厂, 改变传统资源开发和利用模式。开发西部丰富的能源, 为东部输送能源的同时, 低碳环保更减少了对地区环境的影响, 最终给西部经济带来超越以往高能耗、高污染等落后发展模式的巨大经济收益。另外, 通过立法、政策导向、价格调节以及金融服务支持, 改善区域能源利用结构, 保证国家能源安全, 高度重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 使区域经济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四、结论
综上所述,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已经迫在眉睫。在未来国际经济发展中,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也是重要的经济发展模式。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提出, 我们应当逐渐过渡到低碳经济模式, 提倡低碳的生活方式。各国通过《京都议定书》达成基本共识, 所有国家都有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温室气体的义务和责任, 而发达国家应肩负起更重大的责任。很多发达国家也表示愿意在完成自己减排目标的基础上, 支持和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 应对气候变化。这一系列的共同决议, 将会在全世界范围内带来贸易条件、国际市场、国际技术竞争格局的变化。欧盟已经明确把低碳经济作为未来发展方向。目前,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期, 构造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对各个行业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白皮书) [Z].2008.
[2]Stern N.Stern.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Chang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3]付允.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3) :14-19.
[4]OECD.Indieators to Measure Decoupling of Envi-ronmental Pressure from Economic Growth[R].SummaryReport, 2002.
[5]朱守先.城市低碳发展水平及潜力比较分析[J].开放导报, 2009 (8) :10-13.
[6]郭万达, 郑宇.低碳经济:未来四十年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开放导报, 2009 (8) :5-9.
[7]潘家华, 庄贵阳, 陈迎.英国气候变化政策:通过激励机制促进低碳发展[N].中国环境报, 2006-01-27.
[8]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Energy White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e a Low Carbon Economy[M].London:TSO, 2003.
[9]吕学都, 刘德顺.清洁发展机制在中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3.低碳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篇三
关键词:
低碳经济;中国;发展;必由之路
收稿日期:2010-03-19
作者简介:韩伟(1963-),女,辽宁兴城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法政系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
一、低碳经济的含义
所谓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本经济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低碳主要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节能。无论在生产过程中,还是在生活过程中,强调节约使用能源,特别是碳基能源。二是降碳。通过改善能源结构,降低能源的碳密度,即单位能源中碳的含量。低碳经济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技术和低碳消费,它被认为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改变世界经济的革命浪潮——低碳革命。低碳经济已成为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主要特征,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主流模式。
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它将与全球化、信息技术一样,成为重塑世界经济版图的强大力量。随着低碳时代的来临,低碳核心技术和低碳经济发展能力将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将是未来国际竞争的战略焦点。目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正在酝酿着低碳产业的技术创新,低碳经济的突破将成为新一轮增长的主要带动力量。因为低碳经济产业覆盖面广,具有强大的产业集群效应和带动效应。低碳經济发展所带来的产业外延扩张和产业结构优化,会带动经济总量的扩张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低碳能源与低碳技术发展,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会实现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换代,而且会催生出大量新兴产业以及为这些产业提供配套或服务的行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性的共识与探索,正逐渐被愈来愈多的国家所认同。“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城市”、“低碳社会”等一系列新概念应运而生。2003年,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我们的能源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希望通过调整能源政策发展低碳技术,到2050年把英国从根本上变成一个低碳经济国家,力图引领世界潮流。2007年,日本政府倡导建立低碳社会,希望依靠社会整体的创新来推动温室气体的减排,实现富裕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力图提升国家软实力。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以及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的《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规划了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道路,奥巴马政府希望通过发展新能源技术和建立碳交易市场,力图打造低碳技术的竞争优势。低碳经济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第15次领导人峰会上,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在2009年9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他进一步提出中国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日前清华大学成立了低碳能源实验室、低碳经济研究院和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政策研究中心。神华集团成立了北京低碳经济研究院。从一定意义上说,对低碳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就是探索我国未来发展的可能性问题,就是破解能源资源和温室气体排放约束的世纪性难题。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大量消耗能源资源来推动。这一过程的代价是巨大的,教训是深刻的。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必然还要持续增长,这必将使我国面临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挑战。我们不能再以资源、能源高消耗和环境重污染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了。低碳经济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是绿色经济发展的理想模式。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能源和低碳技术,既是转变发展方式,确保能源安全,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也是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着眼于全球新一轮发展机遇,抢占国际经济竞争制高点,实现我国现代化发展目标的重大战略任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途径
第一,构建低碳发展产业。低碳经济是“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的要求,对我国现有产业结构提出了重大挑战。作为一个高能耗国家,我们需要从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找到中国巨大社会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本源。我们要从产业结构调整入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进一步强化抑制高耗能和高排放产品的出口政策,努力开发和生产高附加值、低能耗产品,实现整个产业结构的低碳化,促进我国从黑色发展模式向绿色发展模式转变,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
第二,倡导低碳消费。低碳经济主要是两种:一种是低碳生产,一种是低碳消费。实现低碳经济要求人类行为方式上的转变,以避免奢侈和浪费的碳排放。为此,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使低碳经济理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消费领域,形成良好的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着力构建低碳型社会;制定并督促、检查落实全国及地区节能降耗约束性指标;大力推广节能省地绿色型建筑,强化新建建筑执行能耗限额标准监督管理,建立并完善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监管体系等,着力推进低碳建筑;加快城市快速公交和轨道交通建设,严格执行并适时提高乘用车、轻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推进替代能源汽车产业化,着力推进低碳交通;大力宣传低碳消费理念,树立低碳行为榜样,引导城乡居民转变消费观念,以避免奢侈和浪费的碳排放。
第三,发展清洁能源。走低碳发展之路,要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进一步落实可再生能源法及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大力开发风能,加快开发生物质能,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着力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提升新能源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地位,作好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加强新能源的技术研发,增加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促进新能源的加快发展。加强低碳能源工程建设,着力推进大型核电、大型水电、西气东输、大型风电基地和清洁煤电基地等项目,着力提高天然气、核电等优质能源在国家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引导和鼓励农村居民发展户用沼气,生产生物质原料,为大中型生物质发电工程提供稳定可靠的燃料保障。
4.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必然选择2 篇四
低碳经济是目前全球经济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前的全球性共识,低碳经济被定位为“所有市场的母体”,其对整个世界的影响力不亚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由于这一领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因而不少发达国家政府在最新的经济刺激计划中,都将低碳经济作为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发展低碳经济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2007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APCE会议上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研发低碳能源技术,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的战略主张。2008年,胡锦涛主席又在G8峰会、日本“暖春之旅”及国内会议等多种重要场合提倡和肯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从“十一五”规划开始,发展低碳经济实际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什么是低碳经济?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怎么样发展低碳经济?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与解决的重大问题。
低碳经济是全球性能源革命
什么是低碳经济?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其实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现有的各种定义和解释还不尽一致。一种观点认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是指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低的经济发展方式,尤其是二氧化碳这一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有效控制。而推行低碳经济是避免气候发生灾难性变化、保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这种观点可称之为“方法论”。另一种观点认为,在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也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形态。这种观点可称之为“形态论”。第三种观点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上是对现代经济运行的深刻反思,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能源经济革命。这种观点可称之为“革命论”。
所谓“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经济”英文为Low-Carbon Economy(LCE)或者Low-Fossil-Fuel Economy(LFFE)。低碳经济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低碳经济相对于高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即碳强度),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二是低碳经济相对于化石能源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通过能源替代、促进经济增长与由化石能源消费引发的碳排放“脱钩”。三是低碳经济相对于人为碳通量。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和碳偏好,减少碳足迹,实现低碳生存。“方法论”、“形态论”和“革命论”三种观点都是基于“全球气候变暖”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大背景;目标都是降低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避免气候发生灾难性变化、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途径都是通过人类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使经济活动低碳化和能源消费生态化;本质都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能源经济革命。三种观点均有合理内核,并隐含了低碳经济的三个基本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低碳经济的内涵。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递进”又“相互融合”的关系。
低碳经济的先声,应当追溯到1992年150多个国家制定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低碳经济的理论体系,则是美国著名学者莱斯特·R·布朗首先提出来的。1999年他在《生态经济革命——拯救地球和经济的五大步骤》中指出:面对“地球温室化”的威胁,应当尽快从以化石燃料为核心的经济,转变成为以太阳、氢能源为核心的经济;2001年在《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中,他论证了从化石燃料或以碳为基础的经济,向高效的、以氢为基础的经济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重新建构了经济发展零污染排放、无碳能源经济体系。2003年在《B模式——拯救地球延续文明》中,他又明确提出地球气温的加快上升,要求将“碳排放减少一半”,加速向可再生能源和氢能经济的转变。这些思想奠定了低碳经济的基本理论。“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则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2008年7月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在中国,2006年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2007年6月我国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上强调,必须以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我国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进行不懈努力。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必然选择
1.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由之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报告得出了接近确定的结论:在过去50年间观测到的大部分全球温度的变化有90%是由人类活动排放出的大量温室气体造成的。研究表明,地球生态系统自净二氧化碳的能力每年只有30亿吨,全球每年约剩下200多亿吨残留在大气层中,使地球生态系统不堪重负,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是现代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迫切需要。另据世界能源大会传出消息,全球石油资源仅够人类再开采41年,天然气仅够开采60年,煤炭资源仅够开采100年,全球化碳基能源开采的极限期正在到来。人类社会别无选择,只能致力于扩大新能源发展,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经历了农业社会的原生态低碳经济、工业社会的高碳经济,再到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三个阶段依次演进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低碳经济是建立在现代经济高度发展的前提下,更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当代人与后代人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理性自觉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2.发展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类社会正共同面临着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中国近百年来(1908-2007年)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1.1℃,而据《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预测,未来50-80年中国平均温度可能升高2℃-3℃(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8℃-4.0℃)。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是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退化、自然灾害频发,这将深度触及农业和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关资料表明,1986-2006年,中国连续出现了21个全国性暖冬,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灾害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大,水资源短缺和区域不平衡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损失巨大、粮食安全压力增加,海平面持续上升、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威胁。中国目前正处于人均GDP由2000美元至4000美元的工业化中期的爬坡阶段,经济高速增长至少还可以持续20-30年,由于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处于上升状态,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和碳排放总量都持续较快增长。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可以预计,中国资源环境压力在未来20-30年内将会很大,可持续发展问题将日益突显。发展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谁在环境技术创新中领先,谁就将主宰绿色发展的潮流,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已刻不容缓。
3.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2007年我国碳基燃料二氧化碳排放居全球第二,2008年中国和美国的排放总量大体上相当,2009年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其中我国出口产品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中国排放总量的15%-24%左右)。众多数字表明,中国的能源消费处于“高碳消耗”状态,加上中国的化石能源占总能源数量的92%,其中煤炭占68%,电力生产中的78%依赖燃煤发电,而能源、汽车、钢铁、交通、化工、建材等六大高耗能产业的加速发展,就使得中国成为“高碳经济”的典型代表。我国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0%以上,全国总能耗从2000年的13亿吨标准煤提高到2008年的26亿吨标准煤,这足以表明经济增长方式是资源消耗型的。在未来的30年,我国将继续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的不利地位,处于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时并举的阶段,这个阶段也是能源资源快速增长的时期。13亿人口的生活质量提高,也会带来能源消耗的快速增长。据相关预测,到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量将达到50亿吨标准煤以上。生产领域、消费领域和流通领域都处于高碳经济的状况,必然导致温室气体的高排放,产生一系列政治、经济、外交、生态等严重后果。这种严峻的挑战,使得我们必须将推行低碳经济模式,提到国家战略层面加以认真思考。
5.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是什么 篇五
学 生:
(学院 班级,学号)
摘 要:最早正式提出“低碳经济”一词的是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意为依靠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要能源,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影响
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已得到世界各国普遍认同。全球金融危机促使世界经济加速向低碳化深入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实现全球减排目标、促进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主要发达国家凭借低碳领域的技术和制度创新优势,加紧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构筑世界新一轮产业和技术竞争新格局。我国传统的高碳经济和外贸发展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向低碳经济转型势在在必行。
一、主要发达国家加快低碳经济转型,构筑全球竞争新格局
(一)大规模投入低碳领域,促经济复苏,培育新增长点。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欧盟和日本推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都将低碳领域作为投资的重点。
1、美国奥巴马政府推行绿色新政,培育新能源产业。
2009年2月,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签署《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实施总额为7872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内容包括开发新能源、节能增效和应对气候变暖等方面。其中,开发新能源为核心内容,与开发新能源相关的投资总额超过400亿美元,按计划,在未来三年内,美国可再生能源的产量将翻一番;制定严格和实施的汽车排放标准,大力促进绿色建筑等的开发,以及建设全新的智能电网;通过一系列节能环保措施,发展低碳经济,在全球应对气候变暖问题上掌控主导权。奥巴马政府以开发新能源为核心的绿色新政并非仅追求经济复苏的短期目标,更着眼于经济的未来,培育新能源产业,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重振美国经济。欧盟促经济复苏与低碳经济转型战略结合。
在德国、英国等多个欧盟成员国先后出台本国经济刺激计划后,欧盟委员会为协调各国行动,最大限度发挥各国经济刺激举措的潜力,以形成规模效应,于2008年12月,推出总额为2000亿欧元的(约合252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其中,为实现欧盟发展低碳经济的“三个20%目标”(2007年,欧盟提出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少20%,将可再生清洁能源占总能源消耗的比例提高到20%,将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消费量减少20%。)的投资为480亿欧元(约合605亿美元),显然,欧盟把促进经济复苏和增加就业机会的短期措施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中期战略结合起来。2009年3月,欧盟宣布将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1323亿美元),用于绿色经济建设,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抵制全球气候变暖,并稳固欧盟在环保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日本投资低碳革命。
2009年4月,日本公布总额为15.4万亿日元(154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包括紧急对策,稳定就业和金融体系;投资未来,着眼于今后的增长战略;以及刺激日本的活力等方面。投资未来的核心内容就是低碳革命,投资规模达1.6万亿日元(合160亿美元)。目标是到2020年太阳能利用达到世界第一;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规模达到世界最高水平;在世界上最早实现普及环保汽车;推进低碳交通革命,发展世界最先进物流;成为资源大国,领导世界低碳再循环潮流。
(二)制定和实施中长期战略规划,主导世界低碳技术和产业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发展模式,成为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主要发达国家凭借低碳领域的技术和制度创新优势,制定和实施发展低碳经济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力图在新一轮的世界经济增长中获得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1、美国立法推动温室气体减排,发展清洁能源,向低碳经济转型。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竞选之初就明确表示,将在美国实行温室气体减排、促进清洁能源及能效领域发展、并且重返国际气候谈判舞台,2009年6月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法案》是美国在这个方向上迈出的重要一步。《美国清洁能源法案》明确规定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到2050年减少83%。自2012年起开始实行温室气体总量控制与排放权交易制度,发电、炼油、炼钢等工业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配额将逐步减少,超额排放需要购买排放权。到2020年,电力生产中至少15%为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另有5%通过节能措施减少能源消费,两项相加必须达到20%。投资1900亿美元用于发展新的清洁能源技术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包括可再生能源、碳捕获和储存、电动和其他先进技术交通工具、基础科学研发等。《美国清洁能源法案》构成了美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法律框架,表明美国在气候变化政策基调上的根本性转变。
2、欧盟推进低碳经济转型,要引领世界低碳技术发展。
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欧盟国家走在了世界前列。英国是低碳经济最为积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为了推进低碳经济转型,英国发布《2008气候变化法案》,规定到2050年温室气体削减80%,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立法的国家。2009年7月,英国政府发布《低碳转型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在世界上首次将温室气体量化减排指标进行预算式控制和管理,确定“碳预算”指标,并分解落实到各领域。《规划》要求英国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2008年水平的基础上减少18%,即相当于在1990年排放水平的基础上减少34%。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要占15%的份额,其中40%的电力来自绿色能源领域,这既包括对依赖煤炭的火电站进行“绿色改造”,更重要的是发展风电等绿色能源。在住房方面,英国政府拨款32亿英镑用于住房的节能改造,对那些主动在房屋中安装清洁能源设备的家庭进行补偿。在交通方面,新生产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标准要在2007年基础上平均降低40%。同时,英国政府还积极支持绿色制造业,研发新的绿色技术,从政策和资金方面向低碳产业倾斜,确保英国在碳捕获、清洁煤等新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规划》标志着英国政府正主导经济向低碳转型。
欧盟委员会在平衡与协调各成员国的基础上,于2007年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三个20%目标”。2008年12月,又通过为实现“三个20%”的目标而制定的欧盟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该计划包括欧盟排放权交易机制修正案、欧盟成员国配套措施任务分配的决定、碳捕获和封存的法律框架、可再生能源指令、汽车CO2排放规划和燃料质量指令六项内容。目前,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已经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法规,将会推动欧盟经济继续向高能效、低排放的低碳方向转型。
2009年10月,欧盟委员会建议欧盟在未来十年内增加500亿欧元(约合630亿美元)发展低碳技术,以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供应安全方面的挑战,保持欧盟的经济竞争力。根据欧盟委员会的这项立法建议,欧盟发展低碳技术的年资金投入将从目前的30亿欧元增加到80亿欧元。欧盟委员会已联合企业界和研究人员制定了欧盟发展低碳技术的“路线图”,计划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源、二氧化碳的捕获和储存等六个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发展低碳技术。
3、日本政府主导建立低碳社会。
日本是资源稀缺国家,历来重视节能减排。近年日本政府在大力推行节能减排计划的同时,主导建立低碳社会。2008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低碳社会是日本发展的目标”,即著名的“福田蓝图”,它包括低碳发展的技术创新、制度变革及生活方式的转变,其中提出了日本温室气体减排的长期目标是:到2050年温室气体减排量比目前减少60%至80%。“福田蓝图”标志着日本低碳战略的形成。2008年9月,日本政府通过《建设低碳社会行动计划》,为实现“福田蓝图”确定了数值目标及日程。特别是在2020年前实现回收二氧化碳并进行地下储存的“二氧化碳捕捉与封存技术”(CCS)的应用,为实现“低碳社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09年4月,日本公布《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目的是通过实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强化日本的绿色经济。这份政策草案除要求采取环境、能源措施刺激经济外,还提出了实现低碳社会、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等中长期方针,其主要内容涉及社会资本、消费、投资、技术革新等方面。此外,政策草案还提议实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和征收环境税等。这份政策草案如能获得通过并实施,将使日本环境领域的市场规模从2006年的70万亿日元(约合7100亿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120万亿日元(约合12000亿美元),相关就业岗位也将大大增加。通过环境保护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绿色增长”。
二、全球碳交易市场快速发展,未来受后京都国际气候协定影响 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规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附件一发达国家的量化减排指标,即在2008—2012年间,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削减5.2%。其中,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为保证全球减排目标的实现,《京都议定书》确立了三种灵活减排机制,即排放贸易机制(ET)、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履行机制(JI)。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这三种机制在本国以外取得减排额,缓解国内减排压力,以较低成本实现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也可以通过项目合作获得减排的资金和技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温室气体减排权成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目前,全球碳交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基于配额的交易,在“总量控制与交易”体制下,对有关机构制定、分配或拍卖的减排配额进行交易。市场主要包括各自独立的三个体系:欧盟排放贸易体系(EU ETS)、澳洲新南威尔士(NSW)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均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二是基于项目的交易,亦即将可证实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用于交易。市场主要包括清洁发展机制和联合履行机制,前者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后者在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之间展开。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能参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并将所获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CER)出售给有减排要求的发达国家政府或机构。
(一)全球碳市场交易规模迅速扩大,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占主导地位。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05—2008年,全球碳交易额年均增长126.6%。尽管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基于项目的清洁发展机制一级市场交易额下降,但二级市场依然活跃;基于配额的交易仍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全年交易额达到1263.5亿美元,比2007年的630.1亿美元增长100.5%,超过2005年交易额的10倍。从全球碳交易量来看,也呈快速增长的势头,2005—2008年年均增长59.5%。2008年,全球碳交易量达到48.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比2007年的29.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增长61.4%,是2005年交易量的3倍。世界银行预计2012年全球碳交易额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在全球碳交易中,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一直占主导地位。2008年,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交易额为919.1亿美元,交易量为30.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分别比2007年增长87.3%、50.1%,占全球的比重分别为72.7%、64.2%。清洁发展机制仅次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其交易额和交易量分别占全球的26%和30.3%。从市场规模上看,清洁发展机制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相比有很大差距,但清洁发展机制的增速不可小视,2008年,清洁发展机制的交易额和交易量分别比2007年增长154.5%、84.5%,远超过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和全球碳交易的平均水平。
在共同而有区别责任的原则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清洁发展机制是目前比较有效和成功的方法。减排成本的巨大差异,使发达国家愿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资金、技术。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低碳技术的同时,也促使其自身技术的创新和在出口,因而是一种双赢的机制。中国是目前清洁发展机制下项目交易的主要供给方,2008年占全球的比重高达84%,印度和巴西位列第二和第三,占全球比重分别为4%、3%。
(二)区域性碳交易市场兴起,全球统一市场和规则尚待形成和制定。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市场,涉及欧盟27个成员国,近1.2万个工业温室气体排放实体,有巴黎Bluenext碳交易市场、荷兰Climex交易所,奥地利能源交易所(EXAA)、欧洲气候交易所(ECX)、欧洲能源交易所(EEX)、意大利电力交易所(IPEX)、伦敦能源经纪协会(LEBA)和北欧电力交易所(Nordpool)等8个交易中心,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第二阶段(2008-2012年)和第三阶段(2013-2020年)的安排中,欧盟继续逐步加大减排力度,并将减排限制扩展到更多的行业(如航空业)。此外,欧盟还打算在第三阶段时,在配额分配中引入拍卖机制,以提高碳交易的效率。
美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体系,但已有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东部及中大西洋10个州区域温室气体减排倡议、加州全球变暖行动倡议等区域碳市场,进行配额交易和基于项目的自愿减排量交易。早在2000年成立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已推出2012年后美国碳交易期货产品,并已开始交易。2009年6月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法案》,规定要实行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机制,政府为发电厂及工厂等设定碳排放量上限。其中85%的限额由政府免费配给,余下的15%限额由各公司购入。只要排放量低于上限,就可以转售限额,借此鼓励企业减少碳排放。美国全国碳交易市场有望以该法案为基础形成。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交易体系于2003年1月正式启动,它对该州的电力零售商和其他部门规定排放份额,对于额外的排放,则通过该碳交易市场购买减排认证来补偿。2007年澳大利亚新任总理陆克文执政后,加入了《京都议定书》,为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制定了澳大利亚国家减排措施与建立碳交易体系计划,暂定2011年推行。
亚洲地区碳交易起步较晚。新加坡贸易交易所于2008年7月初成立,计划推出核证减排量交易。香港交易所已经开始研发排放权相关产品,筹备温室气体排放权场内交易。日本环境省曾表示日本正在制定一个类似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总量管制与配额交易,但推出时间未定。
随着低碳经济政策的逐步成熟和完善,世界各国和地区纷纷发展自己的区域性碳交易市场。欧盟于2009年1月提议建立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将其作为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方案内容之一。显而易见,欧盟要主导未来国际规则的制定。虽然欧盟承诺扩大其排放交易体系,吸收其他发达国家加入,但要形成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尚需时日。
(三)后京都国际气候协定影响全球碳交易发展趋势。
未来全球碳市场的发展趋势主要取决于2009年12月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的谈判结果,即达成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减排协定,以取代即将于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此结果将对欧盟、美国等国家的气候政策的制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这些政策正是未来全球碳市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
自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大会达成“巴厘行动计划”并启动后京都国际气候谈判以来,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严重分歧,迄今未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2012年到2020年的温室气体减排承诺表现消极,对发展中国家一直呼吁的发达国家提供环保技术和资金支持等也不愿列入谈判议题,相反却试图给发展中国家制定难以接受的减排目标。鉴于目前的谈判形势,联合国气候变化事务高官认为,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恐难达成新的减排协定。
但国际社会对温室气体减排的日益重视,让人们对全球碳市场发展的前景仍充满了期望。在2009年低碳博览会上,由国际排放交易协会(IETA)发布的《温室气体市场民意调查》显示,碳市场各利益相关方都期待全球碳市场的蓬勃发展。
三、发达国家纷纷实行碳税政策,威胁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
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行动将通过世界经济贸易的传导机制,给尚未承担减排义务的发展中国带来影响。目前,备受关注的是美欧发达国家欲将应对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挂钩,实施所谓的碳关税,此举将改变国际贸易竞争格局,对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构成严峻挑战。
(一)碳税:发达国家促进国内企业减排的主要政策手段。
温室气体减排政策手段,包括排放税(能源税、碳税)、排放权交易等,其中,征收碳税最具市场效率,因而受到经济学家和国际组织的推崇。碳税制度最早由芬兰于1990年开始实施,此后瑞典、挪威、荷兰、丹麦、斯洛文尼亚、意大利、德国、英国、瑞士等也相继开征碳税。综观这些国家的碳税政策和实践,可以看出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把环境政策与税收政策相结合,把碳税作为环境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使其在各国绿色税制改革中充当重要角色。碳税一般是对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按其含碳量设计定额税率来征收的。建立碳税制度,将燃料成本内部化,并以此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可以使企业根据各自的成本选择控制量。但碳税政策对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构成不利影响。开征碳税将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尤其是钢铁等能源密集型部门,使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降低甚至丧失。为抵消碳税给企业带来的经济负担,各国通常免除能源密集型部门碳税,或实行税收返还优惠政策。
(二)碳关税:发达国家力图将应对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挂钩。
2009年6月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法案》规定,美国有权对从不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限额的国家进口能源密集型产品征收碳关税。此前,法国政府也建议欧盟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美欧将应对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联系起来,试图通过碳关税这一贸易措施促使发展中国家在后京都国际气候谈判中承诺采取强有力的减排行动,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如果不设立具体减排目标,则美国有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欧盟也会仿效。
发达国家实施碳关税使气候成本内部化,将改变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使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下降甚至发生逆转。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对各国各部门碳排放的统计,中国的出口商品中所含的碳排放量是最高的。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实施碳关税,中国的出口商品将受到更大的冲击。目前机电、建材、化工、钢铁等高碳产业占据了中国出口市场一半以上的比重。作为“高耗能产品”品类之一,2008年中国对美国出口机电产品1528.6亿美元,约占中国对美国出口总额的61.%。显然,征收碳关税在短期内对上述行业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所谓碳关税,实则为绿色贸易壁垒的新形式。总的来看,发达国家将实行更加严格的环境标准。发展中国家高能耗、高排放、低能效的生产模式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其产品出口势必越来越频繁遭遇绿色壁垒,并由此引发更多的贸易摩擦。可见,发达国家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所拥有的竞争优势,以及他们制定低碳经济“游戏规则”的主导权将影响国际贸易格局,从而为发展中国家“高碳经济”增长带来新的障碍。
四、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启示 我国作为一个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的发展中大国,经济和贸易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世界低碳经济趋势深入发展,传统的高碳经济和贸易发展模式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应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发展,积极借鉴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经验,逐步建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框架。
(一)加快研究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发展低碳经济,技术创新是根本,制度创新是保障。结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的工作目标要求,借鉴和吸收低碳经济的先进理念,深入研究和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构建完善的低碳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推动社会经济朝着低碳方向转型。
(二)加强低碳经济体制机制建设。
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探索建立适应我国国情、支持低碳经济的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寻求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建立碳交易市场机制是推动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手段。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可试行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在特定区域和行业内开展碳排放交易。国内区域性排放交易体系的建立需要结合地区经济和产业结构,同时考虑高中低碳排放区域。目前,长江三角洲和珠江山角洲制造业集中,也是高碳排放集中区,可先行建立试点碳交易体系。先从区域入手探索碳交易是循序渐进的一个选择,而行业碳交易的阶段性探索,初期可选择能源、化工等高能耗、高污染等行业试点。
(三)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要综合运用财政、金融、产业政策,严格控制能耗高、污染重的产业,推进能源节约,重点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促进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等完善的低碳经济体系。
(四)构建绿色贸易体系。
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里,发展低碳经济必将和国际贸易联系起来,国际贸易规则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框架下将会有所调整。我国应适时调整贸易政策,绿化外贸出口商品结构,适当限制高能耗产品的出口,并扩大工业制成品进口,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外贸发展模式。调整和修改我国某些不合时宜的外贸政策法规、环保政策法规,使其适应国际市场绿色贸易发展的趋势,并充分体现我国要履行的国际环保公约的义务,综合考虑贸易活动中环境影响、气候成本内部化等问题。
(五)积极参与低碳化的国际合作。
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性的,因此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要依靠经济、知识、技术和治理的全球化。我国经济已经融入到世界经济中,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不仅要强调自主创新,也要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通过共同研发,合理转让等方式提高国内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尽快缩小与先进低碳技术方面差距。
(六)激励企业从事低碳生产和经营。
6.发展低碳经济 篇六
关键词:模板周转次数;节能减排;模板发展观;低碳经济;木材资源;森林碳汇
当今,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全球共识。所谓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特征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我国作为碳排放大国,政府明确了减排目标,即到20xx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xx年下降40%~45%,并将作为约束性标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我国目前处于发展建设阶段,有资料显示,我国的建设规模占世界规模的44%,我国每年新竣工总建筑面积约20亿m2。建筑业是资源和能源消耗的大户,低碳经济发展形势下的革新也关系到模板、脚手架应用领域的节能减排。所以,节能、高效、环保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模板发展的潮流和趋向。
1高物耗、高能耗的木胶合模板
1.1低质低效木胶合模板是高物耗模板据国家发改委木材节约发展中心主任介绍:组织有关专家对北京20xx~20xx年41个工程项目进行调查统计,我国用量最大的木胶合模板周转1~3次的占总量的78%,其中周转3次的占总量的24.5%,周转2次的占总量的42.7%,周转1次的占总量的10.8%。由于我国大部分木胶合模板为低质脲醛胶素面木胶合模板,也只能周转使用1~3次。20xx年10月14日住建部发布(建质[20xx]170号)规定胶合板模板周转使用次数为30~50次。虽然与国外优质胶合板模板相比,已大幅降低周转使用次数标准,但我国现行的低质、低效木胶合模板仍比国家规定的现行标准多消耗木材资源20倍,即木材有效利用率只有5%,所用的95%的木材资源是被白白浪费掉的。
据有关文献,我国某地区用于模板的木胶合板产量已占该地区木胶合板总产量的80%以上,据国外经验,用于模板的木胶合板最高占木胶合板总产量的50%。保守估计,以占木胶合板总量60%计算,以20xx年为例,全国木胶合板的总产量为3 540.86万m3,则当年我国建筑模板消耗木胶合板可达2 125万m3,生产1m3木胶合板需耗用2.53 m3原木,则20xx年建筑模板用木胶合板需耗用5376万m3原木,若按现行规定标准,仅需269万m3原木,相比之下多用了5000万m3,浪费惊人。
森林是环保型资源,可改善人的生存环境。同时,它更是天然的“减排”型资源,由于森林通过光合作用,能大量吸收导致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森林每m3年吸收二氧化碳量约为1.8t。以20xx年为例,由于我国广泛使用低质、低效木胶合模板造成多用5 000万m3的原木,这样巨大数量的原木(本文由中国论文库整理提供)可吸收9000万t的二氧化碳,即相当于减排9000万t二氧化碳,所以,保护森林意义重大。
1.2低质低效木胶合模板是高能耗模板低质、低效木胶合模板比符合现行规定标准的模板产量高20倍,仍以20xx年为例,我国全年共耗用2125万m3的低质木胶合模板,若按现行规定标准生产模板,只需木胶合板106万m3,则20xx万m3的低质木胶合模板所消耗的生产能源是多用的、浪费的。20xx万m3的低质木胶合模板,由生产企业运至施工现场,必然消耗大量的运输能源,该能源消耗也是多用的;同时,经1~3次使用后的低质木胶合模板又成了污染环境的建筑垃圾,建筑垃圾要运出工地并进行垃圾处理,又要消耗运出和垃圾处理的能源;生产20xx万m3低质木胶合模板需要5000万m3原木,这些原木从林场运到生产企业,又要消耗大量的运输能源。综上所述,由于低质低效木胶合模板的有效利用率只有5%,则95%的生产能耗和各项运输能耗都白白浪费,当然是高能耗模板。
1.3低质低效木胶合模板是易污染环境模板20xx年,北京住总集团王宝申总经理等三人联名著文表述:据北京、上海两地的统计数据显示,每1万m2的住宅建筑施工就要产生500~600t的建筑垃圾,而建筑施工产生的垃圾占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模板周转次数低(有的仅为1~2次),大量低质,甚至劣质模板跻身于建筑市场和工地现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北京建工集团三建公司副总经理曹勤在20xx年的模板租赁委员会年会上表述:作为模板,目前普遍使用的多为竹、木模板,以木模板为例,往往周转1~3次即出现开胶、起皮、鼓包、变形等质量问题,影响混凝土表面观感;一个工程结构施工完成后,现场破旧模板堆积如山,这样既浪费了资源,又为社会产生了大量垃圾,不经济也不环保。庞大的模板用量必然给施工现场带来巨大的堆场压力、环保压力和垃圾模板处理压力。
2我国模板行业如何实施低碳经济
2.1转换观念、充分发挥正确舆论导向作用
转换观念就是要从以浪费资源、牺牲环保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转换为节能、高效、环保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要完成这样的转换,首先必须扫除认识上的障碍,充分发挥正确舆论的导向作用。业内有这样的观点:“木胶合板模板是我国模板的发展方向。”“在经历了后,我国木胶合模板得到迅猛发展,年产量增长了13倍,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并以此成就而自豪,这是一种观念。可是10年来,我国木胶合模板的质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初期周转使用10多次,一路迅猛下滑到3~5次,近几年又下滑到1~3次。这是典型的只讲发展、不讲质量和效率的粗放型发展模式。
业内也有这样的观点:“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国政府均鼓励多用木材,木材需求的扩大,可以激发人们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刺激森林增长。”笔者认为,欧洲芬兰舒曼木材有限公司的维萨木胶合模板最具代表性,模板周转次数50~100次,而我国现行低质木胶合模板周转次数1~3次,二者相比,我国模板要多用木材资源达30倍以上,即他们用材只相当我们的1/30。
美国赛盟公司木胶合模板周转次数为50次,与我国现行低质木胶合模板相比,我国模板要多用木材资源达25倍以上,即他们用材只相当于我们用材总量的1/25。日本,由于废旧木胶合模板易造成环境污染,因此,政府严格控制木胶合板模板的使用。智利,10年前木胶合模板的市场占有率为90%,经过10年“以钢代木”的努力,目前木模板市场占有率仅为10%,广泛使用的是钢模板体系。
事实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节约木材和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都很重视。
业内还有这样的观点:“以来,木胶合板模板在国内建筑工程中开始大量应用,发展迅速,极大地推动了胶合板企业的发展和胶合板产量的增长,以至有专家提出‘严禁使用木胶合板模板,对待木胶合板模板的对策’‘不是发展,而是治理,不是鼓励,而是限制’。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意见呢?是木胶合板模板的性能差,使用不方便,影响工程质量?不是,这种模板具有表面平整光滑,容易脱模,耐磨性强,防水性好,模板强度和刚度较好,使用寿命较长、材质轻,适宜加工大面模板等特点,(本文由中国论文库整理提供)能满足清水混凝土施工的要求,是理想的模板材料。是模板的价格高,施工企业难以接受?不是,这种模板是各种模板中价格最低,也是施工企业应用最多的模板。”笔者将这段论述进行疏理,提出以下质疑。
(1)低质低效木胶合模板是“强度和刚度较好”的模板吗?(2)该模板是“使用寿命较长”的模板吗?(3)该模板是“各种模板中价格最低的”,但是,是不是经济性好的模板呢?(4)是不是只有该模板才能满足清水混凝土施工要求,非它莫属呢?(5)多元代木是否应尽早得到共识?笔者认为:面对不同观点的争议,应该发扬技术民主,百家争鸣,各抒己见。本着摆事实、讲道理、讲政策的科学态度,求得明辨,正本清源,以便充分发挥正确舆论的导向作用,促进行业向低碳经济发展。
2.2产业转型、建立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生产方式
当今,发展低碳经济已成全球共识,我国现行木胶合模板属高能耗、高物耗、易污染环境的模板产品,生产此种产品的企业将面临产品淘汰、产业转型的严峻形势,是大势所趋。有些人认为:“我国木胶合板企业遍布全国各地,产量庞大,木胶合板模板不可能不用。”在此,笔者善意提醒: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措施,对不可持续的、违背低碳经济目标的、违背基本国策的企业和项目,该整治的是要整治的,该关闭的会坚决关闭。比如:国家为了保护土地资源,坚决关闭实心粘土砖生产企业。鉴于此,木胶合板生产企业应尽早转换观念,自觉提高认识,按国家现行规定的技术标准,生产可周转30次以上的双面覆膜优质木胶合模板,以适应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积极投入力量开发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经济耐用、对环境友好的高附加值模板新产品。对于设备简陋、缺技术、缺人才的家庭式作坊企业,应早作产业转型准备,寻求新商机,比如转产制作包装箱等。
2.3建立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消费模式和市场机制
我国模板行业走低碳经济之路,首先要引起地方政府住建主管部门领导的极大关注与重视,同时,要唤醒施工企业的低碳经济意识和环保意识。根据国家发展低碳经济战略部署要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等12个国家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木材节约和代用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xx]58号)、住建部发布《绿色施工导则》(建质[20xx]223号)以及住建部发布《关于做好〈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xx)〉推广应用的通知》(建质[20xx]170号),建议各地方住建主管部门为贯彻落实上述诸文件的要求,应制定具有约束力的强制性地方法规,地方法规中的实施细则应涵盖:进入施工现场的木胶合模板周转次数不少于30次的规定,建立生产企业准入证的规定,建立监督机制的规定,对施工企业使用优质或违规木胶合模板的奖惩规定等,以达到严格控制低质、低效木胶合模板进入施工现场的目的。另外,努力使施工企业的老总们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自觉抵制低质、低效木胶合模板的使用。与此同时,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住建主管部门对开发多元代木新型工具式模板的关注和支持,促进我国各地区模板租赁和专业化施工的发展,使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绍民.我国模板发展战略问题的研究与思考[J].建筑技术,20xx,42(8):678-682.
7.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是什么 篇七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基于城市自然资源基础对于经济发展的长期支持能力而制定的发展战略。发展低碳经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发展低碳经济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不仅表现在充分利用高科技促进经济的发展上, 而且表现为充分利用高科技来节约资源, 减少污染, 保持生态平衡。这就必须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 对城市发展, 对产业布局做出战略选择。必须从文化的高度, 来引导城市的发展, 不仅要充分发挥城市的经济功能, 也要充分发挥城市的文化功能, 这就说明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有良好的环境, 不仅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 包括水、电、交通、通讯等各种服务设施, 还必须有高层次的人文景观, 有良好的社会秩序。这些也都要从发展低碳经济的角度来考虑, 从战略的高度做出全面规划。城市发展带来的人口增加, 带来的社会问题, 还需要站在发展低碳经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高度, 来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经济条件、生活条件之间的关系。
1.2 发展低碳经济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生活质量包括自然方面和社会方面。属于自然方面的, 如环境的清洁优美;属于社会方面的, 包括居住条件、社会服务设施、教育与医疗保健状况、社会秩序等。要提高生活质量只能持续的、分阶段进行, 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 这就要求通过资源配置、结构调整, 力求做到资源配置合理, 使用于提高生活质量的资源有可能在资源总量为既定条件下通过资源配置结构的调整而增多, 这就需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保证每个新增的人口同原有的人口一样, 能够获得并维护一定的生活质量。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 (三低三高) 为基础, 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 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 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经济发展模式。引导全社会转变消费模式, 由“过渡性、炫耀性、一次性”等“低文明消费”向“低碳、低耗、环保”的“高文明消费”转变, 优化消费结构, 转变消费观念, 改善消费环境, 建立“低碳”社会。
1.3 发展低碳经济是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
生态城市建设要求要有“两个根本转变”, 是指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体现第一个转变, 能应付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 城市布局上要开敞, 不追求过去静态封闭式的完整性, 力图达到不同时序不同阶段的动态平衡。体现第二个转变, 意味着改变靠外延增加劳动密集型企业数量和规模、增加大量低素质劳动力的作法。要求企业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取得内涵发展。因此, 企业人数相应减少、素质不断提高。工业用地布局力求成片, 以适应大规模企业集团的要求,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意味着科技、信息、管理、服务等的加强, 因而第三产业用地应增加, 其他用地开发方式也要求集约高效地扩展, 而不是低效的无序蔓延。
1.4 发展低碳经济是由城市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状况决定的。
以抚顺市为例, 城市的经济还很落后, 属于高消耗低效益型, 工业化的任务还很繁重, 与此密切相关的资源、环境问题相当严重。抚顺市和其它工业城市一样, 面临着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双重任务。这就决定了抚顺市今后的发展道路, 唯一的选择是把近期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 以经济、社会、科技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 在保持经济有较高速度增长的前提下, 实现资源的综合和持续利用, 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 并为我们的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留下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从低碳经济的要求看, 对于抚顺来说, 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 也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促进抚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 低碳经济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实现社会良性循环和经济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应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既能够满足当代发展需求, 又不对未来发展构成危害。所以, 低碳经济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1 发展低碳经济可加快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步伐。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 它有两个鲜明的特征, 一是发展的可持续性, 即发展应能持续满足现代人和未来人的需要, 达到现代和未来人类利益的统一;二是发展的协调性, 即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追求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在空间上表现为发展的协调性, 在时间上表现为发展的连续性, 在结构上表现为发展的系统性。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是人类集中、高效率利用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空间资源和智力资源, 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本质, 就是以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发展基础, 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通过发展低碳经济, 可有效降低能源消耗, 减少生态破坏, 减轻环境污染, 改变市民消费模式, 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提升城市生态文明的水平, 加快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步伐。
2.2 发展低碳经济可促进抚顺市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
抚顺市正在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重要的方向就是在坚持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前提下, 大力提高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 着力发展金融、文化、物流、旅游、会展等低能耗产业;在第二产业内部,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促进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抚顺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 实际上也是能源结构的调整过程;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 实际上代表着“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要求。旗帜鲜明地提出发展低碳经济, 可以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从长远来看, 发展低碳经济为抚顺市更好地走向世界, 筑巢引凤, 吸引更多“高产出、高附加值、低能耗”产业落户, 吸引更多的高级技术人, 将有力地推动抚顺市的发展。
2.3 发展低碳经济为城市文明进步服务。
8.低碳经济:追求绿色的发展 篇八
随着“绿色工业革命”的兴起,低碳成为当前经济建设的重要目标。自2010年成为政协“一号提案”后,“低碳经济”再成今年地方“两会”的热门词汇。
据统计,中国日前至少有lOO个城市提出了打造“低碳城市”的口号。还有数个省市自治区把节能指标如“单位GDP能耗”纳入到考核体系当中。如北京、陕西确定2011年单位GDP能耗下降3.5%;重庆称“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8%”;天津也预备将2011年的单位GDP能耗下降4%。
当然,我们也看到,在大部分省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仅公布了节能减排指标,对于碳强度的减排没有过多着墨。各地已经认识到,要完成单位GDP碳排放数字,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去年某些地方到了年底冲刺“拉闸限电”,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就是一例。
发展低碳经济,与加快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关系极大。有专家指出,“十二五”时期,如果各地没有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上下功夫,仍一味追求高增长速度,到2020年即使实现了单位GDP~--氧化碳排放下降目标,届时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及增幅仍将相当惊人。
目前,国家已将节能环保产业列居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预计“十二五”期间环保产业投资将达3.1万亿,环保重点投资项目涉及脱硫脱硝、市政污水、污泥、工业废水、固体废弃物处理等多个方面,蕴含巨大的投资机会。
9.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论文 篇九
一、研究视角
20世纪60年代,哈佛大学企业战略决策教授K.Andrens首次提出SWOT分析法,它最突出的优点就是抓住影响企业战略的重要因素进行整体分析,简单、清晰、针对性强,常常被运用于管理决策的各个领域。SWOT分别是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遇)、Threat(挑战)。
二、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顺应全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把握住发展低碳经济的契机,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等方面,利用自身优势克服自身不足,抓住发展机遇应对发展挑战。
(一)优势分析
1、节能减排态度明确且坚定,再加上国家立法保障,使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变得有法可依。近年来,我国颁布了《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n-/再生能源法》、《促进循环经济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为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基本的法制保障。2、产业结构不断的优化。河南省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有力支撑下,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针对有色、金属、电力、建材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总量控制、市场准入等限制性原则,提高产业集中度,大力研发和转化新技术,有效降低了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3、节能减排经验的积累。近年来,河南省节能减排工作成效卓越。高耗能行业能耗增速下降明显,主要耗能产品单位能耗持续下降。这些无疑将成为未来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巨大优势。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截止目前为止,河南省已经完成了三批循环经济的试点工作。通过积极推行循环经济试点,已经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实践经验。
(二)劣势分析
1、环保意识仍很淡薄。河南省人口众多且环保意识淡薄,使得环境污染较为严重且污染治理较为困难。再加上河南省正处重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使得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能源的极大消耗和环境状况的每况日下。2、高碳能源结构。长期以来,河南省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能源供给系统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粗放型的能源利用路径,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将难以根本扭转,这无疑将长期制约着河南省低碳经济的发展。3、清洁能源资源严重不足。长期以来,河南省煤炭、火力发电的生产和利用占绝对优势,比重达到89.9%左右。清洁能源相当匮乏,新能源在工业领域的利用和发展还没有起步。这些将制约着河南省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机会分析
1、环境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及清洁发展机制被引入了《京都议定书》将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会。这无疑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开展节能减排方面的合作提供最好的契机。2、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不断得到鼓励和推进。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若干鼓励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的税收优惠政策。在企业进行的节能、环保等项目的.立项、建设过程中、节能减排工作中实行减税和免税的优惠政策等。3、节能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不断成熟,国际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研究也取得了新进展,尤其是技术转让和国际合作的形势逐渐转好4、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有利于低碳发展的实施。人们对绿色产品选择倾向越来越明显,促使企业在生产工艺和原料选择上日益趋向于低碳。这些条件都为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契机。
(四)挑战分析
1、环境问题形势严峻。气温升高导致喜马拉雅等高山的冰川消融,对淡水资源形成长期隐患;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的安全生存造成严重威胁;气候变暖加剧了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的频发,严重的威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等等。这些都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安全,也给低碳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2、政策体系不完善。虽然政府在鼓励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或措施,但还很不完善。尤其是,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环节常常脱钩。缺乏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来约束和限制公民的行为。3、激烈的区域竞争正在展开。近年来,河南省经济发展增长速度较快,2010年河南省完成生产总值23092亿元,比年增长了18%,但郑州市在中部六省的省会城市生产总值排名却有所下降。可见,低碳经济发展的区域竞争已越来越激烈,河南省必须抓住“中部崛起”机遇,在低碳经济建设高潮中凸显优势,赢得低碳经济发展先机。
三、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建议
(一)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从长远来看,发展低碳及无碳能源,是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途径。低碳及无碳能源在增加能源供给的同时会减少碳排放,因此,对低碳及无碳能源的开发可以调整能源结构而不影响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
(二)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化产业体系
河南省应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降低能源消耗总量,减轻碳排放压力。河南省发展林业和种植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积极开展碳汇造林和碳汇研究,加快培育二氧化碳吸收率高的树种和农作物品种,探索二氧化碳清除率高的造林模式和种植模式,构建布局合理、功能稳定、效益明显的生态固碳系统。
(三)强化低碳技术研发与转化
河南省能源技术领域主要存在利用率低、碳回收技术落后以及替代能源使用较少的状况。因此,河南省能源技术近期的发展方向应是以提高化石能源利用率为主,加强碳回收,寻找新的替代能源为辅。
(四)制定合理的低碳经济法规
河南省政府应把减少碳排放作为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促使政府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改变低碳经济政策缺失和“碎片化”的状态,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建立良好的法律基础。
10.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发展趋势 篇十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一)
一、低碳经济形势下银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银行行业运行理念的转变
从部分环境保护政策出发,当前在全球范围内的金融行业领域建设成立了很多相应的规定要求,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要指导银行业在平时的运作过程中自主的考虑进环境相关影响因素。
对于我国的银行业而言,也在发展中慢慢的意识到了当前的发展形势需求,因此就必须要在运行理念上发生转变,从而更好的顺应现代社会需求,尽可能及时的实现低碳理念的渗透。
现在,在我国范围内很大一部分的银行都号召低碳环保,同时将这一观念逐渐的渗透到自身的运行工作中。
这一问题在实际中,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最为凸显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多银行正逐渐的融入相应的国际准则,同时将其落实设置成自己业务开展的指导性目标。
比如说兴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行动和碳信息披露项目,同时还在二零零八年发展成我国范围内首位赤道银行,这是历史性的举措。
随后,工商银行也慢慢的参加到国际准则碳披露项目中,招商银行等也展开了相关的活动项目。
即使说我国银行业相较于之前有了很大的转变及完善,不过同样需要注意到的是其发展速度依然不是十分理想,参与进来的银行业很好,尤其是我国部分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在这以问题上表现过于被动,假如说无法在运营观念上完成改进与提升,就会导致银行在低碳产品的研发推行问题上受到极大制约障碍。
因此,从大的范围上总结而言,当前我国银行业运营观念的转变依然处于最初期。
2.我国有些银行组织成立可持续发展部门
组织成立可持续发展部门对于银行而言,具有十分关键的现实性意义,在银行内部,必须要组织相应的机构及指派专业人员进行负责,才可以更加高效的进行低碳业务,在原本基础上实现产品与服务项目的创新与改进。
现在,在我国有一部分的银行对于这一问题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对于其重要意义也有了明确的了解,并逐渐的投入研究。
比如说兴业银行在二零零八年的时候就组织建成了可持续金融中心,用于环境金融产品的开发与推行。
而以招商银行和工商银行为代表的一些银行虽然没有规划设置针对性的部门,用于可持续性产品及服务的研发,不过却在银行中开展了责任划分工作,组织形成专门的负责小组,专门负责低碳金融方面的工作业务。
相较于国际上一些较为先进的银行,我国在这一问题上存在明显的欠缺,和国外发达国家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还有很多的银行对此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对此的投入力度也相对不足。
从这里我们也能够明显看出,大部分的银行对于低碳经济开展依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于其和传统业务在开展过程中的差异性加以区别对待。
3.推行实施低碳信贷业务,专注于信贷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现在,从我国银行业碳金融实际开展的情况来看,最为关键的核心就是对于低碳信贷这一领域。
结合银行所面向社会公布的责任报告文件,能够明显看出不管是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或者是规模较小的银行都在不断的投入到绿色信贷业务的开展过程中,并且在低碳信贷的发放问题上逐渐的加大了力度。
当前我国银行业在低碳信贷产品的创新问题上还停留在最初阶段,很多东西都不尽完善。
比如说兴业银行在推行很多融资模式的前提下,依次结合客户及项目不同类别加以创新与改进,使之更加符合客户的实际需求。
不仅如此,自二零零六年以来,兴业、浦发及北京银行这几个银行一个接一个的和国际金融公司达成了合作意识,选择全新的信用借贷取代实现对低碳项目的支撑。
及时是当前我国银行子啊低碳信贷问题上较之前有了明显进步,并获得了十分可观的成果,不过依然需要认识到这和低碳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另外一方面,也能够从有些银行所公布的数据信息中查询到问题,这种种现象表明当前我国银行业在低碳信贷运行问题上海存在明显欠缺,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实际意义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到。
4.尝试涉足于碳资源交易活动,推行相关的金融产品及服务项目
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银行业慢慢的对于低碳经济有了正确明晰的认识,对于其中存在的发展潜力开始投入更多的重视,并慢慢的尝试着涉足于碳资源交易活动。
当前,从全世界范围内来说,碳交易市场正朝向规模化发展,现在资金已经超过了一千四百亿美元,作为银行业能够选择的参与途径有很多,现在,在银行业参加到碳排放权交易活动的途径最关键的是清洁发展体系。
据相关数据报告,一直到2011年3月,我国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构注册的项目超过一千二百个,差不多占据了全世界全部总数量的四成左右,这给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创造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及良好的时机为。
另外,很多银行同时还结合项目开展的具体特征,推动了相应的服务项目。
比如说,在我国清洁发展机制与国际间做好连接作用,促进交易的完成。
农业银行在这一问题上也有越来越深入的参与,在二零一零年的时候全新增加的顾问项目为五个,当前所运行的机制能够完成差不多降低五百万吨的排放量。
不仅是创造和清洁发展体系存在紧密关联的服务项目,另外还有部分商业银行同时也研发推行了和碳排放权交易彼此关联的理财产品,投放市场供消费者选择。
比如说深圳发展银行在二零零七年就曾经在市场中投放了和CO2排放相关的理财产品;交通银行业在可再生能源的基础上研发出一款全新的理财产品,这些理财产品在投放市场后广受欢迎,为银行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能够归纳出下面的观点,当前我国银行业正逐渐的意识到低碳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并将这一观念慢慢的渗透到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过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这一力度是明显不够的,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就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银行业发展趋势
1.拓宽低碳融资渠道和方式
目前,银监会已旗帜鲜明地提出支持低碳金融服务创新,并先后出台了《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督促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履行金融业社会责任,致力于创新信贷服务机制,发展“绿色信贷”业务,减少高耗能、高排放产业信贷投放,支持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
因此,低碳银行应积极借鉴法国开发署(AFD)能效融资方案、国际金融公司(IFC)能效融资方案、清洁发展机制(CDM)财务顾问方案、绿色股权融资方案和专业支持方案开展CDM项目金融服务。
CDM是国际上开展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是市场化解决气候变化的理想机制。
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可以联合国际专业机构,为国内减排项目提供CDM项目开发、交易和全程管理实施的一站式金融服务。
2.加大中小节能环保企业融资力度
低碳经济理念促进了绿色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节能环保产业中一大批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但是,商业银行在判断中小节能环保企业的经营模式、项目技术的成熟度和经营可行性方面相对地欠缺。
建议在贷款的审批上,要考虑按照该企业碳减排量进行授信,同时,将项目所实现的碳减排额作为还款来源,从而实现对企业承担“环保责任”的软约束。
浦发银行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尝试。
自2006年以来,浦发银行在每年的信贷投向指引中,都明确提出对新能源和环保行业,给予重点授信的.支持,对污染环境、能耗超标的企业,不与其建立授信关系。
截止到2009年,浦发银行已经陆续地提供了1000多亿元,支持了一大批风电、水电、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发电、电厂脱硫脱销、工业和建筑节能领域的一些项目,促进了中小节能环保业的发展。
3.促进商业银行开展低碳金融
相对于传统产业,低碳产业中涉及了大量的新兴技术,商业模式也非常新颖和独特,商业银行在发展低碳金融的过程当中,收益和风险有时候并不完全匹配,会面临一定的风险。
因此,建议监管部门能够对商业银行从事低碳金融给予扶持政策,比如说对于银行开展低碳金融给予税收的减免,在风险资产占有方面,给予一些倾斜政策。
同时,针对低碳企业的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低碳企业发行公司债和票据出台一些专项鼓励政策和绿色通道,支持低碳企业的融资工作。
4.加强低碳银行基础设施建设
借助低碳金融的顺风车,强推企业品牌建设,低碳银行进行必要的准备,在人才培养、系统配置、网络建设、产品研发等方面,多管齐下,在人才培养方面,制定“低碳银行”人才中长期培养与发展规划,在培训、引进、储备、交流和使用等方面,加强“低碳银行”建设的基础。
在系统配置方面,要不断丰富低碳金融文化的内涵,努力融合金融行业文化、国民传统文化与国际惯例文化,同时在银行内部实行精细化监管。
在产品研发方面,以金融传信为机遇,发展低碳金融产品,拓展金融视野,推动金融经营战略转型。
低碳银行作为一项全新的模式,客观要求银行创新业务运作模式、金融产品服务和风险管理方式,提高参与国际业务的议价技巧,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往来,不断积累国际化经营的经验。
(二)
一、环境档案管理现状
1.1环境档案管理概述。
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涉及领域多、科学技术要求高的工作,尤其是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环境档案管理其工作难度更大,同时也对环境档案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环境档案能够真实的反映和记录人类生产发展与自然生态发展的变化历史与现状,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之一。
鉴于环境档案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性,加强环境档案管理,做好环境档案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此外,环境档案管理不仅能够为环保工作提供重要的历史依据与现实依据,还有助于真正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1.2环境档案管理存在问题。
现阶段,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致使在我国环境档案管理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环境档案管理保障体系。
当前,由于低碳经济理念才刚出现不久,这使得我国建立的档案管理保障体系中没有涵盖这一理念,所以也没有建立专门的环境档案管理准则、标准,在已经建立的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中也很少涉及环境问题,有关环境档案信息和管理体系的制度规范也不完善。
这一情况使得我国档案发展受到了较大的阻碍,档案信息的交流局限在一个较小的范围,不仅使得我国的环境档案管理工作无法紧跟时代需求,还导致我国的环保工作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无法实现国际交流与合作,致使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很难被国际认同,也很难达到国际水平,在一些环保机构和发达国家看来,我国仍处于一种污染避难所的现状;二是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环境档案管理操作体系与支撑体系。
现阶段,我国对环境档案管理要素的认识仍不够全面,所以也就缺乏与之相关的原则与准则。
使得我国各地之间对于环境档案信息披露内容的范围、程度以及形式方面均存在差异,缺乏统一有效的规范,大部分企业在处理环境档案信息都存在高调面对、低调处理的情况,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尽量降低披露出的环境档案信息对企业自身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致使环境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缺乏保障。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环境档案管理要求
2.1建立健全完善的环境档案管理保障体系。
当前,我国现行的档案管理工作规范以及档案法律法规中都缺乏环境方面的内容,所以,为了符合低碳经济背景下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应结合我国档案的实际发展情况,修改档案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工作规范,环境方面的内容纳人其中,通过法律法规来明确保障环境档案管理地位与作用,从而为建立健全完善的环境档案管理保障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还应不断完善环境法规保障体系和环境保护相关政策,并以此建立科学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
2.2建立健全完善的环境档案管理操作体系。
当前,我国现行的档案管理操作体系明显不适应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环境档案管理要求。
因此,国家档案管理部门必须革新档案管理操作体系,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档案管理现状,围绕低碳经济背景下对环境档案管理的要求,构建一个新的健全完善的环境档案管理操作体系。
通过这个新的健全完善的环境档案管理操作体系,来指导和规范环境档案管理工作,同时针对环境档案信息披露状况,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并制定严格的审核机制,以此监督和审核环境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合法性、全面性。
2.3创新齐抓共管体系。
建立的环境档案管理制度要想得到具体落实和执行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监督指导。
11.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是什么 篇十一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意识;赵县
1 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经济发展形态。
2 赵县低碳经济现状
2.1赵县低碳生产现状。
通过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工业经济实现了跨越发展,初步构建起工业支撑格局。“十五”期间,赵县工业经济总量快速提升。利民淀粉集团、兴柏药业集团分别被确定为河北省和石家庄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企业家们希望走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但就目前而言,赵县企业的生产还未踏入低碳轨道。
2.2赵县低碳消费现状。
问卷调查过程中,居民对于低碳消费的了解度大多停留在“知道些,具体是什么说不清”;80%的居民外出工具都是自行车或电动车;在日常生活中淘米水的使用,80%的居民具有节水意识,10%的居民节水意识淡薄,10%的居民完全没有节水意识;我们也对居民去超市的购物作了调查,64%的居民上超市会自带购物袋,34%的居民上超市会当场买塑料袋,2%的居民上超市会当场买环保袋。夏天,居民降温方式是电风扇,有时候会开一整天;而很少居民会空调与电扇交替使用这种省电又环保又舒适的方式。通过整份的调查问卷来看,居民的低碳消费意识有待提高。
3 赵县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不能彻底完整地了解什么是低碳经济,导致政府出台很多有利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不能得到很好的实施,最后就是人们还处在原来的生活方式,低碳意识淡薄,无法走上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
在赵县看到很多涂料厂、化肥厂,还有一家与国外合资的造纸厂,这些工厂长期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的污染物。据反映,仅造纸厂对当地居民噪音污染就使当地居民多次投诉。显然,企业家并没有针对赵县工业依据低碳理念,作好产业结构调整。这些工厂的现状,破坏和威胁人民的正常生活,同时也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
4 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4.1加大低碳经济宣传。
公益广告是不以赢利为目的而为社会公众切身利益和社会风尚服务的广告。公益广告作为对社会教育的一种手段,其影响力和产生的社会效益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因此,公益廣告是最好的传播载体,可利用众多媒介进行低碳宣传,以最高效最快捷的方式达到预期效果,使得赵县人民低碳意识得以提高。
宣传材料形式多种,概括成一句话,分发资料的时候对群众进行宣传,以这句话作为标语和宣传口号,从而让群众掌握低碳知识,进一步加强低碳意识。政府邀请低碳专家长期开展讲座之类的方式。可适当以奖励的方式提高居民的积极性,使居民接受知识。
定期组织广大中小学生学习,组织开展关于低碳的主题班会,镇、村两级增大宣传攻势,营造良好氛围。
政府官员及低碳方面专家下基层,视察企业运行,走到群众中去,进行宣传指导,体察他们的生活,解决他们的困难,令群众能够真正了解低碳。
4.2政府出台相关政策。
据我们访问政府了解到,政府正在加强对当地排污单位的排污申报数据、年度统计数据的核实,强化全县废水和废气重点工业污染源的监督、监测。
政府的当务之急便是出台关于低碳的政策,令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变成事实。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下达目标。
4.3狠抓队伍,强抓规范,严抓治理,硬抓督查。
配备具有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由政府领导带头,规范履行低碳政策。全面检查企业和个人,对违规现象予以曝光,加强舆论监督。
4.4企业调整产业结构。
结合产业、产品调整,加大科技投入,改末端治理为源头主动治理;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无污染工业,对耗能大、效益差、治理无望的企业要坚决实行关、停、转、迁;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
低碳已成为全球发展的大趋势,因而紧密联合政府与群众,使大家积极投身创建低碳生活中来,形成健康的低碳生活新理念和节约、环保消费新模式,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为低碳生活贡献力量。政府与企业也要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低碳思潮,汲取先进理念在保证低碳环保的情况下大力发展经济产业。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1494637.htm?fr=ala0_1_1低碳经济的概念
[2]http://www.lrn.cn/basicdata/socialplan/200811/t20081123_3
12.谈低碳旅游的意义和发展途径 篇十二
一、低碳旅游的内涵和背景
低碳旅游是目前国内外大力倡导的,在低碳经济发展进程中产生的新型的旅游发展形式,它是由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可持续旅游和体验旅游等转型升级而形成的。从广义上来说,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在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具体行动和必然结果,是一种可以促进碳循环的良性发展和保障生态环境健康的崭新的旅游发展模式。从狭义上来说,低碳旅游是旅游业的主导理念的转型、旅游业发展模式升级的一种理性表达,是协调旅游业的发展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延缓气候变暖进程的必然选择。低碳旅游不仅关注旅游者和旅游景区、旅游企业、当地居民等主体的利益最大化,更加注重的是降低碳量的排放、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全面地认识低碳旅游,就要首先认识低碳旅游的起源以及国际国内的社会发展背景。低碳旅游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经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提出的一种新概念,是人类在大量消耗化学能源、排放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温室气体,从而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其宗旨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维护全球气候安全,其实质是提高能效和优化能源结构。在这个大背景下,发展低碳旅游的目的也就显而易见了,那就是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低碳经济在旅游行业的实践。与低碳经济类似,低碳旅游的实现途径也是多样的,包括摈弃二十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理念、创新管理等,做到节能减排、转移排放、提高能效、增加使用可再生能源、碳抵消以及提高社会节能意识来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等。综合以上的认识,我们可以对低碳旅游作如下定义:低碳旅游是为保障气候的安全,旅游行业在不牺牲消费质量和体验的前提下,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碳汇、节能等多种手段实现控制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发展方式。
二、发展低碳旅游的重要意义
1. 保护环境的迫切需要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人口的急剧增加和经济的发展,人类排放出大量的具有吸热和隔热功能的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大气中二氧化碳逐年增多,导致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并加剧对红外线的反射,结果就是地表温度升高,全球气候变暖。研究表明,在过去二百年里,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了25%,地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5℃,到2l世纪末将会上升至1.1~6.4℃。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灾难性的气候变化增加,使得强降水、高温、干旱等极端异常天气频发,可能造成冰川融化、海洋风暴增多、生态系统退化、自然地质灾害频发、土地沙漠化面积增大等严重后果,使地球生命系统变得脆弱和破碎,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控制旅游行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促进环境的提升和改善,成了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和全世界旅游业关注的焦点。
2. 响应了我国节能减排政策
虽然我国经济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平均能耗也略有下降,但在总体上我国对能源的利用率仍远远低于世界平均能源利用率。相比其他类型的产业活动,旅游业在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及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方面等都比较少,但这并不表示旅游业是“零碳排放”产业。旅游业具有高度的关联性,规模也在迅速扩张,这就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日益加大,但是仍然具有很大的节能减排空间和潜力。旅游业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交通(特别是空中飞行)、滑雪、主题公园娱乐和餐饮住宿等旅游活动。因此,为了提高我国能效,履行对国际社会的节能减排的承诺,就必须充分挖掘旅游业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3. 旅游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中国旅游研究院编写的《2013年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2014年发展预测》显示,2013年我国旅游经济总体上平稳运行,产业运行相对景气,消费需求旺盛,投资持续增长。国内旅游人数达35.8亿人次,同比增长8.5%;入境旅游人数为1.31亿人次,同比增长1.5%;出境旅游人数达1.14亿人次。如此规模的旅游接待活动所消耗的能源、所释放出二氧化碳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破坏以及资源浪费的问题,加速了旅游资源、旅游配套设施与相关产业的损耗和巨大破坏。低碳旅游以减少旅游中温室气体排放和降低能源消耗为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旅游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干扰及破坏。因此,实施低碳旅游不仅是旅游业对国内外倡导的低碳经济的积极响应,也是旅游业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4. 符合相关者的利益
低碳旅游倡导着健康文明、面向未来的生活方式,低碳旅游产品的生产和消费遵循着循环高效、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发展低碳旅游不仅是旅游业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不仅促使企业降低成本走持续发展的道路,还提升了游客的修养水平。对于企业来说,提高经营管理和产品生产的质量和科技含量,推行节能减排的循环化和低碳化发展,不但进一步降了运营成本,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市场竞争力。对旅游消费者来说,实行降低物质消耗和能源消耗的低碳旅游,可以亲近自然,获得美感、充实感、丰足感等精神体验。这种低碳行为顺应了环保运动和保护生态的时代潮流,也可能成为高品位的象征。发展低碳旅游也会提高旅游者的生态支付意愿,有利于一些生态的脆弱旅游区,特别是青藏高原、西北干旱区和西南水土流失地区等通过发展低碳旅游来获得生态补偿,提高当地政府和人民的生态保护以及环境建设水平。
三、发展低碳旅游的主要途径
1. 旅游景区的节能减排
景区要大力营造低碳旅游产品。低碳旅游产品包括海洋、森林、湿地等等自然旅游资源;运动休闲活动、康体活动等低碳旅游活动产品;也包括低碳建筑设施、低碳产业示范园区等低碳设施景观;以及低碳旅游服务等。营造低碳旅游产品的主要途径有:一是景区通过科学的旅游开发模式,加大与其他低碳产业的合作,建设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区等等,充分挖掘森林、海洋、湖泊、湿地、江河等高碳汇体资源的价值,提升自然旅游资源的质量。二是策划和开发低碳旅游活动产品。景区要依据自身资源的特色,开发和设计相应的低碳旅游活动产品。低碳旅游活动产品要保证游客的参与性,引导和提倡游客去体验自然朴实的生活方式。景区要应利用本地特有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引导游客感受和融入当地民众的生活状态,这就是人们所弘扬的低碳生活。三是通过低碳话技术,把低碳产业园区、低碳港区、低碳校区等等改造转化为低碳旅游设施。四是游服务在内容和方式上都要突出“低碳”理念,实现旅游服务的低碳化。景区和当地政府、媒体注意通过发放宣传册、树立标识牌等加强对低碳旅游知识的宣传,导游服务要采用通俗易懂的讲解方式,尽力传播低碳理念。
2. 餐饮酒店的节能减排
由于餐饮酒店业占用了旅游消费中大部分的水资源和各种能源,发展绿色饭店就成为发展低碳旅游的主要途径之一。绿色饭店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它坚持清洁生产,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使用资源的理念。绿色饭店保护了生态环境,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关注降耗节能和垃圾处理,引导消费者进行“减量化”、“再循环”“再使用”。针对我国的现状,发展绿色饭店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定有关节能、环保、降耗、服务、宣传以及营销等环节的一系列绿色标准,并逐步把这些标准加以推广。二是采用和引进新技术,在供热、空调、照明、水资源利用和电器使用等方面进行节能减排。最后,建立科学合理的员工培训管理制度、客人宣传教育规范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
3. 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发展机制,引导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参与旅游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是什么】推荐阅读: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建议08-17
低碳经济与人类发展模式变革08-26
低碳发展之于中国的意义12-22
低碳经济的经济分析06-26
低碳经济的实质11-12
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08-03
我国体验经济的发展意义及问题研究12-14
低碳经济原则08-01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论文08-04
低碳经济文献综述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