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论文]普通学校计算机网络建设探索(精选16篇)
1.[信息技术论文]普通学校计算机网络建设探索 篇一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网络技术应用模块练习试卷一
【
1、单选题,该题满分2分】
某同学在".EDU.CN 不属于()
A)科研机构
B)公司企业
C)政府部门
D)教育机构
答案ABC 【
17、多选题,该题满分2.5分】
下面关于CSS的讲法正确的有()
A)CSS可以控制网页背景图片
B)margin属性的属性值可所以百分点
C)整个BODY可以作为1个BOX
D)对于中文可以施用word-spacing属性对字间距进行调解
答案ABC 【
18、多选题,该题满分2.5分】
在Dreamweaver中,下面关于施用列表讲法正确的是()。
A)列表是指把具备相似特性或是具备先后挨次的几行书契进行对齐摆列
B)列表分为有序列表和无序列表两种
C)所谓有序列表,是指有较着的轻重或先后挨次的项目
D)不可以始于嵌套列表
答案ABC)调整为0。
【
19、多选题,该题满分2.5分】
在Dreamweaver中,下列哪一些操作可以通过添加行为始于:()
A)Flash按钮。
B)弹出动静。
C)Flash文本。
D)拖动层。
答案BD 【20、多选题,该题满分2.5分】
下面关于站点的制作的讲法,正确的是:()
A)起主要定义站点
B)最好把素材和网页文件放在同一文件夹下,利便施用
C)一般在制作时,站点一般定义为当地站点。
D)首页的文件名必需是index.html 答案ABC 【
21、多选题,该题满分2.5分】 下述关于表格的讲法正确的是()。
A)
B)Border属性用于配置表格的外边框粗细
C)Cellpadding用于配置表格的内边框粗细
D)表格的背景颜色可以和表格中某个单元格的背景色差别
答案ABD 【
22、多选题,该题满分2.5分】
关于框架集,以下法说正确的是()
A)施用预定义的框架集配置框架,各框架没有名称。
B)施用预定义的框架集就不能再施用鼠标拖拽边框要领再分割框架。
C)“查看->可视化助理->框架边框”命令用于鼠标拖拽边框分割框架。D)施用框架面板可以快速选择1个框架或框架集。
答案CD 【
23、多选题,该题满分2.5分】
关于图片大小的配置,以下讲法正确的是()
A)在标签中通过配置height和width属性值可设定图片高、宽度。B)height=60暗示配置图片的高度为60像素。
C)width=50%暗示图片的宽度为显示器全屏宽度的50%。
D)当只配置了height值而没配置width值时,图象宽度保留原始宽度。
答案AB 【
24、判断题,该题满分2分】
一个WEB站点至少需要一个主页(home Page),可以有其他子页(二级页面等)。(答案 正确
【
25、判断题,该题满分2分】
网页是指采用超文本标记语言编写的,可以在浏览器下浏览的一种文档。()答案 正确
【
26、判断题,该题满分2分】
一个超级链接链接的地址为:this.html#x11,其中x11是this.html页中的某个锚点。(答案 正确))
【
27、判断题,该题满分2分】
若需要对文件进行超级链接设定,只需选中文字,鼠标右键打开属性中在Link(链接)项中输入需要链接的URL即可。()答案 正确
【
28、判断题,该题满分2分】
WEB站点是指一系列可以通过Internet 浏览器浏览的,具有相互超级链接的多媒体文档的集合以及完成这些文档的存放、查找、搜索、发布的物理设备和其他相关软硬件系统的集合。()答案 正确
【
29、判断题,该题满分2分】
作为网页定位技术的表格与层,相对来说表格更为通用,因为层需要浏览器的支持,而表格在任何浏览器下都没有问题。()答案 正确
【30、判断题,该题满分2分】
网页中引入层技术,在层中可以插入各种对象,而且各个层可以嵌套、重叠、交盖等,但不是所有的浏览器都支持层技术。()答案 正确
【
31、判断题,该题满分2分】
Flash中,可以用导线来控制对象按照预定的轨迹运动。()答案正确
【
32、判断题,该题满分2分】
GIF动画的文件大小相对较大,若用flash 导入后转换为矢量动画就可缩小。()答案正确
【
33、单选题,该题满分2分】
到银行去取款,计算机要求你输入密码,这属于网络安全技术中的()。
A)身份认证技术
B)加密传输技术
C)防火墙技术
D)网络安全技术
答案A
2.[信息技术论文]普通学校计算机网络建设探索 篇二
人才培养是高职教育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 只有正确的办学定位, 高职院校才能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建设特色专业体系,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使高职院校的发展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1 办学定位的内涵
1.1 高教性
高职教育是国家正规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层次教育阶段, 它是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职业技术型教育, 与普通本科教育不存在层次上的高低。
1.2 职业性
高职教育旨在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技术应用人才, 具有鲜明的职业性, 培养的人才是技术师或称高级技术员。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根据区域经济中各行业的职业分布状况及其发展趋势来确定, 教学内容要根据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进行选择。[1]
1.3 区域性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较, 高职教育具有更鲜明的区域性特点, 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也更为密切。它不仅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人才, 而且在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等诸多方面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特点影响着区域性高职教育的发展和走向, 因此高职教育区域化发展成为必然。
1.4 前瞻性
高职院校办学定位是根据政策导向、社会发展需求、自身办学条件和学生需求等各方面的综合状况, 结合党和国家的教育和产业发展规划而制定的, 是对学校的未来发展起着指引作用的, 所以必然具有前瞻性。
1.5 稳定性
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是一个不断总结修正、日臻完善的过程, 同时又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 “一所学校的办学定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当保持不变, 即在历史的任何一个阶段, 每所学校都处在某个相对稳定的位置上。”[2]
2 办学定位的基本原则
2.1 定位与层次相一致
人才的培养是高职院校的工作核心, 因而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 首先考虑培养人才的规格, 符合自身的办学层次, 必须有区别地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同时, 高职学院的办学定位也是一个不断修正调整的过程。
2.2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高职院校多带有地方性特色, 不同地域对人才的需求规格和层次不同, 高职院校应根据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征以及社会文化发展水平, 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自身办学条件, 成为为地方企业服务的人才培养基地, 为地方培养更多更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3 比较优势原则
不同院校有不同的建校背景和优势, 高职院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看清楚自己的特质和比较优势, 如企业联合办学资源、师资强势资源、就业保障资源、招生保障资源等, 着眼于地方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的要求, 找准自身的发展定位,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发挥优势,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
3 办学定位与专业定位的关系
学校的办学定位是由特色专业体系建设和重点专业打造来具体体现的。一所有特色的学校必定拥有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该以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总体战略和人力市场布局为导向, 根据自身的定位, 按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规律进行专业设置、改造、调整和布局来创建特色专业, 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保持和发扬专业特色, 用专业品牌与专业内涵来赢得市场效应, 最终取得市场份额。[3]
4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定位及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
4.1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定位
北京信息职业学院在推动学院改革发展的过程中, 认真学习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有关文件的精神, 在认真讨论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和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 确定学院的使命为:“以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己任, 提供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和技术服务, 持续改进教育教学质量, 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与期望”。在这样的使命观和责任观的指导下, 结合我院隶属北京电子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行业办学优势, 毗邻798、中关村高科技产业园区等地域优势, 以及办学60年的师资力量、专业技术和校园文化的积淀, 进一步明确了“学院是北京职业教育的重要基地, 也是首都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立足于信息产业, 服务于高新技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 将学院建设成为高素质高技能职业人才的大规模培养基地和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技术服务中心, 成为首都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与交流的窗口”这样的学校办学定位。[4]
4.2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
信息管理专业是该院重点建设专业。专业主要面向北京的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和北京初步形成的总部密集区如CBD (中央商务区) , 中关村, 金融街和丰台总部基地, 培养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信息网络构建、信息系统维护、信息系统运作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 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可资借鉴的有三个发展方向: (1) 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为代表的理工科院校, 专业侧重于计算机科学技术; (2) 以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为代表的综合性大学, 强调情报学信息学等知识; (3) 以中国人民大学、东北财大为代表的财经类院校, 侧重于经济管理方面的教育。但是三个方向都没有统一的专业人才价值认同, 没有统一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5]因此我们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 在学院办学定位和工作过程系统化改革思想指导下,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 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 明确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定位;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确定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 建立有自己特色的以职业核心能力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综合项目的引进, 使得课程和课程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形成课程链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5 总结
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能够在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发挥骨干作用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主体。要形成培养适应区域或行业发展需要的高技术应用性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 坚持在服务区域经济, 履行高职社会责任中寻找办学特色定位。在此基础上打造体现办学定位的特色专业体系和重点专业。
摘要:高职院校定位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点, 同时学校的办学定位是由特色专业体系建设和重点专业打造来具体体现的。文章探讨了办学定位的内涵以及办学定位与专业建设的关系。以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展示了该学院在服务区域经济、履行高职社会责任中对办学定位和重点专业建设的探索。
关键词:高职教育,办学定位,专业建设,区域经济,计算机信息管理
参考文献
[1]杨林生, 牟惠康, 佘雪锋.区域经济发展视野中的高职院校定位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 2007 (04) .
[2]孙百鸣.高职高专院校发展定位探析[J].职教论坛, 2005 (19) .
[3]夏桂松, 沈波.对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办学定位与特色专业体系建设的系统思考[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 (02) .
[4]武马群.把握高职学院的办学定位履行高职教育的社会责任[R].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 (神州教育卷3) , 2013-06-30.
3.[信息技术论文]普通学校计算机网络建设探索 篇三
关键词:网络课程;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分类号】G712.4;TP3-4
一、中职学校网络课程自主学习的背景
1、中职生学习的现状
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学习,对教师操作无法在课堂短时间内记住,经常出现自己练习时操作不规范或动作无法完成的现象。对中等职业学校课程特点和中职学生特点的分析,提出了中职学生基于网络课程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利用网络重复再现的优势,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网络课程自主学习规范的操作与技能。
2、中职网络课程自主学习的特征
(1)学习的开放性
中职网络课程自主学习不受时间、地点、空间等条件的限制。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自主制定学习计划,自主进行学习反馈和评价,学习更加开放。
(2)学习的合作性
中职网络课程自主学习虽然具有独立性的特点,但它并不是个人封闭式的学习,与自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和特点选择学习伙伴。在学习过程中利用网络课程在线交流平台进行相互实时交流、帮助,吸取他人之长,弥补自身之短。
二、中职网络课程自主学习模式及设计
1、中职网络课程自主学习模式的设计原则
中职网络课程自主学习模式的内涵、要素和特点,决定了中职网络课程自主学习模式设计的原则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追求教育效果最优化的理念。合理运用这个原则,中职学校课程自主学习环境就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保障学生对自主学习环境具有的适应性和独立性,从而有利于知识的建构和技能的形成。
2、中职网络课程自主学习的模式
研究的客观环境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具有与大学不同的学习特征和情感特点,在学习上需要较多的指导和管理。基于以上客观情况,设计了两种中职网络课程自主学习模式:
(1)“发现——讨论——提高”模式
教学目标:本模式教学目标分为智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两个方面
第一智性性目标:扩大学习的知识面,提高学习迁移能力和学习质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和辩证思维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加工的能力。
第二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为同一目标而团结共事的合作精神;养成独立学习的倾向性和独立研究问题的意志品质,发展学生的个性。
课前准备:教师在进入新知识或新主题学习前,在网络上公布本单位的学习目标和相关预备知识,以便学生在课前就明确学习要求、学习重点、学习难点。
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生动、活泼教学情境,并引导、启发学生分析,使学生提出的共同性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采用讲授、实验观察、自学、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发现目标的探求,实现意义的建构。
网上练习:在课堂学习后,学生中可随时在网络上针对年学知识点进行练习,通过资源库提供的习题和参考答案,进行诊断学习,反馈信息。学生通过练习来思考、探究、发现,获得对概念、规律及其联系的较深刻理解和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网络课程讨论:教师根据单元教学目标提供讨论主题,学生可以随时进入讨论区,阐明自己的观点,浏览、评价其它同学的观点,并可提出进一步的讨论题,扩充、深入问题的讨论。
(2)“自学——辅导——讲解”模式
教学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养成网络课程自主学习的习惯,掌握网络课程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发现学生的个性,实施因材施教,个别辅导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情感方面,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独立个性、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进取心。
学习目标:由网络计算机显示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及重點、难点,使学生明确学习应达到的要求和应注意的问题。
知识呈现:由网络计算机首先介绍单元知识框架,然后以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为节点,节点被激活后,显示一定的文字内容和相关图片,同时提供基本知识点、相关小型课件的超链接。使学生在自学教材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点、实践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练习巩固:学生在自学完成每一个知识点后可随时进入相应的练习模式,自我检测、练习,检查自己是否已掌握本知识点。每一题均有标准答案和错解分析,便于学生自己检查和分析错误原因。
讨论创新:由网络计算机显示与知识点相关的补充课题,供学生完成学习后思考,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知识进行探索创新的能力。
辅导总结:单元学习结束时,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精讲、总结。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方法上的问题给予总结性说明、指导,使学生掌握中职网络课程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中职网络课程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结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策略,我们的教学主体都是学生,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不但学会,而且还要会学。
目前,许多学校开始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参与,鼓励创新,培养探究能力,中职生基于网络课程自主学习模式不仅为学生全面、主动的学习及个性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转变池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成效,更重要的是为毕业后直接踏入社会的中职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途径。
【参考文献】
4.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控技术探索论文 篇四
一、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带来的危害
(一)加速了不良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速度。计算机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分布范围广、具有隐匿性等特点,给计算机网络监管带来很大的难度,各种不良信息在网络上快速传播,导致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难以形成,尤其会对处于人生观尚未形成的青少年造成很大的影响与危害,如果没有及时采取安全措施,可能会造成更加恶劣的影响,比如说青少年受网络不良信息影响产生与社会发展相悖的道德观念,出现危害社会安全的行为等。另外,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着大量的虚假广告会误导人们理性分析,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二)病毒传播对计算机系统危害。病毒是人为蓄意设计的一种计算机程序,它寄生在计算机的应用程序中或者是操作系统的可执行程序中。计算机病毒是可以自我复制与自我传播的,通过计算机网络途径进行传播,不仅传播速度非常快,范围非常广,而且破坏性是非常大的。计算机在网络的运行中、下载程序以及接收电子邮件都存在着感染病毒的风险,如果感染了病毒,可能造成系统瘫痪或者是崩溃。
(三)导致信息库被入侵或者是数据破坏。计算机网络发展使人们能及时获取各种信息,但是有些不法人士受利益或者是对社会仇视的心理,利用网路设备与系统中存在的管理漏洞,故意使用非法的手段删改数据、访问资源以及破坏系统,侵入者可以在受害人没有任何察觉的时候对受害者的数据信息系统进行更改、删除、偷窥或者是复制计算机系统中的数据信息,导致使用者的利益遭受到损害。
(四)对计算机设备以及网络线路造成损害。计算机病毒对于计算机设备以及网络线路造成的损害主要是对网络硬件设备的稳定性造成影响,这些计算机网络设备主要包括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等,对网络线路的破坏主要是对光纤、电缆以及卫星等线路的影响。
二、威胁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的因素
计算机网络面临的主要威胁是:从计算机网络窃取数据库信息,主动攻击造成网络系统故障或者瘫痪,故意篡改网络数据信息以及伪造网络数据信息,这些威胁可以分为主动攻击型威胁与被动攻击型威胁,被动攻击威胁包括从计算网络上窃取数据信息,这种攻击的方式很难被检测到,但是这种防御的方法可以通过对计算机网络进行加密的方式,能有效防止攻击者获取到网络中传输的数据信息内容,主动攻击型威胁包括主动地或者是故意人为攻击对网络造成影响的,比如说:主动攻击造成网络系统故障或者瘫痪,故意篡改网络数据信息以及伪造网络数据信息等都属于主动攻击,预防主动攻击的方式除了对计算机网络进行加密以外,还要采取鉴别等多种措施。造成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主要从多个方面来分析:一是网络上的不安全因素。计算机网络上存在着一些敏感的信息,比如说:有关科研、军事、经济金融等方面的信息,很多别有用心的人士企图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获取,而采取的攻击手段,从而导致我国的一些机密数据信息被泄露出去;二是网络系统自身存在着缺陷或者是漏洞,这就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三是网络管理者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网络管理者欠缺网络安全管理技术,没有对网络安全提高重视。
三、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控技术实施的策略
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控技术又可以分为主动方法与被动的防范技术,主动的方法技术可以分为加密技术、身份认证技术以及访问控制技术等主动防范的技术措施。被动的安全防控技术主要有防火墙技术与入侵检测技术等被动的方法措施,仅是采用一种技术措施是无法维护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的,应该采取多种防范措施。
(一)运用访问控制技术为计算机网络提供安全保障。入网访问控制技术的运用是确保网络安全的重要保障措施,可以通过入网访问环节控制访问网页或者获取信息资源的权限,同时可以限制准许用户的访问权限,比如说:控制用户的`访问时间或者是精确控制用户的访问站点,从而给每一个用户给予相应的权限,同时也对他们访问的系统目录与资源文件给予相应的授权管理。网络服务器的访问控制可以通过设置口令的方式,锁定相应操作管理权限,杜绝非法分子利用不法手段对服务器信息进行恶意的修改、删除以及破坏。可以采取限定服务器的登录时间或者检测管理非法访问用户,从而实现网络安全的防控目标。网络管理员应该在实践监控上对网络的运行现状实时监控,并做好服务器访问用户的记录,发现有非法对网络进行访问的现象时应该通过声音、文字等方式进行警报,以便引起网络管理员的注意,从而加强对计算机网络的防控管理。
(二)运用身份认证技术。身份认证技术也是网络安全一道很重要的保证,身份认证技术指的是在网络系统登录时对用户身份认证的一种确认技术。用户在进行访问之前要通过身份认证的系统对用户进行身份上的识别,访问控制的系统根据用户身份与数据库授权来决定此用户能不能访问某一个网络中的资源信息。
(三)运用网络加密技术。运用网络加密技术可以有效保护网络系统中使用数据信息、口令以及文件的安全性并保障网络传输数据的安全。网络加密的方式主要有链路、端点以及节点加密方式,链路的加密方式主要是保护计算机网络各个节点之间的信息链路安全。端点加密主要是保护源端用户到目的端用户数据安全。节点加密主要是保护源结点与目的节点之间的传输链路。在运用网络信息加密技术时可以根据实际的运行状况选择合理的加密方式。
(四)运用网络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是信息在不同网络之间或者是网络安全域之间传输的唯一通道,通过利用访问控制技术可以增强内外网通信时抗击病毒的攻击能力。运用网络防火墙技术是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控的最经济与最有效的控制措施,防火墙技术也是在计算及网络规划中的重要部分,是防止网络外部用户通过非法手段进入内部网络系统。防火墙技术包括了包过滤技术、网关应用技术以及状态检测技术。另外,在计算机网络接口处可以利用内容过滤技术,从而对互联网中存在的一些不良信息与非法信息内容进行过滤,从而净化网络环境,减少思想意识不强人员以及鉴别力不高人员所受到的损害,对网络内容过滤净化网络环境更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防范网络安全问题的产生不仅需要加大安全技术建设,还需要不断强化网络管理员与使用人员的责任意识。在计算机系统中存在很多不安全的因素需要网络管理人员与使用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减少网络安全问题的出现频率。
【参考文献】
[1]陈俊生.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防控策略分析[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11
[2]乔玉冰,柳科春,崔淑林.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探析[J].统计与管理,2015,3
5.[信息技术论文]普通学校计算机网络建设探索 篇五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一、引言
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已经成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然而,由于计算机网络涉及面广、内容抽象,对学生先修课程有一定要求,且理论性强,涉及到大量的概念、定义和协议,学生总体感觉所学内容抽象、空洞,加之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学习习惯普遍比较差,因此,如何在进行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体现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就成为摆在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2009年底,该门课程成功申请了院级精品课程,经过近2年的建设,逐渐形成了一套形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组建网络的能力、基本的交换机和路由器配置能力、虚拟局域网的划分能力、网络协议配置能力、网络的应用能力、操作系统的运用能力、一般故障检测与排除能力、网络的管理能力等。通过教学实践,要求学生学习本课程后能够:
1、认识网络: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分类、应用及相关的基本概念。
2、熟悉网络: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协议、体系结构,各层的基本协议、原理和方法。
3、使用网络:熟练使用互联网的各种应用,了解各种应用协议的原理。
4、配置网络:掌握组建局域网的方法和步骤,了解一般服务器的配置方法。
5、管理网络:能够使用基本命令和常用工具软件管理网络。
三、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课堂教学,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多媒体教学环境,进行电子课件、动画演示、教学素材资源库及多媒体视频展示等,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教学生动具体,信息量大,使学生能够直观掌握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容量大、直观,学习兴趣浓厚,实际操作机会多,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达到了形象直观的效果。
2、项目作业法。即教师给出企业网络系统建设设计方案,或将已有网络系统运行情况告诉学生,让学生分析企业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或为企业设计满足实际需求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最后由指导老师对学生提出的企业计算机网络方案进行讲评,指出其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目的是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自学指导法。自学指导法是我院的教学特色,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一定的时间给学生练习和实践,有利于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该方法主要指学生在课外自学过程中,教师布置学习要点让学生自学,要求学生组成小组(每组4~6人,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查阅资料,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开展某个专题的自主性学习,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学生互评,老师进行适当点评。这种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了相互协作的团队作用和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4、任务驱动法。无论是理论知识教学还是实践操作教学,均渗透示例、任务驱 动式教学,使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分组实践,共同讨论,集“教、学、做”为一体,教学效果更为突出,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我们对连续2届100多学生开展了“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法”,按照“必需、够用”为度和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则,打破班级整体概念,将学生分为4~6人的学习
小组,以4台二三层交换机、4台路由器为硬件基础,以工程项目为依托,实现工程项目,从独立分项的技术实践向综合性的工程实践跃进。在教学中突出体现了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让学生自己带着任务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更加明确工作过程中对应的工作能力,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从而深化了教学的综合效应,较好地实现了课堂教学与未来工作岗位间的对接。
5、因材施教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因材施教”策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满足基本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提出和达到更高的教学目的。
这一教学模式已显现其教学效果,不少学生脱颖而出,成为老师教学与工作的好帮手,他们对中间层学生的学习也起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对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教学手段
1、应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我们制作了一整套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完美融和,使课堂教学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内容形象逼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眼、耳、手,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了教学内容,使枯燥的教学变得有趣。
2、运用开放式实践教学,增强学习效果。网络技术实训中心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开放的实践教学环境。
实训中心拥有48台连成高速局域网的计算机(包括 Window 2003、Linux操作系统平台并与校园网相连,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进行网络实验的基本资源。整个实训中心分为8组,每组6台计算机(包括4台二三层交换机和4台路由器等网络设备,学生在以网络设备动手实现或操作为主的同时,依托校园网,利用资源共享、网络技术实训中心完成实训项目,巩固和加深所学的内容。
3、建立网络平台,扩展教学空间,促进自主学习。我们突破了传统课堂讲授的限制,建立了本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利用网络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学生根据需要通过网络学习有关的内容。
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我们在网络教学资源网站上建立了课程标准、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教学录像、视频、演示、习题、实训指导书、参考资料、网上论坛、在线单元测试等内容,向学生免费开放,通过网络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在课外自主学习提高,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网上教学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学生能以各种方式和途径进行学习。
4、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网络认证考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相对较快,为了让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在网络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时刻把握和跟踪网络新技术和方向。一方面,对于经典的网络理论和知识点,必须让学生掌握;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不断吸收新知识,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网络工程师考试。从最近两年学生的考试结果看,通过网络工程师考试的学生比例逐渐增加,学生学习网络的兴趣日益浓厚,而且,通过资格考试的学生中,毕业后进入著名IT企业的机会很大。
五、考核方式
考核并不是讲授一门课程的最终目的,但我们需要利用考核来检验老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考核既能促进学生在平时认真学习,也可引导他们系统地且有重点地复习总结所学课程内容,巩固已学知识。因此,考核方式的选择就显得非常重要。一种好的考核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更有利于对教学效果进行公正的评价。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下,《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学生的学习成绩考核做出了较大力度的改革,强调学生工作过程的考核,对学生学习和工作过程实行全方位绩效考核,从课程开始到课程结束,从课内到课外;其次,开课时公布课程考核办法,避免学生平时不学,期末突击,为考试而学;再次,要把学生能力、素质考核在内,比如考核学生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项目任务的完成进度和数量、项目成果和完
成质量、课后习题的解答能力、工作纪律执行情况、工作场所制度遵守情况、工作态度等方面,以防止死记硬背甚至投机取巧等为考试而考试的不良倾向。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具体考核成绩构成为:“知识考核占40%,主要是基本理论储备,培养职业人的理论素养;实训过程考核占40%,包括实验态度、实验操作、创新能力、实验报告;平时作业及表现占20%,包括课上回答问题、课后作业、课后思考题、出勤率。”
六、结束语
传统的教学是教高于学,学是无条件地服从教;实行教学改革,教师考虑更多的是怎样“教”才能促进“学”,教为学服务。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主动与学生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帮助他们思考,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的理解和兴趣。
6.[信息技术论文]普通学校计算机网络建设探索 篇六
1当前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
1.1计算机软件存在漏洞。由于软件设计具有现时性与局限性,在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会逐渐呈现出软件存在的漏洞和缺陷,一旦不法分子利用这些漏洞做出违法行为,将会造成信息泄漏。而且随着网民数量逐年攀升,增加了计算机软件的使用频率和范围,如果计算机软件出现漏洞,将会导致严重的网络安全问题。1.2感染计算机病毒。当前,我国计算机系统遭受病毒感染情况日益严重。由于计算机病毒类型多样,危害形式也呈现多样化,而且具有超强的潜伏能力和破坏力,难以做到对病毒的有效防范。根据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的日常监测情况来看,计算机病毒表现出非常活跃的形式。我国大部分计算机用户都曾感染过病毒,感染次数较多,病毒对数据造成的破坏力也较强[1]。1.3电脑高手的恶意攻击。当今社会中,存在着数量众多的.电脑高手,他们或单独行动攻击目标电脑,或有组织、有团队地进行集体犯罪。网络信息系统具有开放性,极易受到攻击,导致电脑高手的攻击行为异常猖獗,对其进行位置追踪定位会花费大量时间,不利于及时抓获犯罪嫌疑人,这给我国网络信息安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1.4网络政治活动频繁。近些年来,一些国内外的反动势力通过互联网拉帮结社,并展开了一系列非法活动,其行为猖獗频繁,目前仍无法将这股势力连根拔除。特别是有些非法组织,利用网络渠道,大肆宣传歪理邪说,企图扰乱社会人心,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
2造成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7.谈技工学校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 篇七
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的课程目标
在教师开展授课前, 了解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基础, 本着从就业实际出发的原则, 在多数技工学校中, 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的培养目标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 学生能够模拟建立安全测试的平台;第二, 学生能够利用sniffer软件分析网络情况;第三,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维护网络安全的防范措施;第四, 学生能够独立进行硬件的安装和配置以及防火墙的使用;第五, 学生应熟练做到使用加密工具对文件进行加密与解密;第六, 学生可以流畅安装并使用防病毒安全软件;第七, 学生能够利用系统备份的工具做好系统备份工作;第八, 学生可以在数据恢复类工具的帮助下成功完成数据恢复。以上八项基本在内容上涵盖了技工学校该科目的培养目标, 具体表述上各学校可能有所差别, 但影响不大。了解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有助于教师明确授课的重点, 也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制定教学计划, 安排教学内容, 并能够依据培养目标的要求, 充分地训练学生的各项能力。
做好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教学工作的基本策略
与普通高校注重理论教学不同, 技工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因此, 做好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教学工作的关键也在于此。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做好教学工作:
1 使学生明确信息安全的内涵及典型问题
信息安全一般涉及到技术类问题与非技术类问题两种, 一般非技术性的涉及信息的安全策略、安全规划、安全立法以及自然灾害如水灾、火灾、地震等给信息安全造成的危害。技术性问题则包括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密码技术、应用数学、数论、信息论等多方面的知识。一般来说, 信息在存在与流通的任一环节都可能会发生安全问题,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保护与防范:一是基础设施。基础性信息设施属于信息化社会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成分, 没有这些基础设施, 信息的流通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这部分设施包括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网络系统, 以电视、广播、电话等为代表的通信系统以及电力配送系统等。一旦国家的基础性信息设施被破坏, 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所以, 保障基础设施安全非常重要;二是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关注的是整体的体系安全, 诸如系统结构、系统运行、系统柔韧性以及自我修复力等, 保护过程中主要工作是阻止系统被阻塞、干扰、中断、利用, 使系统能够保持安全流畅运行;三是信息内容。信息内容是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核心, 保护信息内容安全应使信息保持完整、可用, 不遭到泄露、修改、伪造以及毁坏。
2 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明确了信息安全涉及到的内容后, 结合本门课程的培养目标, 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作为重点, 此外还要结合市场需求与行业发展情况, 将培养有能力保护企业信息系统流畅、安全、稳定运行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一般大学本科中的信息安全技术课程包括防火墙、密码、入侵检测、信息伪装、PKI、VPN技术, 技工学校与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有所差异, 所以也应在课程内容的侧重点上有所调整。目前的网络安全问题中, 计算机感染病毒、木马等仍是比较突出的现象, 其次是端口遭到扫描以及网络攻击, 此外还有垃圾邮件与网页篡改等, 这也是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将会面临的常见问题。
3 注重教学方法的合理应用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 也是给学生指引方向、解答疑惑与纠正错误的重要导师。教师首先应积极提升个人的专业素养, 要对目前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有所了解, 并对行业先进技术不断学习, 使自己具备比较高的专业素养;其次, 教师应注重个人教育理论素养的提升。现代教育理念包含着现代的教育方法, 也比较贴合现代社会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需求, 因此, 教师应对现代的教育理念进行研习, 并对现代的教育方法多加实践, 通过在课堂中的实践磨合使自己在操作时变得游刃有余;最后, 教师还要注意改善对学生的评价模式。技工学校部分学生的心灵还是比较脆弱和敏感的, 他们往往更需要教师的肯定与鼓励, 故而, 在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时, 教师要注意考察多方面的因素, 综合学生各方面优势进行评价。
结束语
8.[信息技术论文]普通学校计算机网络建设探索 篇八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为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的实现奠定了基础。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的广泛应用,一方面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有效改善了传统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对于现代化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计算机网络如何实现全面信息化管理进行探讨,有效解决计算机网络工程项目方面存在的问题,实现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发展[1]。
一、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的定义与重要作用
(一)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的定义。所谓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就是以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为传输途径,以项目工程信息化管理软件为支撑,实现对项目工程数据信息的采集、整理、收集、传输、储存等功能,进而实现整个项目工程的信息化管理。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的实行,一方面有效提高了项目工程中的数据信息的收集、采集效率与数据信息的有效沟通,实现了项目工程大量数据信息科学运行与管理。另一方面,实现了项目工程各个环节中所涉及的数据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优化,从而有效促进项目工程管理的高效率发展[2]。
(二)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作用。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①有效降低项目工程的风险性。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项目工程运行具有很大的风险性,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的应用,可以有效对项目工程运行的各个环节的资料进行搜集与分析,进行有效降低项目工程的风险性;②实现项目工程数据信息的信息化管理。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实现了整个项目工程数据信息的收集、采集、处理、存储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为项目工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效数据保障;③提高了项目工程数据信息的沟通速率。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有效提高了项目工程数据信息沟通速率,有效降低了项目工程人员参加的工作强度,实现了项目工程数据信息的实时处理与监控,进而有效提高了项目工程管理的工作效率[3]。
二、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一)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的优势。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的优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实现了大量数据信息的实时、快速的传递,有效减少了数据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②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为项目工程内部与外界的信息传递建立了有效的沟通途径,有利于项目工程的深入发展;③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实现了项目工程数据信息的无纸化(环保化)管理,提高了项目工程数据信息的传递效率、速度、与准确性,降低了数据信息传递的错误性,进而提高了项目数据信息的安全性。
(二)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的劣势。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的劣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项目工程地点通信条件差、且具有临时性。由于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对计算机网络设备具有较高的要求,而项目工程通信条件差与临时性,无法达到计算机网络工程全线信息化管理的要求;②由于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涉及的软件较多,而不同的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不同,且软件之间的兼容性较差,实现软件之间的交互性成本较高,增加强项目工程管理成本[4]。
三、计算机网络工程实现全面信息化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计算机网络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是以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为平台,实现项目工程办公的信息化管理。在实际生活中,项目工程可以借助網络平台,一方面有效实现了项目工程数据信息的实时效流与共享;另一方面,以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为中心的项目工程,可以为整个项目工程提供全面的数据信息服务,包括数据信息的收集、采集、存储、处理等,方便了项目工程各个环节数据信息的实时传递与沟通。
(二)加强计算机网络工程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意识。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的实质是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管理,因此,加强计算机网络工程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培养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技术水平,为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的实现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这是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实现的基础。对于计算机网络工程工作人员信息化意识淡薄的,应加大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宣传力度与培训教育,以项目工程计算机网络全面信息化管理为例,意识到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有效整合各种信息资源,降低资源的消耗,提高项目工程效益。此外,通过借助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实现项目工程数据信息的信息化管理与科学分析,有效降低项目工程的风险性[5]。
结语: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的实现能够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项目工程管理效率,实现项目工程管理过程中数据信息传递的可靠性、实时性、准确性与安全性,为项目工程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数据与科学保障。
参考文献
[1]杨战武,李海涛,刘家佳.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探索[J].电脑开发与应用技术(上旬刊),2013,26(09):121-122.
[2]朱晓伟,刘宏玲,李晓丽.争议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现状[J]黑龙江科技信息学报(理论版),2013,24(22):101-102.
[3]蒙丽娟,李建成,张宏城.浅谈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C].第二十七届中国(天津)2013IT、网络、信息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创新学术论文集,2013.
[4]舒昌俊,杨凯威,秦玉锐.浅析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0(02):115-116.
[5]张剑波,彭德芳,任志刚.网络工程实现医院的信息化管理建设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电子版),2013,27(24):126-127.
9.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思考论文 篇九
关键词:虚拟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应用;可靠性
1概论
1.1虚拟网络技术简介
虚拟网络技术是虚拟网络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内容,其原理是在公用网络上搭建特殊的网络的方法。虚拟网络技术是网络中的随意两个节点相互连通的状态,不同于过去的那种特殊网络中的端到端的物理链接线路,它是搭建在公共网络服务商提供的专用网络平台上面,使用者需要的信息的传递一般是由逻辑链接线路实现的。虚拟网络技术可以更加方便地完成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传递,成本不高且可以为用户带来非常大的效益,传输环境安全可靠。从现实的角度来分析,虚拟网络技术能够很轻松地将用户和相关信息联系起来,保证互联网稳定运行的同时充分保证了传输数据的安全性。虚拟网络的主要技术涵盖了隧道技术、加密技术、身份认证技术以及密钥管理技术,其中最重要和关键的技术之一就是隧道技术,其完成了局域网数据包再次打包的过程,通过把数据传输到数据包中的方法,使得再次密封以后的数据能够非常安全地进入到互联网中完成传输的过程,以此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加密技术也是虚拟网络技术中比较重要的技术,其通过加密的方法来为数据包添加一层保护屏障,使其更加安全;身份认证技术通常会使用用户名称和密码两种认证方式来确认访问者的身份,以此保证信息的安全;密钥管理技术的重点是确保公共数据在互联网的传输过程中能够安全可靠。无论哪种技术,都是以保障数据信息安全传输为前提的。
1.2虚拟网络技术的特点
虚拟网络技术能够通过各种方法来保证特殊网络的安全性,这一特征非常有利于公司财务管理系统、高校数字图书馆以及公司内部信息通路等建设。虚拟网络技术也具备很强的精简功能,可以有效避免传统网络中铺设专门线路的人力和物力,节约了大量的资源,同时避免了物理线路随时可能出现问题的现象。虚拟网络技术的搭建设备比较简单,成本低廉,同时具有特别好的延展性,一定程度上为相关学校和公司降低了建设成本,同时带来更多的效益。与此同时,虚拟网络技术操作简单且安全,管理员可以轻松设置和管理用户权限,以此来保证学校和公司内部信息的相关权益不受侵犯。虚拟网络技术具备的这些优点使得其在现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中得到了更宽泛的应用,并在未来的很多年内都将成为信息行业的重点研究对象。
2虚拟网络技术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中的应用
2.1虚拟网络技术在企业部门与远程分支部门之间的应用
现阶段,虚拟网络技术被非常多地使用在公司总部门与远程分支部门之间,此范围的使用叫做虚拟局域网。员工会根据虚拟网络技术完成对每个地区的公司分支的远程沟通和操作,同时这些公司分支的局域网彼此之间也是相互连接的,他们可以实时共享和上传各种公司内部相关信息,一般在跨区域和非常大的跨国公司中会用到这样的虚拟局域网络。网络工具在虚拟网络里扮演了特别关键的角色,因为硬件式的虚拟网络工具的加密性能高,且可以适当调整和优化公司的信息资源,所以这种硬件式的虚拟网络设备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比较多的应用。
2.2虚拟网络技术在公司网络和远程员工之间的应用
国内的很多公司,特别是那些以采购和销售为主要运营项目的公司,对于虚拟网络技术有着更加大面积的应用,这时候的虚拟网络技术主要应用在公司网络和远程员工之间,此技术方便了员工及时分享各种公司内部的数据信息,以此进一步增强了工作效率。虚拟网络技术的服务器一般设置在公司总部,总部根据安装互联网防火墙等方法来完成每个分部门的互联网出口关的控制,而业务网点和移动办公的用户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从客户端来登录,以此越过防火墙的阻拦。虚拟网络技术是虚拟的网络接入工具,在安全性能方面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信赖,且不需要很大的投入。
2.3虚拟网络技术在公司和公司客户之间的应用
虚拟网络技术也在公司和公司客户、公司和合作伙伴、公司和供应商之间得到了非常大面积的应用。公司要想长久地生存和发展,一定会在寻求合作关系的过程中找到很多客户、合作伙伴以及供应商,业务量的持续增加势必会增加更多的业务数据,如果能够有一个虚拟网络平台来上传和分享这些数据,对于公司和其合作伙伴来说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如果一些数据是公司内部的机密文件,为了阻止其他人的访问,可以通过设置防火墙的办法来实现,这样分层次的访问方式帮助公司解决数据共享问题的同时,也保护了公司的合法权益。
3虚拟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公司信息化技术和宽带技术持续发展和进步的大环境下,虚拟网络技术也有了非常大的突破和发展,虚拟网络技术的可靠性能、稳定性能以及安全性能都在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成熟。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产品因为电信产业的衰落而被慢慢转移到了虚拟网络技术之中,这也就是虚拟网络技术慢慢成为信息产业的新兴力量的原因。虚拟网络产品也随着人们的需求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具体,添加了防火墙的虚拟网络产品和复合型虚拟网络工具是现在用的比较多也比较热门的,所以,虚拟网络技术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中的应用会更大范围地得到普及,并且在以后的很长时间里,都会是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中的重点研究内容。
4结束语
综合以上分析内容,虚拟网络技术的存在和发展大力推动了信息产业的发展进程,数字时代的大环境下,如果对于虚拟网络技术的各种优点加以充分利用和更深入地研究,一定会在短期内使其达到质的飞跃。传统的网络信息技术面对的主要难题就是信息安全存在隐患,系统运行过程中经常因为一些小的瑕疵而出现运行不畅的问题,这就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而虚拟网络技术非常具体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是该技术具备非常强大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原因,只有稳定安全的网络环境才能为用户带来好的使用体验,才能为公司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贡献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陈易平.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中的虚拟专用网络技术的应用[J].电脑迷,(07).
[2]白斯日古楞.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中虚拟专用网络技术的运用分析[J].信息通信,2016(11).
[3]郭伟琦,孙健国.虚拟专用网络技术与应用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5(03).
[4]毕莹.如何加强虚拟专用网络安全[J].赤子(中旬),(07).
[5]卢妍辉.在高速公路中如何有效实现虚拟专用网络(VPN)技术的应用[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04).
10.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保密技术研究 篇十
剧仲栋
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大同市 037003 摘要: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新时期互联网络的发展需求和计算机技术快速更新驱使下,计算机处理业务已从原有的单机文件处理和数学运算,转换到基于内部封闭网络和外部互联网络的全球范围数据处理与信息共享。当前信息交流越来越频繁,人类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的同时,有关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尤其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保密方面,对人类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就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保密技术,本文作了浅谈。
关键字:计算机;信息安全保密技术;研究 1计算机信息安全保密技术的基本内容 1.1通过防火墙作为信息安全的基本保证
在运用网络的时候,相关设备要设置防火墙,这样可以在基本上保证网络信息的安全。合理设计防火墙的功能,将它植入到系统中,在基本上保护系统的信息,尤其是对非许可用户操作的阻止和警报。现阶段广泛应用的防火墙功能主要就是防止侵害,作为用户运用计算机设备的第一道保护屏障,阻止基本上存在的侵害行为,防火墙设置的位置也有要求,大多数设置在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运作的中间环节,尤其是在内网的出口环节点,这样可以最大限度阻止非法行为的入侵。防火墙可以甄别用户查询的地点,如果未设置防火墙,则可以马上阻止。这个过程中,防火墙访问也是需要相关程序的,只有授权通过的用户才可以查询信息,这是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基本构成内容。
1.2利用相关技术做好信息的密保工作
密保工作就是对网络的信息进行保密,从而实现各种信息未经允许不得查阅、更改等,这是保护信息安全的第二个重要环节。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加强密保技术,尤其是对各种密码的保密工作,防止他人破解造成的经济财产损失。密保工作需要贯通网络连通环节、储存环节和中间环节,而形式也要不断创新,灵活设置,如密码器、键盘字母乱序等,都是有效的措施。
1.3对受侵害损坏或丢失的信息进行还原 加强信息的安全性,就要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走好信息还原工作。相关的信息破损或者消失后,利用这个相关的技术将它们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从而保证信息的完整。还原这个工作技术是有前提要求的,它需要先对所有信息进行云端拷贝,将系统中重要的信息双份存储,拷贝的一份存在特定的区域,并且是可以长期保存的,然后一旦信息出现问题,将它们还原。而未进行双份存储的信息,现阶段的技术很难实现完全还原,所以用户自身要定期对认为重要的信息进行双份储存。不仅如此,拷贝的那一份数据不需要特定人员管理,但是需要独立存在,这样才能及时找到然后进行还原。
1.4客观环境下相关人员和部门的风险意识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技术并不是只属于技术手段方面,在客观环境下还有有一定的风险意识。一方面,国家方面要针对信息安全问题的法律法规规范其发展,并且不断完善,相关部门有风险意识才可以重视管理,加强防备技术,最大化保证信息的安全;另一方面,相关的人员也要有风险意识,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自身的职责,系统编程技术人员是完善系统保证安全的关键人员,而普通操作人员有责任做好信息统计和保护工作,发现非法的行为及时举报。将客观条件下的内容与相关技术结合在一起,双向提高网络信息的安全指数。
2当前存在的计算机安全问题概括
2.1网络的信息传输过程泄露。计算机之外的设备存在问题,虽然计算机的信息表面上感觉是储存在计算机中,但是各个计算机依靠电线连接,也依靠网络线路连接,如果相关的保密技术不到位,如防火墙等,就可能导致各种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遭到拦截。
2.2计算机信息在共享的时候泄露。计算机的系统需要运用网络才能运行,将各种信息资料存储在计算机的同时,也就意味着这些信息已经在相应的网络上实现共享,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因为保密的技术不高,如防火墙的软件有缺失,那么病毒感染、黑客攻破等就会引起信息安全问题。
2.3操作人员自身问题导致信息泄露。一方面,操作人员作为接触信息的人员,缺少安全防范意识,尤其是系统编程人员,忽视提高自身的技术,导致保密技术的有效性差,不能保证信息安全;另一方面,缺少道德感,受到他人诱惑,盗窃资料等。3关于加强计算机信息安全保密技术以应对问题的措施思考 3.1提高计算机信息安全保密各环节的技术
首先,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技术,在编程的时候各环节都要有保密的功能,在整体上保证信息的安全;其次,加强防火墙的技术,保证相关软件自动识别病毒,并且能够及时阻止,而对于黑客的攻破也要有自动拦截功能,并且提高用户访问的权限技术;最后,提高计算机连接线路和网络的安全性能,加强监管,尤其是网络信息安全的密匙,提高保密功能,将解开的密码复杂化,防止他人盗取后解锁。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各企业需要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和设备的先进性,实现自动监管,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自动预警,通过硬件设施为保护信息安全奠定基础。
3.2国家完善相关内容的法律法规并加强管理
国家完善关于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的法律法规,明确权责,并且加强管理,政府将相关的法律法规普及到各领域,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避免因为不良竞争而盗取竞争对手资料的行为。此外,通过加强管理,严厉打击偷盗、破坏计算机网络信息的不法分子。
3.3提高操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
提高制作保密各项软件和系统人员的专业能力,从而提高保密的有效性,而对于普通录入信息的工作人员来说,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注意信息加密,发现问题及时上报,防止计算机受到攻破。此外,还要提高操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感,坚守岗位,杜绝不法分子的收买。
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包括网络安全评估、安全防护以及网络安全服务,本文主要针对安全防护进行论述,包括病毒防护、网络访问控制、网络监控以及数据保密等;而一个完整的防护体系还应包括其他两个方面,涉及系统漏洞扫描、网络管理评估、应急服务体系、数据恢复和安全技术培训等。
参考文献
11.[信息技术论文]普通学校计算机网络建设探索 篇十一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1-023-1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分析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必修的一门理论性很强的专业骨干课程,集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网络规划与组建、网络安全与管理、网络建设等理论与技术于一体。该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最终落实到实际应用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
1.依据培养目标,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
可将该门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两个部分。结合培养目标,在课程理论内容的选择上注重把握计算机网络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将理论教学内容分为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局域网技术、互联技术和网络应用四个部分。在这四个部分的基础上适当介绍Internet接入技术和网络安全技术,使整个理论体系更加完整,更加合理。同时,进行教学设计的编制时,要注意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侧重工程案例的分析和设计。特别是在实训方面,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的教材也应有所差异,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教师应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制定出适合该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这样根据学生的专业来设置网络教程,可以使学生的网络知识结构得到进一步扩展,同时还能满足企业对各类网络人才的需求。
2.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有大量的知识比较抽象,如数据通信基础理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路由原理与技术等,大多数学生在刚接触时,缺乏必要的基础认知,易产生畏难情绪。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有趣的课件,把课堂教学变得生动,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软件或制作教学课件,充分利用投影、视频、实物等教学辅助用具,通过动漫演示、实物展示、实验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消除学生心理压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增加实践课时,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
某些理论知识即使有生动的课件有时学生也难以理解,因此为保证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教学设置应坚持“适度理论、强化实践”的教学方针,在教学上增加实践课时,使理论与实践课时达到1∶1甚至1∶2。《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实验操作主要从安装、管理维护和故障排除几个方面入手,利用机房、实训室、仿真设备等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或在理论教学中穿插演示,或集中一个阶段强化训练。总之,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教师都要把握教学知识点的连贯和完整,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实践结束后,要有报告、归纳和总结,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1.搭建网络学习平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有许多知识比较理论化、抽象化,为了将抽象的理论讲明白,教师要合理搭建网络学习平台,通过PPT课件、视频动画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将抽象的理论演变为变成动态的画面,做到简明易懂,引导学生在课余学习、在网上学习,提高学习兴趣,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水平,合理选择学习内容,并及时自我检测,教师只需从旁进行适当引导,形成多方面交流合作的学习氛围,以逐步创建项目化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2.实施项目化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不能单单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还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网络实验室要以项目化引领技能教学,把每一个实验当成一个项目来做,让学生能亲自动手操作路由器、交换机、仿真器等网络实训设备,在专业的实训场所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完成真实的网络工程项目,让学生进行实战演练。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仿真软件,模拟一些切合实际的实训项目,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可以通过安装了VMware Workstation软件,做各种单机和网络实验,实现工作站与服务器联网,设置文件共享,进行网络连通性的测试,查验数据包的发送和接收,此虚拟机软件甚至还可组建、配置广域网,实践证明教学效果相当不错。
3.以技能比赛为手段,提高师生创新水平 。
传统的实训教学模式灵活性差,设备闲置率高,教师对实训步骤的限定太多,学生只是在做验证性实验,毫无创新可言。而技能比赛是以培养师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突破实训时间和项目任务的限制,对项目进行探索研究,总结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一方面,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参加各类业务培训,加强自身动手能力培养,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 学生应以参赛为目的,巩固知识、积累经验、提高能力,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已体现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奠定了基础。
4.加强校企合作,给学生提供实战的平台 。
校内教学与实践总是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加之计算机技术不断飞速的发展,要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立足于社会,真正为社会所接受并具备竞争力,就必须让学生走出校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学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定期聘请专业人员走进学校,登上讲台,传授新技术,同时也可以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实践,如课程结束以后另外再安排一周的工程(项目)岗位实战,体验企业工作场景,再让学生补充新知识,巩固所学,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5.重视实践性考核,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
12.[信息技术论文]普通学校计算机网络建设探索 篇十二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 各种先进的教育科技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逐步完善。信息技术课程辅助教育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技术, 已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同仁的高度重视, 并且在各学校广泛使用。通过计算机的实践运用可以为学生创设最佳的学习、生活、娱乐等文化情境, 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效提高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妙趣横生的新型环境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 让学生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在优势。信息技术课仅仅靠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在课外进行实践练习, 课堂上不可能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都进行探究。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是靠后天培养起来的, 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主要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的需要而引发的, 而计算机的有效运用正好能使这些因素得到进一步优化, 往往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 利用计算机为同学们进行形象生动的演示, 有利于增强识记能力, 正因为有了正确的依据、原则的指导, 在实践应用过程中, 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通过动态的形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等内容把同学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这其中融合了浓浓的情谊, 美好的向往, 更是情谊、趣味、知识相融合相统一的完美结合体。教师运用计算机制作出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情景, 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并且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而取得很好的效果, 非常便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成功识记。实施教学时, 教师随时可以切换到活动所需的界面, 调出有用信息, 而传统教学中教师只好点着图片向同学们讲解, 其生动程度和实践效果是过去无法企及的。所以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就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辅助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 实践证明, 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而且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 有些重点和难点往往很难被学生理解和记忆, 应用计算机教学形象生动的演示, 比较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从而达到很好的识记效果。
二、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有效的信息资源收集、优质课件设计, 对教学活动所需信息资源进行优化整合, 力求计算机信息资源在本活动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 教师应该明确并且想办法突破重点和难点, 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兴趣, 使他们的知识积累趋向趣味化。教师可结合生活实践设计一些学生相对比较熟悉的情境、动画和不同的问题, 然后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其中的核心问题, 让他们畅所欲言, 大胆想象, 在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提的问题精巧而不多, 学生互相讨论得多, 老师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具体动向, 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新问题, 耐心解答, 并予以鼓励和表扬。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利用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为同学们创设有利于学习的情境, 鼓励合作学习, 以趣味性极强的动态视听感觉、多彩的画面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广泛学习兴趣。学校安排的一切关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活动往往是他们乐于学习的主要 动因, 创新意识存在本末、轻重、缓急之分, 在教育过程中要把总结与反思当做培养创新意识的出发点, 是提高综合素养的重要内容, 深刻分析当前教育的综合因素, 有的放矢地做好创新教育与教学实践的每一个环节的工作, 认真做好调查研究, 弄清问题的根本原因, 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 教师根据教学活动的本质需求, 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确定每一次具体教学活动的主题, 同时一定要利用计算机创设与主题相关的文化情境。
三、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以计算机等多媒体为主的信息技术以不可阻挡之势几乎遍及各行各业。新课标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学要发展就必须进行实事求是的改革, 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是基于边远落后地区实际情况,
经过近年来的探索与实践, 在电化教育研究的基础上,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对计算机辅助教育教学做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教学中按照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趋势与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 根据校情和经济承受能力进行全面规划, 在坚持“功能上的先进性, 教学上的实用性, 结构上的整体性”的原则基础上, 每年划出一定的资金, 完成相应设备的配置, 保证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的软、硬件环境设施, 需配备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 并均配有服务器与教师机, 安装有网络教室控制设备。做好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关键是, 保持师生之间的沟通, 做好交流, 把握教学进度, 控制不良情绪, 做好新课程项目检验, 保证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强化素质教育。信息技术为学生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教师要重视这样的机会, 这不仅是职业道德的要求, 更是一种高尚社会责任的调整。教师要通过努力学习, 刻苦钻研, 尽最大可能地利用计算机的优势, 为同学们创造一个享受快乐学习、适宜趣味化学习的优美环境。
四、结语
信息技术能为教育教学实践带来方便, 教师应该协同其他教师做好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安全教育教学工作, 使信息技术教学在安全顺利的情况下提高质量。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发挥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的优势, 根据理论的指导原则将课件定位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等方面, 以启发学生快乐生活、高效学习为中心目标,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突破教学难点, 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优势, 实施科学而有效的辅助教学活动, 是当前教育界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活动, 实施现代化教育教学改革, 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 减轻学生负担, 提高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运用信息技术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培养广泛兴趣, 有利于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提供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 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实效。
13.[信息技术论文]普通学校计算机网络建设探索 篇十三
袁定毅 江西省分宜中学[内容摘要] 在影响学校教育的诸多因素中,教师是关键中的关键,要改进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必须加快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进程,探索出了一个适合学校实际的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
[关键词] 在职教师 信息技术 培训模式
一、培训模式的提出
1、探索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是学校教育的紧迫需要。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正在迅猛发展,并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
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社会经济及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为了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要求教师具备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此同时运用信息技术于教学工作之中,为教学工作服务。
信息技术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都是广阔而深远的,而对教育的影响用一场革命来形容也不为过。信息社会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教师们的信息技术水平与现实反差十分强烈,形势不容乐观!它直接影响着学校信息化的进程,制约了学校的长远发展。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是学校教育的紧迫需要!
2、21世纪的现代教育环境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环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作用是通过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以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现信息给学习者;以最快捷的方式传递信息;以最符合人的思维规律和思维习惯的方式处理信息,以快捷的方式反馈教学信息。它的作用是通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殊优势,构建起有效的呈现、传递、处理反馈教学信息的新型教育模式而得到充分发挥的。
21世纪的现代新型教育环境就是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与学生相沟通,给予学生最需要的学习指导建议、学习信息和学习资源,采用最有效的指导,使学生快速实现学习目标,同时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如果教师没有相应信息技术,就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环境进行教学,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3、符合现代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
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要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就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能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这也是我们全面推进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基础。
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及其处理信息的多样性(包括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使得多媒体计算机不仅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也是改变我们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
教育部领导和专家指出:要通过教育信息化引导我们的教育走向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核心。要搞好学科教学整合,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探索出了一个适合我校实际的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是当前的一项急迫任务。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总结出了这样一个培训模式:
“构建于网络 服务于教学”
二、培训模式说明
1、构建于网络是培训工作运作的环境
为什么要把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构建于网络这个平台呢?这是网络技术鲜明的特点所决定的。
网络技术特点之一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一个简单的交流模式,而网络技术的特点决定了网络不仅可以实现单向传播,更以其灵便简捷的特点和高度的互动性成为实现互动双向交流的代表性媒体,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师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这就解决了集中教学、集中学习的困难。
网络技术鲜明的特点之二是:海量的信息资源DD校园网、互联网中的各类信息;结合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网络中许多超媒体百科全书;专题网络“图书馆”(反映建设者趣味、关注或擅长领域的专题资源网站),配合网络信息可便捷检索的特点,互联网构成了史无前例的巨型信息资源库。互联网各个终端背后的大脑又是学习过程中极其丰富的智慧资源。
网络技术是双向交流模式的代表媒体;网络提供了海量的知识资源、庞大的智慧资源;网络为探究式学习方式提供了极佳的交互手段;网络技术为构筑开放型学习环境提供了可能。而这些特点,是其他媒体、其他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整个学习过程是开放的、自由的和相对宽松的。
我校于2002年投资80多万元建成了校园网,建立了教师电子阅览室,同时校园网进入到每个教师的家庭,教师基本购置了电脑,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网络化提供了硬件基础。近年来又购置了各学科备课系统及相关的教学资源,容量高达200多GB,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也需要依靠网络这个平台。让广大教师在网络这个平台上共享教学资源,快捷便利。
2、服务于教学是我们培训的核心和目的。
服务于教学是我们培训的核心和目的,也是我们培训工作的落脚点。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才能积极参与、努力学习、学以致用,我们的培训工作才能有成效。
三、模式的具体运作
1、学校重视学习网站的建设。
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校园网硬件和软件建设,为了支持教师学习网站的建设,花费10多万元资金投入,购买高档专用服务器和磁盘阵列及系列教学光盘,组织专职老师建设、维护更新学习网站。
学习网站主要功能是提供本校的教学资源、因特网导航服务和学习交流、辅导,实现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为教师学习运用信息技术构建一个网络平台。
2、信息技术培训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在集中学习辅导中,我们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培训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为前提,以制作课件为结合点,结合各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教学资源,调动教师积极参与制作,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强调培训的目的是将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手段运用到学科教学中。
培训过程的具体内容是让教师选择一个他们目前在教的或在将来要教的单元作为正规课程的一部分,整合多媒体演示文稿、电子出版物、网站制作于该单元的教学中,让教师能带着“产品”回去,并能使这个“产品”具体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并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完成这个“产品”,需要参与者做大量的信息获取、分析、处理工作。在最后,参与者会有一个最终能够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融入了信息技术的“产品”,并且能够清楚地知道如何在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获得信息技术的亲手体验不是培训的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使教师明白如何才能将信息技术合理地融入他们的教学之中。“产品”的完成,教师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理论,还需要通过实践层面上的训练知道如何在课堂上使用计算机与其他课程实现整合。
例如:有一位语文教师要讲授《雨中登泰山》这篇课文,我们首先组织大家使用雅虎、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在网络中收集有关资料,并结合本校的资源库,结果收集到了《雨中登泰山》的十四个PowerPoint演示文稿、六个教案、二十多幅泰山风景照片和若干篇文字资料;第二步,结合分析课文、借鉴收集的教案资料,确定自己新的教学方案,整合收集来的教学资料,指导学员用PowerPoint等工具软件制作自己的课件。这样既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又溶入学员的智慧、与课程实现了整合,还可以将自己亲自制作的课件应用于教学。这样既提高了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培训效益和实现与其他课程整合,又直接服务于教学工作。
3、施行集中辅导与基于任务和项目的自主学习相结合。
教师时间的分散性,是造成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困难的主要原因,基于网络的培训是解决这个困难的有效方法。
采用基于任务和项目的自主学习,采用“任务驱动”与“协作学习”的教学法,解决培训时间安排的困难。
基于任务和项目的自主学习,就是学员的学习是一种基于任务或项目的学习。整个培训过程就是让学员通过学习最终获得一个融入了技术的可用于课堂教学的“产品”。每一阶段都是紧紧围绕一个主题,设计几项任务,要求学员去展开学习。同时,因为是学员展开实现目标的活动,所以它又是一种自主学习,学习过程与自主学习的环节大致相符:首先,针对面临的问题评价自己的知识状态;第二,基于上述评价信息形成学习需要,并确定满足这些需要的适当资源;最后,将新学到的知识运用到问题解决中,并评价是否实现了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目标。
我们认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应该让所有的教师更多地了解信息技术、让了解的教师更多地参与、让参与的教师更多地深入、让深入的教师更多地带动。以应用为目的,可以帮助教师学会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流、素材收集、素材整理等,最重要的是让教师学会利用个人网站和课件开展网上远程辅导教学。让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效率得到提高。
4、认真选择好恰当的培训内容。
配合培训,在课程设计上要因地制宜与因材施教,对同一层次的`教师在课程设计上基本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同时也要考虑到知识的迁移性与互通性。
一是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注重建构主义理论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课件设计的基本方法、课件评价的基本方法、CAI教学模式等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培训。
二是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要注重对操作系统(Windows 9x或Windows2000)的使用、文字处理工具Word的使用、因特网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演示文稿制作工具PowerPoint的使用,注重对网页制作工具FrontPage(或Dreamweaver)、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Authorware或Flash)应用能力的培养。
5、鼓励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
注重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是培训的又一重要特征。在每一阶段的学习中,都安排有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活动。就学习方法、内容、资源等进行交流、切磋,按要求上传自己的作品或将自己搜寻到的资源到学习网站进行资源共享;学员都可以根据需要参考其他学员的学习成果,使用其他学员的支持材料以及搜寻到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6、重视对培训进行评估,保证培训的实际效果。
培训一段时间后,学校要举办信息技术知识竞赛、课件制作竞赛,组织教师参加校外信息技术知识竞赛、课件制作竞赛等活动。以实践为主,适时跟进培训服务,调动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帮助教师把所学的计算机技能运用到教学中。以培训促教学,以培训促课件制作。制定奖励方法,大力奖励在课件制作、各类业务竞赛中的获奖教师,使我校形成了一个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的新风尚。
总之,通过以上的一系列培训举措,使更多的教师尽快地了解、参与、深入到信息技术应用中去,相互带动与促进。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水平。
四、几点思考
1.“融技术于课程”的培训比“基本技术技巧”培训更重要。
在以往的教师计算机培训中,我们往往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即如何操作和使用计算机等一些基本技能,而很少考虑如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来开展学习、教学和研究,更没有告诉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我们近几年的培训则非常注重课程与技术的整合。最好的整合训练不仅仅是给教师显示在课程中哪些地方可以应用一些技术,而是帮助他们学会如何根据其学生的需要和学习风格选择数字化内容,并将其渗入课程。 “融技术于课程”的培训要比“基本技术技巧”培训对教师更有帮助。
2.改变传统的教师在职培训模式。
传统的教师培训将知识传授放在中心地位,以为教师一旦接受了关于教学的新知识,就可以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这种空洞理论的单向灌输难免乏味,以至招来“所谓的教师在职培训就是‘用枯燥无味的讲课来告诉教师如何在课堂上避免枯燥无味的讲课’”的尖刻嘲讽。同时在结果上也收效甚微,实际上教师对某种教学理论的了解,并不能自动地对教学活动产生影响,“所倡导的理论”并不能自动地转化为“所采用的理论”。
3.大大丰富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
就拿网络学习来说,我们一般想到的是如何进行上网浏览、查找资料、收发电子邮件等。而培训后,我们至少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网络学习”:网络作为学习的工具,即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网络作为学习的对象,即学习网络本身;网络作为学习资源,即开发和利用网络知识和信息资源;网络作为学习的环境,即视网络为一个超越时空界限的“大教室”。随着网络技术和人们学习观念的发展,网络学习的内涵也必定继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亦同此理。
4.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培训之后,教师观念的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更多的教师意识到要有更高的掌握信息技术的急迫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更自觉地参与培训活动和课件制作活动中,推动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蕴涵在培训中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知道,在信息时代,信息本身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获取信息,以及如何判别、分析、处理这些信息。又如,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神化计算机的倾向,导致对待计算机的两种极端态度:把计算机看得深不可测,从而敬而远之;或者把计算机看成无所不能,计算机主宰一切,“人灌”变“电灌”,老师成了计算机的附庸,学生也只是计算机的奴隶。通过培训,我们可以抱着平常心在学科教学中运用计算机,把计算机视同于粉笔和黑板、圆珠笔和作业本。它只是工具,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用的工具,关键是我们怎么用这个工具,完全没必要把它神化。计算机该用就用,不该用就不用,决不为了表现计算机而冷酷的剥夺教师和学生的作用,,计算机和互联网不能自动带来教育的革命。
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是一项艰难、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不断探索。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也需要不断完善,现在的培训模式也是我们探索工作的阶段性总结,它必然存在一些缺点,如培训模式的可操作性表述不很清晰,面对课程整合的新问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及时调整培训计划、学习内容等就是我们下一阶段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希望在不断的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中,探索完善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推动学校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彩虹,《基于课程整合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索》《中小学电教》2002年3月.
2. 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DD走进信息化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3. 郭善渡,《信息技术与“任务驱动”教学法》.
★ 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 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 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 如何写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论文
★ 成人教育课程网络教学模式的探索大学论文
14.[信息技术论文]普通学校计算机网络建设探索 篇十四
双飞燕
本期《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网络课程培训于2018年3月8日-2018年6月8日在“辅导员网络学习的平台”开展。
作为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本期学员之一,收获如下:
一、网络课程自学篇
通过系统学习“法治观念素质提升、《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及相关法律解读、高校依法治校的探索与实践”等三大板块内容,作为辅导员,应树立宪法观念、推进依法治校,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学生管理工作钟的各种矛盾、助力于维护校园稳定和谐,进而为学校层面构建科学统一的依法治校制度体系、着力提升依法治校水平”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线下研讨交流篇
(一)案例分析、学习交流
5月4日,从“如何以《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为指导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如何依法应对与处理学生违纪事件?”、“学生管理如何‘刚柔并济’?”、“如何做有温度的学生思政工作?”等议题出发,结合工作实例(如:学生思想动态、日常事务、班级建设、宿舍管理等),培训班学员就前期网络学习情况展开交流互动。
(二)理论研讨、专题分享
5月22日,围绕“依法治校视域下辅导员职业素质”、“依法治校与人性化学生管理”、“高职学生管理法治化管理方式方法”、“学生违纪事件处理程序正当性”、“学生意外伤害法律纠纷问题”、“高职学生管理预警制度的探索与实践”等专题,培训班学员以成果汇报的形式分别探讨了小组学习的阶段性理论成果,在推进我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三、课后心得撰写篇
通过对相关课程的学习,积极参与成果汇报、理论研讨和心得分享,初步达到了强化理论素养、提升综合能力、推进队伍建设的目标。
在“辅”学生成长、“导”学生成才、“员”学生梦想之路上,我又旗帜鲜明地向前迈进了一小步:
(一)树立高校法治思维,强化应急处突能力
在学生法治化管理中学生事务法律问题应对层面,应尊重学生权利,秉承教育法治的合法性、合理性、程序正当等基本原则,严格遵循《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入学指南(2017版)》“制度篇”提及的政策法规和校纪校规妥善处理学生突发事件。
(二)精进思政育人工作,提升管理业务水平
作为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我们高校辅导员应遵守“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基本职业能力标准,系统、全面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研究”等方面工作。
(三)创新学生管理模式,丰富班团建设渠道
遵循以学生为本、教育为主、预警为辅的学生管理理念,我力争做到纯正班风、凝聚学风、创优校风,以“互联网+教育”的开放视角,持续推进“班团一体化”建设,坚持“奖惩并举、严肃活泼、赛教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的过程中“自我成长”。
15.[信息技术论文]普通学校计算机网络建设探索 篇十五
教育部1998 年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列为一个新的数学类专业。该专业的设置不仅对数学类专业的招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也较好地适应了新世纪全球经济发展格局下的数学人才培养与专业发展。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虽然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也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但目前该专业的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 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内涵把握不准。 (2) 缺乏统一的教学规范。 (3) 专业师资缺乏。 (4) 信息科学方向专业教材紧缺。
2 我校信息与计算专业办学中存在的问题
东北石油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从2001 年开始招生, 目前已有十一届毕业生, 学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近几年来国家大规模的扩招, 信计专业的学生就业压力日显突出, 严重影响了专业的办学声誉和学科的发展。我们总结了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2.1 专业课程体系
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课程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数学类基础课程, 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数值分析等。另一类是数学类的应用课程, 包括数学软件、数学模型、运筹学等。在如今的就业环境下我们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2.2 实践教学体系
由于一些主客观的原因, 我校信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着一些问题: (1) 实验室条件需要加强改善; (2) 部分教师不太重视上机实验和课程设计, 许多实践性的课程不同程度流于形式, 缺乏严格的考核标准, 没有起到实践课程应有的作用; (3) 缺乏实践基地的建设。
3 改进措施
3.1 拓展专业知识体系, 调整课程设置
学生技能的获得是多方面、多渠道的, 其中专业课程的设置和专业课程的教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本次课题在信计专业原有专业课程基础之上本着创新型人才培养原则对专业课程的设置做了修改。信息与计算科学课程设置: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专业课:计算机类、软件开发类、网络信息安全类。专业基础课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数值分析、运筹学、数学模型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为信计专业的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理论基础, 这也是该专业区别于计算机、信息工程等专业学生的主要特征, 也是该专业学生受市场欢迎的重要原因。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体现了“强基础”的培养原则。专业课 (包括必修和选修) 设置分为三个方向: (1) 数据挖掘方向, (2) 软件开发方向, (3) 网络信息安全方向。目前我国以此为专业方向的院校相对较少。
3.2 建立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从我校信计专业实际情况入手, 我们构建出了由课程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就业指导实践等四大模块组成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3.3 建立长期的、稳定的实习 (实训) 基地
实习基地具有完备的实习计划、完整的工作机构和一批有经验的工程师, 能有效协调好企业、学校和学生的关系, 支持学校和教师的工作, 这是校外实习 (实训) 基地的优势。到目前为止与我校信计专业建立起的长期合作单位有北京达内科技有限公司大庆培训公司、北京千锋科技互联有限公司、北京戴维尔网络安全培训公司、哈尔滨成德软件考法公司等。
3.4 建立有针对性的专业实验室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立了网络信息与安全方向的专业实验室, 该实验室的任务是完成基础实验室不能胜任的工作, 主要承担网络信息与安全方向的专业实验。
3.5 建立指导学生职业规划的学业导师制
从近几年学籍处理的学生处理情况看, 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 不爱学而导致不能顺利完成学业, 有的降级, 甚至退学;有的即使完成了学业, 将来工作也不会去从事所学专业, 这种学非所用的情况在大学中不占少数。而职业规划与学业导师制的结合, 就是要把学业指导与职业规划指导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因此, 我校从2014 年9 月起从大一入学开始为学生建立了职业规划学业导师制。
4 结论
我校信计专业采取一系列措施后目前已初见成效,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大幅度的提高。院内积极的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学, 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大幅度的提高, 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也日益增强, 信计2011 年的毕业生就业率已达90%以上。
在成绩的面前我们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到我校信计专业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 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让我们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是一项长期而又十分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孙立民.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EDC-2+1+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概述[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2]冯建中.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究[J].长江大学学报, 2013.
[3]杨邓奇.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2.
[4]陈苗.基于全面质量管理 (TQM) 体系框架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 2011.
16.[信息技术论文]普通学校计算机网络建设探索 篇十六
近几年实践教学受到高校的普遍重视,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也是一样,更是受到高度重视。王海春主编的教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前言中,指出本书“采取实用性原则,淡化网络概念和网络概念技术原理,把重点放在操作实践和主流实用技术上。”由此可见,实验教学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实验教学效果好,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就强,掌握的理论知识就牢固,就能学到一技之长,就有了就业的高质量竞争能力。
现在实验教学的现状也不尽人意,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室的建设存在困难,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所需的软件和硬件不足,主要的硬件设备只有单个的计算机。据了解2008年以前,部分学校还没有专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环境和实验室。由于实验实训条件的制约,使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学只能在课堂上讲授,学生很难有实际动手实验实训的机会。他们只能从书本上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因此动手能力差,不能适应社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而实验实训条件差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实训相关的设备比较昂贵,如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并且计算机硬件的更新换代的速度太快,学校跟不上设备的发展速度。二是缺乏适应各自学校特点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实训环境建设方案,缺乏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这样学生缺乏能动性,对网络的认识和理解仅限于PC机,个别基础比较差的学生甚至把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同于一些通讯软件,如QQ等。在考虑这两方面原因的基础上,应把探讨教学的主要着重点放在实验实训这部分。
二实验教学的过程和手段
实验教学的过程和手段是实验教学的关键,是实验教学质量水平评价的重要因素。抓好实验教学,必须重视实验教学过程和手段。
(一)实验教学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
1实验的目的
掌握实验中相关的理论知识,实验要达到的目的、意义、作用。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特别是对应相关职业的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最关键的是实验教学要培养学生面对具体问题独立分析、解决的能力。
2实验的功能
熟悉实验项目的性质、功能,以及其与理论知识的联系。实验有多种类型,包括演示实验、验证实验、操作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研究实验,而演示、验证、操作实验为基础性实验,完成较低层次的目标,综合实验、设计实验为高级实验,完成高层次的总目标。单项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和操作性的实验,学生只是做机械的验证工作,其中并未加入自己创新的内容。在单项实验都完成后,就要进入综合实验阶段。
3实验的设备
准备好所需各种设备,熟悉设备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以及使用位置等。综合实验中,建设域网综合实验,学生要自已设计网络拓扑,自行设计VLAN划分,自行规划IP,然后利用实验室,准备好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等设备。学生利用这些设备设计出网络的结构可能就不相同。学生除了进行网络组建外,还要对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进行配置,IP地址规划、VLAN划分等工作也包含在内。所以设备准备非常重要。
4实验的步骤
必须掌握实验步骤,严格按要求来操作,否则就完不成实验。
例如实验环境及工具5类双绞线一根、RJ-45水晶头若干、双绞线压线钳一把、双绞线测线器一个,实验步骤一直通线的制作:(1)剪取适当长度的双绞线,将线头放入压线钳的剥线刀口并触及挡板,适当握紧压线钳慢慢旋转,划开双绞线的保护胶皮,拔下胶皮。通常剥线长度控制在2cm左右。(2)把剥掉保护胶皮的4对8条芯线拆开、理顺、捋直,然后按照规定的线序排列整齐。双绞线两端的线序应同时为568B标准或568A标准。(3)把线尽量拉直(不要缠绕)、压平(不要重叠)、挤紧理顺(朝一个方向紧靠),用压线钳将8条芯线末端剪齐。(4)使RJ-45水晶头有针脚一方朝上,进线口朝向操作者,将8条导线沿8个线槽同时插入,一直插到底。(5)检查并确认线序无误且8条芯线末端都顶到线槽顶端后,将RJ-45水晶头从无牙的一侧推入压线钳夹槽,用力紧握压线钳,将突出在外面的针脚全部压入水晶头内。(6)双绞线另一端制作方法同上。至此直通线制作完毕。二直通线连通性测试使用测线器测试直通线的连通性。将制作好的直通线两端分别接到测线器对应接口上,然后打开电源开关,如果测线器上的两排指示灯全部按相同次序闪动,则表明所做双绞线正确无误。如果有任何一个指示灯不亮,则表明存在断开的问题,一般多为对应双绞线与水晶头接触不良。如果指示灯闪动次序不一致,则表明直通线线序错误。后两种情况需要重新制作。三交叉线的制作步骤与直通线制作步骤(1)~(5)相同。但是,两端线序不同。一端线序为T568A标准,即白绿/绿/白橙/蓝/白蓝/橙伯棕/棕;另一端为T568B标准,即白橙/橙/白绿/蓝/白蓝/绿/白棕/棕。四交叉线连通性测试使用测线器测试交叉线的连通性。将制作好的交叉线两端分别接到测线器对应接口上,然后打开电源开关,如果测线器上左右两排指示灯分别按照12345678和36145278的次序闪动,则表明所做交叉线正确无误。如果有任何一个指示灯不亮,说明存在连接断开的问题。如果指示灯闪动次序与此处所述不一致,则说明制作的交叉线线序错误。
5注意事项
掌握实验中的一些特殊要求和规范的操作步骤,以及对设备的要求等。
(二)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些情况
1设备故障
学生不能将计算机与交换机连接好、交换机没有开启。
2输入错误学生输入时掉符号、字符之间没有空隔、顺序等错误。
(三)我在教学中的做法
1面对集体讲解和演示
我将这个实验的目的、设备要求、功能、步骤、注意事项等,首先给全体学生讲解一遍,然后再给全体学生演示一次。
2个别指导和集体指导相结合
让学生自己动手时,我再采取个别指导和集体指导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对个别问题就单独指导,对出现次数多的问题就集体指导。
三关于实验教学几个问题的探索和创新
实验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我采取了一些办法和措施来解决问题,以达到教学目的。
1动手能力差的问题
这类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以前使用计算机比较少,或者有的就没有用过,但他们的理论知识比较好,是比较优秀的学生。因此,教师就要多辅导他们上机,让他们熟悉计算机的操作,掌握其要领,多给时间让他们练习,并指定一些内容让他练习,过一段时间还要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指出,以便他们改正。通过几次实验后,他们就会很快提高了,成为教师满意的好学生。
2理论知识不到位的问题
这是部分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他们对实验中需要的理论没有掌握,也不清楚实验要做什么,更不知道怎样做。这样的学生教师必须要做到:首先是教师个别辅导他们搞懂理论;其次是让他们熟悉实验目的、步骤、过程、要求、方法等;再次是指导他们开始做实验,边做边让他们复习理论,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指出;最后让他们再自己做一遍,直到完全掌握为止。
3纪律问题
大学生的学习纪律已经是我们教学中必须重视的问题,迟到、早退、旷课、玩手机等现象经常出现。我做到控制早退的、罚迟到者的站、扣旷课者的成绩、没收玩手机者的手机,在他们写检讨后,看态度和表现再返还。还有上课吃东西、照镜子的,必须严加管教,不然课堂秩序不能维持。不维护教学纪律,就谈不上教学效果。只有好的教学环境,才有好的教学效果。
4厌学和基础差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大专院校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的做法是先让他们学习实验指导书的相关内容,然后强制他们看清楚实验步骤,再让他们按指导书的要求一步一步地操作。出现问题我就及时指导,或让已经做完了的学生帮助他们。最后,必须要对他们进行检查,直到完成为止。在对这类学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一是要做到不厌其烦,耐心地、反复地给学生做讲解、做示范,直到他们学会为止。二是必须克服急躁、不耐烦的情绪,要能忍受多次给学生讲授他们还是不能接受的现实。三是树立没有教育不了的学生的信心,利用感恩教育、情义教育、责任教育、技能教育、案例教育等方法,感化他们、教育他们,直至达到教学目的。对做得好的同学要及时表扬,对这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
四实验教学质量的评价
对实验教学质量的评价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反映实验教学效果是否实现的重要措施。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实验教学的评价主要是对每一个实验学生完成率和综合实验完成率的统计。每一个实验学生完成率占整体评价的60%,综合实验完成率占40%,二项之和低于60分为差,60至70分为一般,71至80分为较好,81至90分为好,90分以上为优秀。当然,对实验教学的质量评价,还涉及到其它一些方面,如设备条件、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环境、学生的素质差异等等。最后,抓好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实验教学,除了以上一些因素外,我们还要加强对实验教学的管理和对实验教学设备的管理,对学生的良好管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生实验报告的填写、实验教学的考核等,都是我们工作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海春.计算机网络技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 .
[2]李蓬.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实践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0(17):61.
【[信息技术论文]普通学校计算机网络建设探索】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探索07-14
探索信息技术学科有效的教学方法论文09-28
信息技术教师计算机教学说课稿06-29
上海信息技术学校09-06
学校信息技术的工作总结08-14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07-27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应对措施论文09-07
上一篇:如何培养小组自主互助合作学习学科主持人下一篇:作文我们的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