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初中一年级

2024-09-30

劝学初中一年级(精选12篇)

1.劝学初中一年级 篇一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节奏。

2、正确翻译文言文,掌握其中重点的实词和虚词,以及特殊的文言现象。如倒装句、省略句、古今异义词等。

3、通过人物的语言握把人物形象。并能读出启示。

【重点】:翻译、重点实词、虚词

【难点】:在于通过人物语言读出人物的形象。此处通过教师引导点播,通过结合句式的特点、人物的身份、及重音的读法等方面进行突破,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人物。

一、构建动场,导入新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今天,就让我们回到那个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时代,关羽就是其中一位骁勇善战的英雄,但他最终败在了东吴的大将手下,这位大将是谁呢?今天我一起学习有关他的一篇文章——《孙权劝学》。

PPT 首先让我们一起了解作者作品——学生读作者作品简介。司马光(1019-1086)字 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二、教学过程

【活动一】读准字音、停顿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说道,读书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首先让我们用读的方式走近这篇文章。

老师首先给大家读一遍,同学们注意字音、停顿。蒙/辞以军中多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节奏,达成教学目标1.【活动二】读通文意

对于文言文,我们不仅要读好,更要读通文意。翻译文言文有一定的方法,谁还记得?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

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替换古代文言单音节词。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小组合作交流】

下面,同学们利用工具书,参考注释,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哪位同学先翻译第一段?第二段?同学们翻译的不错,给大家两分钟时间梳理落实翻译,两分钟后,我抽查几个句子看谁掌握的好?

【设计意图】正确翻译文言文,掌握其中重点的实词和虚词,以及特殊的文言现象。如倒装句、省略句、古今异义词等,达成教学目标2

【活动三】同学们能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呢?

【设计意图】 梳理故事情节。

【活动四】读懂人物。

(一)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尝试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分析人物形象。孙权: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引导学生读出以下语气:

1、帝王对部下,语重心长的语气。双重否定。关心部下。

2、不悦。关心。现身说法。循循善诱。

(二)提到孙权,有这样一个故事,孙派大臣出访魏国,曹操问这个大臣,“吴主何等人也”,也就是问,你们吴国的领导怎么样?这个大臣这样说——

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陈(háng zhèn),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于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

是啊!既关心部下,又循循善诱,所以吴国才能群英荟萃,割据一方。《三国志》中有这样一段话:

“孙氏父子、兄弟皆善于招致英雄, 据有江东非偶然也。” 可见孙权真是一位识英雄的大英雄。

(三)那吕蒙和鲁肃在文章又是怎样的形象呢,哪位同学说说?

吕蒙:知错就改,善于接受意见。(读出骄傲自豪)鲁肃:敬才。爱才。(读出惊讶敬佩!)

【设计意图】把握人物形象。

【活动五】读出启示

(一)同学们,读得这么好,我相信大家读懂文章,读懂了人物。宋神宗评价《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意思是,从历史中学习借鉴,有有利于治理国家。那同学们学习此文,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明确:善于听取别人意见 委婉地劝说 敬才爱才 开卷有益

(二)你是否能用一副对联概括本文的内容呢?请大家写一写。

【设计意图】得出启示,对文章内容进一步了解。

2.初中一年级思想政治教学探讨 篇二

关键词: 初中;思想教育;教学方法

一、前言

在如今的学习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必不可少的科目,通过这门课程来教育学生的思想,提高道德责任感是老师们的重任。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学也是一大难题,学习了本文,你就会发现这已经不是一个问题。

二、信息下的政治思想课教学方法

1、内容设计生动。政治思想课就是指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学校可以了解一下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计算机从内容设计方面进行改进与创新。把一些内容通过图画、视频等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进行思考,充分理解相关政治思想课程的内容。

2、小组实践法。所谓小组实践教学,就是把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作为重点,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在交流与实践中探索、发现与应用新知,形成积极主动的、轻松活跃的、气氛和谐的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结合生活现状教学法。政治课主要目的是要学生的思想觉悟提高,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而这些东西都来源于生活,表现在生活中。因此,把政治思想课结合生活,通话计算机媒体展现出来的教学方法是可行的,对于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生活阅历以及在网络中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政治思想视频、影片等媒体资料,这样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就更感兴趣,更容易消化知识。

三、教育坚持原则

1、坚持正面灌输,坚持灌输工作中的党性原则。这种灌输起点要高,要求要严,观点要明确,准备要充分,说话要透彻,要理直气壮,联系实际,力戒在灌输过程中只讲趣味性、知识性、实用性而不讲科学性、原则性、系统性,只讲“活血顺气”而不讲“正骨强筋”,只讲心理分析而不讲阶级分析,只讲无原则的一团和气而不讲积极的思想斗争,只讲物质鼓励而不讲奉献精神等等。

2、灌输教育要与启发疏导相结合。灌输和疏导是并行不悖、互为补充的,既不能使两者对立起来,又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我们所提倡的灌输绝不是要回到过去那种“生灌硬灌”、“我打你通”的老路上去,绝非板着面孔,生搬硬套马列主义的词句,搞“单向式”、“填鸭式”、照本宣科的空洞说教,而是要求哲理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内容、方法和效果的统一,提高灌输的艺术和水平。要抓好四个结合,即外部灌输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单向灌输与双向交流相结合、正面灌输与反面预警相结合、灌输原则与疏导方针相结合。

3、注意灌输教育的层次性。一是在灌输对象上,要根据群众不同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岗位职业、接受能力等各个方面,从实际情况出发分为若干个灌输教育的层面,因层次施教,各有侧重,区别对待。二是在灌输的内容上,要重视科学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既要宣讲基本理论又要阐述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实实在在、由浅入深地进行灌输,克服断章取义和片面的说教,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同时要考虑到它的通俗性、实用性和可行性,以及共性和个性等不同特点,立意要高,起步要实,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四、新教学方法的作用

1、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认识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其认识活动只能通过实践和感知,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别人是代替不了的。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头脑的思考和发现,掌握真理。身为老师应顺应学生的热情,积极引导学生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继续探索,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新的理论。总的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巧设凝问,激发学生的兴趣思维;取倒设喻,激发求知欲,诱发联想思维;变换角度,培养发散思维;指导方法,发展独立思维,调节学习积极性。

2、巧妙运用语言艺术,提高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一门诉诸语言的艺术,教师课堂语言修养的差异,直接影响课堂效果。同样一堂课,有的教师借助生动活泼的富有情感的语言,给人以深刻的教益和感染。有的语言贫乏,平铺直叙,使人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我们教师在使用课堂语言时应追求“有声”、“有情”、“有色”的艺术。

3、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性,这就要要求在政治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个别教育,以此来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通过群体教育个人,给学生以温暖和信心,使集体成员间互相激励,促进个人的进步。新课程改革对教学的定义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

枯燥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学模式,是有必要的。好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而且也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的正确性,让学生在思维中学习,在动脑及动手中学习。

参考文献

1 马光平.浅谈初中政治思想课教学.教学交流·理论版,2012(3):67~69

2 刘少荧.建立新时期政治思想教学模式.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1(1):34~36

3.劝学初中读后感 篇三

“学习学习再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和世界上其他以聪慧著称的民族一样,中华民族也是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像荀子的《劝学》这样勉励人们不停地学习的文章有很多。然而对于大多数平凡的人来说,学习的意义何在呢?

学者们总是容易走理想主义的路子。他们怀着美好的愿望,诚挚甚至带点天真地向人民大众发出号召:学习吧!并且专断地把“学习”和“书本”划等号。但他们并不了解,或者说并不完全了解劳苦民众的生活。他们有凌晨3点从温暖的被窝里起来赶到批发市场进货的经历吗?有面对一大堆傲嗽待哺的儿女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辛酸吗?有走到半山腰被土匪洗劫一空,坐在石头上痛哭流涕的体验吗?没有。如果真正地感受到了民众的那种艰难困顿的生活,或许我们就明白:要求他们勤于学习是不现实的民众起早贪黑地劳作,挣一点血汗钱,养家糊口。他们已经习惯于这样艰难的生活,固然坚韧顽强,却也有些麻木。你给他几个钱币,他会喜极而泣对你感恩戴德,你若是说:“学习吧!知识就是力量,它会带给你财富和地位。”他可能就会不屑地掉头走开甚至嗤之以鼻,他们也“学习”,学的是能带来物质利益的一些工作的经验技巧,这与“君子”所提倡的学习差远了。

4.《孙权劝学》的初中课程教学设计 篇四

一、关于本课例的介绍:

本课例有三大特点:

1、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学生自主学习;

2、老师以书面的形式指引学生培养文言文学习的习惯;

3、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以组内、组外、老师评价的评价方式让每位学生学会反思,促进发展。

二、关于本课例设计的思考

1、新课程标准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就须要在学习过程突显出合作、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老师就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引导、激发他们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例如在《孙权劝学》一课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读音、词语解释、翻译等基础问题入手,共同发现问题,利用工具书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在分工合作中,即使基础很差的学生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角色。

2、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初一学生尤为重要。

我们都很清楚,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益,而在学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非常显著。所以对于刚踏进中学门槛的初一学生,对于尚未摆脱乖乖听课学习模式的初一学生,语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

《孙权劝学》一课中,设计了小组学习成果的展示、小组间挑战打擂台、我当小老师、设计板书等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满足感,让学生尝到成功的感觉,尝到愉快的感觉。国外心理学提出的情感性激起说指出:学习动机需要带有强列的情感作用,并趋向于预期的目标;动机之所以有用,乃是由于寻求愉快的学习。所以让学生感到学习有趣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当然,有趣并不代表闹哄哄课堂,在热闹的课堂中如何让学生真正的学到,关键在于老师的指引。老师应帮助指引学生养成文言文学习的习惯。

文言文的学习关键在于多读,而且每一次的读的目标应是层层递进的。《孙权劝学》一课中,为学生设计出不同要求的层次目标: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三读──读准句读;细读──合作探究;熟读──读出味道。学生遵循这样的思路学习,慢慢的便会养成多读的`良好习惯。

3、对于学生的评价应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新课标提出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包括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所以评价功能也应相应转变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发,以及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我们的学生评价应:

①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了每个学生学业成就的参差,但这个参差与每个学生在过程中学到的含金量并不成正比,所以我们的评价应仅从学业成就的关注转为个体发展的关注,也就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孙权劝学》的评价表中就设计了参与热情、学习态度、合作意识几个评价指标,力求让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原基础上有所发展。

② 重视质性评价,实现评价方发的多样化。

质性评价能全面、深入、真实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使学生的个性特点、曾经付出的努力、获得的进步、还欠缺的地方明显表现,这样就可以使被评价者更明确地取长补短。

基于此思考,《孙权劝学》的活动记录表中设计了几方面的质性评价:

A、妙语连珠结绳记事的课堂行为记录;

B、堂上检测成绩及主要存在问题的填写;

C、通过活动知道需要改进的地方(小组填写)本次活动的一点收获(个人填写)的填写,对这些环节作出具体描述性评价,目的让学生学会思考量化成绩背后得失,让学生从不同方面了解自己优缺点。

对于本课的评价还包括课后兴趣活动:通过与《伤仲永》的比较得出的启示;任选一种方式表达你们小组对本文的收获。

评价方发的多样化目的就是打破一次定输赢的局面,让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表现、发现自己和别人的闪光点,让他们有热情、有兴趣去参与学习。

③ 强调参与与互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孙权劝学》的评价表中就设计了自评、组评、组外评价、老师评价几方面的评价主体每位学生包括老师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这样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大大提升,从而打破等着别人来打分的被动局面,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促进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这样,不同的评价指标、不同的评价方发、不同的评价主体的设计,可以让老师发现、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与充分的肯定和欣赏,从而竖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也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从而不断改进,这样就可真正意义上的促进发展。

(具体的评价表详见附录)

三、学生分析

1、处于学习的过渡期。

初一学生,尚未摆脱小学乖乖听课的学习模式,对主动学习的概念比较模糊。以互助形似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2、较少接触文言文,没形成完善的学习方法。

初一学生普遍语文基础知识较差,对字形、字音的掌握不牢固,对词语的理解能力较弱,特别是在阅读文言文时感到吃力,甚至失去学习兴趣。

3、有团队合作精神与好胜心。

初一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形成了一定的集体意识,而小组学习成果的演示也能满足学生在学习上的好胜心理。

四、设计目的

1、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意识;

2、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五、教学设计

1、教学目的

⑴ 教会学生学习一篇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⑵ 预习中设置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两个环节,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体现语文教学的基础性。

⑶ 通过小组内组员的共同查找、订正后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向全班展示,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热情,满足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和好胜心理。

⑷ 课后的兴趣活动,与《伤仲永》的比较阅读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小组对文章的理解一环节可以尊重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各展所长表达自己的感受。

⑸ 活动表的妙语连珠一栏是想让学生学会发现身边人的闪光点。结绳记事一栏是让学生记录课堂回答的次数,以形成一种竞争气氛。

⑹ 学习效果检测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清楚自己在此次合作活动中欠缺的方面。

⑺ 最后的组内、组外、老师评价可以让小组每位成员多方面的反思在此次活动中自己的优缺点,力求不断改进。

2、教学过程

⑴ 布置预习

通过工具书完成文章的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两个环节。

⑵ A、导入:认识成语的出处,提出为何一个昔日的吴下阿蒙可以令人刮目相看?引出标题:刮目看阿蒙。

B、初读──读准音:一个小组朗读,其他小组订正,归纳出本课应掌握的字词。

C、二读──理解大意:以打擂台的形式,小组间互相挑战文中的翻译,从而归纳出个段落的重点词语。

D、三读──读准句读:全班朗读,要求吐字清晰错落有致。

E、细读──合作探究:问题:孙权劝学的理由有哪些?吕蒙学有所成了吗?要求:在文中找关键性句子,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板书。

F、熟读──读出味道:小组内练习,后派代表读。要求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读出人物的心情,语气。

⑶ 上学习效果检测。

⑷ 老师小结。

⑸ 布置课后兴趣活动

附录一:小组合作记录表纪实

5.七年级《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篇五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⑵ 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⑶ 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能力目标

⑴ 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⑵ 对比阅读,理解《孙权劝学》与《伤仲永》的异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3、德育目标

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勉励同学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

2、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体味利用对话组材的妙处。

【教学难点】

1、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的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韵味。

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可采用多种形式,如教师范读、学生练读,齐读、散读,分角色朗读等。在反复朗读中,理解文意,体味对话描写,最终实现美读课文。

2、竞赛法。为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可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包括辨字音、析词义、翻译等,分步落实文言知识,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3、文言文五步阅读法。初读课文,正音正字;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思读课文,理清文章背诵思路;品读课文,赏析本文言简意丰的对话美;悟读课文,体验反思。

4、比较阅读法。延伸拓展,通过比较《孙权劝学》与《伤仲永》,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思读课文,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品读课文,赏析文章意简意丰的对话美,指导学生美读课文;体验反思,本文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对比阅读,比较本文与《伤仲永》的异同,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你想知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个典故吗?今天,我们学习的《孙权劝学》会满足你的求知欲的。

设计(二):

前面我们学习了《伤仲永》一文,文章写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古人学习,才略有了惊人长进的文章,它就是《孙权劝学》。

设计(三):

同学们,也许你因为贪玩耽误了学习,你感到困惑;也许因为基础差,你掉队了,你感到失望……没关系,三国时期的吕蒙会告诉你该怎么办。

设计(四):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可以改变人,知识能够塑造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吕蒙就是一例。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绍

多媒体显示: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也称涑水先生。谥号文正,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政治上他反对王安石的新政,力主祖宗之法不可变。作为史学家,他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吕蒙(178~219),三国汝南富陂(现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学识英博”。

三、整体把握文意,背诵课文

1、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配乐朗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

多媒体显示:

卿(qīnɡ) 岂(qǐ) 邪(yé)

孰(shú) 遂(suì) 更(ɡēnɡ)

请一名学生认读,如有错误,由其他同学订正,再指定一名学生领读两遍。

2、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⑴ 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翻译课文。

⑵ 小组竞赛,共分3轮竞答,第1轮翻译课文,第2轮认读课文,第3轮文言知识大会战。

第1轮:翻译课文

把学生分为两大组,每组任选一名代表,口头翻译课文,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底分100分,每发现一处错误扣5分。从开头到“蒙乃始就学”,由第一小组选代表翻译,第二组成员补充纠正,质疑评价;从“及鲁肃过寻阳”到“结友而别”,由第二组选代表翻译,第一组成员质疑评价。

第2轮:认读课文

多媒体显示: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底分仍为100分,比赛方法同上,两组选代表各认读一遍,每错一处扣10分。

第3轮:文言知识大会战

多媒体显示:

(显示一题完成一题,左列由第一组完成,右列由第2组完成)

① 解释加粗的词语。

卿今当涂掌事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卿今当涂掌事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蒙辞以军务 及鲁肃过寻阳

蒙乃始就学 见往事耳

② 辨析古今异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③ 辨析一词多义。

当:卿今当涂掌事 就:蒙乃始就学

但当涉猎 指物作诗立就

意:收族为意 名:并自为其名

意少舒 不能名其一处也

④ 翻译下列句子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E、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F、卿言多务,孰若孤?

底分仍为100分,错一处扣10分。

明确:① 卿:古代君称臣或朋友之间爱称,相当于“你”,这里指吕蒙。孤:古代王侯自称。当涂:当道、当权。见事:认清事物。涉猎:广泛浏览和学习。更:重新。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辞:推托。过:到。就:从事。见:了解。

② 博士:(今)一种学位名;(古)当时专指负责经学传授的学官。

往事:(今)过去的事;(古)指历史。

③ 当:正在 就:从事

应当 完事

意:主旨,中心意思 名:名字

神情 说出

④ A: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注意语序)

B: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注意“邪”,表反问,译作“吗”)

C: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注意“耳”,表限止语气,译作“罢了”)

D: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E:士别三日,就要另眼看待了,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注意“乎”,表感叹)

F: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3、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背诵课文。

⑴ 请同学们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学生明确: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有惊人的长进以至于令鲁肃叹服不已,并且与他结为朋友的故事。

⑵ 理清背诵思路。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本文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生2:我想用“学”一字作一线穿珠式的概括,即“孙权劝学”“吕蒙治学”“鲁肃叹学”。

生3:文章是用对话组材,借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的,抓住“劝”“议”即可。

教师评议:同学们的说法都有道理,请大家任选一种作为思路提示,尝试背诵全文。

⑶ 学生齐背课文。

四、研讨与赏析

1、赏析本文言简意丰的对话美。

学生品味文章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感受这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然后自由发言。

生1: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又不失人主身份。

生2:鲁肃叹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在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简直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此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非同一般。

生3:吕蒙味学,“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

选一位同学范读课文。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的心理。

甲同学扮演孙权,乙同学扮演鲁肃,丙同学扮演吕蒙。

读毕,其余同学评议:孙权谆谆告诫,应读得语重心长;鲁肃惊异、赞叹,应读出情不自禁的神态;吕蒙显得自得、自豪,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不同的个性、情趣。

五、体验反思,总结全文

教师提问:吕蒙由不学到学乃至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发?

学生思考,踊跃发言。

生1:读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读书可以改变人生,非学无以长才。

生2: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办事能力。

生3: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开卷有益”是良言。

生4: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生5: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只要你愿意,你就会成活,成长。

……

教师评议学生发言,赞赏中略含期盼,给他们成长的信心。

六、延伸拓展

1、学生齐背《孙权劝学》。

2、学生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学生背诵《伤仲永》。

明确:《孙权劝学》和《伤仲永》两篇文章,从内容上看,都与学习有关,却恰好一正一反,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接受孙权劝告,在繁忙的军务之余,读书学习,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使鲁肃不得不“刮目相待”。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后变得平庸无奇。

《孙权劝学》一文,以对话为主,语言描写生动。另外侧面描写也很突出,以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表现了吕蒙学有长进。

《伤仲永》借事说理,生动具体地阐述了作者的才能观。文章叙议结合,道理蕴含在叙事之中。

七、布置作业

1、有两则成语典故涉及到本文,你知道是哪两则成语吗?请解释成语的意思并造句。

(提示: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2、将下文与《孙权劝学》一文中的“及鲁肃过寻阳……结友而别”一段作比较阅读,说说两文的异同。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鲁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参考答案

1、吴下阿蒙:吴下指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刮目相待:刮目指擦眼睛,意思是改变旧看法,用新眼光看人。

造句:出国这几年,他一改往日浮躁不钻的坏毛病,变得沉稳聪慧起来,让人刮目相看,邻居们都说“吴下阿蒙真的变了。”

2、相同点:都写出了吕蒙的变化及鲁肃的赞叹之意。

不同点:①课文主要是记言,而本文则既有语言,又有人物的动作及心理描写。②课文突出的是吕蒙的变化,而本文还表现出了鲁肃对吕蒙的态度由轻视而叹服的变化。③课文略去了两人谈话的内容,此处作了清楚的交代。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一借永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回荆州,终不能如愿。最终,吕蒙巧计从蜀汉手中夺回了荆州,还致使关云长败走麦城,抱憾而逝;蜀汉由盛而衰。可见“学”的重要性。请课外搜集最初不学,后来勤学的事例,并整理成文,在班内组织一次以“学习改变了他们”或“开卷有益”为题的读书交流会。

二、想象作文训练

1、假如有一天,吕蒙见了孙权,那会是一种什么情景呢?请就此写一篇作文。

2、扩写本文,加上合理的联想与想象,适当补充一些故事情节,一定要描写出人物的心理状态,也可改变人称结构。

3、以“走近________”为题,要求在横线上填上你所崇敬的人的名字,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三、常规作文训练

1、学了本单元的名人传记后,在课外你一定也读过不少的名人传记,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位名人,谈谈他的优点和鲜为人知的缺点,并对此作出评价。

2、书籍可以医治愚昧,可以使人聪慧,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寄托着长辈的期望,书演示着成长的途径,书折射着生活的喜怒哀乐,请以书或读书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

四、开放探究

1、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回答问题。

车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日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及章……甚有乡曲之誉。……时唯胤与吴隐之以寒素博学知名于世。

⑴ 请写出上面这段文字的大意。

⑵ 请根据这段文字写出两个成语。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放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⑴ 解释文中加粗词语。

暮 炳烛 戏其君 昧行

⑵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平公曰:“安有人臣而戏其君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文中加红字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⑴ 车胤家贫常常没有灯油,夏天就用一个线袋装上几十只萤火虫,借荧光夜以继日地读书。成年之后,得到家乡一方的赞誉。在当时只有车胤和吴隐之两人,是虽家境贫寒却博学而知名于世的。

⑵ 夜以继日 囊萤积雪(集萤映雪)

2、⑴ 暮:晚。炳烛:点燃蜡烛。戏:戏弄。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⑵平公说:“哪里有做臣子的却戏弄他的国君呢?”

⑶ 排比、比喻、对比。

⑷ “老而好学”虽比不上“少而好学”和“壮而好学,但总比不好学好。要活到老,学到老。”

【备课资料】

〖重温经典

荐读《容斋随笔》(南宋·洪迈)中有关孙权、鲁肃、吕蒙的片断。

孙吴奄有江东,亢衡中州,固本于策、权之雄略,然一时英杰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者,真所谓社稷心膂(lǚ),与国为存亡之臣也。自古将帅,未尝不矜能自贤,疾胜己者,此诸贤则不然。孙权初掌事,肃欲壮还,瑜止之,而荐之于权曰:“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后瑜临终与权笺曰:“鲁肃忠烈,临事不苟,若以代瑜,死不朽矣!”肃遂代瑜典兵。吕蒙为寻阳令,肃见之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蒙遂亦代肃。蒙在陆口,称疾还,权问:“谁可代者?”蒙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无复是过也。”逊遂代蒙。四个相继,居西边三四十年,为威名将,曹操、刘备、关羽皆为所挫。虽更相汲引,而孙权委心听之,吴之所以为吴,非偶然也。

6.劝学初中一年级 篇六

一、初一年级学生学习政治课程个体差异表现

(一)能力的差异

对于人类而言,构成能力的因素有多种,根据某种能力在实践活动范围内,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指适合于广泛的人类实践活动要求的能力,其表现为学习速度的快慢、接受能力的大小、理解能力的快慢、技能能力的强弱等等;特殊能力则是指适合于某种特殊活动要求的能力,比如文艺方面的才能、科研方面的能力、语言表现力等等。初一年级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为一般能力,诸如学习知识速度的快慢、接受课堂知识能力的大小及理解文章表达意思的快慢等等。一个班级不同的学生表现的能力大小不一,快慢不同,也就决定了学生学习初中思想政治课程能力的不同,即能力的差异性。

(二)认知风格的差异

一般而言,人类的认知风格差异主要表现在注意力的差异、感知能力的差异、记忆能力的差异及思维发展能力的差异等方面。研究表明,初中一年级学生的学习难度还不算大,依靠注意力的稳定来学习初中年级的课程要比依靠学习能力更为重要,也就是说,初一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难易程度并不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关,而是与其个体的认知风格,即注意力的稳定性有关。而在记忆方面,初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程时,有的学生主要依靠重复朗读而形成记忆,有的学生则是借助反复书写以达成记忆。

二、初一年级思想政治课程实行差异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初一学生不同的个体特点决定了实行差异化教学

初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阶段,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的心理、生理、能力、认知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为:首先是积累不同,表现为受家庭、学校的教育影响程度不一样,有些学生表现较为乖巧,有些表现为较为好动、有些好学,等等;其次是接受信息的能力不一样,记忆信息的能力也不同,有些学生一堂课下来能把老师讲到的课本上的内容大概复述出来,记忆信息的能力比较强,而另一部分的学生则不把注意力放在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有些记得,有些就忘了。

(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决定了实行差异化的教学模式

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是学校德育的重要渠道和主要环节,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能使学生在思想上抵御一切负面思想的干扰,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思想导向作用,并将这种正确的认知理念内化为自觉的行动。初中思想政治课程要渗透到学生中,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必将也要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涵养提高,这就要求实行好差异化的教学方式。

(三)新课程改革要求决定了实行差异化教学模式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最本质的目的,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潜能,培养其特长。而要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改革目的,就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尊重和承认学生的个性,同时,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找寻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方式,挖掘其潜能,培养其特长,才能最终促进学生成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当遵循一个总体的原则,就是答案只作为参考,只要学生能提出一个观点,并能自圆其说,没有原则性的错误,不违背法律道德,就应当给予表扬鼓励。这是实行差异化教学的首要原则。

三、初一年级思想政治课程施行差异化教学途径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个过程中既照顾好成绩优秀的学生,又关照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全体学生对授课老师都感受到同样的关爱,从而对老师所教授的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形成深刻理解、牢固掌握知识的氛围。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尊重学生。初一年级的教师如果不正确对待褒奖、批评学生的分寸,就有可能形成不利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就要采取客观的、公正的态度和方法,认真研究学生的差异,采取和谐、宽容的态度;其次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进行恰到好处的褒扬。特别是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细心发掘在行动和思想上的进步,恰到好处的激励他们沿着健康的方向成长。

(二)实行差异化的课堂教授方式

学生在同一个教学模式下学习,由于自身原因不能按照教学目的齐步前进,如果学生学习基础差,新课程的学习就会拉出更大的差距。因而在教授新课程时,对基础差的学生还需进行知识补习。此时教师就应当作出一些简明扼要的辅导,当堂补习言简意赅,重点突出,引导学生回忆。同时,针对课堂的提问,应当具备一定的组织技巧,针对学习能力的差异进行针对性的提问策略,让不同才能的学生各显其能,增加课堂活跃和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三)抓好差异化教学的评价

7.劝学初中一年级 篇七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学无止境,开卷有益,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与《伤仲永》比较)

【教学重点】

1、字词。(本文是略读课文,字词部分以课外准备、课内教授相结合)

2、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教学设想】

1、学生在课下借助工具书自渎课文,对字词自读质疑。

2、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理。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方仲永》导入

二、解题

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国君。本文写的是孙权劝说吕蒙(三国时吴国的名将)要浏览群书,广泛学习的事。

三、简介孙权、鲁肃、吕蒙

四、简介《资治通鉴》及司马迁

五、诵读课文

用两分钟的时间初读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

六、疏通文意

七、握以下重点词

八、注意下列句子中出现的倒装现象和句子成分省略现象

九、文言翻译五字法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如果再简洁一些,还可以用这样几个字概括:

留:年号、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

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

移: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补:省略句中省略的主语或谓语;

删:删去不译的词,如发语词等。

十、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品析课文

1、理清文章的`结构

⑴ 孙权劝学

⑵ 吕蒙就学

⑶ 鲁肃赞学

2、《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⑴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⑵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学习的目的、方法)

⑶ 卿言多务,孰若孤?(委婉的批评)

⑷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3、吕蒙就学

⑴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⑵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⑶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4、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⑴ 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⑵ 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⑶ 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⑷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5、朗读全文,思考:

⑴ 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话表现孙权对吕蒙的什么态度?

亲近、关心,有长者之风。

⑵ 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侧面描写)

⑶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猜一猜吕蒙说这话时,是什么语气和心情?

调侃语气

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⑷ 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⑸ 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⑹ 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

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总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⑺ 下列加红色的词表示什么语气?

① 邪!

②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③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四、掌握下列加点的词语

A、但当涉猎

B、见往事

C、乃

D、吴下阿蒙

E、刮目相待

五、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蒙乃始就学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六、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8.第十五课孙权劝学七年级 篇八

15孙权劝学

教学目标

1.训练文言文朗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学生通过朗读接受理、义的熏陶和情感的体验。

3.朗读文言文,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品析能力。 I

(目前。文言文教学走进重“析”轻“读”的误区,所谓重“析”轻“读”,是指偏重对文言文“跨越式?的分析讲解,轻视对文言文“享受型”的美读、诵读、精读、品读等。毋庸置疑,文言文学习的最大障碍是难以读懂,读都读不懂,文中的理、义怎么理解?通过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汇,形成文言语感,积淀文言素养,是学习文言文的必经之路。)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中,引导学生体会文言语言的节奏、韵律之美。教学准备

让学生准备《现代汉语词典》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反复朗读课文,让自己的朗读不但字音、停顿准确无误,而且有一定的感染力。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课型:朗读课。

文言文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学生通过“听读、学读”,掌握朗读方法和技巧;通过“析读、品读”,对文章进行文意、文情的分析;通过“悟读、演读”,体会文言语言的节奏、韵律之美。教学过程一、导入

1.介绍文学常识:《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故事的时代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三国时代;孙权是吴国的国君,吕蒙和鲁肃是吴国的将领。

《资治通鉴》是一部史书,按理说,记的应该都是大事,为什么写孙权劝吕蒙学习{文样的小事、私事?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今天去读课文《孙权劝学》。

(介绍文学常识、故事的时代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不但让学生了解一些重要的文化、历史常识,为学生阅读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而且引出了“为什么写孙权劝吕蒙学习这样的`小事、私事”这一问题,学生通过思考、回答这个问题,就会从更高的层面上去解读这篇文章,为下面的教学打下伏笔。)二、听读、学读

教师范读课文,字音、停顿准确且有一定的感染力;学生根据教师的范读,标字音、划节奏;学生自由朗读后,教师请同学试读;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加以指正。重点、难点的地方教师可再范读;学生分组试读,互相指正。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师生互动,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和指导,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三、析读、品读

1.学生对照课文注解,默读口译课文,疑点和难点做好标记;小组里,每个同学说出自己的疑点和难点,讨论解决,把有争议的记下来;教师集中解决每组有争议的疑点和难点;学生分组译说课文,互相指正。 ‘ ’

2・本文注重以对话来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赅,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反复朗读课文,试揣摩三位人物各自说话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讨论要点:

孙权对吕蒙亲近、关心、期望,但又不失君主的身份。鲁肃惊叹吕蒙长进神速,在赞美中含有打趣的意味。吕蒙为自己的长进而自豪,敬重鲁肃却不乏调侃之意。

3.体会三位人物说话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朗读时,通过语速、语调、语气的变化来表现三位人物说话时不同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注意加点字所表示的语气:・・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自译、互译课文,解决字词难点,为下文的析读作准备,析读又为品读作准备,品读是重点,又是难点。朗读时,通过语速、语调、语气的变化来表现三位人物说话时不同的口吻、神态和心理,进而体会文言语言的节奏、韵律之美,这一点较难掌握。教师要作具体的指导和范读。)四、悟读、演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讨论:

《资治通鉴》是一部史书,按理说,记的应该都是治理国家的大事,为什么写孙权劝吕蒙学习这样的小事、私事?

(讨论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讨论方向:读书对一个人的成才至关重要,人才对于国家又至关重要,孙权劝吕蒙学习虽然是小事、私事,却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和安危。孙权劝学这件事,对后世的君主有着借鉴意义。)

9.《劝学》教学设计 篇九

《劝学》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文言议论性散文。该文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最后代表人物荀况及其门人言论著作《荀子》的开篇之作。在人教版教材中,主要选取《劝学》中的四个段落来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并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

《劝学》作为一篇古代议论文,围绕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第一自然段),运用设喻的方法,论证了三个分论点(第二、三、四自然段):(1)学习的意义,即为什么学习;(2)学习的作用,即学习的重要性;(3)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即如何学习。

《劝学》作为一篇古代散文,共291个字。该文蕴含深邃的哲理,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全文句式整齐,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句法严密,善用比喻。文章整散结合,节奏和谐,容易记诵。

二、编者意图

该文选自人教版必修3的第三单元,主要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该单元收录《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等四篇课文。单元提示指出:阅读这些充满智慧的篇章,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并琢磨文章理论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力量。通过学习《劝学》一文,了解荀子的议论性散文的特色及其蕴藏的思想,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有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三、练习分析

《劝学》的“研讨与练习”部分,设计了四道练习题。通过对练习题的分析,教师既可将其作为教学前的参考,又能在教学后检测学生在学习后所达到的学习效果,从而确立基本的教学目标:

1.明确本文的论点及论证过程,并能背诵全文。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明白比喻句之间的联系。

3.掌握文中的通假字、生僻字。

4.对荀子观点的补充与发展。

四、学情分析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文言文,但只停留在简单的文言学习层面。进入高中阶段,对学生文言句式的掌握及用法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在学习《劝学》时,学生在必修1和必修2中,已经学习过相关的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并理解个别重点词句的含义。对于一些文章中出现的新词,仍比较陌生,需要积累。尤其是部分虚词、文言句式等的用法,掌握的不够到位。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过《邹忌讽齐王纳谏》,接触过我国古代的说理特色:通过找两个事物的共同点,例举生活中的场面,从而得出相关道理,即类比说理。

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

1.积累12个文言常用实词:劝、学、青、中、疾、致(注意第四段的“至”与第三段的“致”的区别)、假、绝、兴、功、强、用。

2.积累3个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

3.古今异义词:博学、金、跪、爪牙、寄托、以为、假、可以。

4.词类活用:水、日、上、下。

5.文言句式。

(二)抓住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思路,并能背诵全文。

(三)掌握设喻的方法,能借鉴《劝学》的论证手法,用文言仿写一段文字。如“学贵于勤”、“学贵有疑”等。

(四)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一个普通人,通过学习,以求达到君子的标准,最后走向圣人的高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突破方法

第一课时1.把握文中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

2.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思路,梳理脉络。

3.了解设喻的方法,通过第二段的学习,能自己分析第三、四段。1.理清文章的思路,梳理脉络。

2.学生会使用设喻,自己分析第三、四段。1.通过师生之间的文白互译,不露痕迹地完成了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教学。

2.通过寻找文章的中心论点,通过文章的脉络分析,掌握设喻论证的方法。

第二课时1.背诵全文。

2.了解荀子及该文的思想核心:“普通人——君子——圣人”的蜕变:学习。

3.借鉴《劝学》的论证手法,仿写一段文言。1.能背诵全文并了解该文的思想核心。

2.借鉴《劝学》的论证手法,仿写一段文言。

1.通过变换阅读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达到背诵全文的目的。

2.通过荀子背景资料的引入,得出“普通人——君子——圣人”的蜕变过程。

3.在学生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顺利背出原文,结合提供的范本,达到仿写的训练目的。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话题导入

我们正处于人生中最美好的求学阶段,对于求学的大家而言,“学习”是我们现在最关心的话题。聪明的你也许思考过:我们为什么学习,其意义何在?我们又应该怎样学习?关于这些问题,早在几千年前,就有许多人提出了他们自己的看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劝学》,就是荀子对“学习”的一些看法,让我们翻开课本,一起走进《劝学》。(板书:劝学、荀子)

(二)检查预习

1.解读标题:“劝、学、劝学”的意思。

2.文白互译

(1)教师翻译一句,学生根据教师的翻译,读出对应的原文。

备注:通过学生读的原文,检查学生对生僻字、通假字的读音是否正确,进行改正。并让学生对生僻字、词,通假字做上记号。

(2)教师读原文,学生根据教师所读原文,翻译出对应的句子。个别重点字、词,教师会重复读,让学生重复翻译。

备注:通过学生的翻译,特别注重个别字(劝、学、假、水等)、词(可以、爪牙、寄托等)的翻译。检查学生对文中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的翻译,检测学生的课前预习及理解水平,从而根据学情来确定具体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教学内容。endprint

(三)精读课文

1.设境阅读

(1)请您模仿荀子,以长辈的身份劝勉小辈们学习的深情口吻,读给大家听。

(2)当您自己作为长辈时,为了劝勉小辈们努力学习,苦口婆心地读给小辈们听。

(3)面对身边的朋友虚度光阴却不明白学习的意义,您不禁想读读这篇文章给他们听。

(4)当某一天,您在学习中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时,您心情愉悦,情不自禁地读给自己听。

(5)历史穿越千年,怀着对荀子的尊敬之情,读着这位伟人的大作,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2.梳理结构

(1)找出本文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明确“君子”提出的观点,引出荀子将人分为:普通人、君子、圣人三个层次。

(2)搭支架:找出第二段中的比喻句(5个),并分析其含义和内在联系。

(3)了解论证方法:设喻

设喻也叫比喻论证,是议论中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其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如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同样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设喻的方式多样,有正面设喻、反面设喻、反复设喻。

(4)撤支架:①根据第二段的分析方法,即找比喻句,分析内在的联系、得出分论点,并由“物”引申到“人”。通过填写下列表格,分析第三段中的比喻句及内在联系:

比喻句内在联系分论点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弥补不足

②通过第二、三段的学习,请你尝试以相同的方法,自画表格,并分析第四段的比喻句及内在联系。

(5)归纳本文的设喻特点: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现象作为喻体,设喻方式多样(类比、对比、正面、反面),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6)总结:请同学们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通过填写空格中的内容,同时在文中寻找相应的例证。

荀子之所以劝学,是因为事与人都可以向积极方面转化,故得出论点:学不可以已。方法无他,唯善假于物也,但是需要不断积累、持之以恒和专心不躁。

附:第一课时板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劝学》这篇课文:

1.找到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围绕总论点,提出三个分论点: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2.掌握了设喻的论证方法。

3.抽查上节课学过的文言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

(二)背诵全文

1.齐读全文

①全班齐读

②女生齐读

③男生齐读

2.背诵第一段:即中心论点

3.背诵第二段:变化文本内容的排列、组合、删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一遍读:横排,有标点(目标:读得字正腔圆)

二遍读:横排,无标点(目标:要求学生断句)

三遍读:竖排,有标点(目标:读的通顺甚至流利)

四遍读:竖排,无标点(目标:读的有节奏感)

五遍读:每个比喻句中隐去一句。(目标:学生能读出省略部分)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 ;冰,水为之,而 。木直中绳, ,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 。

六遍读:每个比喻句中隐去两句。(目标:学生能读出省略部分)

例如:青, ,而 ;冰, ,而 。木 , ,其曲中规。虽有槁暴, ,

。故木 , ,君子 ,则 。

七遍读:只留一头一尾。(目标:学生能读出省略部分)

例如:青, , ; , , 。 , ,其曲中规。 , , 。故木 , , ,则知明而行无过已。

八遍读:空白页(目标:学生能背出该段)

4.背诵第三、四段:使用第二段的背诵方法。为避免乏味,可改变学生读的方式。如:在读的过程中,采用男女对赛、小组比赛、前后排比赛、个人PK赛等形式。

5.背诵全文。

(三)知人论思想

1.介绍荀子

中文名荀况(字“卿”)职业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别名荀子、荀卿、孙卿信仰儒学

出生地赵国猗氏(今山西运城临猗县,一说河北邯郸人)主要成就儒家代表人物,辞赋之祖

民族华夏族(汉族)代表作品《荀子》

国籍战国时期赵国地位后圣

出生日期公元前313年著名弟子李斯、韩非

逝世日期公元前238年

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法”,重视社会上人们的行为规范,提倡“所积而致的成圣之道”。

荀子认为在天生的情性方面,圣人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圣人与普通人一样,也只有经过后天的努力,才能够成就自己。“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

圣人与一般人,君子与小人,在先天本性上的差别被取消了。但是荀子立论的意图并不在于从根本上废弃这种差别,反而要从后天努力的角度凸现这种差别。凸现后天努力修为造就君子、圣人,是在强调精神气质、文化教养上的贵族性。荀子讲成圣,又希望借圣人的教化,使得社会大众得以转变性情,以至于善。

备注:在学生已经背诵完整篇文章的基础上,回到第一段思考:谁提出的“学不可以已”。引出荀子,介绍荀子的个人资料(紧扣核心“普通人——君子——圣人”的过程,来选择荀子的个人资料),并指出其将人分为“普通人、君子、圣人”三种类型。endprint

2.找出每段中所隐藏的关于“君子”的特点

(1)第一段: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第二段: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则行无过已。

(3)第三段: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第四段: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总结:①找出显线:君子提出观点(第一段)——君子自身的做法(第二、三段)——具备圣心(第四段,走向圣人的标准)

学习 学习

②寻找隐线:普通人————君子————圣人

(四)我来当君子(仿写文言)

借鉴《劝学》的论证手法,语言特色和句式特点,就学习方面的感悟,自选一个切入点,以“君子曰”为开头,用文言仿写一段文字。

要求:“君子”们可根据自身要求,仿写一段或者几段。可参看如下范文。

君子曰:学贵有疑

首尝蟹者,虽不知其果,然获其鲜美;先辟路者,虽不知其险,然得其便也。故敢于质疑者,必受益无穷。疑,则可温故而知新,则可发问而明智,则可得解其惑——故成大事者,必有质疑之精神也。

附:第二课时板书设计

四、教学设计特色

(一)文白互译:突破传统的文言基础教学方法,通过师生间互读原文和翻译原文,解决该文言中存在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文言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问题。

(二)设境阅读:通过创造阅读情境,改变阅读环境,让学生熟读课文。

(三)支架教学:通过教师搭建第二段的教学支架,让学生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逐步撤出支架后,学生能自己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最终通过仿写文言使学生达到运用的目的。

(四)反复熟读:利用课堂时间,通过变换文本阅读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最终让学生能在课堂中背出全文。

五、教学反思

(一)本设计的主要意图是通过分析教材,结合编者意图及课后练习设置,配合学生的学情,设立具体的教学目标。因此,文章的整体设计比较朴实,目标单一,主要针对具体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以求在课堂中能落实设立的教学目标。

(二)两节课的教学,教学媒体比较单一,只有多媒体和黑板,缺乏其他教学媒体的配合。

10.劝学初中一年级 篇十

【教学目标】

1、掌握几个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提高文言文的朗读能力与水平。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习规劝的艺术----善劝,培养善纳雅言的品质,明白学习的作用,重视学习,会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孤、博士、见、但、乃等文言实词、虚词。

2、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分享材料。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二、熟读全文。(学生齐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熟)

三、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

第一部分:运用语言描写详写孙权现身说法,从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两个方面劝吕蒙学习。第二部分:运用语言描写从侧面以鲁肃大惊体现吕蒙的巨大变化,写出吴下阿蒙接受劝说就学后令人刮目相待。从而突出了孙权“善”劝。

四、文言知识积累。

1、成语:

① 刮目相待(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②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总经理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③ 士别三日:即读书人分别后三天,或说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相隔了一段时间,特指有了明显的长进,一般与“刮目相看”连用。也可以单独使用,褒讲久违的友人有能耐或者本事等等。

2、重要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整理归类。

实词:

(1)当涂---当权(2)辞---推辞(3)孤---帝王自称

(4)卿---帝王对爱臣的称呼(5)见---了解(6)往事---历史

(7)孰---疑问代词“谁”(8)及---到了(9)过---经过、到

(10)更---变换、改变、重新(11)见事---了解事情的发展情况

(12)拜---拜见(1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虚词:

(1)岂---反问副词“难道”(2)但---只,只是

(3)乃、遂---于是,就(4)大---副词,非常

(5)即---副词,就(6)何---疑问副词,怎么

通假字:

① 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你现在掌握军国大事

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我难道想让你成为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

古今异义:

①孤 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今义:“孤单”“孤苦”。

②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今义:学位最高一级。

③但 古义:只。今义:转折连词。

一词多义 :

乃:乃不知有汉(竟)蒙乃始就学(才)

见:见渔人(看见)见往事耳(知道)

特殊句式: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状语后置)

3、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作品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另眼相看。大多数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五、课文赏析。

(一)齐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写了哪三个情节?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2、找一找:《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学习的目的、方法)

③ “卿言多务,孰若孤?”→→(委婉的批评)

④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3、品一品:鲁肃赞学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过去在吴县时的那个吕蒙!)→→语言描写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与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另眼相待,长兄你为什么看清事物这么迟呢?)→→语言描写

③“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分别了。)→→动作描写

(二)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② “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③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④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⑤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三)精读讨论: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四)分角色朗读,思考问题: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即吃惊,又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3、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 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方仲永――― 五岁能诗、文理皆有可观、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六、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相关内容。

2、背诵全文。

11.劝学初中一年级 篇十一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名人单元。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方法:

讲授、问题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夺回荆州,终不能如愿。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刘备令守荆州的关羽率主力攻樊城,孙权一看机会来了,一面用计迷惑关羽,一面命一个人为大都督,率兵袭取荆州。这个人把精兵隐藏在大船舱内,命摇橹士兵穿白衣,伪装商人西进,然后出其不意急袭荆州.关羽率军回救荆州失败,走麦城,中埋伏被俘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衣渡江之计。这个夺荆州擒关羽厉害人物是谁呢?他就是吕蒙。(《三国演义》第75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

吕蒙,字子明三国吴国名将,初不习文,怎么会变得这么厉害呢?今天要学的《孙权劝学》会告诉我们这个原因的。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1、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认读:先听录音,后查找不懂的字音,及不懂字词的注释。(同学自由上台板书,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听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卿qīng 岂qǐ 涉猎shè 孰shú 遂suì 邪yé 更gēng

(2)解读:边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

(3)释疑:重点词语积累,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语句。

(4)故事复述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于人的完善 1 和发展的道理。

四.议一议:(根据布置的预习思考题)

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1.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①“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孙权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小结: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2.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 从鲁肃与吕蒙的“论议”可以看出来。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小结: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语言)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行动)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五朗读训练。

全班齐读,分角色朗读。模仿表演:请四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旁白。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老师作点评。

六、体验反思: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拨。

①读书学习非常重要。(学习对成长的重要性)

②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③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④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⑤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成语:二个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①.“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②.“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2.课外延伸或作业:

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孙权劝学》和《伤仲永》两篇文章,从内容上看,都与学习有关,却恰好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年幼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接受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使鲁肃不得不“刮目相待”。而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孙权劝学》一文,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七、作业:

①课后背诵全文 ② 小作文《当吕蒙碰到方仲永》

八 板书设计:

孙 权 劝 学

《资治通鉴》

孙权 —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论议 — 吕蒙 大惊——结友

九.教学反思:

12.用眼看、用心读《劝学》 篇十二

——编者

(执教对象:广东东莞市北师大翰林实验学校高中一年级学生)

师:各位同学们,我们今天上的这一篇课文是荀子的《劝学》。本文的独特之处在于不是用读,而是要用眼睛去看的,就像是欣赏一幅图画,也可以从生活的角度去领悟到不同的道理。请问,同学们在文章中看到了哪些动物、植物或者其它东西呢?

生:看到了蚯蚓。

生:看到了千里马。

生:看到了蛟龙。

生:看到了蟹。

生:看到了蓝色。

……

师:在文章中,一开始,我们就可以看到青色,看到蓝色,然后看到水,也看到结冰了,还可以看到小鸟,还看到螃蟹、蚯蚓、马、蛟龙。我们知道,冰和水是不一样的,冰比水还要冷一些,冰是由水转化而来的,这就是中国常说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学这篇课文之前,我让所有的同学们先看看文章中的比喻,而我们学习最重要的目的是学学荀子如何在文章中运用比喻的。

师:在预习的时候,我们只需要做两件事情:一是看到陌生的词语时,需要认真地去查字典,二是享受文章中的声音和体会文章中的声音。文章中最主要的主题是什么?

生:学。

师:文章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是哪一句?

生:学不可以已。

师:学是整个课文里最重要的内容。下面请同学们来带读整篇文章。

(学生带读)

师:本文最重要的是享受它的声音之美、文学之美,更要好好地体会它的思想精华。而文章的中心句是“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那我们就要思考一下:为什么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从第一句里面就给出了答案: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改变,从中说明了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下面同学们再一次齐读第一段。

(学生齐读第一段)

师:这里用了三个比喻,而比喻的主题是什么?

生:树改变之后就会断了。

生:学习的意义就在于改变,只有提高了学习才会变得更加强大。

生: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

生:我们每天学习都要有收获,然后要使自己的思路清晰。

师:我们看到第一段里面有很多的比喻,有“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这几句话都在说明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生:通过外物来改变自己。

师:这个外物指什么?

生:学习。

师:那么,在第一段里面,我们可以了解到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提高自己,从而达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境界,而只有学习才能达到这一境界。最后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生:君子广博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反省,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师:下面我带读,同学们跟读,去领会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

师: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生: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师:我们接着学习第二段。在这个段落里,同学们从画面的角度看到了些什么?

生:我看到一个人顺风说话,还有一个人举起手来招手以及一只马拉着车。

生:我看到了一个小船漂过大江大河以及一个闭目沉思的人突然之间的豁然开朗。

师:我们来看这段的第二句话: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那么,这句话什么意思?

生: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

师:这就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出更多的经验教训,从而突出学习的重要性。首先,我们看到第一个比喻: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意思是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第二个比喻是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意思是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第三个比喻是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意思是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接着是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意思是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使别人达到千里之外;最后一个是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意思是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使别人横渡长江黄河。以上这几个比喻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很多时候,我们是需要借助别人帮助的,其中包括老师、同学们的帮助,这样我们才能学得更好。

生:学习要善于掌握目标和方法,多请教老师和同学,这样才能够学得更好。

师:那么,荀子给你一个怎样的结论呢?

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师:你觉得这句话好不好?好在哪里?

生:我认为它好在告诉我们学习可以使人变得聪慧,能够使我们少走弯路,迅速达到自己的目的。

师:那么,请问:“君子生非异也”是什么意思?

生:君子的性格和我们常人差不多。

师:也就是说,君子和平常人的起跑点是相同的,改变的地方就在于后来的道路上学习对我们的影响。荀子的文章不同之处在于,不停地运用比喻来讲道理,从而升华文章的主题。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三段,先全班齐读文章。endprint

(学生齐读)

师:在第三段里面,每一个比喻都有它的重点。先来看两个熟悉的句子,“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两句是什么意思?

生: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师: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把痛苦变成快乐,这是心理状态。同时,也要坚持地学习下去,坚持才是最重要的,从骐骥与驽马的例子中便可以很好地体现出来。

(实录整理:广东东莞市北师大翰林实验学校 梁树芬)

课后解说:学古文,将文本看做一幅画

■ 孔维勤

大家好!今天我上的是高中的内容,上这一课是从历史的角度进行讲解,我们中华的文化累积最多的是生活经验,最多的是生活智慧。所以中国古文从来都不难,但它难在哪里?它难在生命生活的深度,如果你生活的积累多了,当你再读古文的时候,就会觉得句句可亲,字字都是一语道破。换句话说,我觉得我们生活的经验是我们学习古文或者教学古文的一种重要准备。

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作为我们眼睛能看,鼻子能闻,舌头能尝,耳朵能听,心情好,从这“五个好”走出来,面对中国的古文,就好像跟好人好事说话,好人都在上面回荡,然后读起来,学起来,只要你突破一点点文言文的障碍,然后运用自己的生活积累与之对应,我们就会觉得,今天为什么这么单薄,古时为何那么有厚度。如古人写的那种雪景,那种胸襟,怎么就写得那么美好,认识怎么那么深刻?如果是教大学生,就可能用“之乎者也”,但是跟中学生和小学生讲,就必须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最聪明的方法就是自主学习,让他们自己调动,所以刚才的学生,因为他们是第一次上我的课,不是那么自信,这时候我就想说,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文本看作一幅画,通过文本这幅画去找到他们自己的身影。然后多一点他们想到的。所以我让学生体会到,你看所有的书,其实都是一幅画,自己要用心去看,去理解,去感悟。

第二是比喻。以前有人说中国是没有逻辑的,我认为是错误的,中国的逻辑就在中国古典文集中,中国逻辑,第一个是要有主张,你的主张,要把理由说出来,就是为什么。说出为什么之后,接下来就是比喻,比喻有正面和反面之分。古人通过正反的比喻去帮助大家了解自己的主张,这就是中国的逻辑。而中国逻辑表现最突出的,是《易经》,它开宗明义就讲卦,然后告诉你道理、理由。

当然,荀子的《劝学》是一篇说道理的文章,可是你看起来,它似乎连道理都不说,给的是比喻。所以我觉得,荀子真的是了不起。讲比喻,在中国,一个是庄子,一个是荀子,当然还有孟子。所以在今天的课堂里,我就想把文中的比喻句抓出来,该怎么抓呢?学生自己抓,我只是把关键的几点讲出来,点拨一下,强化一下。这样讲下来,我感觉学生若有所思,我也若有所感。

上一篇:美术磨课下一篇:小学生广播稿关于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