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生命教育概论有感

2024-11-27

读生命教育概论有感(共16篇)

1.读生命教育概论有感 篇一

在《生命与教育》的《生命、教育的原点》中,我体会到冯教授以“人”的方式来认识人,指出人具有种生命与人类生命的双层性。种生命是自由生命,是自在的;而类生命是价值生命,是自为的。所谓自为,就是自己做主,自己有所为。要实现自为的境界,达到种生命向类生命的超越,无疑教育是关键。因为教育对人的生命来说确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冯教授又归纳出生命化教育的四个特征:敬畏生命、解放儿童、融入生活、充满人文关怀。这每一个特征,都值得教育者去身体力行。同时,他还举例了关怀生命的研究方法,其中的叙事研究、行动研究和个案研究,是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使用得比较多的方法,也是走进个体,关注生命成长,倾听生命律动,记录生命足迹的最佳方法。因此,我们的教育者首先应该关注儿童。

(一)把握儿童的今天

有一个诗人说过每个人只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要把握儿童的今天,因为昨天的明天就是今天,明天的昨天就是今天,把握儿童的今天就是把握儿童的未来。北师大教授康健说:“我们现在太多地把儿童看做是明天,其实教育的第一位问题是提高人们现实生活的价值,是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快乐、健康成长的童年。”这就是教育的首要目的。

(二)今天的学生学什么更重要

1、学会做人比学会在学问更重要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和|的学问不可谓不深,希特勒的本领不可谓不大,那些电脑黑客技术不可谓不精,但是,他们对社会的进步不但没有产生积极作用,反而给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所以我们说德育为先、智育为重。陶行知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为真;千学万学,学会做人”。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味的抱着慈悲心肠为子女牺牲一切的父母,可以算得上最坏的教育者。”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如何使学生成长为一个适应社会的人呢?

2、学会学习方法比学会知识更重要

著名的数学家高斯体会到了学习的真正喜悦,他在这方面归纳为三条:不是知道,而是学会;不是所有,而是获得;不是存在,而是到达。老师不是教给孩子知识,而是指导孩子掌握获得和运用知识的方法。

3、学会创新

知识是经过经验总结的记录,创新是知识航船驶向未来的发动机。昨天的创造就是今天的知识,今天的创造就是明天的知识,所以,我们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创造性的培养,长久一来,我们的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承,而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教师应如何面对呢?

(三)自我认识,作一名创新型的教师

我认为:教师是职业,不求功名,但求无过;教育是事业,教师应不断开拓创新,为此奉献终身。

因此教师应: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四)教师应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

首先要提高工作效率,一叠叠的作业本把教师学习的时间都给耗掉了,教师们可各显神通:培养学生小干部;当堂完成同桌互改;挑选易错题批改,个别学生面批等。其次应多看报纸、看电视、多上网。此外教师应培养兴趣爱好,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师的兴趣爱好不知不觉地渗透到教学中慢慢地熏陶着学生的情感。因为音乐、美术、体育等能给人们灵魂的震撼,而艺术是相通的,美好的事物总是用自己的精神感染和熏陶着人们的。

(五)反思自身的教学

教师应每天读一点教育论着作;每天写一点教学日记;每天想一点教学反思。而经常反思一下自身的教学尤其重要。

(六)关注生命化教育

教育是技艺,更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需要我们用热情和生命去拥抱。

1、教师要有生命意识

生命是无价的,生命是不可逆的;生命是尤其独特的,每个人的生命都运行于特定的轨道,都有自己的特性。

2、给知识注入生命,使知识变得鲜活起来

用经验来激活知识;用思维来建构知识;用情感来丰富知识;用心灵来感悟知识;用想像来拓宽知识。正如冯建军教授所说的:“诗意的教育使对话的双方走进”我“与”你“,用心交流,用心感受,自由地展现各自的情感与理性、直觉与思维、意义和知识,创造精神领域的共识和共在。”

书,每一次读都有新的体会,我将继续阅读,继续体会。

2.读生命教育概论有感 篇二

近日翻阅1922—1923年的《中华教育界》,对照眼下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突然有一种历史轮回的感觉。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国家教育部门明确提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口号一提出,许多研究者就在强调素质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现在,读了几本《中华教育界》,我颇有感触,感觉以上对于素质教育的认识还是流于表面。素质教育的根本应该在于把一个只知吃、喝、住、穿的动物培养成具有丰富内涵的大写的人,在于通过教育促使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健全人格。回溯历史,早在1906年的清朝末期,作为末代皇帝溥仪的“帝师”的旧派人物王国维所著《教育之宗旨》一文,首次提出“美育”一词,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德、智、体、美”四育并举的教育理念,明确提出教育之宗旨为培养“完全之人物”,为中国现代教育理论的创建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作为变法先驱的梁启超十分关注教育问题,提出“国民教育”的思想。他在《论教育当定宗旨》一文中指出,国家应实行“国民教育”,使教育成为国民教育的工具,“是为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使之结成团体,以自立竟存于优胜劣败之场地也”。这种“特色的国民”按他的要求,要具有公德、国家思想、自由、自治、进步、自尊、合群、毅力、尚武等品质,以代替封建教育下所造成的国民品格上的缺点:“爱国心之薄弱,独立性之柔脆,公共心之缺乏和自治力之欠缺”。总之,他认为,“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人”。一向洞察国民之劣根性的鲁迅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几千年来的封建教育只不过是统治者用来奴化百姓的工具,是“吃人”的教育,所以他极其重视造就新的战士,重视儿童教育,大声疾呼“救救孩子”,要把新的一代培养成“狮虎式的国民”,那么中国才有希望。1919年,时任国民党教育总长的蔡元培明确提出教育的宗旨应为“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由此看来,发生在二十一世纪的新课程改革提出“以人为本”,真是一个让人欣喜而又痛苦的话题。多年以来,我们在大肆挥霍那些一次性餐具、茶具的时候,却很少有人想过,我们的生命不也是一次性的吗,教育为什么没有体现出对这一次性生命的深切关怀?教育规律的依据是人的健康成长规律,以人为本,提高生命的质量,培养优秀的人性,是对人的价值与尊严的肯定,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这才是最根本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然而,20多年前,素质教育的篝火在中国大地上点燃,但是直到今天,“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依然是教育现状的真实写照。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的教育思想极为活跃,杜威、蒙台梭利等西方先进的教育家的思想被中国的教育家所接受。伴随着先进的教育思想,一些先进的教育方法也传入中国,“设计教学”、“道尔顿制”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主张自由、自动、自发、合作、互助、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老师不用自己的思想去牵引孩子反而阻碍其个性的发展,这些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性教学如出一辙。读到这些,我不禁哑然失笑。

但是,先进的思想和方法并没有使旧中国的教育实际如教育家所愿,原因当然很多,其中蔡元培先生于1922年3月发表《教育独立议》是不容忽视的,他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所以,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理应保持其独立性和稳定性,然而当文明处于不文明的脚板下,文化落在无文化的掌心里,是教育的灾难,更是国家的灾难。教育应该是人民的,而不是哪一个政党的,教育应该是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培养有个性、生动活泼的人,而不能把某一集团的利益强加在儿童身上,批量制造国家机器所需要的零件。

这样想着,突然觉得新课程改革有更深远的意义。

3.读生命教育概论有感 篇三

第二天,朋友轉发给我,叫我方便还是看看,我由于工作太忙又忘了。

今晚,我坐在阳台上看书的时候,遥望天空,天空上飘过朵朵白云,突然想起这篇文章来,于是,信手打开微信寻找,莫言的《生命里,总会有一朵祥云为你缭绕》即时出现在我的眼前,走进我的心灵。读着读着,我不由得读出了声音,“……极致的喜欢,更像是一个自己与另一个自己在光阴里的隔世重逢,愿为对方毫无道理地盛开,会为对方无可救药地投入,这都是极致的喜欢。这时候,若只说是脾气、情趣和品性相投或相通,那不过是浅喜;最深的喜欢,就是爱,就是生命内里的粘附和吸引,就是灵魂深处的执着相守与深情对望……”

不愧是大师写的文章,有的文字,可以沁入心脾;有的文字,可以通透灵魂;有的文字,可以醍醐灌顶。每一次与这样的文字相逢,都是一次精神盛宴,再从头读一遍,读完后,不由得抬头看看属于我的那片祥云,它就在湛蓝的天空之间,洁白的色,柔美的态,剔透的玲珑.在茫茫宇宙中,唯有它,轻轻柔柔地笼罩在我的头顶,与我刹那间无声的对视,就是最深的喜欢,就是生命内里的粘附和吸引,就是灵魂深处的执着相守与深情对望……让我深深理解了上面那段文字及文章的真谛。

远处,一缕轻纱样的云从西往东边展开,那里寂寥的天空变得旖旎起来.不知道,那样的云是为谁缭绕?

正在遐思中,女儿远在大洋彼岸要求视频,接着儿子来电,我们互相问候及简单谈了一下工作……这样,亲人之间的牵挂与思念,何尝不也是缭绕于我生命中的祥云?

生活,就是这样的简单,这样的真实。“一个人风尘仆仆地活在这个世界上,要为喜欢自己的人而活着,这才是最好的态度……”也是我生命中“最深的喜欢”,与“生命内里的粘附和吸引”,感恩,我竟然有这么美丽的祥云与我相伴!

4.读《政治经济学概论》有感 篇四

萨伊(1767-1832)于 1803年发表他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概论》,而后于1817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精义》是该书的缩写本。该书在欧洲有着不可质疑的地位,斯图亚特、李嘉图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整本书都围绕一条主线展开,即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这也是他的副题。因此,我们可以说,整本书的思路、结构一目了然,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第一篇《财富的生产》主要围绕为进行生产所必不可少的各种生产要素展开论述生产领域的问题。此外,还论述了商品流通,对外贸易和货币等问题。第二篇《财富的分配》中,萨伊认为分配的对象是价值,因而他首先说明价值、收入的来源和价格的变动。然后指出分配是怎样进行,并分别阐释同生产三要素相对应的三种收入:劳动、资本和土地的收入。第三篇《财富的消费》中,提到了个人消费并重点探讨了公共消费。在进行各部分的研究中,他遵循了严格的归纳推理的方法,全面分析复杂的财富现象,从而提出了他的关于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的理论。

本人着重阅读了该书的第二篇和第三篇。

在第二篇中,本人对萨伊的以下观点印象比较深

刻。

第一,萨伊在分析财富的分配时提出,在一般情况下,“最大的利润并不是得自最贵重物品或最不必需物品,而是得自最普通的最不可缺少物品”(P362)、“懂得真正利益的个人和国家,总是喜欢从事商人叫做日常物品的生产”(P364),对我们当今的政府和政策有很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第二,萨伊根据生产的三要素把收入分为三种收入,充分体现了他科学严格的推理。在简单劳工的收入变动中,萨伊认为粗笨或简单劳动价格的最小变动被看做是严重灾难是合理的。因为,对于在一定程度上拥有超越财富和超越才能的阶级,利润率的缩小不过使他们节省一些费用,或至多使他们在某种程度侵蚀已经掌握的资本。但对全部收入只够维持生存的人,工资的下降如果对劳工本身不是致命的打击,至少对他家庭的部分成员是致命打击。该观点与我们政府关注低层收入者的生活状况不谋而合。萨伊主张政府必须在尽可能不干扰人类事物自然发展的范围内,或在尽可能不妨碍各人自由来往的范围内,保护劳工阶级的利益,对于今天我们一直关心的政府职能转变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我们需要政府宏观调控,争取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

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

第三,萨伊在产品对人口数量和地区分布的影响时,提出除鼓励生产外,什么也不能永久地增加人口,除侵害生产来源外,什么也不能永久地减少人口。地震、瘟疫等临时性灾难所造成的最大祸害,并不是人口的损失,而是它给人类所带来的苦难。这引发了我们对我国今年所发生的地震、暴风雪等一系列自然灾害思考。

第三篇中萨伊在课税上的见解非常深刻,而本人对他在公共教育费用上的观点也深有感触。

萨伊认为,首先从两个问题作为切入点,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一,公众的利益,在于增进或促进许多种类的理论科学与实践科学,这些种类当中,很多是个人有兴趣研究的,因而无须由公众负担教育费用;第二,初级科学(读书、写字、算术等)与理论科学,即最低级知识与最高级知识,不容易得到公众的支持,必须由目的在于照顾公众利益的政府当局给予支持;第三,萨伊认为,唯一不容许以公费传授的科学,乃是伦理科学。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不可否认,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意识到了教育与人才的重要性,我们国家也不例外。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对农民工子女的关

注,高等教育的重视等都体现了国家对公共教育费用上的支持。但是目前也有很多的争议,比如,受教育机会的公平的低满意度,低的人均教育投资,以及大学是否应该扩招,费用是不是太高,研究生教育应该自费还是公费等等一系列的疑问很难得到明确的答案。本人认为国民素质的提高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点,我们必须要解决好教育上的一系列问题才能从意识上也就是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人民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成为与我们的经济相匹配的精神强国。

另外,读完这本书后本人还有以下几点收获: 首先,萨伊在写作中所体现出来的严格的逻辑推理研究方法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莫大的指导意义;

第二,正是凭借对社会上错综复杂的经济现象的深刻剖析成就了萨伊,作为一名经济学学习者,我们也应该凭借一颗火热的心和冷静的头脑,关注身边的民众,关注当今社会的经济热点,对社会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勇敢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第三,我们应该学习前人的治学态度,虚心学习前人观点,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敢于提出与前人不一致的见解,而不是仅仅阅读完就盲目的跟随前人,即使自己有疑问,即批判性地继承前人观点。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要乐于讨论,了解他人观点来丰富自己的见解,做到求同存异,共同进步。

5.读《中国近代史概论》有感 篇五

2012年第一季度,按照上级的有关要求,本人结合个人在职教育课程对《中国近代史概论》一书进行了学习。全书共分为十章,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至2007年的十七大的召开,历时167年,综合概括了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走向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道路的艰难历程。通过对《中国近代史概论》的学习使本人对近代中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让本人深刻地意识到一个国家的强大与民族的独立与发展是息息相关,同时,作为伟大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一、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的总根源来自于帝国主义侵略 探究近代中国从1840年第一战争沦为半殖地半封建社会,总根源是来自于帝国主义侵略。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导致其社会经济发展陷入萧条期,由此引发以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等为主要手段的侵略,而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更将中国推进半殖民地半封建迷社会的泥潭里。可以说,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的总根源来自于帝国主义侵略,当然,旧中国的封建社会本身也存在着以改良的禁锢体制和阶级冲突。

二、由思想变革、武装运动到辛亥革命的重大变革 自1840年至1911年期间,为改变近代中国封建落后的现状,近代中国人民从资产阶级、农民武装组织纷纷奋起抗争,试图改变旧中国落后,民不聊生的现状。

从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1853年太平天国运动、1898年的康有为首的改良主义者掀起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戊戌变法)、1899年的义和团运动再到辛亥革命的掀起,每一次思想变革或是武装运动都是一次大的进步,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以历史意义重大的辛亥革命而言,它的意义有四点:一是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势力在中国的统治;二是结束了封建君主制度和建立了民国;三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四是促进了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方面发生了变化;五是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亚洲各国人民革命斗争提供了范例,推动了解放斗争的高潮。但其自身也具有局限性:一是没有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纲领;二是没有充分发挥民众和依靠群众;三是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核心作用。

三、中国革命胜利

从1926年的北伐战争、1937年的抗日战争以及1927年至1937年、1945年至1949年的国共内战,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意味着近代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革命的胜利在于:一是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是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中国人民走上

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主义的道路;三是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6.读《生命 生命》有感 篇六

——读《生命 生命》有感

生命一直是令人深思的话题,它的价值和“人生”同等。我们的生命之价,完全取决于自己。我们从生到死,这一段路很长。我已经走了五分之一,剩下的五分之四,如何走由我自己决定,只是看最后组成的是彩色的“1”,还是黑白的“1”。

我读完这篇文章后,思绪久久不能散去。这篇文章引起了我对生命的思考。作者举了三个事例:“飞蛾拼命逃脱”、“小苗在石缝中不屈向上”、“聆听自己的心跳声”。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作者却捕捉到了十分有意义的东西。生命的真谛,就从这些事物身上领悟了。也许,你也曾经和作者同样问过:生命是什么呢? 电脑说:“生命是由有机物和水构成的一个或多个细胞的一类半开放物质系统。”

大海说:“生命是每天接受阳光的、拥有宽阔胸襟的一个种群。”

大树说:“生命是蓬勃向上、茁壮成长,能够经受得住风风雨雨,也不会因为阳光雨露而倾倒的一类东西。”

我认为,它们说的都有道理。不过不管怎样,生命的意义始终不会改变。一个人来到了这世上,不能平平度过一生,白白走一遭,而应用自己的劲力,划出生命的完美弧线,谱一曲动人的生命之歌。

这世间,纯洁的东西已经很少了,生命,正是剩下的为数不多的之一。我们不应该去玷污,而应该好好珍惜生命,让它能有美丽的身躯,拥有绚丽的色彩,散发出无尽的光芒。

生命,似幻无,却又真实存在;一块宝石,每人只拥有一块。成功或失败,不需依赖;只要活过,就是精彩。来到世上,生命不是纯白。用心雕琢,你会走得豪迈。

露珠,夜晚诞生,早晨便要死亡。这是一夜水的凝聚啊,就像一场梦,每晚都重复着。夜晚,月光悄悄和它嬉戏,让露珠变成一颗珍珠。这柔和的月色,制造了数不清的珍珠,洒落在叶片上。那么美丽,那么迷人。到了白天,阳光又造出了许多透明的珠子,哦,是给它们换了一件衣服吧,在阳光下,折射美丽的颜色,映衬着叶子,慢慢滚动,向地面滑去。“嗒„„”一个细小的声音,露珠轻

轻地抚了一下大地,就投入了他的怀抱。哈哈,原来大地有这么多孩子啊„„

露珠,短暂的一生,它无怨无悔,最终是一个光彩的结束。多么美丽!上天让你来到这世上,就要光彩地活过。人的一生充满了四季一样的韵味,是寒是暖,都要走过;是长是短,都要活过。你看,那天上的流星,如露珠一样短暂的生命,却在天空留下了痕迹,也在人们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流星,不也活过了吗?

正如文中结尾说的那样:“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宝贵的生命,我们要好好走下去,等自己走到路的尽头,可以回首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是凄凉的石子路,还是辉煌的金色大道。

7.读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有感 篇七

首先,要明白经验在活动中的定位与作用,就不得不先搞清楚活动的意义。所以杜威开篇便明确了活动的意义:“一个活动所具有的意义是否无止境,一切取决于我们看得见多少与活动相关的联系,并且在现实联系方面想象力的范围是无止境的。”[1]为了证明这一点,接下来杜威进一步通过知识与活动的关系揭示出了经验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意义。因而他有了这样的表述:“当知识信息进入活动中,成为活动的一个因素,为了知识本身而追求知识时,无论这种知识是作为手段还是拓宽目标和内容,都会有启发作用。直接的洞见与被告知的知识就会融汇贯通起来。”[2]杜威这样确切的话语使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我初中时代的生物课,那时肥胖的生物老师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便搬来了一个成人实体大小的人体骨骼模型,并把它放在教室最前面,并配有相应的图解说明,虽然这与上课和考试的内容关系不大,但这却引起了我们不少的兴趣,每当下课包括我在内的一些同学都会驻足观察,大家都感到这十分有趣。以至于当多年以后,初中生物课本上那些需要考试的死记硬背的名词几乎全都忘记了,而我仍然能够清楚的知道自己身体的一些骨骼的名称及相应的位置。从杜威的这一点上看,这着实切重了我国应试教育的弊病,为了就应对考试,多死记硬背,唯理论而理论,与现实生活与学生自身的经验严重脱节。

由此,杜威便得出了经验在活动中的定义:“随着把自己的所作所为在时间和空间上联系起来的能力的增强,我们的所作所为就获得了有意义的内容。因此,我们的日常经验不再是瞬间之物,它获得了永恒的实质。”[3]对于杜威的这一论述,让我想起了叔本华在他的著述《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所表述的一段话:“存在这一形态在时间上就是各个形态的先后继起,在空间上就是互为规定至于无穷的空间部分。“继起”是根据律在时间上的形态,“继起”就是时间的全部本质。”[4]这是多么天才而又直切本质的表述啊。个体经验正是在连续的活动的选后“继起”中实现了永恒的实质。在时间段上,经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虽然杜威与叔本华所表述的概念不同,但就这一点上来说,却道出了多么的异趣同工的妙处,同时也进一步地关注到了经验在时间与空间中的重要意义。而在现实的环境中,人们对这种动态的经验的重大意义的发掘总是误入歧图,这也正如印度上古的智者说:“这是摩耶,是欺骗之神的纱幔,蒙蔽着凡人的眼睛而使他们看见这样一个世界,既不能说它存在,也不能说它不存在,因为它像梦一样,像沙粒上闪烁的阳光,行人从远处看来还以为是水,像随便抛在地上的绳子一样,人们却将它看作一条蛇。”[5]

二.以经验为中介,历史与地理之间的互补关系

在阐明经验与历史、经验与地理之间的关系之前,有必要先再次厘清历史与地理的互补关系。杜威的表述是这样的:“除非‘在教育中存在一个统一的社会方向’这个观念只是一个荒谬可笑的借口,否则,作为课程的历史和地理中的绝大部分内容,就必须在发展真正的社会性和理智性的经验中发挥普遍作用。”[6]而结合现实来看,我综合大多数当下教育工作者的观点后得出事实却是:地理和历史应该作为现成的两门独立学科来教授。而在这样的事实之下,很容易发生这种情况,即学生所学习的大量内容都是与日常经验无关的东西。这样一来,日常经验也不会通过获得各方面的联系来扩充它的意义,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没有生机活力也没有真实感,因为它与目前的活动没有关系。非常不幸的是,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这种学科内容与学生经验脱节的现象是非常常普遍的。就好比历史的意义好比就是记录在书本上的某个时间点,和某句史学家的结论性的定性,然后学生需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便是原文照背下来再复写在试卷上。佛朗西斯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我国的智者也说要“以史为鉴”,但这绝不是这种以应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所能达到的。真正的教育就是要使学生知道,这些活动可以用什么方式、在什么条件下进行,并使学生尽可能的认识到这些联系。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的作用在于通过提供前后联系、背景和观点,来丰富和解放比较直接的个人生活接触面。虽然地理多强调物质方面,历史多强调社会方面,但这都只是对一个共同的主题,即人类共处生活的强调而已。

三.经验与地理(空间)的联系

“在自然界的事实与社会事件及其后果相关联的方面,地理具有教育性影响。地理的经典定义就是,地理即地球这个人类家园的纪事。”[7]杜威认为,这个定义表达出了教育现实。杜威坚信,地理原本是一个可以唤起人的想象力的主题,甚至可以唤起浪漫主义的想象,地理分享着所有奇迹和荣誉,它们与人类的冒险、旅行和探险紧密相关。但要把具体的地理学科内容与人类的重要联系表达出来,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这让我联想到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看风水”这一传统。大到一个国家的大型建筑工程的动工,或是房地产新楼盘的开发,小到一栋民房的修建,都或多或少会请人来“看风水”。这是否具有科学性暂且不论,却不得不承认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地理知识,如地质结构,房屋建筑的方向方位,采光性等。从这方面来说,具体的地理学科内容确实表达出了与人类的重大联系。但这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在一个更广大的空间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不仅是为了应试的需要,把所学的地理学科知识在试卷上复述出来,这没有用,因为这些东西无法与学生生活经验与周围环境联系起来,这正如卡西尔所说的,这些都是没有经过内化的没有意义的符号,是死的东西。所以杜威便明确的表达出:“追寻他们的前进路径就是扩充心智,这种扩充心智的方法不是通过把额外的知识塞进头脑,而是通过对从前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的意义进行重塑。”[8]

四.经验与历史(时间)的联系

在这段的开头,我不得不引用杜威的话来表达,因为杜威完全表达出了我内心深处的看法。杜威说:“扼杀历史的生命活力的隔离现象,就是把历史与当前社会生活的种种模式及相关事实割裂开来。”[9]有人说,过去的事件已经过去,不再与我们相干。但谁都知道的事实却是,过去的知识是了解现在的关键。历史应对的是过去,是在过去的时间里的一种存在,而这个过去的时间里的存在却成了现在的由来。也正如列宁所说的,遗忘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当然杜威的本意并不是要我们去沉浸在一些过去的事件不能自拔,而是强调过去的历史事件不能与活生生的现在隔离,否则将失去其意义。杜威同时强调了,在生活经验的形成过程中,要真正了解智力在经验中所起的作用,除了学习历史之外没有更好的方法,因为历史会说明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整个进步。这也形象的解释了当人们回望过去,反省历史中的错误时,人们也开始采取更多的实际行动来展望更美好的未来。比中在二战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在惨案中死难的国民,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而我国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也正是有此用意,铭记过去,反省历史悲剧,而其结果是指向现在,指向未来的,共同维护人类和平才是最终的意义。

五.总结

“任何经验,不管第一眼看起来是多么的不起眼,通过拓展其被察觉到的各种联系的范围,都能估计出他的无限的丰富的意义。”[10]正如上文中所描述的那样,各种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向外延伸,与自然和人两方面都有关联。而地理和历史作为学校课程中的两大资源,它们的主要教育价值在于在时间与空间的双向维度上,去提供一个最直接最有趣的路径,最终让学生进入到历史和地理所讲述的广阔的世界意义中去。

参考文献

[1][2][3][6][7][8][9][10]杜威著,陶志琼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210-216

8.读《生命生命》有感 篇八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生命生命》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生命生命》有感1

本文通过动物、植物以及杏林子本人的事例,引出了对生命的思考,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其中,小瓜苗抗争的故事令我难忘。一粒小香瓜子掉进了砖缝里。一种很强的生命使它在没有阳光和土壤的情况下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联系生活,我们和那粒小香瓜子真有着天壤之别。我们天生属于温室里的小花朵儿,遇到一点儿鸡皮蒜毛的小小挫折就会退缩。更何况,小瓜子在我们的眼里是那样的微不足道,为什么我们遇到挫折就会知难而退,而它却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里不屈向上的茁壮成长?

突然,我想:“即使人人只有一天生命可活,也要活得诚实,活得坚强,活得富贵,活得光彩照人!”而且,在生命的意义里,一定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在等待着,等待着我们新一代去发现它们......

读《生命生命》有感2

今天,我看了一篇文章,叫《生命生命》。这篇文章有三个内容:飞蛾求生、不屈的瓜子、倾听心跳,都讲生命的意义与生命的珍贵,对我有深深的触动。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的生命在大诗人白居易的笔下变得如此潇洒,看来,小草这样弱小的生命都有那么强大的力量,从被火烧干的土地里冒出新的枝丫,那么不珍惜生命的人连弱小的草也不如吗?

还有,盲童安静,她一直在没有太阳,没有光的世界里成长,她的眼睛里都是黑夜,可,她放弃了吗?她一直守护自己的生命,并珍惜它,并不像有些人一遇到挫折,就后退;有的还想不开,跳楼自杀。这些已自杀的亡灵,难道你们连一个盲女孩都不如吗?

所以,我的感悟是: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一定要珍惜它,好好使用它,让自己的一生,过得更加辉煌!

读《生命生命》有感3

学了《生命生命》一文,我感受到了生命是多么顽强。

飞蛾求生的欲望告诉我,它知道自己是逃不出人类的掌心,可它仍不放弃,极力挣扎,鼓动双翅,没有放弃一丝一毫的希望。

墙角的那截小瓜苗生活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它仍不怕困难,在这么恶劣的生活环境下努力成长,尽管它只活了几天。

杏林子在静听心跳的时候,感到了生命的顽强,总结了一句话:生命是短暂的,但是我们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是啊!生命是自己的,我们可以好好的享受它带给我们的快乐与痛苦,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还可以活得光彩有力或黯淡无光。这一切全在于自己。

学了这篇课文,我决定要让自己活的光彩有力!

读《生命生命》有感4

在风雨交加的一天,我学了一篇课文:《生命生命》,这篇课文讲了生命的重要,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所以从现在开始,我要珍惜自己那宝贵的生命。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杏林子经常想:生命是什么呢?后来发生了以下这三件事:第一件事是杏林子在灯下写稿,一只飞蛾总是骚扰她。突然,杏林子捉住了飞蛾,可是,飞蛾努力挣扎。终于,杏林子放了飞蛾!第二件事是杏林子发现一粒香瓜子掉进了砖缝中。过了几天,杏林子惊讶地看见,香瓜子竟然在砖缝中长出了一截小苗,那里面蕴藏着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啊!第三件事是有一次杏林子用医生的听诊器静听她的心跳,从此,生命给了杏林子极大的震撼。她想:我一定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读完后,我想:生命真的很重要啊!杏林子就是好好利用了生命,就连她自己患上了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也坚持活到了60多岁才去世。不像现在的人,遇到一点伤心的事或患上疾病,就觉得自己已经一无是处了,于是自暴自弃,或者丢弃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想到这里,我真佩服杏林子。

我想呼吁那些不珍惜自己生命的人:请你们好好想想吧,不要再自暴自弃了,所有人的生命总有一天会绽放出光彩的!

读《生命生命》有感5

学完《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后,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懂得了生命是宝贵的,我们要珍惜生命。

本文用三点概括了生命是什么。一。小飞蛾奋力求生。二。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仍然不屈向上,茁壮成长。三。杏林子用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悟出生命是什么。

杏林子笔下的飞蛾、瓜苗。心跳都热爱自己的生命,我们生活中却有些人不热爱自己的生命还糟蹋它,像那些闯红灯。横穿马路的人都应该得到指责。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我看见的一幕。

有一次,我上学的时候,有一个小孩子快迟到了,到了马路,很不幸是红灯。小孩一直在后面说:“快点、快点、快迟到了。”小孩的爸爸本来就很着急,加上小孩的催促,他立刻拉住小孩,直冲马路。他们在奔跑的过程中,撞倒了一位老奶奶,可他们头也不回地跑走了。我心中为老奶奶愤愤不平,心想:如果他们再横穿马路的话,可能飞驰而来的汽车将……不过幸好没有发生这样的悲剧。

读完《生命 生命》我掩卷沉思,我多想大声地向世界呼吁:珍爱生命,珍惜生命,多遵守交通规则,才能让那些惨剧离开我们。

读《生命生命》有感6

十月十六日,我们学了一篇课文,题目是《生命生命》。这篇课文从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等几件小事中体现出生命的意义。生命虽短,但我们可以克服一切艰难险阻,让短暂的生命体现出非凡的价值。

在文中,“飞蛾求生”那一段最令我感动。飞蛾在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时,拼命挣扎,无论怎样危险,无论能否逃生,它都没有放弃求生的努力。一个小小的飞蛾,都有强烈的求生欲望,都极其珍惜自己的生命,小小的昆虫如此,更何况我们人呢?我想,在我们的生命中肯定会遇到重重困难,更有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所以我们更应该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克服困难,于困境中求生,“生”的希望就在于与困难和危险的努力抗争之中。

生活是美好的,生命是珍贵的,我们应该珍爱生命、善待生命,让生命积极、乐观、向上。

让我们行动起来,热爱生命吧!这样我们的人生将会更加美丽。

读《生命生命》有感7

最近,我在语文书上读到一篇叫《生命生命》的课文。我被文中的飞蛾求生的欲望所感动了。

《生命生命》主要讲了飞蛾求生,砖缝中生长的瓜苗,静听心跳三件事,展现了生命的意义。飞蛾在作者手中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想逃出去,这令作者非常震惊。我体会到了飞蛾求生的欲望很强烈。

当我读到这句话: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读到这里,我体会到:生命很短暂,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只要通过努力,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穿越时空,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这让我想起了海伦·凯勒。海伦·凯勒它从小就双眼失明,双耳失聪的残疾人,但她凭着自己坚强的毅力和信念,凭着对生命的热爱,先后掌握了四门外语,成为哈佛大学一名残疾学生,这简直是个奇迹。

读完这篇课文,我获益良多,受益匪浅,它让我懂得了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

读《生命生命》有感8

这篇课文名叫《生命生命》,开篇第一天然段就提出世命是甚么的疑问,又在后面直接举出了三个有关生命了例子,寥寥几笔,勾画出了生命的贵重与宝贵的地方。

一只强大的飞蛾,在人类这如此如大的危逼下,仍不肯在求助紧急万分之时放弃求生的动机,在鼓励双翅之时,生命的代价被表示得如此极尽形貌、新鲜无力,令人都感到诧异,也有一些人在此处自叹不如。

一粒香瓜子面对一道砖墙,竟毫不害怕,相反,竞在那寸草不生的砖缝中不平向上,茁壮生长,其生命的力量定是让人赞叹称奇,即便它仅只活了几天,但所留下的生命发展的经历,倒是让群人奖饰不止。

一声声沉稳无力的心跳,是生命的声响,那是一个独一只属于本身的声响。生命是一小我最大的财产,而人是华侈生命还是爱护保重生命,是一小我一懂过后就该考虑的第一件事。

《增广览文》中曾有如许一句话善恶随人做,祸福本身招。正如这句话所言,一小我操纵无限的生命时是为人类造福还是做恶,是一小我本身决定的,这恰好是关于该好好爱护保重生命多做有益的事,还是白白华侈生命,虚度人生的写照。

生命属于我们只需一次,我们应当好好爱护保重它,为群众多做功德,多做善事,让人糊口得成心义。

读《生命生命》有感9

“生命是时间构造的”从小我就记住了这句话,今天我们上了《生命 生命》这一课,我对珍惜生命又有了新的了解。

这篇课文讲的是飞蛾求生、瓜苗在砖缝中成长、作者自己倾听心跳的三个小故事,告诉我们要珍惜生命。你看,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多强啊!使人忍不住放了它,瓜苗在没有太阳、泥土的砖缝中茁壮成长,它有多么强的生命力啊!作者在倾听心跳中领悟出了珍惜生命。海伦凯勒是个盲人,她非常珍惜生命,她面对自己的残疾,从不自卑,而是化悲痛为力量,发奋学习,在20岁时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成年后,成为了一名社会教育家和作家,她体现出了生命的无限的价值,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作为一名正常人,我们也要珍惜生命。可是犯罪分子,不仅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同时白白浪费了自己的生命的时间。即使他们活得时间再长,也没有意义了。和这些犯罪分子相比,一些见义勇为的人们,他们奋不顾身,英勇救人,即使他们牺牲了,但是却体现出生命的价值。我们可以浪费生命,也可以珍惜生命,这一切都由我们自己决定。虽然生命是短暂的,但是我们要珍惜生命,决不能让生命白白流失。

读《生命生命》有感10

人们常说:“生命是无价的。”“生命十分可贵。”“我们要珍惜生命。”“生命”这一词经常挂在嘴边,可生命到底是什么?学习完《生命生命》一课,我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生命是一直飞蛾的永不放弃。尽管它知道自己危在旦夕,可它并没有放弃对生命的追求。飞蛾极力鼓动双翅,作者杏林子被它的求生的欲望所感动,放了飞蛾。

生命是一粒香瓜子的坚强,使它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条件恶劣的砖逢中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活了几天。但小瓜苗从来都没有为此对自己失去自信,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

生命是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那就是你的,单单属于你自己的。我们要对自己生命负责,要好好的使用,并保护它。

生命是一桩奇迹,而这奇迹,就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我们要让这奇迹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在现时生活中有不少露宿街头的乞丐,这其中包括一些四肢健全,头脑灵活的人。他们丢掉的不仅是尊严,还有生命!宝贵的生命!而有一部分残疾人却能对社会作出极大的贡献!

行动起来吧!珍惜自己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读《生命生命》有感11

通过学习《触摸春天》和《生命生命》,我们知道了安静、飞蛾、香瓜子、杏林子的頑强、勇敢的精神令我们敬佩。

安静虽然看不见五彩缤纷的世界。但是她可以用心去感受世界的美好。其中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飞蛾虽然被捉住了,但是只要有一丝逃生的希望,它就决不死心。因为它求生的欲望强,所以作者才放了它。

香瓜子生命顽强,为了生存下去。它选择了生活在极其恶劣的环境---墙角的砖缝中。它生命顽强,即使它仅仅活了几天······

作者杏林子意志坚强,不自卑,不顾一切地生存下去。要是我是作者,我一定会想:“我不管怎么着,我就要活下去。毕竟生命是父母给的,我不能这么自私!”

安静的乐观向上、飞蛾的求生欲望强、香瓜子的生命顽强和杏林子的意志坚强,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下去不是靠外貌,而是你能不能好好活着!

读《生命生命》有感12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十九课课文,《生命 生命》。

这篇课文让我对生命的价值有了更深厚的感悟。

树,砍断枝条还能再生;草,少了还能再长。悬崖上的一棵松树茁壮地生长着,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一粒种子,可以掀翻压着它的石块,顽强地向上生长……

仙人掌和仙人球,即使在炎热的沙漠里,也能够顽强的生活下来。

其实植物、动物、人都有生命,顽强的生命力。

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读《生命生命》有感13

星期三,我们学了《生命生命》这一课,它虽然没有美妙的语言,但是,它让我体会到生命的意义。本文使用了三件生活中的`小事,说明了生命的重要。第一件是飞蛾求生,一只飞蛾被作者抓住后极力鼓动双翅,想要逃走,无论能不能逃脱都要试一试。第二件是砖缝中生长的小瓜苗,在墙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一小截瓜苗,这是生命的力量促使种子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成长,即使它只活了几天,虽然只活了几天,但是,它也不放弃最后生长的机会。第三件是作者用医生的听诊器倾听自已的心跳,当她听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时,给了她极大的震撼,这是她自已的生命,她可以好好的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的糟蹋它,她选择了使用它。念完了课文,我不禁想起了以前的行为:每天早晨起来的晚,读书时间短,一到周末就抱着电脑玩游戏,上课还不时有些小动作……想到这些,我不禁惭愧起来,这叫好好使用生命吗?在班里,也有同学不听话。我的同桌朱文涛,他整天疯,上个星期,他还从土著人里挖出一个小虫放在桌上玩,这是珍惜时间吗?还有,上个星期天,他的作文没交,老师把时间拖一拖,可他像没事似的,把老师的话当作耳边风。他是在学习吗?同学们,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好好使用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

读《生命生命》有感14

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一篇课文,课题叫做《生命 生命》,这节课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生命的意义。

让我想起,有一天,妈妈给我买了一颗花种,让我把它种在花盆里,可是我一不小心把花种弄到地上,找不到了。过了几天,墙角竟然冒出一个小花苗,我感觉到一股强大的生命力。后来那颗花种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开出鲜艳、美丽的花朵。那朵花至今还在绽放。它的生命是多么顽强,这让我感到很惊讶。

我也要好好珍惜生命,不让它白白流失。

读《生命生命》有感15

生命到底是什么?它为什么是那么伟大,为什么掌握着人类的一切?没有了生命将会怎样?

当我面对自己的生命时,我不断地想,不停地问.当我看了<<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时,我万分感动.飞蛾为追求无限的生命时,努力地反抗,斗争.展现自己最强的一面.以惊人的毅力展现在我的面前.:为什么它会这么坚强“我问道.难道为了生命而斗争,会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吗?

9.读《生命生命》有感 篇九

读《生命生命》有感: “生命”,是一个不可思议,更是令人难以捉摸的词:生命的决定,更是令人出乎意料

“生命”是什么呢?

也许有人说:“生命,不就是血在流动吗?”或者有人说:“生命,不就是心脏在咚咚直响吗?”现实的人或许会想:“生命,不就是要经过生老病死吗?”诚实的人更会想:“生命,不就是有血有肉吗?”但自从我读了《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后, 我才发现自己对生命的见解〈几对生命的意识竟是如此浅薄,我开始悔恨我没有在我的生命上添上色彩,开始为我没有用时间在生命这本书上写下自己的辉煌而羞耻,我更讨厌自己没有让短暂的生命变得更加富有生活情趣……

我出世以来,甚至到至今仍未弄清楚什么是生命,

如果说生命是一本书,那么时间则是一支笔,书写着人生……

如果说生命是一条漫长的河,那么时间则是涌动的波涛,推动着人生……

如果说生命是一部机器,那么时间则是组成机器的零件,支撑着人生……

如果说生命是那广袤的田野,那么时间则是耕耘的犁耙,创作着人生……

如果说生命是一张什么都没有的白纸,那么时间则是一盒多彩的颜料,为生命洒下色彩,描绘着人生……

“生命”,是一个不可思议,更是令人难以捉摸的词:生命的.决定,更是令人出乎意料……

当我发现《生命 生命》的女作家——刘侠的生命时,我更感到大吃一惊,一个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的人,居然能够操纵生命,在病情恶化中,忍着病痛,写了四十多个剧本和散文,这顽强的生命力量怎能不让人感到无地自容呢?

生命并不是没个人都能完全拥有的,你说我们能对生命不重视吗?

10.读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有感 篇十

一、儿童管理

(一 ) 儿童 管理的 目 的 与 必要性

赫尔巴特非常重视儿童管理, 视其为顺利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条件。他认为“只教不管”, 会使教育工作变成徒劳;相反的, 如果只管不教, 则会导致对“心智的压迫”。在赫尔巴特看来, 管理是预防道德上罪恶的一个重要措施, 故管理是教育上的一根缰绳, 教师必须“坚强而温和”地抓住它。他说:“如果不紧紧而灵巧地抓住管理的缰绳, 那么任何课都是无法进行的。”[1] (P23) 因为“起初儿童并没有形成一种能下决断的真正意志, 有的只是一种处处都会表现出来的不服从的烈性。这种烈性就是不守秩序的根源, 它扰乱成人的安排, 并把儿童未来的人格本身也置于种种危险之中”[1] (P23) 。因此“这种烈性必须克服”, 而克服儿童烈性的手段就是管理。

这一观点即使在现在也有其合理性。教育如果脱离了管理就很容易导致教育教学工作的无序。特别是在班级授课形式下, 儿童的管理对教学的顺利开展尤为重要。因此, 适时适当的管理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保证。

(二 ) 儿童 管理的 措 施

1.威 胁

赫尔巴特认为威胁是教育管理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 “一切管理首先采取的措施是威胁”[1] (P24) , 他认为第一种情况是罕见的, 但教育者要及早注意, 抓住教育机会, 防患于未然。而处于第二种情况的儿童较多, 因为“儿童在轻率状态中表现出来的软弱与健忘使纯粹的威胁成为极不可信赖的手段”[1] (P24)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 威胁是一种比较盛行的管理方法。为了维护教学秩序, 要经常采用威胁的方法约束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

2.监 督

在赫尔巴特看来, 监督是对儿童管理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然而他意识到监督过严会产生不良后果。关于监督的弊端赫尔巴特作了详细论述:单纯的监督职能造成儿童“完全丧失诚意的服从的危险”。另外, 监督还会妨碍儿童控制和考验自己, 使他们不能认识那些在教育圈子中永远看不到的事物对于儿童必须采用温和与强硬结合的手段, 即严慈并济。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又不伤害儿童的心灵。总之, 教是为了达到不教。

二、教育性教学

(一 ) 教学目的

通俗地说, 教育性教学就是既教书, 又育人。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现在, 我们可以把教学及其教育性理解为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科学获知, 还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品德形成及人格的完善, 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审美、学会健体等, 从而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从教师层面讲, 真正的好老师应该是在教书和育人上均能给学生以深刻影响的人。

(二 ) 教学 条件与 途径

教学的条件是注意与统觉, 即在教学中必须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兴趣, 同时必须让学生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掌握新观念。教学的途径是分析与综合教学。分析教学是从学生及其经验出发进行的, 即将学生的杂乱经验分析为各种组成部分或因素;而综合教学是从材料与提示出发展开的, 即将学生的一些片断的认识概括成整体、系统。这两种教学都以学生的专心与审思为基础。学生通过专心达到“清楚”与“联合”, 通过审思达到“系统”与“方法”。

(三 ) 教学 阶段

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的理论, 即“清楚、联合、系统、方法”。“清楚”指教师讲述新教材, 将新观念分析出来深入研究;“联合”指通过师生谈话, 将新旧观念联系起来;“系统指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结论和规则;“方法”指通过联系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新的场合。

三、道德教育

(一 ) 影响 道 德 性 格 形 成的 因 素

1.行 动

赫尔巴特指出, 行动是性格的原则。他将行动分为两种:一种是人的行动, 即外部活动, 另一种是意志行动, 即内部活动“人的活动首先依赖于他的欲望范围。欲望一部分来源于动物的本能, 一部分来源于智慧的兴趣”[1] (P131) ;另一种是人的能力和机会。意志行动是道德性格的基础, 有何种意志就有何种性格。

2.思想范围

赫尔巴特指出:“假如缺少内部的可靠性, 缺少智力兴趣缺少思想积累, 那么兽欲就有了活动余地。”而一种错误的意见无论是对性格的客观部分, 还是对性格的主观部分都是极为有害的。因此, “思想范围”的形成是教育的最本质的部分, 教师应该了解思想范围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3.素质

赫尔巴特认为, 人的素质是各不相同的。首先, 身体健康是基础。其次, 心性的差别在于人的心灵状况是否稳定。赫尔巴特认为, 最值得教育的人能牢牢地把握已知事物, 不为事物的新奇而对它们发生兴趣。

(二 ) 训育

1.训育的作用

首先, 他认为, 冒失是青少年的通病, 教育者需要通过训育以维持他的想法。他把这种维持定义为抵御和持续。这种维持应该符合两个条件:一个是管理和由管理造成的服从, 另一个是家长和其他教育力量的配合。其次, 决定作用。训育应该引导学生作出选择, 而不是教育者代替学生作出选择。再次, 调节作用。

2.训育的方法

赫尔巴特认为, 训育应该与管理和教学相配合。但是, 训育也有一些独特方法。

第一, 陶冶。训育的最大特点是陶冶性。管理通过压制、强迫和惩罚等方法使学生服从外来的约束, 它是一种急促而强烈的力量。第二, 赞许和责备。教师应该对儿童的行为给予必要的赞许和责备。

参考文献

[1]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李其龙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12.

[2]徐小洲.论赫尔巴特的教育管理思想及其影响[J].教学与管理, 2000 (1) .

11.读《生命生命》有感 篇十一

这篇课文让我对生命的价值有了更深厚的感悟。

树,砍断枝条还能再生;草,少了还能再长。悬崖上的一棵松树茁壮地生长着,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一粒种子,可以掀翻压着它的石块,顽强地向上生长……

仙人掌和仙人球,即使在炎热的沙漠里,也能够顽强的生活下来。

其实植物、动物、人都有生命,顽强的生命力。

12.读《生命生命》有感作文 篇十二

当我捉到一只蚂蚁时,那只蚂蚁不停的挣扎、不停的咬我。有几次我都差点被它咬,还有几次我真被它要到了,每次被咬我都放下了它,但我不甘心,我在试一次,哈,你终于被我捉到了我说。可是,它却不就这样抛弃自己的生命,他不停的擩动,它那求生欲望彻底感动了我,我放他。

当我发烧时,爸爸带我去医院看病,打吊针时候,竟打了过敏,真是半路杀出程咬金,当我以为我即将离开这个世界时,我突然又有一个新念头,我现在还不能离开这个世界,我离开了,妈妈会有多伤心啊。最后我还是没有离开这个世界,死神没把我带走

上面两则故事使我明白生命的意味,是让自己在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让自己永远快乐。

13.读生命教育概论有感 篇十三

所谓哲理性,是指作者开篇便站在全球教育变革的大视野中,指出全球教育同行所遇到的同样困境:“课程领域已步入穷途末路,按照现行的方法和原则不能继续运行,也无以推进教育的发展。现在需要的是适合于解决问题的新原则、新观点、新方法。”就此全书从头至尾集中讨论了一种新的教育哲学——人本主义的教育信念与追求。教育变革需要建立新的教育哲学,这场教育变革将以人本主义的教育哲学信念为理论基础。作者在教育变革的哲学理论大旗上鲜明地写下了“人性、人权和人本”的光辉思想。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种变革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这种变革是否符合人性的需要,是否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必然。作者对教育哲学理论的阐述,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什么是教育本质——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是解放,是发现,是选择,是尊重,是捍卫。

所谓全面性,是指在建立教育哲学的基础上,作者以独到的眼光和深邃的思考设计和规划出了以这种哲学为指导的教育内容和模式,并为这种变革找到了新的基石,而且给出了变革后的教育框架。他指出,以人为本,即把学生看做是有生命力的、需要呵护的、有水分与阳光即可生长成熟的人。如此,基础教育必然会从以知识为起点的教育走向以问题解决为起点的教育。第二次教育革命力图使教育从成人为学生设定的生活回到学生的真实生活,从作为认知结果的知识体系回到认知起点的问题解决,从过去和未来回到现在。教育的使命是促进和保障人的健康成长。从人的成长意义上看,问题及问题解决构成了人的成长的基本元素——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态度,感受到人生的意义,这就是成长,这就是变革后的教育的基本框架。在这个教育框架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天然地融为一体,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成为必然,兴趣、爱好、特长个性发展自在其中,教材、教师、校园、家庭、社区、网络、实验等教育资源浑然一体。在这样的教育框架下,人生所需要的责任感、义务感、理解、感恩、公正等基本的价值观得到不断的体验和强化。这种学习首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知识并与知识建立了情感,体会到知识的价值,认识到知识的功能,从而像热爱自己的财富一样热爱知识,追求知识,领悟知识。总之,培养学生全面综合认识问题的素养和能力,从而有效地完成教育培养社会人的任务。

所谓实践性, 有三个方面。其一,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大面积推行数年,无论从课程标准的制定还是教材的编写,都是以问题立意,以问题起始制定和编排的。虽然问题都是以所涉及的知识而提出和构建的,仍然没有跳出“以知识为起点的教育”,但全社会已意识到“以问题解决为起点的教育”的重要性,这给作者提出的新的教育模式奠定了一个良好的认识基础。其二,从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力度大的省区和学校来看,无论江苏洋思的经验、山东杜郎口的模式、南京东庐中学的课堂改革、北京人大附中的项目学习,还是浙江、天津、河南、四川、山西等一大批学校所进行的“学案导学式”教学改革,相当多的学校都不约而同地寻求以“学案”为载体,在“学案”中都以呈现问题为开始,已有“知识问题”向“需求问题”升华,并且有部分学校、部分学科已设计出了解决问题的程序和要求学生依据程序开展学习活动的方案,人们已试图将程序概念取代课程概念。其三,也是最可宝贵的,即作者从教育的人本主义出发,提出了明确的教育原则,并且大篇幅、多角度地给出了精彩的案例与科学的方法,以及切实可行的操作建议。我们有理由相信,以知识传授为起点的教育会逐步走向以问题解决为起点的教育。

14.读生命教育概论有感 篇十四

通过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学习,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这课程对中国新时期的改革开放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并且通过这些理论学习,我更能理解我国仙子的方针、路线、政策,并且更加拥护共产党的正确决议。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是觉得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同时,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所以,我们要坚定不移的推进全面改革,要多方面的改版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对于评价和判断它的成败与是非得失,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在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才能促进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三者关系处理得当,才能总揽全局,在坚持改革的同时,我们还有毫不动摇的坚持对外开放,这是因为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当然,对外开放也要正确处理好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同时,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开放,我国要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对经济体制也进行了彻底的改革,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特征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并且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需啊读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鼓励和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固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行按劳分配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在现阶段,我们还是神话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这就需要正确认识“先富”和“共富”的关系,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就是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需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中国特色社会政治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发展民主政治要求我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国体,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还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两个基本政治制度。同时,还要坚持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是一种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周谷堆,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要理解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质量国家的基本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我们还需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这就要求我们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妹子,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还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标志,为现代化建设提高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实则就是发展社会主义现金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同时,我们还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生活和群众,推进文化创新,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立足本国游戏手世界的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的灵魂是马克思指导思想,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精髓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们还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视野和文化产业。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开放,民主法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和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的原则,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劳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15.读《生命 生命》有感 篇十五

“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很可能蜕变为一只五彩斑斓的彩蝶。”这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感悟,也是这篇课文的作者。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三个事例:飞蛾求生、种子不屈、倾听心跳。这些例子都说明了生命是什么。

飞蛾求生告诉我们生命是求生的欲望。在生活中,我们都知道蚂蚁是十分弱小的动物,对于蚂蚁,人类可以说是庞然大物。但捉住蚂蚁时,细如线条似的腿还在挣扎。钳子也挣扎着,还不时夹着我的手指。这些举动虽然没有任何感觉,但它们还是做了。当你用小刀把蚂蚁的胸部和腹部分开时,你依旧可以看见蚂蚁在动,即使是必死无疑,也要与死亡做斗争,永远把握最后一线希望。

生命就是与命运抗争,就是不屈向上。如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双耳失聪,但他坚持创作音乐,《命运交响曲》和《欢乐颂》就是他创作的。别人能听到美妙的音乐,但他却可以想象到天籁之音。还被人们称为乐圣,非常了不起。

生命是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我们每个人都有生命,都把握在自己手里,我们应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任何有生命的物体与人都是顽强的,我们渴望生命,渴望生命的美好,渴望生命的辉煌,渴望生命的价值„„

二、读《生命 生命》有感 读了《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我心潮起伏,喜欢上这篇课文。作者杏林子通过些有着强烈求生欲望的飞蛾;不屈向上,茁壮生长的香瓜子和她一声声沉稳而又规律的心跳,让我懂得生命只有一次,要好好珍惜生命。有些时候,我在想:如果这个社会上,每个人都珍惜生命,不做伤害自己的行为,不做损人利己的事,那这个社会就真的会更美丽,我们过的也很幸福。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多做一些助人为乐的事,那真应了这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当我查看杏林子的资料后,我更是感概万分。杏林子12岁就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从那时起,她手不能抬,头不能转,脚不能走。可她在残酷的挑战面前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坚强的毅力自学了许许多多的科学知识,成为了一位出色的作家。她先出版了四十多本书,最震撼人心的是:杏林子把所有稿费都捐给了“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读了这篇课文,我知道了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是奋斗,是贡献,更是有勇气的去面对生活!

三、读《生命 生命》有感

今天,我读完了杏林子写的《生命

生命》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生命是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不能让它白白流失。

《生命 生命 》主要讲的是作者从动物、植物和自己三个方面举例说明,让我们懂得要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这一道理,使我感受到了生命是很宝贵的。记得海伦 凯勒双目失明,耳朵也聋了,但她凭着坚强的力量活了下来。霍金是位轮椅上的巨人,他不会说话,左臂骨折,但是他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写出了《时间简史》,探索出宇宙的起源。我也感受到过小生命的重要,我的邻居抓到了一只受伤的小鸟,但是为了不让小鸟死去,他努力地把小鸟给治好,最后放回了大自然。《生命 生命 》中的飞蛾,为了求生,垂死挣扎。可是有些人却不热爱生命,抽烟、吸食毒品,使许多人死亡,所以大家一定要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我们一定要做到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做许多有意义的事。

四、读《生命 生命》有感

这个星期,我学习了一篇名叫《生命,生命》的文章,我深有感触。

刚读完文章,我想起了20世纪不朽的传奇——海伦·凯勒,她19个月时,得了“猩红热”,让她失去了听觉、视觉和语言能力。但她还是勇敢地和病魔作斗争,结果,在她的不懈努力下恢复了语言能力并写出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样的巨作。我又想到了要“扼住生命的喉咙”的贝多芬,虽然他耳朵听不见,但是他没有就此浪费生命,而且还成为了闻名世界的音乐家。那我们这样四肢健全的人,又该怎样做呢?

《生命,生命》文中的一句话,给了我提示。“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们要对自己负责”。对,生命是属于我的,怎么使用,自己决定,但是一定要对自己负责。生命很珍贵,我们不能虚度光阴,浪费生命,要好好度过每一分钟,不要像有些学生一样,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一点都不在乎,整天就像是来学校玩的一样。鲁迅爷爷曾说过——“浪费时间,等于慢性自杀。”没错,这类同学就是在“慢性自杀”,在浪费自己最好的学习时光,他们最后只能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了。

所以,从现在开始,请大家都热爱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每一分钟。

五、读《生命 生命》有感

前几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课文的题目为《生命生命》,它使我们很受教育,也让我们知道了生命的意义在于什么,还让我们懂得我们应该如何在那些宝贵的生命中,让自己活得更加有意义。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飞蛾求生”写出了一只飞蛾在被我捉住的时候奋力扑打翅膀,并努力地想要“逃脱”,得到第二次生命的事情;而第二件事 “砖缝中的瓜苗”写的是一粒掉进砖缝里的瓜子,在没有阳光,没有人照看的情况下,生出一段小瓜苗来;最后一件事是“静听心跳”,作者在一次静听自己的心跳的同时,感到自己的心跳是那么的有规律,生命是如此有限,自己完全掌握着自己的生命。作者杏林子(刘侠)就是这么做的。他珍惜生命,争取每分每秒都不让它白白流失,让每天都活得光彩有力,所以,他写的这篇文章也有很深的教育意义。

16.读生命教育概论有感 篇十六

教育依托社会,什么时代造就什么样的教育,反过来说,什么样的教育也造就了什么样的时代,教育者对教育的思索明显镌刻着时代的烙印,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教育的智慧却是相通的,因为,作为科学的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这种规律不受时代所制约,教育智者对教育本质的追求,对“好的教育”的探索是一致的,也是可以穿越时空、引发共鸣的。虽然《叶圣陶教育演讲》所收录的文稿时代已经久远,但却依然不失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而叶老在那个时代对教育的洞悉与深察,更值得当下的教育者深思与审视。

叶圣陶先生认为,“读书大可不必进学校”并不是说学校教育对学生发展没有用,而是直指教育培养人才方向的片面理解的误区。在那个时代,学校培养人才的定位是“统治者的帮手”,而非具有一技之长、能够自食其力的社会所需人才。正是基于这样的看法与认识,叶圣陶先生才发出了“有志的青年不必进正统的学校,要读有用的书,求有用的知识,就该进社会大学,这是个自由的天地”这样的真知灼见。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的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对此,党的教育方针已经明确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诸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误将中考成绩、高考成绩作为自己的教育方向,以至于学生到校读书的唯一目的就是升学、为了在与他人的考试竞争中获利。如此的学校教育,不正应了叶圣陶先生的“读书大可不必进学校”吗?这样的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到底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这是否值得学校深刻反思与自我追问呢?

在《不应单纯追求升学率》一文中,叶圣陶老先生写道:“就期中期末考试来说,我以为最重要的是教师从考试的结果,可以知道自己教的成绩怎么样:教得不错,有长处,要继续发展;教得有问题,有缺点,要想办法改进。”叶老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事实上纠正了长久以来学校对考试认识的严重误区。考试的目的旨在考查教师的教育教学结果,从而为教师调整教学思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予以辅导,更好地开展教学而服务。考试的真正意义是具有诊断性,而非甄别性,在于为教学提供信息反馈,而非人为地给学生分出个三六九等。叶老的这句话是否很值得我们咀嚼与玩味呢?

“现在学生的学习负担很重,老师备课教课,随时督促,批改大量作业,负担也很重,彼此都苦不堪言。要减轻双方的沉重负担,就需要改进现行的若干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叶老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明晰的思路,即改进教学方法,他主张“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世界上的事物是学不完的,无论是谁,都要学习一辈子,咱们当教师的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一直学到老。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其实,这样的观点,不正是新课改所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吗?由此可见叶老对教育规律的深谙,而这句精简的论断,胜过当下一大批教育专家学者的长篇大论,更能让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上一篇:心态培训个人心得体会下一篇:小学体育课教案全套